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13:3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 现代汉语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一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的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基础课程。”[1]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诸如新闻、编导、广告等文科专业,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开设现代汉语课。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照搬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及方法等现象,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产生相应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缺少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对接;
第二,教学内容缺少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融合,缺乏实用性;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缺少应用及实践环节的设计;
第四,教学内容缺少对当下语言现象的有效解读,语言材料相对陈旧;
第五,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多变性。
由于以上主要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不感兴趣,认为学习现代汉语课是没有必要的,对自身的语言表达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对自己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帮助。针对现代汉语课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探讨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及内容。
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准确进行课程定位,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摄录、编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学生沟通及表达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为30―45学时,2或3学分。根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任务的规定,按照现代汉语课在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定位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即“散点式的选择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知识理解、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上将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理论解读社会语言现象的能力。
二、根据教学目标及要求,有针对性的拟定授课计划
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散点式”的选择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何为‘散点式’;‘散点式’选择理论知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散点式选择”是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散点”是与系统相对而言的。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要求系统的讲授语言理论、知识及技能。而在其它专业培养计划中,现代汉语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功能、学时安排均决定系统讲授汉语言理论知识是不具备条件的,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首先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其次是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自身的实践应用性;再次是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现代汉语课应选择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语言理论,选择与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语言知识,选择对专业技能的提升有奠基及助推作用的理论知识。集中体现为如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广播电视学专业普通话课与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复,割舍“现代汉语”课语音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二,基于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重复的考虑,删减文字部分的笔画、笔顺、造字法等内容的教学。着重讲授规避异体字、繁体字、错别字等正确使用汉字等相关知识。第三,词汇部分删减掉与高中语文课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同义词辩词,同音词理论及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等知识。第四,语法部分讲解低一级语法单位构成高一级语法单位的语法规则,病句常见类型及识别方法。第五,修辞部分着重讲解不常用辞格的识别及运用。精简后的现代汉语课教学内容实用性较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具有向专业知识靠拢的空间及可能。易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割舍掉的教学内容并不是不讲授,而是做轮廓性的宏观概述,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详细地学习精简后的知识。
三、有效整合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将其融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教学
纵观各种版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举例及语言材料陈旧是不争的事实。语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材料鲜活、真实、贴近生活与专业实践,才能充分凸显语言理论的有效性及实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因此,现代汉语课应将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中鲜活、真实、积极、健康的语言材料补充进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去。将大众传播媒介及当下典范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课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职业输出方向是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因此,现代汉语课应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广告、微博、微信等媒介上的语言事实作为该门课程教学的首选语言材料,并对选择的语言材料不断更新。例如,在文字的正确使用、同义词的辨析、新语词的发展、语法错例辨析、辞格的运用等理论知识的讲解中都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新闻媒介中的语料作为理论教学有利的论据,给予支撑。这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扩充知识储备,扩大阅读面,平时注意语言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对搜集来的语料不断的研究、分析及推敲。最后,才能将其应用于具体的理论教学中去。
四、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侧重实践及应用的“1+3”的教学模式
为了将日常生活及传播媒介中的新鲜语料有机融入教学环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强课堂实践环节设置比重,笔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出“1+3”的教学模式。“1”指的是一个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打破系统讲授的惯例,采取“散点式”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虽然选择的每个知识点是整个语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在具体的授课中就是一个整体,具有独立性及自身相对的完整性的。“3”指的是语言理论知识运用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最基本的语言理论知识的识记练习。以常用的课堂练习题形式呈现。学生与教师对该呈现形式都较为熟悉,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该形式有利于测验学习者理论知识的识记数量及掌握程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第二个层面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的训练。即选取与所讲的一个理论知识点有关联的最新社会语言现象,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让学生对语言内容及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课堂谈论。此种训练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呈现的内容具象直观,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要传达分析的思路及方法。该层面的语言理论知识运用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用语言理论分析社会及专业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并间接感知课程内容与专业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关联度。第三个层面是运用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能力训练。在对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识记及分析练习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及书面语言表达中去,或者尝试性的在专业写作、新闻报道中有机地融入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该层面的训练,教师可进行灵活地课堂设计及教学组织。课后学生可与教师对使用效果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该层面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直接体会到语言知识的实用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散点式”的教学理论知识安排,“1+3”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举例加讨论,示范加反馈,媒介语言实例辩论等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积累,分析、运用语言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习者思维的灵活性及灵敏度,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注释:
[1]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71―7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1―85.
[3]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1―76.
[4]韩书庚.高师“现代汉语”课程的教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2):88-90.
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全程式培养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革新快,[1]而实践能力是评价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地方高校在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成为众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生的通病。[2]按照全程式教育理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多渠道搭建符合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能有效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全程式培养的内涵
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应包括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全媒体新闻从业者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如果只是在某些课程中设置了一些实验和实践环节,学生获得的实践能力必然是碎片式的,不能融会贯通,无法满足媒介融合时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新要求。为了真正做到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间断,根据学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的不同阶段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多渠道搭建实践载体,并建立相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保障体系,构建全程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全程式培养模式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浅入深,从单一走向综合。学生在平时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这些作业往往是碎片化的、粗糙的。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学生对作业进行精心的加工和再创作,使其更加成熟、丰富,成为作品,再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完善,成为产品,最后根据市场的需求,使其成为具有价值的商品。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转化中,学生实践成果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载体
(一)学校自办媒体: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专业化程度高、制播要求高,能接收的实习生数量非常有限。根据媒介融合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媒介融合人才,学校先后创办了网络视频制作部、《守望报》和“择优网”三大学生实践平台,主要用于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实践教学。三大实践平台分别着眼于不同的实践领域,《守望报》作为传统纸质媒体,主要培养学生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报纸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校园新闻聚焦”主要培养学生视频新闻的策划、采访、拍摄、剪辑等能力,让学生能与电视台新闻栏目实现无缝对接。“择优网”则融合纸媒和电视媒体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手机的推送,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网络媒体的运维。
(二)广电节和记者节: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广播电视学专业每年举办广电文化艺术节和记者节活动,充分利用“两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两节”的所有活动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成果充分展示出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方向较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某一实践方向重点发展。“两节”让不同实践方向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展示。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两节”提炼出一批富有价值的实践作品,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熔炉。
(三)以赛促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推进器专业比赛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学生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同台竞技,有利于学生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比赛,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开阔的视野,“走出去”的学生通过现场比赛、观摩其他高校的优秀作品、与其他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会受到很大的启发,相互取长补短,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专业比赛也有助于教师思考、定位实践教学,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了实践效果。
(四)以作品代替论文的毕业设计: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举措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以论文为主。由于本科生专业理论素养还不高,缺乏对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鲜有独到的见解,所以理论性过强的毕业论文缺少实际价值,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偏差。为提高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广播电视学专业应进行毕业论文改革,将微电影、新闻作品、三维动画、摄影作品等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的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作品成品、设计方案和设计脚本。小组完成的作品,要求每个成员按照分工的不同,撰写一份自己承担部分的工作思路和反思。
三、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学生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实践活动导师制”和“两级主体、多种方式”评价体系。实验室通过“全天、定时、预约”三种形式向学生开放,通过实验室的三种开放形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为每个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配备了两位实践导师,即校内实践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以单一考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采用考试、考查、实践活动、观察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欧黔.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5):90-93.
篇3
一、概况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在形态、内容、传播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使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新闻传媒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新型传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种单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媒介终端,它们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新兴的一切媒体都被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整合到一个媒介终端上,移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信息传输的同步化。尤其是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与平板,民众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大量新闻素材,这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的。在这种情形下,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大量出现,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习惯转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那些以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几大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传播规则正在受到挑战。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讲授已经陷入一种困境: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明显过时了,但是新的关于网络传播的理论却还没有形成,只有现象的讲解,而且讲解性的描述也是过时的,因为赶不上传播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数字媒体,媒介形态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对此做出迅速准确地回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根据媒介大势和市场环境对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变。
二、对教学的构想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存在两种专业建设模式,一种是以校内中文专业主要师资为依托建立的专业,另一种是以地方媒体业务精英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这两种模式导致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在教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误区。在第一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其主要师资来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自有师资。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 课时的严重缩水,从而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严重后果。在第二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在地方传媒精英组成的专业师资引导下,学生被引入到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少理论创新,表现出上手快、但是后期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的倾向。这两种认知误区都受专业师资来源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理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据学者调查称,美国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课程占1/3,人文科学课程占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效显著。这说明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通过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大多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目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广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成了“专业课程”。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来看,课程体系比例总体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体现了广电专业一贯的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说,注重通识教学,拓宽学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教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媒介融合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和文学的交叉不失为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将来还可以考虑开设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广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精一门通数门的地步。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两个媒介的范围,要更加重视新媒体课程的开设,增加网络类课程、文化创意类课程、营销广告类课程的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等概论型课程中要增加微博、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最新媒介形态传播现象、特点与规律的章节;其次,要开设融合新闻学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中具备跨媒体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再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民主与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孕育和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的熏陶。
篇4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5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既符合独立学院的特点,符合媒体人才市场的需求,也符合学科的特点。
虽然在观念上达成共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立学院而言,圆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顺利把学生推向市场,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在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缺少政府财政性投入,同时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尚处于起步阶段,举办方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因而对于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比较慎重。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足够的实验设备供教师进行模拟媒体教学和学生操作、训练,如演播室、照相机、录像机及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这些设备资金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百万元的投入,因为投资的限制,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实验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是实践教学中的一大硬伤。
实验设备不足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会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实验室,但是因为设备数量有限,实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五六个乃至十几个学生使用一套设备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如何,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而当前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实践教学中的又一障碍。
从师资上看,独立学院本专业的教师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中文的老师转过来的,二是在媒体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高校任教,三是近些年毕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中间除了第二类是真正有新闻实践经验的老师,其它都缺乏实践经验。而从媒体转入高校的老师所占比重很小,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讲操作性的问题时都会心里没底,只能讲理论课。即便勉强承担实践课的教学任务,也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过于被动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按照课时,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实践时间固定、集中,学生必须在固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安排的实训项目。此外,由于实验设备价格昂贵,多数学校的实验室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如果在固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实训内容,课下也不能随意使用机器。
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设计好的实训项目,自主动手拍摄、剪辑的机会并不多,这使那些有能力、有需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拍摄的同学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独立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出路的探索
(一)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尽可能的使实践教学和社会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实验教学、采访实习、摄影摄像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环节,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军事训练、认识实习等主要环节,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做到了专业实习不断线,实践教育不断线。除了实践环节的合理设计外,在一般课程讲授中也要始终贯穿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方法的更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必须将实验、实习放在重要的地位,除了合理安排实验课时外,还应将实践带入课堂。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校内实践平台
从媒介技术的角度看,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有先进齐全的硬件设施。
一方面要加大对于校内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力度。事实证明,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的多少和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扩大校内实践平台。比如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电视等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可以构建起一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开放的校内实习基地。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相对真实的新闻工作环境,这种学习方式便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实践功能,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三)建立实习基地,开拓校外实践平台
建立实习基地,可以将学生放到真正的媒体环境中进行锻炼,各大高校普遍的做法是与当地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随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数量的激增,传统媒体也很难容纳那么多的实习生,况且独立学院名气小,在和一本、二本院校抢占传统媒体实习基地资源时并不占优势。因此,我们除了尽可能努力的争取传统媒体作为实习基地外,还应该让思路更开阔一点,努力发展新兴媒体和相关媒体产业为实习基地。例如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网站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元的媒体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又有利于独立学院开发新的特色专业,增加教学内容,形成新的办学特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和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而且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参与实践的自主性。
学校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诸如校园DV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活动;还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比赛活动,以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总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创作激情,营造一个重创作、重实践的校园氛围。
另外,摄像技术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可在课后或节假日有组织地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学习完电视摄像和电视编辑与制作课程之后就可以在课外时间在所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电视节目的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优秀电视作品和优秀人才的发掘提供了物质保证。这样一来,学生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有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行购买设备,组建摄影协会、影像工作室等社团组织,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自行创办网络电台、新闻博客(播客)等自办媒体,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要积极鼓励这些工作室或自办媒体面向市场,承接各种影视制作工作以及广告业务。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学生课外的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实践机会,打造宽大的实践平台,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以后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五)引进专业媒体人员,专业教师进入媒体“轮岗”
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首先应该是教师。广播电视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能不能培养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又“有后劲”的学生,关键还是教师的水平如何。殊不知,在国外新闻传播教育界,教员通常要具备中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全美五大最佳新闻院校的教授,大多都有10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历。
为了建立理论和实践能力双优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从适合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的媒体人中聘请教师,同时,也要创造机会,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
从电台、电视台、报社或网站聘用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媒体人,不仅能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教学内容,甚至还能通过这些专业媒体人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帮助。
选派专业教师进入媒体实践,旨在让媒体从业经验不足的新闻专业教师,在新闻第一线增强新闻业务的动手能力,感受媒体的竞争态势,从而改进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改革;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3-02
近年来,我国传媒事业迅猛发展,对传媒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加大,从而带动了高校传媒教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还不完善。而在当今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广播电视编导的主要任务是集节目的策划创意、思想把握、组织安排等方面于一身的。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突出业务技能实践,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广编专业应把“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广泛的知识链接、较高的思想水平、较硬的业务能力、执着的创作精神和扎实的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作为培养目标。[1]”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现状及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实践,大量课程是在一边讲授理论,一边进行动手实践的模式下完成的,因此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高校热衷开设该专业的趋势下,对于这方面的教学明显存在着诸多不足。
(一)教学中的实验设备数量不足
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一再扩招,而学校投入的资金又有限,学生数量急剧膨胀,现有的教学实验设备已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变化。比如,在电视摄像课和影视后期的上机实验教学中,为了检验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保证每人一台机器,但是由于机器有限,一般只能采取分组的方法,学生轮流使用摄像机或轮流上机操作,这样无疑就缩短了每个人的练习时间,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机会。也就更谈不上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技巧,以及运用仪器设备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了。
(二)实验设备已显陈旧
设备的数字化,制作和传输过程中的网络化,不仅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新要求,更是对学校实验设备更新速度的新要求。但是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院校,都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落后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
其结果就是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满足广播电视照明技术、摄像技术、播音主持、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建立设备完善的多功能综合演播室。该演播室的建设要考虑多功能和综合性,硬件和场地等也都要精心设计。
(三)实践教学模式有些封闭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也仅局限于课堂。但是这种模式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编导专业并不适用。因为学生需要自主动手拍摄、编辑片子,而不是仅局限于课堂的实践,下了课实践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这样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只是在完成任务而并不是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
(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少联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验课居多,而各门实验课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共同作用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但是由于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实践的要求不统一,讲述的内容过于单一,没有结合其他实验课的相关内容,所以,在各自的实践环节完成后,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够熟练地进行系统的综合应用操作。
(五)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
在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项目进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虽然本科期间一般会有一两次综合性的实习,但各门实践课的要求普遍表现的过于单一,对于四年制本科的实践教学来说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的。
而在面对必须完成的单项实践教学中,比如《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电视摄影造型》、《非线性编辑技术》、《电视音乐音响》等一系列相关课程时,我们又不得不以单项练习为主,这就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创新
上述几个问题表明现在各高校中,尤其是新开设此专业的院校,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应做出相应的举措,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专业素质才能进一步的提高。
(一)扩大实验室面积,增加学生机的数量,调整实验实训环节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我校又新进多台高清摄像机,并增加了学生电脑的数量。
同时,逐步完善了演播室的各项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节目创作。在课外与节假日里,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安排了电视摄像实验室和后期编辑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从学习完电视摄像、电视编辑与电视制作等相关课程之后,在所开放的实验室里,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电视节目的加工和创作,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校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挖掘提供了保证。
(二)提高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立多功能实验室
周口师范学院先后引进高端电视节目制作系设备,建成了集数字视音频录制与编辑、广播节目制作的多功能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40~50台高配置微机,实现局域网互联,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实作,各微机安装最新版本的PR、PS、3DMAX、FLASH等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软件。
高性能先进设备的引进及多功能实验室的建立, 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针对广编专业实践性很强的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上就需要较高级别的硬件建设,因此要充分论证,通盘考量。既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能盲目求大求全,也不能不舍得投入,还要做长远打算,既要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拓学生实践范围
目前,在许多高校都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媒体,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媒体相结合,组织学生分批进行实践,并将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不仅能扩大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搭建专业知识的实践平台。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就专门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策划了电视栏目《周师新闻》。该节目由大二大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共同策划、拍摄与制作,在创作中学生可以很好的将课程中所学到的采编播及创作理论知识应用到节目中,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团队协作的真实含义。“这种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是一种个别化与协作化紧密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的有效途径[2]”。
(四)紧密联系各课程的教学实践内容,鼓励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
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操作后,应该着重强调综合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中,授课老师应将实践创作理念统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加大综合实训的力度。在综合实训过程中,根据各年级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重点,划层次,分阶段的设置实践内容,并让学生协作分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其次,将每学期各年级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除常规的单项考核外,各门专业课分出一部分学时进行综合实践。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时,都能够联系到其它的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电视制作的操作系统[3]。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要培养编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首先培训出一支实践能力和理论兼备的教师队伍。浙江传媒大学的连横、内陪、外引的方法,给很多高校提供了模板。“连横即与媒体联系, 聘请资深媒体人作为兼职教师;内陪即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老师去业界挂职锻炼,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战训练, 向一线的编辑、记者学习;外引则是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4]”周口师范学院借鉴了此种教学模式,与周口电视台长期合作,开展了实验教学教师定期培训、教师教学观摩与研讨等多项提高教师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活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定期给教师做培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促进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大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如果作品入围,学生可借此与评委老师面对面交流,增加更多专业知识。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几轮面试以及与学生不断地沟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及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比赛,并采取激励措施,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结 语
综上可以看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课的比重在专业的学习中占有很大的部分。所以其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要适应当今电视技术的发展与要求。学校和教师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广电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今传媒,2005(7).
[2] 邓维彬,黄蜀江.开放环境下协作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特色;实证研究;推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9-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北京广播学院于1958年开创,90年代以来作为一门传媒类新兴学科得到蓬勃发展,现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关专业。几十年来,各大院校在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立足专业发展现状和用人需要,进行了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如同济大学李英春老师在《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提出,“要搞好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课”①。福建师范大学宋解、吴瑞坤老师在《对电视编导方向课程教改的研究》中提出,“要在教学、实验上突出实践环节;在考核方法上总评成绩向实验倾斜,突出创作型人才的培养”②。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王禹泽老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提出,“要拓宽实践教学空间”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很强的专业,唯有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培育更多社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顺利接轨市场前沿。经过对国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考察,笔者发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诸多与实践、就业脱节或滞后的问题。显然,作为新近设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井冈山大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新途径势在必行。近几年,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上,积极尝试了一种“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特色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把课堂理论与实践操练嫁接,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通过对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统筹安排,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链条,以项目创作(即影视作品)为核心,让学生每学年完成不同的作品,同时,老师要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把关”,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创作。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以项目带动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
通过课程项目的展开,让学生亲自体验从策划、拍摄到编辑成片的全过程,锻炼学生的策划能力和摄制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有关摄影构图、摄影角度、机位设置、布光以及画面编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项目教学法将改变以往专业教学设置上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缺失,解决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
(二)围绕项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任务的安排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进行选择,并且承担项目相应环节的任务,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彼此之间要经常进行探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尊重他人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不断地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方案。在项目的评估考核中,学生的团队协作情况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外联能力和实践能力,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平稳过渡。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笔者及所在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理论课程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是要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势必要和专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任务,以此来操练课堂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并亲自参与多个项目之中,和学生碰撞思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使整个课程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以笔者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影视导演实训》实施项目教学为例做简要阐述。
(一)项目设置
学期初,师生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实践项目目标将设定为一部电视电影,并拟定项目实施的初步方案。接着,将项目任务进行细化并分工,安排剧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任务,完成时间表和各工种的工作联系表。随后,进入正式实施项目阶段,具体就是以小组合作方式执行项目前期设定的计划,并根据实施情况定期完善和调整计划。具体项目实施过程如下:
一是前期筹备阶段:
1.组建创作班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工种,确定导演组、编剧组、摄像组、场记组、灯光组、剪辑组人员等。
2.创作剧本。主创人员创作剧本,并且查阅与剧本相关的文字资料与影像资料。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导演组讨论,核定剧本。经过一个多月齐心协力的创作,剧本《杜鹃山》完成,主题是反映动荡时局中人性中善的坚守,故事跨越了民国、和现代三个时代,反映了两段刻骨铭心却误会交织的情感故事,一段情感源于戏剧《杜鹃山》,另一段情感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杜鹃山的地方。
3.遴选演员。开拍之前,我们安排候选演员进行带妆试镜,按照不同年代进行分组搭配试戏,遴选合适的角色,确定不同时代的男女主角和各类角色。
4.撰写导演阐述。目的在于考验导演组的宏观把握能力。导演阐述内容涵盖对剧本的立意、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设置、风格样式等方面的阐释;包括对表演、摄影、美术、化妆、服装、道具等创作的构思和造型设计的要求;对音乐、录音、剪辑、特技等各创作部门的提示。
5.选景。框定拍摄场景,摄像组去踩点,并且练习室内景和室外景的选取和搭建。
6.创作分镜头剧本。编剧组进行分镜头剧本的写作,练习分镜头剧本写作中情节的强调和省略。
7.拟定拍摄计划。正式拍摄前进行演员演练走位,导演和摄像师确定拍摄方式和机位选择。
二是中期拍摄阶段:第一步,化妆组帮助演员进行定妆,道具组购买道具、服装,摄制组再次踩点选景,其他组配合完成拍摄准备工序。第二步,导演组召集各路人马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详细的场面调度设计,划分几类场景集中拍摄。拍摄镜头定期上传课程百度云盘并整理。拍摄阶段结束,进入后期编辑阶段,经过初剪、细剪、精剪,反复推敲、调整,同时处理好音乐、音响效果与编辑好的画面的合成。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还涉及字幕、特技等诸多问题,相应的人员要全力完成每个环节的工作,达到老师和导演提出的合理设想和要求。
(二)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影视导演实训》课程的项目评估,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提交项目完成成果即电视电影,并且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实践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克服遇到的难题;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段落是自已亲自参与完成的,要求附上文案、图片或影像资料;通过此次课程项目教学实践,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哪些还有欠缺?另外,导演组整理一份剧组工作人员考勤表和小组各工种之间的互评表。综合这些方面的依据,老师根据视频作品和学生们提交的《实践总结报告》进行总体评价和课程考核。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真正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又为实现零距离与用人单位接轨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和评估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项目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关联,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三、项目教学法的推行途径
毋庸置疑,相对于传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项目为依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影视创作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切实突破专业教学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困局。为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中更好地推行项目教学法,笔者认为应该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条件。
(一)构建合理的专业培养体系,探索课程改革
在本专业教学上,把教学安排与项目实践结合,以课程开设辅助项目创作。教学负责人设定每学年的实验创作项目,项目的类型包括剧情片,纪录片,MTV以及电视节目等。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性课程,如影视作品鉴赏类课程,以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剧本创作类课程,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剧本创作。开设完基础课程后,以后每学年课程设置与当年设定的实践项目相关。陆续开设视听语言课程、摄影技术、照明技术、后期剪辑等课程,并把项目创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项目创作带动课程学习,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所有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作。
(二)引进专业实践人才,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
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创作型教师人才库,才能更好地支撑项目教学法的运行。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很高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项目实践指导能力,积极地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评估计划;并且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依托设置的项目的实践,从创意策划、文案形成、拍摄录制、后期编辑全过程和学生参与创作项目,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外联能力,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三)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学期成绩考核挂钩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课堂纯粹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乏味的理论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众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如何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以及完成项目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体现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严格考核机制,把项目创作和课程考核挂钩,并且项目创作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每学年由专业老师组成评审小组,以学生在作品中参与的工作量和贡献为依据,对小组作品和学生个人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而且能使学习较为扎实地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个新事物,不仅更好地将本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发挥了出来,更为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项目教学法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改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注释:
①李英春,忻志海.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篇8
1加强实验教学的意义
1.1实验教学是开放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物流基础知识和方法,能从事各类物流型企业的需求分析、运作方案的制定、物流供应链的设计及过程控制能力,也能从事企事业单位物流运作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学员毕业实习前缺乏清晰的、明确的、操作性强的实践任务,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现有的实践环节主要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主,实践环节的考核标准不够清晰,同时缺少有效的监控管理手段。这种培养方式造成学员毕业后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用人单位的上岗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必然要求。
1.2实验教学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调查显示,就全国总体来看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惊人。预计2015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40~50万人,其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将达到20~30万人。可见物流人才培养市场是很广阔的,面临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无法实现可视性和操作性,通过建设实训实验室给学员提供可操作性的场所,来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升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1]。
1.3实验教学是培养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物流人才的职业技能需要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的实践检验,广播电视大学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让学员置身于一定的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结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模拟物流的各个环节和运作流程,来获得参与物流企业工作的前期经验和技术能力。在此过程中,学员可以不断提高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操作能力、物流线路的规划方法、物流信息系统的操作步骤能力,不断提高物流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
2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要实现的功能
受客观环境以及物流设备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建设实践基地尚需时日。随着物流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针对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缺陷,可基于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虚拟现实的实验环境[1],应用于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物流实训实验室不仅可以面向学员开放,开展在校学员实训,还可以开展在职培训、师资培训等,而且可以覆盖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实验实训项目,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环境[2]。
3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的构成
3.1物流实训实验室的硬件配置要求
仿真实验室主要由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网络环境构成。最理想的硬件环境是在一个单独的服务器上运行,也可以在单独的PC机上运行,推荐配置CPU单核主频2GHz以上;双核主频1.5GHz以上;二级缓存1M以上。内存DDR2512MB以上;硬盘7200rpm以上,容量80G以上。软件环境要求较小,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操作系统Microsoft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由自己开发的或者外包的最新版本的教学版软件;数据库(比如SQLServer2000);必要的杀毒软件,特别是在B/S结构中的服务器上必须具备良好的杀毒功能,服务器一旦中毒,将会影响到整个实验室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2物流虚拟实验室的软件系统构成
3.2.1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具备信息查询和功能,仓储中心仓容量、价格,运输中心运量、路线规划,平台上运行的客户的资源状况都可查询和浏览,同时建设一些有助于学员们扩展视野和查阅资料的栏目。如:案例库和拓展栏目,新闻资讯、商务合作等。
3.2.2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以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为运行平台,以注册的学员为客户和主体,并提供在线方式监控订单在各部门的运行过程,该平台的交流方式主要以网络技术为主降低费用的支出。学员主要是以分组的形式扮演角色和完成流程任务,每一次新任务开始要交换角色,主要角色有:系统管理员、资源管理员、仓库管理员、运输委托单管理员、运输调度员、运输管理员、财务人员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调整模块构成增减操作难易度来增强学员实验兴趣,增强具体场景的应变能力。初始环境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物流企业数据资料构建运行环境,设置好各个职能部门,不同职能部门完成不同的任务,对仓储成本、运输成本、配送费用、设施设备成本划定区间范围。二是对时间的设置采用虚拟手段,12分钟等同于24小时的模拟时间。各模块功能如下:(1)系统管理:是整个系统的高层管理,主要负责学员角色的分配和系统用户的管理,对管理中心机构维护管理、全系统基础数据的审核管理和基础参数配置。(2)仓储管理:根据管理中心下达的仓储作业计划负责货物的仓储作业,对货物的入库、出库、盘库、移库和库存进行管理,该模块支持QX分拣库、QX立体库、普通平面库、普通立体库、保温立体库、冷藏平面库等现代化仓库[3],可以实现对仓库作业流程和智能化的货位管理等仓储作业的熟练操作。(3)运输管理:根据客户下达的订单,制定出运输委托单并下达运输作业计划任务。执行集货、配载作业。在运输过程中,进行运输调度的管理,实时监控运输过程及货物的在途跟踪,该模块支持通过GPS和GIS对货物进行跟踪管理。(4)异常管理:对系统发生的异常进行处理。(5)合作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营需要与客户、供应商、承运商等签订大量的合同,对于刚签订的合同要及时添加到系统中,以作为合同的备份文件和资料。(6)资源管理:是对该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的设计、管理与维护,包括供应商、承运商的信息,以及运输业务和仓储业务要用到的车辆、货物、货位的信息。(7)客户管理:对物流公司客户的基本信息进行维护,向客户提供收货、发货信息,为客户提供所有的物流服务,学员可以通过该模块,掌握操作信息系统的流程和向物流公司快速获取所需要的服务。(8)结算管理:包括运输和仓库的费用结算,在运输业务和仓储业务结束后,都要对该业务进行财务结算,并打印出财务报表。(9)统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负责对公司财务的利润、销售收入、成本、运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财务比率和财务状况。
第三方物流管理仿真实验系统的具体流程主要有以下步骤:(1)生产商填写发货单,并交给分销商;分销商确认;生产商填写运输委托单,发给第三方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审核并确认。通过信息系统查询库存数量,并及时补货,向承运商发出运输通知。(2)承运商确认准备运输,运输中心接到指令后安排运输作业,同时向仓储中心发出出库指令和清单。(3)仓储中心根据出库清单填写出库单并进行出库确认,安排出库,将货物装入承运商的运输工具。(4)货物处于在途,运输中心对货物进行跟踪和监控,分销商、承运商和生产商进行到货确认。(5)物流中心填写结算清单发给生产商,生产商结算并支付费用,物流中心确认并打印财务报表发给承运商并支付费用,承运商确认费用支付并打印财务报表。第三方物流管理仿真实验系统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3.2.3物流技术模拟系统。该系统用来模拟商务活动、物流活动及国际贸易活动。主要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POS机、无线手持终端采集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AVG(无人搬运车)、电子标签拣选货架、GPS车辆跟踪技术。将物流技术融于管理信息系统中,集技术与管理为一体来完成包含物流总部、物流配送中心、国际物流公司、国内供方用户、国外厂商、船务公司、海港码头、航空公司、空港机场、海关、检验检疫局、银行等各机构的系统所要实现功能。系统设计能使学员体验物流技术最真切的实验环境,学员可以完成一系列业务活动,得到全方位的训练。物流技术实践平台系统如图2所示。
物流技术模拟系统以连锁超市管理系统作为模拟的实验环境,连锁超市管理系统包括连锁超市总部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子系统、门店POS管理系统以及通信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连锁超市总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管理整个连锁网点的资料和管理连锁网点的供应链;(2)对商品的进、销、退、存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对门店上传单据的检查对门店的运作管理进行规范;(3)提供财务结算功能和向总部管理人员提供营运分析数据。
配送中心系统的功能:(1)完成要货处理和提供补货;(2)提供对大宗客户或其他客户的批发销售功能;(3)提供详细的仓库管理、完整的库存管理、批发销售的收款功能;(4)提供高效的分拣配送流程和处理方法。
门店POS系统的功能:(1)对前台POS系统的数据进行管理;(2)提供快速作业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提供调拨、报损、仓库管理,提供完善的促销功能和提供快速有效的多种盘点方式;(3)对商品的进、销、退、存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提供多种营运数据分析报表。
这两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感兴趣的学员可以选择两个系统的学习,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其一。
4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建设注意事项
物流实验室的设计要全面考虑,给学员的学习提供实训的虚拟实验基地,通过这个平台学员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要体现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特点。但不能为了体现新颖性和吸引性而纯粹“游戏性”的界面设计和实验环境。实验室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为教师教学提供完整、系统的辅助教学工具,从而真正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4.1逐步推进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不是完全的一步到位,各地物流发展速度和重点是不一样的,不能完全忽略地区差距建设整齐划一的物流实验室,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学员本身的特点有重点的建设核心部分,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来建设,先满足基本的需要,然后再根据行业的发展新动态来补充和完善。当然要有总体规划,不能抱有短浅发展目光。
4.2增强互动
互动性是仿真实验的重要特点之一,学员实训过程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物流企业的运营,物流实验室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物流设备、物流操作、物流过程真实逼真的通过友好界面和清晰画面展现到学习者面前,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物流设备的功能和特性。模拟真实物流企业的硬件环境,如仓储仿真中模拟多种物流设备,港口仿真中模拟多种码头相关设备,运输仿真中模拟多种运输相关设备。只有仿真物流企业的管理流程,学员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进行互动、共同完成物流任务,物流技术及物流管理方法才能学有所用。
4.3过程可控
具备实验课程体系建立、过程管理、实验指导和在线交流等功能。教师可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在系统中自主创建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可控制上课内容、上课时间、实验人数、实验分组等,方便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监控,把握学员的实验过程,减轻实验备课负担,方便教学。
4.4评价管理
通过对学员操作过程进行跟踪,根据评分体系对学员实验过程进行自动打分,使学员规范操作过程,培养严谨的实验态
度[4]。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以及社会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优化实验室系统,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系统及设备的维护是实验室高效运行的保障。
当前广播电视大学的物流专业,由于缺少实验条件只能停留在课堂授课、企业参观的模式,实践环节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加强物流流程、操作能力、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员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衔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渗透整个教学环节中,按照认知—实践—综合应用递进,每个实践环节完成不同技能训练,为实现培养物流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充足的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利琴,洪玫,饶军.物流教学仿真实验室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6(26):298-302.
[2]陈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17-118.
[3]李向文.第三方物流及其信息化管理模拟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4]李强,万胜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第四代物流实验室建设[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34-36.
篇9
[关键词]部校共建 广播电视学 实践能力 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卓越计划”背景下广播电视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项目编号:201612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要求高校切实转变办学思路,真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自、教育部2013年联合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 各省、市积极出台措施,加快部校共建的步伐。山西省按照、教育部要求,于2014年 6月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牵头,协同省教育厅,依托山西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共建山西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山西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卓越计划”的主要受益单位之一,如何更好地利用部校共建的优势资源,利用新闻媒体在舆论导向、新闻实践、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托共建协议,结合我省实际以及学校人才培养实际,研究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依据我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出镜报道、评论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学习新闻学、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接受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等方面的实践训练,掌握从事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具体来说,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要掌握电视新闻的拍摄、编辑、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等基本技能;要有从事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的核心能力;要掌握电视出镜报道的基本技能;要具备进行新闻评论的基本素质等。
二、培养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
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广播电视新闻“采写编评”的实践能力,要在课程实训、小学期集中实训、校内外实训等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一)课程实训
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评论、记者职业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强化实训环节的考核。如在《电视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训中,对于采访策划、采访准备、人物专访、事件性访问、消息写作、人物专题制作、事件性调查报道的制作等都进行专项实训。使学生在课内基本掌握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必备技能。《记者职业口语》课内实训包括对新闻图片的描述训练、对新闻现场的描述训练、出镜报道实训等,通过这些实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件出镜报道的技能。
(二)小学期集中实训
作为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实训环节,每年暑假开学后为期两周的小学期集中实训,既是对上一学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集中检验,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安排,分别训练学生新闻图片摄影、社会实践调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从事新闻报道所需的核心技能。
(三)校内、校外实训
除了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训环节和实训内容,充分利用记者节、广电嘉年华等契机,并结合学院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安排、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和新闻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实战技能。
三、依托部校共建项目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行业对广播电视人才的需求,山西省部校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专业的师资保障
互派师资和人员是卓越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之一,部校共建项目实施以来,广播电视学专业共派出5位专业教师到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广播电视台挂职,通过媒体挂职,教师对行业一线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更清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对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新的节目制作理念也有更深的感触,回到课堂就可以结合媒体实践经验进行教学。媒体挂职也是教师再学习的机会,教师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实践和思考,对专业课程的讲授、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考核的标准等有了新的认识。如近年选派讲授电视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评论的老师到山西广播电视台挂职,教师在授课中就会结合媒体对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实战要求,在实践训练环节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更符合媒体一线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媒体也派出业界精英作为业界导师到学校挂职,他们到学校给学生举办专业讲座、开展学术沙龙,甚至帮学生批改采访写作的作业等,用他们多年在一线积累的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为学生释疑解惑。如近期举办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系列学术讲座中,主题包括:在实践中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如何做好电视新闻宣传报道,学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等,这些讲座一方面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新闻观教育,同时行业导师结合媒体实践和切身经验的交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26-2
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中,各学科的发展存在寿不平衡现象
其中有些学科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有些本身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研究向着更加深人的层次、更加广阔的领域发展,处于成熟或继续发展期;有些学科正处于初创阶段,趋于形成。广播电视艺术学科领域中的空白点较多,一些分支学科研究者共少。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似吸要原因之一在于对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宏观思考不够,缺少对学科体系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一定程度卜仅仅是从各自所在分支学科出发并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学科去进行学科建设,以单科拓进和学科的局部开发祷代学科整体格局的系统运筹,缺乏对学科体系发展的榷休视野和锥体规划。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尚未与新时期传媒业改革问题的研究建立起互动机制,尚未走上同改革实戏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
从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的建设来看,我们实际上遵循了一种“体系先行”的学科建设模式,即仅仅从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关注学科的建设,往往从学科的知识体系考察学科的发展,对休系作了片面的追求。这种“体系先行”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科建设上的封闭性和狭隘性,使作为广播电视艺术学科发展客观前提和现实土壤的活生生的广播电视业的改革实践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发展变革中产生新艺术形式、艺术手段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并开展全面、深而入和系统的研究。因而从总体上看,在“体系先行”模式下所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有偏于纯理论研究之嫌。这使一些学科的分析跳不出陈旧的框架,无法吸引并得到广大电视工作者的认同和参起来。在改革大潮中难以确立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不可避活动及理论探讨来进行学科建设,才能找准学科的生长点,免地在实践问题上显得苍白无力,既缺乏解释力,又缺乏指导力和预测力。
(三)广格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般来讲,学科体系的确认标准有三方面:其一,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有相对独立的概念、范畴、原理,并正在或已经形成学科结构体系;其二,有专门的研究者、研究活动、学术团体、传播活动、代表作等;其三,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应用、被检验,并发挥特有的功能。以这三方面标准来衡量,我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体系并不成熟和完善,虽然确立起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但还应当从深度和广度上积极拓展各门学科的建设。
二、构建广播学学科体系的主要任务
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广播电视业产业化的大的国际国内传媒业发展背景下,广播业不管是内容改革还是经营改革都在快速地推进。广播学既要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媒介环境,又要加快学术建设步伐,以便达到指导实践和立足于学科之林的双重目的。
(一)学科理论体系建设
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科的研究客体、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主要理论、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的思维定式与研究路线和学科的方法论等。从广播学目前的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在传统广播学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完备性方面还十分欠缺,尤其是在广播的网络化生存、经营与管理、道德困境与公信力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的研究领域如广播伦理方面还未展开,大部分研究缺乏深度。对于广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即对于广播以声音传播为唯一传播符号的特殊传播规律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传播特征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科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问题,而合理的学科体系分类既能够促进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能够涵盖学科研究对象实践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一门学科应当如何划分体系,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广播学界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以调整和更新。目前,对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分类问题,学术界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谢鼎新对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架构的设想基本具备了一门学科建设应有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特征。该设想将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概括为-两大领域、三大模块.,即理论研究和活动(现象)研究两大领域,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和独特内容三大模块。参考其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广播学的学科体系建设架构可由下图表示:上图的学科分类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建设应当包括的所有内容,但这种分类方式也难免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的表达特征。如何寻找一种更为简洁和易于让人接受的学科分类方法,学界的讨论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致意见,而按照广播史、广播理论、广播实务、广播工程与技术四大模块的分类方式并结合上图的学科体系分类方法,既简洁和公允,又全面、明晰和严谨,基本上可以描绘出广播学及其学科体系的基本图景。实际上,目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各种交叉学科均可以整合进广播理论和广播实务两个板块中去。此外,学科体系建设的相对性特征决定了在广播学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会有新的交叉分支学科内容的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内容同样可以整合进以上两大板块之内。
(二)加强与广播业界沟通,增强广播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广播学学科特点看,实践性是广播学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因此,重应用、重实践应成为广播学研究的基本取向。广播学应当从纷繁芜杂的实践领域总结发现理论知识并指导广播业的健康发展,进而谋求实践与理论的良性循环。目前,广播学的研究队伍分为相互割裂的三个方面:一是学界研究者。这是目前广播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学界的研究者们因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倾向于从理论到理论式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对于实践热点问题的把握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有时还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二是以各地电台为代表的业界研究人员。这些研究者有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经验,但是往往仅限于就事论事,就经验论经验,无法把实践中的新发现和新经验上升到必要的理论高度,并且存在着严重的规范性与严谨性问题。三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同志。他们往往从政策或监管角度对广播进行研究,但成果相对较少。广播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是相关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过程。因此,打破研究各界之间的壁垒,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发挥各自的所长,是广播学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应当加大对广播研究的投入。对于广播业界来说,建立相应的广播研究机构尤其是节目、管理的专业研究机构是现代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有实力的广播电台应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从目前各传媒类型在这方面的实际动作来看,广播业的科研机构建设明显滞后于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类型。而各高校以及独立科研院所、广电协会也应当加强这样的机构建设以为广播学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其次,进行合理的分工。广播业界以及政府管理层在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在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学界由于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势,应该着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再次,应当建立各种定期和不定期的合作交流平台。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及其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以及其他各类广播学研究刊物和各种各样的由业界、学界所组织的交流活动为广播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这类活动研究角色错位、形式大于内容的成分较多,对广播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没有真正地加以研究探讨。开展以合作为目的的各种广播专门研究,增强学界、业界及政府相关部门三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广播学及其学科建设。
(三)完善研究与教学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广播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