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摘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德育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学校是对未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对策,对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所谓体育教学,就是按照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以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增强其体质,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等为任务。它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1]小学体育教学是以1-6年级的儿童为对象,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促进儿童活泼健康地生长发育。

一、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现有国内研究文献资料和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国内研究主要从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意义,在渗透的内容、渗透的现状、渗透的途径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总体来看,上海市大部分小学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主要负责德育教育的管理机构;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树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不断提高。具体而言,通过对上海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在学校管理机构设立及功能方面,100%的小学都成立了专门负责学生德育教育的管理机构,如专门的德育工作机构或小组、学科教研组等。在德育理念上,有95%的体育教师认为德育教育和体育技能同等重要,应该统一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在《体育之研究》中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2]”。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体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在德育内容上,调查显示,大部分学校主要从团队精神、协作意识、规则意识、民族精神、敬业精神、竞争意识等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在渗透途缴希调查显示,体育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学校运动会、项目比赛等途径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德育评价体系上,调查显示,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多数学校都是将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的评价融入到教师的业务能力、业务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一起评价,缺乏统一明确的要求。

二、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海市10所小学的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尽管主流上各学校都高度重视将德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但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监督执行力度

通过调查,尽管各学校都建立了专门负责德育的管理机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个别学校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度。有个别学校虽然制定了严格的职责要求,但缺乏督导,造成实际监管不到位,导致德育渗透成效不显著。

(二)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理念不强

虽然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认为要将德育和体育技能统一于体育教学之中,并树立了坚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但调查结果显示,仍有5%的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要贯穿德育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三)德育渗透的方法简单

选取合适、有效的方法是达到德育渗透目标的关键。然而,从目前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来看,部分教师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开展德育的方法主要采用单一的说教,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接地气,不仅达不到德育的目标,而且使学生产生排斥、厌烦的心理。

(四)学校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从调查访谈中发现,尽管各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德育管理部门,并按照相关文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但很多文件制度都从宏观层面进行了规定,缺乏微观层面的具体的评价体系。因而,很多小学在考核体育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绩效时,多将其放入教师的业务技能、科研成绩中进行合并评价,造成任课教师重教学、科研,轻视育人。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致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执行标准,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到成效。

三、制约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因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禁锢的影响,学校重视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尽管如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不尽如人意。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顾学生的知识学习、考试成绩,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问题,不考虑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于体育课不作为小升初的必考科目,造成学校、教师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很多课程都是走过场。

(二)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德育教育是思想品德课讲授的内容,应该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进行传授,而与体育课没有太大关系,体育教师只需要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就行了。

(三)深入研究不够,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符合实际需要的德育内容

从调查访谈的结果来看,被调查学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大都是同一套教材,个别学校没有教材,完全是体育教师自编的教案。而教材编写的内容主要是相关体育项目的专技能知识,很少有单独章节讲授德育相关的知识。具体德育内容,教师主要以个人的好恶来讲授。

(四)学校只重视体育技能教学质量,缺乏对德育渗透的有效监督

什么是教育质量?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但现实生活中,从学校到教师、家长都认为升学率就是质量,考试成绩就是质量,此标准和教育方针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调查访谈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校、教师只注重学生体育比赛的结果,对于学生如何看待体育的结果,如何理解竞争等问题并不关注。体育教师的升职、奖励也都和学生体育比赛的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注重体育课堂是否有教学事故,是否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对于是否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讲授德育知识,讲授多少等并不强制和监督。

四、上海市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根据对上述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结合金桥中心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已取得的有益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完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体制

首先,要注重教材内容的编写。在体育教材编写中,要将德育内容纳入体育教材。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的实际,选取合适的内容、案例。在教材的科学指导下,体育教师就可以按照教材认真编写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将德育内容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责任制。学校要将德育教学内容纳入到学校教学监督职责之中,或者建立专门的责任部门,负责对德育渗透情况的考核。如金桥中心小学设立了学生部,专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整体策划推进,组织落实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德育课程建设等。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师师德工作评价体系,既要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程序,设置三色评价体系(优良中差)的等级标准等。

(二)强化体育教师师德、育人理论的学习,提高师德修养,增强育人观念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能够安身立命的知识,而且要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育人观念。为了提高体育课教师的师德修养,增强体育教师的育人理念,金桥中心小学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注重理论学习。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政治学习,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文件精神的学习,重温教师誓词。其次,积极推进体育教师对“三修(修德、修、修身)”精神的学习。“三修”精神已成为金桥中心小学百年来始终坚持的目标。它不仅教育和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国家和人民,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领悟该精神的实质,将其与工作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三)创新路径,探索德育渗透新方法

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做事事半功倍。金桥中心小学紧跟时代步伐,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径方法。首先,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并开展“三修”“游学”特色课堂,以及各种小型体育比赛,如跳绳、踢毽子、拔河、推铁环、抽旋螺等,向学生宣传“三修”精神。其次,运用案例法。一是充分挖掘体坛名人,讲述名人故事,学习名人精神。二是向学生宣传学校已获得的荣誉,激励学生继续前进。再次,要将网络技术与德育渗透相结合,学校、体育教师通过网络将德育渗透要求、内容、制度等传送给学生家长,让其了解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实现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同时,还通过公众QQ、微信、网站等途径各种有益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经典案例、文章、视频等,实现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与共享。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英语听力 问题导向 双任务 情感过滤 听力输入

一、背景

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这五大基本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交际中,听甚至占据了45%的时间(Rivers,1981)。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国际化氛围不断加强。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内对话交流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国际商贸和服务人才培养的英语听说能力,尤其听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由于存在情感障碍、缺乏语言环境、听力输入量不足、传统听力教学效果不佳等因素,造成学习者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尽管许多人学习英语多年,但是只要走出课堂,离开教材的标准录音,进入真实的英语交流环境,就几乎听不懂国际人士说的英语。加之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生源的英语基础水平逐年下降,给国际化环境下的商贸和服务人才的国际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在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教育部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12征求意见版)中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应用和交际能力的核心能力即听说能力。近年来,国内英语听力教学逐渐受到重视,教学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逐渐被关注,并得到了积极的探索和改进。

二、听力教学研究

1.何为“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

“两双”式英语听力教学,即在多元化新型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上,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设定,在教学资源和环境上,从时空上(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进行“双向”布局的深层次立体混合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该模式从当前的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几大典型问题,统筹兼顾课堂内外,涵盖教学的各个因素。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还充分涉及了学生的各段校园时间,全力营造浸泡式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效难度内容,以丰富的形式增加英语听力输入。

2.基于问题导向的听力教学研究

基于英语听力的教学问题,根据知网的“英语听力+障碍”模糊匹配主题期刊文献检索,截至2017年10月,获得1207条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搜索结果。期刊文献的相关主题关键词,主要覆盖英语听力、听力理解、听力障碍、对策,以及听力教学、策略、障碍因素等元素。根据基于英语听力障碍问题导向的研究结果,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听力障碍主要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这两大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涉及语音、语调、语流技巧、词汇、语法等方面;非语言因素则涉及情感、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听力技巧等方面。在给出的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形式和策略,目前还比较缺乏英语听力学科性的综合性整体规划。

3.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

近代国外的研究表明,听力策略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MalleyChamot1990)。国内的学者经过研究也认为,策略教学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王宇2000;杨坚定2003)。所以,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是有必要进行知识+策略的“双任务”教学的(苏远连2003)。目前,针对大学本科的英语听力策略教学研究证明其行之有效,相关改革研究近年来曾经掀起热潮(王宇2002;赵丽萍2010),但是针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双任务教学改革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高职生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更加需要学习方法和策略上的引导。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种英语学习网站和移动终端应用层出不穷,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了灵活便利的学习条件。有些学校进行了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在传统听力教学中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并做了一些相关研究,证明了网络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张晓雪,201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过快,移动软件的应用目前基本属于学生的自发行为,很少有学校纳入教学计划来组织实践。所以,线下课堂+线上APP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加强,也给国内的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课外实践环境。然而,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本科英语类课堂教学的研究,专门针对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英语听力能力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涵盖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对英语听力习得的影响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针对英语听力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听力障碍、焦虑情绪、听力理解认知模式等方面。在给出的问题对策中,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独立元素的分区操作,涉及课堂外补充听力输入的具体操作甚少,缺乏英语听力学科的课程综合元素整体设计。综上所述,如何紧密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更好地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整体课程规划,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服务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议题。

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实践

1.“两双”式教学改革整体情况

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既有英语听力教学的共性问题,也有因为其生源特点而产生的个性问题。其中,紧张焦虑、动机不足、信心缺失等情感障碍问题,和时间、频率、容量、形式等多方面的英语输入不足问题,是中国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方法性缺失的学习机制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高职学生个性问题。为了充分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培养中存在的情感障碍、输入量不足、学习机制缺失等问题,针对当下高职英语听力学科综合设计的空白,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英语听力课题组基于问题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不断的改革实践和完善中,结合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入现代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科技新元素摸索出了一套浸泡式覆盖、在多元化课堂教学上执行“双任务”(知识+策略)、在时空上实施(线上平台APP+线下第二课堂)“双向”布局的立体混合式“两双”教学模式。

2.具体改革措施和手段

(1)多元化课堂实训为了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Krashen,1982;Ellis,2011),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课题组经过不断的尝试,对英语听力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评价机制、教学载体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改良。在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添加了简述、复述、讨论的听力理解检验环节,和从输入到输出的交际迁移环节。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增设了模仿、表演、编演环节。在评价机制上,课题组对学生采取了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同时,还增设团队成绩,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英语听力教学载体上,课题组还打造了适用于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通过题材和内容丰富、风格类型多样的多媒体视频材料辅助,训练学生对真实交际环境下的英语语音和语流的感知度和辨识度,建立起英语声音记忆的图式认知和应激机制。(2)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在感知、分析、利用的三个阶段中存在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对所听到的单词形成认知表象、无法弄清听力内容的关键概念等听力障碍。为了帮助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解除英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迷茫和焦虑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机制,课题组开创性地把本科新式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策略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知识,还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教授相关英语听力策略,实施了知识+策略的“双任务”英语听力课堂教学。(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在线上教学方面,课题组引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在线上进行英语听力实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流程结构化的设计,和视、听、说多媒体交互训练内容的集合,引导学生依次完成相关主题模块的相关环节的听力理解训练。学生的训练轨迹、时长和成绩由系统平台进行自动化记录,实现对学生的监控督促和激励,以帮助学生在课外时间补充英语听力的输入量,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课题组还引入各种侧重于不同功能的免费移动客户端APP。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软件的功能特点介绍,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弱项和兴趣爱好选择使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增加英语听力输入,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在线下学习方面,在校园内,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进一步固化学生在英语听说课堂上训练的交际技巧,提高实际交际场景中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起到增强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在校园外,课题组抓住各种省内各种外事机会,为学生争取各种真实场景下用英语语言服务的学习观摩的社会实践机会,派出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磨炼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服务能力。

四、教学改革的成效

1.整体效果情况

经过采取教学“双任务”,时空上“双向”布局的“两双”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听力输入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在容量、内容类型、场景类型、语域类型的有效倍增。同时,课堂内外不同时空的英语听说丰富练习场景,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悦的场景下参与,降低了情感过滤,增强了兴趣和成就动机。在校内,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各级别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关赛事中,屡有学生表现优异,创造佳绩。在校外,在涉及英语听说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践证明,立体混合时空全覆盖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改革模式,收效良好。该模式对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适用的。

2.具体效果

(1)实施多元化课堂实训的效果在高职英语听力课堂上采用的多元化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变化的活动形式和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和兴奋感,从而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分散学生紧张焦虑的注意。输入和输出交互进行,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音、语流的听力敏感度和专注度,巩固对英语相关语汇的声音记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引入的小组合作机制,和评分中增设的小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同龄认可感和归属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提高了教学能效,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实施知识+策略“双任务”教学内容的效果课题组打破了高职学生只需英语听力实训,不需要听力策略教学的传统观念,创新性地把适用于本科的英语听力“双任务”教学应用到高职学生上。通过实施高职英语听力的双任务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了高职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策略缺失的问题,建立起了学生对英语听力训练的方向感和信心。(3)线上+线下“双向式”学习方式的效果通过网络平台APP等线上资源,和校园内、社会上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等英语听说资源的立体化整合,充分构建起了高职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环境,很好地弥补了高职学生课堂输入量不足、形式内容单一、难度难以全面兼顾的问题,并实现和老师、同学、外国人这几种不同对象的真实性多层次的交互输入。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现状和水平是衡量我国整体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世居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约有1.4万个行政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人口多,农村基层学校教育的现状和水平对于全区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深远。广西的基层学校主要分为城(县)市级、乡镇级、农村级三个层面。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三个不同层面的小学数量比例约为3:2:5,在校学生人数比例约为4:3:3,教师人数比例约为5:3:2。由表1看出,广西农村基层小学的数量、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结构比例明显失衡,导致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本文以广西农村基层学校为切入点,对其艺术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统计和分析,试提出有利于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基层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走访调查统计,广西农村基层学校中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有:艺术教育投入执行力度欠缺,导致教学条件落后,使艺术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艺术学习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学习艺术的意识较薄弱,不利于义务教育的综合发展;现任教于农村小学的艺术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但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因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且缺少教学交流和提升的机会及平台,面对困难重重的教学现状,容易产生挫败感,进而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得力不从心;民族艺术文化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接受程度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对艺术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仍不到位,使艺术专业或师范类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对解决教学不平等问题极为不利。

二、“艺术援梦”农村基层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本文以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艺术援梦”为基础,提出“艺术援梦”农村基层学校的对策,引导广西艺术专业大学生关注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对艺术教育开展较薄弱的农村基层学校进行援助,以改善其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用艺术服务行动帮助农村孩子实现艺术学习的梦想。

(一)组建“艺术援梦”服务团队

艺术高校组建艺术服务学生联盟,形成教学服务团队机制,为实现农村基层艺术教学服务的长期化、高效化做人力资源的准备。团队包括组织、宣传、教学、生活、机动五个组,面向全体学生招募成员。“艺术援梦”团队坚持教学团队化原则,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开展都有专人负责。在艺术服务过程中,根据农村基层学校的实际需求,联系一些社会和学校艺术团体走基层、进乡村,开展艺术支教、节假日主题活动、慰问演出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为农村基层艺术教育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二)实行线上线下结对子服务

线上结对子即网络结对子,通过网络新媒体,对农村艺术代课教师进行长期性的远程指导,实时给农村基层学校发送学校艺术教育的前沿动态和教学方法,并通过网上交流,针对代课教师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有利于及时更新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利于加速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和局域网等先进的手段开展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艺术学习和研究者实时了解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学的真实情况。线下结对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同一个基层学校进行较为长期性的教学服务。结对子教学服务是阶段性的,在该阶段内,高校与固定的基层学校结对子开展教学服务活动。

(三)采取层次性艺术服务

有层次地开展教学服务和进行成果汇报,有利于保持基层学校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长期性。在艺术服务教学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音乐、舞蹈、美术这三种艺术形式。针对农村基层学校的需要,教学主要以节目编排、美术手工、艺术常规教学等形式为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简到难、从少到多,层层递进,并随学生的学习程度和需要进行调整。

三、结语

目前,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问题的主要有高校、群艺馆和社会艺术机构等群体和个人。他们开展艺术走基层活动的时间周期较短,教学队伍的不成熟或不稳定导致很多活动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广西庞大的农村基层学校数量而言,目前的艺术志愿服务队伍的规模、覆盖的农村学校、影响力等还远远不足。由此,本文提出高校艺术专业开展“艺术援梦”农村基层学校志愿服务的对策,旨在有效地缓解农村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使农村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丹.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树常青——广西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与探索[D].广西艺术学院,2013.

篇4

关键词:中韩合作办学;跨专业;韩语教学

中韩合作办学它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实质就是一门语言加一门专业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它包括引进韩国高校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等。对于高中毕业的零基础的学生而言,韩语既是学生们在国内学习的基本科目,又是学生以后赴韩跨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工具。所以说,韩语在这里发挥了纽带的作用,如果纽带没有连接好的话,这部分中韩学生赴韩以后很难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在韩国生活交流都无从谈起。所以在国内打好语言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作为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文将结合作者的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中的实际为例,分析了当前韩语课程在跨专业中的定位,并且结合山东英才学院中韩交流学生为例,对教学对象的学情展开分析,韩语课程的教学方法等,以期和同行们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职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的教学质量。

1.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课程在跨专业中的定位情况

在跨专业中韩语作为一个教学科目客观上就存在着一些劣势。首先,传统观念认为英语是第一外语,韩语日语这样的小语种只是一个补充,不怎么重要。因此,大多数的高校就比较重视第一外语英语,而对韩语日语这样的小语种的重视就相对的不够。并且因为不是专业课,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中,韩语的地位更加显而易见。其次,韩语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跨专业中的韩语课程的设置其实也需要像专业韩语课那样把精读、阅读、听力、口语等课程融为一体来进行教学,然而实际上目前中韩合作办学中韩语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并且课程单一,仅仅是一门精读课。要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把初级韩语掌握起来是很有难度的。第三,大部分中韩办学中,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以其专业课为中心,没有考虑到韩语学习的特点来制定。举个例子来说,中韩学前专业的学生,专业是学前教育,所以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以学前教育课程为主的,中韩艺术专业的学生,专业是艺术类的,所以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是是以艺术课程为主的,所以这样一来韩语作为一门跨专业课程就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主要问题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忽略了一点,如果学生的韩语能力考试不及格,那么学生根本无法赴韩学习。因此,我们对于中韩办学中韩语课程的设置问题应该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2.教学对象的学情分析与对策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的参加者和实践者。所以,要想形成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要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还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也就是学情分析,这样才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近几年的韩国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学情,对韩国语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案例来分析一下山东英才学院中韩艺术专业学生的情况,以期从中找到更好的学习对策。

2.1 山东英才学院中韩艺术生学情分析

2015级中韩艺术生分两个专业,分别是中韩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这个专业的学生总数是30人,其中中韩艺术设计师16人,动漫设计是14人。2015级中韩高职艺术生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去韩国语学习。在国内学习的这两年里了,每学期都设置了韩语课,艺术专业课和学校的公共课。韩语课程每学期设置了128个学时,但是只是一门基础韩国语这样的课程,没有其他的辅助课程。在短短的两年的时间里,学生要达到韩国语能力考试3级水平,并且要通过3级考试,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中韩交流的艺术班的每位同学进行了学情了解。通过了解发现,两个班的30名同学中高考英语考试成绩及格的同学有10名,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大部分同学都是英语不及格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因为笔者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英语的基础不好的话,也会影响韩语的学习,所以说有的同学的语言基础是很差的。并且这30名同学的专业课都是艺术设计和动漫设计,平时课下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的专业课,也就是忽视了对韩语的学习。在语言基础差,努力程度不够的情况下,韩语的学习可想而知。所以这就要求韩语教师不断研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这些同学打好语言的及基础。

2.2学习对策分析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跨专业学习韩语的方法,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可以把学生们分成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语言基础好,并且把韩语学习当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想利用韩语中有更大的发展的学生们。这部分学生一般听课比较认真,是课上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激发他们的学习韩语的潜力,从而让他们在今后的韩语学习中取得良好成绩和获得成功感。与此同时,要纠正他们的固有的语言的学习方法(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高中时候学习英语的时候主要是以语法为主的学习模式,忽视了听和说,所以学的都是哑巴语言);要尽可能向他们全面地讲授韩语的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相关的理论满足他们学习上的需要。第二种类型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学习韩国语的学生。随着中韩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增加,"韩流"的盛行,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对韩国的文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韩国语的歌曲、韩国的电视剧电影、韩国的动画等。这部分学生学习韩国语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爱好。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来说,就要注意培养他们听和说的基础并且要多推荐和他的爱好相关的一些韩语歌曲,韩剧的资料等等。在课间和课后的时间里要多与他们聊聊相关的话题,来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学习韩国语的兴趣。第三种类型的学生就是被动的学习韩国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本来是对韩国语抱有幻想的学生,因为他们觉得韩语是小语种可能比英语容易学习,所以就抱着试试的态度选择了韩国语,但是学习了一课以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于是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因为韩国语虽然是小语种,但是发音部分是比较难学习的地方,所以刚开始学发音的时候对于语言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的确是个挑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要想尽一切的办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把语言的魅力展现给他们,使他们向着兴趣爱好型学生发展。

3.对跨专业学生的韩语教学法的探索

3.1韩语教学的分级教学方法

这里的分级教学方法是对教学对象,即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基础层次不齐,对语言的掌握能力也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一个大体的语言测试。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一个疑问,都是零基础的学生,怎么来测试呢?对各种语言的学习及掌握,我个人认为它们的学多是相通的。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已经学了将近12年的英语,对于英语应该大部分学生不是零基础,因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当然有部分地区高中是其他语种)所以,我们可以就英语给学生做个测试,通过学生的英语成绩暂时给他们分级来进行教学。当学生对韩语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们再进行韩语测试,这样就可以用韩语的成绩来进行正式的韩语分级教学了。 韩语教学的分级目的是为了使老师更好的了解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因材施教,争取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学好。

3.2韩语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法

近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正在掀起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浪潮,意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更应该搭上这艘混合式教学的大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但是问题的关键是韩语混合式教学法的设计。那么我们韩语老师怎么更好的运用好混合式教学法呢?以下就个人的一些看法,做一些探索。

3.2.1韩语课程线上教学的探索

韩国语作为一门小语种专业,发展到迄今为止,还是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的。

特别是关于韩国语学习的网络资料比较少。现有的网络资源也只不过是一些语音教学或者语音授课,似乎没有适合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习过程的网络资源。面对网络资源的短缺及其客观性,我们可以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资源,然后韩语教师利用线下的资源优势来帮助学生完成网上的学习。这同时也说明了,仅仅有线上的学习过程是不足的,需要韩语教学者线下的教学辅助来完成。

3.2.2韩语课程线下教学的探索

这里提到的线下教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教学。这里的线下教学的前提是韩国语学习者已经在线上对韩国语有了一个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韩国语知识。(当然这里说的是理想化的状态,也有一些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掌握基本知识的韩语学习者。)这就要求我们韩语教学者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否则会造成讲解的重复,信息的重复,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那么相应的就会要求韩语教学者对每一门韩语课程要有一个精彩的设计,使其和线上资源很好的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总之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李小英,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86-90.

【2】 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

1在线开放课程简述

在线开放课程是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兴起。作为一种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颠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最初,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近几年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自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起始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就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经过近7年的发展实践,我国的在线开放课程已经走入世界前列,数量位于世界第一,有更多的课程入驻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可以说,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世界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2.1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

在线开放课程属于一种面向公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在线性、学生身份多元性、教学模式人本化的优势,受到我国各大院校的重点关注,推动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型人才的组织,对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总体来说,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支持,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就目前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将复杂知识点切合,并以经典小视频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相比于精品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更受学生的青睐,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理想。可以说,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趋势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现存问题

诚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其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解决。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因此,对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发展速度、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来看,存在着在线开放课程开发模式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差距的问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使用负担[1]。同时,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更多应用了本科院校的建设方法,导致相关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难以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这些均阻碍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

3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分析

3.1多举措设置在线开放课程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中,可以使用“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的模式完成。在建设的初期阶段,可以引进市场、互联网中已有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实施路径。同时,要分析引进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并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路径。在进行相应平台的选择时,也要选取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的平台,为实际应用与后续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更好落实。在引入、应用已有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要着手开发符合本院校特点与实际情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申报项目、组织多院校间合作的形式完成资源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多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能够加强不同院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同时,在院校合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在线开放课程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对于普通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说,其独立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规模普遍较小,仅能够在院校内部使用。通过院校间合作,能够使得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在不同的院校中应用,提升了课程学习的覆盖范围。

3.2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不同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更强调开放、协作、共享。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要重点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其中纳入测试、作业互评等模块,并配套建立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与教师线上交流的渠道,这样的功能设置也满足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引入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应用。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数据分析,以此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的更新。在落实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提升,使其形成符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教学设计理念,保证在线开放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程度,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展开。

3.3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团队与制度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除了需要优质资源、全面性功能之外,还对课程建设团队的专业程度有要求。对于课程建设团队来说,其承担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规划与指导的任务,因此,素养与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高职院校中数字传媒、计算机、教育学、教育信息化等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指导队伍,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与方向正确[2]。对于该团队来说,除了要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现有资源、平台的选择外,还要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以及应用分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支持。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构建起相关制度,并秉承制度先行的原则指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高质量落实。在制度中,需要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用途、经费、应用等关键项目进行详细的说明,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任程度与应用积极性提升。

4基于高职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策

4.1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互联网迅速发展,移动设备、电脑等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信息技术的引入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3]。因此,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时,需要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化为双主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践教学的模式,加强实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数字化、自主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

4.2构建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运行与管理模式。由于落实了混合式教学,因此,课程学时设置、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评价方式等均需要进行调整。对于在线开放课程来说,其主要应用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使得一门课程多个教师共同授课的情况更加常见。因此,不同的课程团队必须要在实际教学前完成工作任务分配。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实现新学分考核体系的构建,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格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建立起高灵活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使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

4.3引入“以建促教”模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划分成3个子项目,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以及教学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教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包括资源获取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以便实现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更好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加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应用视频录制、字幕制作、后期处理、资源上传等技术,而高职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些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使用。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还包含测评、互评、考试等互动与评价活动的及处理,这些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现。

5结语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高职课堂,教学困境,解决方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移动通讯时代的到来,借助移动互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是大势所趋,不可抵挡。而智能手机也因其强大的功能和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身受年轻时尚一族的大学生爱不释手,形影不离。虽然智能手机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享受着极大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借助移动互联即丰富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困难。

一、“移动互联”影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的困境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移动设备进驻了课堂,学生却拿它做跟课程无关的活动

移动终端消除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用户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成为现实。不少高职课堂里,为了能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完成与学习相关的活动,限制上课使用手机,而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丰富课堂,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了教学手段与方法。但不变的是,很多学生依然作为低头族,自娱自乐的。这也对课堂教学中该不该使用、如何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通过移动设备端在线课程教学,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全员在线教学需要

首先,手机设备限制。教师与学生的移动端设备大不一样,有的设备制造商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有自有的操作系统与限制。比如:在线班级APP会因为某些手机品牌限制而不能安装,也就是说,有些学生无法参与在线课程的内容,这给了他们不参加课堂教学的理由。其次,班级人数限制也会影响移动互联开展课堂教学。大班课上课时,特别是百人之多的课堂,单由教师个人使用移动互联方式教学,对教学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何况还有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之分,这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移动设备造成了无形的负担。再者,校园wifi限制。对校园wifi没有覆盖的学区,通过在线课堂,超额流量,无形增加教学的成本。

(三)强调移动信息在教学中的作用,却因此忽略了课堂本身特点

移动互联的使用,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是万能的,更不可能替代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课程很多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在采用此方式时,如果不考虑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部都采用此方式,不仅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有规律。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改革,会因缺乏互动,影响教学效果。

(四)存在信息资源利用不当,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弱化的现象

仅仅利用移动互联适应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只是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或人机共灌[2]的教学模式。这样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现象,如:不加分析的将线上的资源、信息拿过来,学生接收信息量太大,无法把握重点,泛泛而谈,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又或者,不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与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教授的过程只是单纯的展示信息及资源。这些做法,不仅不能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更不可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这样的移动互联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考,交流,也无法发挥课堂教学的特点、更突显不了移动互联改革课堂教学的优势。

二、分析遭遇困境的影响因素

(一)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因素

首先,高职学生的上网时间呈现“碎片化”趋势。移动互联网中,特别是微博、微信、视频的广泛使用,使其学习时间与内容变得支离破碎,而对碎片化阅读产生的习惯性依赖,随时随地的碎片化阅读影响了高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1]。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总想着玩手机。再者,高职学生自觉性不高,表现为:自控力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玩的时间比学的多,对待人和事态度不积极。移动互联能24小时在线诱惑力大,信息更泛,对他们来讲更是挑战,若长期沉迷其中,消极态度,势必会助长我行我素,不容管理,不容说教,给学生成长和学生管理带来问题。

(二)移动运营市场因素

大学生本身就是强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未来市场新的新消费主力,移动互联正是看中这个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通过各种用户体验,形成消费习惯,培养他们成为忠实消费者。用手机消费,体验多样化,吸引力远远大于课程教学的力度。再加上使用包月、送流量的方法,能随时使用手机上网,也无形中增加了相关费用。

(三)思想上有无重视教师主导课堂的因素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优势也就无法发挥。现代课堂教学虽然也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多是单向传授,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但移动互联将单一的信息化教学多元化,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丰富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那就更需要教师对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设计、筛选、整合,对线上线下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更突显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把网上资源搬到课堂,不适当选择,不合理利用,根本无法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方法、知识的精髓,更不用说让教师体验到课堂教学的乐趣了。

(四)课堂教学存在与否的本质因素

虽然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适应现代移动互联发展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或将取代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着移动互联不能取代的优势———面对面教与学。课堂教学的面对面,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学习体验,加深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教学合作过程。移动互联环境下,教学参与者不仅有教师,学生,还有企业指导教师,网上指导专家,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师生关系,也改变了学生只能向老师求教的单向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从空间上构建起一个平等对话与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利用这个平台,将资源合理利用,合理的分配,依据学生特点个性化学习,分小组、参与、调查、反馈,最终回到课堂,交流、提问、讨论、总结。

三、解决“移动互联”对高职课堂教学不利影响的方法

(一)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并保有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我们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正发生变化,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作为教育的引导者更要适应并接受改变与挑战而不是排斥,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知识、思想、智慧的热爱。改变意味着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水平,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充满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学习的热情。学习如何让课堂生动,就像给学生将故事;学习如何在课堂里设定悬念,让学生充满期待;学习如何为自己课堂代言,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学会如何授之于渔,而非鱼。学习好比做游戏,用互联网思维的游戏化,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

(二)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认同感,道德自律,行为自控力

陶行知曾经说:学校即社会,也认为社会即学校。高职学生更不可能脱离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参与企业活动,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多动手,多锻炼,提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专业素养。无论是企业实习,定岗实践,还是小组课堂,调查报告等,都需要协同、合作完成,而非个人行为,企业里更不可想怎样就怎样,需要遵守规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将是高素质的职业人,而不是教育阶段的后进生,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修养,能合理利用时间,会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课堂低头族的现状可有效改善。

(三)重视课堂面对面教学的学习体验,采取“全渠道”沟通与合作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更突显课堂教学真实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这不只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应是和谐的,氛围融洽且乐学。教师能真实体会到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参与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更能体现教学的艺术。有效借助移动互联,增加学生学习体验的途径,目的是让教师更好的行使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渠道”式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空间的局限,将线下的课堂移到了线上,将线上的资源引到线下。学校课堂,具体工作环境,模拟情景,灵活切换。学生可即时、同时提问题,说想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眼,脑,手,耳,口。学生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体验的满意度也会越高。

(四)强调移动互联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安全责任、提升移动互联配备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保障移动互联信息传播的安全。根据移动互联网的特有技术特点,调整监管策略和思路,建立并完善运营的安全管控机制,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备案制度和信息制度等,保障信息、传播的安全。另一方面,运营商行业不断地发展,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使学生愉快享受信息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时,更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培养忠实用户,维护企业利益外,不忽略对教育教学的支持。

作者:周颖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强.严丽丽.仇兆波,移动互联网对高职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软件工程师,2014(08).

篇7

关键词:远程开放;校企合作;实践

一、远程开放教育的定位

远程开放教育,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平台,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机会,是面向普通社会大众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支主要的生力军。开放大学是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集聚、整合和共享各类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远程开放教育,是满足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中央电大组建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成立,同时设置各省级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分部。2013年1月,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成立的江苏开放大学,也正式挂牌成立。开放大学秉持终身教育理念,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开放大学是传统大学模式与形态的转型。开放大学的创新之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中明确指出“开放大学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引领,树立开放、灵活、优质、便捷的办学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随着开放大学的组建,远程开放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战略转型期。

二、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合作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行业企业需要大批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优势的高素质人才,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应地,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为及时了解新技术,掌握高科技理论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开放教育,根据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与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相比,他们有着实际工作经验,更清楚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短板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因此,他们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自觉性也较强,学习进修的内容一般是围绕着日常工作需要或者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希望通过远程开放学习完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和提升专业技术等级。但因为要承担日常工作,成人学员只能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因此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为社会大众构建了终身教育平台。开放大学入学门槛低,宽进严出,每年有春秋两次的入学报名机会,注册入籍方便。多种层次的专业设置基本可以满足各阶层社会普通大众的学习需求。此外,开放大学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可以很好地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近些年来,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持续扩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数量。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远程开放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招生和办学模式,寻找新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明确了校企合作对于远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终身教育理念、科学共赢的教育目标、教育机制、教育资源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进行了阐述。针对继续教育生源持续萎缩的困境和开放教育校企合作遇到的难题,提出了开放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对策。在基层开放大学“校企合作”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在校企信息沟通、学习费用、学生学习基础、学生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构建深度合作的送教进企模式。对于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开放大学而言,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利用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为企业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历晋升的通道和人员技能培训等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的大量员工可以作为开放大学的稳定生源。因此,校企合作是远程开放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开放大学的生存发展需要,更是校企双方双赢的合作。

三、远程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实践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优势的互补,也是资源的共享。校企合作下的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人才专业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为目标,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远程开放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为保障校企合作的质量,校企双方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程导师和课程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次沟通和长期有效地务实合作。长期以来,江苏开放大学立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转型发展。其中,开放机电一体化专业,也一直在积极调研和论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015年5月,经过充分的前期筹备,机电一体化专业选择与知名企业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培养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人才。同月,该企业某下属子公司的首期56名员工也完成了江苏开放大学的学籍注册,正式地成为江苏开放大学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的学员。远程开放教育和知名大牌企业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的有益探索,也为远程开放教育其它专业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改革的经验,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产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在为企业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促进了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使得教学资源更加实用有效,也锻炼了教学团队和管理队伍,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调整和专业设置提供了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课程的开设和资源开发,也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双方各有优势,为此,双方应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学校方面,拥有具备专业知识理论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学团队,以及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在线学习资源的技术团队。校内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熟悉远程教学规律,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制作符合在线教学和学习特点的课程资源,可有效地组织远程教育的线上教学。企业方面,拥有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资深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规范的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流程,设备齐全的生产实践场地,可方便地组织学员,开展实施线下教学。目前,校企合作课程包括:校本课程和企业课程。其中,校本课程主要由学校的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负责开发建设,在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上,为学员提供分层次多样化的课程学习资源,供学员自主学习使用。在线学习平台的课程资源,通常包括课程导学资料、视频微课资源、实验实训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按照课程资源的难易程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分层次分阶段地完成自主学习。根据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上统计的学员学习情况,课程教学团队也会对课程资源进行一些调整和补充。企业课程,主要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用人需求,为学员量身打造定制,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企业课程的教学团队中,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资深工程师为主。但由于企业相对缺少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的经验,因此,在企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业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共同研讨。这样,教师也能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专业技术理论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二)课程学习与课程导师

由于远程开放教育时空分离和以在线学习为主的特点,为保障教学质量和学员的顺利学习,更好地服务学员,江苏开放大学推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包括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课程导师主要是负责专业教学与学员的学习指导工作。学务导师承担学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包括帮助指导学员完成在线学习平台的入籍注册、每学期的网上选课、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等。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有关在线学习平台使用的问题,都可以请校内学务导师协助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与专业有关的学习问题,则可以与校内课程导师取得联系,获得帮助和解答。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和学员日常工作的情况下,课程导师还会去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学员座谈,进一步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并就学员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帮助学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更好地服务学员,除了学校的课程导师和学务导师外,还专门设置了企业课程导师。企业课程导师,主要负责企业课程的指导和答疑,解决学员在学习企业课程时的困惑和问题。企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由企业课程导师组织学员在工厂车间内进行。相对于以在线学习为主的校本课程,企业课程是一种线下教学。校内课程导师、学务导师和企业课程导师共同努力,帮助学员完成课程的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并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让学员能够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三)课程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课程的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是对学员课程学习过程和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过程考核与成绩评定的具体方法,包括过程考核的项目、考核内容、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都要在课程考核方案中写清楚,并在课程开设之初,告知全体学员。由于课程学习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课程考核也包括线上考核和线下考核。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应按照课程要求,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讨论、交流互动等学习任务,并将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上传到课程学习平台。课程导师应关注学员的学习情况,尽快批改学员上传的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学员。课程导师还应就学员的学习困难,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课程在线学习资源的使用,包括在线讨论区的参与互动情况、观看视频微课资源情况、虚拟仿真实验资源的使用等,这些资源的使用情况,也会影响到学员的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线下考核是指企业课程的过程考核和成绩评定。企业课程主要是线下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依据,由企业课程导师负责确定,并在课程结束时,提供学员的最终成绩。

四、结语

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开放大学,正在通过创新转型发展,努力突破传统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开放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新型产业工人教育新体系,推进社会教育培训新项目,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一项创新改革举措。

参考文献

[1]彭坤明.强化大学属性注重内涵创新——彰显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大学优势[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

[2]张鲤鲤.江苏开放大学的价值选择与建设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6(10).

[3]彭坤明.和而不同:正确认识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的相互关系[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4).

[4]袁彩哲.远程教育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5]刘树欣.开放教育校企合作遇到的难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0).

[6]杜杰.基层开放大学“校企合作”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构建及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

[7]林建,康波.就业导向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5).

[8]连洁.法治建设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J].法制博览,2016(5).

[9]仕超.远程教育创新体系特色探析——评《远程教育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10]罗十维.浅谈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J].科技展望,2016(16).

[11]杨春薇,常亮,李慧.基于5S的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篇8

关键词:溶解度;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3

一、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九年级化学“溶液”部分重要内容之一。溶解度是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溶解度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部分内容包含表格法和作图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在化学学习中。新授课学习两个月后,学生大脑中还留下些什么呢?一轮复习“溶液”时,收集分析溶解度相关习题,并针对“什么是溶解度”,“如何理解溶解度曲线”以及“曲线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理想:①溶解度的概念认识不全面,关注点放在溶质在水中溶解的质量上,缺乏温度限定、溶剂认识及最多溶解量的限定;②能说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但溶解度曲线上的某点无法清晰解释;③能说出温度改变或溶剂质量改变时溶液的成分的变化,但如何借助溶解度曲线来对应现象,表现出低效能。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学习溶解度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该概念印象逐渐模糊,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理解不全面,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上存在困难。

二、影响学生认知的因素分析

1. 溶解度概念特殊,常规教学方式显不足

在日常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沿用以下模式进行:展示概念的课本表述;根据概念表述,列举出关键点;针对关键点,特别是易错点强化练习。该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全在教师掌控中,知识点训练的针对性强,教学步骤中规中矩,实验似乎也成了多余的。这种教学方法方便,效果立竿见影。确实,对于一般定义性概念,抓关键点,反复强化可使学生对概念短期内获得较深印象。溶解度概念表面上是一个很简洁表述,如果用上述关键词法,学生很容易记住该概念,通过对“一定温度下”这个前提,“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时”等关键词强调,学生不难记住,特别刚学时印象深刻,且可按图索骥地进行运用。但由于该概念未引起学生深层认知重组,随着时间增长,学生的短时记忆未能转化成长时记忆,对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

2. 溶解度学习过程速成,相关知识有干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为提供建构知识的素材,也为学生探索科学规律提供空间。初三课时相对紧张,溶解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实验现象相对平淡,于是部分教师以黑板实验来代替实验探究,通过讲实验、记现象、得结论,使得原本就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更缺少建构该概念的基石。特别是将溶解度概念运用到溶解度曲线中时,由于该概念的抽象性,加上学生对图像认知比较薄弱,一部分学生出现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增加。溶解度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融合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融合使得难度进一步加大,成为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也往往是将题就题的评讲,学生无法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不能从概念的本质上解决问题。

3. 学生科学思维不足,尚需要专门的训练

科学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溶解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要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蕴含着变量控制的思想;溶解度在图形中的运用,需要一定推理能力。观摩了多节溶解度公开课,我们发现仅有少数教师进行思维能力集中训练。多数教师就题讲题,缺乏对学生思维系统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归纳。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最终影响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与应用,如溶解度曲线线上和线下的点的意义与变化,包含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再与质量分数联系时,学生感觉难度特别大。

三、解决对策探索

溶解性是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精确地、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引入溶解度的概念。通过溶解度的学习,学生要体验到为什么要引入溶解度,如何表示溶解度,如何应用溶解度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由于该概念的限定比较多,学生学习时易产生非胜任感,进而丧失继续探索的勇气。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经验,重新组织形成新概念,特别要着重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为此,我们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

1. 深入开展活动探究,获得足够素材为概念形成作准备

溶解度学习需要基于以下认识:多数物质在溶剂(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限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不同;溶解限度(固体)不仅决定于固体物质的性质,还受温度的影响;在不同质量的水中,固体物质溶解达到最大限度时,所溶解的质量也不同;因此,人们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溶剂中(为测量方便,通常取100g),溶解固体物质达到饱和时的质量,称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些知识如果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或黑板实验,学生无法获得体验,易感到厌烦。针对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的现状,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溶解体验。我们的做法是:①先抛出问题:如何用所给仪器和药品,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强弱;②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设计实验方案;③学生合作,进一步完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④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该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溶解度概念的必要的条件是:温度一定,溶解在相同质量的水中,且都达到饱和。接着要让学生转向,怎么才能获得这些数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将100g水中溶解的最大量计算出来,同时考虑到温度变量,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该过程其实还原了人们引入溶解度概念的目的,为了方便、定量的研究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或比较溶解能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 适当思维训练,逐步厘清概念内涵与外延

溶解度概念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进一步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对于学困生而言,似乎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难点,但这恰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机遇。我们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水)中,溶解度往往不同。要比较某温度时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时,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或信息提示进行判断。如提供了溶解度表或曲线,可寻找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曲线寻找交点),再根据区间划分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低于交点温度和高于交点温度分别比较。同时,对于不同溶质进行比较时,既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水(常取100g)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来比较。也可以转变思维,相同质量的溶质(如10g),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加入溶剂(水)至恰好完全溶解,加入水的质量越少,溶解度就越大。这种类似的变式思维训练,可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理解,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3. 多重表征切换,切实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溶解度概念的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学生能利用溶解度的相关信息判断和预测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在中考中也常以能力题的方式进行考查,难度较大。我们采取图像、数据和实验多重表征切换,让学生在概念的判断和推理过程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溶解度曲线,然后针对曲线上某一点进行判断。对于多数物质而言,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如果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加,此时溶液就具备继续溶解该溶质的能力。如果没有增加溶质,则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溶液的成分不改变。同理,如果降低温度,溶解度减小,溶液就会转变为过饱和溶液,体系中很可能有溶质析出,当固体析出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接下来,我们用硝酸钾饱和溶液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推理。这样,数据表征转变为图形表征,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接下来再对氯化钠和硝酸钾溶液溶解度数据进行比较时,学生一致提出采用图形表征的方式进行判断,虽然数据表征比较精确,但不如图形表征直观。此时,教师顺势抛出问题:如何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如何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最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的有用性,享受学习成就感。

四、教学启示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坚信学生虽然有差异,但通过恰当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需要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亲自实验,切身体验。多种感观的调动,学生更愿意参与,认为更有趣,体验更加丰富。自然教学目标更易达成。事实上,氯化钠与硝酸钾混合物的提纯,学生之所以无法理解,往往是学生无法进入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情境,而学生一次亲自实验,远远超过教师十次苦口婆心地反复解释。另外,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的评价不应只盯着短时间的考试成绩,而应在学生一个阶段后再全方面的考量,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1.1重理论,轻实验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多数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心理,认为物理知识的学习就是为了最后的高考分数。一些学校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少带领学生动手做实验,甚至没有配套的先进物理教学仪器,严重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1.2重结论,轻过程

一些老师在讲课时,为了方便而采取多媒体的教学形式,随之将课本上要求学生动手做实践也变成了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实验了事。粗略的演示实验以后就告诉学生一项物理知识,让学生硬生生的记住,事实上,只有学生经历了实验的过程,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那些抽象的物理知识。

1.3重知识,轻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老师通常会让全班同学一起用同一种方法去做同一个实验,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走一个过场,学生并没有在实验中体验到自己动脑思考的乐趣。其实,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布置多个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所学内容,从而在这个过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2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对策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物理实验的相关基本技能,能够独立使用实验仪器,自主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简单实验。因此,对于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也总结了如下几点具体对策:

2.1培养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所有知识的源动力,尤其对于高中物理这种抽象学科的学习,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传授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多选取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素材,用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为学生演示物理知识,并为学生创建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比如,老师在讲解电的相关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人如果碰到高压电就会被电伤,但是小鸟落到电线上却不会,这其中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呢?等等,这些类似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突破常规的实验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知识大多抽象难以理解,实验教学则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的重要方法,所以老师应该对实验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这就要求老师在带领学生做实验之前先充分准备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问题,在问题的引发下激起学生的实验热情。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先了解相关实验设备的的功能、原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同时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对实验结果做出大胆的预测等等。此外,老师还可以多为学生安排一些开放性的创新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物理结论,体验物理中的奥妙。这些突破常规的实验教学模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提高实验室水平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做课堂的小主人,积极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关于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具体应对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村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1.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降低

如今,有很多教师都不能够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实行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只是单方面地讲解相关知识点,至于学生是否能够系统高效地接受知识点,老师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升学率而实施题海战术,造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大、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扭曲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导致课堂上学生睡觉、闲聊、不听课和玩游戏等现象频发。

2.参与式教学太过形式化

近年来,国家一直鼓励进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政策,有很多学校也努力去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行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政策,但是欲速则不达,有些学校难免会急功近利,导致学生参与式教学太过形式化。学校可能只注重教学方案的推行,在教学方案实行后的反馈工作做得不到位,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从而改善教学方案。

3.在体现学生“自主”方面有所欠缺

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先以启发式的方式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路线上来,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扼杀掉,而且被动跟着老师走,使学生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说不愿意独立思考,这对于学习物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久而久之,学生极有可能失去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优化初中物理教学的应对策略

1.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自主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积极把书本上介绍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能用于实践;(2)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将所学的新旧知识进行重新组合;(3)创造性:创造性强调的是人格,是性格上的品质,即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和创造性的人,而不是其成就。

2.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效果出发,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同时还可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合适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要遵循“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当堂训练”的理念。即:教师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给学生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让学生完成自测题目,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运用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对于自学中的问题,教师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然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学习重、难点内容的运用与理解。

4.落实学生参与式教学的措施

学校应该将每一个教学方案都落到实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抽查了解,对于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再者,学校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其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派遣有资质的老师去其他有声望的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学校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物理教学突出学习的过程,注重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像节日的礼花那样动人,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事实证明只有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