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策略

篇1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混合教学

随着互联网和终身学习的深度融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专业设置创新改革的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从教学形式、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通过SPOC和面授课程深度融合,组织灵活多样的混合教学形式,推动高职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继续教育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随着相关政策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学历教育和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局面,为劳动者提供了学历和技能双提升的精准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加入继续教育的行列。但是他们学习目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多方面个体差异大,而学习时间、接受能力又有限,这给继续教育的教学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课程设置紧凑,影响教学效果接受继续教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高职院校在课务设置时,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课时安排比正常课时少,要求任课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主,尽量少而精。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课程,教师在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时,对知识点会有所取舍,挑选的大部分是课程的重点,或是只讲课程前半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只掌握了课程的小部分内容,精华部分也可能因自身学习能力有限,没有完全领悟。虽然,继续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更多利用课后碎片化的时间自主学习。但是,缺乏课后学习跟踪机制,学生效果没有及时地反馈,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落后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在继续教育中一直存在,过于陈旧。这种混合教学方式将课程的学习孤立的分为两个部分,学生在完成教师集中面授课程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规定课时的网络课程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利用了信息化手段,教学分为线上线下,但线上和线下学习内容只是简单的串联,网络的教学还停留在人与内容的交互,并没有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形式等多个环节实现混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优势,因此远远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学生的现实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高职继续教育应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软硬件资源,结合继续教育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性良好、评价多元化、学习时空弹性化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

(一)高职继续教育混合教学框架设计高职院校混合教学一般采用SPOC教学模式,教师选择“学堂在线”平台、智慧树、超星等平台创建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混合教学。考虑到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学习能力弱的特点,可以将线上线下的学习分为课前预习、课中主动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借助平台推送与课中教学内容相关的预习资料和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课中的学习任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效,及时调整课中阶段的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在学校提供的信息化环境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信息设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实践实验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打造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课后,教师向学生推送可供回顾、复习的内容和在线完成作业及测试,学生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复习巩固课中内容,预习下次课前任务。在此过程中,师生不受时间空间的学习环境中,了解学习情况,交流学习收获,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闭环。

(二)高职继续教育混合教学课程开发根据混合教学框架流程,从内容组织、资源建设和方法建设三个维度进行课程二次开发。深研课程提点,分析学情,确定适合线上线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分别从课前导学知识、课中研究知识和课后拓展知识三个方面重组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关联的学习内容。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微视频资源,同时通过网络,多渠道收集整理各类型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库。依托学校提供的在线开发课程网站,完成混合教学线上平台的搭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掌控好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关。

(三)高职继续教育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继续教育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成绩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在高职继续教育的混合教学推行中,课程考核方式充分考虑学生过程性学习的情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技术,获取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数据,形成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多元化的综合评价结果。课程总成绩评定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构成,降低期末考试比重,提高在线学习考核情况的百分比,形成线上线下考核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结合综合性评价方式。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继续教育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一)积极打造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混合教学的实施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撑。在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网上名师教学视频、项目库、各类模拟仿真软件等资源,精心梳理整合推送到数字化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渠道。借鉴互联网+共享思维,邀请企业资深一线技术人员,组建校企双体团队。根据行业企业的业务流程开展顶层设计,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计划和制定课程标准,制作优质的微课视频,以在线答疑、远程现场互动等形式参与教学,推动行业新要求新技术转化为数字化资源新要素的进度。

(二)努力培养混合教学团队高职继续教育混合教学不单单是线下教学与网络教学形式的简单混合,同时也是在线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传统教材的混合、学生主体参与和教师指导活动的混合。在混合教学中,教师不再满堂灌的传授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领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这对教师个体专业、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混合教学的开展,光凭教师个人是很难实施的,因此应该努力培养混合式教学团队,有计划开展混合教学培训,思想上提高教师对混合教学的认识,加强教师对混合教学理论学习,鼓励教师开展混合教学实践,进行双课堂设计,打造混合教学共同体,促进高职继续教育混合教学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高职院校近年来不断升级的智慧校园建设为混合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教师混合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信息化处理后,应在线上线下双课堂中充分利用,使其成为学习者真正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根据SPOC平台中提供的学习、作业等统计数据,及时掌握学生线上线下的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适应混合教学的学习方式,增加师生互动,打造无空间时间限制的智慧课堂。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规律,PPT应用

0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是以课程建设为引领,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聚焦点。本专题的教学实践是在新业态形式下的课程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已成为消费供应链的“数字新基建”,以新业态助力外贸克难前行,必须更大发挥电商独特优势,培养更多电商人才,满足产业新业态的需要,这也是聚焦本专题教学改革的一个原因。

1教材内容

本专题内容选取了《信息技术》演示文稿部分。为了让演示文稿效果更加优化,本专题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与重构。重构后的教学内容依据教育部刚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相关的岗位任务为依据,以网店运营推广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建构新的PPT网店运营知识模块,形成了符合学生专业发展与岗位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案。本专题将PPT教学按照网店四个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根据网店培训部、客服部、市场部、运营部岗位工作要求提出PPT制作任务。教学内容的重构,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PPT制作知识点,还能学以致用完成电商各个部门岗位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重构的作用。(1)通过不同的任务、对象、作用,了解电商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标准与要求。发挥PPT在各项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认清PPT技能在专业中的重要性。(2)以项目为引导,由浅入深,节节相扣,通过完整的PPT技能学习过程,完成学习目标。(3)通过不同的模板应用,配合字体、色彩、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配色、构图、动画等基本设计理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学生学情分析。本专题授课对象是中职学生,他们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乐于小组合作和表现自我,具备基本的完成演示文稿的能力。通过测试,学生在SMART图的应用、视频交互应用、图表动画等方面实践操作欠缺,审美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对电商专业知识的了解仅局限于兴趣,对其岗位标准缺乏了解,需要系统的学习了解岗位职责。整体教学目标。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情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掌握PPT中图片及多媒体对象的编辑操作,学会动画设置方法,学会SmartArt图形、图表等的操作的格式设置,展示个性化的风格特点,制作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画面美观并具有动态展示效果的演示文稿。(2)能力目标:能创建主题幻灯片,对幻灯片进行美化、动画效果设置等,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合作精神。(3)素质目标: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对职业岗位的敬畏,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创业、信息社会责任等综合素养。教学策略。(1)学习平台,资源共享。以云班课和智慧教与学平台为载体,将微课、微视频及网店运营相关数字资源上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效果良好。(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微课及任务单;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提交练习;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上传平台,师生及企业专家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2课堂教学的实践与评估

以项目引领,通过模块化学习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产教融合课堂。(1)教学实施。①课前:将本节课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重难点解析的微课在智慧教与学平台、云班课进行;通过问卷星对学情适当调查;让学生课前预习。例如在《模板助力网店运营培训》一课,让学生将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的课前学习内容以文本方式提交,提前学习网店运营相关知识、了解岗位任务。②课中:采用项目引领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作品、评价作品、知识小结来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使用云机房教室,电子教鞭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③课后:分层次布置作业。将学生作品进行编号加密,发送到问卷星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出优秀作品。邀请企业专家共同评价学生作品,给出点评意见,视频上传云班课,学生观看专家评价了解岗位标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量表,运用线上线下混合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评价。线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评、互评、组评、师评、专家评价;线上借助智慧教与学平台、云班课、问卷星和网上大数据评价等方法进行教学评价;对知识技能、能力、综合素质进行多元化评价。每课有选择地使用多元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教学成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悟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语渗透励志、家国情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合作能力。(1)产教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有效提升。学生在PPT制作过程中,真实体验电子商务专业的岗位情境,以网店运营内容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专业和本课程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乐于主动探究。(2)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达成教学目标。以项目引领,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提升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作品展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利达成学习目标。(3)还原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内容,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将校内电商体验店的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用PPT制作的客户服务、产品宣传、营销数据分析等体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场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4)信息化手段的合理运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讲授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模式、生生合作式,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特色创新。(1)重构教学内容,实现书证融合。结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新课标,将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内容融入PPT制作知识模块,以项目助学习,将授课内容与网店运营的岗位任务结合,实现书证融合。(2)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渗透思政教育。在教学中融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节课的教师心语中解读,将本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3)多元智能评价提升学生素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多元化智能评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参考企业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将项目任务的完成度、完成效率、完成质量和创新度作为评价标准,引入行业、企业的直接评价,产生良好效果。

3结语

本专题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探究中职学生PPT应用的专题教学规律,结合岗位要求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着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岩.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2]李红.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上推行项目教学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3]尹维伟.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0.

[4]苇丽梅.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多微驱动;混合教学;SPO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33-02

一、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我校计算机类的核心平台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教学最初采用传统的按章节、知识点传授的方法,学生掌握的基本都是“惰性知识”;其后开展了基于案例式教学的实践,将知识点梳理后逐步嵌入到案例中,层层推进,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有一些根本性问题有待解决。本课改顺应当前在线网络化学习的趋势,提出了“多微驱动”――基于“微课程”、“微测试”、“微社交”等多种“微”手段来组织、监控、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经两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思路和过程

(一)研究思路

1.改变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管理效率。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将自编教案、微课资源、习题、测验等碎片化的资源按知识点或其他需求进行整合,供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使用。例如:在预习阶段可以将前导知识关联进来,有助于提升学生自学效率,通过课前微测验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转变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通过SPOC混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堂上听课堂下答疑”翻转为“线上学习堂上讨论”,将部分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堂外,释放出较多的时间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讨论。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学习过程支持,实现分层教学。借助在线教学管理平台,教师可以洞悉学生学习的各方面状态信息(前续课程成绩、各阶段表现、个性、优缺点等),对进度落后者进行预警和帮助,并可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譬如在课堂上某些关键点,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做一些特殊的练习和思考。

(二)研究内容和过程

1.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POC课程资源规划和教学设计。主要从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2.SPOC课程资源开发和网站建设。微课程在混合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课堂的补充,还是课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的重要学习资源,学生将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数量上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配合其他的资源,为学生的自组织学习提供支持与服务。除了微课程外,教学资源还包括:用于评测学生掌握程度的试题库及试卷;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讨论、头脑风暴;用于获取学生学习反馈的调查问卷;用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编程能力的案例;用于课后进行提高、综合性学习的作业和练习等。大多数资源均根据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学情通过自制或定制的方式获得。

3.SPOC课堂教学的设计。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评测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因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课题组综合采用了翻转教学、课堂测验、讨论/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力和热情,下面是针对2015级学生的一次典型的课的教学过程。

4.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无法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E-learning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提供了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完整记录,改变原来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测验,构建系统、完整的形成性考核机制,有助于持续有效地激励学生。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占50%,主要来自过程监控――考勤、各项微测试、讨论课及探究性学习表现、作业等按比例计分;结果考核占50%,主要是期末考核。

5.对开发好的SPOC课程进行实施和评测反思。本项目依托我校E-Learning教学平台进行和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兴趣特点随时进行在线学习,并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进行测验反馈等。课堂教学中则使用“蓝墨云班课”APP辅助进行点名、课堂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尽管课题组的老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轮教学后仍需对已实施的SPOC课程进行评测和反思。通过老师同行评测和学生调查,依据大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

三、分析与讨论

“多微驱动”构建互动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的有机串联,可以将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空间,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本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示范课进行同行评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往年相比有显著的进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微课和微测验为主的课程组织,促进了学生课前的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通过翻转课堂,释放了部分原来用于基础知识讲解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探究性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交互度,有助于提高知R的内化程度;基于蓝墨云班课的课堂小测验实时地检测了课堂教学效果,可将教学时间更多地用于共性问题的讲解上,避免教学平均用力,提高教学效率;E-learning和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头脑风暴、个人笔记、作业互评等手段,构建了师生、生生间沟通、交流的学习社区,有效地充当了“脚手架”的作用,在学习者碰到困难时提供适时有效的帮助;教学平台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过程性活动记录,如到课情况、视频学习时间、视频反刍率、课前/课中微测验成绩、阶段测验成绩、讨论/课堂提问/头脑风暴等的参与度……有助于改变原来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变成更科学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机制。

⒖嘉南祝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2]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3]申灵灵,韩锡斌,程建钢,等.“后MOOC时代”终极回归开放在线教育*――2008-2014年国际文献研究特点分析与趋势思考[J].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3).

[4]朱永海,等.高等教育借助在线发展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在线教育11年系列报告的综合分析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8).

[5]王卫军.北美地区高校教育技术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5,(4).

篇4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式循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此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肩负时代重任的卓越教师。然而,文件出台的背后映射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难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痛处。本研究旨在发展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探究式为核心,进行循环模式设想,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打造实践课程,实现师范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KOI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olb全面审视了勒温、杜威以及皮亚杰等人研究,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不同学科为视角,在体验式学习模式、行为研究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其理论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循环理论。Kolb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学生以动态的认知体验与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概念,理解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深层次的循环延续过程。Kolb依据体验学习过程建立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图1)KOIB体验式学习模型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适应世界的双重辩证对立之间矛盾。具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方式:感知(具体体验),领悟(抽象概括),感知与领悟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体验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转换(反思观察)与外延转换(行动应用)。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2]Kolb体验式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且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外在的交往之中,在反思与实践中,触及到传统教育与网络学习所无法涉及的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该循环理论不是简单的止步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而是通过学生对体验进行领悟、体察、反思,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同时突破了个体学习的牢笼,以活动交往为方式,进行意义化的挖掘,深刻剖析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中体验循环理论模型建构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思维意识以及语文教学设计意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应用案例,基于KOLB体验循环理论进行教学设想,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图将教学内容分为案例讲授、研读分享、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的外循环,每一个阶段都引导学生经历相应的内循环,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第一阶段教师进行案例讲授,通过启发提问、类比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体验中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界定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辅助支架,学生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内化设计结构。第三阶段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建构,通过头脑风暴、分配任务、模型建构等过程,优选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第四阶段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微课制作、展示,并以线上投票、线下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优化。以上的阶段中,将教师讲解、学生探索、团队合作贯穿于其中,通过内外循环、层层递进,迁移性、系统化地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以下将结合课程内容对KOLB学习循环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具体体验具体体验是通过把感觉、思维和情绪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并与之相互作用进行体验,该课程中教师内容的准备应基于学生的起点以及潜在发展点,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认知重组,加深其意义化、社会化的认知,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勾起学生进行意义化的情绪。具体教学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对优秀语文案例分解以及类比不同文体的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语文教学设计内部结构与功能,形成对相关概念宏观的初步认知。其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的拆分,在互动中探究问题的根源,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界定语文教学设计要素的微观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材或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及其感受,促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式循环理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建构新认知的突破点,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体验阶段形成的初步认知进行观察与反思,寻找新旧经验的交叉点,探寻其相关性。观察反思阶段作为一种突破性阶段,不仅要让学习者感知书面上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多的挖掘留存于深层、内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深化问题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建构问题新认知。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提供支架,学生作为主体者一方面反思教师提供案例,一方面内化教学设计结构认知。课堂上,在教师案例分解、小组拆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在学生障碍点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例如:学情分析上如何做到不空泛、随意?教材分析上如何把握好文本的主线,不做无边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如何做到以课程观来统领教学设计?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缄默,让学生反思问题根源,内化设计内涵,挖掘自身不足,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以及反思观察能力的提高。

篇5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教学策略;计算机教育随着我国在

2015年正式启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发展教育大数据已成为推进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和创新的战略选择。地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的应用能力,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专业教师需时刻关注时展,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利用教育大数据,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需求,获取优秀的计算机教育资源,创新计算机教育模式,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现今高校均已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各类数据,如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图书借阅信息、学生成绩信息、学生上课打卡信息等数据,校园网络平台记录有学生的登录时间、浏览网址、阅读时长等数据,这些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因材施教[1],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不能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有的吃不饱,有的吃撑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大数据使得教育研究能够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教育,实现以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2.1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

计算机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同步更新。而教材的撰写与刊出需要一定的周期,导致大部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落后于时展,还有些教师为了贪图省事,选用一些陈旧的教材,使得学生就业时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2.2课堂时间有限

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的课时是固定的,因时间有限,并且要照顾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教师能讲授的大多是基础性的知识,如果学生感兴趣想深入学习,只能自己去查阅相关知识,而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时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有时甚至可能找不到有用的资源,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学渠道,合理延伸课堂时间和空间,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3缺乏良好的教学模式

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但目前高校大多数计算机课程教学对实践的创新意识强调不足,采用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提升学生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实践实训水平。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更好地提高自己,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4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还较为陈旧[2],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目前有些课程虽然采用操作性考核,但因期末考试时间有限,考试内容有限,还是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些课程虽然要求学生做课程设计,但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也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和科学地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并最终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给予更准确的指导,这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向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课程需要紧密地结合时展趋势,明确市场、企业需求,提升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教师不应将教学重点局限在计算机教材中,应让学生做一些比较前沿和实际的应用案例,扩展学生的思维[3],帮助学生感受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及相应的用工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将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而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大数据平台学习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清楚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不感兴趣,及时完善当前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及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分析其他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取长补短,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建立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加快构建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共享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还要通过对其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在使用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平台上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学生的网络浏览记录,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师生互动、交流及生生互动、交流等信息将会实时记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按兴趣进行聚类,预测学生下一步的行为,为学生推荐教学资源及学习好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3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理论没有搞清楚,实践就做不下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必须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在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使计算机课程教育更具实效性、针对性,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譬如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右图所示,可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扩展到课前、课后,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前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料如课件、教案、课程视频及设计的思考问题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案,为课堂精准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指导,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推送相应的测试题和教学资源,既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巩固,又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教学反思,为后期的教学提供依据。

3.4完善计算机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术,因而课程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目前的课程考核方法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结合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但期末考试因时间限制,试卷容量限制,往往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而忽视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有的同学可能通过押题能考到非常好的成绩,因而课程考核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育大数据实时记录有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数据,如学生学习情况、答题情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计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结语

篇6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MOOC;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13-04

MOOC时代,在应用型本科进行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立足传统课堂面对面教学,使网络教学成为课程的有机部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需求,极大地照顾学生主体个体学习多样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混合式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能降低教师重复性教学劳动成本,激发教师积极研究教学规律,使之乐于进行教学改革,体验到教学成就,提高教学质量。还可缓解实际教学中时间冲突、教室紧张、师资薄弱的矛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范式,混合式教学有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实践基础。通过在“文学与人生”公选课中进行混合式教学尝试,认为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混合、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评价上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混合,也可以是课程设计上的混合,混合几种网络课程或专题,重新组建新课程,既是优质教学资源的有效引荐,也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走向终身学习。

一、混合式教学与MOOC时代

混合式教学研究较为成熟,西方惯从学习者角度称之为混合式学习,最初出现在企业培训中,因为应用广泛、使用灵便遂广为人知,影响深远。“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teaching)就是把面对面学习(Face to Face)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 或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模式。”[1]英文中混合式学习最常见的表达有“Blended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Hybrid Learning”、“Blended E-learning”、“Mixed-mode Instruction”[2]。混合式学习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师的混合,即课堂教师(校本教师)与网络教师(网络课程主讲名师)的混合;二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即课堂中集体学习(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与网络上自主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混合;三是教学资源的混合,即视频资源、文本资料、讨论答疑、试题试卷等等素材的混合;四是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在线学习的整个过程性考核和学习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的综合。混合式学习集中了传统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灵活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学生探究知识的无限丰富性的优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网络资源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混合式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目标直接对接,实现了课程目标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

混合式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主义、动机理论及信息整合论的基础上,汇聚了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的精华。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和自由的学习,认为学生是有探究动机和研究兴趣的,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自发的学习、渗透的学习和自我评价,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学生主体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主体认知能力和教师的引导帮助紧密相关。学习的目标就是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是混合式教学研究的技术指导。何克抗教授认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3]。

混合式学习是对MOOC时代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反思。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意为大规模在线课程教育。MOOC在信息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在线学习、社交服务、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等理念集成为一体,将教育从工业化时代带入数字化时代[4]。MOOC一经出现,就被热捧,立刻登上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高校的网络平台。人们痴迷于16万人同时学习的巨大规模,迷醉于“让知识成为人类共同财产”的无私奉献。MOOC结束了一流高校只重科研忽视教学的局面,将高校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推向了聚焦点,成为人们再一次关注的热点。博耶指出,大学更长远的目标是鼓励出现一种教学与研究并存、多学科整合与应用的局面。将xMOOCs放置在世界观众的公共领域中,将会迫使这些机构除了口头上重视教学以外,还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他们的核心使命。这才是真正的MOOCs革命[5]。MOOC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了高校教育研究和教学模式的革命。托马斯・弗里德曼说,“没有哪样事有这么大的潜力,能让我们重新构想高等教育”[6]。

MOOC提供了大批量精品课程资源和风格迥异的明星教师,为混合式学习创造了更为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快乐学习成为可能。从MOOC三大教育平台Audacity、Coursers、Edx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模式来看,配合传统教学,拓展学生视野,课外课堂混合型的教学模式是今后大学教学改革趋势。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按知识点或篇章或人物分节进行,每节课程时间大于10分钟小于传统课程时间。其优势显著,学习内容更为丰富多元;学习方式更加自由自主;学习渠道更加便捷畅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重视在线学习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7]。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也曾预测:在 2020 年之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将以混合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8]。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因其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师资和教学硬件等资源、提高选课人数的上限、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要求较自由等积极因素,已成为许多高校丰富公共选修内容的一种选择[9]。洛阳理工学院的庞亚俊还将混合式学习引入体育教学中。

二、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一)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

人文与“科学(sciences)”相对,与实用无涉。日常人们说的文科(与理科相对),狭义的人文学科包含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等范畴,这些都是经典的人文课程。当然在人文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逐步分离出社会学科,随着学科精细化发展,又有许多模糊和交叉的人文科学。人文与科学不同,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求美”。人文关注点是“人”“人性”“理想的”人性,以及关于为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课程和作用[10]。人文课程是享受课程,人文课程是关于美的课程,文人课程是关于“是是非非”的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的课程。人文课程通过一个个隐喻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而又生机勃勃,源远流长。“人文素质的关键是感情和情感”[11]。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学生学习并习惯于工程物理的数据分析、逻辑推演的思维方式,其课程也是以专业应用为主,设置特点既不要求像研究型高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不似高职院校的“够用”就可以,是两者之间坚实的理论基础,准确实在又不过深[12]。人文公选课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精华,培育人文情怀,提升学生文学审美情操的任务,在应用型高校进行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仅是对当今唯实用科学的纠偏,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体系之一。应用型本科人文公选课的课程目标应区别于人文专业系统性、学术性、前沿性的课程标准,从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角度来重新审视,从思想评价、学术评价转移到个人评价和感受评价,服务于人的情智健康及全面发展。“应回归人文学科道德评价,审美情感的特殊性” [13]。人文公选课要在课程大纲中体现出对人文情怀的关注,突出情感熏陶,审美追求等的价值评价内容。针对应用本科学生特点,体现层次性和梯度性。人文课程设置的经典性适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自主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考评方式的过程性将直接影响着应用本科学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发展、健全人格培养。

(二)人文公选课教学现状

笔者从2011年担任网络公选课叶嘉莹“中华诗词之美”课程助教起,一直关注同类高校公选课的课程现状及发展。课程模式上有网络公选课和传统课堂两种课程组织形式。网络课程质量高,但是对学生学习自控力要求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国内几家公司开发课程,开始免费试用,后来有偿使用。尔雅课程视频,相关电子书、PPT、试题库等等资源丰富;网易公开课课程视频数量充足;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涵盖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各层次的课程资源;教育部爱课程网络课程相关资源正在建设完善中。目前教育部爱课程免费在各校试用。从开设来看,基本上是从已开放的课程中选择一部分,给学生选课。完全E-Learning学习,师生可以在平台上互动,参加网考。网络课程优势明显。都是省部级精品课程,课程教师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有感化兴发的教学魅力。不足也是明显的,就课程来说,很多课程基本上是专题类、微课程,课程体系小巧,要想深入学习某方面内容,需要学习多个课程。就教学方式来说,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互动,有些学生不习惯。就教学评价来说,无法确定观看者是否真正学习,在线网考难以防范抄袭作弊。

传统课堂的公选课现状是课程数量少,质量低。笔者调查江苏同类高校, 2013、2014年开设人文公选课仅30门左右。课程质量低表现在:一是课程标准不明确,学科特征不突出,没有层次性。公选课方面的研究鲜有立项,缺少关注。二是课程师资薄弱,公选课教师基本上是各学院稍有研究积累的教师兼任,课程的体系设置、拓展的深浅,问题挖掘的精准与模糊都与教师个人兴趣与学力相关,少有强有力的课程组协同研究。课程教师几乎没有培训进修提升水平的机会。三是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规模巨大,教学形式上以理论教学与鉴赏影片教学充斥课堂;大班教学,学生规模较大,基本上160人一个教学班,学生选课学习少交互平台,讨论的层次较浅,缺少自主学习环境。

三、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策略

在应用本科进行人文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相关课程实践基础,从已经开发的课程来看,人文类课程最为充足,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各类MOOC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知识模块整合。未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自行组织的,内容模块是基本的学习单元,内容的完备性和可变学分使模块更加灵活。知识可以被做成一组内容模块并定义学习顺序关系图, 我们可以连接各个模块使之成为一门课,甚至可以直接用一组模块定义一个学位或证书, 模块化使教学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14]。目前就已经开发的开放共享课

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来看,教育部爱课程视频公开课文学64门,哲学22门,艺术37门,历史42门;网易公开课中文学课程123门,哲学15门,艺术39门,历史45门;尔雅微课程“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课程70门,“自我认知与人生发展”课程22门,“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课程51门(数据统计截至2014.5.12)。这些课程多为专题形式,课程集数少,多在10集以下,课程按知识点分章节,每节课时间20―40分钟。可以进行课程整合,组建新课程。课程师资,可以结合学校进行团队协作,可以结合学校信息技术搭建混合式教育平台,也可以结合选课学生人数选择适当的讨论时间地点。

以应用型本科普遍开设的人文公选课程“文学与人生”来说,这是一门是跨越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课程伴随现代大学教育体制建立一直至今,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文学与人生”被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多所院校开设。从民国时期吴宓教授在清华大学开设“文学与人生”选修课,提出“情智兼修”课程目标[15],内容多涉及哲学,到今天朱寿桐在大礼堂为学生讲授“文学与人生”,课程中穿插著名学者、作家的学术报告。上海大学“文学与人生”主讲教师有王晓明、董丽敏、孙晓忠等多名教师。台湾大学彭镜禧教授策划的“洪敏隆先生人文纪念讲座”之“文学与人生”专题,分别由方瑜、陈辛蕙、张大春、彭镜禧四人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方面与人生的关系发表演讲等等。尽管课程内容不同,结构体系相异,组织方式也因地制宜各有特色,但是其课程目标都旨在以文化人,“怡情养性”[16]。

在分析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相关MOOC课程、师资、学生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第一,优化组合课程内容。“文学与人生”课程2学分32课时,11次课(第一次导论课2课时,其余3课时/次),借鉴多种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超星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精品视频网络课程,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组建新的交叉课程。课程综合了众多课程的共性与课程趋向,通过人生文学的学习鉴赏培养一种文学的人生态度,给人生以诗意栖居的空间。课程引用了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诗意人生五典型》(8集)作为必学内容,引用了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六大名著导读》、北京理工大学公开课邵泽辉老师的《中国经典话剧艺术赏析》等部分作为选学内容,并提供20门左右的相关课程供学生参考收看学习。

第二,混合线上线下、校内外的多名教师,自建师资队伍。课程由主讲教师、主题教师、网络教师等多种师资组成。网络课程教师都是著名专家学者,课堂教师有中文专业、哲学专业出身,主题教师也是2000年前毕业于复旦和南大等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各有专长,各具特色。主讲中文专业教师,具有长期的教学实践,主题教师分别在“先秦诸子人生智慧”、“儒家文化”方面有所研究,由他们承担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传授最新学识,分享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迪。组团施教的做法目前在各高校中比较通行。湖南文理学院“文学与人生”课程主讲由4名教师组成,复旦大学“文学与人生”课程由3名教师承担,其他课程或者名家系列讲座类多以2人及以上教师承担。

第三,采用线上教师导读、线下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讨论汇报穿插其中的教学方式。首先,分层教学,确保基点。因为是全校公选课,学生会因为课程设计、实习外出等活动不能及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此采用分层次的教学,确保学生不因没有到课堂学习影响成绩评定。学生可以在公选课MOOC平台查看课程公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比照要求,自行学习补足课程学习空缺。其次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进度,自主学习。另外给学生相关主题的不同学习素材,不同风格的教师,学生可以随着自己兴趣自由选择素材和教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讨论问题的设置上,要有一定的再现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按问题来分组,可以按年级分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讨论不仅可以检验学习状况,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最后,群体学习。学生可在课程QQ群中相互咨询,相互帮助,参与到课程中来,重视同步交流,获取更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17],形成共同学习的群体,在群体中每个人的智慧与潜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挖掘。

第四,采用平时成绩与学习汇报、论文写作相结合的他评与自我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增加过程性考评,课堂上记录学习情况,指导督促学生观看视频,整理学习笔记,侧重语言表述类考评内容,鼓励学习内容再现反馈,激励学生反思批判。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学习报告,并且当众宣读学习体会,锻炼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气质。适当的监督策略,对于一些离开教师目光就不能自主学习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选择机会,从兴趣入手,调以信心,督促其完成网络课程学习任务。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在实践中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潜力得到了发现和鼓舞,学习的同时锻炼了分析判断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开了门径。在传统课堂面对面的学习中,师生思想得以交流,性情得以感发,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更易得到教学成就感。

首先,坚持灵活的课程原则。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受到一点课程启发,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有一定涵盖面和灵活性,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机会。课程须涵盖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每个必修领域内的课程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既可以保证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知识广度,又可以一定程度上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课程计划的弹性,这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18]。

其次,教师应注重现有MOOC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融通与衔接不够。MOOC推出大量的短课程、微课程,这些短小的课程需要串联融通才能成为有机的知识体系,教师要熟悉MOOC课程中教学内容、知识模块、个性创作、教师风格,才能将之合理整合成有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不同课程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课程教师讲课的风格不同,在导论课介绍课程安排和课程目标时都要能融通衔接,合为一体。有时各自风格差异,会出现主题不集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再次,注重网络平台的建立与课堂讨论不能有机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借助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开放课程等等MOOC免费课程资源,开发建立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平台,将教学进程放在平台上,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有效利用QQ群、微信平台都能达到及时通知公告,师生自由探讨等目的。混合式课程学习改变了学生在教师监控下学习的习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在网络自主学习的同时,要适当穿插课程讨论,中期的互动讨论可以及时了解学习进度,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网络教师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对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也是一种督促。课程学习过程要寻求合适的课程助教,协助教师组织讨论,安排分组,协同学习。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相关课程的网络共享资源处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另一方面也是混合式教学实践目前面临的课时分配比例、资源的交互、学生规模、内容结合等诸多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在MOOC时代,网络课程风行天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进行人文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Charles D.Dziuban.blended learning[J].Educause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2004,7.

[3]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第三届混合式教学法国际会议综述[J].现代

远程教育研究,2010,(5).

[4]吴剑平等.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5-117.

[5][英]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赵文涛编译.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

程教育研究,2013,(3).

[6]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线课程掀起高等教育革命[EB/OL].(2013-02-01)[2013-09-15].http:///

opinion/20130201/c01friedman/.

[7]赖显明.网络教学:普通高校网络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8]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

版,2010,(6).

[9]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

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10]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

[11]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

[12]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

[13]魏饴.略论“文艺鉴赏”人本中心课程建设[J].中国大 学教学,2013,(11).

[14]伍民友,过敏意.论MOOC及未来教育趋势[J].计算机 教育,2013,(20).

[15]吴宓;王岷源整理.清华文丛之三:文学与人生[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1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新编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 2012:161.

[17]D.RandyGarrison,NormanD.Vaughan.Blended Learn- ing in Higher Education:Framework,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