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课堂教学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在体育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这些“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是广大体育教师经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保证体育课顺利进行的程序性工作,是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提炼出来的。
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基本内容
(一)课前教学常规
1、每个学期前,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出学期授课计划,经教研组讨论后提交教学领导审批执行。2、每次课前教师必须写好教案、备好课才能上课。3、体育委员课前必须和任课教师联系,配合教师布置和检查教学场地和使用器材。4、做好培训体育委员和小组长工作。
(二)课堂教学常规
1、整队集合与师生问好。整队集合是体育课开始后的第一个课堂常规,也是中国体育课的传统。师生问好是各科教学都有的一种课堂礼节。在东方的儒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都有这样的仪式。一上课师生高声互相问候,除了表示互相尊重外,还有互相振奋精神的意义。声音洪亮、精神饱满的师生问候,能够为课的开始营造一种融感情和气势于一体的教学氛围。
2、点名或清点人数。教师接任新班级,点名是师生相互认识和沟通感情的有效手段。当师生都相互熟悉之后,可不必每次课都点名。但清点上课人数,了解缺勤学生的姓名及原因,则是每次课都不可缺少的,这不仅是上课组织教学的需要,也是课后了解缺勤学生与进行辅导的需要。点名或清点学生人数是教学管理的必要手段,也是保证学生安全和师生权益的重要环节。
3、宣布课的任务和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报告本课的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也是中国体育课堂教学的传统,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什么,要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心知肚明,并把学习目标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4、安排见习生。为见习学生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和辅助教学的任务,既是区别对待的,也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措施,更是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的管理和约束。避免一些特殊情况发生。因此,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例行工作。
5、检查服装及佩带物。检查学生的服装是否符合运动的需要,检查学生服装上是否有安全隐患的佩带物及首饰,如徽章、钥匙、小刀、耳环等,这是体育课堂教学所独有的,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安全学习的重要措施,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堂常规。
6、安全检查与安全教育。教师除了要对教学环境、学生服装、运动器材等进行安全检查外,还要根据本课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规范的教育,并提出有关安全的要求。由于这些“预警”性的安全提示,具有良好的安全效果,因此,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常规。
7、准备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准备的过程,上体育课要进行身体锻炼和学习运动技能,因此,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有些练习内容还具有较大的难度和练习强度,不做好准备活动,不仅影响对基本教材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上体育课准备活动是不能不做的,一定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充分活动开。
(三)课后教学常规
1、每次课后教师要做好教学小结,总结经验教训,改革教学工作。2、课后及时登记平时考查成绩,期末提出考试或考查评分成绩。3、每学期召开二至三次教学座谈会,征求体委、小组长、体育积极分子、不同类型的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工作。4、学期结束时,应认真写出专题或全面的教学总结。
三、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意义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能使教师责任明确,教学秩序稳定,逐步使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和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有着同样的意义。而且,体育课堂教学常规也是符合学校的有关教学规定,并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程序相匹配的教学制度。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必须的和重要的。
四、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
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在我们的心目当中,总是有一些枯燥乏味的感觉,因为它往往是规定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所以,教师就要尽量多想一些办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常规”变为习惯。
五、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误区
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也和其他学科一样,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开放性、生成性,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的体育课堂如果只是一味追求那种教师条分缕析的讲解示范、学生循规蹈矩的听说练习的次序井然,按部就班的话,师生将会在一种预设性的教学设计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教学成为了一种充满了程序化的机械流水作业,体育课堂也失去了本身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性活动性。师生在教学中丧失了对话的激情和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即使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达到了老师预定的目标,也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篇2
关键词 农村小学;体育;体育器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96-02
1 农村小学体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的力度不断加大,合并后各个学校的综合教育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是体育教学资源状况并无明显改善,体育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1.1 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
大部分农村小学存在缺乏运动场地或运动场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部分学校的院落就是操场,中间垒几个水泥乒乓球台,院落边缘象征性地树一两个篮球桩子,或者一副双杠一个单杠什么。有些学校虽然有操场,但是仅仅是一块平地而已,一遇到刮风天便尘土飞扬;即使没有风的天气,一节体育课下来,师生都是一身黄土。这样的运动场地,实在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投入难以画上等号。
很多学校的运动器材是在“普九”的时候,按上级检查要求购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器材因为时间关系早已变为废品,比如足球、拍球;由于场地的缺乏,这类器材买了就没有用武之地;而那些跳绳、毽子之类不受场地限制的器材,因使用频率颇高而损坏严重。
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缺乏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质量。到体育课,除了整理队形外,不是跳绳、打乒乓球就是追逐打闹,能分清篮球、足球、拍球的学生寥寥无几,更不要说参与球类运动了。
1.2 兼职体育教师较多,影响新课程的推进
随着撤点并校的进展,大部分年轻教师都调到县城工作,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呈现偏大趋势,而且基本没有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教师大多由教课任务不足的男教师兼职。这些兼职教师大多没有体育教学的经历,对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都不熟悉,只能按照课本的基本内容照本宣科,带着学生做做基本的体育锻炼。由于体育课不作为上级教育部门考核的科目,部分兼职教师为提高自己所担任的科目的成绩,直接将体育课改为文化课。面对这种师资状况,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数量与质量都难以保证,更不要谈落实新课程标准、推进新课程理念了。
1.3 重智力、轻体育的观念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
从教育主管部门到社会、家长,都存在严重的重智力、轻体育的倾向。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评主要是对学生测试或者对教师进行文化考试,社会和家长也都只注重学校升入重点初中的人数。这种考试指挥棒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要求,都在无形中影响学校对课程的安排和执行情况。学校只要在课表上排上体育课程、有任课教师,就是开全课程的全部表现,至于体育课程怎么上,教学效果如何,无人关心。80%的农村小学生不会打乒乓球,90%的学生不懂篮球运动规则,很少有人玩过足球和拍球;至于单杠、双杠,仅仅是作为一种可以在上边玩耍的器械,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山羊、跳箱。这种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也是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严重滞后的原因。
2 解决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不可能短期内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体育设施、购置大量体育器材,只能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地完善体育设施、补充体育器材。体育教师要克服客观条件的困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上好体育课。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选择最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比如,农村小学基本没有足球场,那教师就让学生在操场或学校院落里分组围成几个圈,每组一个足球,大家练习将足球踢向某个同学,同学接球后继续踢向下一个……这样既起到锻炼作用,也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足球,课堂也有一定的愉悦性。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校附近能够作为运动场地的公共设施,开拓性地上好体育课。比如,撤点并校后,部分学校从村内迁到村外,学校周围有行人稀少的柏油路,个别学校附近还有废弃的工厂,有开阔的硬化地面。这些地方都可以作为学生临时上体育课的场所,带领学生进行小规模的越野长跑,或设置简单的篮筐作为篮球运动的场所。山区小学可以山区的地理优势,组织学生进行登山比赛等。
2.2 全方位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
农村的大多数家长将教育作为孩子跳出农家的跳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体育只是有知识人的娱乐方式,根本没有将其与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联系起来。还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农家孩子只要参加必要的家务和田间劳动,身体就能变得强壮,上不上体育课无所谓。这些错误的认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学校要借助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明白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从家长的角度入手,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学校要将体育课程放到与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尽可能安排专职教师任教,减少兼职教师。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有教案,教案要有三维目标,不但有明确的体育知识、技能目标,还要突出实施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显示出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运动与运动文化的热爱。同时结合县里举办的运动会和社会上的其他文体活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绩进行考核,促使教师的教学正规化、专业化。学校和社会的双管齐下,一定能促使农村小学体育课程的快速发展。
2.3 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农村小学极少有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体育课的教师对体育专业知识也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执行新课程标准、推行新课程理念了,能保证基本的运动种类和运动量都是体育教学比较先进的学校。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当适当招聘一部分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任教;或者以学区为单位,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将其放到与语文、数学一样的高度。另一方面,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但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体育常识,还要求教师认真学习体育教材,研究体育新课程标准,熟知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由此促使农村小学的体育课逐步走向正规,不断改善农村体育课的现状,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素质。
2.4 大力开发本地体育课外课程资源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农村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各地农村,都有本地特色的大型文娱活动,含有大量的体育元素。比如,有的地方崇尚武术,有的地方有打太极拳的传统;有的地方有腰鼓、秧歌,有的地方舞狮子、龙灯等。其中的许多活动都可以作为体育课外课程资源。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倡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开发课外课程资源,来丰富体育学习,增加体育教学的丰富性与娱乐性。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利用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学会整理队形基本知识,掌握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等,然后结合本地的传统运动,让学生练习相对专业的技能和技巧。这样既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又保证了体育学习的多样性与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3
近年来,小学生运动猝死事件频发,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仅在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的5年时间里,全国有关小学生运动猝死的报道就达35例。例如,2009年6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某小学四年级11岁的小女孩小琪(化名),在学校参加体育集训,跑完800米后猝死;2010年6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一名二年级名叫小王(化名)的男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后经查实该男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小学生运动猝死的事例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学生先天性疾病的原因(而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方面的意识不足),也有来自学校管理不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其中以体育课疏忽造成猝死居事故之首,共有21例;课间活动5例,体育竞赛3例,其他原因6例。在这35例运动猝死事件中,已知学生有病史的8例,未知病史的27例。可见,对学生已有病史不了解的占到了77%。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小学生运动猝死频发现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思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还要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健身的安全意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病情档案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2.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4.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 生命的起源 》,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又比如进行攀爬技能的教学,可以在学生进行爬杆练习过程中,告诉他们遇到洪水袭击时可以立刻爬上树,再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在“急停”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听到哨声后双手抱头蜷着身体蹲下,模拟地震发生时可以用这个动作躲在桌子的三角地带自救。这些技能的教学,既是体育课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的生活技能,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在体育课中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技能(如学生在跑、跳、投的过程中受伤的应急处理),使学生学会一些应急自救的生存技能,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有人身体擦伤,如果是轻度擦伤,并且伤口干净,一般只要涂上碘酒即可。如果有人流鼻血,可先让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并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如果有人骨折或脱臼,救助者的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高年级的体育教学还可以开展“支援前线”游戏,模拟抢救伤员的情景,从而教给学生遇到伤员时的应急处理方法。通过相关游戏,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
5.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从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是因为学生患有先天性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身体正常无疾病的学生,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科学健身,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因此,体育教学应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在体育课上要坚持有目标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心肺功能,提高锻炼的综合效果。体育课堂教学应有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不能只教而不练,也不能只练而不教。一定要通过良好的组织、科学的安排,让学生有目标加以锻炼。通过有一定负荷运动量的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培养合作、互助、平等、宽容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新兴区文教局20xx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执行《学生体质健康评定》标准,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奋斗目标
1、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开齐、开全体育课与活动课,开课率达100%。
2、认真学习新教材,执行课程标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3、结合体育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陶冶美的情操。
4、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率达到100%。
5、坚持体育训练,加强我校的优势项目(跳绳)的提高训练。
6、学生体育合格率力争达到98%以上。
7、大课间操活动坚持经常、灵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活动时间。
8、积极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文体活动,竞赛活动,参与与提高并重,不断提高运动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确定本学期体育及教学工作的重点,规范教学工作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规范化体育课堂的构建模式上。
2、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落实体育课程标准的实践,开齐、开全体育课,要求教师按规定的课时和课程计划认真授课。
3、提高授课质量,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大力加强现有的设备的使用,充分发展与提高学生的素质。
4、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确定出本学年的体育教研专题,并在时间中逐步实施,定期组织体育教研活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陶冶学生美的情操。
(二)、发挥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优势,加强两操活动的组织管理。
1、体育活动开展率力争达到100%,形式要灵活多样,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出发点。
2、本学期着重组织学生开展跳绳比赛,拔河比赛,棋类比赛等活动,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新兴区文教局及市田径运动大会,并努力获得优异的成绩。
2、以同年组配合,协作开展活动为原则,以学校活动计划为主体方向,班级活动为基本内容开展活动和活动课,并达到要有活动记录、结果。
3、抓好两操活动,使之坚持经常,开展率达98%以上,加强队列队形、广播体操的教学,并要求动作达到规范,在同年组间进行评比活动,达到以优带劣,以效促质,使两操活动的开展达到上级要求,并逐渐提高。
4、学校方面做到常抓、常管、常落实,尤其注重日常工作的质量,倾向于基础工作,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逐步养成。
(三)、加强体育训练工作,提高我校专业体育运动水平
1、根据学期初的工作安排,确定乒乓球、跳绳、田径等几个训练队。要求训练教师确定训练计划,训练目标,选好人才,拿出具体的训练措施。
2、学校针对训练队的训练,制定出奖励措施,日常训练给予相应的补助,在教育局举办的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予训练教师适当的奖励。
3、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使我校的运动水平有更大的进步。
四、活动安排
三月份:1、学习体育课标、教材。
2、体育课常规教学拉练。
四月份:1、体育教师基本功提高
2、学生跳绳比赛
五月份:1、筹备参加区、市田径运动会
2、乒乓球强化训练
六月份:1、学生棋类比赛
2、体育教师参加区基本功比赛
3、组织学生参加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篇5
关键词:体育课堂;个体差异;分层;有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56-04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起码的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和能力,以及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不同学生在同一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中所表现的能力方面的差异。
2、不同学生在不同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上表现出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
3、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上表现各项身体素质的不均衡性。
在这些个体差异的影响下,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有了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意识、兴趣、爱好、个性等等。针对以上种种原因,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使各小组学生在教师不同的要求下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有效教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班:高一(1)、一(3)、一(5)、一(7)、一(9)、一(11)共365人
对照班:高一(2)、一(4)、一(6)、一(8)、一(10)、一(12)共353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
三、个性化发展的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个性化发展”就是学生个体差异性发展,也就是客观上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存在主要是遗传和环境造成的,每个人获得的遗传和面对的环境都不同,因而其发展就必然存在差异),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生理、心理、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采取有效的差异性分层教学的对策,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提供必要的条件,通过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齐步走”、“一刀切”的做法,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每个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四、操作程序与实践过程
1、操作程序
着眼差异,分层定标面向差异,分层施教针对差异,分层练习根据差异,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2、实践过程
(1)设计不同的学练目标
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辅导、考察到评价,很难顾及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差异,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低等生吃不了,中等生很难提高,而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差异是一种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在这一教育理念的触动下,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体育成绩等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全班分成学优生(A层)、学中生(B层)、学困生(C层)三层。以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作为基本目标,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确定每层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想适应的分层目标。在教材达成度上,要求A层为100%,B层为85%,C层为60%以上,;体育知识掌握要求A层为理解,B层为基本理解,C层为了解;分值评定上,要求A层为85-100分,B层为75-84分,C层为60-74分;练习内容上,A层学生增加发展目标内容如发展专项运动能力等,B层增加选择性目标内容如参与专项训练,C层为完成基本目标内容;在完成练习次数、距离、时间、质量要求上做到A、B层学生上不封顶但不蛮干,尽可能达到选择性发展目标,C层学生下要保底、拒绝拖欠地达到基本目标。
当然,教师对教材的层次安排是固定的,但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的。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使“A层、B层不掉队,C层慢慢冲上来”,同时分阶段做好每一轮次的分层工作,通常是6-8周为一轮次。
(2)实施手段
①因能分组,因能选材。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生理差异、爱好的差异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能力上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同时根据他们不同的差异,选择有针对性、适合他们需要的教材内容,但是教学过程结束后全体学生总的教学任务必须全部完成。比如说,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乐观顽强,积极参与,自我意识强的学生,为提高组,在选材和教学任务上适当加大难度,提高要求;身体素质中等,运动能力一般,较踏实、能参与,有一定自主意识的学生为中等组,在选材和教学任务上难度适中;运动能力一般,较踏实能参与,有一定意识的学生为拼搏组,在选材和教学上适当降低要求;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较差,被动参与,自制能力差,依赖性强的学生为跃进组,在教师帮助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分组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差异再分为若干小组,以后还可依照学生的各项分类编组因素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各分组因素的变化,对各组进行微调,或上调或下调。分组前后要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明白分组的意图,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确保全体学生愉快积极地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体育教学内容要为每位学生而选择,要创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在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每位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等,具体更好地体现新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必须合理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小组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联想、发现和创新。联想动物形态摸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的知识,迁移、运用、体验。除用现有的方法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因组定标,同时小组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个体差异,合理确定各层次、各组学生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各组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如提高组,教学内容为学习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鼓励“学困生”向“学中生”分化,“学中生”向“学优生”的过渡。另外,我们开放探究的环境,适时引导学生组成各种练习小组,开展合作,互相交流、争辩,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进步这一目标。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有翻不过去,或者翻过去不能成蹬撑,或滚出垫子。针对这些学生的错误动作我没急着告诉学生纠正的方法,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承担一个错误动作的任务,通过集体思考与体验找出解决错误动作的方法。在每个学习的过程中大家没有差异,他们积极开展讨论与练习,找出存在错误动作的原因与解决的方法,我作为学习的指引者,在巡视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最后让每个小组都针对自己一组的问题告诉同学错误原因与解决方法,让其它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避免。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凝聚集体的智慧,活跃了气氛也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③因材施教,创设探究情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小组设置不同分类指导方法,有效地实施个性指导。对学优生主要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培养动脑,想象和自学能力;学中生主要是培养观摩,理解和动眼动手能力;学困生主要以模仿学习为主,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要引导鼓励学优生主动地帮助,指导学中生、学困生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指导使学困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目标,使学优生在能力上得到更大提高,使拼搏组向学优生转化。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明显的问题进入探究过程,在创设情境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些方法:首先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授滚翻动作时,用球和方块直接做演示,让学生在观看时做比较球滚的快还是方块滚快,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立定跳远时,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青蛙是怎样跳的?你用什么方法能和青蛙一样跳的远吗?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动作的过程。另外借助故事情节创设问题。如在学习“后滚翻”时,我给他们讲小刺猬摘果子的故事情节提出问题,要学生描述出小刺猬是如何摘果子的,你们能像小刺猬一样去摘果子吗?另外还可以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如学习投掷垒球时,联系投掷轻物与沙包的投掷动作,从而找到共同点的动作。通过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和体会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④因组测试,积极评价,享受探究乐趣。为了了解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要根据各层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自主学习、分层探究”的结果及时评价,在评价时灵活评价方式,在课程中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教师要制定不同的评价规则,或者调控技术难度系数或改变器械高度及重量等等,将几组测试的难度从整体上相对分为难、较难、适中、容易等,这样,虽然表面看起来几个小组之间的差距比较大,但由于评价尺度有差别,各层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难度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实施策略
(1)注意“分”“合”并用。教学过程中的“分”是基于学生个体素质差异而设置的课堂教学环节,包括精讲导学、定向自学、分层练习等操作环节。
①精讲导学:以思维性训练为核心(讲究技巧性即非纯体力性的内容),针对以上“定向自学”环节中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重视方法与知识的和谐同步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讨论问题、辩论问题、表达问题的条件和时机,引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思维和技能的训练,将学生带入适合其发展的最近区。此环节操作时要注意讲“四点”(重点、难点、疑点、兴奋点),讲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练习方法),讲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纵横联系)。②定向自学:定向,就是指在分层课堂教学进程中要求教师把分层目标的确定视为备课的重点,必须制定以思维和“动起来”为核心的目标,措施得当,要求具体;学生知道学完后能说什么和能做什么。同时,体育课堂教学要求应与各层次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轻易用含混的“掌握”一词。另外,课堂教学目标条目不能过多,每个层次课堂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具体、明了、突出重点,对那些经常性的培养目标可以略写,教师利用小黑板(理论课用投影仪)出示课堂教学目标和导学问题,使教材结构清晰,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诱因。自学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由于课堂自学时间有限,自学环节最好出示自学提纲和要求,让学生按自学提纲和要求自学。自学提纲和要求基本成分包括知识点提示、学习思想同时和对需要思考问题的提示、技能掌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全程和概括,提纲内容应循序渐进,做到“放中有扶”,体现学习自主性。③分层练习:依据“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师依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3个层次:A层学生增加发展目标内容如发展专项运动能力等;B层增加选择性目标内容如参与专项训练;C层为完成基本目标内容。
教学过程中的“合”主要分为两次。第一次合为集体同授,旨在为以后的分组学习(练习)提供方法上的示范、思想上的指引、目标上的定向。第二次合主要是反馈、提高、互动、整合、同授。反馈,即通过反馈掌握学生的学练情况,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即对中高层次学生学练的情况给予点评,使低层次学生也有提高,受到启发。互动,即为克服分组、分层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进行互评,“互评”是“合”时互动的常规方法。同授,即对“合”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组织补偿教学。
(2)灵活运用非常规的教学方法
①有偿教学法。所谓有偿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具体情况,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运动量的调整或内容的修改,以质代量、以质偿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偿教学法,突出一个“质”,以“质”代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偿教学法,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采用效果极佳:A、学生一时性缺乏自我要求。B、身体情况差时。C、出现新异刺激时。D、在特殊要求下。E、用于集体练习时。
②结对子教学法。由学优生帮助学中生和学困生纠正动作、沟通思想、掌握技能的一种方法。当学中生和学困生与教师、同学产生思想隔阂时,可以通过优等生交换看法,消除误解。教学实践中,特别在复习练习技术动作课上,我经常让学优生和学困生形成伙伴关系,相互交流学习运动体验,让学优生帮助学困生纠正错误动作,这样学困生不但进步较快,而且同学间建立了很好关系。
③困难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程度的障碍,增加动作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教学任务。
④内外教学法。把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参加弱项辅导,进一步掌握动作技能,缩短各层次间的动作技能掌握的差距。
⑤竞赛教学法。按规定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胜负的一种方法。如分层次教学时的竞赛教学法按身高进行篮球比赛,增加获奖面,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进行有效分组
①按自我体能素质进行分组
根据项目不同,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起点进行练习,这样就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完成的情况下,努力超越自我,去向新的目标发起挑战。同时,学生在选择项目起点时都是自己所能完成的成绩,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2)按兴趣自选项目进行分组
以前上球类课,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一个不能少,必须进行同样内容的学习,否则认为是学习的态度不认真。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力,关注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这次教育改革的主要精神,我依据改革的主体思想,变换教学的方式。如在球类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不同技术动作进行练习。
③按比赛的内容自行进行分组
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了动作技术,检验动作技术是否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比赛,通过比赛可以了解自己,可以评价自己在比赛中对动作技术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在分组比赛时一般采用实力平均进行分组,也可采用弱组向强组挑战的方式进行分组。通过不同的分组,学生在比赛中所获得的收获也不同,享受的快乐也不同,对体育课学习的热情逐步提高。
④按体质测试的情况进行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主要在新生刚到校,对他们不太了解时运用,针对学生的体质测试的内容来分组,具体内容是: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内容来进行分组。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随机抽取实验班一(1)班,对照班一(4)班,全班人数均为36人。对两班学生的10m×4往返跑、前滚翻技评成绩进行测试,并通过问卷的形式请学生对各自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调查、分析,发现差异不具明显性,说明两班学生素质基本相同。通过一学期的实验,再次对两班学生以上内容进行了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论证,发现原来基本相同的两个班实验后出现较大差异。
实验前后,分别对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800米(女)、1000米(男)、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等指标进行测试。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两年教学实验后见(表3),除男女身高无显著性差异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学生在兴趣相一致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同一专项班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设置不同难度的情境实施教学,体现了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能够尝试到成功乐趣,并随兴趣的迁移,经常在课外进行专项锻炼,因此,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六、结论与建议
1、结论。课堂上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的活动面宽了,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所有学生都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更好的体现出来。
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信心,防止学优生骄傲自满,学中生得过且过和学困生心灰意冷等情绪产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对学生身体素质、技能中尚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对学生层次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教学内容变化而变化,随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此外,教学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条件、对体育场地和器械等提出较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自制简易器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浅谈体育差异性教学》中国学校体育,2003:3
[2] 杨明才《体育课分层次递近教学法初探》中国学校体育,2001(4)
[3] 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8:1-2
[4] 林 勇 潘树坤《体育课分层教学法“四忌”》中国学校体育,2001(4)
[5] 毛振明《论体育教学的真义:用什么教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1995(5)
篇6
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说体育教学已经突破了课内的限制,将体育教学放在了一个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视角。相应的体育教材结构也有了新的含义,其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而且重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课内侧重对学生体育知识、运动意识、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在课外则偏向对学生身体需要的满足,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校外是课内外的进一步延伸,注重对社会适应能力和各种社会活动的体验及团队精神与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理解。总之,该课程体系追求的是校内外课程的和谐、互补和整合。
拓展素质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相似的目标指向
从第一部分中拓展素质训练与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而拓展素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员自我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指向是促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拓展素质训练还是学校体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提出其都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实现,追求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其都是基于一种人本的指向,是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者具有相似的目标指向。
2相近的实施原理
常规的体育教学是一种立足技能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的是技术技能的熟悉掌握,强调技能的习得过程。而“一体化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突破了就体育谈体育的窠臼,将体育延伸到一个更加广泛的视域,不仅着眼于学生身体的健康,同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发展能力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获得都是基于课内外的学生亲身体验去感受、获得、发展。而拓展素质训练也是通过学生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融入团队,提升合作能力,提高自我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二者具有相近的实施原理。
3相通的实施内容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训练项目主要由水上、野外、场地等科目构成,包括单纯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它把原来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将体育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拓展训练丰富和完善了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是学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拓展,是一个将多学科与体育结合进行教育的新尝试,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新课堂。
4拓展素质训练能够极大程度的延伸“一体化”的课外内容
拓展素质训练更多的是在课外与校外环境中开展的,是在更加贴近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延伸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的课外内容,拓展训练可以在学校附近的水域、树林、丘陵、山坡等地进行开展,而不受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条件的苛刻限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校体育课开展所面临的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的压力。当然由于是在更加广阔与可变因素更多的校外环境中开展,这对拓展训练的组织者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安全问题有了新的挑战,这些都是在拓展素质训练开展过程中应该着力于解决的问题。
拓展素质训练融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构建
拓展素质训练融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互补性的课程目标定向,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内容,优秀的课程实施队伍,周密的风险预防与处理,科学化的教学效果评价。
1互补性的课程目标定向
拓展素质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就要有其自在的价值与特点,在目标设置中要凸显自身特色,传统的课堂内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教会学生体育动作,让学生获得参与体育的能力,更侧重一种技术层面的传输,因此其目标指向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表层的体育技能的习得。而拓展素质训练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技能的传授,确切的说其基本不涉及技能的传授,而更注重学生心理、人格、管理、协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指向应该是更宽视角的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就应该与课内体育教学的目标定位做一区别和互补,要充分体现拓展素质训练的特征,将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在各类拓展运动中发现自我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沟通、协作与、和睦相处以及领导能力等,其课程目标定位应是注重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培养。
2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内容
拓展素质训练的课程设置应该着眼于素质的拓展,也即在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较少或难以接收到的素质训练,比如说模拟的生死环境中的自我营救;工作中需要团队协作时候的彼此沟通、合作、协调;身为领导时对团队与组织目标的确立、对成员的分工与激励等等,拓展素质的内容十多元的、丰富的,因此在拓展素质训练的课程内容安排中也要针对性的做到多元化,要根据不同的素质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在拓展素质训练中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和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基于这两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1)基本素质培养与训练的课程设置: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设置诸如空中单杠、信任摔、空中漫步、胜利逃亡、团队过关、团队传递道具、水上独木桥、攀岩、蹦极、行军、徒步穿越水障碍、滑雪、速降等等,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的过程中要先进性周围条件的踩点,了解与熟悉环境,进行可行性的内容设置,这些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品质、激发挑战与参与的欲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综合素质训练的训练与培养:综合素质主要通过一些团队性与应急模拟性的内容来进行,主要结合室内和户外自然环境通过模拟情景进行体验性教学。设计一些拟态的领导、管理、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对学生进行分组PK,分组与战略讨论可以在室内环境中进行,然后到户外环境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一项任务实施过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3优秀的课程实施队伍
拓展素质训练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教学内容,对于大部分体育教师来说还相对陌生,对多样的拓展训练项目还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对拓展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还有待理解和掌控,对拓展素质训练可能出现的可能安全因素还不能很好的认知。拓展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对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实施体系中就不能忽略优秀课程教学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教师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训,促进体育教师队伍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教学需要,促进拓展素质训练更好的服务于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
4周密的风险预防与处理体系
拓展素质训练通常在户外的开放环境中进行,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各种不可控因素增多,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增多,就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在进行拓展素质训练的课程教学中应提高各方的安全意识,包括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在开展拓展素质训练课程之前,相关教师应对学生提前进行安全的教育与提醒,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与可能诱发的安全问题向学生讲述,给别人以提醒和预防。不仅如此,相关领导部门也应针对体育课开展的风险因素建立合适的保险防范制度,在出现问题的当头不至于无所适从,要建立合理的责任体系,明确职责。
篇7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体育教学在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成效是很多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体育游戏的基本内容是体育动作,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属于体育教学方式的一种。这种教学方式具备比较强的娱乐性,同时兼具比赛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
1、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重要性
1.1提高体育知识学习积极性
作为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小学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与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可塑性比较强,小学体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兴趣又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效最好的老师。体育游戏教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乐意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配合老师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
1.2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w育课堂中应用体育游戏教学,能够最大程度的活跃学生的思维,刺激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进行游戏的时候,学生的合作力、观察力以及识别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通过丰富的游戏还增加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因为在体育游戏中,老师都会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提高身体素质。
1.3有利于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如前文所述,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欲望,体育教学形式就要抓住这一特点。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不言而喻,能够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因为体育游戏很多都是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贴合学生的生活,内容丰富,小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对自我的优点和缺点、能力等都有很好的认识。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
2.1体育游戏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的应用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严格按照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同,心理素质、身体特征都不同,在教材内容选择上也要有所侧重。比如,对于低年级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模仿,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在选择游戏项目的时候就可以选择那些相对比较简单、运动强度不大的小游戏,比如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老鹰捉小鸡等,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一些小球类的游戏项目,像带球“躲人”等难度稍微增加的游戏。事实上,男孩子跟女孩子喜欢的项目也不相同,男孩可能就会喜欢那些速度比较快、对抗性比较强的游戏,女孩子会喜欢协调性比较强的游戏,这些在教材内容选择的时候都要给予重视。
2.2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在体育准备活动中,也可以运用体育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进这一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下一环节知识的讲解与练习做准备。对于课堂准备活动来说,课堂常规性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根据具体各项内容的不同,在准备活动中穿插体育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常规环节,可以选择那些快速集合游戏、快速报数游戏等等来开场,让学生意识到体育课堂组织性与纪律性的重要,还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快速反应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一般性质的课堂准备,可以在游戏中编排基本锻炼操,让学生在游戏中热身锻炼,进行肢体的活动。
2.3体育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因为运动技巧的形成与训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还是相当枯燥的。把体育游戏融进教学内容中,能够用游戏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热情。比如“三条腿走路”游戏、“推车”游戏等等。我们以50米跑步教学为例,可以设计“情报传递”的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把操场当做战场,运用快速跑来传递“情报”,这个游戏对速度的要求高,还要传递情报的人员注意自己的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避免让对方发现,还可以在练习中加入形象生动的道具,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通过体育游戏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增强了身体素质。
2.4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时的应用
对于小学体育课堂来说,一堂课的结束部分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从运动状态恢复到安静的状态。体育游戏能够很好的放松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用健康轻松的游戏来进行体育放松活动,来把学生大脑的运动神经的兴奋点转移,让身心恢复到最佳状态。因此,可以在借书整理的部分让学生做一些“大家一起来”等游戏,让学生放松关节、调节心理活动,认真体会运动之后的愉悦的感觉。
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不能单纯游戏而忽略教学目标
体育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是不能单纯的为了突出游戏的娱乐性而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一堂课下来没有真正的掌握体育技能,运动强度不达标。毕竟小学体育教学虽然不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竞技技术,但是也不是一无所求,要仅仅围绕体育教学目标,在游戏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3.2组织不严谨会影响教学效果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要注重组织的严谨性,不能因为在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讲解中浪费太多的实践,这就会导致学生参与游戏运动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还要注重游戏的连贯性,不能简单的反复,导致下课的时候匆忙草率的结束游戏,没有对游戏过程和结果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要在课堂开始之前认真总结游戏的规则,准备游戏可能需要的器材,考虑游戏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免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措手不及,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任何课程的教学都要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就小学体育教学本身来说,整个教育活动都是充满欢乐的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把体育游戏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开始之前认真备课,明确体育游戏组织的严谨性,合理安排游戏的内容、规则以及运动程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宏亮.李友生论"游戏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4).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规律;科学性;艺术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的效果
课堂管理又叫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教育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每一位教师上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课堂集中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关系,课堂管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控制、整合这些教学因素及其关系,使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管理涉及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课堂管理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在备课笔记中我们把组织教学这一环节写在教学过程的开头,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来对待,这只是一种格式。其实在课的进行过程中,在变换学习任务时同样有组织教学的事要做。因此组织教学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和课前、课后。下面以时间为顺序结合我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谈谈课堂管理或组织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课前的组织教学
教师要在上课前至少三分钟进入教室。这段时间要做的工作是:
1.了解学生出勤情况,做好记录,这样既节省了课堂点名时间又掌握了学生出勤情况,也符合教学要求,还为将来对学生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2.观察学生的情绪和正在发生的事情,通过与学生平易近人的接触和谈话,稳定学生的情绪,这样上课时间一到学生很快就会进入状态。否则,教室里就会乱糟糟的。
二、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学会运用一些课堂管理技术,这一时段的组织教学内容很丰富,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引子,这里不能也不便于面面俱到的细谈。下面仅举几个例子说明,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做法,不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唯一的组织教学形式。
1.有领导或教师听课的课堂的组织教学(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今天有××领导或××老师和我们共同学习××内容,我们要发挥平日的××特点,拿出我们的最高水平,给领导或老师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或其他更幽默的语言,然后进入正规的教学。这样做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也放松了教师自己。
2.在无领导或教师听课的新授课或复习课上,上课开始的组织教学可以这样进行,首先要根据班级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一些常规与突发事件进行组织教学外,教师要把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作为组织教学的一项内容,用一些带有刺激性的语言或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语言作为正课开始的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导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对课的进行做准备工作也可以作为组织教学的内容,如作业纸的准备,模型的准备,外语听音设备及操作的准备,图片图表的准备,调查材料或数据的准备,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等都可作为组织教学的内容。
3.考试课的开始的组织教学。考试发卷之前可做如下工作:宣布考试纪律、要求、目的;准备好测验用到的必要用品;答卷的必要说明等。这样做可使学生消除紧张感,从而自觉地考试,实事求是地回报自己的真实成绩。
三、课堂教学进行中的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在教案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体现,有时笔记中也可呈现出隐性的体现,但这一环节是不能少的,它又可分为:
1.课堂教学节奏的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环节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出现的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的不满,并可引发课堂行为。
2.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组织教学。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课堂纪律情况,调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有:
(1)声音控制:教师通过变化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讲解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
(2)眼神和表情控制:教师与学生的目光接触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待、鼓励、探寻、疑惑等感情,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及身体的移动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可以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3)变换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其实不是简单地说××要注意了、别说话了等严肃而又使学生没有面子的语言,而是有很深的学问,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媒体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教师可根据需要和条件适当地变换教学媒体,交叉使用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这样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与理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4)变换活动方式: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变换一下课堂活动方式,如: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集体听课变为小组讨论等,这些变化会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从而强化学生的注意力。其实我们外出听课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时,课堂的活动形式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看起来活动方式好像是一种教学方法问题,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它也是一种组织教学问题。
3.课堂纪律的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所谓课堂问题行为,一般是指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果的课堂行为,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影响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影响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而且还会蔓延及全班。而所谓的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对课堂问题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和防范,是课堂纪律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可采用如下的组织教学策略。
(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秩序和常规。实践证明,教师适时地将一般性要求或在无意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习惯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使用这些规则后,就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性,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如:我在2006级会统二班,上课前进教室时班里一般比较混乱,但当我进入教室后,学生就自觉地安静下来看上节课讲的概念,因为接下去上课我是要提问他们的,我发现了这种好的苗头就及时表扬,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几乎每天课前学生都能这么做,而这对于一个一般的班级的学生就很不容易了,并且这种要求一旦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和教学效益。
(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一旦形成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对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监控,上课时要始终密切注意学生的动态,做练习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不能让问题行为发生,更不能让问题行为泛滥,一旦问题行为发生,教师要立即制止,不能任其发展,否则将无法收拾。但制止的方法又各有不同,如:课堂上有的学生看课外书或睡觉,这虽是问题行为,但它不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教师不宜当堂指责他们,而可向其发问或课后谈话加以解决,对于课堂教学产生较大干扰的学生问题行为,如:大声喧哗,戏弄同学等,教师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奖励手段,鼓励行为正当的学生,制止不良行为,这也是巩固课堂秩序,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4.提高学习兴趣的组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广泛地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幽默的语言授课,使枯燥的学习变为一种享受,但使用幽默语言一定不能产生混乱。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所准备,在课堂上也要有所发挥,要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课后的组织教学
有些课堂问题行为,单靠课堂上是解决不了的,或在课堂上解决浪费了他人的学习时间,因此,这些问题行为需要留在课后解决,解决的方法是:找有问题的学生谈心,开展心理辅导,真诚相待,使其慢慢转变,这是一场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常年坚持必有收获。
篇9
1.1准备部分可以细分为开始部分和准备活动部分开始部分主要是课堂常规练习,包括体委组织学生进行整队,体委向老师报告人数(必要时老师可以点名),教师说明课的内容和要求,检查服装明确任务,安排见习生,现在的体育教学这部分已经简化了,有些内容被省去。体委整队之后,教师直接进入准备活动部分。准备活动部分内容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1)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全面活动机体,克服身体机能的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身体各主要肌肉群、关节、韧带都得到充分的活动,使机体积极地进入工作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态和正确的姿势。如果采用传统的慢跑、徒手操,内容多次重复,会使学生厌烦,缺乏新鲜感,积极性下降,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变换跑的路线或按照在上课场地画上图形跑,让学生产生新的刺激;如:“圆形跑”、“十字交叉跑”、“螺旋跑”、“蛇形跑”等等;还可以采用游戏:“钻山洞”、“拉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中跑出快乐及兴趣。在队形、队列练习中,严格要求按照正确的姿势行走,养成良好的习惯,教授内容枯燥无味,采用队形的变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队走、并队走、列队走、蛇形走、交叉走等等;徒手操或持轻器械的身体练习、武术操和武术基本动作,除了动作要有新意外并加音乐,做操的队形可采用:圆形、半圆形、矩形、菱形、双圆形等队形,使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还可采用“踢毽、跳绳“”自编健美操”等形式,达到热身的目的。
2)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主要是指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器官以及各主要系统的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动作性质和结构与主要学习内容相类似。一般采用一些模仿练习、诱导练习或辅助练习,以及发展相应身体素质的练习。如:在学习弯道跑的技术课中可安排“圆圈接力跑”、立定跳远技术的“团身屈腿跳”等。
1.2准备活动的意义
1)全面性它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活动身体、预防运动损伤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体态和姿势,使学生身体各器官系统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为基本部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针对性根据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来选择专门性的身体练习和辅助练习,以及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技术动作。
3)多样化根据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合理的变化内容与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学习。
2体育教学的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在课堂教学结构中是重要的阶段,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学生良好的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学习技术动作的重要条件,改善教学氛围,使枯燥、单调的动作技术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基本部分的任务使大脑皮层具有最适宜的兴奋性,人体工作保持相对的最高水平,学习教材,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2体育教学的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传授动作技术技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或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知、领悟体育的魅力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方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求得发展,要改变观念,由指导学生变为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进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也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个别教材内容同样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来确定采用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体育教学的结束部分
体育教学的结束部分我们也要给予重视,有的教师在基本内容结束后草率收场,这样既不能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又不能使身心得到恢复,影响了整体的体育教学效果,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课的每个环节,重视课的结尾。
3.1结束部分的任务是有组织地结束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地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在学生身体出现疲劳,工作能力逐步降低,进行整理与恢复,使机体逐步放松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恢复到较好的身心状态。并对技术动作重点、难点加以强调,对课堂效果进行总结。
3.2结束部分的内容应根据最后一个基本教材的性质,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消除机体和心理的疲劳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放松法即通过某种形式对机体在运动中出现的疲劳尽快地消除的一种方法。由于一堂课的练习负荷是根据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循序渐进、从小到大逐渐加大的,在课的结尾我们应逐渐减小运动负荷。根据教材的性质选择一些练习,降低运动负荷,使身体的肌肉得到放松。如:“轻松自然的甩手操”“、简单的舞蹈动作”、“相互之间按摩或敲打肌肉”等。
2)游戏法由于持久的学习某项内容和练习某一动作,学生会产生逆反的心理,教师为调节学生身体练习中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程度,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可安排一些运动量小的活泼轻快的游戏,以健康有趣,协调放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合理安排一些游戏,或通过游戏能达到练习效果的,我们应多加以运用。但应注意安排得当,使学生达到放松的要求,得到调节作用,运动量不易过大。如:“猜猜谁是领头人”、“蒙面击鼓传物”、“找朋友”、“摆图案”、“组字”等,如学习排球传球技术可安排“间隔传球游戏”等。
3)气功法即通过大脑皮质意念的调节,放松身体各部位,或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放松某一较紧张的局部。有意识地注意身体各部位,结合默念“松”字的方法,逐步把全身调整得自然、轻松、舒适,以解除思想、机体的紧张状态,使紧张与松弛趋于平衡,注意力逐步集中,排除杂念,心神安宁。可闭目调整呼吸,运用体内之气贯通全身经脉,使机体达到放松。
4)音乐法音乐具有多种不同的节奏,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感情,使人的心理保持愉悦,人自然就放松下来。运用轻松自然的曲调加以简单的舞蹈动作,或集体合唱来调整心理和身体的疲劳。由于在学习中心理负担重,遇到复杂的动作心理又紧张,这样听听音乐、唱唱歌既能解除心理压力,又能陶冶情操。如:“钢琴曲”“、萨克斯曲”等。
5)表演法通过个人或小集体表演,突出其趣味性,内容和形式要新颖独特、别具匠心、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学生消除在运动中的紧张状态。如:舞蹈、相声、小品、笑话、幽默语言等。使整个集体融入笑声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消除机体和心理的疲劳,因为笑是最好的精神放松法。
6)韵律操法:韵律操在欢快、奔放、节奏感鲜明的乐曲伴奏下进行,能够给人以激情、鼓舞,使精神昂奋,充满活力。让学生配合音乐节奏自编自练的动作,轻松自如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3.3结束部分还应进行小结或其他的工作
1)讲评法教师利用简短的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以客观正确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运用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以肯定学生成绩为主,尽量减免对学生的批评。避免讽刺、挖苦,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要求进步。根据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下次课认真练习。
2)抽查法在一堂体课教学内容结束,教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提问、抽查的方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课后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上好体育课,因材施材。
3)示范激励法利用全班集合之契机,让练习动作正确、姿态优美、协调性好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示范表演,激励学生把所学的动作做得准确到位。示范的学生让学生羡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给练习差的学生树立正确形象。也要找练习认真、接受能力差的并能准确完成动作技术的学生作示范,让所有学生知道只要认真努力去练习,人人都能掌握动作的技术技能。
4)表扬法可以通过小结的时候,总结练习情况,表扬练习突出、动作准确的学生,鼓励学习动作慢只要能认真练习就能达到动作准确优美者,满足学生虚荣心。但注意语言对初三大年级的学生应简单或只对其点点头示意。
5)突出重点、难点法利用结尾的一点时间,把学生集中起来,将所练习内容的重、难点指出来,加以强调。让学生掌握主要练什么,应该练习什么,怎样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整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
6)组织学生收好器材收取器材要每人都轮到,不能总让几个人干或学习差的学生做,分好小组,要把全班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并让其爱护学校的器材,爱护公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思想道德教育。
4结论与建议
篇10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学校安全管理包抓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教安〔2020〕8号), 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责任, 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学校领导包抓和班主任排查”的工作机制和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普查落实消防安全、校舍安全、校生交通安全、校内食品安全、实验室及危化品安全、教育教学设备安全、网络安全、集体活动安全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管控安全等九个方面, 着力发现并补齐安全短板和漏洞,着力抓好政策制度措施落实效果。
2、完善安全稳定 “学校领导包抓和班主任排查”工作机制,建立定期普查的工作制度和规范 , 对普查内容和次数要有质和量的要求 ,检查管理的全环节 , 落实责任人工作责任全覆盖。
3、制定、完善校级领导包抓包班抓落实工作方案 , 制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 , 细化实化工作落实 , 从细处着手 , 从源头查起,不留死角, 不留盲区 , 同时 , 还要做好校长对本校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定期培训 , 结合安全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调整培训内容 ,要特别注意随着季节变化给安全工作带来的压力和要求, 诸如防汛和交通安全等,要特别注意这些非常规工作变化引起疏忽并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4、校长帮助班主任开展细致的、 不漏一人一事的 “排查”工作,帮助指导班主任认真执行好开学后、放假前“每天放学前一分钟 , 周末放学前五分钟”的安全警示教育活动 ( 内容应包括防溺水“防水六不准”、防中毒、防踩踏、防诈骗、反暴力、反欺凌等内容 ) 。指导班主任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防欺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 并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准确掌握学生构成以及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特异体质、心理疾病、学习困难、家庭困难、情感困惑、心理疾病和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台账 , 每月组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 , 情绪变化等 ,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帮扶教育和干预引导。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 , 定期摸排学生矛盾纠纷线索。
二、领导小组
为进一步落实好学校安全责任,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安全稳定“学校领导包抓和班主任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如下 :
组 长: 马海龙
副组长: 宋永强 陈海龙 张健 马小东
组 员: 各班班主任
三、主要任务
1、抓好校园消防安全宣传和应急演练。认真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台账,按要求开展日巡查、月检查。重点检查营养餐储存、使用是否安全,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和各项应急疏散演练。
2、加强学校校舍安全管理。学校校舍要达到重点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防御其他地质灾害和防洪、防火、防雷击等安全要求,对校舍内卫生、易燃易爆物品、电器、管制刀具等尖锐物品仔细排查管理,让成为最牢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学校要组织力量,对所有的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定期进行全面安全检查,要针对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采取各项防灾避险措施, 尤其要做好夏季防洪、防雷电和冬季防火灾工作,全面提高校舍安全水平。
3、加强学生乘车安全管理。排查校园周边是否存在“黑车”接送学生现象, 严禁车辆超员接送学生,禁止学生上下学乘坐农用三轮车、摩托车、报废车、无牌无照等车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警示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交通安全讲座,严禁不满 12周岁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4、强化营养餐安全管理工作排查整改。检查营养餐储存食品的卫生质量状况,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是否持证上岗,确保营养餐安全运营。当前正直夏季,是各类传染病、流行病的多发期,学校要加强排查监管,加强传染病预防工作。 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5、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检查实验室环境、设施设备、水电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危险化学药品的购买、管理、使用,报废药品处置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6、严格教学安全管理。注意防止因学生集中活动而发生拥挤踩踏等恶性事件。对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一定要做好组织保障工作。课堂教学也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环节,学校要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强化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班主任要严格落实学生请销假制度, 排摸请假事由并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家长,体育教师要注意做好体育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排查,实验课要做到课前检查实验设施、实验药品的安全情况等。
7、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 QQ群等媒体或平台加强引导广大师生不信谣、不传谣 ; 持续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学生居家安全知识和风险防范常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干预、化解有关苗头性倾向或问题。
8、 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做好学校疫情防控物资储备,对防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每天对宿舍、教室及办公场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消毒检查,特别是对营养餐设施等进行及时消毒处理,以及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及时分析研判、有效应对处置。
9、 积极落实学生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学校随时排查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师生与校园周边社会闲杂人员是否存在重大矛盾,校园内是否存在校园贷、网贷、套路贷、校园欺凌、霸凌现象,及时加强教育和疏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10、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检查。 定期或不定期排查校园及周边隐患,开展打非治违,严格执行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切实重视治安防范设施建设 ; 对学生集中、治安状况差的区域,学校要联动辖区警力,合力建立巡逻队, 24 小时加强治安监管,切实提高控制校园治安局势的能力,防止校外违法分子侵入校园、 伤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对校园周边专门针对学生施暴的犯罪团伙,必须集中精力,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和安全秩序,重点加强“三无”摊点、游戏机室等娱乐营业场所的整治 ; 加强校园周边区域施工噪音、工业噪音、商业噪音、生活噪音、娱乐噪音的整治 ; 学校要加强汛期期间水库、水池、水窖、河塘、河流的排查和管理,设立安全警示牌,通过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提高防溺水、防泥石流安全意识,预防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全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保证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11、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学校通过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 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等安全教育活动。
12、抓好安全预案、制度落实 . 规范制定学校安全预案,学校安全分管领导、 专兼职管理人员应知晓学校安全管理方面重要规范和文件的基本内容。
13、加强预防教育工作。加强在校学生的预防教育工作,全方位落实八项举措、靠实三个责任、夯实两项建设,全力推进青少年预防教育“ 6. 27”工程。
1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开展宣传和弘扬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活动,不断增强师德师风信念与修养。努力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定期组织班主任参加培训,将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不侮辱学生人格,不歧视学困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15、加强寄宿学生管理。学校、派出所、家长共同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 学校要通过校务会、 班主任加大寄宿学生监管和排查力度,要密切关注寄宿生的思想及行为,准确了解、掌握和交流各种信息,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以引导矫正。
四、工作目标
(一)科任教师安全工作目标责任
1、学校每位教师都有责任向学生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
2、学校每位教师不管在校内外 , 若发现有对学生存在不安全的隐患,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都要及时向学校汇报。
3、严禁教职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上课期间向学生讲授与教学无关的内容或散播不良言论。
4、科任教师每节课授课前必须先清点学生情况,发现缺员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处理;凡学生到校后,任何教师未经班主任批准不得让学生离校。
5、凡上课时间内,任课教师不得擅自离开教学场地。
6、科任教师利用学科的教学适时都要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体育课和使用教具、学具的教师授课前必须要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7、凡不在本班教室上课,学生的带队组织及安全问题由相应的任课教师负全责 , 如需要出校活动的必须向学校请示。
8、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教学区内禁止跑闹、大声喧哗,上下台阶时自觉靠右行走。 学生进出校门必须要靠右边行走, 不准拥挤、抢行。进出厕所也必须讲究秩序,一律靠右边。
9、学生在校其间生病时,任课教师要及时通知班主任并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10、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制度,未经学校批准,任何教师禁止接收校内外人员的一切宣传材料。
11、凡是集体外出,分管班级的教师必须按时到位,认真负责学生的一切安全。
12、如出现重大安全事故,首先发现的教师就是第一责任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责任人不等、不拖,立刻通知学校领导,并积极实施救护。责任人要在医院陪同,不得随意离开。对推委扯皮、隐瞒、拖延不报的,将根据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13、在实行紧急疏散时,各教师要按学校疏散预案中的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如教室内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出教室、 到达空旷区域后及时组织学生,清点人员、汇报情况等。
14、放学回家,学生安全工作由值周教师负责,要求值周领导及值周教师在做好护送学生离校工作。
(二)班主任安全工作目标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视为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安全责任由班主任承担。
1、学生在校内外打架、斗殴致伤致残的。
2、学生在活动时,因安全意识不强造成自己或他人伤残者。如从到校上自习前、午休及午休上厕所途中起哄推拉、课余时间做危险游戏、高处攀爬等导致严重后果的。
3、班主任未到位而发生事故。如劳动课、卫生打扫除等。
4、午休前、午休及正常上课时间,学生未及时到校,造成溺水、触电、水灾等意外事故的。
- 上一篇:翻转课堂式教学
- 下一篇: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区别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