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理财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的理财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人的理财方案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理财规划效益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理想生活,变得越来越难实现。据统计2015年全国的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同时基于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因此人口老龄化阶段下,老年人必须要树立理财意识,以主动、创新的姿态参与到金融市场中,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要认识到老年客群的资产价值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为老年人理财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老年人养老理财规划的现状

老年人养老理财规划就是老年人通过收益与风险的对比权衡之后,根据资产决定具体的理财方案。据《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5》显示,去年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和青海六省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其中辽宁省相差为105亿元。由此可见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将成为一项高的难以承受的负担,单独依靠养老金不能有效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我国要立足于养老需求现状,制定完善的养老理财规划,完善养老产业。目前我国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见表1:

通过对锦州市老年人理财现状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理财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理财规划具有储蓄倾向性。受到理财保守观念的影响,锦州市的老年人更愿意将退休金等资金存储于银行,老年人对于风险型理财产品的接受能力偏差,尤其是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更是表现出怀疑的态度;(2)强调理财规划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人口老龄化进程阶段,老年人的资金来源渠道受到限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资金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因此老年人对于资金的认识侧重“应急和留作养老”,因此对于理财产品的功能则注重稳定与安全;(3)理财规划具有流动性与盈利性。老年热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到理财产品的收益性,老年人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因此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下,依靠子女的赡养不仅给子女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需要选择具有盈利性的金融产品,以此实现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根据对锦州市老年人理财规划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断定老年人理财规划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主要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有关。锦州市老年热理财规划发展处于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与购买各种理财产品。例如锦州银行通过深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服务,讲解如何正确认识理财产品、银行业务相关知识、银行卡诈骗防范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锦州市老年人理财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1.老年人对投资与理财不区分

投资与理财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老年人对这两个概念没有明显的界定,认为理财就是通过购买银行产品进行赚钱,认识不到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风险,结果导致很多老年人在理财过程中因为发生风险或者理财结果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发生纠纷。

2.老年人的理财风险意识较差

近些年发生的各种针对老年人的理财诈骗案例日益增多充分表明了老年人理财风险意识偏差的现状,一是老年人普遍存在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结果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的心理对其进行诈骗;二是容易被高额的收益所诱导。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他们的收入来源受到限制,同时在加上高物价消费的影响,老年人希望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老年人容易受到15%甚至2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的非法理财产品的诱惑而进行投资结果上当受骗。

3.老年人的理财规划缺乏流动性的考虑

老年人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老年人在进行理财规划时需要将流动性考虑进去,但是目前很多老年人的理财侧重收益,而忽视了资产的变现,结果造成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无法将理财产品进行变现,影响使用。

二、人口老龄化养老理财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过程中,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嫩适应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在高物价、高医疗费用的社会环境下,单独依靠老年人的退休工资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理财服务体系,通过拓展养老理财服务途径,创新理财产品为老年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银行作为养老理财服务的主体,银行在养老市场中起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实际中国银行在开展养老理财服务时还存在不少问题:

1.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范围狭窄,同质化严重

根据对锦州市多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现状看,这些养老理财产品普遍以养老噱头,实质上与养老服务相差甚远。例如某商业银行推出的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产品具有时间长、收益高以及所需资金大的特点,虽然此种产品能够为老年热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其过长的时间以及中途不得退保的规定,导致老年人的资产处于冻结状态,一旦老年人因为生病等突发事故需要钱的时候,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另外商业银行提供的养老理财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例如保险业针对养老提供了养老型债权、混合型、固定收益型等养老金融产品。而银行业相对于老年人开展了这些理财产品,这样对于老年人而言其没有多余的选择权,因此老年人的理财途径相对就比较狭窄。

2.银行理财服务手段缺乏人性化

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无论是营销还是设置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化,然而老年人缺乏互联网操作技术,因此老年人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仍然是到银行营业厅进行手工购买的方式。根据调查虽然银行机构针对养老理财产品开展了“老年”服务体系,但是其服务手段缺乏人性化:一是银行部分养老理财产品只针对网络客户进行销售,这样就限制了部分老年客户群。以光大银行为例,光大银行针对养老产业设置了“养老理财系列产品”,但是其不允许线下交易,这样对于老年人而言非常的不方便;二是银行理财服务缺乏对风险的宣传。很多时候银行工作人员为了完成理财营销任务,他们会夸大理财产品的经济效益,而故意或者回避理财产品的风险,导致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完善,侵犯客户的知情权。

3.银行理财规划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老年人理财规划意识淡薄是基于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在日益竞争激励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尤其是在老年人成为银行理财主力军的情况下,银行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务,以此吸引更多的客户。理财规划师是银行理财金融服务的主体,优秀的理财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优秀的理财服务,当然这就要求理财规划师要具备较高的素质,然而事实相反:一是银行理财师缺乏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没有站在老年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规划,而是带有很强的个人利益,以推销自己的产品为主,导致老年人的理财效益没有达到最大;二是银行理财师的专业知识不牢靠。根据调查很多从事银行理财师的工作人员没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部分银行的工作人员没有获得相关的资质。很多工作人员没有树立“代客理财”的经营观念,使得理财规划不符合客户自身情况。

三、完善老年人理财规划的具体对策

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养老资金缺口的日益扩大,在银行利率不断下滑的经济新常态下,老年人必须要通过设定完善的理财规划,提高资产的保值增值,以此解决双独家庭养老困难的现象。

1.转变老年人的养老理财思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基于当前养老形势的新变化,基于社会中存在的老年人理财诈骗活动,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应该转变落后的理财思路,强化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老年人要清晰的认识到理财的意义,合理划分理财与投资的区别。合理的理财规划是提高老年人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年人在理财规划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以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养老理财产品具有保险性质,因此对于老年人而言合理的规划理财计划可以为老年人节省资金。购买养老保险应该早谋划,一方面,从保险产品的费率考虑,越早投保,保费相对越便宜。如果投保年龄相差10岁,则购买同一款产品的保费可能会相差20%甚至50%;另一方面,从保障的角度来看,到退休时再买保险意义已经不大了,随着健康风险的增加,保费和收益并不成正比。和其他投资理财工具相比,养老保险虽然回报不算太高,但总体比较稳定可靠。而且,养老保险有强制储蓄和复利滚动的功能,是一项长期的理财计划,储备时间越久,理财效果越佳,与养老目标较为匹配。其次老年人一定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任何理财产品都具有风险,这种风险即来自于产品的本身,也有来自于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典型诈骗日益增多的现象,老年人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2.创新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银行而言,创新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不仅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手段,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银行要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拓展老年理财品种。根据老年人理财需求,银行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中期以及短期的理财产品,以此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当然这些理财产品必须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老年人资金的安全。例如老年人属于风险激进的可以采取“三四三”模式,将30%的资金用于购买投资型股票基金,40%的资金用于投资国债货币基金,30%的资金用于存储以便应急。其次银行要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人性化服务模式。金融优质服务是落实“两学一做”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基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银行要立足于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围绕满足个性需求的要求,开展理财服务。例如银行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上门服务,以此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务。

3.加大养老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养老金融理财业务属于新兴业务,专业性高、政策性强,需要从业人员既懂得公司项目融资、投行业务,又要懂得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同时还要熟悉企业薪酬福利管理、财税管理等。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养老金融从业人员与其他条线业务人员的横向交流,提高从业队伍的综合金融服务素质,尽快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通过合作交流、外部聘任方式,组建IT系统、风险管理、资产管理、法律、养老产业等方面的外部专家团队,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支持。

4.营造老年人理财规划的良好政策环境

我国深化养老产业发展改革,通过完善的政策体系促进老年人理财规划的发展:一是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基于目前各大类资管产品的法律基础、法律关系都不相同,有的依据国家法律,如《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相应的法律关系为信托关系的现象,我国要立足于养老金融发展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标准统一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强对各种非法活动的查处力度,尤其是对非法融资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资本市场环境。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利率趋势下行,使众多老年人推崇的银行储蓄存款模式受到很大挑战,因此我国要完善老年人理财规划体系,通过完善的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稳定的资本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理财方式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

[2]孟德红.商业银行个人养老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思考[J].青海金融,2016(07)

[3]王桂玲.河北省老年人养老理财规划问题研究[D].河北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2014.

[4]唐晶莹.老年人理财投资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福州市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

篇2

基于对中国20个城市超过17000个样本的调研,该报告旨在追踪市场变化、分析行业热点并提供尼尔森对金融行业的深刻洞察。

尼尔森是全球首屈一指提供资讯与洞察的公司,专注于“消费者所看”与“消费者所买”的资讯洞察。

客户体验至上:互联网金融的精髓

互联网金融无疑是目前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最热的词语之一,在技术与思维方式的不断创新和碰撞之中,企业面前展现出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消费者面前也展现出了更多的选择。

自从2013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以来,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随着2014年余额宝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客户数量反而不断上升,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余额宝用户已经突破1.49亿。尼尔森调查发现,目前在大城市互联网网民中,互联网理财产品(包括网络融资平台如P2P、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综合渗透率已经高达45%。

为了解余额宝的快速发展之谜,尼尔森在调查中让消费者对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做了比较,发现消费者对余额宝收益率的预期普遍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网购方便、起购点低、流动性好都是消费者青睐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此外,四成的余额宝用户称他们平均每天查看收益,超过八成的用户至少每周查看一次收益。有的用户说“虽然收益不多,但看到今天的收益赚到一顿午饭就非常高兴”,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互联网理财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投资理财体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普及的通信应用之一。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通过微信管理银行账户的创新概念,其中缴费充值(56%)、转账汇款(56%)、账单明细查询(47%)、客服咨询(46%)和信用卡还款提醒(43%)是消费者最希望通过微信实现的账户管理功能。

尼尔森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并非源于技术,而是源于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个关键词:过程社交化、收益透明化、服务个性化和界面人性化。“如何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渠道,努力提升用户体验、将烦琐的手续及查询化繁为简,是值得金融行业长期探索改进的课题,也是传统银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赢得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关键。” 尼尔森中国副总裁于海霞指出。

从量化竞争转为质化竞争:数字化支付趋势下的信用卡发展之路

尼尔森调查显示,在调查所覆盖的20城市网民中,94%的受访者曾经使用过在线支付平台。近年,数字支付的产品创新越来越多,扫描二维码、声波支付、手机嘀付……消费者在支付方面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便利的数字化支付得到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

作为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之一,中国信用卡发卡量从2008年的1.42亿增加到2013年的3.91亿;但信用卡年增长率由2008年的58%下降至2013年的18%,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尼尔森调研显示,目前信用卡持卡人平均拥有2.3张信用卡,信用卡发卡量虽然在未来仍然有空间,但空间将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信用卡与第三方支付的竞争,以及信用卡之间对于高价值客户的竞争和对于主卡率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信用卡竞争的焦点将从数量的竞争转化为质量的竞争。

“迅速发展的支付数字化趋势和创新给信用卡行业带来了挑战与压力,然而归本溯源,得客户者得天下。数字化支付产生的大数据,为信用卡金融行业提供了研究市场细分、促进信用卡与银行理财产品交叉销售的机会。”于海霞说道,“更多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努力带给消费者更安全、便捷、友好的支付体验,是支付行业在数字化趋势中弄潮的关键。

快速崛起中的老龄金融市场:老龄人群的价值重估

201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4%。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将达到32.8%,总数高达5.42亿。我们正站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趋势的起点上,未来10到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展现在我们面前,并对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

篇3

一过磨合关。再婚双方虽然在婚前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这种接触和了解是属于浅层次的,远没有原配夫妻那样透彻、熟悉。因此,再婚的老年人必须注重两人婚后的磨合。双方的性格、脾气、秉性需要了解,发生不睦,要学会忍让: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让一让“风平浪静”,争一争“炮火连天”。遇到“互不兼容”的事情,要多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实在想不通、说服不了自己就先放一放,进行短期的“冷处理”,然后再找个时机坐在一起商量着办。在穿着、饮食等生活细节方面意见相左时,要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给对方以最大的宽容空间。总之,不是原则性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是最好的。

二过情趣关。老年再婚夫妻,常常会遇到爱好、兴趣不相投的现象。每一位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都培养了自己的爱好,一下子让双方完全接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再婚双方应熟悉和尊重对方的爱好和兴趣,只要兴趣和爱好有益于身心健康、文明向上,就尽量给对方以一席之地。双方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新的兴趣和爱好,逐渐向双方的共同点上靠拢,以便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

三过财产关。如何处理再婚后的财产是老年再婚生活中的一个敏感话题。一旦处理不得当,可能导致再婚双方感情破裂,甚至分道扬镳。《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尽管法律有规定,但执行起来还是很复杂的。目前处理得比较好的方式是:再婚双方在结合之初就对双方财产进行明确的约定或公证,对对方婚前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多采取归各自所有,继承权也不做变动。有言在先,可使双方再婚后都保有一块“自留地”,双方的子女也不会因财产继承权问题而闹得不可开交。至于婚后的共同财产,最好本着共同管理、共同支配的原则,大开支商量着办,小开支随手办。既不要有“捞一把”的心态,也不要存在“大权独揽”的心理,放开胸襟,莫打各自的“小九九”,遇事多商量,共同制定婚后的理财方案和计划。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和平共处”,收支和谐,生活和睦。

篇4

家庭特征:收入一般,但有上升潜力,要么是“蜗居”、要么是“房奴”,面临结婚、生孩子、升职跳槽等重大人生问题。往往涉足证券市场,但投入较少、投机性强。

理财密匙:集中有限资产、坚持长期投资。选择基金定投是最简单有效分散市场风险的投资手段,专家打理、根据市场动向时时调整,对于忙工作、忙爱情、忙家庭的年轻白领无疑是最适合的。一方面强制年轻人改掉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养成储蓄记账、聚拢财富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利用年轻人投资早、投资期限长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本的复利效应。

点评:选择理财产品、制订理财规划固然重要,但作为事业刚刚展开的年轻白领,职业规划才是真正首要的致富之道。“投资是天上雨,职业是地上河”,适合自己能力特点的、稳定的职业必将带来持久的财富。

二、人到中年,开源节流巧“拿捏”

家庭特征:收入稳定且较为丰厚,但增长空间已有限。开始考虑孩子的求学就业乃至婚姻大事,更担忧的是自己的退休生活和养老问题。投资一般占到家庭资产一个相当的比例,理财收入对于生活变得越来越重要。

理财密匙:中年家庭往往负债已比较少,现金流不再那么局促,但要真正做到财务稳健,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增加家庭资产增值的机会至关重要。持有的投资资产应该多样化,这样有利于分散风险,比如可以尝试债股组合、银行理财产品以及黄金、收藏等投资领域。在积极投资寻找获利机会的同时,还有一点需注意:那就是适当开源、合理节流。在职业或专业领域寻找能够带来附加收入的工作项目,利用好业余的时间和成熟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以节约的地方,制订更加细致的开支规划。

点评:对家庭支出合理规划,对家庭资产合理配置,是中年阶段理财的重点。欲投资获利,首先要避险,做一些防御性投资;在高收益投资项目上,也可以适当出击,以规避即将到来的高通胀风险。

三、自主创业者妥善解决“后顾忧”

家庭特征:往往处于创业初期,收入很不稳定,甚至还在投入不产出的阶段,凭借以往的积蓄打拼市场。由于时间、精力和大部分资产都投入到个人事业中,对证券市场、金融理财产品等都少有接触,少有热情。很多人笃信“钱是赚来的,不是省来的”的说法,基本的“以财生财”观念还没有形成。养老、医疗保障往往是这类家庭最最敏感的问题。

理财密匙:正是因为基于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市场手段,这些人才有胆量下海拼杀,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充分地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和经验是自主职业者最重要的法宝。业界一个重要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投资理财项目中,创办实业是回报率最高的生财手段。如果时间、资金、精力都有限,那么优先投入到所从事的实业本身中,是最合理的。此外,为自己和自己的事业进行适当的保险保障,即便增加了一些成本,但为解决后顾之忧也是必要的。

点评:对于这样的家庭,最大未知数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企业抗市场波动、抗经济危机的能力究竟有多强。只有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创新力、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才能在逆境中生存壮大,所以,好的项目、好的管理、好的渠道对于自主创业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四、高收入家庭化解“甜蜜烦恼”

家庭特征:高收入家庭在近几年财富增速很快,家庭资产大多集中在房产项目,还有不少结余的资金无处投放,躺在银行里睡大觉;因为对生活质量、子女教育有较高的标准,高收入家庭开销往往也很高。因此,如何有效地盘活闲置资金、如何在退休后保持现有的水准是这类家庭普遍关心的两大内容。

理财密匙:因为宽裕,高收入家庭首先要想到保险,保险费用可以作为家庭投资资金的一个重要流向,选择各类适合自己的保险。可以说保险是富裕阶层防止财富意外流失的必需品。改变单纯储蓄的习惯,逐步把存款改换成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股票型基金,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在专家的指导下择机选择一些较高收益的指数型基金产品。要想在退休后保持相当的生活水平,长期坚持一定额度的定投是不二的选择,股市波动总会出现,但只要相信中国经济的未来空间,未来的收获和保障只是时间问题。

点评:高收入家庭现在发愁钱没有去处,但未来呢,如果不留心,“甜蜜的烦恼”难保转成“真正的烦恼”。所以,对于高收入家庭,及早建立长期的财务安全规划至关重要,这个“长期”很可能考虑到一生,规划的建立在于平衡一生的财富分配,规划得合理,不仅能解决现在的闲钱处理问题,更解决了未来的保障问题,“人有了远虑,近忧自然化解”。

五、老年夫妻退休生活从容“料理”

家庭特征:家庭收入明显减少,家庭生活负担相对加重,现金流减少使更多的家庭资产固化在房产上(城市老年家庭大多数至少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老房子)。家庭日常开销减少,但医疗费用、年度的旅游费用会逐渐增加。

理财密匙:老年家庭最大的经济压力可能还是来自医疗的费用,虽然享有基本社会医疗保障,但个人所承担的医疗费用逐年上涨也是事实。所以,从合理配置家庭财产的角度,盘活目前已价值不菲的老房产是一个很好的路子,比如把自己位于市中心的房子出租,到相对偏远的地段租房居住,两者的租金差可以很好地贴补养老费用。其次,必须懂得安享晚年不能只规划钞票的道理。老年人规律的起居、健康的饮食、轻松快乐的心情、丰富的退休生活,都是高品质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此时,家庭资产的积累增加相对于这些内容,实际的意义和价值显然已经不大。

点评:老年人一定要明白,自己一辈子积攒的钱究竟是要做什么的。很多人省吃俭用,一辈子谨慎,辛辛苦苦攒的钞票都留给了儿女,结果滋养了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对自己孩子的成长反而不利;还有老年人拖着虚弱的身体,继续在烟雾缭绕空气污浊的股市里打拼,孜孜不倦地搏杀,结果,把身体搞得一团糟,赚到的那一点点钱还不够住院买药。所以,老年人的生活过得真正有质量,平实健康才是最关键的。

六、单身家庭对抗风险需“借外力”

家庭特征:个人收入往往尚可,但是由于整个家庭的负担(包括可能有的孩子、父母的养老照顾)都由一个人来承担,所以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以及面临组建或重组家庭的社会压力都相当大。

理财密匙:对抗风险,家庭(夫妻两人)显然比个人更坚强。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单身一人收入下降,就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因此,对抗风险,单身家庭需要合理地借助“外力”,因此,成家还是这类家庭稳固经济基础的首选方案,有家的人在另一半的协助下,生活稳定有规律,可以更有精力在事业上拼搏。此外,单身家庭要想给孩子或父母更确实的保障,先给自己保险也是必须考虑的。

点评:单身的家庭应当首要给自己投一份保险,而“受益人”一定要写上自己所承担的那个家庭的成员(父母或者孩子),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责任和关怀。即便自己的奋斗因意外戛然而止,对于他们的经济保障依然能够连绵不绝。

七、三代同堂大家庭最要紧是“现金流”

家庭特征:人口众多,并且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人生需求: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医疗、年轻夫妇生活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入托、择校、换房、买车、看病、旅游、交际、应酬是这类型家庭永远丰富多彩的开支项目。

篇5

《快乐老人报》的异军突起打破了这种尴尬局面。它于2009年9月28日创刊,仅用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发行量破百万,并以突飞猛进的姿态进军老年产业,其一系列举动引发业界关注。近期的一次座谈会上,《快乐老人报》总编辑周钢详细阐述了该报的运作理念。若分析这份报纸的成长秘诀,可以发现,它的一系列举措都建立在对老年人群心理的揣摩上,其市场突围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用户思维所进行的创新与变革。

精准定位,把握受众心理

从1984年5月第一张老年报《老人报》在广州创办至今,我国的老年报已有30年历史。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报纸的主办单位多为涉老部门,据统计,中国70%以上的老年报由国家老干部系统主办,老龄单位负责20%,剩下的10%则交给某些大的出版集团或者报业集团。①如今老年报走上了转企改制的道路,许多报社都变为独立法人,开始自主经营,但仍然有行政管理的痕迹,有些仍在行政体制内运作,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创办《快乐老人报》之前,中南传媒集团曾出资200万元对老年人群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快乐老人报》一开始便致力于市场化之路,并以全国发行为目标,跳出地域化的局限。

不同于其他报纸对读者的模糊定位,《快乐老人报》明确提出以65岁至75岁的城镇老人为目标读者。针对这一年龄定位,总编辑周钢解释说,现在老年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差距,即使60岁退休的人,心理上仍不承认自己老了,对老年类报纸会有一些抵触心理,再加上其他媒介比如综合性的都市报、电视、网络对老年人日常时间的占取,大部分老年类报纸的忠诚读者会比想象中年龄偏大。

对于报纸“快乐”主题的定位实际上来源于读者的心理期待。2009年,当编辑部筹划为新创办的报纸取名时,曾草拟了10多个候选名称,邀请1200多位老年读者为报纸取名,结果,老人们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快乐老人报”作为新报名。②

2010年5月13日至6月10日,《快乐老人报》以专版的形式连续推出了大型调查报道《中国老年生活状态调查报告》,从养老、家庭、情感、健康、新生活等主题入手,展现中国老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历经半年的详细调查深挖读者心理,掌握了大量细节信息,为日后的编辑与经营决策提供了市场依据。

市场化的老年报在弱化机关报和宣传色彩的同时,更要强化服务意识,具体到编辑业务上,标题、字号、版式等都是彰显服务意识的窗口。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快乐老人报》采用一周双刊、一年100期的发行频率,版数通常为16版。为了照顾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报纸将关怀延伸至各个细节:追求图文并茂的视觉传达,以减少老年读者的阅读疲劳;讲究标题精简,字数控制在13个左右、有时甚至为五六个字。为了保证“第一眼效应”,标题中的关键信息不能超过两个,以免造成老年读者的理解压力;为了方便阅读,《快乐老人报》将字号调整为9.5磅,远远大于其他报纸的字号;每期报纸第九版右上角,都有一则温馨提示:“报纸好看,也不要一口气全读完。读了半小时,请休息5分钟”;此外,在每一个需要提醒的地方,都有亲切的“编辑插嘴”。正是这些追求极致的细节,营造了贴心的用户体验。

当前,一些老年报采编人员年龄偏大,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报纸老气横秋、缺乏活力。为此,《快乐老人报》采取年轻团队办报的策略,在内容上,会介绍一些当前流行的网络热点词汇及现象,体现新鲜的时代感。

为了紧贴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落实服务理念,报社要求所有员工孝顺父母、长辈,多和父母沟通,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同时多和身边的老人接触,多去公园、社区、老年公寓等场所,了解老人所关心的问题、所想及所愿。③

作品变产品,读者变用户

虽然历经30年发展,但我国老年报纸的内容总体上比较概念化,侧重于休闲类资讯与养生。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特性与受众需求也变得多样与细分。

《快乐老人报》基于读者需求的变化,有意识地在版面上加强互动。比如“旅游”、“老年大学”、“作品”等版面充分展现当代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报纸常规版面20个,互动版面占到1/3,其中由读者直接供稿的版面就有“当年”、“作品”、“评说”等五六个。

“作品”版面中包含了散文、诗歌、杂文、书画、摄影、剪纸等门类,但有时细读起来会发觉这些读者供稿的作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瑕疵”――文章有些语句不通顺、七言律诗不对仗、摄影图片对焦不准等。周钢解释说:“老年人孤单寂寞,喜欢互动是他们的本能,但通常他们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而报纸就应该担当起他们的心灵寄托。即使读者寄来的言论像是发牢骚或者诗词语句不通顺,报纸依然会采用,这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尊重与关怀。”

对致力于市场化改革和产业化探索的《快乐老人报》来说,清晰掌握受众需求、赢得读者只是第一步。报纸在内容板块上有一些接口,专门对接老年产业,从而使“作品”向“产品”转化。比如,旅游板块对接老年旅游,“快乐老人慢慢游”既是版面的品牌活动,又是老年旅游公司的前身;作品板块对接的是老年自出版项目;“快乐老人生活馆”对接的是老年购物;健康板块、理财板块同样指向明确。④

除了版面互动,《快乐老人报》还在全国各发行区域大张旗鼓地做地面活动:“养生学堂”和老年人的健康紧密关联,“门球赛”关注的是老年第一运动,“诗词书画赛”给老年人的文化爱好提供了阵地。报社花大力气做活动,既是对读者的回馈,也是对用户的激活。

版面互动与地面活动相结合,增加了读者黏度,让读者逐步转化为用户,为报纸后续的产业化经营赢得了宝贵的客户群。2013年4月8日,《快乐老人报》主办的“快乐老人生活馆”――老年用品生活服务平台正式开张,此后,很多订购了报纸的老人们开始通过网上订购或电话订购来购物。

“老人社交”推动“积极老龄化”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很多老年人不甘心轻易退出社会舞台,尽管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但内心的社交需求并未弱化。他们热爱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会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互联网去拓展社区之外的交际圈。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其内涵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而强调服务理念的老年报也应该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推动“积极老龄化”,引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快乐老人报》自2010年起陆续组织了“养生学堂”、“快乐老人慢慢游”、“快乐老人艺术团”、“快乐老人大舞台”、“理财俱乐部”等,并针对老年人喜爱的广场舞开发“舞蹈”加“旅游”的活动新模式,来激发大家参与社交活动的热情。此外,《快乐老人报》不断推进老人社交新方式:在各地组织“快乐老人同城会”、“快乐老人聊天会”,与老人自娱自乐关联起来,引领老年人自主游玩,比如针对徒步活动,会在报纸上公布各地组织的徒步协会、登山队的QQ群。

如今用户心理愈发难以捉摸,媒体想单纯靠内容黏住用户,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通过引导老年社交将《快乐老人报》打造为老年生活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老年群体意见互动表达服务商,就使用户的活跃度与黏度在愉悦的社交活动中得以强化,也使报纸的服务平台属性得以强化。

孝心营销,凸显亲情

中国老人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有关家庭和睦、祖孙亲情的内容极易打动他们的内心。《快乐老人报》围绕这一心理,在采编理念上坚持以孝立报、凸显亲情:在版面设置上紧扣主题,像“当年”、“评说”、“分享”、“祖孙”、“家庭”、“圈子”等都是阅读率相当高的版面;报纸会免费刊登家人对老人们的生日祝福……种种细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此外,在营销活动上,报纸通过举办像“中国梦・孝老心”2013湖南十大孝星评选等这样的活动,来传播“孝心”和“亲情”,提升了报纸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认知度。而在微博营销上,内容原则是既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又与老年人相关,让年轻人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并关爱老年人。同时,不定期发起类似#家有小孝孙#的微博话题,鼓励用户分享亲情故事或照片,引发讨论热情。而在报纸征订广告的上,也会突出“订快乐、送孝心”这样的字眼。

事实证明,孝心理念很受欢迎,很多中青年人为自己父母订报纸。他们工作都很繁忙,没时间陪父母,而为父母订份报纸,让父母的身心健康快乐,可以弥补一些自己不能长期陪在父母身边的愧疚。

在报纸发行上,《快乐老人报》大胆创新,开发出“邮报媒体营销平台”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把发行渠道视为合作伙伴,充分理解并满足渠道的实际诉求,从而使之重焕活力。

总之,在一片唱衰纸媒之声、老年报业市场也早已不是蓝海的市场环境中,《快乐老人报》以成功的市场突围,证明了靠对目标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依然可以赢得生存空间。从聚合用户到用户驱动,从单一的纸质媒体到系列老年产业的延伸,基于用户思维的变革是主动的自我颠覆而非被动的后知后觉。

注释:

①刘虹:《中国老年报纸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②章瑞华:《逆势上扬的最新纸媒样本――〈快乐老人报〉成就百万大报的秘诀》,《传媒评论》,2014年第2期

③黄志杰:《〈快乐老人报〉百万发行量是如何做到的》,《中国记者》,2014年第1期

篇6

一、我国推行“以房养老”的现实困境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2025年有望突破3亿,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急需巨大的社会养老资金。自2003年“倒按揭”理念被引入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开展了“以房养老”业务,由于种种原因,推行“以房养老”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化观念制约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庭传统观念,房产不仅仅是一种私有财产,更是情感维系的载体,房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为购置一套住房,很多家庭都是倾其所有,甚至数个家庭、数代人共同出资购买。据搜狐焦点网对网友调查显示,有43%的老年网友不会选择以房养老,不好说的占22%,会选择的为35%;从子女(调查对象为70、80后)角度来看,77.2%的调查对象不赞成父母以房养老,赞成的仅有13%。因此,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以房养老”的可能性小,房子留给子女、靠儿不靠房仍是主流观念。

(二)以房养老对象有限

一方面受法律法规限制、房屋违章违建现象普遍、农村宅基地严禁流转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房屋登记发证率低,且不能作为财产进行抵押,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以房养老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城市老年人都需要“以房养老”:对于养老待遇优厚的城市老人来说,“以房养老”没多大必要;对于没有房产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虽有养老之忧,但又达不到“以房养老”的条件。

(三)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以房养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涉及房屋价值评估、资金放贷、房屋抵押、房屋过户等各类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养老机构、房地产评估机构等多个不同主体参与,我国“以房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业务开展缺乏法律依据,存在操作风险。

(四)制度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我国住宅为70年使用权,尽管《物权法》规定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并没有明确规定能够保证70 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自动续期是否有偿。另外,以房养老受房价波动的影响,市场风险会很大:若房价上升,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可能无法获得增值部分;若房价下跌,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获利,但这部分市场风险则转移给金融机构。房价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机构和房屋产权人对未来房屋价值都心存疑虑。

二、国外“以房养老”经验借鉴

以房养老最早起源于荷兰,后来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

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倒按揭”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以房养老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 将自有房产进行抵押,主要由各大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其他私营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由于受到高昂的房屋遗产税、完善的市场化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对此类养老模式接受程度较高。特别之处在于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由政府担保,借款人不用担心资金偿还问题。而加拿大的倒按揭业务较为灵活, 通过区别不同老年人的特征, 制定个性化的倒按揭方案。

(二)个人理财决策模式

这类模式由老人及其家属直接通过房产市场进行家庭经济资源配置,释放房产经济价值,提高老人现期支付能力,主要以德国、北欧等国为代表。德国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老年人住房自有率较高,在一些大学集中地区的老年人更愿意将多余房间出租给年轻人,除了获得可观的房租外,还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异地以房养老产业在北欧逐渐流行起来,比如:挪威卑尔根、奥斯陆等城市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大型养老公寓,老人把本土的房子出租或卖给其他家庭,自己搬到设施相对完善、自然环境优美、养老费用相对便宜的西班牙等国养老。

(三)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发动包括房企、银行、社区等各方力量,较好地实现了“以房养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政府机构、或者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给借款人。政府主导的以房养老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最为典型。日本政府在社区建设医疗、老年活动、餐饮等设施,一些大型社区中各种年龄段人群居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日本政府推进住宅适老化的措施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方向。另外,新加坡养老公寓比较有特色,政府建设一种面积约40 平方米的乐龄公寓,价格相对低廉,出售给55岁以上符合条件的独居或只有老伴居住的老人,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可延长使用期限但不能转让和继承。

三、我国“以房养老”体系构建

结合国外“以房养老”经验,“以房养老”政策需契合当地文化社会背景、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房养老”体系。

一是以居家养老方式为基础。对有多套房产、多余房间的老年人,可通过租售换养的方式,将多余房产出售、出租筹措补充养老金。也可通过以大换小、以价高换价低的形式释放资金补充养老金,这种方式对空巢老人来说适用性更强,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抵抗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侵蚀。这种自我养老社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老人拥有房屋产权,继续住在自己房屋中养老,老人过世后房屋能留给子孙后代。居家养老方式不明显冲击现有文化观念,依靠不动产红利,发挥房产在补充养老金方面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方面的投入,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和配置,包括小区活动设施、养老看护设施、医疗设施等,积极推动配套养老型物业的建设。

二是以租房换取机构养老。老人可选择将自有住房出租,到养老机构养老,以租金补贴养老费用。房屋租赁养老是一种不变更产权归属、增加老人养老资金来源的养老模式,同时也能享受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在合同到期后续期时可以根据市场价格重新计算房租,但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房屋出租会不太好管理。另外,对于愿意在养老机构终老的老人,也可以将名下房产出售,获取养老资金,但会涉及卖房资金保值增值问题。

篇7

目前,对于大多数中高收入家庭来说,咨询一个能根据自身财务情况量身定做理财计划的高水平理财师变得尤为重要,如今,高水平理财服务已在各大银行越来越普遍。作为首批通过权威认证的国际金融理财师(CFP),华夏银行济南分行个人业务部总经理助理于静近日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CFP――稀缺人才

目前国际金融个人理财领域中最权威、最流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当数源于美国的金融理财师资格认证――CFP(全称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现在全球持有CFP执照的人数仅有不到10万人。美国金融策划联合会的调查显示,国际金融理财师是名副其实的“金领人”,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

据了解,2006年11月,中国内地首批国际金融理财师诞生,首批获认证的CFP总人数为488人,而在济南,首批通过CFP的人员也不过才7人。于静介绍说,虽然在发达国家,理财规划师已经很普遍,但在我国却还是新兴行业,在国外,理财师与客户都是“一对一”服务,一位理财师最多同时只能有几个客户;而在国内,一位理财师一般要有上百名客户,目前国内注册理财规划师缺口至少超过100万人,而山东省理财规划师缺口接近10万人,理财市场对高水平的金融理财师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

选择理财服务的标尺

目前不少银行理财中心的卖点直指个性化服务,而作为有理财需求的客户来说,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复杂而私人化的服务是通过一位位理财师传达的,所以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的数量也逐渐成为衡量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于客户来讲,为什么会把钱委托给银行去打理,看重的还是银行的理财实力和水平,有值得信任的理财顾问,客户才会放心把自己的钱委托给银行。”因而,客户在选择理财服务银行的时候,可以重点考虑该银行的理财师水平。

于静表示,目前,国内的理财规划师绝大多数服务于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维护贵宾客户的一项增值服务内容,尚没有国际上流行的独立于任何金融机构之外的理财师。而作为CFP,虽然服务于金融机构,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投资者的“理财经纪人”,CFP更应该以投资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帮助投资者进行产品选择和资产配置。

理财不是钱生钱

“我有20万元,通过你们的理财服务,1年后我能赚多少钱?”于静说,这是理财师平时听到最多的咨询声音,“许多客户认为理财就是投资,就是钱生钱,其实这是误区,理财包括投资,但又不仅仅是投资,但是,现在很多人只关心后者。”

金融理财师的工作通常是通过全面分析客户的财产状况,然后依据客户需要制定理财建议,或者针对客户某个单独问题进行理财建议,通过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动产、不动产等各种金融产品组成的投资组合,设计合理的税务规划,以满足客户长期的生活和财务目标。

“一般客户来到这里,开始都是咨询投资收益,后期会有20%客户转向咨询整个人生的财富规划。”

她解释说,理财注重的是人生整体规划,比方说今后孩子的教育投资、养老计划等等,“应将理财看作一个系统工程,比方说刚有孩子的夫妇,可以大约估算出孩子今后上学的费用,然后根据今后的收入情况计算出资金的差额,再去根据收益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投资方向和产品。通过理财计划,规划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使人的一生达到‘财务独立’,这才是理财的最高境界。”

CFP服务门槛有多高

那么,接受CFP的高水平服务是不是有“门槛”呢?于静介绍说:“其实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国内已经有不同层次的理财师提供不同层次的针对,作为国际金融理财师,当前一般中资银行都把‘门槛’定在理财金额20万元左右。”

但是对于越来越多有理财需求的普通客户,银行同样提供了全面的理财服务,华夏银行济南分行个人金融处崔刚处长介绍说,目前普通百姓对于理财服务已经越来越重视,需求程度已经超过了高端客户,近期华夏银行售出的数千万基金,基本上都是在各营业网点通过理财师的指导下完成认购的,普通客户对理财师的依赖程度更高。

而且,作为个人化的理财服务,理财师对于接触不到半年的客户,一般不制定完整具体的理财方案和投资指导,“只有半年以上的交流和沟通,我们才会掌握客户全面真实的资产状况及理财要求,而且跟客户不经过磨合,没有信任,客户是不会将全部资产隐私全盘托出的。金融理财师的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是他们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们的世界就是责任的世界。”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服务收费情况,于静说:“CFP理财是作为银行提供给客户的一项增值服务,现在还没有额外的费用。”

理财从现在开始

很多人认为理财是事业有成之后的事情,其实不然,“越早进行财务规划,客户从整个理财过程中的受益也就最大,这是理财界人士的共识。但是不论从哪个年龄段开始理财,都可以从CFP高质量的理财服务中获益。年轻客户通过理财可以较早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避免浪费和财产的流失。同时由于政策的不断变更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中年人和老年人适时调整其财务计划也是很有必要的。”

于静同时还介绍,目前很多孩子都已经拥有一定的资产,甚至有些孩子都拥有了股票,有些中小学都已经在逐步开设理财课程和讲座,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篇8

【关键词】:工薪阶层家庭理财证券投资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居民的财产总量和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投资理财的意愿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个人资产成倍增长,中国城市普通家庭有了更多的可任意支配收入。资金的剩余和积聚是居民产生理财需要的前提,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有了理财意识。然而,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存款利率后,居民存款收益已经很低,公众都希望通过最优的储蓄和投资组合使日后生活有所保障。因此,理财需求开始升温。

一、家庭理财与证券投资

家庭理财(FamilyFinance)并不是一个新鲜词,简单地说就是开源节流、管理好您的钱(MoneyManagement)。当今工薪阶层的家庭有一定的银行存款,还有可能买卖股票、债券,还可能给自己和家人买了保险。而在国外大部分人是请经验丰富的理财专家或顾问来替他们理财、节支开源。因为投资市场的变化和理财工具的复杂,使得理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人理智地选择了专家。在国外,理财个人理财服务(PersonalFinancialService,简称PFS)正在蓬勃兴起。

家庭理财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科学的运用多种投资理财工具结合、跨多边市场运作的综合性投资理财行为。家庭理财要求各类家庭,既要善于利用各类风险投资工具追逐高额的风险投资收益,又要善于运用各类避险工具的规避风险。

家庭理财服务市场直接受到个人金融资产分配的影响。在许多新兴国家和地区,很大一部分个人资产仍是银行存款,而不像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资产主要投向股票和共同基金。在美国,存款只占到个人资产的17%,其它资产都放在共同基金、证券和人寿保险上;而在较不发达的亚洲国家,存款占到多达80%。个人理财服务意味着将部分财富从保守和低回报的存款,转移到相对具有风险和高回报的证券等。尤其当经济稳定、通胀和利益可预测的时候,消费者就更愿意投资。

二、家庭理财中,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人们总是将理财与投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并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投资是战术,关注的是如何“钱生钱”的问题。而理财是战略,理财即管理财富,理财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个人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目标。个人参与理财计划不仅要考虑财富的积累,更要考虑未来生活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理财的内涵比仅仅关注“钱生钱”的个人投资更广泛。而投资只属于理财的一个子系统,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包括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教育投资、保险规划、退休规划、税务筹划、遗产规划等等。

因此,我们在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更应注重人生的生涯规划、税务规划、风险管理规划等一系列的人生整体规划。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在充分考虑风险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分析规划。首先,按照设定的生活目标及自身的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成员、收支情况、各类资产负债情况等)进行生活方案的设计,以达到创造财富、保存财富、转移财富的目的。其次,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重点分析自身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财务情况以及自己对未来生活情况进行预测,经过分析后,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活理财目标及规划。在以后的生活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变化不断修正理财方案的内容。

前几年股市的赚钱效应使得许多人对收益高的证券投资方式很感兴趣,往往不看风险只认收益。这潮流中,老年人可能把所有的养老金都投资于股市,却忽视了风险;期货、非法集资等让人趋之若鹜,结果有的人购买期货赔钱,有的人集资被骗等等。近些年,随着理财新品的不断推出,一哄而上的现象屡见不鲜,各家银行基金卖疯现象可见一斑。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普通工薪家庭已经有很强烈的证券投资欲望,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不完善,证券投资本身的高风险性,很多工薪投资者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常常受到损失。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理财意识仍处于非理性期,理财意识从最初主要所谓“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过日子”发展到了盲目跟风、追求“快速致富的秘诀”的阶段。古代司马迁认为,占用了一定量的资本,选择了谋生、经营的行业之后,能否经营得好,发财致富,还取决于经营者的聪明才智。他说:“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能者可以积累财富,无能者已有的财富也会散失。随着“金融经济”时代产生及发展,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层出不穷,个人和家庭资产中证券金融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个人理财的需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展的同时在时间跨度上也开始扩展到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对待理财和证券投资,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背景、及个人不同生命的周期,从人生不同阶段和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角度理性分析理财活动和进行证券投资。只有把证券投资纳入整个家庭理财的大系统中进行规划,才能使得工薪收入家庭在维持家庭必要开支的情况下,又能在高风险的证券市场获得一定的收益。

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证券投资策略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中,人的需求特点、收入、支出、风险承受能力与理财目标各不相同,证券投资理财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实际家庭理财运作中,一个人一生中不同的年龄段,对投资组合的影响亦非常重要。通常我们可以分六大阶段来考虑。

阶段一、单身期:指从参加工作至结婚的时期,一般为2至5年。该时期经济收入比较低且花销大,是家庭未来资金积累期。

理财优先顺序:节财计划>资产增值计划>应急基金>购置住房。这个阶段的证券投资策略,如果工资水平比较高,可以适当投资证券市场,因为在这一阶段家庭负担不重,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如果能在股票市场获得高收益,为以后组建家庭打好基础。

阶段二、家庭形成期:指从结婚到新生儿诞生时期,一般为1至5年。这一时期是家庭的主要消费期。经济收入增加而且生活稳定,家庭已经有一定的财力和基本生活用品。为提高生活质量往往需要较大的家庭建设支出,如购买一些较高档的用品;贷款买房的家庭还须一笔较大开支——月供款。

理财优先顺序:购置住房>购置硬件>节财计划>应急基金。这一阶段证券投资策略应该较保守,可以购买些国债或货币性基金,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阶段三、家庭成长期:指从小孩出生直到上大学,一般为9至12年。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不再增加,家庭成员的年龄都在增长,家庭的最大开支是保健医疗费、学前教育、智力开发费用。同时,随着子女的自理能力增强,父母精力充沛,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理财优先顺序:子女教育规划>资产增值管理>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在子女的教育投资和家庭开支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中长期证券投资,购买成长性股票或基金都是不错的选择。

阶段四、子女大学教育期:指小孩上大学的这段时期,一般为4至7年。这一阶段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猛增,财务上的负担通常比较繁重。

理财优先顺序为:子女教育规划>债务计划>资产增值规划>应急基金这个阶段生活开支比较大,证券投资应该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为主。

阶段五、家庭成熟期:指子女参加工作到家长退休为止这段时期,一般为15年左右。这一阶段里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经济状况都达到高峰状态,子女已完全自立,债务已逐渐减轻,理财的重点是扩大投资。

理财优先顺序:资产增值管理>养老规划>特殊目标规划>应急基金这个阶段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证券投资,不过也要为退休后的生活留出一定资金,避免投资失败影响晚年生活。

阶段六、退休期:指退休以后。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安度晚年,投资和花费通常都趋于保守。

理财优先顺序:养老规划>遗产规划>应急基金>特殊目标规划。这个阶段证券投资应该减少或者不投资,最多购买些国债。因为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低,不能承受证券的高风险。

四、家庭资产配量过程中证券投资策略

目前对国内百姓而言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等产品中进行分配。由于这些投资产品的风险性、收益性不同,因此进行理财时,根据不同的年龄必须考虑投资组合的比例,不宜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单一品种内。对投资者而言,年龄越小,风险大的投资产品如股票可以多一点,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风险性投资产品的投资比例应逐渐减少。在国外,有种观点是将财产四分法,主要分为不动产、现金、债券和股票。对于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投资组合,如25岁的话,理财师一般会建议这种组合:不动产占10%、现金占5%、债券占20%、股票占65%。

因此,我们需要确定自己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时刻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不断调整资产配置、选择相应的投资品种与投资比例。而不应盲从他人的理财行为。

家庭整体规划要注重长期效益。一些投资者受到利益驱动,只顾眼前的利益,不注重家庭长期利益,往往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结果赔了个大出血。因此,家庭理财必须注重长期效益。通过理财对未来的长期整体计划,可以弄清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现在在何处(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分析?)第二、是要到哪去(将来希望达到的经济目标?)第三、是如何到那里去(通过最恰当、最合适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通过对各个阶段家庭收支的合理有效支配,实现家庭资产最大化。同时,家庭理财也一定要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要合理划分高风险的投资(股票、期货、实业)和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储蓄、保险、房产、教育),不要因短期内过度追求投资而影响家庭生活水准,造成家庭财务危机。

因此,投资人要正确评价自己的性格特征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投资取向及理财方式。多作一些长期规划,选择一些投资稳健的产品,因为只有根据年龄、收入状况和预期风险承受能力合理分流存款,使之以不同形式组成个人或家庭资产,才是理财的最佳方式。

家庭在投资理财中,一定要善于把握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何种投资方式,要从自己的经济实力出发,综合考虑自身的职业性质和知识素质。你手里只有数千元或者数万元钱,那只能选择一些投资少、收益稳定的投资项目,如、储蓄、炒股、国债等;而如果你手中有十万以上或数十万元钱,就可以考虑去购置房产,这样既可以居住,也可以用来实现保值、增值。

然而,现实中不少人对一种投资理念可能烂熟于心,那就是:“分散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处能赚钱。这也是眼下不少人奉行的理财之道。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不少投资者却走向反面,往往过分地分散风险,使得投资追踪困难或“分心乏力”,自身专业知识素质跟不上,造成分析不到位,最终导致预期收益降低甚至出现资产减值的危险。

又如,你是一名公务员,对上班时间有严格要求,你就不宜投身于股市;相反,如你具有一定的股票知识,信息也比较灵通,又有足够业余时间,就可以增加股市投资方式,因为投资股票尽管风险大,但收益也很大,是值得你伸手一试的。对于资金量较多的客户而言,有必要通过资产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而言,投资过于分散,收益可能不会达到最大化。具体操作时,建议集中资金投资于优势项目中,这样可能会使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收益最大化。

由于各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投资理财中,就应立足当前,注重长远。一般地说来,投资能获取收益,但工薪家庭不应该将自己的全部资产全都用于投资。

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展,工薪投资理财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可以说,如今个人投资理财正呈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每种投资方式和保值形态具有多重性,每个人的各自情况又有所不同,所以,工薪阶层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才能有益于个人资财的保值增值。在心态上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激进亦不可太怯懦”,远离赌场和彩票,谨慎对待期货等投机型产品。

参考文献:

[1]钱海波,《论人理财目标分析与资产结构设计》,《财会月刊》,2005,9。

[2]叶蓓,《个人理财的业务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特区经济》,2005,3。

[3]包纯正,《个人理财新探》,《农村金融研究》,2005,7。

[4]穆利,《这边风景独好—个人理财业务浅析》,《商业研究》,2005,10。

篇9

分红险、传统寿险、万能险还是投连险?

养老险、儿童教育金险、意外险还是定期寿险?

升职加薪、喜得贵子、迁入新居或是投资获利了?

即将过去的2009年,你和家人的保单有变化么?有什么特别的事件需要安排保险保障么?

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你究竟该怎样为自己及家人安排合适的保险规划,为全家生活提供保障?让我们来做一次年终的保险盘点。

新年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年纪还很轻,不需要那么早考虑养老的问题。但退休养老投资是一件时间跨度较长的投资。时间是有价值的。养老规划开始越早,时间越长,未来储备越多。打个形象的比方,准备养老金就像爬山,年纪越轻准备越省力。例如,同样是爬一座几千米的高山,顺着坡度不抖的台阶上山,和像攀岩一样直上直下,肯定是前者比较省力。所以养老金越年轻准备越有利。

最好能选择一种能够与自身价值一起“成长”的具有长期规划和稳定增值优势的保险理财产品。

张小姐和丈夫王先生今年都已30岁,有一个可爱的宝宝,今年两岁,两人月收入均万余元,加上每年的奖金,家庭年总收入约30万元。家庭目前有自住房一套,价值已攀升到300万元,房贷支出每月约3500元,日常生活开支每月需5000元,夫妻俩均已购买了商业医疗、人寿保险,保额充足,再加上帮孩子准备的教育金,保费总支出每年约25000元;家庭资产状况优良。张小姐和王先生夫妇希望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够不给孩子增加负担,同时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目前,夫妇俩将闲置的资金全部投入股市,但收益不甚理想。他们希望重新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做出一个合理的家庭理财规划,既要能有效规避风险,又能积累家庭财富,为未来的退休生活积累资金。

中宏保险的理财专家认为,虽然张小姐家庭资产状况比较好,但从专业的理财角度出发,将家庭闲置资产全部投入股市太过冒险。

所幸的是,张小姐和丈夫都已经购买了医疗、人寿类商业保险,家庭风险保障充足,并且能够通过半强制性储蓄的保险产品给孩子准备一笔教育金。

但作为“夹心族”,张小姐夫妇还是有不小的生活压力,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能及早为自己安排好退休方面的准备。其中,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作为其退休规划工具之一。

比如,张小姐个人可以投保一定额度的中宏“丰裕年年”年金保险(分红型)按照30周岁女性投保,年缴保费25407元,缴费20年。60周岁开始,每月领取3000元,可保证领取20年,80周岁时可一次性领取累计红利余额70多万元(累计红利按中档计算在保险公司储存生息,红利为非保证利益,仅供参考)。同时,该款计划兼有身故保障功能,60周岁年金开始领取前,张小姐的身故保障逐年增长,最高可达约130.7万元(含累计红利,按中档计算)。

年金开始领取后,如张小姐不幸身故,还可由其受益人“接力领取”剩余年数内的养老金(领取数额为72万元总额减去张小姐累计已领取金额)。

高资产家庭“集体”投保专属产品

2009年岁末,中德安联保险公司宣布,国内首款银保高端客户专属的家庭式全方位保险解决方案――“盛世尊享”,将从2010年1月1日起在花旗、汇丰、东亚、渣打、工行等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贵宾理财中心销售。

“在产品筹备阶段,中德安联针对银行贵宾理财中心和私人银行高端客户进行了深入调查。”中德安联首席市场官胡艳玉女士介绍说,“我们希望能确保中德安联‘盛世尊享’应客户的需求而特别设计,成为最合适他们的整体保险解决方案。”

“盛世尊享”整体保险解决方案能为高端客户一家三代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计划,将养老、教育金、疾病康复和市场上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意外和意外医疗保障全方位涵盖,胁助客户承担极高的家庭责任感。

投保该产品的客户还将立即享有中德安联VIP俱乐部高品质服务,充分体验全球顶级保险服务提供商安联带来的省心和安心。其中包含外地五星级酒店免费住宿安排在内的全国24小时道路救援服务也是国内绝无仅有的高规格。

当然,这样“高规格”的产品,价格也不便宜。据介绍,“盛世尊享”是一款期缴产品,首期(年)保费不低于20万元人民币。

举例来看,35岁的安先生购买“盛世尊享”家庭保险计划。家庭成员包括35岁的安太太,4位60岁的老人和3岁的儿子小安。前10年每年缴费约80.5万元,第11至15年每年缴费约1万元,累积15年缴费总计约810万元。可获得的保险利益包括,安先生夫妻两人的高额养老保障,安先生夫妇各自5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两个人每年各5万元医疗补贴,夫妇俩各1500万元的航空意外保障,夫妇俩各500万元的非航空意外保障;还有双方4位老人均享有每年5万元的意外骨折、烧烫伤和全残保障,每天300元的意外骨折和烧烫伤住院补贴,最高可续保至75周岁;还有安先生的儿子的大学教育金、深造金给付。若安先生88岁时不幸身故(小安56岁),小安可传承财富990余万元。

新年试试“在线买保险”

除了传统的保险人、银行保险渠道,你知道上网也可以买保险么?新年里不妨尝试一下新技巧吧。

比如,泰康人寿就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泰康在线(省略)直接购买不少保险产品。泰康在线上近日还推出乐一款能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制的保险组合产品――e爱家保障计划。泰康e爱家保障计划,将市场需求最广泛的定期寿险、重疾险、住院津贴保障、两全保险、意外险五大险种纳入e爱家保障计划。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客户还可以按需选择主险相应的附加条款,如e爱家保障计划附带的重疾险保费豁免条款就规定,在合同生效180天内,如果客户因非意外伤害罹患重疾,可以返还保费。针对每个具体的险种,客户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选保额,真正实现保障范围的DIY量身定制。

e爱家保障计划还提供灵活的保障期间、缴费期间和缴费频率。目前,客户可以选择保障到60周岁或70周岁,缴费期间可以选择10年缴、15年缴和20年缴三种方式,针对不同的收入结构,该计划还提供按月和按年两种缴费方式。

网络销售,价格实惠。e爱家保障计划通过泰康官方网站泰康在线销售,通过按需的量身打造,客户可以剔除多余的保障,节省不必要的费用。网络销售的模式更是节省了中间环节的费用,让该产品的价格更加实惠。

篇1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来说,老年人在退休后,其经济收入较退休前会出现较大差距,但他们拥有的不动产的价值往往会超过流动资产的价值,从而成为“房屋的富人,现金的穷人”。如果能通过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将不动产转化为现金流,到期末再用住房偿还贷款,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因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改善老年人经济状况的养老方案。一些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住房反向抵押确实能对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有效的补充,对改善老年人的贫困状况具有一定的帮助。中国保监会已于2014年6月23日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试点城市。这意味着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具体的市场运营阶段。但是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人去世后通常是由子女继承其房产。在这样一种传统观念背景下,反向抵押贷款这种养老方式能否被中国消费者接受将直接影响该产品的推广。目前国内对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多为定性分析,缺少基于数据的定量研究。本研究委托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北京市6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区随机抽取两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抽取两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抽取33~34个居民。通过入户调查,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816份。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男女比例大致为1∶1,年龄在50岁到70岁之间,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本文基于此次问卷调查,从实证角度分析目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保险在中国的市场需求,了解了老年人的养老要求,为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发行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本文第二章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初步分析老年人的收入和居住状况,以及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接受意愿;第三章利用选择排序Probit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第四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问卷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一)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图1显示了调查对象的收入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受访者中收入过低(1000元以下)和过高(超过5000元)的都不是很多,分别占2.57%和9.31%,大部分老年人的收入位于中等水平,即在1000~5000元之间,而其中超过半数(55.76%)收入位于1000~3000元之间。这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与在职职工的收入有明显差距。以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要想达到较为舒适的生活水准仍有一定困难。事实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的温饱,而向往更为丰富的休闲娱乐生活。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收入中会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因此即使对那些收入相对较高(3000~5000元)的老年人而言,要实现较为舒适的生活目标也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住房反向抵押产品在中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低收入老年人达到基本的温饱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大多数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图2说明了被调查者的收入来源,超过90%的调查对象是经济独立的,收入主要来自养老金、保险金、投资理财收入等,只有少部分表示仍然需要子女供养及政府补助。这一结果表明,中国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降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大城市里正在逐步弱化,老年人已经开始主要依靠自己的经济收入实现老有所养。这一结果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目前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只有有限的养老金等收入。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作为一种对养老金的有效补充,恰恰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老年人利用住房来获得额外的现金收入,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子女的供养负担。对于月收入是否充裕的问题,如图3所示,有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刚刚平衡甚至有些拮据,其中超过三成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有增加收入的需求(图4),说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有较大的推广空间。

(二)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根据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对老年人房屋所有权的要求,我们选取的调查对象都至少拥有一处房产。图5表明,接近9成的调查对象只拥有一处房产。这样的结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许多人倾尽毕生财力才能购买一套住房,于是房产就成了中国家庭最主要的财富,对于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将房产看作是晚年生活的依靠,并希望将其遗留给子女,从而保证对房产的持续所有权。这就提醒我们,在发展住房反向抵押市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人们传统价值观的扭转。然而我们还应注意到,有超过10%的调查者拥有两套以上住房。根据北京统计局的调查显示,北京市拥有两套以上房屋的家庭比例约为17%①。这说明我们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非常可信的。这两个数据的偏差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调查对象仅限于老年人,忽略了作为购房主力的一部分中年人,而且我们的调查范围仅限于北京市内六区。这些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老年人经历了福利分房和住房改革,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房屋,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愿意将自己居住的房屋用作反向抵押,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不影响对子女的遗赠,从而减少了来自子女的阻力。因此,这类老年人将会是住房反向抵押产品最大的潜在购买人群。结合北京市庞大的人口基数,10%这个比例是十分可观的,说明该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从房屋价值来看,近八成受访者的房产价值位于100万到400万之间,其中又以100~200万居多(59.09%)(图6)。根据搜房网的统计数据显示②,北京城区2014年4月的二手房均价为39601元/平方米,以100平方米计,每套二手房价格接近400万,这说明很多受访者的房屋价值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其原因可能是:(1)房屋面积较小;(2)房龄较高;(3)受调查区域分布的影响,位于较差地段的房屋数量较多。从房龄来看,受访者拥有的房屋中房龄小于5年的房屋数量非常有限,不到1%(图7)。接近20%的房屋房龄在6~12年之间,这类房屋目前在二手房市场上成交量是比较稳定的,适合作为反向抵押对象。还有近四成房屋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房龄已超过20年的房屋可用于反向抵押的价值已经不大,因此并不适合列入反向抵押产品的发展范围。对于此类房屋可以考虑的或许是其拆迁后政府补偿带来的收入,但受到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二)老年人对房产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态度我们分别调查了老年人对房产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态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待房屋的态度上,只有15.2%的老年人能够接受在未来放弃房屋产权,其余的则不能接受。结合前面对拥有房产数量的统计,这一比例与只拥有一套房屋的老人比例相近,因此我们不妨假设二者是有相关性的。那些只拥有一套住房的老人更容易认为:如果他们把房屋抵押出去,将来就会变得“一无所有”,这可能是他们无法接受的,这也可能成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推广中的最大阻碍。而在对待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态度上老年人更加保守,只有8%左右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愿意接受,超过70%的老年人完全不能接受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接近20%的老年人则持观望态度,他们既有一定的遗赠意愿,但是也希望能够提高收入,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应该更多地考虑提高这类人群的购买兴趣。

二、实证分析

前面我们对老年人的收入、房产和态度进行了初步统计,一方面分析了调查对象购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也剖析了他们的主观意愿,下面我们将通过实证分析来研究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意程度和接受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意愿的因素。

(一)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面我们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由于这里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有序变量,因此我们采用多元选择排序Probit回归模型。这里y*i称为隐变量,xi是解释变量,β是解释变量的系数,εi是残差项,γ1,…,γn是决定yi排序的门限值,且有γ1<γ2<…<γn。这里我们涉及的被解释变量是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取值从0到4,分别对应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不确定、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解释变量共有10个:居住方式、房产个数、房产价值、房龄、月收入、有无疾病、是否购买健康险、健康程度评价、性别和子女个数,其中健康程度评价根据的是调查对象的主观评价。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对应的系数,即β值,如果系数为正,说明该因素对生活满意程度有正向影响;系数为负则说明有负向影响;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影响程度越强。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拥有房产数越多,月收入越高,健康程度越高,都会使生活满意度越高,这和直观感受是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健康保险会对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产生正向影响,而没有购买则会产生负向影响。这说明保险产品能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保障,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房屋价值和房龄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说明老年人在意更多的可能只是房屋所有权带来的安全感,而不是具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综合以上分析,月收入的增加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住房反向抵押产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说明该产品能够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购买健康保险对提高生活满意程度有正向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很多老年人还是愿意接受保险产品作为晚年生活保障的。因此保险公司在设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时可以考虑加入健康险的产品功能,例如开发具有长期护理功能的产品。

(二)老年人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态度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影响老年人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态度的影响因素,这里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对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的接受意愿,取值为0到4,分别对应非常没有意愿、比较没有意愿、不确定、比较有意愿和非常有意愿,解释变量与上面相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参与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最高,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意愿略低于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这可能是由于和子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与子女感情更深,比较依赖子女的照顾,于是更加希望将房屋遗留给子女;而独居的老年人则更多地依靠自己,因此更需要额外的收入,也不太在意是否将房子遗留给子女。房龄对反向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拥有房屋的房龄越长,对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就越强烈。房龄越长说明房屋的交易可能性越小,价值也越低,这样的房屋通常不具备很高的遗赠价值,因此老人可能更愿意将其抵押换取现金来弥补退休金的不足。房产价值对反向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从回归结果来看,房屋价值在200~400万之间的老年人的参与意愿最强,房屋价值在400万元以上的老年人参与住房反向抵押的意愿最弱。相比起来,房屋价值越高,允许借款的额度越高,因此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房产价值超过400万的老年人可能本来生活就比较富裕,不需要进行反向抵押贷款。健康程度对意愿的影响呈现U型。健康程度由非常不健康、比较不健康、不确定、比较健康变动,意愿程度依次递减,而非常健康对应意愿程度有所上升。这可能是由于健康程度对反向抵押贷款意愿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健康程度越低,需要的医疗和保健费用越多,生活开支越大,因此提高收入水平的需求越强,对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也就可能越强烈;另一方面,健康程度越高,老年人预期自己的寿命越长,选择反向抵押产品就越“合算”(如果以终身年金方式领取,则活得时间越长,领取总额就越多),对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也就越强烈。

子女个数对意愿程度的影响比较明显,只有一个子女的老年人意愿最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意愿最高。可以看出老年人有一定的遗赠意愿,如果无子女可以继承房屋或子女过多可能引发遗产纠纷他们则更愿意考虑将房屋进行抵押。值得注意的是,已购买了健康保险的老年人对反向抵押产品意愿程度明显高于未购买健康保险的老年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对于老年人来讲也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金融产品,购买了健康保险的老年人可能对金融产品的接受能力更强,因此对反向抵押产品的需求意愿更强;另一方面,购买了健康保险的老人可能更希望寻求一种保障,而住房反向抵押产品能够提供一笔固定的收入,这同样能提高老人的安全感,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接受该产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首先,老年人在考虑是否选择住房反向抵押时,会考虑到是否把房产留给子女的问题,更希望把房屋留给子女,只有在无子女或房屋条件不适宜留给子女时,才更倾向于选择选择住房反向抵押;其次,健康程度会影响选择住房反向抵押的意愿,健康状况较差和很好的老年人更乐意选择住房反向抵押;第三,是否购买了健康保险与选择住房反向抵押的意愿有很强的相关性,购买了健康保险的老年人对参与住房反向抵押的意愿会更强。接下来为了验证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我们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居住方式、房屋价值、房龄、健康程度、子女数、是否购买健康保险对参与反向抵押贷款的意愿的影响均比较显著。其中,健康程度和是否有健康保险在0.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房龄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居住方式在0.0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房屋价值和子女数在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显著水平的提高说明它们作为影响因素的可信程度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是否购买了健康保险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这进一步验证了保险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住房反向抵押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

三、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