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学如何衔接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教学如何衔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疫情的持续转好,历时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终于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来临了。一旦开学,好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必定扑面而来。那么,如何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线上参与教学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情况来看,五年级有一半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爸爸妈妈不会辅导,不能及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因此为了做好开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 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生返校之后,结合《开学第一课》的视频,先要进行一些常规的训练,习惯的培养,上好生命教育第一课。要让学生对疫情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认知。给学生普及自我防护的知识,学习在校内如何正确戴口罩及正确洗手,教育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也给了学生们一个开始线下教学的适应的过程。
二、摸底评估,掌握学情
1、谈话小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学习状态,评估学习质量。
2、以单元为板块,以摸底测试的方式了解线上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
三、趣味复习,查漏补缺
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词语、背诵、课内阅读三个板块
1、在新课之前的4-10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复习梳理,可采用课文背诵接龙、听写小达人、默写小能手等趣味方式,穿插在每堂课的课前,力求有趣。而且在新课教学中,要适当关联,对旧知进行巩固。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时去消化,尽量做到省时高效。
2、检查课文笔记以及学生作业、缺课漏课现象,及时补救。
3、抓住重难点复习课文,提高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后习题和知识的薄弱点是关键,评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4、将疫情期间所写的优秀作文进行评选,激励学生。
四、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对于特别弱的学生,如果是课文内容不理解,建议他复听微课,巩固学习;
2、如果是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口头练习,比如可以让他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读作文,比比谁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
3、也可以让孩子们互帮互助,组成学习小组,帮助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篇2
【关键词】MOOC;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估;学习效果
1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数据分析报告
2015年我校针对参加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试点的班级进行了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在线成绩通过率达到90%,综合成绩通过率达到95%。其中优秀和良好以上成绩占到71%以上,表现均优于传统教学班级。并且通过问卷对全体参加试点的同学进行了测评。从基于MOOC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85%的学生总体对于这门课改革的评价较好,但师生互动和线上交流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拓展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提升状况较好;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为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能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但亟待加强的是课堂互动,线上交流、学习问题的反馈、教师提供的学习帮助、考核方式、大规模开放在线交互学习网络的支持等。
从选课动机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选择MOOC的主要原因是对MOOC学习模式的认可,认为MOOC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相比,学习自由度高、名校资源、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互动合作等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认为选择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以后,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增加了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上更建议学习环境中应用互联网打破时空的局限,学习行为上适应个性化、碎片化、快餐式变化,教学模式上翻转课堂互动合作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从学生的学习行为上来看,以下几方面表现较好。首先,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前会先确认上课时间是否与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冲突,为完成考试和作业,会主动寻找或学习其他学习资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和复习,会有计划的安排每门课的学习时间,总是第一时间内完成任务和课后作业,在观看和阅读学习资料时会做笔记,并标记重点。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学习前下载课程视频和资料还有待加强,讨论区提问或解答问题积极度不够,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阅读较少等。
从学生得到的学习支持上来看,在课程平台,教师和学习伙伴会及时的解决所遇到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学生在非课程平台获得的学习帮助较多。学生建议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网上交流讨论,形成更加活跃的网上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学习体会上来看,86.8%的人群认为MOOC是一个很好的网络选择,操作过程很容易,很乐意将MOOC推荐给他人,对自己有帮助,决定继续使用。84%的人群认为MOOC提供的课程质量都比较高,平台使用很容易学习掌握,MOOC课程考核方式很合理。
从学习预期和教学效果上来看,在对课程的看法,课程的有用程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学生多选择看法发生了改变,并且有积极影响,较之前更认为这不仅是一门思政课,而且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学改革和课程价值的认可。
从课程内容评价来看,课程教学内容总体难易程度适中较为合理。线下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线上教学内容进度配合的较好,认为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但授课内容有待改进,学生认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内容存在部分重复,建议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两个课堂内容要有一定关联性,相互联系更为紧密,进度配合更好,提供更有效的知识补充。
从教学方法分析来看,81%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MOOC学习模式,93%的学生接受目前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好地运用了网络、新媒体等工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时间安排更加自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投入,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认为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方式;学生认为这种基于在线教育的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扩展了知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本校相应课程的学分,还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86.5%的人群认为线下教学对他的帮助重要,线下老师的课堂教学对线上MOOC教学内容构成了不可替代的补充知识。获得了扩展性的知识和自主表达的机会,80.4%的人群认为积极性有较大提高。84.6%的人群认为课程改革较为满意,其中21.2%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
从教学建议上来看,93%的学生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学生对教学方面的改进建议主要是“增加师生互动”、“线上交流”、“加大教师提供学习帮助的力度”、“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材料”、“增加讨论课数量”。在教学方式改革中,建议支持MOOC混合式教学,运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工具进行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兴趣,既非完全线上自主学习,更非传统教学,仅4.7%的学生支持传统教学方式。
2 慕课混合式教学的亮点
首先,三亚学院大胆探索校内校外联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MOOC教学手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作为地处边陲的三亚学院学生要想分享到清华大学的一流教学资源几乎不可能的,即便有机会邀请相关专家讲学成本较高且收益学生规模有限。但通过MOOC平台的学习实现了在不占用现有有限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的学生收益。
其次,线上线下有机衔接和补充。我们形式上既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上还完成了教学目标。言教和身教融合,从教学走向教育,三亚学院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够在做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标。
最后,教学改革发挥了两个积极性,体现了良好的效果,进一步解放和增加我们教师的发展交流,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学生的能力。海大教务处处长张云阁说:“三亚学院改革为海大改革做了探索”,并表示线下教学更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首先,线上线下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的关系。老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学生学习评价公正性的关系。教材和理论知识点总体关系。
篇3
2016美国教育技术计划在学习、教学、领导力、评价和基础设施五个领域,提出21条建议指导教育技术应用,以确保所有年龄段的学生都能拥有个性化成长和成功的机会,进而保持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它描述了如何“利用公平、积极的技术应用,以及协作的领导力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建立适应教育模式变革的网络学习空间,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建立网络环境下开放学习模式,鼓励更多学校应用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立跨校课程共享与学分认定制度。完善准入机制,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支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
到2020年,形成与我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成智慧教育技术环境,形成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全面发展智慧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供给、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等教学创新取得新突破,有效激发教育活力,促进教育结构的优化、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浙江教育的普及化、公平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到2030年,实现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技术受益,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生态。
强化数据资源统筹管理、采集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水平,强化应用能力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在线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培育“互联网+教育”新型发展形态。持续优化首都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整合优化已有业务系统,建成贯通市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集政务公开、在线互动、资源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首都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建设教育大数据体系,强化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推进北京数字学校、数字化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整合中小学名校名师资源、电子教材及各类企业优质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市级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篇4
1网络教学资源发展
早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从此拉开了网络教学的帷幕,2003年我国教育部也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建设项目,各大知名高校开始优质资源供高校师生学习交流。
2008年Step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首次提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的概念,其将授课内容浓缩为10-20分钟的、具有交互功能的微课程视频到互联网上,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同时配备解难答疑、互动交流、课后的作业与练习、课程考试、教学评价、获取学分和证书等内容,并具有一整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近年来,国内外知名高校相继加入慕课建设、构建慕课平台以突显其教学优势,提高学校知名度。随后,慕课以其优质学习资源共享、学习灵活性强、学习时间片断性、学习过程高度互动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强等优势而广为流行。而由于学生间的认知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及知识层次的差异,存在替学行为、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等现象,据统计发现当前慕课的结业率只有5%。
由此,这种网络普识教育形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个体情感及差异,并未从根本上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2013年Ar-mando Fox提出反慕课这一术语,其主要课程类型则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其在发挥慕课课程低成本、高效率、易普及、开放包容、易于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学习等特点的同时,吸收线下课堂在团队合作、个性化指导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SPOC通过将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方式相结合,在各大高校纷纷进行尝试。
2地方高校教学模式面临挑战与机遇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在高校教学、实验设备及实习基地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投入,而地方高校投入则相对较少,在产学研基地等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与此同时,各大重点高校网络视频资源蜂拥而至,各种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作为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产物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扩展知识的另一种重要途径,甚至有同学将网络学习代替课堂学习,而由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差异及自我约束能力的不够,部分同学网络学习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反而加大教师课堂组织难度,导致老师课堂管理困难、学生差异大、课堂有限时间内对学生个体针对性不够等问题,从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试卷标准差呈增长趋势。
但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备课、教学交流与教学方法改进带来极大的便利,各种翻转课堂成为当前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对于那些知识体系较好、专业兴趣浓厚、自我约束能力强的学生,网络教学更是其探索拓展知识、完善知识体系架构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教学已成为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模块化教学形式必将阻碍其成为教学模式的主导形式。
由此,网络教学的出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结合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探寻新形势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我校作为省属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陷入普遍的产业化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摸索,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以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老师受教学学时限制对相关课程过渡衔接、实践知识引人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部分同学又觉得过于简单。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应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学习能力等特征分层次设定相应的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安排等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弹性、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充分发挥当前高校教学模式下师生实体交互的优势,挖掘各层次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发掘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学、产学研基地的特点与关联,形成多层次立体教学协同培养方案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际问题驱动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互与认识,提高课程兴趣度、学业挑战度和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实体教学的优势;微网络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辅助,使得学生利用网络对授课知识点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后通过微视频及同步习题查漏补缺,拓展知识点,增强课程挑战度,激发学生主动性,教师也可根据该平台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基地中教师科研项目、实际工程项目需求、学生自主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基地等与课堂教学相渗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根据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和技术发展,实时更新分层次教学内容安排,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由此这三类不同课堂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相互协作增加它们的兼容性,贯穿于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层次立体教学协同培养方案。
3)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分层次教学的微网络课程辅助平台,贯穿于多层次立体教学协同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平台是多层次立体教学协同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其合理的利用是促进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经之路。首先针对教师在相关课程过渡衔接、实践知识引入及教学学时的限制,将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及课程间衔接等知识点,采用微网络优质课程链接设置与针对授课客体的课程个性化录制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微视频,在录制视频中注重教学内容引入、教学策略设定、教学主题突出、教学互動性、知识拓展及个体化设置,使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其次通过同步练习分层次地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巩固,分析学生个体差异及需求,设定相应教学资源,使得学生选择性完善知识点,并将习题完成情况最终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然后,通过在线答疑功能实现学生、教师和产学研基地技术人员间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最后,通过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加强产学研基地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衔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发展成为课堂教学、微网络课程辅助教学、产学研基地三个教学环节的纽带,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通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该平台辅助教学环节,利用网络实现课堂知识查漏补缺、知识点拓展、校外优质学习资源整合、同步习题与在线答疑等功能,既辅助课堂教学及产学研基地发展,又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探索性及自信心。
篇5
一、MOOC的优点
MOOC为学生带来了知识共享的新方式,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流程的再造,也给的课程开发、建设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实施MOOC教学对目前的高职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动画、微视频等,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乐趣,更加直观,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高职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习惯差,MOOC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三、MOOC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方法更加多样、获得学习资源的途径更多,从而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四、MOOC可以促进交流,学生可以到论坛小组里去做作业、参与讨论、接受教师或同学的辅导。
二、高职学生对MOOC的学习需求
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设置的课程外有额外的学习需求,仅有少数学生满足于现有的课程。高职生最喜欢实训课,但喜欢专业课和资格考试类课程的学生也不占少数。学生希望通过专业课和实训课了解所学专业未来就业的内容,也愿意继续学习各种通用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目前,高职学生参与MOOC课程学习的主要动机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满足学习兴趣或好奇,同时,学生也愿意利用MOOC课程更新或扩展知识面、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在不同领域找工作。
三、学习MOOC的影响因素
第一、学习意愿。虽然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参与MOOC课程学习,但是仍有一些学生表示对MOOC不太感兴趣,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兴趣参与MOOC学习,原因可能是对MOOC缺乏了解,尚没有网络课程的学习体验;高职学生相对习惯传统课堂授课而较少接触在线课程;职业技能类的在线课程建设尚不完善等。
第二、教学方式。接受完全在线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学生喜欢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因此,实现MOOC授课与传统课堂授课的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利用MOOC课程资源帮助自己学习,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是促进MOOC发展所需要考虑的。
第三、学习时间和学习设备。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在零碎时间、短视频学习MOOC课程,而MOOC本身具有的自主学习、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弥补了传统网络课程的缺点,对推广应用在线课程具有很大优势。大多数学生选择智能手机作为MOOC学习的设备,进行MOOC教学设计时,应着着考虑移动学习的需要,但考虑到网速的限制电脑终端仍是主要的学习设备。
第四、自主学习能力。目前的学生大多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没有学习计划或信心,学生可能很难坚持完成课程学习,对MOOC的学习造成了阻碍。但是,“教师指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选择使用MOOC资源,如果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利用MOOC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支持和很支持,可见,教师的引导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从中国职教MOOC频道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学习者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主讲教的参与度对于提升课程活力,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有很大的作用,此外教师讲解的感染力以及呈现形式,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较大影响。
四、高职院校推广运用MOOC的对策
MOOC教学不是替代传统教学,而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高职院校推广运用MOOC应该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进行本土化改造,走出适合的特色之路。
(1)加大宣传。由于MOOC普及程度和一些基本条件的限制,例如传统授课方式的习惯、缺少经费等,目前,高职学院开设真正意义的MOOC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发动对MOOC有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同学,通过对MOOC的线上线下宣传,对MOOC进行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MOOC,并充分运用已有MOOC的资源。
(21)引入MOOC。MOOC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自行注册学习,扩大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把制作精良的MOOC视为“参考书”推荐给学生。精品课“火”了很多年,教师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资源库里的很多资源对学生也确实缺少足够的吸引力,网站后续的更新和维护也不到位。高职教师们大多授课任务重,重复性授课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如何借助MOOC将教师从重复性教学中解放出来,值得我们努力去尝试。
(3)师资培训。MOOC能否应用于高职教学中,与一线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推广应用MOOC的关键是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培训,让更广大的师生了解MOOC并充分运用已有的MOOC资源,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应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不仅要注重MOOC教学形式,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4)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改革。目前采用的授课模式中有许多环节值得改进,在职一线教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MOOC是个发展契机,任课教师可以在课程改革中,尝试以MOOC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老师们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开设MOOC课程,为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分享提供可能。教师参与MOOC教学的形式非常多,例如与学习者进行在线互动讨论,参与制作课程设计、课件、教案,参与录像拍摄等。
MOOC的理想是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学到任何知识”,以MOOC为标志的教育革命,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都应该主动抓住MOOC带来的发展契机,致力于推广应用MOOC以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蔡文璇.2012:MOOC元年.中国教育网络[J],2013,(4).
篇6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项目教学法;以赛促学法;深度学习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类专业和物联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硬件类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单片机课程知识内容多,相关知识涉及“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基础”“印刷电路板制图”等电路类的课程,也涉及“C语言”等程序类的课程;单片机的后续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传感器与RFID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嵌入式实时系统”等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还是“嵌入式综合项目设计”“物联网综合项目设计”“人工智能综合项目设计”等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基础,可以看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实践应用面不够、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覆盖面不足,无法做到教考一致等问题。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实施“一体多翼”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教学评价进行规整都势在必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工信部举办的各项大学生竞赛,如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智能车、机器人、光电设计、飞行器大赛中,基本都会涉及这门课程内容。在校级主办的各类科技小制作中,这门课程所学的内容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单片机技术和系统设计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近年来的比赛题目,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为例,比赛题目为“送药小车”“坡道小车”“风力摆”“电磁炮”“无线充电小车”“滚球控制系统”,不难发现,每年的赛题有难度增加的趋势,单片机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单片机与相关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针对“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如今飞速发展的网络手段,MOOC、翻转课堂以及高阶教学的一系列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法和教赛相长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实际教学实施和总结,从学生反馈、学生成绩、学生作品、比赛成果等多方面,都反映出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行之有效的[1-2]。
1教学与产业需求的对标
经过近3年开展“专业课程设置逆向革命”,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薪酬、行业进行分析,从《电子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电子信息类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在企业的实用性很高,如何将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应用联合起来,值得探讨。借助校企合作的力量,开展多方面深度合作,教师参与到企业中,与技术人员一起完成技术研发,同时将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接触企业,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校企共建实验室,配备与企业应用相同或相似的开发板,校企共同攥写实验手册,确定具有企业实用性的实验内容。
2知识点的项目化梳理
利用项目进行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建议在“单片机基础”课程开课4周后开始实施,并且需要重组教学内容。不能全按照教材中的章节来划分教学内容,而应归纳出项目相关的知识点,在相应的项目教学开始前,先将对应的课程知识点学好,然后通过项目对知识点进行实践训练,提升实践能力。
3项目题目选择实用化
项目设计和选择以课程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分解复杂问题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软硬件动手能力。在项目题目的选择方面,力求从实用性出发,选材来源于生活,将实验应用于生活。基于此,选择了以下项目:LED灯的控制、按键控制灯的亮灭、流水灯、温湿度测量、串口显示、LCD屏幕显示等。
4项目难度层次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带着学生边讲边练,验证性实验约占80%。这种方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多数是浅层学习,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素养。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项目的复杂度和覆盖知识点的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项目分为3个层次,对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这3个层次分别为基础型项目、进阶型项目和综合应用型项目。基础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程序包的安装、点亮/熄灭LED灯、串口显示姓名学号等。基础性项目根据初学者的特点来设计,目标主要是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知识点。这一层次项目功能简单,易于实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入门。由于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可以采用常规教学,教师带领并加强指导。具体实施流程可以归纳为: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配套实验手册—学生根据步骤练习—教师及时解决学生提问—总结易错点、重难点,如图1所示。进阶型项目中典型的项目为流水灯的制作、按键控制灯泡的亮灭、PWM制作呼吸灯、温湿度信息采集等。由于上一阶段对知识进行了积累,这一阶段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方法。实施流程为: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教师引导分析题目—学生思考解决思路—师生探讨可行性—学生书写程序—调试运行—教师总结。综合应用型项目如简易智慧家居项目设计,可根据难度(如表1所示)给出项目要求:要求学生制作的智慧家居包括单片机控制灯泡的亮灭、单片机控制风扇的转动、单片机控制电机的转动(模拟窗帘的开关)。分组讨论教学用在这一阶段比较合适,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点—给出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撰写程序—调试运行—学生总结汇报—教师点评。兴趣爱好型项目如自制电动小车,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组装小车模型,用单片机模块、电机、红外等搭建硬件平台,控制小车前进、转弯、避障等。学生还可以自行构思,根据自己的要求设计小车的功能,搭载不同的硬件平台。此项目可作为选做项目或者加分项目,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安排在课后由学生讨论完成,重点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攥写方案、动手能力、器件认识能力、电路理解能力、书写程序能力、调试程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实施流程可以为:教师给出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确定方案—购买相应硬件器材—自行组装—自行编写程序—自行调试运行—展示作品—学生答辩讲解实施方案。
5教赛相长,以赛促赛的实施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多,只靠课堂上学习,仅能够学习一些皮毛知识,比如4学分的课程,能学习到的内容最多包括GPIO、串口、PWM、定时器、ADC、DMA,每个部分应至少做一个实验进行巩固。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督促学生们进行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很有必要,因此,在讲述知识点的同时,重在教思路和教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结束前,开展一场科技小制作比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比赛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些小器件,如超市收银机的小型模拟、电子体脂称、音乐氛围灯、红外计数器、自动感应门、音乐小闹钟、智能小夜灯等。功能不需太复杂,但是必须做出成果,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硬件连线方法,书写学习程序,解决常见的软硬件问题。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还可以将比赛题目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由学生自主设计小器件,学生可以根据特殊场景设计个性化的电子产品,让学生做设计的同时看到商机。赛题可以采用“命题作文+自主题目”形式,组织比赛时学生可参与进来,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学生作品,推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做准备。形成以赛促赛“课程比赛—校赛—省赛—国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6以赛促教,全员参与
据统计,参加学科相关比赛的学生一般占10%~20%,如何增加比赛的受众群体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结合“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在课堂设计中,追踪技术前沿,关联课程相关的国赛和省赛相关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笔者非常注重对比赛的反馈,按照梳理→分解→反思→分类→加工→聚合步骤进行重构,将比赛任务分解到课程,再细分到知识点,以缩小版的赛题来设置高阶翻转课题,做到教赛融合,以赛促教;在课程中植入比赛元素,开展全员翻转教学,提升课程的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实现以赛促学,而比赛的辐射面也从20%提高到100%,全员受益。
7建立以赛促学的内循环,建立生生传帮带
当年的比赛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下一年的备赛工作才刚刚开始。比如电子设计大赛因为有时间限制,在四天三夜中,有的小组仅仅实现了赛题中的小部分功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趁着学生的任务劲头未减,抓紧做好赛后硬件作品完善、软件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从完善作品中提升自身的能力。选派技术能力优秀并且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培训师,为下一年级的学生开展培训,并参与备赛关键技术MOOC视频的录制。选派学生开展赛事专题讲座,发挥学生的影响力;鼓励参赛小组跨年级组队,建立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共同备赛、参赛的机制,做好技术传承,如图3所示。
8建设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多元化实践评价模型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比例较大,本校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接近1∶1,建立健全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打造以学生深度学习为目标的、集课程比赛、实验操作检查、实验考勤、实验任务点、实验报告、分组讨论情况、高阶作品情况等一体的多元化实验考核评价模型。
9做好反刍,促进教学
线上教学时,通过布置任务点、查看视频观看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课前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反馈学习数据,实时修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用雨课堂等布置作业,实时生成作业报告和优秀学生、低分学生名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前、期中、期末,以问卷的方式统计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投入情况、实践课程等,及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反馈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反刍比。除了“项目驱动”和“以赛促学”2种教学方法,日常教学中,应加强线上课堂的建设,丰富课程相关的MOOC资源,建立健全试题库、作业库、项目任务库,利用网络上的精品课程资料开展线上翻转教学。在日常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CBL案例教学、PBL问题导向、讨论教学、头脑风暴、以赛促学、工作过程导向等多种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课堂质量。同时采用作业、考试、提问、汇报、作品制作等方式将线上线下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多项非认知能力。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从坐在教室听,变为学生与教师互动,再变为学生当教师、教师作为评委,将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逻辑性思维,培养出既能适应当前产业和岗位要求又能适应产业未来发展变化要求的人才。通过分阶层实施项目教学,并以赛促学巩固提升,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体制,这种混合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学情调研分析发现,和以往的教学相比,学生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线上、线下课堂中,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线下课堂中,学生主导地位更加明显;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期末考试平均分同比往年增加近5分。在全国性和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比往年更优秀的成绩。综上,将项目教学和以赛促学融合到“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天亮.基于单片机和传感器的电子秤系统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9(10):25-29.
篇8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方法 实践应用 慕课平台
生物统计学是所有生命科学专业里面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的基础是高等数学,概率论、微积分及线性代数是这门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核心工具,学好这门课程具有相关的数学基础是基本要求。生物统计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应用,掌握相关的分析软件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如何把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学中最核心的任务。作者在多年的生物学统计教学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1.理论知识的掌握
生物统计学是统计学的手段运用到生物学研究中,因此学好这门课程首先要熟练地掌握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一般来说,高校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与数学相关的所有课程,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为了更好地衔接,生物统计学课程就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生物统计学很多的知识点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高度重合,很多情况下就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个回顾,这对刚刚学完这门课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相对简单。而整个理论体系里面的难点是如何把统计学知识和生物学结合起来,这需要学生从思维上真正认识到统计学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尤其在生物学领域中,统计学这个工具在具体的方案解决中的运用才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学是如何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这对他们以后进行毕业论文实验结论的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2.案例分析
上面提到理论知识的真正掌握是运用在实践中,生物统计学教材上也给予大量生物研究方面的案例,但不同的教材偏重点不同,如杜宋骞主编的教材,就是偏重于遗传学方面的知识运用。而你所面对的学生,以后进行的毕业论文研究涉及生物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你所需要进行的案例分析不要仅局限于课本上,而要在各个领域搜寻典型的案例,尽可能地涵盖生命科学的几个主要学科,使学生以后面对任何方面的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关的借鉴。另外,案例分析要注重案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尽可能地通过一个案例衍生出多种生物统计学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掌握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分析方法,每种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各自的优缺点等。这是生物统计学最精髓的地方,经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这个工具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因此这是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只有亲身在科研领域进行多年研究的老师才能胜任。因此在选择授课老师方面,科研经验丰富,带过多届研究生的导师是最佳人选。
3.分析软件的运用
生物统计学的计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简单的生物统计学分析要伴随大量的计算,如果仅靠人力计算,效率低不说,而且容易出错。在很多年前,统计学相关的软件就已经开始应用到生物统计学的领域。最著名的是SPSS软件,其他的像R,METLAB,ORIGIN等也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正如前面所说,生物统计学授课的最根本目的是应用,因此理论知识转化到软件的操作,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步。SPSS功能强大,可以实现绝大多数的生物统计学分析,如果完全熟练地掌握这个软件工具,所需要的时间远远大于这门课的课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应尽可能地把生物统计学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分析教授给学生,并以此作为一个引子,在课余的时间里,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掌握到什么程度。老师的作用是把这个软件介绍给他们,并且开启应用的大门,里面的“宝藏”让学生自己挖掘。
4.大学生慕课平台的使用
篇9
关键词专业 教研活动 设计
1开展专业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1)学者型教师的理念代替教书匠的理念。教书匠认为教师授课就是一个机械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而且教得好坏相差不大,更不要说搞研究了。学者型教师认为教师不仅要通过授课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做一定的研究。一是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研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研究教学对象即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性格,家庭,兴趣,爱好等。三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尤其是新的教学理念和设备。
(2)专业教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我们把专业教研提升到“医生会诊”的高度,使专业教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要把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资源的利用、教育技术的使用、师德师风的培养、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的提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带到教研活动中去,虚心请教,共同研讨;而中老年教师也要向青年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办法。因此,有效的教研活动能给每位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和益处。
(3)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自身成长的动力来自专业教研活动。专业教研活动可以使我们发扬长处、发现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搞好教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共享单元设计、课件、微课、视频、教具等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有助于形成教研提升教学,教学促进教研的良性循环。而且教师可以互通信息,加深感情,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形成合力,共同把工作做好。
2设计专业教研活动的背景依据
2.1高职教育背景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处理好三种关系,以便构建三种体系。处理好教育与产业、校企的关系,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体系,职业教育内部相互贤ā⑾谓拥奶逑怠
2.2专业改革背景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于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专业改革的重点。一是优化教学设备,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真正收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二是强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教学的观念,实现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保障课堂有效教学效果的实现,即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逐步得以提升。四是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体系,体现教学评估的有效性,教学评估既追求客观性,也注重主观性。在教学中采用多元方式科学、有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及时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和反馈,指导教与学。
2.3专业现状背景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多年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课包括以培养听、说、读、写、译为目标的专业平台课程,以商务助理和国际贸易为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以英语复合商务为主的专业拓展课程。以上三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是重语言轻商务、重理论轻实践。
二是师资队伍方面。一方面是专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中大多数教师是缺少必需的商务知识和岗位实践能力的纯语言类的教师,缺乏复合型、双师型教师。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但他们教学经验欠缺,职称较低,教师梯队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尽合理,其中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并不多。另一方面是兼职教师:商务英语专业的兼职教师大部分是来自生产一线的企业人员,实践经验丰富,但语言功底欠缺,其教学往往侧重实用但并不标准,关键是缺乏教育教学经验。
三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从事纯语言教学的专任教师在教学中侧重讲解对词汇、语法和篇章,忽略商务领域的相关知识,或仅作为补充材料。受制于教学硬件条件、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学生的学习理念与学习基础、教学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现实教学中仍然是多数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因为管理方便、操作简单,所以学生自主学习也只是限于理论层面,造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不利局面。
3专业教研活动的预期目标
开展专业建设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内涵;通过教研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导学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习质量。
4专业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涵集体备课或磨课、说课、教研讨论、教学心得交流、学生学情分析、教师结对帮扶、课例观摩分析等。
(1)集体备课或磨课。集体备课或磨课是指分组集体备课或磨课。集体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进行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两人以上任课的课程坚持集体备课。不仅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备学生与学法指导。本专业教师能充分认识备课环节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中能够紧扣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制订教学进度表、进行单元设计等。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还根据教学需要开发了多门课程的课件、微课、资源库和网络开放课程,部分教师还准备一定数量的教具。教师备课时态度认真、除了深入钻研教材外,还广泛猎取和掌握丰富的相关知识,充实备课内容。备课能紧扣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基本做到了集众家之所长。
(2)说课。说课是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说课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说一门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学生、说课程改革、说考核等六个方面。二是说一个单元,包括说教学目的与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步骤、组织实施建议、学习考核与评价等八个方面。所有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每个学期的说课活动。通过说课,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了教师对教学的驾驭能力,效果良好。
(3)教研讨论。教研讨论主要研讨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研讨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单元设计能力与教学能力。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如何紧扣课程标准;课程如何有效组织与编排;重点与难点如何提炼与突破;新型教学理念与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选取与应用;教学资源如微课、专业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开放课程等如何有效利用等。
研讨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丰富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知名度与影响力。以毕业生毕业质量调查和学院专业评估为抓手,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与英语写作竞赛,教师下企业和行业进行人才需求实地调研,省内院校之间教师互访,教师参加全国及浙江省高职高专年会如“互联网+”背景下的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与英语应用能力高层研讨。专业就调查与评估结果、竞赛成绩、调研数据、访问心得、参会收获等进行研讨与分析,认清形势,承认专业不足与欠缺,逐一达成共识,给出解决的具体措施,并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4)教W心得交流。教学心得交流旨在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凝聚力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问题。专业主任总结学期教学的总体情况,针对不足,全体专兼职教师交流心得,并给出整改措施与具体做法。
(5)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目的在于充分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切实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堂教学、辅导与答疑、作业与练习、考试与考查,在实习与实践中,在英语角和英语辩论等第二课堂活动中,在获得大学英语四六级和剑桥商务英语初中级等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研讨,并分析其成因。
(6)教师结对帮扶。教师结对帮扶是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与低一级职称的教师结对,通过听课、面对面研讨、报告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主要研讨内容有:如何摆布课堂,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基础上,培养技能,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板书与现代教学技术的互补关系;师生良性互动如何体现;教师教学语言、教态与教学的关系;新课与练习课的教学重点如何突出;如何设计作业;如何做好PPT;如何写好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写好教科研论文和申报课题等。
(7)课例观摩分析。课例观摩分析是指教师上好公开课或示范课后,专业教师共同研讨诊断,指出优点,着重剖析不足,并对某一类型的专业课程的单元设计、授课模式达成共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个学期至少安排三至四次,研讨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师德师风、教学互动与教学效果等。
5专业教研活动的预期成果
一是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更加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二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一定提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即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选取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取得和谐的教学互动与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教师的团队凝聚力有一定提高,形成一种互帮互学、务实有效的良好教研氛围。
篇10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教学策略;计算机教育随着我国在
2015年正式启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发展教育大数据已成为推进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和创新的战略选择。地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创新的应用能力,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快速,计算机专业教师需时刻关注时展,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联系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后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利用教育大数据,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需求,获取优秀的计算机教育资源,创新计算机教育模式,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1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现今高校均已采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各类数据,如学生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课程信息、图书借阅信息、学生成绩信息、学生上课打卡信息等数据,校园网络平台记录有学生的登录时间、浏览网址、阅读时长等数据,这些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因材施教[1],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不能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践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有的吃不饱,有的吃撑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大数据使得教育研究能够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教育,实现以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不断更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2.1教学内容滞后于时展
计算机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同步更新。而教材的撰写与刊出需要一定的周期,导致大部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在技术上落后于时展,还有些教师为了贪图省事,选用一些陈旧的教材,使得学生就业时不能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2.2课堂时间有限
高校大学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的课时是固定的,因时间有限,并且要照顾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教师能讲授的大多是基础性的知识,如果学生感兴趣想深入学习,只能自己去查阅相关知识,而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有时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有时甚至可能找不到有用的资源,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教学渠道,合理延伸课堂时间和空间,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3缺乏良好的教学模式
高校计算机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但目前高校大多数计算机课程教学对实践的创新意识强调不足,采用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提升学生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上的实践实训水平。如何改进教学模式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起点上更好地提高自己,这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4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
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模式还较为陈旧[2],主要采用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目前有些课程虽然采用操作性考核,但因期末考试时间有限,考试内容有限,还是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有些课程虽然要求学生做课程设计,但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也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改进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更加全面和科学地评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实践能力,并最终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给予更准确的指导,这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向地方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计算机技术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课程需要紧密地结合时展趋势,明确市场、企业需求,提升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度,因而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教师不应将教学重点局限在计算机教材中,应让学生做一些比较前沿和实际的应用案例,扩展学生的思维[3],帮助学生感受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及相应的用工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将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而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大数据平台学习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清楚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不感兴趣,及时完善当前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及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分析其他高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取长补短,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建立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加快构建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共享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要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还要通过对其所包含的数据进行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在使用大数据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平台上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学生的网络浏览记录,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师生互动、交流及生生互动、交流等信息将会实时记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生按兴趣进行聚类,预测学生下一步的行为,为学生推荐教学资源及学习好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3创新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理论没有搞清楚,实践就做不下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必须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在教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使计算机课程教育更具实效性、针对性,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譬如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右图所示,可以将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扩展到课前、课后,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前教师可以把学习资料如课件、教案、课程视频及设计的思考问题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案,为课堂精准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指导,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推送相应的测试题和教学资源,既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巩固,又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教学反思,为后期的教学提供依据。
3.4完善计算机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术,因而课程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目前的课程考核方法以期末统一考试为主,结合平时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但期末考试因时间限制,试卷容量限制,往往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能力,而忽视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不能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有的同学可能通过押题能考到非常好的成绩,因而课程考核成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育大数据实时记录有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数据,如学生学习情况、答题情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计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实现课程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结语
- 上一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
- 下一篇:建筑行业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