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监管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控监管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经济组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部门和系统内部的有关内部控制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一、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确保企业制订的各项管理方针、目标的贯彻执行
内部控制制度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内部存在经营活动和管理环节,就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从而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确保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经营风险
健全内控制度,可以规范企业各类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的过程和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可靠,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加以有效利用
健全内控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监督和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对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现金流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四)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
健全内部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做到活而有序,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开支,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以求企业实现更大的盈利目标。
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不断提高,大部分国有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实际经营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够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有赖于企业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需要一个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部控制,以保障所有者、经营者、债权人等的合法权益。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国有企业改制后,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不明晰、出资人缺位,未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再加上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造成内控力度削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加大,监督机制失效。
(二)会计信息失真、造假机率增大
有的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造假现象在上市公司中已经屡见不鲜,在其他企业中的现状就更为堪忧。
(三)费用支出失控,潜在风险加大
有的企业对财产物资的内控管理相当薄弱,制度形同虚设,采购环节职责未按规定严格分离,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严密,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加之未及时与财务部门对账,造成多年来库存物资的毁损、报废、短缺未得到及时处理,致使潜在亏损增加,经营风险加大。有些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构,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
(四)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但是目前企业大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致于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三、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所谓一般授权是指对办理常规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授权时效性较长;而特殊授权是对办理例外业务时权力、条件和责任的规定,一般其时效性较短。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相应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保证企业权责分明,科学管理。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利用计算机从事经营管理的方式、手段越来越普遍,除了会计电算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外,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购销储运都离不开计算机。为此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要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篇2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中的重要性,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对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不论任何国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生产总值、纳税、进出口等都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占任何优势,在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它们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也就是说近一半企业开业二三年就濒临倒闭边缘。究其原因,内部管理混乱是罪魁祸首之一,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1、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
内部控制是对企业任何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完善的内控制度大大降低了管理层或员工错误或舞弊现象的发生,进一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目前,许多中小企业还存在会计与出纳为同一人的情况,钱账不分增大了错误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对此,中小企业应该把这两个职务分离,会计和出纳由不同员工负责,同时实行轮岗制,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错误与舞弊行为消灭在萌芽期。
2、确保企业长效发展下去
中小企业在建立之初往往是由小企业或家族成员发展而来,起初内部管理缺失并不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企业在刚刚起步时一样可以把生意做好。但随着企业不断壮大,组织结构和内部治理的混乱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一些企业因此而濒临倒闭。只有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各个层面进行管理,才能促进企业长效发展下去。
3、中小企业快速增长,拉动国民经济发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稳定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平均2.9年的生命周期使它们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对中小企业而言,很多因素是导致其破产的原因,内部控制环节薄弱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对此应尽快加强内部控制,以扭转寿命短暂的不堪局面。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仅有不到20%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一定的内控意识,但即使这20%中仍有一部分很少或没有按制度去执行,原因是执行困难较大,所以制度只是摆设,中看不中用。就我国国情来看,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企业所有者主要是管理人员,他们大多素质不高,能力有限,所以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同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这是他们不愿意担当的。总体来讲,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部意识薄弱的情况。
2、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一般来讲,企业主或多或少会意识到风险防范是有必要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风险防范措施。但不容忽视的是,风险防范制度是由企业管理者仅凭自身经验与喜好制定的,缺乏科学性,面对变幻莫测的企业风险显得苍白无力。风险意识淡薄成为企业风险评估的首要问题。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大多管理者更重视运营和眼前利益,尚未建立风险管理评估机制。风险由谁来承担没有明确规定,企业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去监控,使风险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3、沟通不顺畅
中小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不成熟,上下级间、部门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机制。据相关资料报道,中小企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向沟通较多,而双向沟通比较少,这显示出中小企业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反馈机制。另外,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中小企业更多是部门与上线间的沟通,部门之间接触程度较低。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形式单一,非正式沟通不足。
4、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之一。然而,信息化普及在中小企业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系统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许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敢贸然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管理者认为信息系统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大,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信息化程度偏低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导致企业内部企业化沟通闭塞,加大了双向沟通及部门沟通的难度。信息化程度低对内部控制效能发挥有阻碍作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提高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关键,同时又影响到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参与积极性。可以说,内部环境质量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果。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十分大,他们的意志往往强加在员工之上,使内控环境变得比较混乱。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好坏,内部控制执行与否,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管理者的意识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首先要从管理者身上着手,强化内部控制意义,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为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环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员工,而不是用精神、意识和理念去影响他们,这样企业就不能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将控制转化为自觉行为,更不能为内部控制营造极佳的环境。
2、重视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针对中小企业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实施风险评估,在企业内形成风险风化,提高管理者及员工的风险意识。一是完善培训机制。中小企业可借鉴大型企业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式,聘请专家对企业管理层及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培训,整体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培养风险文化。领导要脱掉高高在上的帽子,积极与基层员工沟通,起到表率作用。可借助生活例子,让员工学习观摩,提高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运用合适风险工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工具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工具都适合企业的,要根据企业环境、面临风险的迥异来选择,引入合适的风险工具将对企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沟通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要素,也是内部控制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管理层与员工,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都需要沟通来传播、交流信息。首先,企业要不断优化岗位结构。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之上的。因此,企业应该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使岗位设置更加完善。其次,中小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根据行业特点及员工心理需求等开辟丰富的沟通渠道,如制定会议制度,经常性召开座谈交流会等,使各级各部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双向的,单方面的沟通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中小企业大多是单向沟通,对此应尽快建立起沟通反馈机制,使企业上下及部门间形成双向交流机制,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
4、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审计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的有效评价,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并且在改进过程中起到承托的作用。中小企业要想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建设。首先,要不断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大多对内部审计还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听说过还需要内部审计,当然内部审计工作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在现阶段,中小企业一定要对内部审计有一个充分认识,将其与内部控制等同对待,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内部控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状态,才能使领导责任意识变强,更好地服务企业。其次,内部审计要有责任人。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太现实,但没有内部审计又无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此情况下,可通过明确内部审计责任人来实施内部审计。第三,转变观念,做好服务。无论是否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中小企业有一个通病,就是对这个部门重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存在价值。中小企业应转变观念,切实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使其发挥真正的监督作用。
总之,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其内部建立一套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内部控制在中小企业的运用较少,大多企业在认识上还有欠缺。不过我们坚信,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发展与完善,内部控制一定会被认可并广泛应用的。
参考文献:
篇3
存货内部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控制,是医院实现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所以,加强存货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促进医院合理地使用资金,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一名医院会计人员根据工作中的得与失,谈谈如何建立医院存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一些想法。
存货内部控制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建立完整有效的存货内部制度,可以堵塞漏洞,防止弊端,同时也可为医院领导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和可靠数据,以实现医院成本最优化目标的经营。
存货内部控制性质与目的
一个好的医院存货内部控制应具有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它们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建立医院存货内部控制应当实现以下目的: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材料的有效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保证对资产的记录和处理均经过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保证医院正常经营活动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
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医院存货内部控制涉及的部门较多,所以控制点也多。根据医院存货实际情况,具体业务流程可分为采购、库管、领用、盘存等多方面,建立完善的存货内部控制应重点抓好采购和领用,具体工作如下:
存货采购内部控制
存货采购审批内部控制。要保证采购业务按计划申报程序进行,由药剂部门、设备部门、后勤部门根据医院实际用量编制采购计划,提出具体的采购目录,经主管计划的负责人审核后报主管院领导审批。
签订存货采购合同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在授权下按合同进行。要求主管领导对采购人员进行授权委托,授权的内容一定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内容;采购人员按计划签订合同,无权在授权之外签订合同和变更合同的内容,合同的副本应送财会部门、药剂部门、设备部门和后勤部门审核价格和留存。
存货验收和入库内部控制。要保证存货采购数量、品种、质量符合合同的要求,做到准确、安全入库。采购人员应按合同的交货时间催交,在收到供货单位发票、运单后填写收料单,一式四联,采购部门自留一联,其余三联连同发票及合同副本送库房办理入库。采购部门应填制验收单;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质量,签署验收单;仓库保管部门根据验收单验收存货,填制入库单,登记存货台账,将发票、运单连同收料单送回采购部门。
存货采购资金支付结算内部控制。要保证货款支付正确、合法。财会部门按库房通知承付货款,应审核合同的签订是否符合规定;验收单、入库单是否真实可靠,是否与合同一致;进货发票是否合法,是否与合同、验收单、入库单、付款通知单的品名、数量和价格相符。审核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进行货款支付结算。
存货核算内部控制。应通过采购部门和财会部门的日常核算保证存货采购业务资料准确、真实。采购部门和库房保管部门要对存货的购进、发出和库存进行日常核算,库房应登记材料,采购部门登记既有数量又有金额的明细账,定期将收料单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入库单、验收单、付款通知单、付款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存货账薄及有关账薄,月末与采购部门和库房管理部门进行核对。
存货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应保证采购业务的记录正确,做到账账、账表、账实相符。月末将收料单与材料明细账核对,清理在途材料,同时材料明细账还应同财务部门的材料分类账、总账核对,最终由内部审计人员复核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抽查存货采购合同是否有效,同时审查在途存货,审核各部门核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
存货领用内部控制
存货领用审批内部控制。存货领用应制定定额,同时经批准才能进行。领用的材料应编制计划或核定费用定额,根据计划、定额填制限额领料单向库房领料。存货领用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批签字。
存货领用核算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领用业务记录真实,领发无误。要求仓库保管员领货后及时登记存货台帐;财会部门根据材料记账员的领料汇总表按用途汇总分配,汇总领料单,分类制证,登记有关账务。
存货盘点及处理内部控制。应保证存货账实相符。仓库保管员应定期盘点库存存货,编制存货盘点表,并提出处理意见。财会人员年底应抽查存货盘点表,对于已无转让价值的存货及其它足以证明已无实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根据主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批准的处理意见,同仓库保管员共同调整存货账务,以确保账实相符。
篇4
关键词:强化;内控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为防范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从其形成至完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阶段。
为加强和规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08年5月财政部、政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规定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应符合内部控制的目标即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内部控制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并要求企业所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2010年4月五部委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份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机构设置及权限分配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导致内部控制薄弱,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只要有经营活动,就必然存在相应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但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部控制需要增加设置人员岗位,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影响办事效率,还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把内部控制置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来考虑。未意识到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维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有利保障。因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重视。例如,有些企业关键岗位设置不够,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也未采取专项审计等替代控制措施,以致造成舞弊事件发生。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和实施一套完整、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未遵循全面性原则和制衡性原则要求,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职责分工不明确、机构设置及业务流程不合理,管理漏洞比较大,未形成有效的制横机制。例如,有些企业由于定员、休假等原因造成人员减少时,就违反内控制度规定,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任,特别是财务部门,预留银行印鉴章本应分人保管,由于人员休假,就在支票上预先加盖全套预留银行印鉴章,导致不相容岗位分离的控制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无效,以致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给企业造成损失。
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机制缺失
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只是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并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例如,某企业按内控制度要求,每月劳资部门应与财务部门核对应付工资发生额,天长日久人熟了,核对的程序就省略了,财务部门工资核算人员就虚造人员工资,虚增代畜工资卡,几年累计套取单位资金一百多万。由此可见,内控制度不落实,内部监督不到位,内部控制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就会使日常工作中看似一个很小的环节,给企业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
4.人员素质较低
我国很多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不高,特别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更是非常有限,会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严重,这增加了内部控制在实施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例如,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库存现金管理办法和支出授权审批程序,关键岗位未定期轮岗,在会计等关键岗位人员配备时未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管理弱化,以致于发生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件。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求。
1.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树立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加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在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防范资金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以及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尽管有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让整个企业免于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切实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工作摆到重要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内部控制的目标,并应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原则,且应当包括内部控制五要素。
按照内部控制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企业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应当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只要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就应当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不留内部控制的空白点。
同时,按照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应当完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并使这些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还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及以上岗位和环节。对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控制,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强化授权审批控制,对于“三重一大”事项,应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决策或改变集体决策。
3.加强内部监督,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企业应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并应保证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企业应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增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建立反舞弊机制,作为内部控制监督的补充形式,达到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目的,从而推动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4.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企业要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除了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人员素质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更加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开发机制,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特别是财务等关键岗位人员的选用应谨慎。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持续更新,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效能。还应注重财务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财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
四、结论
风险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是企业必须长期重视的问题。所以,提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人员整体素质对每个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内控制度是资产安全的制度保障,资产安全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应致力于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使企业得以持续、良性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控制度;作用;建立;策略
现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催生我国企业的重组,大型企业不断增加。但有些企业重组后,很快出现了诸多问题,究其原因,缺乏内控能力是基本因素之一。
一、内部控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其基本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完整可靠、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完善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其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比性、一致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做出最佳的决策。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企业的各种财产,特别是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常常容易出现被贪污、挪用和盗窃的问题。对于这类资产,必须保证不得随意处理,只有经过授权才能接触和处理。
3、提高经营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就是要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地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理规范各部门和各方面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处理程序,使其严格按程序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4、保证遵循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法规。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确保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5、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各企业应在其内部建立一系列资产的实存与帐库资料,这样既有助于核实会计记录的准确性,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又有助于核实实物资产的完整性,防止舞弊。
二、建立规范、科学、完善内控制度的基本策略
1、要把握好授权的尺度。内部控制制度的度量界定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是关键一环。授权无“度”,直接制约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巨大的权力面关,国家的政策法规都会相形见拙,更不要说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要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2、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制度贯彻实施的监督、评价部门。在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方面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信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
在监控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促进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建议,为组织成功的到达所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服务。同时,可以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3、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财务控制效果。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整体营运状况,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如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影响。因此,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财务控制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财务控制效果。在应用软件开发中,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时要将制约、监督等风险控制防范功能融入其中,使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职责权限和有制约的操作程序进入系统处理会计业务,以达到防范技术风险和防范计算机犯罪。
篇6
摘 要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也不可否认,在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呈现。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浅谈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建设》。首先探析了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的具体措施发表了浅见;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为提高企业财务的决策能力奠定基础,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 企业财务 内控制度 管理 建设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站稳脚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财务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标准,其管理制度就应该更加完善,为了减少财务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对此做了以下探讨与分析:
1.探析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方面,主要还存在着财务风险危机和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1财务活动风险较大,企业没有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企业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其开展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倒闭。虽然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存在,但是,我国很多企业根本不重视这一点,财务工作仍然以记账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更别说建立一个具有预警效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如果不加强财务内控意识,长期下去,我国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2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决策能力较弱
就我国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记账、核算、报账依然是工作重点,财务内控制度虽然有建立,但管理决策控制还相当滞后,这种陈旧的体制极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改革转型,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财会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薄弱,管理能力不强,不能够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根本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内控的管理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管理而言,企业简单的控制并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它应该在具体的执行监督下,对企业内部管理多加考虑,进一步发挥财会工作的中心作用[1]。
2.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财务内控制度的管理能力呢?
2.1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控制度
既然财务活动出现的风险是企业无法避免的经验危机,那么企业就应该尽量加强财务风险的内控制度,通过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全面分析风险管理要素、确保企业各阶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方式来规避财务风险。
首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应该借助财务核算和财务决策来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各部门具体落实之后,再根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制定风险控制目标,通过控制财务活动来达到风险规避的效果。
然后,企业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类风险控制要素,根据经验和预测因素为管理制度留有一些控制空间,这样就能让制定的计划在执行中具有可操作性。
最后,当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后,企业应该将其下达到各个阶层,这样才能根据各阶层的具体情况和环境等,制定出一套更加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加强各阶层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2]。
2.2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企业应该适当地进行会计培训,保证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效益相挂钩,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至于加强财务内控制度,企业应该从成本费用管理、财务内部审计和资金控制这几个部分入手[3]。
一是成本费用是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企业应该尽量引入专业的财务软件来代替手工记账,并要尽早获得财务活动所需的准确信息,这样才能够及时作出预测和决策,最大限度规避市场风险。
二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对企业各部门进行独立评价,从方针政策、规范标准、资源配备情况以及组织目标等实现公平的审查,这样就能使各部分更好地进行内控管理。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不仅要提高员工自身的管理能力,还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财务内部审计和资金控制等来有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惠忠.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10):65.
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引言
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具有相对较远的渊源。1949年,美国CAPO首次提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1992年,美国COSO在其报告“财务内部控制-集成框架”中推广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和要素。COSO于2004年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理念”,通过打破财务内部控制的先前限制,使财务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紧密集成。中国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还不多,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改善财务内部控制上。目前,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财务内部控制的了解不足,缺乏管理模式的约束以及内部有效性的不足等,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道德培训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教育,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有效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并加强监督。中小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包括内部审计功能的弱点,因此企业需要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审计。从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研究了国外小型制造商存在的问题,但仅限于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过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财务内部控制与财务内部控制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1.风险识别能力弱
企业经理大多是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跟不上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步伐。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管理理论,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通过站在整体和战略的角度来识别业务中固有的潜在风险。
2.人员质量控制不到位
企业风险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由人实施和操作的。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是国有企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风险。
(二)工作流系统建设不完善
1.过程中步骤过多
当前的企业部门太小,不足以使业务流程的完成需要许多部门的协助。由于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信息流缓慢,因此不同部门之间的通信很困难。因此,很难确保企业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客户需要的产品。
2.强制缺乏流程执行
在大多数企业中,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部门的角色和职责的定义不明确,企业也不例外。企业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其导致工作流中某些部分的操作重复,资源浪费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
3.生产线关键过程与绩效没有关系
通常,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生产的,并且没有独立的研发能力。因此,所需的员工资格和工资相对较低。
(三)组织不合理
1.管理水平不高,幅度小
现在,中国的企业仍处于广泛管理的状态,企业规模不大,大多数业务决策仅由老板决定。很多管理是相对的,概念化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企业高管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太多层次的基本信息,通常基于他们的经验进行决策,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和生存风险。
2.组织结构过于僵化
企业内部的结构组织过于僵化是导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出现局限性的最主要原因,企业内部的领导力不强,许多员工在工作中并没有正式的职责,管理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员工的工作不具备组织性,很难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时效性。某些企业的领导力比较分散,过时的结构,组织和文化阻碍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执行。领导力发展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时效性,通过有效的领导力发挥,使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才能在组织发展的环节中提升内部控制能力,有效的防范企业的内部风险。结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类型,应该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些公司希望培养许多管理人员,通过在初级管理人员中选拔出有潜力的人员,进一步培训,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和组织,提升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在进一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各组织之间呈现出凝聚力,有助于改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的流程还存在缺陷,各类流程和组织非常的僵化。因此,在结构组织中应该做出及时的改变。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
(一)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是基于全体员工,整个流程,全方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坚持将业务发展目标,运营效率,管理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全体员工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领导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全面内部风险控制。它建立在统一管理,相互合作和责任等级的原则下,所有部门和员工在各级(决策,管理,总务人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严格的责任,共同的责任。为了实现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概念,企业需要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控制管理将完全嵌入公司文化中,并且所有员工都将形成良好的文化。
(二)整个过程的财务内部控制
整个过程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财务内部控制的闭环系统,包括风险预警和评估,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和反馈,即通过“整个过程”控制之前,控制活动是一种重要手段,其涵盖业务,如业务流程,财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方面的经验,以实现规范流程和可生物降解的目标;信息通信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关键是建立通信渠道,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内部监督是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通过持续监控和独立评估来达到监督目标。
(三)全方位的财务内部控制
创造出“内控效果”,最终达到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四)完善风险管理
为了促进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健康的企业文化可以对财务内部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应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树立“全员,全过程,全向”的财务内部控制文化,努力树立从决策到普通员工的风险意识。在整个企业中,从根本上改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
2.合理组织建设
组织结构应明确各部门和职务的工作权限和职责,辅之以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民主管理规则,透明的决策过程,严格有效的执行制度和健全的制度。有效的监控系统。为确保有效执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公司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授权部门来履行财务内部控制职责,从而为财务内部控制在职能上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完成了对我国企业的综合评估。评估是基于在危害源,称为恶化因素和预期发生频率的框架内全面识别特定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事件,范围从连续到每个世纪少于一个事件。在这些评估之间,开展了许多项目来减轻托收风险。这些活动大大减少了收款的总风险,但并非评估风险的所有变化都与实际风险的变化有关。三种风险评估结果的比较表明,差异源于:风险感知的变化,由于对风险的了解或量化能力提高而产生的变化,风险处理导致特定风险幅度的变化。除了可以为进一步的收集护理和保护研究活动确定优先级之外,反复进行的风险评估还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管理和治理意识,包括收集护理问题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收集风险的变化,结果可以评估提议的风险处理措施的收益以及进一步风险表征的预期收益。
3.建立健全制度
建立健全基于综合风险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中小企业生产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保证。完善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帮助管理者防范企业财务等风险。其次,建立健全的内部检查制度。需要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批准机构、签名合并制度、成本核算分析和财务会计制度。第三,规范业务流程的建设。企业应梳理业务的各个方面,并使用统一的流程规范来绘制流程图。并将关键过程管理作为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五)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完善运营管理
三道防线模型区分了有效风险管理的内容。(1)拥有和管理风险的职能(2)监督风险的职能(3)提供独立保证的功能作为第一道防线,运营经理拥有并管理风险。他们还负责实施纠正措施,解决业务流程和控制缺陷的问题。运营管理层负责维护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并执行日常风险和控制程序。运营管理层识别、评估、控制和缓解风险,指导内部流程的开发和实施政策和程序,并确保活动与目标和目标相一致。通过级联的责任结构,中层管理人员设计和实施详细的程序,以控制和监督员工对这些程序的执行。防线,因为在操作管理的指导下将控制设计为系统和过程。应该有足够的管理和监督控制措施,以确保合规并突出控制故障和突发事件。
2.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和合规功能
在具有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情况下,仅需一个防御线即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单道防线通常会被证明是不够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各种风险管理和合规,以帮助建立和监控第一道防线。具体功能因组织和行业而异,但第二道防线中的典型功能包括以下几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委员会,通过运营管理促进和监控有效风险管理实践的实施,并协助风险所有者确定目标风险敞口并在整个组织中报告足够的与风险相关的信息。合规功能可监视各种特定风险,例如不遵守适用法律和法规。以这种身份,单独的职能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在某些业务部门直接向理事机构报告。单个组织中通常存在多个合规功能,负责特定类型的合规性监视,例如健康和安全,供应链,环境或质量监视。负责财务风险和财务报告问题的控制者职能。管理层建立了这些职能,以确保正确设计,实施适当的第一道防线并按预期进行操作。这些功能中的每一个都与第一道防线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它们本质上是管理功能。作为管理职能,他们可以直接干预修改和开发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系统。因此,第二道防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向理事机构提供有关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的真正独立分析。这些职能的职责因其具体性质而异,但可以包括,(1)支持管理策略,定义角色和职责,并设定实施目标。(2)提供风险管理框架。(3)识别已知和新出现的问题。(4)识别组织隐性风险偏好的变化。(5)协助管理层制定流程和控制措施以管理风险和问题。(6)提供有关风险管理流程的指导和培训。(7)通过运营管理促进和监控有效风险管理实践的实施。(8)提醒运营管理人员新出现的问题以及不断变化的法规和风险情况。(9)监控财务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以及及时纠正缺陷。
3.第三道防线:内部审核
内部审计员根据组织内最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理事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保证。在第二道防线中无法获得如此高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为治理,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实现风险管理和控制目标的方式。向高级管理层和理事机构报告的保证范围通常包括从以下几点。广泛的目标,包括运营的效率和有效性;资产保护;报告过程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遵守法律,法规,政策,程序和合同。风险管理和财务内部控制框架的所有要素,包括:财务内部控制环境;组织风险管理框架的所有要素(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响应);信息和沟通;和监控。整体实体,部门,子公司,运营单位和职能(包括业务流程,例如销售,生产,营销,安全,客户职能和运营)以及支持职能(例如收支会计,人力资源),采购,工资,预算,基础设施和资产管理,库存和信息技术。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活动应是所有组织的治理要求。这不仅对于大中型组织很重要,对于小型实体也可能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可能会面临同样复杂的环境,其非正式的,稳健的组织结构无法确保其治理和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审计在满足某些条件(促进其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前提下,为有效的组织治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最佳实践是建立和维护独立,足够,有能力的内部审核职能,其中包括,(1)按照公认的内部审计惯例的国际标准行事。(2)向组织中足够高的级别汇报以能够独立执行其职责。
(六)聘请外部审计师,监管人和其他外部机构
外部审计师,监管者和其他外部机构位于组织结构之外,但其可以在组织的整体治理和控制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服务或保险等受监管行业中尤其如此。监管机构有时会制定要求,以加强组织内的控制,而在其他情况下,则执行独立和客观的职能,以评估与这些要求有关的第一、第二或第三道防线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效地进行协调,则可以将外部审计师,监管机构和组织外部的其他组织视为额外的防线,从而为组织的股东(包括理事机构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保证,但是鉴于其任务的具体范围和目标,所收集的风险信息的范围通常不及组织内部的三道防线所涵盖的范围。
(七)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政策是信用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催收政策的制定中。信用标准是指当企业同意为客户提供信用授信时,客户必须具有最低的支付能力,通常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百分比表示,当一家公司决定信用标准时,企业必须主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1.考虑公司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2.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以此为基础给予或不给予信用偏好。信用条件是一个精确条件公司要求客户付款的方式,主要包括信用期,折扣期和现金折扣。收款政策是指公司在信用合作社采用收款策略时所采用的收款策略。如果企业采取积极的收款政策,则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成本和坏账的损失,这会增加收款成本,因此,明智的信贷政策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信贷标准,信贷条件和收款政策,以提高应收账款的百分比。建立应收账款的防范制度为了防止可能的麻烦,有必要建立防范制度。①最好建立一个专业的信用管理机构来管理信用销售;②建立客户资源动态管理系统;③建立应收账款控制制度。对应收账款进行整合。为了有效地收回逾期账款,公司应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①成立专项搜集小组;②重组债务;③债权人的出售权。
结语
本文分析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现状,构建了基于综合风险管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框架,并提出了促进其有效实施的建议,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慧敏.新时期企业财务部门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运行[J].今日财富,2021(08):165–166.
[2]柏正琼.国有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21(09):145–146.
篇8
一、提高认识仍是当务之急
1.企业领导,尤其是企业负责人,要认真《会计法》及相关的条例、法规,当前尤其是要学好《规范》。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应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重视并组织好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企业制度、实现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把建立企业内控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的,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总会计师条例》规定,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会计师,是本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应在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制度中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
2.财会部门是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牵头部门和具体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规范》,提高认识,吃透精神,掌握好原则和。财会部门要发挥好其应有的主导作用,积极策划,制订方案,给领导当好参谋。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对于搞活企业,促使其转换经营机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变革和企业转型时期,不少企业出现了较多管理失控,给企业、国家造成了损失,有些甚至是巨大的损失。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很多,但企业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健全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尽快做好这一工作。
3.企业要加大对《规范》的学习宣传力度,使所有的管理人员甚至全体员工都了解《规范》的内容,并加深对其重要意义的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都要参与的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管理活动。大家都应鼎立支持并积极参与,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思路
1.企业应成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工作的领导小组,以便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企业负责人担任组长,副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担任副组长。组员由财会、审计、机电、物资、计划、劳资、人事、营销、生产、基建、信息、董事会及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担任。办公室设在财会部门。将任务按项目合理分工,如:财会部门负责货币资金、对外投资、筹资、付款、成本费用、经济担保等;计划和基建部门负责工程项目;营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产品及劳务定价;机电部门负责机械设备采购、保管使用;物资部门负责材料物资、生产性低值易耗品的采购、保管、收发等;劳资部门负责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划分、确定工资待遇和劳动保险费用;人事部门负责人员配备、职工奖惩、领导干部资产经营承包考核兑现等;信息部门负责指导信息技术的;董事会办公室提出对总经理的授权方案;公司办公室负责办公设备、行政低值易耗品以及机关管理费用,并提出对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的授权方案;审计部门除了参与策划外,重点应做好整个制度的审查和修订工作等等。还有不少需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具体项目,均应本着涉及谁、谁协助财会部门提出具体方案的原则,做好相应的工作。
2.建立内控制度和建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结合起来进行。《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之后,国家不再制订相应的行业财务制度,现行的行业财务制度已不能满足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与内控制度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不同之处是,前者涵盖了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内容和有关方法,其所涉及的内控问题,一般都原则性较强,后者强调的是会计具体事项在全过程中如何相互制约(或曰相互牵制),把涉及会计事项的经济业务的责任和权限,划分得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以便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强化监督、防止越权、堵塞漏洞。两个制度的建立结合进行,既可以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又可以避免内容上的重复。
3.建立内控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要对原有相关制度与《规范》进行对照清理。已有的制度,符合要求但尚不完善的,应补充完善;不符合要求的,加以废止。经常发生的有关事项,即使《规范》中没有列明,也应加以补充。
4.发挥整体优势,调动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较大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内,拥有较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其所发生的不少经济业务,具有很大的共性。从上至下,如果各层次都分别制订一套内控制度,既无必要成本又高。因此,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整体优势,不仅可以降低工作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可从内部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上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成立制度起草小组。在建立好制度主题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小组成员各自所在层次的专业优势,合理分工。实施办法制订后,分别经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通过后,下发实行。各下属单位,可以此为据,结合本单位实际做补充规定或制订实施细则。有关授权事宜,应根据企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或公司章程进行。
三、贯彻落实《规范》应做好的其他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化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按照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这方面,国家应通过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真正解决好出资人到位。已经改制为公司制的企业,在权力制衡方面,尤其要解决好当前存在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在职位上高度重叠的问题,克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要真正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监事会对董事及经营者的监督作用要有效发挥,而不应是摆设。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过程中,应层层明确事项的审批授权范围,划清责任,防止越权审批。
2.建立严格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国家有关立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特点的真正能够操作的有关责任追究法规;二是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应体现下管一级的原则,使责任追究制度做到责任到位,有法有规必依,违法违规必究。
3.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企业的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要把检查评价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并适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上级财会部门,要对下级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充分发挥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的作用,因为,许多违反会计制度的问题,仅仅通过财会人员是很难发现或者是很难及时发现的。
要解决好以包代管的问题。现在,各种承包制,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这对于落实责任、加强内部控制,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掩盖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许多金额较大的承包项目,形成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包盈不包亏,在形成巨大损失后,承包人所交数额有限的风险抵押金,根本无法抵补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而在问题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违法乱纪、营私舞弊的行为。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缺陷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6.16.109
1 内部控制与监督检查的关系
1.1 概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保证财务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完整、可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而在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其执行效果影响着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
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通过对内控实施必要的过程监控,查找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并组织有效评估和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
1.2 内在关系
内部控制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制度缺陷、部门职责不清、内部业务或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员理解差异等原因,都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常常导致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企业以风险为导向,有效整合监督检查资源,通过过程监控,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缺陷,提出纠正措施,从而提高其有效性,增强企业风险管控成效。因此,高效的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和保障,是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
2 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相应的监督检查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有效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督检查没有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只关注自己业务范围内流程执行的有效性,风险控制缺乏全局意识;二是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计划性差,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订指导性的监督检查计划,包括时间、频次、内容和对象等,这些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检查的成效;三是专项检查缺乏风险导向。专项检查不能体现与日常监督检查的区别,监督检查缺乏针对性;四是监督检查的方式单一,内控测试没有与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形成合力,检查的深度不够,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监督检查容易被以点带面,被投资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工作中的日常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执行情况的全面深入了解,使得内控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实施监督检查的人员因个人业务素质和内控环境的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一方面是指监督检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能满足检查需要,另一方面是指内控监督检查人员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影响了监督检查的效果。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受所在单位控制,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监督弱化问题严重。
第四,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流于形式,问题整改不彻底,责任追究落实不力。基于监督检查而进行的缺陷认定和报告不严谨,大多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未能发挥其有效的作用。根据对近年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和例外事项的归类分析,不难看出,重复性问题和重复性例外事项发生的比率较高,“有章不循、有律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同类问题屡查屡犯,屡改屡犯,问题整改治标不治本。
3 提高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成效的措施
3.1 增强风险意识,强化管理者的内部控制职能
领导重视是提高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成效,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和保障。首先,企业单位负责人要在认识内部控制与规范企业经营、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效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给予极大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的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岗位,保证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确保内部控制相关要求被切实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不流于形式和口头要求。其次,要建立内部控制管理责任制。企业各级领导都应强化内控主体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内控制度和要求,通过会议、培训、现场调研等方式强调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向全员传播风险管理的理念,感染和引领全员参与内控管理,落实岗位职责,让内控文化如同QHSE文化一样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处,营造学内控、讲内控、守规章的良好氛围,推动内部控制的水平。
3.2 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提高内控执行力
内部控制不是单个业务领域的事,某个业务领域内日常工作存在问题的纠错不能代替内部控专业性的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包含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覆盖流程设计与执行、制度执行、信息控制等,通过内控监督检查能保证企业内控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其监督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均大于日常工作中碎片化的差错查纠。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要在内控制度和要求下开展日常工作,通过部门内自查、互查和协调沟通,提高业务效率,防范风险。企业则要通过监督检查职能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了解,才能发现企业的薄弱点和风险所在,从而为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3.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要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制度。内部控制是为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要防范风险,制度必须先行。因此,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控水平和质量,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的流程,明确各层次的监管职责和要求,做到制度与业务发展同步进行。
其次,应结合企业实际,努力建立两级机关部门实时自查、单位季度互查和公司年度督查“三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强化上下监督检查的联动力度,建立有效的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
最后,监督检查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做到突出重点,兼顾全面。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检查的区别对待,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在做好监督检查前期策划的同时,力争将内控测试、纪律监察、合规管理检查和内部审计形成监督合力,根据发现的问题,针对企业高风险领域和环节,确定专项监督检查的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提高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成效。
3.4 加大对监督检查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
精湛的业务能力是有效开展监督检查的基础,企业应对监督检查人员开展内控专业知识培训,使之在熟悉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监督检查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样本抽取、沟通访谈技巧、检查结果记录与分析等,切实提高检查的质量。
企业要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的地位,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氛围,督促各项控制措施有效落实,避免将企业领导的意志强加给监督检查人员,尊重其监督检查的发言权,保证监督检查数据与记录的真实性,真正做到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进而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3.5 重视缺陷评估与问题整改,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
监督检查不是目的,只是企业提升内控质量的方法和措施。无论是开展日常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合规管理检查、内部审计还是效能监察,最后的落脚点都应放在缺陷认定、分析和问题整改上。企业应通过对各项监督检查的数据来认定内部控制缺陷,通过缺陷性质分析,提出完善或修订制度、更改流程、增减关键控制点等整改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督检查和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按照PDCA模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不断健全和持续有效。
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重复性问题和重大缺陷,应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从中石油各企业单位发现的例外事项来看,不是说我们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主要是执行不到位。在业务能力满足需要、培训到位的前提下,责任心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关键。因此,监督检查要做到边检查、边通报、边整改、边处理,严格按照相关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内控制度的威慑力,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通过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
参考文献:
篇10
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对医院的资产增减变化、资本运动进行分析和决策,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则是为了遵守国家有关医院的法律法规,在完成财务目标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信息处理过程进行控制,包括信息的输入、加工分析及输出等环节,通过主动控制和调整,使得偏离的财务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最终保障医院财务目标得以实现的控制过程。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的保证。
二、目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目前医院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的协调重视不够,导致同级各职能部门间各自为阵,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进而影响医院内控的成效。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有些医院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未明确划分,将两项工作合并一处,财会部门的主管人员既管理财务收支又处理会计信息,如此极易导致基于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同时医院又对他们缺乏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导致责、权、利严重背离。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却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或束之高阁,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内部控制系统的相关制度没有适时做出应有的补充和调整,墨守成规,缺乏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也给实施内控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加强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1. 建立健全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医院管理的各方面,新业务的不断发生,需要制定相应新的制度,经济业务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漏洞要及时修改、补充、完善,不适应的制度要废止,使内控制度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科学的控制系统。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全面、系统,要涵盖预算控制、收入、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以及信息系统控制。遵循机构分离、职务分离、钱账分离、账物分离的原则,做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成效。
2.全面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为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医院负责人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从而跟上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医院还应实行人员素质控制制度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通常包括对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政治素质控制就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品质、思想操守等的考核并加大业绩考评力度,对不胜任者坚决更换,以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
四、现阶段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构想
客观现实迫切要求我们早日建立和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医院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要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可着眼于对医院的关键控制点,从以下几点着手:
1.建立财产物资安全控制制度
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1)限制接近,只有经过授权的人才能接近资产,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保护资产的安全。(2)定期及不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财产物资“账实相符”。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
(1)按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运用零基预算法,编制医院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收支管理责任。(2)效仿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只有在进一步明确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下,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现阶段单位管理中客观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从而使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要建立和完善评价内部控制制度需遵循以下原则:
1.兼顾防错防弊与经营效果的原则。
2.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事后堵漏的原则。
3.做到精细化管理,避免繁琐、操作性不强的原则。
4.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运行有效、重点控制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