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旅游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使景区实现智能化管理,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从而有效利用景区资源,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智慧景区的本质是应用信息技术来满足游客需求、丰富游客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实现景区资源的智能化、有效化利用,从而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增强旅游景区的综合实力。
智慧景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信息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等各个方面,将传统旅游变成可视化旅游,游客在家里、旅程中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旅游目的地情况,可以实时得到最新的旅游资讯,便捷地优化旅游线路。简单地说,就是实现游客与网络的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步入触摸时代。
二、镇江市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设智慧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镇江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早在2010年3月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智慧旅游的概念,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之一“感动芯”就是在镇江市研发成功,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应用。2011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在镇江设立“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推动镇江市智慧景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1、构建智慧旅游的网络体系
镇江市建成了“一个数据库,一个实体平台,一个虚拟平台”,在数据库建设中,市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了“云神工程”,在建立镇江市基础数据库的前提下,又开展了智慧旅游的数据平台建设,已经完成旅游要素基础信息、图文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的收集整理近十万条,为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支撑;在实体平台建设方面,镇江市加快项目建设,包括大屏的海报机、实时监控系统等,实现了实时掌握每个景区的客流量,并在数据大屏幕的基础上,建成了调度中心和咨询中心;在虚拟平台建设方面,建成了镇江智慧旅游虚拟平台,开发了镇江智慧旅游官方微信平台,实时更新的平台可实现微旅游、微服务。
2、制定智慧旅游行动方案
镇江市全力实施智慧景区先行先试项目建设,自2010起逐步推出智能触摸屏、APP“镇江E游”终端、旅游客情实时统计分析系统、三维景区导览、智慧旅游门户网站等20多个先行项目,游客轻点鼠标即可实现网上遨游,畅游镇江。“畅游镇江”呼叫中心还可适时向来镇游客推送本市的旅游资讯及旅游攻略,提供网络订票等“一网式”旅游在线服务并在主要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社区服务中心开通“镇江旅游资讯海报机”,实现“一站到家门”的旅游定制“菜单式”服务。
3、创建景区智慧服务系统
镇江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金山、焦山、北固山为重点推进智慧景区建设,目前大部分景区都创建了内部局域网络并开通了无线上网功能,设置了为游客服务的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智能监控系统,GPS车辆调度系统,LED信息系统等,用于景区内部管理和对外提供服务。部分景区还在旅游电子商务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用于宣传景区形象、推介旅游线路、旅游景点、销售旅游产品和提供网上预订服务等等。
镇江市智慧景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游客的智慧游览、景区的智慧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智慧景区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仍面临以下困境:1、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对专业人才和资金需求就越大,然而智慧景区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额度较大,大部分景区难以持续投入。智慧景区建设对专业人才要求较高,我市大部分景区缺乏这类人才,这无疑会阻碍景区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2、系统间缺乏统一标准。目前景区的智慧化建设呈现出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统一的运行模式,系统集合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各景区信息系统很难融合统一。3、智慧景区系统不够完善。面对迅猛发展的散客旅游时代,镇江智慧景区系统表现还不够从容,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散客激增的情况下,智慧景区系统未能对游客进行有效的分流和疏导,导致景区主入口和停车场周围出现交通拥堵、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等现象。4、信息更新和回复不及时。由于人员和资金的缺乏,导致网络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游客互动板块未能做到有问题立即回复,不能及时为游客解决问题,阻碍了景区和游客的实时互动。
三、完善智慧景区建设,让旅游步入触摸时代
建设智慧景区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镇江智慧景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系统建设等方面还需不断加强和完善: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
智慧景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支撑,政府首先要提高认识,研究确立合理的投入机制,明确投资主体,整合多方力量,确保建设投入,政府和景区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和科学组织民间资本参与智慧景区建设,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是智慧景区建设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智慧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人才引进和员工培养,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服务。
2、明确智慧景区建设标准
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上。建设智慧景区应当在景区数字管理系统建设基础上,从通讯网络、监控系统、电子门禁、门户网络、互动体验等方面对景区建设进行规范化要求,为智慧景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同时引入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对智慧景区的智慧化程度进行合理评判,从而推进智慧景区建设进程。
3、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终端已经从计算机转移到手机和平板电脑上,发达的通信网络使得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智慧景区应从打造完善的信息系统入手,向游客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服务信息,通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手段,为游客提供智慧的旅游体验。例如,在景区内提供免费WIFI,设置功能各异的二维码等,为游客提供网络票务、信息查询、实时互动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4、满足游客互动体验
篇2
关键词:智慧旅游;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它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在旅游活动开始前,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制定计划,进行预订和支付,降低旅游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及时通过移动终端对相关信息进行纠正;在旅游活动完成后,可以就产品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为其他游客提供参考意见。整体来说,智慧旅游的发展是使游客的旅游行程更加顺畅,旅游体验更加充实,提升旅游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为游客带来更加安全、经济、高效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时代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针对智慧旅游建设人才所需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可以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与国内智慧旅游行业企业合作,同时也鼓励智慧旅游行业和企业以多种方式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课程建设等以培养智慧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改进和拓宽原有的课程建设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以智慧旅游为契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性,优化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和长久的职业适应性。
二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需求的特点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借助便携的终端设备,实现各类旅游信息的自动感知、及时传送、分析、研究,提升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中的自主性、互动性,为游客带来超出预期的旅游体验和无处不在的旅游服务。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信息收集、分析及预测能力
在游客对旅游通过各种网络沟通工具进行咨询或交流时,后台将会收集到海量的游客访问信息,这些数据就会自动生成新的数据或者链接,包括浏览的网站、顾客来源、顾客数量、顾客需求、咨询的内容、特殊的要求、提交的订单、顾客评论和投诉等,这些信息非常大,往往会让旅游业者毫无头绪,但仔细整理出来会找到旅游者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从而分析顾客喜好,有针对性地推荐和设计、重组产品。
(二)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能力
旅游服务工作者大多数时间是面对面的服务,需要较好沟通协调能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BTC、OTO、OTA模式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出家门一个鼠标就落实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网络或移动终端的预订已经成为服务主流形式,因此,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不容小觑。
(三)移动终端及互联设备的操作能力
移动互联设备作为高科技的一种形式,已经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海底游、南北极游、太空游、邮轮旅游、以及最近大火的热气球旅游、玻璃栈道、高空索道、高空观光等新型旅游方式作为现实的存在,越来越趋向高科技化和移动控制,如: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景区实时监控系统、自助导览系统、饭店管理系统、自住入住系统、视听监听系统、app和微信公众号、在线评价系统、自动推送、智能引导、自助导览等信息网络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体验更智慧、更高效、更便利的旅游生活,同时也拓展了旅游业服务内容,优化了服务的形式。
(四)个性化服务和创新服务能力
当今旅游业已经进入产业化、大众化、个性化和移动化的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更加注重追求自我、释放身心、融入当地生活的深度体验旅游。随着智能终端的应用,使得旅游业的服务更加个性化,接收图片、视频、音频、AR导览等互联网资源功能的运用,使得旅游服务的完善和创新成为可能并发挥重大作用,旅游服务因此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创新能力凸显。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未能体现智慧旅游需求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具体体现,应当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一致,更好地服务与智慧旅游,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本身,大多是对原有课程目标的修补,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宽泛,未能从根本上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不能满足应用型的特点,不能很好的就当前行业需要做出判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目标设置与智慧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的以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对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预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符,甚至严重脱离了行业企业实际。未能有具体的课程内容与之相对应,课程设置整体目标出现偏差,缺乏有效的调研及行业数据支撑。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创新性不足,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根本环节,现有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涉及经济类、管理类、旅游学类、心理学、文化学、营销学、美学、法学课程,跨学科的性质突出,未能形成自身的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素养体系。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三门课程,从大的范围说,资源开发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应当包含旅游景观开发、旅游线路设计的内容,而旅游景观规划与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细分化和具体化,而三门课程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对资源的认知和整合及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课程内容中又缺少相应的职业能力素养方面的课程,比如服务营销能力和服务意识、态度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不能结合智慧旅游时代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设计,未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全面素养的需求。
(三)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忽视智慧旅游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通过研究比较发现大部分院校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分别占总学时的41%-43%、37%、20%。而欧美国家的课程一般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语言课分别为33%、50%、8%、8%(以上比例均为包含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课程中的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大,技能型、实践类课程比重较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应用的培训。专业课比例较重,个性化的选修课比重较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提供服务的个性化趋势,智慧旅游需要的服务创新型人才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不协调,我国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是60%:40%,而国外这个比例为45%:55%,甚至有些学校是40%:60%。由此可见,去理论化课程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的一个必然选择,以满足智慧旅游需要的技能性、个性化服务及全素养人才的需求。
(四)课程实施条件有限,缺乏智慧旅游实践交流平台
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校内实训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开设基本流于形式,虽然有条件进行相关训练,但设施设备落后,未能及时更新,更没有相关的网络实验条件,相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实际相差甚远。有些院校开设一些校外社会实践课程,利用周内固定时间和寒暑假期进行调研,但学校的监督机制几乎为零,不能保证调研过程、调研结果的真实有效,更不能保证与旅游行业实际一致。
(五)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较差,未能跟上智慧旅游
新业态,产学脱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应用特点较强,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课程设置落后于行业发展,并未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及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者对未来发展趋势及行业前沿问题的研究不到位,导致课程设置的课程及课程内容不能与智慧旅游行业发展一致,产学严重脱节。
四智慧旅游背景下的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使之与智慧旅游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课程设置主体由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编制专家共同构成,要让旅游企业专家和教师参与其中。企旅游业专家的参与可以“静态知识传授为主”的问题,他们最了解旅游行业企业一线的情况和行业需求,能够就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指出未来的方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最了解学生认知规律及特点。课程编制专家更懂得教学规律,能够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把握,因此,三方面的人员共同制定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应当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行业服务技能、综合职业素养、发展潜力及实力,而现实中,针对这些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而课程的设置和总体指向应当与课程目标的设置一致。
(二)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面对智慧旅游对人才需求的高端、综合性趋势,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考虑课程的应用性,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既满足智慧旅游人才技能的需求,又能满足对综合素养、职业素养的需求,选取触及智慧旅游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课程的模块化整合和模块化教学。比如,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信息化素养,增加信息整理收集、信息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应用技术、移动终端应用技术、多媒体导播系统、视频影像系统应用等模块;针对智慧旅游需要的网络沟通与服务能力,增加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网络沟通、网页及网络产品排版与设计、BTB服务技巧等模块。应该加强对语言类,特别是外语类课程的比重,游客是来自世界各地,在课程设置时应当考虑语言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针对客源地的情况除了开设《大学英语》、《旅游英语》外,适当开设了《德语》、《法语》、《俄语》、《韩语》《日语》等外语类的课程。同时开设独具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提高综合能力,另外一方面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内涵和魅力,展现地方旅游的独特吸引力和旅游个性,提升顾客的体现值。
(三)调整课程结构比例,重视技能的培养,满足智慧旅游对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智慧旅游时代要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和对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课时比例的分配上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降低理论课,特别是纯理论课程的比重,较多地分配在技能的培养和对技术的掌握类别的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适当调整为50%、50%。调整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比重,适当调整为30%、30%、40%,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和个性定制等多方面的需求。
(四)拓展课程实施的渠道,强化与智慧旅游行业联系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更新实验和实训器材,比如网络与电化教学、企业人员的远程教学、物联网教学、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模拟体验课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以企业调研、实习实训的形式进行,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有效的情景。这样就把行业需要和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是短期的见习,也可以是月份、季度的短期实习实训,强化课程设置与旅游行业实际的关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同时加强学校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监督和实习质量方面的额监督。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智慧旅游的实施情况又能了解旅游行业最新动态、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现状,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智慧旅游对人才多样性发展的需求。
(五)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适应智慧旅游发展需要
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发展和行业需要。旅游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行业,特别是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既要求拥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又要求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取得依然靠学校的课程来获得,随着智慧旅游的到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认真研究行业前沿领域问题,洞察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适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成为必然选择。比如开设《网络营销》课程,而非《市场营销》,开设《智慧旅游》而非《休闲旅游》,开设《导游英语日常口语》而非《旅游英语》,开设《信息管理与应用》,而非《旅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增强职业能力定位,以适应智慧旅游发展的需要,为智慧旅游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性人才。
五结论
智慧旅游的飞速发展,一方面展现了无限的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依据智慧旅游自身的行业特点,优化课程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调整课程实施方式,以培养更加符合智慧旅游需要的人才。同时应当看到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课程内容,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为未来的旅游业持续输送合格人才。同时,文章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持续关注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实际,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R].北京:2014年12月31日
[2]孙俪坤,魏晓明.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J].南方论刊,2017,(10):75-76.
[3]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16:(1):148-149.
[4]孙缘,王慧.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65-68.
[5]刘宇迪.智慧旅游北京下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4):271-273.
篇3
一、引言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而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它是旅游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典范,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旅游业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关键。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三个方面。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飞跃。据2000-2009年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统计显示,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30%;2013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1403.46亿元,同比增长24.36%,占全区GDP的8.34%,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2.83%,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可见,旅游业已成为内蒙古特色产业和支柱性产业。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旨在推进旅游宣传推广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扩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并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建设。相比沿海等旅游强省,内蒙古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应抓住国家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机会,结合自身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慧旅游的试点工作,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品牌新形象。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其竞争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一)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2012年5月,出台的《“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旅行社集团经营与网络经营战略;推进实施“数字旅游”工程,完善内蒙古旅游信息系统,加快“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宣传营销、投诉反馈、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内蒙古旅游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内蒙古旅游资讯网建设,打造旅游信息化服务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投诉、应急处置等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3月,为实现内蒙古旅游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由东联旅游推出的“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正式上线。内蒙古旅游网是当前内蒙古最大的旅游资讯平台,以其权威性、便捷性和综合性为内蒙古旅游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网络服务。东联旅游网则提供包括“食、住、行、游、购、娱”一系列的在线旅游产品定制、支付等智能化旅游服务。
2013年4月,《关于在全区旅游行业推进智慧旅游工作的通知》出台。为进一步改善全区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实现旅游业的智能化、科技化、便捷化,以提高自治区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决定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并将内蒙古旅游网和东联旅游网作为全区智慧旅游网络平台构建的试点工程,全力推进自治区智慧旅游发展。
可以看出,内蒙古智慧旅游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发展空间巨大。自助游、背包客等个性化旅游方式的盛行,将极大的促进内蒙古智慧旅游格局的形成。
(二)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
当下,智慧旅游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给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但相对来说,当前内蒙古发展智慧旅游充满了机遇。主要体现在:
1.云计算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国内学者张凌云(2012)认为,智慧旅游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或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并构建了智慧旅游的核心能力框架(如下图)。可以看出,云计算在智慧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2年5月,为打造中国西北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产业基地,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信“巨头”计划共投资近400亿元,分别在呼和浩特的和林格尔县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新城区鸿盛工业园建设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这对促进自治区及西北地区信息产业的迅速及可持续发展,推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其最终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云服务和信息服务。据了解,选址内蒙古作为西北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是由于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及区位优势。这一举措,一方面将吸引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的进驻,另一方面,作为辐射全国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内蒙古自然是近水楼台。
智慧旅游未来的核心是基于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而这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握“三大运营商”在内蒙古大力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的机会,结合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实际,开展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方面的合作,为未来智慧旅游腾飞夯实基础。
2.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使得智慧旅游发展如顺水推舟。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达4200公里。从东向西呈现不同的风情地貌,虽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要很好地整合发展却绝非易事。近年来,内蒙古旅游局通过持续的调研工作以及借鉴旅行社开发的优质旅游线路产品,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内蒙古的旅游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并作为规划写进《“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四大旅游区”、“八个核心旅游圈”、“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骨干支线”,以及旅游城镇体系中的“四个旅游集散中心”和“八座旅游中心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很好地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空间布局进行了整合。2013年自治区提出的“8337”发展战略中关于“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定位,使得未来内蒙古旅游发展方向更为笃定,也与智慧旅游发展的趋势一脉相承。
清晰的旅游发展定位是旅游业更好更快提档升级的基础。发展智慧旅游,不仅需要对区域旅游进行很好的定位,而且需要整合行业资源以及开展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当前内蒙古较为完善的旅游宏观布局与清晰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为智慧旅游实践工作的推进开了个好头。
3.成功经验借鉴与试点工作的完美结合集聚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变革,使得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只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中西部地区同样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四川省在推进智慧旅游方面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智慧旅游平台的打造甚至要比沿海发达城市旅游体验更智能、思维模式更前沿。基于北斗兼容系统的户外应急救援平台,在国内山地探险旅游中更是首屈一指,是四川旅游局和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完美合作后的典型应用,亦是旅游局与其他部门合作的典范。
目前,虽然内蒙古在智慧旅游工作推进方面相对落后,但若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适当超前规划并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则必能形成后发优势,迎头赶上,促成内蒙古智慧旅游的大跨步前进。
(三)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
1.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数据显示,内蒙古互联网普及率43.9%,全国排名第17位;拥有网站总数12289个,占全国注册网站总数的0.4%,在全国排名第24位。可以看出,内蒙古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决定了智慧旅游能否让游客实现智能化体验与感知的关键,因此,其成为内蒙古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
2.旅游组织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内蒙古大部分旅游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囿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没有清醒的认识,已有的旅游企业也大都是被动开展互联网信息方面的建设。不仅旅游企业,很多政府旅游部门也对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智慧旅游发展不够敏感、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这将导致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之路坎坷。
3.精于旅游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旅游进入智慧旅游时代,就需要旅游从业者对互联网这个工具高度敏感。因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创新了商业模式,同时也改变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智慧旅游是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这就需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如何做到人文关怀,如何能够让游客更好智能化感知提供的旅游服务等等,这就需要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包括心理学、管理学、营销学以及美学等学科知识。这类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关于内蒙古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选择“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路径模式
智慧旅游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但需要旅游政府部门出台相关规划方案进行指导,而且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跟相关部门,如气象局、地质局、环保局等开展精诚合作,打造真正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平台和智慧旅游目的地。政府在智慧旅游中除了起到规划制定、行业资源整合外,还应该努力培养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促使旅游企业参与到智慧旅游发展大潮中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等。此外,应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强有力的智慧旅游基础服务平台。
(二)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开展内蒙古旅游的海内外营销推广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下中国入境游客的逐年下降,国家旅游局正大力开展国外营销推广。从2012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倾力打造的中国海外推广网于今年1月正式上线,初步实现了集旅游资讯、旅游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传播、游客搜索互动4大功能于一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用户终端同期上线,成为全球游客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渠道和树立良好中国旅游整体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内蒙古应借鉴中国海外推广网建设模式,并将内蒙古的资讯网站融合到国家海外推广网站上去,为大力推广内蒙古旅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做坚实的后盾。借势中国“智慧旅游年”,亦是推进内蒙古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
(三)重视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篇4
前言
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自然风光美景比比皆,优良的旅游资源条件使贵州成为《纽约时报》评选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的原因贵州在一直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从1978-2014年人均GDP一直在全国排倒数第一,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旅游作为生态型的低碳产业,为贵州的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秉赋贵州将旅游业摆上“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位置而重点培育,2012年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贵州培育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从国家层面首次把旅游业发展纳入贵州省发展战略。随后贵州省进一步明确“建设旅游强省,将旅游业打造为实现贵州人民脱贫致富的现代服务业” 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而十三五”期间贵州更是将“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而贵州旅游进一步的发展,依赖于充分了解新时期旅游者的需求,本文对贵州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新时期旅游形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贵州新时期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
一、贵州旅游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增长情况
贵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众多原始奇秀的喀斯特山水景观、神秘古朴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发展重要的资源依托,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贵州省从2006年--2015年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见表1),总的可以看出从2006年以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从2006年来的17%增长到2015年的33%,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量达2.57亿人次,同比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
2006年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最明显、快速的一年,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1.8%和54.1%,目前,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最为快速的一年,2007年开始,每年二者继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除了2015的接待人数增长率为17.1%以外,其他的都保持在20%以上的逐年增长趋势,最为显眼的是2016年上半年接待人数就已达到25700万人次,增长率达到36.1%,旅游收入达到2241.35亿元,增长38%,数据显示出近十年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之快速。
二、贵州各类旅游模式发展分析
(一)自驾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居民拥有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贵州自驾车旅游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贵州省从2008年以来民用汽车数量、私人汽车数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道路交通的改善及各种假日条件到来的综合条件下,二者也呈现出平行上升的趋势,到2014年为止,民用汽车数量达到246.36万辆,私人汽车数量达到208.95万辆,在7年时间里分别增长了169.21万辆、154.68万辆,近年每个黄金周的高速公路大拥堵,堵在路上的几乎都是蜂拥而出的自驾车旅游者。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自驾游的基础保障。2015年贵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贵州88个县市区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通车,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加快形成西南地区重要交通陆路枢纽,“678”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7000公里,形成24个省级通道,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圈,2小时覆盖黔中经济区,4小时覆盖全省,7小时覆盖周边省会城市。贵州2016年拟启动的高速公路项目9项,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贵州自驾游的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贵州自驾游的客源中本省占了50%以上,外省游客主要集中于周边省市,按所占比重依次为重庆、湖南、四川、广西、广东、云南、湖北等,客源最远来自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各景点又以临近省市为市场主体,如万峰林以云南游客为主,西江、梵净山以湖南游客居多,荔波漳江风景区以广西、广东游客为主,而赤水则是重庆、四川游客占绝大多数。同时调研中还显示,公路通达条件较好的地区自驾游客在游客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除了景区要素吸引外,旅游线路沿线风光和交通便利也是吸引自驾游客的主要的因素。
(二)散客自助游
从2012年开始,黄果树景区散客量首次超过团队游客数量,2013年‘团散’游客比发展为3:7,而且这一比例还呈拉大趋势。作为全省知名的旅游景区,黄果树瀑布“团散”游客比例悬殊的现象并非孤例。西江苗寨在2009年团散比还维持在7:3,2012年这一比例开始持平,2013年之后散客趋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国庆期间,在贵州纳入重点监测的63个旅游景区中,自驾游客占总游客量的60.2%。黄果树、西江苗寨、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等近10家旅游景区2015以来接待的散客量超过团队游客数量,这些数据显示散客成为贵州省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三)贵州“互联网+旅游”与智慧旅游
大数据时代,“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方向所在。2014年初,贵州省连续出台《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提出建设“智慧旅游云”,迈出“智慧旅游”发展路上的关键一步。贵州“互联网+旅游”的主要运作机制是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高端技术在旅游体验项目、产业营销以及旅游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运用。到目前为止,贵州基本实现了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升级,从旅游数据中心到智慧景区建设,从乡村旅游平台到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从旅游政务管理到游客服务,覆盖了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下一步贵州还将推进智慧旅游在酒店、山地旅游、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发展。
篇5
关键词:青岛 智慧旅游 转型
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智慧型旅游也就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智慧化转型是旅游业的根本出路,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青岛旅游发展的方向。
一、 青岛智慧旅游城市构建的背景
第一,智慧化旅游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智慧化旅游是旅游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是近阶段满足游客体验的必然要求。作为旅游城市,如何运用现代科技以提升发展质量是青岛旅游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智慧旅游把旅游业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新型旅游服务,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提高满意度。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使旅游产业的转型有了更广阔的落实空间,借助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使旅游业真正融入进经济领域的各产业,发挥其关联性强的特征,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第二,人们越来越追求休闲生活方式。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其它工作中解放出来,是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自主、自由去获取真正娱乐的方式。旅游能愉悦身心,成为人们喜欢的休闲方式。随着休闲观念的普及,旅游市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机会,出现了商业旅行、会议旅游、医疗旅游、文化旅游等种类繁多的旅游形式。因此,实现旅游业的智慧转型成为必须。
第三,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目前青岛正在构建大旅游格局,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青岛市确定了滨海休闲、海上、海岛、海洋文化、节假日、体育、海洋科技科普、和海洋美食等重点旅游发展领域。“实施‘三城两线’旅游发展布局,统筹南北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海陆旅游互动发展,着力解决沿海一线旅游拥堵、北部旅游边缘化问题,推动海洋旅游突破与发展,形成三主城集散联动、两轴带辐射带动、四片区集聚发展的‘大青岛’旅游发展新格局。”在“大旅游”的旅游战略规划下,运用智慧科技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提升。
第四,青岛具有良好的的数字基础。青岛已开发退出智慧型青岛手机APP,对青岛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业的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开发融合,同时协同其他互联信息或者机构信息平台,对有关旅游信息筛选过滤,加以智能手段,展示给企业和市民。进行青岛智慧型旅游城市建设,可以利用智慧型青岛平台,并借鉴建设的经验和模式,开发出针对旅游业的信息平台。
最后,国内外智慧旅游城市模式。很多国家很早就开始高度重视智慧旅游。例如北美地区的顾客自助系统,欧洲电子政府、智能导游软件以及旅游线路规划软件等,日本的智慧酒店建设中的智能电话接听系统,亚太部分地区的观光巴士上的风景导航等。韩国首尔开发了“i Tour Seoul”掌上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定位、推荐旅游路线等功能。比利时的“标识都市”(TAGTAGCITY)项目,是将城市相关信息制成带条码的不干胶,粘贴于城市公共场所,游客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条码,就可获得景点的详细信息,也可获得路线导航和购物、食宿信息。这些先进的模式都可以为青岛借鉴。
二、青岛旅游智慧转型各因子作用分析
旅游业的智慧转型涉及到旅游行业的每一个因素,例如市场、行业、政府、企业、景区和游客等,各种因素要互相联动,互相补充,青岛才能有效实现旅游智慧型转化。
第一,政府是智慧化转型的组织者。中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智慧政府建设已经初步成型,正在用信息化方式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政府必须优先搭建智慧旅游体系,统筹规划整体旅游资源,管理和监控智慧旅游建设出现的种种状况,积极有效的引导各种因素,形成旅游业转型的合力。同时,有了政府的有效组织,可以规避旅游重复建设,做到特色化发展,也可以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局面的问题,真正实现各要素共生共赢。另外,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各项旅游政策法规信息。
第二,旅游企业是智慧化转型的主导力量。一是传统的旅游企业是智慧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旅行社、酒店、餐馆、商店等。它们能够全面掌握游客所需的旅游市场信息,同时还能获得的游客的具体信息,比如游客的消费习惯、动机、经济水平等信息。这些企业是实现智慧旅游服务的首选,也能更有利的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二是新兴的旅游企业的兴起。智慧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和旅游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信息技术企业也成为新兴旅游企业,为旅游资源技术保护、旅游信息综合服务等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景区是智慧化转型的关键。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式旅游,游客体验性不足。而景区如果运用智能化手段,用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新的服务,更有利于游客加深印象,满足个性需求。景区将游览线路、景点介绍、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相关信息通过智能终端展示,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体验。另外,制作景点的声光与影像资料,利用声光电技术,构建多维立体旅游环境,游客就更能乐于其中。
第四,游客是智慧化转型的推动者。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普及。随着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近两年,“网络游客”构成了游客的主体,他们运用互联网终端提前了解青岛旅游信息,并通过网络,合理安排自己的旅游规划,在网上预订车票、门票等,加速了旅游的智慧化转型。
三、青岛旅游智慧转型的路径
旅游智慧化转型及路径实质是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以科技推动旅游的发展。青岛旅游智慧转型要建设总体性的智慧旅游解决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在智慧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助推智慧化转型。具体路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开展信息平台建设。一是积极开发建设旅游手机APP。结合青岛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全面采集青岛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信息,进而智能处理并利用,为旅游管理和游客活动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二是大力建设互联网。通过网站建设,让游客首先提前掌握景区的基本信息。在网络平台上游客通过互联网制定个性化行程,比如规划最佳游览路线、选择何种性价比高交通工具、个性化预订酒店和购买机票等。游客网上预订、网上支付,实现全程无纸化。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另一种新形势,提供景点附近的酒店、餐馆、商户、公厕等详细位置信息以及整个城市的客流拥堵问题,道路交通情况、景点的客流情况,提前规避旅游难题。
第二,加大力气发展大数据建设。大数据目前运用的非常广泛,在旅游行业的发展潜力也是非常大,每个旅游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数据,如何收集、挖掘、利用这些数据大数据建设的根本。如景区不同时节游客变化、游客消费趋向、游客游览工具选择性、游客的实时信息等。根据旅游各环节的数据进行细分指标分析,得出的景区游客量、酒店入住率、游客消费习惯等,为景区、企业、游客等提供实时数据参考,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打造全新的青岛。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景区要建设内容更加丰富的智能手段,比如电子购票系统可以在门票预订预售数量达一定界限时,提前预警或者通知,避免游客景区现场买不到票引起混乱的现象。景区提供智能导游导览终端设备,使游客对景区各方面的信息一目了然,随时获得旅游服务。同时要推动青岛旅游发展布局的优化升级,还需要建设旅游大项目,不能单打独斗,要形成点线相连、成片发展的局面,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创新,突破产业边界,促进多种业态深度融合。例如复合型旅游大项目、大集团化资本旅游,提升产业集群化,培育新的旅游增长极,提高旅游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智慧化转型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吸引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一是加大整合现有对外网站的。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等全套服务功能的智能旅游网站。通过网站,游客可以掌握景区种类、价格水平、旅游项目、交通线路、娱乐设施、历史文化、生态人文等基本信息,以及其他游客提供的评价、反馈的信息。让游客从选择目的地到入住酒店,再到其它旅游服务,可以全部在一个网站完成。二是微营销。信息时代人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应该利用这一特点,依托社交媒体,比如开通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双向互动、用户主导”旅游服务平台,游客不仅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旅游资讯,最重要的是这是游客交流的平台,游客在这里可以分享旅游体验,将自己真实意见反馈给其他网友,共享旅游生活。当今社会步入了“微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游客发出的声音都成为别人的信息源,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使青岛旅游的声誉更广泛的传播。
总结:由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青岛旅游城市到智慧旅游城市的转变的助推。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不仅是化解“城市病”的良药,也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旅游让旅游充满着便捷、人性化的服务,提升了旅游体验、创新了旅游管理,形成了全新的旅游形态。以智慧化转型为契机,提高慧能力建设,把青岛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慧旅游城市”,使青岛智慧旅游成为世界的典范。
篇6
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体验”四大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度假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智慧旅游服务商建设,提升我县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构建符合我县旅游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智慧旅游管理与服务体系。
二、建设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旅游行业自身发展要求,建立政府主导、旅游部门牵头、社会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方便、高效、易用性上下功夫,开发适应游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坚持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强化与商贸、交通、市政、气象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一体化检索,形成全面高效的智慧旅游网络体系。
(三)坚持突出重点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充分认识智慧旅游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重点项目为龙头,通过行业主导示范和企业项目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
三、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以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建成覆盖全县旅游行业的基础网络。围绕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集成大数据量存储、网络化运行、实时数据更新、检索分析工具方便易用的要求,初步建立指挥中心、应用支撑体系和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和网络平台,形成全面高效的智慧旅游网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型和政府引导型分类实施,启动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和旅游服务商项目建设,实现全县旅游服务、管理、营销智慧化,并与全市智慧旅游系统进行驳接,实现互联互通,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旅游系统。
(一)全面推进政府主导型项目建设。
1.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按照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维护机制和标准,建设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包括旅游智慧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旅游信息数据库和数据交换系统,按照统一的规则获取采集旅游信息、统一的数据标准进行集中存储、统一的交换标准进行,最终实现旅游信息智慧化。
2.旅游指挥调度中心。以县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和县游客接待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实现视频、语音和数据的融合与双向传输,为日常管理提供完备的信息来源,并提供预警、调度、视频会议、远程培训、数据统计等功能
3.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通过旅游网、微博、微信等形式,构建一个在线的旅游活动营销平台,包括旅游信息查询和服务子系统、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等,可以统一开展门票购送、抽奖、投票评选、照片游记分享等在线活动,支持统一用户账号、统一积分体系和统一数据分析。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和感兴趣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各种数据汇总和分析,为后续营销活动和市场方案提供指导。
4.移动终端旅游应用平台。帮助游客了解涵盖景区、度假区、旅游饭店、特色餐饮等旅游要素信息,以及道路交通、气象预报、公共安全和灾害防控等密切关联信息的指南型移动应用客户端(APP)。通过外地移动手机用户推送温馨问候短信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应用,展现我县旅游特色;实现部分旅游产品的手机预订和支付功能,通过自动定位查询周边旅游资源和消费场所,并设有回复评论功能,支持用户评价和交流,调动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使游客在出游前通过咨询了解,产生出游冲动,作出行程安排;游中实现实时预定和导航导览;游后实现美图和游记共享互动等功能。
5﹒无线网络(WiFi)接入系统。在各大景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县城城区的各个重要节点和游客主要聚集地建设无线网络系统,为游客提供免费高效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提升旅游品质,发挥游客自媒体的宣传作用。
6.智慧旅游体验中心。集成物联网、3D影像、4G移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让游客感受智慧旅游的方便快捷。
(二)大力实施引导型项目建设。
1.智慧景区和度假区。按照智慧体系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借助GIS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游客资源数据库等后端支撑体系,建立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通过免费提供无线网络吸引游客参与。
(1)电子票务子系统。县喀斯特(集团)公司等旅游经营企业通过RFID电子票或二维码电子票等形式将纸质门票电子化,实现出票、验票、计票等票务流程全程电子化。推行绑定用户身份证,利用电子门票识别设备,感知游客所处位置区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并进行客流引导。
(2)客流趋势与预警子系统。基于智能视频系统对景区(度假区)路口、广场、看台、交通干道、室内景点等关键节点的人流密度进行监控和估算,汇总景区电子门票数据,整合分析计算客流量大小及变化趋势。依照情况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及时疏导客流,保证游客数量在安全范围内。
(3)基于位置与身份识别的服务子系统。旅游经营企业利用定位和身份识别技术,让游客方便获取当地旅游服务项目和内容,满足游客随机性旅游需求。
(4)深度旅游引导子系统。逐步建设新型手机导游系统,通过在智能手机终端安装APP,下载相应景区的数据,让游客手机变成导游机,便于收听相应景区讲解词。
(5)停车场管理子系统。实现管理人员在停车场内任意固定地点对车辆进行监控和指挥,使统计、预警、报警等各种功能智能化。
2.智慧旅行社。按照智慧旅行社管理系统建设要求,建立旅行社信息门户、合同管理系统、导游管理系统和车载监控系统,将旅行社业务信息和资源整合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为旅行社提供快速安全的数据交换标准和统一的管理界面,形成高效、共享的管理体系。
3.智慧饭店。按照智慧酒店标准建设完成数码客房服务和饭店运营管理两大系统,逐步实现酒店运营管理智慧化。
4.智慧乡村旅游。通过二维码和智能手机APP,利用重庆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资源优势和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技术整合传统地图和旅游基础数据,利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营销推广和管理。
5﹒智慧旅游服务商。以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通过智慧旅游系统获取精确的旅游资源信息,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购买服务,实现旅游产品在线分销和结算。
四、实施步骤
(一)清理摸底阶段。根据行业标准对全县现有智慧旅游系统进行清理、摸底和分析,制定全县智慧旅游推进实施方案,优化完善公司数据库软件和数据服务器,构建数据库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对政府部门建设项目进行可研设计和分解招标,对企业建设项目明确示范业主;全面实施项目,完成各类数据清理入库;全县智慧旅游体系基本建成试运行,并与市智慧旅游平台进行驳接联网,实现与全市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三)全面完成阶段。对全县智慧旅游项目试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正式全面运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利于发挥信息化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旅游信息化综合管理机制。成立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县度假区管委会、县遗管委、县发改委、县经信委、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县市政园林局、县扶贫办、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篇7
关键词:智慧旅游;优势;劣势;机会;挑战;对策
1引言
自江苏省镇江市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提出“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后,江苏、北京、厦门等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目前,支撑智慧旅游的技术逐渐成熟和完善,相关政策环境日益优化,打造智慧旅游的时机已经到来。秦皇岛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已经是城市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7%左右,要实现“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秦皇岛市务必要走在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前列,全面提升秦皇岛旅游的信息化水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于提高秦皇岛市的旅游管理水平、旅游服务水平和旅游营销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2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优势分析
2.1秦皇岛资源优势丰富,旅游产业完善
秦皇岛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集中了山、海、关、城、湖、温泉、湿地等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4家(36处),星级饭店56家,全市共有旅行社201家,拥有各语种导游人员2346人,旅游从业人员15万人。先后获得“中国最美的十大海滨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城市休闲国家标准化试点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市”等一系列称号。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日益完备,秦皇岛已逐步成为京津、东北、俄罗斯、日、韩等旅游市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2.2区位优势明显,旅游客源丰富
秦皇岛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紧邻北京、天津、唐山、辽宁等城市,交通非常发达,是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秦沈客运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津秦客运专线五条铁路干线穿境而过,并有多条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为游客选择自助和自驾旅游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2.3政策支持,技术助推
政策支持“旅游兴市”战略为秦皇岛提升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持。2015年6月3日,秦皇岛市政府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转型,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及便利群众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这必将为秦皇岛传统的旅游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我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3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劣势分析
3.1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以通信网落、互联网网络、与计算平台、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他们是智慧旅游海量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通道。秦皇岛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从2013年初开始,到2014年9月1日,秦皇岛“智慧城市”正式上线,秦皇岛智慧城市第一期项目建设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在智慧社区、公共信息服务、市民一卡通等信息惠民领域和智慧城市+产业等领域还在建设过程中。
3.2中小旅游企业参与程度低
智慧旅游的应用功能涉及到旅游行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在每一方面都涉及到旅游信息的、传输、接收、管理、数据挖掘、辅助决策、信息等多个环节,但是目前秦皇岛市中小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够高,资金短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是秦皇岛市发展智慧旅游的一个障碍。
4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机遇分析
4.1云计算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成熟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云计算、物联网/泛在网、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已经具备,智慧旅游进入建设阶段。
4.2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运用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为智慧旅游提供了强劲硬件支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智能移动终端蓬勃发展。据工信部的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移动电话用户12.8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4.5部/百人。其中移动通话业务和短信业务成比重呈下降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手机上网流量贡献超8成。
4.3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秦皇岛市旅游者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尤其是自助游游客和自驾游游客数量增多,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游客需要实时实地、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也昭示了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
5秦皇岛市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挑战分析
5.1网络旅游信息安全影响游客对智慧旅游的信心
由于智慧旅游需要大量信息来支撑,旅游信息中包含大量有关游客的重要信息(比如位置、身份、消费记录等),这些信息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消费信心,也会影响到智慧旅游的发展。
5.2信息弱势群体依然大量存在
由于智慧旅游系统的使用,需要用户具有一定的信息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但是截止到2014年低,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仅2.17亿,4G用户总数刚刚超过9700万户,达9728万户,虽然手机支付用户增长快速,但是相比于36.3亿人次的国内旅游人数还相差甚远,所以我国在信息获取渠道少,信息化技能低,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上处于劣势的群体还是大多数的,这也是智慧旅游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障碍之一。
6秦皇岛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对策
6.1继续推进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众信息的应用水平
在光纤覆盖密度、移动电话装机容量、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下一代广电网络覆盖率、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传感终端与网络建设投资额、环境质量自动化检测率和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秦皇岛市的信息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在互联网普及、数字电视入户、移动终端普及、互联网使用成本和家庭电脑拥有量上进一步提升公众信息的应用水平。
6.2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推进中小旅游企业
对于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资金有限、人才短缺的问题,政府应投资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为其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吸引中小旅游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参与城市的智慧旅游建设中来。
篇8
关键词:智慧景区评价体系游客体验期望―满意度矩阵中山陵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智慧旅游。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日渐重视,并不断进行着战略性的规划和思考。2011年1月,时任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全国旅游局长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我国旅游业要争取花费10年功夫初步完成“智慧旅游”建设。2014年,我国以“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为旅游宣传主题。2016年9月,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智慧旅游:成为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随着旅游在线服务、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网上营销等手段的迅速使用,“智慧旅游”在未来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智慧景区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衍生和载体,其智慧化程度对于景区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系统化、低碳化、对优化景区业务流程以及提高游客满意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游客是旅游市场的灵魂,游客对智慧景区的体验感知与满意度评价是反映景区管理及运营状况的一项关键指标。本研究通过构建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调研游客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感知与满意度评价,以期了解景区在智慧化建设中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这将对加强景区服务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外智慧景区建设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大部分文献对智慧景区的研究主要依托于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背景之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智慧景区系统的构架研究,游客与旅游地关系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Giffinger R (2007)[1]指出智慧城市的完整性应围绕环境、生活和人等领域来构建展开。Andrea Caragliu (2009)[2]提出一个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以及交通运输业有必要与现代通信(ICT)间协调共同发展,只有对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才能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ason Chung (2012)[3]以日月潭风景区为例,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不同部门的出行数据并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拥堵问题。Kothari(2012)[4]提出智慧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有效决策,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收集和处理,能有效分析市场变化情况。一个旅游组织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往往决定了其在行业内的竞争力。此外,Gretzel(2011)[5]和Owaied(2011)[6]研究了智能化在旅游业中的应用。Gianpaolo DAmico(2013)[7]通过对游客旅游体验的研究分析,提出一个智慧旅游总体框架:底层互动装置帮助游客创建行程、设置位置信息以及出行喜好,顶层移动应用程序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处理,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以“智慧景区”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201011―2016831期间的文章,共有149篇。其中2010年6篇、2011年12篇、2012年15篇、2013年25篇、2014年32篇、2015年35篇、2016年24篇(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总结发现大部分的文献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的:①智慧景区概念的界定。例如李洪鹏等(2011) [8]提出智慧景区是将无处不在的网络、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建立情报网络,增强人类的感知、控制和管理能力,实现更精准的景区智能化管理,促进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更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此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②智慧景区建设的方法以及措施。例如章小平等(2010)[9] 认为智慧景区是一个创新的管理系统,景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普遍的互操作性和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可以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三方面进行感知。③智慧景区旅游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的构建研究,比如党安荣(2011)[10]从平台、系统和保障三个方面构建了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框架;④智慧景区在管理以及服务中对GPS、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研究。例如邓贵平(2011)[11]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消息传递机制等技术, 设计并实现了视频巡航功能系统,满足了智慧景区建设和管理对视频监控的需要,并将此技术应用于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中;⑤智慧景区安全防范系统的构建,左齐等(2011)[12]以都江堰为例研究了智慧景区的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智慧景区的概念、管理服务以及景区建设框架等方面,对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定性分析、描述性分析占多数,在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都需要加强;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多数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景区的建设服务以及管理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很少有学者系统的从游客体验视角对景区智慧化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二、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分析
智慧景区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为实现景区智慧管理、营销以及服务的目的,对景区的资源、服务等软硬件因素进行综合考评后,形成的一个智能系统,该系统能对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和水平进行准确的衡量。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结合智慧景^建设的特点,认为景区智慧化的建设应遵循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由于每个景区资源环境以及发展现状的特殊性,与其相适应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中山陵智慧景区发展的进度和水平以及实地调查和访谈情况,并结合《北京智慧景区建设规范(试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数字化建设指南》、《旅游景区容量测算原则》、《旅游景区服务指南》、《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等,将能够描述智慧景区功能的各项指标列出,对指标进行整理,最终确定了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从游客体验视角出发,从运营管理系统和游客服务系统两个维度,最终选出7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构建了中山陵景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表1中山陵景区智慧化服务水平评估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运营管理系统景区智能管理系统视频监控、游客流量监控、景观资源管理、应急广播、应急处理响应系统、指挥调度中心景区智能交通系统景区路况播报、用车安全调控、车载自动风景导游系统、GPS导航景区资源保护系统旅游资源电子监控、生态环境电子监控游客服务系统游览系统游客互动及投诉联动服务平台、自助导游、旅游资讯、呼叫中心、多媒体展示票务系统电子门票网络、远程查询、自助售票、门票识别、在线预订、在线支付资讯系统门户网站、虚拟景区平台、虚拟景区展示、多媒体嵌入、虚拟旅游分享、智能加载图像通信系统公用电话网、无线通讯网、无线宽带网三、中山陵智慧景区建设调查与评价
(一)研究对象选取
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智慧旅游发展计划,2012年10月南京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市在全面推进智慧旅游的平台建设上走在了前列,比如门户网站的建立,将“旅游综合信息”和“手机终端”合并在一起的“南京游客助手”等信息化产品的开发等。景区在建设中通过借鉴智慧景区已有的先进经验,融合了现代技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外加免门票政策等,使游客逐年稳步上升,其经营管理和智慧景区建设状况在全国诸多智慧景区试点单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调查通过两种途径展开。一方面是实地调研,分别于2015年10月及2016年1月两次赴中山陵景区开展实地问卷调察,发放问卷120份;另一方面是网络调查,依托携程网、驴妈妈网平台,针对性的对网上预订中山陵景区信息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80份。两种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问卷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定样本的人口学特征;第二部分测量旅游者对中山陵景区智慧景区各项评价指标的期望值;第三部分测量旅游者对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的满意度。问卷设计采用李克特5分赋值法,将每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划分为1―5共5个等级。对问卷的满意度数值和期望值计算Cronbach's α系数,其信度为0853,说明本研究问卷数据可靠性较高。
(三) 样本统计
四、结论和讨论
本文通过对智慧景区建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构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实地调研中山陵智慧景区建设现状,对其进行评价,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一是国外智慧景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智慧景区系统的构架研究,游客与旅游地关系研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国内智慧景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概念、管理服务以及景区建设框架等方面,以游客体验为视角,对智慧景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二是本文选取中山陵为例,对其进行实地调研,构建其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智慧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总体而言,中山陵景区可以从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景区资源保护系统、游览系统、票务系统、资讯系统、通信系统7个方面进行景区智慧化的建设。按照游客满意度和期望值的打分情况,景区资源保护系统、资讯系统、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景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最为重要,其他依次橛卫老低场⑼ㄐ畔低澈推蔽裣低场K淙恢猩搅昃扒已经成为南京建设智慧旅游的重点景区,但是在景区智慧化方面尚处于一般水平。其中,“视频监控”、“虚拟景区平台”、“门户网站”、“自助导游”、“旅游资讯分布”、“生态环境电子监测”、“景区用车电子安全调控”、“游客流量监控”、“应急处理系统”等方面是景区打造智慧景区建设的优势所在。景区应该尽力维护其发展和现有的优势,以保障景区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避免游客随便破坏等情况。但是可以在保证少资金的情况下进行更好地提升开发,避免资金浪费阻碍了其他高期望值的指标的发展。
三是智慧景区标准化的建设要求景区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发展,参考其他景区成熟经验,而不能闭门造车孤立建设,防止景区建设缺乏人性化、标准化、智慧化。根据调查分析,对中山陵景区智慧化建设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第一,智慧服务创新。①创建游客体验中心。首先,游客体验中心应以游客的需求为主根据智慧化的旅游服务为核心来设置,包含旅游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在景区内;其次,多提供智慧旅游产品供游客体验。②建设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为了游客更便捷查询景区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资讯,中山陵景区有必要完善“钟山游客助手”APP;其次,目前景区手机APP不支持网上支付,有必要完善使用终端,考虑到游客的支付偏好;再者,设置景区二维码以供游客扫描;最后,经营好景区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及时的获取游客体验经历以及投诉问题。③提供人性化服务。首先,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合理科学的景区规划,比如无线网络覆盖全景区等;其次建立管理平台,要实现全面汇总游客信息,例如在假期高峰时期,景区根据游客量控制入园的游客数量;最后,建设旅游监督体系,提供评价窗口,使景区管理更加透明化。
篇9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智慧旅游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质、高满意度服务,在实际运用上,主要基于云计算为构建基础,最终实现旅游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的系统化、集约化的管理变革。从内涵来看,智慧旅游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以“游客为本”,其本质是指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与高效性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
二、智慧旅游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时代已悄然来临,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据艾瑞数据显示,接近三千亿元,智慧旅游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巨大。这就是对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及素质层面的需求升级,也就是对高校旅游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掌握跨学科知识
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来说,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在重视“智慧旅游”课程设置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传统旅游服务基础知识的把握,需要旅游类人才朝着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有意识的提高培养质量,构建独有特色的培养体系如提高公共管理、环境管理等领域;旅游投融资、旅游地产等旅游新业态方面的教学和渗透等。此外,针对我国旅游综合性人才匮乏的问题,掌握相关“智慧”支持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做好学生综合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
(二)拓宽合作机制
对于来说,其所需要的人才要熟练掌握物联网、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新知识。但是,对于我国“智慧旅游”方面的人才市场来说,极度匮乏的。而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此方面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应积极与人才需求较大的核心企业加强合作。突破“智慧旅游”布局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设智慧旅游人才实训基地,提升人才质量。
(三)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对于“智慧旅游”产业来说,由于其所涉及的学科与领域较多,高等院系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人才需要特殊性,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强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旅游专业学生能够借助公共资源信息和旅游数据库,把“智慧旅游”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的培养工作上。
三、智慧旅游与高校旅游管理教学变革策略
进一步推动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人才培养无疑是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旅游院校必须紧跟“智慧旅游”的行业发展大方向,立足于国家智慧旅游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习到行业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前体验旅游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提高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适用性。
(一)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是与在智慧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结合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当摒弃原有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这样的简单划分模式,建议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并更新课程内容将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新态势引入课堂,特别是信息化相关课程开设应当增加。将这些知识有针对性的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政、校、企三方联动,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旅游人才培养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关怀和支持。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高校要能够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旅游人才具备相关实操能力,需要学校以人才培养制度为核心内容,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对自由的环境,如校内智慧旅游情景仿真平台,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保证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硬件设施。
篇10
“智慧旅游”是在“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地球”是为了实现主体间互动的高效性,推动全世界的智能化发展,以便为人类社会带来更理想的发展契机;“智慧城市”是通过多网融合,物、人间的互联、互通、互感,实现数据的高效组合,提高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推动“智慧地球”发展的基础,而“智慧旅游”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谓“智慧旅游”,指的是在旅游体验、行业发展及管理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包括信息处理、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入发掘和优化整合旅游资源的新型旅游形态。智慧旅游的核心即借助云计算技术,基于云架构,将庞大的旅游资源信息加以整合,采用云服务方式为管理人员、游客、涉旅企业、开发商等提供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功能。就“智慧旅游”系统而言,其包括“一心”、“两端”、“三网”,其中“一心”指的是云计算的中心,即旅游信息数据库;“两端”指的是旅游信息服务端、客户使用端;“三网”指的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网。
2智慧旅游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2.1智慧旅游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依据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结果显示,发展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拉动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理论与实践依据如下。
2.1.1智慧旅游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
作为一个创造型产业———旅游业离不开科技创新,智慧旅游正是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形成的一种创新型旅游形式,因而已经成为推动旅游行业及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成为该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显著特点之一。智慧旅游的推进,加快了传统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了创新型旅游系统,其本质即创新。与此同时,智慧旅游推动了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强了区域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实践,因此,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魏小安等曾经提出:“发展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经营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2.1.2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智慧旅游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科学地配置智力资源,加快智力产品的生产、分配与消费,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不依赖自然资源的新兴产业的出现,在当前旅游行业,信息及知识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旅游行业是智力型产业,因此,智慧旅游的出现,为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把智慧旅游作为支撑体系,打造更好的旅游产业平台,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智慧旅游的重要战略使命。
2.1.3以智慧旅游驱动生产力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
据中国科学院《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提出:“现代化本质,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信息时代下,全球已经掀起了一场智能化、可持续化科技及产业革命,这场革命如今已经蔓延到了旅游行业,推动了旅游主体的发展与壮大,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改善了旅游业环境,促使旅游产业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智慧旅游驱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传统经济发展有赖于资源驱动,导致物质财富出现相对过剩、资源危机等情况,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此,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经济运行与发展关键的内生变量。
2.2智慧旅游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智慧旅游的运营面向社会各主体,如旅游部门、涉旅企业,游客、周边居民等,而智慧旅游建设也涉及到各方面,包括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业务应用等。借助于信息技术,智慧旅游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为大众提供了智能化服务,而智慧旅游建设所涉及的各体系,如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改善城市形象;信息资源体系有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为广大游客及附近居民带来便利与效益,帮助涉旅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不仅如此,智慧旅游还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一方面,为当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智慧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2014年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智慧旅游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超过46%,所产生市场价值高达900亿,而在2014年,智慧旅游所带来的市场总价值高达1450亿。智慧旅游建设,极大地激励了政府、涉旅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并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更便利、智能化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旅游行业的整体收入,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智慧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与带动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当地市场空间,为景区、酒店、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带来了更多市场及商机,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智慧旅游的运营,实现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由于智慧旅游建设需要技术、设施,产品、设备的生产、建设,因而涉及到制造业的参与与融合,逐步构建起了智慧制造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链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智慧旅游所提供的现代化技术,为传统制造业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制造业新型发展模式的形成。智慧旅游系统中充分渗透了各种经济价值,虽然智慧旅游建设耗资巨大,但投入运营之后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012-2013年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创造了1.709万亿元效益,同比增长30%;截至2013年中旬,我国在线预订酒店、旅游行程、机票、火车票等用户量高达1.33亿,占所有网民量的1/5。总而言之,智慧旅游运营有效改善了区域旅游行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优化,加快了区域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推动智慧旅游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建议
3.1加快构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一是加快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包括旅游资源及信息的云存储及云交换中心,为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推动旅游信息采集、存储、的规范化,满足智慧旅游的要求。就旅游资源及信息云存储中心而言,重点结合旅游资源、市场、游客的需求,以及气象、交通相关信息,构建资源数据库,对旅游资源及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就云交换中心而言,重点对接当地城市平台,借助于信息平台同有关部门交换所需数据,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协作的联动性,便于有关企业同步更新数据,更好地服务游客,实现在线营销。二是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利用信息传播媒介及渠道,向广大游客提供更为全面、综合的旅游咨询信息及服务。同时,打造相应的营销平台,统一对地区旅游品牌加以推广,对旅游产品进行销售。借助于在线营销途径,有助于提高对于旅游舆情及游客需求的分析能力,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延伸营销渠道,积极开拓中小涉旅企业,以拓宽分销渠道,与此同时,借助于数据仓库技术,深入挖掘游客信息及需求,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及服务。
3.2深化多方合作,共建智慧旅游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在地区政府的引导下及当地市场的驱动下,结合企业与社会投入,构建与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就政府而言,应大力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出台全面、系统的优惠政策,并设立相应的投资基金,以更好地吸引企业投资,建立多元化融资服务系统。并注重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融资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以便为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加快完善创业孵化机制。为培育地区智慧旅游高新企业,增强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必须加快完善创业孵化、培育体系。通过孵化加速产业发展及规模化生产,积极探索与当地旅游情况相适合的发展模式,协助涉旅企业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培训,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及市场开拓能力,提高旅游服务功能。
3.3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造品牌智慧景区
注重智慧景区的宣传与推广,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新的信息服务形式及服务手段,推动景区服务范围逐步横向延伸。同时,深入挖掘服务资源,给予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在推送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智慧景区健康、稳定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当地资源环境的监测,构建统一、标准的信息化服务设施,确保资源、环境等各方面信息充分整合,全方位、智能化地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当地智慧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完善智慧旅游体系,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升级
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深化多方合作、打造品牌智慧景区等一系列动力因素的作用后,地区智慧旅游的发展将日趋成熟,此时,需要完善地区智慧旅游体系,构建全面覆盖技术层、服务层、应用层。技术层为当地智慧旅游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深入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摆脱终端设备的约束;服务层是智慧旅游体系的核心,依靠产业链中各要素的共同参与,全面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领域;应用层直接面向游客群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功能应用,真正使其体验到智慧旅游服务的便捷性与全面性。通过推动区域智慧旅游发展,实现旅游资源与信息的综合服务,充分优化和利用地区旅游资源,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提高区域经济增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