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篇1

关键词:美术史 素养 中学生

一、中学生与中国美术史和人文素养的关系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阶段主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与素质积累的过程。学习中国美术史可以让中学生更深入的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二、中国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作用

中国美术史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素质,它告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的多样性,怎样对之进行批判地继承,并做出一种清醒的文化抉择,这要求我们认识到美术史中蕴含的人文素质和中国现代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并为之在美术教育中对中学生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要求。

1.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人才需具备的知识架构应当是以知识规律为基础的,这个知识规律包括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显形的知识就是具体的技巧、技能、知识点和方法;隐性的知识是背后的规律,背后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做人的基本的素养,一种良好的品德。

2.对中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

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的认知、抒情、审美与创新能力的都有所陈述,它要求中学生发展独立人格与不断完善自身的自律能力。对此,一个有效的途径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淀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中国美术史对中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1.中国美术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体现

美术史在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表现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其核心层是情感化的,同时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中学生的情感价值实现提供另外的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而美术史的价值和作用,使美术史的教育不是从一个课程的角度去实施的,而是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去贴近中学生的人生、提高素质,促进其人生过程的和谐美好。把中国美术史教育与人文素质并列起来,是因为它对人的个性,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对人全面发展的综合心智、情态、涵养等方面的关照,这种关照首先来自于我们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之中。它展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即作品的风格、流派、类型,以其线条、色彩、动作、形态等,传递着节奏、韵律、比例、和谐,并由此塑造着一种语言,滋润着人的心灵世界。体会中国美术史的魅力,发挥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必能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人格丰富、平衡的发展。这就使得中国美术史与中学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并在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美术史中有许多的优秀作品他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成果的一部分,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块瑰宝,把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从解读作品的历史,文化意涵,学习分析、批评,从所见所闻归纳出合理的结果,亦即反省他们的感受、经验所代表的意义。使原有的世界跟学生看法融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其他领域的问题,形成一种善于统观全局、掌握核心的思想方式;结合美术史中作品的欣赏教学还可以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美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样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对美与丑有较高的鉴赏力与识别选择能力,从而造成较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中国美术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美术史具有人文性质,这是学生学习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发挥中国美术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对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虽然中国美术史只是作为中学生课程学习的一个微小的学科组成部分,但它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美术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国美术史宣传的人文性质虽然与现今人文性有着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但其“择美而从,择善而从”弘扬传统美德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对当今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特有的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创造性与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帮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总之,只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通过中国美术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强・中西绘画比较[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2

[2]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

[3]陈延・道法自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4]陈传席・中国画山文化[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

[5]孔新苗・张萍 中西美术比较[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1

篇2

基金项目 上海市嘉定区卫生局立项项目。项目名称:社区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与人文关怀干预效果的研究(KYXM)。项目编号:NO:2011-12-14

摘 要 目的:观察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与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方法:100例在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中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两组采取系统管理和常规用药管理,干预组在其基础治疗上再进行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2个月后观察两组管理前后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控制、中医养生和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血压 中医养生指导 人文关怀 家庭医生服务制

Effect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Wu Ping,Ge Lingyu,Jiang Qing,Li Jianwei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201802

Foundation item Shanghai City Health Bureau of Jiading District project.Project Nam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 (KYXM).Project number:NO:2011-12-1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 to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ystem.Methods:We selected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n 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50 each).Two groups adopted the system management and routine medication management.Intervention group add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 and humanistic care intervention.After 12 months,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Chinese medicine health and hypertension related health knowledg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In treatment satisfaction,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 Hyperten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guidance;Humanistic care;The family doctor service system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但不良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特别是高血压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2011年11月-2013年10月在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对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00例高血压患者均由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治疗后转到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制签约5个居委会建立的家庭病床。将其按建床时间顺序编号,随机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名。干预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75.5±4.7)岁,病程(16.5±7.5)年,血压(160.16±7.40)/(90.20±8.8)mmHg;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4.8±5.3)岁,病程(15.8±6.5)年,血压(158.12±8.80)/(88.50±8.62)mmHg。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所有高血压患者均符合西医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基本生活自理,无认知障碍,可以有家属照料者。在受访前已连续服降压药>2年,同意参加本项临床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病、免疫风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高血压患者;②有心肌梗死史、创伤或各种手术史;③伴有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④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因各种因素不再继续建立家庭病床者;⑥中风偏瘫的肌力0~Ⅲ级者。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的管理与治疗措施:a.系统管理:基线调查结果派专人进行电子档案的录入、全程监察、专人管理;b.常规用药干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贝那普利片10mg或血管紧张素受体Ⅱ阻滞剂(ARB)缬沙坦片40mg,1次/日,口服;c.定期随访等。

干预组再给予: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干预。1次/周,每次60分钟。12个月后评定疗效。①中医养生指导:制定中医养生宣教方案、开设中医养生方面专题讲座(包括膳食指导、四季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a.膳食指导: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和饮食规律,介绍常见的食物性味(四气五味)、功效以及药膳使用方法,讲解日常饮食宜忌、常用中医食疗方法、注意原则等,指导对药膳的认识,应视具体人与病情而选定合适之法等。b.四季养生:指导高血压患者应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及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和对四季变化的适应能力[3]。c.运动养生:指导运动养生贵在“适度”。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推广和辅导八段锦,提出锻炼注意事项和方法等,坚持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有益健康,使血压稳定[4,5]。d.情志养生:详细讲解高血压患者情志调摄的重要性,如果情志不调极易促使血压升高,有时吃药也难以奏效。要保持心情愉快,体内气机才能升降运行和顺畅达,阴阳和谐平衡,血压也就相对自然而然地降至正常的原理。②人文关怀干预:a.开设高血压、心理咨询热线专线、每周1次专病门诊、发放健康教育和中医养生资料(包括为能够自测血压的家庭发放血压计、健康宣教记录簿、测量血压记录本及《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教材)[6],依据患者需求定期上门作具体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的家庭环境制定对应的个体化服务。b.加强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给予关怀,耐心引导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身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及焦虑等不良情绪,指导高血压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c.建立医护人员-家庭-社会支持系统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的病因、预防和干预,使他们了解高血压病特点、常见并发症及其危害性及长期干预的必要性和注意要点,必要时进行个体化的反复多次宣教,按时正确监测血压,掌握复查和自查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认知、态度、理解力的改变促使其行为发生变化,提高患者自身健康意识,树立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

观察指标:实施管理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①血压控制情况;②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③中医养生知晓情况;④干预组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由本中心制定,患者本人填写或家属后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u检验和χ2检验。以P

结 果

对干预前后两组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组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压基线情况相同;经干预,两组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两组收缩压、干预组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血压下降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

对干预前后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情况比较:干预前两组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情况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中医养生知识知晓掌握明显增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明显提高(P

人文关怀干预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比较:①服务达标率:干预组达标率96%,对照组达标率9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②服务及时率:干预组达标率92%,对照组达标率9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服务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③治疗满意度:干预组整体满意率98%,对照组整体满意率8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是在社区的预防服务上应用生命全程保健的方法开展慢性病的预防。它强调自然社会环境和行为因素对人的不同作用及对人健康的影响,在针对不同阶段的靶人群,有的放矢地提供连续性预防服务[7]。服务对象是慢性病和常见病患者,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多见于老年人,在城乡结合部的老年患者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环境不好,行动不方便,经济条件较拮据,接受健康教育的知识面比较薄弱,特别是对中医养生普遍具有盲目性。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主要有体质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起居养生、膳食养生、顺时养生及药物养生等[8]。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也充分体现了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9]。社区卫生推行的家庭医生服务制中家庭病床的开设,其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价格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能够直接进入百姓家庭,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每位患者、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使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与保健理念直接进入百姓家庭,更好地为百姓服务。随着医疗改革体系的深入,人文关怀也将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将与医疗、护理、治疗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人文关怀是一种主动关怀患者的意愿、意识或责任,并在具体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和态度,医务人员只有拥有了人文关怀,才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10]。体现了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

本研究在社区层面以家庭病床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在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团队式服务,采用在常规干预下以中医养生指导和人文关怀的模式,深受患者及其家属的欢迎。因此,以开展家庭医生服务制中的家庭病床为突破点,研究并提供家庭病床可持续服务的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制是医院人性化关怀的延伸,是医院社会功能化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孙敏.高血压病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9):299.

2 刘力生,吴兆苏,朱鼎良,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陈志光.漫谈中医养生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17-119.

4 陈辉,周亚娜.八段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2):178-179.

5 陈威.八段锦对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72-3473.

6 傅东波,傅华.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金国军.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模式研究与绩效评价[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8 吴镝,徐玲春.中医养生学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评价[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9):85-86.

篇3

1中医养生学概况

《黄帝内经》成书时期,中医养生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已经建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讲的“道”,就是养生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从二千多年前发展至今,随着历代各学派精华之积累,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理论和原则。这些养生理论和原则非常广泛,经综合整理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养生要从养心开始,中医传统养生十分注重精神的调摄,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调养:涵养精神安神益志、心情愉快坦荡无忧、修身养性神形兼养。从医学观点而言,良好的情绪,适宜的身心调养,方能身心健康。

(2)养生从饮食着手。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饮食养生,饮食为健康之本。平日饮食,合理摄取饮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环境养生,是尽力适应各种内外环境,并争取创造有利的生活、工作环境,趋利避害,使人体身心健康。

(4)运动养生,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历代养生家很早就认识到平时要有微量运动,保持机体代谢正常,使各器官充满活力,因而健康延年益寿。

(5)休闲养生,是将养生与休闲娱乐结合,以身心兼养,寓养于乐的养生方法。通过各种内容健康丰富、情趣高雅、轻松活泼的体闲娱乐活动,在美好愉悦的气氛中,使情志畅达,气血调和,而达到养神益智、健体防病、延年增寿的最大目的。

2 中国医学传统养生文化

2.1 儒家

古有俗语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又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甚至认为人子完全不谙医道,是为不孝。历史上儒医之多,不堪枚举。而儒家本身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以心为本”的养生体系存在。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等,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健”, 而且还为了“寿”和“道”。儒家着重强调的是心性的道德主体作用,把人视为形、气与心一体的三相有机之体。由于史籍累累,儒家养生术所触及的范围,从饮食男女、和调四时到情志调节,以至于不同年龄阶层的各自调摄,都曾有所述及。不过,由于千百年来释、道思想对于儒家学者的种种影响,所以在儒家养生术中,有选择地吸收了释、道有关养生的大量方法。

2.2 道家

自古以来,医道两家密不可分,故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由于中华道家历来对于中医学的重视,《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医典籍,弥足珍贵。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2.3 释家

唐代以前,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佛家僧尼除了礼佛念经、坐禅持戒及举行法会宗教活动外,一般还要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还兼尚武术。这些活动,使僧尼们动静结合,既丰富了他们的佛教生活,又对修身养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篇4

关键词:中医;养生方式;社会各类人群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4-02

一?调研情况综述

调研人数:共发放问卷966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无效问卷43份,有效率为95.55%?其中男性占41.98%,女性占58.02%?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9.01%,26―40岁的占34.57%,41―60岁的占25.93%,61岁以上的占10.49%?受访者的职业,农民占13.04%,工人占12.42%,企事业单位者占32.92%,个体经营者占12.42%,退休人员占9.32%,学生占19.88%?年薪收入,1万元以下者为24.54%,1万元到3万元者为26.38%,3万元到10万元者为25.15%,10万元以上者为3.07%,无收入者为20.86%?

调研内容:包括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生活习惯?精神调养?术养方式等方面?

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后表明,受访者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的影响较大,养生保健的行为有较大差异?此次调研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济南长清地区各类人群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

二?中医不同养生方式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2.1食疗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认知现状

食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受到社会各类养生群体的青睐?超过半数的人都注重食疗养生,并认为食养对养生有所帮助,愿意身体力行?收入和学历较低的人群如农民?工人,一般不太在意食疗养生,多满足于普通的一日三餐?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会受工作环境?学习性质的影响,饮食往往不规律?

2.2行为养生在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作息作为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农民?工人?退休人员等群体,大都有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按时睡觉,不熬夜,睡眠质量也较好?农民?工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大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也相对较少;退休人员无工作压力,闲暇时间较多,且比较注重养生保健?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等群体,有时会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一些生活问题,导致作息很不规律,经常熬夜甚至通宵?

2.3形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运动作为养生的辅助手段,对养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基本没有时间来锻炼身体?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学生群体,只是偶尔通过慢跑?打球等类的普通体育锻炼来运动?极少数的人群通过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中医传统功法方式锻炼?

2.4神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调养精神对养生起着高层次的作用?超过半数的养生群体,通过种花种草?旅游?登山等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来调节心情,放松精神压力?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会通过绘画?音乐?阅读等艺术活动来调节精神?小部分群体则会通过站桩功?内养功?坐禅等中医方式进行精神调养?

三?调研综述

社会是由各类群体如农民?工人?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学生等构成的?由于他们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加之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类群体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知和不同养生方式的应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农民?工人群体运用的养生方式较为有限,而且水平较低?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部分个体经营者,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养生意识相对较强,所以养生方式较为多样,水平也相对较高?

在食疗?作息?日常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不同人群的运用情况都不尽相同的?在术养的方式选择上,50.31%的人群没运用过术养方式?32.38%的人群运用过推拿?拔罐?针灸的方式,部分人群运用过药浴?足浴?器物刺激等方式进行养生?通过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的宣传介绍,超过半数的人群表示,愿意通过食养?行为养?形养?神养等方式进行养生?小部分人群愿意通过气养?药养?术养等方式养生?大多数人认识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建议和措施

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对人民大众养生保健活动的引导,对有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和扶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二是卫生系统及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定期组织专家团队督促?检查各项养生保健工作的落实情况,使养生保健机构规划化?养生保健系统完善化?医院?医学院校等应充分自身的优势,组织各类专家走进基层,宣讲养生保健的意义,教授养生保健的方式方法等?三是社会媒体等应设立养生保健专栏?专题,引领舆论导向?同时对各种宣传严格把关,规范化管理,严格防止不良机构和个人假借养生保健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民群众?

通过以上努力,希望不同养生群体都能加强养生保健的意识,学习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每日坚持应用食养?行为养等方式进行保健,注重作息规律,每周有一定的运动量,并通过养花种草?读书看报等方式加强精神方面的调养,积极尝试各种养生保健的方式?只要各级部门积极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并加以实践,相信会在全社会引领出一种大众养生保健的新风向和新潮流,让中国梦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占文.中医养生大概念[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3.53(10);66-67.

[2]郑帅.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J].生命世界.2011(03);54-55.

[3]中医养生箴言[J].北京中医药.2008(06);421.

[4]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2,18(4):209-210.

[5]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3);30-31.

[6]吴俊琦,吴俊涛,韩涛.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79-181.

[7]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8]曹娜.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9]张玉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32(7):443-445.

[10]和中浚,江玉.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03);6-8.

篇5

张:马教授,感谢您接受采访。作为养生专家,您关注中医养生几十年,一定对养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来表述,您认为什么是养生?

马:养生是博大精深的学问,我觉得如果用一句话来讲,那就是:养护生机,保养生命,颐养天年,健康长寿。

张:听您的表述,养生的关键是养,怎么养才能够健康长寿,各家有各家的说法。这可能是由于个体差异存在造成的。我想,您已年近耄耋,自身的健康就能说明问题。那么,您是怎么养生的呢?是一开始就懂得保养吗?

马:我年少时,身体不好,不光患有肺结核、胃溃疡,还有高血压,很严重的失眠,头昏脑涨,身体每况愈下。进入高中三年级,因为血压控制不好,无法正常读书,被迫休学。母亲领着我,东奔西走,四处求医,看了好多医生,吃过好多药,都没能让我恢复健康。后来,找到一个老中医,原本没寄托多大希望,因为看过的医生很多了,当然也不乏名医,就没觉得草根树皮能解决问题。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位中医专家十分和蔼,详细了解我的病情,并让我放心。最让我高兴的是,几副药下去,我的病居然发生了神奇的转机,身体逐渐康复,我又可以回到学校上学了。更巧的是,教我语文的张老师也精通中医。老中医给开的方子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名方,叫做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验方。此后,我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搞中医。1956年,我如愿考入成都中医学院,读《黄帝内经》,开头几篇大论,重点就是谈养生。又读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序言中也是特别强调养生。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别重视养生,从此也引起我对养生的兴趣,也就开始了我的养生之路。再后来,发现好多人只是重视病来了看病,对预防和保养不太关心,当然,原因有多方面,科普太少或者能够把高深学问变成深入浅出的文章不多,于是,我开始了科普文章的写作。这样,一方面给患病者治病,一方面教未患病者防病。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养生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入。

张:那么,现在算来,您已经从事中医养生几十年了,听说您前些年还写过这样一首诗:“人生喜在结良缘,嫁给中医五十年,养生治病贵感悟,乐在其中笑开颜。”您觉得这养生怎么养才效果好,具体点说,养生的内容是否分先后,究竟都要养什么,怎么养?

马:我觉得,躯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的健康不能单纯体现在肌体没病上。从事中医养生这么多年,我认为,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我们这些从医者,不仅要追求医术精湛,而且要医德佳良;不仅要尽力为病人治病,还要尽力指导民众养生防病。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智慧的,想养生,要有智慧,要学会智慧养生。

张:您为什么倡导智慧养生?什么是智慧养生?怎样才能做到智慧养生?

马:要想达到健康长寿快乐的境界,就要靠智慧养生。注重养生,是一个人生存智慧的体现。倡导养生,首先要倡导“道”的层面,由养生之道来引导养生之术。这样的养生,才是明智的体现。

怎样才能做到智慧养生?首先是要从内心上渴求养生,其次就是要学好养生知识,再则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长期坚持,务求实效,特别是要从中体验快乐。所以我主张两个养生,科学养生,快乐养生,这就是我送给《科学养生》众多读者的心里话!

张:看来您对养生是“一见钟情”啊。

马:说到这个词儿,我还要和你说一个人。

张:我能猜到。肯定是你的夫人徐亚华,你的成绩好多都离不开这位幕后英雄的。听说她帮你查资料,整理资料,出点子,甚至还帮你抄写了几百万字稿,就连你出门诊,她都当助手,称得上形影不离了。

马:确实,有这么一位贤内助管着,感觉真好。我们相识是在1955年的一次文娱表演,真是有缘,一见钟情。后来,我上中医学院,她读师范学校。她看出来我的人品好,才在1962年开始正式管理我的。此后,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我经常有一种感恩的心情,这就是“一见钟情结良缘,一片爱心度晚年。”怕自己忘了,书房里,我特意放了一张她的大照片。跑题了,继续咱们的养生话题。

张:没跑题,这也是您养生中很重要的一环,祝愿您二老快乐相伴,幸福健康到永远。说完了您的养生理念,再打探一点儿隐私,说说您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吃喝玩乐吧。看看您对柴米油盐的态度,对衣食住行的追求,对喜怒哀乐的处置,是否隐藏着很多人期望得到的长寿密码。

马:我认为,养生之本应本于太极、本于正气、本于平衡,要做到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养生四有”是基本原则,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养生之道,适合自己最重要。就以饮食养生为例,我是回族人,我的饮食以素食为主,牛肉、鸡鸭鱼肉也吃,玉米、豌豆等粗粮也离不开。我还喜欢吃凉拌菜、水煮菜等。我的饮食习惯可以用这几句概括:“多醋少盐少吃糖,多吃蔬果少脂肪,烟熏烤炸少品尝,霉物切莫进胃肠。” 马有度和夫人在一起

在衣食住行方面,我从不挑剔,很容易满足。不去刻意地用服装包装自己,住的环境相对好一些就行,没有更高追求。在行上,我主要是走路,能走的情况下,基本不坐车。走路,强调快慢结合。慢时,就是散步,多在饭后,风雨无阻的。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不仅要散身,而且要散心。所以,我主张逍遥散步。除了慢走以外,还要锻炼快走,我在出门诊的空闲时间,在单位的空地上锻炼快走。郊游,也是我的爱好。像重庆的沙坪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等,我们夫妇都去过上千次。有人问我,您总在这些地方转,不觉得单调乏味吗?我不这么认为,你可能觉得就这么一个地方,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其实不然,只要改变一下视角,你就会发现时间在变,季节在变,逛公园的人也在变。所以每次逛公园,都能发现让人愉悦的新变化。

说到玩乐,我爱好多多都有乐。读书乐、品茶乐、交友乐、钓鱼乐、唱歌乐、养花乐、下棋乐,还有麻将乐。我有一首快乐麻将歌:

闲暇时间要消磨,麻将桌上寻欢乐。

桌上切忌搞赌博,大输大赢难共乐。

小小刺激打五角,你赢我赢都快乐。

筒条万子巧配合,花样翻新笑呵呵。

亲友邻居聚一聚,畅谈趣闻好快乐。

张:难得有这样一种心境啊,毕竟已年近耄耋,您还坚持养生科普工作,是什么支撑着您?创作的动力来自哪里?准备写到什么时候?

马:这主要来自一种信念吧。一种对养生的尊崇,一种对苍生的热爱,一种对后生的表率,这是巨大的动力,让我不能偷懒,要把我的全部精力和能量都贡献出来。不仅我自己养生,还要把这养生的信念传播开去,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养生的魅力,尝到健康长寿的甜头,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更精彩。只要我拿得动笔,就要一直写下去。

张:您对生命的期望值是多少?

马:谁都希望长命百岁,我也期望高寿,但长寿只有以健康为基础,生活质量高,活得健康,活得快乐,这才是长寿之福!

张:这也是您的长寿之福!最后问点轻松的问题:对于您,江湖人称小马哥,这小马哥的称谓是怎么来的?还准备当多久小马哥?

篇6

5月29日,中医药主题日活动启动,今年的主题为“中医药服务贸易高附加值、全产业链、打造新业态”。除了58家来自医疗、教育、研发、产业等中医药系统的参展单位集体亮相京交会展示服务、体验咨询外,商务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会上了落实《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相关措施。

展示中医药服务的魅力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服务贸易行业,今年的中医药板块包括中医药展览展示、中医药主题日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大会、中医药政策会、中医药项目推介会等六大类活动。京交会期间,俄罗斯、柬埔寨、蒙古、加拿大、瑞士、比利时、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主管医药卫生负责人到场。活动不仅有中医药企业参与,还包括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等内容。

为了强化受众对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感受和认知,扩大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影响力,此次中医药板块更加注重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宣传与服务体验。通过对中医养生、保健咨询和理疗推拿等项目的切身感受,增强受众对中国传统医药的感知和认识。邀请中医药养生保健专家,讲解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导入,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展览区还设置专门区域,让参观者和市民亲身体验针灸、按摩、刮痧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宣传资料展示、仪器鲜药等实物展示、中医专家现场服务等方式,令参与者通过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上的真切体验。

主题日期间,来自全国的58家中医药医疗、教育、研发、生产机构亲身感受中医药的服务魅力。通过开展公众体验,安排参会外国嘉宾体验和媒体体验等活动,展示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魅力。

5月31日是京交会市民开放日,这一天,记者现场注意到,普通市民可以进行中医药服务体验,包括中医体质辨识,推拿按摩等,京交会期间,在新华网和新浪网上可随时观看中医专家的讲座直播。

支持政策

5月30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新闻会。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会上,商务部表示将支持中医药服务贸易,做强骨干中医药企业。

西药在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遇到了毒副作用、耐药性等难题。中医药由于疗效比较确切,用药相对安全,费用也相对较低等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但是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中医药服务贸易存在规模比较小、经营分散,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等问题。

对此,国家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项目,以及骨干企业和重点区域建设工作,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骨干企业,创建若干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点区域。

这次的重点项目主要是要支持一批有一定工作基础,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重点支持最近三年持续稳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并且有较好工作基础,形成规模效益和良好品牌的企业,主要是为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协调有关部门,协助落实这些企业以及重点项目,包括金融、财税、进出口政策方面的优惠,重点解决其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搭建“走出去”平台

今年京交会首次推出中医药高端旅游项目,为中医药服务贸易搭建“走出去”平台。其中北京市旅游委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共同确定的21家“北京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也全部参展本届京交会。

京交会是了解中国服务行业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让更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的医疗水平和就医环境近距离的了解可以让他们放心选择中医服务。据广安门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以前,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是2700人左右,而去年京交会后,医院外籍人士门诊量突破6000人。

篇7

1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医学的正确比较

西医院校的学生以西医为主要专业,在接触中医学课程之前,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学的理论,在其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因此在接受各种信息的时候,总是将来自外界的信息与已经形成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在学习与西医学有较大反差的中医学时,理解和接受有较大困难。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主要原因是将中医学理论与医学理论进行片面、肤浅比较的结果,因此,教学中应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的比较引上正确轨道,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学科体系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不同的学科体系有各自不同的强项与弱项。学习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通过科学比较,正确认识中医学的价值和地位。

2用西医学知识加深对中医学知识的理解

西医院校学生与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同,故中医学授课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在授课中既要保持中医学理论的完整性、突出中医学特色,又要多用西医知识来加深对中医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清热药时,既按中医理论讲授其功效和临床应用,又讲授清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如抗菌、抗病毒作用,同时强调并举例说明清热药不等同于抗生素,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又如在讲授肾主骨时,同时介绍现代药理研究补肾药物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且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3介绍中医药科研成果以提高对中医学认识

教学中介绍中医药科研成果,如血瘀证的研究进展、肾虚与衰老的研究进展等。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临床应用,如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血液病、肿瘤等,可以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兴趣,为今后学习中医学、研究中医学打下良好基础。

4充实现行教材以提高教学效果

近几年来,我国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均使用《中医学》第7版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但教材中针灸学基础章节,无按摩基础知识及针灸治疗常见疾病的相关内容,我们增加了按摩学基础知识和在临床和养生、保健中的具体应用,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另外,在讲解常用中药时,配了药物图片,并增加现代药理研究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5重视临床示教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理论与临床联系密切,故讲课时应多举临床病案,以增强中医学理论的说服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近几年来,我校中医学课程设置为72学时,其中大课60学时,示教12学时(分4次进行第1次为中医诊法示教,重点在舌诊和脉诊;第2次示教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中医理法方药的知识诊治疾病,然后给学生介绍临床常用中成药的剂型和使用要点;第3次示教是带领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室’对照各种实物标本,结合大课所讲授的中药学知识着重介绍各类中药的临床作用特点和区别;第4次示教为针灸示教,让学生了解怎样用针灸治疗常见病。通过多次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满意度名列各科教学的前茅,多数学生要求增加中医学示教时间,表明学生对中医学已经有浓厚的兴趣。

6中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教材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正与完善;②尚无统一的教学大纲;③中医学授课学时和示教学时偏少;④中医学教材深度和广度欠合理。

篇8

关键词:中医;社区;影响因素;对策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篇9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篇10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