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工程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开发工程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篇1

关键字:土地开发工程测绘;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概述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土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指在一定区域中,通过总体规划以及转向规划和城市规划等,以土地利用的相关规划作为用途和目标确定的基础,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法律技术手段以及经济和行政技术手段改造、整治以及调查和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产出率的过程,从而有效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并且周期长,复杂度较高。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特殊性,导致了其会受到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环境变化的直接影响。

当前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内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用地结构的调整;其次是对土地的平整,其主是以土地集约利用率的提高作为主要目的;再次,则是建设林网、沟渠以及道路,从而方便该区域中土地的使用;第四,则是对分散化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中归并;第五,对废弃用地予以恢复,从而有效提高利用率;第六,通过地界地划定,对区域土地的权属予以确定;最后则是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以保护改善环境作为前提,通过适度地开发储备农业土地资源。

二、土地开发整理中工程测绘的特点

在土地的开发整理中,对测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项目前期决策的阶段,这一阶段对数据精度要求非常的高,而对数据反映的内容要求最为全面的就是工程设计的部门。因为其牵涉到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能够为各个方提供合理准确的投资计算,对项目方案的经济性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下是以该阶段为重点来分析测量的特点。

1、特征点的测量不可少。一般的地形测量中,通常是先整体然后局部式的测量。为追求较高的效率,一般是绘成网格式测量,依据不同的比例要求来布置高程的测点,由整体到局部进行展开。测量预选绘定的点,其他的点大多采用内插方式。在成图以后,根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点和点之间的变化必须是平缓的,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但在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所以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往往采取的措施是绘密网格。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用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特征点,不事先画定网格。特征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例如坡顶与边坎边,实施复垦的测量特征点非常重要。

2、坎上坎下均应量测。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坎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测,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坎高。特别对缓坡坎,注明坎位置和坎高。这点尤为重要,因为直接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3、细部测量注记。所谓的细部测量注记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树木、房屋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坟的位置与面积,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特别是对拆村并点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设计方案的选择。

三、工程测绘技术的应用

对土地的开发整理是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的重要基础,而通过测绘可以将土地的不同状况以及所具有的内容予以反映,而在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个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工作内容性质也具有差异,所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土地开发整理,测绘工作的内容以及方式也不同。这里可以对测绘工作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地籍测绘以及工程测绘,下面便针对这两种测绘进行详细的研究,阐述二者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应用状况和其所起到的具体作用。

1、前期和后期阶段是测绘工作的重点阶段

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中,虽然始终都会利用到地籍测绘工作,但是,由于地籍测绘的主要性能,决定了其多用于前期阶段以及后期阶段。地籍测绘能够依照土地特点,针对一些规则性较差的土地界线进行取值,通过这项工作能够对土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对前期的工作予以详细的地籍测量,以此得到详细准确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方便图纸的绘制。在这一基础上,补测和补充调查工作则是通过地籍图的使用进行的,因此就需要土地所用者或者使用者才遇到测量活动中,这也是为了避免后期不会因土地问题而造成纠纷。所以后期的土地测绘需要详细的地籍测绘作为基础,这也是保证使用者以及开发者的合法权益重要基础。

2、决策设计阶段

前期阶段中测绘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前期主要为设计阶段以及决策阶段,所以对于地形地貌需要予以全面地掌握,需要掌握的内容包括旧城的改造以及人口的流动状况,并对损失进行详细的评估,只有在全面分析预测整体项目,才能够为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项目可行性,并设计计划工程的开展,从而对项目予以准确的预算,保证项目开展后能够有效协调管理各个部门的工作。另外土地的开发整理并不是一项单独的工作,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配合相关部门,将不同属性的数据以及信息提供给工程设计部门以及环境管理部门,另外城市规划部门也需要土地开发整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以此保证决策以及反应能够科学准确。

3、施工过程中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测绘工作主要起到了控制作用。随着项目成熟度的增加,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项目监督控制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均需要可靠的数据供给作为基础。而这一阶段的控制以及协调随着开发整理工作发展成熟,均能够通过工程监理予以完成,而施工单位则需要依照专业的测绘数据所提供的测绘成果在该阶段中,对审批方案予以设计,从而达到测控工程施工即可。

4、竣工验收中的作用

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个阶段都会涉及到测绘数据,即便工程以及竣工仍旧需要其作为验收基础数据。在工程队验收阶段,整个工程项目都需要测绘数据予以反应,工程竣工后,项目管理各部门会将工程测量结果作为管理资料予以存档管理,同中期阶段相比,在这一阶段只有测量结果精度达到标准要求,才能够使得验收顺利进行,才能够保证工程得到预期的收益。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1、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科学的决策,才能为规划项目初期提供有力的信息数据的支持,成为土地开发规划的基础信息,有效的保证经济、资源、环境及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与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应该具有这些要素,从而组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2、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巨大的投资,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套精确的、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一定要具有现实性,能够充分反映开发区域内的现状,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准确的效益分析、投资的合理计算以及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3、还要保证开发整理过程的规范工程行为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规范就是各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精细的测绘工作必然会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却不是越详细越好,因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测绘的费用。所以在测绘的时候要本着总费用最小的原则。因此,依据实际的工作经验可以知道在起伏上变化少且地势较平坦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一般要求 1:2000就可以符合各方的要求;而起伏变化多的区域应该达到1:1000;其次就是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标高等,沟与地窑等量注面积和比高;此外,搭建统一平台,统一成图进行规范标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以利于科学化的决策,保障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4、规范成图标准,构件统一平台。将测绘中所有的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提高共享水平,令信息的传输和利用效率更高,使用者能够更加快捷方便的获取由专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决策者也可以更加爱直观、准确的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保证工程项目进度的推进,更好的实现项目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志宏. 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应用探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2]牛珂. 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探讨[J]. 科技致富向导,2013,(7).

篇2

要精确工程测绘。工程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其实进行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工程测绘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推动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提高。文章主要讨论了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绘;土地开发整理;应用效果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困难同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城市规划、拆迁安排、土地划分以及城市化等方面都有应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是指使用不同的测绘技术对规划地点进行实际的测量,并且将测量数据绘成图像进行观察,例如地形实测图、工程图以及工程规划图等图像。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性质不一样,使用的测绘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分析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方法

工程测绘是指利用地质特点以及地质工程学理论对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进行观察、记录与绘图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特点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工程测绘的图像能够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精确的图像资料,能够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环节进行使用[1]。

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主要使用的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和GPS定位测绘技术以及3D测绘技术这3种技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是利用两点坐标点到宗地内的距离并且通过宗地内的距离标记相应的坐标点,其应用原理与土地面积测量一致。主要的测绘方式是将全站仪放置于坐标点A上,测量出水平直径、垂直距离以及斜距等信息,从而计算出坐标点B的相关数据。若两点之间的距离过远,需要建立过渡点进行辅助测量。然而这种测绘技术需要较多的工序,工作量较大,并且测绘的精度较低[2]。GPS定位测绘技术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测绘方式,均需要一个GPS全站仪即可实现GPS信号的接受以及记录,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坐标点的测量,且GPS信号定位的精确度较高,GPS定位测绘技术使用的原理是使用DSM对GPS全站仪接受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制成WORD文档以及DWG格式的图像文件,其优点在于功能多、精度大、效率高、无时间限制,然而其存在工作量大、野外作业时间长以及操作过于复杂等方面的缺陷[3]。3D测绘技术能够有效弥补GPS定位测绘的不足,3D测绘技术结合了CAD图像绘制软件以及3D扫描系统,具有工作量小、野外作业时间短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

二、工程测绘应用的特点

工程测绘的精确度对于工程后期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测绘的精度,需要保障在一定的经济费用中追求较高的测绘结果,首先需要保障工程测绘比例尺需要符合实际土地开发整理;此外,地质测绘时需要设置关键点进行测量,主要对土地中的地形变化、坎脚、坎顶线等进行标注;在对旧址开发中,需要对房屋面积、建筑密度以及房屋的新旧程度和周围环境进行相关的记录[4]。为了有效的保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统一性,最好使用统一的标注进行工程测量,方便土地开发整理的数据信息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以及规划。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工程测绘随着土地开发整理阶段的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文章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各个阶段介绍工程测绘的应用。

1.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期和后期应用

工程测绘能够根据地质的特点,对一些不规则的土地界限进行裁剪、弯曲以及取直等方面的作业,对于早期的土地开发提供比较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对土地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绘图。在传统的早期土地开发整理中,这项工程是由多个部门进行共同记录和测量的,并在后期需要进行补充。而工程测绘能够有效避免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和后期的纠纷,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障工程计划的合理性。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分析,其中会包括旧址拆迁、人口转移以及损伤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够有效的做出工程的决策以及规划。通过工程测绘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工程开发的可信度进行对比和评估,对工程前期的审查和批准做好相应的基础,并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评估,并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算,有助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提供不同的地质信息给工程设计部门、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决策,做出最佳的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3.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施工中应用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工程测绘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图像主要是为监督部门以及施工单位提供的,在此阶段中,工程测量主要为施工起到了对照以及监督施工实施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有监管部门进行管理,施工单位可以只需要工程测绘在早期的测量成果进行建设。

4.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竣工中应用

在工程竣工后,需要使用工程测绘的数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检验,需要测绘的数据保持较好的准确性,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工程验收,提高工程测绘的信息精度,有助于进行后期的检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开发商的利益。

结束语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工程测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决策,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开发的规划水平以及决策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施工中的监督水平以及工程建设后的检验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土地开发整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建设,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工程测绘才能够有土地开发整理的准确化以及可行性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程少强.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3,12(12):209.

[2]赵国华.探析土地开发整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21(10):103.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质量;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1、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为保证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要,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的限制,潜力非常有限。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和耕地急需保护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耕地占补平衡当中,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以补充大量耕地,对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耕地的动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补充耕地数量和新增耕地率成为项目申报、衡量项目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各个地方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只注重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提升耕地质量,补充的耕地质量水平往往偏低,所以,把耕地数量的增加作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难点就在于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方面。

2、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过度重视耕地数量的补充,而忽略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现在,在我国进行土地整理的具体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地区对于土地整理的目标依旧主要是增加耕地的数量,并没有在改善生态以及提高耕地的质量等方面进行,在实际的整改工作中之后,土地的质量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我国能够进行开发适合做耕地的土地已经比较少,很多时候,为了确保耕地的占用和补充能够平衡,便开发那些不适合做耕地的荒地,虽然面积能够保证,但是质量却很难达到作物生长的需要,所以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看耕地的数量,更应该重视土地的质量,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

2.2、在土地整理的时候没有将生态效益以及景观效益结合起来

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大多注重田间道路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很少。在进行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生态规划和景观保护,也没有提出相关的要求,所以进行具体土地整理工作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些方面的问题。现在进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时候,设计道路及沟渠的时候追求高品位的设计,虽然规划出来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美化农村的形象和环境,生产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特色不断的缺失,景观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减少,各个地方都大同不易。

3、优化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的建议

3.1、制定统一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标准体系

3.1.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质量、土壤性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7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基本要素,构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2、将指标分级与标准化

为了能够定量评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需对上述指标体系的各指标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作为初级阶段的研究,本研究中根据各指标的含义及其对质量的内在客观要求,进行分级,并且对各级赋予相应的指标值,即指标标准化。

3.1.3、要确定因素权重

因素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如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专家会议法、专家咨询法等,可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内容、资料基础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其方法喜忧参半。

3.2、建章立制、充分发挥监理单位的监督作用

3.2.1、建立监理单位诚信档案考核制度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和竣工阶段的详细规定,制定相应的监理单位诚信考核制度。对监理单位的备案条件、备案提交的资料、监理单位项目的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方法、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该单位的诚信档案,以便评定监理的执业资格水平,规定其可以承担的业务等级。

3.2.2、制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理单位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监理工作进行多年之后,应更强调行业队伍的素质,使其真正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要在实际工作中重点核查专业监理工程师以及总监理工程师的执业注册信息是否属实,监理工程师资质一般要求是具有国家认可的水利、交通等三级以上资质;其次要强化对相关监理执业人员的管理。

3.2.3、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制度

在项目监理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效仿水利、园林、电力等行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行业的资质管理制度。或者可以和其他部门开展合作,相互认证成为一体,共同提高。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要求:水利三级以上资质企业;市政二级以上资质企业。

3.2.4、要加强监理人员培训

工程监理是一项技术性、服务性工作,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监理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建立监理人员持证上岗与注册制度是维护监理秩序、保证监理人员质量和监理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

3.3、培养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

不管是前期的质量计划,中期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还是后期的质量改进,都需要专业人才去做。而土地开发整理又具有综合性强、工期长、技术性强等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一支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方面坚持引进来。特聘大学专家教授、技术精湛的前线工人来授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抽调各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程指挥组和质量检验组,负责项目工程的招标、施工队伍的资质考核、施工指导及施工质量监督。二是坚持走出去。积极走访先进国家地区,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总之,没有高素质的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就不可能管理出高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最终也不可能收到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效果。

3.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土地开发整理要走向正规,必须以管理的规范化为基础。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尤其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管理,把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立项依据,同时加强对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争取做到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要根据各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技术标准。第三,要根据各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坚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总而言之,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耕地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对农业大国中国至关重要,因此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整理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合理的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改善限制耕地质量的影响因子,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耕地质量的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通过耕地整理,可以增加耕地数量、提升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相关问题以及其相应改善措施的分析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昌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7:362.

[2]盛鸿来.浅析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4,07:66.

[3]滕国生,张国梁.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4,04:235.

篇4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营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工程测量,还要包括经济与法律对这项工作的影响,同时行政与管理在项目的开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基本立足点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能够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增加值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于确立合理的开发经营模式,提升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也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当前我国用地量的增加以及粮食生产任务的不断加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与经营模式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开发整理在学术界作为一个具体的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但是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工作却早已开展。自我国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人们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并积极贯彻中央土地工作精神,在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土地开发整理中仅重视数量的提升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建设用地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建设用地单位或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建设用地项目审批的速度,需开发一定数量的耕地作为补偿,否则根据我国政策,建设用地项目不能得到及时的审批。因此,这些主体单位就加快工程进度,开发大量耕地用以补偿建设性用地。但是,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建设性用地,因此在土地开发中仅重视数量上的平衡,忽视了所开发耕地的质量。这种倾向下开发出的土地质量不高,生产能力有限。建设项目所占用的耕地质量与新开发的耕地质量严重不平衡。这实际也是一种土地生态破坏的表现。

2.在土地开发中仅重视局部利益,忽视长远的整体利益。土地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大工程,他要结合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水利条件等等。但是农民和村集体在土地开发中由于技术、资金、理念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仅凭个人经验就对小片土地实施开发。结果虽然满足了个人的眼前用地需要,但实际上未能与整体土地状况联系起来。而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的需求在这里不能正常实现。结果导致土地虽然被开发出来但实际上由于机制不合理、技术不成熟等现象造成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给以后的土地开发工作造成不利影响。满足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

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开发土地成本居高不下。目前一些专门的开发整理机构或房地产经营公司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机制和技术对土地开发整理进行规范的研究论证和规划设计。没有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开发整理项目样本。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开发项目评估、工程的概算、预算的合理参数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影响。而且再这些问题的影响下也不能准确的界定开发项目的投入资金标准,再加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在对开发项目的验收中没有科学严谨的验收标准导致开发自己浪费,土地质量下降,利用效率长期提升不上来。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的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进行管理。国家应当直接参与那些大型的、重要的土地开发项目。如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中低产田的改造、盐碱地改造等等。这些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不仅仅是对于整个生态坏境有益,需要政府一手操办的重大事项,而且对于这种大型工程,一般单位和个人也没有能力去完成,需要发挥政府的力量,组织庞大的开发资金和开发团队来实施。同时,这种大型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需要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综合考虑,同时还应当考虑区域间的生态协调与平衡。能站在如此宽阔的视野与全局角度考虑该项目的也只有政府。按流程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的项目管理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前期分析论证、土地规划设计、技术指导、项目资金预算、招标、建立项目数据库等。前期论证是项目的具体地理环境和生态因素以及长远的发展规划相结合所做的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在这一阶段须综合考虑项目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总体原则是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量是项目开发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应当果断的服从项目开发的长期生态效益。在具体实施抓奶哥还应当充分考虑人力、物力的准备情况,确保项目项目在具体额实施中能顺畅,快速。在分析论证阶段还应当综合权衡当地的土地、水文等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在评价项目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资源开发的潜力,对项目开展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还应当建立项目系统开展的各项配套措施和部门,具体包括技术单位、后勤单位、管理单位,建立单位。在项目开发之前还应当确定合理的验收标准。项目验收标准是项目开发中的工作目标,也是具体指导。为此在制定这一标准时应当组织相关专家和当地政府、群众做严格的、规范的项目论证。而且在这基础之上还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科学合理的项目开发具体要求。对于施工单位的管理也应当在开发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经营模式

土地开发整理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指土地开发整理的组织形式。合理的开发整理模式对于土地开发项目的工程质量、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都存在重大积极影响。模式的建立除了满足工程的需求外,还应当最大限度的整合项目的人力资源,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开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的农户开发整理模式。这种模式开发的主体是农户,开发过程中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偿和技术指导。正如前文所说,农民和村集体是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主体之一。但是他们对土地的开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技术,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这就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局部性,不能从全局利益出发。但是他们在开发土地中却具备较大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的工作也是决定耕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政府有必要在这种现实资源的基础上给予科学的指导和适当的补偿。这样就能维持他们在土地开发中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性。在具体实施中,政府首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相关人员对有开发土地想法的农户进行摸底调查,弄清楚人数、设计土地面积,开发目的等问题。然后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排除相关专家和政府人员给予具体的技术指导,在开发工作结束以后给予按照相关的标准给予农户一定的补偿。

2.集体组织开发整理模式。农村集体组织也是土地开发的一个强有力的主体,近几年随着建设用地的不断增长,村集体的自留地极具下降,而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村集体在土地开发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为此在土地开发中应当对于这种集体组织开发整理模式给予重点关注。村级组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是自行投资,农民参与,双方受益。开发整理出来的土地交由农民承包经营,农民所缴纳的承包费,在流入下一个开发整理项目。就规模而言,村级组织开发模式与农户自行开发模式更具优越性,因为他们能够更大程度的考虑到整体利益格局,有效规避了农民自行组织开发的分散性和盲目性。但是由于村级组织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还不能与专业化的开发机构相媲美。因此他们也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政府应当根据总体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规划给村级组织开发工作给出指导。

3.土地入股、联合开发整理模式。从对以上两种开发模式的分析和介绍来看,无论是农户自行开发还是村级组织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都有一个共同的限制性因素,那就是资金不足。土地开发与整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大中型土地整理需投入大型设备和科学的测绘等。这对于农户和村级组织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为解决资金问题可探索土地入股、联合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土地开发与整理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将自己的开发之后的土地作为股份入股,与其他具有技术实力的施工单位联合开发。开发之后的土地利用收益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这样不仅解决了土地开发的资金问题,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土地开发和利用的科学性和土地质量。综上所述,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我国当前土地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确保建设性用地充足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限制土地资源,提升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率。因此针对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在项目经营模式中可探索实施农户开发,村级组织开发,土地入股,与企业技术单位与施工单位的联合开发等多种经营模式。

作者:杨春辰 单位: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

篇5

当代经济的高速向前发展,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来说,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某些地区,通过有效的总体规划以及区域规划,把基础确定为土地整理规划,然后通过对各种手段的利用来进行技术提升,相应的手段包括法律技术手段、工程技术手段、行政和经济的政治等等,这样能够让土地的综合产出率有所提升,可以让土地的开发区域环境得到保障。当前由于我国的土地开发区域比较集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对开发土地的及时调整;第二,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整理,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建设沟渠以及道路,进而有效的保障区域土地的利用;第四,对居民点进行及时的布置;第五,对废弃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保障利用率;第六,合理的划分地界,明确的确定区域土地的归有权;第七,对周边的环境进行保护,把保护环境作为基础,科学合理的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二、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专项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应用现如今,最新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已经开始对基础的图件进行改善了,采用的资料都是来自于土地测绘中的数据,然后经过长期的绘图之后获得。土地的开发工作用对数据的利用是通过航片的编绘完成的,相对于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编制方式来说,现在的规划技术是利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然后通过9系统的准确性来对即将展开土地开发的地区进行数据测量,然后通过系统对土地开发的质量进行保障,同时也完成对开发地区进行项目整理的工作,这样不单单能够让项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同时也是对土地开发整理数据准确性的保障。

(二)施工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利用以前得出的测量数据成果对初步设计中的沟、路、渠、田坎进行工程施工,从而使施工单位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设计方案,对设计图件进行及时的施工。在进行土地开发的整理工作的时候,在初期的管理阶段,施工的团队应该采用测绘技术来进行操作,通过初期的测量成果结合专门的设计控制点,来对设计工作中的详细内容进行补充,这样有利于施工单位的设计方案通过相应的审核工作,并且有助于设计图件的施工操作。

(三)规划设计中测绘技术的应用土地开发整理建议书的撰写、精确的研究、项目设计等内容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土地项目的相关设计完成之后,我们利用公司招标的方式,通过施工单位来进行施工操作,因此项目在初期的设计阶段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要求比较严格,施工操作的对于需要进行):/测量,对开发项目地区的相关地貌数据进行准确的规划和测量。

三、测绘工作在土地整理中的重要性

因为土地测绘内容的不同,所以应用时间段也会不同,地籍测量和工程测量是土地项目测绘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籍测量主要存在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它的工作内容是在项目前期对权属界线以及各类地类界线进行精确的测量,最后的工作成果是需要经过各方面确认的地籍图。后期主要是指在为工程的各个阶段提供有效、精确的测量资料,比如说工程前期和设计阶段就需要项目区域较为详细的现状描述,包含但不限于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等。在工程的中期控制阶段就需要向项目工程的控制部门提供工程具体数据,在施工项目工程的后期的检验和完工阶段,工程测量的主要工作是准确绘制工程项目的效果图以及提供相关部门求的存档和管理资料。土地整理项目不但需要严谨而有效的测绘工作的进行加入,而且对测绘的精确性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工程规划决策是否科学和测绘的准确性关乎工程质量的好坏。在规划土地整理的开始,测绘工作就和土地整理工作就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是土地整理工作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四、结语

篇6

一、规划的编制

(一)指导思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以内涵挖潜为重点,以增加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主要任务: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提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等,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三)主要内容:

1.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潜力;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任务;

4.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规模、布局、项目等;

5.分析评价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投资和效益;

6.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省、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方向。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四)编制原则:

1.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2.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3.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因地制宜,统筹安排;

6.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跨行政区域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由涉及区域的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致,重点确定近期规划。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五年。

(六)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根据需要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编制经费,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等;

2.调查分析: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变更调查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现有资料,进行必要的核实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状、潜力、投入和效益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明确存在的问题;

3.拟定规划方案: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土地资源状况,提出规划目标和任务,并结合资金投入和有关政策,综合平衡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相关规划指标分解等,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经可行性论证和评价后,提出规划推荐方案;

4.协调论证:通过规划协调会、论证会等方式,主要就规划目标、重点区域布局、开发整理分区、重点工程安排、实施政策和措施等进行协调论证,县级规划还应征求公众意见;

5.规划评审和报批:通过有关专家参加的规划评审会,进一步修改完善规划,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修改和完善规划后,按照本意见要求报批。

规划编制、评审应当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规范和本意见。

(七)规划成果: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

2.规划图件:省级和地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般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潜力分布图,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等规划图。图件比例尺一般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一致。

3.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及工作报告等。

上述成果包括按照有关技术标准提交的文档、图件的电子数据。有条件的,应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数据库。

二、规划的审批

(八)审批权限:地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报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九)审批程序:申请报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评审: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由负责编制该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规划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

2.申报: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上一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审批。上报材料包括规划文本及说明、专题报告、规划图件。

3.审查: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意见的要求,对规划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4.批复: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审查结论,提出批准、原则批准的意见,并正式行文批复。

凡属批准的规划,负责审批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同步做好规划备案工作。凡属原则批准,但需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规划,负责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公布规划前应认真组织修改,并将修改后的规划报批准机关备案。

(十)审查标准:审查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遵循下列标准:

1.充分体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要求;

2.土地开发整理目标、方向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可行;

3.土地开发整理部署和安排明确,指标分解和重点区域布局合理,工程、项目安排切合实际;

4.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分析和预期效益评价依据充分;

5.上下级规划之间以及相关规划之间协调、衔接较好;

6.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研究的内容符合有关要求;

7.规划图件内容全面,编绘方法正确,图面整洁清晰,符合制图要求;

8.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十一)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批准后,编制规划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当地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社会公布。

(十二)经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因特殊情况需作局部调整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决定,并将调整方案报规划原批准机关备案;涉及规划主要目标、重点区域布局、重点工程和项目安排改变的,由编制该规划的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规划的机关批准。

三、规划的实施

(十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活动,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十四)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国家投资的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原则亡应当安排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中,并有利于重大工程的实施。

(十五)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审查制度,严格按照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审查。

篇7

摘 要: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旧城改造、拆迁安置、区域规划、开发整理后土地面积和权属重新划分等各个方面。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测绘数据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数据,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保证。由于测绘工作贯穿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全过程,不同于平常所指的地形测量,因此测绘工作比地形测量工作更细致,更具体,同时更讲究方法,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概(预)算的准确性,在科学决策、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本文对土地开发整理各环节测绘技术及应用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测绘技术土地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政策措施。测绘数据是决策正确的最基本保证。提高测绘水平,更有利于土地整理。

一、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特点

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对测量提出最高要求的是在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而这一阶段对数据精度要求最高、对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求最全面的主要是工程设计部门。牵涉到设计方案的制定、设计概(预)算的准确编制、为各方提供合理准确的投资计算、对项目的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以该阶段为重点分析测量的特点下面几点:

(一)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

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在成图后,依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在这中间,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假设,就是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必须是平缓的,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但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画密网格。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顶、边坎边。旧村复垦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

(二)坎上坎下均测

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有时特别重要,因为这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三)细部测量注明。

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坟穴、树木、房层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②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③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

二、各阶段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一)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基础图件是土地利用现状图,在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上制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图,对于数量占绝大多数的市县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其图件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5万-1:20万,是在国家测绘部门提供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1:1万)基础上,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利用航片、调绘片编绘而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是专项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潜力调查图以1:1万土地详查图为工作底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来开展工作的。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前期的框架性基础研究。该阶段对项目区的土地面积、长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并不很高,可采用专项规划中的相应图件作为工作底图,图片比例尺一般不为1:1万或者1:5万。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因涉及项目规划方案的优劣判断、沟林路渠工程的详细设计、工程概(预)算及土方计算的准确性等,因此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对项目区各类土地的面积、长度、高程有相对较高的精度要求。通常要求实测比例尺大于1:2000的全要素地形图作为设计底图。

(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在项目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只要根据专业测绘单位提供的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界)石,采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法,依据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时,要提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这一阶段的测绘数据是工程项目的成果图,最终将反映项目的竣工现状,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较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基础作用

(一)为决策科学化提供基础信息数据支持

决策科学化的根本依据和支持条件就是资源、环境、经济、统计等基础信息数据的获取和共享。理想的测绘成果上应该附加这些要素,集中成为数据库,面向不同决策部门提供不同的基础信息数据。

(二)节约投资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大投资,工程施工过程应严格按照以概算控制预算、以预算控制工程决算的步骤进行,从一开始就应为资金的节约、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套精确、详细的工程项目测绘成果,必须具有现势性,充分反映开发区域内的一切现状,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投资的合理计算、准确的效益分析、概(预)算的精确计算等。

(三)规范工程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规矩就是各种施工验收规范,而这些规范所执行的先决条件是有科学可行的工程设计,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要做好符合实际的设计,测绘资料就必须详实,能反映出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数据。

四、土地开发整理测绘的几点认识

(一)测区的实测范围一般要比项目范围大

一般的情况下要测出项目范围界线外50m到100m,不能仅仅测到项目范围界线上,因为土地开始整理项目范围外的附近,一些与土地整理项目相关的情况,也必须有个相对清楚的交待。

(二)项目区内权属界线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测量的重点,应当结合土地权属调查时的成果资料测绘权属界线

当实地已经发生了改变或土地调查成果图件的权属界线不确定时,由县国土资料管理部门、乡村地政府人员以及土地权属界相邻双方到实地进行共同指界,按共同指定的界线详细准确测定。

(三)测绘工作应有所测重与取舍地

居民点、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建设用地的,只要测绘出其地类界线,能求出其地类面积便可,不必要对每一建设筑物、构筑物进行详细的观测。

(四)关键点测量必不可少

高程点的施测要合理,平坦地区一般可以60m为网格施测,地貌破碎、地形变化复杂地区施测高程点网格间距不能大于40m。要加测高程趋势变化点、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沟、地窑等量注面积及比高。测区应埋设足够的标石,注记高程和坐标,以利进行工程施工控制。

五、结束语

精细的测绘工作固然会提高后期工作的精度,但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因为这增加测绘的费用。不同的工程项目及项目的不同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对测绘工作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本着总费用最小的原则,在满足规划单位用图的前提下,在精度与费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篇8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5-1

0 引言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对现有的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配,进而保证我国耕地占有率以及面积的具体安排与运筹。其主要分为土地补充耕地的部分以及对土地进行复垦的部分。而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就是使用我国土地专项管理资金对农村的未开发或未利用的土地进行使用,对农田、树林等土地形态进行综合处理,进而提高我国耕地占有面积,增强我国耕地质量与占有率。[1]我国在1999年颁布的《土地管理法》中就有国家对土地整理这一问题的设计,其中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的合理规划,对未使用、荒废土地的合理整治,提高耕地面积与质量的各种措施等。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土地整理”这一词汇法律化。

1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1.1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内涵

世界上对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含义解释多种多样,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耕地质量是土地受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的总称,其质量好坏表现在耕地环境状况的好坏、农产品生产质量的高低等等。土地开发整理在通过科学手段的指导下,对土地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改善耕地利用结构和生产,从而增加耕地有效供给量,增加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1.2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是扩大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面积,还未能把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上,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耕地质量管理问题一直影响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的进展。国内大部分区域的荒地十有八九都被开发了,但是土地开发的脚步很难停下来,只要是荒地就进行开发,表面上显示土体开发不断进行,离目标似乎不远了,但停下来研究发现开发整理土地质量参差不齐,目标不仅没有实现,还严重破坏了土地质量。土地开发整理不能看量不看质,土地面积是不断的再增长,土地质量同时也应该得到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烈。在我国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为了满足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为了建设新农村美化村民居住环境,设计者们绞尽脑汁的设计规划方案,将大面积的钢筋混凝土灌溉水渠修建在土地上,虽然灌溉水渠满足了农作物对水资源的需求,但是混凝土构造的水渠无法涵养水源,影响了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生物群落稳定性下降、生物种类越来越少,给农业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2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政府相关部门在面对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管理时,在权衡耕地占补平衡时所关注的数据不能仅仅局限在耕地面积上,还要严格监控耕地的质量,只有当耕地面积和质量同步得到发展,才视作土地开发整理的进步。同时政府应组建专业小组,对各个地区的不同地形提供技术支持,真正意义上地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对等。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开发整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耕地受工业、乡镇企业、农药污染面积达到2190万公顷左右,大约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2]耕地受污染影响,一些直接荒废,一些能够被利用的耕地生产的农产品也是被污染的,最终给人的身体造成危害。面对这种现象,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加强人们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将耕地环境保护列在土地开发整理的首要位置。全国各地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土地开发规划与土地保护规划,并不是每一片土地都是以开发整理为目的,必须结合当地特有的气候、地形、人文等综合因素,明确开发地的可开发区域和不可开发区域,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每一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率。[3]此外,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作为设计单位也要合理设计每一寸土地,在施工作业中施工单位更要依据设计单位的设计适度开发,只有在各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对土地加以保护才能有效的利用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内容的探讨,可以预见,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 李明月,张琛,刘越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11).

[2] 胡振琪,赵艳玲,姜晶等.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验收方案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9(06).

[3] 吴红妹,胡静.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验收分析[J].土地探索,2010(09).

作者简介:吴桂华(1985-),女,满族,辽宁丹东人,就职于辽宁天宇国土规划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开发与整理;吴溪(1985-),女,满族,辽宁本溪人,就职于辽宁天宇国土规划整理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土地开发与整理。

篇9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策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胀,以及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遭到相当严重的损害。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而今土地资源退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一、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难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落实受到冲击。当前,我国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对完善规划体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十分必要。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的补充耕地任务主要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来实现。由于“占一补一”的补充耕地行为的分散性、局部性和无规划性,势必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整体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占一补一”的土地整理行为未能实现规范的项目化管理原因很多,主要因为实施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任务较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任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比较利益上存在明显的优势。在土地开发整理成本相近的情况下,耕地开垦费的收取额度往往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单位投资额度要高。在明显的比较利益驱动下,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更倾向于完成本级的占补平衡任务,实现本辖区的经济发展,对于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和实施的积极性都不高。这一现象在经济发达、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紧缺、建设占地频繁的地区尤为明显。因此,目前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内涵偏窄,极大地弱化了项目对保证我国耕地安全的作用。

2. 战略重点定位不准,影响实施效果各地在申报和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时,重视完成项目新增耕地这个硬任务,但对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认为是个软指标,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和评价,很费劲。有的地方因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为了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实现“总量平衡”目标,过度开发。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决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应该以土地整理为主,从中低产田整理的成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粮食安全的贡献率而言,应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战略重点定位在以土地整理为主,其中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以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为土地整理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3. 现行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约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如期顺利实施“缴用挂钩”原则限制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大规模得实施。我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的各级留成部分,在项目报批时采取“缴用挂钩”原则。

现阶段,主要倾向于由国库逐级转移支付的模式。这种资金支付渠道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项目资金支付中间环节偏多影响了资金拨付效率,财政和国土部门之间存在诸多的协调与沟通,财政部门的上下级之间也存在许多报批环节,使资金在拨付使用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往往因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而影响到工程进度。同时,由于许多地方多为“吃财政饭”,资金在由各级财政部门逐级转移支付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滞留甚至挪用行为,直接危害项口的资金安全,挫伤项目申报单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预期效果。

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对策

1.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储备库制度,实现项目化管理

进一步拓宽土地开发整理目标的内涵,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作用十分必要。当前形势下就是要把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任务纳入统一的项目化管理。在继续完善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储备库,国土部门在建立项目储备库时,要争取农业、水利部门专家及其有关资料,对土地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统一储备、分步使用;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实行统一收缴、统一使用、统一管理、滚动发展的模式。不断扩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来源、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行为,提高耕地质量。

2. 保证土地开发整理整体效果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申报立项的新导向。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时,明确将现有耕地的整理特别是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中低产田整理作为土地整理项目的重点,从政策导向,在立项时加以倾斜照顾。把土地整理的重点放在对基本农田的统一综合整治上,既保证了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又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每年批准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确定一定比例的中低产田整理项目,建立完整科学的土地整理质量评价体系。

3. 完善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管埋办法

适当改变“缴用挂钩”立项原则,统一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报批时,在参考当地政府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上缴情况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可供开发整理的土地资源情况,提高项目规模的申报标准,指导专项资金向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倾斜,不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整体效果。

篇10

【关键词】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现状;对策措施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因此对土地进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现状分析

1、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2、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3、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二、加强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3、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4、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三、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2、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构,先征收集体土地,纳入政府用地储备,并制定相关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统筹。

3、依法报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将已经报废的工矿企业用地、废弃的学校用地都置换成城乡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体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农用地转用指标。

结束语

土地不仅为城镇发展提供布局与建设的空间,而且是融资的重要工具,土地增值收益的公平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的体现。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城乡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5)

【2】朱建荣,徐明.狠抓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城乡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 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