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对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对经济的影响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 发展 经济 山东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金融可以从各个层面为经济生活提供支持与服务,随着政府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的功能,金融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愈发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金融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也更加重要。山东省农业水平较高,并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成果。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的研究。

徐笑波等人(1994)较早的把金融发展理论运用到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实证分析当中,他们用行社存款与农村国民收入的比值衡量我国农村金融的深化程度,进行了农村金融相关率的计算,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与GDP提高之间有相关性。张冰(2007)采用了我国农业产值、农村贷款、农村储蓄存款这三个指标,对1956年至199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分析,发现我国的金融明显促进经济的增长。温涛等人(2005)把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水平的指标,运用中国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水平这三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水平带来比较明显的负效应,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之间并无协整关系。

在研究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时,有的学者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有的学者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比于线性回归,灰色关联分析法要求的计算量小,动态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故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农村金融对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介绍

灰色关联分析判断序列相关性的思路是根据不同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如果曲线越相似,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曲线之间差异越大,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会越小,这在认知上符合我们对相关性的一个认识。

第一步,明确相应的参考序列、影响参考序列的比较序列。一般把因变量设定为参考序列yi,自变量设定为比较序列xi。参考数列表示为,比较数列为。

第二步,对所有序列进行无量纲化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的影响。

第三步,根据下面的公式,得到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yi的灰色关联系数。

关联系数公式为:

在这里,ρ代表分辨系数,通常在0-1的范围内取值,一般赋值0.5。

指第二级最小差,指第二级最大差。

第四步,计算关联度ri,表示的信息比较分散,不便于整体比较。故取平均值,即关联度ri。关联度的计算公式为:

三、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为衡量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选取了两个指标,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一个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通过其他学者的研究,本文运用Goldsmith于1969年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来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在这里,金融相关比率=(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第一产业增加值。运用农业贷款余额/农业存款余额表示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为衡量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选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两个指标进行反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衡量了农业的发展效率,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0~2010年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进行研究,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农业存、贷款余额表示农业存、贷款数据。相关数据来自于2000~2010年《山东统计年鉴》。

分别选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参考序列,农村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指标为比较序列,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各个指标的关联度均比较强,证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促进性比较强。另外,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村经济两个指标的关联度均低于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两个指标的关联度,这说明山东省在农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仍有待加强。故山东省在发展农村金融时,应该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同时也要继续保持其发展效率,满足广大农户与企业的农业发展需求,切实将农业资金运用于农业生产当中去,逐步构造一个合理搭配、效率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

四、政策建议

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一方面,山东省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农村信贷数量较低,并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农业发展需求。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带动各个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来,扩大机构主体规模,提高资金供给,给予生产者更多的金融支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农户、农产品企业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山东省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拓宽农村金融的融资渠道。比如对某些不具竞争优势但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政府可以考虑对其重点培养,能够吸引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这样也会扩大农村金融的规模。

山东省还需进一步进行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的市场机制还需完善,农业保险等起步较晚,也需要提高发展,政府应当支持与鼓励农村金融的产品创新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的效率。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探索新业务,为农户与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险服务。各个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担保机构、相关中介机构等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农村金融的新产品。另外,各个金融机构也可参考国外农业金融的先进经验,推广试行农业期货等新的金融工具。总之,各个机构应不断探索,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共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笑波,邓英淘等.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1979~1990[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2.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农村金融有效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吗[J].农业经济问题,2012,(09):50-57+111.

[3]张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4.

[4]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30-43.

篇2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1982-2009年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深化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银行信贷、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深化程度和非寿险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但是寿险业的发展显著推动了经济增长,尽管这种推动作用很微弱。

关键词:寿险业 非寿险业 金融深化 经济增长

研究背景

自Adam Smith以来,经济学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Adam Smith较早地意识到银行活动可以使本无所用的资本大部分有用,本不生利的资本大部分生利,因而增加一国的产出。但是,真正系统地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Goldsmith。在其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Goldsmith首次给出了金融发展的定义,并建立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指标,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之后,McKinnon和Shaw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深化了Goldsmith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evine等人为代表的济学家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开创了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市场摩擦因素导致了经济对金融系统的内在需求,而金融发展则通过提高储蓄率、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资本配置效率等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然而,无论是早期古典金融学者对金融发展问题的关注,还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验证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银行和股票市场上,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鲜有讨论,这一现象颇耐人寻味。

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并列为金融业三大支柱产业,然而一直以来,保险业的地位始终不及银行及证券业。这或许是由于保险业起步较晚,1720年才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保险公司,远落后于银行业及证券业的发展。所以尽管自20世纪以来,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资产在金融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从绝对数值上来讲,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仍显著弱于银行与证券业。而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制度背景,因此,学术界对于保险业的相对忽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也应看到,伴随其迅猛发展,保险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9年全球保费收入超过4万亿美元,保险业资产总额达22.6万亿美元,占金融资产约12%。因此,我们在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中不应继续忽视保险业的作用。

文献综述

经济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与检验,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探讨。Goldsmith(1969)最早定量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金融发展与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随后,King和Levine(1993)、Levine和Zervos(1998)、Beck、Levine和Loyaza(2000)均证实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这些研究未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Patrick(1966)指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两种可能:“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将居于主导地位。但是,Demetriades和Hussein(1996)、Esso(2009)的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受到每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制度、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关系模式。Bencivenga和Smith(1991)、Greenwood和Smith(1997)、Beck、Levine和Loayza(1999)、Rioja和Valev(2004)则分别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流动性风险等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通过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和资本边际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更多的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韩廷春(2001)、伍海华和马正兵(2003)、樊胜和王晓黎(2003)、杨飞虎(2007)、袁云峰和曹旭华(2007)的研究均发现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金融发展未能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中,由于使用的计量方法、选取的指标和数据来源不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未得出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此外,令人遗憾的是,以上的研究均未将保险市场纳入到金融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尽管Webb,Grace和Skipper(2002)、Min和Yung(2008)、Adams等(2009)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但是对保险发展理论的研究不足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保险市场纳入金融发展的框架中,探讨保险发展、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模型和数据

本文的研究采用Webb等(2002)修正的Solow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

Y(t)=A(t)K(t)αL(t)1-α(1)

其中Y(t)、K(t)和L(t)分别是t时期的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满足dY/dK>0,dY/dL>0,d 2Y/dK 2

Z(t)=Z(0)exp(Bankt+Lipt+Nlipt)(2)

Y(t) =Z(t) A(t) K(t)αL(t)1-α(3)

方程3两边同除以L(t),得到人均产出方程,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并对时间求导;(4)

其中,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为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FAI),、和分表代表银行、寿险和非寿险市场的活动水平,Xit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我们用银行信贷占GDP比重(BANK)、寿险深度(LIP)和非寿险深度(NLIP)分别作为银行、保险活动水平的指标。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为出口占GDP的比重(EXPORT)和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率(CL)。此外,我们还分别考察了Mckinnon(1973)所提出的经济货币化指标(M2/GDP)和Goldsmith(1973)所提出的金融深化指标(金融相关率)对经济的影响。实证检验采用我国1982-2009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M1和M2的数据来自BVD宏观经济数据库,保险深度的数据来源于Sigma数据库。

实证结论与分析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不平稳的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各序列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运用OLS进行回归,并对残差序列进行LM序列相关检验、ARCH LM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J-B检验的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服从正态分布。表1为方程4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均资本存量、出口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均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证实了投资、出口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作用。其中,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尤为显著。寿险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影响程度较小,回归系数仅为0.02。非寿险业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也比较小,且不显著。银行信贷占GDP比重、经济货币化指标和金融深化指标均对经济呈现出微弱且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中介在信息收集与处理上占有优势,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可以引导资金投向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部门,从而促进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同时,通过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银行信贷规模扩张迅速,但是银行信贷与GDP的比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并没有出现显著增长,尤其近年来还呈现下降趋势,信贷扩张未能赶上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一方面是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周期”操作,即在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执行相对较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紧缩银根,限制新增贷款发放来为经济降温。另一方面,国有银行改革以来,为了保障资产质量,普遍出现了“惜贷”现象,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内部,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此外,我国银行体制不健全,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国有银行垄断,经营效率相对低下,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信用非价格性分配现象严重,大部分银行贷款流向效率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则面临融资约束。因此,银行信贷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M2/GDP指标的应用最早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其后,国内外的研究普遍将其作为测度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但是,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的比重,即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M2/GDP的比值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M2/GDP比值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居民储蓄存款的迅速增加来支撑。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单一,市场结构失衡。居民可选择的金融产品少,只能以储蓄的形式存放于银行;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增长。因此,M2/GDP尽管在数值上不断创出新高,但是偏离了经济增长,对经济的影响甚微。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上银行占据统治地位,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分额很低,因此金融相关率对经济的影响也不明显。

尽管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寿险业的发展显著地推动了经济增长。通过平滑居民生命期内的收入,并在一些未曾预料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发生时提供经济补偿,寿险为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假设居民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货币的形式持有,另一部分用于消费、储蓄或者投资。寿险产品的提供会降低预防性动机的持币需求,货币持有量降低会导致用于消费、储蓄或者投资的资金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寿险产品的期限一般较长,因此会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寿险公司,这些资金由保险公司直接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或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垄断的低效率,提高投资转化率。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则可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信息与技术上的优势,改善资金配置的效率,机构投资者比重的提高也有利于整体市场效率的提升。而某些寿险产品的合理设计还可以起到刺激人力资本投入的效用,从而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因此,寿险业的发展对经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寿险业的绝对规模仍然是非常小的,所以这种影响也是很微弱的。

相对比寿险产品的保障功能,非寿险产品更多地表现为风险管理功能。从理论上讲,非寿险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促进产品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加强防灾减损降低社会生产总成本、便利商品贸易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目前我国产险业务中80%左右为车险业务,企财险、责任险等险种占的比重非常低,因此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

1.Ian P. Webb, Martin F. Grace, Harold D. Skipper. The effect of banking and insurance on the growth of capital and output[J]. Center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Working Paper 02-1

2.Goldsmith R.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1969.上海三联书店.1994

3.Hugh T. Patrick.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66(14)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直接投资;境外资金流入;人民币汇率走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9-0001-03

一、对吸引外商

(一)直接投资(FDI)的影响

2011年FDI的主要特点:数量上收到了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FDI先降后升。2011年国家明显将外来的投资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组织,能够实现“量”“质”之间的根本转换,旨在取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对于公司内部来说,为了能够使得环境的竞争性加强,所以就出台了相关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至25%”等政策来完善,对于态度来说,则产生了一定的观望性。一般来说,比增的速度会通过相关的政策,逐渐适应调控的内容,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比较妥善,各方面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都比较合理,因此,渐渐地,FDI逐步回暖。从来源地看,现在处在前面的几个国家地区就是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开曼群岛及萨摩亚,对于外资的实际的投入约为84%,韩日方面的投资就大部分呈下降的趋势,因此,现在的增长形态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来说,区域的结构能够给很多的地方带来一定的优势,广东、上海、浙江及北京还有江苏等地利用外资额已占全国的70%,但是相对来说,中西部占据的比例就进一步减退了,所以,对于产业结构来说。现在的高科技增长对于各个行业都有着促进的作用,也就说,电子设备以及交通运输等,都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二)对境外资金流入的影响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加大,因此,境内的资产问题就会导致进一步的走高,所以要关系到很多的因素,以便于能够将势头稳定,一般来说欧美的主要力量能够控制整个的证券市场和经济的模式,但是,外来的资金容纳情况渐渐就缓慢了很多。现在的证券市场投资结构变化多端,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流入6.6亿美元,流出0.4亿美元,净流入6.2亿美元;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流出15.5亿美元,流入为0,净流出15.5亿美元。2011年末,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境内金融机构直接投资存量684.3亿美元,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直接投资存量526.6亿美元;个人用汇政策改革、QDII扩容等放松资本流出管制的措施亦将资金流进一步促进,此外还能够对于资金从外来的流入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不断将市场的门槛太高,进一步完善管理的优化。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资金整体情况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也就是说,对于人民币美元升值频率和幅度加大、资产在境内的价格也就进一步上涨,所以,入境的势头将会一点点被强化。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初步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不含QDII的国内基金公司公募基金资产净值为21342.41亿元,较2010年底下降13%,连续第二年下降。总的来说,目前基金行业处于一个相对低潮期,行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较为

负面。

对于下面的原因来说,2012年境外资金的入境势头将较2011年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储加息周期结束,这样会带动利息的降低,境内所能够得到的外力也是越来越小的。因此,金融市场需要进行重新的编排,来完善市场的管制,对于人民币的汇率情况,要进行改革和推进,完善美元的汇率,进一步能够将市场的升值情况进行预算,完善房地产的促进效力,特别是相关的写字楼,那些工商地带的楼盘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利润前景,因此,对外资来说吸引很大,境内的股票也会使得总体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在上述背景下,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强化监管,进一步提升管理的能力。

(三)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7月8日最新《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走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贬值明显,0.88%的贬值幅度创下了自1994年以来的最大值。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外部需求萎缩,使我国出口遭受严峻考验,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内需都需要假以时日,短期内经济增速回落已不是悬念。这些因素都支持人民币继续贬值,但贬值空间

有限。

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对接和互动加深,人民币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联系将愈益增强,承担的权利和责任将同时增加,这就促使人民币不得不谋求获得更具影响力的国际地位。尽管人民币短期内既无意愿也无能力改变高度竞争的国际货币环境,既无意愿也无能力实施任何新的、固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安排,但在全球经济重心逐步转向人口和资源强度较高地区的力量推动,及中国经济规模扩展效应日益释放的新背景下,人民币在未来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发生实质性变化。在最近一段时期内,人民币也可能会被别的货币钉上,成为区域内某些货币汇率水平决定的参照对象。当然,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有效确立,既取决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程度加深,也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及其机制改革的措施选择和策略应对。

二、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对策与路径

现在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将外部的经济环境进行一定的拓展。所以,任何的分析和战略都是针对于如何实现经济建设来开展的,因此,对于相关时期内我国人口生活水平的问题上,要进行不断的关注,并且要结合相关的背景来完善,在经济政策的范围内,进行解决和建议。

篇4

关键词:经济金融化 我国 金融发展 影响分析

经济金融化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金融化势必会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化渗透到每一个地区和国家中,经济金融化牵动着我国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的金融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我国的金融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对金融体系、经济的结构以及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经济金融化

经济的金融化是在经济的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上的经济活动中,更多地以金融为连接经济活动的纽带,运用金融工具对经济进行相关的调节,对于经济金融化有几个人方面的理解,在国民经济中金融在其中的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从而对于国名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和信息全球化的推动下,经济的金融化逐渐实现了跨国界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紧密相连,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经济的金融化的影响是巨大的;金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工具,在如今世界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的现状下,对于经济金融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实现经济的金融化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合理的运用。

经济的金融化在世界上是比较普遍的一个想象,它是一些产业结构的比重上升的一种现象,比如对于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产业的不断的加入,随着这些金融产业所占的比重的上升,金融化的程度越高哦,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经济金融化对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大经济的发展速度,尽力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随着不断的探索,我们从计划经济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在近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对我国的金融产业有很大的影响,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

(一)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健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我国的市场上的各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与房地产产业等数量不断的加多,在此基础上,对于金融体系的组织体系的建立得以有效的推进,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健全,据有关统计:在2011年前后,我国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拥有的资产统计为22万亿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机构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健全。

对于金融组织体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包括银行组织的体系的健全化、证券机构的不断规范完善化、保险产业结构的不断地完善等。

对于银行来说,是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构产业,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通过引入国外的银行金融产业,不断地加强国内银行产业的发展,并借鉴国外银行金融机构的经验教训,不断加强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据相关的统计显示,我国的银行业的发展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发展迅速:

在1990年,我国的银行国内的本外币汇总的总数为1万亿元,而在2001年,在这仅仅11年的发展中,我国的银行境内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2万亿元,年增长的比率为19.4%,在短时间内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对于证券机构的不断规范完善化,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证券机构不断得到规范化,建立了专门的管理规范和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市场上的证券公司不断的增多,在20世纪初,我国市场上的证券公司已经达到了近110家,基金产业将近60家,对于这些产业的总资产将近达到百亿,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改善和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促进下,我国的证券机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进一步发挥金融工具的优越性,促进我国金融的发展。

保险产业结构的不断地完善,对于保险产业也是金融产业的一部分,对于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保险产业在近几年迅猛发展,到20世纪初,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在中国国内,已有的国家的独资的保险产业已经有10几家,而对于股份制保险公司就大约有25家,还有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和外国的保险分公司等,在我国都有设立,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保险公司相关的还有保险机构,以及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设立的保险的经纪公司和对于保险的评价机构和对于保险赔偿的调查机构。

(二)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向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建立和完善,由于中国的经济和货币市场发展起步比较晚,中国的货币市场一直不太完善,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汲取经验,促进了货币市场制度的完善,提高了货币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货币的合理配置,还有利于减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为我国国家实行金融经济的宏观调控创造的条件。

(三)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的现行外汇管理的框架的建立

对于我国的外汇,是建立在市场的货币的汇率的基础上的,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现行外汇的管理的框架得以建立和完善,在近几年,我国的外汇业务不断地加大,这里列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年份来进行比较:

19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国际上的收支资金的项目交易总的额度仅仅是607亿美元;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对外资本的交易大约达到了1643亿美元 ,比19世纪90年代末的资金的交易额增长了将近2.8倍;这是对于资本的流出来说的,对于资本的流入也是发展相当的迅速的,到2001年,累计流入大约有3900亿美元的外汇,对于我国的外汇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合理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非常的巨大,有利于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打开国际市场。

(四)经济金融化促进我国的金融法治的建设

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目前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很多相关金融的法规,这也代表着我国的金融体系向法治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对于银行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还有其他相关金融产业的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等等。我国的金融产业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逐步的加以完善和健全,促进我国金融产业正常、快速地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对经济调节,保证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束语

在经济的金融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产业对经济良好的调节和控制,注重经济的金融化还可以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等现象,经济的金融化不断地促进着我国的金融业的进步和完善,保证我国的经济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豆雯雯.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实践[M].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6-0002-06

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蔓延,金融危机可能会向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并可能带来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在日益显现,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形势发展。

一、美国金融危机正向纵深领域蔓延,可能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近来,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一波冲击有三个显著特征:(1)保险业受到影响。全球第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信用违约掉期业务累计亏损高达250亿美元,其他业务亏损达150亿美元,面临倒闭危机。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2008年9月16日决定投入850亿美元以挽救濒临破产的AIG。(2)部分传统银行倒闭。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金融危机影响宣布破产,2008年9月25日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储蓄银行。另外,陷入困境的美国第四大银行美联银行的银行业务也被花旗集团收购。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2008年已有12家地方银行宣布倒闭,总资产达420亿美元,这显示美国正遭遇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银行倒闭潮。令人担忧的是,现在FDIC手中仍持有大约90家可能破产的银行名单,而目前FDIC存款储备只有452亿美元,如再遇大型银行倒闭,FDIC将需政府紧急注资,这势必进一步打击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大举从银行撤走存款,进而严重冲击银行体系。(3)波及范围扩大。目前金融危机已扩散到全球,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部分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各国纷纷展开大规模的救市行动。最新一波冲击显示,次贷危机已向传统信贷、保险领域蔓延,而信用违约掉期业务风险的爆发预示着美国金融危机可能会向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随着美国房市的继续下滑以及此次危机对其他经济领域影响的不断扩大,美国信贷市场的危机不断深化且未见谷底。

1.美国房价仍在加速下跌。标准普尔公司2008年9月30日的最新报告显示,7月份美国20个大城市独栋住宅价格同比跌幅达创纪录的16.3%,显示美国房价继续呈现加速下跌态势。8月份出现400万有房家庭延迟30天不付贷款的情况,信用违约率大概为9%。由于引发危机的基本经济因素――美国房价还在加速下跌,一些机构纷纷下调其对美国建筑业和房价的预期。摩根大通最近预计,到2008年年底美国新屋开工的步伐将进一步下降30%,平均房价将下降7.5%至15%;高盛则认为,在未来几年里美国房价还将下跌15%至30%。如果在目前的价位上再跌15%,那么美国负资产家庭将会再翻一番,信用违约率会迅速攀升。

2.房价加速下跌将引发信用违约危机。随着房价加速下跌和信用违约率迅速攀升,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危机,此时金融危机将发展到信用违约危机。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飙升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此时,信用违约掉期早已不再是避险工具,而是异化为信用保险合约买卖双方的对赌行为。这些巨额交易既没有政府监管和中央清算系统,又没有集中交易的报价系统和准备金保证要求,像一颗“金融定时核炸弹”,随时威胁着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安全。一旦信用违约率大幅上升,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高达1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将数倍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

3.信用违约危机将带来美元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在大规模信用违约危机的剧烈冲击下,美国银行间市场和货币市场可能将再度出现流动性枯竭危机,对美国债券的信心危机将导致世界范围内对美国金融产品的恐慌性抛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并且全球贸易的70%都以美元结算,美元危机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危机。根据美国信用违约情况和发展趋势,2009年3月、2010年9月、2011年8月很可能是金融危机全面升级的危险时段,其中2011年8月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最为严重。目前,包括或有负债在内的美国债务规模超过50万亿美元。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美国巨额债务的支付危机就会演变为信用危机。因此,次贷危机只是一个“引爆器”,其背后的50多万亿美元的总债务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药库”。目前美联储以及各国央行的联手注资行为,虽然能够暂缓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枯竭危机,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国本身的巨大债务问题;而且随着增发货币所导致的通胀压力加大,也将增加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

4.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世界经济衰退迹象明显。次贷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经济增速已明显下滑,GDP增长率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4.8%骤降至第四季度的-0.2%和2008年第一季度的0.9%。虽然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3.3%,但这是出口拉动和一揽子经济计划刺激的结果。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美国经济将继续放慢,不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为43.5,低于8月份的49.9,为2001年10月以来的最低点;2008年9月份失业率为6.1%,就业岗位已连续9个月下滑。金融危机已阻碍欧洲经济增长。2008年第二季度英国经济为零增长,采购经理人指数已从8月份的45.3降至9月的41,创历史最低水平,折射出英国经济前景的暗淡。2008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同比下降0.2%,8月份失业率创一年多来的新高,9月份制造业、服务业及零售业遭遇连续第四个月下滑的困境,目前人们对于经济前景的信心已经跌至“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低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2008年第二季度增速下降3%,日本央行调查显示,2008年9月份大型制造商信心为负,这是2003年6月以来的第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将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2.9%,将日本和美国经济增速均下调至1.4%。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总体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乃至发生轻微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并且美国金融危机对日本、欧洲影响较大,日本经济大幅放缓,欧盟也修正了增长预期,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可能出现,这也会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著冲击。目前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情况的影响已经显现。2008年1~8月我国出口累计增长22.4%,比上年同期下降5.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人民币升值的因素,出口增长下降的幅度还要更大),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对美出口增幅下降引起的。2008年1~7月,我国对美出口1403.9亿美元,同比增加9.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长首次出现个位数。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并有向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扩散的趋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出口增长将继续放缓。除需求因素外,汇率对中国出口增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2007年5月至今,美元对人民币约贬值了10%,也就意味着,仅此一项就使我国外贸企业成本提高了10%,导致一些企业出口无利可图,被迫停止。美元汇率虽然在近期出现了走强的趋势,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期贬值的可能性较高,这势必对中国出口企业构成长久的压力。

2.对投资的影响。2008年1~8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92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4%,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是有较明显的回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显示,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部分和全部的利用外资部分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速下滑。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部分2008年1~7月增速由上年同期的22.6%下滑到1.1%,全部利用外资增速则由上年的16%下降到3.3%。目前来看,美国对华FDI的增速确实在放慢,2008年1~8月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仅增长9.26%。总体而言,由于利用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很低,为3.5%左右,其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体影响也相应很小,因而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外资在中国经济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直接投资减少对中长期经济增长还是存在负面的影响,因而需要继续关注美国金融危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3.对消费的影响。2008年1~8月我国的消费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1.9%。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这一情况表明,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消费增长尚未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外需放缓将影响一部分出口产业的就业与收入,进而对部分人群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出口部门,对投资和消费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或较为间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正好发生在中国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的时候,其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将加大我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速度和幅度。

(二)对通胀的影响

目前我国主要的通胀压力来源于原油、金属等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尽管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受到包括投机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市场供需形势仍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而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又主要是由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决定的。因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势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如布伦特原油在2008年7月达到147.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而目前的油价已跌破60美元大关。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下一步走势仍会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当金融危机显现出向实体经济扩散的势头时,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就会下跌,而当金融危机有平息可能时,价格就又会回涨。此外,美元汇率的走势对国际初级产品的价格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而金融危机在中长期是倾向于使美元贬值的。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呈下行但不断出现反复和波动的变化态势。这一态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缓解通胀压力,特别是有利于抑制近期不断上升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需增长放慢,结果使部分出口产品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从另一方面抑制了价格水平的上升。因而,美国金融危机对缓解中国通胀压力,保持价格稳定是有好处的;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将使今明两年通胀率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三)对主要行业的影响

1.对工业制品业的影响要大于初级产品行业。2008年1~7月,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工业制品的出口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2个百分点。

2.工业中消费品行业所受的影响要大于资本品。按照SITC分类,2008年1~7月以消费品为主的分类商品、杂项制品和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增长较慢,同比增长大幅降低。而以资本品为主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则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3.在消费品行业中服装鞋帽行业受到的影响较大,纺织业情况较好。2008年1~7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仅增长了3.4%,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纺织织物、纱线出口的增长仍达到24.4%,增速比上年同期还提高了12个百分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受到一定影响。2008年1~7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为22.5%,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

5.与外贸相关的一些服务业也受到拖累。与贸易相关的会展业、海运业和为企业进出口提供信息与交易平台的电子商务行业均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6.局部房地产市场也受到冲击。从2008年三季度起,在华房地产投资的海外买家明显减少。相关机构统计显示,第三季度,曾是外资投资意愿最强烈的上海楼市,也仅有三宗外资购买交易。而9月份金融危机加剧后,卷入危机较深的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多家外资投资基金纷纷开始通过中介寻找买家,出售此前在中国购买的物业资产。这种情况对外资相对集中的上海、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应对不断深化的美国金融危机的若干建议

(一)密切监测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建立和启动危机应急机制

1.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

2.与美日欧和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及时掌握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

3.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领域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在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从宏观调控目标来看,既要全力“保增长”,也要强调“促转型”,以“促转型”来“保增长”。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着重解决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同样突出的结构矛盾,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从宏观调控思路来看,应一手应对周期性调整压力,一手应对结构性调整压力。面对周期性调整压力,为尽快纠正前期过度紧缩政策的负面影响及滞后影响,两大经济政策应当机立断,以再次的“矫枉”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巨大冲击,使经济增长走上“正”道。面对结构性调整压力,一方面,依靠我国经济的纵深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减小外部需求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抓住当前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条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创造有利的体制政策环境,下决心尽快解除能源价格管制,理顺能源价格体系,促进节能降耗,鼓励自主创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从宏观调控政策上看,全面放松两大经济政策,使之更为积极、宽松,明确定位在“保增长”上。就财政政策而言,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更多的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和减费来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更多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货币政策而言,要进一步连续、大幅向下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三)在保增长、促转型过程中稳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无论经济处于上行周期还是下行周期,宏观调控都不应是惟一手段,而应与深化体制改革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现在的确是推进各方面改革的较好时机。

1.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尽快放松资源性产品价格管制,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煤和土地等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大水价改革力度,深化电价改革,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煤、电、油、运的供需矛盾。

2.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收入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在社会分配中的比例。同时,依靠强大的财政基础,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力度,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3.深化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金融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设,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我国监管体系、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财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减轻居民个人和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为核心,推进合理减税体制的建立,目的是于近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长期推进真正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启动内需

1.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的作用。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为重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历史上被证明是有效的,可以考虑将明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5000亿元以上,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扩大铁路、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的带动作用,并做好明年财政可能出现轻微赤字的准备。同时,要注重提高投资效率,使新增投资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上。此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义务教育、居民养老、保障性住房、农村公路和城乡消费性基础设施等改善民生领域的支出,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应考虑尽快放开地方政府发债权,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全面实行减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渐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建议根据个人支出和消费水平的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上调,由目前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甚至更高;降低商品税给企业及居民减负;下调银行营业税;停止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3.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能力;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要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对技术开发型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中小企业社会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保障水平,改善职工的消费预期。

4.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1)大力发掘农村和农民的消费潜力。抓住农村新一轮改革契机,推动农村消费市场升级。在财政支出中适度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重视提高投入效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重要农产品核心产区、现代化农村居民小区、农村工业及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启动国土的全面整治,恢复农村宅基地和厂矿区的土地复垦;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和服务网络等。(2)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鼓励居民消费。建立收入增长机制,增加城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倡导适度负债和超前消费的新观念。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保障标准,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可借鉴香港向市民“派糖”的方式,如直接向城乡居民发放定向消费券来刺激消费。

(五)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与转型,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主动进行对外贸易政策和策略的调整,构建开放型平衡发展的外贸新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出口创汇为首要目标的粗放式外贸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贸易增长模式的转型、从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向贸易平衡政策的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外贸结构升级长期目标与短期平稳增长目标的关系。短期来看,把应对当前外部危机放在重要位置,把保出口作为主要矛盾;长期来看,应选准时机,把握节奏和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积极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和出口产业升级。

2.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调整和完善进口政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实行出口市场、产品、渠道的多元化战略,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及贸易壁垒,加快实现出口“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

3.适时适度调整外资政策,从以往的政策竞争向制度优化转变,促进利用外资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我国扩大内需所用。逐步完善外汇储备资产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

5.适当放缓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努力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外资、外贸形势压力严峻的背景下,应利用强制结售汇取消的契机进一步调整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

6.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为防止庞大的国际资本再次因国际金融形势逆转而发生大规模流出并对我国产生显著冲击,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应继续在总体上保持对国际游资大进大出的有效控制,坚持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建立资本流动风险监控体系,构筑狙击国际游资的“防火墙”。

7.逐步推行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应利用金融危机造成全球信用萎缩的契机,增强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和认同感,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后的全面区域化、国际化创造条件。当前,应鼓励在亚洲区域内的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六)高度关注资产价格变化,使用金融政策与其他政策的组合来降低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的风险,着力维护金融安全

当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大隐患集中在股票市场与房地产信贷市场两大领域。

1.对于股票市场,应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以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看待并解决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战略上重视并坚定维护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失灵和投资者信心发生危机之时,政府对股票市场实施必要的干预和救助措施,既有理论上的充分依据,也有国内外实践的支持。面对持续一年之久、历史罕见的非理性暴跌,须高度关注资产泡沫破灭后股市过度调整的负面影响,注重防范股市暴跌可能引发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冲击,特别是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的危险势头。不应固守市场自动恢复均衡的教条,应将“治市”与“救市”相结合,坚决果断地采取更积极、更强有力的实质性措施,全面提振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建议调动社会资源,设立大小非稳定基金,尽快解决困扰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小非”问题,从市场层面稳定证券市场;抓紧建立平准基金,有效调节供求;适时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产品以平抑市场波动;完善新股发行、再融资、股份回购等基础性制度,实行强制分红并与再融资挂钩;建立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和股市危机的涨跌幅限制制度;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2.对于房地产市场,应格外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房地产市场泡沫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了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吸收了约20%的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财务杠杆比率高达70%。因此,房地产价格变化对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至关重要。必须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当前,稳定房地产市场,关键是鼓励房地产价格向其真实价值的理性回归,尽快让房价泡沫平稳消解。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刻教训,反思高度依赖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严防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和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向银行转移。人为地抗拒房地产市场的自发调整则会孕育更大的风险,不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应合理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

(七)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1.金融监管体制必须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与开放的阶段相适应,应采取渐进的改革方式,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监管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出发,改善监管而非单纯地增加监管和增加干预。

2.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必须适时推进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全球化趋势对统一监管的需要。短期来看,借鉴美国的改革模式,在保留现有“一行三会”的同时,建议国务院成立强有力的下属金融监管协调部门作为一种过渡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来平衡调节各监管机构的功能和纷争,对所有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所有金融监管机构统一起来。同时,成立下属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负责金融战略、规划制订,审核监管执行情况,下设若干个专业委员会(非常设机构)。长期来看,应将“一行三会”合并成一个机构,统管金融监管,执行功能监管,强调金融稳定、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而不对具体业务进行监管。

篇6

在我国现今社会建设中,金融产业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直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金融产业集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形式,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方面知识的研究,对于缩减我国区域经济差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金融产业集聚

(一)内涵与特点

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具有动态特征的过程,其不仅包括金融系统规模、资源、结构以及功能方面的演变,也对地区经济发展同金融资源融合的关系进行反映。具体来说,其具有着以下特点:

1)地域性。在不同地域范围中,其在资源与地理环境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金融资源开发的能力、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此,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保证金融资源能够处于一个科学、适合的地域范围内,并结合实际地域条件进行产业集聚,以此在对金融市场空间位置、金融主体进行充分体现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协调性。

2)复合性。金融产业集聚是金融工具、货币资金、金融市场等金融资源类型在地域空间上的结合,也是其他产业同金融产业实现复合成本的过程。这种特点的存在,则可以使我们认识到金融产业集聚并不是孤立成本的产物,而是需要同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

3)动态成长性。金融产业集聚具有着动态性的特点,是资产总量、业务种类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资源的一个动态演进过程。

(二)形成模式与动因

1)流行性偏好。对于金融资源来说,其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流动性特点,并会随着金融电子化、自由化的方向发展。该种特点能够使信号、金融的流动性获得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其区域经济中的集聚。

2)自身成长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金融产业是重要的发展核心,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则能够在对金融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推力的同时使金融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三、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该种效应指的是机构、设施同企业间在密切联系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微观经济单位,能够在空间上起到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的作用。金融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作用主要具有以下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对于很多金融机构来说,其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集聚在同一个区域中,在这种集聚情况下,则能够帮助一定数量金融产业在地理上邻近特征进行实现的基础上带动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此在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的同时获得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如一个企业在开展项目投资时,如果其没有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在具体投资过程中为了不出现问题则需要花费较高的信息成本。而通过金融中介的加入,则能够帮助该投资者在具体投资之间对项目信息以及目前市场状况等进行合理的判断,并在帮助企业获得信息的同时降低投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金融机构集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则能够在降低投资者交易、信息成本的同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有利区域经济获得提升。

2)利于市场流动性提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范围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金融产业的流动性。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会使部分区域出现了资金短缺现象,盈余者通过金融中介则能够为金融活动、项目投资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贷款,并为其提供多种类型的资金投资,以此对项目投资风险起到了有效的降低作用。

3)加快金融辅助产业发展。在此种情况下,通过金融相关产业以及金融机构同相关跨行业务的合作,则能够将更多的金融机构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使审计单位、金融培训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同金融机构具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该情况的实现,则能够在向社会吸引更多顾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当地金融辅助产业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有利于专业人才集聚。在金融产业集聚的情况下,则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特定区域形成较为庞大的人才市场,且能够为相关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的机会。在此种情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当地的工作效率与发展水平,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到该区域内,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二)金融溢出效应

所谓金融溢出效应,其是指将不同金融机构通过集聚在一个区域所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使区域经济增长获得促进与提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促进集聚成员知识学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在投入资源不变、或者降低的情况下则能够获得同以往相比更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不仅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以往金融活动中由于不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降低,而在具体开展金融活动时,各方面成员则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掌握降低由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并以此获得集聚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2)加速金融溢出。在该集群中,类型各异的机构则能够以内部相互学习的方式对集群间机构的知识总量进行交流与提升,并将这部分知识有效的归己所用。而在非正式沟通的情况下,机构所具有的知识也会出现较快的溢出现象,并因此在提升技术、金融溢出的情况下获得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创新效应与金融辐射效应

篇7

l、管理对象的变化

随着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由此引来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变革,金融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人到人员培训万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市场调查、计划、设计等信息活动上。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

2、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

网络经济消除了物理距离及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和处理数据。网络经济地应用使得金融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许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总行可以利用基于电子商务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帐、远程报帐、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使金融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二、网络经济动摇传统金融会计理论

1、动摇会计假设理论

(l)对传统金融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金融企业间的主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网络银行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中介公司主要通过网站和网页对外沟通,物理形态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亦既虚拟化。这些网络银行和虚拟银行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主体。金融企业存在形态的根本变化,使其经济活动范围及其资产、收益范围的界定将更加复杂,会计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且难以界定。

(2)对金融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在以网络信息交流为主导的时代,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商业银行的解控及改组随时都可能发生。同时,网络银行的快速结合与分散,都会导致金融企业主体的多变性。网络会计下,金融企业的原始数据将直接出现在网络上,银行财务报告只有明显的即时特征,内外部信息使用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取得并利用所需的信息做出分析和决策,持续经营变得毫无意义。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虚拟银行可以在任何时点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交易双方的项目或交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而且虚拟银行解散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会计分期假设面临挑战。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成为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银行创建速度等表现金融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银行未来的获利能力。因此,是否应继续把货币计量假设作为一项金融会计基本假设受到质疑。笔者认为应附加非货币化环境信息与报表的附加说明。

2、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将成为交易的主要形式。网络上的电子货币支付方式将使现金流量大大加快;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信息,而有关现金流量的信息对于金融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更为相关,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出具的时点报告似乎采用现金收付制更为合理。

3、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原则将受到更多的冲击

(l)网络银行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性极弱。

(2)网络银行的解散可能经常发生,并且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

三、网络经济转变传统金融会计组织

l、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上银行使资金结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会计信息的交流更方便和直接,网上交易信息的及时获取提高了金融财会系统应变能力。

2、改变地理上的制约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地理上分布的财会职能不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

3、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面向网络经济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许多由人完成的任务现由机器完成,许多银行工作岗位将消失和合并。

4、新的环境产生了对职员的新的要求

网络经济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金融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

四、网络经济对传统金融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l、金融会计的协调职能将日益突出

其一,协调各职能部门。在电子商务中,金融会计要协调生产、运输、服务部门,还要协调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其二,加强与现存客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帮助顾客有效使用产品,培养网上购物的习惯。

2、金融会计的信息管理职能日渐重要

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会计核算信息可以高度共享。金融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业务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全面而快速地收集和处理各种有关的信息以利于做出经济决策。

3、金融会计的基本职能将向管理倾抖

网络经济环境下,金融会计的核算职能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会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将逐渐得到加强。

五、网络经济将改变传统金融会计核算

1、传统金融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

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

2、传统金融会计核算形式动态化

网络经济涵盖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它为各种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活动提供了技术基础,为金融会计核算从静态走向动态创造了条件。网络经济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动态财务报告,并及时传递到网络中的每一个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主管员的站点上。电子商务下的金融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和管理,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会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价值。

3、传统金融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

网络经济时代,金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将不再是厂房、机器等,网上的速度胜过企业的规模。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占主要地位。

4、传统金融会计核算流程网络化

金融会计人员应根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在网络经济中,银行业务是通过网络成交的,金融会计核算流程网络化。

六、网络经济对传统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经济和远程处理必然要求金融会计系统的进一步开放与数据共享,而开放与共享将增加安全控制的难度,信息安全、资金安全都将成为内部控制的焦点。安全威胁既来自企业内部工作漫不经心的员工,也来自心怀不满的职员、外部黑客以及竞争对手。因为网上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和信息使用者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大,再加上使用的是公用通讯线路,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然增多,从而增大企业经营的风险。此外,由于电子商务处理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存在和传递,不法之徒通过改变电子货币帐单、银行结算单等,就有可能转移财产的所有权。网络集成化管理使金融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决策者将根据权限调阅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也可能授权进人系统内部,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各种现代化安全控制手段和新的制度设计将被引人内部控制制度之中,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

七、网络经济将促进传统金融会计手段的全面创新

1、传统金融会计信息的输入和传递方式的改变传统会计数据输人仅由财会部门自行完成。而网络经济条件下,金融会计流程发生变化,大量的数据直接从企业内部或外部其他系统获取,金融企业信息将实现“数据共享”的信息集中管理。金融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将由附层型变为水平型,新的矩阵型组织结构将逐步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财会部门可通过网络把会计信息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网页上,并传至工商、税务等机构,利用网络发送取代传统的纸质或软盘报送方式,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有用性将得到大大提高。

2、传统金融会计核算牙口结算模式的改变网络会计下,商品交易成为“无纸化”,电子票据和电子凭证、电子帐簿将取代手工凭证,而且帐务处理自动完成。商品交割和资金给付将统一起来,从而大大简化金融财务人员工作量,避免大量坏帐的产生。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 房地产 颁布的政策

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经济危机。自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的消费能力都受到严重的冲击,由于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的依存度较高,依赖性较强,由于美国经济的减速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的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总值产生巨大影响的进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不仅降低中国的进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必将涉及到我国实体的经济部门,从而使我国的宏观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也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像前期那样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出口的总额也受到影响,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除“加大投资力度”外,维持和扩大消费也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面对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经济结构做了相应的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地有所转变,将原有的“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政策的重点转变为“加大投资力度”,这种转变拉动了国内消费,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次排在首位,使我国的经济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经济状况下保持相对的平稳复苏,并以此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从而对我国持有其债券的金融机构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加之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资本项目暂未完全放开,面临这样的经济状况,使金融机构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的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的风险,经济放缓,市场动荡,带给银行的影响必将产生一定的坏账,从而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利润水平,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的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警告我们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予以强化,保证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

三、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房地产的泡沫是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虽然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不会给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直接的的影响,但房贷违约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必将受到严重的冲击,并会导致企业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的扩散,也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了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的金融风险,是需要我们积极深思与面对的问题,如何在困境中正确的引导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健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实质性问题,事实上这两年来,我国的相关部门对房地产的信贷风险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各家商业银行出于安全风险考虑,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批程序表现的更加谨慎,对房贷手续的审核也要求的更加严格。

四、对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美元的贬值,使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与增值是有很大难度的,面临这样的经济状况与风险,中国政府必将加快积极管理外汇储备的步伐。另外,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绝非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传统的外汇储备管理思路和战略尚需调整,特别是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中如何有效的发挥外汇储备的国家安全职能,又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美元贬值情况下陷入外汇储备减值的泥潭,进而最大化的实现国民福利的问题,将是亟待待解决和理论界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能否合理解决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具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篇9

一、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概况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407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603亿美元。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的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其中非金融类对外投资433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止2009年末,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2200多亿美元。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新签合同额74.7亿美元,同比下降1.2%;我国境内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5%,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的比重则上升到54.69%;而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项目营业额开始下降,达到40.38亿美元,比2008年减少了1.67亿美元,同比减少3.98%。2009年,全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9.5万人,同比下降7.5%。2009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77.8万人,同比增加3.8万人。截至2009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48亿美元;合同额67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02万人。

二、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以亚非市场为主的传统格局继续巩固。从完成营业额的情况来看,亚洲和非洲地区分别占51.2%和36.2%,两大洲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86%上升到87.4%。此外,拉丁美洲市场完成营业额36.4亿美元,同比增长21.3%,占营业总额的比重4.7%;欧洲市场占4.1%;大洋洲市场占2.6%、北美洲市场占1.2%。

(二)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国别市场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2009年,我国与36个国家新签合同额超过10亿美元,较2008年增加了10个国家,其中伊朗114亿美元、委内瑞拉以96亿美元的业绩位居前两位。新签合同额排名前十位国家的累积合同额为604.1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7.9%。完成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21个,同比增加了8个,其中在阿尔及利亚和印度两国完成营业额均接近60亿美元。

(三)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继续增加

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新签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40个,较2008年增加了93个,合计金额101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240个,同比增加了45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承接的第纳科一阿纳科铁路项目和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承接的Hormuz炼厂EPC项目,合同额均超过了70亿美元;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签下的印度WCPL6x 600MW燃煤电站和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海上采油钻井平台等项目,合同额突破20亿美元。

(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由传统的施工承包向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的施工承包业务模式,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不断提高施工承包水平的基础上,向高端业务领域迈进。2009年,企业承揽的EPC(设计一采购一施工)项目明显增多,合同额较大的项目,尤其是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几乎都是EPC总承包的形式。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抓住市场调整的机会,积极尝试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模式,探索产业升级道路。

(五)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专业领域多元化发展

从2009年新签合同额分布来看,中国对外承包专业领域分布更为多元化,交通运输为298.2亿美元,占比23.6%;房屋建筑业,达248.6亿美元,占比19.7%;电力工业达231.9亿美元,占比18.4%;石油化工业达171.6亿美元,占比13.6%;电子通讯业为92.6亿美元,占比7.3%;制造业及加工业为91.3亿美元,占比7.2%;供排水业为32.3亿美元,占比2.6%;矿山建设为14.7亿美元,占比1.2%;其他行业为80.4亿美元,占比6.4%。

(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实力大大提高

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提升,海外业绩进一步增长。2009年,我国50家内地企业入选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虽然今年入选企业较2008年少了1家,但企业平均营业额达到7.14亿美元。50家企业合计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增长57.4%,占225强总营业额的比重为9.15%,同比增加1.8%,国家综合排名从2008年的第七位上升至2009年的第四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签合同额75亿美元高居“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前五十名的企业”榜首。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65.42亿美元成为“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最多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方利益,更加重视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从而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七)对外劳务合作地区市场受到不同影响

2009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完成营业额有所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欧洲和北美市场出现大幅下滑。亚洲是我国最大的对外劳务合作市场,由于亚洲市场经济复苏的带动,2009年市场年营业额33.6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略有增长,占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国外业务营业额比重的83.21%。2009年由于我国对非洲工程承包完成项目大幅增加,对非洲工程项下劳务合作业务迅速增长,非洲成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第二大市场,2009非洲市场营业额同比增长37.93%,达到3.37亿美元,占比为8.35%。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北美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劳务进入壁垒普遍提高。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在欧洲市场的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同2008年相比下降55.13%,仅为

2.32亿美元,占比为5.75%。北美市场继续呈现下滑趋势,2009年营业额0.42亿美元,同比减少0.11亿美元,占比1.04%。美国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29亿美元,同比减少23%,占比0.72%;加拿大市场2009年营业额为0.1 3亿美元,同比降16.9%,占比0.32%。

受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影响,我国向对外劳务合作主要市场的派出人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据日本国际研修协力机构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经由该机构统计接收的中国研修生共40861人,同比减少14028人,同比F降25.56%;接收中国技能实习生共47539人,同比减少2432人,同比下降4.87%。韩国市场除渔工合作外基本限于停滞,雇佣许可制下劳务合作尚未启动。新加坡市场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德国厨师仅派出400余人。外派海员也呈下降趋势,2009年末在船人数39247人,同比减少4333人,降幅10%。

(八)工程项下劳务派出大幅增加

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外派各类劳务人员394833人次,其中工程项下外派各类劳务人员214208人次,占全部外派劳务的54.25%。工程项下劳务外派人员仅包括我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人员,未包括以纯劳务形式外派的建筑劳务,如包括这部分建筑劳务,工程项下外派劳务占整个劳务外派的比重还将上升。

(九)对外投资:并购类投资为主要方式,资源类投资为主要内容

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进行的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433亿美元。其中,并购类投资累计175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0.4%。据韩国最大的市场咨询和会汁公司森贞KPMG集团发表的国际企业并购(M&A)市场调研报告分析,中国企业同外并购投资规模逐年迅速扩大,为企业今后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扩大国外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能源和矿产品的进口渠道,中国企业加人了对能源和矿产品企业并购,如中石化以72.4亿美元收购瑞士石油企业Ad-dax,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油气资产收购的最大一笔成功交易;中国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权;中国2009年在矿业和金属业方而的并购交易额为161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交易总额比重为27%。

三、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较低,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

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并保持较快的发展,但中国承包工程企业在施工环节中参与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的能力还较低;融资困难仍然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瓶颈,政策性、商业性融资机构的机制尚不健全,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支持。随着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增多,我国企业已成为各利益集团关注的焦点,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受到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国力的角逐、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这将不断给企业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二)境外劳务纠纷问题依然明显

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计,2009年共发生境外纠纷事件111起,涉及劳务人员7322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罗马尼亚劳务纠纷事件,2000多名建筑工人因雇主拖欠工资等原因罢工并多次向我驻罗使馆请愿。境外劳务纠纷事件的原因复杂、使用法律难以界定,往往需要动用大量行政、外交资源等措施加以解决。在这些劳务纠纷中,工程项下劳务纠纷占相当大的比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外投资缺乏长远规划。有待进一步法制化管理

虽然制定了对外投资的相关鼓励政策,但缺乏对外投资长远规划和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又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事情,它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及有关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人才短缺影响对外投资

在我国对外投资中,高素质、熟悉市场、精通外语和管理的国际化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制约,这些人才将在未来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进展的重要因素。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进程中面临的一大新问题,正在影响公司海外业务的发展。

(五)缺乏完善的咨询服务体系

由于政府各部门各自为政、疏于交流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提供的海外市场信息零星过时,不具完整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中介机构缺失,能对企业的海外业务进行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法律、经济、财务和安全等方面提供咨询的机构更是严重不足。企业获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难,亦很难做出迅速正确的投资决策,甚至会因投资失误而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建议

(一)提高我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做好现有的施工承包业务同时,应该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承揽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BOT(建设-经营-转让)及PPP(公私合作关系)等带有投资性质的业务。探索产业升级之路,向高端业务及高附加值领域迈进。中国企业应当深入到规划、投资、运营、管理等领域,提高国际工程管理和运营能力。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努力促进东道国经济长远发展,展现国际化高水平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合理解决境外劳务纠纷问题

应当引导我国劳务人员增强法律意识,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纠纷问题,坚决抵制国际的引诱和煽动,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各相关部门应该帮助我国劳务人员鉴别境外雇主资质,明确签订合同需要注意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规范中介机构,并且加强监督管理,以达到减少境外劳务纠纷的目的。

(三)加强对外投资长远规划与法制化管理

应当充分利用对外投资的各项鼓励政策,充分利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做出对外投资的长远规划。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管理和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

篇10

关键词:金融中介;金融功能;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7-0077-04

一、金融功能

金融功能的本质含义就是金融对经济的功效或作用。根据功能所处的层次和不同层次间的内在逻辑,金融功能可划分为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和衍生功能。金融的基础功能是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其主要是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便利交易、兑换结算、财富保管等服务以及进行简单资金融通;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即主要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而建立起整个经济中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之间的联系;金融的扩展功能是经济调节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衍生功能包括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等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的发展,金融功能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内生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的运行会受到市场摩擦力的影响,因而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金融中介的出现就是为了减轻市场摩擦,因而,自然地就会影响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

二、金融功能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一)金融中介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引导资本流动进而加速经济增长

在内生增长理论看来,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并且存在较大风险。单个投资者要评估企业、经理和市场条件会面临巨大成本,实际上不可能具有收集、加工投资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储蓄者不愿意投资于信息可靠性较差的经济活动,高信息成本可能会阻止资本流向具有最高价值的用途上去。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表达了经济发展中关于金融的如下观点:“因此,银行家并不仅仅是一个中间人……他以社会的名义授权人们……(从事创新活动)”。[1]这一论述的含义在于,创新受到对短期垄断利润寻求的诱导,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制度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评价企业并且在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将新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向企业融资。此外,除了区分最好的生产技术外,金融中介也可以通过发现那些具有更好的机会成功发明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来提高技术进步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Galetovic(1996)建立了一个与罗默(1990)相似的模型,从而在金融中介的早期发展和其后持续的经济增长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该模型建立在以下经验事实之上:由于劳动分工的增进,企业就会进行专业化的生产和交换,这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信用的交易数量就会大大增加。当日益增多的专业化成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时,如果金融中介不出现,可持续增长就不可能开始,在这个意义上,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开始和持续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且,当企业专业化以后,金融中介内生出现,因为它们阻止了对监督努力的重复,因此,正是实际部门的专业化导致了金融中介的出现。[2]

King 和 Levine(1993b)就金融、企业家才能和经济增长建立了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该框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生产方面均衡时的利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三个市场的均衡中,即金融中介均衡条件、股票市场均衡条件和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模型的含义是,金融部门税收的增加降低了与特定的增长率相联系的实际回报,在给定的生产增长率下,实际回报和金融部门的扭曲税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向关系。第二部分是考虑长生不老的家庭的储蓄行为,由此可以得到基于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增长率和实际回报之间的关系: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强度是由跨期替代弹性决定的。将上述两个方面综合,模型的含义是明显的,即更好的金融制度提高了成功创新的概率,因而加速了经济增长。同样的,金融部门的扭曲由于降低了创新速度因而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3]

(二)金融中介通过监控投资对公司施加管理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对于理解经济增长来说是重要的,尤其是理解金融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问题。资本的提供者向厂商提供资本的程度能够有效地监控并影响厂商如何使用资本。股东和债权人可以有效地监控厂商并诱导经营者最大化厂商价值,这将改进厂商配置资源的效率,使得储蓄者更加愿意为生产和创新融资。反过来,如果缺乏能够增强公司治理的金融安排,就会阻碍储蓄,从而阻碍资本流向可盈利的投资机会。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那些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潜在的重大后果的公司的表现。

Bencivenga 和 Smith(1993)的模型将信贷配给问题与内生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模型假定所有的投资都通过信用扩张来融资,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如果没有金融中介的存在,均衡状态下信贷配给就会内生出现。模型的结论是,通过节约监督成本来改进公司治理的金融中介将减少信贷配给并从而促进生产率、资本累积以及经济增长。[4]

De La Fuente 和 Marin(1996)关注产品创新与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模型中,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虽然可以花费一定的成本对创新活动进行监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这样的监督是不完美的。单个投资者对创新者的创新活动进行监督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因此,金融中介就会内生出来监督创新活动,并且与创新者签订相应的合约,通过激励相容的合约安排来激发创新者的最优努力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众多单个投资者都进行监督。模型的含义在于,通过由金融中介从事监督创新活动的昂贵过程,就可以在竞争性的技术生产者之中改进信贷配给,金融中介向企业家提供的更好的保险条件使得他们生产出更高水平的创新行为,因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正向关系。

Boyd 和 Smith (1992)则从不同的视角证明,国家间金融中介质量上的差异能够对国际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率产生巨大的意义。他们证明,如果资本富裕国家比资本稀缺国家具有充分好的、更加有效地进行公司治理的金融中介,资本可能从资本稀缺的国家流向资本富裕的国家。因此,尽管资本稀缺国家的资本物质产品较高,但投资者意识到他们的实际回报关键依赖于金融中介所执行的监督。因此,低下的金融中介将导致次优的资本配置。[5]

(三)金融中介通过提高风险多样化服务的能力降低了风险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金融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在具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金融合同、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减轻交易、套期保值以及汇集资金等方面的风险,还可以减轻与个人项目、厂商、行业和地区相关联的风险。通过改变资源配置和储蓄率,金融制度提供风险多样化服务的能力能够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储蓄者通常不喜欢风险,而且高回报的项目往往比低回报的项目更有风险。因此,使人们分散风险更容易的金融市场倾向于诱导资产组合转向具有更高回报的项目。Acemoglu 和 Zilibotti(1997)就横截面风险、多样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模型。他们证明,允许行为人持有风险项目的多样化资产组合的金融制度将会促进储蓄向高回报的风险投资的重新配置,这样的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的影响。就技术变化而言,King 和 Levine(1993b)证明,横截面风险的多样化能够激励创新活动。经济行为人不时地进行技术改进以获得可盈利的市场地位。这样,持有创新性项目的多样化资产组合减轻了风险,并且增加了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活动的投资。因此,使得风险多样化的金融制度能够加速技术变化和经济增长。

(四)金融中介通过汇集储蓄资金并将其投资在高回报项目上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在一个发达的经济中,汇集资金是指从分散的储蓄者那里为投资聚集资本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面临与不同的储蓄者相联系的交易成本,而且资金汇集者还必须使储蓄者乐于放弃对他们储蓄的控制权,这就要求有一种专门的既能克服交易成本又能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金融安排的出现可能减轻这样的摩擦并且便利资金汇集。为了节约与储蓄者和投资者多边合同相联系的成本,金融中介内生出现,使投资者将财富委托给他们投资。为此,“资金动员者”就必须使储蓄者相信投资的可靠性(Boyd 和 Smith,1992),并且,金融中介会为储蓄者的回报兢兢业业工作,储蓄者也会放心并乐于将他们的储蓄委托给金融中介。巴奇霍特(1893)认为,英格兰和大多数落后国家的主要差别在于,在英格兰,金融制度能够为“庞大的工程”动员资金。因此,好的项目不会因为缺乏资金而流产。巴奇霍特非常明确地说明,并不是一国的储蓄率本身,而是一国动员社会资源,并且将其配置到最有生产效率的目的上的能力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金融中介通过汇集储蓄、利用规模经济并克服投资的不可分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国经济发展。Acemoglu和 Zilibotti(1997)表明,对于大型的不可分的项目,金融安排能够从众多分散的个人那里汇集资金,并将其投资在多样化的风险项目组合上,因而便利了投资向具有更高回报并且对经济具有正面影响的经济活动的配置。

三、通过金融功能的发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金融中介的低效率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金融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加入WTO后,我国金融环境的改变,现有金融体系所能履行的职能与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概括来讲,我国金融中介存在三大不足:一是融资功能效率低下,未把储蓄非常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主要表现为银行存贷比低以及沉仓规模庞大。银行大规模的吸收存款而又不贷款,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延缓,经济出现回落。二是运行效率低下,存贷利差不断扩大。三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虽然最近几年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下降,但并不说明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

而且金融中介的低效率带来了三大问题。一是金融中介的不足导致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利用外资,甚至出现外资取代民间投资的倾向,出现资本的大规模输出。再加上民间外汇资产,隐性损失更大。资本国际循环导致肥水外流更大。二是金融中介不足阻碍了民营企业的成长。储蓄闲置,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下降,也就是资金融通的效率在下降,民营经济获得资金支持困难。民营经济得不到发展,也使民众很少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因为民营企业能更好解决就业。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无序竞争,导致出口的低价倾销和买方垄断,使贸易肥水外流。三是融中介的不足促使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起肥水外流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二)金融业未来发展趋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加入WTO后,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改变,现有金融体系所能履行的职能与经济增长对金融功能要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1.明确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功能取向

面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条件,考虑到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功能发展取向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创新功能。尽快建立起能将金融资源流到真正能促进创新的企业家、技术创新家手中的投融资机制,启动创业资本市场以培育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创新功能。(2)风险管理功能。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其风险管理的功能,同时通过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3)家庭理财功能。重视个人信用档案等基础条件的建设,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居民的理财需求,使居民一生的财富能够在现在和未来进行更有效地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经济福利。(4)资产重组功能。中国要走出目前经济增长的困境必须有效解决银行的不良债权和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为此必须培育中国金融业资产重组的功能。

2.发挥金融稳定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稳定可通过货币稳定和加强金融监管得以实现。(1)从货币稳定来看,中国目前的货币稳定体系调控经济的功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中国货币稳定政策的功能取向应从现有的以机构调节为主转变到以功能调节为主,在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适当引进金融创新工具以适应金融创新的未来趋势。(2)与机构性金融监管相比,功能性金融监管是依据功能观点设计的对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进行监管的监管体系,具有更多优点:一是能有效地解决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产品的监管归属的问题,避免监管“真空”或多重监管现象的出现,提高监管的效率;二是强调要实施跨产品、跨机构和跨市场的监管,主张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行整体监管,因而使监管机构有效地揭示金融风险的来源和数量,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使监管体制和规则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金融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因此,为了保持金融的更加稳定,未来中国金融监管应结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借鉴西方国家功能性监管体系设计的原则,建立以金融产品执行功能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以此解决机构性监管体系下对跨行业和跨市场的金融产品进行监管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易家祥、张军扩、胡和力、叶虎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Galetovic,A.“Specialization,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8,549-559.

[3]King,R.G.and R.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2,513-542.

[4]De La Fuente,A.and J.M.Marin,“Innovation,Bank Monitoring,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8,269-301.

[5] Boyd,J.H.and B.D.Smith,“Intermedi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0,409-432.

The Inspiration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ZHOU Xiong-fei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Zhengzhou Henan 45000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