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道治理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道治理的意义

篇1

关键词:河道;清淤疏浚;生态护岸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89-1

1 农村河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在旧村改造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水域保护和治理规划,不少村中的小河沟、小渠塘,被人为的缩窄、废弃甚至填埋,造成农村水域面积不断减少,使美丽乡村缺少“水”的灵气,严重的还直接破坏了水系构成,造成水系连通不畅,一遇雨水天气就受涝成灾。

水环境逐年变差。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泥沙淤塞,河道萎缩等现象,加之农田生产、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等生产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的影响,使农村河道水体污染进一步加重,造成生态退化、水环境变差,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管理薄弱,管护责任划分不清。农村河道分布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无管护主体、无管护制度、无管护人员、无管护经费”的“四无”状态。一些群众管护意识不强,将生活垃圾直接丢弃在河道之中,类似塑料袋等一些无法降解的垃圾直接悬浮在河面上,情形触目惊心。

专业人才缺少,治理手段单一。随着河道治理中生态、植物措施以及水景观工程的融入,河道治理已成为集水利、环境、生物、园林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而县内相关专业设计、施工、管理的机构和人才相对缺少。在以往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更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使河道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广村稀,加之历史原因很多地方都要改善,用于农村河道整治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一些村仅有的一点资金,只能解决最基本的防洪防冲问题,无力顾及河道的管理,很难在水景观、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2 农村河道整治的一些成功经验

近年来,从事河道治理工作的人们开始逐步转变观念,在实践中总结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

2.1 河道形态的治理

河道的开挖、清淤治理要尽量保留河道的原始走向、原始地形、地貌,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都要加以保护,以营造受人类影响极小的生态“孤岛”。切不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追求防洪的安全,去“改造自然”,甚至“截弯取直”、将河道人为线性化、渠道化。

2.2 河道断面的治理

提倡缓坡,对直立的钢筋水泥防护,一般只在有特殊要求的河段构筑,尽可能的采用缓坡,为此河床原有内外连通的质地。也就要求在河岸护坡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多孔的生态材料,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干砌块石、卵石的做法。

2.3 生态植物措施的应用

随着建设生态河道理念的兴起,生态、植物措施河道工程得到应用。出现了不少如生态砼、格槟挡墙、生态植物袋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也有采用纯植物护坡的设计和实践,在一些区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亲水及景观建筑物融入

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增设亲水设施,同时在堤防建设中景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可以进一步拓展堤防功能,使用防洪工程由单一防洪的功能向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转变。

3 河道综合整治的建议

3.1 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建议

要成立统一的机构。整合水利、农办、国土、建设、环保等涉及农村水利、农村环境各部门,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截污治污、环境卫生以及河道治理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的资金、技术合力,综合治理;落实河道长效管理。建立农村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强化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并加大河道保洁的监管力度,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加大宣传。加大宣传项目建设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环境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河道整洁,为未来项目建成巩固成果先打好基础。

3.2 具体整治措施方面的建议

3.2.1 要清淤疏浚保证河道畅通 通过清淤疏浚不仅加大河道行洪能力,也可清理淤泥、垃圾,从而改善河道水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像疏浚渠道,一味追求河流通畅。要尽量保留河道原有的蜿蜒性,对河道中原有滩地、沙洲要加以保护,以营造生态小岛。

3.2.2 岸坡整治工程 在整治岸坡进行护岸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因地制宜的选择合理的断面设计。主要可以用以下几种备选的断面:

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主要用于山溪性河道,坡降大,流速快,同时有一定建设空间的河段;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下部结构采用当地鹅卵石砌筑,上部结构进行植物防护,主要分布河道流速相对较缓,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直立式浆砌石护岸。主要适用防洪、防冲要求相对较高,受地形限制;自然植被护岸。主要分布在农田等生产区以及对护岸要求不高的河段,遵循“故道治河”原则,以河岸整坡为主,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形态。

3.2.3 水系连通工程 在一些水系发达的村庄,水系连通工程可使水系畅通,提高水系的防洪排涝作用、同时通过筑堰抬水,形成湖面,亲水性,并引配水能力,连通沟塘河渠,实现“村绕水,水环村”,将有利于改善水质。

篇2

关键词:柳河 辽河 泥沙 游荡 生物固滩

1、引言

柳河是辽河右岸的一条支流,也是东北地区最严重的多沙河流,柳河闹得海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57.1kg/m3,平均每年743.94×104t泥沙淤积在彰武河段,平均每年550.09×104t泥沙通过新民站进入辽河。目前柳河彰武段游荡特性明显,有发展为地上悬河的趋势,柳河下游河道治理已迫在眉睫。

2、河道现状

柳河是辽河右侧的一条多泥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奈曼旗的双山子,在新民市城南关家窝堡村附近注入辽河。河流全长297km,总流域5798km2。其中辽宁省境内闹得海水库以下河道全长124.9km,区间流域面积1674km2。

柳河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按河道特性可分为3段,其中闹得海水库坝下至大板为峡谷段,河道比降1.75‰,断面呈“V”形,两岸崖高6~20m,河宽150~500m,水流急湍,具有山区河道特点。本段主要支流大清沟、小清沟来水来沙均较小,对本河段无影响。

大板至彰武河段属游荡型河道,河道比降1.05‰,柳河至此两岸河谷突然放宽达1000~1600m,河流两岸为4~15m高的沙壤土,外形比较顺直,但因土质为沙性土壤,河床比降陡,流速大,两岸极易崩塌,一般每年塌岸20m左右。该段主槽宽浅、摆动不定,沙洲出没无常,水流散乱,滩槽仅0.5~1.2m,目前这段河道也是淤积最严重的河段。据彰武县规划局统计,目前大郑线跨柳河铁路桥位置河床已高出彰武县城城区地面近2m,柳河彰武段河道有发展为地上悬河的趋势。

柳河在彰武以下逐渐与辽河平原相接,河道比降0.72‰,河宽l000~4300m,主槽宽度多为300~500m之间,两岸地形平坦,滩槽较明显,滩槽高差基本在0.5~2.3m之间,现状滩地已高出堤内保护区,成为地上悬河。现状两岸大部筑有堤防,堤防总长91.0km,1963年进行了整修,现状防洪标准为l0年一遇。闹得海水库修建后,历年冲、淤变化不大,河道较为稳定。

据1954―2004年资料统计,闹得海多年平均出库泥沙1385.97×104t,其中53.7%淤积在彰武以上河段,平均每年淤积743.94×104t,6.7%淤积在彰武~新民区间,平均每年淤积91.94×104t,闹得海出库泥沙经沿程淤积后仍有39.6%(平均每年550.09×104t)的泥沙通过新民,除一部分淤积在柳河口外,大部分泥沙进入辽河,成为辽河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

3、存在问题

(1) 柳河平均每年550.09×104t泥沙通过新民进入辽河,占辽河下游巨流河站来沙量的50.3%,是辽河下游河道泥沙的主要来源。据统计资料分析辽、柳河洪峰不遭遇,柳河洪峰早于辽河,所以柳河洪峰带来的大量泥沙造成柳河口以下辽河干流河床及滩地的不断抬高,泄洪能力降低,且河床极不稳定,变化频繁。柳河的泥沙曾于1968年、l979年两次堵塞辽河河道,对辽河造成严重危害。

(2) 闹得海水库属滞洪滞沙水库,水库削峰滞沙作用虽明显,但建库后下游河道泥沙的淤积部位由建库前大量泥沙淤积在新民河段上提至彰武河段,致使彰武河段不断淤高,建库后40年淤高4m,形成悬河。

(3) 河势未得到及时控制。柳河河岸土质条件较差,主流摆动不定,加速了下游河道的淤积。由于河道不断的展宽,塌岸严重,不仅冲走沿岸耕地,而且危及两岸村屯的安全。

(4) 由于柳河河床不断淤高,致使铁路桥、公路桥及石油管路桥、新民县城及两岸大堤的堤防标准降低,对防洪安全形成较大威胁。

4、河道治理措施

不论在自然情况下,还是在来水来沙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情况下,河床整治都是必须的。闹得海―大板段属峡谷型河段,不需要额外采取治理措施;新民段属蜿蜒型河道,河道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整修加固和河道险工护岸工程,治理方法已非常成熟,不作为本次探讨的重点;彰武段属游荡型河道,游荡型河道治理一直是河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游荡型河道治理尚无特别有效的措施,本文探讨的重点即为游荡型河道生态治理问题。

游荡性河道整治的总要求是把宽浅散乱主流多变的游荡性河段整治成比较窄深归顺的河道,使之有利于防洪。要彻底治理好游荡性河段,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除在柳河上游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以外,还必须在下游开展河道整治,这段河道的整治主要任务是控制河势,只有河势得到一定的控制,主流才能比较稳定,游荡的程度才会有所减弱。控制河势最主要的目的是控制主流,固定险工位置,以保护两岸,防止塌岸。为此必须修建护岸工程与护滩工程。护岸工程主要采用石笼丁坝控导河势,坝底、坝间采用柞条柴排护底促淤,同时坝间栽植柳树等适合当地土质的树木,进一步促进坝间泥沙落淤、稳定河岸;护滩工程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柳河彰武河段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点,主槽宽浅,游荡不定,河床质组成多为粉细沙,一般植物很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成活,更难以发挥固滩的作用。为了保证固滩植物成活率,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营造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现状岸坎为依托,采取促淤措施促进泥沙在岸坎前淤积,在河槽里塑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浅滩,然后在浅滩上栽植固滩植物,进一步促进泥沙落淤,稳定河滩,待该段河滩稳定后进一步向河槽方向推进,治理的最终边界为规划中小洪水治导线,最终目标是营造出滩槽分明,河势相对稳定的河道形态。

促淤措施主要采用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和柳桩护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群是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新型护岸工程技术,已获国家专利,该项成果目前已在长江、黄河流域推广应用。 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是一种预制的钢筋混凝土透水结构,由6根长度相等的框杆相互连接构成,呈正三棱锥体。框杆应具有一定强度。框架几何尺寸的设计应以当地河床滩槽高差为依据,其原则是框架高度应与期望淤积的滩面高度一致。为便于施工,也可采用小尺寸框架多次叠加、分层淤积堆高的方法。施工时既可以在干河床上进行,也可以利用驳船进行水中抛投。为了有效地减速促淤,宜将3~4个框架捆扎成一串进行抛投。混凝土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具有自身稳定性好,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不易下沉、便于工厂化大批量生产、施工简单、无须开挖基础以及成本低等优点。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凝土四面六边体框架透水性、自身稳定性好和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强的特点,来削弱水流的能量,降低流速,促使泥沙迅速落淤,从而达到减速促淤的目的。

5、结语

篇3

家电制造企业,传统渠道是企业的生命线,在任何时候不能动摇这个根基。目前网络购物在快速地成长,它每年都能够保持着如此快速的增长,作为厂家来讲,我们就要更新一些观念,首先要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

网络购物就是一个新渠道。

以往我们家电企业是不是没有面对过新渠道呢?我认为不是,其实家电渠道的变革从未间断过。例如从以前的全国总,到后来的省级总,再到区级总代,到现在的县级,又如大连锁的兴起,厂家自建专卖店等等,可以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企业都在切身地感受着渠道的变化。

而电子商务这一新渠道的出现,就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来看,他们电子商务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0%左右,而目前我国仅有3%,电子商务这一新渠道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的十二五规划将电子商务做为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定位,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再到市场,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地的高新产业科技园、信息园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方政府对于信息产业都在积极扶植,支持这些企业的成长。因此这个新兴渠道确确实实不可阻档,对于我们厂家来讲,不管你对这个新渠道是爱还是恨,它总是来了,而且来了就真的不会再走。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对。

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作为企业和渠道的关系,我们跟这些渠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定位。有的厂家可能认为电子商务这一新渠道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为这一新渠道在与自己抢夺家电原本就很薄的利润。但有的厂家会认为自己与新渠道是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

作为一个品牌企业,对于渠道的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评估这个渠道是否具有生命力,如果这个渠道是有发展前景的,那么我们就能够进入这个渠道。如果是第二种思维来看待品牌企业与渠道的关系,那么我们与电子商务新渠道就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更多的是依存与伙伴的关系。因此我们作为品牌企业不应该担心它的成长,只要从新渠道中找到适合自己伙伴合作即可。

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对于在传统渠道发展根基强大的传统厂家来讲,传统渠道是我们的生命线,需要思考整体渠道的风险问题。

对新渠道风险必须正确评估。

首先,对于新渠道的风险,有一个标准是能够衡量的,即你能不能在这个渠道上决定自己的命运。消费者有网络购物的需求,企业有没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如果在这个渠道你还要受限于人,那么就算这个新渠道发展再快,你就等同于没有掌控这个渠道,这个渠道对于你来讲就是高风险的。因为你自己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例如,很早以前美的可以说是基本把全国最优质的商都抓到手中,在市场中也占有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但近几年美的依然在不断对中国市场进行整合,因为市场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中国市场渠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企业必须要根据市场竞争状况去评估你的渠道,发现你原有渠道存在的问题,尽而不断根据市场发展去完善你的渠道,使之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

其次新渠道带来的风险在于整个渠道的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其实不管是新渠道还是老渠道,都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利益的分配问题。我们看一个渠道,一是看这个渠道能不能创造价值,二是看能不能做好价值分配。要通过价值的分配把这个价值链的企业都激励起来,这才是企业要做的事情。

保护好新渠道的价值链。

对于大多数的家电企业来讲,我们的价值链条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对于电子商务这个渠道里的众多成员,大家首先是做生意,要赚钱。但怎么赚钱?你是赚今天的钱还是赚明天的钱?还是赚后期一段时间的钱。而在渠道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就是只赚今天和明天的钱。如果你的渠道中有这部分人存在,必然对品牌的影响会非常大。因为这部分只赚今天的钱的客户,他们所使用的基本手段就是渠道窜货乱价。

低价销售就是在破坏这个渠道的价值链,如果渠道的价值链被击穿,会让你整体渠道没有积极性。而电子商务渠道的风险同样包括这些内容。在管理上我们就要思考。我们选择新渠道,本质上也是要做生意,那么就必须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就要保护这个渠道的价值,保护好这个渠道的整体价值体系。这才是我们企业在面对新老渠道所产生的冲突时需要切实去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就乱价而治理乱价。

因此对于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乱价问题,我们同样也需要分两方面去思考问题。

其一是厂家要自检,你的销售政策是否合理。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清这个问题,如果还觉得自己总是被渠道的窜货乱价困扰,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就要先从自身找原因,先要保证自己在管理上不犯错误,把管理的政策设定好。

其二是管理是否有错位的问题。管理的错位是比较麻烦,很多品牌对于电子商务渠道可以说是没有管理的,即使有管理也是很随意的,而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地去管理。因此市场中表现出来就是不管就乱,一管就死。

那么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渠道带来的问题,要解决线上线下冲突企业该怎么管。目前来讲行业还没有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因各企业的情况不同,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我们对这一渠道研究来看,对于它的管理也是要从两个角度加以考虑的。

第一个角度就是把线上线下渠道割裂开,完全采用差异化的思路来做,从产品规划到整体渠道体系的后台组织,甚至到品牌定位都强行割裂,以达到线上线下的完全差异化。即企业制造一条相互不影响的价值链条。

第二个角度是建立一种大渠道的概念,把包括电子商务在内的各种渠道放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之下,各渠道一视同仁,企业只做好行政管理。即线上线下统一价格,无论是在高端的百货商场,还是乡村夫妻店,或是淘宝、京东商城,每个渠道价格都一样,哪些渠道出现价格的异动,就坚决封杀。但这种管理方式在中国很难做到,因中国市场太大了,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文化不同,信息资源完全不对等。让一个企业的管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销售终端是不现实的。

因此美的采取了差异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行变化,很大一部分消费者会先到实体店看样,再去淘宝上砍价,然后再去线上下单购买。我们必须要去慎重考虑消费者的这种行为特点。差异化是作好新老渠道是比较现实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是中小企业,或者在传统渠道发展较弱的品牌,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目标,进而决定企业要走的路径。对线下渠道并不发达的厂家来讲,可能有更多的选择,采用更为准确的定位,可以去做细分市场。

对电子商务新渠道要三权集中。

具体到对电子商务新渠道的管理手段,无非是行政命令和利益趋动。企业在建立起自己对市场管理的态度和决心以后,对于乱价的可以罚款,可以采用行政手段去干预,但同时要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果只用行政手段会出问题,因消费者在这个渠道上是有需求的,企业只用行政的手段去堵是堵不住的,而管的不到位就会有反弹,有损失,所以必须要疏通。

严管是保障,疏通是根本,同时还必须要给出口,电子商务渠道中有很多的平台,企业需要评估这些电商创造价值的能力,给他们对等的利益来趋动他们发展。目前美的对电子商务新渠道的具体管理手段就是规范B2C,严管C2C。

如果去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在淘宝上有一万多家网站都是卖美的的产品,而这些网店的货从哪里来,基本全是企业体系内部的经销商,或者是和我们体系内部有关系的人在淘宝上开的“老鼠仓”。以前这些“老鼠仓”的经营者很赚钱,但现在,美的的管理导向变了,你就必须要遵循厂家的管理规则。

篇4

【关键词】 内镜;上消化道异物;护理

上消化道异物常见为误吞或故意吞入上消化道的各种物体,以及上消化道术后残留缝线及吻合钉、或上消化道病变造成局部滞留的食物团块等。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器械的不断完善,消化道异物已从外科手术治疗转为内镜治疗。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异物364例,成功取出上消化道异物361 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有关的配合与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4 例中,男性:222 例,女性:142 例,年龄最大91岁,最小1岁。异物滞留部位:食管入口及上段168 例,食管中段105 例,食管下段及贲门 20例,胃内 33 例,十二指肠球部 7例,食管—胃吻合口 35例,异物种类:鱼刺(骨)、动物骨头、食物团、果核、花生、贝壳、柿石、牙签、硬币、义齿、玻璃珠、金属针、金属刀片、电焊条、钥匙、塑料片、残留缝线、吻合钉等。

2 方法

2.1  器械准备:本组病例均采用Olympus纤维胃镜、电子胃镜及配套附件;常用治疗器械有:活检钳、圈套器、三爪(五爪)钳、鳄鱼钳,网篮取石器、内镜专用剪刀、机械取石器等。使用前仔细检查其功能,确保操作顺利进行。

2.2 麻醉与:采用口含利多卡因胶浆咽喉部麻醉;患者取左侧屈膝卧位,头稍后仰,保持全身放松。

2.3 术前准备:术前禁食6-8小时。了解误服或故意吞服异物病史,掌握适应征与禁忌症,根据需要摄颈部、胸部X线片,以确定异物的形状、大小及嵌顿部位,有无穿透管壁的征象。

2.4 护理:

2.4.1 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异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表现焦虑不安和担忧,应给予热情接待,耐心、细致的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取得积极的配合。讲述异物的治疗方法、配合步骤、操作潜在的危险及可能的益处,获得病人与家属理解,并签同意书。

2.4.2 术中配合:按胃镜常规检查进行操作,发现异物所在的位置,先吸除周围分泌物,使异物充分暴露,再确定最佳挟取法,根据异物的形状和性质选择辅助器械,通过钳管道插入异物钳进行异物钳取或套取。将挟取的异物拉近内镜前端,顺食道方向缓慢退镜,尽量避免尖锐异物损伤到胃或食道粘膜。术中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注意观察生命征及神志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要报告医生,并做好应急处理。

2.4.3 术后护理:术后应禁食2小时,若无上消化道粘膜损伤者,可渐进半流质、软食,如果伴有胃、十二指肠、食道、咽喉部粘膜损伤,应给予流质饮食1-2天。食物不宜过烫,以免刺激损伤的粘膜。术后患者如出现呕血或黑便、腹痛等异常情况应留院观察或收住院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 结果

本组 364 例中,成功取出异物 361 例,3例因异物嵌顿太深未能取出而行外科治疗,成功率 99.1 %,均无出现大出血、穿孔或窒息等并发症。

4 讨论

上消化道异物临床上并非少见,诊治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绝大多数可以经内镜安全取出[1],为提高异物取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认为:术前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心理护理,以鼓励性、充满信心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平静放松的接受治疗;良好的医、护、患配合与熟练的业务技术是治疗成功的保证;操作时保证视野清晰,尽量观察异物的全貌,在患者呼吸间歇时钳取,当内镜连同异物退到咽部时嘱患者尽量放松,深呼吸,并将头稍后仰,使咽部与食管成直线,利于异物通过[3] ,动作应轻柔,不可硬拉;当异物较大或嵌顿较深,估计挟取危险性较大时,不必勉强试取,以免引起并发症。本组364例,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由此可见,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是一种经济、简便、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1.1改善了航行条件促进水上运输的发展

河道综合治理以后,航运条件得到改善,通航标准得到提高,降低了船舶的运营成本和水运转陆运的费用。

1.2改善了取水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

河道的汛期淹没和枯水期的淤积出露,严重影响两岸城镇工农业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转,河道综合治理以后,岸线和水流稳定,将大大改善河岸的取排水条件,有利于沿岸地区经济的正常持续发展。

1.3平顺岸线、开发河道土地资源

整治河道、平顺岸线,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开发的土地可以用来改善城镇生产和生活环境。

2渭河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的计算

由于渭河流域无通航能力,渭河综合治理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防洪标准和土地利用价值,保护的范围主要是村庄和耕地,所以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经济效益计算等同于防洪工程的效益计算。防洪工程效益是指防洪工程所减免的灾害损失,防洪工程的效益与其它水利工程的效益不同,它不是直接创造财富,而是把因为修建防洪工程而减少的洪灾损失作为效益。只有遇到能防御的洪水时才能体现出“隐形效益”。

防洪工程从防御常见的一般洪水提高到防御稀遇洪水时,相应的工程规模、投资以及运行费等,也会相应的大幅度提高。

虽然遇上稀遇洪水时一次的防洪效益很大,但是因为其出现的几率很小,因此若按多年平均效益计算,比起防御常见洪水所增加的效益可能并不是很大,工程修建后,若很快遇上一次特大洪水,其防洪效益可能会很大;若在很长时间内,甚至在整个工程的有效使用期内也没有发生一次特大洪水,则长期得不到较大的防洪效益,就会形成投资的积压,并且每年还要支付年运行费,因此防洪效益是一个随机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洪灾损失通常依据受淹地区典型调查材料,确定淹没损失指标,一般用每亩综合损失率表示,然后根据每亩综合损失率和淹没面积,确定洪灾损失值。因为调查的是各种典型年的洪灾损失,所以防洪的年平均效益为未修建工程前的年平均损失减去修建工程后的年平均损失,采用频率曲线法计算。必须对不同频率的洪水进行调查计算,以便绘制洪灾损失频率曲线,从而计算年平均洪灾损失值。步骤为:

1)对未修建工程前和修建工程后分别计算不同频率洪水时受灾面积及相应的洪灾损失,由此可绘制修建工程前后的洪灾损失频率曲线。

2)曲线与两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即为修建工程前后各自的多年洪灾损失,求出相应整个横坐标轴上的平均值。纵坐标为各自的年平均洪灾损失值。

篇6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防卫及用水需求,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运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视河流自然生态,不断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更好的做好景观建设与生态的结合,逐步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热点。

1 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对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状态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样,由河床、水体、河滩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但是,对于城市的河流其还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河道还需要我们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对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防护区的安全,同时,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标准也决定着河道治理的标准范围。结合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够有效地排出过境洪水外,还需要能更好的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化。

图1 城市河道生态构成图

2 景观生态学原则

景观生态学指的是研究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结构组成及其与生态学互动的综合性学科。其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生态学尺度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此项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对景观及其元素的影响,其过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统性原则:在景观系统内,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均可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景观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本质上看,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景观中异质性分布的结果,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变化;②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过程研究需要兼顾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河道治理过程强调对改造对象景观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长久发展的需求;③景观改造的谨慎性原则:景观改造的过程与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为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来提升景观价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异质性增加对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强烈的生态流增加更容易破坏所在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越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越强,但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难度越大;④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经济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考虑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状况,还要对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进行研究。

3 治理关键

3.1 基本要素

基于传统水利视角,河道治理重点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个因素,其对河道治理有直接影响。设计水位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规划确定,同时,还需要让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3.2 断面选择

河段不同则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断面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河道空间布局限制可谓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滨水地带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河流水体与河岸物质能量交流,生态和景观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图2 河道断面-矩形断面图

图3 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图

图4 河道断面-梯形断面图

3.3 河道景观设计

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依照线性工程特性及经济性原则选择尺度,景观设计核心基于生态原理,需要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良性互动,尽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河道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图5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一

图6 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二

图7 河道景观设计实景图

3.4 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恢复河道生态则代表着河道及滨水带生态恢复,有效地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通道作用、栖息地功能、源汇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时,硬质衬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离―效益理论,距离延长,其经济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环境效益随距离延长而提升。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图8 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结合

4 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样化需求,我们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做到城市防洪、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更好的推动人工河道治理更亲近自然,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好的实现城市与河道的有机共存。

参考文献:

[1]杨洪彬.对双流县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 (12).

[2]韩玉红.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玮,解秀丽,潘士勇.钢坝闸与橡胶坝在陷泥河治理中的应用比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02).

[3]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2(3).

篇7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温度离析;控制;指导意见

1 引言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来保证其施工质量。若在运输及摊铺压实过程中温度流失过快造成温度离析势必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度,压实度的不足会引起渗水及车辙的过早产生;若一味的保证施工温度使得集料和沥青过分加热,将会引起沥青的老化从而影响沥青路面的寿命周期。因此,为了规范施工有必要研究不同种类沥青适宜的施工温度,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必要的温度控制研究并对沥青路面的施工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

2 室内试验对温度控制的模拟

试验室的模拟实验选用SBS改性沥青进行AC―16的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沥青用量为4.8%。按照此最佳沥青用量成型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混合料试件,并分别进行试件的毛体积密度实验、车辙试验及低温弯曲试验,验证混合料试件的路用性能与成型温度的变化关系,实验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从图1可得出如下结论:

(1)试件的毛体积密度与击实温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施工中,碾压温度在 130℃以上能满足碾压的要求;

(3)密度应大于2.38g/cm?,也就是保证足够的压实度且高低温性能与压实度显著相关。

图2:击实温度与动稳定度散点图

从图2可得出如下结论:

(1)动稳定度与击实温度的相关性一般;

(2)击实温度在 150℃左右时沥青混合料具有最佳的高温性能;

(3)施工中,终压温度在 120℃以上时,混合料仍具有较好的;

(4)击实温度高于200℃时会影响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图3:击实温度与弯曲应变散点图

从图3可得出如下结论:

(1)低温弯曲应变与击实温度的相关性;

(2)击实温度在 140―150℃时混合料具有最佳的低温性能,高于 200℃低温性

能影响明显;

(3)施工中,拌和温度在 140℃,终压温度在 120℃以上时,混合料仍具有较好的低温性能。

3 温度控制对施工的指导意见

通过室内试验不难发现,控制温度离析对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至关重要,而在现阶段的施工中工作人员大多采用红外测温仪测定摊铺完成的路面的不同点的温度来判断温度离析,准确性不高,可靠性不强。

沥青混合料热量的散失和温度的下降主要出现在靠近车厢壁的部位,车厢内部的沥青混合料热量的散失和温度的下降并不明显。与空气直接接触的车厢顶部的沥青混合料的热量散失和温度的下降将更加严重。沥青混合料与空气温差越大,则沥青混合料的热量散失越大,沥青混合料的导热性能比较低,靠近车厢中部的沥青混合料的热量向靠近车厢的沥青混合料的传递速度很缓慢,沥青混合料的运输离析就产生了。

在沥青混合料从运输到现场到向摊铺机卸料的过程中,沥青混合料运输车中部的沥青混合料比靠近车厢板和车厢上部的边缘区域的沥青混合料的温度高很多,粘度必然相对较低,因此会优先被卸到摊铺机的料斗中,而边缘区域的沥青混合料必然存在后卸到料斗的两侧和顶部的可能,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离析就产生了。

针对沥青路面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温度离析,我们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1)确保沥青混合料拌合的连续稳定均匀,控制好混合料的出料配合比。混合料的集料偏差越大则越容易发生离析,拌合中要控制集料的含水率同时保证集料在加热滚筒中连续不断的形成帘幕。

(2)确定合理的拌合时间。如果拌合时间过短会使混合料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离析,拌合过长会引起混合料的老化。

(3)改进卸料方式。卸料的高度和次数不但会造成沥青混合料的颗粒离析,同时也会造成温度离析,所以不应使卸料高度过大,同时在卸料过程中,应至少 3 次卸料。

4 结语

虽然在现有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离析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通过严格的施工标准将温度离析控制在一定的条件范围内,从而避免沥青路面因温度离析而造成的种种病害。在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混合料的温度控制,确保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佘东选在《档案管理》1995年第3期的《提高〈规定〉的执法力度》一文。他认为,加强执法队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中一个是:“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把那些热爱档案事业、原则性强、素质较高的业务指导人员充实到执法检查队伍中,克服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从佘东选先生的表述看,档案执法和档案业务指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一)从工作目的来看,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运用两种手段的目的是一致的。

(二)从工作内容和特点来看,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档案业务工作的开展;档案业务工作水平的高低又客观地反映了档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三)从具体工作人员来看,区县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人员一般都兼任着档案行政执法职责,是实施行政执法检查的主要力量,具有业务指导和行政执法双重责任。

1997年,将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结合的认识与实践有了新内容。黄世铭先生认为:“为了把档案执法监督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改进和完善档案执法监督手段,具体做好五个结合,即执法监督与开展文书立卷相结合,执法监督与开展达标升级、目标管理考评相结合,定期执法检查与不定期工作检查相结合,执法监督与业务指导相结合,执法监督与重点查处相结合。”这就将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结合从人员素质上的结合,扩大到与业务指导及多项属于档案业务指导范围的具体档案业务:文书立卷、达标升级、目标管理考评、工作检查等的结合。 黄世铭先生的这“五个结合”得到了许多同志,特别是从事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同志的广泛认同。比如,张满飙、刘世杰、管先海三位同志在《执法监督与业务指导要双管齐下》(《中国档案》1997年第7期)一文中就写到:“将执法监督与业务指导合并进行,业务指导科也是执法监督科,让搞业务指导的人员负责执法监督,使他们既当‘档案业务指导员’,又当‘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员’,从而把执法监督与业务指导有机结合在一起,政出一门,保证了指导与监督步调一致,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改变了过去单一指导成效力度不够的被动局面,在平时业务指导工作中若发现违法现象,就及时依法认真查处。”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还有不少。仅在文章中,直接使用“将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结合”句子的就有许多。如2002年,《中国档案》第8期以《山东档案工作的创新实践》为题,对山东省将“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2000年以后,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的结合,开始从人员素质的结合、不同部门的结合、具体业务工作的结合向档案执法的不同环节与业务指导各个环节的全面结合演进。一方面,在执法监督过程中,通过检查指导、业务传授、说服劝导等方式克服‘法不责众’的现象,能真正提高执法监督的效果。另一方面,业务指导要借助于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消除个别基层单位对业务指导不主动、不配合的消极现象。二是坚持案件处罚与业务指导相结合。目前,在档案违法案件处罚中,出现了不处罚的多,处罚的少,从轻的多,从重的少的现象。因此,要采取‘打’‘拉’结合的方式。所谓‘打’,就是对档案违法案件,一经查实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心慈手软,冲破一切阻力,一查到底,以维护《档案法》的尊严。‘拉’就是在业务指导中发现违背业务规范事件的苗头和隐患,要及时给予纠正,拉入正道,以防范这些事件的继续演变,避免档案违法案件的发生,把违法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对违法的单位和个人严肃处罚后,切忌一罚了之,要及时跟上指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业务上帮一把,指导上拉一把,使其早日走出后进行列。”再如,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为解决业务指导力量不足的问题,区档案局法制科在主管全区档案法制和宣传工作的同时,承担起区直115个立档单位的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并将档案执法与业务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坚持:强化制度建设与业务建设相结合;法规知识与业务知识的宣传相结合;法规知识与业务知识培训相结合;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在执法检查与业务指导相结合中,“一是分工明确,法制宣传科在全面负责全区档案执法工作的同时,主管区直各单位的业务指导工作,指导科负责乡镇的业务指导,同时协助执法;二是日常执法与指导同时推进,将档案的法制要求和档案的管理、开发、利用等业务要求一并量化,制定出《基层档案工作考核细则》,在日常工作中,力求做到边执法、边指导,在执法中发现问题通过指导予以解决,在指导中要注重法制宣传,提高社会法制观念;三是联合执法与指导同时进行,重视全方位、多角度法制监督,如充分发挥档案执法联络员的作用,与他们经常沟通情况,在全区形成档案执法队伍的网络化体系等。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法制监督等。特别是年终执法大检查,我们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法制和业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这种结合的实际效果看,在市县两级确有成效。李惠铭、王桂兰就认为这种结合的效果有三:一是执法与业务“合力”增强,力量得以集中,减少了内耗,工作效率明显增强;内容更细,将执法内容融入业务指导之中,在业务指导的同时,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利于将违法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业务指导更有权威了,法制工作渗透到业务之中,有力地推进了业务建设,使业务工作有了新突破。二是减少程序。在业务指导时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简化了处理程序,同时,也防止法制和业务人员意见不一致而出现执法、指导“两张皮”的现象。三是促进指导人员学档案法,执法人员学业务。档案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求档案执法人员既要懂法,又要具备一定的档案专业技术知识。可以说,参与业务指导,掌握档案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档案执法人员的“必修课”,反之,业务人员学执法也是如此。

就在大家,特别是基层档案工作者对这一方法推崇备至的同时,也有同志对此提出了质疑。”2001年,邢涛先生在《县级档案行政执法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县级档案部门无专门法制工作机构,有的由业务指导科或其他科室。从机构名称看,亦名不符实,由业务指导部门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名不顺之,出师无名。”这种做法从法治的角度考虑似乎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知道,档案业务指导不具有强制性,对业务指导人员提出的意见听取与否的主动权在被指导单位,而档案执法检查则不同,它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被检查单位对执法人员作出的执法决定必须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相结合,人员穿插,档案执法与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一身二任,如何保证被指导单位是否听取指导意见的自?怎样消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服务的强制性?”这种一度得到许多同志认同与推崇的方式,引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案行政执法检查与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只有正确的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权力 ,才能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佘东选. 提高《规定》的执法力度[J]. 档案管理,1995(3).

篇9

关键词 建设;市政;道路;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以市政道路为骨架的基础设施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沥青砼路面较水泥砼路面具有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等众多优点,因此在讲究品质的现阶段,沥青砼路面日益成为城市市政道路路面结构的选择,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伴随着沥青路面的大量建设,由于技术、管理以及原材料选择等原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病害较高速公路要严重得多。要提升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水平,设计是源头、施工是基础、监管是保证,而且取决于建设各方主体自觉行为和当地资源的保障程度。

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常见的问题

由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规范、标准滞后,各地在设计中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设计规范》进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主要问题:

1)交通量确定环节淡化,设计基础不扎实;

2)路面结构组合设计不合理,面层采用结构形式空隙率偏大,基层设计材料没有针对性;

3)没有设计基础数据支撑确定路面结构层厚度,且不符合《规范》要求;

4)路面结构层层间连接设计严重缺失,影响路面结构整体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沥青路面建设质量及行业影响构成较大危害性。此外,路面荷载设计计算依据是按设计年限总交通量当量轴载次数,淡化了交通量计算,模糊了设计年限和使用年限概念。这样,一方面影响了路面建设经济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交通量急剧增长缩短使用年限时,引起社会误解,给行业带来不好影响。

2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要求

2.1 交通量确定是基础

设计者首先应根据规划要求对修建道路在所处路网中的作用进行定位,通过对设计路段交通量实测、分析与预测,确定设计交通量,然后换算成标准轴载车道累计当量轴次数据进行后续结构层厚度计算。

2.2 结构组合设计是前提

在路面结构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环境、气候和水文状况的调查,根据当地材料供应的特点,确定满足密实、抗滑、稳定、耐久的路面结构方案,满足路面使用的基本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对当地多年的路面使用实际进行了解,从中吸取有益的部分结合最新的设计方法和理论进行设计。

2.3 材料组成设计是关键

资料表明:沥青砼是最复杂的建筑材料之一,在正温度状态下,表现出一定的粘弹性;在负温度状态下,则具有一定的弹性。决定沥青砼性能的最关键因素是矿料质量和矿料级配。作为设计者应对当地材料详尽调查,提出材料的基本要求:级配大致范围、筛孔分级、加工方法及颗粒形状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级配设计结果,为道路施工提供基础数据。

2.4 结构厚度设计是基本

路面结构层厚度设计是在组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路面结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连续体系理论进行,计算的厚度值应满足结构整体刚度(即承载力)与沥青层或半刚性基层、底基层疲劳开裂的要求。具体而言,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值ls 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ld,即ls ≤ld;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层底拉应力σm 应小于或等于容许拉应力σR,即σm ≤ σR。交通量和抗压参数作为厚度计算的两大要素,对厚度计算结果影响甚大。为了合理设计路面结构,抗压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2.5 排水设计是保障

水对沥青路面的巨大破坏性已成为共识,市政道路排水条件较公路更为严峻,因此对排水设计更应引起重视。合理的排水设计应综合考虑路表(人行道面)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交叉路口排水、路面结构层排水;合理选择排水方案,布置排水设施,形成完整、畅通的排水体系,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

3 道路建设质量提高的措施

3.1 加强对工程要素的管理

从对人的管理方面讲,施工现场中人的控制应先将人员划分为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项目中的劳动力,据各自的责任目标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提高每个个体的素质,最终提高整个项目组织的素质。从对材料的管理讲,开工前,应有供应备料计划,施工中根据工程变更和进度,随时调整进货的数量和进场时间。从对机械的管理讲,建筑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机械运用到工程的施工建设上来,所以必须做到正确选用机械。根据工程特点选择适宜的主导施工机械,各种辅助机械应与直接配套的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一致,当然为减少施工的投资额,应尽量选用现有机械。

3.2 完善质量监理程序

监理工程师在开工以前,向承包人提出一套对所有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的程序及说明,以供所有驻地监理人员、承包人的自检人员和施工工人共同遵循,使质量控制工作程序化。

3.3 做到分部分项工程管理

项目管理人员应能够熟练掌握份内的各项标准、规范,熟悉或了解份外的各项标准、规范,根据目标责任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选择适当的施工工艺,组织、管理、协调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做好事前在工程任务层次化分解的基础上,制定一个详细的合适的施工质量计划。

3.4 质量检测

在工程质量监理工作中,应遵循“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监理试验、检测频率不少于规范规定的最小频率。

4 结论

要提升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需要建设单位工作要深入有效、设计深度要确保、施工企业自控要到位、监理检查要把关、检测结果要客观、政府主管部门要确立沥青砼路面设计、施工标准体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工作要有力,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JTG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JTG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林增忠.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建设质量若干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筑,2008,3

篇10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政治伦理;道德哲学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其科学内涵包括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增长和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增长共享两个方面。

包容性增长是执政党的政治理想,体现了“道”与“治”的高度同一,其正当性基础在于对增长政治的清醒洞察、深刻批判与合理超越。包容性增长理论对增长政治有限性的深刻揭示,对人类政治伦理的执着追求,在变革时代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增长观演进的政治伦理渊源

具体形态的经济增长方式经历了从综合增长、全面增长、可持续增长再到包容性增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包容性增长强调必要经济增长速度基础上的社会公平,经济与伦理的统一,实现伦理决策基础上个人和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增长观的演进中有着深厚的政治伦理渊源。

(1)从“天道”到“人道”的转变

“天道”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这与中国古代神输的“天道观”是一致的,因为凡是一个把“天”看成最高主宰的人,也必然会把“天”看成在道德上也是十全十美的。正所谓“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中国古代“天道观”到了董仲舒时代略微有所改变。董仲舒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给封建统治阶级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本阶级的统治提供合理解释与“良药妙方”,他抓住先秦和汉初思想家争论不休的“天人关系”问题,以本阶级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为内容,精心塑造了一个天上社会,从而给自己的王道理论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哲学外衣,建立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天道观。

至于“人道”思想,其核心内容丰富了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蕴含着对人性的肯定,对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的追求。“人道”的真正价值,并不单纯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理论最重要的政治伦理基础。

发展观的演进折射了发展理念由“天道”向“人道”的转变。首先,传统发展观侧重于速度的增长,其暗含的哲学意蕴在于速度增长是“天道”的应然存在。对于增长,要人们绝对服从增长的“天道”,要求“速度至上”,因为速度是秉承“天意”去增长的,速度至上就是尊天,速度上去了也就顺了天命。而包容性增长强调增长的“公平正义”,把“增长”拟人化,既承认“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又对现实的增长赋予人的道德追求。

其次,传统发展观处在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政治道德的价值取向出现速度这个“天”决定人的福祉趋向。而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要义在于弘扬作为个体的主体精神,强调个体与发展之间的权责统一精神、公平正义精神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价值引导与方法论指导。

(2)从“义利之辨”到“义利合一”的转变

“义利之辨”不具有外在的强制性,“利”对于“义”来说是自由的。如果说传统发展观的“利”靠外在“义”来保证,道德的义务则仅仅基于自由的自我强制。在包容性增长的语境下,“义利合一”是实践理性的自觉,并且拥有一种良知的力量去控制发展过度追求速度的倾向。在这个意义上,道德使人得到自由,而不是使人感到限制。关于发展的道德自律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规范的,体现出来的是人类对发展的不断超越、对自由的不断接近。

“义利之辨”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展开过程。“义,利也”。到底是“义”在“利”先,还是“利”在“义”先,在“义利之辨”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答案,实际上也就是“混沌”的。准确的说,传统发展观并没有认真思索增长的“义利之辨”,而是始终具有一个模糊的、摇摆的价值认定。

对于包容性增长而言,其伦理渊源在“义利之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两次跨越并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第一次跨越表现为人类力图通过认识“义利之辨”,进而建立区分于自然规律的、属于自己的增长法则,努力从增长当中抽身出来,逐步摆脱自然增长的束缚。第二次跨越表现为人类通过认识“义利之辨”,进而区分“义”和“利”,竭力使自己从“利”当中抽身出来,逐步实现从“利”到“义”的提升,最终实现“义利合一”,其根本原理是:“正其义而利自在,名其道而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这就表明,包容性增长的建立和发展既是通过“义利之辨”,更是通过“义利合一”而实现的。随着包容性增长的不断加深,追求“义利合一”的德性就会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

(3)从“利益至上”到“道德至上”的转变

传统增长观对于增长速度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特色,它的可变化性、无限丰富性,决定传统增长观的物质调节功能之根,一定还得在“利益”这个词里深深“埋藏”。总之,有增长就有利益之争,有利益之争,就需要道德现身。由于人是现实的物质、精神依赖关系的存在者,亦即人是一种现实利益的存在者。因此,作为现实利益的增长观,它永远具有道德观的特征,虽然它不时产生具有利益调节的内在冲动,但在其现实性上,却是通向道德理想的桥梁。从增长观上区分出“利益至上”和“道德至上”这样两种类型,我们可以推出涉及增长的生活事件、社会经历、社会交往与成就等,这些成份加在一起,看看是否有一个好生活。

增长观演进反映了伦理观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增长有着决定个体的生活以及偏好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增长观所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仅仅是个体的意志。因此包容性增长优于传统增长观在于,更加重视增长当中的公平正义,更加重视增长的“道德”。

包容性增长作为变革时代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往往难于应付。这样一来,道德约束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法治不很健全、经济体制正处于变革中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也离不开道德规范的约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容性增长是“道德至上”的发展智慧。

包容性增长的伦理渊源存在于经济生活和伦理生活当中,其在秩序性的客观基础上为增长提供一种制度安排的伦理环境,使决策者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的养成中得到制度力量的支持和关怀。在中国目前的特殊语境下,重新选择和配置各种现代性增长的政治伦理元素,走出包容性增长与政治伦理冲突的困境,建构中国特色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模式已经成为突破我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公正与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时代,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包容性增长强调在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的统一,赋予民生更多的实质性利益,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在公平基础上的参与、发展与共享。

(1)作为包容性增长理性价值的公正

包容性增长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感性判断,而是在理性分析增长的目的和未来基础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包容性增长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增长视野,而关注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蕴涵一定价值取向、遵循一定道德规范,是与公正相关联的。

社会主义要求“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关键是,传统增长观由于片面追求物的价值而忽视人的价值,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视公正,片面追求感性而忽视理性,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紧张,并进而引发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对于公正的理性审问与考量成为必要。

公正作为包容性增长的理性价值,有其深厚的政治伦理考量。若一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趋于最大化,却不用所创造的财富为民生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则必然以政治伦理的丧失为代价,这样的增长就是不合理、不道德的。与传统增长观注重效率所不同的是,包容性增长的关注重点则转向对公正的分析与论证。但是经济改革的深入,公正是“常”还是“无常”,公正“有边”还是“无边”,公正是“有”还是“无”等理论问题,再一次进入道德哲学的关注视域。围绕这些公正的现象与问题,哲学家们提出许多极为远见的范畴与命题,并对公正进行了系统化论证。

包容性增长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指出了公正的多样性和共同价值;另一方面又郑重地告诉我们,公正的共同价值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利益兼顾。恰恰相反,某一行动或人物之所以具有公正的共同价值,并不是体现了某种普遍认同的“兼顾”甚至“照顾”的美德,而是因其表现出某种卓尔不群的独特品质,一种彰显理性价值的政治美德。

(2)作为包容性增长德性价值的公正

“德”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英国伦理学家亨利・西季威克指出,应当在德性与义务、与行为的关系中考察德性的特性。作为人的主体性的特殊显现,“德性”是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的潜在状态。照此观之,包容性增长之所以被视之为政治伦理的主体性运作,正是因为它向公民展示公正的价值,它不仅展示了一种超越常态的、公正的价值,而且展示了决策者获得德性的政治美德。扩而言之,包容性增长具有公共性,当且仅当它具有公共引领价值和公共示范意义。因此,包容性增长凸显增长和包容的政治意义,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同一的。

单一的增长并没有所谓“善恶”的问题,但是,包容性增长需要公正为目标,这样的公正即是包容性增长的德性,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利益。包容性增长以德性作为政治目的或以政治实现德性,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政治与德性。然而人性是自私的,一旦有着利益的需要,道德的链条就会随时断掉,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任何形式的增长无法使人改变自己的本性,除非因为恐惧而伪装。因此,需要坚持历史的向度,追溯包容性增长的伦理思想资源,积极吸取包容性增长的德性价值。

单一的公正不预示任何的幸福,只有具有德性价值的公正才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现代社会对公正的追求已经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所以,公正是包容性增长赖以存在的根本,包容性增长的所有举措都必须以此为导向和依据。因此公正本身就是一个应然性的概念,这种应然性就在于人们对包容性增长意识的觉醒与重视,从而对公正提出德性要求。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产生意味着人们已经意识到,公正不在于“外功”,而在于其对德性价值这样的“内功”上。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其应遵循的德性价值是,那些共享增长成果的理性目标是公正的共享,这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所应有的德性。

(3)作为包容性增长人性价值的公正

在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中,人性不是一种“认识”或“知识”,而是一种关于“人”的“认同”,即只要出于善良的意志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人性”。例如,孟子就认为,人性的表现,就是人内心的“四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也”。孔子也是如此,他提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性要求所拥有的分量是道德其它部分所无法比拟的,人性的要求也许会发生冲突,但人性本身不可能提出相互冲突的要求。人性价值之间具有可通约性,即各种价值之间是彼此和谐、可以调和的。这一具体的人性要求可以对包容性增长所经历的经验现实给出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指引。

包容性增长正式进入政治伦理的发展阶段,它维护“尊尊、亲亲”的人性伦理关系,政府决策者的修身养德、笃行践履的色彩稍显突出。包容性增长着眼于决策者的理想人格塑造和“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追求,这显然与现代社会中尊重个人权利相符合的。不论是“仁、义、礼、智”的人性表现,还是对于公正的理想追求,全都可以从人性内部找到根据。作为一种文化,人性伦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当作为一种政治伦理被理解后,它以人的性善认同形式得以把握,在当下包容性增长进程中,公正作为其人性价值的精华正在彰显它的价值。

包容性增长的目的不是把他人的意志和行为强加给国民,不是教导,不是强使他们过得更好或更幸福,而仅仅是公正的裁决怎样达到幸福,这是对包容性增长的理论批判与回应,同时也是在政治实践上需要真正贯彻其理论的原因。在方法论上,政府需要将公正放到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在规范伦理方面,政府把公正置于优越于德行的地位,这就预设了一种人性对于自我的形而上的观点。

三、政治伦理的“生态”理解

包容性增长的未来和谐远景,需要政治伦理来提供承担主体。无论是经验性的途径,还是先验的途径,只凭单一的维度来理解政治伦理是不可能的,需要对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意蕴进行“生态”理解。这种理解存在不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人伦本位的证明,主要径路是从确定的人伦及由人伦所认识到的感官世界的特殊形状开始。第二种是职业本位的证明,主要径路是以确定的职业,或经验性地以职业存在为基础。第三种是本体论的证明,主要径路是抽掉一切经验质料,完全先天地从单纯概念中推出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据此推论,权力作用方向、政治责任、政治理想共同构成对于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理解,这种理解只有建立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生态”基础上,方能适应中国社会特殊的文化传统。

(1)权力作用方向的调理

权力作用方向是推进主流增长观建设的可靠保障,当前要建立对于各种增长的分析预测机制、各种意见观点的疏通引导机制、各种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权力作用方向是主导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经济体制、不同文化传统的灵魂,它对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支柱。

“如果统治者的决定和行为所实施的价值并未获得社会成员的赞同,如果它

们使得社会成员成为自己与他人的陌路人,并最终从总体上来说,成为他们的历史的局外人,那么政府的合法性便要受到挑战。”因此,我们强调权力合法性的同时,深刻理解包容性增长的理论与实践魅力,尤其要通过权力作用方向推进包容性增长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把权力作用方向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政权的亲和力与吸引力。

包容性增长的政治伦理思想将现实的公正和将来的公正辩证地统一起来,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权力作用方向,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共享增长的成果。对于政治与伦理之间的这种关系,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不无悲观地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道德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要求,来源于权力作用过程中的人文自觉。

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基于人伦本位的理论假设,如果无视这种历史必然性,把权力作用方向看作完全无关的纯客观的演变过程,那就与宿命论相距不远了。增长的历史毕竟不是宇宙史或自然史,增长的主体是人,整个增长始终打着人的意志的烙印。不能把增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理解为:增长是人之外独立自在的主体,离开了人,就没有人类增长的历史。总之,包容性增长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是政府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建立和巩固权力作用的边界,不断进行调理,将传统与现代、神圣与现实联系起来,体现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

(2)政治责任的关联性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在于政府有责任实现它的愿望或者社会制度要求政府按照这种方式来行为,这是政府的职业伦理。换言之,政府只有通过完成公共利益而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满足时,才会促进普遍的善。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不可能完全和谐的情况下,政治责任也就不可能达到。可见,政府责任是包容性增长一个基本的、不可避免的事实。假若政府的行为完全不受一个外界权威的约束,我们就不能得到一个人人共享增长的社会。政府作为众多外界权威中的强势者,其政治责任的关联性是其基本的职业伦理要求。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政治责任不仅具有世界意义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且它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相联系并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鼓励。相反,不具备政治责任的政治伦理尽管可能存在,但它同政府的职业道德观经常发生冲突,如果没有强大的德性力量支持,很难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话语。当代伦理学家迈克尔・斯洛特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在德性伦理学中,焦点在于有德性的个体和那些使之配称为有德性个体的内在的特性、意向和动机。”

随着增长的迅猛发展,在创造灿烂物质文明的同时,增长又反过来增强小部分人控制大部分人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异化现象日益加重和扩大,迫切要求提升作为当下存在和意义的政府责任。政府责任强调现实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与价值、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从增长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人的核心价值始终是政府责任的主导性追求。

对包容性增长来说,政治责任在一定阶段或环境下是必要的,同时也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它的内涵有可能在将来被充实。只有在对政治责任遵守信奉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达到幸福,如果缺乏对政治责任的信仰,政府的注意力不可能转向我们去追求和珍视的善。

(3)政治理想的生态伦理

政治理想是一个精神性的、生态的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个体、社会、国家。个体的基础是社会,社会是诸个人、诸家庭的聚集,最后在国家中又回到伦理的充分体现,作为伦理实体的政治理想必然意识到包容性增长那种自在而又自为地存在着的精神本质。

政治理想关乎对于包容性增长本身价值、未来价值、自然价值、内在价值的重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政治理想。狭义上,政治理想是对未来政治的道德批判和伦理价值系统的期望。而在广义上,政治理想则意指不断追求、创造、实现、更新自己的价值合理性。怎样理解包容性增长的政治理想是现代政治伦理的理论和实践所关注的。

作为包容性增长的政治理想,其高扬生态智慧和自然道德,并把实行这些智慧和道德作为维护政治系统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包容性增长实质上是政治伦理在经济领域的扩张,它温情脉脉把真正享有的人民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们纳入增长的大门之内。

增长不能普惠民生时,人们会要求政府通过其强势地位进行调节。正如生物系统中存在的刺激――反应过程一样,如果没有政治理想来刺激,政治系统就无法作出前瞻性反应,不会运转起来。正因为政治理想如此重要,所以一个政府要合法地正常运行,就必须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使公民能够充分地、准确地进行参与、共享。根据确定政治理想的伦理依据,政治理想的应然政治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公民和私人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而且还应把自然和未来作为一种影响源,在伦理上拓展到政治理想主体的外延之中。

四、包容性增长的道德诉求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是在开放――冲突的文明体系中追求道德合理性的诉求。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影响着现代政治的思维、参与方式和组织的所有层面,作为一种道德诉求,它涉及深层设定、思维方式、终极目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力度之大,正如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商业文明转型那样,虽然会保存这些文明或者其他文明中最优秀的东西,但会产生许多新的道德诉求。

接受包容性增长不仅涉及到增长的转型,而且涉及到道德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系的转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制度,而且影响着他们对于未来、对于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的共同利益的想象。熊彼特说:“不存在全体人民能够同意或用合理论证的力量使其同意的独一无二的共同利益。”霍布豪斯也指出:“全心全意地热衷于公共利益是难得的。它不是群众的特性。”对于包容性增长的道德诉求而言,公共利益最大程度的满足是必要的。

首先,包容性增长体现了政府的性善认同。性善认同的考察是关于人的道德可能性的考察。过度追求增长速度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现实生存,这种严峻的形势终于唤醒了执迷于增长中的现代人的道德意识,就是在这种反思中,政治伦理思想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尽管有争论,但在基本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即人们应该把包容性增长看成是一个政府对于性善的认同:一切要从性善认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考察和处理增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政府的性善认同是多方面的,但到底把“性善”设定在哪里,是政府对于道德诉求的有限把握。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政府拥有什么增长成果,首先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部分,就像其它系统一样受整体的支配,如果我们无视生命之间那些同舟共济的个体,政府的治理将会是危险的。如同植物吸收阳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分,动物又从植物或其他动物身上吸收养分一样,包容性增长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尊重生命的个体存在。

传统过度追逐增长速度的行为,在中国形成一种全民、来势汹汹的热潮,政府的决策者呈现出放纵的道德实用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倾向,道德理想在退隐。

“在善的政治目的已经得到确立的前提下,最关键的就是所使用的政治手段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政府性善认同的最大优势是对个体起码的尊重,对公共生活规则普遍的尊重,正视正义和规则意识,承认道德的积极作用,呼吁社会道德风气的改良,表现出道德修养与实践统一的特征,鼓励增长成果分配的“扬善抑恶”。

其次,包容性增长体现政府的自我道德规范。自我道德规范是实践意义上的德性品质,虽然在理论上道德规范可以视为人性的逻辑结果,但是在实践中,道德规范又为人性的表现。包容性增长把利他看作是君子的行为,承认政府利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利人。在社会各成员之间、各利益集团之间广泛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树立发展、参与、共享新理念,使人们清楚满足全体公民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并不必然损害政府利益,通过共享可以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只有共享,政府才能得到个体的回报,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是建立在政府的自我道德规范基础之上。因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中的生活是艰难而充满危险的,所以人们为了能更好、更自由地生活,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组成政治社会,这样就形成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利益”。自我道德规范的出现,使政府的精神追求更加丰富,并使社会美德发展起来。为了避免人类在自然状态中冲突,就必须订立道德规范来保障个体的利益。道德规范是包容性增长的保障,签了契约,大家就必须遵守契约,不能像在自然状态那样自在。

在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政府总是有意、无意地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道德评价,并通过其情感、言论和行为上的倾向性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涉及公众的利益。政府的自我道德规范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增长行为从善恶、正邪、价值量大小等方面所做的自我判断。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包容性增长需要政府本体有一套崇高而完善的道德法则。

最后,包容性增长必须建立在政府伦理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宗法组织的基础上,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治倡导人们举贤才、纳忠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而在提倡包容性增长的现代社会,政府必须承认包容性增长不应该谋求取代伦理精神的作用,而是应在包容性增长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能满足伦理精神或者与伦理精神相结合的一面,实现政治的伦理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家就是国的缩影,国就是家的扩大,伦理精神成为一个贯通增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轴心、主线。这样,“伦理精神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就不只是个体与他人、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有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关系。”

按照这一思想方向,需要结合目前增长状况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其主要内容就是各级政治主体将提炼出来的政治伦理价值诉求贯穿于涉及包容性增长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之中,使体现包容性增长的制度本身蕴涵着一定的伦理追求和道德原则。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上看,增长的价值取向受不同道德环境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从逻辑上看,伦理精神在先,也就是说,德性的形成和改变总是以一定的伦理精神为前提的。伦理精神作为心理定势会无意识地使政府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表现出“好的”或“善的”道德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