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造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陈述了智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智能系统应用在生态建筑中前景广阔,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尤其是设计理念和技术结合上,还有很大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可能。
【关键词】智能系统;生态建筑;发展前景
引言
生态建筑,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进行设计、建造、维修、操作或再使用的建筑物。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满足某些特定的目标如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更有效的使用能源、水及其他资源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智能建筑是当今社会随着电子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而开发的功能性建筑,将生态和智能一起应用到建筑当中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绿色智能建筑的重点在于发展包括能源、水、气、声、光、热、绿化、废弃物管理和绿色建材等九个方向,只有这九大方面都完备了,才能建造完整意义上的绿色智能建筑。下文将浅析生态建筑智能化的应用前景。
1 生态建筑的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列里将生态学(Ecofogy)与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起来,创造出新名词“生态建筑学”(Acrofogy),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号召将富勒的“MorewithLess”原则应用到建筑中去,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计和利用,反对高能耗,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此同时,在众多卓越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机构的不断努力下,一座座根据特点设计的“绿色建筑”在这个世界上不断的生长和在立起来,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住宅建筑都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它们代表着人类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今天,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又提出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5年后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挑战2000标淮。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而中国内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已于2006年6月l日正式实施。很显然,这也契合了当前中国政府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我国如果有效贯彻绿色建筑标准,将节约大量的能源建设投资。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特别是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大多数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断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另外,在我国正处于节能减排发展关键时期,绿色建筑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所以,未来建筑行业中,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会成为建筑建造中的主流。
2 智能建筑的发展史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这一理念―原先采用机电与模拟设备技术的建筑管理与控制战略得到了自然发展。到80年代中期,自动化建(automatedbuildlng)的理念建立。90年代期间,世界各地智能建筑的数量以及结合到建筑中的建筑智能水平稳步增长。以英国i&i有限公司和英国建筑科学研究院(BRE)2004年9月共同主办的2004国际建筑活动为巅峰,表明智能建筑市场已经逐渐成熟。进人21世纪,智能建筑领域中的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都会有更加深入广泛的发展及应用。但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就整体建筑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技术终归要为设计理念来服务。我国智能建筑建设始于1990年。1986年,国家计委和科委共同立项,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楼可行性研究》开始运作,并在1991年提出报告。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不少于4500幢智能大厦,大部分建筑规模均在3万平方米以上,上海金茂大厦(88层)、深圳地王大厦(81层)、南京金鹰国际商城(58层)等一批智能大厦世界闻名。2008年奥运体育场馆更是当今世界智能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由通讯系统、体育竟赛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及节能系统等几大部分组成。但是,由于经济、技术、人为等各方面因素,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还不成熟,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也滞后,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国外相关成果上,与中国国情有一定的差距。
3 智能系统与生态建筑的结合
3.1 设计理念上的结合
智能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建筑单体的智能化是比较多的,而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以“生态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生态社区”、“生态城市”层面,达到促进建筑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建筑不仅被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而更被视为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区域生态设计应用智能系统的研究报道还不是很多。一边是高技术,一边是有机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时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是有不少问题的,现在一些较为先进的生态设计理念是原生态,也就是保持自然,修复自然,高技术尤其是高造价的智能系统在其中应用是不多的,如俞孔坚的一些作品。还有一类是高技术生态建筑,这类建筑要求的资金高,功能高,国外发展还是比较适合,但我国现阶段除了一些面子工程,大部分建筑还是要以低造价、节能、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设计宗旨的,建筑师们在在设计这一类建筑时,如何把握设计主旨还是要慎重考虑的。
3.2 系统技术上的结合
生态建筑的设计元素主要为绿色植物,阳光辐射,水,自然通风,废物利用等,智能建筑的系统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电路设计等,两方面要求专业知识上跨度是很大的,在现阶段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在上述两方面精通的技术人才还是不多的,可以将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进行生态理念教育与实践。
3.3 管理维护上的结合
后期维护管理同样要求具有交叉知识的人员,除了线路维护,也要对环境功能进行评估,这方面比设计要求的技术门槛要低些,可以试着将管理维护进行智能化设计,由计算机指导维护人员进行。
4 智能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开发前景
生态建筑要的是功能,而智能系统正是达到建筑生态化的手段之一,通过智能操作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是符合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的,也是节能,生态,可持续建筑实现途径之一。
5 总结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一定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本着协调共生、健康安全、科学求是、永续发展的宗旨提高我们把握命运的科学能力,约束人类无节制消费的行为,控制对资源的低效益消耗、浪费和过量的摄取,挖掘新能源拓展新技术,鼓励创新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做起来构筑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乃是构筑人类理想美好的未来,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一体化,必将是未来建筑新的发展点。
参考文献:
[1]从智能建筑到绿色建筑 WORDSTANDARDS NEWS 2008.10
[2]刘显成.智能建筑的发展与展望建筑论坛
[3]许溶烈.邹婷婷.中国智能建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智能建筑和城市信息.2008年1期
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智能化物联网微电网IBMS
1建筑电气智能化现有技术及发展现状
建筑电气智能化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含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建筑物有限的空间中,去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智能电气系统的技术。建筑电气智能化包含一卡通(门禁、水电费、停车场等)、物联网络(所有设备集中在线监控)、安全防范系统(视频监控、防范报警)、智能电网(市电作为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作为补充)、智能水(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智能照明(根据光强、有无人员及密度自动调节亮度),智能消防及联动(火灾自动报警、处理及反馈,水、风配合),智能循环风(根据室内空气质量净化空气并送排风)、背景音乐及广播、有线电视、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等十几个子系统。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建筑增添了新的活力,据此建造的智能建筑已受到各个开发商高度青睐。世界各国也都在建造外形结构及功能各异的智能化建筑。著名的有美国的IBM总部大厦和DEC总部大厦。美国富豪比尔盖茨的豪宅堪称电气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典范。它完全依据智能化概念建造,配置一台超高性能的大型服务器作为管理整栋豪宅的心脏,通过专设的高速网络,可以实现对室内家具家电的远程访问和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整合了电气、通信、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改善了建筑空间的声、光、电、热等的通信和管理,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未来的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将在现场总线、系统集成、弱电技术与强电技术融合、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
2建筑智能化未来展望
随着世界人口的膨胀、社会的发展,建筑面积越来越大,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垃圾问题、电力短缺等逐渐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新的生活质量指标。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能电器、新能源、楼宇自控等技术,微电网、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新兴技术将被广泛应用。这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以上问题,也能使人们得到更好的生活体验。
2.1建筑微电网
微电网(microgrid),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能量转换设备、相关负荷及监控、保护设备汇集组成的微型发配电系统,即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及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根据需要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孤网络运行。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微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储能关键技术、智能微电网能量优化调度技术、智能微电网保护控制技术等。大电网由微电网和各种发电厂(煤电厂、水电厂、风电场、光伏电站、核电厂等)组成。微电网可以是以户为单位的电站,也可以是智能大厦。燃机发电主要利用燃气、燃料乙醇、氢气等清洁能源。生物智能发电主要使用建筑内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可用于清洁发电的垃圾、生物质等。储能设备可以是建筑内的蓄电池、超级电容等,也可以是具有储能功能的暂时搁置的电动车辆或设备。建筑内的能源管理中心可以根据微电网和大电网的运行状况,实时调度,在满足建筑需要的同时,将多余电能储存起来或是供给大电网;当自身微电网不能满足供电需求时,又可以从大电网获得差额电能。微电网主要采用可再生资源发电技术(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潮汐能等),与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由能源管理系统管理的一种新型电网。微电网的电压等级一般为380V~35KV,容量从几Kw到几MKw不等,是最接近于用户的电网。微电网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与大电网并联运行,二是在电网故障或需要时与主网断开独立运行。对于公用电力企业,智能微电网可视为电力系统可控的“细胞”,成为被控制的一个简单可调度负荷,可以在数秒内做出响应以满足电网系统的需要;对于用户,智能微电网可以作为一个可定制的电源,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可以预见,微电网将是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网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极大削弱电网高峰带来的影响。
2.2物联网
信息产业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两次浪潮,物联网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未来的物联网利用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将所有的“物”联系起来,人们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实时查看“物”的状态,控制物的行为,甚至与物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终端设备是手机、电脑、打印机等具有联网功能的设备的总称。智能家居包括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衣柜、门窗等智能家电和家具。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物联网将建筑内的各种设备(如照明灯具、风机、报警、监控、门禁、可视对讲等)通过通信网络的连接,可以在终端机上远程访问,甚至进行远程操控,方便物业管理的同时,为客户和业主提供了优质服务。物联网在建筑电气智能化中的应用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目前物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监控管理、智能安防、节能减排和智能家居等方面,覆盖国家或区域性大规模应用较少。我国物联网已取得初步发展,电力、安防、物流、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模式正日趋完善。输变电监测、智能电网、远程抄表电力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拓展;周界防范、视频监控等安防领域的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车辆管理、路网监测和调度等物流领域的应用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运输、物品仓储、监测等交通领域的应用广泛推广;个人健康监护、远程医疗等医疗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除此之外,物联网在食品药品溯源、环境监测、楼宇节能、市政设施监控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智能化系统集成优化
目前,智能化各系统(消防、楼宇自动化、安防、背景音乐及广播、会议系统等)往往由不同的厂家设计或制造,每个系统都有各自的前端设备和操作软件,用户界面和通讯接口千差万别,大多数系统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将各个子系统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各个子系统的设备统一监控和操作,方便管理的同时,提高了效率。IBMS(IntelligentBuild-ingManagementSystem)智能大厦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在IBMS中,可实现对各个子系统的实时检测,各个子系统通过与IBMS的通信可实时将前端设备的状态及运行参数反馈给IBMS,通过智能分析和决策,及时处理发生的故障等问题,既减少了繁琐的人员操作,又确保建筑系统稳定运行。楼宇系统集成软件(IBMS)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物业管理,减少了资源浪费,缩短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间。集成度越高,计算越简单,包含的信息量越少,系统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系统集成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是仍不能完整体现各子系统的性能,加之实现系统集成的准备工作较为复杂和工程量较大,系统成本又较高,性价比不足,最终导致未能普遍应用。尽管如此,系统高集成度和小型化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使系统集成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3结论
随着电子、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在一些关键领域不断突破和飞速发展,微电网、物联网、智能楼宇系统集成等新技术也已形成初步规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垃圾危机、能源短缺等社会问题。在这个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可以预见,建筑电气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未来的智能建筑不仅在功能上更加丰富,而且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臧书剑.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与探索[J].水利水电工程,2015,5(3).
篇3
目前,人类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问题,而这两者又紧密联系,由此带来的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巨大挑战之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产物,耗费了地球约50%的资源,建筑业已成为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而在今后50年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还将有大量的建筑维系着过去5000年的模式,因此,探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建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1生态建筑发展的历程回顾
20世纪60年代,保罗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2001年设立了国际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奖金,对能效和可再生资源方面的项目进行资助,该奖金当年吸引了来自75个国家的1000多个项目的竞争,最终奥地利的林茨市获得10万欧元的资助。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环境技术中心和建筑研究与创新国际委员会签署了合作框架书,两者将针对提高环境信息的预测能力展开大范围的合作,这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和实施有着紧密关联。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与会各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与组织、国际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对21世纪智能与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指导纲领和主要任务取得共识。
2对于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思考
2.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节能与集约化发展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过度膨胀相关。如果不抑制消费欲望,提倡过简朴生活,生态建筑技术再发展、城市道路再扩展,也赶不上过度消费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所以,抑制贪欲,在生活方式上摒弃消费主义,提倡物质生活的适度,实现节能与集约化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道。
2.2系统论思想的引入在建筑实践中,生态建筑的技术核心是环境控制系统(图略)它可分为三种类型:1)被动式系统(从建筑的构形及其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2)主动式系统(即建筑的机电设备系统);3)建筑管理系统(主要指建筑智能化系统)。在三种类型中,被动式系统处于优先的位置。因为被动式系统本身不消耗能源,它只是对环境进行有选择的吸纳和排斥,保证建筑在低能耗的状态下运行。被动式系统常关注建筑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强调建筑围护系统的多功能性,杨经文先生把它称为“生物气候学”的设计方法。由于被动式系统本身不消耗能源,主要依赖周边环境,因此它常用于自然环境较为良好的区域。在环境较差的地区应考虑采用主动式系统。主动式系统消耗能源,依靠建筑机电设备有意识地营造建筑人工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融合,改善整体的环境质量。表现为人工环境自然化,常见于城市中的大型项目。主动式系统和被动式系统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的。在高技生态建筑的成功案例中,大都是将两者混合使用来满足环境控制的要求。建筑管理系统(BuildingManagementSystem)是环境控制系统的神经中枢,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其最突出的体现和代表。美国智能建筑学会(AIBI,AmericanIntelligentBuildingInstitute)对智能建筑是这样定义的:“这样一种建筑:通过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进行最优化的考虑,从而提供一个效率更高与性价比更好的工作环境。”在高技生态建筑里,智能系统根据环境控制的各个参数,对主动式系统和被动式系统进行调控管理,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篇4
政府职台旨新转变
减政放权加速推进。 《意见》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向市场放权,坚持“放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建筑招投标市场管理,净化市场环境;加快完善政府在企业资质申报、工商、税务等服务职能上简化工作流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放权于市场“主体”;加强信贷市场监管,优化投融资平台;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让建筑业在 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和谐环境中高效发展。
指导扶持力度加大。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加强财政资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政策鼓励建筑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先进工程技术;鼓励建筑企业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鼓励规模大、体量大、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实施兼并重组,整合市场资源要素;积极扶持连续盈利能力强、净资产优良、经营业务前景好的中小型建筑企业上市,促进建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实力,让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发挥得更充分。
规范约束调控更紧。在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建筑工业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建筑企业要积极贯彻国家对建筑业的发展和改革政策,严格执行行业规范,确保企业管理的前瞻性和规范性。政府加强推进制度性约束条件措施,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制度,推进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施工安全监督,出台节能环保规范,在管控的力度、深度、广度上将进一步加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格局新转变
强者恒强。随着城镇化建设持续深入,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但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型施工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资金实力、品质管理、品牌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抢占高端建筑市场份额,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同时,建筑企业亦可采取“设计+施工”的经营模式,扩大经营范围,提升企业规模,发挥专业资源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联盟合作。联盟合作是建筑企业有效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 种竞争模式。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明显,势必要求建筑企业不断加强总包和分包合作联盟。突出总包综合实力和分包专业优势,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不断加强设计院和施工企业联盟。不仅增强投标竞争实力,分散投标风险,而且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共同承担的项目完工的可靠性。不断加强产学研联盟。坚持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优胜劣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兼并重组是不可避免的,建筑市场超量开发、过度竞争更是验证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给中小型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中击。随着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浪潮的袭来,资金实力弱、人才缺乏、科技落后的中小型建筑企业面对企业转型的挑战,多数小型建筑企业面临着出局的危机。
产业模式新转变
施工总承包加速向工程总承包转变。施工总承包模式将伴随建筑行业工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市场空间逐渐缩小,而工程总承包模式由于能够充分调动总承包单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多专业集成管理的优势,而站在市场“舞台”。工程总承包通过对设计、采购和施工 体化管理,克服设计、采购、施工责任分离与相互脱节的矛盾,进一步简化投资主体管控模式,优化管理效能。随着我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试点经验的积累,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业将进入一个工程总承包模式唱主角的时期。
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当前建筑企业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现场制作、安装模式,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结构体系、建筑设计、部品构件配件生产、施工、主体装修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开始急速发展,部品构件配件开始工业化生产,建筑企业的主战场由现场施工管理向部品构件成产车间转移。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建筑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意见》出台后,势必形成由政府主导、各相关方联动的形势,必然推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模式加速向工厂组装模式转变,让建筑工业化形成“燎原”之势。
高能耗型加速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我国建筑企业能耗比较高,浪费严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从建筑的全过程看,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30%。因此,发展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业的趋势。节能主要体现在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以及运输等过程中节约能源等方面;环保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原材料开采和废料处理、无污染材料等方面。建筑企业从高能耗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既是政府对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从自身出发,提升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的必经之路。
管理升级新转变
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在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下,建造施工环节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建筑企业务必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一是提升建筑企业在施工领域的纵向产业链延伸效益。挖掘建造施工环节中机电安装、钢结构施工、智能安装等专业施工的协同效益,提升产品附加值效益;二是提升设计环节与建造环节间的协同效益,提升组合效益,形成“设计十建造”的聚合效益;三是形成“设计十投资+运营”产业链模式,提升综合经营效益。投资运营已成为建筑产业实现高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建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创新“设计+投资+运营”模式,进一步从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协同效应和低成本运营上实现一体化运作路径,提升综合经营效益。
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分散的、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该种生产方式对应的管理模式亦是随机性、片段化的管理模式。如何向管理模式转变要效益成为重要课题。 是加速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运作,提升建筑企业规模效益;二是加强投融资带动总承包管理模式,切实发挥资本红利效应,提升建筑企业资本运营效益;三是强力推行建筑工业化管理模式工厂化加工的生产方式,切实开展提升建筑企业集群效益。
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行业已将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元素。智能建筑的出现,是将建筑行业与现代科技技术相融合,构建更为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环境成为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构建生态型、节约型社会,为了响应这一社会发展主题,应将智能化建筑与节能相结合,既能提升居住者的满意度,也能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一、智能建筑的概述
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与进步,带动了房地产行业的稳步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化建筑产业发展的象征,集建筑行业与现代化的通讯、科学技术于一身的建筑,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智能建筑是将建筑结构设计、设备应用和布局设计等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根据用户的意愿来开展科学、合理化的设计,提高用户居住的舒适度与满意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极大的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将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与通信自动化系统(CAS)相结合[1],将现代化的科技技术、通信技术应用其中,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建筑行业的又一次革新,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二、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措施
1、太阳能技术
通过对智能建筑建造的现状分析,其充分体现了节能理念,运用各种技术、设备等在技能的基础上来提升用户居住的舒适度,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在智能建筑设计中,太阳能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来吸收足够的太阳能,并将其应用到智能建筑的建造与设计中,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2]。太阳能集热器是用来收集太阳光、储备太阳能,并将热能传递给接收对象的设备,是将太阳光的光能转化为热能的载体,可应用到采暖、空调中,能够为居住者提供热水,亦可用于蒸馏、干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智能建筑中应用太阳能技术,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浪费率,利用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资源,降低使用成本,是节能、环保的重要体现。另外,太阳房的建设,既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板进行光能到热能的转化,也可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朝向、材料等来自发收集太阳光,为智能建筑提供科学、合理的温度,以达到取暖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建立太阳能温室,借助太阳能的热效应来提高玻璃房或花房的温度,以保证花草等绿色植物的茁壮生长。
2、内部空调系统
智能建筑属于绿色建筑的一种,将环保、节约作为重要目标,旨在为人们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活环境,对室内空气进行合理的调节,为居住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空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空调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和换气,能让人们时刻呼吸新鲜空气,但是空调耗能高,不符合节能、绿色的设计理念,做好内部空调系统的完善是重要任务。
水环热泵型空调系统是在热泵技术的基础进行升级与更新而得到的,利用谁换热泵型空调系统,充分涵盖了节约与环保的理念,值得在智能建筑空调系统设置中应用。热泵是冷热源的控制源头,可将自然环境中或已经废旧、遗弃的低温废热转化温度相对较高的可再生热能,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满足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水环热泵型空调系统能够实现矿物燃料的节约,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满足了绿色、环保、节能的主题,具有优质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3]。
地源热泵型空调系统是室内空调系统优化与创新的另一项成果。地源热泵是利用地下浅层的地热资源来对室内空气予以调节和控制,以地表资源为载体可达到制冷、制热的目的,进而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地源热泵是根据季节来决定提供冷源与热源,夏季时分,将地表资源温度作为冷源的提供者;冬季时分,将地表资源温度作为热源的提供者,实现了对地能的充分使用。地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具有诸多的优势,具有温度起伏小、节能、蓄能的效果,地源热泵每耗费1千瓦的能量,用户能够从中获得4千瓦以上的热量或冷量[4]。
3、绿色照明系统
为了构建绿色智能建筑,应实现照明的节约性,利用可再生资源来支持照明系统,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构建绿色照明系统具有必要性。为了充分贯彻绿色智能建筑的主题,强调节能设计的重要性,应利用太阳光或太阳能照明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或者对原有的灯具进行合理化的设计,采用节能灯;亦或是建立智能建筑中的智能照明系统,通过智能照明系统根据时间点或光亮度来控制灯具的开关以及亮度,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智能建筑可以利用光电的智能控制装置,通过对外部环境亮度、自然光的强弱情况等,来对智能控制系统指令,以此来调节室内的亮度、控制开关。利用传感器对室外的光的强弱度进行采集,并将采集的信号转至物业总控制平台上,同时在户外设置电流互感器,用于对电流信号的传播,大大提高了传递效率,实现了对照明的合理化控制,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4、集中供暖技术
对于智能建筑小区的建设,应运用清洁、无污染的资源,甚至要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应用到小区的采暖中,实现对小区各家各户的集中采暖。在小区内部,建立集中采暖系统,提倡运用双管结构,主张通过温度调节,利用户用热量计量装置,通过计量收费的方式对供热情况进行缴费。双管结构是温度控制按钮和计量设备,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温度的需要进行温度的调节,而计量设备是记录用户日常使用的热量值,很大程度降低了热量的损耗,达到了节能的效果,温度控制阀的设定,更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设计理念,是生态文明型社会发展的必要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太阳能技术、内部调节控制系统、照明技术以及热环境技术等不同层面体现了节能的理念和原则,资源利用率高,绿色、环保、节能相融合,是智能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重要体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融入其中,是建筑行业进步的展现,促进了智能建筑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鄂青,於雨庭.太阳能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3,07:70-75.
[2]季文娟,顾永松.智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节能应用[J].江苏建筑,2014,03:100-102.
篇6
关键词:电气节能技术 高层建筑 研究成果
1. 前言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建设的进步,我们全社会的发展脚步也在不断的加快,而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相对应的,则是我们建筑物的智能化。建筑物耗能高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对此我们必须要加强节能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推广,这样才能保障建筑的能耗降低,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业等需求。我们国家在借鉴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节能经验的基础之上,针对我国存在的一些建筑电气设施上面的能耗高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高层建筑楼宇电气技能的原则
高层建筑楼宇在近些年来是城市中出现较多的建筑物,也成为了公用以及民用建筑的首选,高层建筑能够有效的解决人口增多和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但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之中建筑物较多而发生的能耗高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高层建筑楼宇电气系统的节能,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环保的目标。以下几项原则是我们在高层建筑楼宇的电气节能技术使用中必须遵循的。
2.1适用性
我们进行建筑的电气节能计划,需要保证建筑物的使用者以及各个部分的项目能够正常运转,这是进行节能的基础。在面对这种情况的前提下,则需要考虑实际的经济效益多少,选择适合这个建筑物电气系统的节能技术和设施,才能够在进行节能的过程中将供电和节能能够实现互相的平衡性发展。在节能的基础上从分的利用现有的电能资源,提高供电的质量和能量,为建筑的发展做出贡献。
2.2实际性
材料的选择是我们进行电气节能的一项重要步骤,因为选择不同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建筑楼宇的电气系统的使用性能。我们在节能的基础上,也要将其使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放在一起进行综合的考虑,选择最适合本建筑高层的节能使用,这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电气系统的成本节约目标实现,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使用效益。
2.3系统性
高层建筑中的电气系统包含的方面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全方位的进行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比如说高层建筑物之中都会有很多的照明系统,而这些在很多地方都是浪费的重点地区。因此,我们应该优化这部分的资源配置,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减少这部分的资源浪费,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节约建筑物的使用成本。这同时也符合我们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3. 现阶段高层楼宇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
3.1电气系统能耗高
现在很多的高层建筑楼宇的建造时,都使用的是导线来传送电能给各个房间,但是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电路系统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传送过程中的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将减少高层建筑之中电能传送导线的数量作为节能的主要目标和方式,减少因为电线较多而导致的资源损耗。这一点在我国早起期建造的一些建筑之中比较常见,就造成了不小的资源损失,随着现代人民节约意识的不断提升,对这些线路系统进行改造也是势在必行的。
3.2照明系统消耗大
高层建筑物内部之中,照明系统基本上算是主要的能耗部分,因为照明系统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一些高层建筑物之中照明系统的分配不尽合理,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也使得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一些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采取的是传统的照明线路设计方式,就会使得这些照明设施使用过度,不同程度的造成资源的浪费。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物的建设已经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进,希望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3.3电机系统的能耗
电机系统的使用是电气系统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在节能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这一部分进行深入的改造。对电气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和改造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些电机系统的维护和改造的方案其实并不合理,这不仅会对电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损坏,同时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包括的是使用资源以及维护中人力资源的浪费。
4. 高层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改进
面对现在的高层建筑物的电气节能应用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对这项节能项目进行改进,改善我们现在高能耗的现状,保障设施的正常使用,又能减少能耗。合理的将高层建筑楼宇的电气系统进行改造,重新科学并且合理的对这部分进行分工,然后各方面共同进行改进,实现优化的发展前景。
针对电气系统中的电路问题,我们应该对导线进行优化,科学合理的减少电线的长度,降低电能传输过程中的能耗量。近年来有专家发展了新型材料的导线,能够有效的大幅度的提升电能的传送效率,减少电能消耗量,因此我们可以切实的落实这项技术,将线路进行合理的整改。而照明系统之中涉及到的能耗问题,我们则应该在对高层建筑物的照明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就合理并科学的进行规划,选择适当的照明设备进行安装,不能仅仅为了美观的形式而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照明设施。光源作为整个照明设备的中心点,应该合理的选择放置区域,既要有安全性,也应该选择使用周期较长的光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节能的目标。
5.小结
总之,通过我们对现在社会中高层建筑物楼宇电气节能技术应用的情况的了解,找到了应对能源浪费的技术方法,并且积极的将此进行更新和升级,因此应该大力的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而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建筑物建造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提升建筑物的自动化水平以及各项系统的平稳快速运转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社会的能源使用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加紧研发高层建筑楼宇的节能技术,尽快的加入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国家和社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威. 试析建筑电气安装中存在的问题与防范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5):11-12.
篇7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桥梁建设;应用
在我国桥梁建筑中,建筑材料费用占据了一半的比例。在某种程度上,建筑材料的质量类别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造成影响。近些年,我国桥梁建筑安全事故频发,国家要加强对建筑土木安全和耐久性的监控,这样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水平。传统的建筑材料包括灰沙石等,新型建筑材料主要有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防水密封材料等。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我国桥梁建设施工中,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改善建筑物的功能,同时也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保证建筑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桥梁建筑施工中使用新型建筑材料也能使施工更加高效。因此对新型建筑材料在桥梁建设中应用的分析非常必要。
1应用于桥梁的新型建筑材料类别
新型建筑材料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多的种类,广泛应用于我国桥梁建筑中,可以保证我国桥梁的建筑质量,达到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以下主要分析应用于桥梁的新型建筑材料类别。
(1)对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新型复合材料有自身的优势。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这两种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同,通过宏观和微观等结构不同的层次,经过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成新型复合材料系统。新型复合材料的优点是能将各种组分材料的优点进行发挥,技术人员能够按照材料性能设计和制造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够进行有效的超载安装,具有良好的减振性能和成型工艺。
(2)对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应用进行分析。按照纤维聚合物的不同,可以将纤维分为芳纶纤维,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等种类。近些年,我国出现了连续玄武岩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特点是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强的自重,同时具有较强的耐腐蚀和较低的能耗。因此这些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桥梁建筑中。在桥梁建筑工程中,应用纤维增强聚合物制成缆索材料,发展前景比较广阔。技术人员在建造桥梁过程中,可以应用芳纶纤维,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等纤维材料。碳纤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使造价降低,因此其发展潜力较大。
(3)对智能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智能材料指的是桥梁建筑过程中的敏感材料。智能材料的功能是自诊断,自感知、自修复和自适应等。这样可以使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也就是对周围环境能够感知,并且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对策。如果智能材料对压力,温度、声音和电磁波等物理量能够感知,智能材料的性质和性状会发生变化。智能材料的种类包括能对环境产生反应的液体,水泥、陶瓷和玻璃等,在桥梁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智能材料分别是感知材料和驱动材料。感知材料指的是能够感知内部和外界的刺激,主要是对光、热、磁、辐射和电的感知,传感材料的类型包括压电材料,光导纤维和记忆合金等。驱动材料指的是,如果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能对其驱动和响应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和电流变体等。
(4)对智能混凝土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智能混凝土材料指的是在混凝土原有组分基础上对智能型组分进行混合,使这些多功能材料自我感知,自我记忆和自我适应等。这些特性可以对混凝土的内部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并进行自我检测,避免结构出现脆性破坏,并且按照检测结果加强修复,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提高,包括自诊断混凝土,自修复智能混凝土和自调节智能混凝土。
(5)对无源智能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无缘智能材料的特点是可以进行自我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向计算机报告。以后我国桥梁的发展是桥梁具有智能化的特点,在混凝土中会布满数据通道和光纤,可以对裂缝进行检测,同时也能对车流量引起的振动进行检测,对这种信息,桥梁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实现自我检测,并进行自我修复。
(6)对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进行分析。形状记忆合金在经过拉伸和折弯之后还能恢复原状,主要在显微操纵器和机械臂中的应用比较广,因此可以在智能预应力桥梁中应用。在通电后,会发生相变。通过输出力对活载引起的挠度产生抵抗,桥梁结构会达到微挠度的目标,这样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较快,结构可以自行适应。
(7)对超高强预应力钢绞线的应用进行分析。我国桥梁结构在不断增加宽度和跨度,结构中会用到很多预应力钢筋,设计结构和布置预应力束有一定的困难,在桥梁施工中张拉力筋很可能会造成不安全事故。普通预应力钢筋被超高强预应力钢绞线代替,可以加强对钢材的节省,使建筑桥梁的设计更加方便,施工效率更高,同时施工难度也比较小,这种改进方法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在桥梁建筑施工中,要加强对超高强预应力钢绞线的应用。
2新型建筑材料建构的桥梁类型
新型建筑材料建造的桥梁和传统桥梁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有自愈桥,探测桥、碳纤维加固桥。这些桥梁和传统桥梁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以下具体分析新型建筑材料建构的桥梁。(1)对自愈桥进行分析。自愈桥是美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的一种桥梁,这种桥梁可以对自身裂缝进行修复,建造的原材料是智能混凝土。这种智能混凝土的属性是活的有机物,可以对自身裂缝进行感知,并自行修补好裂缝。所以能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延长,避免发生灾害,这样就可以使桥梁的安全性提高。(2)对探测桥进行分析。将微量短碳纤维加入混凝土,外加应力发生变化后,电阻也会发生变化。在桥梁建设过程中加入这种混凝土,桥梁可以充当应力探测器的功能,建成后的桥梁先进性更强。(3)对炭纤维加固桥进行分析。技术人员在开展桥梁施工过程中,传统钢板可以用碳纤维代替,这样可以使钢筋混凝土桥梁的修复和加固更加方便和快捷,相对于传统桥梁是一种进步,因此在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新型材料建设炭纤维加固桥。
3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桥梁建设过程中,新型材料的应用是一种必然,可以使桥梁建设水平提高,桥梁质量提高,并且具有绿色,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文章首先从“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纤维增强聚合物的应用、智能材料的应用、智能混凝土材料的应用、无源智能材料的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超高强预应力钢绞线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应用于桥梁的新型建筑材料类别,再从“自愈桥,探测桥和炭纤维加固桥”等方面分析新型建筑材料建构的桥梁类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新型建筑材料在桥梁建设中应用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李小菊 单位: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公路三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尤平若.新型建筑材料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11,04:58-60.
[2]尤平若.新型建筑材料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01:112-113.
[3]闫恒,韩美言,李世民.浅谈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应用[J].四川水泥,2015,02:302.
篇8
关键词: 新时代 建筑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智能化的定义
建筑智能化是通过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建筑技术以及监控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对建筑及其相关设备的检测、监控,对信息的优化管理,从而达到对建筑的管理与智能控制,以达到用户对建筑的管理、监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在达到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符合环保和投资合理相结合的要求。智能化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二、我国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的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1、设计不合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很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2、施工组织不到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特别是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章节编制中缺乏针对性,套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一些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技术标准打分,根据不符合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没有投标单位对系统设计图纸的理解,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先进性,对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等。另外,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施工并非中标单位在做,而是挂靠企业。这些挂靠企业低资质甚至无资质,人数少,管理成本低,可以低价中标,低价竞争能力高于管理规范的高资质企业。但由于低资质、无资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能力较差,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3、监理作用未发挥。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受建设单位委托,对工程质量承担责任。现状是工程监理单位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人员。监理公司具有土建、设备安装监理人员,不少监理公司由电气监理人员兼管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电气监理人员对智能化安装施工相通的问题可能会有监理意见,如桥架的安装、线缆的敷设、接地端子箱的安装等。但他们对智能化技术方面的施工缺少专业知识,没有发言权,也使施工人员得不到指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4、检测和验收不严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结束要经过检测,检测结论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第三方检测得不到落实,有的仅一、两个项目经过第三方检测,有的工程甚至什么也不检测。建设单位也没有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
工程施工完成后是竣工验收。竣工验收通过后建筑物可投入使用。质检部门对建筑物验收重视高于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质检部门有这方面的验收技术人员,但他们也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质检验收人员。笔者认为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专项验收,由质检部门、设计单位、行业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包括所有文件资料、竣工图纸及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整改意见,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工程负责。
三、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应用
1、建筑智能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是指能够为住户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空间,并且能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最小程度地影响周边环境的建筑物。智能照明系统是在建筑物内外安装高效节能灯具,利用传感器技术或照明接触器,根据实际的照明需要做出判断,而后选取高、中、低档照明水平。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可以调节自然光,加强自然光对建筑光环境的有利作用,以节约电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利用烟感和温感探测器,通过DDC对各消防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在火灾预警阶段能够做出智能判断,从而有效防止错误动作。在火灾发生时,非消防设备有序撤出,消防设备有序投入,保证人员安全。安全防范系统是利用闭路电视监测系统、录像系统对建筑物进行监控,包括门禁管理、围栏监测、人员识别、车辆识别、电子巡更、可视对讲、紧急呼叫、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报警等功能,保证建筑物及建筑物周边环境安全。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减少建筑耗能。建筑能耗囊括了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包括了建筑工业和建筑使用的方方面面,范围甚广。
2、建筑智能化在老年公寓中的应用。人口老龄化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目前,与世界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有老年公寓不仅数量有限,设备也比较落后,远远达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对老年人生活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我国势必建造一批根据老年人需要设计、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智能化的新型老年公寓。为了能够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在老年公寓的设计中引入一些特殊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是一种适合老年公寓的智能技术。宠物机器人会说话、会唱歌,能与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宠物机器人可以把老人的问题记录下来再反馈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记录的分析比较,及时掌握老人的身体状况与变化,并视具体情况判断需不需要派专人前往老人住处进行必要的护理。紧急呼救系统是有一个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智能保健系统。该系统由在住宅中安装的紧急呼叫器、安全报警器以及医疗救助体系和家政服务体系共同构成。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求助器的按钮,即可通过电话网络将。
四、现代智能建筑的应用前景
1、逐步形成以节能为中心的设备监控系统
从当前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建筑的另外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绿色化。虽然当前在建筑中通过使用大量的高效节能设备及相关的控制技术措施,但是其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评价智能建筑的节能效果,需要采用对应的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所以,不管是新建筑还是老建筑,通过建立其能耗实时监控历史数据的方式将为建筑物设备运行状态的自我诊断、建筑能耗的估计提供条件,从而为建筑内部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参数调试、运行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避免能源的浪费。
在建筑的能源选择过程中,还可以将风力、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以及燃料电池等再生能源应用到其中,及至与整个城市电网融合起来,形成智能供电系统。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工程人员所努力的方向。
2、智能建筑中安全事务管理控制的实现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建筑安全,尤其是住宅安全成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以及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消防安全工程、安防工程建设等已经成为了常规的建设内容。安防系统主要以视频监控以及放到报警系统为主,智能建筑中需要对这些系统的性能予以提升。例如,可以通过采用智能传感技术的方式,诸如能够在超低照度下正常工作的CCD、采集生物特征的探测设备等,提高智能建筑中安防设备的灵敏度。另外,因为只能建筑中布置了大量的探测设备,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必须设置智能分析系统,诸如人体分析系统、面容对比分析系统、街景分析系统、人流密度分析系统以及人数统计系统等。这些都将提高智能建筑的综合“感知能力”。
为了能够提高智能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工作灵敏度以及工作可靠性,在智能建筑中可以对传统的火灾探测设备进行改革,例如可以通过使用视频遥感、光纤传感等设备来感知火灾信息。同时,将微处理器植入传统火灾探测器中,增强程序的智能识别能力,使之成为一个智能探测器,从而提升报警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3、形成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IPV6、EPON、GPON等应用推动了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的融合,再结合物流网络的迅速发展,新型的物联网正在人们身边形成。未来智能建筑在信息网络构建中甚至可以通过使用全光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的方式将建筑自身融入到物联网当中,通过将自身纳入到捂脸网络中的方式实现智能建筑管理、运营的网络化。
结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这些都给智能化建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建筑智能化是今后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其更舒适、安全、便捷的同时,也将使得建筑物更加绿色环保,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祖伟. 探讨中小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发展[J]. 科技资讯,2010(20).
[2]郑裕衫.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J].科技促进发展,2010(4).
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业管理;发展
一、智能建筑现状与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采用4C(即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通讯(CA)、办公(OA)、建筑设备控制(BA)自动化(即3A),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的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并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与发展。智能建筑是一种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行业目前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代表了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2003年9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及配套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智能建筑的兴起,对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延续与完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完善的系统,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是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必将向高科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智能物业管理目标
智能物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智能建筑保持高效、持续地运行,提高实际运行效果,提高投资效益。智能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服务,物的管理,更是物业的运营管理。智能化和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建筑物,特别是家居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方式,为促进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智能化物业管理。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物业设备设施安全节能、长期、持续的运行,在低消耗运行中发挥效益。智能建筑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求通过应用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实施高效运营管理,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的目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传统物业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从以往的定性检查深入到对系统每个零部件物理层的定量化检测例如,对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管理,要求采用定量化,达到设计目标值;从电源的通断(定性管理)转移到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频率的质量与稳定性的检测(定量管理),对设备、线路、接点的老化与漂移的检测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物业管理中没有深入的工作层面。
2.智能系统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相关环境条件的保证。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需要上升到非线性大系统的层面。例如,建筑的防水、防尘、防潮性能都会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精度和正常。建筑材料的防静电性能和措施、防泄漏屏蔽、周界干扰,也会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外界供能的顺畅更是决定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方式。为了防止智能化系统的受损,对防雷措施的类型与全面性则更加严格。在智能化条件下,不仅是外来人员的非法闯入,任何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者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建筑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懂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管理。
3.智能化系统在突出信息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问题。传统物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关注人流和物流,但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管理必须从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角度才能完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特别需要严格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合法性管理。诸如通信传输方面,既要保证传输线路、载体的正常完好,还要采取口令、密码、多重复核等技术进行监视,制止非法入侵、窃听窥视和非法拷贝等信息资源的被破坏或流失。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技术人员应该学习自动控制、通讯、电脑、仪表、机电设备、管理等诸方面知识,而且是工程加管理的综合性应用。
三、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一)市场需求旺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04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00.89亿平方米,年均增加14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速为14.43%,年均增加800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万平方米3.13人,非住宅万平方米10人,技术管理人员住宅20%、非住宅30%标准配备计算,年均需要11万左右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智能建筑投资占总投资5~10%,按河南省2012年住宅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计,智能建筑年竣工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经计算,河南省年均需约1000名智能住宅技术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智能楼宇集中的写字楼、酒店商场和城市综合体。
综上,随着建筑发展、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无论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化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专门培养智能物业管理的工程兼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几乎空白,专业发展前景一派光明。
(二)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2010年3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指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取决于运行阶段是否精心控制调整,是否保证设备保持长期、持续的运行,在精细化运行中发挥效益,针对性的物业管理就成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而这恰恰是智能物业管理的核心。建筑的智能化往往与绿色节能密不可分,也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
(三)复合岗位复合待遇吸引学生加盟
物业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和社会地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岗位,工资收入在房地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员工流动率很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从业热情不高。而智能物业管理的就业地点主要为高端写字楼、酒店、公共物业和城市综合体,就业岗位群有:工程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懂工程的文员、懂工程的物业咨询人员、懂工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等,同时,按照知名物业公司的岗位结构调整,智能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和技能体系属于工程兼具管理,所以就业岗位为复合岗位,复合待遇。高起点、高要求带来的相对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点,从学校2009级95%以上学生愿意去物业公司,70%学生已提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的显性数据中就已经验证了智能物业管理学生的就业愿景。
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
[2]田丽.浅议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J].电气应用,2008(7):57-58.
[3]韩朝.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5-8,12-20.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cn.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能源;环保节能
1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理念,1990年首次被英国建筑学院提出,1996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公布了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欧美国家也先后发行了绿色建筑标准或规范,绿色建筑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发达国家,但在该领域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90年代,通过政府资助引进了国外绿色建筑成果,确定了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思路。21世纪之后,国内陆续出现了多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例如清华大学的超低耗实验室,上海建筑科学院的生态办公楼等等,我国绿色建筑技术正在从起步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2绿色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理念,强调保持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建筑建造。绿色建筑贯彻了国家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低能耗。
低能耗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与传统建筑相比可节约70%的能耗,目前在德国已出现零能耗示范建筑。
(2)建筑风格独特。
传统商品住宅由于批量化和标准化要求,导致建筑风格形式单调,特别是城市高层住宅。绿色建筑更加注重自然气候和地理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3)结构布局合理。
传统建筑一般为密闭型建筑,空间封闭而不利于通风采光,容易引起健康问题。绿色建筑注重结合周边自然条件,选取最佳外形和朝向,内部进行有效连通,使建筑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4)重视环境保护。
传统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使用和拆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均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最终拆除的每个环节均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
3新能源技术的应用
3.1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利用的基本形式是光热转化,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供热和采暖,具体方式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房等。其中太阳能地板采暖将太阳热能作为能源,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通过地板进行采暖,另外,由于太阳能具有间断性,需要电加热系统进行辅助。太阳能地板辐射采热适应于四合院和住宅别墅等中小型建筑。非采暖季节中,太阳能热水器可供应热水,与传统的电或燃油方式制热相比,具有明显的环保和经济优势。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辐射采暖的建筑结构,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太阳房需要配置集热器、输送管道、储能设备和辅助设备等,可实现对太阳能的采集、转化和储存,以满足建筑需要。被动式太阳房不需要以上设备,仅通过合理布置建筑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使建筑走向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建造方法,使建筑具有很好的采暖效果。
3.2地热利用技术
地热的利用方式之一是地热供暖,通过换热方式将地热用于供暖和热水,由于方法简便和经济,备受重视。雷克雅未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热系统,每小时能够从地下抽取7700吨热水,供热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可用于市民的日常使用。我国在北京、天津等地区已开始着手地热和地暖工程。地热的另一个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是地热发电,地热发电的主要流程是通过将地下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目前地热电站主要利用的地下热能是地下热水和天然蒸汽。
3.3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资源的大小取决于风能强度和每年可利用的风能时长,风能主要以风力发电利用为主,我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对于处于交通不便的沿海岛屿、山区和人迹稀少的草原等地区,风能发电可很好的解决当地的生产生活用电。风能资源容易受地形和环境影响,我国沿海和西北部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适合风力发电的建设,但风力发电容易受风速不稳等因素影响,风力利用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3.4沼气利用技术
沼气是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通过生物发酵产生的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可通过发酵分解为三种主要物质,一种是沼气,可作为能源使用,第二种是消化液,主要包含氮、磷、钾等元素,属于优质农作物肥料,剩下的是消化污泥,主要包含了难以再分解的无机物,具有改善土壤功效的作用。总体说,沼气的产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实用价值。沼气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很适合在我国农村推广。我国北方已有数百户在使用沼气系统,主要配套设备包括畜禽舍、厕所、沼气池和日光温室等,沼气系统将沼气与种养殖、居民生活进行有机组合,做到能源的多级和循环利用。在南方地区,很多居民以户为单位进行沼气系统建设,利用房屋附近的山地或庭院场地建设沼气池,将沼气池与厕所、畜禽舍相结合,形成能源的往复多层次再利用。另外,大中型废物处理厂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和利用工业有机废水和禽畜粪便,实现能源再利用和环保目的。我国沼气利用技术已逐渐成熟,在沼气发酵和工程技术方面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结论
新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可有效减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发展方向,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融合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参考文献:
[1]侯恩哲,佟昕.绿色建筑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与思考[J].节能.2013,(4).
[2]杜毅威.新能源技术在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思考[J].建筑电气,2010,(9).
[3]靳伟.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1,(10).
[4]赵倩.环保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