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造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建造特点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建造 工业化 精细化

1 绪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建造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一环。当前,中国整体的环境污染状况严峻,在生产率水平低、能源浪费严重的大环境下,建筑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1-2]。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应在转方式促发展的同时,积极提升本行业的信息智能技术水平,探索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已成大势所趋,智慧建造必将迎来自己的时代。

2 智慧建造的概念及内涵

智慧城市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智慧化的建造过程也是未来建筑业成长的必然趋势,由此,智慧建造便应运而生。

智慧建造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对建造的整个过程中的管理及各个阶段进行综合变革及改进,以此保证建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慧化,使项目施工过程更加形象化、透明化,并达到了了建设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和高效。

现在,对“智慧建造”的理解主要有两种方式。杨宝明博士理解的“智慧建造”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是产业和谐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能源材料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都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得忽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给行业嵌入先进的数字神经系统。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项目管理都应该由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作为支撑,在公平和透明的经营环境下,实现高效化和精细化。另一种为在中国发达地区使用的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技术,其中最突出的是被称为“智能眼”的监控管理,它采用了视频系统与门禁控制系统。两者的理解和实践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智慧建造是以项目管理(P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管理(DM)、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充分体现了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特点并最终完成整个过程的建设和达到完成后的智慧、连接、合作的目标[3-4]。

3 智慧建造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慧城市是运用现有高新科技成果在城市规划、建造、管理及运营内的综合应用,其形成与发展提高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质量。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造领域的发展,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智慧化是能否更好地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关键。因此,智慧城市要求智慧建造以此满足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和智慧运营的要求[5]。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背景下,开始研究智慧建造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智慧建造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对智慧城市中“智慧”二字的解读,与此同时,智慧建造也是智慧城市中最基础的一环。随着建筑规模不断壮大,建设工程自身所附带的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会在施工全过程和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实施智慧建造,有利于提升建设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了智慧城市的建设。

4 大力发展智慧建造的意义

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便是智慧建造,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PIP、物联网等技术改进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拔高行业管理水准和施工的生产效率,使整个建造过程实现智慧化。这些技术的充分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效率,加强了对建筑工程的整合程度,不但降低了整个建设过程的成本,提高了建造质量和效率,并对整个生命周期的设计和施工有着明显的改善。利用智慧建造技术,构建全方位的生命周期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精细化和对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是实现建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6]。

智慧建造的推进有效的优化了管理和服务的流程,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和智能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建设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并有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改善我国建筑业资源浪费严重问题,实现建筑业的绿色生态化。同时,智慧建造还带有一定社会效益,可以改善民生。通过构建智慧家庭、智慧住宅等实践来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化宜居环境,改善全社会的生活面貌。

智慧建造将实现建筑产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使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转换为以信息为主体现代化产业模式,生产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5 结语

相比于其他产业,建筑行业的工业智能化技术还很落后,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嵌入到施工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智能系统,从而实现了建设全过程的智慧化,使建造过程完成跳跃性变革。因此,建立和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融合,从而实现不同技术的整合与提升,是推动建筑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智慧建造是PM、BIM、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也是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被充分融合的综合运用。智慧建造的发展必将带来建筑产业的一次“信息革命”。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01):32-39,45.

[2]师旭颖.智慧环保“呼唤”顶层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3,(11):43-44.

[3]伍晏,周以大.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J].建筑施工,2008(11):983-984.

[4]张希黔.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10):116-118.

篇2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were analyzed, discussed the various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work smoothly.

Key words: intelligent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M411+.4

前言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同时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智能化变电站的特点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施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同常规变电站一样连接线路、输送电能,担负着变化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控制电能流向、调整电压等功能。智能变电站能够完成比常规变电站范围更宽、层次更深、结构更复杂的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变电站内、站与调度、站与站之间、站与大用户和分布式能源的互动能力更强,信息交换和融合更方便快捷,控制手段更灵活可靠。具有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和高级应用互动化等主要技术特征。

2、智能化变电站的功能概述

2.1 紧密联结全网。从智能化变电站在智能电网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看,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要有利于加强全网范围各个环节间联系的紧密性,有利于体现智能电网的统一性,有利于互联电网对运行事故进行预防和紧急控制,实现在不同层次上的统一协调控制,成为形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节和纽带。智能化变电站的“全网”意识更强,作为电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部分,其在电网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明

2.2 支撑智能电网。从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上看,智能化变电站的设计和运行水平,应与智能电网保持一致,满足智能电网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等运行性能的要求。在硬件装置上实现更高程度的集成和优化,软件功能实现更合理的区别和配合。应用FACTS技术,对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电流和潮流分布进行有效控制。

2.3智能化变电站允许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在海西电网中,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智能化变电站是分布式电源并网的入口,从技术到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需求。大量分布式电源接入,形成微网与配电网并网运行模式。这使得配电网从单一的由大型注入点单向供电的模式,向大量使用受端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多源多向模块化模式转变。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从继电保护到运行管理都应做出调整和改变,以满足更高水平的安全稳定运行需要。

2.4 远程可视化。智能化变电站的状态监测与操作运行均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远程可视化与自动化,以实现变电站真正的无人值班,并提高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

2.5 装备与设施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智能化变电站时建设时,所有集成化装备的一、二次功能,在出厂前完成模块化调试,运抵安装现场后只需进行联网、接线,无需大规模现场调试。一二次设备集成后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安装,对变电站的建造和设备的安装环节而言是根本性的变革。可以保证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大量节省现场施工、调试工作量,使得任何一个同样电压等级的变电站的建造变成简单的模块化的设备的联网、连接,因而可以实现变电站的“可复制性”,大大简化变电站建造的过程,而提高了变电站的标准化程度和可靠性。出于以上需求的考虑,智能化变电站必须从硬件到软件,从结构到功能上完成一个飞越。

3、智能化变电站建设的技术关键

与常规变电站设备相比,智能化变电站的核心问题是信息的采样传输与控制,包括 “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其中,由的技术相对成熟、由的技术还处于试运行和研发阶段,需在现场结合其他变电设备进行调试。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全景广域实时信息统一同步采集,实现变电站自协调区域控制保护;与调度实现全面互动,实现基于状态监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

3.1 测量数字化技术。一次设备的状态信号(如变压器油温、分接开关位置、开关设备的分、合位置等)都需要痛过模拟信号电缆传送至控制室进行测量。测量数字化就是对运行控制直接相关的参数进行就地数字化测量。测量结果可根据需要发送至站控曾网络或过程层网络,用于一次设备或其部件的运行与控制。数字化测量参量包括变压器油温、有载分接开关位置、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

3.2 控制网络化技术。在运行中,变压器的冷却系统、有载分接开关和开关设备的分、合闸操作都需要控制,而控制网络化就是对控制需求的一次设备或其部件实现基于网络的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一次设备或其部件自有控制器就地控制;智能组件通过就地控制器或执行器控制;站控层设备通过智能组件控制。

3.3状态可视化技术。状态可视化由智能组件中的监测功能模块完成,但其依据的信息不局限于监测模块,还可以包括测量及系统测控装置等模块的信息。可视化是智能一次设备与电网调控系统的一种信息互动方式,准确实时地掌握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

3.4功能一体化技术。传感器作为二次设备的状态感知原件,参与测量、控制、监测、计量、保护等二次与一次设备的融合,传感器将一次设备的状态信息转化智能组件的可测量信息。

3.5 信息互动化技术。作为智能一次设备的一部分,智能组件是一次设备与电网调控系统之间信息互动的桥梁,作为电网的原件,智能一次设备主要提供智能化信息,而真正的智能化应用,需要有调控系统实现,智能组件将一次设备的智能化信息通过站控层发送至调度系统,支持调控系统对电网优化控制。

篇3

在建筑中利用最新的材料科研发展成果,不仅能够启发建筑师的创意,而且也体现了建筑业工作者的环境意识。

众所周知,创新总是来源于不同领域知识的融合及其在新的环境背景下的应用。新的可持续性材料的应用与建造方法的发展不可剥离,而且互相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最少量的建筑能耗,更重要的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未来对能源和材料如何智能化利用上。

未来材料已成为现实,它们存在于日常生活诸多用品中。当我们面临发展可持续建筑的挑战时,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很多答案。问题不在于你选择哪种材料,而在于哪些可取的特性可以用来应对哪些具体的情况。最终元素的周期表将定义我们的建筑体块。

以下两部分描述了两组神奇的前沿建筑材料。

智能材料

传统的材料是静态的,它们通常的功能是抵御外来的影响,例如压力、拉力和温度的影响;智能材料则是动态的,因为它们不断地应对外部影响。这启发了材料应用新思路:与其被动地建构,使建筑成为气候的屏障,不如使用智能材料建设楼宇,动态的功能和信息原则上可以在任何地方安装,量化智能系统可以适应用户的要求。建筑物可以应对温度和光线的变化,加强对高峰负荷乃至风暴和地震的承受能力。

智能材料已很大程度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产品都含有监测或反应功能,例如:在强烈日光下可降低透光率的玻璃,在不同温度下可改变颜色的表面,还有可感知温度自动开启或关闭的窗子。

总体来讲有两类智能材料:特性改变材料和能量转换材料。

1. 特性改变材料

智能材料中通过改变自身性状以响应外界变化的材料称为特性改变材料。包括:

变色材料。它们有能力改变自身的光学特性从而改变颜色,深受设计师青睐。它们可因光、热、压力、酸度和电力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电致变色玻璃窗可以因电流通过而变暗。

相变材料。它能够存储并释放大量能量,可根据压力或温度改变为固体或液体形态,其过程是可逆的,这意味着相变材料可以经过无限多次的状态转换而不会退变。例如微囊内装有的石蜡,在环境温度作用下产生相变,通过储存和释放热量来调节室温。

电活化材料。它将聚合物或金属材料编织为纺织品并可导电。随着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地使用电子设备,人们对这种便携材料特别感兴趣。

2. 能量转换材料

将能源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从而开始一个进程或改变形式的智能材料被称为能量转换材料。它们的功能发挥需要得到外部控制的援助。

发光材料吸收能源后产生发光现象,例如已知的自然界磷发光现象,光色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我们从被称为未来能源的用于水下灯的LED光源了解到: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材料的使用,都能使原本不发光的物质产生光效应。

压电晶体受到机械力量影响时会产生一股电流,这种影响是可逆的。如果电流作用于它们,也会改变其内部晶体形态。因此,压电材料可作为传感器和驱动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风动力能源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动能将可以满足用电、机械冷却或其他耗能需求。

形状记忆材料往往是金属或聚合物。它们的特性是在发生几何形变或受到破坏后能回恢复原来的形状。例如用手术线缝合一根血管,血管在人体体温作用下会回到它的原始形态,从而“线”也就消失了。

纳米技术材料

总的来说纳米材料很难分类,其特点是通过向已有天然或人工材料中添加直径非常小的颗粒物,创造出具有新特性的材料。实际上,这是一种最缺乏传统“材料性”意义的材料。

首先它是如此不可思议小,1nm 是1m的十亿分之一,人类一根头发平均厚度的十万分之一。材料在纳米尺度下的性质与宏观尺度大有不同。物质在宏观条件下产生的机理与影响的范围,几乎都可以用普遍存在的物理与化学定理解释,而在纳米世界里,情况则截然不同。在这里,重力影响被中和,而静电和量子力学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如果能熟练地控制纳米级结构,就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影响性能,从而产生全新的材料和工艺。

纳米技术将影响几乎所有行业,包括建造业。未来几年之内就能看到纳米技术对于传统建材如混凝土、玻璃、复合材料、绝缘材料甚至木材的特性有明显改善。材料变得更强、更轻、更耐用、更便宜。换句话说,新材料的发展具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这不是投机主义,如今,许多充分利用了纳米技术优势的材料已经出现。

1. 功能表面“薄膜”

它也可以称为功能膜,因为它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能的透明涂料。薄膜使用无处不在,例如,建筑物的外立面可滤掉紫外线从而保护建筑表皮免受日晒而老化的特富隆(聚四氟乙烯)涂层。

荷叶的自洁功能是运用现代技术模仿大自然性能的完美实例。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再现荷叶的防水性能。在这之前你可能会认为防水表面应尽可能地平整光洁,但细看之下你会发现荷叶的表面结构是不平滑的。今天,模仿这种结构生产出了自洁玻璃。同时,也正在做改良传统玻璃性能的实验,例如完全透明并可降解的纤维素结构薄膜的研发,都将为玻璃薄膜材料提供新的选择。

2. 生化活性材料

在纳米世界里银也是受欢迎的新材料之一。常态下,银不易变形,在各种气候状况下具有相同的颜色,总体上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但在非常小的粒子状态下,纳米银的性质完全不同,它非常容易起反应,化学性质活泼,而且一直用于清洁和消毒表面。

同样,二氧化钛作为光触媒材料在欧洲是新兴的材料,其实在日本已被广泛使用。所谓光触媒就是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自洁净和空气净化表面。光触媒材料可用于立面、屋顶板、桥梁和道路。由于它们的自我清洗性能也被用来维持医院的无菌,并可为办公室和餐馆净化空气。这种表面的使用提高了20%~70%的空气质量。可以说,如果把它用在城市中建筑的外墙,可以解决烟雾和其他污染引起的问题。

3. 纳米固体

纳米技术也可以用来制造固体材料,其中一个例子是电子梭,你可以利用电磁场制造纺织品。静电纺织品的纤维只几个原子厚度,换句话说,直径比可见光波长还小,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被用于许多情况,从生化活性物质到隔音和空气过滤。

篇4

【关键词】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设计;专家系统

成套电器生产企业通过对用户提供的一次原理图的分析,确定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产品设计。此文以一种知识推理和实例推理相结合,进行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设计,运用实例推理改进系统原理图设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家系统的应用,能够在专家协助下更新知识库和实例库,实现了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分布式智能设计。同时,将用户需要的配电方案整理归档,成为与企业标准方案相类似的方案组,用排列图传递给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元件采购、库存调度、框架结构加工以及财务资金调拨等工作。由于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排列图设计的速度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供货时间和产品合格率的高低,并最终影响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非常重视排列图设计工作。

1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中应用的概述

专家系统应用到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中是现代电器行业的一种智能程序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应用于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的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代替了人类专家来处理复杂问题。

研究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领域中的应用。阐述该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思想 ,并利用优化目标的设计模型。应用本专家系统可大大缩短产品的设计周期,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技术要求。

2 专家系统和设计模板技术

2.1 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智能化设计的优点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结合高、低压的原理、结构、性能和运行等方面的问题,对近年来出现的智能化电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成套配电装置的各种电器元器件,合理的应用所使用的元器件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准确得出电力系统的计算。

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要实现排列图的智能化设计需要实现:设计功能模板技术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设计向导。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主要由推理机、知识库、知识获取和结果解释几部分组成。它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不精确推理。它能在不确定、不完备的领域知识条件下演绎。

知识获取。可从外部世界获取知识,也可以从内部的演绎过程中机械地学习知识。

结果解释,它能对问题求解过程给出解释,使结构令人信服。比如:用户对电能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功率随时间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技术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加大系统的备用容量,通过措施控制,使得用户不会在一个时间内都向电源侧取得负荷,使得负荷曲线变得平滑。当电源发出的功率低于负荷要求的功率时,系统频率下降,不能满足50+-0.5Hz的要求,此时需要切除一部分负荷,增加发电机出力。

组成设计的专家系统是一种分类型专家系统,它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是专家知识库和推理机。

2.2 专家系统设计技术

运用专家系统在网上资源及其教学方式,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设计的专家知识库技术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的大量数据与专家知识有机地结合。使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有强大的工程数据库为支撑,在工程数据的建立过程中就考虑到专家系统知识要求的事实描述,将构成专家知识的合集,在工程数据库中,避开操作大量图形数据,将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将整个专家系统的知识系统理解为一个有向图,用结论等知识事实作为网络的结点,专家知识中,弧的起点是推理知识的条件,由弧和结点共同构成专家知识。采用这种方式,将一个复杂的专家知识数据对应一个语义网络图。图1是本文使用的语义网络图其中的一个部分,主要描述的是几个专家系统的规则:

(1)存在两段母线时,需要有联络柜。

(2)存在两段母线时,需要有母联柜。

()两段母线时,需要在两段母线上分别加装一台PT柜。

图1 成套电器方案设计的语义网络示意图

专家系统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大量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在设计技术的问题上,电器专家系统通常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成功的解决困难问题,或向用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专家系统程序有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

3 专家系统在成套电器一次方案的资源与应用

以往,大部分的专家系统都是做为咨询工具来应用,回答疑难问题,提建议,并展现出一个合理的分析思路。但是现在随着专家系统技术的成熟,作为电器行业的重要指引来运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例如,如何利用专家系统进行教学,关于专家系统的教学设计研究等。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专家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专家系统应用,使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专家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推理,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分析、判断和反思能力;另一种是让人们利用专家系统工具自行建造专家系统,包括知识库的构建。专家系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原本零碎的知识条理化,并对其进行深层思考,在电器行业也得到深入的理解和一个学习建造自己的现实,至少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来解释现实的。因此,一个人的知识是在个人经验、思维结构以及对事物的不断摸索的基础上形成的,建造自己的专家系统和有效的探究方式。电器成套系统的排列图设计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的方式,模板的设计非常简单,顺序给出标准方案的参数,形成数据库查询语句,在实现标准方案的自动选择上,将查询过程结果记录下来,可形成本软件的模板。

4 结论

一次方案排列图设计软件将智能化设计技术应用于成套电器一次方案排列图设计中,在模板等技术上提高了设计的速度,保证设计的准确性,这为企业实现快速设计和敏捷制造技术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也为企业现代化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3d打印建造;3d打印材料;建筑发展一体化

1 引言

自上世纪50-60年代的现代建筑诞生至今,建筑界在设计及建造上,思路方法依然在当时建筑理论设定的大框架内延续发展。设计上,数字化技术可随机生成蕴含变化规律的图案、形体,丰富了空间造型,开拓了设计者的思维,推进了快速标准化、规范化制图和建模推敲造型、空间的发展。建造上,可借助电脑实现建筑建造进程的模拟和控制,实现预制标准的工业化操作。但是即使如此,领先的数字化生成技术与传统建造技术之间所产生的脱节矛盾,使得由计算机辅助生成的建筑空间形体,依然需要由传统的材料组构和传统的建造工艺来建造。此矛盾不仅使创意空间实现的可能性受限,而且即使实现,往往工程操作繁琐复杂,建造代价不菲。而在信息时代的当下,个性化的空间设计追求成为追捧,这使得该矛盾尤为突显,成为建筑进步发展的重要阻力和瓶颈之一。何种建造方式才能填补与数字化设计技术之间的不平衡发展,新的建筑时代何时才会来临? 成为建筑界的关注焦点。

2 技术变革下的建筑发展应对回顾

纵观西方建筑发展史,各时期建筑均在材料工艺和建造技术的发展支持下,建造出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空间,形成有别于前时代的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运用以天然火山灰为活性材料的天然混凝土,创造了有别于古希腊梁柱结构的拱券结构,满足了当时对大空间的需求,形成新的建筑艺术形式。拜占庭建筑,砖的运用及砖砌技术的发展,孕育了帆拱技术,使建筑有了向高处发展的可能性。哥特建筑能有高耸入云的建筑造型,得益于当时的结构体系发展。文艺复兴重视“人”和现实世界观念的艺术思潮,催生了世俗建筑类型的发展,带来建筑体系的根本革命。

现代建筑因社会需求、新材料、新技术和艺术理论等各因素集聚引发建筑变革,最终摆脱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有别于之前的全新的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新的建筑理论,并延续发展至今。此后,建筑形体、风格等因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中的一项或多项因素的改进,形成在某方面的特色创新。那么,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追求个性体现的社会新需求,随着3D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将带来何种建筑应对变革。

3 社会新需求和新技术

3.1 新的生活方式衍生新的建筑需求

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信息时代在传统的信息传递物质载体外,创建了可实现信息交互的电子网络渠道。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审美趋向,催生出新的建筑空间需求。

(1) 追求多功能的复杂建筑空间。“无纸化”办公、电子商务等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调整,带来足不出户就能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时空分离式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强化体现个人爱好的空间追求时,个体依然需要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的心理需求,催生了私人、公共空间之间的互融需求,表现在对多重功能组合的复杂建筑空间的追求。如已经流行的包含办公、居住、购物、娱乐等集中式多功能综合体,使个体在尽情享受私密空间时,能近距离地接触社会。

(2) 偏爱个性、可变的建筑空间。先进的网络媒体技术,可将其它地方的空间感知转化为媒体的感知,制造出实体环境不存在的虚拟现实,由此产生互动、可变的空间体验价值取向[1]。在建筑上,除表现为电子空间介入形成虚化的空间表现,更多地表现为对能体现个体特征的多元可变空间的喜好。

3.2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 的兴起

3D打印技术(3D printing)通过烧结或粘接“构造的微小单元(粉末或颗粒),一层一层地累积“增加”成整块原材料[2]”,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主要标志。它打破了遏制传统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建模,无需建模即可精确打印出计算机上生成的形体。自投入工业化生产至今,已经相对成熟地运用于众多领域,在建筑行业,亦已经逐渐以树脂、生物材料为主要材料,推广应用于打印建筑模型,而且随着合适的建筑打印材料(如无机胶凝材料 )出现,相应推动了3D打印建筑的社会应用进程。

传统的建筑构筑方式和3D打印建造技术,在原理上基本都属于增材制造(窑洞类传统建筑其中有减材和增材两种建造方式),都是将各建筑元素组合构成整体。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①3D打印建筑能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装置自动完成,提高了建造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②无需模具,就能精确打印出计算机上生成的复杂形体,这是目前传统建造方式上存在的短板,则是3D打印建造的亮点,形体越复杂,它的优势越大。

(1) 3D打印的建造工艺[2]

建筑领域中的3D打印,目前典型的应用工艺有两种:①轮廓构筑(CC=Contour Crafter ) :这是针对建筑物墙体建造设计而改良的3D打印方式,使用一体式的“纸和墨”。打印过程中,用通常使用的混浆泵将混凝土或干混砂浆等打印材料送至打印头的喷嘴,打印头在龙门架的支撑下进行三维空间的运作。此外,为增加墙体结构强度,可以进行异性或异质部件的插入,如在成型轮廓内部,放置钢筋再打印填充常规混凝土。②粘接沉淀成型(SDM =Sticky deposition modeling) :这种工艺是将3D打印的基本工作原理直接应用于建筑。原理是砂粉层是打印“纸”, 粘结剂是打印“墨水”。按照设计模型数据,在每层砂石粉上的设计区域打印胶水,反应硬化后清除散砂石粉,得到打印的物体。因每一层打印都需要满铺粉床,就需要有非常庞大的打印机和巨大的砂石粉床,它相对适合打印小型的复杂形体。此外,在以上两种方式上进行的改良工艺,将粉料,骨料或液体的原材料,通过一种多通道的混浆喷嘴,在需要时计量混合挤出,优点是不需要料床,如MIP工艺 (Mixing In Position)。

(2) 3D打印建造方式

因3D打印机和普通打印机一样,打印尺寸和精度、分辨率成反比,考虑建筑体量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打印方式非常重要,目前共计有四种方式:

1) 整体式打印。即整栋房屋用打印机一次性打印建造完成。这种方式需要有适合房屋大小的的大型龙门架或砂石粉床,其中,材料、控制和精度等问题是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相对比较适合于小型房屋的建造。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Behrokh Khoshnevis教授设计的巨型3D打印机,采用轮廓构筑工艺,可以在24个小时内“打印”出一幢面积为2500英尺的完整房子,如图1。

分段组装式打印。即建筑模块化建造,预先将电脑建筑模型分拆成几部分,在工厂打印好,然后在现场一起组装。这种方法相对解决了房子尺寸的限制,但是现场的组装工作增加了现场操作成本,并且对部件的大小和重量有所影响。

2) 群组机器人集合打印装配。原理相当于由诺干个路径可控的打印机,按电脑模型要求,协同建造整栋建筑。这样,建筑装置(机器人)的尺寸跟房屋尺寸无关,可以非常小;同时机器人的智能要求也相对大大降低,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如欧洲空间局公布拟采用群组机器人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基地,如图2。

3) 局部打印建造。即3D打印技术和传统建造方式结合,发挥3D打印易于打造复杂形体的优点,实现互补。方法有二:用3D打印机打造形体框架,在其中植入其他材料以达到结构所需的性能要求;或者带有一定异形体的建筑,规整部分采用传统建造方式,异形体部分采用3D打印建造技术。

(3) 应用趋向及发展瓶颈

3D打印技术能低成本、快速、自由地打印复杂形体,以及无建筑垃圾产生的优点,吻合当下对个性化和环保节能的追求。基于目前3D打印建筑的技术水平,它可能将首先大量应用于与传统建造技术结合的局部复杂造型的打印制造、个性化需求的小型建筑、装置等建造。如造型模拟莫比乌斯环的“景观房”(Landscape House),由荷兰建筑师Janjaap Ruijssenaars与Enrico Dini(D-Shape 3D打印机发明人)合作采用D-Shape 3D打印机建造。方法是由打印成6x9m的部件拼接成建筑的主体外观框架,然后用纤维强化混凝土进行填充,并在建筑中置入钢筋和混凝土,使其更加牢固,计划历时一年半,于2014年完工,如图3。

3D打印技术在建筑界推广应用的技术瓶颈:①打印尺寸。尽管3D打印机正不断向大尺寸打印发展,但是建筑体量和一般物件的尺度差异太大,机器越大,其精度、速度越低,成本越大,其优势就越小。如“景观房”的打印建造就因为建筑体量超出打印范围,只能采用打印部件后拼装装配的方式。这可通过技术升级或者选择合适的打印方式来解决,如集群机器人打印等。②打印建造时间。为让3D打印适用于建筑界,建造适合建筑尺寸的特大型打印机是其中的应用尝试之一。但是机器尺寸的大小与打印精度、速度成反比,大大削弱了3D打印快速、精确的优势。如耗时一年半的建造上例的“景观房”,并没有体现出3D打印快速建造的优点。③软件开发/集成技术:在软件开发上,除提高打印精度等性能外,亦关注探索如何以小尺寸打印机打印出大尺寸的建筑可能性 。而跨领域的软件集成操作,是3D打印技术实现设计-建造一体化的关键点。④打印材料:3D打印具有在打印过程中可发生化学反应以生成新材料和新结构的特点,并需要使其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初凝固化到能够承载自重和打印动荷载[2]。因此合适的建筑打印材料是促成其能在建筑行业大力发展的技术关键。

4 建筑未来发展趋势构想

4.1 材料重要性突显,由材料师新工种配合

目前,随着3D打印建筑技术的发展,除主要应用混凝土和干混砂浆等无机胶凝材基的材料外,建筑垃圾、生物纤维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新型建筑打印材料也得到相应研发和关注。

(1) 建筑垃圾:拆迁建筑的基础、梁柱、墙体和楼板等废料,其主要成分还是石灰、水泥和砂等建筑用材,可以在加工处理后成为很好的骨料、填料。

(2) 生物纤维材料技术――菌丝体。

属于绿色新能源材料的菌丝体,能以农业副产品和农业废料为生长介质,采取生物生长技术进行快速生长。成型后的菌丝体仅需加热脱水既能停止菌丝体继续生长,脱水定型后的菌丝体不仅重量轻、结实耐用,而且具有很强的生物降解作用。可打造成比混凝土还坚硬的防水、防腐、放火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

因与3D打印技术一样具有不需要生产再加工环节的相同特点,可以让菌丝在3D打印的框架路径内生长填充,长成后进行加热脱水定型。这将免去或减少钢筋、水泥和石沙等消耗型建材的使用,减少施工场地面积,节约建造成本;而且废弃后能直接降解,形成循环用材,达到环保建造的真正目的。

(3) 其它复合新材料。

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等均有可能成为3D打印建造材料。如新近研究人员基于在自然材料中发现的样式,利用3D打印过程发生的电化学反应,成功复制出骨骼复杂的分层结构,这种3D打印骨骼材料比任何组成部分的抗断裂性要强许多倍 。

由于3D打印过程是诺干种原材料发生电化学等反应,重新生成为一种新结构,来实现支撑整体重量的过程。因此材料的特性及合成反应过程将决定打印生成物结构上构造特点以及所呈现的物理和力学特性。在未来的打印建筑过程中,为确保打印生成所需的材料结构,保障建造的质量优化,将由材料师这一工种予以配合,来选择不同的打印工艺方法和确定打印的速度、效率和精度。

4.2 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

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如果能集成CAD/CAM、激光技术、数控技术、材料工程等多项技术, “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的理想概念将完美实现[3],它将作为信息时代新兴的数字化建造方式,与当下已经普及的数字化设计衔接成整体,彻底解决目前与传统建造方式之间技术脱节的矛盾。

整个 “设计-建造一体化”操作建造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在规划要求内,按业主的需求运用数字化建模生成模拟空间。在结构师和材料师的配合下,选择受力结构类型,确定各部分用材,因3D打印过程中将生成新的材料结构,在结构受力上需利用软件进行整体测算分析,梁、板、柱的结构划分可能需要重新定义。最后,在建造师的配合下依建筑体量的大小,选择建造打印工艺和方式。可以说在3D时代,建筑的建造,无疑与工业产品的生产相类似,施工场地将如同生产工厂,打印建造过程中,需设计师、结构师、材料师和建造师“多位一体”协调配合建造。

4.3 功能空间量身定制的社会制造

“设计即建造”的大融合,业主等可按个人需求进行虚拟空间体验,参与建筑设计-建造的全制造过程,实现全民参与的社会制造 ,达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和建造。因“设计-建造一体化”紧密、高效的运作过程,复杂结构的建造成本不再是主要问题,因此能以业主人体的3D模型为基准,选择适宜的空间高度和大小,按需求推敲各不同功能空间的组合,如同私人定制般进行功能和空间的设计、建造。

5 结语

当下,随着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又呈现出建造技术领先的局面。如果社会需求和艺术理论的呼吁能起到助推作用,3D打印建筑技术在设计、建造的相关规范、技术要求的配合下,不仅能真正实现建筑计算机数字化生成和现实制造同步的空间生产,而且将会随之催生新的建造方式和空间形体,为建筑界发展注入活力,引发新一轮建筑发展思潮,朝个性,低成本、快速和环保的空间形体建造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王立全.信息社会对建筑空间发展的影响[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4): 24-28.

[2]蔡兵.3D打印建筑技术和干混砂浆行业的未来发展[J].中国建材报2014, 11.

篇6

关键词:立体停车库;停车难;政府

中图分类号:U468.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对于开车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是来自开车的便利,但是在这个可以获得便利的同时,他们也会发现更多的麻烦,特别是关于停车的麻烦。

立体停车库在大城市中的出现方便了广大的车主停车问题,而新研究出的停车设备也能够很好的实现车辆的次序停放,体现规律性。立体停车库,可以说是电梯的“近亲”,兼有提升物体和存放物体的双重作用。随着城市汽车容量的迅猛增长,立体车库在我国方兴未艾。我国目前能够生产立体汽车库的厂家仅3家,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安装主要在北京和上海。其中的塔式立体车库可以在大约10平方米的地面上停放20辆轿车。

一、立体车库主要形式和特点

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简易升降机,垂直升降,平面移动式,巷道堆垛等。

1、升降横移升降横移车库机器特点:高效的使用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几次。 PLC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绿色能源,低噪音。 良好的人机界面,多种可选的操作模式,操作方便。

2、垂直循环车库机特点: 58平方米垂直循环机械车库,可容纳34个或24个面包车。操作简单:使用PLC自动分流,一个按钮即可完成存取车。 迅速:调车时间短,拿起车快。 灵活:可设置在地面或半地上半地下的,独立或附着在建筑物,而且还不止一个组合。

3、PSH升降横移立体停车库

PSH六层升降横移立体停车库工作原理:

设备分为六层升降横移多列布置,每层设一空位。除底层外的所有车位均能自行升降,除顶层外的所有车位均能自行横移。当某一车位需要存取车辆时,该车位下方到空车位之间的所有车位向空位方向横移一个车位的距离,在该车位下方形成一升降通道,此时,该车位便可自由升降,当其降至地面时,车辆便可开进或开出。

PSH六层升降横移立体停车库设备特点: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可根据用户要求合理布置层数和列数,以满足用户需求。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为全包装式,半包装式,简易包装式及无包装式等包装形式。设备造价低、维保费用低。

4、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

这种车库自动化水平很高,且全封闭式建造,存车安全性高。

巷道堆垛类汽车库,根据场地的不同可设置在室外(一般采取全封闭式)、室内、地上或地下。存车容积率高,安全可靠。一部巷道堆垛机和搬运器所负责的车辆在50-100辆之间较为合适,每一层的停车数量一般在20辆以上,层数一般为二至六层,选择四层左右较为合适。巷道堆垛机械式停车设备包括堆垛机和起重小车式,车位结构可为独立全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5、塔式立体停车库车辆进出车库采用智能运送的方式。停车库采用全封闭方式运作,人员无法进入车库,车辆停在车库进口后司机即可离去,车辆由车库智能控制系统控制,自动选择停车位将车入库停好,存车完成。取车时程序相反。存取最远处的车辆时间≤100秒,存取车辆均向前开,无需倒车、掉头,车辆安全度极高。是中国首创塔式每层多车位、多车辆同时存取的产品。同时,车库采用模块化结构,外形可以根据具体环境,变换不同的外形,与环境完美结合,美化都市。

这种塔最高可达50米,最多可停放50部车。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这种塔的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机坑深度为2.5米,50平方米的地方如果传统停车的话只能停放3辆,但这个塔共可停放50辆汽车,并且是面包车和小汽车混放型,停车数量相当于平面停车的10多倍。这座智能停车库的平均存取时间均为59秒,最顶层车辆的即最长取车时间为120秒。汽车入库时只需要开到车板上,出库时的车头方向将自动调整向外,方便快捷。每座立体车库的总投资约200万元,即平均每个车位约5万元。这种立体车库特别适宜在高度繁华、寸土寸金的商业区、老城区改建和车辆需高密度集中存放的狭小面积。它可以独立建造,也可以依附于建筑物,可以在室内,也可在室外。

塔式立体停车库的适用情况:拥有独立场地,可根据场地面积、停车需求和当地环境情况,建设1到多座放射状塔式立体车库,形成一个大型的停车场,为车辆提供优质的停车服务。

二、立体停车库的作用

1、节省空间

一般来说,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的占地面积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空间利用率比建筑自走式停车库提高了75%。基本只要1-1.25平方米的用地面积就可停放一辆汽车,1000平方米的用地面积可停放1000辆以上汽车的立体停车库。这种立体停车库在商业中心区、写字楼、医院、银行、交通换乘中心等人流量、车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充分用垂直空间的立体停车设备显然是缓解停车难的较好办法。同时,立体车库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上空间,即使在地下,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2、司机更方便

立体停车库完全采用电脑控制。司机不用进出车库,汽车熄火后进库,全自动停车、取车。车主在进入车库时只需停车刷卡或交费后,即可存取车,十分方便。一般一次存(取)车时间不超过90秒,不用倒车,避免了传统立体停车库停取车不便和自走式停车库存取车需远距离走路,找车和尾气污染、安全问题。全自动机械式车库在国外被看作是提供"代客泊车"服务的停车库。

3、车辆更安全

车辆停放在机械式车库内,可以防刮防盗防雨防晒,减少了被损毁、盗窃及破坏的危险,能适应全天候环境,如低温、下雪、下雨、暴晒等恶劣环境。

4、综合投资少

立体停车库占地面积小,采用拉索式结构,大大节省了土地和建造钢材用量的投资费用,而且空间利用率极高,运营过程中用电少、能耗低、管理人员少、费用低。立体停车库土建结构简单,工程量小,消防要求低,通风保暖只需少量投资,因而也极大地降低了费用。

5、配置灵活

可单独设置也可并排设置,或依附在其他建筑物内,可设在地上、地下或半地下,型式多样,适应性广。目前,机械式车库的应用对象还是以住宅区配套为主,但公共停车库和单位自用车库有较快增长。

6、改善环境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停车的环境,也可减少废气排放、噪音及土地覆盖,改善了行车环境,增加了行车流量;改善了人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把那些本来是休闲、交友、小孩玩耍的窄街、胡同还给了百姓。住宅社区安装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实现了人、车分流,改善了居住生活环境;停车不占地面,还增加了绿化面积。

三、相关实际应用问题

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行业在我国仍然最近兴起行业,在选用机械式停车设施时,众多厂商在技术的运用上存在一点问题,导致有点车库建成后却并非常不好用。建车库的目标是要在满意停车需要的同时,能顺利通畅地运行和安全地保存交通工具。

车库的上场门位置要思索问题对四周围各种城市设备和交通的影响,还要思索问题存车者的便捷,上场门数目要依据仓容量的体积施行设置,尽力避免或缩减顺次排列等待出入库的时间。同时仓容量和设施存容积要般配,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交通工具的出库和入库,因为这个,并不是立体车库建得越大越好。对上升下降横移类车库来说,更要注意存车道的宽度务必在6m以上,车流方向和分区要易于存车者尽量加快到了目标地,减损车辆在库区内暂时停留的时间。

建机械式立体车库首先应在预设和挑选库型时思索问题以下因素:停车库的仓容量、停放车辆的规格、停车库的(取)车时间、停车库所服务的地区范围半径、停车场地与停车形式、停车时间与空间剖析、服务对象钟头系数、服务对象的特点标志、车位周转率、管理与收费形式。

只有在剖析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能力准确挑选认为合适而使用何品类型的设施,并做出接合实际事情状况的选型预设。普通事情状况下,不一样类型的机械式停车设施都有其独有特别的长处,只有准确选用,能力充分施展停车设施的效用。虽说立体停车库是现今停车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停车场的空间,使得原本有限的空间可以停放更多的车辆,但对于这样一个使用效果比较明显的设备来说,人们似乎还并不知道它的使用方法是怎么样的。

要尽可能更充分的发挥立体停车库的作用,就需要我们知道如何去使用设备,所以我们就需要来了解一下如何去使用设备,而这样才是我们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得我们的车辆停放不再是问题。

使用的第一步还是需要为设备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摆放位置,合适的摆放位置也许没有足够的空间,但最起码的是能够让设备放置安稳,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在摆放好之后,我们才可以停车了。

停车是我们重点需要解决的一个使用步骤,由于整个设备使用的是遥控装置,所以我们就可可以完全的凭借遥控装置对设备进行操控了,而这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

当然在我们购买设备的时候,可能也会接触到相关的使用说明,但这些说明还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做了解的,这样才可以实现我们车辆的安全轻松停放。

结束语:

当我们有了立体停车库之后,似乎所有的麻烦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了,因为属于立体停车库的好处会是很多的,而这些好处也会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一就是立体停车库的使用是可以有效地节省空间的,在当前的城市角落里,我们最为缺少的就是空间了,所以当我们使用立体停车库的时候,更多的空间就可以被节省出来,而我们也就可以不用感到那么的拥堵了。其次我们还可以想到的是立体停车库的存在是极大的解决了停车的问题了,这样便利的不只是个人的生活,而且也会是他人的生活,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它的应用好处。而现在要说到立体停车库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原因,我想应该是很清楚了,毕竟属于它的使用是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的,所以我们就需要将这样的功能与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到最大。

总而言之,建造一批大型智能化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建造商会根据不同地方的特点建造适合的停车设备,这样才能更方便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童明荣.促进宁波政府有效投资策略研究[J].浙江: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3(05).

[2] 阎勤,赵全军,童明荣,夏以群.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理论、框架与要素[J].浙江: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3(07).

[3] 江云岷.滇缅公路沿线经济发展评析[J].云南: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4] 叶小明.加速发展地方海运是广东经济发展之必然要求[J].广东: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01).

[5] 刘维华.浅谈高速公路的绿化[J].黑龙江: 鸡西大学学报. 2005(03).

作者的个人信息

作者姓名: 林学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5年2月2日

籍贯:福建福州闽侯

民族:汉

职称:工程师

学位:

篇7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university should use the advanced design concept and manage the location,style,floor height and the mode of the build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rn library that can satisf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ith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34-02

0引言

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阵地的图书馆,当前面临着窘迫的处境。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舍不足、功能不全等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技术使得图书馆馆舍的使用方式和风格不断发生改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在设计和建造图书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校情馆情,合理使用有限的经费,本着科学、经济、实用的原则,建造适合高校发展的现代化图书馆。本文就高校新馆设计和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1新馆设计的理念

1.1 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管理是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趋势。现代图书馆强调以人为中心,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和习惯,以方便读者使用文献信息和进行交流活动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向读者提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

一是功能多样。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会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主要特点。以印刷文献为中心,只提供简单借阅服务的传统图书馆已开始向数字型、复合型的图书馆过渡,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展,呈现出多层次、灵活可变与综合性的特征。

因此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时,既要有书刊典藏的空间,又要设置讨论室、研究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区。

二是布局合理。现代高校图书馆高效率的实现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效率有关外,同建筑布局更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化、人性化的功能布局要求书籍、读者和服务之间路线畅通,加速书籍流通,缩短编、借、阅、藏之间的运行距离,节省借书等候时间,使读者尽量接近书籍,提高效率。

新馆在设计中既要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划分,也应具备适时调整,重新组织的灵活性,在同一空间内实现藏、借、阅、咨、管一体化的开放模式。

三是环境幽雅。高校在新馆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建筑物实际功能需求,而且更应考虑读者的感受,为他们创造一个功能性与审美性兼具的学习空间。图书馆外部环境的营造既要注重图书馆建筑同周围环境的空间及其他建筑群、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又要强调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内部环境设计应做到装饰色彩柔和、采光良好、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环境安静、家具统一多样并排列有序。

四是无障碍设计。为体现社会文明和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图书馆应采用无障碍设计来满足特殊读者的需要。

1.2 智能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时,既要体现人文理念,满足功能需要,又要体现建筑艺术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完美结合,逐步实现高度的智能化。

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是指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等设备集中成为一个综合系统即楼宇自动化系统,用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整个图书馆建筑,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和管理的智能化,为图书馆营造一个安全、健康、舒适、便利的环境,为读者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一是馆舍自动化系统。这是整个图书馆建筑中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它由智能楼宇设备、消防联动和安全防范三部分自动化系统组成。智能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是为读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学习、工作环境。消防联动自动化系统,主要用于火灾报警和消防联动。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能对到馆读者盗书等不轨行为进行检查、报警。

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这是指整个馆舍本身应具备的通讯能力。它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传递的系统,由有线电视、电话交换机、数据传输设备和局域网等部分组成,借助于通讯自动化网络系统,就可为图书馆创造一个高速、双向、立体、全方位的多媒体通讯环境。

三是图书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根据图书管理的特性和具体事务处理需要而建立的图书馆业务综合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图书馆业务情况设计,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为图书馆工作提供可靠高效的自动化全信息处理服务。这种专业系统虽然不能由建筑提供,但是建筑却可以为它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并为系统的安装铺设准备最好的条件。

四是综合布线技术。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自动化系统都融合到综合布线系统这一高速、稳定的载体上,使各个系统实现无缝的有机结合。所谓综合布线是指“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信息传输通道,是智能建筑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既能使语音、数据、图像设备和交换设备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能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相连接。它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和电信线路的连线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以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具有兼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高校新馆在设计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高带宽、高速度的布线系统,从而实现信息无障碍、畅通地传输,提高楼宇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

1.3 生态化设计理念

工业革命以来,当人类社会物质、技术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生存也逐步濒临危难的困境。为了达到人―建筑―环境的统一,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提出“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依据”的理念。可见,图书馆建筑不仅要满足读者的使用要求,符合审美情趣,还要达到与自然共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节省水能。设计时考虑对雨水和地下水的再利用,为国家节约日益紧缺的水资源。

二是节省电能。图书馆是一个耗电较大的场所,在设计时,必须坚持采用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为主,辅之以人工照明和机械通风的原则。为了解决自然采光与通风问题,图书馆一方面需要控制合理的建筑层高;另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如加拿大多伦多图书馆平面较为方整,中央部分为五层高的四周敞开的中庭――作为公共大厅,上有顶光。各部分用房分层围绕中庭布置,并且逐层向内缩小,使得大部分房间都有自然采光,同时空气也很流畅。

三是利用太阳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觉。如赫顿(Herten)的图书馆与文化中心(Library and Culure Center),建筑师迪特尔・欣泊(Dieter Schempp)在建筑的顶部设计了一套空气收集装置,突出于各个立面的顶部,太阳能将进入收集器的空气加热,在为建筑提供热水的同时,具有热交换作用的收集器,又能为建筑提供供暖。

四是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低污染的和能重复利用的建筑材料,减少新资源的使用。

1.4 图书馆全程参与理念

台湾建筑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教授黄世孟认为“有好业主才可能有建筑,不是好业主时难有好建筑”。图书馆工作人员、读者作为新馆馆舍的使用者即业主,有权要求全程参与图书馆的设计建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图书馆建筑既能满足现在功能的需求,又能有预见性地满足若干年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需要,这项艰巨的任务必须由建筑师与优秀的图书馆员相互协调,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完成。

2建造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2.1 建筑选址

图书馆选址是筹建一座新馆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图书馆是为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文化设施,因此必须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师生。特点是读者流量大,来馆频率高,应充分考虑读者来馆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在选址时,不仅要考虑馆址与教学区、生活区的距离问题,而且要具体分析各类读者流向与流量,综合这些情况来选址。如果各类读者流向基本一致,合适的选址是位于教学区与宿舍区之间。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布置在校园中心位置,四周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并位于学校规划的主轴线上,成为学校建筑的主体。如果学生宿舍与教工居住区不在同一方向,根据学生读者流量大的特点,宜以学生流向为主,适当考虑教工读者的流向。

由于学校教学区常处于学校的中心,图书馆又是教学区的重要建筑,因此将馆址选择在学校总体规划的中轴线上,或教学区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成为教学区的主体建筑之一,也是常见的布置方式。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

为满足教育部对各高校办学水平提出的要求,一般大专院校图书馆的图书年增长率为4%~5%,这意味着16~17年图书就要增加一倍。因此图书馆在选址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发展和扩建的可能性。

2.2 建筑造型

一个感人的图书馆建筑形象,能对人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如浙江省图书馆新馆主楼正门两侧用花岗岩制作成的“竹简”,作为建筑的外表形式完全融入了建筑主体,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代图书馆的造型往往被看作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综合发展的一个象征。它有着严密的科学性,又有丰富的艺术性。其艺术与一般的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并以其静态的空间形象艺术来感染人。但是建筑并非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品,其真正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图书馆的实用程度上。只有既适用于图书馆的功能需要,又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的、适合于时代特征的图书馆建筑艺术。所以,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的构思和设计应以功能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空间的合理组织,并使与基地环境有机融合,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创造出既能适应现代功能需要,又具有时代感和文化氛围的有着自己个性的建筑形象。

2.3 建筑层高

高校的文化特性和图书馆的地位、作用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成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但标志性建筑并不代表如阅览大厅拥有50m层高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那样高大气派、富丽堂皇,关键是要强调人文精神,融入时代气息,以和谐的建筑特色,展现学院风格。

图书馆的高度是图书馆建筑布局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图书馆的使用和经济效果。如果楼层过高,对垂直交通工具和消防安全都会相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平面利用的系数也会降低。因此,高层建筑既增加了建设的投入,又增加了使用维护费用。对于各方面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既不经济又不科学。但是如果楼层过低,占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过多,不利于高校发展。综合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规模等因素,根据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建议,图书馆层数应控制在4~5层,每层楼的净高不超过3m。

2.4 建筑模式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现代图书馆建筑必须打破传统图书馆封闭固定的格局,注重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和对未来发展的适应性。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模数式图书馆设计思想。模数式图书馆正是针对传统式图书馆缺乏灵活性这一弊端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图书馆的布局模式。第一座模数式图书馆是于1943年开始设计、1952年建成并开放的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图书馆。美国著名图书馆建筑专家梅特卡夫(Matcalf. K. D)为模数式设计(Modular Planning)所下的定义是: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虽然模数式平面柱网整齐,层高、柱网、楼面荷载三统一,使用灵活、可变性大,室内空间流动畅通,并结合人流路线和使用要求,灵活安排,保证了大空间的弹性使用。结构系统简单规整,施工方便,适应图书馆建设工业化的要求。但是模数式图书馆存在建设和使用费用高昂、空间组织无序、缺乏空间的多样性和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因此,模数式不能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最佳的选择方案。

在传统图书馆与模数式图书馆的基础上,扬利去弊,提出了模块式图书馆的设计思想。所谓模块式就是按功能分区进行模数式设计。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

一是降低了图书馆建设投入;

二是既保证图书馆空间的多样性和适用性,又有利于空间的有机组织,具有更大的空间使用灵活性;

三是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

四是有利于扩建和增长。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建设应将模块式作为最实用的选择。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建造应遵循适用、灵活、高效、舒适、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新世纪的设计理念,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才能建造出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高校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林耕,夏青.国外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精品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家声.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周进良.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五条原则[J].图书馆建筑,2004(5).

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设计分析;通信系统

当前智能建筑的显著特征是向以太网传输技术和IP应用技术靠拢,这给设计者提供了更宽广的设计思路和更多样的技术手段,选择更为合适的技术路线来实现建筑物的实际功能需求。

1 建筑通信系统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通信系统,因其规模庞大,一般由当地电信运营商承担建造,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传真、因特网互联等多媒体综合传输业务。在建筑物内设置的用户电话局是城市级别的通讯网络的一部分,设计者应考虑预留物理上分开的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以满足如城市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需求。

在超高层建筑物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竖向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分级和分区的设计措施:

1)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宜建立两级的通信网络系统。一级通信系统由提供建筑物整体业务的中心程控交换机等局端设备组成。在不同使用区域构建二级通信网络系统,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区域,采用网络型程控交换机,分别提供各类业务需求。

2)可考虑如图1所示以无源光网络等通信接入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可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避难层的电信小室内,管理避难层之间功能区的数据、语音业务。

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部署,因其组成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物内的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设计者应立足于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运营商尽可能早地共同制定出网络方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品质。

2 构建控制网络的统一通信平台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构建控制网络,并以此作为智能化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点数量可在万点以上,采用RS485总线式传输系统,从中心向外辐射的总线数量将会超过10条以上,总线之间不能统一利用和备份。

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可在千台左右,采用数字IP网络化监控系统能有效削减线路敷设成本。

广播系统的分区可在百个左右,尤其是背景音乐兼作消防广播系统时,如不采用数字式系统,其系统的构成将相当复杂。

如上子系统中采用数字式网络系统不仅更有利于建筑物建造,其占用机房面积更小、线路敷设成本更低、功能调整灵活,降低后期维护,而且数字式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提高系统品质,提供备份传输机制,软件控制替代部分硬线控制,后期维护和功能调整相对简单等。为了进一步发挥数字网络的优势,需要将如上子系统的传输部分统一整合成一个独立的网络,控制网络系统,如图2所示。

控制网络系统应具备:

1)采用两层网络体系,网络的核心设备部署在总控机房内。核心层设备采用稳定的双机热备系统,与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千兆连接。考虑到技术的发展以及需求的变化,主干网采用可升级至万兆传输的物理传输介质。

2)每台核心交换机内还应提供多层次的冗余,包括引擎冗余、电源冗余以及支持模块和端口的冗余分布,保障业务的无缝切换。

3)接入层设备选用百兆端口的交换机,分布部署在各楼层弱电机房内。多台楼层交换机级联后,通过双上联端口与核心交换机互联。

4)按照服务区域及系统服务类型进行VLAN划分和Trunk连接。

5)网络系统具备数据包级别区分、标识、带宽控制、队列管理等功能,支持各类服务质量措施。

6)与其他网络互连时,网络系统采用设置防火墙、AAA认证方式等措施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7)配置网络管理软件,便于网络管理员的系统维护。

统一的控制网络通信平台不仅可将应用于建筑物内的各类基于IP技术的智能化子系统从形式上集成起来,而且可将控制网络进一步扩展到智能化集成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应用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的构建中。

3 系统互联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智能化子系统并建立互联机制。

超高层一般都有两个及以上的功能分区,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功能分区。首先,对于不同的功能分区即有不同的运营、管理及维护部门,必须为其设置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确保不同管理部门的各子系统独立管理和操作;其次,对于不同管理部门的同一子系统应能实现各功能分区的子系统之间信息互联互通。但其互联的机制应结合功能的需要和子系统结构,分别建立主从式、对等式和分立式互联方式。

一般来说,通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宜统一设置设备总机房,在各功能分区设置设备分中心设备,属主从式互联方式。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各功能区共享功能通过系统软件的权限划分来确定。

在不同功能区子系统存在异构形式或不需要共享功能的,如会议系统、扩声系统等宜采取物理上分开的分立方式。

4 系统集成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建立纵横式集成方式。

目前较为常见的系统集成方式为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实现设备状态、控制指令、历史数据的动态图形显示;根据决策预案实现各子系统的联动。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宜从子系统和功能分区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不同功能分区的同一子系统(如BA、SA、FA)宜采用对等式互联方式,通过用户权限设置等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同一功能分区内的BA、SA、FA子系统进行集成(BMS)。其系统构架如图3所示。

5 结语

智能化建筑是将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其信息管理科学、设备高度自控以及使用灵活方便等特点,成为建筑设计的新亮点,智能建筑将成为能够使用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文章中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分析说明,希望可以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吉星;赵飞.智能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分析.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期刊】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5-15.

篇9

关键词:模块化造船技术 发展研究 概念与原因 现状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34-01

一、对模块化造船技术的阐述

所谓模块化造船技术,主要指的是在造船的过程当中通过采用一些独立的单元件或者标准件来组装建造,继而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集成模块且将之组合成整体来取代其相对独立的状态。从另一程度上来看,模块化造船一般需要遵循在设备制造厂把设备组装成标准化模块并试验合格,需要在造船厂完成各个模块上船安装工作且对各个模块的标准化连接口进行结合的基本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船舶建造速率。

从另一层面上来讲,相对于传统的分段造船方式而言,模块化造船一般包涵诸如模块具有标准化的构造、标准件和可选部件以及可组装性的预制件等特点。而从近些年以来模块化造船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来看,往往由于模块化造船能够有效缩短建造周期与有效降低建造成本,往往由于模块化造船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维修和改装,往往由于模块化造船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继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因而当前模块化造船技术在世界各国船舶建造中普遍采用。同时,模块化造船常常会存在着诸如总体性能较差、运营费用较高以及更换或维修所造成的损失更大等缺陷,这些问题都是此后模块化造船技术发展过程中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二、模块化造船技术的现状

从当前国内外模块化造船技术的现状来看,世界各国正处于模块化造船的第四个阶段,并且正形成更高水平的造船技术。现阶段,我国正朝敏捷制造技术结合船舶生产的模式分阶段进行研发,因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壳舾涂一体化的中间产品导向型阶段向以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产品导向型阶段的过渡期。自2009年开始,我国所承接的新船订单早已赶超韩国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在中国所承接的新船订单中主要是以三大主流船型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为主,这对我国模块化造船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而另一方面,近两年来国内绝大多数船厂面临着新接订单减少、用工成本升高、资金困难以及技术壁垒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对于模块化船舶的思想主要是体现在总体布置中贯彻模块化技术以及设备系统采用集装箱功能模块两个方面。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船舶建造思想的禁锢,当前普遍存在着设计思想僵化以及存在一定滞后性,这使得诸如不能正确处理总装造船与单元、模块化设计造船的关系,理论研究薄弱而迫切需要寻找恰当的造船方法,以及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受外界因素与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等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因而施工单位需要切实将模块化造船理念贯穿与船舶设计、开发、建造以及管理等整个过程之中,亦需要在形成船舶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设计理念,从而才能实现模块化造船的目的。

三、探析模块化造船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当前模块化造船技术的发展与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并且伴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快速提高与广泛应用,伴随着造船精度控制技术以及船舶工程管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当前模块化造船不断朝着集成化方向发展的。并且从另一角度上来看,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模块化造船技术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新技术。因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未来的模块化造船方式必然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同时,先进制造模式在模块化造船中的广泛应用必定是未来的另一发展趋势。通过将当前信息化网络技术成果应用到模块化造船工作当中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异地设计与制造管理,从而大大方便了模块化造船设计与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而持续创造出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从企业的角度上来分析,未来造船模式主要指的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这与上文所介绍是大致相同的。企业通过依靠集成一体化机制的深入发展,通过依靠信息高速公路或者信息数字化与网络化将各地的模块工厂、材料以及设备制造厂与企业自身有机链接,能够随时、可视地进行异地联合生产,进而形成以产品为导向的动态无缝整合建造系统。这种系统亦是当前彻底模块化造船的主要依托。

而作为当前逐渐兴起的生产中心造船模式,这种新型的模式能够建造专门的分段并展开相应的预舾装工作形成模块产品,或制造专门的功能单元模块,或进行总装工程形成终端产品。因而根据中心的设置位置和体系结构,可以简单分为实体中心和虚拟中心。并且对于虚拟中心而言,虚拟中心实际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承接造船订单、船台以及试航交船等众多功能的虚拟企业,在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运用的前提下采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来达到联动控制,继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船舶制造成本。所以造船企业未来采用的模式必然是生产中心造船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现代船舶企业在模块化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船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切实利用当前信息化高新技术成果来武装自己,并且在采用生产中心造船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企业独特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才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发展模块化造船技术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于逢平,肖洪钧,姜照华.先进制造模式的综合创新战略分析:以总装化造船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31(1):11-15.

[2]李加亮,王越.模块化造船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水运,2013,13(3):3-4.

[3]肖艳秋,孙厚芳,薛庆,李海超.船舶模块化设计建造关键技术研究[J].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2007:199-206.

篇10

远大可持续建筑(简称可建)为远大低碳建筑公司开发并建造的高节能建筑,其特点是闪电式安装、抗九级地震、零建筑垃圾、高舒适、低能耗、可循环多功能使用、可拆迁、安全、省材、使用寿命长等。其主要优点如下:

1、可建采用模块化设计、比常规设计节省建材6倍,房间布局调整方便,全部工厂化制造,通过了国家建科院地震研究所9级地震实验,并经受了酷暑和冰灾的考验,寿命长久,安全可靠。

2、整个建筑的每一个部件都采用工厂化生产、现场模块化安装的模式,材料使用率达到98%以上,安装完后无任何基建垃圾,而传统建筑每平方米会产生约200kg的建筑垃圾。

3、整个建筑的设计、安装和运行充分体现了可建节能环保的特点,安装工期极短,只需要1~2天,不需脚手架,施工安全系数高,且不产生扬尘。非常适合于大范围推广。

4、此项技术综合了国内外最先进的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空调节能技术,并充分使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建造的建筑改变传统外墙形式,直接采用100~400mm(不同气候区厚度不同)保温板作为外墙,其传热系数低于0.3W/m2,另外三层玻璃塑框窗及窗户外遮阳、窗内保温推拉板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太阳辐射和空气的渗透和对流。热回收新风机的使用降低了新风的能耗,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利用屋顶太阳能集热板制取卫生热水,并利用产生的热水为建筑供暖,对于不足部分使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非电空调补充。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年空调能耗(折合一次能源)平均约50kWh/m2,比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

远大可建的价值

对用户的价值

――安全可靠。通过国家建科院地震研究所9度抗震测试,高于全球任何城市抗震设防标准楼宇智能化控制。建筑具有三级消防保护功能:一是烟感报警、二氧化碳保护、温度传感报警;防盗功能:入户处或室内走道设有红外线摄像头有人识别系统,如果可建在外出或入睡状态,智能系统会通过短信方式或自动电话报警;

――空气洁净。新风经静电除尘后引入室内,比室外空气洁净20~100倍。每小时彻底换气1次以上,消除室内有害气体残留,室内甲醛含量为零;

――冬暖夏凉。确保室内恒温,冬20~23℃、夏24~27℃。墙窗彻底隔热,无冷、热辐射;

――运行成本低。通过采用墙体厚保温(100~400mm)、三层玻璃塑框窗及窗外遮阳、热回收新风机、非电空调、屋顶太阳能等系统集成创新节能技术,在保证舒适的前提下,年空调新风能耗(折合一次能源)平均约50kwh/m2。比传统建筑节能80%以上;

――空间宽阔。室内净高2.85m,最小柱间距3.9m。

对业主的价值

――质量可靠、服务放心。由专业技术人员细致入微的研发,采用工厂化流水作业严谨制造,原材料入厂严检,制作过程严检,彻底杜绝现场施工偷工减料现象;

――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使用户无任何后顾之忧;

――变身任意、寿命长久。可方便的改动墙体和门窗位置,容易变更房间的功能;

――可揭开墙板,检查钢结构有无锈蚀;任意补刷每一处钢结构部位的油漆,只要做好防腐,可用数百年。

对开发商的价值

――工期极短。全球唯一模块化建筑,一天可安装数层;资金回笼快,土地闲置短;建筑配套齐全,价格透明,免去甄选劳顿;建筑结构与装修同步完成;

――麻烦极少。开发前预知最终方案,开发商不冒质量风险减少与设计院、施工方、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沟通时间的占用;减少或全无客户投诉;

――政策极好。国家给与节能环保建筑奖励、减税、贷款政策;国家优先给与土地支持;城市支持无垃圾建筑、市民支持无脚手架建造;

――名利双收。工厂化制造,杜绝浪费,所以成本不高;建筑品质顶尖,所以售价大大高于同类建筑;媒体主动宣传环保建筑,广告支出减少;节能减排,品牌升值。

对城市的价值

――100%工厂制造,现场无安装垃圾,不会对城市垃圾场加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