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冲击范文
时间:2023-03-29 08: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冲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传播领域,因特网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作为第四媒体正异军突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因特网的挑战,传统媒体必须顺应形势,改革创新,扬长避短,努力拓展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和局限性
网络媒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造成广泛深刻的影响,是因其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独特优势。
1.交互性。这是网络传播的最大优势。在网络中,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把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直接上网,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信息的权控制在职业传播机构手中,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的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选择新闻,而网上传播则是多人对个人、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为受众主动获得个体化信息提供了条件,什么时候需要新闻即可什么时候收取,需要多少就可获得多少。
2.信息量巨大。网络属于全社会,只要用户通过电话拨号上网后,就可获得来自世界各新闻网站上的形形的新闻,它打破了国界的限制,全世界所有上网的传统媒介的新闻以及个人、团体、开发商的新闻信息,用户都可在鼠标点击之下获得,其“海量”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3.传播权利平等。传统媒体是由少数人来控制的,老百姓只能被动地接收,在新闻信息传播之前呈现一种极不平等的关系;在网上,传播媒介不再是信息的独家所有者,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能支付计算机的购置费用和上网费用,都可以通过各自渠道接受和新闻信息。
4.将传统新闻传媒整合为一。报纸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广播是声音,电视是声音和图像,而网络却将这些众多的单个传媒连接成一个既分散又集中的体系,网络能够提供全方位多感觉的信息。用户在获取信息时,如果看文字看累了,可以随手打开图像切换器,或切换成声音。
5.迅速快捷。报纸必须等印刷,电视需要拍摄与剪辑录像,而网络可以随事实发生随时上网。
当然,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网络媒体同样不例外。
其一,因特网的受众面较窄。资料表明: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互联网联接,网络媒体已经具有了全球性。但面对铺天盖地的英文、俄文、日文、德文、法文等网站,受众的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十分得心应手。另外,网迷群体在中国还远远没有形成,因特网用户不见得天天上网。因此,受众面的窄小是因特网短期内难成气候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其二,因特网成本较高。要想上网,必须备有电脑及与之相配的“鼠”、“猫”等硬件,前期总投资在万元以上。另外,上网时间的长短决定着付费的多少,和花几角钱读一份大容量的报纸相比,成本显然是高了一些。
其三,因特网信息污染较大。由于因特网是开放型的,信息缺少有效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因特网上的假信息、假新闻满天飞。
其四,大容量是因特网的双刃剑。一方面,因特网的大容量成为其一个重要的优势。但是对于网迷来说,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即使他全天24小时都陷在网上也不可能将所有网上信息浏览完。因特网好像一个茫茫大海,你在网上忙了一天,也未必网到你所需要的那条有价值的“鱼”。
其五,电台、电视台、报纸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肩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这一功能,网络媒体自然无法具备。目前网络上的新闻来源仍然是以报纸为主的传统媒体。
二、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四媒体”的兴起酿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环境,网络传播,有人称是人类文明首次遇到的本质转换,给大众传播从媒介形式到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理念都带来了巨大变革。网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新世纪对人类文化、经济和生活影响最深广的新主流媒体。对于传统媒体与其竞争和融合的趋势,目前有多种评说。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网络迅速占据受众市场,将传统媒体最终驱逐出去,特别是像报纸这种单调线性传播的印刷媒体,很可能成为信息时代的恐龙;另一种认为,四种媒体共存,传统媒体大力拓展网上生存空间,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第一种观点过分看重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这使人想起了电视初兴时,对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形成的冲击,电视以其有影有声、连续直观的优势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受众,于是有人断言,用不了多久,广播、报纸就会被电视取代。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广播、报纸不但没有在受众面前消失,反而和电视一道不断发展、进步、壮大。在传播领域,报纸和广播、电视可谓并驾齐驱,伯仲难分。反观今天网络媒体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又使一些人心旌为之动摇,感慨称赞网络媒体实时性、互动性、多功能和大容量之余,再次预言传统媒体的衰落。应该说,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
从传播史看,人类传播经历了5次革命: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前4次属传统媒体革命,结果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各领的局面,它们既竞争又最大限度地融合对方的某些特点,而终于获得不可替代的个性。历史地看,任何新出现的媒介形式往往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具有包容性,同时它也无法一时从根本上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而且新媒体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2000年全年国内网络业为宣传自己,在传统媒体上投入了大约10亿元的广告费用,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地面电视领域都在加快实现数字化。数字化电视音质纯净,画面清晰,抗干扰,可移动接收,其频道数量和节目内容也成倍增加,观众可自由选看选听自己喜爱的节目。由此可见网络弱化了传统媒体的某些特点,但后者的许多优势都未尽然失去。当前,传统媒体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善落后的传播方式,缩小了同第四媒体的差距。比如,接收更稳定、音质更好的高保真广播;国外已研制出的带有一个小型液晶屏幕的便携式收音机,从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体育比赛等实况传播的画面。因而传统媒体与第四媒体相互融合合作是必然的趋势。全球最大的因特网服务商美国在线公司和最大媒介集团时代华纳公司合并正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联合不是弱肉强食的结果,而是新旧媒体为抢占传播制高点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双方共同的发展需要。因而,就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来看,他们优势互补,共生共荣,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相互取代并将对手逐出竞争圈外。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认为这将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三、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虽然不可能被取代,但网络传媒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新的传媒时代,顺应形势,调整步伐,改革创新,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是每一家传统媒体都在思考的问题。
1.要变革传统新闻传播理念和陈旧的宣传模式几年前就有学者预测“即将到来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必将引发传播领域的一次新观念的革命。到那时,我们也许不得不重新考虑现有的新闻与传播理论。”网络时代带来的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而且还促使了传媒理念的更新。比如,我们的教科书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网络时代,新闻是滚动式发展式的传播,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为越来越多的网上媒体所采用。“截稿时间”也因此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传统媒体应调整心态,从高高在上的信息者转向与受众完全平等的信息提供者,反思传统的宣传话语和模式,深刻认识这样一个关于传播效果的常识:100%的正面报道,宣传效果是零,90%的负面报道,宣传效果是10%。传统媒介应努力提高引导水平,利用新闻分析、新闻综述、言论等巧妙地引导受众。重视来自受众的反馈,利用网络做好受众调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并根据受众的意见,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和重点,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相信随着舆论监督渐成强音和对八股话语的摒弃,传统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将进一步增加。
2.挖掘现有潜力,革新传播方式,增加自身在网络时代的吸引力大众传播在本世纪末的一个突出变化是,受众越来越细分化或者说“小众化”,各种政治倾向、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不同的受众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群体,呼唤更加专门化的信息服务。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报纸将继续扩版,广播电视也将继续增设频道,开设专业台,以丰富多彩的专业化节目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对抗因特网的个性化传播。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具有某一学科的专门素养,成为其报道领域的专家。同时传统媒体要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个性特色,个性与特色是媒体的生命,任何没有个性与特点的媒体,都是很容易被取代的。正是有着互相难以替代的个性,报纸、广播、电视才在竞争中呈鼎立之势。现在受众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传媒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刻意塑造自己的个性形象。
3.开辟第二阵地,加快网站建设步伐既然不能抗拒它,那就要进入它。网上电台从1996年8月的32个国家,178个站点发展到2000年初已达到了100多个国家,1550多个站点。截止1999年6月15日,国内上网报纸的种数达273种,占1998年统计的全国报纸种数2053的13.2%。另外,还有一些通讯社、电视台也在网上“安了家”。从现状看,众多上网的媒体仅是原媒体的翻版,且更新的速度很慢。这主要是媒体网站普遍面临着资金困扰与网络人才的欠缺。由于现阶段网上新闻是免费获取的,广告收入也十分有限,一些媒体在看不到近期回报的情况下,不愿为网络版投资。这势必使这些媒体在瓜分网上受众市场中处于劣势。鉴于此,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网上开发的成功模式。比如美国电脑业巨头微软公司与NBC(全国广播公司)合作成立的MSNBC便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例子。合作2年后,广告额便从1996年的1.25亿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10亿美元。媒体与企业联合经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另外力量较弱的媒体也可以多家联合,共建一个大型的信息平台,以吸引更多的访客。随着资金困扰问题的解决人才欠缺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上网的传统媒体可以从外部大力引进网络人才,也可对已有的人员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篇2
品牌为了更有效率地为产品做推广,即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相应回报,在电视广告这个环节,会选择一家相对更专业且专注的广告公司。这种广告公司从属于4A广告公司的一种,但是主要的业务领域局限在电视广告的购买上,所以更有话语权和咨询价值,我们也把它们称为电视广告购买公司。电视广告购买公司常年与各大电视台打交道,辗转迂回在品牌和电视台中间,为品牌和电视台之间的综合利益做出理性而全面的选择。
再让我们来看一下收视率和品牌广告投放之间的关系。
首先,品牌的电视广告投放以收视率为标准,为的是保证广告的投放效率,是一种必然。
其次,电视台为了追求更丰厚的广告收入,对收视率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对自身利润空间也有上不封顶的良好意愿,也是一种必然。
所以,在电视台和广告商中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以“收视率”为唯一衡量标尺和纽带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电视台有收视率,广告商才会将广告投放给电视台,广告商选择投放的标准,也只有收视数字。收视率越高,广告单位价格越高,电视台的利润越大,而广告商还会越青睐。这样的利益关系纽带中间,并没有合理规范甚至有约束效力的制度来监督和完善这种市场机制。
归根结底,这也就是收视污染最重要的原始动力。
一亩三分地,相煎何太急?
事实上,在电视台这么疯狂地追逐着收视率,视收视率为己任,并以你死我活的态势展开收视争夺战的时候,作为电视广告投放的甲方——4A公司,却貌似与这甚嚣尘上的收视硝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尽管有“收视是万恶之源”一说,尽管这万恶之源的最终目的就是广告商的惊鸿一瞥,但4A公司却依然以国际范儿的主要形象示人,以理性专业的眼光审视着电视圈里的收视黑幕。“真实或虚假,公平或垄断,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相对结论,收视率究竟是否属实,并不在我们的参考范围之内,我们要做的只是针对我们的广告客户,依据市场给出的各种数据和回馈来制订综合的广告投放计划。”某4A公司的部门总监在谈到对目前电视行业混乱不堪的收视数字时,显得很淡定,也很有礼。当然,4A公司与广告商断然是没有责任为收视混乱焦虑的,但看到甲方的从容,越发为电视台不见流血的牺牲和无间道似的收视战略扼腕。
其实对于广告公司来说,以电视媒体作为主要推广渠道的商品已经越来越少。除了直接面向大众的快销品,其余品牌的广告投放已经越来越趋向于理性,为了品牌建立和品牌形象而播出的广告,往往不会拥堵于收视最高峰和最热点的节目以及时段,而是主要流向节目品位较高,或者像央视这样的国家形象媒体。另外,即使是快销品的电视广告投放,也在近年来新媒体的冲击和瓜分下,逐渐不保其位。
网络媒体、户外平面、LED等等,在一线城市已经越来越受到品牌的重视和重用。而这些广告投放渠道的兴起,正是电视广告没落的开始。相比之下,电视广告价格昂贵,时长也处于劣势,而针对的消费群也一而再地缩水,媒体碎片化时代的电视广告出路,越来越成为电视台所纠结困扰的难题。
“电视节目的划分主要是从新闻类、剧和综艺节目类上来划分,而除了有些客户需要进行策略性购买之外,其他的购买还是主要以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为准,最后的收效也仍然以其为准。会有专门的监督监测部门来做这样的衡量。一般情况下,根据季节或者其他客观因素我们参考过往数据,实时微调,但不会有太大变动。”其实,每个品牌的广告投放策略和收效,都不可能是单一投放,而是以“mix”的形式混搭购买,会在多频道多时段分布多个点,而最后对于“电视广告究竟带来多少收效”这个问题,是汇总所有收视结果评估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品牌看到的结果,不是“某电视台某节目收视率高,我们产品广告做得物有所值,下次还投放”,而是这样的广告投放组合效力大不大。
电视台的广告投放额在被新媒体力量瓜分的情况下,自相残杀的情境更加惨不忍睹,然而这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关键吗?还是我们应该去研究下如何才能为品牌提供一个优化的、性价比高的广告投放组合形式更好呢?收视率固然重要,但是不择手段地收买收视率,是不是显得太过急功近利和没品?
收视争夺战,农村包围城市
不同于一线城市的媒体瓜分,在相对落后的三线城市以及城郊,电视广告的受众群却还在。这也是为什么收视污染及收视样本采集大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的根本原因。网络上惊爆的收视样本污染案例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直接,效果之高效令人咋舌,各大卫视为了抢夺收视,花样频出,话题制造一浪高过一浪,这最终的结果是电视台起到的媒介效应和所谓的舆论导向廉价而不堪。
由于一二线城市媒体碎片化程度高速度快,已不再是电视广告投放的主力覆盖城市,电视台遂将目光集中到了还仍以“电视”为主要信息来源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在全国的五万多个收视样本中,几乎百分之八十集中在这个区间内。以此为标准采集到的被污染样本,自然是相应品牌考核投放的重要指标。这就是品牌、广告公司及电视台之间形成的默契:以“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战略完攻广告客户的心口。而专门针对广告客户制定的收视率方针怎可能是全国范围内公正并属实的收视反映呢?
篇3
关键词:电视媒体;新媒体;发展路径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领军者――电视媒介已经逐渐失去自己的稳固优势,传统电视媒介要发展,就要从各方面有所创新,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市场之路。
一、探寻电视媒介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从外在压力上看,新的媒介技术催生了新的媒介形式的产生,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这使得传统媒介的市场主导地位被动摇。各种新媒体层出不穷,与传统媒体一整高下。从传播手段上看,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手段单一,节目播出时间相对固定,收看场合也有一定限制。而新媒体不然,以网络媒体为例,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互联网,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从传播速度上看,网络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要快与传统媒体,因而,很多受众尤其是年轻人习惯第一时间从网上获取最新信息。因此,在新的技术冲击作用之下,传统的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思路,不能盲目排斥新媒体、固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事实上,传统电视媒介可以和新媒介相结合,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罗杰.菲德勒认为:所有新形式传播都源自于对旧形式的延伸,自我独特形态的塑造源自于渐进的演变过程。由此可见,传统媒体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发展,必须寻求一条突破自身之路,这样才能使传统电视媒体焕发生机。
从自身发展需要上看,电视媒介也需要有创新的思想。我国电视媒体从产生到今天不过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其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从央视到各地方台,电视人一直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如今,新媒体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和触动更是巨大的。电视媒体在传统媒体中仍旧保持领先对位,但面对新媒介,电视媒介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威胁。从受众角度来看,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规模在不断减少,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网路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成为社会舆论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基地,网络舆情也成为我国大众意识形态走向的风向标。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压力巨大,面对全媒体时代下的严峻形势,传统电视媒体如果再不思考自身的创新之路,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因此,电视媒体可以考虑与新媒体交叉发展,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不仅自身得到发展,还可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二、电视媒介的多维发展路径
(一)探寻电视媒介新定位
互联网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观赏节目的方式和习惯,受众逐渐习惯随时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受众欣赏方式习惯的转变促使传统电视媒体也在寻求自身的转型道路,电视媒介可选择创办自己的网站。然而,电视媒介网站和纯粹的网络媒介传播不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将电视节目放到网络上,这种方式并不是创新,也不会各自己带来多大的点击量。要做到传统与新媒体的结合,又要有别于新媒体,就要融入崭新的元素。我们要寻找电视媒介发展的新定位,思考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充分调查媒介市场现状,思考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既满足受众的需求,又能使自身产业化运作得到健康发展,提高生命力。
(二)提升节目内容质量
虽然网络等新媒体有很多优点,但是,电视媒介也有着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例如优先播出权。播出时间上是传统电视媒介的优势们,任何节目都要先通过电视传播,然后再放到各大门户网站上。但同时,这也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一个弱势,因为受播出时间和收看条件的限制,传统电视媒体不能满足受众随时收看节目的续期。在创办自己的网站时,如何使自己的内容有特色,有灵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而,创新节目形式和策划推广手段,使得电视媒介和网络真正得以融合,在内容制作上要求一体化,这时,电视节目制作者也是自己网站的负责人,这样,更适应全媒体时代下对电视人的要求。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因而,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的融合,改变内容发展的策略,重组电视媒介和网站构架,实现二者之间的全面融合,让数字化内容成为电视媒介的主流产品之一,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空间。
(三)革新传播手段
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手段单一,只是一个单项流动的方式,无法收集到用户的反馈。而在信息时代,用户希望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将自己的体验反馈回去,而这种反馈可以使商品得到更大限度的更新和发展,也可以扩大用户使用乏味和空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电视栏目也是产品,因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思考技术上的优势思考自身的革新,为电视媒介增添用户体验,及时反馈用户信息,也是提高自身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因而,电视媒介未来发展需要利用网络技术获取用户体验的反馈信息,为用户提供发表自身意见的平台,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广告商。现在很多电视栏目都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各网站也同样如此,当扫描二维码后,观众就可以在手机上随时关注栏目动态,适应了受众的需求。
(四)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发展的支撑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传播方式大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传媒技术的发展要求传媒人员改变传统陈旧的传播理念和方式,重新思考,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运作模式,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占领市场。传统媒体的优势已经不能支撑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愈演愈烈,而且网络媒体的便携以及低成本更是传统媒体的弱势。这些冲击都促使电视媒体转变自己的传播方式,由单项传播转向多元化传播,媒体人的思维方式也要随之转变,不能沉浸在“老大哥”的地位上沾沾自喜,要有紧迫感、压力感甚至是危机感。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的出现使得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媒体人,自媒体时代也已经到来,传统媒体人如果依然固步自封,比更新思维方式,创新节目形式,势必会被时代所淘汰。电视媒体要想保持自身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必须在保证自身信息准确的同时,及时有效的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信息,不必拘泥于电视节目,可以第一时间利用自己的网站消息,由权威媒体的权威网站的消息更具有真实性,同时,又做到了实效性和可交流性,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就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也符合信息时代的传播特征。(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
参考文献:
[1] 汪文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战略构想与实践[J].新闻战线,2010年02期.
[2] 陈刚,赵梅.电视媒体的新机遇与电视广告经营的发展[J].电视研究,2011年01期。
篇4
广播电视发展的制约因素
2012年上半年,广播电视行业终端用户的数量显著增加,而用户收看影视节目的需求却在下降,这一反差十分显著。虽然问题的出现尚不致命,但是却也惊醒着广播电视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用户因素。笔者曾走访调查太原市某社区用户的收视情况,发现了当前电视用户收视的一些特点。目前收看电视时间最长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离退休人员,他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以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电视剧为主,其中电视剧的类型多为战争题材、近代题材。相较而言,工薪阶层、学生群体已经逐渐远离电视,视音频节目大多通过网络下载或者在线点播收看为主。近期网络播放器、高清播放器等电视机外接设备大卖便是一个例证。这类设备并非标准配置,其功能是将下载的影片通过高清接口在液晶电视机上播放,甚至有的自带数据网络接口或WiFi,可以直接连接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电视节目的收看。
目前家庭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已是“必须”,数字电视机顶盒俨然成为“生活必需品”。虽然平时生活中,人们还是习惯通过电视机收看新闻节目、大型晚会、娱乐类节目以及电视剧,但是很多用户家中安装了机顶盒后,利用率却不高,有相当多的家庭几乎做不到每日开机。尤其是以中青年居多的家庭用户,他们可选的收视工具多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收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只有一部分老年人由于自主选择支配的能力受限而选择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而同是传统媒体的广播,目前也基本将受众锁定在司机、晨练者这些不能看电视且听觉空闲的人群,受众面相对较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播媒体的发展。
环境因素。传统的广播电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是当前最重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但是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冲击着广播电视的传统优势地位。
新媒体的冲击可以看作是屏幕之争。现如今,我们接触的电子屏幕主要有三种: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基本都是节能环保的液晶屏,色彩效果已经逐步接近,区别只是屏幕大小而已。但是后两者却有鲜明的效率优势。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收看自己喜爱的视频节目,此消彼长,电视屏幕的收视时间就相应“被减少”了。而且,通过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收看电视节目还有一大优势,节目一旦被下载,人们不需要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收看全部节目内容,他们往往“跳着看”“选着看”,国内各大视频网站都基本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播放器可以直接提示关键节目的时间点,帮助用户“选择性”收看。这样的“个性化”选择是广播电视所不具备的。广播电视现有的VOD也只是指定节目的点播,可选节目少之又少。
节目原因。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学习生活较忙碌,罕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连续剧。因此,往往利用等车、等人、排队等垃圾时间来点播收看短片节目,时间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各大视频网站会及时更新当下热门的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观众也无需担心错过节目或是看不全,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再次收看,这就如同过去报纸上常见的小说连载,让观众形成了心理期待。
然而,近年来,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变化却不明显,甚至呈现出电视节目的同质化趋势,相似的电视剧题材,缺乏创新的娱乐节目,反复冲击着用户眼球,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其实广播电视行业一直具有专业精神、团队制作、经验丰富的优势,理应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用户收视习惯改变带来的影响。
广播电视的应对策略
广播电视行业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要找准时机、节点准确突破,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海纳百川,。广播电视行业一直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们不难看出广电人的努力。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忧虑之余,我们更应寻求应对之策,以包容、接纳的态度看待“对手”,不必将与新媒体的合作视为“引狼入室”。
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分别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电视媒体的优势毋庸赘言。视频网站刚开始基本是靠个人用户上传自制短片来吸引点击率,而现在实力逐渐增强的视频网站已经开始自主制作节目,微电影、肥皂剧等逐步进入视频网站,并且受到了点播受众的欢迎。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视频网站如今已经成为播出主体、播出机构。
本着合作共赢的态度,广播电视应当加强与视频网站的合作。视频网站可以向电视台提供节目资源,同时视频网站也需要电视台的海量资源去充实,二者之间其实是各有所长,节目各有侧重。不管是前者向后者借鉴资源,还是后者向前者寻求合作,其实从根本上都是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广播电视长期积累的海量资源也可以得到盘活,比如,视频网站将大量央视的精品栏目整合播出,吸引了大量“精品粉丝”,实际也增强了对央视节目的忠诚度。
深挖用户需求,制作精良节目。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突破都是从娱乐节目的转化、细化开始的。从《综艺大观》的出现到《春节联欢晚会》的长盛不衰,再到《快乐大本营》的崛起,都是一个个历史转折点。其实《快乐大本营》的不少节目形式借鉴了《综艺大观》,比如明星参与、游戏环节等,但可贵的是,《快乐大本营》在借鉴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因此,要想留住受众,电视节目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浙江卫视近期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栏目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它是借鉴国外节目《The Voice》,但是在自我改良创新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该节目也在网络上同步播出,网络点击率(收视率)不断推高,这也带来了综合收视率的领先。
广电媒体在扬长避短,发扬制作优势,创优质出精品的同时,也要借助各种渠道方式传播扩散。这里所说的优质和精品,不仅仅体现为高清,还体现为要针对脱离电视人们的群体特征,定制广播电视节目,吸引这些用户收视,使他们重新回到电视机前。美国HBO就经常推出精品电影电视,如“太平洋战争”系列就是由电影导演制作的大场面战争片,将电影引入电视,让观众能在家看大片,无疑成功吸引了观众。
篇5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文学;悖反
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2―0164―04
“没有媒介就不存在文学。”①从网络文学、电视文学到手机文学,新媒体不断改写文学的存在形态,催生出各种新质文学,这些新质文学以一种狂欢的杂糅方式,不断整合着文学的生产与消费,而其最突显的文学征候就是呈现出一种悖反式的存在。
一、主体彰显与主体间性共存
在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中,其写作主体最初的特点就是主体性的彰显。网络文学摒弃了传统文学为人生、为社会而铁肩担道义的重荷,信奉一种“我写故我在”的自我诉求满足欲。宣泄自我、抒发自我成为网络写作疏离社会感知的主要手段,在自由、开放、匿名的网络空间里,网络写作更多从自我心理感觉出发来感受世界,强烈的表达欲望使网络写作视野更多地圈定在个人的“自我”世界中,写作是一种自况性的价值展示。早期较有代表性的网络作品大多是个人心情故事的呈现,如蔡智恒、安妮宝贝、邢育森等人的早期作品,无不浸润着的身影,展现了特有的心路历程,展现的是个人的小社会。早期网络作品更令人难忘的是一些女性主义者大力张扬个性的宣言式写作,如卫慧、棉棉、木子美等,她们在网络中释放着“力比多”,字里行间充盈着欲望,膨胀着“私人化”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情趣,写作中主体显性在场。
但技术与文学的合谋很快打破了在网络里唱独角戏的“话语霸权”,读者借助网络技术便捷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自成一体的主体性被读者打破。读者跟帖评论,指点作品得失,催促赶快“更新”,预设作品结局,读者的实时反馈直接影响构思,左右作品的情节方向。这种读者与的互动,改变了“你写我读”的精英化书写方式,增强了写作主体的间性。
当资本参与到技术与文学的合谋中时,网络文学产业化更是生发了更复杂的主体间性。产业化的表征之一就是各文学网站把点击率作为第一需求,而玄幻、穿越、等类型化作品总是占据着各文学网站的周榜和月榜,这就造成了一种“定制式”的写作,人物脸谱、角色分工、情节悬念、环境场景等各要素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这就使得流水线的写作成为可能。写作的主体间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品由网络“写作团队”来完成。“写作团队”互为主体,成员之间不断调节自我,融入他者,从而形成新质或异质的写作主体。如网络郭妮的写作,就是聚星天华团队的合作,这个团队集合了二三十个编辑在图书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收集资料,设计故事,草拟框架,安排人物情节。郭妮借助团队力量进入了
马克・波斯特在指出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大的改变后,强调“点明作者/主体在社会空间中的重构”②。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一些传统作家还在坚守文学的启蒙性,其主体的内省性依旧散发着浓烈的社会意义;而更多的网络,则在分工性的、模糊身份的机制中,把文学以商品的形式向娱乐靠拢,远离个人的独创性,而以团队的杂糅性进行间性写作。我们在思考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时,更需要思考这种间性写作,会为文学创作带来何种影响,会如何重构文学写作的新秩序。
二、超级长篇与文学零食齐飞
随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发展,网络小说的超级长篇成为主流。在现行的收费阅读模式下,作品达到20万字才能上架销售,们只有拉长篇幅才能盈利。特别是一些热门小说,还得保持每天两到三次的更新频率、每天四五千字的更新速度,这些因素导致网络小说的长度不断被刷新。
超级长篇小说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其超强的吸金力。只有不断更新的超级长篇小说才能在很长时间内把读者“套住”,以此维系稳定的读者群,以此吸引以点击率作为重要参考的广告商跟进,文学网站从而收取巨额广告费。同时,超级长篇小说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酵,影响力愈来愈大,在实体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游戏改编和影视改编等方面还能赚一钵,从而使文学网站和持续收益,因此,一些超级长篇小说持续更新的时间达到一两年,甚至更长。超级长篇小说在网络、文学网站、出版商、影视投资商、游戏制作商的合力作用下,甚至在盗版书商的“努力”下,得到极速发展。
超级长篇主要是幻想、穿越、言情类小说,用全本、前传、外传、番外等作为表现形式,把现代与古代背景、异域与本土文化拼贴起来,以宗教、神话、传说混杂为角色原型,用“契约”、“天使”、“骑士”、“恶魔”、“死神”、“吸血鬼”等作为文化标签。超级长篇精心策划故事,以带有浓郁戏剧色彩的构思来推动情节,中国古典小说的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在以现代科技为引擎的物质社会得到张扬。它把现代人对地位、权力、容貌、金钱等的欲望不加掩饰地大肆表现出来,在公子王孙、江山美人的玄幻、穿越中实现现代人对“话语权”的抢占,从而实现现代人自我优越感的“新程式叙事”。这种“白日梦”的现代套路与模式能长期吸引大批稳定的读者群,实现文学的商业交换价值。许多文学网站推出的超级长篇小说,有着超高的人气和点击率,如《盘龙》、《星辰变》、《极品家丁》、《神墓》、《凡人修仙传》、《江山美人志》、《大汉帝国风云录》等等,都是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超级长篇成为文学网站的立足之本,见证着网络文学产业化的全过程。
而当人们对重复机械复制的超级长篇产生审美疲劳之际,现代媒介再次拯救了现代人的消费欲求。手机文学的兴起,再次印证了文学与现代科技合谋的强大力量。手机文学在手机传播技术和当前文化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有着短平快、速笑性、虚拟性、娱乐性、同感性、交互性、段子化、大众化等特性。这些特性伴随着现代人对手机文学的消费,深刻地侵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从而构成了一种带有后现代气息的文化现象。
手机文学使大众分享了文学生产的权力,揭示了一种“民主精神”。手机文学把手机的私语言功能转化为公共语言功能,以个体对个体转化为个体对大众,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特质。大众在手机文学创作过程中得到,这是一种包含了权力分享的。在手机文学生产中,权力、、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力量架构,通过它大众也实现了一种权力欲望。
手机文学满足了现代人快速生活节奏的精神需求,成为调剂现代人生活压力的精神食粮。“作为新媒体文学现象的手机文学,犹如午后茶点,成为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现代人的精神玩伴和‘电子零食’。”③手机文学要吸引读者,就得像好莱坞大片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一样,每一段零碎时间里就要有一个兴奋点。现在的手机文学之所以能拉长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让读者一两年时间里都沉浸在手机文学的连载中不能自拔,就是追求一种阅读。手机屏幕小,翻页字数少,这就要求手机文学的节奏要快,文字要简化,这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就是现代技术与消费时代契合的产物。以一种后现代的“文学零食”形态出现的手机文学,正在手机这个小小屏幕上体现着特有的价值,预示着一个新的叙事方式的到来。
无论是网络文学的超级长篇还是手机文学这样的“文学零食”,都在进行一种“优伶化”表演方式,满足了大众文化需求的浅思维、低品味、重影像和即时性的消费愿望。同时,这也是身处现代与后现代边界的人们对于秩序性与零乱性、完备性与片断性、整体性与孤立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圆满性与分裂性的矛盾统一的混合体现。
三、网络与传统作家互渗
“草根性”是早期网络的显著特征,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活跃在这里的有15万多,码字大军中有在校大学生、银行工作人员、网络工程师、医生甚至还有到南非挖钻石的淘金者。④最开始的网络,既痴迷于“自由、民主、个性、恣意”的网络空间,又急于抛弃传统文学创作的种种约束,他们的叛逆与张扬,他们新颖的观念、极具创造力的想象,使得他们更热衷于奇幻、仙侠之类的写作,而这无疑造成了网络文学题材与风格的单调与重复。
一些知名的文学网站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自身的利益,文学网站必须承担提高能力的责任。由此,一些文学网站对旗下签约的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或引导,比如,起点中文网就举办“网络作家班”来提高网络的文学写作能力。“网络作家班”旨在通过系列专业课程及当代知名作家、文化名人的讲座或采风展示,全面提高网络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像当红的网络唐家三少等就参加过这样的培训班。在吸收了传统文学创作的精髓后,网络自觉向传统文学靠拢。同时,一些传统作家被网络文学的热度所触动,或积极评价和引导,或亲自传帮带,为网络的成长鼎力相助。随着新媒体文学产业的兴起,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下,写作团队的“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化”成为趋势,网络的文学自觉意识普遍增强。
与此同时,一些文学网站有意识地与传统作家结盟。2008年,起点中文网举办了全国30省(区)作协主席小说擂台赛,蒋子龙、叶文玲、张笑天、刘庆邦、谈歌、折夫、阿成、储福金等30位省级作协掌门人在网络上摆开长篇小说“擂台”,揭开了传统作家与新媒体融合的篇章。此外,包括海岩、严歌苓、都梁、周梅森、兰晓龙在内的10多位作家也跟起点中文网签约,他们的新作将率先以分章连载的方式在网站首发。“这将使网络小说的类型不断丰富,改变只有‘玄幻’、‘盗墓’、‘吹灯’等类型的局面。”⑤传统作家借助于新媒体传播的契机重获机遇,使传统文学重新“出发”。
传统作家融入网络等新媒体,不只是发表阵地的改变,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作家对文学的看法,使他们转移了自己关注的重点,转向到了感官性的文学,如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陆天明,创作了《苍天在上》、《省委书记》等潮流小说,先锋文学代表人物李冯则改当编剧,先后编有电影剧本《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等。而网络或出于文学自觉,或出于商业考虑,把网上热捧的小说转到实体出版,这使他们必须适应图书审查制度和社会价值实现问题。传统作家与网络的互渗,在实际操作层面和哲学层面都重构了文学的新秩序。
四、线上收费与实体出版共享
当前,文学网站都采取VIP阅读进行收费,这也是文学网站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通常的做法是小说的前面15万到25万字是免费阅读,之后就是VIP章节,按每千字3分钱左右的额度来收费。读者乐意付费在网上阅读的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网络小说实时更新,读者同步阅读带来体验。二是网络小说的种类繁多而全面,能满足各种阅读需求。三是网络文学阅读方便,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都是载体,可随时随地阅读。四是付费低廉,一般来说,网络小说付费阅读只有实体书的1/10。更重要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革命性阅读更具吸引力,新媒体为读者提供强大的阅读功能,读者可将作品原著、相关资料、阅读争议快速下载收集、归类保存、建立系统的资料库。读者可以通过回放、演示、批注、链接等功能强化阅读体验。读者还能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即写即存功能,建立阅读档案,保存阅读心理历程。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立体化阅读,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也是读者乐于付费的原因。除了网站外,盛大文学还积极拓展无线业务,通过无线阅读运营平台及与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进行战略合作,向手机、手持阅读器的读者提供无线阅读服务。
文学网站的线上收费是作品的直接销售,而实体出版则是作品的二次销售。出版商意识到了网络小说是一个庞大的原材料超市,这些小说通过点击率就能验证其潜在的市场价值,这样就规避了出版的风险,也缩短了出版流程和出版时间。所以,只要有超高的点击率的网络小说出现,便会有书商前去淘金,使得越来越多的作品被书商看中并签约。比如《明朝那些事》、《鬼吹灯》、《我的野蛮女友》、《诛仙》等高点击率小说,集结出版后,创造了极其火爆的销售记录,在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上长期占据榜首地位。从2000年到2009年,网络小说的出版量(总印数)每年大约以25%的速度递增。⑥
出版商对网络文学的介入,表明网络原创文学已经越来越被商业包围。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小说的发行显得更加生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占据了主动,实现网络小说永不下架的营销平台开发,在出版环节上实现网站资源的整合利用。如果说新媒体写作主体间性的突显印证了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判断,那么,网络小说的线上收费与实体出版,都是基于市场利益的煽动和诱导,读者成为轰动效应的看客,成为社会集体无意识狂欢的道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媒体时代,也印证了“读者已死”。
五、小说改编与先影后文互动
新媒体大多是看着动画片、吃着肯德基、穿着运动服、喝着可乐、玩着网络与手机长大的,他们的作品契合网友的时尚情趣,贴近网友的实际生活或幻想生活,因而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一些超人气的网络小说形成了市场效应,那些时尚、通俗、大众化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游戏便成了潮流。
当前,网络作品改编成影视主要集中在几个题材上:第一,穿越与宫戏。这种题材远离现代政治,但折射了现代文化,成为影视改编的首选。《步步惊心》、《后宫甄传》、《倾世皇妃》、《刑名师爷》、《千山暮雪》、《毒胭脂》、《开尽梨花》、《婉若晨曦》、《妃上不可》、《唐朝好医生》等形成屏幕穿越宫戏热。第二,偶像与丝。这种题材以职场与婚恋为源头,以言情为主线,主打青春偶像的成功或底层人物的奋斗。如《裸婚时代》、《泡沫之夏》、《那一夜的蔷薇》、《来不及说我爱你》、《佳期如梦》、《涩女日记》、《大女三十》、《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等,折射了转型期社会各种问题。第三,婚姻与伦理。这种题材联系当下现实,迎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心理预期。如《我的极品婆婆》、《别惹婆婆》、《入城式》、《懒得结婚》、《婚姻守卫战》,一经播出,获得广泛好评。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变革了文学写作与文学改编的先后秩序,传统的改编模式,总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或游戏,但是,新媒体颠覆了这一模式,先有影视与游戏,再根据其受欢迎程度决定是否二度创作为文学作品,这种现象被称为“电视文学印刷体化”。如《我叫刘跃进》、《康熙王朝》、《我的兄弟叫顺溜》便是先有影视后有小说。网络改写影视剧的冲动更强烈,一方面,这样的改写省时省力,对于追求更新速度的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另一方面,这样的改写由于影视剧的人气,会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有更高的点击率。
大型网络游戏被改写为文学作品,成为网络游戏文学在当前更为普遍。一是游戏说明书,这种说明书主要用来交待游戏背景,一些说明书的背景叙述细腻地刻画了游戏里的人物、场景,被赋予了强烈的艺术性,从而独立成为一部网络小说。二是游戏的衍生作品,一些知名的网络游戏,会吸引以此为蓝本进行二度创作,把网络游戏世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三是改编为网游的剧本。一些网络小说被网络游戏运营商看中,对其改编为网络游戏,而改编之后的剧本又有可能成为新的网络游戏文学作品。
网络作品与影视、网游的相互改编,直接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作品以纸质图书、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广告、动漫产品等多种形式融入主流文化,对于网络来说,借此争取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进一步确认其身份。
新媒体在当下社会的渗透力、影响力、传播力越来越大,文学作品必然要汲取新媒体凝聚提炼出的社会信息,以满足社会文化心理的需求。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释放,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学存在的重新建构。当前,新媒体文学疆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悖反式征候在各种作用力的催合下,将会产生新质的经典,文学的机械复制依然有着审美化的创造。
注释
篇6
在多变的时代,对媒体而言,不变的是传媒的本质和做内容的本事,变的只是做节目的手段、流程和理念。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应采取内容为王、借力发力的“且融且坚守”应对策略。
内容为王,强化品牌
无论是新媒体用户,还是电视受众,所关注的最终是新闻内容,只是获取的渠道和体验不同而已。城市台民生新闻由于受运行机制和制播流程所限,其播出速度处于较大劣势。因此,一味地与新媒体竞争“新”与“快”是没有出路的,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权威性的“解读新闻”上。城市台民生新闻可以从选材角度、挖掘深度、提升高度三个方面对同质化、碎片化和谬误连连的新媒体内容进行解读,把内容做得更贴心、更丰富、更权威。
第一,在选材角度方面,应注重以民为本选“三好”。 新媒体有着微生产、快节奏、高速度、跨平台的优势,新闻事件一发生,就在用户或不同媒介迅速转发,重复传播。但这往往又造成资讯过剩和新闻信息同质化,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浪费和媒介平台的无效传播,受众的关注度也随之下降。在传播速度上明显处于劣势的城市台民生新闻只要以民为本,围绕民众真正想知道的,在海量信息中,从“好看”“好懂”“好用”的角度进行选材报道,就能巩固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位置,保持其收视期待不变。
第二,在挖掘深度方面,应注重把有意思的挖出有意义。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传播虽说“快”,但与之相伴的便是信息碎片化、肤浅化,即便有一些深度报道,也容易被海量信息所湮没。久而久之,这便成为新媒体争取受众信心的致命弱点。城市台民生新闻因为一天一档、晚间首播,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制作,不做新媒体资讯的“旧闻”,而是对有意思的新闻进行信息“大整合”,并运用图表等多种手段,对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影响、结果作更深层次的分析,使新闻报道更立体、更多元、更有意义,变“速度劣势”为“内容优势”,从而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在提升高度方面,应注重充分展现舆论引导力。新媒体让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者,但其随意性使得信息良莠难辨,以致于在事实的把握、导向的把握上谬误连连,出现了诸如《“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的虚假新闻,“东莞挺住” “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揶揄东莞扫黄的言论,对公众认知造成纷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很大的冲击。有调查显示,互联网与电视是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最常使用的媒体,而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电视是城市居民获取新闻的第一媒体,也是信任度最高的媒体,“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的比例共达81%。①电视台因其规范的采编流程和权威的信息渠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品位价值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城市台民生新闻应牢牢守住这一优势,同时针对过去短评少、引导力弱的状况,依其特定的地域接近性,贴近“本土”人情、社情,加强言论引导,使其在受众面前更显得高而不寒、近而不俗,更入耳、入脑、入心。
借力发力,双剑合璧
在新媒体时代,渠道与终端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新媒体有着快捷、丰富、互动、可检索、易收藏的巨大优势。借助新媒体,城市台民生新闻可以有效地拓展信息源,丰富报道内容;扩大受众群,延伸影响力;融合发展,提升自身价值,最终实现民生新闻“内容+平台”双剑合璧的发展新路。
第一,借助新媒体,可以拓展信息源,丰富报道内容。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时代,新媒体内容分分秒秒都在刷新。城市台民生新闻尽管早就开通了热线电话,但“热线不热”亦成为“新常态”。在每天一二十条的来电中,有嚼头、有意思的选题并不多。借助新媒体,城市台民生新闻不仅增加了新闻题材的可选度,即时掌握事件进程,进而在最恰当的时候介入采访。借助新媒体,城市台民生新闻还可以及时了解到百姓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扰和烦心事,比如家里的旧衣服怎么处理,哪里的蔬菜更便宜等,植根本土的城市台民生新闻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此类信息服务。此外,借助新媒体城市台民生新闻还可以预先对选题进行“众筹”,实行“订制式”生产,从过去“播什么看什么”向“观众想什么做什么”转变,既丰富节目内容,更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节目的差异化优势,这样的节目势必会受到青睐。新媒体时代,产品(节目)应当充满人情味,要说人话、通人性、解人意、扣人心,产品必须成为用户肚子里的“蛔虫”。②
第二,借助新媒体,可以扩大受众群,延伸影响力。新媒体用户无论从群体数量,还是从社会层面来说,都比电视受众广泛得多。据2015年5月14日的《2014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和《2014年度江苏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网民规模4274万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3740万人,占比87.5%。有资料显示,手机网民又以中青年为主,而这部分人正是新媒体用户的主体。另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对南通广播电视台2015年第一季度的收视分析,创办已17年的民生新闻栏目《城市日历》,其15-44岁的中青年受众占14.2%,只有45岁以上受众的17.17%。借助新媒体,不仅能有效地扩大节目在中青年中的知晓度,争取潜在的受众,还能突破一城一地的空间限制,延伸节目的影响力,增强广告吸附力。
第三,借助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提升自身价值。新媒体在传播的时空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随时、即时滚动、交互传播各类新闻,空间无限广阔。借助新媒体,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城市台民生新闻可以培养自己的“全媒体”记者,研发自己的融媒体平台,这样就能实现多终端、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提升自身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传播不再是承载内容的那一页纸,而是全方位、多介质的传播,是整合传播,最后需要达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传播效果。好内容必须得有优秀的传播运营,否则内容价值就大打折扣,要打出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很难的,更别谈卖出好价钱了。”③在这方面,苏州台和央视新闻都做得比较成功。
总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缺的不是内容,也不是渠道和观众,而是迅速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的思维,以及应对策略和手段。在多变的时代,只有坚持内容为王,同时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影响力,才能保证城市台民生新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南通广播电视台)
注释:①谭 天,林籽舟,张甜甜:《“一体两翼”: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策略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新媒体;主持人;应对策略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体行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是媒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之下,传统的媒体主持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机遇。这其中包含了多样化的发展机遇,也存在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塑造全新风格的挑战。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对于媒体主持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的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保证我国传统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促进方法之一。
一、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知识能力
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媒体主持人的综合知识能力主要是对一些时事热点采访、提问以及点评的能力,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能够反映出主持人的专业知识能力。新媒w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的节目内容非常多,可以从多个渠道进行媒体节目的制作,比如计算机网络等等,这种方式还能够保证节目具备较强的内容性和时效性。而传统媒体的环境中,大多培养主持人的都是专业知识技能,由此可见,虽然传统形势下的主持人专业素质非常强,但是综合知识能力却非常一般,知识结构也非常的单一,这严重的影响了主持的质量和节目效果。因此,新媒体环境之下,主持人不仅仅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知识,还应该提升其综合知识水平。以前对于我国的记者通常都要求其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而新媒体的影响之下,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强的综合知识能力,还要不断的扩大知识面,让他们能够在观众面前侃侃而谈。此外,媒体主持人需要将新媒体时代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不断的进行综合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二、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提升逻辑能力
传统形势下的媒体主持人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时事稿件来获取时事信息,这种方法的效率非常低,且难度比较高。而新媒体的条件下,媒体主持人所使用搜集信息的方式非常多,除了通过最原始的读稿方式,还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等方式获取信息。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新媒体的生存环境,媒体主持人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逻辑能力,灵活的运用各个专业的知识,知识面要广。此外,媒体主持人还应该处理好媒体和主持的关系,不能出现颠倒的情况;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很多的媒体主持人的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其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新媒体主持人更加应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让自己更加灵活的运用各个方面的信息,将所有的信息清晰、准确的传递给观众,切记出现混乱的现象。
三、提升主持人专业素质和知识能力
如上文所述,媒体主持人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所面临的生存压力非常大,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巨大,因此,主持人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自身的能力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因为媒体主持人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面对很多的突发问题,所以主持人需要具备很强的即兴发挥能力,应变能力也应该有所提高,并且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所发生的问题,有效的防止在突发环境下出现语言障碍的问题,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当面对突发问题时保持冷静的心态。比如,在2013年4月20日发生雅安芦山地震时,四川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开始直播地震发生情况,此时主持人放弃了已经准备非常充分的稿件,需要报告地震发生的具体情况,而此时在地震发生现场并未入驻记者,很多的地震发生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搜集到的,这时就需要将这些搜集到的信息传达给社会大众,这考验的是主持人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而该事件中的临时整理能力也是媒体主持人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四、变革主持人社会形象,增强塑造风格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为了能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主持人应该积极的改变社会形象,通过个性化和特色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媒体行业塑造自己形象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的媒体业竞争压力非常的,观众可以选择观看的节目非常多,这就给新媒体运行下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主持人应该彰显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将自身的特质融入到节目中去,比如,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里的新的知性、书香气质的风格塑造。获得了很多观众的热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五、结语
总之,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媒体主持人已经很难适应新媒体形式下的需要,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媒体主持人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同时还应该抓住新媒体形式下的发展机遇,接受挑战,让自己成为新媒体时代下合格的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牛园.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介的播音员、主持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科技传播,2014(22).
篇8
关键词:传媒秩序重构 发展战略 国际传播
当今世界格局,可以总结为时代主题明朗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趋向全球化、安全环境复杂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实力彰显文化化。
人类的全球互动已经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个层面,全球化在打破地区局限的同时,深刻触动着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致使全球化在表面看来是经济层面的整合,而其实质,则是文化价值的全球整合。
一、以国际一流媒体为核心的当前国际传媒秩序
主流媒体或强势媒体的内涵首先在于它是国际媒体,其拥有巨大规模和影响力,而在强势媒体和国际媒体中的顶级媒体,便是国际一流媒体。国际一流媒体的评定,在学术界和业界尚存争议。麦肯锡咨询公司认为,国际一流媒体的特征,是能很好地履行和引导社会舆论,能很好地提供教育服务等,而且观众满意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经济效益良好。对此,世界知名杂志TBI(Television Business International)和世界品牌实验室观点不尽相同,前者看重的是其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足够强大,后者看重的则是媒体的品牌价值。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际媒体应当在信息传播活动、信息传播的经营和信息传播影响力等三个方面具有跨国性和国际性。
综合以上观点,国际一流媒体应有三个特点:第一,品牌影响力、媒体话语权和舆论引导力的国际性,如《泰晤士报》、美联社和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第二,媒体的运营管理和发展水平很高,经济收入水平很高,创收能力强大;第三,信息制播平台和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水平,包括媒体的规模、国际覆盖能力、制播能力、新技术和传播模式创新能力等绝对领先。该指标是上述两类指标的基础又深受其影响。这三个特点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了国际一流媒体的评价标准。
目前,国际一流媒体集团基本上都属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传媒集团有个别被列入第二层次,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资本量,都比较小。这些国际一流媒体之所以成功,有其充分的历史原因。成功的基础条件是国家实力。例如1785年创刊的《泰晤士报》,是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支撑;1851年创刊,但到了20世纪初才开始获得了国际影响的《纽约时报》,是因为美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
重大事件也是成功的重要契机。例如拿破仑战争的报道成就了《泰晤士报》的成功,美国南北战争让美联社得以扬名等。
成功的关键是准确定位,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定位是国际一流媒体的显著特点。如《纽约时报》刊载注重事实而不加渲染的“适宜刊载”的新闻,BBC(英国广播公司)坚持“教育大众和提升大众品位”等。
成功还在于新技术的推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国际一流媒体的成长动力。如路透社最早采用电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CNN成为第一个“全球媒体”在于其对卫星电视技术的运用。
强势扩张的基础,是多元化资本战略和投资战略的广泛运用。只有相互取长补短,降低市场风险,才能挖掘和开拓新兴市场并占领一定的市场位置;即如果想有效获取市场份额,就得共同投资开发新的地区领域或技术领域。
当前世界的传媒格局和经济政治格局基本相同,都是“西强东弱”,这些国际一流媒体主导着世界传媒秩序和新闻导向,其新闻价值取向决定着世界新闻的传播流向。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对外开放本国市场,而这其中也必将伴随着国际传媒秩序的重构。
二、新兴媒体的崛起与国际传媒秩序重构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秩序一直处于快速变化中,尤其是发生于美国的“9·11”事件和“次贷危机”,尤其是至今仍在袭扰全球的金融危机,致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和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明显下降。而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其经济发展不仅为世界扶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并迅速提升综合实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使全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模式”。和谐文化的影响力日趋扩大,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正逐渐被各国认同。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的认同,中国的崛起需要大国气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需要以创造性的方式重塑文化软实力。因此,充分依靠新媒体构建国际传媒新秩序,把和谐世界观向全球传播,已是当务之急。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基于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而逐渐产生的,其发展基础为传统媒体,但其成形后又与传统媒体有了质的区别。融合功能是新媒体最显著的特点,它既实现了基于传播层面的产业和国家的融合,也实现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更实现了电波、平面和网络的融合,最重要的是,新媒体强大的融合功能及其与受众的精准联系,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直接导致了各行业诸多新理念和新模式的产生。所以,国际传媒秩序的重构发轫于新媒体已成必然,新媒体的发展成为国际传媒秩序重构的重要契机。
1.新媒体的发展是国际传媒秩序重构的产业因素。同质化传播的本质是无差别信息的无差别传播,而异质化传播则是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息内容和传播产品,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传播。新媒体的根本特性是异质化传播,所以新媒体的出现是传媒进入异质化传播时代的标志。
2.国际传媒秩序重构的技术因素在于其对传统传播主体的整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处理和传播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全息性、分众化和多元化等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颠覆,正是传媒秩序重构技术层面的切入点。
3.国际传媒秩序重构的内容因素在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形象的塑造。美国强势主导着国际传媒秩序,而该秩序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紧密相关。除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外,以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也对当今国际传媒秩序多有不平表态。所以,国际传媒秩序除了必须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相一致外,必须考虑到作为传媒文化的“表达”而映射的深层次文化因素。
三、中国在国际传媒秩序重构中新媒体发展的后发优势
新媒体不仅还原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大众化信息传播中的本体性,不再如传统媒体中受众被当做无差异的整体元素,并历史性地提供了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异质化信息的全球化传播,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新媒体发展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这必将成为我国介入国际传媒秩序重构的重要支撑之一。
1.从产业层面分析。新媒体的出现使传媒产业自身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和盈利模式的改变,从整体上看,传媒生态也是变化巨大。从产业基础层面来讲,我国互联网业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IPv4地址数量为3.31亿,拥有IPv6地址12535块/32;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2011年同期增长112.8%,达到751万个,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中国”域名数量为28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268万个,较2011年同期增长16.8%;国际出口带宽为1,899,792Mbps,较2011年同期增长36.7%。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64亿,新增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则达到了42.1%;同期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2011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另外,经过2011年的高速发展,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庞大的用户规模又进一步巩固了其网络舆论传播中心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起到了重塑作用。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在全部微博用户中占比高达65.6%。
2.从技术层面分析。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在于信息处理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而这亦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展技术层面的后发优势。
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是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新媒体产业内容、运营、应用、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变革,移动媒体终端解决用户使用的便捷性问题,云计算技术解决存储加之内容服务问题,使原来各自独立的、专用的信息网络平台成为通用的信息网络平台。“窄播”概念的深入和点播、时移等传播方式的发展,网民逐渐从被动接受者上升为内容和服务的创造者,从价值链末端向高端过渡,用户黏性、用户体验等已成为比流量更重要的指标,而开放平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提供定制化服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样势必会在新媒体领域拉平业已存在的媒体发展起点,使媒体有了一个基本同等的起跑线,也为我国介入传媒秩序重构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四、结论
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必须严肃对待国际秩序建设,这也是任何大国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崛起可以说几乎与国际秩序转型同步,中国正逐渐成为促进国际秩序转型与建设新型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由于其传播特性,对于构建国际新秩序意义重大。因此,抓住新媒体发展的良好的契机,重构国际传媒新秩序是我国在积极推动国际新秩序重建过程中所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雪野.新媒体发展与国际传媒秩序重构[J].今传媒,2011(3).
[2]亨廷顿(美).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篇9
【关键词】
rPA;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护理
作者单位:462300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疾病,及时采取溶栓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抢救濒死心肌和患者生命的首要问题。重组人组织型解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eteplase,rpA)是第三代的纤维蛋白(血栓)选择性溶栓药物,其纤维蛋白选择性强于尿激酶等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可以方便地静脉注射给药。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使血栓栓塞性血管再通,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改善存活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等,都有十分显著的意义[1]。近年来,本院一直采用此药进行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静脉溶栓治疗,并由专科护士进行溶栓前、中、后的科学护理及康复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本院2011年4~8月份收治的1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溶栓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12 h内住院,有典型AMI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符合世界心脏病协会、WHO的诊断标准。心电图特征并符合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特点。且16例患者均无溶栓禁忌证及严重的肝肺肾并发症。其中男14例,女2例,平均64.3岁。
1.2 治疗方法
由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具体制订。常规入住CCU病房,吸氧及24 h心电监护,每名患者首先给予rPA18 mg静脉推注,30 min后再静脉推注18 mg。应在2~3 min内缓慢维持静脉内注射,必须避免静脉旁注射。其他治疗药品均按常规使用。
2 护理
2.1 溶栓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首先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患者常因发病急、疼痛而出现恐惧、忧郁、沮丧等心理反应,责任护士应加强病情观察,给予心理支持,及时与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及交流,耐心进行解释,指出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心理对疾病治疗的不利,指导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应变能力。进行疾病知识及溶栓药物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
2.1.2 做好监测工作,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为医疗提供重要依据。
2.1.3 严格遵医嘱用药:溶栓前,首先嚼服300 mg肠溶阿斯匹林片、建立二路静脉通道,一路为常规用药,一路为溶栓做准备,抽血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心肌酶、肝肾功等,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其他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均按常规使用。
2.1.4 溶栓前即刻做18导联心电图,并用龙胆紫打点标记各导联电极的位置。溶栓开始后2 h以内每半小时复查一次18导联心电图。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
2.2 溶栓期的护理 指溶栓后24 h内的护理方法及内容。
2.2.1 做好监测工作及护理记录,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尤其是在血栓溶解、冠脉血流再通的瞬间,心率、心律、血压变化非常明显。溶栓2 h内下壁或正后壁心肌梗死者,易出现一过性窦缓、室房阻滞或低血压状态,前壁、前间壁心梗患者有时会发生室颤,下壁心梗患者有时会出现心动过缓或停搏。责任护士必须做好监测工作及病情观察记录,为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仔细观察皮下有无出血点、齿龈有无出血、注射部位有无血肿。避免不必要的肌内注射,以免增加出血机会。
2.2.2 疗效的观察 观察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是否缓解,随着血栓的溶解,上移ST段是否很快下降,并应做好血清心肌酶出凝血时间的监测工作,及时报告医师。
2.2.3 抗凝治疗的维持 为保证已再通的冠状动脉不再发生血流堵塞,继续抗凝治疗十分重要。在继续抗凝治疗期间,仍需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现象发生,尤其是有无消化道出血症状。
2.2.4 一般护理 溶栓后24 h,患者仍需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责任护士照料,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刺激,床上翻身由护士协助,指导正确用药,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排便。
2.3 溶栓后的康复护理及健康指导
指溶栓24 h后至2周内的护理方法及内容。包括住院第2天卧床休息,肢体被动活动,受压处皮肤按摩,及时有效的心理沟通,树立信心;第3天被动40~50°,洗漱、进餐、床上使用便器、听音乐等,解释活动的意义及必要性;第4天主动坐位10 min,上下肢关节屈伸运动、看报纸、讲解活动的注意事项;第5天主动坐位20~30 min,1~2次/d,讲解冠心病知识,让患者主动配合责任护士进行康复锻炼;第6天主动坐位20~30 min,2~3次/d,书写文字,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注意事项;第7天床边站立3~5 min,1~2次/日,可与他人交谈,宣传康复活动的重要性;第8天经医生及家属同意后转出CCU病房,并向家属交待治疗事项及后期康复锻炼注意事项,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冠心病临床症状、急救知识,并按医嘱继续服药治疗。在康复期间应遵循活动时间由短到长,力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的原则,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
3 讨论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我国基层医院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研究表明,使用rPA静脉溶栓治疗的成功率为96.4%[2]。本院采用的溶栓期的科学护理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康复能力,使溶栓并发症消灭在萌芽状态,溶栓成功率达94.4%。溶栓后的康复护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工作能力的恢复。此外,溶栓后进行科学的康复护理及健康宣教,为防止再次心梗及遵医行为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10
(一)色彩的营造
基于这一前提,人们对于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通常,红色是活力和激情的象征,绿色是希望、温暖的象征,蓝色一般给人带来遥远、忧郁、宁静的感觉等等。另一方面,冷暖色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大相径庭。通常暖色调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更符合普通寻常人的审美,而冷色调通常以冷艳、个性著称,是当代许多个性鲜明的艺术设计者较为青睐的色系。因此,通过运用不同的基色和色调,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常鲜明的颜色或是个性化的色调能够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造型的营造
在多媒体艺术设计中,由于设计空间的局限性,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界面的有效性以及所设计内容的充实性。此外,要在多媒体艺术设计中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造型,而造型是否合理又可以从点、面、线条的布局方式来体现。网站设计是多媒体领域艺术设计的一种形式,在整个网页布局中,是否能对受众产生视觉冲击效果,需要从文字的排班和结构、图片的插入是否合理以及背景色彩基调是否符合标准等几个方面来判定,成功的实例如图一中所示,通过对文字、图片合理的布局,充分突出主题以及网站的特点,从而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冲击效果。
(三)图像的营造
人们对多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效果的审美要求正日益上升。传统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的视觉效果不强,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艺术设计在多媒体领域中只运用了静态图片、文字等元素,而在当代社会高科技水平的带动下,设计工作者将更多的动态图片、flash应用于多媒体领域的艺术设计当中,通过与色彩和布局的合理结合,充分将设计主题展现出来,带给人们以良好并强烈的视觉效果。然而,在运用动态图片或flash的同时,需要注意使用的合理程度,不可过分使用。不能因为动画的引人注目而过多地强调动画本身,只有图像和flash互相配合才能实现效果的最优化[2]。
二、多媒体艺术设计中视觉冲击的重要性
多媒体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冲击能够更好地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意图进行表现与传达。其实这种以数码技术支持的网络、多媒体设计也是属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但有些人始终认为,多媒体设计最主要的是内容,可是,红花还需要绿叶陪衬,任何一件有实在意义的东西只有经过包装后,才能更加充分展示它那最有价值的一面[3]。媒体领域中的艺术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仅能降设计理念充分表现出来,还能产生真实感,因此,通过视觉冲击的特有的表现能力,将设计者想要表现的信息充分的传达,不仅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又能使人们直接了解有用的信息,增加了信息的快捷传递,提高了视觉创新。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