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林业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林业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林业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广西;原则;“互联网+林业”;产业原则;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27-02

一、“互联网+林业”发展性质

在一个又一个生态修复、污染源监测、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效节能等领域领先的技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激发人们对绿色城市、生态家园未来前景的向往和自信。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中,我国的传统林业开始向“智慧林业”迈进[1]。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使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

二、“互联网+林业”研究动态

(一)“互联网+林业”国内研究动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大门,我国林业物联网建设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进展。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这在国家部委中是第一份,国家层面的林业物联网顶层设计基本形成[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集成二维码、传感器、无线自组织网络等技术,在园博园开展了“中国信息林”建设,此后又将二维码标签应用到公园及苗圃的树木管理工作中。河南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安徽舒城金桥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智慧育苗系统,提高了设施育苗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3]。

(二)广西“互联网+林业”发展动态

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广西林业局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启动林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已建成了以自治区林业局为中心节点的全区林业行业大型信息网络,包括5个网络平台,即自治区林业局机关局域网、广西林业系统专网、广西林业政务外网、广西林业商务外网、自治区林业局小区网,共连接全区14个市林业局、76个县(市、区)林业局、14个区直属林场和其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联网单位近210个,网上办公的实名用户超过1 000人;开通了FTP数据传送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政务信息服务等多项网络服务功能;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和公文传输系统和内部公文跟踪系统,实现了系统内部网上发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成为向领导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重要渠道和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枢纽[4]。

三、“互联网+林业”产业原则

(一)林业信息资源数字化

实现林业信息实时采集、快速传输、海量存储、智能分析、共建共享。

(二)林业资源相互感知化

利用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使林业系统中的森林、湿地、沙地、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可以相互感知,能随时获取需要的数据和信息,改变以往“人为主体、林业资源为客体”的局面,实现林业客体主体化。

(三)林业信息传输互联化

互联互通是智慧林业的基本要求,建立横向贯通、纵向顺畅,遍布各个末梢的网络系统,实现信息传输快捷,交互共享便捷安全,为发挥智慧林业的功能提供高效网络通道。

(四)林业系统管控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智慧林业运营基本要求,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技术,实现快捷、精准的信息采集、计算、处理等;应用系统管控方面,利用各种传感设备、智能终端、自动化装备等实现管理服务的智能化[5]。

(五)林业体系运转一体化

一体化是智慧林业建设发展中最重要的体现,要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林业信息化与生态化、产业化、城镇化融为一体,使智慧林业成为一个更多的功能性生态圈。

(六)林业创新发展生态化

生态化是智慧林业的本质性特征,就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丰富林业自然资源、开发完善林业生态系统、科学构建林业生态文明,并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之中,保持林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强大。

(七)林业综合效益最优化

通过智慧林业建设,就是形成生态优先、产业绿色、文明显著的智慧林业体系,进一步做到投入更低、效益更好,展示综合效益最优化的特征[6]。

四、广西“互联网+林业”产业发展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当今,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林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联合40多个部委(办、局)信息主管部门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后,专门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规划、指导工作,并组建了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负责全区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实施和技术指导。

(二)搞好总体规划,实施重点突破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工程和长期工作,必须搞好总体规划,逐步实施才能避免盲目性。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坚持从林业工作实际出发,对林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和建设,稳步推进。1999年编制了《广西区林业局信息中心――林业信息网络总体规划方案》,开始启动广西林业信息网络建设;2005年又编制了《广西林业信息化建设2006―2015年规划》,争取通过“数字林业”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广西林业信息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核心建设,即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的建设。二是抓好网络平台建设。网络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高新科技的兴趣和信心,这是信息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确保资金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

信息化是一项高科技含量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对此高度重视,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仅自治区林业局本级共投入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达600多万元,主要用于网络开发应用和维护,基层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四)加强资源共享,节约开发经费

由于资金和人才的缺乏,自治区林业局无法铺设网络专线,各市县林业局也没有条件组建自己的信息中心,无法发展“金字塔”型的常规网络。只好因陋就简,在网络结构上把自治区林业局信息中心设计为整个网络的核心,使之成为全区林业信息网络当中连接任意两个站点之间的桥梁,从而降低了技术门槛,为基层林业单位节省了大笔启动资金,推动了全区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五)成立信息协会,加强队伍建设

自治区林业局信息技术人才普遍缺乏,许多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大多是一知半解,要求他们精通使用和管理信息网络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底自治区林业局成立了广西林业信息协会(是广西首家成立信息协会的单位),并以协会为依托,加强对全区林业系统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五、总结

今后一段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深入发展网络。继续增加网络用户,将网络覆盖面延伸到乡镇林业工作站。二是挖掘信息潜力。网络的价值在于信息量,自治区林业局计划将林业系统专网办成区林业政务信息汇集渠道和业务处理平台。三是丰富应用系统。开发应用公文流转系统,以办公室秘书为总调度跟踪控制文件的流程,详细记录各审批环节的处理意见和办理时效以及经办责任人员。四是推动电子商务。协调信息中心各会员单位集中力量在学术讨论和工作实践中,对主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全面规范和推行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全区林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春勇.物联网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18):84-84.

[2] 董鑫,赵博.物联网技术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4,(15):58-58.

[3] 邵徽敏,王武魁.林农采纳互联网的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4):58-61.

[4] 李伟,魏安世,陈鑫,等.林业产权交易信息平台设计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13,(3):90-93.

篇2

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我县是重点山区县,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要围绕生态立县,发挥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加快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好规划是制定各项林业政策,决定林业重大项目安排,争取政府投资的主要依据。规划的编制要集中多方智慧,力争做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统筹林业中长期发展,统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指标

1、森林覆盖率;2、林木绿化率;3活立木蓄积;4、有林地面积;5、人工造林及森林经营面积;6、林业总产值(一、二、三产业);7、林业固定资产投资;8、其它相关指标。

三、规划时限

“十二五”规划期限从20__年到2015年,要提出分年度实施规划,远期展望到2020年。

四、分项规划内容及编制责任单位

1、人工造林(重点工程项目造林、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工业油料林、木本油料林),森林经营及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办)。

2、竹林的发展及利用(项目办)。

3、林业科技(科技兴林及林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办)。

4、国有林场、苗圃、联营林场的发展(产业股)。

5、经济果木林、苗木花卉、林木种质基地、林下种养殖业的发展(产业股)。

6、森林旅游观光发展(产业股)。

7、木竹加工及林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产业股、林政股)。

8、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措施、森林采伐利用、公益林保护管理、木竹检查管理、保护区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林地征占用占补平衡)(林政股)。

9、森林健康、森防检疫及病虫害防治(森防站)。

10、名木古树保护,绿色长廊建设,集镇、村庄及全民绿化(绿化办)。

11、森林公安体系建设(公安分局)。

12、森林防火(生物防火林带、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森林防火扑救队伍建设)。

1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计财股)。

14、林业队伍建设及人才保障(人事股)。

五、规划编制总体安排

1、成立组织,为切实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的领导组织。

2、征求意见(2月1日至3月15日),将编制方案分送局班子成员及相关职能股室,并在局门户网站上,听取林业系统广大职工及社会方方面面意见。扩大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度,集思广益,增强规划的科学新和社会的认可度。

3、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基础数据收集(3月15日至3月31日)。

篇3

近年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城市服务、公共安全、交通、环保、民生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将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至最大限度,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国内城市,城市管理经历了电子政务、电子管治到智慧管治的类似转变,转变过程伴随着市民参与度的提升。除了政府和市民的纵向合作之外,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多部门、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合作的协作性事业,因此在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必须加强横向沟通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2天地一体卫星技术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方案

2013年卫星应用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标准化、体系化的建设思路,通过技术平台之间的接口统一、协同配合、综合生产指挥调度建设、信息集成化管理和综合运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卫星技术,促进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其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斗导航定位和卫星通信为技术支撑,面向城市管理综合决策部门进行应用,同时又为城市管理的专业机构提供通用基础服务。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到多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结合城市基础矢量数据,嵌入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由共享平台提供接口发放给政府部门。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架构图对于国土、测绘、规划、民政等强GIS部门,数据的获取处理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但对于社保局、计生局等弱GIS部门,遥感数据作为工作底图在民生项目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平台的作用在于将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共享,尤其对于弱GIS部门而言,通过接入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不再通过传统方式获得数据,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从天地一体产业化发展角度,以本项目架构的城市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辐射点,平台开放统一标准接口,政府部门以接口形式进入平台,通过搭建桥梁,为城市各部门应用卫星影像、平面矢量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遥感影像等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共享、服务、二次开发拓展能力。该系统在厦门市先试先行,实现了城市地理信息的一站式服务,以平台出发辐射到规划管理、应急服务和民生服务等应用领域,为数据资源整合、技术结合到业务应用搭起桥梁,满足现代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移动化、可视化、协同化、集约化的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全市空间布局的“一张蓝图”;为城市精明增长的扩展模式奠定基础,处理好山、水、城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平台基础上,厦门消防、安监、地震等应急部门,充分融合共享专业数据,在共享平台上嵌入物联传感技术,提高灾害事故的应对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3平台展望

篇4

1 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

森林文化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森林文化是人们不断认识、调整人与自然、人与森林相互关系的必然产物。生态哲学中,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整体性相统一规律、森林生态演替规律、森林生态循环和再生规律、森林生态平衡规律是森林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以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为主导,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通过对社会关系和社会体制改革,摒弃传统的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造新的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和谐发展的一种自然观念[3 -6]。森林生态文化继承了生态文化的所有特征,在未来的生态文明社会,生态文化将是文化的主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文化将成为生态文化的主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7]。森林生态文化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 境 美 学、生 态 艺 术、生 态 旅 游 等 诸 多 方面[8 -10]。而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结合技术模式、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体现了文化的物质层次、精神层次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层次。因此,建设林区森林生态文化,既是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实际步骤,也是建设现代林业、实现森工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的理论方法

国内对森林文化的研究,采用了生态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我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的调查分析认为,森林生态文化研究的重点在于用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存在的问题,诠释建立森林生态文化在我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配置和开发方面的作用。

2. 1 经济学方法

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森林资源的经济学方法包括方案创优法、效益评价法、方案选优法和系统综合法等[11 -12]。经济学方法是分析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问题的理论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旨在为制定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政策、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将经济学方法运用到森林生态文化的研究中,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情况、现状监测数据分析和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多方案比选,充分论证方案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在围绕寻求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可能性最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遭到破坏后给予建立补偿机制进行生态恢复所达到的生态效益,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技术和成本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提出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2. 2 生态学方法

生态学方法包括野外调查 ( 田间的) 、控制实验研究和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结合 3S 技术进行计算机模拟等理论研究三大类。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森林资源的生态学方法具体包括资料调查法、未来推断法、不确定性分析法、遥感分析法及景观分析法等。生态学方法是利用一些生态学现象或生态学原理,解决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实际问题。生态学方法的研究,为生态文化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目的在于强调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局保护,保持生态 ( 包括物种) 的多样性,达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将生态学方法运用到森林生态文化的研究中,同样可以有效改善林区森林资源的配置与开发[13]。

3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构想

3. 1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主要存在森林物质文化和精神产品领域两大方面的问题。森林物质文化领域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渗透于各种专门文化形式之中。我省森工林区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但由于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文化的理论研究较少; 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尤其是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和森林艺术方面缺少创新,山水、人文特色的生态产品很少;森林文化宣传教育得不到普及,人们缺少对森林生态文化理念的了解,即使享受了森林文化也不知其然; 与生态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评价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 全区森林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存在一定问题,暂不能完全满足林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此外,还有森林组织与制度、森林法规、森林消费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智力支撑和人文环境等问题。

3. 2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构想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到,林区生态文明进化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摆脱了传统的自然科学技术的束缚,从人文社会科学层次系统总结人类在长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才能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林区的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根据目前我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应从以下四方面构筑其完整而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体系[14]。

3. 2. 1 构建森林旅游文化体系

开发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绿色消费文化为主的森林生态观光旅游景点,配套建设度假、疗养服务设施,广泛开展 “回归自然、体验自然”休闲度假及探险旅游活动; 建设具有标志性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如伊春林区 “中国•嘉荫恐龙博物馆”、“小兴安岭资源馆”、 “中国林都木雕园”、 “小兴安岭石苑”等,都具有依托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15]。

3. 2. 2 建设花卉产业

由牵头部门提供技术保障,鼓励林农户分散式自发经营花卉产业,建设名优花卉生产、珍稀苗木繁育、花卉食品、香花疗养、花卉文学绘画为主的观光园区,着力打造花卉文化体系。

3. 2. 3 建设森林药材产业

充分利用林区 “绿色药库”资源优势,加强产品研发和对外技术合作,建设北药原料供应基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及品牌效应,以刺五加、五味子、防风、龙胆草和鹿、蜂等系列产品为主体,构建 “北药”文化体系。

3. 2. 4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

建设北方绿色生态食品、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包括松子、食用菌、山野菜、蓝莓、红豆杉的规模化生产,以及珍贵皮毛动物、鱼类、林蛙等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等,充分利用林区绿色食品资源,开发绿色食品产生链。

4 几点建议

森林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也是人们对森林的反思和寻根[16]。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森林文化品牌的推广,积极挖掘特色森林资源,培育优势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4. 1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森工林区森林生态文化产业要快速发展,首先应得到国家和地方政策方面的支持,如政府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到中央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对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将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等。其次,推进林区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如加强林区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生态教育,定期公布林业企业的环保信息[17],开展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林业强区。最后,按照 “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指导思想,实施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森林经营多元化发展,赋予森林生态文化更多政策倾向等一系列举措。

4. 2 推介森林文化品牌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科学性、群众性和借鉴性原则,依托地域优势,强化文化包装。推介以林业为依托的森林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反映森林生态文化。大力拓展森林生态文化表现形式,如建设森林博物馆、森林标本馆、地方特色资源馆、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知识窗等森林文化设施,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山林文化生态旅游、四季观光旅游的森林旅游文化体系;建设森林文化价值体系,充分发掘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木的游憩价值,革命纪念林的教育价值,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发展芦苇、根雕等工艺美术作品、花卉文学绘画作品、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及保健旅游纪念产品的认知价值等; 建设北药和绿色食品文化体系,发展经济林和森林食品、森林药材、花卉食品及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产业等。

篇5

(一)林业生产水平低下

在种子园林的建设方面,母树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的幼种类型单一、幼种选育困难、幼种推广力度不足等现象明显,而且在基地内部存在良种培养、选用、推广、引种、利用等多方面的不足。在营林更新和改造过程中,营林数量和质量难以平衡,种苗投入量超过预期计划量,营林前期投入过高导致后续环节的“有气无力”,而且营林选用的树种结构比例失衡,不能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营林效果较差;在人工林营造方面,缺少与林业市场(经济)的契合,缺少对于营林培育和保护等多方面的长远计划,不能兼顾市场经济的因素,营林生产的产品(商品)面临销售危机等。

(二)经营管理形式单一和科学技术落后

我国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对于营林管理环节多采用粗放式、自由式等随意性较大的管理形式,欠缺集约化、制度化等有效的管理形式,加之经济利益和其他外在因素的驱动,导致我国在人造林和其他营林项目中,面临林分质量差、林种单一和林分结构单一的问题,而且在(幼培)丰产林、部分常规造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缺少合理计划和有效措施,均表现为效果较差的短期经营管理行为,不能满足集约化管理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林业项目中,缺少规程性、有效性、计划性、适应性的指导原则,不能使基层单位因势利导,林业工作处于被动执行的局面,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研究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涵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能力,即表现在能源、资源、资源储量、经济效益和增长率等方面的经济效益;2)社会能力,即表现在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社会稳定性等方面的社会效益;3)生态支持力,即表现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生态效益。

(一)提高营林管理实效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辅助产业,而营林管理在储备植被资源、推动林区经济发展、加速林区生产效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强营林管理的实效性,推动林业建设的高产化、优质化、高效化、产业化改革进程,以营林管理为圆心建立整合、保护、发展、稳定生态环境的产业圈。营林管理项目的实效性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着手:

第一个方面是提高对营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加大对幼林抚育的资金投入,还要转变传统的营林理念,即要做好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和验收,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调动基层单位参与营林工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争取做到优抚优育;第二个方面是严格控制营林投资关、技术关、质量关、生产关,确保营林补偿金的发放工作和营林验收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进程;第三个方面是建立健全营林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营林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存在过度采伐、已发生森林灾害的林区建立档案,对于采伐合理、未发生森林灾害的林区建立监测、调查系统,同样建立信息档案,便于开展营林管理工作的后续环节。

(二)保障林业经济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营林生产管理工作要求根据不同树种的经济效益,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保证营林的成活率、生长量和保存量,提高营林项目的经济效益。

保障经济效益的第一个手段是实现林业生产结构的合理化、优质化配置和促进林业生产结构的重组,加强林业产品整体结构的重组进程,争取延伸林业产业链,并保证其不断完善和扩大,实现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个手段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选择适宜的树种用于营林项目中,再者,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培养适合于本地生长的高售价林业产品和速成林业产品,做到合理施肥和防治火灾、病虫灾害,必要时可调整现行的营林计划,并且须设计林业产品的销售网络,确保林业产品的经济效益。

第三个手段是调节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计划,争取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即对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在满足林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原料林、竹林、速生丰产林等诸多经济林领域内的林业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则逐步由简单加工转化为综合化深加工,同时保证新产品、新技术,(新)原材料的开发;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则要求研发优势产品,开拓(木、竹)林产业的发展前景,延伸其相关产业链条,提升(木、竹)林产业的附加值,同时兼顾森林业、花卉业等方面深加工,不断创造新的经济收入方式。

(三)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一个手段是优化种苗基地建设方案。其第一点是提高种苗的选用技术,加大优良种苗的选用力度。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中种子园的建设尚处于第二代,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代,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贯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上,从建设种子园着手,优化种苗基地的建设,提高林业产业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第二点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整合、优化林木结构,即加强保护、抚育母树林,增加其所占比例,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再者以中龄林或者近树林等营林项目代替原有的老龄林,适时适地发展、培育、改造针阔叶母树林,用以调整、优化林木结构并且实现经济效益。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二个手段是淘汰落后产业,改造和创新传统型、优势型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不断重组。林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林业产业的整体趋势,在控制生产成本、保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达到苗木优质生产的终极目标。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的第三个手段是积极引进林业人才,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活力和智慧,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市场推广和科学研发,争取以最低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 卓越农林人才;“三干”品质;机械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338-01

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经研究,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项目旨在培养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农林事业志向、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对以培养“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人才为己任的浙江农林大学而言,应该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1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蓬勃发展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大量专业对口的相关人才。2014年,全国2 207家规模以上农林业装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 952亿元,同比增长8.55%。2014年浙江省农林业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750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随着农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台州喷雾器、新昌茶机、温岭水泵、湖州收割机、永康农机工业园基地等为代表的农机产业集群,新兴的农林装备产业需要专门的人才。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推进,农林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高质量农林人才的需求非常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将学校、企业、基地或者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合作,有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农林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虽然浙江省农机工业在全国排名靠前,其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水泵、植保机械、茶叶机械、柴油机、拖拉机、农机配件等产品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缺少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质量和外观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生产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可服务于农林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社会需求下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探究。

2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导向作用[2- 3]。具有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分流培养。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单一性,实施多元化,模块化教学。专业课程模块要体现智慧农林业的特色,体现“高、精、新”,突出其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的功能,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功能。分流培养时,建立“机械制造技术” “机电测控技术”和“农林机械装备”等方向,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

在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中着重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管理能力。而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创新设计能力和农林机械管理能力2个知识体系。“创新设计能力”主要以农林装备产品设计过程为主线,面向农林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装备的设计过程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农林机械管理能力”以农林装备设计、使用与管理方面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技能,自觉地将工程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2 理论课程体系的创新

根据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凝练特色课程。根据农林装备技术发展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修订课程体系,在传统的机械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增加《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汽车学》《农业机器运用与管理》《木工机械》《园林机械》《农业系统工程》等课程建设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让培养方案的创新性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上面。

2.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能力的实际操作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知识传授以讲授为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教

师为主、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潜能和钻研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学习能力。而教师则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提倡教师创造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推进以研促学型教学方式,利用学院和专业的高水平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专任老师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设计一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前沿研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做到“以研促学、活学活用”。

2.4 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为学生提供试验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选试验和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分析研究并撰写论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和国家级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科技竞赛。逐渐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为入学新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选择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提前一年左右就参加教师的研究工作[4-6],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更多的课外科技知识,开展科研活动,切实受到科研训练。推进以产促学制度,通过与有一定规模的农林业装备制造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以产业促进教学实践,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

3 结语

农林特色机械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是基于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高等农林院校是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创新进取,必将为我国输送更多具有农林特色的机械专业知识复合应用型人才。

4 参考文献

[1] 贺婧,于彦华,张东鸣,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1):6-7.

[2] 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实施综合改革工程 培养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2013(7):3-6.

[3] 赵鹏飞.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31):226-227.

[4] 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篇7

关键词 森林培育 实践教学 改革 探索

云南省地处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六大国际国内河流的源头或上游,是我国四大重点林区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加强西南地区森林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森林培育学”是涉及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随着目前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飞速发展,掌握现代培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森林培育的教学和实践进行探讨,探索出一个能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1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问题

大多数林业工作岗位远离发达城市和市中心,因受到现今社会经济导向的影响,部分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大城市进行工作和生活,学业与就业选择之间广泛存在的矛盾日益明显,导致有些学生缺乏热情、态度消极、学习效果较差。更多学生希望通过考研究生、公务员等方式选择留在城市中。

面对这些情况,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从而达到课程教育预期效果,是我们需要进行改善和探讨的问题。

1.2 教学方式

森林培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该学科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是有种苗学、造林学和森林经营学组成,后来进行逐级综合,整体优化。但在很大程度上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偏重课程开设,而对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形成符合实践性的特色、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整合力度仍然不够,与社会所需要的林学高级人才存在相当的差距。实践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希望学生能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学校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改革,增加了许多选修课,压缩了必修课的学时。为了顾及理论课的讲授的需要,往往会压缩实验课和实习的时间。造成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少,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加上森林培育学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林木生长缓慢等特点,往往很多实践教学只能看到过程,看不到结果,因此很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看不到结果,使得他们积极性得不到反馈而造成学生兴趣减少。

实践基地缺乏也让森林培育的实践教学打了折扣。虽然我校有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是由于我校地处于云南地区,很多教学基地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如果在正常的教学实践时间内带领学生到周边的实践基地去完整地实习,往往会耽误其他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往往带领学生仅仅到实践教学基地去参观和简单的操作,不可能完成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

1.3 实验设备利用率低

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实验室既面临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增仪器的闲置问题。我院森林培育学科一直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现在很多实验仪器比较落后,对一些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开展。

2 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培养学生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在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把任务分到不同的小组,需要大家合作共同完成,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后不同分组同学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培养学生今后与人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2.2 教学改革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基本沿用以前的教学指导书,实验项目由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进行选择,学生只有听从老师安排。建议根据社会发展对森林培育专业知识的需求,重新编订一个新的实验或实习指导书,根据当今社会需要的知识,将实验部分分为必修和选修部分,让学生自主选择,根据选修的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安排实验,设计实验。老师进行指导和疑难问题的解释,完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

另外可以将部分科研项目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对于希望将来考研究生的同学和毕业从事工作的同学进行分别引导。根据自己兴趣和导师的科研项目内容,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然后老师给予指导,从而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

2.3 实践基地建设

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是全面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地方,能有效地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我校扎根于云南,分别与昆明市宜良县花木园和雪峰生态园、楚雄紫溪山森林公园及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大河果园等实践基地合作,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让学生了解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造林工程监理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培养职业岗位素养和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森林培育的工作职责的了解,以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篇8

今年,在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严禁在城区建设中乱挖山体、破坏植被、影响园林式山城形象”的议案,这个议案凝聚了代表的智慧和心血,集中了民意,反映了社情,这是人大对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具体体现,扎实有效地办理好这个议案对于我们实现在全市率先突破发展、建设商洛生态经济强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县政府对此次议案高度重视,经过专题研究,决定在城区开展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由县政府三名县长任组长,14个相关部门及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对以前年度城区乱挖滥建案件进行了排查整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这次整治的方法、步骤、重点和方向。

今天,县政府决定召开城区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工作会议,旨在进一步明确治理任务,夯实治理责任,强化治理措施,确保人大议案办理落到实处,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确保城区建设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刚才,县林业、国土、城建、水保等部门作了发言,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县政协主席作了重要指示,请同志们一并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区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城区是我县重要的经济社会区域,做好城区建设中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工作,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做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城市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休戚相关,城区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治理城区环境,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放松城区环境保护工作,一旦造成重大的环境破坏事件,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放任乱挖山体、破坏生态植被和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行为继续发展,必将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对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就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得不到维护和发展。为此,各有关部门和乾佑镇、下梁镇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本次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扎实做好本次整治工作。

2、做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商洛生态经济强县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县城乡乱占滥建、乱开山体、破坏生态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为了规范城区管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商洛生态经济强县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城乡开展乱占滥建、乱开山体、破坏生态植被集中整治活动,加强山体管理,运用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坚决扼制乱占滥建、乱开山体、破坏生态等现象,确保柞水县的整体生态建设,为实现商洛生态经济强县提供保障。

3、做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我县建设和谐人居环境和生态园林式山城的有效途径。我县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相对较少,天蓝地绿、山青水秀。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三大产业之一来优先培育发,并把城区作为园林式旅游山城来定位建设。为此,保护好城区植被及整体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需要。各部门、各有关乡镇要树立保护周边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周边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周边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的观念,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切实开展好本次整治活动。

4、做好本次专项治理工作,是规范城区建设秩序和化解建设矛盾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房因四邻协议、采光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纠纷问题日显突出。为了化解社会矛盾、保一方稳定,主要领导把因城区建房引起的上访问题亲自拿在手上,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建房户参加的协调会、听证会,解决建房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借此次整治活动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干部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政策意识,认真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办事,切实把城区建设管理的工作职责、监管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规范城区建设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二、明确职责,强化措施,努力把城区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任务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县城市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城区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悉心监督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认可,但客观的讲,我县城区综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植被破坏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环境治理工作依然十分艰巨。本次专项治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从不利的方面来说:一是近年来乱占滥建、乱挖山体案件不断发生,突出案件刹而不止;二是整治措施存在一定问题,案件处理上存在“以罚代批”现象,违背立法精神,援引法律条款不够准确和全面,主要表现在处罚结论上只罚款不拆除、不并处恢复原状,执行没有到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三是部分执法人员存在“当老好人”、“不愿得罪人”和“敷衍应付”等错误思想,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因此,在城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势在必行,希望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公检法机关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严”字贯穿工作始终,把治理任务落到实处,严肃查处一批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一批违法人员,达到震慑违法犯罪、教育干部群众、维护县城安全、创建园林式山城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联合执法水平。切实维护城区建设秩序,保护城区生态环境,努力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1、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这次整治活动,主要任务是对城区乱挖山体、毁坏设施、破坏生态植被等问题进行整顿治理。重点要在“查”和“处”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违法行为开展整治活动:一是在县城周边,违反《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乱占滥建、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乱挖山体、破坏植被、毁坏防洪设施的违法行为;二是不按程序办事、违法行政和违规审批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三是有案不查、压案不报、监督工作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的。

2、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在整治活动中,各相关部门既要切实履行职责、各负其责,又要相互协作、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一是由县林业部门负责,县城建、国土、水保、环保等部门配合对城区破坏生态植被、占用林地案件的进行清理整顿;二是由县国土部门负责,县城建、环保等部门配合对城区乱占滥建、乱开山体进行清理整顿;三是由县水保部门负责,县国土、城建等部门配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土石料、建筑垃圾倾倒入河中或其它未经批准的地方的,要责令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要组织强行清除,并处罚款;四是由县公安机关负责,对本次专项整治活动出现的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的人和事,立案严处,并公开曝光;五是由县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于违法违纪进行修建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党政干部,通过一定程序,依照党内纪律和干部管理条例,该查办的立即查办,该免职的坚决免职,坚决拆除一批房屋、罢免一些领导、处罚一批干部、恢复一片绿地、教育一片群众,达到遏制全县特别是城区乱开挖、乱建设的整治目标,为我县建设商洛经济生态强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规范程序,依法整治。本次专项整治调查处理工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陕西省贯彻此类法规的实施细则,以及国、省、市、县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来执行,运用这些法规要做到条文得当,依据充分,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行政诉讼法》的检验。立案调查是做好本次整治工作的保证,相关部门在调查处理工作中要做到立案准确,办案认真,程序合法,处理有序,宽严适度,区别对待。凡是以前年度发生的案件,虽然已做了处理、但执行未到位的,必须以原处理决定限期执行到位,在规定期限没有执行到位,一律按现行法规和政策进行查处。凡是对本年度以前违法违规而没有进行处理的,纳入本次范围予以处理。凡是2006年1月1日之后违反的、已处理并执行到位的,对其中重大案件要在原处理的基础上重新复查处理。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城区乱挖山体破坏植被专项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单位和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挂帅,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责任部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业务干部为直接责任人,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细化工作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到人员、经费、责任三落实,上下协调,分工负责,为专项整治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本次整治活动中被确定为重点案件的,相关部门要成立专案组,排除一切阻力,集中力量查处。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案件,要限期结案,并在广播电视上予以暴光。一是抓好重点案件的办理工作。县城建、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各自确定10个以上的重点案件,进行重点查办,以达到教育群众的目的。各部门查处案件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认真履职,不怕得罪人,不办人情案,一定要做到铁人铁面办铁案,如果哪个案子出了错误,要追究办案工作人员以及所在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责任。二是做好行政执法责任落实工作。要结合当前开展的行政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工作,制定本单位内设机构及责任人的执法责任,加大对行政不做为的处理力度。三是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县政府法制办的沟通联系,并将处理决定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审查,并认真抓好落实反馈工作。对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核同意的案卷,相关部门要立即制发处罚决定书,送达执行。对不属本次审查范围的案件,相关部门要督促落实到位。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案件,相关部门要依法进行纠正完善,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查同意后制发处罚决定。

3、强化督促检查力度。本次整治工作涉及的区域之广,任务之重在我县城区整治工作中尚属首次,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力求形成工作合力。林业部门要切实发挥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做好专项治理工作牵头负责、综合协调和面上的工作指导,及时向县整治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国土、城建、水保、环保等部门要在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相互配合、自觉主动接受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须定期向县政府书面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县政府将次专项活动列为重点督办事项,视工作开展情况随时进行督查,对整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和解决。本次专项整治活动要灵通信息联系,严明工作纪律,同时所有案件必须在6月10日前调查结束,并将处理意见分期分批报县政府,县政府届时将对部分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篇9

近年来,光泽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紧紧围绕“中国生态食品城”要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项百姓拥护、全民积极参与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成为全省首批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5个县市之一,并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在此基础上,光泽县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巩固提升,目前我县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要求。现将光泽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基础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环保、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我县编制印发了《福建省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为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围绕创建、投身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层层动员、层层造势的方式,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平台,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月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基地”为契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条件、方法步骤,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上举措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全面推进,强化创建举措

(一)突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生态食品业加速扩张。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暨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同行业率先制定生态食品团体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食品公共品牌效应加快显现。圣农集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肉鸡饲养规模继续领跑亚洲,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圣维兽药疫苗、肉鸡加工五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圣农首次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新突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承天金岭药业成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中药炮制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其他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武夷山”矿泉水连续三年入选厦门“9·8”投洽会唯一指定用水,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酒、茶、油、粮等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94.2亿元,增长18.8%。

2.产业支撑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现代农业继续领跑,生物产业厚积薄发,健康养生产业欣欣向荣,先进制造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绿色产业实现产值103.89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绿色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124.83亿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4家省级工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85亿元。推进园区开放开发,金岭污水处理厂建成,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入驻企业9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在省级开发区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开展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双河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抽调相关部门19位业务骨干作为专职人员,全县共有县、乡河长、副河长40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和采砂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推行“绿水维护补偿”机制。16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已投入运行,实现水质监测数据24小时联网传输和预警,2018年底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各乡(镇)管水护水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项新机制推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管水护水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视一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3万吨,将极大提高我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管护,全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四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对上级通报的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分解下达至有关乡(镇)和部门,逐一落实、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网修复、警示牌设立和监控安装,完成全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肖家坑水库饮用水源及供水管网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区供水。五是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联纸业投入近300万元完成造纸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和顺工业园、金岭工业园工业废水均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燃煤锅炉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农饲料五厂25吨燃煤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配套脱硫、脱硝和在线监控设施,取缔原有4台燃煤小锅炉,实现圣农饲料四、五厂连片供热。中联纸业、佳和纸业完成锅炉技改,新上布袋除尘及脱硫设施,泽农生物完成生物质小锅炉改造,确保锅炉废气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排查全县范围内油气污染排放情况,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目前,全县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安装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工业废气污染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2018年共查处万桂荣塑料加工厂、一枝花有机肥厂、上官石材店、万顺石材店和春成鸡毛加工厂等5家涉及“散乱污”废气排放企业,并全部关闭取缔。督促圣农及下游产业链10余家重点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运输、仓储、生产、治污等环节异味开展全过程治理,有效减轻我县城区及周边空气中异味。同时,圣农小镇和城区两座恶臭气体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气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武林路和火车站重点区域23家餐饮店配套油烟治理设施,推行联审会商机制,督促新开办的120余家餐饮店按要求完善油烟治理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督促落实洗车台、喷淋和雾炮机等抑尘设施,规范渣土清运。同时,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严控道路扬尘污染。五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2018年更新22辆新能源公交车,全县88辆出租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油气双燃料动力车型,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建成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站,推进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货运车辆的年检、年审和环检实施“三检合一”, 严厉查处柴油货车等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配合市环保部门完成3家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信息采集。根据省厅要求,协助闽北地质大队完成全县29个农用地土壤采样点位核查和25个点位水稻采样送检,完成率达100%。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泽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泽县农药使用零增长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危险废物方面,县污水处理厂、圣农公司、美迪化工及凯圣生物质发电等4家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及疾控中心实验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监管方面,辖区内159个医疗机构及保留的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做好暂存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三)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1.城市品质更优越。“水美城市”建设点线铺开,新增梅树湾、砂坪溪、西溪、和顺片区滨水景观带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态线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头,实验小学圣农分校投入使用,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停车场、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市政便民体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老旧供水管网8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07个、公厕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实现通车,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实施,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中山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2.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生日宴”问题专项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化“万人保洁”机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粪池2100户、农村公厕14座,10个村通过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验收,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县7个涉农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县有省级以上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8.8%。

    (四)积极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实践富有成果。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改革经验成效受到中央深改办、国家审计署、央视等国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率先建立“绿水维护补偿”机制,推行全流域水质考核管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县共识。完成全国首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编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树立。“河长制”组织网络覆盖全县大小河流,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入选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

三、坚持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深度

一是壮大规模促集聚。突出做强做优生态食品产业,促进生态食品产业与“七大产业”互促共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打造集生态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检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易平台,促进生态食品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支持圣农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肉鸡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产能,加快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肉鸡加工五厂、日圣熟食加工项目建设,为更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项目并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酒、茶、粮、笋、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仓储、包装、配送等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承天中药提取车间项目,加快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项目;建成圣维兽药疫苗厂,推进实施恒杰生物科技项目,扩大蛇类养殖加工规模,加强生物质提取研发,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按照构建全域健康网络的理念,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引导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养身、中医药养身、健康养老等业态,积极开发健康食品、健康医药,树立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推广“互联网+生态食品”模式,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校园、“雪亮工程”“随手拍”等信息化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修补城市、修复生态”的原则,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完善公共设施,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水美城市”攻坚工程,推动“水美城市”建设与城市开发、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实施坪山片区、十里铺滨水景观带,新增滨水景观带6公里以上,推进滨水景观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带动“水美经济”加快发展。实施城市生态修补工程,加强城市片林建设,开工建设九龙峰公园、城北山地公园、城西山地公园、卧牛山公园二期,提升圣农大道沿线绿化景观,推进城市绿化向园艺转变;实施城区“三溪六岸”河道综合治理,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提升餐饮、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化背街小巷卫生治理,进一步美化城区生态环境。实施便民设施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城南社会停车场及城北、城西货车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50个,新改建城区公厕6座;启动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8公里、排水管网8公里,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篇10

今天召开脱贫攻坚冲刺行动动员大会,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工作安排部署会,也是一次工作推进会,更是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希望全乡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决战决胜的信心、善作善成的担当,聚焦目标任务、理清攻坚重点、强化推进措施,全面进入冲刺阶段和攻坚状态,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下面,就当下工作我主要讲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脱贫攻坚是“一号工程”、是底线任务、头等大事、第一民生,是我们党做出的庄严承诺。全乡各级各部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准确把握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找准弱项短板,下足“绣花”功夫,全力以赴推进,把各项脱贫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不断优化工作思路,着力强化推进措施,健全各级方案体系,广泛凝聚各方力量,统筹调动各类资源,坚定不移发展富民产业,持之以恒改善基础条件,千方百计提升公共服务,做好通村硬化路、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生态林业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生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