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统计学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统计学优势

篇1

关键词:通识教育;逻辑学;教学优化

一、通识教育与逻辑学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我国引进的先进教育理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是目前世界领先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部分。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对美国教育影响深远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红皮书”。文中提到:[1]40通识教育不是关于“一般”知识(如果有这样的知识的话)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它指学生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此二者同为人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完全分离的。

(二)逻辑学通识教育

在古希腊“博雅教育”中,主要学习的内容为“古希腊七艺”,其中“逻辑”就作为其中之一,是“博雅教育”的重要一环。“逻辑”一词导源于希腊文“λογοδ”(逻各斯),是由英语Logic音译的,原意指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2]从原意上来讲,逻辑学可以说是研究言辞背后的思想所遵循的理性和规律性。简而言之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判断,从而更好地进行言辞行为。爱因斯坦曾说过:“在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明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3]爱因斯坦在这里强调了逻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指导各类学科进行试验并且发现无限的可能,进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正式将逻辑列为了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视为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同等重要的学科。[2]由此可见,逻辑学理应在通识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逻辑学基础教育缺失与高校教育高要求的冲突

逻辑学基础教育缺失是指国内中小学逻辑学教育缺失,缺失并非说没有逻辑教育,而是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侧重于学会理论知识,并没有系统教授逻辑的系统知识,进入大学的之后绝大部分学生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认知为零。经过笔者在课堂上的统计,千人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听过逻辑学这样的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与逻辑相关的类似“神逻辑”这样的网络词汇。因此,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对逻辑学的兴趣大大减弱,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薄弱,对于课堂讲授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高校通识课程既理论深度也要求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具有知识权威性与授课趣味性的要求。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一大困境。

(二)逻辑学理论知识深厚与通识课程课时偏少的冲突

逻辑学这门学科从古希腊创立至今理论知识非常深厚,在大学基础教育中将传统形式逻辑作为理论基础讲授课程,这只是逻辑学最为基础的一个理论分支,而系统讲述完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理论则需要至少32学时。目前,大部分高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基本课时为32学时,而现有开设通识课程的学校,逻辑学相关课程名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修辞与论理”等,这意味着在有限的学时内不仅要完成逻辑学基础理论的教学,还需要讲授批判性思维或者修辞、论辩等相关内容。因此,一学期32课时明显不足,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二大困境。

(三)教授对象思想开放性与课程理论知识传统性的冲突

目前,高校大学生主体为“95后”,面对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们每天都在接触新生事物。各种网络上传播的或真或假的事件、理论、思想等等。一方面打开了学生们的眼界,思想更加开放,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家不主动思考的不良习惯,面对“花花世界”,很难去接受我们课堂上的传统理论知识。对比之下,理论知识显得“枯燥乏味”。甚至大部分学生养成一种惯性思维——课堂一定是枯燥的,期末随便看看,考试过了即可。这种惯性思维很难消除,不管老师讲得多么有趣,学生都不予理睬。然而与其他基础学科一样,逻辑学理论知识较为传统,与数学类似相对枯燥,面对个性多样的学生群体,这是逻辑学通识课教学面临的第三大困境。

三、逻辑学通识课教学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提出的几点困境,笔者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逻辑学通识课教学优化策略。

(一)“以小见大”——合理构建逻辑理论基础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体为95后,所展现的特点为个性多样、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关注点与老师会有一定差距,例如:偶像、娱乐新闻、游戏、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偏好不同。因此结合教授对象的点,作为全校学生学习的通识课程需要展现出不同与专业课程的一些相应特点。知识不仅要求广度和权威性,而且要注重趣味性。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所以教学优化的重点在于如何提升教学趣味性。笔者认为,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将知识贯穿于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上,以生活的点滴,引出理论知识,此为“以小见大”。不论课程设计还是讲授,不论从理论的横向总体设计,还是纵向每一章节的具体讲授,都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找到小的切入点,引发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主动接受他们认为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时下流行的内容作为引子,或者案例去分析。

(二)“由浅入深”——合理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要设计整体的过程,也需要提前设计好所有的细节。不仅要保证理论知识可以完整而严谨的教授,还要保证学生能够学的进去,听得懂,学得会。上文提到“以小见大”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听。那么“由浅入深”则是第二步,是教师要想办法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一步步由浅入深将知识讲授清楚完整,结合兴趣的同时要保证知识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切忌主次倒置,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实质性收获。因此,首先要保证知识体系的权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每一理论知识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再次要求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否则会因为有趣而脱离主题最后,教学多媒体文件制作要求熟练掌握,生动形象而不失庄重。以幻灯片制作为例,具体制作要求字少图多,动画可以适当活跃一些,挖掘制作动画的技巧,不需要华丽,而是保证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活跃一些,整体结构要简洁明了,保证系统性、趣味性和美观性,让学生愿意看并且看下去,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生活案例了解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

(四)“深入浅出”——合理规划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做到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学不是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要让知识的接受者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益处,这也是教师需要做出的引导。正如体操运动员完成动作最后的经典亮相一样,没有一个华丽的结束,就拿不到高分。而这最后一个亮相,看似简单,实则很艰难,即便老练的运动员也会有偶尔的晃动。普通的一节课结束,可以找一个类似引子的案例作为课后思考或者课堂讨论进行,这样让学生自主实践去落实理论,接受度会大大提高,下节课学生就会更有兴趣,更愿意主动接受,做到“承上启下”。课程的整体设计亦是如此,在整体理论完成之后,要设计2-4个课时,结合实践和整体理论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我们这门课学了什么,有什么用,一学期下来,是否真的有所提高?讓学生感受到这门课不管自己有没有兴趣再去研究,总归对自身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也是作为教师可以得到的最好的反馈。

总之,通识教育作为21世纪引入国内的先进教育理念,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寻,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人”,因此通识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必须重视起来,而像逻辑学一样的基础学科,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中欠缺的学科,更需要引起重视。通识教育的落实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多方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向东.逻辑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2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是特殊的人群,同妇女和老人一样应该得到人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是国家培养儿童重要的基础设施,学前儿童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所以它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3到6岁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从儿童心理出发,创造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当前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幼儿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儿童心理学表明: 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急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是指3到6岁这一时期。设计者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幼儿园设计策略,最终以创建适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室内环境为目的。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实践,但又是服务、指导实践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作为“隐形学科”在儿童性格、情感方面的塑造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不少专家和老师的研究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园的室内设计,以求能够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这里的室内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内部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等室内公共部分和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接待室等专用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打造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1.活动室

 

对儿童来说,除了基本的日常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游戏。儿童的许多社会技巧和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是在课后,在活动室学到的。因此,对活动环境的需求大,设计要求也更高。要求设计者能够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探索和实践,做到寓教于乐,促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首先,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要让儿童在活动时能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经过长期熏陶从而认识世界,进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其次,活动空间设计要趣味化。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探索精神,他们更喜欢狭小的、曲折多变的空间,所以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最后,要保证空间的安全性,使儿童的行为活动得到安全的保证。各项游戏设施、项目应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且贴上注意事项和使用说明。设施也要定期做检查和维修,避免发生事故。

 

2.生活区

 

生活区的主要活动是睡眠和盥洗,所以生活区的装饰应体现安静。其色彩要柔和,多用暗色,让儿童有安全感,这样有助于睡眠。生活区尤其要注意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有效结合,避免强烈的光源直射,造成幼儿紧张的心理。在家具、设施选取上要依据儿童人体工学的要求,充分考虑儿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原则。家具要坚固、轻巧、无尖角、圆弧,以满足各种活动形式的需要。家具的造型上可以采用动植物、几何、人物等造型,家具色彩要明快艳丽,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装饰艺术可采用儿童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题材。

 

3.门厅、走廊、楼梯空间

 

门厅是所有人员进出的集散地,是幼儿、家长、教职员工人员必经之地,代表着幼儿园的第一形象,所以其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格外精心,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本园的教学理念。门厅一般比较宽敞,方便家长接送孩子。校门可以采用幼儿常见的,并且与他们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储备能引起联想的形象。幼儿每天都要经过走廊,在走廊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次、反复的作用幼儿,因此,可以利用走廊陈设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生活和小常识。布置作品或装饰物可以采用平面粘贴或立体悬挂等方法。墙面上还可以饰以彩绘装饰,利用丰富的色彩和活泼的图案刺激儿童产生愉悦的心情。幼儿园的楼梯要同时兼顾成人与儿童使用的要求,所以楼梯要设成人扶手和儿童扶手。以上各方面设计上都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可适当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亮色的色彩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结

 

幼儿园的作用是给予儿童从事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各领域中工作)以及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3-6岁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智力、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只有从儿童感受出发,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篇3

关键词 传统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改革不是决裂意义上的革命,它得依托着自身的传统实现自身的完善。但是课程改革又确确实实是改变、是革新,它不能停滞在传统上,它必须不断进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时,传统教学中的讲故事、猜谜语、欣赏图画、分组活动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它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它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用简笔画这一传统的形式进行板书,简单明了地理清了课文的线索,活泼可爱的彩色粉笔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教学倡导的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感悟、赏析,仍是今天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提供丰富资源,满足学习欲望

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探究阅读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等方法,也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二、尊重个性,关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计算机及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进行信息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问题,由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由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因人而异地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拓展时空,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积累是形成良好语感的前提。读的能力,靠阅读大量各类文章获得。传统教学倡导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二者的优势在教学中结合,能使阅读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

四、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既是训练阅读能力的范例,又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进行读写训练,能增加实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

1.拓展延伸,提供范例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各家的文章,像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姿。阅读吸收,像蜜蜂采百花之蕊,咀嚼消化。多读书,会读书,读各种好书,有助于作文。当代信息技术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能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再适当补充一些结构相似或内容相同的文章或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或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或补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2.展示范例,激趣引路

篇4

鸡蛋营养丰富,但不宜在发烧期间多吃,尤其是煎荷包蛋或炒鸡蛋。因为鸡蛋的主要成分是卵蛋白,卵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能被人体吸收。人摄入这种蛋白质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加剧发烧症状。同理,发热时也不要吃太多瘦肉、鱼等高蛋白食物。

发烧病人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稀饭、面条、藕粉等,并搭配一些新鲜水果。

退烧后,可以食用鸡汤面、菜泥粥等食物。到病情恢复后期可以多补充瘦肉、鱼、豆腐等高蛋白食物。

(文华)

鸭血是液体肉

鸭血也称“液体肉”,通常被制成血豆腐,是补血佳品。鸭血富含铁,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多吃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并能有效地预防中老年人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

鸭血还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可以利肠通便,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

因此,贫血患者、老人、妇女和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尤其应该常吃鸭血。

鸭血还含有维生素K,能促使血液凝固,有止血的功效。

鸭血中脂肪含量非常低,适合血脂高的人经常食用。

在日本和欧美食品市场上,鸭血多被做成香肠、点心等。在我国,人们则喜欢用鸭血制成血豆腐做菜,还可以做汤,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起到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营养互补的作用。(小康)

奶茶是女性心脏的杀手

多少年来,健康专家一直提醒,饮茶有益于人的心脏。但一项最新研究提出,向提神的茶水中加入牛奶,或茶与牛奶(奶茶)同饮,会破坏茶水中的所有健康成分,对心脏有很大危害。

统计显示,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已经是乳腺癌发病率的10倍,是直接威胁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德国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喝奶茶会让人的血管壁的收缩能力明显下降,对心脏十分有害。

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女性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很少有人担心自己会得心脏病。因此,对于疲倦、呼吸困难、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挺一挺”。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信号。在此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呵护自己的心脏,尽量远离奶茶。 (小丽)

孕产妇不宜使用风油精

夏天,风油精是人们随身备用的物品,它具有提神醒脑、解暑避邪、祛风镇痛、驱蚊止痒等功效。而它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脑却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风油精所含的樟脑进入人体后,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葡萄糖磷酸脱氢酶会很快地与之结合,使之变成无毒物质,然后随小便一起排出体外,所以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然而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孕妇体内的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的含量会降低,怀孕3个月内若过多地使用风油精,樟脑就会通过胎盘进入羊膜腔内作用于胎儿,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引起孕妇流产。

刚出生的新生儿体内也缺乏葡萄糖磷酸脱氢酶,产妇如大量使用风油精,樟脑会随气味透过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和黏膜渗入血液,使红细胞破裂,溶解成胆红素。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就会透过脑膜与脑细胞结合,引起婴儿黄疸症,还可出现抽风、惊厥等神经症状,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使婴儿脑功能受损。所以,孕产妇应慎用风油精。

(小美)

碱性食物提高智商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体液的酸碱度与孩子的智力有关。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内,酸性时孩子智力低,碱性时智力高。科学家对6~13岁孩子的智力观察发现,大脑中的体液ph值大于7者比小于7者智商高一倍。科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智力水平的“化学标记”。

食品可分为碱性、中性和酸性三大类:

含钾、钠、钙、镁等元素的食品为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带、碱性饮料等。

含磷、氯、硫、碘等元素的食品为酸性食品,如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等。

不过,具有酸味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以橘子为例,它含有丰富的钾,所以它不是酸性食品,而是碱性食品。

(大周)

牛奶加蜂蜜少女不痛经

相当数量的未婚女性,每次来月经前往往有下腹疼痛、腰膝酸软、全身倦怠乏力等不适感,这就是令人苦恼的痛经。

经期出现这类症状,主要原因是青春期女性的子宫颈比较细长,或未发育完好,经血流经子宫颈时会刺激子宫肌收缩引起疼痛。

虽然绝大多数女性痛经属于生理现象,但疼痛的恶性刺激常使人坐卧不宁、睡眠不安。

妇产科专家提出的方案可帮你减轻痛苦: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即可缓解甚至消除痛经之苦。

牛奶含钾多,蜂蜜富含镁。研究表明,钾对于神经冲动的传导、血液的凝固过程以及人体所有细胞的机能都极为重要,它能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并减少经期失血量;镁能帮助大脑中神经冲动传导,能让具有神经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维持在正常水平。在月经后期,镁元素还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有助于身体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

另外,B族维生素对经前紧张症有显著疗效,特别是维生素B6最为重要。此种维生素能够稳定情绪,帮助睡眠,使人精力充沛,并能减轻腹部疼痛。香蕉中含维生素B6较多,痛经女性不妨多吃一些。 (小刘)

盐是女人美丽的天敌

1. 雀斑、黄褐斑吃盐过多,除了会使脸色黑黄外,脸颊还会长出雀斑。若同时摄取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过多,则会影响肝脏正常代谢而使雀斑更显眼。要想皮肤好,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多喝水,帮助皮肤排毒,同时要把每天的食盐摄取量控制在6克以下。

2. 头发脱落、发质枯黄吃太咸不仅会造成代谢性脱发,还会让头发变得枯黄。中医理论上讲,肾气盛则头发乌黑有光泽,肾气虚则头发干涩而枯黄。

3. 面部浮肿浮肿的原因有很多,但吃太咸可能是其中之一。

摄入过量的盐会令水分代谢出现紊乱,水分滞留在体内,会出现浮肿。少吃盐、多吃利水的食物才能有所改善。

篇5

关键词: 统计学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在统计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在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生一些转变,加快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力度,集中统计学教育的中心思想,使我国统计学教育和统计学人才和国外的差距进一步的缩小。

一、我国目前统计学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号对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情况、实践性教育环节、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500份,主要的调查目标是大三、大四的群体,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420份。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总结出来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问题,即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透彻,认识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比较好。第四,同样对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处在一般的水平,这部分同学占到了40%以上。第五,对于专业的教学效果,30%的认为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统计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统计学人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仍然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个人认为大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的转变。

1、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确定统计学的教育方向

过去得几十年来,各大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要,都设立了相应的统计学专业,为我国统计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各大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设立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学校的特点,比如说师资力量、学校的优势等等,导致了培养出来的统计学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人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2、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促进和培养统计学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结果,认为在统计学课程安排上应该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的教学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内的大学当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这两所大学当中均有开设数学的基础课程和统计学理论课程,为该学校的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经济理论课程,对经济规律进行适当的了解是统计学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之间能够交叉渗透,使统计学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勇于的进行创新,对统计课程的内容应大胆的进行改革,删掉部分课程的门类,对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等进行重点的突出教育。第四,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和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介绍。

3、构建实践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统计学人才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应构建实践的教育环节。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处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校、企事业单位互利、多赢的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之下,要求统计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能够适应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世界统计学前沿领域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让学生有能力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开启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在统计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统计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5、加强统计学教材的建设

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行业技能资格及其专业的特点,应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高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应该颁发统计师或者调查分析师资格证。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使得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严格的进行落实和补充,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全面的监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使得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对我国统计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统计学专业性人才,使得统计学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统计设计、调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实践性环节上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的培养出统计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11) .

[2] 向书坚,平卫英. 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0,(01) .

[3] 王花,吕洁华. 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经济视角(下), 2010,(08) .

[4] 欧阳资生. 地方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11) .

篇6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应用研究;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11-02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数量规律的有力工具,无论是进行宏观的国民经济管理,还是进行微观的企业经营决策,都需要准确地把握有关经济运行的各类数量信息。根据具体应用领域的不同,先后形成了生物统计学、档案统计学、管理统计学、信息统计学等统计学的不同学科。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等领域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对统计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工具甚至统计信息化工具提出了诸多新的需求,推动统计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深入探讨统计学在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对于推动统计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价值观

统计理论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即统计规律)。它主要研究随机现象中局部(字样)与整体(母体)之间,以及各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它主要是利用样本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变异系数率、均方、检验推断、相关回归、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试验、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有关统计量的计算来对实验所取得的数据和测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得到所需结果的一种科学方法。

统计学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真实可信。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是保证统计结论可行度的基础,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不仅包括统计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也包括统计过程的真实性,统计工作者只有坚持真实可靠的价值观,才能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基层基础,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政府统计公信力的提高,努力争创卓越一流的工作业绩。第三,创新进取。就是在进行统计实践工作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统计工作方法、创新统计技术,促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实践中,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经济管理预测、经济管理分类、经济管理标准制定以及经济管理科学研究中都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

1.统计学在经济管理评估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工作为评估对象进行排序并进行择优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在评估的过程中通常包括指标权重计算、指标体系优化等工作。在指标权重计算方面,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粗糙集方法,它不需征求专家的意见,切断了权重系数主观的来源,使权重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工作量;在指标体系优化方面,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多数信息,且各个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指标优化的目标。

2.统计学在经济管理预测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例如根据历史销售量预测未来时间点的销售情况,又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点研究的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均衡增长的经济学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即初期的静态指标(人均或劳均产出)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和检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线性回归以及通过对数化处理的拟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预测问题,又如统计学中开发出的收敛、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方法能够对经济系统的收敛性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3.统计学在经济管理分类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将具有一定共性因素的管理对象进行结合,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类别为基础提供差异化的管理,例如经济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建立在客户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聚类分析属于一种没有先验知识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中进行分类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分类对象的特征指标,然后根据特征指标收集数据,最后通过“距离”测量的方式建立将“距离”最近的对象归为一类。系统聚类是一种重要的聚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将个样本各自看成一类,这是各类之间的距离等于各样品之间的距离,然后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的类,计算新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⒕嗬胱罱的两类合并,这样每一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规程一类为止。系统聚类法的聚合过程可以通过聚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这种图不仅使聚合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确定分多少类以及如何分类。

4.统计学在经济管理标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标准制定的问题,例如,在工程经济管理领域,在相关元器件出厂检验时就需要对元器件是否合格以及合格的元器件能够应用的具体场合做出判断,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制定。实践中,统计学中的统计抽样和统计检验方法能够有效服务于标准的制定工作,应用统计学的思想,可以在大样本抽样的基础上获得大量不具有相关性的统计数据,进而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元器件寿命的分布函数予以假设和检验,获得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元器件寿命分布函数,并根据分布函数的特征制定元器件合格与否以及不同应用场合的标准。

5.统计学在经济管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问题是经济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研究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实证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论,在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市场、管理等研究领域,有时需处理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关系,或者会碰到不可直接观测的变量(即潜变量),为了解决这类对象问题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统计学的中结构方程模型因为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统计误差、能够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以及能够有效估计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等优势,成为经济管理实证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分析

统计学与当代经济管理的交互影响可以从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和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两个层面理解:

1.统计学对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统计学方法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致力于“时间动作研究”,探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其中孕育着通过定量化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思想,统计学方法本身作为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是实现经济管理科学化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动经济管理科学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统计分析软件高速发展,Statistics Procedure for Social Science(SPSS)、SAS等统计学软件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程度,也极大地规范了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于操作者而言,只要能够在科学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正确掌握上述软件的操作步骤,甚至无须精通各种统计模型冗余的推导过程都可以得出研究结论。

2.经济管理工作对统计学的推动作用。经济管理的过程本身也推动了统计学的发展,例如,经济管理中经常面临样本数量不足的统计推断问题,如在样本数量低于30个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计推断形成关于样本整体特征的描述,这就推动了统计学中小样本参数估计、小样本假设检验等相关统计学技术的发展;又如,大数据时代,数据量快速增大,数据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数据的多样性,即数据的来源、种类不断增加。在大数据时代,许多传统统计方法用到大数据上,巨大计算量和存储量往往使其难以承受;对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统计学模型也需要新的探索和尝试。因此,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统计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综上可见,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统计学方法为经济管理研究和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经济管理研究和实践工作为统计学的提供实践土壤,而且随着经济管理对象复杂性的提高,不断为统计技术的发展提出诸多新的需求。因此,统计学方法与经济管理之间并非相互割裂关系,而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协同发展。

篇7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社会‘经济统计学日趋枝繁叶茂,科学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健康发展,对于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有重要意义。

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将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许多分支任意增减排列,而是探索社会经济统计学各rl科学之间科学的有机构成。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分类研究。分类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学科本身就是分类学,分类是这些学科的主要目标,如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等。大多数学科,在某个层次上完成分也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或突破,如作为19世纪化学最大成就的元素(或原子)的分类及晶体的分类,20世纪基本粒子的分类等。在三结‘构数学中,主要目标也是分类,例如,1981年有限单群分类的完成是抽象代数的最大成就之一。

社会经济统计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门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知识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学科之间、知识单元之间、方法之间将呈现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结构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对这种复杂的知识系统进行科学的归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二、研究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休系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原则是:

1.整体性。建立的学科体系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方法”这一属性为r标准划定的全部对象为总体范围。

2.层次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多层次的交叉学科,划分层次使得社会经济统计学作为方法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为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3.统一性。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完整的科学,有别于一门科学或两t1科学的观点。

4。排斤性和吸纳性。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既能明确划分各学科的差异,又能融合各学科的共性。

三、杜会经济统计科学与学科、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

1.社会经济统计科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矛盾的特殊性本p其研究对象、性质等是长期发展确定的,形成对数量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的方法论科学。

2.社会经济统计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也有两层涵义:第一是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分支,这是通常意义上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观,第二是指围绕某一培养目标形成的统计课程,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等。所谓体系则是由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相应的,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科分支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共同体,两者之间也有互柑制约和联系。

3.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学派是指一门学间中由于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学派对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统计历史上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确立了统计学的科学命名和统计学是关于现象数量关系的内涵规定。同时,统计学派的学术争论使得统计学科不断地发生分立和合并。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与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是现代称化统计时期的三大派别。

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统计科学的自身发展规律和不同学派的争论,其外因是统计活动包括统计工作和统计教学,它们为统计学科的发展提出客观要求,推动学科的分立与合并。为了科学建立我国社会经济统计学科体系,有必要回顾国外统计学学科体系和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发展。

四、国外统计学科体系的演进

统计实践活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己存在,而统计科学和学科体系的创立则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十七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有所发展,对统计工作提谁出了新要求。一些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对此进行研究,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统计实践的发展和统计学派之间的争论,推动了统计学科体系的逐步建立。按照发展阶段不同,我们将统计学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在每个阶段,由于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各异,统计学由不同的学科体系构成。

1.古典统计学学科体系

古典统计学,系指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的统计学,是统计学的初创阶段,由于它尚未从一些实质性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独立出来,因此它在内容体系和启研究方法上不甚完善。其学科体系由不完善的古典经济统计学、古典人口统计学和国势学等学科所构成。

古典经济统计学由政治算未派中的经济统计学派所创立,主要人物为英国的配第、金氏和达芬南,并以配第的《政治算术》为代表作。在此书中,配第最先提出采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及其相关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儿乎与现代统计相同的计量方法、分组方法和推算方法。但这部著作把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抽象分析和从数量上的实证研究交织在一起,是政治经济与统计学尚未分化前的状态,因此,《政治算术》还不能视为一部完整意义的经济统计学著作。受配第的影响,金氏进一步研究了分组法和估计法,编制了英国各社会集团的收入平衡表,达芬特提出了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相似性和内在联系进行估计和推断的思想,这些为古典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古典人口统计学为政治算术学派中的人口统计学派所建立,代表人物格朗特、哈利和苏斯密尔希。格朗特在《关于死亡表的自然与政治观察》一书中,提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有关人口统计的概念、分组方法、估计方法等,证实了出生、死亡、男女性比例等现象的变动存有一定的规律性,编制了第一张生命统计表。受格朗特的影响,哈利编制了著名的“哈利生命统计表”,用以人口推算人寿保险金。苏斯密尔希首次提出了大量观察法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证实了大数定律的存在。这些人口统计理论与方法,构成了古典人口统计学的内容。

国势学为十七世纪中叶的德国国势学派所创建。早期的国势学派(记述学派)代表人物有康令、阿亨瓦尔、施廖采尔等,‘他们的国势学,仅采用记述的方式,罗列各国的重要社会经济情况,不具有现代统计学的特点,他们的贡献,仅在于阿亨瓦尔将国势学改名为统计学,确定统计学这门科学的名称。后期的国势学派(表式学派)代表人物,有安杰生、克罗姆、海伯纳等人,他们的国势学从政治算术中吸取营养,以计量为主,采用数列或图表表示国家的显著事项。显示了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术学派的综合,并成为各国政府统计的代表。

综上所述,.古典统计学实际上是萌芽阶段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或者说,统计学产生是以社会经济统计学的面目出现的。它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学科发展以合为主,学科体系层次简单。

2.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近代统计学,系指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中叶的统计学。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政府统计机关和民间调查机构纷纷建立,定期公布统计数字,统计工作从一般的政治管理扩展到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专业统计,统计学派的争论和统计刊物的出版,共同促使了统计学科发生分化。近代统计学学科体系由近代经济统计学、近代人口统计学和道德统计学科构成,学科发展以分化为主要特征。

近代经济统计学是沿着配第一达芬特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由于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问题的专门化,使经济统计学发生分化。十九世纪末,重农主义思潮的兴起,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使农业统计得以建立,拉瓦锡的《农产量统计》就是其代表作。十九世纪初,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为解决工商业中出现的间题,需要收集资料从数量方面加以研究,工商业统计也应运而生。同时航运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使得航运统计、贸易统计和劳工统计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一十招九世纪以后,人们对物价的变动甚为关心,一些学者不仅编制出各种物价指数,而对物价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创立了物价统计。

近代人口统计学是沿着格朗特一哈利开拓的道路发展起来的,并由最初的生命统计向保险统计、卫生统计或医疗统计方向发展。随着人寿保险事业.的发展,对科学的生命表的需要日益迫切,哈利生命表虽为当时保险机构所惜重,但仍存在许多缺点,引起了一些学者对生命统计和保险统计原理的进一步研究,贡献最大者首推英国的米尔思,他著《论年金和人寿保险价值及生存者》,编出了著名的生命的统计表一一“卡莱尔表”,奠定了保险统计学的基础。由于生命的长短与医疗或卫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生命统计向卫生或医疗统计发展是合乎逻辑的。路易斯、格里芬、维勒米和盖伊等人对此作出了显著贡献。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和新的统计方法的出现,人口统计学在分化的同时,一也由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凯特勒就通过静态的研究,揭示了“人的出生、发展和死亡是服从一定规律的”(统计规律)从而使人口统计学趋于完整。“道德统计”和“道德统计学”之名最早由法国的格雷提出并使用,但在此间题上最有成就的当数比利时的凯特勒。他在《犯罪倾向》、《社会物理学》等著作中,研究犯罪统计、犯罪动态及其原因并认为犯罪现象同人口现象一样,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统计规律性),马克思对他的成就曾予以肯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凯特勒之前,无论是人口统计还是经济统计,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为“学”。凯特勒把概率论广泛地引入社会经济研究之中,实现了政治算术学意义的统计学和国势学中表式学派的统计思想与概率论的综合,才使统计学真正成为科学意义上的统计学。凯特勒被视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3。现代统计学学科体系

现代统计学,是指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的统计学,由于概率论的引入,使统计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统计学科进一步分化与综合、学科体系日益健全和完善,现代统计学已成为一种多门类、多层次的科学。

(1)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体系。自凯特勒将概率论正式引入统计学以后,一些学者遵循他的《论数学与统计的关系》和《社会物理学》等著作的观点,侧重吸收他的研究方法,使概率论在自然和社会现象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并发展为一门通用方法论学科,即数理统计学,这门学科的命名最早由威梯斯坦确定并推广使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数理统计表现为描述统计学,由旧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数理统计表现为推断统计学,由新数理统计学派所创建。需要指出的是,新数理统计学派,不承认社会统计学是一门现代统计学科,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政府统计工作的总结或者说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研究中的应用,同时他们“计量不计质”观点,也是今天“通用方论法”的来源之一,成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大弊端。

(2)西方社会统计学学科体系。十九世纪中叶至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统计学(简称社会统计学)由旧社会统计学派所创建,代表人物有克尼斯、恩格尔、梅尔等人。这门学科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而正式命名则迟于后者。因为早期的统计学都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没有必要在“统计学”前面冠以“社会”字样,正是由于数理统计学的出现,为了以示区别,才给原有各统计学科加上一个概括性的名称一一“社会统计学”。这一名词由纳普最先提出,由凯尔作为专用书名使用。社会统计学的的研究对象为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法限于大量观察法,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数量关系探索国家、社会动静集团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包括状态规律、频率规律、发展规律和相关规律等,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统计、经济统计、人口统计、道德统计、消费统计等,实现对近代统计学各学科的综合,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与数理统计学相比,社会统计学在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居优势地位。

(3)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社会经济统计学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对国家的统计组织和统计实践作出重大变革后,在对社会统计学(旧社会统计学派的统计学)批判地继承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性质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在质与量的辨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研究方法除继承社会统计学的大量观察法外,还提出了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并认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有效地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作为国家管理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服务和监督的重要手段,以及用以制定和检查计划的基础。统计工作在前苏联受到空前的重视,社会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已成为门类齐义、系统完整的现代统计学科,并与数理统计相对立。

五、我国统计学学科体系探索轨迹

建国以来,我国对统计学学科体系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数理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现代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学,是以分析客观大量现象数量关系与变化、研究客观大量现象中受概率论支配的客观规律性,’其在学科归属上,应当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数学学科体系范畴,在学科性质上应是一门唯一的、可用于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的通用的统计学。这种人还认为,随着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生物、化学等各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并按各领域分别加以分析与总结,从而形成了按具体领域分类的应用数理统计学,即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同时指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所形成社会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与在苏联统计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完全两回事,前者是为社会与经济研究用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不是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而后者仅仅是指标罗列、指标解释与经验总结等。

2。t’4旨标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受1954年3月前苏联科学院、中央统计局和教育局联合通过的决议影响,并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教条式的接受了决议中的有关精神。决议中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方法。……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苏联百科辞典》“统计学”词条)还认为数理统计学只属于数学学科体系,即只承认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

3.“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横向的、方法论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认为“统计学本米就是同数学、计算分不开的,根本就不存在无数学和不计算的统计学。‘数理伙‘数学’在外文中本是一个字,从严格的逻辑意义说,根本不应该在统计学上冠之以‘数理,一词。”从而认为,单纯的数理统计学只是数学的分支,但随着数学(包括数理统计学)在工程技术、生物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中应用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等,已不再是数学的分支,而是以工程、生物现象等具体数量方法为研究对象的方法科学,属于统计学范畴。于是,新的统计学学科体系便由“指标型”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与数理统计学往各具体领域中应用形成的生物统计学等所构成。我们称这种体系为“指标加数理应用型”统计学学科体系,以区黝于“指标型”体系和“数理型”体系。

4.“综合型”统计学科体系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仅仅把数理统计看作是数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统计学学科体系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仅仅把社会经济统计学看作是唯一的统计学也是错误的,而把统计学说成是两门也是不严谨的,统计学只有一门,它既包括社会科学中的统计学,又包括自然科学中的统计学,既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又包括数理统计学及其应用李科,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特征应包括:思维科学一一数理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社会科学一一社会统计学及其分支学科,自然科学一一生物、气象、物理、天文及环境统计学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认为统计学学科体系是由若干个层次或级别的多种统计学科所构成的“综合型”一学科体系。

六、杜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框架

本课题构筑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时,除遵循基本原则外,还着重考虑如下因素。

第一,努力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统计学学科体系,全面体现我国统计活动的实践,全面体现我国统计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全面反映近年来我国统计科学研究的成果,使社会经济统计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篇8

1.直观性和展示手段多样,更符合《统计学》教学的实践性要求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数量分析的实践能力,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应用式教学。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较多地偏向了统计学方法的数学推导和例题演示计算,更多是一种研究式教学,无法展示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与之相对应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等为辅助手段进行案例教学,如制作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进行数据展示,对大规模案例数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等,直观、生动地进行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更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授课信息量大、节约时间,能够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在传统板书教学中需要教师板书的内容也就很多,而多媒体教学由于将这些内容事先制作成演示课件,这就大大节约了板书所占用的时间,给教师充分的时间讲解。同时,还可以补充相关案例应用,授课信息量非常大,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3.高效率和实践性特征,更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

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各高校纷纷展开了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面、培养创新人才为主导的教学改革。为此,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调整,通过压缩原有课程课时增加或调高实践教学比例,等等。而这些改革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模式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多媒体教学所天然具有的实践性特征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其教学的高效性也能很好地完成压缩课时下的基本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授课模式单一

《统计学》引入多媒体教学主要原因在于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样,除了以计算机投影教学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以板书进行必要的公式推导、计算演示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相关的统计软件操作演示,以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的统计分析能力,这些才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而在实际教学中,目前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过多地依赖投影课件使得多媒体变成了单媒体,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板书对《统计学》中的部分公式进行必要的推导、计算演示,教学过程完全变成单一的教学课件展示,更不用提结合相关统计软件给学生演示统计分析过程了,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思考理解《统计学》中各种方法的思想和应用。

2.教学内容单一

《统计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主要是为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定量分析本学科、专业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理解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所区别和侧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在制作《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内容时,对所有专业基本一样,没有区分,教学内容整齐划一,与专业结合不够,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作用,而往往把统计学看做一门数学课,更难以理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个问题在目前许多高校《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的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在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模式、方法大多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而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在课程考核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仍然停留在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期末考试+平时作业”的模式,期末考试的比例一般多为70%甚至更高,考试内容也基本上以教材理论内容为主,平时考核主要是考勤加课后习题作业。这种传统的“轻平时、重期末”课程考核模式对于《统计学》这样强调应用的课程来说弊端重重:

首先,平时考核以课堂考勤和课后习题为主,课堂考勤只是点名查到课情况,课后习题作业一般是学生课后完成,也可以通过照抄、拷贝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和动力,无法有效督导学生的学习。

其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改进。

第三,这种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与《统计学》的实践性要求相去甚远,难以锻炼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信息量过大、教学密度过高

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设备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授课信息量。但是这一点优势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就会适得其反。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部分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过多加大了授课信息量,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消化和理解;同时,教学信息量的加大使得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够突出,不能引起学生特别重视,这些都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5.课件播放速度过快

主要是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输入与学生接收效果的关系,授课节奏掌握不够好,经常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授,课件播放速度过快,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要么忙于记笔记,而无法听教师讲解;要么听教师讲授而记不了笔记,上课成了“满堂灌”,严重影响《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点可以说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通病”。

三、提高《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思考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接受者,也是教学效果的最权威评价人,因此,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观察注意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演示、统计软件操作和内容讲解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节奏与信息量,同时,在课间和课后要深入学生中间,主动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授课情况,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2.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发现问题、激发教学创新,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具体的,对于《统计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和分享《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经验。

3.加强统计学实践、实训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统计学》教学效果。而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其价值,吸引学生学习。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统计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在《统计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一定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和时间,如让学生课余就社会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亲身完成问卷设计和调查工作,并运用统计软件实践操作,完成调查数据的搜集、整理、展示、概括性描述、模型分析等,体验完整的统计研究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统计学方法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统计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4.结合授课学生的专业,建立和完善有侧重的《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体系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多媒体教学中,应结合学生专业,建立和完善有侧重的教学体系,这包括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侧重与不同。如对市场营销专业讲授《统计学》时,考虑到该专业实际中经常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以及分析调查数据,在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方面适当多讲些,教学过程中可以案例教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教学软件方面则建议选择EXCEL、SPSS等市场研究中常用的基础统计软件;而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等经常需要统计建模分析的专业,则需要在统计推断、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等内容部分有所侧重,可以理论教学结合研究式教学,选择EXCEL、Eviews等软件;等等。当然,这一点对于《统计学》授课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对《统计学》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以及该专业有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学生也能理解统计学和本专业的结合点。

篇9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26-02

一、前沿

早在清末,我国就在商科开设了统计课程。到1949年,已有近2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统计学系。1949年后,受苏联的影响,统计学科逐渐被人为地割裂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种统计学。数理统计日益趋向于理论化,而经济统计则越来越指标化、简单化,统计的理论和应用严重分离,极大阻碍了统计学科的发展。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统计学升级为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实现了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的独立。2011年6月,统计学科评议组确定了统计一级学科的5个二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经济学);数理统计学(理学、经济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理学、经济学);生物卫生统计学(理学,这就为统计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如今,统计方法不仅可应用到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生物、医学、制药、卫生、工程、司法等领域也需要大量统计专业人才。

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申报了应用统计学专业并获批,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这不仅为学校增加了一个一级学科,完善了学校的学科体系,也将不断培养出一批应用统计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在办学过程中,加强统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计算和数据挖掘等能力,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为例,探讨应用统计学专业用于实践教学的配套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课程一体化设置,应用统计学专业和统计学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问题。

二、学科建设

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与设计在学科建设中极为重要的。课程体系规划指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侧重于处理基础、时代和前沿的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应用、方法、理论三个方面该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如何使课程内容体系适应应用统计学的创新人才培养。

1.应重视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现代统计的理论和方法是基于数学建立起来的。在目前信息发展非常迅猛的时代,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数学工具,得出正确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课程的设计应该增加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比例。统计学是处理数据,而不是指标的解释的方法。概率统计描述了最简洁和强大的社会活动,提高概率统计教学的比重,是中国统计成熟的主要标志和重要举措。然而,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具有统计学专业的学校已经或削减了大量的数学课程或大大降低数学的难度,有的甚至又回到了过去的旧的社会和经济统计,其统计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削弱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

2.注重传授统计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统计理论与方法。学科建设是一门学科培养人才的基础,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目标应该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基础、厚统计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理解领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统计思想,熟悉现代统计及决策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具有使用统计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课程应包括运筹学、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统计软件、非参数估计、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测试设计和质量控制等。通过的课程学习的学生将具备基本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能力。此外,以建立统计模型,分析模型和测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3.加强计算机技术教育。最近,从事研究统计和统计应用人已经感觉数据的巨大数量的增长的影响的统计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大大增加。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数据处理从剥离的具体业务内容,并升级了。它奠定了高水平的统计应用程序的统一模型和自动化的方法了坚实的基础。可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必须有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基本知识。总之,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学生的统计知识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你要在金融工作中从事,需要学习经济学和金融统计课程;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域知识,如果你想从事卫生统计工作,学习医学统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实验教学体系

1.建设应用统计学专业教学的配套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为了加强统计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安徽理工大学在学校建设了专业实验室,与校外企业合作建成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和物质保障。学校申请了教育厅的专项基金用来建设数学建模实验室、数据挖掘与数据处理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和条件,近几年学校在竞赛方面成果显著,多次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另外,结合学校特点,我们与煤矿开采相关专业开展合作,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也在此过程中,统计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建设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一体化。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要掌握基础的统计学、应该数学、经济学理论,熟练掌握主流统计软件,善于数据挖掘与分析,会灵活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分析和解决经济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学生要会使用SPSS、SAS软件和R主流的统计数据为指标,通过统计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扎实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统计推断和数据挖掘能力,这个过程中也要强化培训教师必须掌握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R等主流统计;最后,学生们用熟练的软件技能,解决课程和实际应用中相应统计的例子,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熟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建设应用统计学专业和统计学学科建设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安徽理工大学积极鼓励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以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统计学抓住学校学科建设整改的机会和学校的几个重点建设学科合作研究,实现与煤矿开采、安全工程、地下空间、爆破等专业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深度,扩大统计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方向,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对交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平台。与此同时,安徽理工大学应用统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大量的实验和统计数据的做法的统计专业课程,服务实践的做法,及时更新,紧跟步伐时代和丰富的应用程序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统计实践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开放的数据,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参与有关教师统计研究这些领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2,(11).

[2]罗亚非,朱远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8).

[3]莫生红.高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09,(2).

[4]刘宏建,费为银,王传玉.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2,(11).

[5]苟巧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1).

[6]薛艳.应用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2,(5).

[7]闰立梅.统计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时空,2013,(2).

[8]王麟,苑延华,于海姝,等.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J].价值工程,2013,(3).

Research o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ty of Applied Statistics

GENG Xian-ya,XU Feng

(College of Science,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

篇10

新专业目录实施后,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原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已经基本构建。除规定的政治理论与德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外语以及体育和军事理论等课程外,已有课程体系与教育部管理规定的课程体系相吻合,体现了统计学学科、专业的特点,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归属有待调整。目前“高等数学(1)”课程在公共必修平台,“高等数学(2)”则在学科必修平台,“概率论”在学科必修平台,而“应用数理统计”在专业必修平台。设置的主要原因是学科必修平台的课程和学分较多,因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学分所进行的调整。但课程归属不清,造成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

第二,必修课中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仅包含中级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两门经济学类课程。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需要有较强的数学功底和数理统计理论,授予理学学位的应用统计学专业应该夯实数理基础,培养“厚基础”的统计人才。现阶段无论从学科必修、还是从专业必修课程来看,数理基础课程设置比例较高,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偏少,造成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重定量而不重定性的偏见,不利于凸显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应适当增加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诸如增设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为从事实际工作、展开数据分析拓宽思路,体现具体“应用”的特色。

第三,选修课应修学分比例较少,但课程面面俱到,过于宽泛,专业必修课程比例较高,专业选修课程比例较少。从已有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含“高等数学(1)”)的学分为71个学分,占专业课程设置比例的73.6%,选修应修学分为25.5学分,比例为26.4%。选修比例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选修模块主要包括保险精算和计量经济学两个专业方向模块以及非方向模块课程共计24门课程,部分课程比较近似,不能体现我校、学院的专业特色。

第四,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够优化。从统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必修课来看,如果授课内容仍以全校通选课程进行的话,其授课内容就会和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如抽样、回归等内容,因此该门课程的授课重点应调整为指标体系等内容,而不应面面俱到。再如专业必修课“抽样调查”和专业选修课“统计调查方法与实务”两门课程分别基于抽样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层面来介绍,授课内容会有大量的交叉,探究将理论方法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仅开设“抽样调查理论与实务”一门课程,融合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疑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

2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浙江财经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统计应用人才”。该目标与新专业目录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但是专业特点和特色并不突出。而事实上,应用统计学专业注重与我校优势学科诸如经济学、金融等的融合,注重培养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分析的应用统计人才。因而应注意提炼人才培养目标,显示专业特色,从而围绕专业特点和特色设置课程体系。

第二,反映专业特色,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设置专业课程。课程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就统计学学科而言,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其研究方法也不同,因而数理统计基础课程和经济统计基础课程也相对较多。由于受到学时和学分的限制,应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原则构建专业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课程设置中重视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不同课程的先后衔接工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各门课程的衔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既具备牢固的专业基础,也有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动手能力。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对涉及重复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协调和适当分工,避免教学内容的低水平重复。

第四,重视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设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程设置中要重视对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通过设计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实训课程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充分运用统计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建议

为有效解决目前我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第一,调整课程归属。作为理学学位设置的应用统计学专业数学基础类课程与其他专业的公共经济数学课程的性质不同,在课程归属理顺的基础上,给予学院相应的自,在总学时学分的规定下,不要作各个模块相应学分的规定。

第二,着手专业课程论证,精简统计学专业必修课程,增设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在调研其他财经类院校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精简统计学专业课程。学院应组织讨论研究并初步确定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的核心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凝练专业特色,提出专业应用方向,增设与应用方向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课程,对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合理的精简,与时俱进地设置统计发展潮流的相关课程,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邀请有丰富经验的统计学专家和学者参与论证,确定课程体系。

第三,集体论证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现行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内容一般是由授课教师独自确定,缺乏必要的论证。建议通过集体论证的方式,规范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好地协调可能出现的交叉和重复部分,做到授课教师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