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转型范文
时间:2023-04-11 05:4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转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三大央媒同时推出了自己的直播产品。一个是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发起的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另一个是央视新闻打造的融媒体新闻平台――央视新闻移动网;还有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而三大直播产品上线的时间正逢“2.19”讲话一周年,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三大央媒选在这个时间节点推出直播产品也是对高层促进媒体融合的一个回应。
事实上,三大央媒试水直播是在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救。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和媒体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面临着用户减少、人才流失、盈利薄弱等困境。根央视市场研究的监测数据,2016年上半年,电视广告收入同比下降了3.8%,报纸广告收入下降了41.4%,期刊广告收入下降了15.6%。①技术冲击下传统媒体的衰弱不仅出现在中国,国外的传统媒体也如此。皮尤《2016美国新媒体研究报告》中提到Facebook、Google、Yahoo、Twitter等平台成为了内容分发的主要渠道,将新闻集成它们的产品,这些公司也取代了以往新闻媒体的角色。②在新的传媒生态下,传统媒体亟须做出改变。
此次推出的三大直播产品是在移动化、数字化和社交化背景下媒体的一次变革,无论是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还是在用户互动和用户体验上都力图有所突破。
一、从传统电视直播到移动视频直播
直播是指在现场伴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而同步制作和信息。③直播对于媒体来说不是一个新鲜的词。直播最早始于广播,是音频直播。之后直播进入电视领域,早在1958年北京电视台就曾首次尝试直播,但后来由于技术所限和政治需要,“直播”被“录播”所取代。电视直播在中国真正得到重视是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称这一年为“现场直播年”。④特别是1997年,中央电视台连续进行了72个小时的电视直播,其“真实感”和“画面感”让观众感到电视直播的魅力无穷。
后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提升,直播的技术壁垒减少,直播操作更加简单且成本降低,移动视频直播时代到来。像新生的快手、美拍等直播软件的繁盛,使得只要有网络和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直播。
移动视频直播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电视直播而言,首先是互动性更强,互动手段更加丰富。电视直播还是单维的观看,观众和直播中的人物和事物是割裂的。而在移动视频直播时代,此时的观众已经不仅仅是观众,而是直播内容的消费者、参与者甚至是生产者。
其次,从直播内容上看,电视直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仪式性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另一种是事件性电视新闻报道。其中仪式性电视新闻直播往往与组织或政府的形象传播联系在一起,例如直播、国庆阅兵直播等。事件性电视新闻直播往往是该事件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无论是仪式性新闻直播还是事件性新闻直播,大多都是聚焦在社会的公共领域中。而在移动视频直播中,虽然仪式性直播和事件性直播仍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直播内容越来越向私人生活领域渗透,模糊公与私的界限。
最后,从直播风格上看,电视直播的风格比较严肃,互动性也很弱。而移动视频直播的风格更加多样,特别是随着快手、一直播、新浪直播等平台的兴起,很多网民加入直播大潮成为主播,直播风格更加娱乐化,也更强调互动。
二、移动视频直播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
(一)内容生产:UGC与专业生产相结合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指用户生产内容。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已经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专利。学者彭兰指出,UGC对于整个内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UGC对专业内容生产的补充作用;二是对平台的流量和用户规模起到拉动作用。⑤
央视新闻移动网搭建了全新的用户交互系统,包括用户上传、用户直播和用户评论区。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通过自有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平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电信运营商,利用定位和关键词搜索,找到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经平台认证授权后,用户可以直接向演播室传输现场画面,这是专业记者到达现场前的重要信息源。⑥如今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媒体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往往记者还没有到达现场,人们已经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快手、一直播直播平台把信息传递出来了。专业媒体与UGC合作,可以弥补其在时效性和一手素材上的缺憾。
此外,UGC与专业生产互融互通的关系并不仅仅体现在用户上传的内容对媒体的报道进行补充,还体现在UGC对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话语风格和话语体系的改变。
(二)渠道:打造平台,开放共享
传统媒体一直忧虑的是,为什么有高质量的内容,传播效果却差强人意。这反映了渠道的重要性。央视的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的“现场云”和《人民日报》的“人民直播”希望借助母体的影响力,打造一个内容聚合的平台。目前,已有37家省市级电视台宣布入驻央视移动新闻网;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的102家机构入驻新华社的“现场云”;“人民直播”则与新浪微博和一直播合作,也有百余家媒体机构、政府机构、知名自媒体和文体名人加入。
传统媒体的转型应该结合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共享。以央视新闻移动网为例,入驻机构将获得访问央视新闻移动网媒体资源库的权力,获得平台上的海量视频和稿件资源,而央视也将内容资源整合,增加了平台内容的丰富度。有声音认为,央视此举将大大改变电视新闻媒体资源分散、竞争力薄弱的现状,逐步摆脱对商业互联网平台的依赖,在稿源拓展和版权保护上有所发展。⑦
今日头条高级副总裁赵添曾说,传统媒体做直播缺乏两个条件:一个是没有可以快速实现的、可以给每一个记者配备的直播工具;另一个是传统媒体的移动端不具备把采到的视频快速触达用户的渠道。⑧而此次央媒涉水直播就是想在这上面补齐短板。新华社的“现场云”基于“现场新闻”的技术平台,向所有媒体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记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进行素材采集和同步回传,而传回的素材可进行在线编辑,时效性大大增强。
(三)产品思维:个性化服务和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转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抛弃过去单纯做内容的做法,而应该把内容当作产品来运营。此次央媒推出的三大移动视频直播平台运用了产品思维,考虑到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不是进行统一的信息供应,而是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是通过用户数据收集和分析实现的。
央视新闻移动网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可以为入驻的媒体机构提供用户画像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使用时长、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搜集,从而描绘出用户的兴趣图谱,再整合平台上的内容进行精准推送。这其实是传统媒体走出的一大步。个性化的服务是千人千面,但是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避免“信息茧房”。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用算法不断给人们推送让人感兴趣的信息反而让人们更加无知,因为用户失去了对社会整体全面的感知,从而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
把内容当作产品运营的另一大思维转变就是把传统的受众当作用户服务,注重用户体验。良好的用户体验不仅体现在界面的友好性上,还体现在广告的投放、观看的效果上。在移动直播视频中,央视新闻网通过对用户的追踪,获得了用户观看某一直播节目的时长、互动频率、互动内容等数据,进而科学地定制个人观看方式。此外,观看直播不再是从记者规定好的角度去看,把内容选择的自交由用户。例如在对两会的一场记者会的直播中,用户可以选择从外景、记者席和发言席多个角度进行观看并及时评论。视频直播中新技术的运用也提升了用户体验,比如说AR、VR,使新闻场景真实可感。
(四)从业人员技能升级:全能记者和“网红”主播
移动视频直播中的记者和传统媒体时代的记者相比,所需的技能要多很多,甚至有人提出了“全能型”记者的要求。记者要熟悉多种多媒体技术,对采访、出境、视频剪辑等技能都要熟练。财新的记者曾说过在两会视频直播过程中遇到的不适应之处,采访前准备了充分的采访提纲,但在视频报道中由于现场“堵人”采访时间有限,无法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这通常是文字记者所习惯的方式。⑨此外,H5、数据新闻、全景地图等多种新闻呈现方式兴起,记者还应掌握多媒体讲故事的技能。
诚然,要求记者掌握多种技能是硬件方面的要求,软件方面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全局的把握。现在的新闻生产不是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多部门合作。一线记者采访回的素材要经过多重加工在多平台上分发,这就要求记者对素材有判断能力,什么样的素材适合以什么形式在什么平台上发都应该心里有数。
移动视频直播中的主播和传统电视中的主播所需的技能也不一样。但三家央媒相比较而言,央视更擅长视频领域的制作,从此次两会直播的成功也能看出来。传统电视中的主播与观众的互动有限,直播的视角也是固定的。但是在移动视频直播中,用户可以即时评论,主播可以即时收到反馈,这就要求主播对现场把控和应对能力都非常强。南方报业在2016年提出打造一批具有新媒体采编运营能力的主流“网红”,《法制晚报》也宣布要在2017年重点招募和培养一批在互联网中有影响力的“直播+”记者。做“网红”主播和记者,新闻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仍是第一位,但需要适应用户新的信息消费习惯和新传播生态中的信息传播规律。
三、结语
此次三大央媒在2月19日同时推出直播产品,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次有益尝试。传统媒体想要重生,除了要不断探索类似视频直播这样的新手段外,还需要新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要融入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思维,不仅是组织内部的开放共享,还应该整合多种社会资源。此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挖掘媒体服务的价值。
当然它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所在。网络直播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迅速发展,根据艾瑞的《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达3.12亿。但巨大的市场规模下却乱象丛生,许多主播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三大央媒进入直播市场也是希望能够带去一股正能量的清流。
注释:
①赵曙光.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与传统媒体转型――基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分析[J]. 新闻记者,2016(9).
②搜狐网:皮尤《2016年美国新媒体研究报告》.http:///20160617/n454971155.shtml.
③谭天. 在中国,网络直播还能走多远?[J].南方电视学刊,2016(4).
④曾一果. 媒介仪式与大众娱乐――关于现场直播的媒介分析[J]. 当代传播,2010(5).
⑤彭兰. 社会化媒体:媒介融合的深层影响力量[J]. 江淮论坛,2015(1).
⑥德外5号:今日正式上线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不仅仅是一个APP. http://chuansong.me/n/1586795151624.
⑦传媒大眼:央媒纷纷布局移动直播,人民直播、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上线. http://chuansong.me/n/1590073052434.
⑧新榜:今日头条又有哪些对自媒体的重大利好. http:///article/630318.
⑨邱嘉秋、吴雨俭.移动新闻直播有望成为媒体转型重要“风口”――以财新传媒视频直播报道为例[J]. 中国记者,2016(8).
篇2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转型;融合
一、数字时代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新媒体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文化、经济、思想等。新媒体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媒介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介的发展格局。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主要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以及延伸性三个特点。
交互性指的是新媒体中的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同时是信息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互联网的互动特征使得人们的信息沟通、问题解决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具有一个更加便捷的渠道。
即时性主要是指通过新媒体,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受众。即时性是新媒体一个重要的特征,全世界覆盖的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和分享信息,使得网络的信息传递和的速度非常迅速。
延伸性是指新媒体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新媒体的传播对象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延伸到世界各地。
同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的网络、移动客户端等具有以上的这些优势,在传统媒体和新版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借鉴这些优点,促进未来发展。
二、新媒体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一)创新了媒介信息传播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电话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无论是报刊还是电视台,都只是单方面的向受众传递信息,而不能及时了解受众的感受。而以网络为基础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既可以是单向传递,也可以是双向互动。而且新媒体具有信息搜索功能,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社会传播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二)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和数量
由于互联网技术储存功能,以及信息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具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强大的搜索功能使得受众可以轻易的在最短时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同时由于SNS交互网站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使得受众在阅览自己感兴趣信息的同时,可以实时发表和分享看法,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
在传统媒体发展时期,报纸、书籍等都具有一定的固定制作和发行模式,所有的信息都需要通过出版社才能够进入受众的手中,但是在数字时代,通过新媒体技术,作者可以直接绕过出版社或者是报社,直接将信息内容传递给受众,由此使得报社或者是出版社在信息传播中的话语权削弱,受众获取信息成本降低,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由书籍、报纸等,转化成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
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案例分析
凤凰电视台,华语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少数几个获得落地的境外媒体。凤凰卫视的前身是星空传媒旗下的卫视中文台,1996年今日亚洲有限公司与香港卫星电视有限公司与华颖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凤凰卫视有限公司。凤凰新媒体,整合包括凤凰网、手机凤凰网和凤凰视频三大平台。为主流华人提供互联网、无线通讯、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优质资源和服务。
凤凰一直是被业内认为在传统媒体孵化出来的新媒体当中做的不错的公司,凤凰卫视为什么能够走在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的前列呢?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由凤凰电视台的体制所决定的。凤凰电视台是完全私人的电视台,第一大股东是刘长乐先生的“今日亚洲”,占据公司份额的45%,中国移动相关分公司占据公司份额的19.9%,星空传媒占据18.9%的公司份额。18这种企业性质决定凤凰卫视在节目的播出,内容的把控都有较大的自;其次凤凰卫视总部位于香港,融汇东西方文化。在西方较为规范的传媒市场的借鉴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效率的管理团队。另外香港传媒市场开放,融会贯通,也有利于凤凰卫视准确的把控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再次,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市场营销同步,资源配置得当。传统电视媒体和凤凰新媒体相辅相成。这一系列的原因才促成了在当前传媒电视媒体普遍遭遇艰难的情况下,凤凰电视台依旧保持抢进的竞争力。
凤凰从底层开始,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打通底层的数据技术平台。凤凰特别开发了基于两种媒体渠道的“章鱼系统”。好比章鱼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无所不能触及。简单的说就是让凤凰卫视能够及时的调取凤凰新媒体所需要的一切数据,将两个渠道的资源全部共享,形成云数据存储。将底层技术打通后,台网互动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接着是内容的同步。凤凰实现夸平台的服务,将传统电视媒体的载体即电视剧与新媒体移动端的载体手机端打通――双屏互动。做到让两块屏幕互动起来,各为主体又各为对方的附属屏幕。做到了技术、内容的沟通无障碍之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双渠道营销,整体广告营销方案。最终形成全媒体的局面。
凤凰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其实也是对于新媒体的转型,在当下的社会、科技发展速度下,互联网媒体都可以说算是传统媒体了。凤凰正是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革,才一心要打造自己的全媒体平台。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足够的警示和冲击。
四、结语
虽然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趋势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从传播学上来说,并没有哪一种媒介会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未来的传播媒介必定不会形成新媒介独霸天下的格局,而是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各类媒体不断的根据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市场改革和调整而形成的媒介融合。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竞争愈演愈烈,传统媒体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认清自身不足,借鉴新媒体的优势以及自身长处,积极的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新旧媒体融合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稻菔贝;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108 -02
一、新媒体定义以及新旧媒体不同点
(一)新媒体定义
“新媒体(new media)”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它不再局限于声音、图像的传播,而是借助于新的计算机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关系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突破,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于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发展。
(二)新旧媒体特点与区别
1.新媒体特点
由于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平台,所以它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交互性、及时性、共享性与个性化。传播呈现多元化、扁平化、融合话的特点。
2.传统媒体特点
传统媒体由于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报道具有严谨性、权威性。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区别
传统媒体以一种传统的大众方式,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形成一对多的传播局面,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互动性。这种单方面的传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新媒体以互联网为媒介,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向用户提供一个交流沟通平台,使媒体、群众之间的交流更为便利,具有很强的参与互动性。由于互联网的特质,信息更新不再落后,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时刻发生的事件都可以随时在网上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将重心由内容转向服务。
(二)传统媒体转变背景与现状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使人类经历了原始的口头传播、传统的印刷传播、新兴的互联网传播。反之,不断发展的传播技术也帮助了科学技术的推广传播,为社会发展前进做出了贡献。在整个进程中,传统技术与新兴技术相互交融,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技术中打破了原有状态,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同步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无论是哪一种传播方式都有着自身的优点与局限性,需要在未来不断完善。传统媒介传播方式单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缺乏媒体与用户的交互性。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填补了传统媒体的空缺,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信息的个性化、及时性、交互性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占据垄断地位,由主流媒体担任着信息筛选、的重要职责,形成了一对多的局面。受众在信息的传播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去甄别信息的真伪,随着电话、手机、网络等一系列传播方式的发展,传统媒体在整个领域的占有率不断下降,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截至 2009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 3.38 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已达 1.81 亿;而到 2009年底,我国的传统媒体如纸媒的发行量刚突破 1 亿份。
对于传统媒体转变现状,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角度。王宏宇、周湘艳、 刘孟达从技术升级、文化变迁、大众需求的快速变迁催生了当代时刻变换的媒体大环境来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有所突破。其中刘孟达提出了大众需求的变迁包括用户的分流。在手机、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用户跟随度正在逐渐下降。陈栋、王丽明从三个方面来告诉我们传统媒体转型十分紧迫与必要。第一,由于受众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媒体应该向多元化发展。第二,市场的竞争变得格外激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经不能并行发展,必须亮出各自的“秘密武器”。第三,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信息的传播更新快速,传统媒体收到强烈冲击,影响力不断减弱,因此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用户的速度。而白奇峰对于传统媒体的现状说明得更加准确,由媒体的大环境引申到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无一不告诉了我们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他认为第一,传统媒体面对信息内容的挑战。传统媒体对信息量有限制。第二,传统媒体面对着传播方式的挑战。由于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的媒体,缺少受众向报纸反馈信息的渠道。媒体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缺少广泛的沟通交流。第三,传统媒体面对信息时效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每当新闻发生时,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获取第一手信息,而传统媒体的特性使其信息传播不得不落后于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面对信息表达的挑战。传统媒体使用文字、音像形式使信息的传播较为扁平化,而新媒体则更能全面、立体地传播信息。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垄断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媒体不再具有信息选择权,受众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选择者,经过媒体筛选、加工报道的信息不再具有吸引力。传统媒体虽然也在不断扩展中,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整个媒介领域的地位持续下降。
(三)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
1.转向新媒体
面为危机传统媒体不得不转变时周凯莉认为传统媒体转型需要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新媒体接地气的同时也要打破路径的依赖,巧用新媒体的思路来发展传统媒体,建立数字化机制。此外,反其道而行之也十分重要,传统媒体可以变身为新闻高级定制工坊。我认为这种路径是陷入了转型误区,传统媒体如果用新媒体的思路运作就叫做转型的话,这样的方式不能让传统媒体在保留自身优点的同时,与新媒体竞争。而是完全沦陷在了新媒体的漩涡之中。这种方式无疑是不明智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更有道理。
2.媒体融合发展
对于传统媒体转型白奇峰、汤宇时、洪杰文、杨菲、王宏宇、陈圣强、孙婷、郭全中、戚昌慧 孙群正、周湘艳等人认为传统媒介与新的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式的而是叠加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但绝对不是简单堆砌几个新媒体的理念。
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较为重要的是要增加媒体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打破被动、束缚、不平等的传播环境,探索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帮助。
在行业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改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变革理念。传统媒体要改变观念,积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转变传播主体和传播形态变化的认识,各类信息通过新技术实现多渠道的。
(2)从把关人转变为服务者。在信息报道上,传统媒体出于权威性、政治性的考虑,发表内容都是经过筛选的,现状需要的是把握新媒体受众的偏好与需求、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3)坚持内容为王,推进内容创新。整合信息优化内容,针对用户个性传播,谨防低俗内容,成为信息传输终端与内容提供商。之后还要转变角度,用信息服务的理念来替代内容为主的理念。
(4)融合媒介技术。将新、旧媒介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方式或者媒介形态。要由适应于传统媒体的方式转变为适应新媒体的技术发展,依靠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匹配。
(5)从业人员工作方式转变。需要引进创新性人才,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练地应用文字、图片来报道信息,同时也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能使用音像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与传播。
最近几年媒体界不断讨论传统媒体的转型与融合发展,各有各的主张,然而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仍没有一个定论,传统媒体仍不断地遇见新问题。所以融合与对接,该如何部署需要审时度势。传播媒体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新媒体的出现与冲击并不会完全取代魍趁教澹反而会使传统媒体不断谋求发展,革故鼎新,从而开辟新的道路。由此可知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的转型中,如果完全脱离了本身,走向新媒体的道路,无疑是自寻死路,如果选择在发展中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中避免认识、思维、和路径的误区。传统媒体将会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天介.传统广电转型之道[J].探索经纬,2013,(12):27-30
[2]李D.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J].中国传媒科技,2013,(03下):26-27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51.
[4]江凌.试论 21 世纪的传媒人才走势[J].中国报业,2009,(07).
[5]王宏宇.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探析[J].新闻战线,2015,(02下):42-43.
[6]周湘艳. 跨媒体整合传统媒体转型之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实践跨媒体深度整合[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04):97-98.
[7]刘孟达.媒介环境下地方广电媒体的突围路径――绍兴广电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3):35-38.
[8]陈栋,王丽明.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前哨,2014,(09):37-38.
[9]白奇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中的发展历程[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8-81.
[10] 周凯莉.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接地气或者更高端[N].证券时报,2013,10(A03).
[11]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即,2010,(08):58-60.
[12]洪杰文,杨菲.理念、技术与内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的“三驾马车”[J].新闻前哨,2015,(02):61-63.
[13]王宏宇.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探析[J].新闻战线,2015,(02):42-43
[14]郭全中.传媒大转型[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15]戚昌慧,孙群正. 拓展广电媒体新空间一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谈起[J].新闻前哨,2007:2-3.
[16]陈圣强,孙婷.从澎湃新闻看传统媒体转型之路[J].新闻知识,2015,(09).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移动化转型 澎湃新闻
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首个移动媒体端――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实现移动化转型的开路者,它的上线引起了巨大反响。无论从改革策略、经营模式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澎湃新闻在整个传统纸媒向新媒体移动端转型的大浪潮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上几个内容出发,对新旧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思考,探索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移动化转型。
一、从受众研究出发的改革策略
20世纪7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受众在使用媒体时抱有不同的目的,而且受众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媒体使用的控制权。而澎湃新闻从传统纸媒实现移动化转型的过程,在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受众研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
1、全方位把握新媒体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过度到移动阅读、网络阅读等移动化新媒体,澎湃新闻则通过受众的研究分析,确立了全面的新媒体传播矩阵,主要包括门户网站、APP客户端、微博和微信订阅号等。其中,门户网站的内容与APP客户端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一致,微信公共订阅号推送的则是“澎湃新闻”当天最热门的文章,在微博中提供的则是细化APP内容,推送关注较多的内容。
2、专注于提供高品质原创内容
澎湃新闻在上线之初就对内容有着没请的定位,作为报道的内容基本锁定与时政新闻类或文化类文章,“原创”、“深度”等标签吸引了大量网民的注意。
澎湃新闻的大量自身采编人员来自其母体《东方早报》,这为澎湃新闻内容的专业化和优质化提供了保证,在网络日益娱乐化、同质化的今天,澎湃以独家、高质的时政和思想、资讯以及评论,满足了用户对于新闻的新鲜与时政的要求。
3、全新新闻形式满足受众需求
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参与感与自我认可感是受众的重要需求,。澎湃新闻在新闻的呈现形式上采取了问答对话的形式,受众可以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论与提问,甚至可以进行追问,由受众提出问题,受众发表观点,编辑适当整合,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并进行实时更新,将优质u论和互动转化为内容在首页进行呈现。
除了APP平台外,澎湃新闻更利用微信平台帮助用户扩展人际关系,提供用户粘性。用户可以再微信平台上实现线上交流和“澎友圈”的发展,澎湃官方会定期组织线上活动,满足受众人际交往的需求。
二、立足移动化媒体时代的经营模式
在移动化媒体时代刚刚起步尚未定型的今天,如何建立适合新媒体发展的盈利模式是所有传统媒体进行移动化转型所面临的重要阻碍。
1、多元控股,整合产业资本
澎湃新闻项目运作之初由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进行注册,注册资本为两千一百三十万元,后期整合上海报业集团一亿元、绿地集团一亿元、弘毅资本两千万、管理团队两千万的多元增资,使得澎湃新闻的初始阶段便拥有着资金实力抢、资本运作能力强的先天优势,在后续的经营与发展中有着强大的资金支持。
2、提供内容,从用户中收益
“澎湃”虽为其平台所有用户提供无差别的内容提供,但其目标和新用户定位于关注上海、关注中国的政经界人士和影响力、购买力强的中高端人士及海内外精英。澎湃新闻整合高质量核心用户群体,实现广告与线下活动的结合,针对性的实现广告盈利与产品营销渠道的双重价值。
3、汇集用户,综合营销服务
三次销售是指在传统纸媒的“卖报纸”和“卖广告”这两次销售的基础上,在纸下线下布局垂直产业,把服务卖给读者,把读者变成用户,这就是“卖服务”。澎湃新闻便是利用这一点,在销售环节中做好汇聚用户资源的工作,为下一步的综合营销做好铺垫。
三、基于“内容”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澎湃新闻作为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进行移动化转型的先锋军,被冠以“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但就目前的市场热度来看,澎湃距离老一辈的凤凰新闻和网易新闻却无法望其项背。
1、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攻方向
澎湃新闻在上线之初制定了原创和高品质的新媒体发展策略,针对目前泛娱乐化时代中网络媒体的同质化、新闻主题不明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改进,提出“时政”和“思想”两大口号,针对特定人群进行传播,确实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2、重视技术才能真正适应移动化媒体时代
与传统纸质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基于网络发展而来,相应在技术层面上也对新媒体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澎湃新闻在APP平台采用了简介大方的排版风格,在微信平台上则大胆采用了大图与摘要的新闻形式,但在传统新闻内容移植新媒体平台过程中的视觉设计上仍然没有较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传统纸质媒体能否顺利进行移动化转型,仍然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发展问题,“澎湃新闻”作为《东方早报》母体之下的新媒体尝试,为传统纸媒的移动化转型吹响了先锋号,虽然获得了阶段性的探索胜利,但未来能否实现真正的转型,仍待时间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我心澎湃如昨”:澎湃新闻与新闻客户端的崛起》新闻界ISSN1007-2438.2014年第18期常江杨奇光.
篇5
关键词:全民摄影;新媒体技术;摄影记者;转型分析
随着手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媒体技术逐渐登上摄影行业的舞台。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摄影,改变了传统摄影的桎梏。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全民摄影状况。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挑战,促使摄影记者开始转型。摄影记者的转型,可以为摄影行业带来巨大改变,让摄影行业可以更上一个台阶[1]。
一、新媒体环境下摄影的特征
1、传播者不再具有中心地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传播者不再具有中心化地位。在全民摄影的环境下,每一位摄影者不仅能够成为摄影人员,还可以承担传播者的身份。摄影信息的传播决定权通常会在传播者的手中。在传统的摄影媒体中,传播者通常会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传播,具有集中化、中心化的特征。而在当下,手机及互联网络的应用,让传播途径变得多样化,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大降低了摄氧信息传播的门槛,让信息传播成为大众化传播,让摄影技术成为大众化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传播者的中心地位。2、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趋向融合化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已经能够将纸质、广播、电视等多种传媒方式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在传统的传媒环境中,通常不允许各个传媒渠道进行信息分享和沟通、协作[2]。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则有明显不同,传媒中介的融合性是当代传媒行业的重要特点。其中,在传媒行业中担当先锋的摄影记者也受到影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摄影记者在进行采访或其他工作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渠道进行摄影信息传播,将视频、图片、文字有序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是摄影行业中的重大进步。
二、全民摄影环境下摄影记者的转型分析
1、摄影记者专业技术的转型在传统摄影记者工作中,摄影设备通常只能由公司提供,都是统一配备的,而在全民摄影背景下,摄影记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摄影需求,选择更加专业的摄影设备。采用适当的摄影设备显著提升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3]。对于过去难以拍摄或者危险系数过大的摄影场景,可以利用无人机设备进行拍摄,改变传统的摄影方法。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采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拍摄,让观众能够光看到更加全面的的开幕仪式。尤其是当节目展现出造型时,从空中进行俯视拍摄能更好的将节目展现出来,达到预期的表演目的。当摄影记者完成现代化摄影方式转型,提升摄影技术时,可以让摄影内容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2、摄影记者应当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传统摄影记者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或者报纸媒介进行摄影信息传播,极大的局限了摄影信息的传播地位。在全民摄影环境中,摄影记者可以摆脱传统摄影媒介的束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中,可供选择的传播媒介很多,可以根据大众喜好进行传播,提升传播效率。新媒体技术平台为摄影记者进行摄影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是一种优质转型。如,王天定采用微博平台将未发行的摄影作品进行传播,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在2014年12月,王天定还曾以“微博@河南”为主题进行了巡回展出,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由此可见,采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成为摄影记者转型的一种新模式,大大降低了传统模式对摄影记者的约束。3、进行视觉化图片拍摄摄影记者在进行拍摄时,与普通民众的摄影不同,转型为视觉化图片拍摄。在拍摄工作中,不仅能够拍摄出视频、照片,还能够将图表、文字等内容添加进去。摄影记者的这一转变,让观众可以接收到更多视觉化图片信息,切身感受到图片所带给观众的内容。如:2015年8月,澎湃新闻招聘信息,其即将成立的新摄影部将不再招聘技能单一的摄影记者,团队需要的是全能型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视觉记者”,要求新成员必须具备拍照片、拍摄视频、剪辑视频以及写稿能力。可见,摄影记者只有完成转型工作,才能保障摄影工作的质量,确保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摄影内容的需求。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媒体;数字化;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94-02
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的竞争压力下,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数字化方向转型,成为其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媒体框架下,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也不再仅仅是“报纸业”,而是从“报纸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内容从单一的报纸转向多样式、多手段、多平台,媒体资源复合式开发,多层次整合利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媒体优势,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使传媒形态向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升级,使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
全媒体运作模式不是将各种资源作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真正形成新闻生产的集约化,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机制转轨、管理模式、技术平台和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进行调整,本文仅就采编环节如何转变新闻报道模式进行探讨。
一、全媒体模式下新闻采集手段的升级
传统纸媒的记者从新闻报道任务,到新闻采集的技术手段和新闻产品都是相对单一的,记者仅需根据实际情况,在消息、通讯、专访、特写等新闻体裁上做选择,所需技术手段也无非是电脑、相机和录音设备。而全媒体记者则需要具备“多功能”,他们面对多个传播终端,必须具备传播的复合能力,还要具备多媒体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记者需要集采、写、摄、录、编和各种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 在专业素养上,记者则要对新闻快速做出判断,确立新闻主体,然后从不同角度丰富新闻内容,该写文字的写文字,能图像的出图像,需要解说的现场要有解说,需要抢时间的通过手机就可以快速将核心内容上传给网络编辑。这样就将同一个新闻事件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多层次开发,这些信息通过编辑加工,报纸可以发消息、访谈、通讯、图片,这些内容再加视频信息可以连接到网络上,通过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数字化。每个记者还可以在网上开设新闻微博、微信,把报纸上容不下、发不全的声像、图文,现场花絮全部传到记者微博、微信上,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立体化,让读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的信息。使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以适应读者多视角、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因而,全媒体记者需要在新闻现场就开始策划和采集适合手机报、网站、视频、报纸上的“融合信息”。这需要记者们在观念和采写能力上全面转型,要求记者由过去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综合型的传媒人转型,不再仅仅是一次采集完成,而是要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要利用多种采访手段进行动态跟踪报道,这对记者的个人素质、新闻视野、价值判断等都提出了挑战[1]。
二、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整合再造和资源共享
原有的媒体集团传统的报业集团的各个媒体都是自成一体,拥有自己独立的记者、编辑队伍,新闻运作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单一媒介为单位平行、封闭进行。既不符合现代企业集团流程化、集约化的要求,又难以形成集团整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而数字媒体的即时性和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特点,对信息具有海量需求,如果也单独建立自己的采编队伍,势必在人员、设备、管理、信息资源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费。
解决方案是将各种新闻生产资源整合在一起,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筹各传播载体的策划、和编辑平台。这是一个核心平台,如同指挥部,各种新闻信息都在此汇集、分派。为了实现新闻信息的整合利用,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对新闻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一些成功实现转型的报业集团,都采用建立“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方式,借助集团已经形成的采编队伍,将所有的记者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内部的“通讯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记者队伍进行培训,将文字、摄影、摄像技术融为一体,既可以为各个媒体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务,又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一改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将网络的广度、报纸的深度、手机的速度融为一体,共同搭建全新的媒体平台,形成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新闻中心。
新的采编流程以全媒体新闻中心作为信息的集散地,与集团各子报和网络媒体形成一对多的供应模式。形象地说,新闻中心就像一个超级市场,根据客户需求每天采集各种品类的信息商品,供各媒体选购。这就要求新闻中心在信息的品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专业化程度上都要全面上水平,形成大规模、集约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
全媒体的信息供应模式和采编流程需要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供支撑,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是建立“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是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集团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等编辑全过程的统一管理。实现了信息的集约、安全、海量和一站一式的存储和。这一系统通过“统一用户管理、 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线索管理、统一选题管理、统一任务管理、统一数据库管理”,为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和制度保障[2]。
全媒体数据库将原有采编系统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热线信息管理、原始稿件库、待发稿件库、待发图片库、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所有动态信息和资料数据,在同一个数字平台上供编辑选择、修改、。真正实现信息的一站式采集和,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全媒体数字平台系统的建立,为采编流程再造提供有效的技术保证。
以全媒体数字平台系统为核心,形成新的业务流程,即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资料等采集回来,生产出“初级新闻产品”,上传至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集团各子报以及网络媒体各取所需,然后进行“深加工”,通过多个媒介,实现24小时滚动,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传播内容。
“全媒体”战略对于编辑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对编辑而言,如何对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进行策划组织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集团内部多媒体资源,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也是个现实课题[3]。
与传统的新闻编辑相比,全媒体时代各家媒体所需的新闻素材除特殊稿件可通过特定模式量身定制外,对绝大部分稿件来说,编辑收到的往往是“单一”的素材,而同样的一个新闻事件,党报、都市化报纸、新闻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对内容的要求完全不同,有的侧重文字报道,有的侧重图片和视频信息;有的要求时政化,强调高度和权威性,有的则要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有的要转化为网络语言才能更好地被受众接受。网络媒体更是具有无限容量、即时播报和时时更新等特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备多媒体的编辑和制作能力。编辑团队要综合各方信息,及时提示一线记者报道的重点、可能要采用的传播载体,同时及时组织相关的背景报道和评论分析,最终形成内容丰满、层次鲜明的立体化的报道态势。
作为全媒体的编辑,要掌握不同媒体的定位和特点,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层次加工,制作出不同的新闻产品。为避免不同媒体内容的同质化,编辑团队需要更多介入报道活动,不但要提前策划出方案与前方记者进行密集沟通和协调,还要根据记者传回的众多素材,精确选择出适合不同传播终端需求的新闻资源,进行二次编写,必要时还要组织有关联度的报道,以及背景分析和评论,通过设计出不同传播载体与终端之间内容的区分和联系,使得新闻产品呈现出个性化特征。特别是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终端产品等数字媒体,其受众具有年轻化、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特点,传统报纸单向的传播方式不适合数字媒体的需求。其内容应该更具贴近性,强调身边人,身边事,本地化,生活化,趣味性。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对素材精准的筛选能力,还要是一个网络达人,时时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一个网友的角度编写和信息。
全媒体的编辑还要是一个活动家,报纸追求发行数量,数字媒体看重的是点击率,二者都离不开人气。为了提高媒体与读者的粘合度,吸引人气,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外,还需要提高媒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地策划各种活动,将纸媒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与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亲和力结合起来,根据本地读者和网友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活动聚集人气,通过活动方便用户。 因此全媒体编辑应该具备全策划、全沟通、全掌控、全加工的意识,才能满足“全媒体”战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吕道宁.读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模式——访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总编辑郑强[J].今传媒,2010(4).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编辑;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52-0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出版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身处其中的传统图书编辑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媒体出版时代下的图书编辑要注重编辑业务能力的提高,积极学习相关的数字出版技术,在新媒体数字出版环境下实现编辑作用与价值的最大发挥。
当前,新兴的数字出版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传统出版业。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互联网,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生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数字化阅读”的读者日渐增多,而传统的“纸质阅读”的读者却在减少。从宏观上看,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体收入在逐年增长,而传统出版产业正在走下坡路。不少以经营传统图书为主的书店纷纷关门。所有这一切,都给传统图书编辑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敲响了警钟。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出版的冲击,是值得图书编辑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编辑对出版行业缺乏足够的信心。近几年来,由于受到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出版的冲击,传统图书市场日趋萎缩,传统图书编辑越来越感觉到危机四伏,缺乏对传统出版的信心和坚守的决心,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图书编辑对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迷茫。由于受到图书市场负面消息和多媒体出版的影响,编辑工作压力大,而编辑个人的收入和付出又不成正比,加之责任又大,待遇大不如前。导致对工作没有热情,感觉在出版行业很难实现自我的理想与价值。再次,传统图书编辑的知识结构需要完善。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对编辑的知识结构和编辑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编辑不但要懂得传统的编辑知识,而且要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精通,要成为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与信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图书编辑在出版理念上有所更新与提升。
2.1 选题策划全方位、立体化
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环节,选题策划的优劣,决定着未来图书出版的成与败。在新媒体时代,图书的选题策划不能走单一化、平面化的老路,而是应该全方位、立体化,注重创新与市场意识。要努力将以内容为载体的纸质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从选题策划开始到最终的图书营销工作以至于与读者的互联互通等都要借助新媒体灵动的优势。积极拓展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并将纸质图书与影视动漫、实物产品开发相结合,真正做到全方位、立体策划。
2.2 出版流程信息化、数字化
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大致包括选题策划、三审、编辑加工、排版、设计、校对、印刷和营销等环节。而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下,这些工作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与数字化。
首先,编辑环节实现信息化。实际上从作者创作开始,就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作者将稿件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发送给编辑,就已经摆脱了之前的纸质手稿的投稿形式。而编辑环节中的三审环节,现在很多出版社通过专业软件也都实现了信息化的处理方式,很多编辑审稿也在电脑前完成,校对方面也有专业的校对软件来辅助校对,大大降低了一些不必要错误产生的概率。
其次,内容的呈现形式数字化。传统出版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就是图书,而在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终端形态各异。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还有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等。因而图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就要针对不同的阅读媒介,策划出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产品,最终实现收益的多样性。
2.3 营销宣传自媒化、互动化
以内容为产品的出版社,最终要把产品转换为收益,这就需要在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当今的自媒体时代给营销宣传带来了很便捷的信息化工具。
首先,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宣传营销。很多浏览量很大的门户网站以及专业的图书销售网站都是很好的营销平台。比如当当、亚马逊、淘宝、京东、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都是很好的宣传与营销平台,可以借助他们超高的人气,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推广。另外,图书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可以在图书封面加上二维码,读者通过扫码来获取更多的图书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软营销;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与读者沟通的平台。如今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而以图书为产品的出版社也不例外。多听取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对出版社的长足发展十分有益。很多出版社通过自建天猫商店,自建公众微博、微信等,加强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解决售后的相关问题。最终实现图书的销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编辑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未来图书编辑将更多地承担着信息资源的加工者与内容资源的整合者的工作。
3.1 信息资源的加工者
新媒体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海量化、碎片化、多元化,面对如此纷繁的信息,编辑更多的是承担着信息的把关、筛选、过滤、选择等工作。在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选题的获得已不再是传统的依赖作者的投稿,而是主动“寻找”选题。这就需要编辑在日常的报纸、新闻、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多留心,练就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面对纷繁芜杂的信息,编辑要能够保持出版的敏感性,发现对图书出版有用的信息,包括选题信息、作者信息、营销信息等。此外,虽然获得了信息,但要能够从已获得的信息中梳理出对自己日后工作有用的系统化、条理化的信息来。日积月累,就会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库,为将来的出版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内容资源的整合者
内容为王是出版社铁的定律,更是图书编辑应该坚守的底线。无论新媒体时代数字出版的呼声多么高,传统出版在内容上的优势是数字出版所无法比拟的,是核心的竞争力,只要做好内容的建设和整合工作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出版社要紧紧抓住自己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定位,充分利用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借助信息平台,发挥内容特点,设计与研发出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产品,使内容提供者的出版社主导技术向前走,而不是沦为技术的附庸。
作为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新媒体时代既要看到自身存在不足与问题,但同时也不要妄自菲薄、迷失自我,丧失对出版业的信心。图书编辑要看到传统出版作为内容提供者的优势,并在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出版能力的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更多、更适合当下读者阅读的优质的内容产品。最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赢家。
参考文献
[1]马文娟.全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必备意识和能力探讨[J].科技传播,2014(18):34-35.
篇8
【关键词】新媒体 消费者 营销模式
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把人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和体验新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其实,作为人类传播演进史的一个阶段,新媒体带给我们这些变化,在其宏观性层面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或者更早一些的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那里,就已经有了轮廓性的描述。不过,当这种轮廓被新媒体落实为微观的现实之时,其产生的影响确实可谓地覆天翻。
一、数据中的时代背景
近些年来,互联网(WEB)与移动应用(Mobile)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增至4.85亿人,其中手机网民 3.18亿。
手机网民的大幅增长,与2009年3G的全面开通直接相关。换句话说,正是技术与应用能量的逐步释放,才使得相当部分手机用户作为易转化群体逐渐被渗透和纳入网民群体。在这方面,微博的广泛运用也是很好的例证。2011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从6311万增长到 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而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15.5%上升至34%。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在手机中安装软件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46.8%。与此同时,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商务类应用使用率都在增加。
上图告诉我们,2011年上半年,网络购物的使用率增长7.6%;团购使用率增长125.0%;网上支付半年新增用户11.7%。而一度表现强劲的娱乐类应用的使用率却一直处于持平或下滑状态,网络游戏和网络音乐的使用率分别下降2.3%和0.5%,而网络视频使用率则与去年底持平。 与此相应的是,受众使用增长最快的是微博(208.9%)、团购(125.0%)和网上支付(11.7%)。
面对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已是2011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新媒体载体。笔者认为,其中缘由,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微博能充分发挥手机的上网优势,进而有助于提升手机微博服务的使用率;二是微博应用在2011年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手机微博用户基础。
二、信息行为与营销模式的变奏
作为一种新兴的上网方式――手机上网彰显出超强的发展势头让我们对这一新媒体刮目相看。从应用的绝对人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一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不但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活中人们传播交流的方式,也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据此,我们似乎可以说,信息环境改变必然会带来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媒体触点的结构和模式发生巨变。
在微观层面,这些巨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众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式,在消费者的生活时钟里,除了看电视、看报纸、行车、逛街、差旅等传统行为之外,收邮件、搜索信息、上论坛、写Blog、收发短信/彩信、在线交易等由互联网与手机创造的生活方式也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要构成。二是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便利,使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实现商品/服务的信息收集,并将其作为选择依据以决定最终的购买行为。
虽然,直接的网上购买作为一种常规的生活方式仍然是少部分人的选择,但信息搜索对购买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重大商品购买完成的重要性,显然已是任何重视消费环节的人都不可忽视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这样的时代,以消费行为之最终完成为己任的营销,也已进入非转型不可的历史拐点。在传统时代,作为刺激需求的手段,营销手段万变不离其宗。而在这新媒体时代,行业频道、行业垂直网站、专业评论网站、专业博客的出现,使消费者有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详尽的专业信息,从而确保其尽可能进行“正确的”购买决策。
在传统的AIDMA模式(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 Desire 欲望、 Memory 记忆 、Action 行动)中,消费者由注意商品、产生兴趣、产生购买愿望、留下记忆、做出购买行动的整个过程都可以由传统营销手段所左右。而今,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消费者基于商品或服务的消息而进行的购买探讨也随之变化。营销者需要重新考虑这样的问题,在消费者的购买探讨过程中,商品认知阶段,消费者的信息来源是什么?适合的媒体是什么?理解商品和比较探讨的阶段,消费者的信息来源是什么?适合的媒体是什么?购买商品的阶段,消费者的信息来源是什么?适合的媒体是什么?
电通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商品认知阶段,消费者的信息来源以电视、报纸、杂志、户外、互联网等媒体广告为主;在理解商品及比较探讨和决定购买的阶段,除了亲临店头之外,互联网及口碑相传是其主要信息来源与决策依据。如此一来,基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而重构的AISAS(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 Search 搜索、 Action 行动、 Share 分享)模式,则将消费者在注意商品并产生兴趣之后的信息搜集(Search),以及产生购买行动之后的信息分享(Share),作为两个重要环节来考量,这两个环节都离不开消费者对互联网(包括无线互联网)的应用。
三、新媒体时代的营销再出发
表面上看,消费者触点的概念从传播思路来看并未跳出IMC(整合传播营销)的框架,而从对媒介的运用上面也无非是媒介组合的一种形式。这是事实,但笔者以为,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强调:
首先,在整合传播营销强调的SPEAK IN ONE VOICE或者协同作战观点是扁平的、笼统的,所有构成要素(传播的接触点)没有高低主次的层次。IMC强调的重点就在于这种协同性、一致性,以期在消费者脑海里形成品牌印象。因此,从这一点看,IMC是基于大众传播的基础强调的信息到达,而CPM更深入到消费者接触方式、形态的深层次互动当中来。因此,它是对IMC理论的充实和在新环境下的拓展。
其次,与传统媒介组合的观念来看,传统媒介组合强调媒介到达的互补效益形成的立体宣传攻势,最终以总的曝露频次或相关数据为效果计算依据。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体被视为各自独立的不同渠道,它们只在到达面上做水平互补。但是CPM消费者触点管理是在到达的基础上重视差异性和特殊性,甚至连同传媒的周边环境要素也需要考虑进来,并且媒体之间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彼此联动和传承的。
从传播的层次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这个信息沟通圆周的中央,详细解释产品特征的消费者网站,成为在各个接触点上与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的深层归宿(终极点)。具体在“跨媒体策划”时是怎样设计引导消费者的“导线”的呢?
笔者认为,应该将传统媒体作为“网络终极媒体”的门户,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组合与互补互承的媒介推动产品知晓度,同时通过“导线”的设计最终引导至网络媒介上进行深度沟通。消费者网站不仅尽其所能运用所有虚拟现实和互动平台等技术提供详细信息,使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更深入并影响其购买决策;对消费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也提供了便利(CGM是网络口碑形成的主力窗口);同时,营销者通过对网站访问者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营销计划。此外,对于一些必须有现场感的购买决策,网络则再次将其导回现实中。
由于互联网无可替代的信息整合与人际传播功能,所有的信息将在互联网聚合,以产生成倍的传播效果,以网络为聚合中心的跨媒体全传播体系随之诞生。新的技术,导致了新媒介的诞生,而新媒介深刻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即消费者行为方式和轨迹。这些新的消费行为方式构成了营销传播环境。抓住这些新的要素几乎就抓住了未来市场的主导权。未来市场,专业壁垒将更高。扪心自问,我们能轻松面对这一切吗?我们的营销模式需要重新架构、重新出发吗?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CNN;新媒体环境;媒介战略
一、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概况
CNN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NewsNetwork)的英文缩写,由特纳广播公司(TBS)董事长特德·特纳于1980年6月创办,通过卫星向有线电视网和卫星电视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新闻节目,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
二、CNN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CNN为代表的国际电视媒体受到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强烈冲击,传统电视收视率下滑、受众流失、突发新闻第一时间报道权逐渐丧失。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CNN及时调整策略,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实施媒介融合战略。CNN不断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开拓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电视形态。面对激烈的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又不惜重金实现了节目制作数字化、标准化、高效化。
2.1CNN的媒介融合战略
“三点多面”铺网。CNN通过媒体融合,将节目形成“线上互动”,“电视网播出”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三点多面”的传播网络。凭借其集团强大的资本后盾,CNN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每周提供的信息量为2500万,旗下包括新闻网、财经网、体育网及美国政治新闻网等10余个子站点。
科技先导战略。怎样制作内容、管理内容和将内容最大化是发展的关键。CNN的当务之急是运用新的技术和适应数字时代。CNN利用播客、CNNiReport等新媒体技术一一填补新闻传播受众的盲点,藉此打尽“漏网之鱼”,以增加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CNN创新融合之“魔术墙”。正如CNN开创全新闻频道一样,创新是CNN一直重视的,不仅在内容方面,新闻载体方面也一样。
CNN与Facebook。在与众多新媒体的融合中,CNN与Facebook的合作也算得上经典。2009年,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共推网页报道了奥巴马就职,上演了一把老牌内容媒体与新兴社交媒体的绝妙合作:网页左上侧的Facebookconnect嵌入了来自CNN的直播视频画面,右侧是Facebook网友的个人状态信息,Facebook用户能够在直播同时即时评点,在页面下侧,则是其他好友和有关就职典礼的信息。结果,CNN大获全胜,在奥巴马就职报道中傲视群芳。
2.2内容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内容仍是王道
高质量的内容是CNN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电视发展新媒体的优势之一。CNN充分利用其庞大的驻外记者队伍及优秀的电视制作团队,在内容生产制作方面抢得先机。
首先,CNN利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改革内部组织结构,打造适合全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在1999年以前,CNN各个频道以及网站都有自己的节目制作部门。在非线性编辑普及和节目全面数字化后,CNN内部建立起了一个能够统管所有素材的总任务台(MediaOperation),专门负责处理每天从世界各地传送过来的新闻素材,供各个频道和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编辑使用。同时CNN的记者也是为整个集团服务,电视记者和网站记者已不分彼此,总服务台会根据需要进行派遣,有的时候电视记者为网站写稿,有的时候则是网站记者以报告人的身份在电视上露面。这种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组织结构实现了媒体优势资源的共享,节省了人力物力,也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其次,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实现无缝对接,精确定位。虽然有了总任务台这个“大调度”,但是要实现无缝对接和节目的精确制作定位还远远不够。所以CNN网站不仅设有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与CNN的电视部门和各栏目联系,还有自己专门的新闻制作小组,这个小组里有责任编辑、、专门负责挑选图片的助理制片人。此外也有一个特别小组专门负责特殊事件如战争等新闻的制作。同时又设一个主任来协调这些部门之间的运作。
最后,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内容。CNN的核心就是优质的新闻报道,在移动业务上,CNN也只提供最优质的新闻和评论,专注把新闻做到最好。所以不管传播载体如何变化,CNN提供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更加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在实施新媒体战略时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
2.3传播战略:全球化、品质化传播
第一,CNN的新媒体全球化传播主要针对中青年人群,充分调动活跃用户的积极性。CNN新闻网特别是国际频道是以吸引国际社会的主流人群,特别是各国的高层人士而享誉全球。CNN通过播客途径和iReport网站将所拥有的广大受众发展成自己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充分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体现了新媒体提倡的互动、共享理念。
第二,全球化传播以优质的品牌建设为基础。CNN的新媒体发展理念为,用户只要选择了CNN,就不管是电视、广播,还是网络、移动终端,他们都可以方便地获得CNN提供的服务。在这种理念的驱动下,CNN非常关注自身新媒体形象的品牌推广,实施品牌一体化战略。
三、结论
在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之时,CNN抓住了这一机遇,采取了与媒体融合、内容优势、全球化发展、多元化一体化营销等战略,使得CNN的新媒体转型比较顺利。但是也应看到,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正在销蚀着CNN的第一时间和独家报道权,同时也打破了长久以来CNN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垄断权,如何进一步与微博等新媒体合作也是CNN亟待考虑的问题,我认为主动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合作是大势所趋。
微博等新媒体的诞生使公民新闻的生产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很多生产新闻的群体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会存在媒介素养缺乏的现象,所以公民新闻中会产生未经核实的假新闻。CNN在于微博等新媒体合作时,要着重对微博中生产的新闻进行核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大的信源的同时促进品牌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整体而言,全媒体环境下,媒体逐渐融合,受众接触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受众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强烈的互动需求,无不对媒体呼吁着两个字:“转型”。在这种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制播模式应做出怎样的应对呢?传统意义上,电视民生新闻的制播环节包括:选题的确定、素材的收集、素材的传输、后期的编辑和节目播出。而事实上,在媒体环境、受众心理“斗转星移”的今天,体现在上述环节中的传统新闻制播手法依旧墨守成规,因此新闻制作者与新闻消费者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便自然呈现了。
选题确定环节的主观性与受众参与意识增强的冲突
传统上,新闻选题的确定主要是通过编辑或记者的主观意识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编辑或记者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新闻敏感性、自我观察水平来确定。在电视台,确定新闻选题的人主要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及作为“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通讯员,主观性很强。虽然很多媒体开设了热线电话,或通过渠道获取来自民间的线索或选题,但这类信源在数量上只占很少一部分,采用率也较低。
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受众正在由消极的信息受传者演变为积极的传受合一的参与者,他们要求在选题确定环节有更大的话语权。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充当着简单的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不是被动地接受传媒传播的信息,就是在媒体为之设置好的议程中进行极其有限的选择。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地位逐渐提高,全媒体环境提供给了受众与大众媒体进行平等交流并主动信息、随意使用信息的权利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意识。此时的受众由单一的受者角色变为传受合一的双重身份。
事实也证明,受众的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受众对网络媒体,例如BBS、 论坛、网站、博客、微博、电子邮件、聊天室等的运用,不断刷新着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方式。这必然要求传统的选题环节要为全媒体时代的新型受众增设互动性强的参与决策平台。
素材收集的狭隘与受众信道多元化的冲突
传统上,为媒体提供信息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在图像传输手段尚不发达的时期大量采用电话连线,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素材的收集则主要是通过记者自身完成,途径少,且受设备局限,新闻素材的质量和时效性都受限制。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对待媒体不再持仰视态度,如今有了新媒体平台的支撑,他们不再被大众媒体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想要追踪新闻事件,会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而现在受众利用全媒体环境提供的多元化信源,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到最新的报道,了解该事件发展的详尽过程。传统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受众更多地是被灌输和支配,而全媒体时代受众具有信息选择上完全的自,什么时间看新闻、看什么样的新闻有完全的自由。同时,通过论坛的交流讨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的判断能力也逐渐增强。受众信源的丰富使其由传播中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传播者,这就要求民生新闻在节目采制中要拓宽自身信息来源。
素材传输的低效与受众对信息时效性要求增强的冲突
在素材传输环节,由于受交通条件限制,电视民生新闻记者所得到的栏目支持往往有限,将拍好的图片、影像资料或文稿送回编辑部,再经过审片审稿的过程,速度较慢,很难使新闻及时播出。
而全媒体环境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使受众能轻松接触到各类媒体提供的信息,尤其是时效性明显更强的各种新媒体信息。充分的选择权使受众越发关注时效性强的新闻,如果说以前受众对新闻的态度是“一条新闻过了一天就成了旧闻”,那么现在则是过了一个小时甚至一分钟报道,就可能已是旧闻。所以,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在传输时将即时性强的多种新媒体形式纳入信息传输范围,如微博、微信的内容。
后期编辑的单一与受众对个性化信息需求增强的冲突
当前,网络时代信息传输的复杂性、高自由度和失范状态,使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状态从被动性接受向选择性接受转变。同质化信息的日益泛滥,也迫使受众要求更个性化、特色化的信息传播以满足其需求。而电视民生新闻往往是各台的支柱型节目,在同一地域,相似栏目的激烈竞争也使题材日益受限,编辑手法上相互模仿,单一化、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极易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从而弱化传播效果。
就电视新闻而言,其后期编辑的理念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倾向,为了刻意突出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感,对涉事人物访谈的同期声习惯于分切使用,将多个人物对同一事件进程的描述反复穿插,交错出现,这种类似于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看似热闹无比,但受众习以为常后就会觉得节目流于琐碎,节奏拖沓,甚至产生节目有些弱智的感觉,这是新闻信息过度加工的恶果。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本是受众身边的事,接近性是其最大优势,受众对此事件未经人工雕琢的原貌往往更感兴趣,这意味着在电视民生新闻的后期编辑中,需要转变制作观念,减少人为剪辑和画面分切,以现场感更强、更完整的长镜头来打动人心。因为这种基于真实感的长镜头,往往是其它台无法模仿的,能彰显本节目的个性特色和提高受众的辨识度。
新闻播出平台的单一单向与受众信息接收方式多元化的冲突
传统的电视虽然也是媒体平台,但它是一个单向传播平台。而当前受众正日益被各种新媒体所瓜分,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年龄有日益高龄化的趋势,因为现在尝到了新媒体互动、即时、便携“甜头”的年轻受众们已很少打开电视看新闻了。长此以往,电视民生新闻将输掉未来。要想将沉浸在网络、手机中的受众拉回电视屏幕,与其同新媒体分庭抗礼,不如思考如何化敌为友,优势互补。
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应抓住“三网融合”的技术趋势,大力拓展与多种新媒体的对接平台,丰富自身在各种新媒体上的内容存在,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性,将自身节目内容的播出由传统的信息传播的终点,变成受众主动参与传播的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将受众真正拉回电视,使电视民生新闻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