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措施

篇1

竹园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奉节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奉节府办[2016]98号)文件精神,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切实改善我镇农村居住环境,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领会《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5—2018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203号)、《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奉节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奉节府办[2016]9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加快建设整洁卫生、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美丽农村。

(二)工作目标

按照县上“五个一”的统一要求,完善管理机制,完成我镇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确保我镇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集中处理。

2016年1月至2月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工作机制建设和摸底调查,制定2016年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

2016年3月至6月底,完成辖区内60%存量垃圾治理。

2016年7月至11月底,完成辖区内所有存量垃圾治理,50%以上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完成3个贫困村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7年年底前,所有农村居民聚集点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7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面完成贫困村农村生活专项治理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18年年底前,除偏远散居农户外,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二、主要任务

(一)目前现状

1、九龙村、无山村、建设村、红马村、龙潭村、五龙村、高治社区的河道、主干道两旁未发现明显暴露生活垃圾;亭子村、百步村、邓坪村、义和村、丰竹村、高治社区、建设村主干道两旁未发现明显暴露生活垃圾。

2、岔河村岔河子至岔河3组1.5公里河道地段、市场社区上拱桥至下拱桥1公里河道地段有明显暴露生活垃圾,规划区龙潭山庄桥下,马口湾堰塘外至赵大祝房前800米河沟地段、草坪村办公室及小学区域、摇钱沟至马口湾区域、市场社区、竹园社区、华吉村、亭子村、食品组公路外河坎坝边有较多存量生活垃圾,收运困难较大。

(二)工作任务

1、对目前存在存量生活垃圾的村(社区)立即进行清运处理,以后按照县上“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的模式,建立“五有”长效机制,不断完善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网络体系。

2、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村居民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工作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6年1月至2016年2月)

2016年1月底,按照县上通知要求,成立奉节县竹园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领导小组,完成竹园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方案。2016年2月底,我镇全面启动宣传动员工作,同时也启动了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和设施设备采购建设相关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3月至至2018年6月)

加大人财物投入,全面启动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逐年完成治理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完成我镇所有存量垃圾清运处理工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

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自检评估,总结经验,提出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长效管理机制,顺利迎接县上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镇成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解决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必要时将召开镇领导班子集体办公会进行研究讨论解决。

各村村委是本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责任主体,应高度重视,要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到重要日程上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落实责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经费保障

按照县上要求,县财政从2016年起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镇财政办应该相关程序每年向县财政申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以确保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完成县上规定工作目标任务。

篇2

一年以来,我乡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以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和长效治理为目标,切身做到“五个确保”,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以开展村庄整治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达到家家创业、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目标,全面改善了我乡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将我乡一年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本着彰显X特色,突显生态魅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以乡长X同志为组长,人大主席X同志为副组长,X等同志为成员的X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各村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根据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理清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稳步推进了我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深入开展。为确保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任务落实到位,我乡还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庄整治纳入乡对各村年度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二、广泛宣传,层层发动。为营造浓厚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氛围。在年初就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张贴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有关警示用语和宣传画页,悬挂宣传横幅和办宣传专栏,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舆论宣传,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广泛开展四纸上墙,两桶落地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悬挂标语X条,张贴宣传画X张,发放宣传资料X多份。为全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紧紧围绕“五个确保”,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工程。X、确保有清扫保洁队伍。(X)按照《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和《X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保洁队伍及其工作机制建设标准》要求,每个行政组配备X名保洁员,乡督促各行政村建设好保洁人员队伍。并与保洁人员签定责任书,完善保洁考核制度,加强对清扫保洁队伍的管理,全乡共有保洁员X名,保洁车X辆,确保乡域范围内无陈年垃圾。

X、确保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X)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乡购买垃圾桶X余个,户户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X)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每个行政组平均配置X-X个垃圾池,每个行政组配置一辆人力三轮车。(X)各行政村建设规格模式统一的垃圾收集房。(X)乡配置垃圾收集运输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由乡运输到X场镇统一处理。(X)对于边远且交通不便的行政村,采用就近就地进行卫生填埋等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禁止垃圾暴露和露天焚烧。

X、确保有再生资源回收点。(X)结合我乡村级再生资源回收少,分类工作起步晚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本次迎接国家十部委验收契机,开展了垃圾分类回收和垃圾定点定时收集工作,(X)可回收利用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乡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X处,对废品进行回收分类处理。(X)每个行政村均设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栏,采取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让农村居民自觉养成爱护环境、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减量的良好习惯。

X、确保有资金投入机制(X)建立起“村民适度缴费,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费保障长效机制。(X)乡财政所经常督查各村落实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经费及维护修缮经费。(X)由乡政府统一按照X万元的标准建垃圾收集房X个。(X)积极引导群众缴纳适当保洁费,按每户每月X-X元标准缴纳清洁费,县财政对每个行政组按X元的标准补助保洁人员经费。

X、确保有村规民约。发动村民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将生活垃圾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增强了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综合效果。

(二)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实施乡风文明工程。生态文化建设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精髓。我乡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健康有序开展。一是抓好机关文化建设。文建明工作法、廉政文化等上墙,全乡党建文化氛围浓,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古树名木保护。二是配齐配全文化设施。全乡X个村都建有规范的农村文化书屋,实行户借阅登记管理制定,建村宣传栏X个,建村活动场所X个。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实施乡风文明评议,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推行农村文明新风尚,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全面实施完成了全乡村通广播电视设备安装工程,电视网络覆盖率达X%以上,提升了全乡形象。

(三)加强低碳建设,培育健康环保生活观念。积极推行低碳生活,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资源,实施低碳乡、低碳机关、低碳村和低碳家庭建设,全乡建沼气池X口,实施改厕X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立废旧物资回收站X个、回收点X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达X%以上,推行一三五七工程(一天一次庭院打扫,三天一次白色垃圾清理,五天一次环卫督查,七天一次村道路及公共区域的清扫,)良好的习惯培育了良好的生活观念,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问题。今年来,我乡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措施扎实,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全社会共识有待进一步强化。生态区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从我乡情况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全民意识还有待加强。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投入大,资金筹措难度大,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有相当的距离,发展生态农业和建设生态区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关资源必须进行整合。

五、明年工作安排。(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垃圾整治长效机制。各行政村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能职责,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书记、村长要亲自抓、负总责,驻村干部督查抓,其他成员要具体抓、负主责。

篇3

目前,我们可以实在感受到的危害主要包括:

(一) 污染土壤和水体。农村生活垃圾在地表上随意堆放,时间一长会损害被覆盖的植被,尤其塑料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慢慢埋入地下后需要至少两百年才能腐烂,对土壤危害相当严重,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中聚集,造成土壤自身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深远。

(二) 污染空气。各种生活垃圾大量堆放,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变成白色污染,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中产出大量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一百多种,这种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随意对垃圾进行简单的焚烧处理更是直接加剧空气质量的恶化。

(三) 危害人体健康。这包括垃圾产生的微生物对人体的直接损害;垃圾长时间对方变成滋生蚊蝇虫蚁的温床,这些生物会导致疾病的传播,间接损害人体健康;另外由于对土壤、水体污染,在这样的土壤和水源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也会带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产生原因

(一)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道路旁、河道中、耕地里,目之所及都可以发现各种生活垃圾,根据中国环境网的调查,农民人均日生活性垃圾量为0.86公斤,其中随意堆放占36.7%,收集堆放占63.3%。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74亿农民计算,生活垃圾年产生量接近5.8亿吨,其中约2.1亿吨垃圾属于随意堆放。

(二)政府财政支持不够。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三)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法规较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第四十九条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但是各地真正贯彻落实制定法规的很少。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策

(一)明确政府责任,强化政府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一项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指导。由于不用付出代价,生活中人们对于公共资源的使用往往是过度的。在应对环境问题上,绝大多数每个个体人不会自己理智地意识到保护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的个人和组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现状,政府必须责无旁贷的担当起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支持,并保证专项资金真正落在实处。由于农村环境危机具有滞后性, 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仍以政绩突出为办事准则, 把原本属于农村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挪到能立竿见影的项目, 甚至挪用于行政管理费用,使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明显好转, 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

第二、政府应积极引入新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困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填埋和焚烧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约有90%以上垃圾都采用填埋处理方式。这种填埋只是简单的垃圾转移,所有的垃圾未分类通通埋入地下,一来最终造成无地可埋,二来有毒有害物体残留地下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焚烧也存在成本大,或者条件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焚烧的要求,最终造成二次污染。

第三、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增强农民积极合理地处理生活垃圾的意识。农村消费者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应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在消费时不仅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应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与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作用,因地制宜管理各个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有了政府的支持首先有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中国农村分布分散,情况复杂,各村村民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

第一、除了政府拨款应对大的环境污染方面的事务外,各户应缴纳部分资金来弥补财政资金不到位之处,毕竟环境保护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部分资金可以用来聘用专门的垃圾回收员,补贴垃圾运输费用等,对于积极响应政策,参与环境保护的村民还可以从中划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

第二、因地制宜,管理各地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在富裕的沿海人口密集地区,将农村的垃圾处理纳入城市垃圾处理范围。将农村垃圾处理纳入城市,不仅可以扩大原来城市垃圾处理规模,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而且可以导入市场机制,资金来源多样化。有了更大的规模和更多的资金,我们就可以寻求更好、更有效垃圾处理方式。在人口比较稀少地区或牧区,建议建立沼气池。

第三、积极的环保意识应该从每户村民开始建立。政府宣传环保理念同时每户村民应该从自身接受这种理念,主动学习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活垃圾处理的知识,这不仅仅关系到我们这代人农村生活环境质量,更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一时私利而毁长远利益。只有村民从内心愿意接受这种理念,才可能在生活中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防止生活垃圾污染。

(三)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府和村镇的政策是我们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第一步,同时我们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政策实施。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性法规方面,法律只能给出大的原则,各地应因地制宜颁布法规,如生活垃圾收费的法规、严重污染的责任制度等等,如西安市未央区《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收费办法。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首先保证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村镇行政机构执法也有法可依,其次制裁违法的人时也有法可依,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违法没有违法成本,最终导致政策流于形式。

四、 结语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不仅仅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更关系到未来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模式,集中各方力量,最终一定会解决好这个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农村环境一定会得到良好改善。

参考文献:

[1]宋秀杰等.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及环境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版

[2]张梓太主编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提高农村(社区)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水平为目标,按照“点连线,线扩面”的工作思路,以办事处辖区内道路、沟渠、居民区脏乱差为重点,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集中整治,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营造洁净美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十个一”建设,全面升级垃圾清运、处理设施,完善“三员合一”运行体系,规范考评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环境水平,努力改善农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整治范围和重点

以办事处辖区内道路、沟渠、居民区为重点,在全处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开展以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为重点的“清洁乡村(社区)”活动。

三、工作目标

将全处道路、沟渠、居民区作为全处第六轮“三万”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集中整治,力争实现“五个洁净”,即通村道路洁净、河道岸坡洁净、沟塘堰边洁净、公共场所洁净、房前屋后洁净,营造洁净的乡村(社区)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积存垃圾集中清理。对道路、沟渠、居民区的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做到道路两旁、河道岸坡、沟塘堰边无垃圾和白色污染,水面无较大的可视杂物和漂浮物。

(二)农村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对全处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牵乱挂等进行集中整治,做到房前屋后杂物摆放整齐有序,周边环境洁净。

(三)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根据农村生活垃圾特点,按照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行有机物就地堆肥或沼气厌氧处理,无机物定点、定时收集的分类收集处理办法,实现生活垃圾就地减量。

(四)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各村对垃圾集并房、集并池、垃圾桶进行维修和补充,力争每村配备1至2个垃圾钩臂箱,配备垃圾钩臂车。江口社区要加强垃圾压缩中转站的管理,将污水积液引入下水道,全面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五)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纳管处理。将社区生活污水尽量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归集,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农村污水推广采用建设小型生物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办事处选择一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试点示范。

(六)建立长效机制。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巩固“户分类、组清扫、村收集、处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做到有固定垃圾收集点,有稳定的“三员合一”垃圾清扫、清运队伍,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七)开展“十个一”工程。以江口社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十个一”工程,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垃圾清扫保洁体系,服务和引领办事处清洁乡村行动,共建城乡一体洁、净、美的大环境。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1月份在全处召开动员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及工作组,对“清洁乡村”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全面实施阶段(1月中旬至5月中旬)。根据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2月5日前完成积存垃圾集中清理任务;2月下旬至5月中旬完成沿线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任务。

(三)检查验收阶段(5月中旬至5月底)。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检查验收各村(社区)“清洁乡村”工作成效。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办事处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公室和各村(社区)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办。各“三万”工作队牵头负责组织实施“清洁乡村”活动任务,帮助解决有关设施、设备问题,督促清洁乡村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篇5

关键词:农村建筑;环境保护;污水;生活垃圾;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6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农村建筑整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和聚居地生态环境方面产生了不少问题,如: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仅简单处理后排放,造成了村庄周围土壤、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农村畜禽屠宰的废物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农民放养的畜禽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放,雨水冲刷进入水体,生物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孳生,池塘富营养化,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农村建筑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治理,生态策略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长远的发展观,协调人、建筑、环境的关系,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发展。应在农村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中,从生态的角度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2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2.1 农村污水污染现状

广西农村多分布在丘陵区,村民房屋依山地而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城镇周边的农村地区用上了自来水以外,其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用水仍为河水、井水及山泉水,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严重。长期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排入农田和河流,将会加大农村地区周围水环境的自净负荷,污水排放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村庄周边自然水体水质下降,从而导致水质污染问题,进而影响村民安全用水威胁村民的身体健康,引发传染病流行。

2.2 农村污水特点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为:①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污水,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②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住房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然村落布局零散,排污口设置无规律,大部分没有排水收集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2.3 农村污水治理生态对策

农村建筑污水治理的生态对策主要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提出收集处理的要求,应采取源头控制的原则方针,着重从生活污水的收集模式、污水处理技术这两方面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广西农村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及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照搬采用城市和北方地区解决环境问题的模式。

广西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现状存在污染源分散的特点,因此,农村污水收集模式应因地制宜,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污水收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庭院收集排放模式:由于广西山多,平原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且广西境内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存在部分村民居住点住户分散、高程落差大、地势复杂,不适宜建设管网或沟渠收集污水,可以散户为单元就地收集处理生活污水,优先考虑采用单户或几户的庭院收集排放模式,具有灵活性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广西山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有现实意义。

②分散收集排放模式: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住户分散,相互之间距离远,地势起伏,将污水收集到一起集中处理,难度很大,甚至需要进行污水局部提升。为了有效治理污水并节省工程投资,可采用分散收集的模式。该模式可根据村庄的居住密度、地势坡度、沟渠路桥位置等,将每个村划分为大小不同的区域,各农户污水按照分区进行收集,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单独排放或回用,适用于村庄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

③集中收集排放模式:通过铺设全村污水管网,将污水收集后,再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为城市污水收集的主要形式,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彻底、出水水质标准高、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该模式适用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生态策略最高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产品价值再利用和废弃物质再循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的利用要实现从“供水—用水—排水”的单向线性水资源代谢系统向“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回用”的闭环式水资源循环系统过渡。然而,目前由于“污水回用”的建设成本还相对较高,要求的技术工艺也较为复杂,因此,在非缺水地区现在还不提倡采取这种措施,而在水源型缺水地区且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建议考虑选择污水回用方案。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生态净化三个步骤,主要以污水处理关键技术为中心,因地制宜地进行各单项技术的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同时把污水处理与农村环境的生态修复、生态整治以及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既处理生活污水、又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体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理念。

根据广西农村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水污染控制的特征,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选择投资较低、运行费用较低、便于运行管理的技术,并综合考虑污水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在对水环境要求较高的农村,应采用生物生态结合的工艺。常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分为自然净化系统和人工处理系统两种。推荐采用人工湿地、土地渗滤、厌氧生物膜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池、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作为广西农村污水处理的常规技术;将化粪池和沼气池作为污水处理的预处理技术。有条件的农村宜合理利用丘陵地区的高差减少污水处理设施的动力消耗。

目前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各种处理工艺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进行,广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定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会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状况和农村水环境。农村污水的处理应满足当前达标处理与今后再生利用的需要,针对农村地区的地形地势、道路交通以及居民住宅建设布局等具体情况。探索因地制宜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既解决当前村庄污水达标处理排放问题,又充分考虑今后回用的需要。

3 农村垃圾治理生态对策探讨

3.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状及特点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生活在村、屯的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包括厨余垃圾等有机垃圾,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等可回收废品,砖石、灰渣等不可回收垃圾等。近年来,广西已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已在75个县(市)开展垃圾“农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城处理”试点。但在一些偏远农村,由于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围村堵河”现象堪忧。特别是随着城市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为节省成本,城市的污染工业、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往往选择向近郊和农村转移,以致农村环境逐渐被污染,使碧水蓝天、空气清新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村生活垃圾与城市垃圾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垃圾产生源高度分散、产生密度低,交通落后,集中收运处理困难。因此,农村生态建筑中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强调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强化回收、分类处理。

3.2 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广西农村建筑基于生态及可持续视角,考虑集中和分散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偏远农村采取“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村屯分散处理模式,让垃圾不出村、不出屯,就地科学处理,创建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广西农村的体制、经济状况等现状,可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分为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和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二种,有条件的农村应优先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

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适用于布局分散、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与距离垃圾处理场(厂)太远而无法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乡、镇、村、屯。采用村屯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的地方,应遵循“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合理选择简易堆肥、沼气池和水泥窑协同处置、热解、焚烧、简易填埋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即生活垃圾通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县级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来运作的垃圾处理模式。它原则上适用于处于垃圾处理场(厂)周边约30公里范围以内、与城市间运输道路60%以上具有县级以上道路标准的乡、镇、村、屯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村庄。对采用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的农村,由转运工人负责将转运站收集的垃圾运输至县市垃圾处理场(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封闭或覆盖,避免遗撒。从乡镇转运到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的垃圾,由无害化处理场(厂)按国家标准、规范进行处理。

3.3 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建筑生活垃圾的生态对策为及时收集、清运垃圾,保持村庄整洁,是针对对生活垃圾处理的一般性要求,以改善村庄普遍缺乏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随意弃置的现状,对村庄环境生态治理提出垃圾应收集清运的具体管理要求。

目前,能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的技术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从工艺技术角度分析,各系统所追求的目标相互一致,各有利弊,技术难易程度差异较大。农村建筑的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策略上侧重于居民的垃圾产量控制、分类收集等源头处理。而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垃圾处理技术往往是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投资费用较大的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农村实用性较差,而垃圾填埋以其处理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特点较易在农村推广,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也有广泛的应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业化发展。

4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生态对策探讨

农村建筑的生态理念应当从村庄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规划开始,以确保实现土地节约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乡村景观、促进人文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设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改变农村污染物无序排放现状、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广西农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污染物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根据村庄所处区位、人口规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点及排放要求、经济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提出符合广西农村各地实际的污染物处理方式和利用措施的生态策略。

农村建筑环境保护工作的生态策略的基本原则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尽量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循环利用率高的新特征。实现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因此农村建筑应着重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的结合,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从村庄选址、场地布局、道路交通、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发展问题,和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环境修复、空气污染防治、绿地规划等生态环境规划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参考文献:

[1] 佟庆远,等.新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设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篇6

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明确“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目标;签订《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编印《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指引》,规范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要求;开展“大清洁,乡村美”、“美丽乡村,环卫先行”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

2012年以来,广东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开展了多项整治行动,使农村面貌得到改善。

多措并举见成效

“2012年以前,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省里应该是正常推行。2012年,省里开始重视,力度空前。”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提到。2012年初,南方日报推出广东农村垃圾围村系列报道,报道中反映的农村“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人们蓦然发现,曾经如世外桃源般的农村,已经同城市一样开始被垃圾所攻陷。此后,一场席卷广东全省的农村垃圾突围战开始打响。

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结合实际,开始在全省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并且明确了建设“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目标任务,为推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和行动指南。

7月,广东首次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会议召开,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政府签订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责任书》,强调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中各地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而且要纳入政府责任考核,同时明确了省有关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工作推动等事项。

2013年,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被列入十件民生实事,省政府明确提出“各县(市)全部开工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或焚烧厂,各建制镇建成一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各自然村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的目标任务。

工程建设需要资金配套。根据建设目标,省政府按照地方政府负责、省财政适当补助的原则,安排8.4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专项补助粤东西北12个欠发达地级市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补助69个县(市、区)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乡镇垃圾转运站、村垃圾收集点。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2008年以来累计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9.3亿元用于支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对推进“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破解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技术指引》、《广东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建设要求》、“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机械设备使用技术交流会”等也应运而出,规范了各地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要求,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全省还掀起了一股农村清洁活动。2012年,“大清洁,乡村美”农村清洁工程专项活动全面开展,全省共清理路边、河边、池边及公共区域积存垃圾42.5万吨。2013年,“美丽乡村,环卫先行”专项活动推进了农村环卫整治,形成“一县一条示范带”、“一镇一个示范片”。这一年,全省确定建设70多个环卫清洁示范带和1000多个环卫保洁示范片,覆盖了4000多个行政村,覆盖率达25%。

为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广东省人大环资委专门对珠海、江门、湛江3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情况进行暗访,并在广东卫视、南方电视台分别进行了曝光,同时印发暗访督查通报。省政府则召开督办协调会,约谈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滞后的17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通过多管齐下,截至2013年9月,全省71个县(市、区)中,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有33个县(市、区),已开工的18个,“一县一场”建成及开工率71.8%;全省1049个乡镇中已有735个镇建成转运站,“一镇一站”建成率70.1%;14万个自然村已有10万个村建成收集点,“一村一点”建成率71.4%。农村面貌因此得到改善,初步改变了以往“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窘况。

“农村变干净了,如果再回到以前的‘脏乱差’,群众也不答应。”谈起这几年农村的变化,许多村干部有感而发。

现实难题待破解

“我省农村垃圾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垃圾问题严重、农村垃圾管理工作明显落后兄弟省市区的态势仍然未变。全省统一部署的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启动仅两年多,许多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工作措施的适应性和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指出。

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珠三角以外大部分地区县、镇财政资金紧张,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落后,保证治污工作正常运行的经费难以为继。“我们做过抽样测算,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费用情况:乳源县费用缺口为1802万元/年,兴宁市费用缺口为4174万元/年,德庆县费用缺口为2899万元/年,罗定市费用缺口为5711万元/年。”王提到。乳源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黄寿生就坦言,“建垃圾处理设施相对容易一些,咬咬牙把县的配套跟进就行了,我们需要面对的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保障运作。目前,乡镇一级中转站还没有找到解决经费的办法,他们没有什么固定收入,运作经费都是靠县里。”

配套资金不足,加上受“重城市轻农村、重发展轻保护”等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都存在“给多少钱,做多少事”的现象,导致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截止2013年7月,全省仍有38个县(市、区,占46.5%)未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有21.5%乡镇未开工建设垃圾转运站,有32.2%自然村未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一些已建成的垃圾转运站和收集点,由于未能满足密闭要求,垃圾运输车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法律法规及工作机制不健全则使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尴尬。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条款,对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的立法还是空白。广东虽然建立了农村环境保护联系会议制度,但2011年成立至今,只开过一次会议,还没有把该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只有7个建立了农村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绝大多数乡镇还没有设置环保机构、监测网络,执法队伍缺失。

“现行农村垃圾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农村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在业内人士看来,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现行模式的科学性有待检验、完善。由于缺乏减量化和资源化,农村垃圾全部集中“镇运转、县处理”,工作量大,成本高、长期下去政府资金投入难以承受,垃圾填埋场容量也难以承载。另外,以行政区域确定的“一县一场、一镇一站、一村一点”,在一定条件下不利于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规模处理效益的实现。例如一些山区县反映,边远山村距离县、镇较远,垃圾镇转运、县处理不合算,难以实施。

农民群众环保意识仍然比较薄弱,这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有些家庭对自己家里很关注,对外部环境关心不够,有些麻木。”这就导致了两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村民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围村、围路,甚至直接倒入河涌,堵塞排水口,使河床垫高、水位提升,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另一方面,村民又强烈反对在其附近选址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出现“选在哪里,哪里就有农民上访”的问题。

问诊把脉破瓶颈

“我觉得钱是一个问题,但是钱不是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机制问题。”对于如何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转变观念是做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明确农村垃圾管理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把农村垃圾管理作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垃圾处理。要健全和完善农村垃圾管理体制,稳定农村保洁人员队伍,保障农村垃圾清扫保洁和设施营运经费。要加强人大对政府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监督,适当时候借助社会力量对农村垃圾管理工作成效进行第三方评估,使成效评价更具客观性、社会性和公信力,更好推动农村垃圾管理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路子,是做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农村垃圾存在重未端处理,轻减量化、资源化的倾向,给农村垃圾收运和末端处理带来巨大压力。事实上,农村生活垃圾量较小、种类不多,分类比城市简单,而且村民比城市居民更有空间和时间进行垃圾分类。所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该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之路,而且可以走市场化运作路子,不仅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且减轻政府资金投入压力。

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则要充分考虑合理布局和规模处理效益,应该考虑地区差别而不是“一刀切”的分派任务,可以鼓励相邻市、相邻县、相邻镇突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共建共享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跨区域处理垃圾的一方向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地一方交纳异地处理经济补偿费用,做到资源整合,实现双赢或多赢。

在运输方面,镇域范围统一镇垃圾转运站建设标准,合理划分垃圾收运范围,确定垃圾运输路线,统筹调配垃圾转运车辆,适时高效地将镇转运站的生活垃圾转运到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各镇结合实际,统筹制定本镇范围村收集点的生活垃圾运输到镇转运站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指导村庄做好保洁工作,进一步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篇7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4个方面。对于以往的农村分散治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更适用于解决大尺度、区域性农村环境。具有单位投资少,对区域环境贡献大,可实施统一监管,治理效果易于保持,发挥规模效益、统筹城乡环境设施等特点。因此可以通过“抓点、带线、促面”不断深化农村环境整治,通过连片整治解决农村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1工程概况

眉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涵盖4个镇(横渠镇、首善镇、常兴镇、营头镇)50个行政村,涉及农户数15826户,项目直接受益人口100840人。目前,这些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外排,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屋前后、路边、田边,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饮用水水源地未得到有效保护。根据项目要求,对这些村落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和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

2项目内容

2.1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设计采用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0升/日?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40升/日?人。

考虑到当地村落分布较为分散,结合眉县农村污水排放及水质状况,眉县农村污水处理方式宜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模式。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村级污水处理设施44处,其中连片污水处理设施2处。共建设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建设总面积12189m2,氧化塘处理系统建设总面积2490m2,铺设污水截污管道7.32km,铺设U型排水渠36.2Km。

2.2生活垃圾处理工艺

根据全国农村垃圾产量统计平均标准,确定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 5kg,人口增长率为3.14‰。本次设计在眉县推行“腐烂变质集中堆肥、建筑垃圾就近填埋、可回收分类补助、不可回收卫生填埋,有毒有害定点回收”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机制。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造垃圾分类收集房50个,堆肥房50个,无机垃圾填埋点50个(154602吨),机动三轮车50辆,人力收集车558个、垃圾桶5313个,垃圾运转站4座。

2.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眉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该项目区域内有养殖户53户,生猪存栏量3223头,奶牛存栏量195头,蛋鸡存栏量9000只。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沼气池共35座,其中10m3沼气池5座,20 m3沼气池23座,40 m3沼气池2座,60 m3沼气池1座,100m3沼气池4座。建造干粪堆池4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4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4套。

2.4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眉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要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根据眉县农村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目的是将饮用水源地限制在较为“安全”的地界,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该项目区域内有农村饮用水水源地167处,其中160处为地下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7处地表水。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首善镇、常兴镇、营头镇及横渠镇4镇50个行政村的167处水源地实施保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636个,隔离保护工程:砖围墙13399m和铁丝网2190m。

3工程概算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投资需求总计:3505.335万元,其中水源地保护工程470.64万元,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647.215万元,生活垃圾处理工程1195.53万元,畜禽污染治理工程191.95万元。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资金安排计划见表1。

表1:眉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资金安排计划表

篇8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措施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针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我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的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查调度。同时,我县已组织力量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农村面源污染现状,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前提下,编制了《县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乡镇、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分工,共同抓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作。

(二)统筹规划,狠抓落实。

1、切实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科学划定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取缔了铁石口、大塘埠等乡镇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了水源水质的监测,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源水污的调查评估,为进一步保护水源提供了依据。

2、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生活垃圾实行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统筹处理模式,全年新建分格式垃圾池255座,购置垃圾转运车16辆,配置保洁桶9492个,配备保洁员340名;结合农村改水、改厕、改路配套建设沼气池254座;同时,开展了环境整治,拆除了一大批“空心房”及违障建筑,绿化、美化了农村环境,

3、开展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我县根据省环保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认真对照创建标准,积极申报省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大塘埠镇等2个条件较好的乡镇、4个村已向上级申报省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目前已通过了省、市专家组的验收。

4、加强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乱现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对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未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实行停产整治。同时,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方式科学有效利用畜禽粪便。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区域规划、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机食品基地创建等工作进展较慢。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涉及范围广,全面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应根据各乡镇实际,突出重点,进行组织实施。

(三)农民群众认识不高,仍需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还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困难,还存在农村垃圾随意倾倒排放,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重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同时,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铁石口镇、正平镇),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的支持。

篇9

【关键词】垃圾 环境 处理模式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相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虽然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较少,但是由于农村居民长年的生活习惯,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往往比较差,垃圾通常都是随意丢弃和堆放,加上村镇卫生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导致村镇中的路边、沟边、河边堆积了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直接进入河道或者随着降雨将其中的污染物带入河中,成为农村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大幅提高,超过环境容量,且被简单堆置,散发恶臭,孽生蝇、蚊、鼠,对在农村生活居民的的生存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对农村生活垃圾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治理,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农村生活垃圾

1.农村生活垃圾的来源

农村生态系统中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物)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碎纤维、废电池以及其他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成分十分复杂。

2.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回收利用情况

农村地区历来有回收废旧物品的习惯,但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也随之加大,然而废品回收的品种确越来越少,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措施,致使大部分垃圾如有机垃圾得不到合理的收集与处理处置。目前,废品回收以包装废品如塑料、纸类、金属、玻璃等为主,而且纸类、金属类和塑料瓶类包装废得到了较为广泛和自由的回收利用,废塑料瓶的利用主要以经济价值较高的pet瓶(如可乐瓶等)、pp、pe中空容器为主,但由于塑料袋其价值较低,只有很少被回收,大部分被当作垃圾丢弃。目前,大多数的废品收购人员并不回收塑料袋,除了个别人员回收品质较好的塑料袋,收购的价值不等,一般为0.30-0.40元/千克,致使大量塑料袋使用后被弃之于村庄四周,形成“白色污染”。回收方式主要为回收人员上门回收废品或是在垃圾倾倒点分拣废品。但是在我国,这些活跃在农村的废品回收人员尚处于自发状态,其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目标,有收购站要的就收;如果不要,虽然是有用的废品但也不收,对于一些利润低而且处理难度大的物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农村和城市生活垃圾在组分和性质上基本与城市生活垃圾相似,只是在组成的比例上有一定区别,有机物含量多,水分大,同时掺杂化肥、农药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废弃物,因此据有其鲜明的特点,有害性一般大于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有机物含量多,放置时间较长,会孽生多种微生物、病毒及蚊蝇,特别是含有毒有害城市生活垃圾废物时,如处理、处置不当,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物质、病原微生物等通过环境介质——大气、土壤、地表和地下水体进入生态系统形成化学物质型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破坏生态环境,导致不可逆生态变化。其具体途径取决于农村生活垃圾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而且与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所在场所的水质、水文条件有关,如有些可以通过蒸发直接进入大气,但更多通过接触浸入、食用或通过进入受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模式

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绕村围河的现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是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的极大威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少农村己经意识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的目标,对堆积于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焚烧等处理,但仍有部分尚未处理,仅是将污染进行了地点转移,没有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而焚烧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污染了大气和土壤,也为以后的环境健康埋下了隐患。

2.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个收集池辐射服务周围的约十几户农村居民,每户将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户轮流派人定期派人将池中垃圾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填埋或焚烧。这种管理模式基本上改变了垃圾在村中乱扔乱放的局面,生活垃圾清运处理管理有了一套较为稳定的路线。调查中的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采用了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垃圾在收集池中仍处在一个露天堆放的状态,不仅影响村容,如不及时清理垃圾堆放久了会产生臭气,而且水泥建造的垃圾收集池由于没有采用任何防渗防漏措施,在雨水冲淋下仍会对环境卫生健康产生威胁。

3.村、户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新农村中垃圾收集清运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首先每户家里都各自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用垃圾袋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主要为来村庄观光旅游的游人投放垃圾提供方便,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每户和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这种模式主要在建设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村庄中推广较多,这种生活垃圾处理管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垃圾袋装化也便于清运人员收集运输,村容较整洁,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很少见。但处垃圾的最终处理还不是很理想,简易填埋的方式还仅是将污染转移,没有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的相关建议

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协作,制定相关政策标准,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式,才能改变目前这种乱堆乱扔垃圾现象,给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只有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才是根本所在,建议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保证自己家的生活垃圾分拣收集后都能投放到自家或村内设置的垃圾桶中。

2.实现垃圾的集中存放。根据地形、住户分布和服务半径情况,选择适当的位置建立地埋式全封闭垃圾中转站,实行垃圾集中存放,既可避免乱倒垃圾,也有利于下一步对垃圾的统一清运。

3.专人负责,集中清理。各村通过签订协议承包给个人和雇佣清洁人员等方式对村民定点堆放的垃圾日产日清,并运往中转站。

4.垃圾清运处理系统资金到位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费用专款专用,避免挫伤广大村民对整治环境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苏杨.马宇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

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20120331

作者简介:于治远(1953—),男,辽宁新宾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工作。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1902

1引言

近年来,通化市在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保护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监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企业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

2农村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通化市农村年产生活污水2 000万t,年产生活垃圾约44万t,长久以来,农村环境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任意泼洒、畜禽粪便随处可见,对农村水质、大气、土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是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

2.2畜禽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数量迅速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展不相匹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导致通化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2.3农药化肥污染

通化市耕地面积269 028hm2,种植品种主要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全市大部分为山区,坡耕地较多,农药化肥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氮利用率在25.3%~628%之间,磷利用率在10.8%~20.8%之间,大部分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磷随农业退水及降水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施用化肥也导致全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

2.4乡镇企业污染

通化市乡镇企业主要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医药、食品、木制品加工、建材、造纸、水电等行业,普遍存在生产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污染治理资金不足等问题,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2.5水土流失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区,2/3面积是山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引起地表土壤侵蚀过程比较缓慢,而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速度快、作用强。多年来,人们乱采滥挖、不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等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3防治对策

3.1逐步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目前,通化市农村仍有部分村庄村民饮用自家打井水,没有必要的水质监测。已采用集中供水的乡镇和村庄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水质监测和保护措拖还不够到位。为确保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加大农村自来水工程的推广力度。要对现有的集中供水水源地加大保护力度,尽早完成水源区划工作,并按照区划做好设立界标、警示牌、护栏,清理整顿污染源等相应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做好水质例行监测工作,确保让全市农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3.2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目前,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治工作,抓住机遇,争取资金,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基础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在做好定点存放,集中收集的基础上,要选择合适的场地修建“三防”式垃圾处理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可以选择小型人工湿地进行治理、投资小、见效快、易于管护。

3.3改变农业种植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对水体、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全市农村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作物,只有逐步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改变种植结构才能有效地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3.4加大监管力度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部分粗放经营,管理不严,对环境污染尤为严重。应在全市农村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散养改圈养的力度,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畜禽养殖方式。在农村和养殖场大力推广建设“四位一体”(即温室、畜禽舍、沼气池、厕所一体化)能源生态工程等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成功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监管力度,严把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严禁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新上畜禽养殖项目,进一步加大日常监管力度,逐步减少畜禽业环境污染问题,最终实现畜禽养殖业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5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各种人为因素导致通化市水土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全市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减少农业生产化肥施用量,加大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力度,严厉查处乱砍盗伐和私挖乱采违法行为,强化矿产资源管理,逐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