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跟经济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跟经济的区别

篇1

关键词:农村非正规金融;SWOT分析;政策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久动力。我国在农村建立了以正规金融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可农村正规金融自身存在缺陷,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求。相反农村非正规金融快速发展,规模、实力及影响等不断增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重要力量。

1. 农村非正规金融

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与正规金融而言,主要从法律特征跟金融监管的角度对非正规金融界定。非正规金融是指在为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的金融服务,不受现行的法律法规监管,游离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非法定金融形式,又被称为地下金融、民间借贷等。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钱庄、互助会、民间集资等形式。

不仅因正规金融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还因我国农村特有的乡村信用、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经营等因素,综合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成。非正规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大、地域性强、利率高、隐蔽性更强、地下进行等特点。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SWOT分析

为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态度也不断变化,使其发展有着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非正规金融进行全面把握,促进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2.1 优势(Strengths)

2.1.1 信息优势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信息方面优势主要表现在贷款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鉴别上。由于非正规金融的具有区域性,贷款人跟借款人双方接触比较频繁,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信用、道德、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比较了解,经过综合考虑后决定是否贷款,避免了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上的优势,在贷款后,贷款人可以比较准确把握贷款是否存在违约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正规金融在这方面滞后。

2.1.2 成本优势

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规模较小,基本上没有分支网络机构,灵活多变,运营费用较低,贷款的审批手续简单,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正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前要搜索借款人信息,贷款后需要跟踪,管理成本较高,非正规金融则不需要。

2.1.3 担保机制优势

正规金融市场对于贷款担保抵押物品要求较高,农村的生产资料、土地跟住房等很难满足要求。在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双方能够避开这些限制,对于担保抵押比较灵活,像土地、房产甚至农作物都可以。在农村中还存在特有的乡土信用,农户都具有一种“隐形资产”即熟人社会的信任和信誉,在非正规金融中也可以作为担保;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社会道德也是一种隐性担保机制。

2.1.4 机动灵活优势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跟周期性,农村借款通常具有时效性,若是等到正规金融审批结束那时,可能已经不需要了。非正规金融市场相对于正规金融市场对借款的审批手续少,过程简单,速度较快,很好的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若还贷不能按时,非正规金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还款的弹性大。

2.2 劣势(Weaknesses)

2.2.1 法律地位上的劣势

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活动被政府所限制跟禁止,面临着政府的打击、取缔、治理。非正规金融都是在“地下”进行,不具有跟正规金融竞争的平等地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不能够浮出地面,仍有大部分人对非正规金融存有敌意,且发生贷款纠纷时,很难寻求法律的保护。

2.2.2 信息因素

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将随着其活动范围的扩大逐渐被削弱。非正规金融的借贷具有地域性,只是针对少数对象,拥有比较固定的客户。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客户的增多,贷方所能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受自身知识水平跟能力的限制,对信息的识别判断能力必将降低,不利于风险的控制,影响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2.2.3 风险控制能力弱

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缺乏正规的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在风险控制方面多以经验为主,缺乏制度控制。金融活动多以贷款为主,难以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分散金融风险;在资金运作过程中,没有防范资金风险措施;且缺乏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经营风险随时可能发生,难以有效控制。

2.3 机会(Opportunities)

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监管层的政策亦有所松动。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非正规金融机构要抓住人们国家对其转变观念道德机会,树立好的形象,适时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

2.4 威胁(Threats)

2.4.1 农村正规金融的挤压

国家给予正规金融机构法律保护、政策支持,对农村的影响日益增长。正规金融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改革、创新开发出针对农村需求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以正规金融为主的多从层次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构建完善,使非正规金融的市场跟活动空间被压缩。

2.4.2 国家法律法规对非正规金融的政策

与正规金融的发展相比,非正规金融面临最严重的困境就是国家没有承认其合法地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对非正规金融予以严禁、打压。

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对策

3.1完善法律法规,给予合法地位

为其搭建一个法制化平台,使其公开的开展活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对非正规金融的性质和边界等加以界定,明确现有的非正规金融哪些是合法或者非法;制定有关法律来规范和保护合法的非正规金融,如“民间借贷法”、“非正规金融组织法”等。

3.2 推进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合作

农村非正规金融跟正规金融,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在现行农村“二元金融”下,更需要做的是推进二者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比如二者可以互为对方提供中介服务等。

3.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构建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于我国城市的信用体系建设,有必要也必须加快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由于非正规金融自身在控制风险能力的滞后,特别在活动范围扩大后,通过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将有助于非正规金融对风险的控制跟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稳定。

3.4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和分类监管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要实行差异化制度安排。对没有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交易的实现和农村经济发展,应当给予有效地法律保护;对于非法的、影响社会稳定等破坏性的要给予坚决的打击跟取缔。形成区别于正规金融的监管制度,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纳入监管体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卢亚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12月

[2]谢赤,孙柏,汪寿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3]康启鸣,浅谈现阶段中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3期

篇2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引言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内外因素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学界认为,中小银行提供信贷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但是,至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走出融资困境,个人认为借鉴国际经验,尝试政策性风险投资可以看成是一个新举措。

二、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政策性风险投资

(一)政策性风险投资的界定

政策性风险投资是指有权代表政府的机构以国有资产提供启动资本的创业风险投资,是相对于国内企业、外资机构创业资本、金融机构创业资本和其它类型商业性创业资本而言的,对创业企业提供前期部分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引导非政府资本进一步投资该企业。政策性风险投资可以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起重要导向作用。

(二)政策性风险投资跟商业性风险投资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联系是政策性风险投资跟商业性风险投资一样,也是风险投资的一种体现形式,投向风险项目的投资,集融资与投资于一体,会供应资本和提供管理服务于一身的投资,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的投资。两者的区别是政策性风险投资的退出原则是微价退出,而风险投资的退出原则是溢价退出。风险投资溢价退出指风险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企业通过IPO、兼并收购、管理层回购、清算等方式出售股权而获得高回报的退出方式。政策性风险投资的微价退出指政策性风险投资不追求溢价退出,只要求获得原来实际投资金额加上各种交易成本与中间费用作为退出价格的退出方式,追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两者之间的区别还包括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高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的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权益资本。政策性风险投资吸收了风险投资的特点,但是它既投资高科技产业,也投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成长型、扩张型或重组型的未上市企业。政策性风险投资还投资成熟企业,投资具有雄厚实力、广阔市场和国家政策支持的传统行业。

三、政策性风险投资尝试的经济环境

(一)政府风险投资在中国已有一定基础

我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认识到风险投资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和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推进。我国政府创立的“引导基金”便是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政策性基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政府投资资金成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它的投资比例与非政府公司基本持平,两者总额占据市场份额的66%。中国正在摸索新的温州模式,愿意用政府资金为中小企业通过正常渠道融资进行部分担保,这也可看成是政策性风险投资的雏形。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后金融危机时期,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银根缩紧,证券市场股指暴跌,打击投资者投资动机,企业税负过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些新情况更加不利于中小企业正常融资。温州事件意味着非正规金融在中国很不成熟,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三)“融资难”瓶颈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有待改进的现实,具有经营成本高、财务良好状况不明朗的“风险”特征,信息不透明,政策支持较少。和技术、劳动力相比,资本也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融资难”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和迅速增加的资金需求相比,企业内源融资规模有限,并且温州高利贷事件的负面影响使得熟人借款的融资模式难上加难。银行贷款首先强调安全性,这几乎成为中小企业难以跨越的鸿沟。

通胀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根进一步缩紧,资金供求关系的进一步紧张更加不利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融资模式。股权融资要求“上市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债券发行要求“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中小企业很少符合要求。中国二板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板遭遇“发行人爆发,投资者惨赔”的各种事件,这为投资人慎重投资埋下伏笔,不利于中小企业二板市场融资。融资约束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既然很难从正规金融渠道借贷资金,那么中小企业对非正规金融渠道的金融依赖便会非常强烈。但是中国现代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同样存在强烈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温州事件便是明例。温州事件不利于民间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

(四)新经济形势需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活动力的源泉,在自由经济最成功的美国被视为美国自由制度的心脏和灵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增长”和“调结构”,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新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这就为突出中小企业发展意义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在我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中小企业户数的99%,这些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在全国工业与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提供出口超过60%,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全国有约65%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拥有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

新的经济形势使得出口困难,就业更加严峻,并且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注重中小企业发挥作用,因此新经济形势需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篇3

美国次债危机的引发恰恰是它的资金流动性不足,而这恰恰是与中国相反的。我们是流动性过剩,所以很多美国的金融企业在把解决流动性不足的眼光投到中国,包括像花旗这样的,也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发出一个信息征求意见,看有没有中国企业愿意入股或者持有它们的股份来帮助解决它们的危机。这就给中国的金融机构重新介入美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股市大跌,我们不能指望一定抄到底去获利,但是我们可以以一个相对重要的地位、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进入美国主流金融机构,从而获取相应的份额。 我上面的建议在2007年之前是不可想象、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想当年我们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公司,在美国国会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回中投入股美国,大家看到美国国会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说,不管是摩根士丹利还是花旗银行,或是贝尔斯登银行,他们接受中国资金或是请求中国资金援助的时候,其实是得到了全美上下认可的,大家觉得没什么可奇怪的,出现了事情就该向能出手的人求援。

现在是“蝴蝶效应”的制造者本身没有太多恐慌,因为它处在风暴中心,而且补救措施也是比较到位、得力的,这一点给中国政府和管理层一个很大的启示――自由经济和现代社会中的政府该怎么扮演自己的角色。

平时大家都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但是一旦当市场机制失灵的时候,当这种情况影响到社会安定或者稳定的时候,那么政府就应该采取措施救助,否则要政府干什么,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政府一定是没有用的,当出现我们个人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需要政府的组织行为。美国政府在这个“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再一次说明在这个现代社会,政府对经济起一个负责任的角色是多么重要。比如说美国政府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几次干预,一个是延长5年变动利率,这个利率的变动5年不变,这样给很多“次贷按揭”的投资者缓了一口气,为他们争取了5年的利率稳定的还贷时间,还有其他措施等。

具体到中国的资本市场,中美两个经济体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谓一致的地方,就是大的趋势一样;所谓不一致的地方,就是中国现实情况属于一个成长中、一个充满青春朝气活力的经济体。以中国经济本身的活力,从周期性上来讲,是处在一个蓬勃向上的阶段。并不会因为美国经济的相对下滑就受到泥沼似的拖累,因为我们对美出口毕竟只占全部出口的20%,出口量还是有限的。另外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增值、人民收入的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一个大国跟东南亚地区小国最大的区别。我们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宣传体系,有一个比较强的自我消化机能,更不用讲现在中国经济体的投资也好,扩张也好,充满着强劲的内在动力,压是压不住的。另外奥运会之后,大家也可以预期中国经济会出现加速发展的一个过程。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确立了中国具备责任感的大国形象,而在美国“次债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变局下,中国经济这么强劲,基本上能够成为大家的希望所在,本身说明中国经济体制能够承受起或者担当起美国经济缺位出现的空档。

我希望作为媒体人还是要多关注美国这场危机导致的因素,包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因为它会涉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比如说严重的投资,盲目的乐观。乐观情绪膨胀过头就会出现盲目的乐观,就会出现不计后果的恶性投资。

(文字内容根据本刊记者雪石与水皮的谈话整理。)

篇4

创新创业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如何融入资本市场,正是创新创业活动亟待思考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几点思考

资本市场如何服务创新创业,目前受关注比较多、需要思考和厘清的问题有几个。

第一是债权经济和股权经济的区别。国内主要发展模式是债权经济发展模式,G20组织成员国中,其他国家直接融资占比都在65%-75%,美国最高,占了80%,而我们国家目前通过债权融资占比在11.7%左右,和整个国际上目前通行的一种模式差距非常大。

所以当前推出所有金融改革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但实际上,这两种经济模式各有优点。债权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是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包括当年的四万亿元就是以债权经济来刺激的,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就会断崖式下滑,说明了债权经济弹性不够。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现在复苏比全球快呢?因为股权经济占比非常高,尽管拉动速度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整个经济下滑的时候,它的韧性非常强,复苏非常陕。

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是必须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也必须依托于金融,目前实体经济实际正好回归到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真正要做的就是实体经济,而所有的实体经济都包含一个人性价值的体验。

第三个问题,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目前也是炒得比较火。目前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传统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因为互联网金融大的脉络主要是六大方向:一是P2P网站,目前也处在洗牌中。第二个趋向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是众筹,第四是大数据金融,第五个方向就是信息化金融机构,第六个方向就是金融的门户。通过这六个方向推进的情况来看,体现了传统金融跟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但其中唯一涉及股权经济的就是众筹,其他方向体现的还是债券经济。

主要国家和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

美国的资本市场分了五级,其整个资本市场按照教育体系比喻比较好理解,上面相当于大学,下面的相当于高中,再下面相当于初小,美国是这样的布局,主板就是纳斯达克,下面有很多的区域易,与主板结合。

美国的资本市场特点,最早起源于1602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到了17世纪,欧洲某一个胡同的咖啡馆里出现了伦敦交易所的雏形。到了19世纪年,也是在美国的梧桐树下和之前的费城交易所,是典型的区域交易。美国的资本市场运作匹配三个需求,一个是融资需求,就是企业方需求,就是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来匹配不同的层级,再从投资者的角度,也就是投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分层。再从市场组织的角度,主办选择精品地位,次级市场主要以培育为目的。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由多个不同上市标准的市场构成的。

英国资本市场形成早于美国,到了18世纪,英国政府才正式确定伦敦交易所,还有伦敦交易所创立的二板AIM板为中小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除此之外,还有为更初级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未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市场――OFFExchange,简称OFEX。

中国台湾的资本市场也分了四个层级,一个是公司制集中的交易市场,一个是财团法人制,第三是兴柜市场,第四是盘商市场。所有要上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企业,必须要上兴柜市场。中国台湾的面积相当于3个青岛,相当于山东的1/4。这么大一个面积,它也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因为企业的层级是不一样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也都是这种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从美国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场外交易占到75%,这是股票方面的。在期货方面,场外交易都能占到80%,所以几方面对咱国内整个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都带来很好的启发和很好的经验分享。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从也值得回味,早期,在山东有两个比较大的标志性事件,一个是青啤上市,一个是淄博基金的上市,这在1993年为两个交易所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基本8年一个台阶,包括主板,三板,沪港通也是一年4"台阶。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逐步走向规范发展。

从整个资本市场发展的脉络来看,有起有伏,但主要的特点是多层次、多层级,融资多样化,以后,还会出现更多样化的融资工具。

如何看待企业挂牌

从企业来讲,挂牌上市的过程就是企业规范的过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的企业股权是不准别人染指,就像老婆一样的养法;还有的企业让渡小股份,小股份进来,就像当儿子养;如果把整个企业让渡出去,就是当猪养。但是无论当什么养,前提都要规范。你当老婆养的,不规范容易有绯闻,当儿子和女儿养的,不规范容易婚姻不幸福,当猪养不规范,就相当于注水猪。

企业挂牌也是企业阳光的过程,用魔鬼监督魔鬼,魔鬼也会变成天使。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私欲,只有阳光以后,所有的股权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才会非常放心跟你的企业走得更长远。

同时,企业挂牌也是企业融资的过程,这个必然的,这个非常理解,既然要挂牌,必然要融资。

政府为什么扶持企业上市呢?首先这是一个税源,企业规范和阳光,税收也规范和阳光,第二是大的招商过程。

什么样的企业需要上市?我们简单梳理,有这么几大类,一个是无法满足内源型融资;第二是需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走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的企业;第三是需要获得公允的资产定价企业;四是留住关键性人才。今天在座的90后很多,随着90后自主意识的出现,单纯靠工资很难留人,尤其是核心的技术人员,一旦他学会了,他们都想当老板。怎么留住人才?就是要让他干着,就跟干自己的企业一样,给他股权。对一些需要寻找战略合作的企业和需要过渡交接的企业来说,资本市场的定价,出让股份,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企业如何进入资本市场

挂牌上市的目的不仅仅是融资,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融合。企业本身地所以无论上市还是挂牌,都要根据企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在什么阶段上,选择哪个市场,要跟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匹配。

如何准备挂牌上市?简单来说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化意识得准备,包括诚信要求的准备,规范运作,信息披露,创新意识。尤其是信息披露这一点,未来的注册制,一定是以信息披露为主导的,主管部门不审核,而是让全社会监督企业。

篇5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篇6

关键词:M2/GDP;中国金融业市场化;货币供应量;间接融资

中图分类号:F822

关于中国的M2/GDP是否太高的问题,讨论已经持续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中国不少一流的金融、经济研究学术杂志上对这个问题有非常深入的探讨。当然,不同的阶段的探讨,其内涵可能稍有差异。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是在逐步深化。笔者认为,对这样在学术上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整体上的研究应当非常严谨、严肃。人们关注M2/GDP的比例这个指标是很重要的现象,从学术的角度来讲,传统上是一个金融深化的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伴随金融深化的过程,也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经济活动必然要越来越依赖于货币和金融工具的使用。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市场化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当中,金融总资产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必然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一、M2/GDP比例持续上升原因分析

M2/GDP比例上升与下列三个原因相关。第一,M2/GDP比例上升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第二,M2/GDP比例上升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第三,统计口径的变化对M2/GDP比例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一)M2/GDP比例上升是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

开始对M2/GDP指标进行讨论的重要前提是应当认识到,M2和GDP这两个数本身都是名义值。M2是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名义的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讨论的M2/GDP,是指在一定的物价水平下该指标上升或者下降的波动轨迹。例如,在一定物价水平下,金融资产或是货币供应量扩张过程,体现为该比例的上升。

可以设想如果一个货币的币值不稳定,那么老百姓将不愿意持有该货币,拿到该货币以后,有可能把它抛弃、换成其他货币或可兑换品。货币需求跟物价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有的国家金融深化过程无法实现,主要是因为制度、其他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或对本国货币的信任危机等问题,导致M2/GDP无法提高。讨论中国M2/GDP上升的现象,首先应当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中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动员储蓄的能力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一个较大程度的发展。当然,M2/GDP比例比较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动员储蓄或者调动储蓄进行资本积累,支持生产发展的机制主要靠的是银行机制,即间接融资的体系。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资产的扩张的另一面实质就是货币扩张。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人们愿意持有货币,且把该货币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中国目前是一种以间接融资为主、通过银行配置资源的金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产的扩张即是银行资产的扩张与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当然,此处的货币供应量指的是广义货币,即其中包含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货币,M2里面有很多长期的储蓄存款在其中。这里首先强调一个概念就是M2比GDP的上升这个现象本身最重要的还是金融货币深化的过程。

(二)M2/GDP比例上升与中国经济模式密切相关

股票市场或者有一些跟自己利益相关的部门都很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这个指标。有很多分析师得依此得出对中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判断结论。中国人民银行或国家统计部门的货币信贷数据也同样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认为它与短期的经济表现、投资有关系。很多人认为中国货币信贷量偏低,中央银行管得过严,货币控制一般只有13%,最多也不超过16%。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也反馈一些对货币政策的看法,认为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多的信贷支持。各地方发展的诉求都比较强,希望可以得到更多一点信贷来支持本地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了一种现象,即我们增长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依赖于投资,在其他融资方式尚不发达的情况下,特别依赖于信贷(当然,信贷扩张的另一面就是货币扩张)。在这种生产方式下,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都是以略高的、以名义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变化和上升,但是各个方面反映还是信贷偏紧。这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中国需要改变这种国家过度依靠投资、依靠信贷扩张经济增长方式。这个转型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三)M2/GDP比例上升的其他因素

中国M2/GDP高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储蓄率高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预防型储蓄有关系。从技术上来讲,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风险很高。因为货币的定义本身很难,当然有它的共性,但是货币层次划分也不太一样,有很多人写文章来论述中国的M2跟美国的区别。

1.中国的M2货币供应量是最广义的口径

中国的M2是最广义的货币,在美国,M2可能是处于中等层次的货币,甚至有点接近中国的M1、M3和广义的流动性。当然,由于统计上的原因,几乎很难做到很完整的关于货币的统计。即使是M2,差别也是非常大的。随着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出现,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不断扩大。目前为止没有M3,也没有货币供应量层次的重新划分,所以M2始终是一个最广义的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一些应当纳入货币供应量的口径,原来没有纳入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也逐步把它纳入到货币供应量的口径里面。90年代,将证券市场客户的保证金扩展到M2;前几年将住房公积金存款、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也纳入到货币供应量。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被作为最广义的、最宽的口径。某种程度上是金融资产多元化的一个反映。而我们金融资产80%~90%集中于银行部门,体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扩张比较快。

2.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的偏差

中国老百姓对于金融资产的可选量原来比较少,现在可能会多一些。除了传统的存款以外,其他资产也逐渐多起来(尽管传统资产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从金融资产的角度来讲,也有人做过一些统计,比如说,将中国银行的资产与股票、债券相加,与GDP比后的比例,中国大体上是370%,美国是440%,这种比法也有不很完美的一面,但是通过这样一些比较的方法,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将M2比GDP,如果不加以仔细的辨析,将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情,容易出现一些偏差。比如,美国很多人有个人退休的账户,这些账户均不纳入货币供应量。在中国,住房公积金都纳入货币供应量,这里有一些差异。

当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货币供应量在中国是作为传统的最终目标,在评价货币政策的时候,需要参考的和把握的条件非常多,包括利率、汇率等等都是中介指标,它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强调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的平衡,首要的任务是物价的稳定。衡量这些指标最简单的办法是看最终目标实现的程度怎么样。

二、如何看待中国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问题

在看待中国货币政策与货币供应量问题上,首先要用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货币政策,其次,在现阶段,对于M2/GDP的比例研究还需继续加强。

(一)要从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货币政策

如前文所述,中国金融资产的扩张、金融深化大部分是以银行资产扩张这种形式进行的。当然,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也在逐步提高,债券融资也在不断发展,融资方式的来源也日益多元化。关于这个指标的讨论对货币政策的制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应该持有严谨的态度。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框架都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很多国家都是以利率为重要的手段进行货币价值或者是进行物价稳定的管理。当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还没有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顺畅的、非常有秩序的利率传导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某些时候还得依赖对货币供应量的观察,但货币供应量这种指标终究是一种中介指标,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根据物价稳定的程度,研讨实现怎样的一种经济增长程度。我们目前在强化价格工具的使用,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推进,我们观察货币政策可能也向其他国家一样,经历这样转型的阶段。到了一定程度,金融市场上的工具逐步丰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将会越来越困难,货币的定义也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当前我们需要从一个转型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

(二)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M2/GDP比例的研究

M2与GDP比例的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入。中国有它独特的现象,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或者货币供应量的扩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物价的上涨,对中国经济增长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同时,这种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我们希望它是稳定的,但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经常有新的特征体现,需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调控机制体系建设来保证其趋稳。例如,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储蓄率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接融资比重相当高,M2/GDP的比例也比较高,但是,日本却长期面临通货紧缩。因此,不同的体制背景形态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在做短期政策考量的时候,我们特别需要进行动态的把握。有人认为,根据某一个指标进行政策方向的判定,也是有相当风险性的。笔者认为,对于M2/GDP的比例,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且需要始终贯穿一种动态的研究方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经济体制的特征、金融体制的特征、金融结构的背景来把握,不宜过度简单化。

(三)关于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问题

一般来说,转型经济体的发展都是要兼顾多个目标,可能要权衡,权衡起来有时候比较困难。近段时间国家政策一直都是“控物价、调结构、防风险、促增长”。这些目标都要兼顾。当然,物价稳定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而衡量物价稳定可能指标也特别多。如GDP的平减指数、CPI、资产价格等。而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等)也在不停波动,统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危机之后,很多人写了文章提出要反思中央银行单一物价稳定目标的框架,其中提出了单一工具、单一目标的概念(单一工具指利率,单一目标指物价)。这些方面也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进展。广泛意义上的价格,中国人民银行也提过这样的概念。关于资产价格是否纳入这个价格概念之中,这个争议也比较大,技术操作上也不太容易。总体来说,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既要维护物价的稳定,也要维护金融的稳定。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 王煜.中国货币政策趋势[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纪志宏.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2003.

[4] 纪志宏.收益率曲线与货币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5.

篇7

关键词:财政税收 危机 财政管理

乾坤斗转,日月沉浮,当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消弭,欧债危机、美国国债问题还如影随形时,近期,又有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日前做出预言:“中国金融危机势必发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区别。”言论一出,引发热议。毫无疑问,如果真像查诺斯所说的那样,中国经济的萎缩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抑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来带动经济发展。这是历次危机时最明显最直接最有成效的方法。在这一形势下,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做到高屋建瓴,未雨绸缪,反思国内的财政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之间发展条件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城乡居民在收入普遍增加、生活不断改善过程中的新要求新期待。同时也应该看到,深化财政税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有序推进。笔者认为就目前的财税政策可从以下四点探讨一下。

一、完善公共财政收入支出体系,捂紧钱袋子

随着中国财政收入转入低速增长轨道,管好“钱袋子”的难度加大,强化预算管理、压缩“三公”开支、满足“保民生”和“转方式”的刚性支出需求成为新课题。 一是规范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强化省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促进省内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实行收入分享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要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硬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二、破解中央与地方的平衡难题,减少地方财政负担

目前中央政府取得全国税收收入的60%,地方占40%;而中央财政支出占30%,地方财政支出则占70%。这导致了地方财力和事权严重不相匹配。地方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稳定的增长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现在公共服务的事权按照隶属关系,多由县乡一级负责,但其财力通常比较紧张。一种方法是把某些领域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事权做些调整,改为由中央和省、县根据财力分级承担。另一种方法是多给地方政府划分相应财力,使得每一级财政都负有对辖区范围内各级财政平衡的责任。并且要尽快以法律形式,按照公共产品需求层次理论,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范围,明确界定政府间支出责任。其目的就是中央回收事权,把应由国家管理却通过专项补助让地方去管的事务回收到中央政府,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协调地方税收增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三、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强化税收征管机制建设

良好的税收法治环境对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增强群众的依法纳税意识,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有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大力营造法治舆论氛围、规范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等。另一方面,强化税收征管机制。首先理顺体制关系。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前提,“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随着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必然要求政府逐渐退出某些不适合其干预的领域,重新划分和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为其它制度安排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次,实施扁平化管理。通过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产权、一级举债权这样联通的逻辑来塑造新的真正能够跟市场经济配套的分税分级的财税体制。在考虑现实省情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实践,坚持适度性、谨慎性原则,不搞“命令式”、“运动式”、“一刀切”,避免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

四、着力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信息管理体系

通俗地讲,科学化就是要“抬头看路”,明确方向、目标并选择有效的路径。精细化就是要“埋头拉车”,一步一个脚印地按照科学确定的方向前进。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扎实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财政业务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执行力度和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实施力度,“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管理手段,规范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各级财政部门标准统一、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上下贯通,使信息系统在支撑财政资金监控、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上有较大改观。

金融危机并非第一次遇到,再次面对时我们将更成熟、更稳重。面对市场的重大变化和严峻的环境,政府、企业都悟出了许多道理,谋出了许多智慧,干出了许多创造之举。在经济危机中突破危局,快速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财税改革,实现有效需求不减、经济稳定增长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8

讨论民间金融,首先厘清概念。一般来说,对于正式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人们都会把它称作为“地下金融”、黑市金融、非正规金融或“草根金融”等,把它看做是一种要取缔的东西,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它是必然要走过的一种二元金融结构。因此,在本文看来,这些所谓的民间金融,它相对于有组织的金融体系来说,是政府金融管制、金融压抑外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融资关系。对“民间金融”这样的理解,这就使得我们把它当作一个中性东西,没有正式与非正式、正规与非正规之分,更不是一谈到民间金融就坚决予以否认的问题,因此要界定民间金融就要考虑如下几点。

1.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机构或组织是否已经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被乡村政府直接控制,但没有得到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的认可,处于不合法地位,最后被作为非法金融组织取缔了。

2.民间金融活动是否为非官方性质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融资活动的参与者是非官方的,即借贷行为是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在之间发生的;(2)资金的来源是非官方的,民间融资活动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居民个人或私人企业;(3)从事资金融通的组织机构的所有者是民营的而非国有的;(4)资金的运作是民营而非国营的,即民间金融应该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金融,它也涉及到所有制概念和经营机制。

3.民间金融活动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目前就民间金融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融资会;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也有学者把民间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临时的无组织融资的民间借贷为第一阶段;有组织、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是第二阶段。

4.民间金融的正式与非正式性。许多文献文章认为民间金融是非正式(非正规)的,而官方金融才是正式(正规)的,本文认为采用中国人惯有的意识来分辩民间金融的“根正苗红”问题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为民间金融活动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政府必须反思对民间融资活动的政策,建立一个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公民有正当的需求,政府的制度供给就应该面向公民的正当需求,禁止民间融资活动在此意义上是与公民需求和偏好背道而驰的。此外,民间融资活动基于民俗、传统、文化,如果政府认为只要有它所一手创设的正式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就是哈耶克所批责的“理性的狂妄”。

5.民间金融非法与合法性。本文认为当民间金融合法时,国家才能提供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纳入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中。“民间金融跟地下钱庄没有任何关系”,两者的区别,亦可从央行下发的文件中窥得究竟: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央行特别强调,民间金融是游离于官方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据此定义,民间金融是合法的,而地下钱庄(地下金融)是非法的,属于国家依法取缔或打击之列。

二、“民间金融”的界定

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民间金融既不是指地下经济中没有注册的、非法的、无组织的民间资金融通活动,也不单是指有组织的或已经注册了的民间的资金融通,本文认为应该有如下的定义:民间金融泛指一切非官方性质的(即不由官方出资或官方经营),非国有制性质的,主要业务发生在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之间的各种形式的符合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当然这一定义自然排除了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的从事非法洗黑钱活动的黑色金融。理由如下。

1.“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存在金融。金融本身不带有任何制度色彩,但金融的具体形式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或经济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任何金融形式的出现和存续都会有其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只有形式的高低级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没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分,假如有的话,也只能是人为的制度或者体制的设置的结果。如果说民间金融是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即在正规金融体制外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金融。这种称谓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为的制度歧视。

2.民间金融的定义规定了其合法性,排除了非法的融资活动。即把所谓的地下金融(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排除在外,因为研究民间金融旨在将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应该为民间融资活动设计一种法律框架秩序或者央行监管制度,使得民间金融活动走出灰暗地带,使得公民放心、政府放心,使得我国民间融资组织与活动与现有官方金融结构并存,从而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性金融秩序。

3.民间金融产生于官方金融的边界地带,当国有银行对民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融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时,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加之它的供求关系、运行机制、交易行为与契约治理具有市场化特征,又与民营经济有着“天然”的体制姻缘,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今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过渡性金融安排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我们应该排除那种对民间金融完全否定的看法并允许其在适当的空间内获得发展,同时,应该看到这些金融形式毕竟是与落后的经济方式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是落后的金融形式;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产物的银行系统,是先进的金融形式,代表着未来民间投融资的方向,它对前者的替代是历史的必然。

篇9

欧洲,是自行车分享等项目的早期参与者,和获益者,但欧洲各国对“分享经济”这一商业模式却采取了复杂的态度。

欧盟相关文件,呼吁各国的监管机构不要对相关企业禁令。这为诸如Peerby(一家荷兰的点对点式家居用品租借平台),此类初创企业的成长中可减少发展障碍。

多方面来看,人口稠密的欧洲国家是分享经济初创企业的完美选择,它鼓励人们最大化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资产价值。与美国情形相似,欧洲也在努力思考如何监管这些企业,平衡竞争者之间,以及分享经济带来破坏的忧虑。

“但分享经济会给每个人都带来更多好处,”Peerby创始人丹・韦德波尔说,“这是一种把人们联合起来的好办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让资源循环利用起来。”

监管空白

根据欧盟委员会报告,2015年“零工经济(gig economy)”共计产生了317亿美元收入,潜在价值可高达6440亿美元。沃顿商学院房地产教授吉勒・杜兰顿指出,分享经济只是整个市场中很小的一块。

报告接着说明,分享经济企业应该与传统的雇员/顾客式企业区别对待,这种思路将影响分享企业所属监管框架。报告指出,各国应认识到三个不同:员工和独立操作者、专业服务提供者和临时服务提供者、提供核心服务的平台和提供信息和辅助服务平台之间的区别。

“在美国,随着Uber、Lyft和Airbnb等企业的壮大,已经触碰了不同监管体制。”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伦理教授莎拉・莱特说。Uber或者Lyft司机的分类应该是员工还是独立承包人,这一问题在美国不断涌现各种辩论。

欧盟委员会报告也希望解决相同问题,对司机的分类会影响到其劳动保护程度。另外一个迟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是在Uber和Lyft司机和乘客身上应用保险条例,以及他们是否需要商业保险或执照。

从整体上来看,欧洲并没有出现很多大型分享经济的初创企业。巴黎高等商学院的战略和商业政策教授、沃顿麦克创新管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奥利维尔・沙坦说,“美国的企业在建立分享经济商业模式上要积极得多,并且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法,将这些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更能获得风险资本。”

欧洲的初创企业

欧洲一些企业已建立创意模式,与人口较为稠密,没有汽车而与邻居居住较近区域形成良好契合。

2011年创立于荷兰的SnappCar,是欧洲第二大点对点式汽车共享社区。目前在荷兰、瑞典和丹麦共有20万人使用。迄今为止,该公司已经获得了628万美元融资,其中一半股东是用户。

本质而言,其商业模式的基础是跟邻居借车,价格在11美元到560美元不等。“租户登陆网站,在邻近区域找车辆,任何类型的车,我们有几百种车型。”联合创始人帕斯卡尔・昂提说,“ZipCar在阿姆斯特丹已经大约十年了,它为我们教育了市场。”他表示,欧洲的平均租赁期低于美国。

SnappCar的用户一般不会将此当作主要收入,但认可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这个点子。自2011年以来,SnappCar汽车车主已创收350万美元,预期2016年总营收超过570万美元。

“欧洲城市人口密度大。”杜兰顿说,“这意味着,在欧洲的二百个城市,即使没车一样可四处走动。”这种人口密度,也可帮助人们从邻居借或者租家用物品。

荷兰初创企业Peerby应运而生,用户可搜索他们需要的东西,例如篱笆修剪机或者迪斯科球灯。该公司在荷兰、主要欧洲城市以及美国的社区拥有25万用户,韦德波尔表示,该平台上可用产品的价值接近10亿美元。

“超级库存”

《我的就是你的》联合作者蕾切尔・波茨曼表示,建立本地化的各类产品“超级库存”对开展风险项目至关重要。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伦理教授莎拉・莱特补充,“城市密度创造了条件,使分享经济得以运转。”

Peerby是一种把闲置资产投入使用的商业模式,韦德波尔说,“移动技术和互联性的广泛可用性,为建立分享平台提供了便捷。”波茨曼指出,“技术为市场创造了效率,将‘需求’和‘拥有’匹配起来。”

认可程度不一

在欧洲,分享经济企业从被认可到被禁止,人们对其态度不一,比如伦敦对分享经济的接受度远远超过巴黎。英国拥有全球分享经济业务的十分之一,超过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到2025年,英国市场预计将暴增至133亿美元。

2015年5月,伦敦放宽了一条实行40年之久的法律,人们可以把他们的家租借出去,租期为三个月或以下,这打开了短租市场。今年初期,英国政府还宣布对在分享经济领域赚钱的人们实行税收减免,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此类税收减免的国家。在繁荣的金融服务的帮助下,Crowdcube、Seeders和Funding Circle等点对点式租借初创企业在英国发展良好。

与此同时,欧洲其他国家抵制分享经济的情况在扩大。

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荷兰的法院已声明,推广非专业司机驾驶是一种违法行为。UberPop应运而生,任何人只要有驾照有汽车就可以载人。根据彭博社消息,法国刑事法庭不仅对Uber进行罚款,还罚了它的两个执行高管。在巴黎,出租车司机抗议来自Uber的竞争,他们追赶载客的车,烧毁轮胎,还阻塞了道路。

虽然巴黎是最大的Airbnb市场之一,但其市长成立了20人小组,调查非法房间分享行为,并对他们开出高额罚款。为解决税收的问题,Airbnb开始在巴黎收住宿税。“如果在巴黎拥有一所旅馆,就要受到监管和交税。但是对Airbnb这类要求就少得多,你需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杜兰顿说。

阿姆斯特丹从2015年2月开始,为了遵守税收规章,Airbnb开始收游客税。柏林为了控制不断上涨的租金,从5月1日开始,如果没有城市允许,不可以在Airbnb上出租整间公寓,不过可以出租其中一个房间。

根据欧洲规定,如果房东全年对外出租房产,他就会被归类为“交易人”,必须像企业那样取得执照、履行责任和遵守规章。据媒体报道,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租赁多间房屋的人为Airbnb创造了40%的收入。在欧洲,只要哪里房屋短缺,政府就担心Airbnb屋主会逃避税收、安全和其他规定。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212-03

一、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笔者对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与广西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及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目前各学院的国贸专业一般以模块式的课程设置为主,以“通识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课程”这五个模块进行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部分院校从专业选修课模块分出两个方向,如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方向,或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方向;但这两个方向要不就是所有的国贸专业要开设的课程,跟选修模块没分方向的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专业选修的意义;要不就是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没有体现金融学课程是国贸专业课程的补充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各院校就业目标比较

从就业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院校都设置了“宽口径”的就业方向,都希望培养出各行各业的通用人才,能够胜任国贸、经济、政府、企事业等单位的各种工作(如表1所示),但各独立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并没有对应的“宽口径”课程设置。说明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真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

(三)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

表2和表3为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国贸专业就业情况表,我们从表格可以看出,本院2004-2007级的学生就业的方向都是私营企业,到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四至六成,占当年就业人数6成以上;其次是国有企业,到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大概20%,占当年就业人数为20%~30%之间。这两部分就业人数占总毕业人数的六成以上;占就业学生人数80%以上,最高接近90%。

同时,本人从学院就业指导办最新的已就业信息了解到,2008级的许多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工作,而只的少数几个毕业生进行国贸类工作。而从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是,国贸企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各种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缺口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现状一方面导致国贸企业找不到专业性的人才,人才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国贸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甚至无法就业,导致就业率偏低。

二、各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几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的情况,笔者发现目前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符合国家“厚基础”但达不到“宽口径”的要求

大部分独立院校国贸专业开设的课程均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必修课设置上基本一致,全部是国贸课程,国贸专业设置的必修课程符合国家倡导的“厚基础”课程设置的要求;对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偏向于国际贸易课程,没有体现经济学的分支是国贸专业的特点,对金融、经济类课程设置不重视,不能体现出此类专业课程是对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补充作用,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宽口径”课程设置的要求不符。

(二)课程设置改革出现两种极端,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部分独立院校分国贸、国际金融,或者分国际商务、国际经济等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以满足国贸专业学生多方向的就业需求。但是分了方向之后课程的专业性就更强,如国贸方向减少金融相关课程的学习;国际金融方向删减国贸课程的学习,导致了国贸是国贸、金融是金融的课程设置现象,没有体现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或者分了方向跟没分方向没有任何区别,无法满足“宽口径”就业的需求。

从上述院校就业比较及我院就业情况可以看出,各院校均希望自己的国贸毕业生能走“宽口径”的就业路线,可是课程设置又偏重国贸专业,而学生就业情况说明国贸对口的就业并不多,国些企业大都处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中小城市,工作、生活条件都不能与南宁、桂林、柳州等中心城市相比。这些情况也说明各院校没有从学生学习兴趣与就业的“宽口径”的角度考虑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从而影响国贸专业学生就业率。

(三)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目前成立的大部分独立院校都是一本学校增设的,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包括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师资的共享性等。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几乎都是母体学校的直接复制,没有区别对待一、三本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差异性。三本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城镇,知识面与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理论学习热情不高,但具体实践兴趣浓厚,动手能力较强。所以与一本学生相比理论课学习并非他们的强项,可一旦涉及到各种需要创意与动手的知识学习,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成果都是很可观的,这从国际贸易流程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方面均可看到独立学院学生的出色表现。

三、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人认为独立学院课程设置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科目的课程设置改革

国贸专业选修课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一方面,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要体现其基础性,增加与国贸专业相关的金融学辅课程,如国际结算、货运保险、国际金融市场工具操作等,以体现出金融学课程对国贸相关专业课程的辅作用,为学习之后的国贸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经济学的教学重点,避免基础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从而使得基础课程既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要求,同时也增加本专业学生的金融学知识的学习,以满足“宽口径”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的相关课程设置应按照现今的方法,将“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业务”、“国贸专业外语”等课程作为国贸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根据二=三本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角度去考虑课程设置改革,理论知识教学要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增加本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性、操作性与实践性。

(二)从学生就业层面考虑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从提高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针对目前国贸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的现状,对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实务课程,应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例如现今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较大,我们可以有针对地设置报关实务理论与实践性课程,把课程学习与考证指导结合起来,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既满足国贸企业的报关人才需求,又能让毕业生增加一个可选择就业岗位。通过类似的方式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课程,提高国贸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也发现,本学院国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专业性不强,但就业面很宽,就业的重点都在私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贸毕业生进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这样的信息可以提示我们,国际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学技能的培训,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训等。既能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复合型”人才的期望,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择业需求,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

总之,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金融基础知识又拥有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三本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三)促进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