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动物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动物科学的认识

篇1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我们采用粤教版教材.《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明确的.在共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经过与该老师的交流协商,由他进行课题引入和平均速度部分的教学,由我以探究实验活动方式处理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的过渡,再由他根据活动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瞬时速度概念,最后由我进行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辨析,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进行课堂小结.

从实际授课看,该教师授课时间约25分钟,我授课时间约15分钟,学生课后反馈达成了相应的学习目标.但是在由我主要进行的,也是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内容――“经过实验探究活动,由平均速度向瞬时速度过渡”环节上,由于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教学活动的组织、重难点的突破、最终的课堂学习目标都有所损失.同时更可惜的是,这一部分本应该是体现物理学科思想性和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思维的教学意图和追求没有到位.

1从学科思想和学情分析找不足

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将粤教版教材中的一个理论探究活动实验化――教材中通过一个“讨论与交流”,让学生研究物体在一副图片中A点的瞬时速度,并且假设物体分别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线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5 s、0.9 s、0.4 s和0.1 s,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四段平均速度后设问“哪一段曲线运动轨迹上的平均速度能较精确的反映物体经过A点时的瞬时速度.”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通过使用DIS实验系统,以两光电门的联动方式测量“和谐号”动车模型在经过一棵树木模型附近的平均速度,并且逐渐减小两光电门的间距,直至两光电门紧靠树木模型,让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并体会“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它等于在这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富有代表性的物理学科思想.考虑到瞬时速度的定义,我认为这种思路是更能体现某点瞬时速度就是“不断减小曲线轨迹的长度,求出越来越短的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从而不断逼近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也呼应了教材中“宽度一定的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就可以用物体经过光电门短暂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去替代.”的提法.

实际教学中呈现的情况是:学生的确测量出了几组不同位移情况下的平均速度,但是其思维活动水平仅停留在“操作”上,认知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测量的更精确等问题上,并没有把思维的中心放在这几组结果和内在关系的寻求上.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的“形式主义”较严重.学生没有很好的自发的寻找到一种获得“瞬时速度”的方法,更谈不上由此认识到“再精确的测量,也是测平均速度,我们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平均速度代表某点瞬时速度”的问题,乃至不能认识瞬时速度本身的重要物理意义,造成了学科思想培养的缺失.

学生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对活动本身意义认识不到位造成的.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探究而探究,重形式轻内容,重知识轻思想;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情的认识不足,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中也没有很好注重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很难在课堂较短的时间内,从具体的情景,抽象出物理本质的.如果不能从中抽象出物理本质,自然就不能很好的实现教师预想的过度和生成“瞬时速度”的概念.这属于教师设计上的偏颇造成的学生呈现出“活动很热烈,热烈过了就过了”的情况,这也是现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变.

2从学习过程和时间分配看弱点

该活动设计导致的学生学习过程呈现出如下情况:在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和强调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分组的探究活动.同学们有的记录数据,有的控制小车,有的操作计算机,有的计算平均速度.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第一组同学出现了测量失误,又立即重新测量.两位教师在这个过程分组进行指导,获得了实验数据――三组不同的平均速度.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对物理思维的培养是非常有限的.它可能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这并不属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中的核心要素.

从时间分配的角度看,这部分活动实际持续了约9分钟,占我所掌控的教学时间的60%,这造成了后续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对瞬时速度的深入理解,对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来深入理解“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思维、学科思想等重要活动时间的受到挤占.在“例题与练习”上也没有办法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此就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来说,削弱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从思维培养和终生发展谈认识

综合以上两个主要的不足,我对物理课堂中的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有了几点新的认识:

篇2

【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生命科学领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二单元《动物》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五年级下册:无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探究式”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科学教学。这也是科学教学理念的核心所在,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自主探究的方法给动物分类教学,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研究过周围的动物,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已经积淀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又通过本单元《校园生物大搜索》,《校园生物分布图》的学习,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他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再拓展学生的研究范围,那自然界会有多少种动物?这个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动物种类的极大兴趣。但是动物怎样科学地分类,学生们并不清楚。本节课以学生较常见的动物为研究支撑,让学生通过分类活动感受动物的种类繁多,从而为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奠定探究兴趣的基础,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

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骨骼中有没有脊柱是分类的依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经验和思维特点,他们理解鸽子、狗、鲤鱼等动物是脊椎动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也必将为本节课继续研究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更多类别的动物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因此在这节课中通过对比观察,继续培养学生根据生物的身体特征、生活环境、运动方式给生物分类的能力,体会分类是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学情分析】:与选择“多种多样的植物”为教学内容有着相同的原因,这一节课以学生经验中已有的动物种类为研究基础,让学生在给动物的分类中,感受自然界中的动物多种多样,进一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科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骨骼中有没有脊柱是分类的依据。六年级的小学生有过多次研究动物的经历,他们已经认识到地球上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完全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够按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这个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2、能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

2、认识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并能够给这些类别的动物增添成员。

二、教学难点

知道给常见的动物分类的科学标准是按照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类等类别来分类的。

【教具准备】

课件(动物世界视频短片、动物图片)、动物骨骼标本、

【教学流程】

一、课题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视频短片),让学生体会动物的种类繁多。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已经从短片中看到了许多动物,有天上飞的、水中游的、还有在地上走或爬的,你们喜欢吗?想了解他们吗?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去研究种类繁多的动物吧!(板书课题:种类繁多的动物)。

二、自主探究:如何给动物进行正确分类

(一)、活动一: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过渡(出示动物图片):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九位动物朋友,请大家快速和他们认识认识!

2、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九种动物为例,给他们分分类。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根据你日常积累的知识,小组讨论交流,试着按你自己的分类标准给九种动物分分类。

3、学生进行分类活动,教师巡视纠偏。

4、汇报交流,并分享成果。

(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要鼓励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给多种多样动物的分类。学生汇报时要简要说明不同方法的分类标准及依据,当学生分类标准说不清时教师可作适当提示,对不科学的分类方法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活动二(出示动物骨骼标本):比较动物的骨骼

1、过渡:同学们,从刚才的活动中,你们不仅认识了很多动物,而且都能用自己的标准给这些动物分类了,收获真不小。但大家的分类方法中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不科学的,我们接着往下研究。2、认识脊柱:课件出示鸟的骨骼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鸟的骨骼标本由哪几部分组成,是怎样连成一个整体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概括:连接鸟的整个身体的这条骨骼叫作脊柱。

3、比较:出示鱼、狗的骨骼标本,比较三者共同特征。

(比较动物骨骼时,侧重于对脊椎动物骨骼的观察,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动物背部的脊柱。)

(学生自由发言)

4、加深认识:列举认识的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

5、归纳出科学概念:科学家根据动物身体构造的这一特征,把动物分成了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6、学生巩固活动:根据动物身体中是否有脊柱的特征,利用动物图片(PPT演示文稿)对九种动物进行科学分类。

汇报交流。

三、深入探究: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活动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过渡:不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书上第78页四幅插图,并快速阅读本页中的灰底色部分的动物小百科知识,说说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阅读知识交流。

(预设:昆虫类: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三对足,胸部有一对触角;鸟类:全身覆盖羽毛,卵生;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卵生;哺乳类:全身覆盖毛,哺乳、胎生。)2、根据动物小百科中所提到的动物的特征,教师再次出示动物图片(PPT演示文稿):你能在刚才分类的基础上,将这九种动物做更进一步的分类吗?

讨论交流

(预设:在此次分类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将鲸、海龟、鳄鱼分到鱼类现象,如果是这样恰恰是老师所期盼的,这样一类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好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出现意想不到争论。在此,老师就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许多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身体的某些特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对动物的生存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3、生活扩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类别呢?它们又有何显著特征?能说说吗?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根据不同动物身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征。科学家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类,而这些特征正是他们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到了初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

4、巩固练习: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根据你所知道的动物的特征,你能给不同类别的动物增添新成员吗?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鱼类爬行类昆虫类软体类 【教学评价设计】

1.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依据的回答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要求学生的表述尽量完整,如果遇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并给予肯定,对其积极发言的态度应给予鼓励。

2.对学生小组合作的评价:小组合作活动时对纪律、速度、参与度都要有评价。选择两三组同学的记录单实物投影,概括得好的给予肯定。

3.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本课要让学生体会到种类繁多的动物,让我们的大自然丰富而美丽,我们要保护动物,保卫我们的生态平衡。

附:1、板书设计:

2、学生记录单

根据你所知道的动物的特征,你能给不同类别的动物增添新成员吗?

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鸟类哺乳动物鱼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软体类【设计特色简述】

学生对动物是很喜爱的,在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教师预设了可能会出现将鲸、海龟、鳄鱼分到鱼类现象,如果是这样恰恰是老师所期盼的,这样一类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好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出现意想不到争论。在此,老师就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许多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了身体的某些特征,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对动物的生存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教后反思】

篇3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52-02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和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学思想契合。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无疑具有指导作用。

一、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观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让孩子做一个细心的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观察,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科学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孩子们去观察。学习了动物单元后,让孩子留意观察小动物生活在哪里,平时在吃些什么,它们是怎么躲避敌害的;学习植物的一生时,让他们留意观察凤仙花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叶,什么时候开花,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学习了人体单元后,要学生思考、体验人为什么要长一双手、两只眼睛……在草地、在花坛、在田地里……,孩子找到了飞舞的蝴蝶、蜻蜓,成群的蚂蚁还有精致的蚂蚁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孩子们去观察这些小生灵的样子,了解它们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从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体验到了无限的乐趣。经常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科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二、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

孩子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怎么办?我们往往会直接告诉他“你的实验结果不对,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其实,学生在探索中有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作为科学教师应解放儿童的嘴。如学《形形的动物》一课时,区分各种动物,有学生把蝙蝠认为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有学生提出异议,出现了争论,此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蝙蝠应是和猫相似的动物。而是启发学生寻找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和鸽子相似的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和鸽子相似的动物,而是和猫相似的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组织研讨,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想。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实践活动要重在“做”字上。科学课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等,大多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和认识,双手在此时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学《改变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让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嘴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这样的操作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创造能力。

四、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在具体操作的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把学习内容、生活内容和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一些原有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感性认识有机地贯穿和整合起来。如:上《淀粉的踪迹》一课,学生要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第一环节,先让学生出示自己带来的食物(学生自带了小片的香蕉、苹果、马铃薯、馒头等等),第二环节,猜测这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把认为含有淀粉的食物放在一堆,不含淀粉的食物放在另一堆,第三环节,用碘酒进行验证。学生通过自带材料、自己猜测,自己尝试,探究其中的奥秘,最终通过自己的实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这样的设计环节,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到广袤的大自然中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研究“动物与环境”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田野中去挖蚯蚓。他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在潮湿的泥土中能找到大量蚯蚓。然后组织学生把蚯蚓放置在干、湿两堆不同的泥土中间,通过观察蚯蚓爬动的方向,以及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分析出蚯蚓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植物、动物、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实验操作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小学科学学科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需要给予学生时间的保证。如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在教学《蜡烛会熄灭吗?》一课时,在学生认为验证“杯子下的蜡烛会不会熄灭”只需3分钟时,章老师却给了学生20分钟,在这些时间里,老师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具,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发现并提出后续问题,自己制定研究计划,自己掌握时间,自己获取知识。20分钟过去了,学生兴趣尤浓,不肯放手。在这节课里,虽然学生对“蜡烛会熄灭”的原因还不很明白,虽然对“短蜡烛先灭还是长蜡烛先灭”这个问题还不曾有解释,虽然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没有许多的收获,但他们经历了获取知识、发展认识的过程;懂得了应该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去探究;懂得了怎样去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计划;懂得了怎样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下课后继续思索和研究,去查阅资料,去向专家请教,在得到解释的过程中学到许许多多在“有结论的课”中学不到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要结合起来使用,不能完全割裂。只有真正的实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双手和大脑都得到良好的训练,使之学有所长,获得直接经验,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相信有那么一天“科学变得和日、月、空气一样普及”,我们的祖国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创造教育[M].平原大学学报,1999,(10).

篇4

[关键词] 动物防疫 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76-01

动物防疫是为了预防、控制、消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动物防疫的预防的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驱虫、疫病监测,及对动物生存环境进行消毒、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动物防疫的控制措施是对发生疫情的地区进行隔离、消毒、淘汰,防治疫情扩散,逐步净化,最后消除疫病。消灭疫情主要是指在发生重大严重的疫情时,紧急采取的隔离、销毁、消毒等处理,对疫情今早处理,迅速采取措施,严格处理,尽量把疫情控制在小范围内,使疫情造成得损失减小到最低。

一、防疫工作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养殖业历史悠久,但由于受地形、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仍然不能形成集约化、大规模的养殖。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使得防疫工作展开困难,在预防、控制、消灭等过程也不好控制,无法达到100%的防疫。由于不能形成大规模的养殖,先进的设备、知识及器械缺乏,动物的防疫工作往往被人们忽视。我国的散养模式基本上集中在农村,人畜混居、多种禽畜混养,除了影响环境卫生外,还会导致疫病传染,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能力弱,防疫水平低,会阻碍对疫病的控制,扩大传播范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另外,由于我国的防疫工作不够完善,畜牧业的养殖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一些企业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导致了环境污染,对动物造成不良影响,使动物免疫力下降,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御,大量的排泄物和动物尸体随意堆放,使微生物细菌四处传播,导致了疫情的发生。

二、防疫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还是少数,大多数农村动物养殖户由于知识水平低,缺乏科学的指导,对动物防疫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看待动物的疫情;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考虑规模养殖厂的位置,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没有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排泄物的堆放不合理,使细菌滋生,产生疫情;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

2.动物防疫队伍落后,技术水平跟不上,基础设施落后,活动经费短缺。动物防疫人员的待遇福利低,很难招揽和留住人才,基层服务人员老化,技术水平跟不上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行政措施不到位,国家投入有限,基础设施不能及时更新,条件简陋,无法保证重大疫情的防治工作的需要,财政的防疫经费不能及时落实,只有部分乡镇防疫站能维持基本运转。

3.没有健全的防疫体系,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防疫意识较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对疫病知识了解少,预防工作不到位;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及时的发现控制疫病,使疫情扩大,对发现的疫情处理的不够彻底,有残留,使疫情反复发作;在消灭疫情时,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处理疫情较慢,不彻底,扩大化。

4.检疫程序不规范,没有先进的检疫技术,检疫程序不严格,检疫面积不宽泛。由于缺乏经费,没有先进的技术,免疫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识不足,有些地方的检疫工作散漫,不能按规定严格执行;在固定的免疫季节防疫过后,没有继续调查分析免疫的结果,没有对动物群体的免疫率进行分析和预测,只是执行上面分配下来的免疫工作,很难做到因病防疫。

5.宣传的力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群众不能充分了解动物防疫,对动物防疫的认识不强,不能科学、合理的养殖。

三、解决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1.科学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大规模,集中的养殖,可以引进先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布局,符合动物防治的要求,加强养殖场的监督与管理,使预防和控制更加科学合理,让疫情的得到很好的控制。

2.加大经费的投入,政策的支持,使防疫工作人员的技术、理念及时更新,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强防疫队伍的建设,改善基层防疫机构的工作条件,更新基础设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3.健全防疫体系,规范检疫程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健全防疫的预防、控制、消灭工作,使疫情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严格检疫程序,检疫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监督检疫工作,克服困难,以确保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疫知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基层机构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对防疫知识进行普及,使人们认识、了解科学化养殖的知识。

四、结语

动物防治不仅是为了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还是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动物防疫的普及关系到人与动物的健康发展,保证动物防疫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许小成 周昌庭.动物防疫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08,22(09) :125.

[2] 李坚强 李长存.当前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1) : 67-68.

[3] 姜顺传.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7(07) :45.

[4] 倪雪美.高原牧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09,11(01) :79.

篇5

职高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如何探究事物本质,而且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围绕自身整体能力全面提高。围绕这一目标,作为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特别是一个人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动物医学的科学素养。为此,教师必须使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教学管理现代化,这是职高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让学生终身学习有坚实的基础

动物医学专业课虽然不是,也不可能给学生灌输所有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为学生创造终身学习和动手能力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动物医学方面独立获取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定医学方面的自学内容,指定有针对性的参考书和作业,提供参阅方法,提出自学要求。留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让其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教师应坚持用多媒体方式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更能系统地把动物的打针或解剖过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强调动物知识和医学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能力;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医学数据、能清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动物医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应不同学习特征的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医学数据,或呈现动物的病理标本、模型,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动物医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情境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动物医学的比较法是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医学本质进行分析鉴别、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

5.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互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之间作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应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拓展学生的心理发展空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交往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能够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6.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成功的体验,医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需要多人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7.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充分了解科技医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那些与动物医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动物医学素养,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责任感。教师应多层面、多角度地讲解实例,通过医学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医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医学专业的美好情感。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篇6

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主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形成概念、如何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事物、并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但是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美国幼儿科学教育重视让幼儿认识科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更要使幼儿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的。可见并不同于我们,总是告诉幼儿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哪位科学家发现了电或者看看老师的科学实验演示等等,只是一些纯粹的概念型知识。对科学认识的广泛使得美国的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科学精神的树立。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可谓是真正的丰富多样,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案,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符合季节的课程,有系统按顺序进行教育。在每个班的教室中都设立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儿童实际操作活动的“科学中心”,里面有动物角、植物角为幼儿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喂食、浇水等学习基本的的动植物养植常识,从中自然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篇7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24-01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幼儿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对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也越发重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如何从小就给幼儿灌输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的背景。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喜好,在日常科学活动中,将自然科学的教育灌输给幼儿,激发幼儿对于科学的兴趣,教育幼儿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科普知识和常识,还可以丰富幼儿的教育生活。而如何才能教育幼儿热爱大自然呢,当然不能光靠嘴皮功夫来教育幼儿,让孩子们去亲近自然和回归于自然,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了实现幼儿的科学教育,先决条件就是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孩子们不再是笼中之鸟,神奇的大自然会使幼儿对科学教育活动产生巨大的探索兴趣。总之,对于科学教育不应该从应试角度的视角来教育幼儿,而应该让幼儿亲身体验大自然,从大自然中了解科学的奥秘,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科学教育对幼儿生态意识形成的作用

科学教育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利用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引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探索,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而科学教育对于幼儿生态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科学教育可以推动幼儿探索自然。幼儿与成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缺乏意志力。如何培养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是值得幼儿园教师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认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主要来源于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由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幼儿就会对自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产生疑问,进而培养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其次,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形成探索自然的热情之后,必然会导致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幼儿科教知识的重要手段,应该促使幼儿化被动为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态度。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会促使孩子们来保护自然,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自然则是幼儿主动想学习的知识而不是幼儿园教师强制幼儿学习的内容。[1]

还有,科学教育是幼儿形成生态意识的前奏。科学教育可以导致幼儿对动物情感的变化,如教育幼儿爱好小动物。科学教育可以将孩子们对于动物的残忍行为转变为同情行为,直接教育幼儿尊重动物和保护动物。而对动物情感变化的同时,幼儿就会形成一定的生态意识。从冷漠到喜爱,将可爱的小动物变成小宠物,更有利于幼儿爱护动物,而爱护动物本身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表现形式。总之,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幼儿对科学常识的学习,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科学教育活动,因为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培养生态意识的关键,有利于幼儿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事物,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兴趣,以达到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目标。对于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的观念,可以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两个视角来探析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策略。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首先,要丰富幼儿对社会和自然的常识,培养幼儿对于自然社会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孩子们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孩子们对于科学常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失败和挫折,勇于挑战的精神。此外,还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寻找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对于科学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从潜入深的教育的原则。适当情况下可以采用深入浅出的策略,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品质,进而形成生态意识。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对于科学知识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在实践的循环过程。让幼儿亲自感受一下科学的力量和生态的作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科学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游戏法也是灌输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不在是教授幼儿科学知识,而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播,穿针引线来教育幼儿。当然游戏法在让幼儿主动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 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告别枯燥无味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和提出问题等方法也不失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好方法,在培养幼儿积极思考的同时,灌输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和不同特征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改进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生态意识的形成。[2]

科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园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对于科学知识的喜爱和自然环境的热爱。科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对动植物的情感,情感是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的催化剂。通过幼儿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情感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探知和学习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是幼儿探索自然和形成生态意识的重要方法。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使幼儿自愿的发现、探索和学习,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幼儿时期的生态意识与成人的生态意识可能存在差异,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限制,导致幼儿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可能并不强烈,但是可以从教育幼儿不要破坏环境方面来教育孩子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一定要重视奖励爱科学爱发现的孩子们,鼓励并引导他们学习科学和爱护自然。科学教育的实施对幼儿生态意识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直接影响孩子们长大后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该重视科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形成爱护环境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篇8

科学教学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环境资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科学教学,原先就称自然教学,说明科学的奥秘很多就在自然界之中。和自然界亲密接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引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大餐。

一、动物资源

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在小区、学校或公园里仔细观察能观察到的小动物,并写好观察记录表。课始,让同学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教师适时地进行表扬,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接着,让学生提出在观察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问题,并研究方案。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在教学《寻访小动物》第二课时,学生带着第一课时的研究方案在老师的带领下再次与校园中的小动物进行亲密接触,有的放失地进行探究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植物资源

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校园里、公园里、原野、路边等一些地方,生长着无数有名的、或不知名的植物,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如能对它们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感知形、味、色等,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的材料,学生对所要研究的植物容易形成完整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积累到许多自然资料,而且为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奠基。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我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各种小草和大树(校园内的小草和大树种类很少)。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种类的小草和大树,接着又带领孩子到学校附近的生态公园去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书本上介绍的蒲公英、车前草、狗尾草,还认识了书本上没有介绍到的草坪草、薰衣草、鬼针草……认识了泗阳名树意大利杨,还认识了各种果树,及常见的松柏类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小草与大树的区别,还知道了小草与小草、大树与大树之间的异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比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多而广,觉得有趣的多,而且对于新知的感知直观形象,不易忘记。像这样的学习,学生既能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其求知欲,真是学在自然,乐在自然。

三、环境资源

城里与农村相比,虽然没有山青水秀,河道纵横,岩石、土壤;但是城里与农村的天空都是一样的。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云、雾、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农村有,城里也有。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衰减。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知自然现象,科学课上学生既能上得生动活泼,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又能受到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教育。

篇9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在科学知识方面,1~5单元主要涉及了《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第6单元是综合性单元,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一系列的学校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一个,是三年级。我班共有学生30多名,男女学生人数相当。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 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二】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共107人,两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的第一批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秋去冬来:(20--23)课,一观察秋冬季动植物和星空的变化为指向,引领学生 亲历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6、研究与实践:(24、25)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秋去冬来》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篇10

小学自然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搞好小学自然课教学可有效地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弥补单一学科培养目标的不足。因此,搞好自然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没有少年宫或科学馆等科学展馆,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自然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自然课的教学呢?

一、运用农村课程资源,充实自然课教学内容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自然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禽家畜和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的样子、及食物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可谓易如反掌的事。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进而获得了动物的食性分类知识。自然课中的《形形的动物》、《蜗牛》、《蚂蚁》、《寻访小动物》等很多内容,皆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二、“土”“洋”结合,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虽然在创建教育强镇中我乡农村小学创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自然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自然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自然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自然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自然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如在上“雾和云”一课时,揭开蒸锅的盖时眼前出现一片“白气”,就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纷纷作出回答:有说是水蒸气,有说是“热气”等等。老师再让学生回忆水蒸气的性质,加以引导后,说明它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冰块冒“白气”’的实验,说明它也不是“热气”,最后推想出“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许许多多小水点。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