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导论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科学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活动导向;师生关系;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课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服务专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学要重新审视固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好地发挥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职毕业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今天的中职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的建设者。中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方式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实践、乐于动手的意识与习惯。[1]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目标体现了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观,目标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就是开发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及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实现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鉴定与评估者之间的转变。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创新、积极参与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
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代言人和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从教学的主导地位转位到主持人的地位,或者说是处于教学的“配角”地位,因此,教师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
1.以课堂教学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作为主持人,其任务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任务不同,他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做好主持人工作,必须掌握一个基本原则:讲得尽可能少,让学生做得更多。如,在上《自由落体》一节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以“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来的快”为辩题进行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重要的是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控制教学内容。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时,不要马上阻止,要善于分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师演示讲授要好得多。
2.以学生学习资源获取的提供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实证是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活动的区别。物理学家用感官或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来搜集证明活动需要的资料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物理结论的形成,需要相当数量的实证资料。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学习知识和信息增加了全新的、功能强大的载体,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源以及新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它不但需要学生掌握信息设备与软件的使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将当前的学习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娴熟的信息收集者和组织者,学会如何分析信息并决定哪些是有用的。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询问技巧,提高了他们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全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3.以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给每位学生创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物理学科中有些科学性问题往往是具有综合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顺利地开展,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分工合作。只有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以疑问的眼光重新审视物理规律和物理结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建立假设、寻求答案,进而深化理解、验证假设、构建理论。如,在上“电阻定律”一节课时,教师先通过引课提出问题情境: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学生一起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电阻的材料、长度、粗细及温度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接着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最后分析、总结以及反思。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份自信。教师应该是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精神财富。教师不但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形成自爱的心态,使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有许多可爱的地方”。[2]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科技出版社,2007-12.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生命科学导论;教学;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个体和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知识体系抽象、微观。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借助仪器进行观察,如生物的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更需要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加直观、生动、形象,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分析了多媒体课件技术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多媒体课件技术辅助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效果,以期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技术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中的应用,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低,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有丰富的图片、动画,而不仅仅是将黑板上的板书,转移到了计算机的屏幕上。其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整节课都坐在计算机旁边,只是点点鼠标,学生被动的接受,在实际应用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及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技术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目标确定后,有效的课堂教学要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互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能解决教学中的可视化和动态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提高授课质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把枯燥、抽象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还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即使借助显微镜也只是通过永久切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这几个固定的时期,并不能将有丝分裂这一动态的过程很好的演示出来,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情景式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变成声形结合的画面或动画,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模拟生命起源的早期地球环境,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对已经不存在的早期地球环境条件,有切实的感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通过搜集网上图片和跟教学内容有关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如在讲解克隆方面的知识时,不仅可以把克隆羊多莉的整个产生过程展示出来,还可以通过展示克隆牛、克隆老鼠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他动物克隆方面的成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从网络中获取后,可直接应用于教学,教师也可将课件上传至互联网,使学生方便、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
三、结语
总之,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优势, 并结合讨论课、专题讲座、利用Intrenet 网络资源和建立网上论坛等多方面的辅助教学手段, 可基本解决本课程教学内容广、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无论从学生考试成绩还是问卷调查结果看,以上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件的开发和研制,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教学手段,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进一步提高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冠,李燕.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2):239-241.
[2]刘成新.课堂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7(11):56-58.
[3]李萍.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2007 (16):131-132.
[4]朱国平.多媒体教学弊端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 (22):122.
[5]孟祥林.教学过程最优化策略:师生关系行为视角的分析[J]. 扬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8(2):77-82.
[6]杜敏华,杨建伟,刘雅婷.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18):9891-9892.
篇3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 公共基础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是上海大学在已故校长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全学年共分4个学期,其中春、秋、冬三个学期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夏季学期为实践环节。每个课堂教学学期共有12周的时间,除去最后两周用于考试,课程内容的教学则集中在前十周内完成[1]。《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将是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有效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结合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进行的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同领域中的教学同行们能有启示
作用。
1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团队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近年来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推广成了公共课或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功能定位应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此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的把握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所以,这势必就要求课程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要区别于科普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而且能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教学要求的实现,传统的单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首先,课程教授对象不再是某些学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几千名本科学生,因此授课规模较以往有很大的扩展;其次,学生各自以往对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除了全国各省市外还有国际留学生,因此,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三,作为一门导论课,势必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要有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但是,教师个人所掌握或熟悉的内容也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些困难,将此课程建设好,我们大胆地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学模式,尝试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牵头,从学院各个教研室,科研团队,抽调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具有不同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囊括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程专属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协同授课,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等方式,从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试卷命题直到阅卷批改的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切磋交流、竞争合作等形式的活动,不断把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推向前进。
2 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3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
学习。
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 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被纳入了学校重点建设行列。但在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课模式?怎样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特色?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3):93-98.
[2] 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刘仁义.钱伟长的应用教育思想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2(28):1-5.
篇4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多媒体教学形式有别于传统教学,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内容资料整合在一起,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单调的课本中脱离出来,加深了对深奥理论的多层次感知和理解,对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获得相对较多的知识容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板书为主,不仅教学信息量有限,表现方式和教学效果也较差。多媒体避免了教师低效的板书和搬运挂图的时间,使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传授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因此赢得更多的消化、吸收、练习、巩固知识的时间,实现高容量和高效益的教学过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和灵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媒体教学,通过设计现实或虚拟的教学环境,能同时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生动地进行讲解,必须借助多媒体,将大量图像、视频等教学素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幻灯片,在课堂讲授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本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让老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将教学内容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种“程序化”的课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特别是如果每节课都使用大量的幻灯片或者一次播放过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不考虑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理解能力,会造成学生对教学重点的和难点领会不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任何课件都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多媒体课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时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演变成了“以多媒体”为中心。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只站在播放多媒体的电脑之前,很少走到同学中间和大家讨论和提问,容易使课堂气氛单调和呆板,教师成了播音员或解说员,学生成了观众或听众,师生之间应有正常交流和沟通也被多媒体所取代,使学生无法感受不同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和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深奥的教学难点用直观性、形象性图形和视频等同学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大家。但是如果授课内容中所有相对抽象和深奥内容都借用多媒体方式形象地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习惯依赖图像的直观性、形象性也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开拓和提高。不合理的多媒体课件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制作不精,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信息量更大、方式更灵活的优势。只是把备课笔记转换成了电子教案,用鼠标代替了粉笔。二是照抄照搬,从网络平台下载过多资料而不注重修正和开发,结果是缘木求鱼,华而不实,使学生淹没在无序的资源海洋里。三是多媒体幻灯设计过于花哨以致喧宾夺主。过分追求课件华丽的外观、漂亮的动画和声音效果,这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和声音反而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干扰学生对正常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科学使用多媒体,提高《生命科学导论》教学质量
1.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优化教学内容应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该课程的教材,并以这些教材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内容涉及生物和生命科学、生物的化学组成、细胞、能量和代谢、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发育、进化、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和环境、人体健康与重大疫病预防、生物技术和人类未来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学内容跨度大、知识面广且不易深入。我们在授课前反复备课,以选用教材吴庆余主编的《基础生命科学》为参考,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分析研究,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对教材所包括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浓缩,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同时,特别注意吸收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由浅入深,由窄到宽。水产、食品和海洋三大学科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特别注重体现上海海洋大学鲜明的自身特色,以与现代生活特别是海洋、食品安全、转基因、生物制药等问题密切相关、影响重大的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述生物技术这章时,既介绍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内容,又着重探讨了这些技术在农业、医药和造福人类方面的一些应用。特别是对转基因作物、生物制药和克隆人等热点专题的讨论更激发了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灵活、恰当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此外,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相关的优秀科教片以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
2.准确把握课程信息量和课堂节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大的优势,又切实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速度,做到内容适量且应按教学进度逐条显示教学内容,遵循由浅到深的学习规律。在学生听讲、做笔记、思考等环节适当停顿,使学生有消化、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的时间。每次上课之前,通过提问和学生交流,判断上次课件的讲授速度是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如果较多同学对所提问题不是很理解,本次多媒体授课时就会增加讲解及注释。合理控制好语速,对重难点内容提高声音着重强调,详细讲解,并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参加到教学的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重点授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篇5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时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遵循相应原则,形成自己的专业规范。
关键词:地方综合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规范
一、专业规范的作用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2010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2011年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10年和2011年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农学,经济学,管理学。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15-25%。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农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绪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等。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人文科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社会学、心理学、音乐、艺术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实验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市场均衡实验、生产与成本实验、厂商理论实验、要素市场实验、博弈化实验、制度实施实验、市场失灵实验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管理学原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管理概述、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业经济研究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经济研究、研究方法概述、规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4
[2]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57-58
[3]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7-9
有关农林经济管理类论文范文二:浅谈农林经济管理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林经济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农业强国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农业种植土地分布的比较散,而且农业种植缺少现代化的种植生产技术,农民的农业工作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山区,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还是需要靠人力去进行种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很多农村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农村人口数量急剧的减少,大量的农田荒废、出现严重的土地闲置现象,这样家中了城市发展的负担,也拉大的城市与农村收入的差距,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建立规范的农林经济管理体制很容易导致农林经济走下坡路。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对提高农林经济竞争实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吃饭难,生活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就要坚持不懈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农村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工业发展都应该遵循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原则。农民的工作热情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带动,这样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才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保障现代化技术的实施。对农林企业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农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
2.2 农林业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农林业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农业的发展和改造情况进行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林经济的管理方法,提高农林建设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备农业操作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林业的工作当中。
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还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能够给农林业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政府部门的鼓励政策也对农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现农林现代化的管理提供有力帮助。
2.3 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
农林经济的管理问题关乎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正确的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农业企业稳定的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而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农林经济的管理,还能够使我国农林经济的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尽快从农村教育抓起,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农林科技体系的改革方面也要加强,无论是从技术服务管理还是科技管理方面都要实施科技兴农的战略,只有加大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力度,才能加强农林科技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农林经济管理水平。
3 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与创新
农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和创新至关重要。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主要让学生了解到农林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特色内容,以及如何协调好经济与管理的关系,在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为特色的学科,服务于农林经济的发展是教育的使命,只有适应于农林和农村教育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正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是根据农村经济的转型所制定的。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不断的提高其生产水平,加强生产经营方面的管理。迫使农林经济管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同时农林生产经营方式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供销方式,需要改变为开放的生产和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转型案例来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立进行指导。让学生从资源的分配到产品的销售进行全过程的了解。总之,农林经济管理的教育需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管理的人才,从而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本文对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就是农林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农林教育开始抓起,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同时对农林经济管理要建设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农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需求不断的分析。在传统农林经济管理的方法基础上,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在农村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林技术水平。相信随着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以及科技兴农战略的重点实施,一定能够使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的更好,让农林企业在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为我国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宇丹,刘宇虹. 基于能力建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4)
[2] 苏红伟.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3)
[3] 徐秀英,付双双.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基于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的调查[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5)
篇6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 课程改革 初步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0-02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海洋教育,扩大海洋人才培养规模,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达到400万人,占海洋就业人员总量的35%”[1]。因此,未来10年海洋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在海洋人才之中,海洋生物类人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成分,在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海洋生物学”课程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不断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海洋生物类人才。本文从“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课程的由来、发展、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及改革的成效等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培养适应国家、社会及个人需要的海洋生物人才。
1 课程的由来、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课程是我校“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的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原名为“海洋生物学导论”,32个学时,两个学分。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思维及基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主要介绍海洋的基本特征,代表性海洋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海洋所特有的一些生态环境及特征,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先进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了解当前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及人类与海洋所应具有的关系,能够对如何进行海洋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清醒正确的认识。本课程设置之初即为“双语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海洋生物学科的一些基本用语及词汇,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在介绍代表性海洋生物时,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不能回避的重要海洋生物类别,而之后学生还会专门学习“贝类学”和“甲壳动物学”两门课程,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内容的交叉;同时前面的课程不能详细介绍后面两部分(贝类和甲壳动物)内容,而后两门课程又在知识学习的总体连贯性方面有所欠缺,学生学习时不能避免的是知识点的重复介绍,因此,该课程体系存在调整的必要。
2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为此,在我校2010年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和修订中,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来各自独立的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时也改为96,基本为三门课程学时数之和,增加了实验课程(70学时),同时继续坚持双语教学的主要授课方式;在授课教师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及专业特征,由原来的一位教师主讲改为三位教师共同主讲,三位教师各有其特点:其中一位教师对生物学尤其是海洋生物具有非常扎实的功底,能充分把握海洋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研究热点等,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知识,可以作为整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部分的主讲教师;其余两位教师分别是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研究方面非常著名的学者,长期从事这两部分内容的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分别担任软体动物门和甲壳动物门的主讲工作,三位主讲教师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材方面,由于经费所限,原来只能是影印了英文原版教材的部分内容发给学生,课程改革后,争取到了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建设的资助,购买了足够的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期间无偿借给学生使用,课程结束后再收回以备下一年级使用。课程改革后,在2012(2010级学生)和2013(2011级学生)两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也发现了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3 课程改革的成效、结果
(1)教材的适当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由美国“McGraw-Hill Company”于2010年出版的“Marine Biology”,教材主编是Peter Castro和Michael E.Huber。教材更新很快,2005年是第五版,到2010年已经是该教材的第八版;该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具可读性,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的编排方面注重由浅入深同时具有层次感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学习到了专业的海洋生物学知识,同时原版教材中大量的图、表等也降低了专业英文学习的难度。
(2)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双语教学历来的问题之一是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比较难以保证,学生的评价也不太高。本课程在改革之后,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改善,各方面学生评价都高于学科点、学院及全校的平均值,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由表中可以看到:学生评价的平均成绩四年间一直稳步上升,从2009年的85.46分一直到2012年的94.11分,尤其是课程改革后的2012年,无论从平均成绩、学科点排名、学院排名还是学校排名都有了极大幅度的提升,特别是实验课程在2012年首次开设学生评价就在学科点排名第一,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本课程改革的认同。
(3)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认可度大大增加。
通过本门课程的改革,学生不仅学到了更为清晰、系统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相关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本专业教学的认可程度。在2007年专业开设之初,由于对本专业了解较少,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通过5年来的建设,尤其是课程方面的精心设计以及2011和2012年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和考研情况,生物科学(海洋生物)专业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业之一。2012年我校实行生物大类招生,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海洋生物)和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合计招收132名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到2013年夏进行专业志愿填报时,有57名学生的第一志愿填报了生物科学(海洋生物)专业,远远大于拟招收的33人,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录取学生的成绩绩点也是全年级最高。
(4)毕业学生的就业与考研提升。
从2007年首次招生到2011年首届学生毕业,目前共有两届毕业的学生[2]。其中进一步深造比例(出国留学及国内读研)分别为23.1%和52.9%,从事本行业相关工作比例分别为26.2%和5.9%,进一步深造和从事行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50%~60%之间,总体就业率均接近97%。
学生对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努力给与了极大地认同,我们也应该无愧于学生的选择和信任。未来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完善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课程建设,力争培养出更好地学生效力于国家和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动物、动物权利、客体
一、动物是否应当具有主体权利资格
我认为动物不应当具有主体权利资格。
有的学者认为"权利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专属于人类的,然而考察权利观念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权利的主体是变化发展的,并不是固定专属于某一群体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权利主体的扩展,一种是阶级、阶层间的权利平等化,如奴隶制的废除,另一种是权利由原来专属于生命体到被赋予法人等非生命体组织,包括现在兴起的自然界权利",但是我认为:
(一)不管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还是父权社会中家长与子女,男人与女人之间,甚至是现在被赋予主体权利资格的法人与非法人,这些主体都是由人组成的,权利的变化始终是围绕着"人"展开的;
(二)动物没有语言,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果我们赋予动物主体资格,那是不是动物也可以凭借这种"权利"来"审判"人类呢,动物有他们自己的规则,那么人类赋予他们权利,自然当动物觉得自己根据动物原则应当对人类的某些行为惩罚,即使人类认为受到伤害,那也只能哑口无言,这是人类的真是意愿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就会产生好的结果;
(三)还有的人认为,由于动物有感觉,在遭受侵害的时候会产生痛苦,因此提出要赋予动物主体权利资格,但是好多试验研究也表明植物在被切割时,也是感觉的,只不过植物没有可以表达的机会,因为它们没有"面部表情",因此人们默认植物没有感觉,是可以被任意"处置"的,如果要以此为缘由给予动物权利资格,那是不是植物也应该被赋予这种资格呢?那我举个例子,如果植物拥有了权利,那是不是在面临被食用的危险时也有"说不的权利",那我们人类是否还有生存的机会?
当然,我声明一点,我并不是以此来赞成食肉者的,也许会有人说吃肉会如何如何有益于健康,但是据科学证明,食素者比食肉者的寿命要长,这充分说明肉并不是我们的必需品,没有肉,我们照样可以生活的很好,甚至会更好,虽然要人们突然之间改变这么长时间以来的饮食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是,这起码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既不会伤害到动物,同时又有益于我们人类的健康,最重要的是,人类可以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赋予动物权利资格,使动物具有法律人格,此项举措具有可实施性吗
我认为,这项举措即使被制定出来也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
(一)要赋予动物权利,那么,首先要界定"动物"一词的范围,动物的种类多了,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除了体格稍微大型的动物,我们还应该想起这样一群动物:蝴蝶,蜻蜓、蟑螂、蚊子、蜘蛛,并不是我在诡辩,而是,它们确实是动物,既然要赋予权利,那当然这些动物也有这种资格,那可想而知,我们在遭受蚊虫叮咬时,是没有权利将其杀死的,因为,在蚊子、蟑螂的世界中,这是它们的权利,到时,我们人类的处境可想而知,也有的学者提出,要对"动物"的范围加以确定,动物的种类繁多,这种提议简直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涉及一个不平等的问题,人类要平等,那动物之间也应当是平等的,那动物范围的划定,是不是会违反人类一向认为的平等原则吗?
(二)在操作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要给动物"聘请"人,要适用的制度,但是,那个人可以保证自己作为一个"观看者"所体会到的就是动物的感受呢?说的是赋予动物主体权利,但是,动物最后得到的结果依然是由人类根据自己的意志所作出的,实质上,动物依然是受人类支配的,所以说,制度并不适用于作为具有法律主体资格的动物。
三、在法律中,动物不可能也不应该作为主体,而应当作为客体
我们不能以人类的角度为出发点来看动物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它们,尊重他们,不因为人类的贪欲而侵害动物,使动物免受不必要的伤害,这些不必要的伤害如现在有的人为了需求刺激,进行赛马,斗牛等活动,但是有谁知道,被用来参加比赛的牛和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的,它们在很小的空间里"休息",我为什么要用引号,那是因为这些空间小的仅仅只能站立,就连卧下都很困难,有时,饲养者怕它们会伤害到客人,甚至把牛角砍掉,这种事情数不胜数,每每看到此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打个寒战,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到底要牺牲多少的生命?这种"罪恶的"到底要建立在多少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人类到底还能可悲到哪种程度,这些伤害有必要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可以选择不伤害动物,不牺牲动物的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积极地保护动物,爱护它们,使他们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当然,也会有必要之时,但是,我们看到的现象绝大部分是不必要的。
四、我们应当如何保护动物
人类不能不利用动物,关键是怎样合理、人道地对待和利用动物。不论是生命伦理学,还是生态伦理学,都从动物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方面,认为动物也需要基本的生存关怀和待遇保障,因为动物也是能够感受到疼痛和痛苦的生命,它们和人类一样,知冷暖知疼痛,有喜怒哀乐,只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见解。我们应当就动物福利进行立法,因为"有法动物就有福",动物及其福利需要有立法阳光的普照。人们简朴的道德意识和自发行为的作用是有限的,必然要期待用法律保护动物及其福利。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护、提高动物福利,惩罚虐待、折磨、伤害动物的行为,其核心与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状况和水平。从表面上看,立法保护动物福利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类处置动物的自由和权利,但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今天立法保护动物福利,正是为了明天人类自身的需。现在很多国家都有动物福利法,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很少,动物保护的范围也较狭窄,立法相当的不完善,因此,相关法律应当尽快修改,应该使部分条款体现动物福利的理念,并应加大对猎捕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美)弗兰西恩(著).张守东、刘耳(译).动物权利导论[ M].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美)雷根(著).杨通往,江娅(译).动物权利论争[M].西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程果.浅析如何看待动物的权利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06)
篇8
【关键词】电解质溶液;活度
一、研究的意义
电解质溶液是指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完全或部分电离为离子的溶液。
近年来,电解质溶液逐渐成为许多有机和无机反映的良好媒介,在化学,化工,冶金,生物,海洋,环保及地质等领域中经常遇到,而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将推动物质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和统计力学理论的发展,它也是相平衡和化学平衡计算及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电解质在溶剂中的活度是溶液热力学研究的基本和重要的参数,它集中反映了在指定溶剂中的离子之间及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离子溶剂化,离子缔和及溶液结构改变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解质水溶液组分活度系数的研究在海洋化学,盐湖化学,污染控制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电解质活度系数理论既是国内外溶液热力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又是主要的电化学研究领域,同时也是含盐溶液蒸馏,湿法冶金,生物化工等工程上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906年路易斯提出处理非理想体系的逸度和活度概念,以及它们的测定方法之后,化学热力学的全部基础已经具备,至此化学热力学得到了飞速发展。从此之后,活度的理论和应用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同的科学门类,都应用这一观点解决本门类面临的问题,它在生命科学、医药、化学、地壳演化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解释相应现象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三、活度测量方法
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是溶液热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它集中反映了指定溶液中离子与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离子溶剂化、离子缔和及溶液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电导法
2.电动势法
对于任一强电解质可以组成下列电池:
通过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E,再外推求,即可求出浓度为m时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
3. 凝固点下降法
此法是利用实验测出溶剂的活度,再由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即可算出电解质的活度系数。
既由公式:
4.0溶解度法
对于溶解度不大的电解质,冰球有其他的电解质存在时,可用此法测定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
5. 等压法
根据吉布斯-杜亥姆方程:
四、总结
近年来,电解质溶液逐渐成为许多有机和无机反映的良好媒介,在化学,化工,冶金,生物,海洋,环保及地质等领域中经常遇到,而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将推动物质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和统计力学理论的发展。在测定非缔和式电解质溶液活度系数时一般采用电动势法或凝固点降低法,但电动势法、凝固点降低法有测量数据精确,误差小,操作繁琐的优缺点;相比之下电导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Debye P,Huckel E.Phys.Zeit.,1923,24,185-195
[2] Debye P,Huckel E.Zur Thoorie der Elektrolyte.PhyZ,1923,24:185
[3] 黄子卿.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修定版)[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3
[4] Pitzer K.S.Electrolytes fom Dilute Solution to Fused Salts.J Am Chem Soc.1980,102(9):2902-2906
[5] 于养信,陆九芳,李以圭.平均球近似法计算电解质活度系数的研究:(Ⅰ)单一电解质水溶液.化工学报,1992,43(5):523-531
[6] Stoces R H,Robinson R A.Solution Equilibria in Vry Concentrated Electrolytd Solution.J So-lution.Trans Faraday Soc.1995,51:1235
[7] 李以圭.金属溶剂萃取热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8] Zerres H.,Prausnitz J.M.Thermodynamics of Phase Equilibria in Aqueous Organic Systems with Salt.AICHE J.1994,40(4):676-691
[9] 张锁江,韩世钧.广义活度与广义活度系数.化学物理学报,1997,7(4):356-364
[10] Lu X.H.,Maurer G.Model for Describing Activity-Coefficients in Mixed Electrolyte Aqueo-us-Solutions.AICHE J.1993,39(9):1527-1538
[11] Lu X.H.,Zhang L.Z.,Wang Y.R.,et al.Prediction of Activity Coefficients of Electrolytes in Aqueous Solu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s.Ind Eng Chem Res.1996,35(5):1777-1784
[12] Chen C.C.,Evans L.B.A.Local Composition Model for the Exess Gibbs Energy of Aqueous Electolyte Systems.AICHE J.1986,32(3):444-454
篇9
关键词:蒙药;分类特点
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一是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论文联整理临床各学科。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二是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蒙药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为蒙医所常用。其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且以植物药为主。 早期的蒙药品种数量少,分类均采用传统的分类方法,即:“按药物的来源、属性分类,按功效分类和按药味分类。”现今随着蒙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药品种逐年增多,蒙药数量成倍增加,蒙药的分类方法也得以改进和更新。蒙药的近代分类采用按药用部位来分,按科属来分或按药物效用来分类。纵观历代蒙医药著作的记载。18世纪,蒙古族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共收录蒙药801种,按药物的来源和属性共分了13大类。伊希巴拉珠尔著的另一部《甘露点滴》分了7大类。19世纪,著名蒙医学家罗布桑苏勒和木编著的《认药学》共收录药678种,分了4大卷。著名蒙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所著的《蒙药正典》共收录了879种蒙药,分了8大类。进入20世纪编著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共收录蒙药442种,按药物效用分了17大类。《内蒙古药材标准》共收了322种蒙药,按药用部分分了8大类。从占布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亦可见,共收录的879种蒙药中,植物药约占62%,动物药约占17%,矿物药约占21%。《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已收录的322种蒙药中,植物药222种,动物药40种,矿物药42种,其他类17种,植物药占总数的69%。从以上足以看出蒙药取材广泛,是以植物药为主的。
据有关文献统计,内蒙古分布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让2351种,其中引种栽培的植物有184种,野生植物共2176种,分属于133科720属,野生药用植物1122种,分属117科1033种,此外药用藻类1科2种,菌类24科68种,地衣5科7种,苔藓11科12种。其中常用104种,最常用78种,占全国最常用植物药的36%。
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2200余种,较为常用的药为1342种。其中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54种,花类8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草类256种,茎、叶类54种,皮类30种,其他动物类260种,矿石类98种。
据有关文献统计,目前较为常用的1342种蒙药中,蒙医常用药有447种,蒙医专用262种,本区自产药材占30%,以清热药、祛巴达干药、抑赫依药、祛黄海水药物为主。还有驱虫药、促使热疾成型的药物、粘药、利尿逐水益肾药、破痞去滞药、止咳化痰药、泻下药、止泻药、滋补强壮药等17类。其中植物药占313种,动物药占66种,矿物药48种,其他23种。这些药物中有些是动植物的全体,如方海、扁蕾、香青兰;有些只是动植物体的一部分,如狐肺、草乌叶;也有些是动植物分泌或渗出的物质,如牛乳、珊瑚、黑云香;有些是经过加工制得的物质,如灰盐(草木灰水浸汁经过滤蒸发所得结晶物),马奶酒(鲜马奶经过发酵而酿成);矿物药中有些是天然矿石,如禹粮土(一种含铁粘土)、青金石等轴晶系(Na,Ca)8〔AISiO4〕6(SO4,CI,S)2或如红铜炭之类的加工品,有的则是诸如龙骨、石燕等动物骨化石。
在众多的蒙药中有不少种药材是蒙药专用品种(即只有蒙医习惯使用的药物),在常用蒙药中约有140种。如:广枣,蒙医用于心悸、心绞痛心脏病;沙棘,蒙医用来止咳去痰,活血化瘀;蓝盆花,蒙医用于清肺热和治疗肝热病;文冠木,蒙医用于清热燥湿、治疗风湿、痹症。现代有关科学研究都证实了它们的药效确切,疗效可靠。这此药物中医从来就不用。
篇10
兽医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在饲养畜禽并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兽医学形成了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三大专业诸多学利一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预防兽医学是在实地调查应用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充实完善的科学,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病理学、兽医寄生虫学和兽医公共卫生等多门学科以及其相关的分支学科。新时代顶防兽医学除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它己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社会预防医学的主要分支,其范畴已扩大到人畜共患病、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伴侣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和卫生检验、医药工业、饲料工业等领域,形成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形成了一种分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式的系统。近年来连续出现“疯牛病事件”、“禽流感事件”、“二恶因事件”、“瘦肉精事件”、“口蹄疫事件”、“猪链球菌事件”等动物食品卫生方面的恶性事件后,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卫生问题更是高度警觉,时代赋予顶防兽医学的任务愈显得重要。预防兽医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级复合性、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既是社会对人才质量新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符合高等学校提出的“厚基础,强技能,广适应,能创新”的高素质预防曾医学人才要求。根据近年来工作体会和思索,现就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谈几点看法。
1 加强与实践教学相配本文由收集整理套的专业理沦教学体系的建设
针对现行的预防兽医学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还不太合理,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人才要求,(1)首先重组和调整课程设置: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注重适应社会的要求,在能够保证专业性质决定的基本理论课程的前提下,多开设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例如增设“动物免疫学”、“预防兽医诊断技术”课程,增加“兽医微生物学”、“畜禽传染病学”的授课时数;压缩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锻炼和培养;新开设《动物医学新技术》、《动物微生态技术》、《兽医生物制品概论》、《畜牧兽医导论》等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开拓意识等等。预防兽医学科各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快,没有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应修订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及教学基本要求等教学文件;(2)其次充实和更新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扩充探索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避免学科交叉间不该有的简单重复;加强学科内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有机组合,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开设独具特色的课程,不仅要突出白己的办学特色,而且整合和充分应用自己的优势资源。
2 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多年来,对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个基地的建设不完善,同时,因管理及市场等原因,基地的发展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因此,应加强对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1)鼓励校院加大对基地的经费投入,使条件更加优越,设施更齐全;(2)吸引专家教授进驻基地搞科研,提高校内基地的科技水平;(3)调整基地建设的功能,逐步由以赢利为目的转向服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需要和服务社会齐头并进。同时,也可强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选择基本建设、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合作融洽、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协议书”或作为本院校外专门的学生实践基地。这些措施既可加强校系与企业的联系,又使双方在产品开发、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社会宣传等方面的合作更加深入而富有成效。
3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学校职能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出能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教学过程应该也必须有用人单位主体——企事业单位的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一种良好的合作模式,也是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学校和企业的追求有差异,所以导致合作不稳定;以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技术咨询,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没有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经常是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实习。因此,可以考虑从多方面进行改革:(1)学校可与社会力量联合开办企业,鼓励专家教授在企业中担任职务或投资入股;(2)鼓励专家教授与企业或科研单位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可以利用企业的条件搞科研,企业也可利用开发的专利技术推广盈利;(3)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其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4)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实岗生产,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切合实际,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强,同时实习的企事业单位可以第一时间选拔到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优秀人才;(5)邀清相关知名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改革的会议,提出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6)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学生考试考核和质量评价,便于学校及时发现社会对专业的新标准新要求,随时作出新的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产学研结合、良性互动的办学新机制。
4 加强教学、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的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不强,实际
转贴于
动手能力有限,掌握的知识不切合实际,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本职工作,不能独立承担任务这些情况。因此有必要对这方面展开工作:(1)在校期间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畜牧兽医生产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学生返校后有针对性的学习,通过理沦——实践——理论——实践的这种模式,不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求临床教师亲自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的实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2)举办“兽医技能培训班”。学院可以聘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投入资金,举办多期培训班,形式、人数及时间上可以灵活多样,使学生们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逐步提高;如在某个地区爆发了某种动物传染病,学院可以及时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介绍扑灭该病的措施及整个过程,以增加学生对该病的认识;对送检的病例直接进行现场操作,演示如何诊断动物疫病的全过程,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可以让其亲自动手操作;定期带领学生走访附近农户或养殖户,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举办以“宠物展览会”和“宠物选美大赛”为特色的兽医校园文化节。通过宠物展览会向全校师生展示世界名猫、名犬及宠物关容技术,激发学生们实践教学的兴趣;(4)进一步提倡、鼓励科技创新。学校学院可加人投入经费(寻求社会赞助),鼓励本科生参加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自土创新能力。
5 强化技能考核一与改革考试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