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篇1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农业生产是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民生行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水利建设是关键,完善的水利系统是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立,解决了很多农业灌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是改善种植环境和调节土壤水分状况的重要手段,提高了我国农业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保障。

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设施老化失修、效益下降严重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成到现在大概五六十年了,建设当初设计的各种配套设备、生产标准以及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由于参与修建的都是农民,他们的知识技术有限,而工程所涉及到的规划、设计以及勘测等都不能准确有效的完成,所以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并不是很好,加上投入使用几十年之后,年久失修和维护不足,工程的很多损毁、老化的部分早就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就我国所有的小型的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的数据来看,约有四成到五成的中小灌区干支渠已经损毁。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个灌溉面积来看,节水灌溉面积只占四成多。虽然数据显示出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不是很严重,但是这样的农田水利建设状况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很多设施简陋的工程还需要翻修或者改建,各种输水管道需要重新整治。

(二)以筹资、农民投工投劳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严重滞后

现如今的城镇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十分普遍,进城务工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投入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劳动力自然减少,加上农民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动性不高,而且,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数都是机械化施工,不仅对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要求提高,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技能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说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在降低,而对于建设的资金成本投入在增加,这样一来,很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资金不到位,所以很多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显得十分的困难。

(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将其关注点放在获得经济效益回报比较快的大江大河治理和城市防洪以及水库发电等大型工程上面,而对于经济收益较慢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技术知识的支持都十分的有限;除了上级部门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之外,农民也不愿意在经济收益较低的农业生产上面进行过多的投入,也不积极的参与当地的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就难免导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监管不到位,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工作也显得十分困难。正是由于这样的设施主体责任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所以大部分的小型水利设施功能比较差,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建议

水利建设,建是基础,管是关键,效益是根本。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如何做到建管并重,抓好管理,延长河道使用周期,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是新时期对水利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农田水利建设固然重要,它事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发展大局,但巩固农田水利的建设成果更为重要,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把思想统一到建管并重上来,要认识到水利设施管理比水利建设还要难。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加强管理工作力度。地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四安镇,早在 2008 年就把农田水利一建就管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将河道管理推向市场化运作,建立了一支常年负责水利设施管理的队伍,且常抓不懈,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河道环境优美,河坡绿化成荫、河道畅通无阻,河水清澈见底。

(二)转变观念,提升全民的参与程度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应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各区域的水利管理部门应严格的落实水利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方针,进一步的完善管理体制,真正的形成“建设是管理的开始,管理是建设的延续”的思想观念,准确的把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在管理中提高效益并且促进发展。对于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应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遵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到水利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法律保护、资金补助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上,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护。

(三)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上。要把分散经营的农民思想统一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实行领导任期目标管理,建立层层目标管理考核制度。通过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实施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改革和完善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农田水利建设中,农民是建设施工的主体,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所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水利建设者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明确了建设目的同时,积极联系群众,使其懂得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去工作,主动为水利建设进行投资。并且能够采取严谨的态度,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监督。使工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农民各主体之间互相协作,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开展工作,充分落实团队生产理论,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各种形式和策略,做到“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打通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坚持“综合性治理、规模化推进、新技术支撑、高标准建设、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利用新阶段新格局的优势,把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结束语

我们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改善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我国作为一个水资源分布并不平衡的国家,长久以来,治水工作也已经成为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主要事务,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则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想真正的确保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那么就必须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安全、稳定的运行,充分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解决对其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真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胡晓光.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的意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张淑欣.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2-36.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S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52

1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1 资金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会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部分资金。而改革开放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问题就突显出来。

1.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主体是农村主要劳动力,由于土地集体所有,故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也是通过强制动员机制要求农村劳动力来完成,这种管理机制虽然存在人员浪费、劳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可以支持农田水利设施最基本的低水平运转。

1.3 农村群众未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些基层干部、农村群众缺乏发展农业水利的意识,缺乏大兴水利、主动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一些基层干部也只是被动参与水利建设。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经商已成为农业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势必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数量锐减,且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等现象。这类人群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更加缺乏积极性,也不具备节约用水、发展水利的意识。

2 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不可否认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上述现实问题,实际工作中要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促进农业水利的良性发展。

2.1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

资金是阻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生产需求的现实条件下,各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多方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相应的比例用于水利建设,全面发展民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不妨碍国家统一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来自社会各界的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愿出资、投资建设水利工程,并将农田水利作为一项产业进行投资经营,由政府部门提供技术及政策方面的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金额,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水利专项资金全额、合理的应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农村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可采取下列措施:政府部门作为一些大中型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实行集中权管理制度,水利设施的管理、应用、维护等责任均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针对一些市场价值较高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水利设施,可采用拍卖经营权的方法,遵循市场规律签订经营合同,确定管理及维护主体;针对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但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可采用专户或专人承包的办法,将管理权承包出去,新建水利项目则可全面开放其经营权,鼓励农民个体积极、主动参与水利设施建设。

2.3 创新管理办法,增强水利建设意识

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破坏水利设施、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水利设施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在日常工作中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研究、完善水利改革发展规划,细化管理细责,并保证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作为乡镇基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将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考核力度;加强水利建设的宣传,利用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宣传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氛围。

3 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1.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各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要想持续性发展,则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确保农业产量的提高, 可以进一步对农业抵御天灾的能力进行改善,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有利于农民的丰产增收。 特别是在近年来,由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许多漏洞和缺陷频繁发生,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得以降低, 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农业的生产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加快促进农作物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丰产增收,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消费水平,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其投资量加大,这对于拉动我国的投资的需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脱落出来,充实到城镇化建设中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生产力,这就导致农村种地人口越来越少,这也加快推动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 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产业规模化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已成为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当前这种新形势下,更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农田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2.1 加强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基础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具体作用还无法有效的体现出来,再加之农业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就导致我国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对整个农业体系的建设工作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这对加快推动当前农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某些农业生产基地,难以进行大型的水利基础建设,要从其他方面着手,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保障基础建设的发展;其二,要加快力度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 进一步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大维护的力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及时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确保各项措施和政策都能够落实到实处,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确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

2.2 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实践证明,建立工程良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保证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不例外。 淤在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直接投入力度,依据农业基础设施构成的层次性,明确各级政府和农村社区的投资责任;于政府要做好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项目评估工作, 对已经具有明晰产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允许业主以有偿运营,有偿服务的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要抓紧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加快灌区管理单位的改革, 减员增效,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我国农业工程的建设。

2.3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过去,我国农民曾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而使农作物丰收,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使农民非常积极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但是由于一段时间农业建设结构的改变以及农业政策的变化使得农业基础建设没有得到更好的完善,其中包括农业灌溉技术的落后以及管理的松懈,这使得在农业改观方面的用水量大大增加, 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促进农业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在面临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水利基础建设的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便于管理的优势;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还要增强农民灌溉的节水意识和积极性,重视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实践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用水的浪费,提高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灌溉效果显著。

篇4

【关键词】水利设施;现状;经济效益分析

引言

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以《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椒江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十二五期间,椒江区计划每年投资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按工作计划于2013~2014年落实椒江区“十二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四期工程,该区农田基础设施较薄弱,虽经上世纪九十年代标准农田建设,但十几年运行下来,设施老化,效益不理想。

1、四期工程项目区现状

1.1四期工程项目区自然状况

项目位于椒江区的章安街道、前所街道、洪家街道等3个街道和椒江农场,涉及21个行政村和椒江农场。项目区范围为各村已经划定的粮食功能区,总计面积8754亩。椒江区河网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挖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区内河网以自西而东横贯全境的椒江为界,将辖区分成南、北两片水系。

项目区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总的特点是: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全年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温暖湿润,雨热同季;日照适宜,光合潜力大,无霜期长。但灾害天气四季常有。椒江区的气象特征为气候温暖湿润,有利生物繁衍;灾害天气常有,不利作物稳产。

椒江区土壤共有红壤土、潮土、盐土、水稻土等4个类型。项目区内土壤种类不多,以水稻土、潮土为主,质地肥沃;然而土壤肥力存在衰退隐患。

1.2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状况

本项目区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以农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瓜果等粮食与经济作物。项目区内河网密布,水源充足。目前,项目区内灌排渠道渗漏、淤塞严重,而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田间灌溉依靠泵站从河内提水灌溉,田间排涝只有简易排水渠,不能满足农田灌排水的需求。临近山边的耕地受洪水影响较大,受淹较严重。

2013年椒江区土地面积280.1平方,人口523293,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共275个行政村。2013年生产总值为403.86亿元,财政总收入57.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707元。

1.3项目区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农田灌排模式为提水灌溉,自流排水。区内河网密集,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河道,河道可常年供水,水质亦可满足农田灌溉用水的要求。

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受自身条件制约,年运行费用投入偏少,运行状况堪忧。项目区内灌溉泵站均可继续使用,可以满足提水灌溉的需求。移动机埠埠头损坏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灌溉。项目区田间灌排渠系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土地整理后,由于建设时标准偏低,经十几年的运行,灌排渠道年久失修,破损、渗漏、淤塞严重。临近山体的排水沟排涝能力不足,造成农田受淹。

2、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2.1项目建设目标

根据《椒江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并结合项目区实际,确定项目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

渠道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0以上。

2.2节水目标

通过对灌溉渠道的改造,可减少渠道的流量损失,实现节水目标,每亩每年可新增节水10m3,年可新增节约用水8.75万m3。

2.3增收目标

项目区灌溉及排水条件的改善,可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量50公斤/亩,全年新增粮食作物437.70t;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全年新增经济作物350.16t。

2.4项目建设任务

1)渠道工程:新建、改建渠道33.413km,其中新建渠道15.813km,重建渠道15.448km,修复渠道2.152km。

2)渠系建筑物工程:埠头拆除重建19座。

2.5项目区水量供需情况分析

1)灌区现状水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总灌溉面积8754亩,项目区内河网密集,每个行政村均设置移动机埠各自取水灌溉。据当地群众反应,河道水源较充足,未发生过缺水情况,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解决椒江区缺水的主要措施:一是增加河网调蓄能力;二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三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灌溉水质分析

项目区内灌溉水源来自区内河网。项目区河网以椒江为界,椒江的北边为龙溪水系,河网水质为III~劣于V类,椒江的南边为金清水系,河网水质以劣于V类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氨氮、磷、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等。

2.6工程建设等级标准

田间灌溉渠道按90%保证率设计和建设,排水渠道按10年一遇不受灾的排涝标准设计和建设。

2.7项目主要布局

现状灌溉渠基本为U型衬砌渠道,灌溉渠道等级分两级。一级主灌溉渠与埠头或泵站连接;二级灌溉渠道从主灌溉渠道分水至田间。

现状排水渠道以U型衬砌渠道为主,局部为矩形断面的土渠。U型渠道开口宽度为60~100m,深80cm。排涝土渠规模较大,宽为1~2m,高度为1.20m左右,不仅承担本区域的农田排涝,而且承担村庄的排涝任务。

针对项目区破损严重的衬砌渠道进行拆除重建,未衬砌的渠道进行新建。重建和新建渠道的规模以不改变现状的灌、排渠道的规模和布置为原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拆除重建或新建。本次渠道采用砼衬砌。

3、项目建后运行管护

项目实施在区水利、农业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受益街道、村负责协调施工中的有关事务,街道办事处作为建设单位,负责项目规划实施、施工单位选定、质量监督、竣工验收等工作。项目建设完成后,将专门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定管理措施,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充分发挥。

3.1管护机构及人员

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由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作为辖区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作为管理机构,负有工程日常巡查、维护以及按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维护的义务。村民委员会需安排农田水利专员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3.2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拟成立村民委员会――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管理体制模式。村民委员会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直接管理机构,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承担着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水事处理等多种职能。农民用水者协会由所在村的生产队组成,负责辖区内的渠道日常维护和管理。定期组织村民对渠道的清淤工作,并上报每年的岁修计划。用水户由村民组成,负责自己所在田块的渠道养护工作和渠道的清淤工作。

3.3管护经费及来源

根据《浙江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砼衬砌渠道的养护经费按工程造价的2%计算。维护内容包括混凝土破损修补、裂缝处理、止水和伸缩缝处理。养护费用由村集体经济承担。

4、项目效益及经济评价

4.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8754亩农田的灌溉、除涝情况均得到改善,灌排渠道基本全部硬化,排灌畅通,化解用水矛盾、减少群众纠纷,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干群关系。项目建成后,由于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粮经种植比例更趋合理、农田复种指数也得到提高,区内农民合作组织较活跃,部分合作社在区内有种养基地,他们愿意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发展。

4.2新增农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值

项目实施后,改善灌溉面积8754亩。改善灌溉面积的效益是通过调查单位面积的增产量,乘以改善范围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根据对以前改善灌区灌溉单位面积的增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新增粮食作物50公斤/亩,每公斤按2.0元计算,则亩增收100元,全年新增粮食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11.42万元;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量40公斤/亩,每公斤按2.4元计算,则亩增收96元,全年新增经济作物总产值预计可达106.96万元。则改善灌溉面积年新增效益218.38万元。

4.3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项目建成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水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每年每亩可节约灌溉用水约数10立方米,年节水量可达11.14万立方米,水价按目前原水水价0.20元/m3计,节水年经济效益为2.22万元。

4.4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灌溉工程与用水管理设施的改善,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灌溉季节争水抢水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管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与乡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在农村推广普及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和技术服务,可以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与素质,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等措施,促进了项目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防洪、除涝、抗旱能力得到提高,沟渠硬化可减少沟岸坍塌和水土流失,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4.5国民经济评价分析

1)工程费用

国民经济评价中,工程费用包括工程投资、年运行费和流动资金。

2)固定资产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1511.0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部分投资为1255.02万元,固定资产余值按10%计算为125.5万元。

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建设项目建成后,用于维护正常生产的周转资金,根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条文说明,对于事业性支出的水利项目,可以不列流动资金。

4)年运行费

年运行费是指建设项目每年支付的管理费用,包括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动力费、工程维护费、材料费和其他费用,按工程投资的2%计算,年运行费25万元。

篇5

关键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践研究;泰兴市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全面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为直接关系到基层农民的农业发展和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环节。建设完善、现代化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农业效益和生活质量。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泰兴市开展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

1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泰兴市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足。全市共有15个乡镇、1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69.55km2(不含长江水域面积),耕地面积1.0034×106hm2。全市共有市级干河14条,总长389km;共有乡镇级中沟372条,总长1004.6km。泰兴市主要针对新街、广陵、珊瑚、张桥、古溪及滨江6个乡镇开展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布局采取骨干工程灌排结合利用、田间工程灌排分开的模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提水泵站、田间混凝土衬砌渠道和渠系分水闸、沟系排水涵工程建设等。全市现存灌溉泵站因建成时间长,设备老化、破损,完好率不足60%,亟待更新改造;各类原有土质渠道渗漏十分严重;部分已建衬砌渠道因建成时间长,受当时资金不足及施工条件限制,工程布局不合理、工程老化等,完好率约占65%;田间排水涵等小型配套建筑物因建设资金不足,配套率仅为50%,完好率为60%。由此可见,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新完善工作量较大,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全面部署。

2开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泰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泰兴市绝大多数的农业基础设施修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泰兴市内有很多灌溉泵站老化失修,泵房及设备损毁严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使用功能。泵站运作效率低,远远低于相关标准,造成农业灌溉成本居高不下,农民负担较重。基础设施运行时间较长、建筑老化严重等问题直接增加了近年来的运行和维修费用[1]。除此之外,部分偏远村落仍采用土渠输水,而衬砌渠道已运行多年,破损、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泰兴市农村田间渠道布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地区内的现代农业发展。为全面落实现代农业技术,必须通过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利设施保障。

2.2是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必要措施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重视,将农村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促进农村产业进一步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的直接体现[2]。泰兴地区的渠道渗漏损失约占输水损失的80%,不仅影响了农村灌溉的综合效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地区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因此,必须通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的综合设施建设,有效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确保基层水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3]。

2.3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本质需要

泰兴市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基层地区的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农村建设。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更要加大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农田建设,有效降低农田养分流失,合理规划地区内的渠道脉络,进一步降低水体污染的发生概率[4]。因此,全面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用水矛盾问题,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3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践

3.1制定具体标准和总体布局规划

在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相关部门对此次项目覆盖的农村进行了摸底调查,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标准,涉及防洪除涝降渍功能建设、水质环境治理、河道疏通建设、灌溉情况等多方面的施工具体标准,为后期的具体实践施工奠定了良好的规范保障[5];除此之外,针对不同乡镇明确规划了建设内容,涉及高效节水低压管道灌溉建设面积、排涝站、灌溉站、河道整治、渠道建设等具体内容。具体的标准制定和总体布局规划为后续的施工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基础。

3.2完善施工质量管控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后期工程的使用效果。建设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完善农村防洪排涝减灾设施建设、提高水源利用率以及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等,而能否达到计划的最终效果直接受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6]。因此,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自上而下形成完善的施工质量管控机制。首先,政府通过定期开展的施工会议,不断加大对地区内各施工组的质量管控,要求各基层水利建设项目将施工质量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第一要素,全面提高施工质量;其次,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基层施工项目组组建专门的施工质量监管小组,负责统筹监管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这种自上而下的全面质量管控有效提高了泰兴市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3.3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

泰兴市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作业人员大多是农民,综合素质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建设的综合水平。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泰兴市始终以施工技术为基准点,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理念,全面提高施工综合质量。首先,不断引进先进的创新型技术方法,引导各施工企业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施工作业中,进一步提高施工的先进性;其次,通过现场指导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准确性,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精准完成;最后,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施工理念,在进行河道、渠道建设与整治过程中进行专项优化和创新运用,有效确保了各项施工建设都能发挥最大效益。

3.4健全日常维护制度泰兴市针对基层农田水利设施

采取了基层分管的日常维护制度,由当地选拔负责的农民进行日常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水利设施能够发挥作用。通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设施故障,方便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这种日常的分区检查维护制度进一步确保了水利设施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现代化农业发展服务。

篇6

【论文摘要】介绍了新时期高平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思路与措施,提出了新形势下搞好农建工作的主要对策。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重点工程和骨干项目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治水、改土、增绿”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市共建设各类农建工程2 400余处,累计投资2. 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 4万hmZ,改造中低产田0. 6万hm`,复垦整理土地433. 33 hmZ,荒山造林0. 37万hmZ,基本解决了全市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特别是2003年投资1. 14亿元的西部供水网络工程、投资1 5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00余万元的生态园区建设、投资500余万元的机械化保护耕作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1理清农建思路,明确主攻方向

“煤多水少,人多地少,路好树少”是高平市的基本市情,水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高平市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从市情出发,确立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两改”(改水、改土)为内涵,以“三山、三区、三线”为主战场,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根据这一思路,高平市在农建工作中实行了“三个集中”,做到了“四个结合”。“三个集中”是农建重点工程和骨干项目向交通干线、丹河沿线集中;向市区和小城镇周边集中;向养殖小区、工业园区和旅游景区集中。“四个结合”就是坚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同调整产业结构的“六大基地”建设和骨干项目相结合;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生活、生产、投资环境相结合;同创建一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相结合。

2突出农建重点,创精品,出效益

几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规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突出改水。近年来,天脊化工集团投资17亿元的“4060”工程、晋丰集团投资10亿元的“3652”工程、三甲焦化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的大型白煤炼焦项目等一批重量级的调产项目陆续在高平落户,对水资源的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2003年高平市及时启动了投资1. 14亿元的西部供水网络工程,工程完成后,年可增加供水能力1 786万m3,并可在确保0. 21万h mZ农田灌溉的同时,满足西部工业园区三个工业项目一期工程的用水需求。此外,高平市还大力实施节水灌溉、煤矿废水利用、饮水解困等工程。几年来,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0. 4万hmZ,解决了150个村8万余人的饮水困难。

二是突出改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致使有限的耕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确保耕地资源占补平衡,高平市委、市政府把集中改土作为农建工作的一项战略重点来抓,近几年共开发复垦土地433. 33 hmZ,新增水地266. 67 hmZ,完成机械化保护性耕地0. 2万hmZ,中低产田改造0. 6万hmZ,基本实现了耕地资源的占补平衡,大大提高了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突出“增绿”。增加植被,保持水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近几年来,高平市集中力量在“三山”(羊头山、七佛山、西山)、“三线”(长晋二级路、207国道、曲坪线)、“三区”(西部工业园区、规模养殖小区和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区)大搞植树造林活动,完成通道绿化100 km,太行山绿化造林0. 33万hmZ,旅游景区绿化200 hmZo

四是突出“增收”。增加农民收人是深人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落脚点。为此,高平市委、市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建成了原村、河西、寺庄、府底等高效农业园区和寺庄、唐庄、陈区、米山、永录等优质生猪基地,拟通过规模养殖小区和农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困境;对策

1 概述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障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面对新时期的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农民生活而言,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不断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还应当进一步加快。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保障我国农作物稳产、高产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人们的收入来源较少,大多数居民只能依靠种植农作物来保障基本的生活。因此,应当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水源,保障我国农作物的稳产、高产,最终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民往往选择抗旱的品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水资源匮乏等问题,对于当地农业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2.3 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消极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农田水利建设质量不高,缺乏必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得农业发展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旦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农作物的发展。举例来讲,旱灾、洪涝灾害、虫灾等问题的出现,会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极大的伤害,难以实现农作物的稳产与高产,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失,进而严重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边偏远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作物充足的水资源供应,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3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田水利常年失修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利建设还相当的薄弱。落后的水利建设条件已经成为农业基础设施中明显的短板与软肋,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资金匮缺,技术落后,设施陈旧等因素。

3.1 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理念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田水利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相对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在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于权责的界定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使得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地落实。与此同时,农民收入较低,农田水利建设呈现出“无人愿管”的现象。

3.2 农田水利建设的设备较为陈旧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设备也较为陈旧。现阶段所应用的农田水利设施中,许多是几十年前建设的。传统的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时间、技术、标准等因素的限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效率比较低下,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作物生长的现实需要。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超出了设备的安全使用年限,潜藏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 农业技术推广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应当朝着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限,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使得我国农技推广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推广的方式不合理,很多农民对新技术接受起来较慢,因此,推广的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地区仍以渠道灌溉为主要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又难以发挥农田水利建设的优势,最终妨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

3.4 缺乏资金的投入

资金来源不足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农村税改之后,我国对农田水利建设是财政支持较少,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不能满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着落后与陈旧的现象。缺乏资金的投入,使得农田水利建设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4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策略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妥善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1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通过规范农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农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政府应当在政策引导及资金方面对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向农民积极宣传水利建设重要性,并引导相关机构和企业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还要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向上级政府申请农田水利建设必要的资金支持。并提高农民农技的应用水平,培养农民正确的水资源观。

4.2 做好农技推广,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农技推广方式,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并逐步培养农民的农业技能。另一方面,政府、企业、高校应当优势互补,积极协作,共同培育出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4.3 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持。首先,应当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有效减少因为资金匮乏而无法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现象。其次,加大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保障资金得以有效地落实。最后,政府部门还应当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及时有效地监督与指导。

5 结束语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不仅能够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应当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实现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辉.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13.

篇8

1.1资金未得到合理的利用

现今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效益问题,为了使效益能够最大化,应重点关注农田水利的建设问题。水利建设在过去的管理和发展中,都是在政府强制性的干涉和对所有农田的统一掌控下进行,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时,多选择农民闲余时间,集中投入人力和生产资料进行水利建设。可是,现阶段应用的土地承包制度限制了生产资料集中制,传统的水利建设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开拓新的水利建设模式来改变现有问题,在此过程中,资金的来源问题是应该重点考虑的。

1.2制度较为落后

现阶段应该的水利设施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在运转水平以及设计上无法达到一定的要求,只能够依靠完备的体系对水利的运行进行支撑。但是,大部分设施都是利用强制性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对其进行整治。

1.3体系构成不够合理有效

因为农田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在进行水利建设时,要求对农田系统之间的各个因素必须有较为完善的考虑,使之也能成为有机整体。而布局的科学性、规划性、合理性能够将水利建设完整的联系在一起,使其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对农田的防洪抗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4改革措施不够合理有效

影响农业水利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包括农业环境、水资源问题和政策的影响等。所以在现代农田建设中,农田的水利建设则必须建立新型的模式来适应现今社会不断变革的市场。但在建立新型模式中,个别人员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采用的手段不够科学合理,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发展,使其无法发挥促进和缺陷填补作用。

1.5技术无法达到先进水平标准

因为我国人口过多,土地面积有限,导致人均占有耕种面积过少,在此问题的影响下,农民的收入问题就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影响下,农业的技术改革进程就会较为缓慢。现在的农田多数采用的都是灌溉技术,但是大部分地区灌溉技术相对落后,导致灌溉的效率低下、水资源遭到严重浪费。不到位的管理、资金的短缺和体制的不完善,使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无法在大部分地区得到推广和使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包括:喷灌、渗灌和滴管技术,都能够很大改变目前农田缺水的问题,若是能在大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和应用则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变现有农田缺水问题。

2农田水利建设的改进措施

最近几年我国在农业生产中的收入明显成下滑趋势,除了气候恶劣和旱涝灾害的因素影响外,农田水利的建设的不足以及人祸因素的影响则占据了很大的方面。针对于气候恶劣的条件,则可以借助天气预报,及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针对于旱涝灾害,就可以建立先进的、完善的水利建设体系进行预防,而新体系的建立则需要有效的科学规划建设。

1)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必须先要解决资金问题,现阶段的建设中,主要依靠的都是政府的投资,但是政府的投资也有一定限额,这就导致建设中资金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使农田问题越来越趋于严重。a.利用对政府预算的扩大,设立专项的投资应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及维护。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政府农田建设财政上的投入,包括出让土地、国债的资金和中央财政的支持,则可以解决农田建设资金问题,最大化的使工程建设的需要得到满足。b.对金融机构加强管理,设立免保低息的信贷支持政策。在农田建设中,金融机构也能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将担保的门槛降低,实施较为合理的担保低利息政策,使企业和个人能够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同时也可适度增加农田建设上的补贴范围,促进企业和个人的投资。

2)建立健全科学体系制度。农田水利建设不止受到资金问题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管理制度的制约,导致资源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因此,改善管理制度也是不容刻缓的。在改善时需要构建一套完善且科学的管理制度,首先确立政府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明确农田水利的管理制度的产权问题。最后,将基层水利服务建设机构进行加强。

3)科学化的设计结构分析。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一直无法有效的联系起来,则成为影响农田问题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政府方面需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上资金的投入,使农民在农田上面的收入得到增加。并应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再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统筹,使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能够有效的联系起来,最终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在后期的梳理建设维护上,也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农业效益得到最大化的提高。

4)提倡科教兴农。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建更多的水利设施,使用水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应积极的借鉴先进的喷灌、滴灌以及渗灌技术,使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3结语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和山区基本农田、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为重点,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和生态建设等项目,全面抓好沟、渠、田、林、路配套建设,扎实有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目标任务

(一)中宁县

砌护改造各级渠道31条9.98公里;疏浚治理干沟7条30.3公里;清淤各级沟道884条510.7公里,清淤各级渠道4517条2602.7公里;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改善灌排面积3.4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03万亩,小畦制作10.2万亩;新增压砂地面积6万亩;整修各级道路1813条1095.1公里;除险加固防洪工程1处,新建建筑物31座,维修建筑物158座。

(二)海原县

砌护渠道5条8公里;清淤各级渠道24条76公里;改善灌排面积1.5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小畦制作2.5万亩;新增压砂地面积7万亩;整修各级道路18条,长42公里;完成小流域治理1条,建设塘坝、淤地坝19处;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处、铺设输水管道18.9公里,打水窖350眼;新建建筑物87座,维修建筑物48座。

(三)城区

1、砌护改造各级渠道21条16.8公里;疏浚治理干沟、支干沟3条20.3公里;完成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处,铺设输水管道469公里;改造配套建筑物374座。

2、清淤各级沟道2809条1570公里。其中:支沟138条213公里,斗沟85条76.9公里,农沟2586条1363公里。

3、清淤各级渠道12726条5318公里。其中:支渠518条666公里,斗渠998条523公里,农渠11190条4129公里。

4、集中连片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

5、新增压砂瓜地面积7万亩。

6、机深翻18万亩,其余农田全部进行普翻,秋施肥7.5万亩;秸杆还田10.5万亩;小畦制作10.9万亩;林木涂白450万株。

7、整修各级道路2694条1827公里,沿河各镇村对黄河防洪堤进行全面维修加固。

8、重点治理示范区建设,在城区河北灌区,西起姚新路,东至瑞应路,北起三支干渠,南至石营公路,建设重点治理示范区,涉及迎水桥、滨河、文昌、东园、柔远5个镇18个村,总土地面积4.3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重点治理砌护二支干渠2.5公里,砌护支斗渠2条4.6公里,砌护农渠10条4.69公里,配套各类建筑物76座;清淤第三排水沟6.65公里,清淤三一支沟、章家小沟2条支干沟13.6公里;清淤支渠13条35.82公里,斗渠23条16.22公里,农渠672条283.85公里;清淤斗沟13条4.96公里,农沟307条128.7公里。

三、质量标准

(一)渠道砌护改造工程:严格实行基本建设项目“三制”管理制度,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达到质量标准,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二)沟渠清淤工程:支沟、挡浸沟清淤深度达到1.8米以上,底宽1.0米;农沟深度达到1.5米,底宽0.5米。支渠清淤开口2.8米,深度达到1.2米,底宽1.0米;斗渠清淤开口1.5米,深度0.6米,底宽0.5米。沟渠清淤要做到底、顶面平直,坡面平顺。

(三)道路整修工程: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划定的等级标准,进行分级治理。生产路宽度达到4米,农沟路宽度达到2米,清除农村巷道违章建筑、路面障碍物,达到道路平直、畅通、整洁、美观。

(四)农田机深翻:深度达到18厘米以上,无立垡或回垡现象,深翻耙耱后的农田土壤要达到深、松、平、齐。

(五)秋施肥:亩施农家肥20车或大杂粪4000---5000公斤,碳铵40-50公斤,普磷25公斤。

(六)秸秆还田:秸秆铡碎、均匀撒入田内,随即深翻。严禁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环境。

(七)中低产田改造:要统一规划,整片治理,采取工程、农业等综合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改造区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综合治理,力争改造一片,见效一片。

(八)林木管护:新老灌区栽植的树木全部进行修枝、涂白。涂白高度1.3米、修枝高度为树木的三分之二。

(九)小畦制作:自流灌区畦长43.2米,畦宽为8米,面积为0.5亩,做到畦田的带宽根据地形条件变化进行布置,保证畦田地边方向有一定的坡度。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同作战。各县(区)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亲自抓,各部门科学规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水利、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规划设计、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工程验收等方面作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通力协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及时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好经验和好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科学规划,讲求实效。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在总结近几年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要充分尊重科学和自然规律,尊重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兼顾当前和长远,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优质、高效农业结合起来,与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与乡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

(三)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对渠道砌护改造工程以及骨干水利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四制”管理制度,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条件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实施,确保工程达到质量标准,发挥效益。平田整地、清沟挖渠也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通过抓样板沟、样板渠、高标准农田样板片,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要加强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管理制度,在开工前测算投工投劳数量,合理分摊到户,做到工量均衡,及时核对结算,并张榜公布,让群众心中有数,相互监督。新晨

(四)创新机制,确保投入。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在加快进度,高质量做好骨干水利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等项目资金,结合引黄灌区水费改革,足额征收水费、水利建设基金,加大小型水利工程的投入力度。二是组织好劳动力投入。各县(区)要按照中央关于“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线,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要求,本着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对受益范围为一村一组的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和支斗沟,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农民用水协会协助村委会组织群众筹资投劳完成;对跨村、跨镇(乡)的农田水利工程,由县、镇(乡)组织建设。同时,积极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部队官兵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义务劳动。三是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负担,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鼓励引导个体、企业、社会团体,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集资投劳等多种形式,进行农业开发,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思路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要围绕一条主线,坚持五项原则,健全五大体系,落实八项措施。

1. 围绕一条主线

以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为主线。农田水利建设是以改善人们生存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为目的,以治水为中心的国土综合整治活动。现代新型农田水利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通过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运用综合手段,使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飞跃。现代,是指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新型,是指其以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辩证博弈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水问题的资源水利观为指导。

2. 坚持五项原则

2.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防止人对水的伤害,当前主要是防止人对水的伤害。不仅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2.2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水利要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当前主要是从山东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出发,量水求发展。变以水资源需求主导供给为以水资源供给主导需求,根据水资源状况调整经济结构,确定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

2.3农村与城市、工业互补共进

农村特别是郊区要自觉当好城市、工业的水源地,农田水利建设要越来越多地搞一些恢复自然生态、涵养保护水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的项目。城市、工业要自觉做好培植农业的工作,建立对农业的补偿机制,以城补乡、以工补农, 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

2.4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内在统一

农田水利建设要适应社会进步,逐步从以重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型水利,转变为以重公益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型水利。在一定时期内,农田水利建设仍要突出经济效益,以与“三农”问题关系重大、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重点。从长远来看,农田水利建设的公益性质将越来越明显,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成为主导, 农田水利建设也将最终成为国土整治、生态与环境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2.5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把农田水利建设包揽下来,但是也不能完全靠农民的力量搞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使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

3. 健全五大体系

健全完善真正体现农田水利特色的工程体系:(1)以大中型河道、水库、调水工程和重要湖泊、湿地为主构成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2)以沿海防潮堤、防潮涵闸为主构成的沿海防风暴潮体系。(3)以小微型河、沟、库、塘、泉、窖、井、渠为主构成的田间灌排体系。(4)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区段计量、农业“三灌”为主构成的节水增效体系。(5)以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回灌补源工程、湿地、绿地为主构成的水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

4. 落实八项措施

4.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全民是基础,领导是关键。要把农田水利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科学决策,周密部署, 变“大灾大干、小灾小干、无灾不干”为“有灾无灾一样干”; 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要使社会各界和公众不断了解水资源家底,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防洪减灾意识, 转变落后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好经验,加强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4.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

(1)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应建立各级目标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到实处,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成效作为各级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很多,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形成合力。

(3)转变组织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要转变角色。

4.3实行分类指导,推广新典型,探索新路子。

(1)根据地区差异,确定主攻方向。山东省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区域的治水路子被实践证明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应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并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完善。(2)根据“先急后缓、长短结合”的原则,确定工程重点。(3)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确定工程布局。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田水利建设在布局上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的前提下,按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来考虑。

4.4坚持依法治水,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规。

在认真贯彻执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加强配套法规政策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打击农村水事违法案件,规范水事活动,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额征收各项水利规费。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分级负担、受益负担、分级管理、收益补偿等政策,划分事权,明确责任。以水资源管理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4.5拓宽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总量。

适应新形势要求,走社会化办水利的路子,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1)按照公益性的事情政府办的原则,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2)按照生产性的事情农民办的原则, 由农民根据生产需要自主决定水利设施投入的力度。(3)按照效益性的事情社会办的原则,积极探索用市场的办法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

4.6深化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坚持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务一体化建设,强化水利行业管理职能。按照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三部分协同作用的改革思路,调整提高城市工业水价。农业水价的改革要按照成本核算、群众负担、财政补助的原则,计算包括工程折旧、管理、运行、维修等费用在内的供水价格,向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不足部分按照工程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4.7依靠科学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继续实施“科教兴水”战略,下大气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性措施:(1)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决策,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2)加快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步伐。积极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水土保持、节约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利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3)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以节水技术、施工技术的开发推广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低压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设备改进水资源管理手段。

4.8坚持建管并重,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建立新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管理、良性循环。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明确管理主体。要改变过去想管的管不了、该管的管不好的局面,政府该管的一定要管到管住,不该管的一定要放开放活,划分事权,明确权责。

(2)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管理方式。一家一户的工程,由农户自管;联村联户的工程,建立各类形式的合作组织,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和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方式,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明确产权和义务;重要的和较大的工程,由政府管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