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贸易论文我国服务贸易的问题和现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我国服务贸易的问题和现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涵义。基于问题的学习,简称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ra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此后不断得到精炼和发展,到目前已经被应用到包括医学、生物学、心理学、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种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区别。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的实施。以学生为导向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由4~6个学生组成小组,由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小组的学习活动。此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研究论证、得出结论”五个阶段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预习”等环节。
此教学法由于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用到相关的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这就使学生对所涉及到的各学科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而不是孤立的为学而学。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小组组长需要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讨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语言表达、书面写作、团队合作、项目管理、任务实施等各项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可以选用图2所列的解决途径。
二、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国际贸易实务讲授现状。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广泛存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锻炼,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被抹杀了,实际工作经验更是为零。表现在国贸实务课程上就是:学生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所有程序、相关单证制作和业务谈判的技能、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和习惯做法;对于WTO相关规则一知半解,并不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则、惯例的各种机制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对各国的经济、贸易政策了解不深;不能成为熟练掌握和运用其所学的专业技能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级商务人才。
(二)国际贸易实务学习现状。当今大学大多存在学生眼高手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屡屡发生,即使按时出勤认真听讲的也不多,老师讲课时学生在下面眉飞色舞、窃窃私语,老师提问时却三缄其口;对作业非常不认真,提交的作业大都是一个版本,甚至错别字和标点都一样。究其原因,不仅来自学生方面,也来自教师方面,更有教育体系以至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要想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从而学习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等相配合。但是,作为教师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他们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效果。
三、“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共涵盖十章内容,即国际惯例与国际贸易术语、合同的主体与标的、进出口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款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争议的预防与处理、履行进出口合同、其他贸易方式。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交易具体过程的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进出口各环节业务程序;熟悉相关的国际惯例;掌握出口报价、运输、保险、结算等理论内容;其次是掌握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理论进行报价、货运、投保、结算等实务操作;能够制作、审核各种涉及进出口业务环节的单证,并能处理单证方面的问题;再次是提高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分析问题的习惯,做事谨慎的工作态度,积极协作的工作作风。
如前所述,“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为导向,使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各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项目问题为目的而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实际问题。这样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到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花费时间经历的环节。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层次,由高到低分别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可以先从较低层次开始做起,随着实际问题层次的提高,实现的难度及需要的经费也逐步增加。具体层次的分类如下:
1、第一层次,企业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参与实际业务工作,学以致用,以用促学。但这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2、第二层次,模拟实验。在电脑上模拟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用虚拟的交易再现现实情境。这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来实现。
3、第三层次,设计问题。将每章节内容设计几个核心问题,学生通过解决核心问题掌握主要知识点。为激发学生兴趣,需要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库供学生浏览学习。
其次,要有学生进行学习的途径。除了学校、学院的图书馆、公共网上的资源外,教师要有固定的答疑时间和地点,这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答疑实现;学生要建立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制定、督促和执行学习计划;建立习题集和模拟试题库,使学生自我测试,检验知识是否掌握。
最后,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和考评机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最终学习效果。
(二)“交易磋商的程序”一节的教学设计。“交易磋商的程序”是第三篇(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与履行)中第十三章的内容,旨在向学生阐明国际贸易出口工作中合同订立的步骤。需要掌握的内容是交易磋商的程序;发盘和接受的构成条件以及撤回、撤销、失效的法律规定。
如果按照传统的讲授完成这一章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会感觉专业术语较多,而且对发盘和接受的构成条件以及撤回、撤销、失效的法律规定这些概念较难理解。如果采用给出实际问题,设计模拟场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组织讨论并模拟演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另一方面也使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不那么枯燥乏味。
四、总结
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之后,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学生比较懒惰,不认真参与,等到其他人完成之后直接复制,或者全组依赖组长一人完成。因此,若想顺利实行这种教学法,需要事先制定规则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监督和防范,如果指导教师多一些,每个教师负责3~4个组,每组学生少一些,或许能够逐渐杜绝抄袭和敷衍的现象。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策略;支付安全
1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
1.1推动运输方式创新,带动贸易相关产业升级
由于电子商务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所以其能够快速的辐射到世界其他地区,为企业拓宽销售网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现阶段,在电子商务的普及下,国际贸易中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运输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以及整合化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以及物流运输紧密联系起来,进而带动相关关联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推动的仓储行业、物流行业、保险行业的转型升级,带动了经济发展。
1.2加速贸易进程
一方面,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使得贸易双方之间的中间交易环节得以缩减和优化。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贸易双方信息沟通效率以及沟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卖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产品生产,且产品生产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防止库存量增加。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使得国家贸易的时效性增强,相关主体可以更加及时的拟定贸易计划,全方位提升贸易效率和贸易质量。
1.3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电子商务使得贸易的覆盖面得以延伸,相关主体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将贸易范围延伸到海内外的大多数区域,进而进一步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提升流动资金率以及资金使用质量,减少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风险[2]。传统的国际贸易中,由于消息传输渠道受阻,导致贸易双方在资金使用以及资源利用层面存在困难。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国际贸易的门槛降低,相关主体只需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并依托一定的电子商务平台,就可以快速的将产品销售至世界各地。除此之外,得益于贸易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得相关主体的物流成本、沟通成本等中间成本大幅度下降,推动国际贸易进一步朝着专业化、区域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策略
2.1加强贸易合作,促进国际贸易良性发展
一方面,贸易双方要结合自身的销售需求以及采购需求,合理选择合适的贸易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功能以及效用。对于买方而言,要加强对同类型不同产品的对比,立足于自身采购需求,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进行采购。同时,买方可以建立贸易信息库,对贸易伙伴的诚信状况、产品质量进行记录,用以确定未来采购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来进行采购[3]。对于卖方而言,则是要进一步转变市场竞争策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及时根据卖方的反馈以及市场的需求改进产品,提升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为拓宽贸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卖方要进一步加强与买方的合作,结合买方信誉状况以及双方合作情况,进一步减少贸易中间环节,提升产品附加值。
2.2完善支付模式,加强支付安全保障
电子商务环境中,贸易双方主要采用电子支付等方式支付资金和接收资金,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易成本以及交易环节,但是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典型表现在互联网环境中充斥着木马、黑客等病毒程度,导致贸易双方的交易账户容易陷入“网络钓鱼”等网络陷阱当中,进而导致资金丢失。基于此,贸易双方(尤其是买方)要完善支付模式,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云加密技术以及电子密钥等方式来减少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防止资金被盗、被诈骗情况的发生。
2.3优化贸易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国家要进一步从政策、法律上对电子商务予以支持和保护,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制定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为贸易双方开展贸易活动提供良好的指引。其次,国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物流、网络运营等方面为贸易双方提供支持,加大网络安全建设以及物流体系建设,更好地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为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进行贸易提供良好的平台。最后,贸易双方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本单位需求,通过人才引进为来满足单位人才需求,通过人才培训来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时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将电子商务运用到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
3结语
篇4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一、人才需求状况
1.适应WTO规则、熟悉国内外市场运作的外经贸人才短缺。目前,中国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但是,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贸易保护措施增多,贸易摩擦国家和地区有扩大的趋势。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欧盟、韩国修改食品卫生法,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应沉着应对,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市场,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则,采取种种措施,努力为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一支掌握并运用WTO有关法律规则,懂国际法律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队伍。据了解,我国目前有9000余家律师事务所、11万余名律师。但是,其中懂外文的律师人数不多,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跨国性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2000多人,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知识的律师更是凤毛麟角。国家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能打WTO官司的专业律师的确不多。一场官司有的能打上一两年,可企业找一个会应诉的律师都难,有的律师连填写调查表都不熟悉。
2.外经贸实务操作、外销员、报检员、报关员等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必要的业务技能,而社会上紧缺的是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据调查,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名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上岗工作。目前,我国外经贸从业人员达7000多万人,但只有8万多人拥有外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的需求缺口也很大,以潍坊市为例,全市注册进出口企业1000多家,而全市报关员仅一百人左右,平均1个报关员要承担10多家企业的报关业务量。而一些受访企业认为,未来几年,报关人才的缺口可能倍增,尤其是熟悉合同、申报、运输等外贸环节的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3.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复合型人才号称“多面手”,在人才市场上十分抢手。例如,掌握一定的外语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持续走红。而能与东南亚国家对接、交流和沟通,同时又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金融知识,具备市场分析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外贸企业争夺的焦点。另外,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人才也十分稀缺。
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研究
1.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高等学校和企业界的重视,正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本课题认为,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来组织和实施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全过程,是进一步办出特色和生成新的增长点的基本途径。目前,很多国际贸易本科院校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基本上停留在形式上。多数外贸企业考虑到商业机密和经济效益等原因,不愿意接受学生上岗操作,学生缺乏真正操练的机会。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2.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加强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的安排和组织实施上对实习单位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加强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移进实验室内操作。例如,基于“国际贸易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的模拟训练,要求学生以模拟具体商品交易为背景,从外贸企业的注册开始,完成外贸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出口托运定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学生通过角色互换,依次完成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报关公司等各自承担的业务。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将自己融入一个团队当中,通过与其他队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从而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这样不仅使他们在模拟实践中强化了操作技能,加深了理论认识,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社会协作能力。
3.要增强师资队伍实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贯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最近,高等院校引进的教师文凭是越来越高,由最初的本科生,到现在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这些教师具备了很高的理论水平,但是实践技能明显不足。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技能。建议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仅要看文凭的高低,还要实践技能的具备与否。此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要放在首位。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据笔者调查,外贸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工作态度,有些学生在工作以后,不安心于本职工作,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底层做起;或者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贪图享乐,这些都是跟外贸职业要求相背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对外经贸 现状 对策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现状
1、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宏观现状分析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6207.7亿美元,2003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8512.1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变化,但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实质出口产品,工业附加值不高。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现象,三个方面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①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冲击;②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③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
2、微观层面的对外经贸
(1)国际贸易及国际金融方面的人才缺乏使企业承担更大的经营风险。有专家预测过,中国入世后外贸及金融方面的人才缺口大概在20万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进出口许可权,这方面的人才缺口将会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企业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人才,并因此要承担两方面的额外风险即由于不熟悉WTO规则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金融知识的匮乏所要承担的风险。如果不能规避这两方面风险,企业就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2)信息不对称导致无序竞争。比如说,中国的一家企业想对美国出口家具,它是不清楚全世界会有多少家具制造商将向美国提供家具的,但美方则不同,假如它想从中国进口家具完全可以通过―些正常的信息渠道调查清楚中国家具产业的产能。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行业的无序竞争。
(3)研发能力不足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由于技术达不到要求被拒之门外的事屡见不鲜。而且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我国的产品很难挤入高档次系列。研发能力的不足也使我国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对策
1、完善中央、省、市三级分级化管理的纵向体系
(1)参与WTO规则及双边协议的制定及修改。加入WTO是一柄双刃剑,虽然总体上来看对我国有利,但有些WTO的规则的确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以中美签订WTO协议有关农业条款和金融条款为例,这份协议规定如某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美国政府可以采取特别手段保护国内产业。这个条款与反倾销法案相比要更为苛刻,此类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条款还有很多,中央一级外贸部门显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类协议的修订,为我国的外贸企业争取利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
(2)分析全国性商品进出口结构,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商务部可以通过对进出口结构的分析,找出竞争优势、劣势产业,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产业,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抑制过剩,发展不足。
(3)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政策帮助。中国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不利于抗击风险,海外市场的开拓虽然靠的是企业或行业,但政策性的帮助也很重要,这些政策只能由商务部提供,这样才能使国内企业大胆进军新的国际市场。
(4)对外贸进出口许可证发放的控制。商务部门可以根据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外贸企业实行末位淘汰,每年取消一部分企业的外贸经营权,保证外贸企业处于良性经营及竞争状态,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无序竞争。
(5)为企业提供完备的信息服务。省市两级外贸部门的任务相对类似,一是分析本地区进出口产品结构,确定本地区的优势产业;二是为本地区的进出口产品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2、建立以专业外贸公司为纽带的行业内部的横向战略联盟
(1)人才自由流动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在这种联盟体系下,不需要各个外贸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外贸专业人才。以专业外贸公司为媒介,专业人才可以作为流动资源,在项目需要的时候他在这个公司工作即可,这种方式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因为公司节省了支付人才的固定费用。
(2)应对冲击,特别是关于倾销的控诉。在国际市场上一旦遇到关于倾销之类的情况,只有全行业统一口径才能在国际谈判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这时候联盟的结构会变得暂时紧密。而且联盟的建立也有助于减少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扰乱出口秩序的情况,因为不规范的行为虽然不会受到直接的制裁,却可使不守规则的企业被排除出联盟,降低企业的信誉。
(3)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战略联盟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成员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本行业详细的数据。而且联盟也可以做出行业分析、企业排名,预测下一期的进出口,并通报商务部,为商务部许可证的发放决策提供依据,预防后一期的无序竞争,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有了这种信息平台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3、企业自身重视价值工程分析
行业间的横向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形式,联盟成员间依然存在自由竞争关系,这就要求企业运用价值工程来指导产品的研发、生产,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建立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将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既是双赢策略,也是一种相对快捷的方式。
以三个方面的对策并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纽带则是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些对策对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有了这种信息平台显然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助器”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两翻,特别是近四年贸易顺差急剧增长2004年贸易顺差321亿美儿,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020亿美元。出口额76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出口额6601.2亿美儿,比上年增长17.6%。2006年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到l775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增长27.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19.9%,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47.7%,后8个月单月顺差规模均保持在200亿美元以上同时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净增加4134亿美元。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2008年1至8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1519.9亿美元,同比下降6.2%,净减少100.8亿美元;出口额9376.9亿美元,增长22.4%,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进口7856.9亿美元,增长30%,比上年上升9.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17233.8亿美元,同比增长25.7%。从绕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有以下特点:增长速度连续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长迅猛,2008年上升势头回落。
2我国贸易顺差形成原因
2.1国际间产业转移是我国高额贸顺差产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这种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外资把中国作为制造基地进行加工贸易,使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贸易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其次,这种产业转移的另个结果是,使得企业大规模进口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导致我国对周边经济体形成巨额的贸易逆差。而这些产品在大陆组装后输往这些企业原有的传统市场,主要是欧美市场,导致我国对欧美市场出现较大贸易顺差。再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国际产业,促进了我国贸加工产业的升级。相应地,出口产品仍然以加工类型产品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动我国部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增加。
2.2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入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到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3如何对待贸易顺差
普遍下调产品出口退税率。虽然国家自2006年以来加大了出口退税调整力度,但是税制的调整相对于我国当前的外贸出口增长规模与速度而言还是稍微平缓。在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优势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显得偏高。而近年来出口退税逐渐加重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因此政府可以适当考虑将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2%左右少,并全部取消列入“两高一资”产品目录中商品的出口退税,提高这此产品的出口关税,同时降低资源类、能源类、环保类以及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以抑制快速扩大的贸易顺差。
我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减势在必行。在长期内,我们有秩序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像存度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条途径。很明显,解决贸易顺差,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
篇7
摘 要: 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下降以及对传统非关税壁垒的削减,各国逐渐开始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工业发展。中国在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可谓是首当其冲,深受其害。本文通过对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遭受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及其原因。
关键词:贸易救济 现状 原因
一、引言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世贸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关税水平大幅下降,关税作为政府干预贸易的政策工具的作用越来越弱。20世纪70年代中期,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形成新贸易保护主义。但由于非关税壁垒与《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也是相违背的,并且在第七轮“东京回合”谈判中首次将谈判矛头指向非关税壁垒,提出减少、消除非关税壁垒,减少、消除这类壁垒对贸易的限制及不良影响,以及将此类壁垒置于更有效的国际贸易控制之下等条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渐降低。在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保护国内市场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各国以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实现公平贸易之名行保护贸易之实,便也成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贸易救济主要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以及保障措施三种。本文在研究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主要指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遭受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我国遭受的贸易救济现状的描述
根据wto官网统计,1995年至2012年3月6日期间,全球共发起4125起反倾销案,仅针对中国发起的就达884起,占比21.43%,其中针对我国发起150起,欧盟、美国各发起109起,阿根廷也对我国发起88起,仅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就占到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案总数的51.58%。这一时期内,全球共发起291起反补贴案,针对我国的有57起,其中美国发起32起,加拿大发起13起,澳大利亚和欧盟分别发起5起、4起。当然,针对我国发起的保障措施并不多,全球发起的234起案件中,针对我国的仅有2002年1起。按我国遭遇的贸易救济案在部门的分布情况看,国际社会对我国xv行业(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254起,对我国vi行业(化学及有关工业产品)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180起,对我国xvi行业(机器和机械器具;电气设备;零部件;录音机和放声机,电视图像和这类制品的零部件及附件)共发起贸易救济案件117起,对其他具体行业发起的案件情况见表1。
入世以来,国际社会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总数保持下降趋势(见图1),但我国却深受贸易救济问题的困扰。从绝对量上看,2002—2005年,针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一直维持在50多起相对平稳的水平。2006年增加到74起,而后2007-2009年一直处于较高的绝对水平上,从2010年开始下降至50起,2011年共有58起。从相对量上看(见图2),入世以来国外针对我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在国际贸易救济案件总数中的占比一直持续上升。从2002年14.5%持续增长到2006年的32.9%,2007年达到最高占比38%,2008年、2009年也维持在35%左右的高占比,2010年有一个较大降幅,降至24.9%,2011年又上升至30.4%,2012年三个月以来占比为26.7%。总起来看,国外针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始终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分析国外针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始终处于一个很高水平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在发挥我国资源禀赋及劳动力成本廉价等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充分地运用了全球的市场、资源、技术和智力等。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以接近年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崛起,以2000—2010年数据为例,我国gdp年增长率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金融危机后增长率大幅下滑,但依旧维持在9%以上,在2010年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gdp增长率又超过10%。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中,中国已于2010年赶超日本,以58786.29亿美元排在世界第2位,虽比排在第1位的美国少87037.71亿美元,但却是首次超过日本,并比日本高出3808.16亿美元。巨大的gdp总额又加之如此之高的经济增长率,不得不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在各国经济受到猛烈冲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比其他国家更为迅速的增长,由此招致各国对我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居高不下也便不足为奇。
(二)我国贸易顺差巨大
我国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尤其是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为1020亿美元,突破千亿美元后直至2008年一直保持大幅增长,2008年高达2981.23亿美元的巨额顺差。虽然金融危机后,顺差大幅跌至1956.87亿美元。此后直到2011年都有下滑趋势,但其顺差绝对量依旧过高。过高的巨额贸易顺差一方面说明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逐步增强,在同世界各国抢占世界市场的同时和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尤其美国、欧盟等经济体受金融危机重创后贸易保护主义高涨,对我国故意刁难;同时由于我国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极其相似、产品质量等级差距小,彼此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地加深,把各国置于一个关税取消或大幅减让、传统非关税壁垒受抑制的大环境之中,这就势必导致我国遭遇各国发起的贸易救济案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
(三)我国出口商品贸易地理方向过于集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计算可得,近几年我国出口到全球前五位贸易伙伴国(2011年排名)的合计份额分别是:2006年61.3%、2007年59.9%、2008年59.4%、2009年58.34%、2011年56.98%,每一年份都接近60%。其中,仅我国的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国欧盟和美国每年合计占比就基本在37%以上。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贸易地理方向的确过于集中。地理方向过于集中,挤占进口国国内商品市场,对进口国内部相同产业的制造商和就业人员形成了压力,对进口国造成严重威胁。进口国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但更为重要的是出于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目的,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而我国在制成品出口上由于存在资源、劳动力等成本相对低廉等比较优势,使得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较低,这就为国外针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寻找到了借口。
(四)我国不能很好地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同时对贸易救济案件应诉不力
试想,如果我国严格按照wto相关协议的规定及中国加入wto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适时对国外在贸易救济调查过程中某些不符合wto协议的做法提起争端解决,通过多边途径进行协商调解、澄清事实,将有效遏制国际社会对我国频繁提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势头。然而事实上,我国并不能很好地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根据wto官网数据统计,自1995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作为申诉方我国仅提起11起争端解决案件,其中8起其实关于贸易救济方面的;而作为回应方,我国仅应诉30起。由于不能很好地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因此便进一步加剧了国外对我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现状。同时,又由于我国政府、行业、民间协会及企业间无法很好地协调彼此在应诉过程中的关系,常常使我国在面对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时应诉不力,甚至不采取任何应诉措施,致使经常无法在裁决中获取不存在倾销、补贴,只存在轻微倾销、补贴或无实质性损害的裁定。从而使我国损失严重,而诉讼国却一再获益。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各国对我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增多。
参考文献:
[1]陈宪,应诚敏,韦金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贸易顺差;贸易平衡;调控措施;对外贸易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持续贸易顺差19年。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从顺差的主要来源以及特点两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分别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阐述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概述
2.1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时期处于贸易顺差的阶段,尤其是1990年后,除了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1997年以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效应充分显现,外贸增长较快,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2001年全年进口总额达到2435.5亿美元,同时全年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为5090.5亿美元,较加入世贸组织前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影响巨大,在2009年和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余额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年3月份还出现了贸易逆差。虽然我国的对外经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有所下降,但是在我国政府的积极政策的实施下,我国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2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分析
第一,贸易顺差多集中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012年我国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三大类产品的顺差之和大约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两倍,其中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是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环节生产的产品。
第二,贸易顺差多集中于加工贸易。一方面,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增值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加工贸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迅速延伸,进一步助推了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
第三,贸易顺差多集中于美欧地区,东盟增速明显。美国、欧盟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2.3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特点
第一,以货物贸易顺差为主。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上来看,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多年来一直在增长,而服务贸易却是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而且逆差呈现逐步增长的势态。
第二,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方式上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的顺差占全部的比重较大,并且逐年增长,而其他贸易的交易方式却是一直逆差的。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依靠加工贸易。
第二,有明显的国际区域性。由于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需要的原材料、元件零部件等需求较大,这些大多是从东盟及周边邻国进口的,所以就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
第三,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换效果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竞争力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及数量。
3、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
3.1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大
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的增加,固然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象征,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巨额外贸顺差使人民币饱受升值的压力。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一再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面对巨额外贸顺差人民币依然坚挺,但是升值的压力十分巨大。
3.2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开放程度的指标,200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增速比较平稳或是在波动中上升,2000年以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路激增,从2000年的39.58%迅速攀升到2006年的67%,达到历史最高点1。虽然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在2007年之后开始影响我国的进出口,导致2008―2009年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开始回升,2010年相对2009年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1年为50.1%,较2010年有所上升。
3.3外汇大量流入加大通胀压力
贸易顺差使得大量外汇流入我国,这又促使央行不得不印刷更多的人民币来购买外汇,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会增加通胀压力。
3.4巨额顺差加剧环境污染
对外贸易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换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过去为了追求外贸利益,我国的外贸发展走的是一条以量取胜,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道路,造成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尽合理。
4、解决我国外贸顺差影响的对策
4.1对外对策
4.1.1提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我国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与贸易伙伴的摩擦,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将长期存在,应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经贸摩擦.同时,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WTO规则防范贸易摩擦,自觉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共同监督发达国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利用经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
4.1.2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促进贸易平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性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我们和广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4.2对内对策
4.2.1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适当扩大人民币波动幅度,指导人民币在逐步升值过程中实现升降波动,能调控我国贸易增长的速度,可以对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行更为经常性的调节,实现适度增长,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避免外部失衡的长期积累。
4.2.2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国外的依存度过高,这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市场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沿海周边的对外贸易产业,很多企业也因此而面临着倒闭和破产,因此应该重视国内市场的发展。
4.2.3加强外汇管制,鼓励对外投资 。政府应加强外汇管制,以对经常性项目收支管制为主,对资本输出入进行限制。针对为套利、套汇、套价而流入我国的热钱,我国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积极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4.2.4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时期,起步发展的往往是低成本高污染的行业。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是导致我国环境日趋恶化的重要原因。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结论
面对我国巨额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通过对我国外贸顺差的来源与特点分析,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也要正确认识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性。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贸易顺差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只有关注顺差的现状,才能让我们在行动时做到有的放矢。我国应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带来的结果,制定正确的对外贸易政策,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秀珍.我国外贸顺差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经贸研究,2012,(07):58-60.
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依存度;TCI系数;MI指数
高新技术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从定量角度出发,以R&D占销售收入的比、科技人员比重、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使用年限在3年以内的资本份额(即新资本率)等作为指标;另一种则以行业划分为准,凡是在这些产业运用的技术就为高新技术。我国采用了后一种定义方法,在参照了美国的先进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和进口目录后,我国根据技术水平和应该优先支持的程度,把高新技术划分为高、中、低三档,包括46个大项,1421种产品,涉及电子信息、现代交通、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个领域。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贸易现状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历程
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76亿和247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4156.1亿和3418.2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到2004年便扭转之前的逆差状态,到2008年,贸易顺差达737.9亿美元。
仿照世界银行的方法,我们用工业增加值代替GDP,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测度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开放度。这是条典型的抛物线,2004年以前,我国高新技术对外开放的程度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1998年的贸易依存度才21.08%,2004年时便达到49.34%,这和2001年我国加入WTO、开放国内市场的国情是相符合的;近几年来对外开放程度却趋于保守,而且大有继续下降的趋势。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潜力评价
我们用Michaely指数(MI指数)作为衡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劣势的指标值,这可以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社会总出口中比重与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社会总进口比重的差额计算得出。MI指数在-1-1之间,指数大于0时,表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在未来转化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MI指数为负数时,表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处于比较劣势。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如图1所示。
我国MI指数处于上升趋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素数量的变化带来了贸易格局的进一步改善,和发达国家的趋同性明显;但MI指数始终小于0,就目前来讲,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仍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实力评价
国际竞争实力关系到国际贸易中产业的发展前景、创汇能力,和一个国家先天性资源禀赋赋予的比较优势不同,竞争实力是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后天性的培育才能拥有,因此也备受各国普遍关注。贸易特化系数(TCI)是衡量国际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在整个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贸易特化系数在-1-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出口额越大于进口额。
1997-2008年这12年中,我国贸易特化系数上呈上升趋势,高新技术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得到增强。2004年以前,我国TCI指数一直为负,却越来越小,虽然中间也有过短暂的波动(如1999年);1997-2003年,贸易特化系数的变动范围在-0.21至-0.10之间,国际竞争力很弱,之后虽有一定增强,但仍比较低,最高为0.10,最低才0.0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特化系数与MI指数,如图2所示: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方式分析
从贸易方式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方式比较单调,出口主要以来料、进料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方式的比重比较小,如图3所示。以2006年为例,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达2458.2亿美元,占当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的87.3%。这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只是为其他国家代工的结果,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末端地位,附加值比较低。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特征分析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产业结构分布
通信、计算机、电子顺差很大,出口比重接近90%,从国际市场上看,这三个领域呈萎缩趋势,而极具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如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出口比重却很低;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贸易特化系数都超过-0.5,电子技术也接近这个临界点,光电、生物、材料贸易特化系数也很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的贸易特化系数为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达到0.59,国际竞争力很强;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贸易特化系数都达到或接近-0.5,竞争力很弱。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按技术领域分布(2008),如表1所示。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主体分布
把我国进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主体分为国有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其他,考察各出口贸易主体进出口中的地位。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占了绝对优势,占据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80%以上,外资企业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7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88.1%,而内资企业却仅仅为335.9亿美元,不足外资企业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14%。这其中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外商独资企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地区分布
从进口地区分布情况看,我国高新技术进口主要来自台湾地区(17.1%),韩国(15.3%)和日本(13.6%),占据半壁江山,美、日、欧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主要市场,如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我国73.4%的进口来自与这三个地区,而航空航天技术仅欧美就占了其中的90.9%;出口方面,欧美市场达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42.4%,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因此,保持周边的稳定环境,保持同西方国家良好的政经关系,切实关系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需要政府制定歧视性的税收政策和汇率政策,改变国内要素、商品的价格制定方法,加速资本折旧,用市场手段引导资源的配置;某些行业,国家可以给予政府购买、流动性贷款和出口信贷方面等资金融通方面的支持。
(二)关注市场需求,培育新型国际营销理念
在国际竞争中运用市场力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商战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科技产品的速度,减少产品从开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和交易费用;另外,还应重视市场调研与预测,创新营销手段,在许可证交易、特许经营等传统技术贸易手段外予以创新。
(三)加大科研投入,保护知识产权
扭转我国国内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体中的地位,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国内先进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需要我国对知识产权和人才重视起来,制定保护他们财产产权、知识产权的制度,尤其是对知识收益权的保护;调整外汇管理、居留制度和出入境管理,制定鼓励国内外科技专家、技术人员、企业家和金融家在我国研究、创业。
(四)加快国内制度建设,改善融资环境
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之初,往往行业标准比较模糊,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竞争力又比较弱,市场前景不清晰,所需的资金也很难从银行获得。因此,应加强对高新技术行业的管理,确定标准,推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创立风险投资基金,促进创业投资机构建立规范的风险约束机制与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宋立刚.中国贸易改革:政策与进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王国锋.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5(5).
3、杨良初.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5(5).
4、李建科,周云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措施[J].天津科技,2005(3).
5、范柏乃.发展高技术产业贸易政策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0(8).
6、张平.论我国政府在风险资本投入中的作用[J].经济体制改革,2003(5).
篇10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某种积极变化,不再回避有关全球经济增长再平衡的敏感话题。中国官方官员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不再追求过大的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将是中国外贸政策的基本取向,因为外贸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持贸易的基本平衡。为了改善全球发展不平衡现状,中国正在制定相关政策,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将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降到合理的范围。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针对形势的不利变化,我国政府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外贸增速企稳回升,进出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一季度,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暖,“稳外贸”措施成效继续显现,我国外贸保持回升势头。
但是从国际看,随着各国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欧债危机略有缓和,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和发展预期有所提振,根据最新从海关方面拿到的数据来分析,在以下方面表现甚为突出。
一、今年我国前两个季度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值为9752.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5%。二季度进出口1022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4.3%。
二、一般贸易增长平缓、加工贸易增长乏力。
三、主要受困于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和欧盟与日本的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四、广东、江苏等沿海7个省市对外贸易合计占8成,地域分布不合理,中西部未能按照预定的计划展现出应有的潜力来。
五、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回落,国有企业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尽管总体来看,我国依然能够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中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内在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国际国内各种的风险因素的叠加,在以上方面对2013年中国外贸发展形成较大压力,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需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在世界经济复苏态势疲软、风险持续高企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企业订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短单、小单多,长单、大单少的局面还将持续。今年6月份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
二是贸易摩擦的影响持续加大。中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随着中国出口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国外对中国新兴产业出口的限制明显增多。一些国家对新兴产业领域的跨国投资态度保守,想方设法加以限制。在选举政治的催化下,部分国家经贸政策甚至出现“去全球化”的危险倾向。
三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时间更加紧迫。近年来,中国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在外需下滑的同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出口企业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术、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
四是汇率、劳动力工资等出口成本在持续上升,加大了出口企业的出口难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6.3,较去年年底已经升值了5.6%。如果分币种看,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28号,人民币兑美元、兑欧元、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在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已经有多个省市区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今年以来每个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加大,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在削弱,出口的难度加大。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情形,以及国内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不管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部门都应该拿出巨大的勇气用锐意改革来取得企业的持续性成长以及国内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在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自身优势,基本形成了三个创新路径。第一,从全球产业链的加工组装环节向研发和设计环节转型,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第二,部分中小企业在没有完全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情况下,直接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利用全球资源和要素进行创新。
二是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我国企业如果能在国外多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而不是简单交给国外商和进口商,也可以在对外贸易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和主导力量。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贸进一步升级,提升竞争力。
三是适度扩大进口。以前我们鼓励外资,鼓励国内技术改造,对进口国外先进设备、进口技术有力度很大的政策支持,但现在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弱化。很多中小企业现在需要进行技术创新,需要从国外进口先进设备,以提升自身产品质量,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小了,很多企业很难做这方面的尝试。国家应考虑继续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机械设备。
- 上一篇:智能建筑发展前景
- 下一篇:对浪费粮食的看法和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