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结合的前景

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大力、快速推进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办国家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目前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但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存在一些争议,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1,2]。因此,我们对国内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较早、影响较大的院校就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 方 法

重点考察了天津中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4所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院校,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全国26所医科院校、中医院校有关中医药专家和教学管理专家、学校领导发出问卷146份,收回132份,对中西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关问题进行了专家咨询,回来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了论证。

二、 结 果

1.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前景

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必要性调查时发现,认为很有必要的48份,占36.4%;有必要的73份,占55.3%;没有必要的11份,占8.3%。对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否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时,非常肯定66份,占50%;肯定的45份,占34.1%;不肯定的21份,占15.9%。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认为很好的63份,占47.7;认为好的38份,占28.8%;认为一般的19份,占14.4%;持不乐观的12份,占9.1%。

2.中西医结合专业目前发展状况

目前全国有近30余所中医院校和综合性医科大学中开办了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育,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或学院,如1993年湖南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并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2000年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河北医科大学1992年开始招收3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专科生,1993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系,2001年改为中西医结合学院,2001年招收5年制本科生,2002年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于2002年3月正式建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生。广州中医药大学近几年来每年均招收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综合方向)7年制本硕连读生近100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南京医科大学联办2000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2000年成立,2001年正式招收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7年制本硕连读。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中西医结合专业为主的民办高等学府,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5年生,在校本科、专科学生达到6 000人。

3.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模式

学制问题,认为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长学制(7年制)为好的75份,占56.8%;认为开设短学制(5年制)的57份,占43.2%。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类型,认为科研型的23份,17.4%;认为临床型的44份,33.3%;认为临床科研型的65份,占49.2%。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中医与西医比例,6∶4的12份,占9.1%;5∶5的56份,占42.4%;4∶6的64份,占48.5%。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认为采用现有中医和西医教材的39份,占29.5%;认为重新编写中西医结合教材的93份,占70.5%。调查还发现要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师资,而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认为比较缺乏,有必要加大培养力度。

三、 讨 论

中西医结合方向在解放后就作为一只主要的力量与中医、西医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发展,虽然作为本科教育迅速发展却是近10余年来的事情,2001年国家教育部才同意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本科教育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目前大部分人都认为有必要开始中西医结合专业,对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看好。有的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招生人数比中医专业招生人数还要多。从上述数据可见,中西医结合专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高速发展”。以此也可以推测市场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巨大需求。由于我国基层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在我们调查的专家中绝大多数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毕业生在近10年不会存在就业压力,认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未来10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目前中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在表格中宁愿填写自己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也不愿填“中医专业”。在本科招生中,中西医结合专业是最抢手的专业,往往要比同当次的其他专业高出几十分,这些说明中西医结合专业社会需求确实很大,发展前景看好。 转贴于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育还不够成熟。现在国内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由于发展较快,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要中西医兼通,要有较为厚实的中西医功底,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要力戒两个中专水平的相加。同时,在基础理论、认识论领域的中西医结合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层次的探索。基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状,本科教育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最为合适,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制设置究竟多长时间为宜,以及具体的课程安排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2.师资。师资力量缺乏是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是制约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较好地掌握中、西两套医学理论体系,并且有较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才有可能将两者融会贯通,把课程讲好讲活。由于缺少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教员,存在西医讲不深,中医讲不透的情况,尤其是后期的临床课教学,问题更为突出。

3.教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教材是保证院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快速发展,本科、大专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已经编辑出版了若干套,多种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有竞争对学科建设固然有好处,但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目前推出的全国统编规划教材有16本,单从科目而言,还不够完整系统,且基础课程的教材与现行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区别不大,缺乏明显的自身特色。

4.教学模式。目前各院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即西医基础,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教学中沿用中医专业和西医专业的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先西医,后中医;多实验。临床教学中采取西医、中医结合教学的方法。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开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与时俱进,把握了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对于中西医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前景,大家普遍认可。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发展势头良好,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就业前景等普遍反映较好。但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及教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西医结合专业在该不该设置的问题上,大家意见已经比较统一,就是有必要设置,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建设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问题。尤其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力量的培养,逐步编写适应性更强的中西医结合教材,加强各各院校之间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研讨,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行广泛的论证和交流,突出中西医结合专业特色,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1 中西医结合对内科急症的诊断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中医诊断学是从病症的整体为起点,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运用辩证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识别病症来推断病情,是一门给防治疾病提供参考的学科。相对的西医诊断学是以一门以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包括了三个步骤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

虽然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是两个在发病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领域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他们的临床诊断的确定,无论是对于患者来说还是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医和西医在诊断上的结合是为了给患者寻找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机会。事实上,我国有不少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在诊断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被作为典范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的内科急症诊断上。例如:脾胃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胃阴虚证、脾阳虚证、脾胃湿热等。

以中西医结合辩证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脾胃气虚为例,在中医上脾胃气虚是指脾胃之气不足,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主要是以腹部隐痛喜按、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为特征的。其病理机制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弱,出现腹部隐痛喜按,纳呆腹胀;脾虚水湿不运,则大便溏薄;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脾气不足,生化乏源,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逐渐消瘦;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气血不荣,则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则为脾胃气虚之象[1]。在西医上,首先应该从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研究表明脾胃气虚的患者他们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减小,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还有作为心血管重危急症之一的心肌梗死,西医命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可依据症状为胸痛而命名为“真心痛”、“胸痹”,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等证型,中西医结合诊断具体如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虚血瘀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

2.1 西医治标。“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里的“标”和“本”并不等同与病情的“轻”和“重”,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依照疾病的具体情况和中西医的技能而考虑的治疗法则。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其冠状动脉阻塞是疾病的“标”;而造成冠状动脉阻塞的诸多因素,尤其是身体因素是疾病的“本”。因此,在急性期首选是西药溶栓治疗,血栓溶后治疗身体其他病证,如血脂过高、糖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需要中医药治疗。

2.2 西医补液。现代医学的研究领域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在治疗急性脱水、津液大伤疾病的时候,西医的静脉补液对患者显效快,但作为对内环境的控制以及调节,使津液发挥它的更多种功能,这个时候应该给予大剂量的补气类中药。所谓的“西医补液、中医补气”的理论根据,是来源于中医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临床实践证明使得中西医结合是相得益彰,行之有效的。

2.3 西药升压。作为提升血压的药物,西药在各种类型的休克当中是首选,被很多患者依赖着。但是不难发现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升压过高,药物浓度过低又会导致血压难以维持,并且使用西药还会到导致一些负效应。实践证明:中医药升压虽然不如西药强烈迅速,但升压缓而稳对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影响不大。在抗休克过程中使用阿拉明、多巴胺等西药升压,再加上中药生脉针、参脉针稳定血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中西医合并。外感发热是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该病的特点就是起病急,变化快。常见于西医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高热阶段。现在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素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西医对病毒性感染仍然没有显著的疗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前景广阔。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高热,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西医应该力求诊断明确,对严重感染者选择有效敏感抗生素并配合输液治疗;中医则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针剂或口服药给予治疗,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是论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急症,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开展这项工作,力争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领域上更上一层楼。

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位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发生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肌瘫痪。病因上不十分清楚,主要有四种假说,寒冷学说,缺乏学说,免疫学说,病毒学说。本病虽然无疼痛,但因容貌改变,精神十分痛苦,甚至身心受到影响。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本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9例患者来源于门诊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4~68岁。对照组59例,男16例,女43例,年龄23~69岁。病程在1~7 d之内。

1.2 方法 综合治疗组:针灸治疗每日一次(穴位同对照组)。星状神经阻滞[1],1次/d。急性应激期,扩张血管药,神经营养药,抗病毒制剂,配合微波治疗;对照组:针灸穴位采用颊车、地仓、阳白、四白、翳风、下关、攒竹、太阳或水沟、承浆,四组交替使用,每次两组,将点刺激电极分别置于两组针尾,刺激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抽动为宜,1次/d。

1.3 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疼痛学分册》进行诊断[2]。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3周内治疗结果,综合组显效38例,有效组15例,无效5例,治愈率91.38%。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15例,治愈率74.14%,P

3 讨论

3.1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面神经炎,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神经压迫,星状神经节阻滞机制被解释为由于阻断缺乏之恶性循环,提高了内环境的稳定,激活治愈能力,神经阻滞后可减少异常放电,并可促进施旺细胞增殖[3]。

3.2 针灸治疗面神经炎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灵枢。经筋》中已论述针灸可使面神经的主要分支产生兴奋,争强肌纤维的发缩,加强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性渗出物得到吸收,从而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使支配肌肉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3.3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面神经炎的病理变化为神经水肿,节段性脱髓鞘,通过面神经电生理测定证明,面神经脱髓鞘会出现异常放电,若自主放电未出现或少量出现,患者预后很好,出现大量放电的患者预后较差。

3.4 影响治疗效果的人为因素,祖国医学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其片面性,局限性。有一部分医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接受其他学科的协作,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出现久治不愈的局面。经本地区面神经炎治疗状况调查表明,约80%患者是在单纯针灸治疗,延误了治疗时机。

3.5 面神经炎治疗模式的探索 在疾病治疗中,每一个学科各有侧重,每位专科医生各有所长,扬长避短会事半功倍。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发挥各自的优势,科室间横向联合治疗同一疾病,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朱禧星.疼痛诊断治疗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07-410.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胃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由于返流液中的胆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碍,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而形成炎症,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临床疗效不理想。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8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42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5个月,平均1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4~61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4.8年,平均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灼痛或胀痛,胃烷灼热感,空腹时加重;恶心、呕吐酸苦水、嗳气,呃逆或纳差,嘈杂。经胃镜检查,均表现为粘液池呈黄绿色浑浊,幽门口见有黄绿色胆汁返流入胃,胃粘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面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口服西药奥美拉唑,每日2次,每次20mg,吗丁啉,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每次10mg。中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枳壳10g、香附10g、佛手10g、苏梗10g、甘草6g、黄芩15g、黄连6g、代赭石20g、陈皮12g,水煎服,日一剂。

2.2对照组只用上述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炎症明显减轻或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返流明显减少,炎症减轻。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炎症无明显变化。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1]中国学术期刊网。

3.2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29例(69%)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1例(26.2%),有效2例(4.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9例(45.2%),显效10例(23.8%),有效5例(11.9%),无效8例(19.1%),总有效率8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远期疗效随访0.5年,治疗组复发5例(11.9%),对照组复发18例(42.9%),两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功能性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以及十二指肠压力增高而引起肠液返流。返流的肠液(含胆汁、胰液)主要是胆盐和其他胰酶可破坏胃粘膜,使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而形成炎症。返流的胆盐还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释放过多的胃泌素,形成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抑制胆囊素和胰腺素对幽门括约肌的调节,导致幽门功能紊乱,又加重返流形成恶性循环。吗丁啉作为一种胃动力药来治疗本病,并加上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来保护胃粘膜,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胆系痼疾迁延日久,胆火犯胃,上述诸因可致胃气不降胃失和降,脾胃枢机不利则中气不运,气滞湿阻,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脉络痹阻而成重症,故其根本病机为中焦失和,肝失调达为其重要病因。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疏肝和胃、利胆降逆、清热开郁为大法[2],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从柴胡舒肝散入手,随症加减。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胆、理气和胃之功,从而达到“治肝可以安胃”的目的,方中再配佛手苏梗加强和胃降逆,代赭石有重镇降逆、胆气下行之功效,黄连黄芩具有抗炎、保护胃粘膜之效。全方具有肝脾调和之效、肝顺胃降,则胆汁下流,泛苦得止,诸症可除。西药吗丁啉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减少返流,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中西药合用能迅速缓解症状,见效快。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1刘铭珍,于金源.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3:34.

2.,赵延春,杨建新等.爽胃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35.

篇5

通讯作者:尹燕华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中药柴胡疏肝散随症加减,并配合奥美拉唑20 mg,2次/d,吗丁啉10 mg,3次/日,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以4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胆汁反流性胃炎; 疗效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胃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由于反流液中的胆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黏膜,破坏了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而形成炎症,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临床疗效不理想。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8月~2010年8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2例患者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5年,平均1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4~61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4.8年,平均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灼痛或胀痛,胃灼热感,空腹时加重;恶心、呕吐酸苦水、嗳气,呃逆或纳差,嘈杂。经胃镜检查,均表现为黏液池呈黄绿色浑浊,幽门口见有黄绿色胆汁反流入胃,胃黏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面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口服西药奥美拉唑,20 mg,2次/d;吗丁啉,10 mg,3次/d,饭前15 min口服。中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0 g,白芍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佛手10 g,苏梗10 g,甘草6 g,黄芩15 g,黄连6 g,代赭石20 g,陈皮12 g,水煎服,日一剂。

1.2.2 对照组 只用上述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反流,炎症明显减轻或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明显减少,炎症减轻。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反流减少,炎症无明显变化。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1]。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治愈29例(69%),显效11例(26.2%),有效2例(4.7%),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治愈19例(45.2%),显效10例(23.8%),有效5例(11.9%),无效8例(19.1%),总有效率为8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远期疗效 随访0.5年,治疗组复发5例(11.9%),对照组复发18例(42.9%),两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功能性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以及十二指肠压力增高而引起肠液反流。反流的肠液(含胆汁、胰液)主要是胆盐和其他胰酶可破坏胃黏膜,使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而形成炎症。反流的胆盐还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释放过多的胃泌素,形成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抑制胆囊素和胰腺素对幽门括约肌的调节,导致幽门功能紊乱,又加重反流形成恶性循环。吗丁啉作为一种胃动力药来治疗本病,并加上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来保护胃黏膜,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胆系痼疾迁延日久,胆火犯胃,上述诸因可致胃气不降胃失和降,脾胃枢机不利则中气不运,气滞湿阻,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脉络痹阻而成重症,故其根本病机为中焦失和,肝失调达为其重要病因。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疏肝和胃、利胆降逆、清热开郁为大法[2],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从柴胡舒肝散入手,随症加减。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胆、理气和胃之功,从而达到“治肝可以安胃”的目的,方中再配佛手苏梗加强和胃降逆,代赭石有重镇降逆、胆气下行之功效,黄连黄芩具有抗炎、保护胃黏膜之效。全方具有肝脾调和之效、肝顺胃降,则胆汁下流,泛苦得止,诸症可除。西药吗丁啉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减少反流,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中西药合用能迅速缓解症状,见效快。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铭珍,于金源.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3:34.

篇6

关键词:针灸教学 中医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R―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32―01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也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急症等科近50种病症的针灸治疗确实是教师需要反复琢磨的问题,本文就作者多年来针灸教学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1 在针灸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中医的理解程度不同,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各有差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当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充分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等。在带教中应尽量多给他们提供临床治疗的机会,并详细分析讨论病例,阐述辨证施治,动态跟踪病人,观察治疗效果。在诊疗过程中指出其辨病取穴与处理操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

2 加强实践与引导,以有效激发兴趣

中医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涉及到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有的人对中医针灸的疗效不甚了解,心存疑虑。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介绍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技术与方法,以及新成果、新进展,并让学员了解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并非都出自中医专业人员,而很大一部分是西医专业从事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者,使学员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增强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兴趣。在临床实践中,首先让学员在自己身上实践,体会得气的感觉,如让学员自己针刺合谷穴,强烈的酸胀感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了针刺的效应,正是这种得气效应,能够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再让他们观看针灸效果可立竿见影的典型病例,如急性腰扭伤的治疗,完全不能弯腰活动的患者,在针刺双侧腰痛穴,配合医生指导的腰部活动后,马上能弯腰自如;持续数日顽固性呃逆的患者,在针刺攒竹、翁风穴后,呃逆声立刻停止。这些神奇的疗效,往往使学生们惊愕不已,兴趣倍增。

3 突出教学重点,灵活教学方法

在向学生介绍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时,使学生有了一个总体认识之后,应当突出重点,对一些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如经络、腧穴是针灸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在讲解中要将各条经络,各个重要穴位的针灸知识讲深讲透.每条经的起始点、循行路线、主治及特异性都要讲到,并通过图示实例,让学员熟悉经络与腧穴。学员一般思维活跃,喜欢提问题,而中医知识相对晦涩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启发式、提问式、比喻式、归纳式等,经常提问学生腧穴的归经、主治,使他们反复思考,牢记在心;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作详细分析和解答,解决他们的疑点与难点,强调学生把所学的针灸基本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辨证思维能力。要求掌握经络、八纲、脏腑辨证在临床的实际运用,尤其应掌握十四经穴常用穴和主要经外奇穴的取穴方法、主治作用,掌握传统针灸和各项具体操作技能。

篇7

【关键词】 辩证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 R-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 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篇8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前言

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的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关系,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始终都跟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变换。产业结构的好坏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关系,所以,在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时候,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关键和热点。随着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河北省面临着具大的历史挑战,产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由于一体化的发展,河北省发展过程中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可以适当的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依据实际情况和优势来进行科学定位,实现产业承接,对于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的改变。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水平会发生相应变化,改变消费需求结构,从而直接带动产业机构的改变。当人民生产总值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改变供给因素和环境,同时改变产业结构。

第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存在依赖关系。主要就是因为通过高于平均增长率的产业来合理支撑经济增长,出现新型产业是由于创新技术,所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来体现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产业结构改变的模式。现阶段,由于技术革命引起了创新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改变息息相关,产业结构改变的主要关键就是经济增长[1]。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借鉴与演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念。主要就是可以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和一体化理念来促进和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问题。二是,利用一定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理论来合理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影响因素、社会效益以及制度演变,全面分析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族等方面问题,以及有效分析APEC或者OPEC,分析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时候更加趋向于贝拉・巴拉萨的状态以及过程定义的划分。此外,经济区域一体化是伙伴国之间进行一体化市场的过程,可以合理的从生产要素以及产品市场来深化经济政策[2]。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或者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结果,是衡量区域或者国家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主要指标。通过分析以及比较京津冀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发现京津冀区域存在的差距。从下表可以发现河北省是京津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最弱的区域。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投资主要就是在生产固定资产的重要方式,利用购买或者建造固定资产,利用先进技术设备来进行发展国民经济,成立新兴部门,从而可以有效的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分布以及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实力,为改变人们生活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通过货币的形式来体现购买和建造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投资比例、投资规模以及综合性指标等。从下表可以发现河北省处于第一位,并且具有比加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京津区域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河北经济的发展。

3、比较科技水平

推动经济增长的实际动力就是技术进步,并且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虽然处于全国中等行列,但是相比较于京津区域还是有很大差异,导致很难留下人才,使得流失的人才都去往发达区域。因此,没有一定人力资源优势,增加了与京津区域的差距和水平[3]。

(三)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分析

从河北以及京津发展水平来说,京津区域具有明显梯度,并且扩散效应低于回流效应,例如,河北缺少高层人才和京津吸引人才,导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京津产业不能很好的延伸到河北,也不能有效的支撑京津冀周围城市圈。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梯度是必要的,局部经济落后区域发展的重点就是利用梯度来强化产业链。从配置资源方面来说,京津区域具有人才、技术以及资金的优势,经济系统在整个区域内部都处于一定的有利地位,但是河北省严重缺少上述优势,比较充足具有人力资源,但是缺少异质化、高素质人才。京津冀区域需要不断进行异质化发展,也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这就意味着只能进行垂直分工,但是不能在实际中实现,长此以往对于河北发展存在危害,京津区域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设备整体环境的约束,使得不能进行跨越式发展[4]。

三、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河北省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京津冀都市圈统筹发展,为河北与京津合作带来机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逐渐开始实施区域规划,京津冀区域逐渐开始进行统筹发展,全面在政府方面进行推行,为京津以及河北的发展与合作带来一定机遇。

(二)逐渐转变的扩散效应为河北与京津合作带来机遇

京津两市逐渐从极化效应变成扩散效应,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和合作提供了保证和机遇。北京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以及聚焦的功能,需要适当转移北京发展梯度。北京是国家的首都,从上世纪开始就不断在调整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传统典型重工业区域变为第三长比值逐渐增加的区域。北京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区域的支撑,逐渐形成联动局势。

(三)全球产业的转移为河北发展特色经济带来机遇

由于全球产业都在进行相应的转移,使得京津冀区域甚至是渤海附近区域都会被当作进行国际产业北向转移的重要区域,京津冀区域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为进行互补经济特色发展提供保障和机遇[5]。

(四)南企北扩、南资北移为京津冀地区发展带来机遇

现阶段,珠江三角州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能源以及土地等出现全线危机,劳动成本在不断增加,使得逐渐出现南资北移、南企北扩的问题,为京津冀区域以后的发展以及分工合作带来一定机遇以及发展空间。

四、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战略

(一)产业的承接

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区域来说,产业承接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依据之前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同的影响。经济发展区域向着欠发达区域流动经济要素,对于不是很发达区域具有积极影响,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主动承接发达区域产业的转移,能够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河北发展提供有利保障。依据实际情况来说,加强创新机制和体制,克服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建立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是进行产业承接的关键。产业承接策略主要包括空间策略、环境制度策略以及产业策略。空间策略有充分发挥河北省内部资源的优势,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策略,依据省内实际特点和结构,科学组织设实施。产业策略就是把优化产业结构当作最重要的任务,遵守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本土产业的原则,不断优化农业和建设工业,振兴服务业,促进全面发展。环境制度策略就是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进行一定引导,改变政府职能、创建良好环境,始终坚持优势和政策并重,引进外来投资[6]。

(二)产业的转移

产业转移主要就是把经济利益作为发展基础。市场经济下进行的产业转移既不是发达区域援助欠发达区域,也不是国家宏观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就是依据经济利益为基本经济活动基础。由于经济活动不断扩大范围,尤其是经济发达区域更加重视转移产业,加大了竞争力度,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对于转移产业来说,市场经济的方式以及规则可以适当带动转移产业,并且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产业分配,是促进产业转移的正确方式[7]。

(三)产业的错位发展

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候,一体化并不是消灭每个城市的优势和特点,是充分强调城市独具特色以及优势的产业,鼓励发展京津冀区域的差异,有效的结合诱导政策、限制政策以及鼓励政策,促使可以改变经济增长形式,实现错位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独特优势以及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产业结构,合理划分城市的分工,促进城市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和平等合作。充分分析京津冀区域的总体发展方向,界定区域以及城市之间的定位,利用京津冀区域科技发达、经济良好、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以及文化深厚的优势,合理的利用河北省区域的资源,积极带动区域的技术以及制度创新,建立发达的高科技以及制造业基地,带动经济一体化发展,在河北省引进一些京津冀区域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8]。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河北省提出一线两厢的区域战略,充分体现两环区位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尽可能缩小与京津冀区域的差距,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实现一线区域现代制造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构建符合河北省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高健.京津冀区域经济中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视角,2013(33):6-7.

[2]梁慧超,李燕飞,金浩等.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与“长珠三角”之比较及其发展取向[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27(10):75-79.

[3]张丽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J].科学时代,2013(6)221.

[4]柯成.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省环境角色定位的构思[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36-39.

[5]郝秀君,方向丽.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与河北省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J].河北学刊,2013,33(5):230-232.

[6]王露,张素芳.雾霾天气引发的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5(3):49-50.

篇9

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存在专业思想状态不容乐观、专业意识淡薄、学习积极性不高、临床能力不强、就业情况不理想等等问题。因此,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篇10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33-1

慢性盆腔炎,临床表现以反复下腹疼痛、腰骸疫痛、白带增多为主,常在劳累、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可伴有月经失调或导致不孕。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而且又是妇科中的一个难题,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十分痛苦从精神上经济上均造成很大的负担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健康,近年来性感染性因素增多,患病率逐渐趋于上升。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热入血室、痛经”,“瘕”,“带下”等范畴。近年来,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西医主要从病因学方面探讨盆腔炎的发病以及反复发作的相关因素,中医则以临床研究为重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各具特色,内外合治、综合用药更具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多由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及阴道内手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多个性伴、宫内节育器尤其带尾丝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因慢性盆腔炎大多由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并常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部分盆腔炎没有急性炎症过程且有久治不愈的特点,所以应考虑与其有关的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故在认识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之前,应了解主要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2诊断要点

首先应结合病史包括分娩或流产史宫腔操作史根据下腹疼痛的性质程度带下的量色质气味月经的异常情况等及其它全身伴随症状病人所处的不同年龄段以及妇科检查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3治疗方法

首先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清寒湿、湿热、瘀血等病因,分别施治。根据病人体质虚损情况,予以祛邪兼顾扶正,或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中药内服,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多见,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湿热奎阻证,治以清热利湿,祛癖散结、方用银甲方(金银花,鳖甲、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桔梗、墟拍末),发热者,加柴胡、黄等;大便干结者,加桃仁、大黄。

清化汤外敷大黄末抬疗慢性盆腔炎236例,方由败酱草、公英、当归、红藤各159,丹参、连翘答309,赤芍、惹该仁各209,三棱、我术、泽兰各2馆,木香109组成。并随证加减;大黄末909以醋调糊状,外数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用绷带包扎固定,上压热水带外敷,1日l次,次日早上去除。连用15天为1个疗程。

中药红藤败酱汤保留灌肠,方药为: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鸭舌草、地丁各20~30g,浓煎成100毫升,药温约39℃以导尿管插入直肠内14厘米以上,缓慢注入结肠,保留30分钟,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g。

针灸、穴位注射:对于盆腔炎的外治疗法中,除了常用的中药灌肠、热敷、离子导入等,近年来亦有不少医生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等疗法,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穴位注射是按照穴位的治疗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压痛点或反应点中,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刺激经络、穴位,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疗效标准

痊愈:指疼痛消失、肿块消散;基本治愈:疼痛消失,组织增厚明显减轻,包块基本消散;好转:疼痛及组织增厚明显减轻。

5结果

第1个疗程治愈6例,第2个疗程治愈30例,第3个疗程治愈22例,第4个疗程治愈9例,第5个疗程治愈2例,基本治愈7例,好转4例。共治愈69例,治愈率85%,基本治愈率10%,好转率5%,总有效率100%。

6结论

慢性盆腔炎多由平素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差,特别是经期、产褥期卫生重视不够,性生活紊乱,医务人员宫腔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所致。综上所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为寒湿瘀滞,热瘀互结,气滞血瘀或气虚血滞等。西医病因与多次人流、节育环的应用有一定关系。在中医治疗方法上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综上以观,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为湿热邪毒感染,痪血内结,所拟治法多为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等.其清热解毒药无论内服、外治与灌肠、中西医结合,或综合治疗疗效都很好,其总有效率在100%。对慢性盆腔炎中医中药效果好,无毒付作用,治疗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确立和提高其疗效,笔者认为尚须进一步加强治前和治后的现化检侧,并设大样本的对照组.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中草药,以便做出新制剂,造福于妇女。

参考文献

[1] 缪江霞,廖慧慧,刘显磊,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癖结证5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1,33(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