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

篇1

因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和其它发达的国家一样都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技术的研究和减灾工作的管理。城市减灾管理既是一门系统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经验科学,其中构造适合城市发展和灾情特征的减灾模式是减灾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减灾管理模式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学、减灾管理学、系统工程学多种学科,到行政、专业和社会等三类灾害管理系统。针对城市灾情特征、发展趋势和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实施综合减灾管理是在对灾害事故发生发展规律和减灾工作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城市减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作为现代化城市基础单元和设施,是城市减灾管理重点对象之一。本文就城市减灾工作管理与智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及智能建筑如何进行减灾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城市的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灾害事故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城市重大自然、人为灾害和事故隐患依然存在,并且一些新的致灾隐患还可能不断出现:二是原有的致灾隐患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不断扩展、激化,新的致灾因素还在不断呈现(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生产和利用、流行性传染病、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的危害等):三是人为事故在灾害发生次数、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从城市灾害事故和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其灾害事故在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危害对象及灾损程度等方面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经济系统非常复杂的交织于一体,使得任何单一、局限某一领域的行政与技术的管理手段都无法应付,必须要求采取综合的减灾管理手段,才能有效地防范与应付灾害事故。从城市灾害事故的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来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新的致灾因素和灾害发展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智能建筑中灾害的预防和防灾、减灾管理就成为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防灾、减灾管理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可以把一些大型智能建筑监控系统和车站、码头、地铁、机场一样切入到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对重要的、大型的,高层的智能建筑作为城市防灾、抗灾、减灾的重要目标,强化了城市对灾害控制的实时性。

2.开展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的必要性

2.1大型建筑内灾害发生和表现的几种形式

(1)自然灾害

雷击、地震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突然停电、停水;气体输送管道的破裂引起的有害气体的泄漏供电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设备老化故障引起的事故,电梯困人:水灾:传染病的流行等都属于自然灾害。

(2)人为事故

人为引起的火灾、盗窃:坏人的破坏引起的停电,停水、有害气体的泄漏、爆炸:操作不当引起的设备故障的蔓延等。

(3)混合型的事故灾害

设计与管理不善引起的火灾、爆炸、停电、停水、有害气体、液体的泄漏;设备故障引起的灾害等。

2.2智能建筑灾害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需要由于致灾因素的相互叠加,城市减灾的群发性还体现在各种灾害的链状的特点,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发生一连串的衍生灾害,这种现象称为灾害链。城市人口、建筑和经济因素的高度密集,相同等级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比农村相应增大。建筑的密集,大型建筑的人口众多,当灾害发生时,是灾害容易衍生的场所,可能产生灾害“放大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实力强大,决定了城市防灾资源和智力资源非常丰富且相当集中,只要能够有效地加以综合利用,就可以提高综合减灾、综合效益。由于大厦内智能化系统的存在和考虑了减灾管理,又可以体现城市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智能建筑必须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智能建筑时必须体现减灾管理的理念。作为城市减灾管理的一个单元,通过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城市尽可能实现灾害“缩小效应”的效果。

(2)智能建筑理论发展的需要

虽然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智能建筑定义说法不一,但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智能建筑一定要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居住和办公环境。这就是说,提供环境愈安全,智能建筑就愈好。所以说智能建筑的减灾设计和管理是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是大型建筑内灾害隐患增多的需要

3.智能建筑减灾管理设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灾减灾内容设计不完全

目前智能建筑防灾减灾设计主要考虑火灾和盗窃破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火灾报警系统和综合保安统。近年来对防雷接地设计也开始了重视,但是对突发性灾害,缺少技术防患和减灾安全管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和描述。

3.2防灾系统增多时系统联动关系不清

智能建筑中,当某层发生火灾时,又突然停电(或火灾要切断该层电源),按常规设计,突然停电时为了防止失窃,门禁系统控制门要求处于关闭状态。而同时发生火灾时,为了人员生命,要求火灾层人员能赶快脱离现场,门要迅速打开。由于系统联动设计考虑不周,或没有在集成系统中进行综合减灾管理设计,延误了救灾的宝贵时间,往往会影响急救放行准备和大厦物管人员做急救现场处理工作。这些没有减灾管理设计,与各急救中心不能及时联系,大厦保安人员或物管人员没有准备等,延误了救护的实时性,造成的危险就更大。还有其它一些减灾管理设计,在目前的智能建筑集成时考虑甚少。

4.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和方法

4.1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防灾减灾管理设计内涵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联动过程。它应该以建筑为平台、为基础,包括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的整个过程。

(1)结构:从建筑结构开始,有建筑抗震设计、防雷设计、防火设计及消防安全通道设计等。

(2)系统:从智能化系统设计上,有火灾报警系统、综合保安系统设计等机房防雷接地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突发事故的应急指挥系统等。

(3)服务:从服务方面讲,包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和实用办公、生活、居住环境,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咨询服务,提供突发事件救助服务等。

(4)管理:包括建筑的使用、维修管理,系统使用维护管理,服务、设施和人员管理,防灾、抗灾、减灾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等。实质上减灾管理与智能建筑的4项基本要素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建筑的防灾减灾设计是智能建筑基本的设计内容之一,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好坏有关,也是实现系统综合优化、实现系统联动控制、实现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系统集成达到1+1>2的目的和效果的基本要求。

4.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实现减灾的基本方法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IT)与建筑技术(BT)相结合产生的智能建筑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有效结合,就需要系统集成技术来支持。除了结合建筑技术建立必需的电子技术系统外,还要把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发挥综合防治效益,对一些没有建立防灾电子系统的灾害。如突然停水、停电、有害气体泄漏、设备故障衍生的突发的灾害等,实现人、机结合的综合减灾、防灾管理设计。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应急处理措施和模型,并且实现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互通、互联,作为城市防灾、抗灾、救灾体系的一个结点,充分发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作用,这是目前智能建筑实现减灾管理基本方法和手段之一,所以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设计时,必须对减灾管理设计进行考虑。

篇2

[关键词]建筑电气;自动化;智能建筑;运用

在我国总体经济体系框架牵引之下,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基建能力与项目管理,已经在我国建筑市场与全球同业市场实现经济并轨的同时,实现了营利性输出,正处于争夺建筑生产制造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制定权的新阶段。随着智能建筑的出现与快速建设,必然在顶层竞争方面有所斩获。与普通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优势,其中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应用范围较大,应用后的效用生产效率能够产出较大的综合效益,为整体围绕智能建筑的生活品质获得全面提升。下面先对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内涵进行说明。

1 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内涵解析

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从系统构成方面看十分复杂,由于受到建筑和电气两大条件的限定,可以通过建筑生产制造产业链条的构成环节与建筑子系统对其进行理解;也可以从建筑电气设备及其应用方面的自动化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筑电气自动化;另一部分是智能建筑,下面分别对二者的内涵进行说明。从建筑电气自动化方面分析,现阶段建筑体中的电气设施设备数量较大,在建筑主体、消防系统、照明系统、安全系统等方面,对其均有大量应用。所谓的建筑电气自动化,一方面指建筑电气设备本身具备了智能性;另一方面,指的是建筑电气在应用中通过PLC控制技术,对其实施自动化管理。比如,当前通过传感器的安装,就可以对建筑电气的使用环境,如温度、湿度、使用状态等进行数据采集与在线实时监控,而且,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精准地对其中的故障进行动态监测与故障预警等。从智能建筑方面分析,不仅包括了门禁系统、通风系统、电气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消防系统、安全系统方面的智能化而且把建筑物投入运营后的养护管理、物业管理、用户管理、节能管理等,统一纳入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之内,也成功地实现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运营。能够做到这一切,除了各独立系统中,对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之外,也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通信技术应用,实现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应用。

2 建筑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优势

当前各行政区域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加大了对智能建筑的建设力度。从现阶段建筑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经验分析,在其生产要素层面的运用,主要体现了三个十分突出的比较优势,分别是监控优势、安全优势、协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以监控优势为例,通过在智能建筑中运用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对智能建筑的全面自动化管理。一方面,能够针对每一个独立的构成系统,进行分系统自动化管理;另一方面,借助建筑电气自动化,能够将所有的设备通过传感器和以太网连接起来,建立起物业中心数据管理系统,进而实现实时在线的动态化、全面化管理。简单讲,可以每时每刻针对可监控区域,实施全天候在线监控,同时,各个子系统也可以实现自动化预警监控。以安全优势为例,智能建筑中的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运用后,通过监控优势,可以为其提供安全优势;同时,在门禁系统、建筑主体系统、电梯系统等日常流动性区域,可以实现生物特征验证出入方案,如指纹解锁出入、人脸识别出入,以及刷卡出入等。另一方面,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性较多的消防系统、照明系统、应急系统、预警系统等,均能够通过各自系统内的电气自动化控制,实现安全状态监测与风险发生后的实时预警等。另外,当前智能建筑中的应急系统中设置了逃生、营救等,远程在线通信系统,任意时间发生任何安全风险均可进行呼救与救援等。以协调优势为例,建筑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运用时突破了以往的单一化应用的局限性,将其应用扩展到了深层次的信息管理、通信关联、数据分析方面,从而建立了系统管理和配套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可以根据任意网点进行即时的资源调配,并在协调后的执行过程中实施全程监测与指导。实现了各系统与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协同效用扩大的基础上有助于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

3 建筑电气自动化在智能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智能建筑十分复杂,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相对多样,因而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运用中存在多个方面,牵涉多个系统。为了规避叙述的混乱,下面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仅从配电系统、用户管理、节能降耗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3.1 在配电系统中的运用

在智能建筑中的配电系统是其核心,因而也是建筑电气自动化运用最多的地方,几乎贯穿于整个智能建筑的生产建设产业链条配电各个环节。比如在供电、照明、动力系统,预埋施工期间的运用,主要是按照设计图纸埋设各类管件,包括线管、建筑体接地焊接、等电位盒子埋设,预留空调洞、焊接给水管预留口和消防管预留口等;进入二期施工阶段,则主要进行配管穿线、照明设施安装、屋面防雷接地焊接、桥架安装等;三期施工阶段则主要进行电缆接入、常用和备用电源接入、电井穿刺电源入户等;在后期施工中,则主要进行市电动力电源接入,以及水泵、柴油发电机设置等。在配电系统运行方面,主要是利用PLC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电缆、电源开关、电箱、电梯、水泵等,各项电气设备方面,通过传感器设置,将其与配电系统管理中心进行全面关联,就能够实现所有电气设备的自动化连接与智能化应用。另一方面,配电系统中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将根据用户日常应用数据采集相关信息,并对用户异常信息进行即时反馈,既能为用户提供稳定服务,也可以在异常信息发生时,针对具体信息进行数据转换与故障诊断,并查明其原因等。当前配电系统中电气自动化实现形式,以构建微机系统矩阵为主,能够实现流程化的操作和标准化管理。

3.2 在用户管理中的运用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自动化实现路径较多,一方面,可以满足建筑楼宇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管理条件。比如,在用户管理中,通过在智能建筑内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与电气建立使用关系,将所有的用户信息上传到智能建筑管理中心,此时,就可以根据用户电气使用习惯、使用频率、使用数据进行一些数据分析,了解用户需求。当用户将移动客户端的终端设备,与PLC控制系统关联后,可以随时获取整个智能建筑信息,也可以收发到自身用电需求方面的服务信息,如电费缴纳提醒、电器忘关提醒、用户满意度评价等。再如,用户在电气自动化条件下,可以自行安装第三方智能服务软件,远程对家用电器进行全面控制等。既降低了额外成本,也实现了智能化的电气管理。

3.3 在节能降耗中的运用

在建筑产品完成市场营销后,进入运营环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资源消耗。首先,在智能建筑条件下,可以对各项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如电气自动化运用后,就可以针对建筑公共区域的风力进行测算,然后自动进行公共区域的门窗开关、通风设备控制;再如,针对电梯、公共照明等实施感光、声音、重力探测,配合监控系统与安全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自动化控制,就可以根据实际的公共区域需求进行电力供应调整与通风调整,以及能耗控制。既可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也可以延长电气设备的使用寿命。其次,智能建筑中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已经通过建筑电气在各个方面的自动化运用,实现了全建筑能耗监测和建筑节能管理。比如,对于墙体保温性能的监测,有效地将墙体保温性能与墙体养护进行了关联,当保温性能下降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些墙体保温加层处理等。再如,将雨水收集系统与整个智能建筑区域的污水排放系统、社区植被养护、鱼塘或池塘蓄水等进行了关联设置,水位器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调整蓄水池水量,并满足其整个区域内的用水需求,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再如,现代用户工作繁忙,居家时间相对较少,但对居住周边环境变化都有一定程度的关心,尤其在我国实施社区管理以来,用户对社区的公共环境都十分关注,此时就可以利用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对应的信息化服务,提高用户节能降耗意识等。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互相促进的交互关系。一方面,通过建筑电气自动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智能建筑的智慧性,为其系统化地智能管理,提供硬件与软件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智能建筑的发展,以及对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促进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发设计,使其逐渐在应用领域,由综合性应用向着分工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并逐渐形成新的产业。因此,在我国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二者均不可偏废,应该通过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对其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进行有效运用与发挥。结合以上分析,建议在当前运用中,逐渐增强智能建筑生产制造产业链条各环节对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门化应用研究,为其后续向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剑.智能城市中绿色建筑与暖通空调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 ,8 (6 ):96-97.

篇3

关键词:智能建筑;信息化;社会背景;网络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79-02

1 现代智能建筑概述

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人居住和活动场所的建筑物要适应信息化带来的变化,智能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大厦的内涵有如下定义:(1)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能大厦研究机构”对IB的定义 :“智能大厦是人们通过对建筑物的四个基本要素―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及其内在关联的最优化分析,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效率又高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2)美国智能建学会(AIBI,American Intelligent Building Institute)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 、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舒适性的大楼。(3)日本的建筑学界强调IB就是高功能大楼,是方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与通信设备,并利用楼宇自动化技术,具有高度综合管理功能的大楼。(4)新加坡规定IB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保安、消防与环境控制等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调节大厦的温度、湿度、灯光等参数的各种设施,以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二是具有良好的通信网络设施,使数据在大厦内进行流通;三是提供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能力。(5)我们的认识:IB 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更具人情化的建筑物。

2 智能建筑的构成和功能

(1)楼宇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对智能大厦中的暖通、空调、电力、照明、给排水、消防、电梯、停车场、废物处理等机电设备进行综合协调、科学管理和维护保养。楼宇自动化系统通常包括以下三个子系统:建筑物管理子系统、安全保卫子系统、能源管理子系统。

(2)通信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是建筑物的“中枢神经”。有各种通信设备、线路、计算机软件组成。是传送话音、数据和图像的基本通信网络。包括实现楼层间各种终端、微机、工作站之间通信的楼层局域网、沟通楼群或楼内计算机与楼内各个局域网间通信联系的楼群或楼内高速主干网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网。

(3)办公自动化系统。智能大厦中要处理行政、财务、商务、档案、报表、文件等管理业务及安全保卫业务。

(4)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中心。它具有各个智能化系统信息总汇和各类信息综合管理的功能:①汇集大厦内外的各种信息,接口界面要标准化、规范化、以实现各职能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及通信协议。②对大厦各个职能化系统进行综合管理;③对大厦内各个网络进行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及数据通信能力。

(5)综合布线系统。它为整个大厦的光电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标准统一、传输介质统一、布线结构一致的通道,适应多种信息的传输,管理配置灵活,维护方便。通常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子系统及大厦室外连接子系统六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的布线系统比较,有着许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它的兼容性、开放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3 智能建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白领阶层的增加,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好坏也愈加重视。依赖于大量享有高薪的办公人员提供服务而运行的经济,无法承受办公费用高涨而功率低的状态。这一矛盾必然要由适用于信息化社会的手段来处理。智能建筑的产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展开了广阔前景,尤其是其通信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高技术的冲击,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活力,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奖金匮乏等问题,这就出现了一些原来由政府投资的交通、通信等项目,向民间和国外开放,出现了“建筑―经营―转让”方式。1984年美日通信和电信业开始改革并全面开放、大幅度自由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大批高技术军工企业实现“民”,使得信息技术市场上出现如火如荼的竞争格局。所有这些都为信息社会的完善和智能建筑的出现创造了社会条件。

4 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提供的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智能大厦的出现,使得一幢幢楼变成一个小社会,其内部有众多的小公司,各种商业的活动行为要求数以兆计的信息和控制指令进出整座大厦。智能大厦把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等基本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一个投资合理、高效、舒适、便利的环境。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大厦”这一术语逐渐在建筑业流行起来,在国内的楼宇建设中正流行一股“智能化”的热潮。许多房地产商在广告宣传时,将其大名必冠以“智能化”或“5A甲级智能大厦”。但大厦的“智能化”并不仅仅是建设一个简单的综合布线系统,更不是时髦的头衔能随便加在自己头上。我们必须对智能大厦有一个全面、综合、深入的认识,这对于设计者、使用者乃至发展商都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大厦发展史,是一个从监控到管理的发展过程,也是楼宇设备监控的演变史。早期的超高层大楼一般设备非常多,诸如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变配电系统、保安系统、消防系统、停车场系统等各种专业系统同时共存。操作和控制这些系统,仅靠中央临近室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微电脑技术的崛起再加上信号传统技术的进步,基本上实现了所有设备都可以显示于大楼内的中央监控室,并且较容易地进行操作和管理,从而提高了效率。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市将一幢旧金融大厦进行了改造,建成了称之为(City Place)的大厦,从此诞生了世界公认的第一座智能大厦。它是时展和国际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高科技公司,纷纷建成或改建具有高科技装备的高科技 大楼(HI-Tech.Building),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和五角大楼等;同时,高科技公司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也对办公或研究环境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日本第一次引进智能大楼的概念。近十年来建成了野村证券大厦、安田大厦、KDD通信大厦、NEC总公司大楼 、ARK森大楼、本田青山大楼。日本是对IB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1995年底日本还成立了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据有关估测,美国的智能大厦将超万幢,日本和泰国新建大厦中的60%为智能大厦。美国也宣称1995年以后要大幅度增加智能大厦的比例。中国的第一座智能大厦被认为是北京的发展大厦。此后 ,相继建成了一批准智能大厦如深圳的地王大厦、北京西客站等,上海证券大厦的智能建筑的全部弱电工程由美国一家工程公司承包。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智能大厦蓬勃发展,步美、日之后尘,法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智能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篇4

1984年在美国的哈特福德市(Hartford)出现了第一座智能大厦(IntelligentBuilding,IB)。这是一座由旧的金融大楼翻修改造而成的大厦,楼内铺设了大量的通信电缆,增加了工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楼宇内的配电、供水、空调和防火等系统均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因而用户享有电子邮件、文字处理、话音传输、科学计算、信息检索和市场行情资料查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虽然租金提高了20%,但客户反而增加了。这座大厦的成功给房地产商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智能大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国的建筑行业纷纷仿效,尤其发达国家发展得最快。据有关资料报道,如果将一座建筑物建成为智能大厦,只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的投资就可以增加约20%的回报率,这是相当吸引人的。智能大厦中智能系统的投资一般只占大厦全部预算的5%~10%,这部分资金收回期大约要3年左右。因此,房地产商们非常热衷于投资智能大厦。近几年来,我国的智能大厦发展也很快,特别是沿海地区已有大量的智能大厦相继开工或建成。

2.智能建筑的组成

智能建筑的组成通常包括三大基本要素:即楼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通常人们把它们称为3A。我国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将BAS中的防火监控系统(FAS,FireAutomationSystem)、保安监控系统(SAS,SafetyAutomationSystem)独立出来,变为5A。但学者们认为,为与国际惯例一致,还是3A较为合适,这样更有利于正确理解智能建筑定义的内涵。

3.智能建筑的目标

设计智能建筑的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物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对他们进行优化组合(系统集成),来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捷、高效、节能的建筑物。为此,智能建筑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达到四个主要目标,实现三项服务功能。

3.1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建筑物各智能化系统要具备运行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软/硬件设施,这是一切的基础;二是智能建筑系统的管理应当有一套合理的控制、运行、维护方案,并有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操作,以保证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的作出判断,确保各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3.2四个目标一是资源的高度共享;二是系统运行的自动化;三是节能降耗,达到降低建筑物运行成本的目的;四是系统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人们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多变的要求。

3.3三项服务功能一是安全服务功能:此功能包含: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视频安防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门禁)、巡更管理、停车场(库)管理、周界防范、应急照明、应急呼叫;二是舒适服务功能:此功能包含:空调与通风、变配电、公共照明、给排水、热源和热交换、冷冻和冷却水、电梯和自动扶梯、通信、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闭路电视、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三是便捷服务功能:此功能包含: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计算机网络、商务服务、饮食服务、酒店管理。

4.智能建筑的设计、建设

智能建筑的设计是一个系统集成设计,他要求设计者具有广博的知识、系统工程设计的思想,能够将多个不同的系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系统集成是个性化融合的过程,在进行功能设计时,必须对整个建筑的结构、使用需求和管理目标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本着以人为本、节能减排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调整。智能建筑工程中像声音、图像、控制信号及监控信号等元素众多,整个系统工作是否顺畅很自然就牵涉到系统间的协调配合问题,配合不好会使系统产生迟滞甚至无响应,进而导致服务不到位、管理功能缺失、资源浪费,会使大楼的使用者工作效率降低、舒适度下降,使大楼拥有者增加运行和维护成本,这将违背智能建筑设计的初衷。智能建筑工程涉及的系统众多,相对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建造一个符合要求的智能化系统就对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集成商应拥有自己的技术队伍,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保证能对出现的问题和客户的需求变更做出及时的调整。第二,集成商还应有一支成熟、稳定的施工队伍,只有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施工人员才能够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高质量的工程。第三,集成商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应与智能建筑拥有者进行长期合作,以保证提供可靠的后期服务,从而使业主无后顾之忧。

5.智能建筑发展前景展望

篇5

【关键词】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及造价

一、前言

作为智能建筑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系统构成及造价控制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智能建筑系统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有效优化其造价。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智能建筑是传统建筑工程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优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更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信息化社会的日益逼近,必将导致人们在家庭住房需求概念上的彻底变革。从以往追求居住的物理空间和豪华的装修向着享受现代化精神内涵与浪漫生活情趣的方向发展,追求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尽管几年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提出了“智能住宅”的概念,我国也在着手制定小康住宅的电气设计标准,同样这个概念和标准也和智能大厦的概念与定义一样,至今尚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认同;但是我们认为有一点可能是共同的看法,即:小康住宅小区的智能化最终体现在小区内独立家庭中运用多元信息技术(IT),并达到监控与信息交互的程度(或能力)。

三、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1.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应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实现计算机对综合系统的控制,是一种分布式控制系统,其主要特征是集中管理且分散控制。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内部是把智能建筑内的各个主要子系统集成在统一的开放式结构和协议之下,保证接口的标准化,集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完成硬件网络的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的集成结构应该采用两层网络的形式,第一层为以太网络,第二层为LonWorks等速率低的标准工控总线,来完成对各种硬件设备的串连,同时,这种集成的结构还可以留下与第三方系统的接口,从而实现把多种系统都集成到主干网络的目标。

二是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通过采用ODBC技术等,实现楼宇自动化系统中各设备管理软件的集成,也就是能够透过硬件网络集成的架构,实现各设备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把各种信息综合地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的整体获取、利用和分析。

2.通信自动化系统

通信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建筑内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速网络的集成系统,该系统的建设需要主要以下两点:首先是应该设计建设一个合理的能够完全满足智能建筑需求的综合布线系统。众所周知,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是实现智能化的根本,大多数的智能建筑通信网络都会分为主干网和子网,主干网的建设必须是基于ATM的高速宽带局域网,并能支持建筑中的各种通信业务和子网互联的需求。其次是采用虚拟局域网技术,在建筑物内构建虚拟局域网,这样,每个虚拟局域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物理位置不会影响逻辑子网,同一个虚拟局域网内部的通信不受其它子网影响。同时,一些需要在物理上进行改动的网络设备也能够保持在相同的虚拟局域网上不发生改变。

3.办公自动化系统

在办公自动化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以个人PC为主,辅助以大型的数据服务器,PC作为终端或工作站,并与程控交换设备相连,服务器则用来存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有数据。同时,还应该配备有一些基本设备满足办公需求。

二是软件的选型,根据智能建筑的办公自动化需求,应该按照操作系统级、应用系统级等分别进行选型,操作系统平台、应用程序则根据实际需求,可直接使用、购买或定制,同时,还应该配置各种软件。

四、智能建筑系统造价的确定

由于智能化系统在国内隶属于建设、公安、邮电、广电、消防、电业等行业管理,大部分系统造价要由各行各业计价定额来确定;又由于智能化系统技术涉及自动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各有关造价管理部门在智能建筑造价确定上还未能全方位介入。它的部分系统造价确定已经市场化,即由市场自由竞争决定系统工程造价。

设备原价和软件及调试费的确定多由几家设备或软件厂家集中报价,业主择优选购:或业主货比三家,比较询价后购买。

安装费用的确定分两种情况,对于由设备厂家自行安装的设备,安装费用由设备厂家报价;对于另行组织安装施工的,则需要单独计价。

对于隶属不同行业管理的子系统,安装费用的计算需依据不同行业的计价定额。BAS中变配电控制子系统、照明控制系统、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交通控制子系统、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消防自动化等造价确定基本上要以建设部颁发(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其中消防自动化系统的内容是在2000年的新安装定额中规范的,其余几个系统的安装费用基本上由设备厂家报价。CAS中有线电视系统安装定额费用由广电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其余系统安装费用由电信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对于OAS、SCS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施工管理比较复杂,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都各有发文管理,需针对不同工程区别对待。因此其安装费用的确定也要有所区别。

五、建设智能建筑的目标

1.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能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2.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先进,软件方面和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素质也要相应配套,以达到节省能耗和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

3.智能建筑的实施步骤

智能建筑的实施步骤是使智能建筑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是下列步骤:需求的建立――用户需求可根据附件需求表的内容选择;需求论证;确立智能化方案;可行性研究;招标文件的编制;系统设计和设备招标;对招标书和设备配置进行评审;详细设计;整体性的确认;施工计划、管理;试调;方式运行;总结评估;运行维护。

六、智能建筑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三个“不等于”。在建筑物内采用了综合布线“不等于”实现了建筑智能化;在建筑物内设置的信息插座越多“不等于”智能化水平越高;系统集成“不等于”集中控制。

2.必须做到三个“统一”。需求与经济相“统一”;需求与技术可能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3.必须做到三个“优化”。优化设计。智能建筑系统采用了多家厂家的产品,多种智能化系统的优化设计是关键。优化施工管理。在施工阶段,出现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优化施工管理是措施。优化物业管理。智能建筑的各智能化系统是各家厂商提供的,要运行正常,物业管理十分重要,物业管理必须在满足业主商业利益的同时还能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七、结束语

通过对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及造价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对多方面优势因素的利用,有关人员应该从智能建筑的客观需求出发,比对自身优势,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系统构成及造价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 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及造价确定[J].中国招标.2010(09):16-20.

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融入到建筑工程当中,为使用者创建一个具有舒适性、安全性、节能高效的空间环境,对建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优化。建筑电气工程主要是由动力配电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高低压变配电系统和防雷接地系统等组成,在智能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智能建筑的各项功能都是基于电气工程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对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并充分应用到智能建筑当中,就可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高效运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概述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正在向着集成化、智能化以及高效化的方向发展着,建筑电气自动化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提高建筑智能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所谓的建筑电气自动化就是一种自动化的控制系统,通过这种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建筑物内部动力配电工程、楼宇控制系统以及防雷系统的自动化运行,使其能够根据建筑物的实际环境对电气设备作出实时调节,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程度,保证建筑电气系统的高效运行。

2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智能建筑的重要性

智能建筑各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电源技术、屏蔽技术、抗干扰技术、防谐波技术、防静电技术以及防雷与接地技术等多项电气技术的支持,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智能建筑实现智能化监控,进一步加强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智能建筑间的信息传输。所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关键,因此在智能建筑电气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各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3.1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配电系统是智能建筑中的核心系统之一,加强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各种资源。

3.1.1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就是时刻监控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在保证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上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因此在智能建筑变电站的设计中应该进一步考虑以全微机化的设备替代常规电磁式设备,尽可能的用光纤通信电缆代替传统的电力信号电缆,然后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对变电站的实时监控,这样可以有效实现变电站监督与管理的自动化。

3.1.2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自动化、智能化的建筑供电系统能够提高配电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在智能建筑供电系统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根据智能建筑的实际需求状况建立供电调度自动化系统,点能量计费系统、调度生产管理系统以及配电管理系统等系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智能建筑供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提高智能建筑配电效率。

3.1.3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安全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不断普及,智能建筑的用电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电气安全问题也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电气安全的实时监测,能够有效监测智能建筑电气的绝缘性能,同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能够准确计算出地面与带电体之间、身体与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而直流调速,晶闸管技术能够有效监测供电线路的安全载流量,进而保证智能建筑的电气安全。

3.2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楼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楼宇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排水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以及消防监测等系统,这些都是与用户生活密切相关的系统,实现智能建筑楼宇控制系统自动化能够提高各项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在智能建筑照明系统中利用智能开关能够可靠、准确的控制开关灯,使建筑照明既能达到实际需要,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能源,同时在建筑照明系统中运用照明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建筑照明状态的自动监测、自动报告,从而不必进行夜间巡灯值班。例如在智能建筑消防监测中应用在线监测系统,尽可能使用各种传感器技术,这样能够实现自动监测、自动传输数据、报警数据自动发送,进而掌握智能建筑的实际动态,从而有效提升消防监测的精确性,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防止火灾的发生。

3.3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建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化建筑的核心就是智能化,而通信系统却是建筑智能化的核心,因此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要尽可能实现通信系统的自动化。首先智能建筑应该完善数据通信系统,这样可以使智能建筑用户建立局域网,以联接办公区内计算机及其他外部设备完成电子数据交换业务,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这个方面的需求。其次,在智能建筑通信系统设计中应该进一步利用卫星通信技术、IP通信技术、个人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数字微波通信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自动化技术,这样可以有效形成比较完善的智能建筑通信网络,进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在智能建筑通信系统中应用卫星通信系统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全球信息零距离、零时差的交流,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

4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逐渐朝分布式、信息化及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分布式结构能够对网络中的各个职能模块进行保证,使其能够拥有自身单独的工作网络进行使用,进一步将系统危险分散的效果得以实现。开放化作为系统结构及外界的借口,能够使系统与外界网络得到合理连接。信息化在系统信息中发挥着综合处理的作用,运用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网络自动化及管控一体化得以实现。在对电气自动化进行开展时,应严格把握“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在对产品价格竞争力进行保证的同时,我国企业还应对电气自动化的健康发展道路进行探索,通过对高新技术引言的不断吸收,从而对电气自动化的新局面得到开创。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精神实质出发,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相结合,通过对差距的寻找,促使相关经验及教训得到总结,发展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对大展思路进行调整,实现我国电气自动化逐渐朝国际化、现代化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建筑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而智能建筑各种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因此设计人员在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智能化,提高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董祥.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

[2]鄢庆桂.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3).

[3]于雪琪.朱娜.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篇7

【关键词】创新视角;建筑工地;工棚;防火研究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业更新换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人类古老行业的结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数量的智能建筑,及建筑物智能化程度的高低,显示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表现。

1智能建筑是建筑物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属于高科技,投入也相对高,工程有一定难度,技术含量高风险也大。国家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把智能建筑定义为:“智能建筑系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对于高智能的建筑物未来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深度,根据不同的需求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智能建筑,其智能化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既经济又实用为发展方向。设计中各种智能化系统存在的必要性能否满足建设者的需要,必须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2完善适应的政策措施

智能建筑开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和标准,开发商对参于建设的各方如设计,集成商及供货商没有更有效的监控措施,使用到工程的智能化设备在无检测,无规范标准情况下任其使用和随意验收,而交工后不能正常使用,造成智能建筑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智能化要求。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市场还缺乏规范行为,需要从行政管理和技术措施上对智能建筑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力度。智能建筑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方针。政府参于和指导规范智能建筑的管理极其关键,理顺现行建设体制,按市场规则引导和推动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制,完善设计,施工,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严格制度审查及工程验收制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处罚,使我国智能建筑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形成一个优良体系。

3智能建筑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现在发达国家智能建筑不仅在数量上大增,而且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探寻人类生存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国际技术发展趋势。据介绍美国智能大厦几万幢,而日本新建建筑中80%以上实现了智能化,还有一些大城市建设了智能化街区,智能化大楼群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带动了一批相关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智能建筑的领域中国内起步较晚,但经过建筑界人们的艰辛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现在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发达城市,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智能建筑无论建设标准,还是质量方面不能与国外相比,只能算是准智能建筑。要充分利用当今的信息技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而不要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智能建筑虽然有明显的优势,但造价偏高,涉及多个高新技术和产品,国内从经济实力,技术应用及管理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大的差距。由于智能建筑领域发展很快,技术也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对国外先进技术不宜以行政手段强制在某一技术或协议标准上,应采取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使其符合国内实际需要。

4智能建筑一体化运作

传统工程设计单位专业技术构成,己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需要。智能建筑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新材料学等技术发展,正在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目标。智能建筑是随着信息时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集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土建及装饰,水,电,暖通等专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智能建筑技术必然要求建筑设计与其相适应,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及时调整相应专业结构,更新加强智能化高新技术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智能化建筑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领域,智能化建筑技术是新兴的高科技领域,技术发展并不完美,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智能化建筑不是单一建筑或单一设备产品,而是多学科多个专业技术综合应用的整体建筑产品。其技术发展必须要多个行业,多个管理部门的协调共同发展。

5提高设计人员专业水平

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急待提高。许多设计单位没有智能建筑化系统的设计资质,缺乏智能化专业设计人才,特别是建筑“弱电”人才,在智能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均存在严重不足。导致许多设计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供应商或施工单位,造成智能化系统的质量低劣和先天不足。因此,智能建筑的管理者与使用者的素质也应全面提升。社会己进入到信息时代,依赖科学技术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智能小区的提出是社会个信息化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推行小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既可节省土地又便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综观国外智能建设小区发展,国内小区发展处于初期走步阶段。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社区网络建设为未来真正的智能小区搭建基础平台。要建立智能化住宅的质量保证,加快物业管理的立法,形成基本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设好智能小区的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问题:①市场定位:由于智能小区提供的是商品化住宅,是面向社会的各种人居住,小区与智能大厦相比,市场化特征更为突出。②经济适用性,智能小区的建设必须是经济适用,可靠安全,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性,其中经济适用是关键的。人们需要可以承受的智能化建筑,没有实际应用的智能化建筑是人们所不被接受。

6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J].2005,95(01).

篇8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质量管理

Abstrac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academy also extensivel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reas of the advanced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building intelligent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standard, construction standard, and procedures are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engineering quality evaluation the basis, is engineering builders pursuit of the goal.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s, schedule, cost, safety and other key elements.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will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s and project cost, building intelligence system as a building project a breakdown, project management success or not is of equal importance.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O2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基本知识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建立起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的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是项目管理协会PMI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其组织的项目管理专家PMP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认证已被广泛认同。PMI的突出贡献是总结出了一套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PMBOK把项目管理知识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即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特点

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除了具有一般项目的共性外,它还具有了以下特点:

(1)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是从属于整个建筑的项目管理,必须配合整个建筑的项目管理。

(2)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与建筑的其它专业项目管理具有非常紧密的相关性,涉及土建、装饰、空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许多专业项目,因此在管理上必须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调。

(3)智能化系统属于高科技领域的产物,系统结构、设备种类和功能复杂,具有高科技特征和目标复杂的特征,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技术管理。

(4)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进行交接验收。

(5)建筑智能化系统往往进场施工较晚,竣工验收则更是最迟,到了验收时建设单位往往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仔细检查,因此做好智能化系统收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智能化系统完成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并且要通过权威部门的检测,重视系统检测也是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关键。

三、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现状

现有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规程还不能覆盖常规的智能化工程中的各子系统。不仅常规的电子会议系统、多媒体及大屏幕系统、一卡通、无线通信等没有相应的新标准规范可遵循,而且还有不断新系统、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

现有的标准、规范、规程其内容还不能覆盖主要环节的内容:

1.目前各子系统的深化设计内容和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

应根据不同的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明确深化设计的内容、要求、范围;明确各子系统的设计界面,包括集成商与建筑设计院及产品供应商的设计界面;各子系统的深化设计文档的组成及其深度和要求。

2.各子系统的调试没有统一规程应该明确各子系统的软、硬件单体及系统调试的主要内容、主要功能;测试文档的组成及其要求、方法、项目、设备的要求等。

3.各子系统的检测规程

现有的国家、地方和行业制订的检测规程尚不能覆盖常规的子系统,不仅表现在没有覆盖常规各子系统,而且检测的项目和内容没有统一。检测的方法采取设备和仪器没有明确统一的要求,某些子系统的第三方检测没有完全纳入系统验收的规范要求。

4.各子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和培训没有规程

系统的维护、运行管理和培训是工程实施后能长期达到工程的最终目标和投资回报及效能的重要保证;目前系统维护运行管理极大部分由物业管理单位来负责,没有统一规程和要求来确保系统长期正常运行;系统的培训内容和上岗操作人员及系统维护工程师的要求,没有统一要求和考核标准。

5.工程界面确定没有规范化

工程界面的确定是系统开通的必要条件,是系统集成的基础。工程界面涉及范围智能化系统与机电工程之间的工程界面,包括空调、供配电、照明、电梯、给排水、柴油发电机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工程界面,包括各子系统之间联动、通信所涉及工程界面的内容。智能化系统与外配套工程之间工程界面,应包括通信接入、有线接入、总体配套工程的接入等。

四、当前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能建筑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事物,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还难免存在一定的时滞现象,难免存在一些成长中的不足。下面仅从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例做以探讨。

1、有些开发商对智能建筑的内涵和复杂程度了解不深,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知之甚少,也就重视和投入不够。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不够,更没有重视专业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学习提高。

2、对规范和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不及时、不全面,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和有效实施。

3、对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多,对自己开发的项目定位不准。

4、注重“概念”操作,把“智能化”当成楼房销售的卖点,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做秀上,不注意扎扎实实地做些实际工作,使买了房子的人大失所望,发现“智能化”不过如此,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投机行为和“时髦”的炒卖现象,只能将建筑智能化根本引入歧途,从而抑制了市场需求。

5、“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期忽视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介入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储备,管理意识落后,不知道智能建筑的高新技术含量高,同样需要高含量的知识型管理。多数购房者还不易接受智能建筑是高投入的知识性管理,只要求高标准的管理与服务,不接受相应标准的收费。物业公司也不愿意高薪招聘熟悉或精通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系统运行中的一些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给投资者带来的应有效益。

6、没有形成对工程技术于质量方面把握和控制的方法与程序,尤其对设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与真伪缺乏辨别能力和检验手段,对安装和检测、验收过程缺少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

7、在有些打着智能建筑招牌的建筑中,各功能开放性不足,各子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根本未实现系统集成,给系统升级和网络互联带来很多困难和后遗症。

8、片面的追求价格。有些开发商尽量压低投资,造成建筑物功能、档次下降,智能化系统肢离破碎,智能建筑虚有其名。

五、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的建议措施

智能建筑的发展虽然前景较为广泛,但我们必须注意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为了使智能建筑在我国健康有序的发展,对这些问题要有相应的对策。目前主要的对策有:

1.技术人材培养。加强对智能建筑有关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培训相关技术人员。

2.加强管理。加强对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分清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单位的分工责任。建立建全的智能建筑施工监理制度。以建筑业为主体,联合电信、电子、机械、自动化、环保、消防、防盗、保安等部门,发挥总体协作能力,充分体现智能建筑的总体优势。

3.制订或修改规范,使其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要求。

4.提高产品集成化水平。

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科学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需要全社会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发展和完善。对于建筑智能化项目这样新技术的领域,更需要项目管理者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2)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著 卢有杰 王勇译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3) 杨绍胤,智能建筑实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9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 教育 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 工业 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 发展 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wWW.133229.Com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 科学 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 现代 计算 机技术、电子技术, 网络 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 规律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 电子 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 科学 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 经济 社会的快速 发展 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 工业 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 文献

[1]陈怡. 教育 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 论文 集.2005.

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智能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912-02

智能建筑的一卡通管理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最新感应IC卡技术,在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中将整个楼宇中心的管理及服务设施全部纳入,仅仅只依靠一张授权之后的智能卡,就能利用系统强大的软件功能组合以及配套的完善硬件设施,便可让工作人员进行识别身份、控制门禁出入、考勤、管理车辆、巡更以及专业设备使用控制等操作[1]。

1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基本内涵

“一卡通”是指一卡多用,即利用同一张IC卡,不仅能够用来开门,还可以作为就餐。巡更、停车、娱乐、俱乐部消费、内部购物以及考勤等商务活动的操作方式。一卡通管理系统的软件及硬件均是采取模块化的结构方式,如此,用户能够依照自己的经济实力对系统功能模块的数量加以确定,并且该系统软件升级以及硬件的扩充均非常便捷。

智能建筑一卡通是指利用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通过一张IC卡将智能建筑内部的各项设施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对考勤、资金结算、钥匙以及某些操作的控制等,从而完成一些就餐、娱乐、购物、会议、停车、办公、收费以及开启房门的活动等。可以根据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各个部门加以监控管理和决策,同时各个局部系统以及终端能够自动归纳整理所收集的信息,以便为系统提供查询、统计、汇总的数据依据,从而方便系统进行管理和决策[2]。利用IC卡还能实现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沟通,一方面可以使得各个职能管理的独立性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能使系统整体管理的一致性得到有效保证。

利用智能建筑一卡通,可以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该系统不仅能节省安保管理财政人员,还能进一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此外,非接触式IC卡还具有防水、防尘、防静电、不需电源、避免接触、多重密码保护以及感应距离远等诸多优点【3】。

2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方案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由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停车场管理、消费管理、图书管理以及一卡通发卡中心等几大系统,这些子系统的工作站利用以太网与上位机连接。并且采取最先进的控制网络作为子系统工作站与现场控制点之间分散的控制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的通信连接方式。

1)门禁管理系统。门禁管理系统主要硬件包括核心主控器、门禁控制器、出门按钮、读卡器、独立的联动控制单元以及电控锁等。第一,门禁系统的核心主控器通常采用一台电脑为核心处理设备,其中系统程序与资料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更新;并且具有高速Internet网络接口,其通讯方式支持10/100BASE;同时该设备还提供全功能的门禁管制功能。第二,门禁控制器,其与核心主控制器及读卡器之间可采取TCP/IP网络、RS485等方式进行通讯。由于现代门禁系统的控制范围越来越大以及综合布线系统的广泛采用,越来越多的门禁通讯方式采用TCP/IP联网。该设备具有存储器,能够存储门禁卡的权限、刷卡以及按钮信息,且自动上传数据。第三,联动控制单元,该设备主要为系统提供信号输入/输出点、RS-485通讯接口、Watch dog功能。第四,读卡器,该设备直接连接控制器,采用普通超五类网线,传输距离可达100米,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最远距离地读取刷卡信息;并且该设备能够为系统提供多种输出格式信号(通常为WG26),因此可以多种主机进行搭配。

2)考勤管理系统。对于大型的考勤系统,可采用专用的考勤机作为考勤数据的采集设备,而小型系统可直接采用门禁点读卡器读取考勤信息,其与门禁系统之间能够联网,只需职工在门禁读卡器上进行刷卡,则考勤管理软件便能通过读取员工的刷卡卡号、刷卡时间等信息,通过考勤软件正确地处理每个员工的出勤、迟到、早退、加班、出差以及请假等情况。该系统通常具有定制的周、月以及年统计报表的功能,同时能够用户自定义报表边,能够利用系统中的定义字段,让用户根据需要任意组合成所要采用的报表。

3)停车场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要求采取两秒以内的进口快速道闸,且道闸自身能够有效防止砸车;且停车场的读卡器可根据需要采取有效距离为10cm的Philip Mifare读卡器、有效距离为5m的远距离微波读卡器及更远距离的蓝牙读卡器等。该系统要求保持与一卡通门禁、就餐、考勤等在统一管理平台上互联;并且该系统应当拥有火灾联网接口,以便火灾发生时,可以实现道闸的全部自动打开;同时,该系统应当依照停车时间构建相应的自动计费标准,且具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财务统计功能,能够自动完成班、日、月以及年报表等。此外,该系统还应具备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操作者的职责。

4)消费管理系统。消费管理系统要求硬件具有存储数据的功效,其通讯接口TCP/IP、RS485/RS422等,并且内部设置液晶显示屏和Mifare one IC读卡器。该系统应当具有自动识别伪卡、与持假卡者自动报警的功能;并且该系统在联网时,应当由系统软件对时间、日期、卡型、消费时段、消费方式以及价格等进行设置;同时该系统的发卡、补卡以及卡的挂失与注销等业务应当相对比较完善。此外,该系统应当具有查询和打印任意时段的多种汇总与统计报表的功能。

5)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要求利用门禁卡及门禁系统达到管理图书及资料借阅的目的,其主要硬件要求是将一个门禁读卡器安装在管理点,利用门禁系统提供的OPC接口,该系统能够从门禁系统中获得卡号以及相应的人员个人息息资料。

6)一卡通发卡中心。发卡中心要求具有专用的发卡软件,并且提供输入及修改人员账号密码的功能、卡片的充值及转账功能、卡片的挂失及解挂功能以及操作记录和预存款收费明细查询功能等。

3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功能

1)门禁系统功能。门禁管理系统主要目的是对通道进出权限、进出通道的时段进行管理,并对出入记录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消防警报的联动、逻辑开门以及图控等功能。由于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的门禁点数较多,处于对系统运行效率和施工方便的考虑,通常情况下,要求系统采取以及以太网网络,门禁核心主控制器通常采用一台安装有一卡通控制软件的电脑,一卡通系统的数据库可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存储于本机电脑上或专用的数据服务器上,并且通过以太网接口直接接入以太网,与接入网络的门禁控制器互联互通。门禁读卡器与门禁控制器分别互联,考虑到节约投资的需要,,只要读卡器至控制器的距离不超过100米,通常一台控制器可控制多台读卡器(最多可达八台读卡器)。系统为实现对中心管理平台系统的控制,必须保证核心控制器的构建以TCP/IP为基础,并且实现与以太网的紧密整合,利用Internet/Internet实现远程终端控制、网络化和异地系统运作统一管理等目标。

2)考勤管理系统功能。智能一卡通可以替换传统的打卡钟,能够自动统计迟到及早退等情况,自动统计迟到早退次数以及时间长度等;利用IC卡可以有效管理一些异常出勤状况如事假、病假、婚假、产假、丧假、年休、补休、出差、工伤、外勤、旷工、探亲假以及护理假等;利用IC卡可以有效提供连班加班、不刷卡加班以及登记加班等功能,对周休加班、节假日加班以及平时加班的时间长度进行自动统计;利用IC卡还能为公司提供比较完善的考勤表,并能在任意时间段对考勤情况统计。此外,利用智能一卡通,还能对复杂的出勤情况加以处理,并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事管理。

3)停车场管理系统功能。利用智能一卡通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分类管理、自动统计停车场车位数并加以提示以及车位检索等功能;利用智能一卡通可以对所有车辆进出记录事件进行自动存储、识别并核对进出车辆的IC卡数据,从而有效控制车辆进出权限;智能一卡通还具有语音提示收费情况,并通过抓拍、存储以及对比车辆图像,有效防止一张卡通入两辆车的情况;此外,智能一卡通还具有比较灵活的数据查询及相对完善的系统备份及恢复功能。

4)消费管理系统功能。智能一卡通主要是通过软件设置,实现对消费硬件系统加以管理控制和设置调试,确定相应的消费类型、金额、键值,以及限制金额和黑名单等。通过对智能一卡通上的信息查询和提取,能够对用户或消费机的具体消费记录进行详细查询。并且利用智能一卡通还能实时地监控和刷新消费机的消费记录。

5)智能一卡通管理系统平台集成要求,实现统一整合门禁系统、考勤系统、消费系统以及停车场系统,统一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存在在统一数据库内,并通过整合管理客户端对所有基本资料(如权限信息、卡片信息、部门及人员信息等)加以统一管理。此外,可以对整合界面中的子系统项目进行自定义,且可以让各个子系统模块在不同计算机上分布。

4 结束语

智能建筑一卡通管理系统,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最新感应IC卡技术,仅仅只依靠一张授权之后的智能卡,就能利用系统强大的软件功能组合以及配套的完善硬件设施,实现对工作人员进行识别身份、控制门禁出入、考勤、管理车辆、巡更等的控制,该系统包括门禁管理、考勤管理、停车场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胜义,王春申,张静,等.如何在广电智能建筑中建立一卡通管理系统[J].中国有线电视,2007(14):138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