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医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法医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法医学的认识

篇1

公安院校学生对法医学知识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常常决定了公安机关办案的质量,也反映了人民警察的业务素质。从近年来我们对公安院校毕业学生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法医学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虽然在校学习了法医学知识,但实际上没有掌握,更谈不上在公安实践中能够较好地运用。公安院校当前的法医学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相关法医学知识讲得过深学生根本听不懂,讲得过浅又没有实际效果。此种局面在教学上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但实际上也常常缺少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

2公安院校法医学的教学方法有待商榷

受经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公安院校的法医学教学主要沿袭了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注重学生对法医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和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公安实战技能训练环节薄弱,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学法医学知识用不上,真正需要掌握的实战技能又不会,难以达到现阶段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公安实际部门的能力要求。与公安高等教育的初衷相距甚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3拓展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拓展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是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立足公安实践,综合法医学及其他公安学分支学科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在横向上超出了法医学的范围,涉猎了公安学其他学科;在纵向上又加深了法医学教学内容的深度。总体上说,是要把法医学主体理论讲授和案例综合其他公安学分支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带有综合性教学的特点。目的是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防止法医学与其他公安学分支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脱节,达到法医学知识与公安各相关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实现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对拓展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3.1进一步完善公安院校法医学课程内容体系,增加公安实战应用模块

长期以来,我国公安院校法医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本沿用了医学院校法医学教学知识框架,未能形成自己特有的体系。课程较系统地对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鉴定技术进行介绍,但课程内容未将法医学与公安实践相结合,一些在公安实践中涉及的法医学问题几乎是空白。如处理人身伤亡有关的案件牵涉法医鉴定时,其程序和注意事项,DNA 分析技术的案件应用,同时,随着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对公安工作的合法、规范、科学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向公安院校的法医学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新问题。另外,学生在公安实战中碰到相关法医学问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明显缺乏公安实战应用能力。例如,涉及法医工作的现场勘查,民警在工作中出现调查询问、物证搜集等无重点、不规范、不科学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未受过相关技能的专门训练。另外,鉴定技术标准化的不断完善,对法医工作相关的操作程序和办案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法医学课程几乎没有在这方面进行专题阐述。因此,必须在课程内容结构中增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另外,在传统法医学基础上,要将课程内容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公安实战应用模块。在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法医现场勘查、现场血迹分析、现场重建等公安实战应用模块。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要加强法医学鉴定内容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的要求。

3.2教学中增设模拟案例分析课,加强同其他公安学科的知识整合

目前的法医学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手段相对单一。实验项目一般多为尸体解剖的观摩、ABO血型的检验、尸体检验等,主要集中在法医检验鉴定方法上。但是,非法医专业的公安院校学生往往在工作中不会直接从事法医检验鉴定工作,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具备处理法医检验鉴定相关工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公安实战能力,必须重视针对性强的实训实践教学。比如,可以通过介绍一个案件的案情、现场情况、尸检所见及有关辅助检验结果,让学生对案件的性质进行判断,自杀、他杀抑或是意外?依据是什么?通过以案例分析为基础的教学,不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医学知识在案件侦办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以实际案例为蓝图,利用现场勘查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就可以模拟出各种案件性质的命案,如自缢、他杀伪装自缢、特殊的缢死等。也可以通过模拟出各种凶杀案中各种血迹的形态,依据对血迹形态及尸体所在位置的分析,来重建受害人的受害过程及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这样,不但能验证法医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是能将其公安他学科的知识在模拟实训中得到整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处理案件的能力。因此,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中应该增设模拟案例分析课,增设法医现场勘查,模拟现场生物性物证的发现、提取、保存和送检,死亡案件及伤害事件处置等实训实践项目,实训方式可以以模拟案件的案例分析在现场勘查实训实验室进行教学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模拟案例分析法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又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纳入公安院校法医学教学实训项目中。

3.3改革考试方法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病因;病机;分型

[中图分类号] R544.1,R25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13-02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以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其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前者致病原因不明,占所有高血压的95%以上[1]。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环境的污染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据2006年5月公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中国18岁以上成人本病的患病率为18.8%,全国患者1.6亿,其中18~59岁患者达1.1亿,我国原发性高血压有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而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率低的特点[2]。因此,其防治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降压西药的疗效不断被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所广泛接受,但其始终未能完全解决存在副作用、作用途径相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而中医降压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压持续时间,疗效平稳性等方面独具优势,故而深入开展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1.1.1 情志刺激 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七情过激,或长期不得缓解,会造成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最终导致本病。这也与现代医学所确定的长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结论相一致。

1.1.2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或过度饮酒等易导致脾胃损伤,继而生痰生湿,上犯于脑,造成本病;或者过食咸味,导致血脉凝滞而造成肾阴亏耗,肾阴亏虚而无以滋养肝阴,最终肝阳上亢而发病。

1.1.3 劳逸失调 《黄帝内经》中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理论说明了过度安逸而缺乏肢体运动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减弱脾胃的运化功能,久之则生火生痰,上犯精明之府,导致血压升高;劳力过度亦可损伤脾胃,最终发为本病;房劳过度则易耗伤真阴,导致无以制约肝阳,肝阳上亢而造成高血压。

1.1.4 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 人之禀赋取决于先天之精,即主要由父母双方的身体情况所决定。如果父母双方存在脏腑阴阳不均,易病于高血压,则其子女秉承父母的这种身体特点,亦容易罹患高血压。此外,体质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病也有极大影响,这也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总体来说,体质偏于阳盛者和偏于阴虚者,容易出现肝阳上亢而导致原发性高血压。

1.2 病机

传统中医理论并未将所有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一种病名,而是根据其临床症状及证候特点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范畴。关于其病机,《黄帝内经》中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千金方》也指出:“肝厥头痛,肝为厥逆,上亢头脑也”,《类证治裁・眩晕》曰:“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震眩不定”,强调肝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性。《素问・五脏生成》云:“头痛巅疾,……甚则入肾”,认为肾虚亦可导致头痛、眩晕。《景岳全书》提出的“无虚不做眩”和《丹溪心法》中的“无痰不作眩”的观点则进一步扩充了本病的病机理论。《医宗金鉴》中的“瘀血停滞,神迷眩晕……”明确提出淤血停滞导致眩晕的理论则逐渐被广大后世医家所接受,成为高血压病病机的重要理论之一。

近年来,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率的升高,广大医学研究人员对本病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中医对本病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具体的说,一些血压超过正常范围却未表现出明显眩晕等症状的患者也被纳入研究范畴,如患者根据血压指标以及病程被分为不同的组进行对照等。而通过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进一步补充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学理论。黄力等[3]认为兼有血瘀证的患者在各类型高血压病中约占总数的一半,并且血瘀的病情随着高血压程度的增加而加重,Ⅲ期高血压患者重于Ⅱ期患者,Ⅱ期患者血瘀证重于Ⅰ期患者。可概括为血瘀证贯穿于整个高血压病之中,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加重。李青鸟[4]则认为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脏腑组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供血不良所致。魏贻强[5]根据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等指标的研究结果,提出血瘀证是老年人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邓旭光[6]认为高血压病机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认为高血压病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瘀互结为重,发展至第三期则以痰瘀胶结、凝滞为甚。张晓天[7]认为本病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清浊升降失常,而突出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的因素。

总结可知,本病不外虚实,其根本在于脏腑功能失调,主要病位在于肝、脾、肾,在此基础上继发产生痰、淤血。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多见单纯的实证,如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到了中期,常出现由实转虚的变化,如肝肾阴虚、阴虚阳亢等;而到了后期,常出现阴阳两虚等病理变化,且易夹痰、夹瘀。

2 辨证分型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阴阳两虚四种证型,但近代医家基于各自的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又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卫明等[8]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见肾虚证以及气虚阳衰证,而肝肾两虚及肝阳上亢则并非此患者群体中的最主要证型。其主张将本病分为中气不足、肝肾阴虚、命门火衰、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湿中阻和气滞血瘀等七种证型。李忠业[9]则主张将原发性高血压分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冲任不调、瘀血阻滞、痰湿郁阻、阴阳两虚等七种证型。蔡光先等[10]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了1 0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现其主要证型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以及肝风上扰型。古炽明等[11]回顾分析了5 027例高血压病临床资料,发现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以及痰湿壅盛证。程文江等[12]的602例高血压病例流行病学调研发现,城市患者中多见痰湿中阻证型,而农村患者中多见肝肾阴虚及阴虚阳亢证型。张发荣[13]将高血压病例分期后研究其证型特点,发现高血压Ⅰ、Ⅱ期多见肝火亢盛型和痰湿壅盛型,而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多见气虚血瘀型与阴阳两虚型。

3 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中医药在研究、防治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深化了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观察到了一些生物学客观指标与本病的证型的联系,发现了部分药物的治疗机制等。但中医药研究在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辨证分型方面,仍然没有达成一个多数学者认可的标准,这就给临床研究带来了很多分歧,造成了很多重复性的的研究而互相缺乏参考的价值。不过,相信随着更多学者对此疾病的关注和更多研究项目的投入,中医药在该领域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找准切入点,形成更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取得更大的成果,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造福。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2-256.

[2] 徐浩,陈可冀.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进展、难点及对策[J].世界中医药,2007,2(1):3-4.

[3] 黄力,史载祥.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J].中国临床医生,1999, 27(12):10-12.

[4]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J].光明中医,2000,15(1):8-11.

[5] 魏贻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瘀论治浅议[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6):6-7.

[6] 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0,41(2):113-115.

[7] 张晓天.心脑喜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相关神经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2):32-33.

[8] 卫明,陈可冀.老年高血压病100例疗效观察[J].交通报,1994,8(4):425.

[9] 李忠业,彭中强.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15(4):46-48.

[10] 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1999,40(8):492-493.

[11] 古炽明,丁有钦.高血压病证候文献分析述评[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56-1157.

[12] 程文江,覃志成.原发性高血压病602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4):261-262.

篇3

一、单靠控制饮食就可以了,无需使用调脂药

血脂异常是一种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对于症状较轻的血脂异常患者来说,通过进行以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治疗是可以控制好血脂的。但对于症状较重或患有顽固性血脂异常的患者来说,单靠基本治疗是很难控制住血脂的。此类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调脂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效果最好的药物。该类药物虽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其疗效已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同。因此,血脂异常患者不能因为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大而拒绝使用。

二、血脂正常后就可以停止用药

很多血脂异常患者由于听说调脂药物的副作用很大,在使用该类药物治疗时,一旦其血脂恢复正常,就迫不及待地停止用药。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此类血脂异常患者若在血脂恢复正常后马上停止用药,其血脂可在1~2周后退回到治疗前的水平。而且该病一旦复发,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用药治疗血脂异常不必定期去医院复查

不同的血脂异常患者对于同一种调脂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往往有不同的反应,故当有些血脂异常患者在未做血脂复查的情况下服用了该类药物时,就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血脂异常患者在长期服用调脂药物的同时,必须定期去医院检查血脂,然后根据血脂的检查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针对以上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医生们建议血脂异常患者在使用调脂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血脂异常患者在开始服用调脂药前的1~3个月内,应到同一家医院进行3次以上的血脂检查(最佳的查血时间应在禁食后的12~16个小时之间),并根据检查结果请医生来确定选择何种药物进行治疗。

2.血脂异常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6周后,应去医院复查血脂,并请医生根据血脂的变化来调整用药的种类和剂量。如果血脂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应增加用药的剂量或改用其他调脂药物,必要时还可联合用药。如果血脂已经恢复正常,应继续服用原来的药物(剂量不变)进行维持治疗。如果血脂低于正常水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用药的剂量,但不可擅自停药。

3.长期服用调脂药物的血脂异常患者应每隔2~3个月去医院检查一次血脂、肝功能和肌酸激酶等指标,并经常向医生反馈自己服药后的情况,如有无消化道不适、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则应及时停药或进行对症治疗。

篇4

把法医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与真实法医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法医鉴定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也就是说,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探索知识、不断学习的过程。

1.1对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根据PBL教学法的特点,对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在合理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应以章节为单位,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出既要符合法医学教学内容,又要近贴法医案例实际问题,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法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是要以问题为基础,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问题体系,这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1.2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的实施过程

1.2.1组织学习小组,创设法医案例情景,根据法医案例提出问题根据法医学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特点及学生构成特点,将学生分为5-6人一组,并通过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位组长。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小组成员收集资料、讨论问题、总结等。然后根据法医学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我们精心创设了法医案例并提出了3-4个问题。让同学讨论分析法医案例并迅速融入到法医案例情景中。当同学们融入情景后并及时提出问题,引起各小组解决问题的兴趣。

1.2.2小组讨论,收集资料(1)小组交流讨论,探讨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交流讨论,在真实的法医案例情景展示后,提出问题。各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寻资料、查阅文献,紧紧围绕所选题目认真讨论并记录,时间控制在2-3天内完成。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小组成员讨论方向发生偏离,同时又保证讨论自由有序地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先给出解决问题的初稿,然后由小组长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未解决的问题制定下一步解决方案。(2)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各小组将未解决的问题汇报给教师。教导教师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小组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老师提供的建议,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材料,小组成员利用网络、书籍、期刊等搜集资料、查找答案。(3)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各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带着自己的答案与本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评论,通过多次的小组讨论,在分析-归纳-再分析-再归纳的基础上,各小组同学才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最后答案。(4)展示成果。各小组形成统一的结论后,各小组推选出一位组员,通过PPT课件的形式来展现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成果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发现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是通过真实案例情景围绕问题展开,在PBL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断强调的是,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各小组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首先,各小组反思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同时根据其他小组成果展示发现本小组在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各小组互相讨论、反思,并由小组长整理成总结报告的书面材料。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积累经验。同学们相互之间展示成果,弥补了自己某些知识的不足,把一些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再一次加深[5]。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指出各小组出现的问题以及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让同学们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医学知识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因此法医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而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法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主动地自愿地学习,才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应用过程中提出具体法医案例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后及时提出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渴望。PBL教学法将法医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当法医案例情景中的问题被解决后,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2.2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医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大多数学校只是安排了法医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而书面的知识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一开始就提出具体的法医案例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案例情景中。然后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渴望,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兴趣解决这些情景中的问题,就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同时,各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讨论提出对知识的质疑、比较、选择及分析、概括、反思等认识活动,学生之间通过各种思维和认识方式的转换最终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P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讨论,将5-6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并且有小组长。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求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磨合、相互交流,共同分享专业知识,小组成员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更有效的完成任务。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应用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今后的法医工作中是一项重要的能力。通过学习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善于合作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法医工作者。

2.4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要求各小组成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解决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或搜寻相关答案,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应用网络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另外,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书籍或参看相应的期刊杂志,利用文献检索找到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小组成员根据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讨论、筛选、总结,最终得出正常的答案。在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正常的运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同时,也感受到了网络资源的强大,为以后工作、学习中进行检索文献奠定基础。

2.5PBL教学法促进师生沟通交流,有助于教学相长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中,引入法医情景案例并提出问题。并且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教授者,而更多是和同学一样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只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教师会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相互沟通。学生会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相应的能力。而教师又会通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同时教师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所以,PBL教学法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法医学中实施PBL教学法可实现“教学相长”,更有利于法医学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3PBL教学法在法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小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不够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引入具体的案例情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部分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对PBL教学法有一定的不适应,所以出现了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汇总积极性不够。指导老师在PBL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保证了PBL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指导教师在PBL教学开始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给出合理的建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奖励等。

3.2教学时间紧张,教学资源不充足法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并且教学任务比较繁重。PBL教学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组讨论和分析总结,这就使课堂的时间变得比较紧张、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同时,法医学教学引入PBL教学法以后对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在法医学教学资源上明显短缺,如教师数量、法医学教学标本、文献资料等等。PBL教学在法医学教学过程仅靠理论教学很难使学生学懂、学好,必须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3.3PBL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完善PBL教学法在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是较为新的教学模式,现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在PBL教学法实践过程中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本次PBL教学在法医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以及学生所学法医学基本知识、理论情况及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估。其结果上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评价结果存在有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感受。

篇5

关键词:DNA分析技术;法医;物证检测;应用

DNA是1953年最新在《自然》杂志上被提出的一种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现代的生命科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发现,这直接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中分子生物的发展,也成为现代医学和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热点,随着一系列DNA提取技术的出现,我们对于DNA的获取十分方便,DNA鉴定及分析技术的成熟也极大的推动了DNA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其中意义重大的是在法医学物证检测中的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开创了法医物证检测的新方式,极大的加快了法医学的发展及刑事案件的侦办。

1 DNA分析技术的产生

DNA分析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发明之一,著名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的X线衍射技术的出现以及沃森、克瑞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DNA的复制和遗传信息的传递,随后人类科学家成功破解了人类DNA所包含的信息,也揭示了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式,DNA在遗传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排都使得每个人的基因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2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应用的种类

经过科学技术的发展,DNA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在法医学物证检测中的应用也经历了多个过程,从早期的DNA指纹图技术、线粒体DNA测序技术到现在的STR-PCR等技术,DNA分析技术经过了多次的技术革命,现在已经可以对不同的法医物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提高了法医物证检测的准确性、全面性。

2.1 DNA指纹技术

20世纪80年代,遗传学家合成了2个小卫星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了一系列高度变异的谱带,这种谱带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就如同人类的指纹具有个体的差异性,因此被称为DNA指纹技术。这种技术的原理是人类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用限制性酶进行消化时,可以产生长度不同的DN段,这种不同长度片段在群体中具有多态的现象。DNA指纹技术有两类,分为多位点探针和单位点探针,多位点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个位点,其特点四鉴别机率高,基本可以达到个人认定的目的,但是其操作复杂、检测周期长、对法医检材要求较高。而单位点探针只有一个检测位点,鉴别的效率差,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2.2 VNTR-PCR分析技术

VNTR又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是科学家在人类DNA文库中发现的重复串联单位,重复单位长度一般在7-60个碱基,重复次数可多达百次。在人类群体中呈现多态性,VNTR位点主要分布在人类的染色体端粒的位置,VNTR技术的使用帮助解决了多位点DNA指纹分析与单位点DNA指纹分析存在的问题,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缺点,由于杂合子两条带的产量的差异导致扩增差异性较大,易导致误判。

2.3 STR-PCR分析技术

STR是一种短串联重复序列,是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的一种DNA串联重复序列,STR的核心序列为2-6个碱基,片段长度一般为100-500个碱基左右,具有5-40次的重复次数。STR-PCR技术具有多种优点,首先是这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两条带的扩增产量相等,其次由于STR位点在基因组中广泛分布,所以可以检测部分降解的DNA,对于某些不完整的法医物证来说,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帮助检测分析。但是STR技术也具有一些缺点,由于其的高灵敏性,所以一旦法医物证中混有其他的DNA,即时是微量的,也会造成样本的污染,导致错误判断。但是总体来说,STR-PCR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人的身份鉴别程度,近年来随着PCR扩增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自动测序设备的出现,使得STR的灵敏度和识别率更高。目前STR分析技术在法医学的个人鉴定和亲子鉴定中作为主要方法,而法医学中仅仅可以通过指纹、皮肤碎屑等物证即可进行检测分析,是当今法医学物证检测的主要技术。

2.4 线粒体DNA分析技术

人类的线粒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线粒体DNA是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是人类的第二套基因组DNA,其具有高度可变区域,人类的线粒体DNA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四代之内的所有母系亲属的线粒体序列基本相同,可以用于母子鉴定。随着DNA自动测序设备的出现,线粒体DNA分析技术广泛应用,可以对于毛发、指甲、骨骼等法医物证进行检测,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在人类起源、考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

2.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这种变异可以由单个碱基的变化产生。SNP的分布密度很高,且具有遗传稳定性,因此SNP分析技术可以用于人类的起源进化等科学的研究,也可以用于法医个体识别的鉴定。SNP分析技术的优点是容易进行扩增,没有漏扩等现象,因此可以用于高度腐败、降解的法医物证检测。近年来随着微阵列DNA芯片、高效液相层析等技术的发展,促进了SNP分析技术的检测效率。

3 总结

随着现代话生物技术的发展,法医学物证检测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DNA分析技术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刑事案件侦查、飞机失事的乘客身份鉴定、亲子鉴定、性别鉴定、恶性案件的侦破等,DNA分析的结果也已经广泛的被世界各国的法庭所认同,成为了案件侦破的重要证据。DNA分析技术也随着应用的推广想着标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DNA的分析技术也将会随之不断发展,我们在利用现代化DNA分析技术进行法医物证检测时也要注意分辨其结果的准确性,用多种方法去验证结果,避免造成鉴定错误。

参考文献

[1] 徐振波,DNA分析技术在法科学中的应用及展望,法律与医学杂志,2000.

[2] 胡萌,法医DNA分析技术及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王兵,DNA分型技术在法医物证学中的技术应用,生物技术世界,2013.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成人教育;哲学启示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am)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强调多元、祟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由于这一思潮给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投有能够逃避所谓“后现代”社会的支配和控制,成人教育也概莫能外。因此,本文拟结合社会实际,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合理因素,力求揭示和推演我国成人教育在新时期变革趋势。

一、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理性解读

1.“多元化”教育目标,有助于多向型、多面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祟尚差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的理解,提倡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己。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创造多样性、有差异性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回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认为现代社会合法性的原则是“一致”(consensus),而后现代主义合法性的原则是“悖谬”(paralogy)。“只有人们之间的观点是悖谬的,只有相互不一致,才会导致新的发现,才会产生新的发明和创造。”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学生个体的差别是无所不在的,没有差别的人只是一尊丧失个性的木偶。强调个性服从全面,差异服从统一,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个性涡灭、创造性的抑制。面对如此丰富、多元性的学生个体,应去尊重他们的禀赋,去鼓励他们发散性思维,面不是泪减它。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人尽其才,真正使受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和能力不断完善。帮助、指导学生个体成为他们可以成为、可能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制约他成为社会或教师所预定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一种理性的方法(a rational method),并依此做出自己的决定和选择。

2.“民主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平等民主、非权威取向的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关于师生关系问题,后现代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作用的方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正如保罗・弗雷尔(B.Fordl)描述的“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的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对话”平等、民主,反对权威,用“对话”代之“对立”。对话的实质并不是要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其目的是培养人“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实践中完成个体的内化与整合,使人们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实现由“他律”(heteronomy)向“自律”(autonomy)的转变。

3.“开放式”教育内容,有助于大众化教育逻辑外延无限拓展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形成过程,处在不断进行平衡――不平衡――平衡之间的关系调整过程中。教育的内容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目标是“生成’而不是“预成”的;内容是开放式的,是随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而不断展开调整的。因此其内容和目标是随着具体实际情况变化而改变的,是动态、鲜活、丰富的,更是大众的。针对现代主义课程的封闭性、简单化、积累性特征,美国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威廉姆・多尔(WiUiamDull)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在1993年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多尔运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点,提出了他所设想的“4R”新课程标准,即: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肃性(rigor)。据此,多尔认为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设定的,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这些主张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前景。

4.“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有助于人们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后现代主义者在杜威(JohnDewey)的教育哲学里找到了共鸣,他们把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论断作为理论根基,以新的理念和思想向现代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对学生培养注重科技知识一面,教育就造就了大量的“经济人”、“机器人”、“工具人”。焦虑和无聊成了现代学生难以摆脱的心境,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为什么教育出来的学生心理健康如此令人担忧?对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可见,现代教育把视野专注在理性世界、科技世界,人的理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理性的发展满足不了人生幸福的全部的需要,科学世界里调制不出人生的全部色彩;后现代主义认为人首先要作为一个生长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具体的、现实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发展。纯粹的理性世界除了抽象的,以客观的“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外,它无法再为人的生长提供其他的价值。正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指出;知识不应该只关心真理问题,还应该关心正义、幸福和美。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gger)、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罗蒂(Richard Rorty)等在研究取向上走向“生活世界”,强调生活世界限定了人的个性,限定了人的认识,因而只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了解人、发展人,培养健康心理的人。

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哲学启示

1.成人教育的社会地位从被鄙薄趋向协调发展

现代社会有“重点”、“中心”、“主要”等意识,强调事物的等级差异。教育领域中似乎只有普通教育才是正规的、正宗的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长期受到歧视和鄙薄。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化”,骚调各事物协调发展。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观念主要意图是消解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但我们同样可以类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迫问教育,难道在教育系统中普通教育就该成为中心吗?教育没有主次之别,各种类型的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获得相应的教育和提高;各种类型的教育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价值,这是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在各种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下,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思想无疑是成人教育走出被鄙薄境地的关键。

2.成人教育目的由一致趋向多元

现代社会的合法性的原则是“一致”(consensus),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同一性和标准化,人相同,物相同,事相同。后现代主义者则主张世界的“多元性”(plttrality)、“异质性”(heterogeneity)和“多样性”(mul-tiplicity)。学校不应成为制造单一模式产品的工厂,而应成为塑造多种各具个性差异的人的重要基地。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差异性的弘扬使我们获得了重新认识和反思成人教育的独特视角。

成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一切具备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人,根据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对其人力资本进行开发,提高其知识和技能,完善其人格,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给人现在的东西,而在于给人不断创造的“起点”。因此,成人教育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当前就业和顶岗劳动等“订单教育”上。应着眼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突出实用性,但是这里所说的“用”应包括“当下就业用”、“以后转岗用”和“未来发展用”。具体而盲,要真正实现多元的教育目的,急需解决的是办学主体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形式多元化、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结构多元化、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渠道多元化等问题。充分调动国家、企业、社区、个人和社会团体办学的积极性。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

3.成人教育系统从封闭趋向开放

后现代主义视教育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预定的过程。开放的成人教育要求我们要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需要与问题为中心来选择和发展合适的教育活动和形式,根据成人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和教学。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它有更广阔、更丰富、更便捷的来源渠道;教育手段更先进、更丰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教育使命更注重人生发展的引导,更关注入的潜能的开发。师资不再限于校内。全社会的资源都会被有效利用,国家、政府、雇主、工会、社区等组织都积极提供种种教育资源来服务于成人学习者,为学习者开发多种多样的学习平台。面对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交互融通,教育的渠道不再限于课堂的信息传播,网络等其它媒体会成为重要信息渠道。要充分挖掘网络信息时代的巨大潜力,发挥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便捷、高效、涵盖广、辐射面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广大学员提供“开放式”、“全天候”教学服务。

4.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从权威灌输趋向平等对话

目前,教育存在教师“中心”现象,成人教育也不例外。教师以权威者自居,把学生看成是自己加工改造的对象,师生之间存在等级差别。“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合作的探究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独到见解。学生是独立的人,决不是教师可以随意支配的。如果教师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采用命令、斥责、讽刺、挖苦,甚至辱骂和体罚等错误手段。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实现培养目标,反而会背道而驰。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需要,把学生个体道德、价值取向的多样化看作是一种正常状态,尊重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师只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威廉姆・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人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宜的理解”。

篇7

关键词:法医鉴定;问题;对策;分析

法医损伤鉴定是以应用临床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和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体损伤等问题,进行检验并作出伤害程度等的意见和判断,法医损伤鉴定属于临床法医学的范畴。临床法医学和临床医学均属于应用医学,但承担的任务却截然不同。面对损伤,临床医生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检查确定损伤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而法医损伤鉴定的任务也是为了对伤者损伤进行明确诊断,但紧接着的是对其损伤进行鉴定,明确有无损伤,是否新鲜及损伤程度。法医损伤鉴定因其自身具有的严谨性,必须做到客观、科学、合法,但伤者在前期就诊过程医疗行为的参与和后续法医据实鉴定的出发点不同,会造成伤者认为损伤鉴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解决。

一、法医在鉴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检查不够详细。对活体损伤检验进行鉴定时,法医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的临床检查手段外,还需熟练掌握相关的特殊检验方法。对于同一损伤的鉴定,需要采用多种方案检验,且对不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类,将其中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只能作为参考、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等类型鉴定结果区分出来。

2.鉴定时机不恰当。对活体损伤进行检验鉴定时,法医应按照损伤的具体情况、结局或后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及评估,因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鉴定时机不够恰当的问题,从而明显影响了法医鉴定工作的准确性。

3.医学资料滥用。个别法医在进行法医鉴定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审查相关的临床医学资料,而仅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严重的甚至直接照抄、照搬,在未进行客观、系统分析的前提下就直接作出了鉴定结果,从而明显影响了损伤情况鉴定的准确性。

4.鉴定机构重叠。随着《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颁布,我国的司法鉴定工作中发生了诈多的以重新鉴定为理由而进行多次及重复鉴定的问题。

5.监管缺失问题。因部分社会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出错后,无法像政法机关那样具有、纪检等相关部门进行制约和监管,并及时追究错案,虽然国家也对其制定了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但依然缺乏实际的监管与追究制度,从而明显增加了社会鉴定机构的错案发生率。

6.医疗费用不合理。我们在受理鉴定过程中碰到不少体表软组织挫擦伤、肌腱损伤、指骨骨折等相对比较轻微的损伤,在就诊过程中花费万元以上,有些是因为医药价格过高,有些则是伤者存在住院便是伤重,住院越久伤情越重的心态。伤者就诊费用增加,会加重其对伤情程度的预期,一旦损伤程度不够轻伤或以上,高额的医疗费用会造成双方扯皮,变成派出所十分棘手的调解难题和伤者对调解的不满,这样也造成了社会上的医疗资源的浪费。

7.伤者隐匿病情或者之前的外伤史。当事人被打伤后,处于自身经济利益、心理平衡等需要,总存在着把损伤结果夸大,或者把之前的损伤归咎于此次外伤。王某,59岁,争执过程中被他人抓伤左眼致角膜表皮剥脱,球结膜下片状出血,经数月治疗恢复后,左眼视力依旧很差,否定之前左眼有疾病及受过外伤为健康视力,最后带至三甲医院眼科专科检查,发现胬肉瘢痕,才交代两年前视力下降做过胬肉切割手术。

二、解决对策

1.构建及完善司法鉴定工作的监管制度。国家政府应构建司法鉴定机构独立法人制度,这样才能使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脱离出医学院和医院,并使其工作人员在登记于行政司法机关时,也同时吊销医师执照,从而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一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构建及完善司法鉴定机构的相关监管制度,以有效提高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确保法医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实效性及准确性,有效防止了重复及多头鉴定情况。

2.制定统一、规范的法医鉴定标准。国家政府应制定出一份统一、规范的法医鉴定标准及其条文释义,以有效强化法医鉴定的相关鉴定标准,并针对每一条鉴定标准附以详细的条文释义,从而统一全国的法医鉴定标准,有效防止部分重复及多头鉴定情况。

3.提高法医鉴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司法鉴定中会涉及到案件的相关真实信息,因此对法医鉴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法律不断的完善,作为法医应及时学习相关医学、法律知识,认真细致审阅被鉴定人就诊材料,对于临床医生就诊记录的内容应认真核实,对于前后检查报告单等材料应对比确定是否存在损伤,是否与外伤有关等。对于挫伤、擦伤、创口、瘢痕认真分别,细致测量,对于临界标准的损伤,应严格依照法律从旧兼从轻原则,鉴定就轻不就重。遇到疑难损伤,应积极寻求医学专家和上级部门的帮助。确定损伤程度时应严格对照新颁布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做到有伤必有度、有度有依据。

4.现行医疗就诊已经开展实名就医制度。只是在就诊时往往会存在只询问患者的姓名,而不对其身份信息进行确认的情况,这会造成部分冒名顶替现象的出现,对正常的办案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实行实名就医制度,医生在诊疗中尽可能的核实完善患者信息,减少冒名顶替现象的出现,杜绝隐匿伤病情可能。作为法医,在工作中遇到被鉴定人可能存在此次损伤前已经受到过外伤或者交通事故的情况应积极了解事情经过,通过平台查证当时的交通事故出警记录,或者通过问询被鉴定人邻居等生活关系较近的人去核实。当然,医院众多,不可能跑遍所有医院翻查被鉴定人就诊档案,但是对于已经反映的就诊记录应至医院认真核实,避免被鉴定人隐匿伤情对鉴定结论造成人为影响。

5.派出所出警民警在处理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人身伤害警情时,一是应及时用照相机记录或警务通摄像仪进行录像,保存纠纷双方受伤时或者伤后人身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既为后期法医鉴定提供了全面的资料,也杜绝了被鉴定人夸大伤情和自伤等诈伤可能。二是及时处理安抚伤者情绪,说明纠纷处理流程,适时的调解纠纷和办理案件,避免医疗费用不合理。

6.规范鉴定的程序。作为法医,在一些人身损伤程度鉴定受理前应及时介入,了解受伤经过,对体表损伤予以印证,在一些体表的挫伤、擦伤、划伤、创口消失前予以照相记录,保存损伤后的原始资料,指导完善各项医学检查,以便能及时明确诊断,对受理鉴定及时准确的完成鉴定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在实践中,临床治疗和治疗终结后的伤情司法鉴定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处于其中每一步骤的实践者都严格按照自己的程序,实事求是。临床医生为我们有效的保全医学证据,进行科学的疾病诊断,患者才能对自己的损伤有全面正确的认识,然后我们司法鉴定人员依据客观的损伤记录检查,出具科学的司法鉴定意见,为纠纷当事人双方所认可和接受。因此,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临床医师培训制度,有效的保全医学证据,进行科学的疾病诊断,提升鉴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规范鉴定程序,落实鉴定错鉴追究,使法医鉴定工作能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法医鉴定结论的公正性、客观性,突出其在各类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为和谐法制社会构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军,夏文涛.人体损伤程度司法鉴定指南[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07.

篇8

摘 要:目前,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现状是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授形式。传统艺术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艺术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探索总结出此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能够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艺术 教育 任务驱动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艺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更多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性学习的方式。

常规的教学法是――教师给学生演示所教授的内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做思考,沿用这样的方法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今的学生学习艺术知识存在“非零起点”与“非同一终点”,并且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能力发展、道德品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那么怎样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这一要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呢?

经过多年在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最能体现计艺术教学的特点,更适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艺术修养人才。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通常由以下若干环节组成。

1.设置情景,提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中,任务是一系列教学(学习)活动的中心,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载体,是联结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所以,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

要提出好的任务,必须明确任务的特点。根据实践和调查,任务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性。任务是当前教和学的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其最大的目标,离开这一点,任务无价值可言。因此,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大的教学目标对应“大任务”,小的教学目标对应“小任务”。“大目标”可分解成若干“小目标”,若干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小任务”可形成统一的“大任务”。

(2)情境性。任务是在事先创设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化的情境中呈现的。任务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使学生感到任务的完成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单一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式的任务,缺乏生活性和情境化,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没有相当的自觉性和主体需求,不会乐意参与教学活动。因此,任务要有一定生活背景,并且是要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用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诚信、禁毒、环保为题材,设计电子小报、迎新晚会、个人才艺表演等以达到学习、运用艺术内容的目的。

(3)探究性。任务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当前学习主题的兴趣,产生探索的欲望。探究性的任务往往是一系列的难度递进的小任务,学生在解决一个小问题后,带着成功的喜悦和兴奋,冲上另一个任务,就如我们玩电子游戏一样,过了一关又一关,趣味无穷。

(4)综合性。任务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科学习内容相联系,设计综合的任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综合的任务,可以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利用生活及经验来运用和巩固艺术知识问题。如呈现任务主题是“设计一张‘母亲节’贺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教学,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完成。

2.分析任务,逐层分解

在任务提出后,为了能让学生找到任务中的知识点,找到完成任务的突破口,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任务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必须对学生在信息加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不要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应该明确任务内容及其要求,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教师不必讲解或演示完成任务的全部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使他们尽快明确自己的入手点,并逐步提出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需要讲解演示的时候,教师也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背后的分析、思考及方法策略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操作规范。

3.分组实践、讨论,完成任务

学生在分析完问题后,他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很浓的兴趣。这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他们就学习方法、操作技巧进行介绍、交流、讨论,回顾取得了哪些经验,认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学生之间互为老师,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的资源差异。这样一次课下来,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成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任务驱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讨论沟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学生之间的观点、方法得以交流。同时,学生可对照别人的观点检查审视自己的观点,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他们智力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通过老师引导,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知识和修养。

参考文献:

1、列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托马斯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篇9

论文摘要:改革应用文教学,将教学内容渗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中去,与运用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革考试模式焕发写作课的教学活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但由于其固定的格式,单调的风格,再加上应用文的法规性、规范性、程式性、政策性和模式化的形式,缺乏文科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情节性。另外,由于学生自身又缺乏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和阅历。教师如果在教学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不良效果。那么,自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应用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就成为应用写作课老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生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情景教学法

所谓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具体将手的文中,创设出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节环节,从而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比如,我在教“求职信”这种文种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提前把班里的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其中3人任评委,3人任应聘人员,而且要求每组由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设置招聘广告,设计招聘单位及招聘岗位,而要求每位应聘的同学要回答3个问题,其中2个问题在大体设定的1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1个问题必须要临场提问,以锻炼学生临场发挥和应变的能力。而这15个问题都是在大学生应聘的职场中被经常提问道的,比如“请做一下自我介绍”“你的特长是什么?”“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如果你被录用你打算如何开展你的工作?”等契合现代职场的问题,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在仪容仪表,口头表达等方面来准备招聘会。招聘会结束后要求学生每组同学,向本组小组长写一份“求职信”,先由本组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本组评议,然后每组推荐一份大家认为写的好的求职信在班里进行交流。然后,由教师带领大家总结一份好的介绍信的写法。这样同学们对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有效的。

(二)实践教学法

高职高专校园的文化活动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很大。组织一个社团,需要具备相当的组织能力,而社团的运转,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文书。比如创办文学刊物、写稿组稿、编辑印发刊物、联系协调校内外相关事宜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修改、提高。比如,学校运动会的前两周,教师开始策划讲授相关文种,如开幕词、闭幕词、班级运动员入场词、新闻采写、运动会广播稿、板报宣传,运动会结束后,鼓励学生写作消息向校刊或动地报纸投稿。再如,配合“学习经验交流会”的活动,教会学生拟写举办经验交流会的通知;学些邀请函,分别向任课教师、师兄师姐、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的校友发出邀请;交流会上做好会议记录,并在会议记录的基础上整理出会议纪要。整个活动过程,教师参与并指导、跟踪,对学生写出的作品及时进行点评,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应用写作教学配合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外,让他们运用课内的理论知识自行解决现实问题,应用写作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案例教学法

教学中我们发现,举例具体、生动、典型的案例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讲述每种文种时不仅仅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应用文写作,还让学生联系对瑕疵文案的修改。而瑕疵文案的来源最好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取。这样血色和那个在自己动手写之前就已经能够杜绝一些常见的错误,从而写出较为规范的应用文。

(四)多媒体教学法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这样可选一种崭新立体化、快速化的写作课教学模式,例如师生在屏幕上共同鉴赏学生的习作,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坏境,建立以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可以更多地更直接地对一些写作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另外多媒体处理知识信息的多样性将枯燥呆板的写作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考核方式,焕发学生写作活力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目前应用写作课考试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学生考试目的是为了获得分数、获得文凭,而不是为了印证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写作能力;教师通过考试只是想给课程一个结论而已,而不是通过考试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以致出现考前教师勾重点、划范围,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等不良现象。为了使应用文写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把课堂评讲答疑、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纳入平时考核。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时,为了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从调查到最后成文的全过程,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然后让小组长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要让组长写调查计划,调查日记,并在每次活动中都标清楚谁干了什么,这样不仅要最后的调查报告而且还要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每个人的工作实际情况,教师依据这些实际情况再给学生打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合作,积极实践,争取了好成绩,又促使学生查阅资料、互通信息,相互协作,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就加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从而焕发了写作的活力和主动性。

三、结语

总之,应用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师应当努力探讨适合本课程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变化,方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职业,2007,(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