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区别

篇1

关键词: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对于很多的高中文科生来说,地理课程的学习一直都是十分枯燥、乏味且十分困难的,困难不是体现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而是表现在对整个的知识结构缺乏一个很好的串联,每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不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就容易导致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地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忽视对人文地理环境知识的整体把握,知识掌握不牢固,希望通过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推广,可以逐渐改善目前这种状况。

一、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

我们通常提到的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各种人文现象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同时还包括了人类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结构等。在分析人文地理环境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有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了对于人类现象的研究,人文地理环境讲究的是空间以及地方对于整个地理环境演变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研究人文地理环境时需要考虑到特定地点、特点地域、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人文特色以及相对应的人文活动,还要分析这些人文活动是如何形成的,与周围的地理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同时还要关注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人文地理环境所需要包含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人文地理环境还包括了对某个区域进行分析和对某个空间进行特定分析,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效的补充,除了对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引发自然现象的人和事进行分析,研究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性,简而言之,人文地理环境指的是在地球表面活动的人类所居住的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特有的人类活动,同时还包括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不断转变也就是人类社会化的不断转变,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部,人文地理环境的规模会因为该区域的多样性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如说:位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所代表的一种经济文化结构就是一种中原文化的代表,从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到产业、人口、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等,整个经济发展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不是别人可以效仿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水文地理环境特点。那么,与这种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比,整体性又是体现在哪里呢?

1、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说,不同地域之间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变,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也是不尽相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域所具有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关联的,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比较常见于亚欧大陆的副热带东部,具体在中国南方地区大部、台湾中北部、日本群岛南端、朝鲜半岛南端。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之间热力差别十分明显,在夏季来临的时候,亚欧大陆气压较低,就会促使高压向西北方向前进,从北太副高方向所扩散出来的东南带季风就会给当地带来十分丰沛的雨水。从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给亚欧大陆带来丰沛雨水的季风气候不是在该地域自然形成的,是与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相互作用之后,在气压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的,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的相互碰撞才导致了该种气候的形成和扩散,如果两个地域之间不会这样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这么美好的气候条件。

2、人类活动的相互串联

除了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串联可以表现出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外,人类互动的相互联系也足以说明人文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就拿上面提到的海峡西岸的经济结构来说,虽然说它所代表的结构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从海峡西岸和东岸之间资源的相互补充、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经济市场、人力资源、文化科技交流、资本的互相转移等角度上说,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很好的整体性,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而独立生存,与此同时,两个不同地区之间还在追求着各自的特点,以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类似于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共存。从不同地区的服饰、家族、宗教以及传统习俗的角度上说,这些人文特点之间也是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可以从另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的,需要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才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人文地理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高中地理学习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但其实不然,抓住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之间的区别,再对每个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和相互串联的地方,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掌握,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增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兴趣,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需要经常运用到这种方法,才可以做到融会贯通。

三、总结

地理环境包含了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地理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有利于自己学习效果,还有利于今后对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在这其中,就需要注意加强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掌握,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人文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要想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掌握,就必须搞清楚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整体性,只有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了把握,才可以从小的方面的,更加细致的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将知识要点掌握的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浅谈[J];新课程(教师版);2006(06):365-367

[2]詹爱军;用矛盾分析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教育革新;2010(06):254-256

篇2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肯定法。

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

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3、优选法。

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转换法。

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比其他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5、图示法。

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篇3

本文选用北京海淀区的《海淀区地理》、上海的《上海市乡土地理》、吉林省的《家乡》以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美丽的湘西我的家》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内容的体例以及内容的呈现三方面的编写特点,希望为我国乡土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一、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比较

乡土地理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是比较一致的。尤其是在自然地理要素方面,都涉及到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自然资源等内容,并突出本区域的独具特色之处。如在讲述区域的气候特征时,《上海市乡土地理》结合上海“大都市”的特点,除了介绍其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之外,还加入了天气与城市生活、气候与“商机”、“城市热岛”和“城市雨岛”等内容。而吉林省《家乡》中也介绍了吉林省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针对“农业大省”的特点,加入了气候与农业的内容,还涉及到由于特殊自然因素形成的著名景观“吉林雾凇”。

在人文地理要素方面,四本教科书都未按照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而是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诸要素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内容选择取向。《海淀区地理》紧握本区的三个最突出特征,即“文化古迹”、“科教重镇”和“中关村”展开设计,最后采用活动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海淀区的未来蓝图;《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没有明显的划分,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湘西地区苗族特有的建筑、饮食、服饰以及节日等,其内容极具民族特色。

二、教科书内容体例的比较

《海淀区地理》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以自然地理为主,介绍北京海淀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形以及气候等基本要素,使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地图”,并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四章以人文地理为主,介绍海淀区的先进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由衷地产生一种身为“海淀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全书整体的设计结构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比较简单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维。

《上海市乡土地理》打破了教科书以章为单位进行设计的传统,采用以专题为单位的方法编排课程内容。全书共分为七个专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每个专题后设有合作探究的栏目,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专题包含的内容很广泛,但并未将其中的内容进一步划分为课,这样的设计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留下了自由的空间,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家乡》仍然沿用地理传统的章、课、目的体例,章下设课、课下设目。整体结构比较传统,以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主线设计课程内容,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每目中除了正文之外,还穿插小资料、阅读资料、探究与实践、活动等栏目辅助学生学习,这样的设计体现出课程的新理念。

《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以课为单位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共十二节,课的名称新颖活泼,如“请到我家来做客”、“唱支家乡最美的歌”等。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角度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每三节正课之后是一节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丰富新颖,包括“我的家族树”、“我们的手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

传统的地理教科书以课文系统为主,追求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往往表现为“八股式”的长篇大论,枯燥而乏味,无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每一位教科书编写工作者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束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课程的新理念,四本教科书在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了大致相同的特点,即文字设计规范、简练;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四本教科书中在课文系统方面特色最突出的是《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书中设计出苗族同学咪彩以及土家族同学咚奎两个形象,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自然地引出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如“独具风格的吊脚楼”一课:咪彩和咚奎一起看画报,看到大城市里那些亮堂堂的高楼大厦,咚奎很羡慕,他说:“什么时候我家能搬出吊脚楼,住进这些大楼就好了。”咪彩说:“是啊,我也希望我家能搬出那座石头房子,住进水泥大楼里。”这样使教学内容很自然的过渡到湘西的特有建筑吊脚楼上来,而且课文读起来很亲切,似乎在读一本娓娓动听的故事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图像系统

教科书中的图像不再仅仅以辅的直观手段出现,而像正文文字那样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载体,这已成为教科书发展的共同趋势。通过对四本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分析,不难发现,书中的图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地图、遥感影像、景观照片、示意图、统计图、漫画等,有的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了美术加工处理,所以展现在面前的这四个地区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设计合理、色彩和谐、清晰美观。

《上海市乡土地理》中典型的城市气候这一专题,运用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图像。首先通过观察上海与我国其他四城市气温(降水)的比较折线图(柱状图),得出上海属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一结论。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先有文,再配图”的编写程序,符合课程的新理念。其次,在介绍“上海日照时数较多,沿海风力较大,利于新能源的开发”时,加入奉贤海湾的风力发电场、居民住宅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等景观照片,有利于学生把书本内容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成情感上的认同。天气与生活内容中,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因特网和电视台上的各种天气预报的图像;城市热岛内容中,结合气象卫星遥感资料显示的上海热岛图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认知的兴趣,增强了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三)作业系统

整体上看,四本教科书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作业系统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编排的位置也趋于多元化,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有出现。在课前一般设计一些与课文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既可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为下一步学习构建一个探究的平台;课中的作业系统比较多样化,可以是出现在某段文字或某个图像旁边的小问题,也可以是单独列举出来的说说做做、合作探究、课堂作业、活动等栏目,这不仅强化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后设计的作业系统在名称上与课中的区别不大,往往需要学生收集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等,将花费比较多的时间。这样既是对课程内容的消化,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上海市乡土地理》专题四,讲述上海人的组成知识点时,设计了丰富精彩的作业系统。既有读折线图思考:上海人口在1910年至1949年间为什么会急剧增长并出现两个“低谷”;也有让学生观察生活,举例说明外来人口主要从事的职业;也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针对某些不尊重外来劳动者的言行发表你的看法;还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班级同学家庭搬迁次数的内容。这样把问题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设计,是教科书中最亮的闪光点,也是新课程的一个比较大的创新。

四、结论

第一,从教科书的内容选择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要满足《课程标准》中乡土地理部分的相关要求。其次,应体现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选取对生活有用的乡土地理内容,立足于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最后,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素材,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二,从教科书的内容体例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不是按照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排,而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紧扣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要素展开。其次,强调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活动、探究等)编排乡土地理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创造的欲望,增强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

第三,从教科书的内容的呈现来看。首先,乡土地理教科书的课文系统应该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的模式和学科间的人为界限,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展开编排。其次,应选取与课程内容相关性大、表达力强、贴近学生生活、色彩和谐美观的图像编排进入乡土地理教科书,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运用形式多样的作业系统使乡土地理成为学生综合学习和地理实践的基地,这正是其区别于其他地理教科书的重要标志。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学习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31-01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二)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第二步审题,通过分析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形成解题的思路。

篇5

一、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较弱的一般表现

一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是综合性,第二是地域性。这两个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思维需要转变,对地理问题需要全方位认识。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时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而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造成学生对这类问题思维能力上的障碍。

二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比如很多学生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对热量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在分析一些特殊地区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正常的思维,对问题无从下手。

三是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如学习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一是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一步一步地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方式。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大陆飘移中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飘移;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二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对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要联系到物理课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为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三是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因此,地理教学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三、运用综合分析法,促进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分析综合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将复杂地理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地理事物的个别要素个别属性或个别特点;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别要素属性个别特点结合成一个整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理综合体,又是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如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时,既要从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又要从人文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各要素分别产生的影响,还要注意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产生的共同影响。

四、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法,形成逻辑思维能力

篇6

摘要:高一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学习困难,经调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理课的认识和学法存在误区。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图表法、理解和记忆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困难;学习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学不懂,学习困难超过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甚至出现了“恐地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学习困难的最主经的原因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二、高中地理学习的误区

1、对地理学科认识的误区。从初中升入高中,许多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形成对地理学科片面的认识,认为地理课就是区域地理,属于文科。

2、对地理科学习方法的误区:因为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文科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常常越学越迷惘,甚至无从下手。

三、解决对策: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地理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地理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文理交叉性。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而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他的工作是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授人鱼不如受人渔。”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渔”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终生受益。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科最有特色的学习方法包括:图表分析方法、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的学习方法。

(一)指导读图、图文转换、用图、绘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地理图表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表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二)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突破文理兼容性

地理科的文理兼容性,要求学生即要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去记忆,又要用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记忆与理解有机结合,会使地理学习妙趣横生,增强学习效果。

地理知识的掌握过程可以总结为:理解——记忆——应用——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周而复始,并逐步升华的过程。首先要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理、过程;然后把这些已经理解的知识具体化成为文字或图表,进行记忆;最后要运用这些记忆去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记忆的错误和理解的误区,进行纠正。再次理解和记忆,再次运用;……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

(三)循序渐进积累地理知识,构建地理学科“知识树”,突破地理综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知识再现和知识迁移能力,这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 “知识树”。

学习地理,不能一暴十寒,功在平时。首先必须有平时对“一片叶,一片叶……”的积累,然后串成“一条条枝”,再沿着这些枝找到共同的“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树”。在教学中,“知识树”的建立要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在学习新的章节时,先把各个知识点抓牢固、抓扎实,这就是“叶的生长过程”;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把用一条主线把本章节内容串成一个整体,这是“枝的延长过程”;在模块结束时,再把章节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用主枝联系起来;最后在高三的综合复习中,把各主根枝认真梳理,归到地理学科这一“根”上,从而形成 “知识树”。这种方法能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再现和梳理能力。构建“知识树”,切记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度综合,会导致学生断章取义,越学越迷惘。

“知识树”运用,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 “根—主枝—侧枝—叶”的过程。见到一比较生的地理事象,首先要在知识“存储器”中寻找熟悉的、类似事物,这就隐含了对地理事物的归类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就能不断地训练学生从 “根—主枝—侧枝—叶”,找到类似的事象,找到后要冷静地再现这个熟悉的知识点,进一步比较和陌生地理事象的异同,相同点照搬过来;对于不同点,再找其他方面的类似事物,依次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就能让这种知识迁移的速度加快,最后达到可以跳跃地,得心应手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生要会学地理,需掌握以上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学地运用这些方法,做到熟能生巧,必将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心灵钥匙;创新素质中学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的不平等师生关系。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的机会,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创新意识,开启学生心灵门窗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首先,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氛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探索与创新。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例如,我在讲到“区域地理”时,一学生突发奇想,结合中国古代史提出秦国的“远交近攻”是不是与地理区域有关?“是的”,我回答说:“你提的问题很有想象力和创意。其实这个远交近攻,就是从当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环境利弊,及其与国家政治活动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这就是古代的政治地理思想。这位同学肯动脑筋,值得表扬!”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潜意识的能量释放出来。“亲见其师”“乐其学”,要做到这点,作为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展现丰富多彩的知识魅力,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激趣的方法。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增举时事、联系热点,不俗的语言艺术等。我在讲到“大气”和“环保”的有关知识时,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思考题:“重庆的雾为什么比过去少了?天为什么比过去蓝了?这和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十分踊跃发言,兴趣盎然。

二、培养创新能力,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

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全国教育会议决定》中指出:“使学生尽早参与科技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地理教师而言,我们要有“创新素质”和“育才观”,成为勇于探索创新的“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我采取了“读议结练评”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让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和相互探讨问题的风气和创新思维的发散。“读”,是在老师的导学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议”,是学生间的讨论,师生间的共议,以此创造一个新的预约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留给他们发挥想象的空间。“结”,是抓住教材主线和重难点内容,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小结,做到纲举目张。“练”即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初步应用和实地操作。“评”就是评改课堂练习题。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操作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辩论,探索思考,不仅使学生兴趣大增,而且使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大展示。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取创造力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例如:在新课标中,将获取地理信息作为一项重要技能,在“活动建议”一栏中,提出可从报刊中剪辑资料,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从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人文地理中调查资料或从自己的感受中去思考资料、运用资料、处理资料。例如,我让学生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重庆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再如,让学生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重庆地区交通运输的特点。此外,我还让学生编辑小报,绘制图表,从而极大地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有效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我认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有创新的地理教学,培养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这是新时期对每个教师新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获取新信息,更新新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篇8

活动设计1:连环追问,动态生成

(活动形式)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相互评价。

(活动内容)问题1:假如你要创办一个工厂,选择地点时会考虑哪些因素?问题2:是否需找到符合上述所有条件的地点才会投资创业?问题3:不同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否一样?问题4:假设你要投资建甘蔗制糖厂、家具厂、发电厂、制衣厂、汽车厂等,主要考虑哪些因素?问题5:作为一个老板,建工厂是否仅考虑经济效益?

(活动意图)激趣是本活动设计主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潜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把学、思、疑、问结合在一起,给自主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情绪,就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学生自然能产生浓厚兴趣,主动进入自主探究阶段。学习兴奋度迅速提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补充中,影响工业区位的几种因素已被归纳出来。学生互评,师生共同直面问题、探索和发现,形成“动态生成”的地理课堂。教教材不如用教材教。教材的价值,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这部分跟区位有关的课程通过该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留下一份具有地理课堂特色的回忆。

活动设计2: 回马一枪,温故知新

(活动形式)学生发现并比较教材图3.3和图4.2的差异。

(活动内容)工业区位PK农业区位。

(活动意图)温故而知新是本活动设计主旨。为充分开展学生活动,采用开火车的办法提问,一个学生找一个差异即可。这样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复习与回顾,比较得出两种重要生产活动的区别,从而为之后的教学重点――工业的主导因素打下基础。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强调自然因素的影响,但社会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工业区位因素分析,提示从工业原料角度思考,将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分别加以说明,体现了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多样性。由于工业带给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而农业带给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生态破坏。大多数工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小,但部分资源密集型工业(如采掘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制糖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活动设计3:翻转课堂,有效教学

(活动形式)课前将表格发给学生填写。课上学生展示,由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填表1、表2。

(活动意图)这部分知识点是重点内容,本活动设计主旨是重在过手。因为教师教百遍,不如学生过手一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前提、手段,“不教”是目的。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即现在比较流行的翻转课堂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预习作业填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活动设计4:思考练习,总结提升

知识点1:工业的区位选择

(活动内容)某集团公司计划在某地新建有色金属冶炼厂。图1为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信息图(单位相同),读图完成1~2题。

1.主要从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集团公司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A.接近原料产地和市场

B.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好

(活动意图)考查工业的区位选择这一重难点是本活动主旨。第1题,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其运输量也较大,应布局在能源及运费成本最低的甲地,所以选择A选项。第2题,乙地工资水平最高,说明经济发达,社会发展水平高,环境优美。其余各项可用排除法,所以选择D选项。

知识点2:钢铁工业的布局与变化

(活动内容)钢铁工业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且区位是发展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3.世界钢铁工业受其区位因素的影响,布局变化的基本规律是:

A.20世纪初多指向煤炭产地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规划建设在港口

C.最早多指向铁矿产地

D.目前,多在既有煤炭又有铁矿的地方建厂

4.根据钢铁工业布局主要区位因素分析,下列钢铁企业所在地排序正确的是:

市场―①―交通 原料―②―燃料

政策―③―原料 交通―④―原料

A.①攀枝花②武汉③上海④鞍山

B.①武汉②攀枝花③鞍山④上海

C.①鞍山②上海③攀枝花④武汉

篇9

1.培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无论是什么学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才会积极思考。怎样才会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课堂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电影、电视、电脑,改变单纯依靠教师说教,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

2.课堂参与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其次,地理不同其他的文科之处在于活,学生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有教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的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如果课后自学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你每理解一点知识就在你脑子里更明确一些,日积月累就会培养成为你的地理思维,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易如反掌。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因为上课时间每一分钟注意力都很集中是做不到的,上课有明显的节奏感,必须将劲用在刀刃上,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3.关注生活、关注热点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关注当前的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最新的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地理学习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考查是通过热点反映出来。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试题从不回避热点,许多引起人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所以我们学习地理,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当今三大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在高三后期复习中,必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锐利的眼光捕捉与区域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将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效地融入到复习之中。

4.善于用图

地理高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组成是用初中地理提供素材。区域地理是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区域差异性又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由此可见,区域地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运用地图又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和复习时,尤其是在进行区域地理的教学和复习时,更应重视地图的运用,要求学生会读图、析图、说图、填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解决有关的问题。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有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考查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地理图表有地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类型。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经常运用图表,养成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篇10

在课堂上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地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兴趣。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1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三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

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2课时

第二周:亚洲的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周:日本2课时

第五周:一次月考2课时

第六周:东南亚2课时

第七周:印度2课时

第八周:俄罗斯2课时

第九周:单元检测2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2课时

第十一周:中东2课时

第十二周:欧洲西部2课时

第十三周:撒哈拉以南非洲2课时

第十四周:澳大利亚2课时

第十五周:美国2课时

第十六周:巴西2课时

第十七周:极地地区2课时

第十八周:复习(一)2课时

第十九周:复习(二)

第二十周:期末考试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要求: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全面的素质。

2、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同时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以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内容为突破口,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继承以往教学活动的长处,并不断深化、创新、拓展,形成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4、注意建立过程式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给在实施新课程中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用来记录该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作好整理工作。

5、将新课程教学实验研究进行反思,整理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将自己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的好的做法,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提炼,继续发扬光大,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教案、活动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积累经验,验证《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本学期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

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实施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

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8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x

k b 1.c o m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考虑到我们年级的实际情况,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地理课堂将会很少涉及拔高性太强的内容,以基础学习为主要目标。努力将课程讲解的浅显易懂,照顾多数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在作业布置上,挑选地理填充图册中较为简单的内容要求必须完成,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全部完成。

五、本学期预期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五带的划分及各带特征。

3.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六、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七、教学进度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4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也转瞬即到,忙碌的寒假就这样轻轻飘过,转眼正月十七就到了,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展开新学期的各项教学计划,执行并高质量的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一边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继续带七年级1—6班的地理课,兼任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从上学期的任务目标来看,一班和五班完成教学目标,其他个班级差强人意。所以这个学期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

二、教学计划

1、充分备课:在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充分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备好学情、教情,备好课标,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上好每一节课: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要认真主动的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3、检查与落实: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做好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的督查与主导。

对重要的知识要点一定要做好检查也落实,通过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4、做好单元检测的使用。

通过单元检测来了解学生的学情,来制定实际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今年中考的变化,尤其是地理的中考变革,作为初一的地理老师,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为初二的地理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5一、教学目标

共同完成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各类基础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潜能,增加对世界各地地理知识的认识,让学生们养成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精神状态。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认识大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七大洲的气候以及影响七大洲气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区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及南北两极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西部的地形与气候,以及南北两极的地理概况。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三章走近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美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三、重点、难点:

1、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能简单分析人—地内在关系;

3、初步学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结构和教学思路,把握教材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等,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作好铺垫。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设施,多方位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21

第二节人文环境22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23

第二节东南亚34-5

第三节印度36

第四节俄罗斯37-8

第八章第一节中东28-9

第二节欧洲西部29-10

期中考试11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节澳大利亚213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314-15

第二节巴西215-16

第十章极地地区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