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儿科学;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0.13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0-0-02

1概念地图相关概念及特点

这里所提到的概念地图主要指的是需要进行学习的人对相关主题构建的相关知识结构的视觉化表征。概念地图通常也被称为心智地图、思维地图、心智工具和思维工具等。换句话来说,概念地图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示手段,是人们对某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各种知识内容根据其蕴含的内在联系进行构建而得出的可视化类型的语义网络。概念地图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在相关知识所涉及的范围内学习者是如何将这些概念进行联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知识结构的细节部分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

概念地图主要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进行连接。节点是用来代表概念,一般都是选择几何图形或者一些图案等来表示。用来连接各个节点的连线代表在各个概念之间蕴含着各种联系,这些连线既可能是单方向的,也有可能是双方向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存在任何方向的。连接词也就是指在连线上面的文字,主要是对节点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作出的文字描述。

2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模型练习的优点

2.1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配合婴儿模型练习拥有几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比如说生动和形象。以往教师只能够利用一些抽象的文字以及比较简单的绘图等来向学生教授儿科临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样一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感受到儿科学习的枯燥和无聊,很难认真投入,造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没有有效掌握临床技能见习的相关内容。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能够利用一些大屏幕投影来生动地展示在儿科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将实际的操作过程进行很好的演示。

2.2信息容量大、操作简便快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丰富、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所以应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儿科临床技能学习的效率,而且能够非常有效地缩短教学过程所使用的时间。在课堂上利用比较少的时间,就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丰富的知识,增强对一些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以及教师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在下课之后,学生也可以复制和拷贝教学课件,这样一来,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也不需要慌乱地记笔记,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听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使教学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教学标准化、可重复性等特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科临床技能见习实践机会稀少等问题。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展示儿科临床技能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学生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控相关的知识,而且这种教学方式能带来更逼真的效果,还能使学生反复观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4丰富儿科见习教师的备课手段

儿科学主要研究小儿生长与发育所蕴含的客观规律,致力于增强小儿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练习属于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备课手段。教师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理论内容和实践相统一,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

3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3.1重视教师授课能力的提高

在儿科临床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即使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也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要想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然后把概念地图引入教学中。

3.2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防止产生误导

在使用概念地图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地重视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进行交流和沟通,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误导。

3.3结合教学内容,注意时空的容量度

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提供帮助,但是也应该避免过度使用,应该充分地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同时还应该重视时间和空间的容量度。不能够过多地、没有任何目的地去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儿科学教学过程都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当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很多的图或者很多的动画时,就需要使用概念地图多媒体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篇2

例如,“球”概念的形成过程:

体验――看到球,感受颜色,摸球,把球放在手里,拍球,滚球,踢球等活动体验了球的许多属性。

语言――球的发音与“球”联系起来,红球、白球、黑球等。

图画――首先认出球的图画,图画虽然不能滚动,摸着也不一样,但是图画和自己体验的球有共同点,然后画出球的图画(需要有球的直观来帮助理解)。

符号――认识并写出“球”的文字(完全脱离球的实体进行抽象表达)。

这四个过程是学生从实物直观到抽象表达的必经阶段,其中体验是对概念的初始感知阶段,语言是概念形成的发生阶段,图画是概念形成的发展阶段,符号是概念形成的稳定阶段。儿童在体验活动中发现事物的共同或不同属性,挑选一些共同属性自发形成概念。合适的体验能加速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然后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反复活动能澄清一些感知中的乱象,保留有效信息特征,如对物体长度、形状大小的认识,以及从二维的平面图形到三维的立体图形的认识都需要足够的实践活动。

语言是对体验结果的抽象表达,在活动中对实物的描述是客观对象在内心的具体反映,如用数词和几个物体相对应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认识事物的心智活动体现。实际上,在儿童没有对数字意义的理解之前一般都会先进行数数练习。比如从1数到100,然后再进行个数与数字的对照理解,通过做游戏或其他方式强化小数字的练习,达到儿童一眼就能说出物体个数的情形,这样就完全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

图画是活动对象在人脑中的再现,是离开实物本身来表达实物的一种方法。用图画来表示活动过程、内容,或用图画表达抽象的数目,同样能起到感受直观的效果,从图像中直接感受事物的大小关系、颜色差别、数量不同,甚至对图形间的关系进行直观推理或用不同的标准对实物图形进行鉴别。同时,儿童绘画也训练了儿童识记图画及动手画图能力,有时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间的关系后再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信息更为直观。

符号是熟悉客观对象后的一种高度综合的抽象概括表示,是一种约定的记号形式。数学符号是数学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一个“概念”浓缩成“便于处理”的形式,如十进制计数法、加减法算式等,总之,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符号运算的学科。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说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

“长度”概念。在学习长度概念时,首先让儿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然后用直尺去测量一下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的长、宽、高,这些直边的测量有助于儿童形成尺度常识,如半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一公分有多长,十公分是多长,甚至可以目测小数字长度(当然不能是太小的尺寸)。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可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去度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如可用儿童自己张开的手指宽度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桌子的宽度,要是儿童理解单位长度只是一个度量长度的参照标准,单位长度不同,同一个长度会有不同的数值,并及时告诉儿童大家公认的、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然后引导儿童对长度概念进行更广泛的理解,由测量直边的尺寸,逐渐过渡到弯曲物体“弯的”长度,可先用细绳子贴着弯曲的边,然后将细绳在直尺上去比对,就得出弯曲的边的尺寸。除此之外还要拓展一下儿童的视野,如测量特别长和特别短的长度时,单位长度的选择特别重要,像测量宇宙中的空间距离时,常用光年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而测量很小的空间距离时,常用纳米作为长度单位去度量。

因为儿童的思维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活动情境,所以测量长度可以帮助儿童对物体的形状有更细致的理解。如物体的大小、长度和高低以及物体间的相互关系(如全等),以及物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各边关系,三角形各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要求儿童能用直尺画出简单的图形,动手去做一做、剪一剪,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下认识几何图形的几何特点。

“基数、序数”概念。当儿童对一堆东西进行数数活动时,容易出的问题是多算或少算,那就要提醒儿童物体排列的顺序或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排序才不会出错。另外,让学生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差别,序数相当于给物体一一编号,带上标签,便于区分,而基数则相当于考虑一堆东西的整体数目,两者意义绝不相同。

“比多少”“加减法”与“分开”的概念。“比多少”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儿童在开始比较时,一般是依赖图画、情境比较两类物体的多少。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两类物体的多少画出两类不同数目的图形,这样就自然形成了“比多少”的概念,但这必须在儿童形成稳定的小数目概念之后才有效。加减法是在“比多少,多多少,少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角度的改变,在书写算式时,有数字与抽象符号“+”“-”“=”的共同组合,所以烘托某种情境氛围,使学生增加关注的力度去理解加减法的运算很重要。如:“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2只,问树上有几只鸟”或“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3只,问树上有几只鸟”,最后让儿童大声阅读自己列出来的数学式子。

把一堆物体分成几个小组,分法有好多,例如5=3+2,5=4+1,5=1+2+2,5=1+1+1+2,5=1+1+3,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维,让分的几组再进行“合成一组”,这样有收有放,可开发儿童的逆向思维,让儿童有更多的思维成分在活动中。这样最终使儿童明白,其实加法、比多少,减法、分开这几种算式在数学上只是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图形”概念。儿童在观察、触摸、拼接、折叠、组合、拆分等摆弄各种玩具时就对空间物体进行着了解,甚至很感兴趣。在这种活动中,对平面图形的平的、直的、弯的、边、角、面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概念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立体图形概念有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在成人的引导下能用语言表达。儿童能从一堆几何图形中找出某一个或者一类图形,用不同形状的图形拼接成一个机器人或鸟之类的图画,说明儿童对于一些图形的形状和性质是有一定感知的。

几何图形中的“比多少”是要训练儿童的眼睛识别能力及直觉思维能力的活动体验,如“这个三角形比那个三角形要大一些”,“这根小棍是四根中最长的”,并可以通过实物比照去验证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容积”“质量”“时间”概念。长度不同的物体,可用眼睛去观察其长短的不同,或直接去比对,看到底哪个更长一点,但不同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则不容易用眼睛直接去目测出正确的结果。因为当容器的形状不同时,液体形状会随着容器形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比较容积时就会产生错觉。这种错觉来源于儿童对容积形状的大小附加在容器的大小上面。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让儿童亲自在活动中体验,去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首先让儿童体验一样多的溶液倒进相同的杯子中,其容积是相同的,然后将几个小杯子里的液体倒进大杯子中,体会大杯子装的液体比小杯子多的事实,最后是确定容积的单位(比如一个小杯子),可以去度量大杯子的容量,或者不规则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大杯子的容量尽量是小杯子的整数倍),甚至可以将实验作为训练加减法的实验模型。

儿童对质量的感觉来自于自身的体验,起初可让儿童两只手同时拿起两个小物体,感觉一下谁重谁轻,然后在天平上检验。让儿童理解质量的实物单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选择已知重量的小物体作为实物单位,然后在天平上度量其他物体的质量。在比较物体轻重时仍会受到视觉上的干扰,正如一个儿童会感觉“一团棉花比一小块石头要重一些”,体验活动须使儿童认识到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大小无关,区分物体的大小和其轻重不是一个概念,这很重要。

篇3

【关键词】儿科学;基于团队的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18)25-0106-001

1兒科学的学科特点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是临床医学专业一门主要的课程。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具有内容抽象,不易理解记忆,缺少形象的感觉刺激等特点,尤其是剂量、数据较多,记忆起来颇有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理论授课为主,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儿科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儿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

TBL教学模式首次由美国LarryMichaelsen教授提出,最初用于商学院[1]。TBL是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新型主动学习教学模式[2]。传统的基于演讲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教学法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主要记忆课堂讲授的内容,而TBL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目前TBL在欧美等国家医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药理学、产科学和护理学等[4-6]。然而TBL在国内医学院校教学中仍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在某些学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为了提高儿科学教学质量,我们在临床专业(实验班)学生的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了TBL教学法。

3TBL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每个TBL课程分三个阶段进行:预备阶段、准备确认测试阶段和课程概念的应用阶段[7]。

(1)预备阶段。提前2周告知学生要讨论的话题,将教学大纲和指定材料分发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预习,熟悉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

(2)准备确认测试阶段。个人准备确认测验(iRAT):课堂前10分钟进行个人测试,测试内容由20道侧重于基本知识点记忆、理解的多项选择题组成。在收集了个人测试答卷之后,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团队成员进行合作、讨论和达成共识,重复同样的测试,完成团队准备确认测试(TRAT)。测试完成后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意见或疑问,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大约10分钟。准备确认测试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基础来处理第三个阶段将要提出的更综合的问题。

(3)课程概念应用阶段。我们精心改编儿科临床典型病例(如肺炎、腹泻病、小儿惊厥),让团队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为教学工作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解答和总结。待组内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表团队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组间讨论。最后,老师总结归纳该单元的学习情况和进行同行评价。

4TBL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我们在将TBL教学方式引入儿科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体会,要保证TBL的顺利实施,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TBL教学内容要反复推敲。在TBL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关键。我们选择常见的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疾病,根据预习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与要求,针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编写儿科学教学大纲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认真准备各单元的个人和团队预习测验考题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所需的临床病例。

(2)不随意变动小组成员。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7人,以小组作为团队的基本单位,儿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组内和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小组必须合理组织,合理管理。小组成员一旦确定下来则固定不变,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力。

篇4

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主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形成概念、如何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事物、并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但是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美国幼儿科学教育重视让幼儿认识科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更要使幼儿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的。可见并不同于我们,总是告诉幼儿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哪位科学家发现了电或者看看老师的科学实验演示等等,只是一些纯粹的概念型知识。对科学认识的广泛使得美国的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科学精神的树立。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可谓是真正的丰富多样,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案,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符合季节的课程,有系统按顺序进行教育。在每个班的教室中都设立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儿童实际操作活动的“科学中心”,里面有动物角、植物角为幼儿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喂食、浇水等学习基本的的动植物养植常识,从中自然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篇5

1、科技教育大背景

(1)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曾说过:“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指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布满矛盾、竞争的世界”、“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确,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和否。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喜好和愿看的、具有一定操纵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

(2)《中国青少年指导纲要》中针对我们面对的0——6岁的孩子更是提出了符合孩子年龄特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相关目标,涉及到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这四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单纯是以往的常识活动,而是把对孩子科学素质。科学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3)幼儿园二期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较前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也给原有的教育理念带来了冲击。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强加于人的,科技教育同样如此。幼儿科技教育既要求在幼儿毫无压力的情况之下进行,又要求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使他们自愿地、自然地、自为地感知身边的各种科学技术,从而使学科学的喜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科技教育应培养幼儿对“身边的科技”广泛、持久的喜好,使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获得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的深层价值,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喜好,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往获取知识、熟悉事物。

2、科技教育动态概述

(1)全教协会的会刊《幼儿》刊载了美国幼教专家玛丽和特丽萨撰写的文章,题为《幼儿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教学方案如作甚好》,反映了美国幼儿科技素质培养的教育动态。她们以为,科技在孩子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在幼儿园中,孩子不但可以使用计算机、显微镜和计算器,而且还可以发明一些简单的机器,或拆开一些已有的机器往探究它们是如何工作的。玛丽和特丽萨提出的全面实施幼儿科技教育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即:环境、课程、室外课堂和家长参与。

(2)我国幼儿科技教育概念界定: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过幼儿自身活动,对四周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纵、发现新题目、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低级科学概念,初步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产生学习科学的喜好,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过程。总之,幼儿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教育。

二、我园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

1、科技启蒙教育的起步

《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将“学校要办出特色”作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为此,我园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在市、区、局有关领导把“幼儿园办成具有科学特色的幼儿园”的建议,结合我们这几年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探究成果,进行了“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初论”的课题探究。经过几年的科技教育探究,使幼儿园初步形成了科学特色的教育氛围。

2、科技教育内涵的重新熟悉

在二期课改的今天,为充分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园教师正开始尝试多元的活动样式的探究,积极寻找实施科技启蒙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为了实现“科技启蒙教育”的办园思想,真正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进步,为今后构建园本课程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参和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老师必须对幼儿科技教育的内涵有重新的科学的熟悉,所以我们翻阅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的书籍,并在自己和孩子的共同活动中,边实践边反思。

3、科技启蒙教育目标

篇6

一、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常常借助自然角、科学区和墙饰等让幼儿尝试、探究,使他们亲自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自然角,我们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金鱼、田螺、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变化随时丰富内容。如:春季,种植大蒜、花草;夏季,摆满幼儿自带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以及在海滨旅游时的收获;秋季,则以“丰收的喜悦”为主题,展示孩子们不常见的棉花、玉米、花生、小麦、高梁及向日葵等农作物;冬季,展示师幼共同制作的动植物标本。此外还准备有动植物观察记录本,引导幼儿随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科学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活动材料,以便孩子们操作。如: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望远镜、三棱镜、多棱镜、潜望镜以及有机玻璃等有关光的游戏材料,别针、铁粉、沙子和各种形状的磁铁以及磁铁玩具等有关磁的游戏材料,木块、铁钉、橡皮泥、塑料瓶、普通纸、蜡纸等有关沉浮的游戏材料,电珠、电池、金属丝、玻璃棒、塑料棒和碎纸等有关电的游戏材料,纸杯、棉线、喇叭、海螺、塑料管等有关声音的游戏材料,能旋转的纸蛇和各种各样的风车、降落伞、风向测速仪等有关风的游戏材料,还有天平、不倒翁、陀螺、平衡小丑等,其中有的材料是我和孩子们制作的,孩子们百玩不厌,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在墙饰方面,我们通过集体讨论研究主题,产生了“有趣的海底世界”“奇妙的天空”“想家的小鸟”等多幅集体创作画。其中 ,“想家的小鸟”这一墙饰,是孩子们看到绿化队的叔叔砍倒了幼儿园内两株生病的大杨树后所引发的联想:大树被砍,剩下伤痕累累的树桩,远处耸立着座座高楼,沙丘在向森林逼近,林中的小鸟因失去家园而伤心地哭泣……从中,孩子们初步懂得了环境与人和动物的关系。

二、给予适度的引导,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地限制和干预,应给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必要时可进行适度的引导,启发幼儿做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玩磁铁游戏时,孩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两块磁铁有时吸在一起,有时互相排斥。当孩子们问我时,我没有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磁铁都有这种怪现象?还是只有你手中的磁铁会这样?”这下激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操作。后来,当孩子们发现所有的磁铁都有这种特性时,我又提出如何利用磁铁的这个特性,制作玩具,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个孩子将糖纸做成小人儿,粘在一个圆磁铁上,然后,用一块相同的圆磁铁“推它”,结果,小人就旋转起来了,同伴们纷纷效仿,体验到了自己解决问题、制作玩具的快乐。

为了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扩展和增加材料,我们和孩子共同制作了“奇妙的问题箱”,并且采纳了孩子们的提议,给问题箱包上了防雨布。从此,这里装满了孩子关注的问题,有他们自己画的问题,有爸爸妈妈帮助写的问题,也有自己说的问题(录在录音带上),更有趣的是一些孩子把小虫子、鸽子蛋、杨树花等实物也装进了问题箱。对孩子来说,探索和发现永远是有趣的,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问这问那。

三、利用自然环境,扩大幼儿的探索空间

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我不仅利用春游动物园和冬季采摘的机会带幼儿亲身感受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而且在活动的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以 “绿野基地亲子游”活动为题,精心安排了“森林寻宝”“沙滩排雷”、“小河摸鱼”“沙丘滑沙”等活动,让孩子们看看、摸摸、闻闻、听听、说说、尝尝,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教师、家长的启发下,感知、发现和思考。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所提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篇7

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篇8

1中医儿科学课程应该向孩子一样生动有趣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进步,高等教育不断的变革,中医儿科学也和其他中医临床教学一样,教与学不时会发生一些碰撞,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讲授水准,适应新时代高等中医教育要求,是每个讲授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医儿科教师就要立足于中医教育与儿科特色这二点,提高自身教学修养。小儿脏腑娇嫩,生机蓬勃,这种天然的学科活力与教学艺术融合就可以成为生动有趣。

2讲授者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中,之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应用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对这些基础知识不只是一般的领会理解,而需深刻体会,以便需要时信手拈来,解释分析儿科临床问题。讲授者对小儿生理病理及各个疾病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讲解不是简单重复过去所学,而是融汇了自己多年研习及实践体会的解读。这样学生可以感同身受,不会乏味。

3讲授者要有切实的临床体会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掌握儿科疾病的诊疗方法。而疾病的表现千变万化,教师单凭口头和文字描述,形式单调呆板,学生有时不易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教学人员必须承担一定量的临床医疗工作,对小儿疾病的诊疗有切实体会,能够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讲授中无论理法方药哪一个环节,学生不易理解,或者需要强调,加强印象,甚至为了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绪等等都可以举例引证。如一味药,一个方,一个病案,教师是亲历者,生动地描绘给学生,学生会很有兴趣。举例不仅要讲得,还要讲失,他人的弯路会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对于典型病案尤其感兴趣,教师结合课程适时提出一个临床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围绕病例逐步深入的提出若干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了解与掌握。诊断与鉴别诊断常常是学生头痛的事,教师结合临证案例会让学生轻松释疑。总之,中医儿科学这门临床学科,需要教师时时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实际案例,但教师自己的亲身实践讲起来更生动,更深刻,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临床活动,实践中注意收集一些对教学有意义的素材,融入教学中,这也就是教学相长。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汲取信息的能力极强,甚至超过了教师的能力。如果教材的内容只是一般的常识,没有特殊之处,学生自学很容易理解,并且他们还可以通过教材以外的其他途径如教学光盘、互联网等很容易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资料。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如果仍然毫无新意地图解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可能不大。因此,有时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角色和地位,由课堂上的绝对权威转变为一个倾听者,场外指导,答疑解惑者。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激发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自学教材,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共同解决。这样就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角,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材中的幼儿急疹、风疹等疾病,很容易理解,只需记忆,就可以让学生自学,自己在网上找皮疹图片加深记忆,然后提出问题,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概括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与教,学生学的积极,知识理解的扎实。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积极性决定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力。

5中西医取长补短

篇9

【摘要】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病例的创设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中医儿科学为例,在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好教学病例,以选择好的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育学; 中医儿科学/病例研究; 教材

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病案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案例即“病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病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选择好案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用形象的病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中医学理论感性化,既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中医儿科学为例进行探讨。

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创设

1.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收集 病例的收集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来源于医院完全真实的典型病例;二是来源于名家的完整的典型医案;三是中医儿科学的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的模拟病例,这类病例的优点是重点突出,逻辑性较强。但如果缺乏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常无法编写,即使勉强编写出来,也常常不够完善。多数情况下,教师将收集到临床真实病例,加以整理、设计、并编写成教学病例,同时将一份份教学病例按系统归类、编辑成诊疗演习资料以备用。

1.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要求 收集的儿科学教学病例应符合以下3个要求:(1)科学性: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2)典型性:病例必须生动、具体、有代表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多样性:病例是为教学服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阶段必须选择不同难度及深度的教学病例。教学病例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才能激发学生好奇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在中医儿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简单明了的教学病例,如肺炎喘嗽,案例仅仅为风寒或风热、或痰热闭肺型,未涉及他系;当理论教学即将结束时应选择相对复杂一些的教学病例,如表里同病或实虚热寒夹杂或多脏病变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案例,如儿童哮喘案,选择案例为发作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肝脾肾三脏虚;标实:痰湿、风邪等临床常见的复杂的案例。

1.3 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创设 将收集的中医儿科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应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创设一些有助于教与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习、探索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儿科学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一般在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3.1 问题要设在重点、难点之上 学习知识要善于解决重点、难点,若能在重点、难点这些关键点上突破,如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方面。其他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1.3.2 创设问题要把握好“度” 所谓“度”就是难易适中,太容易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放弃思考。因此,问题有相对难度和深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析出来。这样,一则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二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有趣味性、思考性,甚至挑战性。有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出发点,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使学生有急盼一试的冲动,顿悟之后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如脾虚致的痰湿咳嗽案,诊断是乎不困难,治疗时需本着治病求本原则,而在本案中“脾虚”和“痰湿”谁是本,谁是标;而脾虚易肝木所乘,小儿生理特点,是脾不足,肝有余,标本因果关系如何,如何辨证治疗,仅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五行学说、藏象、临床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克服高分低能的倾向。

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 教师按照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辨证分析、病证诊断与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顺序向学生讲授某一疾病时,学生对该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尽管应用儿科学教学病例导入新课及课堂举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局面。要使学生在“听”、“记”的基础上,再经历“思”、“用”两个阶段,才能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在某一个系统疾病讲完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积极阅读教材、思维,并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定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着重在于引导、矫正、并作总结性发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2.2 诊疗演习 将三级甲等中医教学医院中疗效较好的、典型的、较规范的、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案例以及病案资料收集全面而较规范的名老中医的医案作为诊疗演习中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信息收集全面、书写规范,具有较高学习价值。扮演医生的学生事先不接触教学案例,但要复习和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诊疗演习的之前仅将案例中的病史部分的内容全部提供给扮演患者的学生,并要求其复习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知识,同时还要将“患儿”的病史熟记于心,这样,在演习中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克服其局限性 病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有三点不容忽视: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授,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其三,病例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病例的创设和课堂组织讨论。病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3.2 重视教学环境 病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病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病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能提供模拟仿真环境,病例教学的效果将更佳。

3.3 教师角色 在病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病例教学的全过程。故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病例,课堂上要指导病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病例中的特定问题,从病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还要要引导学生探求与病例的相关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教师要负责病例更新,使病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

4 检测效果

200604~200809对本校05级中医专业的3个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其中2,3班设为试验班,在中医临床课程(其中有《中医儿科学》)中以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班为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对试验组学生99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检测。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9%。部分结果显示,72.8%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提供的SSE(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教学提纲与病例表示满意,83.7%的学生认为提纲与病例可起到引导思维、突出重点的作用。94.6%的学生认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93.5%的学生认为能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88.0%认为能提高合作能力。98.9%的学生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能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书面考试。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391,P<0.05;bt=3.942,P<0.01。

5 讨论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高专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助于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医学文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学学科进展方面的理论,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有助于培养医学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1,2]。在案例创设中,注意所选的病例是否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在精选教学案例时应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先进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教学案例,同时案例还应具备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简洁并能包含丰富的信息;围绕案例能提出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学生能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案例。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3]。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进行中医临床理论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案例的创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罗悦性.病例讨论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2(6):379380.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1 ~ 2002学年上学期开课的第一临床医 学院98级中医本科班作为实验对象。

1.2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等6版《中 医儿科学》作为授课教材。

1.3教师由我院儿科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教授、讲 师任教。

1.4方法在中医儿科学总论部分教学中,采取一种过渡性 的方法,即教师讲授部分重点内容,学生自学部分内 容,教师辅导答疑,以便使学生逐步适应PBL教学法, 并让学生掌握一些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 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各论中,选择肺系疾病、脾 胃疾病两大单元,采用PBL教学。每单元实施步骤如 下:

    1.4.1预见习:在大课未讲之前由带教老师带领学 生先到病房见习下次要讲课的有关病例或模拟病人, 让学生自己采集病史、查体,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 识,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自学。

1.4.2自学:课前发给学生由儿科教师根据教学大 纲要求编印的PBL教辅材料,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难点 重点以及自学提纲、病案、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学生根 据问题进行自学,查找资料,自己解答在预见习中提出 的问题及提出疑问,作好讨论准备。

1.4.3课堂学习与讨论:课堂上50 ~ 60%的时间用 于自学和讨论,40 ~ 50%的时间由教师精讲和总结。讨 论先由教师主持,逐步过渡到由学生主持,教师酌情给 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 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将教学内容自然 地融合于一系列的临床问题之中,使学生既掌握教学大 纲所要求的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训练了临床思维。

1.5评价

    1.5.1全部课程结束进行期末考试,并进行考试分 析,评价学生的PBL课程与非PBL课程的学习效果与 教学效果。

1.5. 2学生评价:全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调查 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并进行结果分 析。

1.5.3进人临床实习后进行追踪考核„

    2.结果

    2.1理论考试按传统方法进行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论述题及病案分析等。平 均成绩78 +9. 26,与往几届相似;病案分析及应用题较 以往几届学生均答得好,分析较全面。

2.2学生评价课程结束后,我们给学生发了一份含20个问题的 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

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该教学法给予肯定,约 95%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 床思维能力。

3. 讨论

    3. 1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能力长期以来,我院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采用传统 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从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讲 到辨证论治。近些年来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 大都是增加一些病案分析、幻灯、图片等,基本教学法 没有大的改革。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讲授。然 而对于大学4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 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及中医内科学等临床科目,对于 中医儿科学尤其是各论中辨证论治等一般内容,完全 能自学理解。因此,对教师的枯燥重复讲解普遍缺乏兴 趣。作为临床学科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 老师的临床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使他 们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新 型的21世纪的医学人才,是我们进行PBL教学法改革 的目的。

PBL教学法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它以重 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的传授⑴,因而检验这种教学法的 教学效果重点在于经过这种训练以后学生的能力如 何。因此,我们对进人临床实习后的98级学生进行追 踪考核,考核由儿科门诊、病房带教老师协助完成。考 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处方用 药等处理。结果该班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较以往几届学生均有提高。理论考试中,病案分析及 应用题较以往几届学生均答得好,分析较全面。

3. 2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诸多能力中,临床能力固然最为重要,但自 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亦会对今后 的实际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 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 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以独立自学为主,教师 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使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 调査问卷结果统计表明,87. 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 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帮助,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启发临床思维。

3. 3提高了学生组织表达能力课堂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在初期,学生 尚未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讨论不知如何着手,语言支离破碎,思路紊乱,经常出 现冷场。67. 5%的同学表示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启 发、引导和锻炼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将自己对问题的观 点组织成有系统、有条理的语言文字,且能由口头清晰 地表达出来,讨论热烈,有时出现激烈的争辩。学生认 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知识记得牢,并且提高了 语言组织表达综合能力。

3. 4存在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巳证明,PBL教学法是一 个成功的,带有方向性的教学方法。然而,PBL在中医 教育领域毕竟刚起步,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上的运用尚 未见报道,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我们亦仅在中医儿科学 肺系疾病、脾胃疾病两大单元内容的教学中,进行PBL 教学法初步'探讨。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3.4.1学生不适应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部分学生未按要求进行预习, 其原因主要是不习惯(53.8%)、没预习(25%)、不敢 (13. 7% )、不懂(7. 5% )。说明虽然学生对新的教学方 法持肯定态度,但相当部分同学尚未能适应。

3.4.2问题的设置与课堂讨论部分学生认为有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要求提高 难度以进一步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学 生还大有潜力可挖。另外5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时 间合适,约41%的学生则认为不合适,其中60%认为 时间过少。因此,如何安排适当的课堂讨论时间,仍需 进一步探讨。

3.4.3与现存中医学教育模式的冲突我们仅在中医儿科学部分课程中实施PBL教学 法,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在全部课程中推行,但许多学生担心的仍是书本考试问题。并且由于学生人数多,在现有条件下,见习时间不足,许多学生反映机会太少,影 响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