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结合的作用

篇1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而放射治疗对多种恶性肿瘤疗效确切,通过放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是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之一[1]。由于放疗的同时也常常引起一系列放疗副作用,影响放疗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特别是到位的有效护理是治疗的有力保证。笔者所在医院对57例放疗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有效地缓解放疗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7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肿瘤放疗科患者,男30例,女27例;年龄34~62岁,平均55岁;原发疾病:直肠癌6例,食管癌4例,骨癌5例,子宫内膜癌5例,宫颈癌9例,肺癌12例,肝癌10例,乳腺癌6例。

1.2 放疗方法 局部直线加速器治疗15例,放疗42例。1个疗程照射次数为15~30次,每周5次,周六周日休息。

1.3 放疗副作用表现 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有全身损伤和局部组织损伤,全身损伤有消化系统副反应和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疗初期患者常出现口干、大便异常;在放疗中、后期,患者可发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骨髓抑制:多发生在放疗后期,表现为全身乏力,血液学检查发现白细胞(WBC)总数下降。局部损伤有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等;

1.4 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

1.4.1全身反应 主要包括:(1)肢倦乏力,表现四肢无力,久卧多寐,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同时服用中药益气养血之品(如四物汤,八珍汤等)。(2)食欲不振,表现为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不适、嗳气等,护理人员应嘱患者多吃水果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饮食消食开胃之品,并少量多餐,可配合服用有健脾和胃消食功效的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等)。(3)骨髓抑制,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血象和体温变化,如果血细胞计数明显降低时应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饮食卫生,病房用紫外线消毒,并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大小便有无出血情况等。骨髓抑制期免疫功能下降,可服用扶正类中药以提高免疫功能(如十全大补汤等),饮食可补充高蛋白质食物,如牛奶、瘦肉、鱼等。

1.4.2 局部反应 主要表现包括:(1)放射性皮炎,放疗区皮肤发红、瘙痒、水疱、甚则破溃等。护理人员应嘱患者使用低温清水清洗放射区皮肤;瘙痒部位,切勿手抓,以免导致皮肤破溃、感染;渗出性皮肤反应,可暴露皮肤损伤区,促其干燥愈合。放疗部位皮肤不宜暴露在阳光下和涂擦粉剂、油、膏类药物,大面积皮肤损伤时要停止放疗并对症处理,合并感染时要抗感染治疗,并保持创面干燥清洁,以利愈合。(2)黏膜反应,口咽部黏膜充血、水肿、疼痛,甚则口腔黏膜溃疡,进食困难。此期应嘱患者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软毛刷刷牙,可饮冰水,忌烟、酒,禁食过冷、过热、粗糙食物。饮食宜高营养流质或半流质,如莲子羹、豆浆、牛奶等,可配合服用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之品,口腔黏膜溃疡者可用桂林西瓜霜、金黄散等保护黏膜。(3)放射性肺炎,表现咳嗽、少痰、气短,甚则呼吸困难,甚至发热。治疗以中药清热养阴润肺为主(如养阴清肺汤等),饮食应多服用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之品,如冬瓜、白木耳、香菇等。(4)放射性食道炎,表现为咽下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一般症状较轻,严重者可出现胸部剧痛、发热、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因此,医护人员应警惕食管穿孔或食管气管瘘的发生。对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可应用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食管动力药等,病情轻可以配合内服中药清热解毒、凉血滋阴之品。饮食选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为宜。(5)胃肠道反应,常见表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可配合内服中药旋复代赭汤和胃降逆。并指导患者少食多餐,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鲜奶、酸奶等。(6)脱发,放疗后患者头发部分或全部脱落。患者应戴帽子或头巾保护头皮,配合服用中药滋阴养血生发之品(如当归补血汤等)。

2 结果

本组57例,发生的各种副反应经中西医结合护理15~30 d明显缓解,并经过1~6个月的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放疗发挥抗癌作用,是因为放射线本身具有能量,即辐射能。在放疗中,辐射则可作为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即通过射线与癌细胞间能量的传递,引起癌细胞结构和细胞活性的改变,最终杀死癌细胞。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放射线作用于生物体产生次级电子引起电离直接损伤DNA分子[2],或通过射线与生物组织内水分子作用产生自由基损伤DNA分子,当损伤超出细胞的修复能力时即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破坏。放疗对正常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一样的,所以放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产生相应的副作用,同时患者对放疗存在心理恐惧。因此,护理在放疗后的作用突显重要,如果护理不到位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加重副反应损害,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并给下一步放疗带来困难。因此,针对所产生副反应的不同机制,在配合内服中药调理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1)病因护理,如全身反应的疲劳乏力,主要是因为人体耗费大量能量进行自我修复、疾病带来的压力以及放射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所致,护理人员应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指导及营养调理。放射性肺炎主要是因为胸部放疗次数较多,剂量偏大所致,西医没有特效方法,而传统的中医认为是由于辐射的燥热灼伤了肺阴,可以采用清热养阴润肺为主的中药治疗。(2)病位护理,在腹部放疗患者可因消化道充血、水肿及消化酶分泌的减少,影响胃肠道功能,护理的重点是饮食调理指导。而放疗局部皮肤护理重点则放在皮肤的保护和损伤后的干预,如保持损伤皮肤干燥、避免感染等方面[3]。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长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优势互补,效果明显,特别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减轻放化疗副反应等方面是西医不可替代的。但肿瘤患者服用中药也应注意宜忌,根据身体状况、脾胃功能等辩证施护;用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温肾助阳或滋阴补血等补益方法时,一般所用的药物的药性比较平和,若服用无不适,可以较长时间服用。服用活血化瘀药物如身体有出血倾向要慎用或停用,服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肢体的温度、分泌及排泄物是否带血等。脾胃虚弱者要慎用寒凉药或减少服用次数。

总之,放疗科护士应灵活掌握辨证施护的方法,并通过合理的健康宣教,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手段,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突显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东文霞.恶性肿瘤患者放疗的副作用及其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2):1140-1141.

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新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淅的认识,没有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究其原因,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在科研上完全机械地借用西医科研方法而忽略中医自身的特点有关。本文通过对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模式与误区、中西医结合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解决中西医结合学科科研方法误区的思路和方向。

一、现今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关于科研常见的模式及误区

1.1 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的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是现今借鉴西医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一种中医药现代科研方法,这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新药研究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植物药现代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或提取物在机体内产生作用的生理生化研究、单味药或药物提取物临床疗效实验研究。这种模式将中药完全按照西药开发过程进行研究,最有名的当属青蒿素的研究,其他还有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有益气、活血、生津等功效的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物研究,某味中草药抗病毒、抗肿瘤有效成分研究等。虽然较多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也明显存在“舍帅保车”的误区,丢弃中医整体观,不以中医系统理论指导中药使用,致使药效发挥受到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突出,特别是在西医院应用时,中药制剂的不正确使用所致不良事件屡见不鲜。

1.2 Meta分析与文献综述

这是一种很好的临床经验积累学习的方法。Meta分析作为科研与临床的良好纽带,在西医基础研究-临床成果转化-联系指导临床医生的过程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以致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循证医学。在国内,由于缺乏如国外科研严格谨慎的态度,很多研究结果存在偏差,借鉴现象较为严重,科研创新较少,对于Meta分析、文献综述的真实性、前沿性有一定影响。

1.3 中西医结合疗效与西医疗效的对比分析

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不少此类研究,很多疾病都有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疗效对比研究,其最后结论常常是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好,值得推广。这类研究多以西医为主,中医仅为辅或从属性作用,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着积极作用,但其对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少有实质性作用。

1.4 某一治法对某证、某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研究的延续,借助统计学、流行病、传染病等方法结合相关电脑软件等现代工具使得中医研究更加高效、深入。这种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中医学习方式,但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却不免让研究者力不从心。因为法同治不同,方亦不一定相同,按严谨、周密、精确的西方医学研究方法,这种模式在技术方法设计上难度较大,很难达到统一标准,在推理环节更是难以按数理等还原论逻辑让人达到信服。方药、针灸取穴组合灵活、变化多样,所以在中医的学习中对规律方法的总结很重要;此外,治法之下的灵活运用需要临床积累,万变不离其“宗”,医“宗”需要在临床中长年摸索,慢慢领会感悟。

二、中西医结合建设的现状

在现阶段中西医结合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急腹症、骨折、针刺麻醉及针刺镇痛原理,多脏器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研究,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制,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等研究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医院建设及临床发展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已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256家,拥有中西医结合医院执业医师13568名,中西医结合医院诊疗人次为27 025 861人次,门急诊人次为26 336 118人次。通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国际学术交流,及中医药西医科研数据支持,使中医药在更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医学界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传播。当然,中西医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误区,已在前文提及,不再赘述,这些问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以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为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突出的优势,如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由传统胰岛素注射扩展到中医汤药、针灸以及太极拳、五禽戏、推拿、气功等养生锻炼。除血糖控制外,中西医结合在疾病症状缓解、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有着突出的疗效,这也是现今医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中西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比例大为提高,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单纯采用中医或西医都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而中西医结合能分别针对不同发病环节,发挥各自优势,互补彼此的不足。这种改变无疑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大环境。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基层医疗机构大力推行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而全科医学在我国发展很缓慢,目前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只有通过转岗培训,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生无疑是转岗培训的首选对象,中西医结合转型的全科医生将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既要“中医西化”又要“西医中化”,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比如在药物运用上不能以中药代替中医,诊治上要正确处理“四诊”与西医检查的关系,疗效上不能拘泥于用西医衡量中医疗效,也不可以仅在实验室验证中医。本文非对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法全盘否定,而是将查阅文献、参与科研和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常见误区罗列出来,供初涉医学的新人吸取前人发展中医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做到正确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两门医学,既要认真学习西医,特别是西医分子生物学、生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又要回顾中医经典,结合临床,从传统中医角度感悟中医,认真思考,准确把握研究的切入点。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从根本上吸收中医精华,并以基础研究发展带动临床发展,而非表面形式化功夫、生搬硬套。新事物产生之初必定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知道问题所在,不断改善,随着认识的深入、理论的完善、经验的积累,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中西医结合学科会有一个美好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现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教学 误区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90-02

中医历史悠久,讲究望闻问切。它以研究人体易产生疾病的病理,并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为主。19世纪开始,西医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给中医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课程成为教学重点。中医伤害小,西医见效快等特点也使其结合成为必然。但是受到中国传统思想以及一些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医学课程教学上,对中西医治疗效果认识不清的问题。过分强调中医或过分强调西医的作用,这使得医疗机构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存在误区。因此,对于现代医学教学来说,明确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合理的结合才是关键。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文章对面现代中西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 中西医结合中的误区

1.1 主从之争严重

医学教学在确定医学起源上,过分强调主从问题。一些人认为中医发展时间较长,因此西医应作为其从属部分。而一些人则认为西医在治疗时效及发达程度上均高于中医,因此中医应从属于西医。这样忽视了中西医本身的特点和疗效。实际上,中西医属于不同的发展体系,其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具备从属关系,在治疗不同疾病时也应正确选用和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中医强调宏观调养,而西医强调微观治疗;中医强调辩证,西医则强调辨病;因此,我们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中西医看作同等地位的两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中医与西医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医学教学的效果,从而在临床上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提高医疗效果。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并不是讨论谁是主流的问题,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势,医护人员在进行结合时应以对病患的治疗效果为主。

1.2 理论知识混淆

中医是与西医分别强调不同的理论体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医讲究五行、阴阳,强调精、气、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论。通过观察人体的精、气、血判断病理,主张由表及里。一些学生甚至教师本身将中医学的指导思想看作是唯心的、不科学甚至是玄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套用西医标准理论来解释中西思想。实际上,中医与西医不同,如中西的五脏观察强调人的气色、饮食调理等方面。而西医则以解剖实验为主要手段,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中西医理论混淆,使中西医的特点均无法表现出来,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正确选择中西医手段。中医与西医知识混淆还体现在医学研究上,对于一些医学研究者来说,在进行某项医学科研时,往往将中医思想和西医思想强加进去,或者将两种理论牵强的结合在一起,导致医学研究成果不具有实际意义。

1.3 理论与实践不符

在现代中医教学中,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理论教授的实践远远超过实践的时间,并且对于很多高校来说,医学实践基地不发达或设备较少,缺乏实践准备和实践经验。这是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差距,一些中医教学者为了提高中医教学实践水平,将中医教学理论与西医实践生搬硬套,不但没有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反而是中医理论更加晦涩难懂,实践也无法验证中医理论。在教材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结合只停留在表面上,高校在教学时也往往是中西医教学分开,不能时学生同时感受中西医的差距和差别。而在课时安排上,为了追求西医的专业性和先进性,西医课程的安排明显过多。总之,在现代医学教学中,中西医并没有真正实现结合,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更无法满足临床需要。

1.4 盲目进行结合

中医与西医从属于不同的体系,因此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现代医学教学时不能盲目的将二者进行结合,而是应该尊重其个性和特色,使其优势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正是现代医学教学存在的最大矛盾和误区。将中西医理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和思想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取的,中西医之间的差异要求医生在不同疾病面前要区别对待,而不是将某一种理论强加给另一种。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能找到相应的西医实践,我们将中西医相结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临床治疗,而不是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望闻问切是中医独有的特点,不能盲目的与西医的听诊等混淆。现代医学教学习惯性的将中西医之间进行一一对应,这使得医学教学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如何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中西医教学的结合发挥实际作用,就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首先,医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应平衡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平等对待两者,善于发现中医与西医之间不同的优势,这样才能为其正确的结合提供前提;其次,从教材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中医理论与西医实践的真正结合,提高现代医学教学效率。

2 如何解决中西医结合中存在的误区

中西医结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在二者结合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但是在当今社会,中西医结合只是从表面上得到重视,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使中西医之间的结合更加密切,提高现代医学的治疗效率。其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2.1 适当提高西医的主动权

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由于受传统中医思想的影响,西医往往作为跟从,即使是在某种疾病治疗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仅仅被作为辅助手段。结合面不够广,结合存在漏洞。因此应改善这一点,加大对西医的正确宣传,控制传统医学对西医的排挤,通过培训使其能够了解和接受西医中的先进思想和治疗手段。在医学科研上,应将西医和中医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将中医理论强加给西医,中西医之间的结合并不是理论上的一对一,也不是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以提高医学治疗效率为前提,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中西医结合。

2.2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提倡,一些医院引进了西医技术。在技术方面实现了结合,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教育往往将中西医分开,导致能够具有中西医两个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偏少。实际上,医学人才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二者结合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应结合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在高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并在临床实践上提倡两者之间互相交换实习场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2.3 建立中西医结合医院

这一点得到了广大医院和医学工作者的认可,目前,很多医学已经实现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具体病症治疗上,选择西医还是中医问题上,往往并没有根据病情。而是根据医生个人的思想。这样不但没有将中西医完美结合,还使得医院的办院宗旨不明确,缺乏特色。因此在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上,还应充分考虑各个疾病的病理,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使其正确理解中西和西医的治疗手段以及结合要点。

2.4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目前,中西医的结合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在临床治疗上效率低下。要实现中西医的真正结合,首先应加大培训力度,要求医生掌握中医治疗技巧和西医治疗手段,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医学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实践的结合毫无意义。医院应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基地,逐步缩小中西医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5 加大政策干预能力

虽然中西医结合属于医学层面,与政治无关。但实际上,中西医结合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是由于政策不明确和干预能力不强导致相关人员对中西医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刻。因此应加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干预力度,要求卫生管理部门将中西医的结合看成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中西医的结合,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医疗事故的惩治措施,并建立合理的医护人员考核制度,要求其严格执行,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提升自身意识,做好中西医结合工作。

3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达,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结合就成为必然。中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其在预防某些疾病方面存在着优势,并且能够降低对患者的伤害,从根本上清除疾病。而西医的出现则提高了医学技术和治疗水平,是进步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坚持中医理论的同时,必须将其与西医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当然中西医教学之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裴正学 中西医结合 十六字方针

裴正学教授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是裴老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已被全国中西医界所关注,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通过跟随裴老多年的学习,将自己对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十六字方针”的体会浅析如下,与同道共勉,敬请批评指正。

中西医结合反映了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裴老在《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一文中指出“纵观中西医近百年动态,双方已各自开始了针对自身缺陷的纠偏。一切事物,但凡发展,都是以逐步纠偏、逐步完善为前提的,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1]。”根据科学发展规律,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在目前我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并存,中西医结合自然成为我国的必然产物。

中医学要在当代存在和发展,就要利用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要和西医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裴老从中医和西医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入手,认识到西医注重疾病的微观发现,中医注重疾病的宏观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表现,中医侧重疾病的整体表现;西医注重疾病的致病性,中医侧重机体的反应性;西医采用的是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则采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中西医结合正是建立在中、西医学之不相同但彼此又有密切联系的不可分离关系及互补关系基础上的“和而不同”。在中医理论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西医片面和孤立的认识,在微观物质和理论相对清楚的基础上回到对机体的宏观把握上来;对于中医药,则可以认识和补充其微观方面的不足,明确其深层次的物质基础,拓展其应用领域。因此,裴老反复强调,“把宏观辨证推向微观辨证是当前中医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重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逐步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并注意引进生命科学前沿领域以及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多学科手段进行跨学科协作研究去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规律和整体调节,逐步达到“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创新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水平。

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模式

裴老提出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实际上反映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思想。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因此单纯根据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来诊疗疾病就显得不够了。中医大多是根据病人的主症来命名疾病(中医),不同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也可以完全不同,许多中医疾病和辨证与预后并无太多直接的关系。如中医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适),它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道溃疡,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预后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经过特殊治疗,症状即可缓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误诊断,患者就有生命之虞。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了更高的预期,如果仍然使用一些无法定性、量化的中医概念去解释、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已经难以令人满意。病症结合的诊疗模式一方面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减少诊疗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裴老在临床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西医的研究水平有多高,中医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充分说明了病症结合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关键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技术、方法来整理研究中医的理、法、方、药,取两种不同体系学术的优点与精华,将两种医学融汇或整合,形成一个更完善的医学体系,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其临床地位的确定。通过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双重诊断,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对疗效的评价都更加全面。可以说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发扬了中医药的精华、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促进中西医结合体系形成的关键是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包括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理论研究、临床研究、药物开发都应该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性的规划[2]。将中医的宏观概念与西医的微观概念相结合,会形成一门很好的、很系统的理论。这需要我们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加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

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与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一样,必须进行方法学的突破和思路的创新,循证医学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现代医学模式是在经验医学基础上强调循证医学。因此,重视并应用以国际评估标准进行科研设计和评估方法的规范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即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措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客观的、最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强调任何医疗决策的制定都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具有高素质和掌握优良的医学技能,以及具有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理念和方法,掌握现代化医疗设施,以最佳证据作出医疗决策。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及疾病谱的变化,化学药品、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日益增多,现代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疾病的防治及健康的维护需要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循证医学为此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3]。因此,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可信,并不断在获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临床及科研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是对中医的促进和发展

当前无论中医、西医都存在缺陷和不足,都不足以完全代表现代以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模式,因而将两者的合理内涵有机地结合,吸取两种医学的理论精华,将现代医学体系的解剖概念、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与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相结合,这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即紧跟时代的步伐,采取一切科学的、有效的研究方法,发掘和研究我国传统医药。①中医药是医学宝库的宝贵财富,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②由于中医学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运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用“科学”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对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不是简单的中医和西医的叠加,更不是中医西化。裴老提出中西医结合的十六字方针好就好在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裴老曾说:“只有大胆的把中医学术伸展到微观,中医才能既保住自己的特色,又能加入到现代技术的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网络系统中去。只有这样,中医才能和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裴正学.裴正学医学经验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7.

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将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问题浅述如下。

1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能相互阐述或表达

20世纪50年代,同志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出这个观点,是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呢?中西医结合可否理解为用中医理论阐述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如果这样理解会走向极端的,也是不科学的。如细胞属于哪脏哪腑哪经哪脉?中医学的经络为什么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谁能找到经络可获诺贝尔医学奖。这和那些否定中医的观点一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误解了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象和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点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中医学理论阐述人体的“功能”。中医藏象学说表达的是人体某一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医学概念的“肾”,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1]。其内涵不仅仅是西医学上的肾脏,还包括生殖系统,同时还包括人体生长与发育。中医学概念的“脾”,与西医学概念的脾脏,意义完全不一样。气血津液学说中的“气”,其组成,中医学认为有先天之“精气”,食入之“谷气”和自然界中的“清气”。“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而西医学不知“气”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和体液,如中医学所说的“气血虚”所致月经量少或闭经等,通过西医学的化验检查不一定是贫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换句话说就是把各种功能联系起来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医学对“经络”是无法理解、无法想象、无法找到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死亡是“阴阳离绝”,死人没有阴气也没有阳气。无阴气无阳气,不是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中医学研究的人体是“活”人。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它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西医学研究的是“分子”、“细胞”,是“看”得见的物质,而不是功能。西医学认为,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功能单位,由许多分子组成细胞。由许多形成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方式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器官。若干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的生理功能构成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无论细胞、组织、器官还是系统都是由“看”得见的物质——分子构成的。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已进入分子水平,是从分子的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从分子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西医学研究人体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人体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动消失或者脑细胞功能活动消失。当人体死亡、生命活动消失时,分子还存在,细胞还存在,仍可作为研究对象。西医学研究人体好似把人体当作机器一样来研究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医学研究的是“死”人。

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相比较,中医理论讲述“功能”,而西医理论讲述“分子”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关系,像唯物辩证法中“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因此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阐述和表达的,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不是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药物的研究

2.1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的角度不同中医治疗疾病应用中药,是从药物的功效着手的。所谓功效,也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功能变化,实际上讲的是药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等[2]。西医治疗疾病应用西药,讲的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即药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内某种分子、细胞、组织或系统的影响过程;或者某种抗生素分子在体内对微生物分子的作用过程,实际上讲的“分子”或“物质”,比如多酶片、氢化可的松;又如磺胺类抗生素等都是讲的药物分子。可见,中医和西医在治病时,研究药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药的西药化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有学者认为同一患者一张处方中药,一张处方西药,这样是中西医结合。这种方法一方面浪费金钱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浪费宝贵的药物,而且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为每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单一,可能和西药有效成分重复或拮抗。这不是中西医结合。

中药治疗疾病有五千多年历史,中药确有疗效。中药学博大精深,单《本草纲目》就收集了一万多种中药,每一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药,药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样,比如柴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根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黄酮、挥发油等;而茎叶主要含挥发油和芦丁等,不含皂苷;其挥发油主要在茎叶中,根含量甚微[3]。从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药物,其药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样,功效也不相同。

中医中药要发展要推广,必须证明中药有疗效;中医中药为什么有效或者说中医中药有效的依据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就必须结合现代科技,也就是应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称为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西医学应用现代科技从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粒细胞性白血病,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难治性疟疾等;常用药物黄连素就是从中药黄连、黄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4]。这是中药的西药化研究的最好例证。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医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也无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药的中药化研究。

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药,而可以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作西药的中药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药的西药化研究呢?首先,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药物,是“看”得见的物质;其次,每味中药功效的概括,是经过长期实践后归纳总结而来,要经过相当长时期,而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用时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进行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3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结,是结而非集,集是聚和总合的意思,结是联合和发生关系的意思[5]。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4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4.1疾病预防现代医学即西医已认识到,许多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精神因素导致消化性溃疡[6]。这类疾病怎样预防呢?西医学在这方面无具体的论述,而中医学却有详细、确切、系统的阐述。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较高。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介入疗法开展较多,而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个月或1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冠脉再狭窄。要预防再狭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取得了理想疗效[7]。

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4.2疾病诊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对健康要求比较高,许多疾病,患者要求给了明确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如心脏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是最好的抢救方法,如果采用针灸或灌服中药的方法,而放弃心肺复苏,是不恰当的。又如发生在夏天,以发热、全身酸痛为主证,又无“上感”症状的患者,经西医手段检查后,考虑为病毒性感染。这类患者,中医诊断为“暑湿”感冒,应用中药治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而西医对病毒性感染治疗无特效,因此,该类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就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4.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停止、颅内高压消失之后;以及各种术后恢复期患者,西医怎么办呢,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总之,中西医结合应正确理解,恰当运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

2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85-787.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9-232.

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肾疾病; 研究思路; 方法

Abstrac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is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ith a high mortality and case fatality, and multiplies the risk for complic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uge medical cost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with less adverse, however there are a lot of questions that we don't know well.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CKD are: (1) enhance the study of optimized scheme for single entity; (2) accelerate the step of new drug exploitation; (3) augment the study of action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KD; (4)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Chinese crude drug which is poisonous to kidney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ure; (5) utilize the systems biology to study the essence of kidney; (6) establish a guideline f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KD; (7) preach up the general knowledge of CKD, pay attention to mass screening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CKD.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KD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arrying out the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Keywords: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kidney diseases; research design; methods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 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 000亿~3 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超过150 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 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 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 receptor blocker, 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 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 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 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 疗效机制不明 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 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 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 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 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 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 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 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 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 Platform, WHO 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 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 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 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 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 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 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 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 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 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Nephrology, 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Kidney Foundation, 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Chen XM, Wang HY. Increasing th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rate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for reducing the health hazard to people. Zhonghua Nei Ke Za Zhi. 2006; 45(6): 44144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陈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 441442.

2 Zhang LX, Zuo L, Xu GB, et al. Communitybased screening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ong population older than 40 years in Beijing. Zhonghua Shen Zang Bing Za Zhi. 2006; 22(2): 677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张路霞, 左力, 徐国宾,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2): 6771.

3 Wei LB, Ye RG, Luan T,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 longterm effec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57 patients with repeated recurrent primary nephritic syndrome. Zhong Yi Za Zhi. 2000; 41(10): 598600. Chinese.

魏连波, 叶任高, 栾图, 等. 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 中医杂志. 2000; 41(10): 598600.

4 Sun ZT, Nie ZH, Deng CP.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 Xue Yu Zhe Xue. 2006; 27(3): 777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孙泽庭, 聂正怀, 邓崇平.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 医学与哲学. 2006; 27(3): 7779.

5 Chen YP. Development survey on study of nephropathy in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7; 27(6): 554555. Chinese.

陈以平. 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 27(6): 554555.

6 Wang G.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prospect of nephr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Shen Bing Za Zhi. 2004; 5(6): 360362. Chinese.

王钢. 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360362.

7 Liu Y. Thinking o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 Tai Chuan Tong Yi Yao. 2005; (1): 6466. Chinese.

刘源. 中西医结合的思考. 亚太传统医药. 2005; (1): 6466.

8 Wu SH. Two cases of acute renal failure induced by caulis hocquartiae. Jiang Su Zhong Yi. 1964; 10: 12. Chinese.

吴松寒. 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 江苏中医. 1964; 10: 12.

9 Vanherweghem JL, Depierreux M, Tielemans C, et a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 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Lancet. 1993; 341(8842): 387391.

10 Chen YP, Chen W.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 Shen Zang Bing Yu Tou Xi Shen Yi Zhi Za Zhi. 2002; 11(1): 6366. Chinese.

谌贻璞, 陈文. 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 11(1): 6366.

11 Yuan L. Chinese medicine and kidney damage. Xin Yi Xue. 2005; 36(9): 542543. Chinese.

原玲. 中药与肾损害. 新医学. 2005; 36(9): 542543.

12 Liang WX. Problemssolving strateg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guidelin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08; 6(1): 14.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业余条件;高血压病

Analysis of 65 Cases of Integrati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Amateur Conditions

WU Yun-qian

(Shanxi Province Qi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Jinzhong Shanxi 030900,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life of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high blood pressure of the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Long-term drug therapy to patients also brought heavy pressure on spirit, a lot of drugs to patients body itself has enormous damage, the western medicine side effect is bigger, and the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cuses on body adjustment,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s not obvious, but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both can play the speed of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can regulate body functions, this paper selected 65 cases of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t a professional treatment of medical conditions, bu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amateur, improved living conditions, physical exercise, method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has achieved satisfactory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Integ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the treatment; Amateur conditions; hypertension

众所周知,目前高血压是医学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发病严重时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而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药物治疗,但是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药物也会对身体带来其他的药物损害。如何在业余条件下既可以避免药物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又能有效的治疗病症,在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有关这方面的专家就开始了研究,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在本文中选取的65例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的情况看来,疗效已达到预期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近两年内高血患者的信息,患者大多来源于本单位、以及熟悉的人群,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治疗与恢复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选取的患者都是病情较轻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结合治疗,先后有6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但缓解了患者疾病的痛苦,也减轻了治疗过程中药物带来的巨大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生命的质量。65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

1.2诊断标准 在西医诊断中,其标准参考是根据国际高血压联盟制定的诊断方法作为标准的,当中规定高血压收缩程度≥140 mmHg,或者舒张压≥90 mmHg。《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是中意诊断的标准。其中这65例高血压中,20例肝阳上亢型,主要症状为主症眩晕、次症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耳鸣等。18例痰湿壅盛型、主症眩晕、头重如蒙、次症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等。16例气虚血瘀型、主症头晕目眩、或头痛如刺、胸闷痛、心悸、手足麻木等。6例气阴两虚型主症眩晕,耳鸣等。

1.3方法 医疗小组由本单位的医师和护士共4人组成,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情程序和心理状态等有关情况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治疗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其中中医诊断方法是:肝阳上亢型处方:黄芩、炒杜仲、炙甘草、天麻、山栀子各10 g,川牛膝、益母草、桑寄生、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白芍各30 g。痰湿壅盛型处方:炙甘草、天麻、陈皮、竹茹各10 g,法半夏、白术、茯苓、泽泻、枳实、荷顶、丹参各15 g,粉葛30 g。气虚血瘀型处方:当归、川芎、柴胡、白术、陈皮、桃仁、甘草各10 g;黄芪、党参各30 g,生地、赤芍各15 g,升麻6 g。气阴两虚型处方:五味子、炙甘草各10 g,玉竹、石斛各15 g,桑寄生、夜交藤、粉葛、麦冬各20 g,太子参、黄芪、丹参各30 g。这必须要用煎饼浓用煎药机浓煎,每剂取汁大概是450 mL,如果封袋,那就是没袋要封150 mL,在服用时候,1袋/次,3次/d,1剂/d,3~5 w为1个疗程。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利用业余时间治疗,不耽误工作或者学习,如每日早晨的气功、太极拳等体育锻炼,晚上同样的事情,或者饭后漫步,夜晚早息,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本研究选取的65例高血压患者年龄>40岁的9例,21~32岁的56例,因为本研究中年龄较小的占患者的大多数,因此,以高血压病分期标准(根据全国心血管疾病会裁所规定么标准) 来区分, 可以分为2期,第1期56例,占87.4%,其中,第1分期总人数的70.6%,第2分期占16.7%,第2期9例占12.5%

2结果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中多见且难以治愈的病症,在业余条件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比依赖药物治疗更有助于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得到结果,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中根据高血压分期标准分期治疗,能够更明显的观察到治疗的效果。从以上65例患者分期治疗的结果中可以看出,高血压在第1期治疗要比第2期效果更好。并且第2期都以中度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不明显,也没有完全治愈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发挥中医治病求本,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西药用量,降低副作用等积极作用,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等不足,取西药降压迅速,控制紧急病情之优势。

3讨论

高血压严重危害着现代人类的生命健康,并且发患者群的年龄越来越低,相应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治疗高血压,保证人类的健康不受病毒的侵害,单纯的依赖药物是远远不够的。

65例高血压患者通过在业余条件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后,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尤其第一期较为明显,在1个疗程后,第1期56例患者中有明显效果的就有48例,占73.1%。通过治疗前后血压情况的对比得出,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是在业余条件下进行治疗,既不耽误工作和学习,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正是工作和学习离不开的人群,这种治疗方法是最佳的。

在业余条件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进行,解除患者的疑虑,提高患者对治疗方式的认识,合理安排并遵守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调整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4总结

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①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②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再次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与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③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制。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来辨证,对于补充或丰富传统中医辨证,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实验室指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发挥中医治病求本,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副作用等积极作用,克服中药降压效果慢、幅度小等不足,取西药降压迅速,控制紧急病情之优势。

参考文献:

[1]钱岳年,陈德芬,吴惠敏.在业余条件下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65高血压病[J].人民军队,2010,33(11):111-113.

篇8

【关键词】 小儿脑瘫;中西医结合;效果;观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27

对于小儿脑瘫病症来讲, 其指的是由幼儿出生前到出生一个月的期间, 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大脑受到损伤。其是导致小儿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1]。选择本院脑瘫病症患儿100例, 分别给予西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4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脑瘫病症患儿10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33例, 女17例, 患儿年龄最小1岁, 最大8岁, 平均年龄(3.5±1.3)岁。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 患儿年龄最小2岁, 最大7岁, 平均年龄(3.6±1.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单独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治疗:采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6783), 每日20~40 mg, 遵医嘱1次或分次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滴注[2];并且服用复合B族维生素片(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754), 患儿每日服用2片, 3次/d。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根据发作类型选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3]。

1. 2. 2 观察组患儿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基于对照组患儿治疗方法的前提下, 配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治疗, 同时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患儿的主穴包括:百会、四神聪等[4];配穴包括:外关、曲池、合谷等, 其是治疗上肢偏瘫的穴位, 足三里、太溪等是治疗下肢偏瘫的穴位。同时对患儿进行按摩, 在四肢及头部的穴道位置采用扣、揉、捏、点、推等方法按摩, 1次/d, 30 min/次。同时对患儿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1次/d, 30 min/次。记录两组患儿3个月的恢复效果。

1. 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患儿的治疗效率超过50%;有效:患儿的治疗效率低于50%, 但是超过20%;无效:患儿的治疗效率低于20%。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效果 经统计,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运动功能评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都有所提高, 对照组患儿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为(50.23±11.27)分, 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为(61.57±10.83)分,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为(251.01±10.35)分, 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为(81.27±10.52)分,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小儿脑瘫疾病来讲, 其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 引发运动功能障碍, 累及小儿整体功能, 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临床致残病症, 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 引发该病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早期诊断及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 降低致残几率。当前, 医学上普遍认为小儿脑瘫病症是由于大脑缺血造成的脑细胞损伤。脑瘫患儿的脑组织存在坏死区, 该位置脑组织较为苍白, 出现水肿情况, 血液流动不畅, 引发血栓, 脑供血不足, 从而使脑细胞丧失功能, 然而却没有完全坏死, 通过相应的治疗可以得到缓解及恢复。经节苷脂钠注射液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 具有保护神经细胞, 修复受损细胞的功能。同时B族维生素含有多种辅助酶, 能够加速代谢。但是, 如果单纯应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医学上将脑瘫病症视为“五软”、“痴呆”、“五迟”, 病因属于先天不足, 或者由于瘀血、肝肾亏虚所致, 病变位置在大脑。通过按摩、针灸, 康复训练等方法, 能够刺激患儿大脑皮层的功能区, 改善血液循环, 恢复临界细胞的功能。把中西医结合在一起, 借助药理、物理、穴位等作用, 发挥调理机体功能、疏通经络的作用。

经统计,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平均均有所提高, 其中观察组患儿的评分提高幅度更大。

总之,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脑瘫病症具有疗效好、恢复快、不良反应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玉增.小儿脑瘫合并多动症中西医结合疗法探析.临床医学, 2014, 34(4):121-122.

[2] 黄小莉, 郑炳铃.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观察.医药前沿, 2014, 4(4):186-187.

[3] 付京梅.试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性.中外健康文摘, 2013(5):367-368.

篇9

【关键字】中西医;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543-01

引言:在临床治疗中,小儿支气管肺炎作为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致病因素以细菌、病毒为主,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健康。临床常见治疗多以西医为主,以下本篇就对我医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进行分析, 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以后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我医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以细菌培养与病毒检测做为诊断标准,并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患儿均符合支气管肺炎疾病标准,患儿入院均与家属协商采用口服阿莫西林进行治疗,且患儿全部排除因葡萄球菌性肺炎以及真菌性肺炎、重症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疾病,患儿中男患儿为52例,女患儿为48例,患儿年龄在6岁~15岁,平均年龄在6.3±4.8岁;患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肺部症状,在对患儿胸部的X线摄片中,其呈现出肺纹理增粗、点状以及片状阴影。然后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中都有50例人数,其两组中患儿在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50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口服阿莫西林进行常规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对于观察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中,可以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儿煎服自拟止咳定喘汤, 自拟止咳定喘汤方剂包括:杏仁12克,麻黄10克,丹参6克,鱼腥草9克,甘草14克,桔梗15克,地龙10克;对于有发热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还可以加服黄琴6克,青篙13克,板蓝根11克;对于痰多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还可以加服饮仁、获菩。确保每日l剂, 50一100nil/次,每天3一4次,7天为l个疗程。然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服药后的临床效果,针对两组中药效、药物作用判断两组中中西医结合只来哦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1.3疗效标准

根据小儿支气管肺炎标准进行判断,痊愈:患儿的体温正常,临床患儿症状消失,患儿的肺部哆音也消失,经过X线胸片复查发现病灶吸收,血象正常;好转: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有所减轻,肺部也有所哆音减少,经X线胸片复查之后,病灶并未完全吸收;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与X线胸片复查之后,并无明显改变。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的试验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46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35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肺炎多是由多种因素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年龄越小,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就越高,小儿若是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就容易患本病临床中患儿多以发热、咳嗽、肺部哆音以及气促来做为主要表现,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治疗中,采用西医方法,经现代药理证实,西医中的阿莫西林对多种病原菌以及病毒都有抑制与灭活的作用,且治疗该病疗程相对较长,若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不仅可以缩短治疗病程,还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小儿支气管肺炎在中医中,也被称为肺炎喘嗽,中医认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因为人体受外邪而导致的,又因小儿作为纯阳之体,故此易于化热,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中医原则就是清热化痰、宣肺定喘。采用西药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但是临床中多会对患儿产生严重副作用,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可以降低使用西药治疗的副作用,具有明显的退热、止咳、祛痰效果,调节小儿自身免疫力,改善肺循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用西医治疗的同时再加上自拟止咳定喘汤进行治疗,杏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使小儿肺热从大肠下;甘草可以化痰止咳,清肺热;且自拟止咳定喘汤中的板蓝根可以降气行痰,平喘、活血,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能明显改善小儿患儿的肺循环,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由上可知,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不仅具有见效快、疗效明显、病程短的特点,降低对患儿身体产生的危害,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缩短治疗病程,对患儿疾病治疗发挥积极的效果,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崔丽华,尹俊.中药食疗、头孢呋辛钠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0,21(14):56-57.

篇10

【摘要】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有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措施,对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加强优化方案的研究;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肾脏病的危害;优势; 讨论

1 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国际肾脏病学会预测全球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慢性肾脏病,预计2015年全球约3600万人死于慢性肾脏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防治是跨越国家、民族、政治等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严重挑战。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三高”特点,即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病率高和死亡率高。同时,它还具有“三低”的特点,即知晓率低、人们对这种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知晓率低、防治率低。慢性肾脏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即肾脏被逐渐破坏,最后肾功能几乎全部损坏,结果是代谢产物及多余的水分在体内堆积,引起水分及电解质紊乱。如不接受透析,患者将有生命危险。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CKD患者血肌酐超过150 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防治CKD,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陈香美教授科技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

2.1科学诊断慢性肾脏病,提高治疗敏感性。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加强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 加强临床疗效,中医、西医对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各有利弊,中西医结合能互补,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肾脏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3.1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疗效机制不明确: 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

3.2 缺失基础理论指导, 尚未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4 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讨论

4.1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 : 加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由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加大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4.2 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4.3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方案的研究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 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程振远教授等多位专家提出多种免疫抑制剂早期中小剂量干预,非激素治疗或小剂量激素配合治疗的多靶点治疗方案。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

4.4组织普查,加大宣传,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以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早期预防,积极干预治疗。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有效提高我国慢性肾脏病知晓率、早期诊断率,提高慢性肾脏病临床诊治水平,降低慢性肾脏病给社会、家庭、患者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香美, 王海燕.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J]. 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

[2] 张路霞, 左力, 徐国宾, 等.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2).

[3] 王钢. 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4; 5(6).

[4] 孙泽庭, 聂正怀, 邓崇平.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06;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