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篇1

其实,在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金融”只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同时也是“油”。它是依附于实体 经济存在同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传统的教科书告诉我们:金融的核心——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流通手段,会使得实体经济的发展更为顺畅;作为保值和增值的手段,会代表实体经济给人们创 造的财富。金融资产的拥有会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

但是,曾几何时,金融这个“面纱”、这个“手段”、这个“工具”开始在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上面“骚动”,开始超越甚至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让实体经济无可奈何,倍受打击。金融,成为一只看得见的手,翻云覆雨;又宛如一匹脱缰的野马,无法 驾驭,搞得各国乃至世界经济不得安宁。

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问题,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无一不显示出金融摧枯拉朽的力量。人们不禁质疑,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孰重孰轻?无可否认,在目前的情况下,金融正在成为一种足以与实体经济匹敌的力量。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个人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在满足了温饱、消费和享受之后,个人的一大需求就是投资,投资的一大领域是金融资产。由此,金融产品日益创新,银行和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和膨胀,居民和家庭对于金融的依赖性加大。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靠内源性融资无法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求,必须进行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途径中,企业除了依靠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还加大了对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因为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所受的约束少,速度快,条件低,灵活性强。因此,企业融资的需求带动了银行市场、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

第三,伴随经济增长,各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渐次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是主导行业。金融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无污染的就业机会,增加产业附加值,拉动相

第四,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业是最迅速也最容易全球化的行业。因为金融市场的交易是最普及、最便利的国际化交易,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金融 市场跨越各国疆界,形成了“无疆界市场”。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考察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中所不得不注意到的事实,也 是金融发挥其力量的原因。

但是,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历史 发展和现实的情况看,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是实体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创新、发明、就业、生产,使得经济既基础扎实稳定又日新月异。金融业的适度发展会给实体经济提供助力,但是金融业的盲目膨 。胀会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果说, 90 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还只是给人们提示了金融过度膨胀的风险的话,而今国际金融局势的险峻使得人们不得不格外正视金融业可能发生的巨大风险,从而把注意力再度投向发展实体经济和控制 关金融风险上来。 产业的发展,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篇2

1研究背景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巨大影响。金融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关注二者的分离,并研究分离原因,试图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金融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实体经济不仅影响金融经济水平,而且影响金融经济质量。此外,金融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支柱,金融经济就无法平稳发展,无法促进经济发展[1]。(2)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反作用力。从某一方面来说,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经济源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金融经济主要是通过贷款、投资券等一系列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造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3.1两种经济发展不均衡

两种经济之前是互补的,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分离的趋势更大。这一现象将会为经济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由于这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金融经济在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按照这种形式发展,金融经济将会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分配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出现,最终导致大量资本流向金融经济市场。此外,实体经济对金融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大大减弱,发展经济所需的基本动力和创造力不足,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2]。

3.2相关制度不健全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关经济制度不完善。由于很多国家逐渐取消了对金融经济相关制度的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国际资金流动性增加,同时大量的资本进入金融经济,使国内外的贸易总额增加,在引入大量国外资本的同时,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应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3]。因此应该结合当前形势,根据金融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的制度。

3.3经济度量不准确

经济度量是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反映市场经济和实际发展情况。然而,随着金融经济不断发展,实体和金融两个经济体开始分离,对经济的计量明显不准确。以金融市场为例,有很多资本家利用市场价差来获取利润。大量资金逐渐流入金融市场,提高了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中的利益,而不是实体经济。由于金融市场上很多活跃的资金和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与其真实的价值不对等,使得金融经济出现了表面繁荣的虚假现象,因此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就容易被忽视。此时,经济度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经济总数值不能确定。

4规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办法

4.1利用宏观政策进行调节和控制

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轨现象严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要想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稳固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当的控制与调节。要想使宏观政策在调节和控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协调问题,就要注意以下3点。①明确二者的关系以及各自所处的地位,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本,金融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②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来促使实体经济进行资本积累,反过来也会使金融经济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③整治市场秩序,政府部门起带头作用,通过颁布政策和法规达到约束和规范的目的。

4.2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轨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比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慢,导致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的出现,其根本解决方法是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力度。而阻碍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资金筹集方面。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筹集不仅成本高,而且筹集渠道少。因此要想使实体经济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点。①采取一定措施使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提供保障,而且可以在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同时提高收益,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速度。②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体经济中,弥补其在发展方式上的不足。与此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支持性举措,可以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帮助,使得实体经济发挥出原有优势。

4.3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政府应该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使实体经济能够发挥自身作用,为两种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为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已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这些制度中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放宽货币以及信贷政策可以使金融经济支撑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融资速度,比如适当下调贷款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4.4促进金融经济自由化发展

由于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发展更快,因此要加大实体经济的发展力度。在两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统筹兼顾,在加大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金融经济达到自由化发展。在金融市场领域,应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要的管控,最大程度获得双赢。

篇3

银行的出现始于货币经济的发展。人类如果在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货币也许并无存在的必要。进一步说,如果人类生活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只要物物交换顺利开展,也可以不需要货币。但现实中,完全的自给自足不太可能,物物交换也极难满足需要。

货币是所有交换物的价值度量。货币首先不是经济学,而属于政治学范畴,首先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化问题,本质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和信用。

银行在交换中间发挥了契约和信用的功能。银行从欧洲中世纪中期的一条板凳开始,以货币为工具,扮演支付的角色,不是生产者,不直接创造价值,坐在长板凳上把货币倒来倒去,并不创造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银行业的利润不应过高。如果按照马克思所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和理念,银行业就是不劳而获的范儿。偏执者并非马克思一人,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也不认为服务业创造价值,还不只是银行业。

但无论马克思还是亚当・斯密,似乎都有失全面,最简单的,至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业或资本如果不创造价值,各劳动要素怎么组合在一块呢?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资本及非生产,也都像生产劳动一样创造价值。不肯定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服务业创造价值,全部的现代经济体系恐怕都要一夕之间土崩瓦解。市场上突然有人拉出一条长板凳,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市场需求明摆着。服务业或许不创造价值,但能够帮助实现价值,让潜在价值尽快转化为现实价值。没有长板凳,多少商业价值会胎死腹中呢!有人说过:开天辟地以来,人类有过三项伟大发明:火、轮子和中央银行。把银行与火、轮子相提并论,一定意义上并不虚夸。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从根本上讲,一切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行为都是创造价值的,但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里面存在本与末的区分,也存在先与后的区别。制造业为本,实体经济为本,包括银行在内的服务业,为制造业及实体经济服务,全部的虚拟经济都处于从属的地位,这个关系不能颠倒,服务业及虚拟经济创造价值是基于实体经济创造价值的,如果没有实体经济的基础,再新鲜的花样也只是空中楼阁。

警钟响彻寰宇,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再次向世人提醒银行及金融业“脱实向虚”的巨大危险。美国原本长期以来是个制造业大国,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的份额一直不低于1/5,稳居世界第一。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的萌芽和发展,制造业一度被认定为“夕阳产业”而遭“挤兑”。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和房地产业的利润总额占到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35%是由金融和房地产业产生。这明显是非理性繁荣,偏离了价值基本面。去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所以持续至今并得到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绝非简单的“99%”人多势众。

银行及金融业“脱实向虚”导致危机,已不是第一次,在世界经济史上的大多数危机中,都可以看到金融业作祟捣乱的影子。还是从全球看,当前银行及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正是电视剧插播在广告里面,原本广告插播在电视剧里,银行及金融业甚至整个虚拟经济是服务并服从实体经济的,但如今反了,虚拟经济坐享大成。现在的问题是,原本服务并服从实体经济的银行及金融业如何反客为主,大吃“唐僧肉”,甚至一再掀起经济海啸呢?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稀缺放大了银行及金融业的价值。坐在长板凳上倒腾银两,的确不创造价值,确实是寄生在劳动和商业的身上,银行无法自成一体。但银行能够通过为生产者服务而与生产者一起共同实现价值,某种程度上的确点石成金。而且长板凳也不是谁都能够坐的,一是兑换人一般需要有统观全局的能力,二是倒腾银两也具有门槛的,而且一般应该比劳动和商业的门槛要高,两者结合在一起强化了银行的稀缺性,从而导致银行反客为主。

但在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高度开放,银行并不具有特殊的稀缺性。有资料显示,中国13亿多人口,只有不到500家银行;美国3亿多人口,拥有8000多家银行。显而易见,相对于中国,银行在美国不算稀缺,但美国银行业仍对实体经济敲骨吸髓。

原因应该在资本的流动性!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由于市场扩张的巨大缺口,尤其资本本身具有的高流动性,使得资本永远具有相对优越进而相对稀缺的价值,从而也导致银行永远处于相对优越也相对稀缺的地位。这也正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为什么成为全球经济顽疾并久治难愈的重要原因。一定意义上讲,融资难是现代经济常态,大吃“唐僧肉”是银行业天命。

张维迎先生曾寻思:为什么总是资本在雇佣劳动,而不是劳动在雇佣资本?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张维迎先生最后的回答是资本可能要比劳动更讲诚信。其实原因更在于商业化和全球化,商业化需要流动性,全球化支持流动性,整个商业文明的本质就在于流动性。尤其全球化使资本的选择范围更大,有点像“皇帝女儿不愁嫁”。另一方面,全球化使劳动力几乎形成无限供给的局面,香港的劳工成本高,资本就流到珠三角;珠三角的劳功成本升高,资本就流到越南;有朝一日越南的劳工成本也升高,就再流到非洲大陆――资本那一双贪婪的眼如今是高高地悬在整个世界的上空,广大普通劳工阶层几乎没有谈判砝码。这正是资本雇佣劳动的重要原因,也是银行及金融业侵害实体经济的重要原因。这两个问题具有内在联系。

篇4

我国货币供应数量已非常庞大:2003年的货币M2余额为18.5万亿元,2012年的货币M2余额为97.4万亿元,2013年则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此次“钱荒”直接原因在于国内银行体系近年来的放贷冲动,加之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外部直接触发性因素,真正原因是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问题,这正是我国当下虚拟经济膨胀过度而实体经济资金失血的缩影,从根本上暴露出我国实体经济领域投资效益低下的现实。

资本的逐利性质决定了其必然流向投资回报较高的领域。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氛围中,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大型国有企业,基于实业利润竞逐不易,大型国企并未投资于自身业务,又倾向于以数倍于官方利率的价格将银行贷款出借给中小规模企业,这便构成我国非正式借贷市场即影子银行的重要部分。2012年底,我国非正式借贷市场的规模已达3.7万亿美元,占GDP的44%,在这个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委托贷款和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银行承兑票据及有价证券,这两者中的很大一部分资金则流向房地产开发行业与地方融资平台。

商业银行的另一惯常业务是从同业市场借入短期资金、投放长期项目,从而产生期限错配,最常见的是银行将资金配置于较长期债券以锁定高收益,再将债券质押为短期回购融资。同业市场短期融资的低成本与长期债券投资的高收益,可确保商业银行稳赚较高利差,但从银行流动性考量,风险不断放大。更危险的是,许多同业资金最终投放至期限较长的信贷资产、承兑汇票和信托受益权等非标准化、低流通性的资产,构成对银行流动性的更大威胁,也表明实体经济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资金的机会微乎其微。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有效结合,经济发展才能保持平衡稳健,一旦与实体经济分割,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资金没有通过银行信贷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在一系列加杠杆的金融运作后,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内空转,不仅配置资源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被束之高阁,甚至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危害。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却无形中提高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者的融资成本,也使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以美国为例,以往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推动,而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却源于金融业超越于实体经济,人们忽视了其“空转”和“自转”产生的负能量。国务院总理数次提及“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表明加强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资金回归实体经济,正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所需要的。

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 改革与开放 民间金融 正规金融

一、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现状

民间金融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温州地区,有曾经红极一时的“温州模式”。在2011年温州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老板“逃路”,企业倒闭。民间借贷危机最为严峻的是一南一北两个城市。南面的是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北面的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市的民间借贷危机。在以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发展一直都很好,而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温州模式在以前一直被国人作为典范,它的成功在很多地方可以为现代金融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那么为什么曾经风光一时的温州模式此次却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呢?它的产生有什么必然性吗?

曾经的温州模式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管理严格和对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现金流就是他们的命脉,但是由于自身规模的原因,它不可能拥有非常雄厚的资金流,而对于那些银行中介机构也就是正规金融来说,由于这些小企业经营规模、资信状况和还贷能力有限,所以通常会审慎的发放贷款,不借贷、惜贷情况严重。而且审查程序和流程复杂严格。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中小民营企业无法在这些正规金融机构里进行融资,来投资实体企业,用于继续扩大再生产。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有一种金融组织叫“呈会”,就是把那些规模比较小,经营范围也比较窄,融资能力差的小企业的人组织在一起,大家把钱全部凑到一起,形成一个资金池,谁有急用都可以进行挪用,但是要按市场利息率计算利息,到期连本带利还款。这在当时很流行,通常都是熟悉的人或是一个宗族的人以这种方式筹集资金,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融资可以解决这些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事实。而且风险又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各个企业效益的提高,扩大再生产来说都是很有利的。至于风险如何得到控制,它们做的比较好,因为彼此都是一些知根知底的人,相互之间经营什么,每天都在干些什么彼此都相互了解,相比较银行放贷来说,它们这个组织管理起放贷风险成本更低,几乎不会出现坏账的可能。所以在温州这种模式被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对当地经济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存在对正规金融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随着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逐步被一些金融担保公司,典当行,资产管理公司等组织所利用。用钱生钱,因为放贷利率比市场上的利率高出好多倍,月利息5分或是1毛的都有,而且手续相对银行来说简单,而且也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抵押。这种风险的补偿是通过高于同期银行放贷利率的方式得到补偿。尽管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但是这种方式的融资却给那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得到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又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伏笔。因为这种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行为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相互之间靠的是彼此的信任。一旦经营不善或是经济形势不乐观,收不回款项就无法准时还贷,就会发生连锁放应,波及范围就会相当之广,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潮,失业率增加。

正是由于在2011耐爆发了民间借贷危机,国家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的打击力度,整治我国的民间金融市场。这种对于民间金融市场的一刀切,不断不会取到好的效果,还会使得中小企业陷入更加尴尬的境地,形势会更加严峻。2014年金融市场改革将会迎来那些可喜的期待呢?开放民间金融市场,让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降低门槛,放宽银行的准入机制,让民资开办银行,进入市场与正规金融进行竞争,发挥金融市场的效率,让资本流向收益更高的企业。

正规金融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取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工商业、农业、基建、冶金等行业发展给予了巨大帮助。但是正规金融的贷款发放条件过于严苛,除了国企和大型上市公司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而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却是不尽如人意。正是由于这种正规金融体制不完善,才孕育出民间高利贷的出现。

在民间有三种形式的高利贷,第一种是非法集资。第二是暴力高利贷。第三种是正规的高利贷。对于前两种必须予以坚决打击。但是对于第三种而言,我们是要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们的存在,一是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对银行放贷进行相互的促进,并规范相应的金融体制问题。二是可以给那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契机。因为依托于民间借贷他们能够比较容易获得贷款,投资实体,盘活企业而不至于倒闭。三是可以给中小企业得以喘息的机会,注入流动性,以解燃眉之急。

二、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互补机制

银行和企业应该是“鱼水关系”,银行应该支持企业发展,放水养鱼,但实际上现在的两者变成了“水煮鱼”的关系,很多企业认为银行将企业逼上了绝路。正规金融不完善或是不作为才引发非正规金融的出现,弥补正规金融的缺陷。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缺陷,无法满足正规金融的审核条件,自然也就贷不到资金,即使贷到款项,贷款大多是几个月或是一年,无法和企业的生产周期匹配,短期回笼资金无法填补占用的资金,企业为了还贷,自然会求助于民间金融,也就是高利贷,用于归还到期贷款。可是下一次的银行贷款发放时间间隔又是两三个月,而民间金融正是由于其程序简单,不需要抵押,可是借贷利息大多会很高,以弥补其风险,两三个月的高额利息负担会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循环几次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金缺口不大增大,最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多数中小企业都在指责正规金融的不作为,贷款期限过于短小,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大型国企,才能够顺利的待到款项,继续其资源垄断,发展壮大。

政府在扶持中小企业时,也出台了一些利好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取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应该有更好的生存土壤,更好的营养令其快速发展壮大,因为其所作的贡献远大于其他国有企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就业量,税收规模等,中小企业这种实体企业在中国的伟大复兴中,地位独一无二。我国应该出台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政策。目前国外有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和效仿。如美国设立了联邦小企业行政管理局,这种组织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贷款,可以顺利使中小企业得到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帮助其扩大再生产,更好的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日本成立中小企业公库,这种组织是用来向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它的利率比民间商业银行还要低2%~3%左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环境无疑使其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即使其自身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其还是能够顺利的贷到款项。再比如新加坡,政府是想办法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贷款证券化,组团上市,来给中小企业融资,帮助其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方向应该是更加开放化,更加公平化,透过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公平竞争,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效用,更高效、更快捷的为哪些需要贷款发展的中小企业注入新的血液,令其能够有造血功能。

民间金融以不可争辩的事实存在着,发挥正规金融应有的作用,这种“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于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至关重要,应当有效地建立民间金融的正规借贷制度,加速相关立法进程和市场化进程。

(一)正规金融的不完善引发非正规金融

金融抑制现象是非正规金融出现的根本原因。所谓金融抑制现象是指政府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金融抑制现象中,低利率导致存款的低收益,因而储蓄量很低。而由于利率由政府决定,银行不能根据项目的风险程度来决定利率,因此在一定的贷款利率下,只能选择风险性低的项目。高收益、高风险的中小成长型企业则很难获得贷款,这些日益壮大的中小企业只能求助于非正式市场。这样,非正规金融市场就出现了。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特点,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有哪些资金链有问题的企业才会想要得到贷款,来发展自己。这样一来就会千方百计地去筹集贷款,而哪些经营状况好的企业未必能够得到贷款。还有就是道德风险,有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贷到款项后,投资实体企业,由于利润率较低,正常发展收益率比贷款利率还低,他们就会进行投机行为,投资一些风险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冶金等行业,来换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发生连环效应。正规金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对于中小企业的放贷比较谨慎。这也是民间金融广泛存在的根本原因。

民间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之间是互补、替代和转化的关系。因此建立一种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合作制度,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

(二)民间金融促进正规金融发展

已有的研究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实践表明,民间金融的客观存在性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民间金融的“地下性”,它并不在官方统计机构监测范围之内。但从有关数据上看,现有中国正规金融规模和民间金融规模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正规金融发展比较平稳,而民间金融在近5年来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目前甚至可以达到正规金融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正规金融规模的增加并不是民间金融规模壮大的原因,相反,民间金融却可以促进正规金融的发展。原因在于民间金融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处于发展萌芽时期的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证券市场等正规金融部门顺利融资;而中小企业在萌芽时期从民间金融部门获得融资,发展壮大之后则倾向于向正规金融融资。因此,民间金融间接推动了正规金融的发展。

当前,民间金融的规模日益庞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民间游资庞大;二是中国中小企业众多,且大多中小企业无法顺利在正规金融市场融资,因此民间金融市场需求日益庞大。

(三)加强监管合理利用民间金融

在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扩张的历史过程中,尽管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甚至在资金链断裂时出现崩盘从而导致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等不良现象,但随着金融市场制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尤其是沿海省份的改革与探索,其正向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业已成为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中国民间金融体现两个方面的性质,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影响金融稳定的不良性。因此,对于民间金融,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必要监管、扬长避短、合理所用。

规范民间金融市场,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将有利于生产的民间融资行为区别于非法集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监管民间金融主体,建立正规借贷制度。对“标会”等风险性较高的民间金融主体进行注册监管,甚至可以将之“公司化”,在现行“一行三会”体系下建立相关的对民间金融调查、统计和监管部门,严密控制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引导民间金融发展,加快市场化进程。市场化程度越高,民间金融的市场供求机制越完善,资金利率水平和风险溢价越趋于合理。同时,高度市场化下确定的自由利率能为央行制定利率提供参考。

发挥正规金融指导作用,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如何促使正规金融来指导和带动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两大力量来合理配置整个社会资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意见》明确提出,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扶持政策要公开透明,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不得单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

篇6

[摘要]本文在整合国内外金融危机传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北京特点,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三大传导机制对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影响进行路径研究,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积极探究危机中北京实体工业的生产运行特点,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实体工业路径研究 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6-063-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国际大环境下,2007年下半年逐渐显现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同样,北京实体工业经济面临着外部市场持续低迷、内部市场需求不振、企业产能利用不足、流动资金趋紧、利润下滑加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减少等压力和困难,工业下行态势自2008年年中开始显现。

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通过路径研究以及统计建模分析,梳理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影响,探究危机中北京实体工业的生产运行特点,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一、金融危机传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姚国庆(2003)在《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一文中指出: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李小牧(2001)在《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金融危机的传导可以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

国外有关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非常庞杂,其系统研究始于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后。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传导途径包括,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国内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始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基础、传导路径以及影响程度等方面。

总的来看,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已达到初步共识的是:传导机制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贸易、金融和心理预期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但也应该看到,之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客观、科学地描述及判定这一动态深化过程所做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结合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

二、金融危机传导至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路径研究

本次金融危机在国际层面的传导过程是由于美国金融业发展存在货币流动性缺乏、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加剧以及金融监管不利等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最终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见图1所示的路径分析,除受到经济周期下行因素的影响之外,北京市实体工业正经受着从实体贸易渠道、金融投资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的共同影响,并最终通过实体工业在出口、内销、投资、价格、信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影响的特点及过程的判定

(一)研究思路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中的延伸过程,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危机对主要行业造成影响的程度,探究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深化,描述三大传导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聚类分析揭示危机影响的行业特点

为了量化分析行业特点,选择了聚类分析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

鉴于北京工业体系的特点:采掘业所占比重较低且多为总部经济_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不仅受总部经济影响,而且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包括保障奥运需求),在金融危机期间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本文综合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以来北京10大制造行业月度增加值的标准化数据(进行了季节因素调整),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以及皮尔逊测度方法进行R型聚类分析,结果见下表:

综合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主要行业的自身情况,将其分成4类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共同特点:

第一类:电子和黑色行业,特点:受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最深。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电子和黑色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共同表现为,受国外市场需求低迷影响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较深。

第二类:交通和医药行业,特点:受政策扶持影响,在危机中保持了生产的平稳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受燃油税、汽车购置税改革、汽车下乡、黄标车置换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北京市汽车市场虽有小幅波动,但依然活跃。而医药市场在促进民生等政策影响下需求稳定。

第三类:化学及石油行业,特点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小幅震荡中,渐渐与国际油价走势趋同。在2009年前半年历经了三次上调和两次下调之后,成品油价格小幅上升。

第四类:专用、通用、电气和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行业,存在产品价值含量高、生产周期长以及危机影响滞后的特点。

(三)对应分析探究传导因素与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1 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为描述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所表现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验证上述聚类分析的结果,拟选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相比较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应分析重在考察类别间差异的特点,结果直观、简单,生成的对应分析图易于理解。

而传统的对应分析方法侧重研究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原理是假设行、列变量间无关联,将原始的频数阵进行标准化,再测度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并绘制相应的散点图。本研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传统对应分析的改进,即使用欧氏距离来表示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同时选择了消除各指标均数和量纲的标准化方法,使对应分析可应用于连续性资料的分析。

2 指标及时间段的选择

本文在第二部分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工业出货值”、“工业内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五个指标,作为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所表现的传导因素。

同时考虑到对应分析的静态性特点,为客观地描述传导程度的动态变化,人为设定了三个时间段进行比较分析。以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作为危机影响前期,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作为影响中期,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作为影响后期。在三个时间段内构建模型对比10个行业与5个传导因素的对应关系。

篇7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此外,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等等。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篇8

今年一季度以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数据的背离明显,“金融空转”问题被提出并日益受到关注。6月底,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再次将该问题摆上台面:银行业传统的信贷业务的资金流向本应是从金融业到实体制造业,而在当前异化的金融创新中,变为从金融业到金融业的同业资金业务。7月5日,国务院类金融“国十条”,其着力点之一就是解决金融空转问题。

在对“金融空转”问题的讨论中,金融业首当其冲成为被批评的靶子。

有的观点批评银行业过度逐利,增大了杠杆比率和金融风险。比如,有些银行在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失当。部分原因还来自于金融制度性因素,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使用成本的提高成为可能,为部分金融创新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再如,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使得国际社会存在对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热钱假借出口贸易之名涌入中国,从而导致进口贸易虚增并成为金融空转的一大风险点。

我们并不能就此苛责金融机构。银行本来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的营利机构,宏观金融安全不是也不会成为一个微观企业的重要目标;合法范围内盈利是任何微观企业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银行不应因此而受过度指责。并且,金融空转的根本原因可总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矛盾和失衡;二是政府职能的失当和错位使得市场并没有在资金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实体经济领域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实体经济的疲弱态势,及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失衡。从总体来看,实体经济领域的微观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恶劣的环境也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重重挑战,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需求受到严重影响;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降低了外部需求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实体经济整体呈现疲态的情况下,金融业自然不愿将资金投入低效率和低盈利能力的企业。

在实体经济领域,和疲弱的制造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房地产业。由于土地财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的房价畸高,房地产业也畸形发展,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相对制造业而言,房地产业更容易吸引银行资金,这导致制造业获得贷款更加困难。大批资金投资和投机房地产,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生存环境及获取资金的能力。

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并存:一方面,银行资金很难找到常规去处,企业很难获得资金;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和部分难以获得资金的制造业企业,在资金链出现问题并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时,对资金产生了非常迫切的需求,愿意承担较高的利率,从而对银行业变形的金融创新产生了需求。

金融空转的第二个深层原因是政府职能的失当和错位。政府仍存在对资金配置的行政性干预,即政府不仅通过财政、政策性银行配置资金,还对市场配置渠道(金融市场、非政策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干预,例如,地方融资平台占用了大量金融资源,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存在诸多问题。

篇9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1998-2010年间中美两国的宏观经济和金融微观资产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实际利率与资产价格的相互关系及决定因素。本文发现,在实体经济循环当中,利率与物价负相关;而在虚拟经济循环中,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与房地产价格呈正相关。这些经验结果说明了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调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关键词:实际利率 资产价格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

问题的提出

自从凯恩斯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以来,众多学者一直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的问题之上,因为流动性的波动和总体价格水平的高低往往对一国经济实体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影响表现在总量供给和产能结构两个方面。正如凯恩斯本人所说“在没有比摧毁一个国家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然而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等虚拟经济的突飞猛进,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一些概貌改变。

表现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复杂化、流动性传导机制隐蔽化、价格水平走向差异化等趋势。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几次经济危机和一些国家经济停滞的现象之中,我们看到资产价格的变动对经济走向以及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愈发显著。例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首先引起资产价格的强烈震荡进而波及多数国家的实体产业,资产价格的崩溃对整个经济危机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循环系统实证检验影响资产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从实际利率与资产价格的相互关系。进而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相关的文献回顾;第二部分是关于资产价格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实证检验;最后一部分结束全文并讨论结果的政策含义。

相关理论分析

首先假设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双循环当中有两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价格体系。实体经济价格体系包含众多实物和劳务产品,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其代表;虚拟经济则主要是指金融和资本市场构建的没有实物基础的资本品供求关系循环,本文选用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作为其代表。由于利率作为可贷资金供给的成本,利率的调节直接会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影响社会的总需求,而其在短期内所形成的总需求将会被分割并流向两个循环体系内部。由于两个循环体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利率对其影响也不同。

在实体经济中,交易必须以一定的实物产品作为基础,所以其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垂直不动的。由利率的变动导致的总需求的变动,在供给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会直接作出反应。在实体经济循环当中,利率通过影响总需求,直接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下跌,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而在虚拟经济体系中,随着利率的变动虚拟经济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双方都会发生改变。由于不受现实当中货物存量的限制,虚拟经济的资产供给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自身在短时间内改变,例如:增发股票和债券,使更多的住房进入商品房市场。虚拟经济的供给存在着其自身的制约机制,这种制约就在于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资产价格的最基本定价公式为:资产价格=预期收益/折现率。在一般情况下,又将基准利率视为资产的贴现率,所以公式就变为:资产价格=预期收益/利率。这就意味着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对资产未来价格的预期,进而影响资产的供给量。利率升高意味着未来资产价格的下降,生产者会减少资产产品的供给量,反之则相反。因此实际利率的变动会对虚拟经济中资产的供给产生负效应。虚拟经济的需求量与实体经济需求量的变动是同方向的,但是由于总需求量将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当中进行分割,所以很难预期其需求量的变化程度。

本文认为资产价格变动的方向将决于其自身的供给弹性强弱:对于供给相对富有弹性的资产(如股票),利率带来的供给量变动更为明显,其价格将会朝着利率变化的反方向变动;而对于供给相对缺乏弹性的资产(如房地产),利率带来的需求量变动更为明显,其价格将会朝着利率变化的同方向变动。所以提出假设:在实体经济循环当中,利率通过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物价水平,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在虚拟经济循环中,利率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双重影响,导致资产价格产生双向变动,其中股票价格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房地产价格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

实证检验

本文分别选取中国和美国1998-2010和1990-2010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文章选用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加权平均的实际汇率(REER)、联邦基金利率、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等指标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以及IMF、OECD和BEA网站。为了检验假设,我们将待检验的回归模型设定为:

其中,模型(1)用于检验实体经济中利率和物价的关系,模型(2)(3)用于检验虚拟经济中利率和资产价格的关系。由于在虚拟经济中供给和需求双方都受到了利率的影响,而供需双方之间又相互影响,所以简单的回归模型会导致严重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了联立方程组的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2)和(3),以模型内部变量作为自身的工具变量,来刻画二者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得到一致性的结果。其中模型(2)用于度量资产价格对实际利率的影响,模型(3)用于衡量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表1报告了模型1的数据结果显示实际利率与物价水平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的预期假设是相一致的。结果表明利率降低将增大总需求,并且提高整体物价水平。中美两国的数据在此问题上的结果相近似,所以在实体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和途径都是较为明显而有力的,这也为传统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合理性做出了佐证。其次,各主要控制变量也对价格水平有显著地作用。GDP的增长将带动物价水平的上升,这与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经验相吻合,伴随着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存在刚性的通货膨胀。M2的投放同样会拉高价格水平,可见货币贬值的另一面就是物价的上升,而计量结果显示的M2作用并不强烈,这主要是模型中同时包含了利率这一因素的原因。汇率的作用是反向的,当一国货币升值的时候短期内会吸引更多资金的流入,进而和利率效应相叠加总需求效应从而降低价格水平。

模型(2)(3)的实证结果在表2表3中报告,数据显示在虚拟经济循环当中资产价格和实际利率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回归,看到股票和房地产两种资产的价格表现出与利率的不同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实际利率的变动对股票价格产生正效应而对房地产价格产生负效应。这种区别的原因在于两种资产的供给价格弹性不同,股票的弹性较强随利率变化的供给量变化较为明显,房地产的弹性较弱随利率变化的需求量变化较为明显。这就解释了现实当中为何房地产价格走势总与国家调控政策背道而驰的原因,抑制房价的政策往往会限制房屋的供应量,而供应量的紧缩反而促发了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这说明,在资本市场虚拟经济的调控过程当中不同于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由于利率对资产的供求产生两方面不同的作用所以其结果是不易捕捉的。宏观调控的手段一定要结合适当的资产价格弹性进行具体分析,越是缺乏弹性的资本品的价格越容易背离调控目标。同时模型也显示出资产价格对利率会产生显著地影响,这更增加了对资产价格调控的难度,因为政策本身的效果可能会被资本价格的变动相抵消,这就要求货币政策更加的精准并且采取相机抉择的动态管理手段。

结论与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和股民持有的各类资产不断增加,资产价格波动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宏观经济乃至人民生活的的重要问题。当前货币政策目标已不再只关注于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更延伸到虚拟经济的各个层面,调控资产价格防止资产价格大幅起伏已成为稳定金融市场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我国政府对于股市和房市的调控效果确实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实际利率与资产价格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个经济循环体系的联动关系,提出并验证以下假设:第一,在实体经济循环当中,利率通过影响总需求,直接带动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下跌,二者呈负相关关系;第二,在虚拟经济循环中,利率通过影响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双重影响,拉动资产价格产生两个方向的变动,其中股票价格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房地产价格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为理解中国的实际利率变动对资本市场产生的相异影响及其原因的产生提供了确凿的经验证据。

本研究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第一,对于股票价格,要注重利率对预期收益的影响,以利率为杠杆撬动市场资金的流向,通过对资金的合理引导调节股票市场的需求。这主要应用于股市过热的情况,利率政策可以较为有效地防止泡沫的形成和金融崩溃的发生;第二,对于房地产价格,单纯的货币调控政策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房地产的供给也会受到利率政策的影响进而抵消其作用效果。所以要应对目前我国楼市过热的情况,除了货币政策还要结合财政政策、立法管制等多渠道多角度的调控手段才能起到预期效果。因此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挥实际利率的中间调控作用,对于熨平资产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ernanke,B.and M.Gertler,2001, “Should Central Banks Responds to Movements in Asset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2.Campbell,J.,2000,“Asset Pricing at the Millennium”,Journal of Finance,2000

3.Flood R.and P.Garber,1980,“Market Fundamentals versus Price-Level Bubbles:the First Tes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

4.吕江林.我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价变动做出反应.管理世界,2005(3)

5.王维安,贺聪.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求:经验事实与理论假说.财经研究,2005(5)

6.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2002(2)

7.瞿强.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1(7)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金融创新

一、传统金融的发展困境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资金的交易实现资金的融通。传统金融主要以实体的交易场所完成金融产品的交易,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分业经营的业务模式和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征信难等问题,都给传统金融的业务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阻碍,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由于传统金融缺乏有效、准确的数据来源,无法形成以信用为核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以银行为例不良资产及坏账率逐年攀升,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较少关注金融的长尾市场,即中小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这部分用户的个体资金需求量少,但是用户数量大,资金需求稳定。而传统金融难以实现对其成本可控的信贷服务,丧失了较大的金融创新的来源。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传统金融服务的落后和产品的创新不足,使得在实体经济中大量的融资需求难以被满足。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减少了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挖掘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金融需求,以便捷、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加速了普惠金融、信息金融、平台金融和碎片金融的发展。P2P平台的发展实现了个人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直接交易,金融“脱媒”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以普惠金融的方式拓宽了金融服务的人群;金融市场信息的实时更新,提升了金融数据信息的市场性发挥出信息金融的灵活性;以第三方支付为资金入口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人们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基金、股票和债券等多种金融产品的投资;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与便捷,实现了随时随地金融产品的购买和金融服务的体验,碎片金融增强了金融的服务功能。上图从金融的流量入口、风险控制和业务生态三个方面,对比了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第三方支付完成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实物产品的线下交易,用户数据和交易数据都会成为进行互联网征信的大数据来源。由此互联网金融形成了以互联网征信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机制,根据用户的风险水平的差异和对收益率的偏好,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网络投融资的P2P、众筹,互联网银行和互联网保险都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投资方案,丰富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而传统金融主要以线下的交易进行货币的借贷,一般来说主要对具体的借贷项目进行自上而下的征信,即由具体行业的金融机构主导,根据项目的内容和行业内的数据对借贷者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由于分业的经营特点,投资者只能将风险转移到某种投资中,创新性不足。但是相比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的监管体系却是比较完善。无论是从分业经营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还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要货币政策的调节者,与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全面配合,传统金融完善的监管体系在降低了其产品创新的能力的同时,也确保了可控的市场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比较分析

从货币功能看,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以流通中的现金作为主要的交易凭介。银行吸纳存款,发放贷款;证券公司成为金融产品的买卖中介;保险公司获得保费,然后在进行现金投资。而在互联网金融中,以第三方支付为主要渠道的电子交易,可以实现资金在各个关联账户灵活实时的转移和交易,提升了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和产品的创新性。从信用中介的功能看,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其信用评价的过程和结果的应用也是割裂的:银行出具的信用评估只能由于银行系统内的业务办理,基金证券公司认定的内部评价也只能作为基金证券产品中的参考,保险公司给出的信用等级只能用于保险产品的风险评价。在互联网金融中,互联网征信直接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全面的信用水平评价。以蚂蚁金融为例,用户的芝麻信用的评分既会影响他在蚂蚁小贷中获得的借贷利率,也关系着他在蚂蚁花呗获得的无息消费信用,同时还与他在蚂蚁聚宝购买的个性化投资方案息息相关。互联网征信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在进行产品创新的核心依据,基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为互联网征信提供了多元化的直接的信用评价材料,征信结果也可直接用于其他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和推广依据。从金融机构的功能上看,传统的金融机构主要由银行、基金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构成,分别对应着资金存储借贷、金融产品的买卖和保险产品的投资。各机构分别负责单一板块的业务难以满足用户在资本市场上的个性化投资与全面的风险管理。同时,一些中小微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更难以发行债券等金融产品、从保险公司获得投资,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很弱。而在互联网金融中,多维度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可以满足用户基于自身风险偏好与收益要求,配置多样化的投资方案,制定在互联网银行、融资平台和互联网保险中的资金投资方案。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创新改变了金融的交易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深度挖掘信息价值、交易意愿和产品需求。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产品流的协调发展,互联网金融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而相比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依然具有资源丰富和风险控制管理经验丰富的特点,未来的金融发展中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不会“各自为政”,而是会在支付方式、产品交易和服务生态方面进行更多的合作。一方面发挥出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另一方面也借助传统金融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对行业内的金融系统系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深度的产品合作与服务对接,使得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合作能够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观的金融创新,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完善提供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5:103-118+6.

[2]曹凤岐.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J].金融论坛,2015,01:3-6+65.

[3]莫易娴.互联网时代金融业的发展格局[J].财经科学,2014,04:1-10.

[4]王金龙,乔成云.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J].新视野,2014,05:14-16.

[5]谭天文,陆楠.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对比分析[J].中国市场,2013,46:101-103.

[6]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08:73-83.

[7]于彦梅.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传统金融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