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篇1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中医存废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c)-098-03

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他们的不足之处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中做到优势互补就能使两者效能最大化。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1中、西医学两个体系各有所长和不足,优势互补

中、西医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由于产生的地域与历史背景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中医诊疗实践活动中形成并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强调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优势在于具有现代“三论”先进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与防治方法符合现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药方剂安全低毒和中医治疗相对的简便廉验更易为现代人接受,中医的摄生防病更符合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模式;缺点在于中医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薄弱,理论概念抽象,缺乏当代医学界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受经验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方法传统古朴难接受现代科技的成果。西医学源于欧洲文化,是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的实验医学,西医学强调诊断治疗的实验室依据,诊断规范、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步发展,其科学形式和思维方法易为现代人接受;缺点在于偏重局部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不足,从总体上还是偏重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在转变,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及医疗保险费用越来越昂贵,它的现实要求是寻求“替代医学”。 故而有人评价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过则涉于固”[1]。中、西医学研究对象和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对同一个目标得到统一,这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沟通的基石。更重要的是中西医学的不足之处都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二者结合可以各取所长,做到优势互补,因此,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承认现代中医学越来越借鉴西医学诊疗方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西医学界越来越多地在运用中医学的思路(如整体观),治疗手段(如针灸)和药物(如中草药)。中西医学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轻言废除中医无论对于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危害都是相当大的。

2中西医结合对西医学的促进

2.1中医学对西医学的替代作用

中医药在国外属于替代医学, 它包括中医中草药、针灸、气功及现代医学以外的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方法。进入21世纪, 替代医学正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地区兴起, 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医疗模式。何谓替代医学? 在美国替代医学( Alternative Medicine) 是指西医以外的医疗; 在英国叫辅助医学( Complementary Med icine) , 是指对西医起辅助作用的疗法。现在国际上通称辅助替代医疗(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简称CAM ) 。它包括传统医学和民间疗法, 大多是经验性的、增强人类与生俱来的免疫力的、保健预防及治疗作用的, 其中许多未经现代科学证实。替代医疗( CAM ) 的兴起反驳了“废除中医”的论调: C就是说西医有不足之处, 需要中医来补充,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可以互补;A就是说西医不是唯一的, 还有其他的医学, 特别中医是最佳选择, 原因是西医对许多疑难病症目前仍无解决办法, 而替代医疗则起着发挥人类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西药毒副作用严重, 而替代医疗可提供缓解和摆脱药物依赖性的办法;西医使用先进的医疗仪器和器具、药品,手术费价格昂贵, 而替代医疗是一条寻求减少社会和个人医疗费用负担的途径。

2.2西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西医学是实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一方面从自然科学(包括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中不断引入新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把其中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及新技术转化为能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和临床医学保持密切的联系,把临床诊断、疾病分析以及病原学方面的难点纳入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研究方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身的学科体系。

然而,不能否认由于我国不论是在西医基础医学还是在西医临床医学上同国外发达国家都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西医学与发达国家西医学的差距。我们不能通过照搬别人的东西来提高自己,更不能在国内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中保持沉默,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将国内实验医学的成果与中医临床医学结合起来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通过这条路,中国西医学界将走出一条更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3中西医结合对中医学的促进

3.1对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的促进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辨证思维的方法起源于《内经》,奠定于《伤寒论》,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特殊和固定的模式。历代中医十分重视对“证”的研究,先后创立了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在辨证过程中,由于各个医生自身的主观性,对客观认识的差异和思维过程的特异性,造成中医辨证在实际应用中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微量化,很难求得客观的判断和统一的标准。随着现代化西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减少由主观因素带来的差异,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使中医证候的定义从微观定量的角度加以充实,从而制定出一套客观、量化的依据。

当今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中医辨证客观化指标的选择呈现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人的趋势。通过对122例CHF患者的血流变学变化的分析,发现血液黏度增高按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气阴虚变化[3]。CHF患者的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肾素(renin angiotensin, RA)、血管紧张素(angiotonin, ANG)、醛固酮(aldosterone, ALD)、内皮素(endothelin, 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浓度,在正虚证中大致呈单纯气虚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通过与西医学的结合,研究认为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动力学[5]、交感神经系统的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含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活性物质ANP、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 NO)等密切相关[6-8]。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来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unction failure, CRF)的不同证型进行客观化研究已日趋深化,许多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多学科、多系统、全方位的探讨CRF各证型的客观化指标,最终有可能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辨证方法乃至新的辨证体系[9-12]。

中医辨证与西医学的结合,使中医辨证的客观化研究前进了一大步,虽然目前的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西医学必将为中医辨证客观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的促进

中医学所说的“证”,其内涵和实质,应当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中医对证的认识起源于临床实践中,证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单元,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证候实质研究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领域,证候实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用相对客观监测指标对证做出定量诊断,并以此为中介物,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证,病位都在肝,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

现代中医对证的实质进行探讨,如肝郁脾虚证,患者发生了四项主要变化:①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血浆NA、肾上腺素(adnephrin, AD)含量减低;②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 cGMP)比值下降;③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④小肠吸收功能降低。其中三项以上同步出现率达65%。说明肝郁脾虚证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消化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13]。

对各种不同疾病所表现的寒证、热证患者分别测定其血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riiodo thyronine, T3)、四碘甲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 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free thyroxine, FT4)、睾酮(testosterone, T)、雌二醇(estradiol, E2)、及皮质醇(cortisol,CO)等指标,FT3、FT4数值热证高而寒证低,依次为虚热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实寒证组>虚寒证组,提示热证基础代谢及氧消耗升高而寒证相反,CO值实证高而虚证低,依次为实寒证组>实热证组>对照组>虚热证组>虚寒证组,提示CO为形成虚实的因素之一,与寒热关系不显著,性激素T热证高而寒证低,E2女性热证低而寒证高,提示T值高为形成热证的因素之一,E2值高为形成女性寒证的因素之一[14]。

肾阳虚证病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同样在对肾阳虚病人的T3、T4、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激素(thyrotropic-stimulating hormone, TSH),T、E2、E2/T等进行测定时,均发现其值比正常人低或发生改变[15,16]。肾阳虚患者的血浆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 PGE2)、PGE2α、环核苷酸cAMP、cGMP 与cAMP/cGMP 均有改变,并且PGE2与PGE2α、cAMP与cGMP 似乎与中医的阴和阳有着对应关系[17]。近年不少学者将cAMP、cGMP之比作为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一般认为阴虚证血浆cAMP占优势,阳虚证血浆cGMP占优势,经相应治疗后皆复常,提示血浆cAMP和cGMP含量的改变,是阴虚、阳虚的特征之一。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其中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不同基因型在证候易感性方面的差异,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热点内容。由于证候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的实质[18]。

另外应用先进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微观入手,研究机体整体或某一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两者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具有趋同性,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和方法,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不同疾病的蛋白质组进行分析研究,对了解中医证的实质及临床辨证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

证实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在与西医学的结合过程中,不少证的现代医学描述为广大学者所接受,尤其证的实质研究与当今现代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相结合,必将进一步推动证实质的深入研究。

3.3对中医诊断的促进

传统的中医诊断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得,对疾病的类属、病因病机做出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西医学往往能够提供患者重要的检验、影像、病理学等客观诊断依据,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甚至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医诊断结合西医学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控制病情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传统中医是以症状和体征作为诊断依据的,但很多疾病出现症状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这些疾病大多在出现症状和体征之前就发生了生理学指标的变化,西医学可以检测到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为中医学发挥其作用提供更大的舞台。例如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就在早诊断早治疗,然而患者在早期多没有症状以致延误病情,通过各种基因、免疫学、影像学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癌变,可以使中医药尽早发挥其效能,为救治肿瘤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另外,中医诊断结合西医学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实验室数据为中医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其“四大经典”虽博大精深,但晦涩难懂,这就降低了中医诊断的可读性,不易被患者和西医界理解与接受,而实验室数据客观可信,可为中医学的普及做出贡献。

3.4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促进

传统中医学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缺乏客观性,很难为世界医学界所接受和交流,这严重阻碍了中医学走向世界的步伐。很多西医学没有明显疗效的疾病,经过中医学治疗后都会有显著改善,各种实验室指标能够科学客观反映中医学的疗效。如病毒性肝炎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中医药治疗后肝脏功能会明显恢复,此时肝脏血清酶谱和蛋白质代谢的改变是中医药发挥明显疗效的客观证据。再如西医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治疗多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愈后较差。中医学认为此病病机以肝肾阴虚为主,以热毒、血瘀为标,故以滋肝肾之阴,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为治疗原则,常有不错疗效,此时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补体C3、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成为让人信服的评价疗效的客观指标[20,21]。

4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有力地反驳了中医废除论

医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目的即治病救人,简单而明确。中西医结合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恰恰说明了中西医学不论在思维、方法、手段等诸多方面有差别,但两者在治病救人这一终极目标上得到了高度统一和整合。在今天快速发展、日趋强调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大潮中, 我们应该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性的敬畏,对传统的敬畏;多一份对其他科学、文化与传统的尊重与宽容,承认不同学科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和做法应对这些差异,处理不同意见、信念或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对话以实现不同认识或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使人类科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凌锡森,何清湖.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3.

[2]王鸿利.实验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关继华,李华辰.心力衰竭及中医证型的血液流变学分析[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11(3):27.

[4]曹雪滨,胡元会,王士雯.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与血管活性肽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0):4.

[5]侯延丽.123例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2,23(8):703.

[6]郑关毅,洪华山,韦立新.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调节肽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5):297.

[7]李泓,张济颖,胡宪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浆心钠素水平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分型的研究[J].天津中医,1989,6(3):12.

[8]郭磊磊,周英,郑本德. 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4):211.

[9]尹力娟,王蓄.慢性肾衰的主要病机探讨[J].中医药信息,1998,(3):10-13.

[10]李淑惠.慢性肾衰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5(10):33-34.

[11]刘占民.健肾冲剂对不同证型慢性肾衰患者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8,39(8):473-475.

[12]晏子友,皮持衡,徐友妹,等.慢性肾衰及其中医证型与尿及血渗量的关系[J].江西中医药,1995,26(12):22-23.

[13]金益强.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53.

[14]黄俊山,白介辰,黄国良,等. 从检测血中FT3、FT4、T、E2及皮质醇等指标探讨寒证热证的本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13-115.

[15]秦路平,张汉明,张卫东,等. 蛇床子素和蛇床子总香豆素对肾阳虚大鼠血清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2-553.

[16]王文健,沈自尹,张新民,等. 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初步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3) :149-152.

[17]秦路平,吴焕,周庆辉,等. 蛇床子总香豆素与挥发油和水提物对肾阳虚大鼠血浆前列腺素和环核苷酸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2):100-101.

[18]薛梅,殷惠军,陈可冀.从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88-90.

[19]钟小兰,吕志平,廖小明.中医证实质与蛋白质组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2):162-163.

[20]傅晓晴.中医诊断结合西医诊断的必要性与科学性[J].福建中医药,2002,33(4):39-40.

篇2

【关键词】 中医学; 脾胃病; 学术总结; 梁乃津

1 主张经典医籍和后世各家学说并重

梁乃津教授一生潜心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他认为,中医经典性著作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必不可少的,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几座光彩夺目的丰碑,也是奠定中医理法方药的代表性著作。他自入医门始,便潜心研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并在学习中颇有心得,融会贯通,熟谙阴阳五行学说,重视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并一直用于指导临床。他根据五脏相关从肝论治脾胃病,根据邪正关系采用标本兼顾治疗疾病等,往往得心应手,屡用屡效。同时,梁老尊古并不泥古,曾说过:“医经确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更有不尽之处。这就需要后世之修正、补充、完善和丰富。”他认为,宋金时期之后,百家争鸣,名家辈出。新学论肇端了北宋庞安时之寒毒学说;金元四大家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元素的脏腑病机论、李杲的脾胃气之源论、朱震亨的阴常不足论,还有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薛雪、吴瑭和王孟英等新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使整个中医学术诊疗体系得到突破和飞跃。梁乃津还十分推崇民国和建国以来如张锡纯、孔伯华、施今墨等吸取新知的中西医结合杰出者,并对以上医家的学说潜心研究,集各家之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2 提倡中医药为主,并重视中西医结合

梁乃津教授中医基本功扎实,熟谙四人经典和后世各家学说,同时注意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先进理论和手段,一贯主张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他非常推崇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表过数篇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论文,倡导中西医理论应互相验证,互为弥补,取长补短。尽快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以发展中医,提高中医,完善中医。梁老在临床中除了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的四诊手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以外,还往往结合西医诊断,并根据疾病的基本病理和中药传统药性与现代药理学而遣方用药。例如,在治疗慢性胃炎之胃脘痛时,除了辨证施治外,还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是否伴胃黏膜的溃疡、出血点、息肉、异型增生和肠腺化生等,选用具有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细胞浸润、防止组织异常增生的活血祛瘀药,如三七、血竭、莪术等;根据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选用具有清除HP作用的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黄芩、人工牛黄等。他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新思维,并不违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精神,而是克服了传统中医对疾病微观认识不足和辨证思维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也弥补了西医对疾病过程中机体整体反映及动态变化重视不够的弊端。他融会中西医之长于一炉,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梁老一直认为,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更能显示出优势,主张中西医双方应该围绕着认识疾病、提高疗效这一共同目标,从实践中检验各自的理论与方法的长短,为创造新理论、新疗法而奠基。

梁乃津教授不但在临床中积极研究中西医结合模式,而且对中西医结合的教育工作也十分关注。他曾多次撰文探讨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认为自开办中医学院以来,中医入学均统一考试,中西医的培养条件比较接近,新一代的中医学者在中医的医疗和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不但要组织西医学习中医,也应该根据条件,组织中医学习西医,从另一角度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力量。不要顾虑中医学了西医就会丢掉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应着重在基础理论及其实验手段方面,尽量学得透彻一些。他始终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医学习西医,是造就中西医结合骨干队伍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这两种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由于成长过程的不同,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逻辑思维的方法就会有具体的差异,在科学工作中,有种种不同倾向是大好事。总之,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要重视中医理论。两种医学的结合不是以一方强加于另一方,或者以一方否定另一方,主张,尤其要重视存异。中医学若失去自己的理论特色连生存都成问题,更谈不上中西医结合了。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现时正在进行的中医药现代化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 强调病人为本、疗效为先,主张多种治

疗方法的结合

梁乃津教授一贯奉行病人为本、疗效为先的行医宗旨。他认为业医之目的,根本在于以高效快捷的手段为患者解除痛苦、挽救生命。因此,治疗宜多方法、多途径,不必拘泥于中医与西医界限。他极力主张治疗方法要“三个结合”:(1)中药与西药结合,即在以中医药为主体的基础上,对危、重、急之症,有必要地结合使用应有的西医药,以取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之短。如对胃脘痛并发呕血和黑便者,结合使用西药以止血和抑酸;对胸痹之真心痛者,结合使用西药以扩张冠状动脉和镇静止痛。(2)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即可通过内服或注射法给药,对某些病症还可结合局部用药法,如外敷法、灌肠法等。(3)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结合,即在使用各种药物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如针灸、按摩、物理疗法、体育疗法、饮食疗法、心理咨询以及现代科学介入疗法等。梁老的“三个结合”临床思维的本质是以病人为根本,以疗效为中心,形成了对疾病较为合理的诊疗体系,对当代中医院的临床工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梁乃津教授对中药剂型的使用颇有体会。除了汤剂之外,还结合使用丸、散、片、胶囊、浸酒等剂型。他所擅长治疗的脾胃病多为慢性病变,反复发作,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治。使用中成药不但简便易服,适合家庭备用,而且量少效高,节约药源。因此,梁老针对各种疾病的主要病机,根据其积累的经验研制了各种剂型的新药,如胃乃安胶囊、金佛止痛丸、胃爱片、梁氏抗风湿冲剂与酒剂等,方便了患者使用。同时为了克服固定的药方不能随症加减、有局限性的缺点,梁老采用汤剂与成药合用,长短互补,其研制系列中成药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对剂型改革意义深远。其中胃乃安胶囊和金佛止痛丸两项科研成果获得198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并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为中成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擅长治疗脾胃病,亦专于治疗疑难病

4.1 治脾胃病 梁乃津教授尤擅长治疗脾胃病,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热瘀湿困。辨证论治主张从肝脾胃入手,遣方用药往往通补并用,标本兼顾。他认为,“调肝理气是遣方的通用之法,活血化瘀是遣方的要着之法,清热祛湿是遣方的变通之法,健脾和胃是遣方的固本之法,其他治法是遣方的辅助之法”[10]。运用该理论指导治疗疑难脾胃病患者,屡获奇效。镇痛丸、金佛元芍汤均为梁老治疗慢性胃炎之验方,被后辈用于临床,每奏良效[9,27]。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癌前病变之一,梁老临证强调本病“疼痛多为虚实挟杂,治当通补兼施;痞满多属寒热错杂,治宜温清并用”[20]。

梁老治疗胃脘痛强调“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其痛在胃,其系肝脾;调治肝脏,以安胃腑:胃脘痛证,虚多于实,实在寒、热、气滞,虚在脾胃虚弱,胃阴不足”[8]。如1989年,患者周某因胃脘痛屡治不效,体重持续减轻,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辗转求治梁老门下,处方如下:黄芪、党参、白花蛇舌草、白芍、谷芽、麦芽各30g,郁金、佛手、延胡索、川厚朴、乌梅各15g,半枝莲20g,三七末(冲)3g。水煎服,连服4周,胃脘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进,舌苔薄白,脉细弱。继用健脾养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处方:黄芪、党参、白芍各30g,沙参、麦冬、郁金、佛手、延胡索各15g,三七末(冲)3g。并随症加减,配服“胃乃安胶囊”,连服4年半,病人症状消失,体重增加,胃镜复查及病理活检结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继续服用胃乃安胶囊以巩固疗效。本病例病机属本虚标实,以脾胃气虚为本虚,气滞血瘀、湿郁化热为标实,故治疗着重清热祛湿,兼以健脾益气,待湿热已去则滋补通三法并举,守法守方。

梁乃津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丰富,擅用清热制酸扩膜止血法,以大黄、海螵蛸、白及、珍珠层粉等为基础方,结合辨证配伍,强调“配泻火降泄药,治热伤胃络出血;伍活血祛瘀药,治胃络血瘀出血;佐补气养血药,治气随血脱出血”[21]。而对于老年胃溃疡的治疗,梁老强调其“本为脾胃虚弱,标系气滞血瘀,治以健脾养胃,行气活血清毒”[17]。1990年,患者曹某因饮食不当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反复胃脘疼痛并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各大医院中西医治疗均不效,请梁老会诊。处方:黄连、橘红各10g,竹茹、法半夏、枳壳、郁金、佛手、延胡索各15g,蒲公英、白芍、海螵蛸各30g。嘱其稀粥饮食,服3剂后胃胀痛欲呕吐缓解。再服原方7剂,病人胃部症状消失,但见口淡,舌淡红,苔少津。辨证为气阴不足,气滞血瘀,改用太子参、党参、白芍、海螵蛸各30g,沙参、麦冬、郁金、佛手、延胡索各15g,三七末(冲)3g,珍珠层粉(冲)1支为基础方,并随症加减,再服药1个月,胃镜复查显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本病例标实为急,本虚为缓,故先行清、通、降三法治标,待标实有减则标本兼顾,通补并用,通而勿伤,补而勿滞。

对于单纯性便秘的治疗,梁老根据大肠性喜润泽,传导糟粕以通降为顺的特点,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应以油肠,行气降气为主。常选用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及枳壳(或枳实)、厚朴、木香(或沉香)等,结合辨气血阴阳虚实加减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24]。

4.2 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梁乃津教授擅用清热通腑法治疗胆石症并发症,认为胆为奇恒之府,内藏清精之液,以通降下行为顺。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参与胆汁分泌与排泄。倘若情志所伤,外邪所犯,则肝胆失于疏泄;或饮食不节,脾伤湿生,妨碍肝胆疏泄;肝胆气机失畅,泌泄胆汁阻滞,气血胆汁结聚不散,积于肝胆发为胆石[14]。

梁乃津教授认为,肝硬化多为感受湿热蛊疫之毒,或长期嗜酒及肥腻,以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生气滞,血运不畅,肝脾脉络血瘀而发病。辨证着重于调肝健脾,行气活血,清热祛湿。梁老辨治本病失代偿期所出现的腹水、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昏迷等颇具特色:消腹水,利水消胀为主,兼行气活血补虚;治出血,收涩止血为先,或泻火养阴益气;醒肝昏,芳香宣窍宜早,并清热化痰辟秽[12]。

4.3 杂病 梁乃津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杂病亦每每奏效。认为杂病的治疗要辨证准确,初病在经可行气活血,久病入络脉必化痰祛瘀通络,在治疗上配虫类药通窜搜络祛瘀,攻补兼施。其弟子[26]“总结了梁乃津教授临床使用虫类药的经验,如治疗顽痛证(血管性头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慢性咽炎急性发作等)。梁乃津教授告诫后辈,若滥用误用虫类药,则有可能出现各种毒、副反应以及过敏反应,所以,不宜用量过大过久;对体弱老幼、过敏体质者慎用;若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并要积极处理[13]。对于前列腺肥大,梁老认为乃肺脾肾虚,湿热瘀阻所致,治疗强调益气化瘀、虚实并治,内外结合、食疗同治[16];慢性阻塞性肺病本属肺、脾、肾虚,标乃风痰瘀阻,治标以风痰为先,固本以补肾为要[25];老年病病机特点是脏腑虚损、阴阳失调、气血亏虚及痰瘀阻滞,具有本虚为主,兼夹标实,正虚易致邪犯,邪犯加重正虚的内在联系,主张治疗应补虚为主导,祛实慎攻伐,缓急辨分明,标本同施治[12]。

梁乃津教授治病善于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遣方用药往往通补并用,标本兼顾。治疗手段多样,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外敷、灌肠、针灸、理疗等局部给药方式,必要时运用西药。梁老不但诊治脾胃疾病疗效卓著,对肠道疾病、老年病、痛证等多种疑难杂症均有独特的经验,值得中医后学者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梁乃津.肺结核[J].广东中医药, 1950(2): 12.

[2]梁乃津.“医经”派的经典著作——内经[J].广东中医药,1952(7): 39.

[3]梁乃津.批判余云岫“消灭中医”的谬论和他的阴阳五行说[J].广东中医,1956(9):6.

[4]梁乃津.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核心问题的看法[J]. 广东中医,1963(4): 1.

[5]梁乃津.脏腑经络学说的发生与形成(一)[J],新中医,1980(1): 1.

[6]梁乃津.脏腑经络学说的发生与形成(二)[J].新中医,1980(2): 5.

[7]朱秉匡,张绍石.名老中医梁乃津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经验[J].新中医,1982(5):9.

[8]朱秉匡,张绍石.名老中医梁乃津治疗胃脘痛的几种常用止痛方法[J].暨南大学学报,1985(2):10.

[9]刘茂才.镇痛丸治疗痛证172例小结[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5(4):10.

[10]黄穗平,罗振华.梁乃津治疗慢性胃病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3(4):59

[11]黄穗平.名老中医梁乃津辨治慢性胃病经验拾萃[J].新中医,1993(5): 2.

[12]黄穗平.梁乃津教授治疗老年病经验[J].新中医,1995(5): 1.

[13]黄穗平, 李云英.梁乃津老中医用虫类药治疗顽痛证经验[J].新中医,1995(7): 4.

[14]黄穗平.梁乃津用清热通腑法治疗胆石症并发症的经验[J].新中医,1996(1): 12.

[15]黄穗平.梁乃津治疗贲门失迟缓症的经验[J].新中医,1996(2): 12.

[16]罗振华.梁乃津教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经验[J].新中医,1996, 28(2):10.

[17]黄穗平.梁乃津教授辨治老年胃溃疡的经验[J].新中医,1996(3): 10.

[18]黄穗平.梁乃津辨治肝硬化失代偿期经验[J].新中医,1996(4): 10.

[19]黄穗平.梁乃津教授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J].新中医,1996(5):9.

[20]黄穗平.梁乃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J].新中医,1996(6): 13.

[21]黄穗平.梁乃津教授治疗溃疡病并出血经验[J].新中医,1996(8): 7.

[22]黄穗平. 梁乃津教授验方医案4则[J].新中医,1996(8): 8.

[23]黄穗平. 染乃津教授健中调肝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6 (9):8.

[24]黄穗平.梁乃津教授治疗单纯性便秘的经验[J].新中医,1996(10): 11.

[25]罗振华.梁乃津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经验[J].新中医,1996(11): 7.

篇3

中药调治盐敏感性高血压,在继承中医五行学说、五味理论的基础上,对其科学内涵作深度发掘,创新性地将“味”和“脏”同气相求的规律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的防治,在实践应用中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达28%~74%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盐敏感,我国约60%的高血压患者为盐敏感者。由此推测,在我国1.6亿高血压人群中,约有近1亿患者存在盐敏感。研究证实,与盐不敏感者相比,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残率。美国高血压病学会(ASH)已将盐敏感认定为高血压早期损害的标志。

“咸入肾”与盐敏感性高血压

五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五味理论认为,食物或药物可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五味与五脏功能可以相互影响。根据《内经》阐述的五味理论,咸味与肾相对应。“咸入肾”一方面指咸味药物或食物最先作用于肾,适度咸味可以养肾,故有“肾病者主肾气不足,宜食谷果畜菜之咸者以益之”之说;另一方面,是指过度咸味能损伤肾的功能。中医还有“咸走血”之说,认为过咸在损伤肾的同时还会累及他脏,特别是血脉,所谓“多食咸,脉凝泣而色变”。

肾虚与高血压的联系在临床早就得到证实。高血压患者早期就伴有肾气不足,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肾阴、肾阳失调日趋严重。事实上,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肾虚,这和盐敏感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与此相对应,补肾调节阴阳在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理论上的大胆立论,也得到了大量动物实验的进一步证实。

胰岛素抵抗与盐敏感性高血压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更是贯穿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和肥胖等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为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研究渐趋活跃。梳理各科学者的研究发现,我们认为盐敏感与胰岛素抵抗有密切联系,盐敏感程度与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由于胰岛素抵抗能诱导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的产生,这也可能是盐敏感性高血压比不敏感者更容易出现心、脑、肾等脏器严重慢性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合对代谢综合征和肥胖的十多年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聚证”理论。认为此阶段患者主要中医证型为聚证,证候最大特点就是气的“不运不化”,即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脏腑受损,导致气化障碍,邪热、湿浊和瘀血趁虚留驻,使精微不得化生和正常布输。

治疗上,以攻补兼施为治则,“益气健脾散聚”为基本治法。我们创立“益气散聚方”作为治疗聚证的基础方,在临床广泛应用收效显著。

如何诊断盐敏感性高血压

高盐摄入,7天以后,收缩压升高> 10%;

低盐摄入,7天以后,收缩压降低> 10%。

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

盐敏感作为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西医的干预手段主要是限钠、补钾,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降压药的应用。中医药“补肾法”可改善机体自身盐敏感状态,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跃程度,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本”干预手段;“益气健脾散聚”和“脾肾双治”,则着眼于较为多见的伴胰岛素抵抗的盐敏感性高血压,可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肾虚型高血压盐敏感,没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但同时有高血压引起的肾虚临床症状,如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易疲劳、走路脚跟酸痛(不是剧烈的痛)等。治疗上单纯用补肾法。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临证加减。

脾虚型高血压盐敏感,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可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或糖尿病等。治疗上用益气健脾的“益气散聚方”,主要药物有乌药、黄芪、黄连、泽泻、生蒲黄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清热燥湿、除浊祛瘀之效,化物归正,促使葡萄糖和脂质的代谢正常。

脾肾两虚型高血压盐敏感,有顽固性高血压,既有肾虚症状,脾虚症状也比较明显。治疗上宜脾肾双治。可用六味地黄丸和“益气散聚方”临证加减。

高血压患者限制食盐摄入固然重要,但改善患者的盐敏感状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对高危人群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对患者则能提高疗效,预防严重的心、脑、肾等脏器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每周一、四上午在华山医院有专家门诊,隔周二下午在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有特需专家门诊)

采访札记:上下求索 认真做事

认识王文健教授经年,无论是请他做科普讲座、去电台做科普节目,还是请他撰写命题文章,或是受人之托求医问药,每次都是认认真真,有求必应,和颜悦色,热情相待。

今年是王文健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整40年。40年来,从藏象学说研究入手,到“聚证”和“同病类证”等理论的推出和阐述,他倾注了满腔的心血,科研成果累硕。谈到这些,王文健教授只轻描淡写地说“我喜欢认真做事”。

篇4

沈自尹出生于1928年,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和战争之中。抗战开始他随家迁至宁波镇海乡下,但是不久宁波也沦陷,当时刚念完初中,由于不甘心接受亡国奴的教育,和几个爱国同学背井离乡,跑到艰苦的宁海游击区,在跃龙山的鄞县联中求学。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往宁波,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医学院。

明师高徒

1955年,沈自尹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分配在上海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工作了三年。根据当时国家“西学中”的精神,沈自尹被派去学中医。

沈自尹学习中医是采用传统的跟师学习方式,组织上安排姜春华教授作老师。姜春华教授是中医名家,这位恩师让他真正认识了中医,为以后他研究中医、发扬中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自尹曾拿艺术和中医作比喻,以引伸学习中医的独特体会。绘画是艺术,无论是中国的水墨画、西洋的油画,画家首先要有一个构思,再加上个人的技巧和审美情趣,才使画能传神,观者赏心悦目得到会心的愉快。中医不属于艺术范畴,但却具有艺术的特征,所谓“医者意也”,这“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指构思,这构思水平的高低就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好坏。

老师高明,学生刻苦,1959年2月姜老和沈自尹师生两人同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

拓荒成果

1959年对沈自尹来说是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研究中注意到,在西医是全然不同的疾病,在某个阶段却可能都有相同的肾虚症状,都可以用补肾调整阴阳的方法而提高疗效,这分明是“异病同治”。“异病”既然可以“同治”,这些不同疾病之间一定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而研究人体各脏器的调节中心―― “肾”的本质,有可能由此突破缺口,开辟出一条研究中医理论的途径。

为此,他成立了上海医学院的脏象专题研究,开启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大门。从此,沈自尹在中西医结合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成为这个领域的拓荒者。

经过大量指标筛选,沈自尹发现只有尿17羟皮质类固醇(简称尿17羟)测定在肾阳虚病人中普遍很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后,又得出了肾阳虚病人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上不同环节(层次)、不同程度功能紊乱的初步结论,这一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验证。

找到肾阳虚的物质基础,是中西医结合对于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他的发现和理论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领域的面貌。以前,当中医说你是肾阳虚时,你又怎么会意识到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这些神经内分泌轴的功能出现了问题呢?而现在大家都接受了这个事实。

20世纪70年代,沈自尹从大量的实例和数据中,概括出姜春华老师早就提倡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基础上的五种中西医结合方式的思维途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核心是汲取了中西医在诊治病征中各自的长处,被国内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界广泛采用于论文与教科书中。

科学前沿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过程中,沈自尹发现在完全正常的健康人和西医所说的病人之间,存在着一片很大的空白。这一人群虽有这样那样的症状,但按西医看是“无病可认”,因为还够不上任何疾病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在中医看来,却是“有证可辨”,也“有药可治”。通过辨证微观化研究,可以揭示许多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以及隐潜性变化;结合微观辨证所得的认识而进行诊治,常可收到西药所不及的效果,因为还有隐性的证存在。“微观辨证与辨证微观化”的思想,对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97年沈自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学术上的最高荣誉。但沈自尹认为荣誉称号只代表过去,从此就应该继续发展,为当初学习中医时确立的理想发扬中医精华,发掘其科学内涵,才不辜负这一称号。沈自尹从70岁开始涉足并学习进入分子生物学这个陌生的学科领域,对肾虚与衰老从微观的分子水平进行研究。

从2002年开始,沈自尹又率先在国内倡导用系统生物学的观点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发现,补肾能降低年老时T细胞的过度凋亡,延缓免疫衰老,在国际医学界对衰老的调控手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绘制了肾虚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神经―内分泌―骨代谢两大基因网络调控路线图谱。中医的“证”不仅具有整体观特征,并且具有动态性、涌现性等系统生物学特征,因而再次将“证”的研究推向科学前沿。

学者风范

2007年,适值沈自尹80寿辰,学生将他的论著编辑为《肾虚与科学》一书出版,此书对他的绝大部分工作进行了分类总结,因此格外珍贵。出版后,他送每个学生一本,并在扉页上题字留念,题字即是出自《易经》的那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沈自尹一生的奋斗与精神,用这句话概括再合适不过了,面对社会形势的动荡变化,他执着追求,从没放弃。他勤奋不辍,天天都要看书、写作,孜孜不倦,至今还经常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于学生学习的指导,也是密切关注,对研究目标、实验设计都要反复检查,学生写的论文都要认真审阅、修改,大到文章的思路,小到标点符号,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群众的科普教育,他也非常重视,经常身体力行亲自执笔,用最平朴的语言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传递给普通大众。

修身养性

沈自尹认为,养生并不是要长生不老,、而是要求得对生命的正确认识,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养生最难的是贵在坚持,若非德行坚定的人,即使知道了养生之道,也必定无功而返。他如今已臻耄耋之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仍然活跃在科研工作第一线,指导博士生、博士后,应是养生有道的结果。他的养生之道,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4点:合理饮食、坚持锻炼、戒烟少酒、性情平和。

他的膳食安排可以说是有中医特点的科学饮食。随着年龄增大,他饮食以素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肉和荤油。他认为,老年人其实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因此他在选择饮食上,蛋、豆类食品、禽肉、鱼类蛋白质均搭配使用,保证蛋白质的供应。不抽烟,但每天晚饭时会喝一小杯红葡萄酒。

Tips

对进补,沈自尹也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以前说得最多的是“冬令进补”,现在已大有“一年四季都要补”的趋势。其实,进补有个针对性的问题。中药的药性都有所偏,如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辛甘酸苦咸等,平性的中药很少,中药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来纠正人体的“偏”,服错了有偏性的药不是反而制造新的偏吗?如有的人吃温热性的红参引起咽痛、鼻血,原因是这些人体质偏于阴虚内热,进补不当适得其反。所以进补也要有针对性,应该是“让药凑(迎合)人”,而不是“人去凑药”。

沈自尹养生的第二点就是坚持合理锻炼。他在科普文章里告诉群众:通过锻炼来达到保健的目的在于“适度”,无论是运动锻炼来强身,亦或以静养调节身心都需要“动静结合”。 运动锻炼保健关键在于能否长期坚持。沈自尹认为选择锻炼方式时,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因为有爱好才能坚持。他最感兴趣的锻炼是打保龄球,几乎每天都坚持去打,每次打40分钟左右,到如今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篇5

【关键词】 中西药;中西药学;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化;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

药学与医学,是构成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方面。二者的区别在于各有侧重;联系则在于互为依存。没有药学,医学则失去其防治作用的物质基础;没有医学,药学则失去作用对象。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

1 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研究和探讨其结合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我们发现其结合有着它们共同的基础。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他学科结果。作为中医药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优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2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他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有的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由此,西药纳入中药学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中药西药的发展而言是新的理论知识的突破。第二,发展研制新西药比从中药研制新药耗费的人力、物力要大得多。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在民族药中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3 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3.1 现代科学化的中药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点;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3.2 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他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他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他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予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理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予现代科学阐述。

4 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木内容,此应肯定。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通过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只能使中药学乃至中医学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此,应当欢迎西药学乃至多学科工作者,从事中西药及中西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作为中西医药学工作者,既应当看到自己学科之所长与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知识结构的所长与不足。先从知识结构看,西医药学因其本身即以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体,那么自然自己所具知识的主体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然而所不足之处往往在于缺乏中医药学的知识。故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使自己所具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之所长得以充分发挥,应当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可向书本和中医药学工作者学习。作为中医药学工作者,自己所具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为所长,若仅具此,很难以更好地为实现中西药学结合而发挥所长,还应具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可向书本和包括西医药学工作者在内的多学科工作者学习。以互相学习为彼此的联系点,是易互相团结,共同为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任务而共同努力奋斗。再从中西药学本身看,中药学具有内在科学性。然从微观阐述上又缺乏,而这正是包括西医药学在内的现代多学科所具有之优,而西药学的整体综合性不如中药学,此却为中药学之优。

总之,用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结果是促进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进而早日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值得指出的是,西医药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但现代科学并不就等于已在西医药学中全部体现了,也就是说,仅用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彻底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应当是充分利用包括西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代多学科知识,才能实现中药学的现代学化,进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形成新型的药物学。

参考文献

篇6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异传统文明的珍宝,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奉献。近年来,我区中医药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仍不适应,中医药服务系统建立单薄、中医药特征和优势不分明、中医药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处理。为具体贯彻《市人民县政府关于加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府发〔〕124号),深化医药卫生体系体例变革,推进“健康”建立,现就加速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目的和基本准则

(一)发展目的。

到2015年,坚持健全掩盖城乡、平衡发展、功用完善、中医药特征光鲜、与群众需求基本相顺应的中医药服务系统,坚持有利于发扬中医药特征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系统和运转机制,中医药在群众疾病预防及健康保健中的效果明显提高,使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程度走在市前列。

(二)基本准则。

坚持县政府主导、中西医偏重、中医中药偏重、承继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扬中医药特征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明,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具体、协谐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系统

(一)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系统

将中医医疗服务系统建立归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结构中医医疗资本,科学确定功用定位,构建以区级中医病院为龙头,综合性病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的中医科室及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本的中医医疗服务系统。

(二)加速三级中医病院建立

加大投入力度及政策支撑,加速区中病院、区结合病院综合楼建立,到2015年区中病院晋级创立为三级甲等中病院、区中西医结合病院晋级创立为三级乙等中西医结合病院。

(三)增强综合病院和基层中医科室建立。

区人民病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设置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装备与功用任务相顺应的中医药专业技能人员。到2015年,区人民病院力争建成市级综合病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的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到达建立规范,悉数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供应中医药服务。

三、增强中医药特征优势建立

(一)增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和专科建立。

持续开展国家及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立,增强乡村医疗机构中医特征专科建立,着力提高学术程度和服务才能。到2015年建立中医重点专科5个,市中医特征专科10个。

(二)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积极使用中医药办法和技能预防严重疾病和多发流行症,注重开展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和保健服务。支撑区中病院坚持“治未病”中间。鼓舞社会力气投资兴办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将中医药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精神卫生干涉、老年保健、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特征服务,归入本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三)大力推行中医药适合技能。

进一步促进基层经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合技能推行使用,把中医药适合技能的运用贯串到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全进程,丰厚中医药服务内容。积极创立区县级中医药适合技能推行基地。增强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合技能使用的指导工作。

四、培育强大中医药人才步队

(一)推进高条理人才培育。

遵照中医药人才生长规则,采取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积极参与市中医药高级人才培育项目、加速培养一批实践学术功底深沉、临床和科研才能较强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培育一批在市有必然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医药领武士才。按期开展“市区名中医”评选工作,扩展中医专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增强中医药人才步队建立。

完善中医药持续教育准则,举行多种方式的持续教育项目,培训在职中医药人员。开展名中医带徒工作,逐渐坚持临床中医药人才培育导师制。制订和施行社区卫生服务中间和村卫生室等基层中医药人才和技能主干的培育方案。制订优惠政策,鼓舞中医药高级院校卒业生和中医执业医师到基层医疗卫活力构工作,强大和不变基层中医药人才步队。

五、切实提高中医科研才能

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疾病研讨,对中医药科研采取优先立项、优先赞助、优先奖励等方法,区财务依据财力状况对列入市级科技方案项目、取得市级以上科研效果项目、列入国家级、市级重点学科或专科的建立赐与恰当的配套赞助或奖励,地点医疗卫生单位以1:1的比例配套,专款专用。认真做好民间中医药共同技能和单独、验方的挑选、评价、开拓工作。

六、大力发展中药财产

开展中药资本普查,增强中药资本维护、研讨、开拓和应用。依照中药材生产质量治理规范要求,坚持中药材规范化、财产化栽种基地,提高中药材栽种业程度和中药材质量。到2015年坚持1-2个中药材栽种示范基地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促进希尔安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

七、弘扬中医药文明

(一)维护和强大中医药文明资本。

积极汇集整治我区中医药文明资本,支撑区中病院坚持“名医馆”,打造我区中医药文明品牌。增强中医药文明建立,到2015年区中病院建成为市级中医药文明示范单位。

(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明。

充分应用电视、报刊和收集等媒体开展中医药常识宣传,持续深化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医药文明与特征优势,扩展中医药文明影响力。

八、发明中医药发展优越前提

(一)增强组织指导与协调。

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工作的看法,切实增强指导,成立区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一致指导和统筹协调加速全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情况,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科学编制施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一起促进全区中医药事业加速发展。

(二)完善中医药投入倾斜政策。

区财务要逐年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公立中医病院发扬中医药特征优势的津贴政策。从2012年起,区财务新增下列中医类专项津贴:对区级病院提高中药饮片的运用比例赐与奖励;对采用通俗针刺、灸法、按摩、药物敷贴、熏洗、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非药物医治手段的服务项目赐与津贴,奖励和津贴方法另行制订。区财务每年依据财力情况布置恰当的资金用于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撑区级中医药机构的房子设备、重点学科和专科建立、人才培育、中医科研以及乡村中医工作。区级中医病院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要拓宽筹资渠道,加速本身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疾速发展。

(三)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人力社保部分要将符合前提的中医医疗机构归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展中医药报销范围,在现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目次基本上,将符合前提、经有关部分同意的中医特征诊疗项目、中药种类、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归入报销范围。鼓舞患者就诊中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二级及以上中医病院住院医治和门诊慢病医治起付规范降低一个层次,报销比例恰当提高。

(四)多策并举发展中医药。

价格主管部分要积极研讨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价格政策,结合我区医疗保证程度,在制订中医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时,充分表现服务本钱和技能劳务价值。发展变革部分要将公立中医药机构基本建立和其他重点项目归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人力社保部分要支撑中医药人才培育与引进。科技部分要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工作支撑力度,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

(五)坚持多元化办医格式。

鼓舞社会本钱举行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鼓舞有天资的中医专业技能人员特殊是名老中医创办中医诊所或个别行医,答应符合前提的药品零售企业举行名中医坐堂医诊所,构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法多样化的办医格式。

篇7

一、从医疗文书的书写看医学生知识培养

医疗文书的书写是每一位见习或实习者在踏入临床必须要面对的一关,无论是在门诊还是病房都必不可少。我刚刚开始见习时却显得有点棘手,毕竟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些东西,甚至对病历处方什么的都很陌生。然而,这在跟习中却是很常用一种基本技能。不过,这些也都是特别简单的事情,如果在认真学习的话,不用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学会一般的书写格式了。因为没有陌生,所以为难。在这一环节的实践中让我联想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前高等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一个是医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要求。前者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了,应当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鞭策,提供见习、进医院、长见识的机会。据统计,在实习前进入医院见习的人数不到48%,有的医院也认为学生是个累赘而不愿接受,这都是需要社会关注和解决的。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上,就应该提前在学校里得到联系和加强,其实对于医疗文书的书写,诊断学书上都有书写规范以及案例,在诊断学的实践课上就因该发给大家一些医疗文书的模板让同学亲自操作练习一下;另一个方面就是医学生本身对自己的要求问题了,进入临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多看、多想、多看书、勤思考,我们要做的是先是看别人怎么做,然后再模仿、完善、超越。社会上的道理放在学习生活中也一样适用,每个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教你该做什么或者不该做什么,自己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去积极进取,如何才能使自己上进呢?

二、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想到这些话的时候却是别有一番味道,到了临床才发现理论的确很重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理论知识真的可以在临床有游刃有余,即使实践的次数不多,如果基本功扎实的话在临床上是有很大优势。我所见习的科室以诊治心脑血管疾病见长的,记得有一次当带习的张老师给我们专门讲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断治疗时就让我先描述一下心脏泵血的原理和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自己思考半天还是把一些瓣膜给说错了,还有赵军师兄让我给病人测量血压时也给我好好上了一课,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时才发现书本上的理论还是如此重要,哪怕是字缝里面不起眼的一句话都是特别关键,这才明白医学考试为什么没有重点了,临床情况变幻莫测,没有深厚的积累如何应对呢?在实践中,还涉及脑出血与脑梗死鉴别时的颅内ct所表现的高低密度影、肺部纤维化的x线表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甲胎蛋白、心肌酶谱……各样的检查和表现没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很难在众多的临床表现和检测指标中筛选出有意义的诊断的。我们前段时间收了一个晕厥的病人,到医院测bp:90/60mmhg,hr:43次/分,开始考虑心源性的晕厥,后来询问病史发现患者腹泻20日,张老师考虑长期的腹泻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也会有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的现象,所有在治疗方案中,除了提高血容量、强心之外,重视腹泻症状,后来果不其然,腹泻症状缓解后,血压、心率便也跟着上来了……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两者是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试想一个赤脚医生靠经验摸索行医几十年,却不太清楚眼睑水肿考虑肾脏问题,双下肢先肿考虑心衰,又有什么意思呢,科学就是如此,知其然还当知其所以然,严谨、认真的看待和解决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客观现象。

三、浅谈基层医疗

这个话题探讨起来有些宽泛和空旷,医疗改革问题一直是政府、百姓关心的大事,“新医改”实施以来,有的说好,有的说差,社会各阶层人士褒贬不一。通过一个多月的见习和自己在医院的体会和所观所感中发表一些个人看法。我所在xx县中医院是国家级二级甲等医院,现有职工130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护)师23人,医(护)师23人,医(护)士15人,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床位200张。该院XX年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医院,组建的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中心已建设成为龙头科室。目前随着国家对中医院的重视,医院新址的建设,人才储备就是个大问题。带习的张老师说,虽然每年有大批医学生毕业,但因为种种原因,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依然不是很多,县级以下医疗资源依然缺乏。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个人还是深有感触的。因为身边的同学就已经,主动投降自学他科了,有的是不喜欢,有的是因为医学课程多、考试难、任务重,很多同学“知难而退”。而进入单位的同志,对工作满意度也不是很大,《生命时报》曾经进行了一次“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医生“对目前工作不满意”,而“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工作压力大、时间长”是主要原因;其次是待遇问题。在国内,医生的付出与汇报不成比例在医学界是人所共知的,再加上医患关系的紧张,每天是“担惊受怕”的,如何工作舒心呢?不过,随着近几年政府对医药卫生行业的重视,尤其是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推出的“新农村医疗合作”确实在解决老百姓看病的问题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此项政策的贯彻实施使得医生收入很好的提高,医患关系也因此得到一定缓解。相信目前的医疗环境应该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四、中医和西医

我所学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这几个字看起来让业内人士总有点沉重。中西医如何结合?整个医学界都在问,却很少有人能够提出一个合符规则的发展方案。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中医和西医的问题,其实两个独立的学科是不容易的,所谓的结合也只有治疗手段上的互补,而并非用一种医学现象去解释另外一种医学现象,正好比你将一头牛和一头猪放在一起喂养,希望通过观察两者的生活习性,互通有无,研究一套最佳的喂养方案一样,即使两者有一些零星的共通点,如都有四个蹄子,一直嘴巴,两只眼睛,都可以吃草,却无法改变牛可以反刍,猪可以吃肉的本质。所以呀,没有必要把两个世界放在一起,尝试用一种观点加以概括和理解呢,不合逻辑,也不适合。而我所见习的医院也是治疗意义上的结合,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除了抗脂、抗血小板凝集等对症治疗外,也是用诸如血脂康、清开灵、血塞通、灯盏花素之类中成药制剂。此外,到了临床才发现,尽管国家政策对中医院有倾斜,各方面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是中医在实际的临床看病中却遇到很多的瓶颈而逐渐的萎缩和边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医务人员、药材质量、煎煮服用方法等各种原因导致其治疗效果的不确切性和不可重复性,这样就很难像西医院那样大规模批量治疗疾病,另一方面是中医药的继承和保护问题,正是因为临床使用范围的狭窄,在有些地区已经失去了市场,没有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无论多么好的学科和技术都不会得到推广和前进的,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五、关于医患关系

基层的医患关系压力与大城市相比显然要小很多,这里的百姓没有没有小市民的一知半解,反而能很老实的听医生的话,接受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当然医生在使用价格较贵或者国家不予以报销的药物时也会告知患者,带习的张xx主治老师告诉我说现在的医疗纠纷与前几年相比确实要很多,她说现在的医生虽然报酬不是太多但是比她们毕业容易做多了,当然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锻炼了自己的医患沟通技巧。几年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大都是因为金钱而起的纠纷,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落后,家里一旦有人生病不仅可能会因此欠下许多的债务,还可能因为医疗水平的底下使得疾病得不到很好的医治,而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再加上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大力支持,现在的医患关系多是由于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换而言之是医生对患者的关心不够,这一方面与医生本身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过国医疗资源缺乏有紧密联系,由于各个方面导致的医疗资源不足使得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逐渐缺失和减少。

篇8

【关键词】 护理干预;计划免疫;儿童家长;应用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92

在临床护理中, 护理干预是一种基于科学理论, 在诊断的指引下, 依照事先准备的干预方式从而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活动[1]。相关护士能够依据护理研究的成果、诊断的特点、患者功能康复的情况以及护理人员和患者自身的能力来确定护理干预的措施, 帮助患者达到预期的目标, 即恢复、促进和保持患者心理与生理的功能, 有效预防并发症[2]。本次通过主要对计划免疫儿童的家长进行护理干预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计划免疫儿童的家长共200例, 在所有家长中有母亲135例, 父亲45例, (外)祖父母20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57岁, 平均年龄(25.98±9.2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 高中及以上50例, 大学本科及以上1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家长给予常规护理:就诊时叮嘱儿童家长疫苗接种前应注意的事宜;接诊中告知家长正确抱住儿童的姿势;接种后叮嘱家长对孩子多加观察,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就医。

1. 2. 2 实验组 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疫苗接种前教育:在家长带领儿童休息与候诊的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 耐心回复家长提出的问题, 消除家长的不安与顾虑, 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讲解疫苗接种对儿童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讲明儿童免疫工作主要是预防麻疹、破伤风、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乙型肝炎以及结核病等传染病, 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接种预防前日, 给孩子洗澡, 保证接种部位的卫生清洁;提前给儿童喂食, 忌空腹进行接种,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疫苗接种中教育:在接种中, 护理人员通过言语教育与师范教育结合的方式, 向家长示范抱住儿童进行疫苗接种的姿势, 避免意外损伤, 示范一旦儿童接种后出现反应采取正确热敷的方式与应注意的事项;指导家长进行体温测量以及测量表的看法, 便于观察儿童全身反应的情况;疫苗接种后教育: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护理人员指导儿童家长采取异常反应的处理措施。首先, 疫苗注射后, 指导家长使用无菌的棉签在儿童接种部位轻轻按压几分钟, 待不出血时拿开棉签, 避免接种部位被揉搓, 告知儿童家长在观察室观察30 min, 确定无异常后即可离开。叮嘱家长回家后继续进行观察, 1 d内勿给儿童洗澡。④健康教育讲座:医院定期开展有关疫苗接种教育的讲座, 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 此外, 还可通过接种宣传片的播放过, 让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制度、疫苗的类型以及预防接种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1. 3 评价标准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相关评价, 满意:对护理的过程与结果感到满意;一般满意:对护理的过程感到满意, 但结果仍有待提高;不满意:对护理的过程与结果都不满意。满意率=(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家长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照组家长中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高于实验组的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家长儿童疫苗接种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100例儿童中, 成功接种疫苗98例, 成功率为98%;对照组成功接种疫苗94例, 成功率为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对照组100例家长中, 满意53例, 一般满意35例, 不满意22例, 总满意度为78%;实验组100例家长中, 满意78例, 一般满意17例, 不满意5例, 总满意度为95%, 两组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总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也得到相对的提高, 尤其对儿童疫苗接种预防保健方面, 重视度越来越高, 计划免疫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儿童疾病、避免儿童死亡的一种直接性与经济性措施[3-5], 也是反映其预防保健工作关键指标, 因此, 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的工作至关重要, 但在一些儿童免疫计划开展的工作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给儿童计划免疫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使儿童免疫工作的质量能够得到提高, 保证儿童的健康, 在其工作中, 护理指导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6-8]。

通过本文的相关研究得知, 对照组家长其儿童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 高于实验组的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显示, 应切实有效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由于儿童自身的疾病免疫力偏低, 也就导致儿童经常会诱发一些疾病, 疫苗能蛱岣叨童自身防御水平, 但很多家长对预防接种缺乏认识, 甚至误认为防御疫苗会对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导致自身防御能力下降, 这种观点也是当前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原因[12-14]。实验组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上也更为重视, 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儿童预防接种中, 为儿童的健康提供一定的保障。当然, 为了保证儿童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在接种前后必须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避免断针、晕针、心因性反应等临床接种不良现象发生[15, 16]。

为了确保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应结合实际完善接种过程中的护理操作规程, 例如在接种前需要完善儿童健康档案, 对儿童的每一次预防接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对儿童的健康状况跟踪观察。应不断增强免疫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 能够熟练掌握各种预防以免的性质、禁忌证、注意事项等, 严格遵循操作原则, 确保儿童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减少儿童患病率, 切实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贺景云, 邱桂华, 万桂荣, 等.家长健康教育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19):33-34.

[2] 刘延玲.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儿童家长计划免疫信息知晓率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 2015(30):283-284.

[3] 卢艳萍.对儿童预防接种前后的护理干预.医学信息, 2014(3):

363.

[4] 杨萍, 刘彬彬.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童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体会.医学信息, 2014(21):479.

[5] 谭云, 杨新华.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护理干预路径的探讨.新疆医学, 2015, 24(5):670-673.

[6] 袁居燕.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健康必读旬刊, 2013, 12(5):451-452.

[7] 曹巧林, 雷永革, 魏妮萍. 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9):3289-3290.

[8] 程红梅.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132-133.

[9] 王春霞, 莫杨.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9):254.

[10] 张艳.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 10(3):255-256.

[11] 王风华. 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体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14):64.

[12] 徐菊英, 杨玉英, 徐淑英, 等. 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014(5):424-425.

[13] 闫红梅. 护理指导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中的重要性. 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 2015(17):154.

[14] 张映旭, 曾茹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婴儿预防接种成效的作用. 护理研究, 2010, 24(22):2021-2023.

篇9

院长朱明要与记者面对面

记者:从8月2号“新兴事件”出笼以来,媒体在全面质疑新兴医院,你作为新兴医院的负责人,你有什么看法?

朱明:我感觉这27天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但是没有渠道。

记者:在媒体对新兴事件的报道中,有客观的,有不客观的,有媒体说不太好采访新兴医院,你是否欢迎媒体再次走进新兴医院?

朱明:其实我是非常非常欢迎媒体走进新兴医院,实地看看新兴医院的一草一木,而不是想把企业怎么打倒,把我怎么打倒,甚至攻击我的人身,攻击我的家人,这是非常不理性的。

记者:“新兴事件”爆发以来,有没有记者深入到新兴医院科室里面进行实地采访?

朱明:到目前为止一个没有,其实我除了召开一次媒体会以后,我只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是媒体不去,还是医院人为设置障碍,使记者不能进行正常的采访?

朱明:其实对我们来说,一版对我们不公正的评价,乃至于100个版面的对我们不公正的报道,我觉得对我来讲已经不是事情了。记者应该走进新兴、了解新兴、走进朱明、了解朱明。

记者:你感觉民营企业应该和媒体是什么关系?

朱明:应该是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动的关系,而不应该是对立面。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它的不完善的地方,这个是肯定的,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从新闻的角度讲,媒体应该是一个强者,企业是一个弱者,我认为媒体成全了我们,也葬送了我们。

记者:你对记者是什么看法,换句话说你希望的记者的形象和素质应该是什么样?

朱明:我希望记者是应该了解当事人双方的,就是站在当事人和记者的角度,我们要面对面,为什么我喜欢中央电视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这个节目,就是我们面对面坐在一块谈这个问题。所有的东西我们应该面对面来解决。

记者:你认为这次媒体没有面对面?

朱明:对,像关于价格的问题也遭到了媒体的质疑,因为我们是政府调节价格,通过这样一次新兴事件以后,媒体为我们做了一个市场调查,说明我们市场的价格目前还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点,虽然盈利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按照国家的法规在做。但是到企业里面的话,这个确实不符合市场的卖点和中国国情的现状。

记者:媒体一直在质疑你拿出第一笔资金的40万和后来的70万来自于哪儿?

朱明:我当时是付了40万,后来六个月才把其他的付足的。

记者:这40万从哪来?

朱明:我当时没有钱,那是我父亲一辈子的积累。我老丈人家里面养鸡场十几万都被我拿过来了。

记者:“新兴事件”提到了你的弟弟朱亮,对他影响大吗?

朱明:当然,从法律上讲,除了我姐姐有30%的债务,我给了他30%的股份外,其余任何一个人和新兴医院从法律上,从行为上没有任何一点关系,我觉得对他的这个攻击,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记者:媒体介绍了你过去曾经被判过五年徒刑,就这个事情你怎么解释?

朱明:这个是我人生第一次一个重大的挫折,基于这一点,我想把一切忘了,我心里面的本意不是不想把这个东西告诉别人,我告诉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一个真实的东西,再一个这个事情本身和我从事的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性质。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了和医疗相关的工作?

朱明:1996年来的时候,第一个落脚点就是医院,这个可能是一个巧合或者是缘分。我在北京只有一个老乡在一个部队医院,我看到医院有一些弊端,我进入医院的时候,我对医院的感觉只是一个医院。我这个人第一眼见到什么东西,就有一个不知不觉的感觉,就是可能会做和这个相关的东西,果不其然,我就是比较爱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

记者:媒体介绍一个李伟的先生在你们医院看病没有看好,你怎么回应?

朱明:这个事情出来以后,我组织了医院所有的从专家到药房的所有的人员,包括我们的登记,全面的清查了一下,第一天晚上我查到了晚上五点多钟,向我反馈过来的消息,我们有两个叫李伟的,其中有一个只在我们医院治疗了28天。据我了解到的,这个28天他在医院里面花了8千多块钱,但是我想不管是8千多块钱也好,还是一千多块钱也好,哪怕是一分钱没有花,这28天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记者:有媒体介绍你们过去的“咨询员”说他们的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诱惑患者到你们医院看病,你怎么认为?

朱明:纯属是一派胡言,我要告诉我们善良的读者,这个是被人恶意安排的、精心策划的一个商业阴谋。我们医院的员工,我们培训的只是医院的文化,员工守则,而我们咨询员只是进行简单的医学服务,比如说电话、地址、行车路线、专家挂号等简单的一些医学上的问题的回答,而不做主观的判断。

记者:作为咨询员的工资组成部分和他来的患者有没有挂钩?

朱明:没有。我们也在解决咨询员到底是在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记者:咨询员的工资组成是哪些环节组成的?

朱明:就是基本工资。

记者:大约有多少钱?

朱明:我们医院咨询员的工资基本工资是1500块钱左右。

记者:现在媒体还在质疑新兴医院专家的资质,你能不能客观谈一下新兴医院不孕不育方面的专家,主要来自于哪些医院和哪些渠道呢?

朱明:原先新兴医院研究男女不孕、不育的只有几个人,目前有近40个人。我们首先衡量的标准,就是在男女不孕、不育专科领域里面是否有所建树,然后我们再对一些理论、实践、临床,最后是医院的专家委员会通过以后,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我们医院。

记者:昨天我们在新兴医院进行实地采访,在各个科室看到新兴医院有大量的设备,其中730设备在北京市只有两台,能不能客观介绍一下目前新兴医院的设备,市场总值多少?

朱明:从数量上是70多件,从价格上讲,我们没有任何“回扣”的环节。我们认为已经是压到最低价格,既使是最低的价格,治疗男女不孕、不育设备价格的设备还是在6000多万。

记者:你认为新兴医院在全国的不孕、不育症方面应该处于什么水平?

朱明:目前新兴医院还是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关于这个水平的问题,因为医学这个东西是非常严谨的东西,而且是要不断的探索、研发的东西。目前来讲,新兴医院这样的水平应该很客观的说,它目前的男女不孕不育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人员的综合,以及在它的创业人上面,目前是走在别人的前列。

记者:今后你们价格上调整吗?

朱明:今后我们会和国有医院打一些价格战,我们会低于他们的价格,就是在国有医院的基础上低于他5-10%的比例。

记者:你刚才还提到在设备上取胜,新兴医院到目前为止的设备已经价值6000多万了,在搬到新的医院以后还要添置新的设备吗?

朱明:去年开始准备打造一所最具现代化、最具数字化、最具信息化的医院,应该五年以内我们在这个医院注入的资金要超过六个亿。所以有的媒体报道说我们投入是六个亿,但是真正的投入还没有到六个亿。

记者:一个医院要想在市场上取胜,除了设备以外,人才才是最重要的!

朱明:我们人事部门在专门的进行搜集,今后新兴医院搬过去以后,在人员上会有很大的变动。我们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包括学术互动的开放,技术方面的指导,实验室的共建,以及人员的组合,我们都会让外面医院最权威的人和我们一块共同往前走。

记者:你认为你们今后的广告应该怎么做?

朱明:最后一个落脚点就是一个口碑的宣传。

记者:这两天我们在采访之前做了大的暗访,一些媒体报道你被判过刑,我们还采访了一些两劳人员,他们很伤心,说明社会还在歧视两劳人员。你想对全国的两劳人员说些什么?

朱明:做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的事情。

记者:你想对新兴医院的员工说点什么?

朱明:我要向社会说的一句话就是说,如果社会觉得我朱明做了对不起社会的事情,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我愿意以死谢罪。如果说朱明为社会、为国家、为祖国的医学做了一些积极有益的事情的话,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社会有利、对人民有利,凡是新兴医院的东西,我朱明的东西,我都可以奉献给社会。

记者:我昨天在采访你的父亲的时候,每当提到你的过去和现在的事情的时候,他都会泪流满面。现在你最想对你的亲人说什么?

朱明:如果说没有他们支持我的话,我今天不可能坐在这和你面对面。只要新兴医院和朱明能再站起来,我会用最好的回报给他们。

记者:你也谈到了媒体对你的伤害非常大,想对媒体说点什么?

朱明:我需要他们的监督、帮助和理解。

记者:我们知道你赞助了很多的社会公益性活动,以后还会再赞助公益活动吗?

朱明:只要我朱明能做到的,我来自于自然,肯定要回归于自然,也就是说朱明所创造的这些东西,我来的时候是光着身子过来的,有一天我走进八宝山的时候,这些东西还会留在祖国的土地上,我朱明不会把它带走。只要我能做到的,只有是我的东西,我都可以把它拿出来。我已经和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侯宝生谈过,我想为国家医疗和教育进行更大力度的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