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

篇1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18-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获得扩展的空间,在许多城市中,昔日城乡结合部中的农村被包围在城市地域之中,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地域――“城中村”。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欠缺,同时,因为管理薄弱与外来人员混杂,城中村违法建设、违法占地屡禁不止,消防隐患大、治安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城中村内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环境和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许多城市问题的焦点所在。本文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探讨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西安市的城中村改造现状

西安的城中村数量在全国属于较多的城市之一,仅新城、莲湖、碑林、雁塔、未央、灞桥城六区和4个开发区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共286个,再加上长安、临潼、阎良3个郊区40个城中村,共计326个城中村,人口约46万人,有各类土地21.6万亩。作为改造重点,西安市二环路以内的行政村有72个,涉及农业人口2.5万户、8.98万人,集体土地2.3万亩左右。

这些城中村,特别是二环以内的72个城中村的基本特征有:一是耕地极少,许多村子村民几乎无地可耕;二是地理位置优越,生产经营主要以房屋出租为主,以房生财;三是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四是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村庄建设无序发展,违章建筑不少,安全隐患较多;五是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多发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已成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成为改善西安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迫切需要。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2003年西安市将城中村改造正式提上城市改造议题,但是城中村改造牵连到城中村民失去自有民宅后的生计问题,改造过程遇到的问题繁多,由此西安的城中村改造一直发展滞后,西安的城中村改造主要以借鉴其它城市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在此期间政府曾经出台过《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法》,《办法》中指出,西安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将村委会改建成社区居民委员会,将村集体经济实体改造成由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股份制公司,逐步建立城市运行及管理模式。2005年,经过长期的摸索及试验,西安的城中村改造终于得以大规模进行。2007年8月成立了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正式机构的成立,全力推进了西安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截至2008年年底,共完成53个整村882万平方米的拆除工作,安置房建设已累计开工411.7万平方米,占产权置换面积518万平方米的80%。其中,2008年以前整村拆除12个,2008年全年完成整村拆除41个,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一年。拆迁面积68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面积46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79亿元。完成55个村的农转居工作,完成56个村的清产核资工作,完成46个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完成34个村撤村建社区工作,计划至2011年基本完成二环内城中村改造。当前,城中村改造已成为西安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使“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城中村”改造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一部关于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规文件,除直辖市外也没有省级政府出台的法规。在国家出台的现有法规文件里也很难找出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条目。目前“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有关法规政策都是各地、市根据自己的实际参照其它城市的做法制定的,其政策的完善程度不足,造成实际操作中因缺乏依据而出现偏差,影响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城中村”改造总体进行缓慢,改造任务十分艰巨。相关部门在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中,建设与改造未能同步实施,而且责、权、利不配套,缺乏宏观指导性的体制合力措施,“城中村”改造的有关指导性政策亟待制定和完善。

2.“城中村”改造土地转变办法亟待修订。按照西安市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意见》确定的“改制先行,改建跟进”的工作原则,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要完成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无形改造(即“四个转变”)工作,其中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操作难度较大,在政策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改造的规划导向不够明确。“城中村”改造既没有改造进度、开发模式、安置地块的规划,也没有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区域性的开发规划,因而改造缺少计划性和前瞻性。

3.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资金压力大,很难实现“无形改造”和“有形改造”并重。通常情况下,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方案是货币补偿、房屋安置以及货币补偿加房屋安置三种安置方案供村民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补偿面积除了按照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政策,给每个村民分配一定的面积之外,还考虑到无形改造之后,村民转为居民之后的生活来源问题又增加了部分开发用房,并在临时过渡费、残疾人补助、村民子女考取大学补助、补助产权房性质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

在这个过程中,因成本过于高昂,政府自己开发的方式往往难以启动,所以,包括西安市在内的很多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基本上都采取了“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改造”思路。然而,在这一思路下,对绝大部分村庄而言,一无资金积累,二无贷款抵押,很难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建设,更谈不上实施“无形改造”了。

4.城中村改造后流动人口租房难。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因此城中村农民就依靠低廉的房租来吸引这部分人群在城中村居住。2009年初,西安有240多万流动人口居住在城中村,随着城中村改造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租房问题凸显。城中村在改造前额外承担了一些廉租房的功能,改造后,价格低廉的出租屋没有了,会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社会治安,这个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对构建和谐西安,加快“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从人员配置、经费保障方面加强市、区两级“城中村”改造协调组织,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加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对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同时,要明确职责分工,加大总协调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在此基础上应该继续实施好《西安市“城中村”无形改造工作方案》,确保城市二环以内“城中村”撤村建居工作顺利完成。

按照“规划先行”的工作原则,建议对三环内的所有村庄及三环外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村庄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编制,并继续做好全市“城中村”分批改造规划图、“城中村”用地规划图、各村控制性指标图,加快“城中村”分批改造规划图的科学编制工作。同时,做好编订《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规程》的工作,推进西安市“城中村”改造顺利开展。使基层进一步了解相关政策,熟悉办事程序,推动“城中村”改造深入开展。

2.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转性问题”的解决。“城中村”改造涉及的“四个转变”中,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转变操作难度较大,在政策上没有依据,已成为制约改造进度的瓶颈。从全市实施“城中村”改造的村庄实际反映看,大多数村庄改造中普遍存在集体土地的转性问题。虽然从政策上讲,农用地可依法转用及征收为国有土地,但是,目前土地管理仍然沿用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逐宗土地依法征用的作法,审批程序复杂,很难适应当前“城中村”改造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为土地转性工作创造条件。

3.加大对“城中村”改造项目招商引资活动的扶持力度,解决“城中村”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要本着“宣传引导、注重实效、推向市场”的原则,吸引有资质、有信誉的知名大企业介入“城中村”改造。策划包装每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突出客商的需求,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邀请专家、相关工作部门的领导、各层面代表对项目的功能定位、概念规划、投资收益等进行充分论证,进而制定详实可行的《综合改造规划方案》,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无形改造与有形改造同步发展。

4.建议改造时同步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据了解,杭州市对城中村改造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纳入同步规划来解决部分人员居住问题。郑州市则通过借助城中村改造大力推进廉租房、周转房等保障型住房项目建设。划出一定比例的小户型作为过渡性廉租房和周转房,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截至2009年1月,常州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新市民之家”15个,使1.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得到安居。因此,西安市在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可以同步规划、建设集中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以最优惠的价格租给这个群体,确保他们能够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其长期存在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改造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去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以最快、最优的方式进行“城中村”的改造,实现西安以及全国城乡结合的繁荣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满华.关于城中村改造的几个问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1):73-75

2.陈欣.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8(1):41-43

3.徐立国等.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10):87-89

4.和红星.“城中村”改造的求索之路.江苏城市规划,2006(8):22-27

5.李海英.“城中村”改造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7):93-295

6.潘清海.城中村改造的难点及对策分析.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7.王纯.浅谈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选择.中国工程咨询,2006(8):7-30

8.李乐芝等.推进“城中村”改造若干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07(12):161-162

9.刘一苏.我国“城中村”改造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07(10):187-188

篇2

(1.重庆交通大学,中国 重庆 400074;2.重庆市交通干部学校,中国 重庆 401147)

【摘要】本文针对城中村出现交通规划不合理现象,利用国际通用的“四阶段”预测法对交通量进行预测,以昆明盘龙区清泉村为例全面地探讨了城中村改造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适用于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框架,为昆明市以及其他城市的城中村市政道路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四阶段法;城中村;城市交通;市政道路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中村也随之形成和发展。 “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力举措。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因此改造“城中村”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研究如何改造“城中村”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道路的规划建设。为了更好地改善“城中村”的交通情况,亟需对道路进行规划建设。

1交通预测方法

新建道路的远景交通量预测是合理确定道路建设规模标准的基础资料,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交通需求预测采用国际通用的“四阶段”预测方法,即将预测分为出行发生与吸引、出行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个阶段来进行,预测最终得到机动车交通量。工作步骤见下图1所示。

1.4交通分配

交通量分配根据分布预测成果按趋势型和诱增型合计计算,获得相关道路未来预测年度交通量。

分配时,先从分布OD表中按一定比例(本研究取30%)提取出待分配OD量,将其按最短路径(即最小费用)原则分配至道路网中,然后搜索路网中所有两顶点间的最短路线,再将剩余的OD量按比例提取待分配OD量进行分配,直到全部OD量分配完毕。

2实例分析

清泉村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正如很多大城市里面的城中村一样——脏乱差。但是还有更为糟糕的情况,村里唯一的水源——青龙潭于2009年干涸;青龙村占地面积255余亩,但是却没有小学。这些情况都迫使清泉村不管是从房屋建设还是道路建设上都要做出改变。本文就对清泉村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2.1机动车交通量预测

由于本次研究涉及到的2条市政道路盘龙金安路和104号路均位于小坝片区,且2条道路均为城市支路,均服务于地块开发后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外部主干道路网已经建成,未来年交通量变化已基本趋于稳定,预测前期需要事先对片区外围主要节点道路交叉口进行交通量调查,以及对片区内部交通量出行状况进行摸底,在机动车交通量调查基础上进行机动车生成预测。

(1)交通小区划分

根据道路所在片区的位置,通过分析确定范围是盘龙169号路以北,盘龙13号路以西,铂金大道以南和昆曲高速以东。在此次预测中,交通小区的划分充分考虑了用地性质、道路连接方向等因素,本研究划分了9个内部交通小区和16个外部交通小区,共计25个小区

(2)交通生成、分布

根据公式(1)、(2)分别推算出特征年各小区未来交通发生吸引量;根据公式(3)、(4)得出趋势、诱增交通量一起构成了未来特征年的区域交通分布期望线图;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分配

研究区域特征年路网交通流量及服务水平预测结果见下图,各条道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2所示。

表2预测特征年交通量及服务水平汇总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依照上述各道路断面的设计,远景年盘龙104号路的服务水平维持在二级,金安路的服务水平维持在一级,满通流量增长的需求。

2.2非机动车交通量预测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城市道路应对非机动车进行服务水平分分析。根据非机动车交通需求预测数据,特征年非机动车交通量如下表所示。

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范要求,信号交叉口进口道一条自行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可取为800veh/h~1000 veh /h,本研究取850veh/h。盘龙104号路和金安路的自行车负荷度分别为0.36和0.27。由于道路均为连接居住区的道路,道路运营末年盘龙104号路的自行车道路服务水平为一级,金安路的服务水平为一级,满足非机动车交通需求。

2.3行人流量交通量预测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要求,城市道路应对人行道进行服务水平分析,现根据道路的预测人行量对其进行服务水平分析。

以行人步行速度0.8~1.2m/s行驶计算,道路运营末年盘龙104号路和金安路的行人服务水平均为一级,满足行人交通需求。

3结语

随着城市范围的迅速扩大,“城中村”已经普遍存在于大中小城市。本文借助TransCAD等软件实现规划地区道路流量的直接体现,发现远景年金安路和盘龙104路两条道路都能满通流量增长的需求,预测未来可以在这些节点设置让行控制交叉口。最后,对非机动车交通量以及行人流量交通量进行预测,发现都能满通要求。 “城中村”市政道路建设工程不管是从社会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衡量,都具有可行性,为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罗红安.浅谈城中村的特征及其改造措施[J].广东建材,2010,26(6):156-157.

[2]王巧玲,肖小爱.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J].科学论坛,2008(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运输部文件(交规划发〔2010〕178 号)[Z].2010,4.

[4]Cervone F H.Project Risk Management[J].OCLC Systems & Services, 2006,22 (4): 256-262.

篇3

目前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条件基本不尽人意,他们基本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哪工作就在哪居住,吃喝拉撒睡基本都在空间狭小,卫生条件差的临时住所。虽然农民工大都比较年轻,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比较自信,即使患病也不太在乎,但实际上恶劣的居住环境还是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据统计,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其中仅建筑业农民工队伍就达3200万左右,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90%以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基本如下:

1.1公共场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找到工作前,如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可住宿的住房,而且又没有钱可以住在旅馆,那么他们也就大都住在本来为城市人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公共场所。

1.2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建筑物内

所谓的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

1.3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

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对农民工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住宿条件。但此类集体宿舍受建筑成本的限制,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不仅不能像城里人的住房那样有必备空间,而且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

1.4雇主家里

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保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一般来说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

1.5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

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意义

2.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2008年达到45.68%,30年提高了个近28个百分点,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而是如同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与农村,不断的外出务工又返乡回流。从长期来说,随着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降低生育率,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放。

2.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民工潮将是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不能真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依然滞留农村,农村整体贫困面貌难以改变。而且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实际已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因此,当其年老时,必将面临在城市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从小在城市成长,已经不具备农业生产的知识,更不会回到农村务农,这就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

2.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状况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农民工和城镇居民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创造者,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够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对城市作出持续贡献。农民工普遍特征就是特别能吃苦、对报酬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开放、竞争和创新的氛围,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

3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路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不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就难以改善,健康、安全、发展就谈不上。而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巨额资金和一系列复杂社会管理问题,在此浅谈几点解决思路。

3.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3.2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城中村改造,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住房困难。再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3.3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

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3.4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恰恰在城市郊区,有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能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廉租房,就有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

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两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农民工进城的定居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安居才能发展。如何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东亚劳动力流动与迁移.

篇4

关键词:雨污分流,技术措施,改造

Abstract: the rain the sewerage is to improve the reform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basic way, carry out the sewerage rain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the old quarter rain the sewerage design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o be noticed and project manageme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sign key points of each link, for rain the sewerage improvement project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the rain the sewerage, technical measures to refor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城市广场、停车场等越来越多,绿地面积日益减少而不能满足雨水的入渗、蒸发,使降水中的80%到90%变成了径流,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纷纷投入巨款对旧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雨污分流改造,希望有效地减少旧城区污水的直接排放,提高排水系统的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建设效果。但旧城区具有建筑物陈旧,内街巷道狭窄,地下管线密集,人口密度高等特点,所以对旧城区原有排水系统进行雨污分流改造,不仅工程量巨大,涉及的原有建筑繁多,工程投资费用高,而且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繁多,对勘察设计单位、建设管理单位、现场监理单位和现场施工单位等相协作单位有着极高要求,工程实施难度非常大。

对旧城区实现雨污分流改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根据当地污染源的特性及排水现况的特点,逐渐过渡,分步骤、分片区循序推进,不断缩小合流制区域的范围,达到整个区域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

一、雨污分流改造的设计要点

(1)对改造区域地形、建筑物使用年限等因素的分析,对比后确定雨污分流的形式。

(2)小区污水系统必须新建封闭式的污水管道。

(3)小区雨水系统包括地面雨水(道路、广场、绿化用地等)和建筑物屋面雨水的收集排放系统。建筑物屋面雨水收集排放是社区雨污分流工作的重点:结合社区整治、建筑物立面整饰工作的同时,尽可能新建建筑物屋面雨水立管,最大程度的将建筑物屋面雨水收集并排放到室外雨水管。

(4)对已实施雨污分流区域内的雨、污排水管道进行排查,把出现混接的节点进行改造,杜绝污水排入雨水管道。

(5)在对小区雨污分流设计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上下游雨、污水管道的负荷与其合理衔接,确保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而不影响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安全。

(6)根据河涌流域进行分片安排,争取短期内在受纳雨水的河涌得到有效改造。

(7)在老城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有合流管,将其改造为污水管,新建一套雨水管。同时应尽量减少“扰民”,并提出旧屋的保护措施。

(8)对现有的污水管道进行闭水、声纳、CCTV 检测等检查,对与河涌连通或破损的污水管道进行改造以确保污水管道的密闭性。

(9)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例如雨水收集系统、透水砖等,减少雨水汇入排水管网,减轻雨水管建设的压力,并开展试点工作。

(10)排水体制改造面临大量的开挖和新敷设管道,应适当地采用新型管材,提高系统性能和降低造价。

(11)解决雨水盖板沟的耐压、防盗、防蚊、防臭、防垃圾等问题。

(12)新建的雨水管道应尽量利用地形,做到就近分散排放,管道浅置。

(13)新建排水管道需同时处理好与现状管线、规划管线的关系。

二、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需注意的问题

1、对原有管线系统进行详细准确的摸查,是进行雨污分流设计的基本要求,雨污分流改造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改造范围内所有排水系统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采取对原有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措施。在开展原有管线摸查工作时,应根据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⑴ 雨污分流改造针对的是建筑物内部及室外原有排水系统,在进行原有排水系统摸查工作时,应增加对立管的位置、排水类别等现场测量和摸查鉴别工作。

⑵ 根据旧城区管线错综复杂,地下空间有限的特点,为了保证设计图纸具有可实施性,避免因不明管线情况造成挖断原有管线的施工安全事故,应按拟改造或新建的排水管渠走向和分布情况,进行详细、带状的原有管线综合探测摸查。

2、旧城区原有建筑物散水明沟的改造

对存在“阳台雨水立管与天面立管同用一根排水立管”问题的建筑物进行排水立管改造是雨污分流改造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对建筑物原有散水明沟的改造通常被忽略。首先,对原有散水明沟用石屑进行填埋压实,设置具有一定排水坡度的散水坡面和设置一定数量的雨水进水井,以代替散水明沟的收集和排放雨水功能,解决排水不畅现象。其次,通过加设埋地出户横管的方式,把排入合散水明沟的原有立管逐一对应接入附近的雨污水井。埋地出户横管采用实壁型硬聚氯乙烯(PVC-U)排水管。

3、旧城区的内街窄巷雨污分流改造

内街窄巷的排水系统改造一直是旧城区雨污分流改造的重点和难点。建筑物高度密集,巷道狭窄,机械无法施展,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地下管线分布杂乱和无序。其主要改造形式如下:

⑴ 对于建筑极其密集、巷道极其狭窄,地下构筑物(化粪池)较多的地段,应因地制宜,在保持原有的排水系统基础上进行改善排水条件,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疏通和清淤,尽可能恢复其排水能力。

⑵ 对于房前屋后道路较宽,但不宜埋设排水管渠的,采取设置弧形雨水散水坡面和新建污水横管等改造措施,既可做到排水系统的雨污分流,又可减少新建管井的埋深,尽量避免管坑开挖对原有建筑物的扰动,方便施工作业。

4、不同排水界面的接驳处理

雨污分流项目通常是以片区的形式来划分改造范围,总体呈点状分布。另外,雨污分流改造区域内难免会出现有些单位或个人拒绝进行分流改造施工,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上游(或下游)没有同时实现雨污分流,结果依然有部分是合流的。因此,新建雨(污)水系统与周边原有排水系统的界面排水接驳处理也是一个应妥善处理的问题,主要处理措施详见下表。

5、原有构筑物的修复

⑴ 宅间道路的路面修复

旧城区的原有道路多数是人车混行,路幅较窄(以2~6m 的道路为主),路面结构基本上是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坑洼不平,路面烂板较多等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新建管井施工对道路的不利影响,须在管井基坑填平压实后,对受到破坏的道路进行修复,以恢复道路的平整性和行车平稳性。

⑵ 道路以外的原有构筑物修复

对于受新建管井施工影响的原有台阶、花基、挡土墙、围墙、化粪池等构筑物均应在排水管井施工完毕后在原位置进行修复,修复标高、线路和结构等宜按原构筑物标准。

三、雨污分流项目管理工作指引

(1)对于规划分流制排水的城区,必须按雨污分流制设计,建设系统部门按照分流制的原则进行审批、验收和运营。

(2)建设管理部门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道路大中修时,对于具备合流制改造为分流制条件的地区,要把合流制改为分流制。

(3)加强小区管道与市政管道连接的管理。现状小区管道与市政管道的混接的情况比较严重,必须加强管理,实行验收交接,层层落实,确保不产生新的错接混接。

(4)加强排水系统的竣工验收管理。针对许多规划建设为雨、污分流排水系统的地区,但实际并未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的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竣工验收工作的管理,确保实际工程按照规划的要求实施。

(5)完善排水许可证制度。对于新建的小区、企业,实行排水许可制,满足排水条件的,由市政管理部门颁发排水许可证。

(6)推广新材料,加强防盗管理。推广使用复合材料拍门、防盗井盖,并加强管理。

四、结语

由于旧城区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勘察、排水、结构、道路、景观等方面的勘察设计专业,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从设计到实施,从决策层到工程技术人员,都应统一认识,自始至终认真落实,并且紧密结合现场情况,做好雨污分流工作。有效地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现状,改善广大市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味和管理水平,确保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B 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2] 梁君才.浅谈城市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J].城市建设,2010

篇5

关键词:中压配电网;规划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对电力供应的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各级电力企业、部门对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已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标准。目前各供电企业正在着手编制电网十二五规划,对10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针对10千伏配电网供电网络规划及配合城市建设进度开展电网建设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 10千伏中压配电网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网络结构方面

2.1.1 存在部分10kV主干长度偏长、导线截面偏小、绝缘化率低、N-1率低、装接配变容量偏高的线路。

2.1.2 存在部分10kV线路及配变平均负载率偏高的线路。

2.1.3 存在部分线路分段及分段用户数不合理线路。

2.1.4 局部变电站、开闭所和线路供电范围不合理。

2.1.5 局部中压网络联络关系复杂。

2.2 配网管理方面

2.2.1 客户设备装备技术水平较低或自行运行维护不够,影响中压配电网安全可靠性;

2.2.2 城市建设、施工等外力破坏影响线路安全;配网自动化水平不高,故障查找及处理时间长。

3 10 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的主要思路

3.1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电网规划需满足城市和人民生活的用电要求,技术先进合理、运行安全经济、满足城市电网可靠性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电网。电网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但由于城市规划项目与建设时间的不确定性,使10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难度加大。因此,10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应采取五年总规划,每年度根据配网现状及负荷发展情况对10千伏中压配电网进行修编,并在年度实施建设。

3.2 根据电网规划目标规划建设10千伏配电网

各供电企业在电网规划中均确定了10千伏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供电可靠性、电压合格率、线损率、架空绝缘化率等指标。同时也提出配网自动化技术等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3.3 规划与建设的协调

城市10kV配电网规划由于受市政电缆通道、架空通道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按规划一步建成,因此在10kV配电网建设中需要由“规划”-“临时过渡”-“规划”的过程。因此在规划阶段有必要明确各阶段的规划建设项目,每年根据外部条件逐年实施建设。

4 10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由于城市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城市的近郊区、农村区域10千伏线路多为单辐射架空线路,线路供电半径长,一旦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将显现电网建设滞后带来的众多问题;另外城市“城中村”改造,也对原来城市供电的供电能力、可靠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供电企业面临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10千伏中压配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各城市负荷性质及负荷特性均不同,因此每条10kV线路的配电变压器装见容量均不同,例如昆明城市气候及用电负荷情况,不同截面的10kV配电线路参考装见容量原则如下:

(注:需根据线路的实际负荷具体调整,以提高线路的使用效率)

10kV中压配电网规划需同时考虑解决供电能力、可靠性、线损等问题,需规划现有10kV线路网络优化及新建10kV线路。

根据实践经验,10kV线路网络优化主要是对现有线路分段不合理、完善线路N-1联络等,采取新建10kV线路、新装分段联络点等方式。

重点还要依靠规划新建110kV变电站解决电源点问题,在变电站规划期间即需同时规划10kV中压配电网,新建变电站10千伏线路规划的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4.1 变电站新出10kV线路“π”接现有10kV线路,或与现有线路形成“手拉手”的联络关系,并设置合理的联络点。可考虑形成以下接线方式:

4.2规划10kV新线路满足新建区域的用电需求。

城市新建区域是电网的重点薄弱区域,应结合区域规划、市政道路建设同步建设电力沟道。同时考虑新建10kV线路供电,初期可考虑形成以下接线方式:

不同变电站新出10kV线路形成的站间联络

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上新出10kV线路形成的站内联络。

根据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一级负荷要求来自不同的变电站的2条10kV线路供电;二级负荷要求至少为同一变电站不同母线的2条10kV线路供电。按照上述接线方式,不论采用架空线或电缆方式,均可满足不同负荷的要求。

4.3 城市配电网规划目标网架建议。

新建10kV主干电缆网络宜按“3-1”环网建设,今后负荷增长、密度更高时可逐步过渡到双环网或“N供一备”接线方式(N≤4)组网。

a)互为备用的“3-1”环网接线方式:当单回路馈线负荷电流大于其正常运行最大电流的50%时,三回馈线可组成互为备用的“3-1”环网接线,每回电缆的最高负荷不应超过电缆安全载流量的66.7%;

b)有专用备用线的“N供一备”接线方式:在高负荷密集地区,馈线电缆也可组成“N供一备”的接线,这种接线方式的主供电缆线路最高负荷电流可达到电缆安全载流量的100%,备用电缆线路正常运行方式不带负荷。

c)当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时,可由四回电缆线路组成双环网的接线方式,线路使用率为75%。

5 10kV中压配电网的建设

5.1 通道问题:目前许多城市规划已提出架空线入地、电缆化等要求,新建架空线的通道已很困难,但电缆沟道的建设以及电缆线路的建设投资均远远高于架空线。往往需要配合道路改扩建、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市政电缆沟道,市政道路建设滞后造成电气设施建设滞后。电缆沟道的土建建设投资大,电缆沟道建设资金是困扰城市供电建设的难题,急需各级政府部门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

5.2 城市用电负荷情况难掌握:由于目前城市建设的项目规模日益扩大,建设用地面积及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大型商业体越来越多。用电需求剧增。电力部门应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配合,对项目用电负荷、性质、用电时间进行长期、不断的跟踪。

5.3 各地电网规划应纳入城市规划,并落实新建站、线位置,方能确保电网建设的顺利实施,确保用电需求及时解决。

6 结语

本文结合城市发展及10kV配电网规划实践经验,从规划、建设及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出发,阐述了10kV配电网规划的主要思路、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Q/CSG10705-200911okV及以T配电网装备技术导则[S].

[2]吴国良,张宪法.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应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篇6

摘 要 城镇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从2005年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税收政策和优惠措施,如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收入,视为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而免征营业税,被拆迁人是个人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购房成交价格中相当于拆迁补偿款部分免征契税等政策。相关税收政策的出台更好地保护了被拆迁人的权益。本文以城镇房屋拆迁相关税收政策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税收相关政策执行与落实措施,以此促进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城镇房屋拆迁 税收政策 思考

近年来,城镇居民住房产权改革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成为政府、公民及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工作一方面关系到城镇规划的建设实施,一方面又涉及千万个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自从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在税务方面颁布相关税收政策后,大部分地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对推动房屋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城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城镇房屋拆迁概念和特征

城镇房屋拆迁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整顿市容等需要,经政府有权部门批准对建设单位或个人用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是一种对房屋所有人和承租人进行动迁、补偿活动的总称。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和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必须立足于对房屋权利人的补偿,不得损害房屋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拆迁补偿产生的原因是合法行为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害。城市房屋拆迁是经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为加强城镇房屋拆迁管理,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拆迁应依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是一种合法行为。

二、企业所得税

(一)政策性拆迁

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对符合条件的被拆迁人取得的补偿收入征收所得税予以了明确,根据现行《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以下称办法)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搬迁完成年度需清算搬迁所得,企业在实施政策性搬迁的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搬迁收入与搬迁支出,它们都将被纳入应纳税所得额进行汇算清缴。所谓搬迁收入,根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企业的搬迁收入包括搬迁过程中从本企业以外(包括政府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以及本企业搬迁资产处置收入等。同时该《办法》第八条规定了企业的搬迁支出包括搬迁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搬迁所发生的企业资产处置支出。按“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所得”的计算原则,最终计算出的搬迁所得应在搬迁完成年度计入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2)搬迁所得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有讲究。根据规定,企业在搬迁期间发生的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可以暂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汇总清算的时间是在完成搬迁的年度,企业汇算年度最多可达五年。3)购置资产处理时间有不同,2012年9月底前签订合同和搬迁全部完成,企业可以适用原有的政策性搬迁文件,即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2012年9月底前签订合同但在2012年9月之后完成搬迁,企业适用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11号公告;2012年9月30日之后签订合同和完成搬迁,企业按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40号公告执行。4)亏损弥补形式不同,一是企业在政策性搬迁过程中因无法开展经营活动造成企业无所得,而以前年度的经营亏损尚未弥补的,根据《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企业从搬迁年度次年起,至搬迁完成年度前一年度止,可作为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年度,从法定亏损结转弥补年限中减除。二是企业在政策性搬迁中可能发生搬迁损失即企业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为负数。对于这一情况,企业可选择处理:在搬迁完成年度,一次性作为损失进行扣除,或自搬迁完成年度起分三个年度均匀在税前扣除,这两种方法企业自行选择,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综上,《办法》实为鼓励搬迁的优惠性文件,但对政策性搬迁所得,没有减免税的优惠,有的只是企业取得了递延纳税的利益和可以做不征税收入在时间上的选择权。当然,在实务中还有需要我们关注的地方,如单独进行税务管理和核算、按时报送政策性搬迁依据和搬迁规划材料等。

(二)非政策性拆迁

由于非政策原因搬迁,被搬迁单位应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并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对清理后余额进行核算,收益转入“营业外收入”和企业其他经营所得合并后计算企业应缴纳的所得税。企业在政策性搬迁和非政策性搬迁的税务处理区别主要在于:非政策性拆迁取得补偿款没有和政策性拆迁一样因取得搬迁收入可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而给予最长五年的搬迁期、以前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的亏损从法定亏损结转年限中减除搬迁期间等之类的优惠政策。

三、土地增值税

(一)政策性拆迁

根据城市规划,有些企业因旧城改造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废气、废渣、废水及噪音影响居民生活等原因按城市规划需要搬迁,有些因国家建设需要也需搬迁。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由纳税人自行转让原房地产的,经税务机关审核免征土地增值税。主要内容有:因“国家建设的需要”而搬迁,是指因实施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的建设项目而进行搬迁的情况,这也说明其他原因进行的搬迁或是纳税人自行转让房地产的,均不在免税范围。因“城市实施规划”而搬迁,是指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等原因,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搬迁的情况。对于上述主动搬迁的企业是因为城市规划需要,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给予免征土地增值税。符合上述免税规定的单位和个人,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税。

(二)非政策性拆迁

针对不符合政策性拆迁条件的,被搬迁企业或个人取得补偿费(转让收入)后,需要交纳土地增值税,其增值额由补偿费(转让收入)减去扣除额后确定。关于扣除额则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相关规定》等相关规定计算得出,如果对旧房进行转让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在转让环节中所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

四、个人所得税

为保护被拆迁个人的利益,在个人所得税征纳过程中也给予了被拆迁人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政策性搬迁中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根据(国税函〔1998〕428号)和(财税〔2005〕45号)规定,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被拆迁人按照国家有关城镇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取得的拆迁补偿款,属补偿性质的收入,无论是现金还是实物(房屋),均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所以,若个人取得拆迁补偿收入,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均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若个人取得的拆迁补偿款超过规定范围,应纳入个人所得税范畴,其个人所得税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而非政策性拆迁,则不能享受免征个人所得税的权利,应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取得的拆迁补偿收入应当计入“财产转让所得”税目,按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及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房屋拆迁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由于涉及到众多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对此,应在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税收政策修订也应当与时俱进,加强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清理和废止损害被拆迁人利益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及时掌握和了解被拆迁人对房屋拆迁有关税收政策的反映,从普遍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从而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确保被拆迁人的基本利益,以此促进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志囊.城镇房屋拆迁政策落实情况与管理举措[J].经济师,2011(11):280.

[2] 徐建刚.如何实现从要我拆到我要拆的转变――衢州市区城中村房屋拆迁政策解析[J].浙江国土资源,2014(6):31-32.

篇7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但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建设地块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规划的整体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大量的城中村规划成居民小区,城市中心老建筑被改造为城市新地标。在这一轮的旧城改造中,漂亮的西式别墅、雄伟的高层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外形主要由被拆迁地的居民、开发公司等业主决定,而业主对房屋外形的选择更多参照的往往是已有的商业化氛围厚重的商业小区以及当下受到人们欢迎的西式建筑,较少的涉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错误:漂亮的西式别墅旁是民族风格突出的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一幢雄伟的西式高层,看不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首先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其次,其结构形式又是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都有先天不足。另外,北方的四合院需要相当的占地面积,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情况看: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长期下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丧失的危险。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到旅游景点上去了解中国经典的建筑文化的碎片了。城市建设现在基本上错走了一条全盘西化,千城一面的路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沉重打击。现代建筑除了全盘套用西方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刻意的原版抄袭古建筑。特别是在一些景区或者城市的公共地带,我们都可以见到很多仿古的建筑体。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何为传统建筑风格,何为地方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文化符号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文化是一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从最深层次的理念层面上的融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植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的,因而造就了中国区域差异巨大的文化地理。我国作为一个纵跨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陆,千差万别的地理 环境必然造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文环境,因此各地的民居特色各不相同,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必然影响了我国现代建筑理念的多样性,诸如北方的民居设计理念植根于北方文化的粗犷,而南方民居则体现精密和考究,这就源于南北方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所形成的文化风俗差异性。其次,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具有古典复归的特性,也就是怀旧复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在其符合特征上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即历史上只有一个滕王阁,但是现代社会可以通过仿古和复古型设计而重建一个滕王阁,而设计理念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建筑风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元素, 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古建筑复原设计,很多都是依据古籍中所记载的或者是建筑的原始资料来复原建造甚至重新修建的,例如古代的帝陵建筑群的重建、寺庙建筑群的重建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光是群体建筑复原,也有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与重建的情况,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 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当然也有拒绝复原的建筑,如颐和园。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又一应用原则,即以创新为目的来指导继承的尺度。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因而对传统的继承旨在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如厦门集美大学的楼群,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楼顶是中国传统风格,楼身是西式风格。这种华洋共存的创新设计,就是对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活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兼容并蓄和独立自主特征的一种挖掘和开发。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四、城市建筑设计应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城市的历史性建筑物可以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例如由中国的故宫人们便会联想到首都北京。城市的历史性建筑即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以其自身的特色为城市的 发展做出这积极的贡献。为此当代城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要尽量避免现代建筑设计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建筑物在设计上还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保持和谐,在此基础上寻求建筑设计的新突破,讲求文化品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建筑在现代环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体现 的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了解建筑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

篇8

关键词:西安市;交通规划;优化改善;重引导轻惩罚;

中图分类号:U491.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西安市是全国十大城市之一,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正是因为西安悠久的历史成就了西安的伟大,也因为西安的历史使得西安的交通问题格外突出。由于大量的文物古迹存在,西安市的老城区、一环和二环之间、二环和三环之间的区域划分十分明显,不同方向,不同局部区域的交通特点各有特色,各不相同,造成同样问题的原因不尽相同。而现行的管理手段对目前问题解决的情况不能让人乐观,重处罚轻疏导,重干道轻支路,造成交通问题持续加剧,未曾缓解。本文简要讨论了一些交通问题,重在寻找一些可行的、迅速的、成本低的方法尽可能挖掘现有道路网通行能力来缓解西安市交通问题。

西安市目前交通规划情况

为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体系,发挥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缓解由于快速机动化、开发强度和交通瓶颈导致的交通问题。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市规划局组织,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11年3月开始编制《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经过资料整理、交通调查、方案研究、成果汇总四个阶段的工作,2012年6月完成规划成果,并在2012年7月顺利通过西安市规划委员会评审。

1.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据分区、分层交通组织原则,构建体系完善、衔接便捷、等级匹配、交通组织合理、运输高效的道路网络。

构建“通道+放射+环+网格”的道路网。快速路分两级:一级快速路为“三横四纵”布局;二级快速路为“两片、三横三纵、三横五纵”布局,快速路网密度0.48千米/平方公里。

2.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建设“公交都市”,形成以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为主体的交通结构,实现公交出行比例到50%,轨道交通出行比例到25%。轨道交通线网由15条线路组成,呈棋盘+放射形,线路总长度550~600km;快速公交线网由7条线路组成,呈环形+放射形,线路总长度160km;公交专用道设置60条,总长720公里。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都市区规划“一心三环十射九带”绿道网,满足市民休闲和交通需求。一心为明城墙内休闲廊道,串接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三环中一环为环城公园、二环为唐城墙遗址带、三环为昆明湖东侧路和浐河中段围合圈;十射为中心区至组团、新城放射绿道;九带为沿八条河流及环山路沿线的绿道。

2.西安市目前交通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缺乏贯穿南北并行主干道;

西安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靠秦岭,北临渭河。整个地势平坦,整个城市如同摊大饼一样面积很大,城区街道大多数区域都呈现井字形分布。西安市对外交通大量的方向存在于东北西三个方向,而西安市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皆在南郊,加之西安市政府搬迁到北郊新办公地点,造成西安市南北交通量十分巨大。南北中轴线由于穿过老城区商业繁华地带,且一路红绿灯交叉较多,南北方向中短途交通量较大。而南北郊区之间的长途穿成而过的交通量只能选择东西二环行驶,加之在各个方向二环也承担大量的中短途交通,所以南北郊之间交通十分不便,拥堵严重。主要表现是东西二环全天拥堵,从早到晚车量行驶都十分缓慢。

城市道路规划前瞻性,全局性考虑太欠缺;

西安市地处平原,地势优良。本来可以规划的十分规整,充分发挥方格网棋盘式道路规划布局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规划时缺乏长远考虑,考虑的短期较多,妥协的情况较多,造成西安市整体道路网不完整,断头路,拐弯路很多,使得通行水平下降非常大。使得本来是优势的方格网道路网由于残缺不全变成了西安市的交通最大的障碍,反而成了劣势。很多地区局部人口密度大,交通压力大,但是道路密度很低,道路等级搭配不合理,交通通行情况十分不畅。

道路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员支撑,提升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目前的管理交通部门是交警部门,交警关注的是通畅与否,管理交通时采用警察思维比较多,对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引导和沟通包容的情怀,用对待犯罪的思维来解决交通问题,重惩罚,轻引导。偏向于选择禁止某些行为而非引导合理交通需求。而这种思维方式和采取的相应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加重违法行为的数量。所以,在管理部门当中需要加入更多的交通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尽可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引导人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出行。

环线之间距离过远,缺少环线之间连接线,南北三环车道数与交通量不协调。

西安市目前有环城路,二环和三环,以及绕城高速。由于绕城高速收费,所以绕城高速对城区交通的帮助非常有限。环城路虽然成为环形并且是实际意义上的环线,由于路口过多和各种制约条件的缘由,环城路在各个方向的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十分有限。二环是西安市交通大范围转移的主要干道,承担着大量的转移的中远途交通需求。三环由于基本在城市边缘,尤其是东西两面,交通量很少。但是南北三环交通量很大,南北三环却修成了辅道的形式,有红绿灯路口,有各种交叉,并且只有单向双车道,加之交通量很大,目前速度提升且高峰时期拥堵严重。二三环之间距离过远,无法有效互相分流,使得整体效果很有限。

现有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交通需求适时调整管理对策;

道路建设若是想完全满通需求是不可能的。根据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来看,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则是有限的。目前西安市道路里程年平均增长率为3.15%, 市区客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11%, 货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35%,经测算,在规划年限内市区客车拥有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18%, 货车拥有量则是年平均增长率为6.18%的低增长。由此可见,西安市进行交通需求管理的紧迫性,在对道路进行适当改造和建设的同时,对交通需求进行调节和管理,以有限的供应能力尽可能大的满通需求。达到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

地铁网线规划与公交系统相结合

在地铁路线上取消大的重合段的公交路线,改在地铁线路服务半径之外或者作为地铁连接线存在。但是在这当中,取消公交车的数量要进行审慎研究,不能够为了减少地面公交车数量而减少造成地铁压力过大。此外,取消重复公交线路的同时,整合现有的公交车、线路和站点,根据客流需求,合理调配相关运力。适当减少城区重复站点,优化市内线路,重点加快公共交通不足地区的建设,开通新线路。开通一些长距离的,过境穿城的线路,缓解进入老城区的压力;增设“小”公交,细化公交路线,微型路线和小区延伸线方便市民出行,增加市民选择公共交通的意愿;改善公交停靠规则,可以建立“大站快车”的模式,通过减少公交车停靠次数来提高运行效率缩短运行时间;可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公交市场,减少财政压力。

4.凸显西安古城特色。

1)自行车专用道路建设:依据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逐步弱化明城墙区内的行政功能,转向强调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娱乐功能,恢复长安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彰显古城特色。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梳理古城区路网布局,优化和完善老城区内的交通结构,完成顺城巷改造,规划实施多条城内旅游线路,形成完善的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2)步行街建设:老城区内目前已建成书院门历史风貌区步行街和北院门回坊风情步行街。结合西安市皇城复兴计划的实施,规划建设洒金桥旅游购物步行街区、莲湖历史风貌旅游步行街区、新城民乐园商业步行街区、碑林、三学街步行街区等。

5. 完善西安市道路网络。

1)完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建设:构成“两环十辐射”的城市快速路网络,快速、便捷地疏散出入境交通,实现区内快速交通联系并顺接对外高等级公路,实现西安都市化地区1小时生活圈,西安市区50分钟出行要求。同时加快城市快速疏散道路(主干路)建设:并应该尽快实施环城南路地下道路建设,提高一环路整体通行能力,减少进入老城区的大量过境交通,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加快中心市区与周边商业中心区域联系干道的建设速度。

2)加快城市次干道、支路建设:在城市建成区,结合全市城中村的改造、城市用地功能调整,建设更多的城市次干道、支路,建立完善的微循环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主干路网的交通压力,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

3)规划立交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二环路和三环路与城市放射性主干道交叉口、城市快速路与交通性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处以及城市道路与铁路相交处。提高大型交叉路口通行能力,减缓拥堵情况。

道路交通管理

道路交通管理应加强技术投入,逐步建立西安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

(1)建设具有完备功能的交通指挥系统,实现现代化的交通管理。可以集成各应用系统,建立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指挥平台,通过制定一系列协议使各个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共同参与交通管理。提高数据采集手段,为智能交通的提供完善数据支持。加快交通诱导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并应用西安市的交通诱导、停车诱导系统。

(2)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增加智能信号机控制系统,在二环以内分区、分片形成智能化交通信号区域控制体系,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完成老城区内路口的渠化设计和施工,改善路口通行状况,规范通行。

(3)安全教育与事故救援。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交通法规,并且可以制作、印刷交通宣传手册给广大市民发放。建立交通事故突况应急处理系统,努力降低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和交通拥堵。

(4)注重交通管理的战略研究。应该与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完成交通需求管理(TDM)研究、交通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区域交通控制研究和停车战略研究,对整个交通系统做出规范的,科学的决策管理。

结语

首先应提高认识。认识到交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并且可以在现有道路网的基础上深挖潜力得到很大缓解的。现在的规划没有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走向和轨道交通完善之后西安市公共交通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应该对现有的理论规划和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让其更符合西安市未来交通发展的规律,也应该进一步吸收各种最新的学术成果。在规划当中,应该以城市结构及客流需求的特征规律为基础,采取“点、线、面”逐步深入分层研究。让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以及远景规划有机结合,不走重复建设,只顾眼前的老路。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年6月;

[2]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西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3] 《浅谈西安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红茹,张琳,赵建平;

篇9

关键词:西咸一体化;城市发展;大遗址保护与利用

中途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西咸新区的建设,是有效快速实现西咸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从长远目标来看,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新区涉及西安、咸阳两地7个区县、23个乡镇和街办,由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组成。西安、咸阳两地同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陕西省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核心地区,分布着从史前到周秦汉唐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多处大型遗址。西咸新区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西咸新区内共有4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文物遗迹的集中分布意味着在考虑城市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于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西咸新区的建设对大遗址保护产生的影响

1.突破以往行政区划所造成的限制,两地大遗址保护工作合作力度将大大增强。这种合作将是多方面的:在科研方面,西安有众多的学术研究机构。强大的学术团队和专业队伍无疑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相比较而言,咸阳的科研力量就比较薄弱,西咸新区的建成可以促进两地工作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西安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为咸阳地区大遗址保护提供借鉴,咸阳西汉帝陵,秦咸阳城,唐帝陵等多处大遗址保护思路得以拓宽,保护手段趋向多元化;另一方面,两地的大遗址资源经过整合之后,种类更加丰富,有利于更多保护、展示、利用模式的探索。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将不仅仅局限于“考古遗址公园”一种成功模式,可能还会产生更多种成功的展示模式。管理方面,在对这一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统一重新整合之后,规划将更具有全局性和针对性,大遗址文化内涵得以充分展示,大遗址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地区整体形象得到提升。新区建设的推进是西安、咸阳交界地区的多处大遗址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将这些大遗址集中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统一管理,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管理的难度相应减小。

2.有利于大遗址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增加受益的群体,进而促进大遗址保护的探索。西咸新区内分布的丰镐两京、秦咸阳宫、阿房宫、西汉帝陵、汉长安城等遗址,具有规模大、蕴含的历史信息丰富、价值重大等特点,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遗址保护与利用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也是多方面的,包括遗址所在地的政府部门、专业的遗址管理机构、遗址区的居民、科研机构、媒体以及其他潜在的利益相关者,[1]他们的参与都会对大遗址的保护与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西咸新区的建设不仅能够为遗址的保护与遗址区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能够改善当地的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条件,使更多的人从大遗址保护中受益,以往大遗址保护中的“多方利益主体博弈”局面能够得到改善。

3.改善大遗址保护区的环境,实现大遗址保护与民生的结合。大遗址主要分布在城郊地区,对遗址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保护区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以往“为保护而保护”的静态保护模式使当地群众的生产建设活动受到限制,遗址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保护区不断增加的人口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区的建设能够推动遗产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土地的依赖性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保护区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人口对土地所产生的压力也会得到缓解。

西咸新区范围内的大型遗址有周丰镐、秦阿房宫、秦咸阳宫、汉长安城、西汉帝陵等,多年来一直呈分散状分布,新区的建设有助于对众多遗址进行合理利用,适度发展遗产旅游,可以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为保护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加大,该区域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大提升,群众参与大遗址保护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以往大遗址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民生的冲突局面得以扭转,真正实现了大遗址为人民所共有,保护成果由人民所共享。

4.新区建设涉及的大型拆迁、建设工程将会对遗址及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破坏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在以往的城市扩张过程中,由于对“发展”的一味追求与文物保护监管不力等因素,许多文物遗迹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遭到了破坏。西咸新区大遗址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到文物保护的制约,与城市非保护区域的生产生活水平差距较大,这种改变落后面貌的发展需要十分急切。在新区的规划建设中,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对文物遗迹进行保护,大遗址区很可能会难以幸免于建设活动带来的强烈冲击和破坏。

二、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现状

1.资源分析。西咸新区内文物古迹众多,目前西咸新区内共有4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其中大型遗址共有周丰、镐两京,秦阿房宫、咸阳宫,汉长安城,9座西汉帝陵等共17处周、秦、汉、唐时期的遗址。其中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有11处。[2]

周丰镐位于西安沣河两岸,50年代至今,经过多次考古发掘与勘探,发现了宫殿基址及大量的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器与其他文物,珍贵的考古资料为确定丰镐两京的范围与布局提供了重要条件。丰镐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规整的都城遗址,开创了古代都城的规划设计模式,其“面朝后市”的格局影响了汉、元明清时期的都城模式,成为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典范。

秦阿房宫位于西安市三桥镇,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与渭河北岸的秦咸阳城隔水相望,地上文物与地下文物均十分丰富。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就对该遗址进行过多次的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曾出土秦代的高足玉杯、高奴铜石权、西汉上林铜器群等,现存地面的主要遗迹有前殿、上天台、磁石门、烽火台及后围寨遗址等。[3]阿房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历史传说与《阿房宫赋》等文学作品更为它增添了神秘色彩与独特魅力。咸阳宫遗址位于咸阳市东渭河北岸的黄土塬上,始建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时,秦始皇执政之后经过扩建。共分布有十多处宫殿基址,其中1号基址经过考古发掘,平面呈长方曲尺形,经过复原研究,这是一座多层夯台为基础建起的高台建筑。

西汉的11座帝陵,如“东方金字塔”一样分布在汉长安附近,其中9座位于五陵塬上,成为汉代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古迹,[4]地上地下文物遗存非常丰富,是汉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研究资料。2001年,西汉帝陵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角,是西汉200多年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整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都城遗址,是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地上遗迹有城墙、未央宫前殿、椒房殿、官署、少府、天禄阁等遗址,曾出土大量汉代的建筑材料、陶俑、封泥等文物,是研究汉代物质文明的实物资料。

2.考古遗址公园的成功模式。考古遗址公园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迅速发展、城市不断扩张的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大遗址保护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工作中的种种难题,实现了考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遗址区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与遗址保护之间的和谐局面。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将大遗址以公园的形式展示,增加了公众对其内涵的理解,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使文化遗产的公益性质得到进一步的体现,这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理念与方法的有益创新。

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中,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汉阳陵遗址是汉景帝与王皇后的合葬陵园,规模宏大、布局规整、历史文化价值突出,它由帝、后陵园,南、北区从葬坑,陵庙等礼制建筑遗址,陪葬墓园,刑徒墓地及陵邑遗址等部分组成,是研究汉代帝陵的重要资料。汉阳陵遗址保护规划中注重生态景观、遗址保护、文物旅游的结合,并采用高科技手段建成地下遗址博物馆,使文物遗址与参观者处于两种不同的环境之中,并运用虚拟成像技术再现真实的历史故事,为游览者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了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周边其他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有利的借鉴,汉长安城与秦咸阳宫的遗址公园建设目前也在规划之中。

3.城郊大遗址的艰难处境。除汉阳陵之外,丰、镐两京、西汉帝陵中的另外8座以及其他的遗址,由于大都分布在城郊区,远离城市中心,现阶段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不大。然而,在西咸新区建设过程中,在遗址保护区生活的居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以及中小型企业进行的工业生产给遗址区的坏境承载带来负担,加之缺乏环境整治,使保护区成为城市中经济、文化、环境落后地区,一方面使当地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大遗址的环境受到不利的影响,文化遗产的展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西咸一体化过程中大遗址群面临的问题

西安、咸阳两地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两地地理位置相接,大遗址保护工作中也存在诸多的共同之处,随着关天一体化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推进,西安沣渭新区、咸阳泾渭新区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两地的合作成为趋势。在西咸新区建设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区域经济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缓解。遗址区的经济水平落后,与城市其他区域及城市化过程中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应当保持古遗址的历史风貌和原始地形;禁止挖沙取土、挖建池塘,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从事其他有损遗址的活动。”按照遗址保护的要求,遗址区的经济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限制,居民生产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而遗址区以外的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遗址区的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所在区、市的平均发展水平,[5]遗址区内外的差距明显。

2.遗址区内庞大的人口压力增加了遗址保护管理的难度。据统计,西咸新区范围内有90万居民,其中68万农民,汉长安城范围内现有5万居民,阿房宫遗址范围内有2万居民,[3]遗址区存在的大量的棚户、农田、村镇,与遗址的风貌与环境不协调。在新区大遗址保护规划工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口迁移、土地利用调整、房屋的拆迁改建、环境的整治等工作,这些都与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而要协调好每一项工作,兼顾考虑城市建设的需要、文物保护的需求、居民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遗址区管理与规划的难度。

3.遗址区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遗址区居民的日常生产活动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占压,日常的生活也对遗址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威胁到遗址的安全与完整。比如在西汉帝陵附近,居民私自占用陵区作为自家的坟地,从陵墓取土,破坏了遗址本体的风貌;另外,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与垃圾污染了遗址区的环境,或多或少威胁到了地下文物遗迹的安全。

4.公众参与的力度远远不够。大遗址是全民公有的文化遗产,西安、咸阳两地作为周秦汉唐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然而,一些在遗址保护区生活或者附近居住的居民,对于当地大遗址了解少之又少,大遗址的社会公益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的管理与展示方法体系下,对于遗产遗址价值的解读还不够。二是公众参与、了解遗址保护工作动态的途径有限。我国的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不易保存,遗留下来的以土遗址为主,与其它的文化遗产相比较,土遗址的展示难度大、展示方式比较单一。过去对土遗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址的安全和保护上,很少涉及遗址的展示问题,遗址的社会文化价值一直没有发挥出来,[6]如此公众对遗址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受到了限制。

四、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新区包括五个部分,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遗址分别分布在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其中以秦汉新城为主,形成“人”字形大遗址保护带,这对于秉承历史脉络、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意义非凡。

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针对保护区产业结构单一、环境面貌落后的状况,如何才能避免大遗址保护区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远远落后的区域,同时又完整、真实地展示大遗址的文化价值呢?笔者认为,在西咸新区的建设过程大遗址保护工作应采取以下方面的对策:

1.加强考古勘探工作,明确遗址的范围,划定紫线,保护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西咸新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应以“紫线”[7]理论作为指导,将大遗址区的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优先将遗址划入保护范围,并明确遗址周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保证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划紫线保护,应根据新区范围内各大遗址的性质、类型和级别确定其保护范围,形成专项的紫线管理办法,并将遗址保护纳入法律轨道,制定相关保护条例。划入保护范围的区域不得进行对遗迹原貌以及环境造成影响的大面积改造或者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大型建设活动,禁止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紫线之外的区域根据城市规划进行适当的改造,建立生态、低碳的城市功能新区,使大遗址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荣。[8]通过“划紫线”的方式,既能够避免城市建设对大遗址造成不利影响,使文物遗址得到严格的保护;而且,在保护范围之外,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助大遗址的影响力,适度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并举。

2.设立大遗址管理机构,并制定专项的规章制度,健全监督体制,为新区大遗址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尚在不断探索中,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避免类似北京琉璃河和南京夫子庙等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最终给文化遗产造成不可挽回之损失的悲剧再次发生。在西咸新区建设过程中,应由政府机构组织设立一个大遗址专项管理机构来对新区的大遗址进行管理,同时由有关部门与考古、文化遗产管理等学科的专业人士共同制定出新区大遗址保护的专项管理办法,健立健全大遗址保护监督机制,确保在今后的文保工作中有明确的保障制度,为新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创造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3.将环境建设纳入到大遗址保护中来,加大遗址区环境整治的力度。按照大遗址保护工作整体性思路,遗址本体与周围的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二者都应纳入保护范围。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中提到“历史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通过的《西安宣言》中把环境对遗址影响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了遗址周边环境对于遗址保护、展示、管理等多方面的重要性。在西咸新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将环境治理作为大遗址保护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改变遗址原貌的前提下,对遗址区的环境进行整治,改善以往许多大型遗址分布区域由于缺乏管理与规划,环境脏、乱、差的面貌,为遗址保护与展示、区域居民生活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4.在保护的前提下,借助高科技手段完善大遗址展示,促进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紧密结合。两地作为周秦汉唐文明的发源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公众对于当地大遗址却了解得少之又少,大遗址的社会公益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如今,在西咸新区的建设背景之下,这种状况逐渐发生改变。新区除了大遗址集中分布的秦汉新城之外,还有以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研发等为主要特色的其他四个新城,五个新城各有侧重,互相交流融合,这将会增强大遗址保护的多学科性,吸引更多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大遗址的保护中来,集思广益,如此对大遗址多种展示方法的探索是极为有利的,遗址保护与展示也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5.在保护遗址真实性的前提下,发展遗产旅游,协调遗址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基于大遗址与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联,应尽可能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使其各自发挥在大遗址保护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大遗址保护的探索。如果能够协调好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那么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与遗址保护相关工作的积极性,推动遗址保护事业的进步。所以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多方利益主体协调,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是极为关键的。

就遗产地的管理机构而言,周秦汉遗址保护带的建设将会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按照旅游动机可以把游客分为“被动型遗产旅游者”和“主动型遗产旅游者”,有的游客参观遗产地,仅仅是参观其他景点之后顺路而来,被称为“被动型遗产旅游者”;而有的游客对于历史遗迹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称为“主动性遗产旅游者”。[9]新区的秦汉新城不仅会吸引众多对历史遗迹兴趣浓厚的“主动性遗产旅游者”,也为很多在周边地区游览其他自然景观之后的游客提供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机会,吸引大量“被动型遗产旅游者”前来参观,久而久之,随着游客的增多,在遗产旅游为该区域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管委会保护大遗址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激发;旅游业发展之后,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诸如餐饮业这样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会为当地居民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群众从中获得了经济利益,以往所存在于遗址保护和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也会得到缓解;就科研机构而言,由于不再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两地的众多考古、文保、规划设计等研究部门来往更加方便,这为多学科合作交流创造了便利条件。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大遗址保护的参与者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考古、文保学者,还有经济、管理、地理、规划等其他多个学科专家学者的参与,不同专业学者的参与能够拓宽大遗址保护的思路,提出更为合理、周密的管理方案,多学科性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周剑虹,张妍.浅谈文化遗产的利益相关者—以曹操墓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胡宏,付敏,马君豪.西咸新区,西北大开发的战略中枢—专访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J].中国西部,2011,(21).

[3]赵中枢.名城城郊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初探—以咸阳西汉帝陵群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5).

[4]山银萍.秦阿房宫遗址保护之我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

[5]张明皓,张艳峰,李海健.“西汉帝陵”大遗址的保护与规划构想[J].规划师,2004,(4).

[6]陶亮.土遗址展示方式的初步探讨[D].西北大学,2008.

[7]黄数敏.城市紫线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9,(3).

[8]高阳,刘罗军,黄卓.紫线划定的程序和方法初探—以《珠海市“紫线”规划为例》[C].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