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管理概念

篇1

关键词:平等;宽容;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19-01

“一个班级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可以很大很大。”班主任就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耘的职业。一个积极向上勤奋好学,有序自律的班级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班级。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生活学习能健康成长,教师在这样的班级上课会兴趣盎然。建立一个班风良好的班级是大家的共同目标。用民主、平等、赏识的观点来管理班级,用一颗真诚的心与学生相处是非常必要的。

一、热爱班级,平等民主

班主任要热爱自己的班级,要努力带动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就是家长。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这个家庭的主人,要发自内心地爱这个集体,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集体的关心和爱护。和学生一起做操,出黑板报,地上的纸屑捡一捡,讲台自己动手擦一擦,下课后不要急着回办公室,多和学生聊聊天,今天和第一组,明天和第二组,让学生都觉得老师喜欢他们。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点,调动他们为班级做事的积极性,这些学生自会看在眼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班级大事大家拿主意,然后集体做决定。优生犯了错不要凭借平时的印象不去追究,差生犯了错也不要大发雷霆火冒三丈。不管是谁犯错,都要耐心地教育引导,这才是最好的方法。优生平时都生活在表扬和顺境里,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指正,不要让他们产生优越感,以为自己平时表现好就是犯了点错误也无所谓。差生犯了错不要放大来处理,不要算总账,要本着教育和帮助的原则来处理,如果他们有了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到自信。班主任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爱护每个学生,不偏袒优生,不歧视差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好班主任。

二、学会宽容尊重和理解

作为班主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班级这个家庭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班主任就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亲密伙伴。迷茫时给他们指路,灰心时为他们打气,欣赏他们的一切成功还要记得点赞。一路走来除了严厉的批评还要一些宽容、尊重和理解。

宽容并不是不教育。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在我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件事。二年级时,在美术课上有几个男孩子把尿撒在矿泉水瓶子里。我当时并不知道,在第二天课间操的广播里得知这一事件,我简直是火冒三丈,恨不得马上把他们拎到全校学生面前接受谴责和嘲笑。我找出那几个学生,只见他们早就吓得变了脸色,低着头不敢说话。这时校长对我说:“还是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要过分追究。”我强按住心中的怒火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经过了解知道他们是想上厕所可是不敢说,其中一个孩子就把尿撒在矿泉水瓶子里,另外两个觉得好玩就也这样做了。他们表示知道错了,希望老师能原谅他们。我想对一个7岁的孩子,我们要用7岁的心态去理解吧,一番说教,也表示原谅他们。果然这次以后他们几乎没有再犯过错,学习也比以前认真了,好像非常珍惜老师原谅他们的这一次机会。正是“不要过分追究”给了犯错误的学生一次机会。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是塑造人的地方,而宽容和尊重正是一剂良方。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纳他们的感受,包容他们的缺点,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为什么总会犯错,找到突破口逐步把他们引上正轨。我们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宽容的心热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班主任要有一双慧眼,能放大学生的优点,能缩小学生的缺点。也许我们无法帮助一个孩子提高成绩,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帮助一个孩子克服缺点,帮助他树立人生的自信,让他尽可能地多学一点知识,少浪费一点时间,这关键就在于我们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当一个孩子被老师赏识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作为班主任用宽容、尊重和理解的心态与学生相处是一种幸福。

三、多些欣赏少些指责

在各种活动中,班主任要做好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工作。班级获奖要祝贺鼓励,要对学生投去欣赏的目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学生更是如此。班级受损,班主任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一味地责备学生,应安慰和正确引导学生。三年级时,学校举行拔河比赛和广播体操比赛,我班都输了。学生很难过,一些同学还在教室里哭了。看到这种情形,我只是安慰他们,鼓励他们从现在努力,争取下次获胜。后来,同学们在作文里写到非常感谢老师的理解和安慰,他们要振作起来为下次的活动准备。各种活动中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同学团结,增强班级凝聚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班级里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不管是关灯、关窗、发放作业本,还是组织校内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存在感、成功感,觉得自己就是班级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要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尽其能。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的平等、宽容和赏识。

参考文献:

[1]张芳,杨建洲,郝彦.班主任工作艺术[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篇2

满洲里市第六中学前身为满洲里铁路中学,自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有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其在教书育人的神坛上培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2003年底她从铁路企业剥离,2004年九月正式更名挂牌归属满洲里市教育系统后至今已七年多,我们是伴随着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尾声和“十一五”新课程改革一路走来的,可以说我们在课改的队伍里是一个迟到者。

2007年3月至今的四年,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阶段,此阶段剥离归属后的种种矛盾也越发突出和尖锐,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校舍的陈旧和生源状态,我们的生源由原来铁路职工子女为主变为由百分之75以上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组成,现如今我校生源近百分之九十都是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同时生源急剧减少,我们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立足现实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开展“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教研活动,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面对近百分之90的外来务工和流动人口子女的极不稳定和家庭教育极度滞后的生源,面对社会各界的怀疑目光,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对部分教师对职业幸福感的质疑和困惑,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做了很多的尝试,但学生的成绩还是无法追赶上兄弟学校,我们与自身比较,发现成绩的提高也不明显,并出现反复,于是我们不能不思考、不改变。改革就会有问题有碰撞,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甚至我们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我们也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2005年开展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研究的基础上,2009年3月我们展开了所有学科“教材过关”活动,教材过关,教师需先过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了“教材过关”考试,旨在倡导全体教师转变观念,立足生源现实抓住教材,让学生先学会教材、重视教材。对于我们的生源来讲,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落实课后习题具有重大意义。在活动中观念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让老师们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于是 2009年10月我们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全员教材过关达标课活动,参与活动教师共56位历时两个月。大规模的达标课给了我们诸多的反思,这是一次调研和摸底,这次活动让我们坚信“教材过关”主题教学是正确的方向,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教师队伍的现状、学生生源现状和学校管理的现实困难,我们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担忧,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重新规划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转变要从更细微处入手,不贪大贪全。因此2010年3月我校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5+1”教学新模式,先从数学学科开始了更加细致的新一轮课改模式的探索。 “5”是指1,揭示课题、出示教学目标;2学生自学(即先学),给出自学指导;3自学成果展示(发现问题,调整预设);4教师精讲(即后教);5当堂训练;“+1”即课外作业(即效果跟踪)。“5+1”模式就是在新课改进程中,在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多媒体运用与教材使用、关注全体与培优等诸多矛盾冲突中,在我校现实的困境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5+1”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意义就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的基本原则是真心实意的关注学生学会,想方设法把大多数的时间还给学生;关注课堂的紧张、高效、有序;关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数学为龙头,以政史和语文为跟进,进行有效探索,并以此辐射其他学科。如果说“教材过关”的提出是对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市级优秀课题成果的延伸和深化,那么“5+1”模式就是“教材过关”理念下洋思经验与我校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又一次创新。“5+1”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数学学科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平台,教学成绩已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教材过关”引领语文学科进步明显,政治历史教学更加注重教材的知识点处理和课后习题的落实。

全员达标课活动中让我们看到教师队伍自身的观念问题,更深刻的认识到关注教材、关注课堂教与学的实效、关注学生学会、关注学生能力的核心意义就是关注课程改革、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校生存、关注学生一生幸福。

“我的习惯”展传统育人风格特色

罗林说: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占生命的五分之一,而在家庭的学习却贯穿我们的一生,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决定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六中的孩子已经输在了家庭的教育上,我们的老师们不想让他们再输在学校的教育上,在我们苦苦追寻的育人之路上,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植根六中的每个角落。

“我的习惯”主题德育活动体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我们创造条件开展课间操队列比赛、冬季冰上趣味冰雪游戏课、大课间跳绳、踢毽子、打布子等阳光体育活动,克服困难安排每周四节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目前我们只能根据师资条件开设管乐、合唱、舞蹈、健美操、乒乓球、美术社团班。无论是简陋和陈旧的教室里、无论是尘土飞扬的训练场上,也无论是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还是习惯社团的活动室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这些有缘来到六中学习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工作不稳定,隔代抚养和离异重组或是单亲的特殊家庭背景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让他们能学会怎样去学习、让他们养成读书、做人的好习惯,给他们学飞时种下一棵可以驻足的树,这棵树是心血、是精神、是方法、是平台、是爱、是指引、更是有教无类的素质培养。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爱他们,我们是师者,我们要用爱点染生命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城市里,我们以走近寒门的方式进行家校联系,让许多家长感动。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教育应有自己的高贵信念,正确对待差异、坚守职业的平凡。我们的班主任、科任、德育部门的领导,走近我们学生的家中的目的就是,近距离的关注我们学生的生存环境,找出他们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给予我们家长最直接的帮助和培训,这项工作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引领教师走上科学研究的幸福之路

我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立足校本教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引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逐渐让校本培训常态化和校本教研主题化,同时,校级领导积极承担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我校青年教师现在成长很快。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和课题研究中以课例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不断研磨—实践---再研磨,让我们的老师在专业化成长中走的更加扎实稳健。

2005年由吴校长主持的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践研究,于2008年10月结题,并被评为满洲里市优秀课题;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研究”得到了我校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三年来取得丰硕成果,2010.7月通过结题,先后有70多位学生在“创新杯”写作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位语文教师获得优秀指导奖;六中冰坛展育人特色,冬季体育创课题风采,2010.12市级校本课题“解决北方户外体育难题”顺利结题;“历史上的满洲里”是一个极具乡土特色的研究课题,此项研究在我市的各校中尚属首例,我校历史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做了大量的乡土史研究,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极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研究”课题是在我校网络班教学的背景下提出的,此课题显示了我校青年骨干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立足现实需要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市级课题德育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及生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的脚踏实地的研究,具有普及的价值。尚在研究中的课题是:书香校园建设课题,小初物理课衔接的研究课题,自治区立项课题 即《“教材过关” 主题教学策略实施研究》,和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新纲要描绘宏伟蓝图,新德育成就美好人生

却顾来时路,飞花屐齿新。七年的课改之路,我们由迷茫到理性,由稚嫩到逐渐成熟,由困惑到清醒,由被动到主动,由星星之火到星光灿烂,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市区却因种种客观原因导致的生存压力空前严重的学校而言,我们呼唤改革、我们必须改革、唯有改革才能变死水为活水,唯有改革才有走出困境的机遇。

篇3

关键词:文艺美学理论话语学科逻辑文化现象

1980年全国首届美学会议上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山东人学设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20多年来,文艺美学己成为中国1980年代以来文化演进中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话语、一种“认真”的学术建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对文艺美学,应怎样看待和定位,论说甚多,公案末了,但以上三个方面不由让我想起了三个——也许不很恰当的词——绝、怪、玄。

一、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文艺美学

文艺美学表现为一种理论话语,是一绝。理论是从古典到现代的一种西方正统的学术把握方式。话语则是西方后现代和各非西方文化的学术把握方式对西方正统学术来说,要称得上理论,必须要符合二个条件:有一批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定义是明确的,逻辑是一贯的;这些概念按照逻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理论是与非理论相区别来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的。而话语则不管言说形式上的严格性,只要有真知灼见,可以是以理论的逻辑的学术的形式,也可以为闲谈的零散的悖论的形式文艺美学在中国虽然是在谈论一种理论,但山于文艺美学的言说,从形式严格性上说有一定问题,但又正因为成问题而造就它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这是“绝’之一,这一点将山后而两节来细说)因此,最好将之看成一种话语当然它不是一种一般的话语,而是一种理论话语。

前面讲了,文艺美学一词由胡经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但其背后是北京大学的整个美学和文艺学的学术倾向,朱光潜认为美学是艺术理论,哲学系美学研究团队,扬辛、叶朗、阎国忠等都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北京人学的美学丛书以“文艺美学丛书”为名,丛书自1980年代初出现到现在,有近20余种。中国文艺学的重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室,老资格的学术带头人钱中文和杜书瀛,都是文艺美学的支持者和论述者,前者的《文艺美学:文艺科学新的增长点))(2001)后者的《文艺美学原理》(1992)集中地表达了对文艺美学的理论思考中国文艺学的另一重镇北京师范人学中文系文艺理论室占据了文艺理论的教学主流,以童庆炳为首的理论团队编写的种种文艺理论,认为文学首先是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把文艺美学作为文艺理论的核心山东人学拿下了文艺美学基地,其学术带头人曾繁仁和谭好哲当然以文艺美学为已任,前者写了《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2001},后者著有《论文艺美学的学科交义性与综合性》(2001)文艺美学的光芒不但在上述的中心闪耀,而四射向全国的要津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编了“艺术美学丛书”由多家出版社分出了10余种,辽宁大学土向峰主编有《文艺美学辞典》(1987},四川大学王士德有《文艺美学论集》(1985),浙江大学王元骧写了《文艺美学之我见》(2001)……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活跃在文学理论界的一代,改革开放后毕业的新一代学人,如王一川、王岳川、陈炎、土德胜、姚文放等,都是文艺美学话语的参与者和者。文艺美学不但在文学理论圈中热热闹闹,而且向相关领域播散:于是有了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如张少康《古典文艺美学论稿》1988,皮朝纲《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1986),西方的文艺美学(如冯宪光《西方文艺美学思想》1988],马列的文艺美学(如刘文斌《文艺美学研究》1996,董学文编著《的文艺美学活动》(1995)……以上这些学人为代表的言说,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关于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人物,这样的著述,在这样的一个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里,仍然没有一对文艺美学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理论界说,也没有使文艺美学在学术的机构化中得到逻辑一致的表述。正如土德胜的论文标题所揭示的:《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2000)这不由得使人感到,在文艺美学的理论话语里,纠缠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这里着重讲两个方面,一是纯学术体系的,即关于文艺美学的学术定位问题,二是学术与决定学术之如此的实践关系,是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使这一学科缘起,发展、流变。

二、作为学科定位的文艺美学

先看一看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现实状况,日前中国的学术管理体系里,与文艺美学相关的学科定位有三,一是文艺美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下面的文艺学(二级)下面的一个方向(三级)。二是艺术类(一级)下面的艺术学(二级)下而有艺术美学(三级),三是哲学(一级)下面的美学(二级)下面没有文艺(或艺术)美学,只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二级)从这一现状中,不让人想起一个字:怪。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之怪,首先表现为概念逻辑的困难,其次是学术管理与学术体系的矛盾,然后是学科划分与学术体系整体的冲突

概念逻辑是文艺美学遇到的第一个困难,这一困难有比中国学术史复杂的学术史和文化史的背景文艺美学的两个来源文艺和美学在历史上都不是洁白的首先是文艺和艺术这两个词的绞缠。文艺,本是文学与艺术,文艺并列可以用来指一切艺术。艺术有两种用法,一是狭义,不包括文学,是广义,包括文学,因此就广义而言,文艺就是艺术。文艺理论,就是艺术理论。无论哪一方而讲,文艺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都是一个概念错误,应该是文学学。文艺学——正如钱中文先生指出——其俄文原文就是文学学,文学学不符合汉语习惯,改成英文常用的“文学理论”就很好,偏偏改成文艺,一字之差,逻辑不通同样在文学学(或文学理论)下而的二级学科应该是文学美学(两个学字汉语上又很别拗)艺术学从学术管理的区分性来说,从文学中区分出来之后,应是一个狭义,是除了文学之外的艺术学,同理,艺术美学,是Ix_别于文学美学的艺术美学当然从学术体系的整一性来说,艺术美学可以也应该是包括文学于其中广义的艺术美学,史有利于学术逻辑和教学逻辑。但把艺术区分为一门文学和其它七门艺术合一的艺术,与学术逻辑较少关系,而是教育和学术现实状况决定的,从教学和研究的机构、规模、人数等因素着眼,文学一块,其它艺术共一块是合理的文学自一块,文学美学也可自成体系从这里返回去看,己经早现了文艺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人讲文艺美学的人,都是搞文学理论的人虽然文艺美学这一名称让他们在出言写作的不少时候把文学外的其它艺术包含了进来,但实际上山于自己的专业所限,对其它艺术的涉及是不多的,理解也是不深的为什么不就讲文学美学呢?文艺美学这一词汇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巫术式的影响?把文学理论定义成文艺学是中国现代学术体系上的第一个概念定义错误,由此而下的文艺美学是一个附属错误,虽然文艺美学一词本身没有错,但在如此一个学术体系下却错了。

二是文艺与美学的关系。美学的定义本就很为复杂,但在西方它基本有三种定义方式,1、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它以审美对象为中心来研究美;2、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的学问,它通过美感来研究美;3、美学是艺术哲学,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研究艺术就是研究美,只有艺术是典型和纯粹的美,其它所谓自然美、社会美等等,作为美是暂时的,不纯的,而且它们的美的基本性质己经包含在艺术中了。美感主要是对艺术之感,审美经验主要体现为艺术经验。研究艺术同时就把握住了美感和其它的美。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按照西方学术对美学的第三种定义,文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也就是美学。中国1980年代以来其学术主流认为美学包括三个方面,审美对象、美感、艺术。文艺美学就等于美学中的艺术部分。这样文艺美学与美学的概念冲突来源于两个学术传统和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划分。从学术传统上讲,文艺学是前苏联关于文学理论的概念,艺术是西方美学的概念,中国现代学术体系把文艺学划在中文,美学放在哲学,文艺学中的文艺美学与美学中的艺术本是一回事,却变成了两个概念。而且文艺学下面的文艺美学,美学下面的艺术,艺术学下而的艺术美学,都是一回事,在中国学术体系中成了三个概念,分属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下而的三级学科。这一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不能完全怪学术体系的建立者。美学的发展状况、学术真理与学术管理的矛盾要负点责任。

美学是世界学术体系中最难的学问之一其难首先表现在,世界上每个文化都知道美,但却很难形成关于美的学问。美是至广的,在什么地方都能遇上美的问题,美又是至高的,美总是与宇宙的最高者相连,美的本质一直与哲学的根本问题相关,与宗教的最高实在相关,与人类学的基础相关。而美的学问则意味着要把美按照学术体系的方式将美的问题学科化。美学的困难,就在于美的客观本性与美学的学科化的张力之中虽然美学很难,但美确实处处皆有,人人皆知人的有限智慧使人很难知道美是什么,但人的求知本能又摧使人偏要想去知道什么是美。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看到了这一现象:人虽然讲不好美学,却又一定要去讲美学自1980年代末以来,美学的学科定位就成为一个论题,肖到现在还有这方而的论文在发表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美学自身的学术本性,二是学术体系的定位要求就前者来说,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总的性质上说,理论上的真、善、美的并列,教育方针上的德、智、体、美并列,意味着美具有最高的总括性;从美学的分布看,哲学系、中文系、新闻系、各类艺术(美术、音乐、建筑、工艺)系、服装、广告等等,都配有美学的专一业课程。而各普通院校,也有美学作为普通选修课从这一方而来说,美学不适于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体系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这种找不到恰当位置的学科,姑且借现成术语,谓之跨学科但这“跨”不象西方学界的“跨”是学科进展和思维方式变化的结果,现代学术体系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是细分,学科越分越细,现代型的专家也越来越专,所专的领域越来越小而细、专、小虽然是必然的、必要的,但带来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从而现代学术的发展又产生了另一个与细、专、小形成张力的另一趋向,就是跨学科,所谓跨学科,就是把好些相关学科中的一些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学科这样现代学术的发展,一方面是有不断地“细分”,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的“综合”。但美学的跨学科却是一个从古延续到今的老题。而对这一个老题,作为一个国家的学术体系,一定要把美学放在一个位置上才好进行学术管理。这样在我国,美学就成了哲学下而的二级学科。只要明白对于很多跨学科的知识体来说,其学科定位在于学术本性与学术管理相互间冲突与协调的结果,关于美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基本上只有学术管理的意义。但这种学科管理体系要真正有利于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最好在美学各分散部分(哲学、文学、艺术、建筑、服装、广告,等等)之问有一个沟通和协调机构。美学的管理如何真正起到促进美学的发展,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美学成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是学术管理而对一个美学的跨学科性质时的无奈,当然,如何在这种无奈中把工作做得史好一点,还是极需讨论的文艺美学的产生还来源于中西文化在艺术本质认识上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因此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本身就是美学,至少就是艺术(文艺)美学,中国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艺以传道,由前苏联学术而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学术都很强调学术的政治性。因此艺术(文艺)理论人于艺术(文艺)美学。与改革开放前的学术体系强调学术的政治性不同,改变开放后的学术转型更强调学术的科学性如果说,在中国语境中,文艺(学)理论可以包含很强的政治性,那么,文艺美学则突出了文艺自身的性质因此,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崛起,是与中国文化的学术转型密不可分的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文艺美学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政治统帅一切,改革开放首先就是突破政治统帅一切,什么是最少政治性而又最有正当性的思想呢?美学,因此,1980年代兴起的美学热,文化原因大于学术原因。文艺美学就是这场巨大的美学热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什么不是艺术美学而是文艺美学呢?在中国学术界里,各个艺术领域都偏重于创作,文学由于以文字为媒介,本就多观念的成分,文学领域从来是创作与理论并重的,艺术界多创作者而文学界多理论家,正好文艺理论被命名为文艺学,美学具有广博性,文学理论用文艺学来命名,正好暗合于文学理论的通向美学,于是文艺美学的大旗树了起来。虽然正如第一节所列,摇旗呐喊的都是搞文学理论的文艺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话语虽然有着明显的术语混乱,但其传达的理论信息和文化信息是十分明晰的文艺美学虽以学科的而日出现,却有着文化的象征意义而且就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它也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文艺美学虽然山搞文学理论的人提出,跨越了学科边界,但正是这一跨越,使从文学理论发动的转型,带动了整个艺术领域的观念转型,而且影响了整个文化的观念转型因此,文艺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充满了历史的玄机可以称得上一个“玄”字。

篇4

[关键词]设计管理艺术设计转化最大化

设计管理,是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管理设计。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设计和被设计的时代,各种艺术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作为一个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只有艺术本身似乎不能完成这个目标。艺术具有感性层面的特征,直觉的、经验的、非线性的,而艺术需要用理性去指导感性,设计管理恰具有理性层面的特征,量化、分析、控制。设计管理通过对人、组织、项目、市场的分析和有效的程序调控,把各项资源转化为有利于创新的资源,控制着艺术发展的脉络与方向,从而让大众更好的接近与了解艺术,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

人类社会经历了形体和信号时代、语言阶段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传播六个时代。而在每一个时期,艺术设计都呈现着某一种趋势,从早期的洞穴壁画到今天高科技下的数字新媒体设计,艺术实现了从单一到全息形式的发展,而互动和大众化正是这个全息时代所关注的话题。随着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我们身边的各类艺术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的经历和我们身边的艺术逐渐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的语言。所以设计管理者必须在不限制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下,发挥其指导作用,与社会进行不断的交流,以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马修·巴尼的作品《悬丝》系列,有效地运用设计管理来进行资源的转化,从而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

马修·巴尼是美国九十年代后期走红的新一代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混合了多种语言形式,表演、摄影、录像、装置和电影等,这些视觉符号的混搭塑造了这位幻想与捏造大师。他的作品一般以极其漂亮、时髦的视觉构图和色调为风格,是继安迪·沃霍尔、杰夫·昆斯之后又一位使用新潮视觉的天才。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设计管理的思想,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作品中,同时将设计理念始终如一地贯彻到各种传播媒介中去,成功地传达作品。马修·巴尼的作品中广泛使用了各种艺术媒介手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从九四年开始拍摄的电影短片系列《悬丝》。这个电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时左右,没有完整的故事和对话,只有一些怪诞的情节片断、意象、声音和臆想的化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造型。所以。《悬丝》从胶片的角度说是一部前卫电影,但从当代艺术概念说是一部用胶片作为手段的观念艺术作品。这种前卫短片代表当今前卫艺术的最高水平。应是被当作作品收藏的。因为这种前卫艺术与大众的理解水平相差甚远,所以很难在社会流通。也很难走进大众的生活与记忆之中,大众的感觉是他们主动去接近艺术的前提,没有这个作为基础,就无法实现艺术的最大化传播。正如我们所购买的一种产品,我们所观注的一片景象。甚至我们所选择的一个盛水的杯子,这些行为都始于感觉,我们亲近于某种事物,也同样和我们的经历与记忆有密切关系。艺术的首要目标就是使观众形成感觉,随后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因此,设计管理的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机构有效地使用设计资源来达到这个目标。马修·巴尼运用了一系列的设计策略来解决前卫艺术创作和流通之间矛盾,将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艺术作品的转换与再生长。

他首先将数小时长的电影在公共电影院放映,然后把电影中的图像制作成大众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装置、物体、摄影和素描,并将其在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同时,出版包括电影图片的书籍。那些只能在影片中看到的镜头。画面,变成了一件件真实的艺术作品,他用观众们熟悉的传播媒介及语言表达方式,特别是利用观众的记忆来重新诠释他的《悬丝》作品,观众看到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切实的感觉到这种高水平的前卫艺术就在身旁,触手可及。从而使这种高级艺术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的生活,这便增强了观众对他的作品的感觉与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艺术作品无形的价值,即在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那些随着时间的积累而出现的经验,新颖的展出方式。信息传达,材料以及结构和最后的处理。加工等都会影响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会进而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这些在设计管理指导下所形成的传播策略。较好地实现了艺术作品的最大化传播。就像信息被转达成产品形态,色彩,质感和人机互动方式语言一样。正因为如此,此次展览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修·巴尼一举成为世界现代艺术的宠儿。所以,设计管理就是要设计管理者必须创造出一个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中,让目标来推动工作进程的集中、有效和高效。一个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是在早期开发阶段保留所有的判断,并允许考虑所有的想法、概念的产生,使得整个艺术作品产生一种涟漪效应,

篇5

关键词:修艺 修文 学生工作 完善

艺术高校高考录取文化分数相比较其它综合大学来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这一事实使艺术高校招收的学生群体文化素质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普遍较低的水准上,文化水平较低势必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这种状况对当代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许多潜在的危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是应对此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思路。高校培养人除了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外,育人是更重要的教育本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认识“艺文双修”育人理念对艺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开展学生工作,才能完成艺术高校培养当代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

所谓“艺文双修”,从字面上讲包括“艺”和“文”两方面。“艺”指艺术教育,即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文”指的是文化,是造就人的行为,也就是要求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造就人的品格及素质。在“艺文双修”育人理念之中,“修艺”重在对人的学科专业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修文”重在对人的素质品格的锤炼与造就,只有两方面都共同修为,才是完成了对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还有必要对“修文”和“学文”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澄清和认识。“修文”中的“修”意为造就、培养,“文”指的是行为规范,即品格、素养和素质,是人对自我的制约和管理。“修文”就是修炼培养人的素养,本质是造就人的素质和品格。“学文”意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一切能造就人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艺术专业文化知识。长期以来,容易把这两个概念笼统替代,以为“修文”就是“学文”,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替代和互指的,“修文”的“文”不同于“学文”的“文”,前者本质是人格,后者本质是文化知识。“学文”是“修文”的基础,“修文”是“学文”的目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人格修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明确了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把握“艺文双修”中的“修艺”和“修文”,实质上就是“学文”和“修文”的关系。在艺术高校实践“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是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于“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技师”的教学。要“修艺”,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学习一切能造就人的文化知识;要“修文”,培养良好的品格及素质。既要传授艺术专业学科知识,又要引导教育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人,这样艺术高校才能培养出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艺术专业人才,达到育人目标,完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

二、“艺文双修”育人理念下艺术高校育人工作的完善

明晰了“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就明确了艺术高校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但是,由于国家对学科及专业有固定的分类,高校因工作职能不同也有相应的对口部门负责,这种现实中的分类带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两块工作领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致使对“学文”、“修文”在育人工程中所起作用没能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影响艺术高校的育人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继续深入挖掘“修艺”的途径,加强“修文”工作的力度。受专业细化分类的局限性,在艺术高校往往将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理论知识相分离,将艺术学科专业知识与其他文理学科专业知识相分离,好像艺术不是文化知识的一份子,混淆了“修文”、“修艺”的概念或笼统指代。模糊地认为“艺文双修”就是对学生加强艺术专业技能学习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两方面并进,或是加强艺术学科专业学习与加强文化学习并进,而恰恰忽略了“修文”这个培养人的品格的教育本质。

在教学管理实践运用上学校对学生“修艺”做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也开辟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认为实行了这样的教改就是实践了“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能达到艺术高校的育人目标。这些教改措施确实是非常好的,成果也显著,但是,离培养全面的艺术人才的育人目标尚有距离,差距在于这些教改措施主要还是侧重于实践了“修艺”,还未在“修文”,即如何造就培养人的品格素质方面,还未能投入更多措施及精力,而这方面又正是艺术高校较低文化素质的学生群体最急需加强和打造之处。因此,艺术高校育人工作在“艺文双修”育人理念指导下仍要继续深入挖掘“修艺”的途径,加强“修文”工作的力度。

2.构建以艺术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增强“修艺”的系统性。受现实中学科固定分类的局限性,学文与艺术专业教学分离。在艺术高校,不同的专业知识是由不同的专业教学群体来传授,如: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讲授由艺术专业教师负责,艺术专业文化理论知识讲授由艺术史论专业教师负责,公共课讲授由社科基础部教师负责。这样的分类使不同的教学群体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内相对独立地开展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也主要是依据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对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必然关联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对以艺术学科专业知识为统领之下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还未有系统构架,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为艺术学科专业知识而服务,起到促进学生对艺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些方面还未有太多具体的措施,这样的结构和布局也使“修艺”未能系统平衡开展。

因此,艺术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构建以艺术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使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艺术专业史论知识、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公共文化知识等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之间彼此关联、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并且以艺术专业知识为统领将这些知识系统构建。各专业知识的教授教师之间也应互相学习和熟悉,了解本专业知识在艺术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承传递进作用以及教学目标。各专业知识在传授中互相呼应、传承、递进,增强“修艺”的系统性。

3.教学和教育工作队伍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修文”与“修艺”融合共进。受教学及管理部门分离而独立工作的局限性,教学育人工作与管理育人工作领域相对分离而缺乏共建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艺术高校,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较少有其他文理学科专业的支撑,使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对分离和脱节的程度相比其他文理综合院校显得更深。教学及管理部门未能在“艺文双修”育人总目标下统一协作、共建及和谐开展,在艺术人才培养上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学工作着重于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文化课知识的传授,学生工作着重于学生纪律及生活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等。表面上看抓好学生纪律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究其本质,并未将两个块面的工作,即:“修文”与“修艺”整合共进,各做各的,仿佛关联不大,还存在偏离甚至是割裂的现象。

篇6

    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认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于是,他们在艺术领域展开了回归深广厚重的民族文化土壤的寻根之旅。再次踏上生我养我的这块乡土,我们定能探寻到它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乡土美术的内涵

    1.乡土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区别与联系

    提起乡土美术,我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民间美术,它们都含有指代那些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的意思,因为它们既有概念上的差异,又有着内容上的相同或联系。

篇7

自从沃尔特•格罗披乌斯于1919年在德国成立包豪斯学校作为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标志以来,正规的设计教育在西方已发展了近100a。包豪斯学校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因素纳入整个设计教育体系中,将艺术与技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1]。在这个近百年的历史中,欧美设计院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都有了飞跃性进步,这种进步主要体现在以学分制为前提,强调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设计的学科交叉性,同时采用理论教学与工作室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包豪斯学校的“双轨制”教学。中国的设计教育历程与德国有关。德意志帝国于1918年11月宣布战败,其后成立了魏玛共和国,为了复苏国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教育。1919年4月1日,共和国允许格氏在魏玛成立了包豪斯,而就在那天,我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抗议英美法三国会议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以此为导火索,不久,就在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这之后,随着对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以及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现代设计的概念也开始传入我国。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图案”——“工艺美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我国的设计教育研究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研讨中发展的,而真正的现代设计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98年7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才开始将“艺术设计”定为本科专业的名称,在此之前的1997年6月将“设计艺术学”定位为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的名称。近几年来,很多高校还开设了与艺术设计实践性专业相左的、以偏重艺术设计理论学习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由于名称文字上的近似,人们对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和设计艺术学三者的概念还较为模糊,常常混淆,没有认识到三者实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没有分清三者到底是怎样的辨证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招生、教学、实习过程中出现专业与学科属性认识上的错误和偏颇。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三者各自的专业与学科特点,使我国的设计教育层次更分明、目标更明确。

2三者概念

2.1艺术设计

当下在各大学招生目录中的“艺术设计”是指一门专业,它主要包括了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目前,国内对惯称的所谓“艺术设计”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沿袭国际标准,因为在国外相类似的院校大多都采用“artanddesign(艺术与设计)”的方式命名,在中国省略了其中的“and”,简化为“艺术设计”,应该算是中式英语翻译的结果;另一种是根据中国国情,设计教育者们在充分理解了现代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原理后结合中文语境所命名的产物,是对“设计”的“国情本土化”解释。而所谓“国情本土化”是为了防止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少全面理解。虽然1998年前我国已经有了“工业设计”这个概念,但还是不能很明了地向世人表达现代设计的意味。最终,人们在“设计”前面加注了“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艺术设计”一词当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言下之意就是侧重在设计上。这样情境下的艺术设计成为了解释和传达西方design的复合词,基本上反映了设计教育发源地包豪斯学校的思想[2]。因此,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目标上来说,需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他们不仅应当是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设计审美眼光、创新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熟练掌握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综合素质人才,而且还应当是了解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前沿和动态,能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陶瓷艺术或服装设计等行业从事设计实践的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2艺术设计学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新兴专业,它是一门建立在艺术设计实践基础上,重在研究艺术设计相关理论的本科专业。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反过来服务和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艺术设计学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艺术设计的形成和历史发展以及有关理论,其中也包括艺术设计的形态构成、功能定位、审美创造、市场开发等理论问题。艺术设计学专业立足于设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强调广泛吸取艺术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开展设计学、设计史及设计管理方面的课程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学以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时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在这个宗旨下,培养出具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具备艺术设计理论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设计研究、艺术鉴赏、文化传媒、设计策划、出版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素质的人才。

2.3设计艺术学

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艺术综合学科,其内涵是按照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规律,为人类生活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一门科学[3]。在高等学校中,设计艺术学被定位为应用学科,这在认识和理解上有两个层次:一是它本身是以实践为目的,或者说它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各方面的实际需要;二是任何一种应用型的学科都应有理论的上升,这既是其自身赖以提高的需要,又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4]。设计艺术学的培养对象是研究生,开设该学科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其理论水平,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以及提升其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研究与教学的能力。设计艺术学学科价值观是在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艺术设计各专业领域的实践成果和创作理论为对象,从中研究具有理论价值的设计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经验,改善人与设计对象和自然的关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各专业领域的设计及理论(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陶瓷艺术设计及理论、服装艺术设计及理论等)、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设计与文化、设计战略与设计教育、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理论等。

3三者关系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未来人类更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都是围绕着设计的这个宗旨而针对院校高等教育而展开的。从上面三者的概念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有一定的区别,同时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3.1专业与学科的关系

从学科(discipline)概念来说,“艺术学”(代码0504)是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6月颁布并确定为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5],“设计艺术学”(代码050404)现在是“艺术学”下的子学科,与艺术学是一个从属关系。所以,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学科,是一级学术组织形式,拥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动画、工业设计(有些院校将工业设计纳入机械类)等专业(major)。而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则都是专业,是大学教育和传授艺术设计相关知识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形式,是根据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总的说来,作为专业与学科,在建设方面一个侧重在教学,一个偏重于研究。一所艺术院校的水平高低,除了靠培养一批在社会上有所建树的毕业生,主要还是看这所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是否具备了培养设计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授予权。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其专业建设重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质量的提升,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其培养对象是本科生群体;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重在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通过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其培养对象是研究生[6]。

3.2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易经•系辞上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句,当下常被业内同行解释为侧重“器”的设计实践层面则为“形而下”,侧重“道”的设计理论层面的为“形而上”。艺术设计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改变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目标行为,强调的主体是“设计”,可理解为“艺术化的设计”,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更偏重于“形而下”的层面;艺术设计学是对设计进行策划与管理、鉴赏与批评、设计文化研究等多领域的理论探讨,指导艺术设计实践,具有进行纵向深入理论研究的潜在性,更加侧重于“形而上”的层面;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重在设计艺术知识、方法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理论研究,可以理解为“设计的艺术”或“设计的学问”,是从“物”的实践设计上升到“道”的理论研究,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术性较强,涉及的边缘学科更广泛,强调的是整个设计艺术学领域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为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提供学科土壤,是更高层面的“形而上”的概念[7]。

3.3由技入道与由理入道的关系

在艺术设计教育上来说,由技入道是从技法、技术上出发入道。如果只有技,而无思想与创造性,就只能是匠人,注定永远沿着别人的路走,这种没有研究性的思维模式总是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由理入道,则是从理论高度弄通原理、道理去入专业之门,通过理解去掌握设计专业知识或技巧,通过研究去创新知识并完善技巧。严格说来,从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出发,整个设计教育应当是将“由技入道”和“由理人道”两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的系统教育。但在具体施教的过程中,作为突出行业特色、强调实践行为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侧重在“由技入道”的方式上;而艺术设计学专业为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主要是依靠“由理入道”的方式;设计艺术学则是更高层次的“由理入道”,侧重在设计艺术知识和方法方面的理论建树。上述三者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各有所侧重,但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设计艺术学三者都可以看成是“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方式入门的联合体,两种方式都是不能孤立地去施教的,归根到底还需要做到“由技”与“由理”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做到系统性与完整性的结合,更好地推动着中国设计教育的进步。

4结语

篇8

庞薰?(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江苏常熟人。)在我国艺术领域中是无法被绕过的一个重点,他的艺术设计造诣几乎可以同徐悲鸿、林风眠相提并论。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留学法国进行深造学习的艺术家,此人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者。在艺术设计上,他的作品以融合东西方文化特点而备受业内人士瞩目。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庞薰?先后在国立艺专、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过教育工作,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使他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活动早期的重要思想成果,对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庞薰?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上个世纪前期,庞熏栗选择到法国巴黎深造,恰逢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巴黎博览会。这次机缘巧合的观摩和学习机会,促使庞薰?对艺术与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开始理解生活中处处充斥着设计的美。

回国后,庞薰?一直在国立艺专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逐步意识到中国艺术设计与世界艺术设计理念在概念、选材范围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的艺术设计概念过窄,这就导致学生难以用更加开阔的眼光进行艺术设计。为了扭转这种不正确的倾向,其针对当时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时,主要集中在绘画设计上的弊端,通过积极的引导与教化,逐渐将西方的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意识到艺术设计并不仅仅是绘画设计,而是与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庞薰?艺术设计思想对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庞薰?在当时艺术设计刚刚起步、国内艺术教育相对狭隘的社会条件下,其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对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综合表现,需要美学、艺术学、工学或哲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庞薰?在管理和指导教学活动中提出,设计要突破“绘画”的局限,实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确定的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原则,摆脱了传统概念中“艺术”只是单指绘画的基本概念,为创建更加广阔的艺术设计领域和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支撑。该种艺术设计思想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理念与世界早日接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学术支撑。

(二)本土民族工艺文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石,发展现代设计科学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思想。

庞薰?的工艺美术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研究传统装饰图案的原理和效果基础上,是美学和艺术学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庞薰?便开始针对我国装饰艺术研究,在其著作《论工艺美术》中总结了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大量思考和经验。“在装饰绘画设计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各种不同材料,各种不同生产方法和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等等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它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所以,学装饰艺术的人,必须严格锻炼自己,训练自己的眼睛,使它能识别好坏。训练自己的头脑,使思路能比较宽广,思索能比较敏捷。同时还要训练一双手,熟练各种表现技法。”庞薰?通过传统纹样和装饰图案的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的图像学和艺术学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装饰艺术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设计实践中具有实用性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进行科学的梳理和继承;其次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设计奠定创造审美价值的基础,提高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三)创造性的将传统艺术设计与当代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庞薰?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坚信传统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他在具体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画作《小憩》便是在保持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同时兼顾了西方绘画的优势,庞薰?十分注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其进行讲解。艺术设计思想不仅仅在艺术设计教学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了新的评价标准。

篇9

〔关键词〕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艺术馆藏;艺术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14-03

近年来,随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准确地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馆藏的选择、配比和评价等问题正在困扰着许多图书馆和馆员。绩效评估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服务绩效。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研究作为一种由用户满意度为出发点,以资源的服务绩效为考评点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受重视。但此方面的研究开展时间尚短,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指导实践的较少,针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进行服务绩效研究的则更为少见。理论的研究探讨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而实践的落实则要求具体的服务绩效评价模型和系统,所以本文采用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法切入探讨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的评估体系、评估模型、评估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基于本体的哲学分析

本体是一种对领域知识进行规范化的抽象与描述的工具和方法,是面向领域的通用概念模型,反映的概念关系广泛而无限。基本本体的哲学分析,则是在主客体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提取馆藏数字资源这一本体的核心概念,并对其关系进行细化析出。绩效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体现了一定的主体作用于一定的客体所表现的效用,同时还要体现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主体与客体不断统一的过程,受制于两方面的局限,即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和馆藏数字资源本身情况的局限。从本体角度而言,这也正是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两个核心概念。

提高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的效果,也正是要从改善这两个方面入手,即加强馆藏数字资源建设和提高人们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识。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优劣,资源的内容自然是先决条件,但馆藏数字资源的管理也同样重要,是馆藏数字资源建设的必经环节和必备条件。只有资源内容,而无有效的组织管理,资源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功用,甚至还有可能造成无用信息的堆砌和信息污染等情况。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是搭建起馆藏数字资源与用户的桥梁。通过良好地服务宣传,让读者来认识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手段和环境,让读者来体验馆藏数字资源;通过良好地服务延续,让读者来推介馆藏数字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氛围和最优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因此,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和馆藏数字资源服务正是本体核心概念间的桥梁。

2 艺术高校的差异性探讨

高校馆作为图书馆的一种类型,相较其他公共馆而言,被赋予其特有的职能,即为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全校师生,客体即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即馆藏数字资源满足全校师生教学科研需求的效率和效能。艺术高校是高校诸多类型中较为特殊和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和在校师生,即认识的主客体,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其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亦有自身的特殊性。

艺术类数字资源多以图片和多媒体资源为主,而数据型资源相对较少;资源载体介质也更加多样化;图片、多媒体资源与文本资源的配比和互补状况等均有别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对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评估自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因素。此外,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资源类型、资源载体、资源组织和展现方式等方面,还表现在馆藏资源对师生艺术领域信息需求和普通信息素养需求的双重满足。馆藏资源服务的主要对象即全校师生,这其中既包括艺术生也包括部分普通学生。馆藏数字资源既要满足艺术生的信息需求,也要满足普通学生的信息需求;既要满足艺术生对专业艺术类资源的需求,也要满足艺术生作为大学生的普通信息素养提高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等方面。

这些资源的特殊性和师生需求的特殊性对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资源配置、资源组织、服务方式同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各种格式的多媒体资源的整合组织问题、立体化的服务情景和服务舞台的设置问题等等。这些方面同样影响着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特殊要求使得馆藏数字资源的组织和服务情况,在整个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中所占比重更加凸现。

3 影响因素具体分析

3.1 馆藏数字资源

一般馆藏数字资源的评价主要涉及数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自然也要考虑这两个方面,除此之外还要涉及更多的因素。就数量而言,既有数据量的大小、资源品种的多少,还有艺术类资源的数量和品种多少,艺术类资源占全部资源的比重等;就质量而言,包括数据库的质量,收录信息的质量,数据生产加工质量,数据的时间质量。对数字馆藏来说,虚拟馆藏的完善同样不容忽视,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馆藏的作用将越来越凸现。

3.2 用户因素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就是在校师生,师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直接决定了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信息意识反映了用户对馆藏数字资源的了解和接受程度,是其走进图书馆走进馆藏数字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素养体现了用户利用信息的敏锐性,是馆藏数字资源被使用和发挥其功用的先决条件;信息能力则是用户利用信息的能力,即馆藏数字资源直接地被利用率,也就是馆藏数字资源实现自身效益和价值的情况。

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的用户主要以艺术生为主,同时还有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和老师。艺术类师生和非艺术类师生对馆藏数字资源的需求自然不同;另外,单纯就艺术师生而言,他们既有对艺术专业信息的需求,也有对一般性全文类型信息,时政、生活、娱乐等大众内容信息的需求,这些都对馆藏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方方面面的用户因素,对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绩效情况有着一定的影响情况。

3.3 馆藏数字资源管理:采集、组织、存储、等 “管理是为了使用户有效地获取,或者说当用户一旦有需要时,保证其对数字资源的及时获取。”利用有限的经费采购合适地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将无序的信息加工组织为有序便于检索使用的信息,将经过加工组织的信息方便、醒目、人性化地展示给用户等等,这些都是馆藏数字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且对整个馆藏数字资源的服务绩效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艺术高校的馆藏数字资源管理,必须要在艺术特色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更有针对性地采集、组织、,才能更好地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绩效。

3.4 馆藏资源服务: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环境等 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并不意味着优秀的馆藏数字资源服务,并不意味着优秀的服务绩效。资源只有被使用才能产生效能、效用,而馆藏资源服务则是连接馆藏资源与用户的桥梁。图书馆和相关馆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服务能力,以及整个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环境等对馆藏数字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高校馆藏数字资源的特殊性,要求服务要分层次、分领域有针对性地区分艺术类师生和一般师生进行馆藏数字资源推介;服务的手段可以更加的多样和立体,包括多媒体资源的环绕或3D播放、图片资源的鉴赏体验、时装会的最新播报等等;服务环境自然也要跟上具体服务要求,同时最好还要能根据主题和场景的需求进行环境的营造,从而给用户以完美的数字资源体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基于本体及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析出艺术高校数字馆藏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并对每个方面再进行具体的细分,以备更好地进行数字馆藏的服务绩效评估。不过,由于时间及研究的有待深入,尚未对每一项具体因素赋予恰当的权重值。随着研究的深入、数据的丰富,将再对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权值分析,以期为艺术高校图书馆数字馆藏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元智.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绩效评价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6):92-95.

[2]刘翠英,等.国内外电子资源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5):109-110.

[3]刘彦丽,梁南燕.服务绩效评估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19-23.

[4]吕旭霞.电子资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6):85-88.

[5]邹永利,王春强.影响网络信息检索效率的用户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374-376.

[6]史继红.电子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探索——欧洲EQUINOX项目的分析与借鉴[J].情报科学,2008,(1):77-81.

[7]史继红.国外电子资源使用绩效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7):120-122.

[8]吕旭霞.电子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8,(1):119-121.

[9]马文峰,杜小勇.领域本体进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6):71-72.

[10]毕强,陈晓美,等.数字资源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1]索传军.数字馆藏评价与绩效分析[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2]孟广均,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http:∥emis.ii.fsu.edu/[EB].

篇10

[关键词]艺术传播古典音乐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之概念的发展,已经被西方学者如帕沃(DominicPower)、斯科特(AllenJ.Scott)、赫斯蒙达霍(DavidHesmondhalgh)、赫尔西(PaulM.Hirsch)、普莱特(AndyPratt)等人详细论述多次。①为研究其概念的发展及变革,笔者首先按年代顺序将其批判内涵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第一阶段是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文化工业”作为一个从诞生起就饱含批判意义的概念,普遍被认为起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以及霍克海默的相关论述。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先把“文化工业”定义为一种与“大众文化”相关联的概念,根据他们的著名论著《启蒙辩证法》所述,其当时的批判意义在于文化的商品化以及随之造成的艺术作品原有的乌托邦价值的丧失。该书指出,文化可以在文化工业化的语境下被赋予三个批判性意义:首先,文化正在向消费品转变,其特征是标准化和制式化的形式流通市场;其次,“大众文化”通过市场推广等商业手段可以轻易掌控社会文化审美水平;第三,所有的文化产品的目的都是直接投放市场并获得利益,艺术家变成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从而丧失其满足人类欲望与本能的能力。总而言之,这两位学者认为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使得大众文化被投放到商业领域,音乐因此变成了“为大众趣味定制的产品”,观众在接受与被接受的关系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在西方古典音乐实践中,商业介入古典音乐的经验,已在音乐公司与机构身上有所体现。其突出表现在物(艺术品、音乐作品)的产量化(唱片公司、出版公司)和人(音乐家、艺术家)的商品化(经纪公司)上。第二阶段是指文化产业的批判性概念进入20世纪70和80年代之后伴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随之有所发展。米热什(BernardMiège)、甘汉(NicholasGarnham)等学者指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有所局限,并提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概念,其意义并非只是一个商业标签,而更可以理解为一个由其他原则所主导的说辞”。①这个时期的文化产业批评家,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把“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写成代表着多元的复数形式(culturalindustries),并随之赋予其实践性的意义。米热什与甘汉的定义可以被总结为三个不同的观点。首先,他们热衷于把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文化工业的孤立的定义升级为一种包含文化各个领域的范畴,这个见解把较为模糊的文化产业的概念细化为多个产业的结合。其次,新的学者们重新思考,并对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艺术商业化的认知提出了适度的商榷,从偏于乐观和积极的角度把技术、科学和创新的发展归功于文化产业的出现。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性格,并归纳出艺术的内在规律:它虽置身于社会的结构和关系之中,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这些关系而体现一些自律性。第三,这些新涌现的观点一般认为文化产业处在一个艺术与商业不断对抗的动态系统之中,他们不完全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所坚持的为艺术而艺术的那种美学制高点,而更偏向于承认在新的社会及经济环境下,艺术的资本化实际上是其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结果。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此时,从“文化产业”的概念中衍生出来的“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逐渐开始为学界所接受。甘汉认为创意产业是“唯一可以被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文化产业”的变体;霍金斯(JohnHawkins)认为创意产业可以被认知为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的衍生概念,根据他的理解,文化经济包括了广告、建筑、艺术、手工业、设计、时装、电影、音乐等行业。此时,“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模糊,但已经清楚的一点是,“创意产业”更多地涉及对社会动力、社会关系的操作方面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对“文化产业”本意的一种带有策略色彩的、更有目的性的扩充,也是文化产业生存于新的信息社会中的形态。在1997年,英国工党在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首先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体系。当然,关于“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区别,目前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以及争论。但是,普莱特把二者的相异之处归纳为两点。首先,“创意产业”是带有行政色彩的术语,当新工党拿下英国的管理权时,他们需要去除“旧工党价值”所解释的“文化产业”的性质。新工党建立“创意产业特别小组”(CreativeIndustriesTaskForce),以财政去支持那些“具有原创性的有转换成财富可能的个人创意、技艺和才能”。其次,英国主张,发展创意产业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知识经济的需求。普莱特对此写道:巩固知识社会的地位是最理想的缓解英国制造业下降的方式,英国需要用“知识”来获得竞争优势,在高科技技术、生命技术、制药产业的带动下,新的明星一定是“创意产业”。②

二、音乐产业

法兰克福学派起初批判文化工业,涉及音乐部分时,主要关注的是技术的发展对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在当时刚刚出现的录音技术的应用。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理论基础上,当代学者如卡博尼、布恩内特等直接把西方音乐产业等同于录音产业加以论述,这是值得商榷的。相反,根据赫斯蒙达霍的看法,音乐产业并非独立的产业模式,而是与其他的文化产业类型紧密联系的:文化产业的组织者与拥有者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最大的文化公司已经不再只侧重于电影、出版、电视或录音等单一的艺术形式了,他们正在控制多元的文化产业形式。这些结合使得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内部错综复杂的合作形式举个例子,古典音乐产业除了录音产业之外,还包括交响乐产业、歌剧产业、乐器产业以及音乐教育产业等不同形式,这些“产业”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从而参与到跨全球化的商业赞助及资本运作之中。这样看来,将音乐产业等同于录音产业是略显武断的。另外一个有力的证明是,音乐产业的出现,实际上早于音乐产业的概念的出现。在意大利,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重要形式之一的歌剧,是最早的被市场化的艺术形式,被歌剧经纪人们所用。早在18世纪(此时“文化工业”概念远未出现),意大利歌剧就已经变为一种商品,并被投放到相对成熟的市场之中。约翰•罗塞利曾经写道:歌剧是一个产业。但是歌剧也是一种可以体现意大利社会结构和统治阶层发展的艺术形式……早在1780年,横贯19世纪,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剧产业刺激了意大利的贸易、旅游、货币流通等经济领域。①这段介绍清楚地表述了意大利歌剧早在录音产业出现之前就成了一种商业模式。而到了唱片业因盗版和非法下载的问题开始衰落的21世纪初,音乐产业的其他层面如现场表演、音乐出版等也是增长的。举例来说,美国唱片的销售额从1999年的380亿美元滑落到2004年的336亿美元,数据显示这样的衰落还在持续,但是音乐产业的其他领域的相对增长了保证当时美国整体的音乐产业总量维持在490亿美元的水平。音乐产业呈现出的多元性让其概念也理所当然地复杂化了,威廉姆森(JohnWilliamson)与克鲁南(MartinCloonan)在文章《重新反思音乐产业》中,提出了对音乐产业概念之误解的质疑:首先,音乐产业常常被看成一种独立的概念,这使其多样化的形式变得模糊。(如果音乐产业就是音乐产业,那么现场演出、音乐教育、乐器生产是否属于音乐产业范畴呢?)另外,正如刚才所提,音乐产业常被与录音产业并置。最后,如他们所宣称的,现在需要把音乐产业的定义“多元化”(pluralise)了,②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描述音乐产业的意涵。这种对音乐产业的定义进行重新解释和表述的提法,也与米热什和甘汉的观点相符。后两者的这些观点虽然主要是指向流行音乐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当今的西方古典音乐产业。

三、西方古典音乐的产业困境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