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骨伤科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骨伤科总结

篇1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特点

新一轮等级医院建设和评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要求“以评促建”,作为中医院骨伤科的一名医生应当认真和积极思考中医骨科如何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继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此作者就中医骨科的历史、文化、思想理念加以表述。

1中医骨伤科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和科学性[1]。中医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科学的历史,是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原始氏族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自然界药物,外用敷治创伤疾病。出现砭镰、骨刀用于切割。在夏、商时代,青铜器、酒开始用于治疗。甲骨文记录人体各部名称和多种骨伤疾病。春秋战国-汉代形成骨伤科理论。《内经》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位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尺寸。并阐发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外科手术的鼻祖华佗首创麻沸散、五禽戏。晋代伤科学在诊断和治疗有显著提高,并成为独立的学科。葛洪著书《肘后千金方》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方法;并记载了骨折竹片夹板固定、开放性损伤早期处理及止血法。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循环障碍、神经麻痹、运动障碍等,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骨折立即缝合和缝合技术。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要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整复后予热敷热疗以助关节恢复;热敷、热疗治疗损伤瘀肿。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了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宋代《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整理了元代以前的伤科经验;并提出麻药用量按患者年龄、体质而定;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髋关节是臼杵关节,并把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和外翻。明清时期,伤科专著涌现,名医辈出,多学派形成,《普济方折伤门》记录了15世纪以前的正骨技术,薛己著《正体类要》重视脾胃与补气养血,是按八纲辨证论治的代表著作。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改革固定器械。胡廷光《伤科汇篡》阐述了各种损伤的证治、记载骨折、脱位、筋骨的检查、复位。解放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成立了骨伤科研究所,系统整理了祖国医学的理伤手法,总结老中医的经验,改进固定方法和器械,以及加强对中草药研究,总结骨折治疗的理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现代,引进近代医学先进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使诊断更精确。引进先进的麻醉技术、手术技术和器械,治疗了较多的疑难疾病,继续发扬了中医传统技术,中药的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

2中医骨伤科的文化

中医药学是特指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发源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原汉族文化的医学体系。建立在虚数属性、象数逻辑之上的。中医骨伤科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密不可分,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完善的,具有朴素的丰富的哲学文化,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对患者疾病的中医综合治疗中随时都体现着中医朴素的哲学理念,阴阳平衡、辩证、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和统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所以,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指导骨伤科患者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科治疗、调养。达到筋强骨坚,天人合一,也就是健康人与自然相适应的最终目的[2]。

3中医骨伤科的思想理念

篇2

代表传承人简介

吴云定: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世界手法医学会副主席,美国国际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上海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施氏伤科第六代传人。

施氏伤科是中医骨伤科的一大流派,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外敷中药于一体,推崇“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创立了中医骨伤科独树一帜的诊疗学术体系,历经七代传人,至今已有近两百年。施氏伤科肇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海门施镇仓,至第五代施维智,奠定了施氏伤科誉列江南“伤科名家”之名,以吴云定为代表的第六代进一步传承发展伤科经验,第七代传人陈建华、孙波等运用现代研究方法,丰富学科内涵,将学科体系推至新的阶段, 2011年5月,施氏伤科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几代传人的临床实践和总结,不断探索发展,施氏伤科已发展成为沪上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医药专科。

“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与施氏伤科的渊源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陈中伟院士一次去北方参加会议时不慎受凉,发生腰痛,在吴云定主任的建议下,运用中药熏洗、牵引,结合腰椎整骨手法等疗法,治疗半月余,症状明显缓解,后逐渐痊愈。这使陈中伟院士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常与吴云定主任进行手法的机理探讨和临床验证,并在他编著的《创伤骨科与断肢再植》一书中,邀请吴云定主任等编撰了有关中医药的内容。

四大“绝活儿”个体化治疗腰腿痛

施氏伤科精于腰腿痛(腰椎管狭窄症、腰突症)的治疗,将腰腿痛辨为正虚邪实之证,分为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康复期三期,据此施以中药内服。急性期辨风、寒、瘀孰甚,风甚者祛风,寒甚者散寒,瘀甚者化瘀;缓解期治以和营祛风;康复期辨证阴虚或阳虚,阴虚者育阴,阳虚者温肾。施氏伤科以“三期”论治为学术指导思想,个体化评估患者特点,在特色内服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种特色疗法,进一步优化整合个体化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广泛应用于腰腿痛患者。目前,施氏伤科完成了标准操作规程的制订,形成了由中药内服、手法整骨理筋、熏蒸牵引、宿伤膏循经敷贴等特色疗法组成的腰腿痛诊治体系,因治疗方法灵活多样、治疗过程痛苦少、患者恢复较快、价格经济实惠等特点广受病家的尊敬和认可。

1、“一个痼疾,多种验方”——特色内服方

针对不同类型的腰腿痛,施氏伤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地龙舒腰汤、活血止痛汤、疏风活血汤、育阴健腰汤、补肾健腰汤等一系列验方。同时,以验方地龙舒腰汤为基础,进一步开发了疏风舒腰颗粒、地龙舒腰胶囊2个口服院内制剂,并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合作研究,结果表明,2种口服制剂均具有明显的抗炎、止痛作用。

2、“三步五法”——整骨手法之精髓

施氏伤科整骨手法(“三步五法”)源于整骨名家陆文先生,后经吴云定主任整理总结,融入施氏伤科的治疗体系,并被确认为上海市科技成果。主要由五种核心手法组成:①坐位拇指推揉法;②坐位绞腰法;③俯卧位提腿压腰法;④仰卧位屈髋屈膝牵拉法;⑤仰卧位加强足背屈法。整骨手法能够调整患者脊柱失衡,解除肌肉痉挛,促进气血流通,减轻疼痛,利于功能恢复。

3、中药熏蒸与牵引相结合

运用伤科验方——壮筋通络外洗方,对患者进行熏蒸热敷,熏蒸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牵引。壮筋通络外洗方中含有续断、川草乌、威灵仙、伸筋草等中药,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熏蒸牵引能松解软组织的粘连和痉挛,缓解炎症刺激,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改善血液循环,实现重建脊柱生理状态。

4、宿伤膏循经敷贴

运用特色外用膏药——宿伤膏,针对不同症状的患者,选取不同穴位进行敷贴,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以腰部疼痛为主时,选用腰阳关;臀部放射痛明显时,选用腰阳关+环跳穴;腰臀部合并大腿、小腿疼痛时,采用腰阳关+环跳穴+阳陵泉的方案。宿伤膏共由60余味药物组成,制作工艺精细复杂,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功效。该个体化疗法选用不同的经络穴位,达到了良好的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作用。

攻坚克难,继往开来

篇3

11一般资料以笔者所在医院计算机数据库中2009年1~12月中药制剂用药数据为资料来源,提取150 878张处方信息,包括临床诊断、药品名称、剂型、数量、金额。

12方法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分类、统计等处理。由于中药制剂多以外用药为主,药品数量以包装单位计算,难以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品使用频度(DDDs)进行统计。2结果

21中药制剂按剂型对药品进行分类,统计药品品种比例及销售数量、金额构成比,结果详见表1。从表1可见,笔者所在医院所用骨科中药制剂共有7种剂型36个品种,,各剂型中制剂所占的品种数、比例及销售量和金额均不相同,其中外敷散剂、膏药、胶囊使用率居前三位,品种比例总计61%,而销售量比例则达到912%,销售金额所占比例943%。

22中药制剂按骨科药理作用对药物进行分类,统计疾病出现频率和销售金额,结果详见表2。从表2可见,骨科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骨科患者多因骨关节自身退变、骨伤、无菌性骨关节炎就诊居多,而在治疗上并非单一用药,各剂型制剂常联合运用,尤以外敷散剂常根据骨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联用。

表1中药制剂按剂型分类临床应用情况序号药品剂型品种数数量(包装单位)占总数量百分率(%)销售金额(万元)总金额百分率1外敷散剂165786053761%680983798%2膏药34706073059%587263185%3胶囊3353840230%417322235%4搽剂274152482%587432%5熏洗剂435384230%2855229%6酒剂422614147%1473182%7丹剂43230021%357051%3讨论

31中药制剂应用概论从以上中药制剂基本用药情况统计显示,何氏骨科通过数百年大量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6种外敷中药散剂,针对骨伤科各类疾病既可单用专取所长,又可辨证施治地多种散剂配伍运用,以其满意的疗效仍为常用制剂之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原有传统制剂基础上又研制开发出膏药、胶囊、搽剂、酒剂等新剂型,膏药、胶囊剂以稳定的疗效、使用方便、便于携带等特点而逐步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而逐渐成为首选剂型之一中医骨科推拿手法治疗运用极为广泛,而搽剂作为推拿介质不仅可以加强手法作用,提高治疗作用,还可起到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已成为医师骨科治疗的必备药品口

表2中药制剂按骨科药理作用分类临床应用情况序号药物分类药品种数常见病种分布金额(万元)1温经止痛壮骨类6骨关节退行性变,慢性腰腿痛,骨质疏松,各种痹症507882消肿止痛接骨类8骨折,软组织伤503343祛风除湿通络类8无菌性骨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肌筋膜炎等473984软坚散结松痉类10创伤性关节炎,关节粘连,功能障碍90435抗劳舒筋补骨类6骨软骨病,骨缺血性坏死89206清热拔毒生肌类9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55397行气活血通督类5截瘫,神经阻滞麻痹3217服酒剂以酒本身行血活络的功效,可使药物更易吸收和发散,但因适宜人群有限,因而运用范围也受到限制熏洗剂热能开通腠理,调和气血,舒松关节,尤适用于创伤性骨关节炎经炉火煅炼而成之外用丹药独取拔毒、去腐、生肌、敛口之功效,专攻骨感染疮口破溃和窦道形成者。纵观骨科使用的各剂型中,外用药物剂型比例占72%,内服药物剂型比例占28%,而在使用数量上外用药物比例为745%,内服药物比例仅占255%,可见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上外用方药在整个药物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表2可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近几十年来,各类骨科疾病的发生率和病种分布也在发生着变化,交通事故、职业习惯等因素引起的各类骨伤和慢性颈肩腰腿痛等骨科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而卫生水平的提高也使骨感染、骨质病理改变等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下降。骨伤科病谱的变化也使药品剂型结构的运用也在发生改变,散剂、膏药、胶囊、搽剂等在药品使用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而酒剂、丹药所占比例则有下降趋势。

32中药制剂运用特点何氏骨科治疗骨科疾患,在遵循中医骨伤科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想的基础上,自有其独特的医理医技特色。“治骨先治肉”之见解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在骨伤科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骨”与“肉”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用药上若“就骨治骨”效果并非良好,治疗上常把“肉”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骨折的治疗,并非一味地大量使用接骨药,常配伍行气活血、消肿化瘀、续筋等治“肉”的药物,以改善患部的微循环状况,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这也是基于“筋不续骨难接”的认识。在深化整体观念的同时,治疗上何氏骨科更重视局部的辩证,骨伤科疾患绝大多数表现为局部疾患,用药上主张外治为主,内治为辅,针对局部的伤损变化施治,直接用药作用于患部,力专效宏,可使疗效提高数倍,同时治疗中强调有序、灵活地调治,根据骨伤、骨病的病因和病理发展规律合理地进行多种药物、多种剂型组合运用,且各种药物和剂型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某些疾患的治疗中有极强的针对性。如对化脓性骨髓炎,有瘘管者常以丹药捻拔毒祛腐,脓尽腐祛则新肉生同时专用外敷中药消炎解毒,既可直接控制局部软组织炎症,又能助脓成者排脓对全身症状明显者,常辨证运用消、托、补三法内服药物治之,以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何氏骨科治疗骨伤科疾患,运用最多、研究最深入为外敷散剂,其用量占整个制剂的1/3。其治疗特色既遵循“外治为主,内治为辅”,又可“分部位辨证用药”,各种外敷散剂以确切恰当的配伍,对骨伤、骨病采取不同部位、不同症状外敷不同中药的方法,尤适宜于一病多症,数证相兼或症候的轻重不同,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而大幅度提高疗效。如颈椎病多因颈椎退行性变及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颈髓、椎动脉等引起不同的“证”,对颈脊椎区因椎体骨质的骨赘或椎间盘的失水萎缩、突出物压迫神经根,可外敷消增健运、消炎通督散剂两侧项肌群因脊椎区的改变而致肌腱及韧带变性、无菌性炎症导致肌肉劳损痉挛可外敷温经止痛、壮筋骨散剂颈肩部多出现肌筋膜炎和上肢放射痛,可外敷通络止痛、散寒除湿散剂。以上可见外敷中药多是分部位随证化裁,使药证相符。4总结药物剂型与药物的疗效息息相关,良好的中药制剂剂型对药效的发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可见散剂、膏药、胶囊剂、搽剂等传统中药制剂在何氏骨科医学理论指导下依然以其独特的疗效在为临床服务。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药物剂型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革新,坚持何氏骨科中医治疗特色,加大科研力度,进一步提高制剂的技术成分,改进生产工艺,选用更适宜的给药途径和剂型,发挥其最好的治疗作用,是专科制剂今后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参 考 文 献

[1] 何天佐.何氏骨科学.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5:上卷15-96,下卷26-70.

篇4

痹证是中医骨科常见的一种病症,《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说明痹证的外因主要与风、寒、湿邪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冯新送教授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或内生五邪及瘀痰引起而造成经脉气血不通而致风湿痹症。因此,痹证之病机是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热及瘀血痰浊之邪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冯教授对治疗风湿痹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痹症常寒热并存,虚实夹杂,治疗应针对不同的病种,辩证论治,随症加减。首先,对于风寒湿痹,着重温补肾阳。冯教授认为,对于痹证而言,其气必虚主要指卫气虚。脾为卫之主,肾为卫之根,卫气虽源于脾胃,而实根于肾阳。临床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最易患风寒湿痹。以肢体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为临床特征。温补肾阳乃治本之举,祛风散寒除湿仅为治标。常选用川附子、麻黄、桂枝、细辛、独活、羌活等散寒蠲痹止痛。

附子祛寒除湿,温经止痛功效卓著。桂枝具有温经通阳,散寒行瘀的作用,与附子相互协同,功力倍增。细辛辛热窜透,有通阳散寒之功,对寒邪阻遏经络者用之甚效。麻黄温经散寒,功专力著,对寒阻经络之痹痛,与细辛相伍起协同作用。羌活、独活为散寒除湿止痛之要药。其次,对于风湿热痹,重视清热除湿。冯教授认为,热痹多见于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外邪每易从阳化热,或风寒湿邪久滞经脉郁而化热。以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临床特征。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及痛风等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期。冯教授多采用清热祛风除湿,通络消肿止痛之法,常选用黄柏、桑枝、秦艽、地龙、粉葛、土茯苓、苍术、海桐皮等药相伍为用,若热毒偏盛者则合用五味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另外,治疗痹症过程当中重视健脾化湿。冯教授认为湿邪是形成痹证最基本的因素,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如果没有湿邪的参与,就不会有痹证的形成。痹证之所以久治不愈或易反复,究其原因,就是湿邪在作祟。脾虚为生湿之源,健脾乃治湿之本。况且许多痹证患者因久服西药或过服寒凉伤胃之中药损伤脾胃,多见腹胀、腹痛、纳呆、嗳气等症状。故冯教授在痹证的治疗中,常配伍砂仁、白豆蔻、鸡内金、焦三仙、焦白术等健运脾胃之品,皆能提高疗效。

篇5

【关键词】  中医 文献 岭南医学 特点 民国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篇6

张虹,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短刺的临床应用。

方法:从《内经》原文及现代相关文献出发,分析了短刺的理论基础、适应症、发展及注意事项。

结论:短刺法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疗效肯定,灵活的发展创新疗效更佳。

关键词:短刺法适应症发展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72-01

古典针法来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探索及实践,逐渐发展而成。《灵枢・官针》中所记载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26种古代针法。其中短刺乃为其中一种。“短”是深刺靠近骨骼的意思,与肾气相通,以治疗伤筋、骨痹等深部病证,其优点是针尖可直达病所,直达深处疾病根本。近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选择短刺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并配合其他相关疗法,疗效更佳,并且也将短刺针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与创新,现综述如下。

1短刺的适应症

1.1肩部疾病。短刺可治疗肩部肌肉及深入至骨的损伤。如刘志刚[1] 治疗冈下肌损伤取冈下肌处压痛点,垂直刺入使针尖直达肩胛骨后略微提起,在靠近骨面行提插手法数次后留针。沿触及到条索感并压痛的冈下肌纤维走行方向,视条索范围大小间隔25 mm依次刺入3~5针,手法同前。

1.2颈部疾病。短刺也可用于颈椎病。有研究表明[2],短刺颈夹脊穴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还可通过短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如柳百智[3]取天牖穴,刺入至骨面,待有明显酸胀感可放散至枕顶部,然后略提针沿骨边缘反复提插3 - 5次后留针。

1.3腰部疾病。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4],短刺相应腰部节段夹脊穴,疗效满意。

1.4四肢远端疾病。沈国伟[5]以压痛点为进针点,针尖抵达骨膜后倾斜针体,成30度,沿骨膜刺入后大幅度单向捻转,再选择附近一压痛点加刺一针,手法同前。治疗屈指肌腱鞘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网球肘、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和跟痛症99.9%。

2短刺的发展

《灵枢・官针》中短刺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以治疗骨痹。从现代医学角度上看,短刺在骨面上提插捻转可加强刺激,达到[6]松解粘连,改善局部的微循环的目的,祛瘀生新,增进针刺效应,促进局部病灶的愈合,适用于治疗骨痹等深痛久痹。经过古今中外医家的研究与实践,短刺得到了扩充与发展,让短刺能够更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针对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 [7],短刺相应夹脊穴配伍电针刺激,可增强疗效。治疗急性腰痛,远端取穴配合运动疗法常为首选,并常常需要强刺激远端腧穴方可奏效,因此可选用短刺以达到强烈刺激作用。颈椎病针灸并用,可帮助温经散寒、舒经通络。短刺配伍温针灸[8]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佳。还有多项研究表明[9-11],短刺还可配伍走罐疗法、推拿手法、刺络拔罐治疗多种疾病。

古代针法中有多针刺法,如傍刺、齐刺、扬刺及围刺。使用短刺针法不应拘泥于一根针,可用多针短刺。有医家[12]在单针短刺效果不明显时创新融入傍针、齐针,即傍针短刺、齐针短刺(傍刺、齐刺之针也到骨面),疗效明显优于单针短刺。围针短刺,即在疼痛区间的周围进行围刺,针向痛点中心斜刺,使针刺到痛点骨面,刺激量更大,效果更佳。

3短刺时的注意事项

针灸时守神,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应平心静气,正如《标幽赋》说:“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短刺进针深,刺激量大,因此在针刺时更应注意针刺安全。在头枕部及背部如何进行安全的短刺手法,严书荣总结如下[13]:在针刺枕部以左手拇指保护枕骨大孔,使针刺避开延髓,针尖斜向下方进针,在达到骨膜时,针尖不离骨面,缓慢提插捻转摩擦。针刺背部时,左手拇指按压肋骨痛点进针,针尖直达肋骨面,上下提插,以摩擦刺激骨面,针尖移动幅度要小,防止进入肋骨间隙,伤及胸膜、肺脏。

4总结

短刺法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疗效确切,短刺过程中灵活配合其他相关疗法,收效更佳。但针数的多少、是否配伍其他疗法取决于疾病部位、性质及患者体质强弱。灵活运用短刺疗法并加以发挥必定会收到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志刚.毫针短刺法治疗冈下肌损伤85例[J].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08,28(10):710

[2]高嵩.颈夹脊穴“输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1-41

[3]柳百智,李华等.输刺天牖穴为主治疗的临床体会[J].光明中医,2008 ,23(5):612

[4]刘如林,张金兰.取华佗夹脊穴输刺配合电针连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1,13(35):207

[5]沈国伟.短刺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4):163

[6]周贤华.短刺法加温针灸在临床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1999,(12):534-538

[7]欧阳八四.短刺加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05 ,26(7):33-34

[8]徐勇刚,徐福等.夹脊穴短刺结合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5,17(11):43

[9]陈建军,鲍奇勇.多痛点短刺治疗肩周炎4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 ,26 (2):109

[10]刘志丹,俞琳娜.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31(6):414-415

[11]吴新忠.输短刺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33):156

篇7

由骨性关节炎引起的膝关节疼痛是针灸骨伤科的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科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间,采用三黄散外敷配合中药薰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40-49岁10例,50-59岁34例,60岁以上16例;病程最短2d,最长3个月,平均2个月;发病关节:单膝48例,双膝12例;关节腔积液、肿胀8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学的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判定。①疼痛:活动时或活动后疼痛,以夜晚为甚,甚至可发生持续性疼痛;②关节肥大、肿胀,部分患者关节有积液,股四头肌有不同程度萎缩;③功能障碍:关节伸屈活动不灵活,早晨起床后或久坐立时最明显,经活动片刻后自动消失,活动过久又感不适,关节功能不同程度受限,但无强直;④压痛:髌骨内外上缘有压痛;⑤髌骨摩擦感:医者以手掌压住髌骨,令患者伸屈膝关节可感到髌骨下不平滑和有摩擦感;⑥X线摄片可见膝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规则,有边缘性骨刺形成,髁间棘尖锐,部分患者关节内有游离体;⑦实验室检查:血沉正常,抗“O”不高,类风湿因子阴性,关节液为非炎性

1.3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愿意接受本疗法者。且排除合并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结核及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皮肤过敏等。

2治疗方法

2.1中药薰蒸

采用智能型―中药熏蒸自控治疗仪长兴三洲电子科学仪器厂生产,中药方剂由海桐皮12g,威灵仙12g,络石藤12g,桃仁9g,红花9g,赤芍10g,千年健12g,桑寄生12g,牛膝12g,川乌10g,草乌10g,乳香10g,没药10g,三棱10g,桂枝10g,每日一剂,煎制成3000ml备用。薰药前将原药400ml加开水稀释成900ml到入熏蒸仪药槽内,接通电源。保持熏蒸仪喷气口与膝关节之间距离为25cm―30cm,每次熏30―40分钟,熏药完毕注意膝部保暖。

2.2中药三黄散外敷

采用由大黄20g、黄芩20g、黄柏30g。制成的粉剂,用晒醋调制后敷于患侧膝部并用绷带固定好后再用弹力绷带固定,防止脱落。每天敷药上、下午各一次,每次均在薰药后敷药,15天为一疗程。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全部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失去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经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临床治愈26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3例。

4典型病例

陈,女68岁退休工人。患者双膝疼痛1年多,上、下楼、起步、蹲下起立疼痛加重,夜间痛甚。查体:左、右胫骨内外侧髁压痛明显,髌骨摩擦感。X线摄片示:左、右胫骨内外侧髁边缘骨刺形成,髁间棘尖锐。诊断为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中药薰药加三黄散外敷一月后痊愈,随访至今无复发。

5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发病多与膝部急、慢性损伤,退型性改变、受凉等。本病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因老年人肝肾亏虚,肝主筋,肾主骨,膝为筋之府,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健,卫外不固,膝关节受劳损、创伤或风寒湿邪侵袭,则局部寒湿疑滞,气滞血瘀而发病。中药薰药是借热力、中药经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患部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方中所用中药具有强筋健骨、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本方以海桐皮、威灵仙、络石藤三味为君,以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其痹证;辅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千年建、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以治其虚;川乌、草乌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佐以乳香、没药、三棱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桂枝以发散风寒,温筋通络。而三黄散中黄芩、黄柏具有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散瘀消痛之功,生大黄可攻下泻火,祛瘀活血。薰药时间较短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较少,药效相对要弱,而薰药后患部再敷三黄散以加强疗效,从而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 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开放性骨折感染,笔者采集1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导致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1)每个患者第1天取2次标本,第1次入院清创前;第2次清创后(或手术后)8小时;(2)在入院后的第2~5天,视患者具体病情再采集标本1~2次;(3)将送检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有氧条件下37°C培养24小时,经过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及生化鉴定,确定细菌种属;(4)收集、分析、记录相关资料(如患者临床资料、实验数据等)。结果 1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鉴定出G-菌(占56.6%),G+菌(占43.4%);在需氧条件下培养出细菌生长的标本1016例,“无细菌生长”的标本304例;刚入院、清创前和清创后8小时两组菌株数样本均数比较,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其P

【关键词】 骨折;分泌物;细菌培养;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infection of open fracture,1320 wound secretion samples of open fracture were collected to do the bacterial culture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infection.Methods (1)Wound secretion samples of every patient were collected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 or debridement and 8 hours after debridement or operation respectively.(2)Based on every patient's condition,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12 times during the 25 days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3)After bacterial culture, the bacterial species in every sample was determined.(4)The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 Totally 132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do the bacterial culture,1016 samples of them had cultured bacterium.The proportion of Gramnegative bacillus was 56.6%.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fection rate of samples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 or debridement and 8 hours after debridement or operation(P

【Key words】fracture;secretion;bacterial culture;infection

开放性骨折为骨伤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由此导致的医院感染也呈多发之势。其感染具有危害严重、治疗棘手、预防困难等特点,成为骨伤科临床工作中的难题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开放性骨折感染,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抗感染治疗依据,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笔者于2008年6月~2009年8月对我院1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培养,并对其导致感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及分布

本组1320例,标本均取自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男性1031例(78.1%),女性289例(21.9%);年龄3~78岁,平均3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07例,机械绞扎伤271例,建筑材料砸伤310例,坠落伤61例,刀砍伤31例,炸药炸伤40例。

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等[1]的分类标准分为:Ⅰ度124例(9.4%);Ⅱ度258例(19.5%);ⅢA度348例(26.4%);ⅢB度340例(25.8%);ⅢC度250例(18.9%)。

2 材料

37°C培养箱;培养基: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Forturm2000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上海复星实业股份公司);无菌棉拭子试管。

3 方法

开放性骨折与一般骨折不同,它不仅合并感染,而且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或骨组织缺损,病理变化复杂。开放性骨折也应以清创缝合的时限和是否已继发感染力分为新鲜性开放骨折(系指伤后6~8小时之内就诊的开放性骨折)和陈旧性开放骨折(泛指超过清创缝合时限的开放性骨折和伤口已发生感染化脓的开放性骨折)2类。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无菌棉拭子擦取患者第1次入院清创前及第2次清创后(或手术后)8小时的伤口分泌物标本,装入无菌管立即送检。在入院的第2~5天,视患者具体病情再采集标本1~2次,装入无菌管立即送检。将送检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有氧条件下37°C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用Forturm2000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确定细菌种属。由专人制定统一的表格,收集病区或手术室提供的资料及临床医师的入院记录、手术记录、病程记录等相关资料,并跟踪观察患者创口愈合情况。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百分率描述。入院清创前和清创后8小时两组菌株数样本实验结果均数比较,以α=0.05作为检验水平,经统计处理,其P

结 果

本组132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中,我们共培养、分离、鉴定出1016例病原菌,革兰氏阴性杆菌(G-菌)占56.6%,革兰氏阳性菌(G+菌)占43.4%(见表1)。在需氧的条件下做细菌培养1320例,有细菌生长的标本1016例(77.0%);无细菌生长的标本304例(23.0%)。清创后8小时伤口分泌物常见的污染菌较入院清创前其残留细菌明显减少(见表2)。

开放性骨折患者入院清创后8小时感染率为3.5%(46/1320),入院第2、3、4、5天感染率分别为5.6%(15/266)、7.5%(23/308)、5.0%(21/423)、5.3%(12/228)。入院清创后8小时感染率最低,第3天感染率最高,入院时间的长短与伤口感染率并非正相关。开放性骨折伤口感染率为:Ⅰ度1.6%(2/214),Ⅱ度3.1%(8/258),ⅢA度4.0%(14/348),ⅢB度15.0%(51/340),ⅢC度31.6%(79/250)。开放性骨折的损伤程度越高,污染就越严重,感染率越高。表1 1016例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表2 清创前、后细菌出现的频率比较表

讨 论

在骨伤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谱中,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显示[2-3],骨伤科感染性菌种60年代73%~75%为G+菌,90年代51.7%~78%为G-菌,我们这次的实验结果也反映了这一趋势。由表1可以看出,本实验常见的细菌感染主要以条件致病菌为主,这和我们以前统计的资料报道[4]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等排在前4位,分别占17.0%、16.3%、9.8%和9.4%,G-菌占56.6%,G+菌占43.4%,G-菌已超过G+菌,成为骨伤科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大肠埃希氏菌、铜绿色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等G-菌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仍很严重,占16.3%,我们分析这可能与临床用药不太规范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因为这么做的话首先它会引起细菌的耐药性,病原体的变异和抗生素耐药率显著上升[5],使许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面临“无药可用”的难题。国内有些资料报道[6-7],骨伤科感染的G-杆菌为主的情况不大一致,而G-杆菌中主要致病菌分布较均匀,不再以大肠埃希氏菌或假单胞菌单一细菌为主,这种观点和我们的实验结果不太一样。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培养有细菌生长的标本计1016例,占76.9%;培养无细菌生长的标本计304例,占23.1%,暂且称“无菌生长”。据我们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判断,这些“无菌生长”的标本,排除技术性因素和标本留取不当外,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未做厌氧菌培养与检测,而导致漏报厌氧菌,不仅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并且还没有采取针对厌氧菌的治疗措施,导致抗感染治疗不彻底,影响骨伤科临床治疗效果。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不做厌氧菌培养与其它微生物检测,则大约可能会有23.1%的病原菌不能被及时发现,特别是某些单纯厌氧菌感染。这种感染以往由于未做厌氧菌培养,需氧菌培养阴性而被误诊为无菌脓肿。由于厌氧菌感染常为多菌性,不仅细菌协同现象值得注意,而且厌氧菌中最多见的脆弱类杆菌能产生β酰胺酶,它能显著降低病灶中青霉素的浓度并将其灭活,采用抗生素治疗时必须加以考虑[7]。厌氧菌在人体内含氧很低的地方生长繁殖如坏死组织、伤口的深部和内脏处等,临床上常常采取4种措施:(1)扩创和引流:厌氧菌感染常伴有广泛的组织坏死,必须彻底切除;(2)选择对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3)高压氧疗法,高压氧能提高组织的氧张力,抑制厌氧菌的繁殖;(4)过氧化氢治疗:过氧化氢是治疗厌氧菌感染伤口的一种有效药物,它所释放的新生氧能杀死厌氧菌。

由表2可以看出,清创后8小时的细菌数量大大少于入院清创前,说明清创术非常必要,我們认为控制感染的重点在清创术、创口闭合方式和术后护理3个环节上。首先清创术应以大量清洗消毒液高压脉冲冲洗与切除创面失活组织为原则[8],注意是否有创袋、创腔存在,适当剪开皮肤、显露最深、最远的盲角。其次要正确选择创口闭合方式,对于Ⅲ度开放性骨折创口污染严重,清创难以彻底,我们主张延迟闭合创口,清创后暂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防止感染。我们对清创术提出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步骤:(1)清洗去污:分为清洗皮肤和清洗伤口两步;(2)清理伤口:分为对浅层伤口和对深层伤口的清理,如同时有粉碎性骨折,应尽量保留骨折片,已与骨膜游离的小骨片则应予清除;(3)修复伤口。注意事项:(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务必使伤口清洁后再作清创术,局麻者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2)清创时既要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特别注意防止坏死组织与伤口深部的厌氧菌感染,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伤口感染,促进愈合,保存功能;(3)组织缝合必须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开放性骨折患者入院清创后8小时留取的标本,感染率最低,占3.5%,进一步说明清创术非常必要。其住院时间的长短与感染率并非正相关,感染率与许多因素有关,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还与开放性骨折的损伤程度、受伤到手术的间隔时间以及手术的时间长短[9]等有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1)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2)条件致病菌感染;(3)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化学药物;(4)医院管理不当。由开放性骨折的损伤程度与伤口感染率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开放性骨折损伤程度的增加,感染率在逐渐升高。因此,在处理损伤程度较高且伤口污染严重和多发骨折患者时,首先要严格清创,彻底有效地清除污染严重的坏死组织,并注意无创操作,有效止血,适时闭合伤口,搞好术后护理,是控制开放性骨折感染的基本措施。伤口感染是开放性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医生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要考虑周全,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创口感染,彻底清创,努力缩短待手术时间和手术时间,尽力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Gustilo RB,Merkow RL,Templeman D.The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1990,(72):299.

[2]张卓然, 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82.

[3]董桂香,李兴华,李慧琰,等.2007-2008年骨科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8):23.

[4]宋宝莲,刘伯让,刘尚才.330例化脓性骨髓炎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中医正骨,2002,12(5):9.

[5]张伯松,翟桂华,张亚莲 .开放性骨折创面的细菌学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3):66.

[6]李兴华,王天旭,董桂香,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骨科感染性疾病的意义(附1055例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8,13(3):161.

[7]苏建荣,马纪平.开展厌养菌检查的重要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2):13.

篇9

【关键词】 ,益气化瘀方

[摘要]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方及其拆方药理血清对大鼠诱导凋亡椎间盘纤维环细胞bcl2、Bax及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细胞免疫化学和积分光密度分析等方法比较分析益气化瘀方及其拆方益气方、化瘀方药理血清,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对抗Fas抗体(antiFas antibody)诱导凋亡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细胞bcl2、Bax及caspase8表达的影响。结果:益气化瘀方、益气方、化瘀方及IGF1血清处理组与凋亡模型组相比,bcl2表达升高,Bax及caspase8表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益气化瘀方; 椎间盘; 纤维环细胞; bcl2; Bax; caspase8

Effects of Yiqi Huayu Recipe and its decomposed formulas on apoptosisrelated factors of anulus fibrosus cells in ra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Yiqi Huayu Recipe and its decomposed formulasmedicated sera on expressions of bcl2, Bax and caspase8 of apoptotic anulus fibrosus cells in rats.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analytic method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Yiqi Huayu Recipe, Yiqi Recipe, Huayu Recipemedicated sera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on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Bax and caspase8 of apoptotic anulus fibrosus cells in rats induced by antiFas antibody.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apoptosis group, bcl2 expression was higher, Bax and caspase8 expressions were lower in Yiqi Huayutreated, Yiqitreated, Huayutreated and IGF1 groups (P

KEY WORDS Yiqi Huayu Recipe; intervertebral disc; anulus fibrosus; bcl2; Bax; caspase8

椎间盘退变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细胞的凋亡和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泌的减少,椎间盘细胞自分泌和旁分泌Fas配体触发凋亡。益气化瘀法是施杞教授根据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总结出来的治疗颈椎病的法则,本研究探讨其对椎间盘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仪器与材料 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DMEM),Gibco公司产品;粗品胶原酶,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产品;胰蛋白酶,Promega公司产品;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制剂公司产品;鼠抗人bcl2蛋白单克隆抗体,兔抗人Bax蛋白单克隆抗体,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试剂盒,Dako公司产品;兔抗人caspase8蛋白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产品;CO2培养箱,Heraeus B5060 EKCO2;CSB1超净台,上海净化设备厂产品;倒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产品;120目尼龙网筛过滤器、培养瓶,Unclon公司产品;CMIAS99B型医学图像系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像中心产品;益气化瘀方(黄芪、党参、川芎、丹参,人工麝香),益气方(黄芪、党参),化瘀方(川芎、丹参,人工麝香)[1]。

1.2 细胞培养及分组 1月龄大鼠,无菌手术条件下,取下颈部椎间盘纤维环,采用连续酶消化法分离、培养[2]。细胞生长铺满瓶底后,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将Ⅲ代细胞以2×104/ml密度接种于内置玻片的6孔培养板和培养瓶内,培养第5天时,换无血清培养液孵育,24 h后去上清液,加入含1%小牛血清DMEM配制的抗Fas抗体,浓度为0.25 μg/ml,继续培养12 h后,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凋亡诱导组、中药血清治疗组(益气化瘀方、益气方和化瘀方)[1]、重组人IGF1(R&D Systems Inc产品,用1%小牛血清配制成终浓度为50 ng/ml)组,再孵育48 h,然后收集细胞进行观察。

1.3 Bax、bcl2和caspase8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 取纤维环细胞玻片,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洗涤,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PBS洗涤3 min,3次;85%、95%和100%乙醇脱水,用中性树脂将盖玻片无细胞面贴在载玻片上,自然风干;0.3% H2O2室温20 min,PBS洗涤3 min,3次;0.1% Triton×100PBS洗20 min,PBS洗涤3 min,3次;加入一抗;4 ℃冰箱过夜,PBS洗涤3 min,3次;加入二抗为生物素化羊抗兔IgG(1∶400),37 ℃,30 min, PBS洗涤3 min,3次;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streptavidin)HRP(1∶400),37 ℃,40 min,PBS洗涤3 min,3次;0.05%联苯二胺加0.03%H2O2,12 min;苏木素衬染,常规封片。阳性结果判断:染色阳性表达为棕黄色,无着色为阴性。以不加一抗为阴性对照。

1.4 图像分析 取免疫组化染色玻片,200倍光学显微镜下,在上下的基础上,再分左、中、右,共观察6个视野,使用CMIAS99B型医学图像系统,用积分光密度对阳性信号进行量化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Bax和caspase8积分光密度低,轻度表达;凋亡诱导组的Bax和caspase8积分光密度高,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表 1 bcl2、Bax和caspase8积分光密度结果(略)

Tab 1 Integral optical density results of bcl2, Bax and caspase8

*P

3 讨论

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细胞凋亡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表现,椎间盘细胞自分泌和旁分泌Fas配体触发的凋亡为其机制之一[3,4]。Fas是一种跨膜蛋白,它与Fas配体(Fas ligand, FasL)结合可以启动凋亡信号的转导引起细胞凋亡。椎间盘细胞按来源部位可分为3种:纤维环细胞、髓核细胞和软骨终板细胞。本文纤维环细胞凋亡研究为椎间盘细胞学研究中的部分内容。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症”、“痉证”、“痿证”、“痰饮”、“内伤”、“眩晕”、“头痛”等病证范畴。颈椎病外因包括风寒湿、慢性劳损、咽喉部感染等因素,内因乃正气虚弱、气血失调、脏腑不和。“血行失度,随损伤之处而停积”,所以“时损痛也”;荣养失职,引起了不荣则痛和肢麻等症状。所谓“积劳受损,经脉之气不及贯串”,“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施杞教授在“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颈椎病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提出“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颈椎病之法则[5]。

Osada等[6]研究证实,在正常的椎间盘与退变的椎间盘中,IGF1 mRNA表达有明显差异。Gruber等[7]发现体外培养椎间盘细胞中加入IGF1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有明显抗凋亡作用。因此,本研究选用IGF1作为对照药物。

细胞凋亡的过程实际上是caspase不可逆有限水解底物的级联放大反应过程。caspase8前体可被Fas的死亡结构域激活[8],并被募集到Fas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死亡受体复合物,水解活化,启动caspase活化后,即开启细胞内的死亡程序[9,10]。caspase引起线粒体渗透性转变孔(mitoc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的打开,导致线粒体的跨膜电位下降,同时细胞色素C被释放到胞质中,凋亡抑制因子bcl2被灭活。bcl2的生理功能是阻遏细胞凋亡,延长细胞寿命,它在不同的细胞类型可以定位于线粒体、内质网以及核膜上,并通过阻止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而发挥抗凋亡作用。bcl2的过度表达可引起细胞核谷胱苷肽的积聚,导致核内氧化还原平衡的改变,从而降低了caspase的活性。caspase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与凋亡效应器细胞色素C、bcl2蛋白家族间相互作用。Bax是bcl2家族中参与细胞凋亡的一个成员,当诱导凋亡时,它从胞液迁移到线粒体和核膜,增加线粒体膜的通透性[11],造成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膜间隙释放到胞质[12]。抑制Bax基因表达,提高bcl2/Bax比值,有可能会抑制凋亡、促进细胞存活[13,14]。

转贴于

在椎间盘退变研究中,李小川等[15]发现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越弱,Bax蛋白表达越强,凋亡细胞数越多。认为bcl2和Bax蛋白均参与了腰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益气化瘀方可以增加椎间盘营养供应[16,17],促进神经元的增生,加快神经肌肉接头的重建,显著缩短神经再生修复的进程[18],抑制退变椎间盘中炎症介质[19],上调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20],对椎体骨赘内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21]和椎间盘中生长因子具有调控作用[22,23]。颈椎间盘退变与椎间盘细胞凋亡有关,芪麝颈康丸(益气化瘀药为主组成)有抑制椎间盘细胞凋亡的可能性[24]。我们使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3种中药血清(益气化瘀方、益气方和化瘀方)和IGF1对抗Fas抗体诱导凋亡纤维环细胞Bax、bcl2和caspase8的表达的影响,3种中药药理血清以及IGF1均下调Bax和caspase8,上调bcl2,这说明益气化瘀方可能通过增强bcl2表达而降低了caspase8的活性,阻断了Fas死亡信号的传导和执行,中药血清有生长因子IGF1样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凋亡的机制所在。益气化瘀方与益气方和化瘀方比较,Bax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益气化瘀方作用优于拆方。本研究在细胞学水平证实益气化瘀方对纤维环细胞凋亡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因子实现的,提示益气化瘀方延缓椎间盘退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的调控而产生。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 孙 鹏, 周 泉, 等. 益气化瘀中药对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 3(2): 111114.

2 周 泉, 王拥军, 施 杞. 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培养研究[J]. 脊柱外科杂志, 2003, 1(4): 226229.

3 Park JB, Kim KW, Han CW, et al. Expression of Fas receptor on disc cells in herniated lumbar disc tissue[J]. Spine, 2001, 26(2): 142146.

4 Park JB, Chang H, Kim KW. 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and apoptosis of disc cells in herniated lumbar disc tissue[J]. Spine, 2001, 26(6): 618621.

5 王拥军. 施杞教授关于颈椎病理论与临床的探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7, 5(3): 6062.

6 Osada R, Ohshi H, Ishihara H, et al. Autocrine/paracrine mechanism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secretion, and the effe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on proteoglycan synthesis in bovine intervertebral discs[J]. J Orthop Res, 1996, 14(5): 690699.

7 Gruber HE, Norton HJ, Hanley EN Jr. Antiapoptotic effects of IGF1 and PDGF on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cells in vitro[J]. Spine, 2000, 25(17): 21532157.

8 Parrizas M, Saltiel AR, LeRoith 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nhibits apoptosis using 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an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s[J].J Biol Chem, 1997, 272(1): 154161.

9 Muzio M, Chinnaiyan AM, Kischkel FC, et al. FLICE, a novel FADDhomologous ICE/CED3like protease, is recruited to the CD95 (fas/APO1) 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J]. Cell, 1996, 85(6): 817827.

10 Thornberry NA, Lazebnik Y. Caspases: enemies within[J]. Science, 1998, 281(5381): 13121316.

11 Marzo I, Brenner C, Zamzami N, et al. Bax and 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 cooperate in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of apoptosis[J]. Science, 1998, 281(5385): 20272031.

12 Shaham S, Shuman MA, Herskowitz I. Deathdefying yeast identify novel apoptosis genes[J]. Cell, 1998, 92(4): 425427.

13 Lacronique V, Mignon A, Fabre M, et al. bcl2 protects from lethal hepatic apoptosis induced by an antiFas antibody in mice[J]. Nat Med, 1996, 2(1): 8086.

14 Holmstrom TH, Chow SC, Elo I, et al. Suppression of Fas/APO1mediated apoptosis by mitogenactivated kinase signaling[J]. J Immunol, 1998, 160(6): 26262636.

15 李小川, 金明熙, 吕 刚, 等. 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的研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2(2): 146147, 150.

16 施 杞, 谢 林, 沈培芝, 等. 芪麝颈康丸对老龄大鼠颈椎间盘模型退变程度与椎体骨髓血窦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4(3): 5053.

17 王拥军, 施 杞, 周重建, 等. 益气化瘀方对大鼠颈椎间盘软骨终板内血管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2, 10(4): 14.

18 周重建, 王拥军, 施 杞, 等. 益气化瘀方对大鼠腰神经根受压后神经肌肉终板再生修复的作用[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4): 277280.

19 王拥军, 施 杞, 石印玉, 等. 芪麝颈康丸对颈椎间盘内IL1α、IL6、TNFα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0, 8(1): 2325.

20 施 杞, 周红海, 沈培芝, 等. 益气化瘀补肾法对退变颈椎间盘II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1): 14.

21 王拥军, 施 杞, 沈培芝, 等. 益气化瘀方对兔退变颈椎骨赘形成部位ALP活性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3): 199201.

22 施 杞, 王拥军. 脊柱病学的历史与发展[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 1(4): 304308, 320.

篇10

为继续深入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在2017年的工作基础上,2018年我院本着求真务实、注重实效的态度,努力加强了与XXX中医院这种长期、稳固的帮扶关系,促使中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范围、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发展。现将我院2018年对口帮扶工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中医诊疗技术及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我院先后派驻7位在脑病科、心血管科、骨伤科、放射科等方面高年资主治医师对其进行专科指导,通过白班、二线班、门诊、会诊、讲座等多种形式带领我院医师在脑病、心血管、骨伤的中医诊疗及现代诊疗技术方面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心肌梗死的中西医诊疗,脑卒中的溶栓及康复调理,腕踝针治疗骨病疼痛,冲击波治疗骨病筋伤等方面。

2.门急诊人次及年出院人数增加

在与我院形成帮扶对子后,三家中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诊疗范围、服务水平等方面均得到了发展,受援单位门急诊人次及年出院人数相比于2017年同期均有所增加,医院辖区内老百姓心中知道不出远门就可以享受到省级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技术服务,达到了提高基层医院诊疗技术、增加医疗收入、优质医疗服务百姓的目的。

二、主要措施

根据受援医院需求,先后选派医德医风好、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三年以上、具备一定指导带教能力的医务人员,分别至XXX中医医院进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