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针灸推拿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严隽陶,男,1942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三批中医药临床师带徒专家。从事中医推拿临床工作46年,在全国推拿专业领域学术地位高、理论造诣深、临床疗效突出,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严隽陶是推拿学科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奠基人,在临床、科研及教学领域为中医推拿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 学术思想
严隽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推拿学科发展的认识严隽陶在分析推拿学科的内涵时,把推拿学的发展分成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来认识。第一阶段是推拿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产生和发展期,表现为推拿疗法与其他外治法在中医防病治病的协同应用及推动中医理论的完善发展所起的作用。人所公认的推拿起源早、历史久,就是指这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推拿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成、发展期。严隽陶提出推拿学萌芽于明清时期,学科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因为明清时期,推拿的实践已经发展到有特殊的穴位应用及其特殊的手法操作,既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有自身的理论总结,既有其特殊规律的理论,也具备了独特的治疗技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推拿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丰富和充实,以及应用手法时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增强,标志着推拿疗法日趋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88年推拿学被国家教委批准成为高等中医院校的本科专业。
严隽陶对推拿学发展史的认识,既充分注意到推拿的悠久历史,重视对传统推拿疗法的继承和发掘,又意识到推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尚短,应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2推拿学科的多元理论指导严隽陶认为,推拿作为一种疗法在治疗不同系统疾病时,临床思维方法和诊断、治疗理论表现为多元化的理论指导。如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基本采用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治疗内妇科疾病时,采用中医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的理论;治疗儿科疾病时,则是按照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等独特的理论进行治疗的。这种理论学说上的多元性,容易催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如果多元现象长期不能融合起来,则说明学科的不成熟性。所以他主张构架推拿学科的学术体系必须打破多学科的理论壁垒,将推拿手法、功法防病治病的特点作为融合点。
1,3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思路严隽陶认为,推拿学科的现代研究应该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在手法力的研究方面,需要与生物力学相结合;在推拿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需要和康复医学相结合;在推拿生物学效应方面,需要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只有通过与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提升推拿学科的学术水平。
2 临床成就
严隽陶先后从师一指禅推拿代表人、名中医王纪松先生,及滚法推拿创始人、名中医丁季峰先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了一指禅推拿流派和滚法推拿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完整继承了两个学术流派的学术精华。严隽陶通过四十年余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手法技能和学术思想体系。他擅于应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后遗症等疾病,手法操作以“刚柔相济,柔者为上”为特点,其代表性手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舒缓柔和、持久深透,他强调滚法操作与肢体被动活动相结合,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同时,他也强调推拿功法训练,不仅用于推拿医生体质的训练,也作为患者功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著地提高了临床疗效。他的临床经验、诊疗思路、操作特点被整理归纳,贯穿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中。
3 科研成就
3,1确定推拿生物力学研究方向 推拿手法以“力”为本质特征,对推拿手法中力的应用研究是推拿学研究的基础。手法操作用力,具体表现在手法作用形式、用力大小、方向、时间和操作频率。随着生物力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其理论和技术对推拿手法进行研究逐步成熟。通过手法动力学研究,可以阐述手法力是如何发动的,并对手法力定量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根据手法力方向的不同,可以对推拿手法需要重新认识和分类。
严隽陶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推拿生物力学实验室,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中医推拿摆动类手法动力学分析”、“中医推拿滚法及振法血流动力学研究”、“推拿滚法操作动力学参数优化及行气活血效应机理研究”,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研制成功了Ⅱ型推拿手法测试仪,阐明了手法在人体的传导规律,揭示了摆动类手法的动力学变化规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机理。
3,2坚持“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原则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医学回归自然,中医走向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吸收现代医学中先进的诊疗技术,为推拿学科的自身发展提供新的途径。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为推拿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康复评定成为推拿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共同语言和平台,为推拿疗效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提供必要的方法和途径。严隽陶及时在推拿学中引入现代康复医学评估理念,成立了康复功能评估室,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功能评估设备,并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技术规范化研究”、上海市科委攻关项目“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中西医结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上海市卫生局项目“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规范化研究”、“滚法推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研究项目,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设计,客观系统评价推拿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推拿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奠定了基础。
3,3开展推拿生物效应研究推拿的生物效应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严隽陶将其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中医理论,总结手法的“通”、“松”作用,可以达到“正骨”、“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使“经脉流畅”、“气血流利”、“通则不痛”的治疗经验;第二个阶段是从解剖、生理、病理多方位人手,从多个系统研究其生物效应。严隽陶带领的科研小组已在生理功能、蛋白质代谢、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探索手法的生物学效应,先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静力推拿功法训练对B-内啡肽基因表达的影响”、上海市卫生局项目“推拿防治老年性骨骼肌衰弱的临床研究”、“骨骼肌增龄性变化特征及手法干预机理研究”等,通过以上课题的研究,不仅揭示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同时也证实了传统推拿功法训练增强体质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于防
治老年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4 教学成就
4,1创建推拿专业1979年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招收本科生,使推拿学科走上高等学府的殿堂。1986年,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努力下,推拿教学专业课分化为推拿学基础、骨伤推拿学、内妇推拿学、小儿推拿学、实验推拿学和推拿古代文献与学术流派等六门专业课程,并正式成立上海中医学院推拿系。1988年,国家教委在此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正式颁布将推拿学专业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直到1998年,国家教委实行专业合并,推拿专业再次与针灸专业合并,重新成为“针灸推拿专业”。
4,2创建推拿专业博士点随着推拿学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在严隽陶及推拿同仁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推拿学科与中医骨科联合,成为全国首个推拿专业博士点,严隽陶也成为全国第一位推拿专业博士导师。2001年,推拿专业博士点再次成为全国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严隽陶也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至今,严隽陶已经先后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7名,硕士20余名。
4,3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严隽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推拿学教材及教参的编写工作;2003年,他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作为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沿用至今;目前,他再次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推拿学》的主编。此外,他作为主要的编写者及组织者,参加了大型权威性的中医学术工具书推拿条目的编写,有《中医大辞典一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简明中医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推拿》、《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
篇2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在中国古代很多医生的从医经历大都是经过科举后发出“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感叹而由儒至医,或者家中亲友素有顽疾而不能康复遂立下岐黄之志,由此可以看出中医与文化内涵的密切关系。中医在古代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不同于木匠、纺织工一般的“技术人员”,即使在现代,不少老中医也对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艺术颇为通晓。
我们传统医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的,它其中的养生、保健、治病等学问系统而庞大。文科生大都偏于喜好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在高中学习也偏重对历史、文化、哲学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素养较理工科的学生更接近传统文化,所以文科生离中医并不远。
浅说
中医为何能招文科生,而西医就必须招理科?
在中国古代是没有“中医”这个称呼的,古代书籍中即使有,也大都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而非特指传统医学。只有到了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才开始在国内有了中西医之分。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等,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
古时候由于科学水平发展有限,不可能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和检测手段能深入到人体内部,人们当时只能以一种“司外揣内”的方法,依靠经验和逻辑推理分析人体结构、疾病病因才得到对应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诊病的本身就是一个哲学思辨和逻辑推理过程,这也是很多名医大家们说学习中医需要悟性的原因。后来,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当然,现代人大都从小就接受西方科学的教育,对于卫生保健也常常听到“营养”“维生素”“杀灭细菌”等现代医学名词,肯定就对传统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感到陌生了。
在中国古代对于传统医学的传承也十分特别。学生如果要学医的话,一开始就要拜师,逐渐跟随师傅伺诊、抄方,然后在这种一边实践,一边听老师指导中医理论知识的方式下,经过数年的学习才可以出师执业。中医发展到现在,相比古代的“师承”少了很多实践的机会,且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影响,中医类科目分类日趋精细化,古代医生对中医临床、中药鉴定和炮制、针灸推拿等中医各个方面都很了解和擅长,而现在由于社会大分工和发展的需要却将这些技能分成了若干个专业对人才进行培养,使如今的中医水平和素质就与古代的医生有一定差距。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世界观的不同,中医和西医也有很大差异,中医是直接运用哲学方法,即系统性研究方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病因病机为核心,治疗疾病的法则以方剂为主;而西医则是运用物理学、化学还原性研究方法,探索致病原,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这也是当前的西医学一定要招收理科生,而中医学是文理兼收的原因之一。
专业
精细分工课程多
由于现实的需要,传统中医发展到现在已经分化出很多专业,除了从传统中医中分化出来的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之外,还有与社会所需、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康复治疗、护理学、卫生信息管理、英语(中医药翻译方向)、市场营销等专业。中医类的专业中文理科兼收的专业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等,这些学科对于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教学中安排的侧重点有一定差异。另外,像中医学专业到了大三之后会有一个专业方向的分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中医外科、中医骨伤、中医五官等专业方向。
中医学注重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临床医疗技能、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这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医医生的,应该算是最接近传统中医,毕业后可去各大中医院等医疗科研机构。其主干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
针灸推拿学在大一、大二的课程安排中与中医专业基本一致,主要是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和中医思维的训练,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从大三开始关于针灸推拿的专业课则是比较多,而且也很有深度。
所以,现在要进入一个中医药大学,学的可以是制药,可以是外语,可以是市场营销,而非单纯的看病开药了,原来“医学院校培养的都是医生”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中医专业的教育也并非传统的纯中医培养,培养规划里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现代医学,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等。这样可以丰富和拓展中医学生的思维,为以后学生的临床工作思路打下基础,不过繁重的课程也会使学生觉得特别的劳累,甚至容易学艺不精,所以还是需要比其他专业多十二分刻苦才行。
就业
养生产业新方向
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比较大,一般情况下本科生毕业如果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话,就业不成问题,但一般局限于县级及其以下的医疗机构。在2011年11月份的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就业双选会上,来学校的各级医疗机构近200家、制药企业130余家、非医药企事业单位50余家,为学校2012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供需比约为1∶1.2。不过,从招聘会上来看,单纯的中医临床专业的就业情况稍逊于中医类的针灸推拿、骨伤、外科等专业。
其实,现在中医药学生的就业路并非只有做医生一条路,近些年来刮起的“养生风”,让传统的中医药又重新被大家认识。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体育康复等健康服务类产业,以及养老服务、足疗中心、康复医院、体检中心、体育健身中心等领域都有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据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针灸推拿、理疗师、营养师、保健师、足疗师、芳香师的需求较2009年同期增长超过20%,北京、上海地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庞大,而且薪资待遇也在增长。据悉,拥有中医药专业背景的本科生担任足疗师,月薪基本超过5000元。
准备
兴趣爱好少不了
篇5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现职中医工作者的康复教育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1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2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篇6
关键词:针灸学;PBL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05-02
在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框架下,现阶段社会对高质量医学人才的需求,意味着必须建立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新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和案例教学法都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涌现出的新型教学方法。针灸学既是由基础课学习到临床课学习的过渡,也是从医学理论学习到进行临床实践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有的学科地位,将PBL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引入针灸学教学,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本文对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研究内容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法。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传统的临床课程教学思路存在思维方式不协调、学习效率事倍功半的弊端,它的主要特征是重思考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重传授终极真理及前人经验。案例教学需要课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心选取,撰写案例,课堂上对于案例的分析把握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的案例教学应将案例的内容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用生动的案例教学法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成为案例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针灸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已学的中医基础等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针灸知识诊疗疾病的能力,为学生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尽快适应针灸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PBL教学法。PBL教学即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1988年西太平洋医学教育会议和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学者们提出了推广PBL法的倡议。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医科教育中较流行的教学法,而国内的针灸学相关课程上的应用已见报道,并且效果良好。《针灸学》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上篇(经络腧穴)、中篇(刺灸法)、下篇(针灸治疗)三个部分。其中,经络腧穴理论是基础,刺灸法是临床治疗实践操作的手段,针灸治疗学是在理论和技能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综合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针对目前中医院校学生思维方式相对呆板、灵活性较差、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现状,PBL教学模式正在因为需要而被引入。它对学生的思维大有启迪,而学生文献查证、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能力也将在这个过程得到提升,对中医类本科学生针灸学教育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针灸学是一门既与多门基础学科广泛交叉,又与临床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使得针灸学这门学科课程内容繁杂,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针灸学具有开展PBL结合案例教学的良好基础。将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入针灸学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教师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PBL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结合教学大纲,精心筛选教学案例。在针灸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不同的途径,精心筛选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教学。选择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案例,选择具有针对性、描述性、分析性的案例,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由浅入深,难易适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例:①在腧穴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应处,又是接受针灸刺激的部位。腧穴掌握得好与坏,直接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但学生感到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难记难辨,容易混淆,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师在讲解时,可结合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介绍天枢穴时,导入了以下案例:李××,男,32岁,教师。慢性泄泻两年余。患者两年前,因出现腹痛泄泻,大便如水样,混杂粘液,曾使用中药和抗生素治疗无效,现仍泄泻,每日3~5次,检查:面色恍白,神志清,食欲不振,形体赢瘦,行动自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气虚弱。取穴:天枢、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均用艾条温灸,每穴5~10 min,脾俞穴用捏脊法,上下提捏,使局部皮肤略见出血为度。以上治疗每日1次,治疗5次后,由稀水样便转为条状软便,苔薄白,脉和缓,效不更方,仍宗原方治疗2次,纳谷增加,面色转为红润,苔、脉、大便均属正常,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按:该例患者,属脾虚泄泻,故治以健脾补气,调理升降入手。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为止泻要穴,关元为小肠之募穴,为足三阴以经与任脉之会,又是三焦之气生发之处,灸之有补气以壮元阳,而温下焦之功;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作用。配合捏脊疗法,以理升降失调。以上两法互为应用,故久泻应手而愈。②在针灸治疗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针灸治疗是经络、腧穴、针灸手法和中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灸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描述性、分析性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如胃痛病,笔者导入了以下临床典型案例:刘某,男,47岁,工人。有胃痛史近6年。胃脘痛常因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而时有发生。前天因过食冰西瓜而致胃痛急性发作,表现为疼痛剧烈,伴恶心、腹胀、纳少等症,服药物效果不好,遂来我科针治。检查: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患者,表情痛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西医诊断为胃炎及胃溃疡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胃痛,证属寒邪犯胃。取穴: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用提插捻转泻法,中脘穴加温针灸。其他穴位轮流行针。针后15min,疼痛稍缓,留针至痛完全停止。然后,再针胃俞、脾俞及后背部的压痛点,针后拔罐。以上治疗每日1次,2次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嘱其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连续治疗10次后,症状完全消失,终止治疗。案例中,患者即为寒邪客胃,其中,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腑三里留”。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二者相合,属募-下合配伍法,可通调腑气,清热化湿通滞止痛。天枢为大肠募穴,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通调气机,通则不痛。中脘施以温针灸,以暖胃散寒,行气止痛,此寒者温之之法。其他诸穴遍施泻法,以移神止痛,故2次治疗后,则疼痛基本消失。
2.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主线讲解理论知识。围绕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大量临床图片使案例生动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前,授课教师及全体学生都需要经过正规的PBL教学法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深入了解该教学法的内容、原则、方法和预期效果,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师选取内、妇、儿、外等典型案例的针灸治疗为题材,编写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分型、理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针灸治疗思路(针灸处方、方义分析、加减用穴、操作方法)、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教案,对学生进行引导。
3.明确学习小组。学生被随机分为数小组,每组5~6人,选出一名组长,一名督导员;组长和督导员由小组成员分章节轮流担任。
4.课前准备。在授课前两周将相应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各组学生针对每份案例资料分析、整理,提出可能的问题假设,包括病因病机分析、临床特点、辨证分型、诊断、针灸治疗等可能出现的问题,由组长总结记录。
5.明确“问题”。各组集中讨论后确定“学习问题”,由组长分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针对案例做出答案和总结,形成讨论提纲或制作PPT幻灯片,学生分工完成各自的搜证和解答任务。
6.讨论和解决“问题”。授课当日各组集中讨论。每次课每组由组长做主题发言,其他同学、指导教师共同参加讨论,讨论主持人由同学轮流担任。讨论后由学生针对本次内容的重点、难点作课程总结。指导教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方法,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中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体会
将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入针灸学教学,同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发挥多角度、大信息量、系统性和交互性等教学优势,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PBL结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既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完善,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PBL结合案例教学法既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又能在教师引导或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进行医学专业能力的建构,它是一种比较适合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16-517.
[2]张承彦.生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5):607-609.
[3]Farmer EA.Faculty development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J].Eur J Dent Educ,2004,8(2):59-66.
[4]单守勤,楚燕萍,刘希华.案例教学是培养综合运用医院管理知识的有效方法[J].护理杂志,2003,20(11):85-86.
[5]孙丽华,姜建东,乔岩等.以临床案例为导入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346-347.
[6]夏婉婉.医学院校社科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7(1):55-56.
[7]李俐.案例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9,23(5):35-36.
[8]HE Jin-sen,LI Yi,LIU Shi-min,et al.Experience in Application of PB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linical Teaching of Acupuncture.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J].2007,5(6):321-323.
[9]穆艳云,甘君学,董勤等.PBL教学法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60-261.
[10]卢彦.PBL教学模式在实验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J].2010,l2(8):813-815.
[11]Neill PA.The role of basic sciences in a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linical curriculum[J].Med Education,2000,34(8):608-613.
[12]马睿杰,林成明,方剑乔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篇7
关键词: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班级管理;特色创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46-02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刘树鑫(1982-),男,广东潮州卫生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广东 潮州/521041)
陈燕珊(1978-),女,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护理讲师、外科及护理教研组组长,护理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广东 潮州/52104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慢性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卫生服务的重点逐渐由原来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向预防、食疗、康体、保健等需求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校创办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因为顺应这种社会形势,有着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优势。但由于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大多基础薄弱,且以男学生居多,管理难度较大。如何正确带领学生建设出有专业特色,团结上进的中医康复保健班班级文化,成了班主任要考虑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卫生中职学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班级特点
1.中医康复保健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这个专业的特点是男生占大多数,并且学生入学时的分数不高。虽然有个别学生入学时成绩不错,但数量较少。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目标较为明确,他们的动力也较为充足,来到卫生学校便是学习中医康复保健知识,以获得一技之长。而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不明确,表现为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这给班级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2.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
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作为一个市重点建设专业,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并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淡化了学科意识的同时突出了技能教学。但因为康复保健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许多方面,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学习如《解剖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康复学》《针灸学》等等课程外,还必须积极锻炼身体,要有强健的体魄。因为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如果没有较好的体能和力量,那将很难胜任该项工作。
3.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要有较好实操能力和沟通能力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推拿按摩的对象是病人。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和药剂专业或者口腔修复工艺等专业不一样。因为按摩师手法的熟练程度,力度把握的准确程度等因素对病人的影响比较大。这一方面对本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实际推拿按摩能力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如何创建具有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特色的班集体
1.开学之初要做好班级文化的初步创建工作
在做好开学之初的常规纪律教育、军事训练和班团干部培养等工作的同时,专业介绍也十分重要。开学之初我校邀请了本校中医教师为本专业的学生做了专业介绍,让学生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情况有所了解。目前,潮汕地区医院康复科、社区卫生康复中心对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社会上却缺乏医技类相应毕业生,近几来年中医康复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开学之初的这些介绍,不仅增强了本专业学生学习的信心,也指明了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2.在主题班团会活动中渗透中医康复专业特色
主题班会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开好一堂主题班会,不但能活跃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和涤荡,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汇进学生的心灵之中。如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按照学生科的安排,组织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题开展专题班团会。本班在认真准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会课的时候,还有意识地渗入了中医康复保健的专业特色。在热烈的班团活动中,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学生得到了医德教育,也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3.大力开展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见习活动
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是我市重点建设的专业,也是国家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专业。目前我校拥有中医康复实训室、中药标本室、中草药园、急救实训室、药膳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我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这些实训室的作用,把握好动手学习的机会,同时也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鼓励学生到潮州市中医医院、千禧养生堂、残联康复中心、富丽颐养中心等多家校外推拿按摩、养生保健等服务机构进行课间见习。并布置好学生写好见习心得,再在班中将优秀的学习心得张贴出来,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整合好校园中的已有文化资源进行医德教育
一个教室的布置,可以体现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与特色。笔者让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布置好教室内的文化氛围。如在教室的空白墙壁上张贴上一些医学标语,像“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等。同时也充分利用校园相关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中的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白求恩、南丁格尔等塑像,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组织学生做好每一次黑板报的出版工作,尽量让黑板报的内容贴近专业,体现出专业特色。通过整合校园内部的各种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中医康复专业素养。
5.积极发挥中康社团的积极影响,带动学生共同进步
作为卫生学校的特色社团,中康社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校的社团活动近几年来开展得如火如荼,而中康社团的成员主要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学生。学会生社团部定期举行社团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中康社团定期到市区人民广场、潮州牌坊街等地方进行推拿按摩等活动。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班级文化,代表了班级的形象,也是班级的生命。一个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工作追求。水无长势,教无定法。就中医康复保健而言,只有充分结合学生专业,发掘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体验到快乐,并自觉地组建成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辩论式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存在差异,其学科属性具有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我国的中学教育目前主要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偏重数理推论,学生们从中学跨越到大学,初次接触到《中基》课程时会遇到一些问题[1]。针对《中基》课程教学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在辩论式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辩论式教学法概述
辩论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归纳为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有效表达的一种训练过程[2]。辩论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可以采用标准的辩论赛赛程,辩论赛程看似是一个直线过程,其实是一个循环过程。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还是比赛中与对方辩友辩述过程都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辩论双方需要再次搜集资料进行迅速有效的分析判断,再予以精彩表达。这个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所以,通过长期、规范的辩论训练,学生将逐渐具备出色的研究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中基》课程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传统《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手段。大部分学生习惯灌输式教学模式,能认真地听讲,期待从老师的讲述中获得知识。但是,中医学具有特殊的学科属性,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中医学的知识,很难全盘接受《中基》教材上的内容,逐渐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使得《中基》教学愈加难以深入。小部分学生能够接受中医理论,试图通过自学探索中医知识。由于缺乏认知基础,在探索中往往也是徒劳无功的。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命题、学生思辨,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基》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问题,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弥补了学生对中医认知不够的缺陷。辩论式教学法符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潮流,也是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形式之一。《中基》教材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为内容蓝本,用现代白话文表述,采用分章节的编写体例。各章节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段落之间因果联系、前后连贯,文字表达平铺直叙、侧重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难以抓住重点、内容枯燥乏味。引入辩论式教学法,以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抓住重点难点、提炼总结辩题,学生围绕辩题积极思考、收集资料、整理论据再恰当表达。这个过程既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医学理论生动化,又可以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老师在学生辩论中发现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予以及时引导和纠正,使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中基》课程开设对象一般为大学一年级新生,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得他们基本没有查找文献的习惯。辩论式教学法应用于《中基》课程教学,就可以促使学生在收集资料、整理论据过程中去查找文献,从大一开始养成查找文献的习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查找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3辩论式教学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3.1辩题拟定
根据《中基》课程教学大纲中确定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拟定辩题、制定学期辩论计划。如《藏象》章节中的五脏是重点内容,中医对五脏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是难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了《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与西医对五脏的认识不完全相同。根据以上重点和难点,结合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可以拟定辩题“五脏功能认识更重要还是形态认识更重要?”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明白中医所认识的五脏是“形态功能合一”的概念。
3.2辩论前期准备
学期初,将辩题和辩论计划公布给各班全体学生。委托学习委员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确定1名组长,再推选出3位辩手,其他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论据。每场辩题由抽签决定所持立场,确定辩论正反双方。
3.3课堂辩论实施
任课老师担任辩论赛主评委,邀请3位高年级学生担任评委。指定1名学生担任辩论主席,选定1名学生评委兼任计时员。正反双方辩手辩论过程包括立论陈词、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4个环节,评委从4个方面给予评分,再结合回答评委提问情况给予附加分。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标准辩论赛赛程计时并适时提醒辩手,评分结果当场公布。双方的辩论成绩是由去掉1个最高分,1个最低分,其余求平均数得出。
3.4点评与总结
任课老师根据评分结果和选手表现点评和总结本场辩论。首先,点评各组的团结协作情况。再点评每一位选手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文献引用、观点对错等。最后,对《中基》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指出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关于该部分内容理解上的错误,指明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4辩论式教学法在《中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辩论式教学法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是有效的,如何形成体系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过程,还是一个培养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最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辩论式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4.1老师拟定辩题需反复斟酌
《中基》课程内容涵盖面较广,拟定辩题时以突出课程大纲中的重点概念为主、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程难点内容为目的,不宜涉及医学流派问题、各家学说观点等较难、较偏的内容。
4.2评判标准要重过程轻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辩论式教学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而不仅仅是评判学生辩论技巧。任课老师要从学生们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辩论表现,去发现学生掌握某方面内容时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
4.3因材施教促进辩论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
遴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主席和组长、选拔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辩手、安排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论据,因材施教、各取所长,让每一位学生在辩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定位,将会有利于辩论式教学法在《中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孔沈燕.中医基础理论教育现状分析及革新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6):142-143.
[2]卯明艳.辩论教学法在《护士人文修养》的应用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02-203.
篇9
中医属于中国的国医,有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个行业的教育、就业和医疗。国内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流向了县级以上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现阶段的就业压力使得中国学生必须掌握中西医结合知识,这就影响和决定了本科的课程设置。“因为两种医学模式都要掌握,致使中医学生更多地投入到了专业理论的学习中,而影响了其深入思考和外延性的发展。时间长久,势必影响到中医教学的质量,造就了中医本科生中医学不好、西医也学不好,出现所谓‘两个中专生的结合’的尴尬局面”[3]。中医在海外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属于主流医学,中医从业人员的业态大都属于私人诊所或者诊所的辅助治疗,而且没有西医教育背景的中医从业人员被禁止使用西医手段。这种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留学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必须更好地体现“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外国留学生可免修政治理论和形式政策、军训、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我们将这些课时数补充到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程上,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选读以及中医内、外、妇、儿、针灸和推拿学。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强调针灸推拿技能训练:包括推拿功法、手法和针灸手法基础等课程,冀求从入学伊始就提升新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考虑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如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困难等),我们认可教师从教学效果出发,根据留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不同,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诸如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学生小组发言、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等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并充分利用“中医四诊实训室”“中医诊断学立体化教学平台”等特色实验室。此外,参考海外主要中医药院校课程的设置,大幅压缩西医课时,我们主张对外国留学生而言,西医知识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2临床带教前置
通过借鉴其他院校做法[4],我们将逐步规范临床带教。第一阶段为见习期,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安排实践教学。比如中医基础理论,安排3位高年资老师上课,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分课时内安排3次左右的临床跟诊。即便这个时候留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中医诊断、中药和方剂等主干课程,但通过门诊见习,亲身经历诊疗过程,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第二阶段为待诊期,安排在第2至第4学年。每周安排1次(从第4学年开始增加到2次)临床带教,将留学生按照中医和针推2个专业分成若干实习小组,每组指定1位专业医生带教。学生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临床,要求达到初步将四诊理论联系医疗实践,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医技活动。第三阶段为试诊期,安排在第五学年毕业实习。留学生开始以实习医生身份接触病人,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将四诊理论应用到医疗实践。留学生早临床、跟名师,能尽快了解每位医生的研究方向和诊疗特点,学习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挑选心仪的导师。
3整合医疗和教学资源
杭城是“钱塘医学”的起源地,自古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医学大家,并开创了利用诊所(侣山堂)进行讲学、传授医学知识之先河。而今汇集优秀中医人才的特色名医馆、门诊部、社区医院虽遍布杭州,但因以门诊为主,环境比较小,学校基本上不把这些“小资源”纳入实践基地。这些“不利因素”也正符合了留学生教育特点。我们广寻合作,先后与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桐君堂、张同泰、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医院等各特色医馆、门诊部建立教学合作;加上学校附属医院在内,目前已经为留学生临床教学创设了20多家实践基地,2008年学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为“中医药国际临床合作基地”。在本科中后期,我们充分利用我校优势学科,开设名师特色讲座,比如:方剂配伍学,中医药辨治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的研究,舌象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九宫针法,穴位注射、针灸减肥等。随着报考中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留学生人数的增多,我们联合校研究生会,共同举办系列考前辅导和讲座,受到了留学生热烈欢迎,提高了考试成功率。
4组建“一体两翼”教学团队
通过构建以学校教师为教学主体,以退休教师或校外名医为教学指导,以在校研究生为教学辅导的“多对一”或“多对多”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体两翼”教学团队。既满足了小班化和个性化的留学生教育需求,同时也缓解了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现状,弥补了教授没时间指导学生的遗憾,解决了师生语言交流障碍、师资不足等系列问题。此外,该教学模式不仅为留学生创造了“跟名师、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机会,而且为留学生与中国研究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其提高学习成绩。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留学生是文化休克的一大群体。文化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首次将这种现象定义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5]。文化休克一般会经历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和适应期而呈现一个U型曲线。围绕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建立了“语言伴侣(简称语伴)”制度,并开设了“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学”课程。Ward的研究[6]表明:有当地朋友的旅居者适应问题比较少,满意度与心理幸福感比较高,将当地人关系的满意度与外国学生的整体满意度联系在一起,包括学业和非学业方面的满意度。在跨文化适应的最初阶段,生活变化的数量最高,适应资源最少,这个时候的适应水平最差。我们于2010年在与日本合作举办的针推本科班中试行语伴活动,由我校外国语学院挑选英语专业选修日语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在日方学生到校报到伊始就结对,每周在固定时间、地点交流,中国学生辅导日本学生汉语,日本学生则帮助中国学生提高日语口语。2年多的实践表明:中日学生不仅互相提高了外语水平,对日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留学开始阶段,就有了一位甚至几位中国朋友,这对于缓解留学生焦虑,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10
大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周易》是我国的哲学性巨著,几千年来,其原理渗透于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科学、思想等各个领城,堪称“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亦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我国自古就有“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之说,其“同”的是认识事物之基础,如阴阳变化之理;其“通”的为看待事物之方法,如整体观、恒动观。确切的说,即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是在吸取了易学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和象数思维模式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言习医如不研易,犹无根之木不得昌茂。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附翼·医易义》则有云:“是以《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
纵观《周易》全书,其对中医学理论有较深远影响的,是结合有三才论思想的阴阳理论;而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故本文主要就三义来简要阐述《周易》对中医学阴阳理论的影响。
1“简易”之于中医阴阳
“简易”指的是天地自然的法则简朴平易,调护阴阳则是中医诊治疾病最简朴亦是最根本之原则。
《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道”即指宇宙的基本规律,此规律由阴阳构成。《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简要地指出了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外乎“阴”“阳”二字。成书年代较晚于《周易》的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吸取其思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同样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来表明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同样禀受阴阳二气而生,阴阳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元素。根据阴阳分布的不同,中医在认识人体时,将五脏六腑分属阴阳,经络亦有阴阳之别。同时,疾病的产生同样需责之于阴阳之变化,阴阳不相协调,则疾病产生,阴阳离散,则形消神灭。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基于以上论述,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为调护阴阳,其最大目标则是将人体调整到一个阴阳调和的平衡状态。《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医家将此至简至要之理进行发挥,在诊断疾病时则将阴阳作为八纲的总纲,其将一切疾病性质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另外六纲则分别从属阴阳,即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又将机体不同的病理表现归于阴阳,如多言为阳,无声为阴,脉浮大滑数者皆阳,沉微细涩者皆阴;而在治疗上,中医根据其时阴阳的状态,选择相应偏性的药物〈药物的偏性由阴阳所化,故亦有阴阳之分)或采取适宜的手法以调之。因而,张介宾在所著《景岳全书·传忠录上》中道:“医道虽繁,而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
2“变易”之于中医阴阳
“变易”则是指世间万事均处于一种绝对变化、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中,中医同样重视阴阳衡动论。
《周易"系辞上》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强调阴阳相易才能化生万物。宋代周敦颐则在《太极图说》中具体阐释道:“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生焉。阴变阳合……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中医将此观点引申至生理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关键在于正常的“运动不息”,例如阴气滞浊,主降,阳气轻清,主升,故人体之气清升浊降,以达到机体气血充盈、精力旺盛的状态。因此,中医所追求的“阴平阳秘”指的是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是人体自身、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绝非一成不变。
在病理上,与《易·坤文言》中“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相似的,中医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认为疾病的产生在于阴阳二气间运动的失衡,如阳气不升反降则病飧泄,阴气居上不下则生瞋胀。此外,由于阴阳消长、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运动变化,疾病产生后同样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当中,如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因此在不同的影响因素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相同疾病所表现之症状亦有所异,故在治疗上,中医提倡采用动态思维,讲究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因而常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案例。
3“不易”之于中医阴阳
“不易”是指尽管万物衡动不居,但其变化有其必然准则可循,即存在一个共同的变化规律,如日之东升西落,如水之潮起潮落。《周易》以最简单的阳爻(—)和阴爻〈- -〉为符号,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中医则将其发挥,总结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逆顺、阴阳离合、阴阳交争、阴阳转化等一系列规律,并用以概括医学现象、成为医学理论。这些规律为中医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操作思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在养生保健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指出保持人体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即可健康、长寿。
此外,中医之“不易”尚体现于周期性上。《易·系辞上》曰:“往来不穷,谓之通,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相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中医则认为,四季阴阳消长,主气有异,故主病不同,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针刺上则言“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冬刺井”,如此循环,一日亦如四季。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