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旅游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旅游的优势

篇1

2095-3283(2015)12-0055-03

一、相关概念阐释

1.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是借助举办会议、研讨、论坛、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和招商会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洽谈经贸合作、沟通信息、观光旅游及进行文化交流,带动交通、旅游和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从旅游产品角度分析,会展旅游是在城市框架支撑下,以会展业和旅游业的有效互动为基础,把会议展览作为主要吸引物,依托旅游资源,吸引会展参与者前往会展举办地通过吃、住、行、游、娱、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获取一定收益,同时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

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将云计算、物联网、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于旅游体验、产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等方面,把旅游物理资源、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并服务于公众、企业和政府的面向未来的全新旅游形态。智慧旅游的本质是通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来看,它以通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高标准的工业设计和制造工艺,经过有针对性的开发,为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提供一个应用新型服务及产品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从应用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运用智能技术将旅游服务、改善旅游体验、优化旅游资源、完善行业行政监管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创新型应用集群。

二、大连发展会展旅游业的优势

1.旅游交通条件优越

大连是东北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中国东北地区的会展中心,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航线总数达163条,与8个国家、2个地区的89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大连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往来关系,开辟了75条集装箱国际航线,是中国主要集装箱海铁联运和海上中转港口之一。大连优越的旅游交通环境推动了大连会展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给大连会展旅游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

大连城市环境绝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之称,并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使其拥有美丽的滨海风光、独特的广场文化和时尚浪漫的城市风格等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3.具有丰富的办展经验

1996年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一期工程落成,标志着大连会展业正式起步。大连会展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1996―2000年短短四年间,培育出十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专业性国际展会。近年来,大连会展业着力于会展品牌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了“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及信息服务交易会” “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大连国际工业展览会”“大连国际汽车展览会”等一系列品牌展会。大连也多次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会展新锐城市”“中国会展城市最佳管理奖”“中国会展业会展城市最佳办展环境奖”“中国会展业十佳会展城市”等称号。

4.基础设施完善

大连目前拥有不同规模的展览场馆5个,室内展览面积127900平方米。作为大连主要承办展会的世界博览广场与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位置相邻,共同坐落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大连星海金融商务区。其中,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是集展览、会议、旅游、餐饮和商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展馆,配套设施完全采用智能化管理,功能齐全。在会议场馆方面,2012年12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大连最大的会议中心,座落在大连东港商务区,占地面积4.3公顷,总建筑面积14.68万平方米,共有大小会议室34个,能够满足20人―2600人不同规模的会议、宴会、演出、新品和公司活动等多功能服务需求。

5.会展经济快速发展

1996年以来,大连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会展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大连市共举办展会92个,展出面积107万平方米。2014年大连举办各类展览会95个,全年展出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展会数量和展出面积都略高于2013年。目前,在会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连会展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呈快速发展趋势。2007年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成功举办后,使大连会议产业的层次大幅提升。截至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已在大连连续举办4届,大连酒店、交通、电信等相关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快速提高,加快了大连与国际会议经济接轨的步伐。

6.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

对于大连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大连政府一直给予有力的扶持。2010年,大连首次将会议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2月,大连确定“以东港中央商务区、星海湾会展商务区、普湾新区国际会展城、小窑湾商务区为核心,积极承办大型高端国际会议,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的目标,大力发展会议经济和展会经济。同时,大连市政府一直保持与国际会展名城的合作,积极对外宣传并着力打造大连的国际化会展旅游城市形象,显示出大连政府对会展旅游经济的高度重视。

三、大连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会展旅游品牌建设滞后

近年来,大连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展会存在主题雷同、缺乏创新、展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目前,大连品牌展会都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也能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但存在服务单一、互动性不强、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大连会展品牌对发展智慧旅游的条件利用不充分,通过“互联网+”模式加强展会信息服务功能的意识薄弱,使得大连会展旅游品牌信息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吸引力和影响力降低,使大连会展旅游的规模化和市场化道路阻碍重重。

2.综合配套服务落后

大连的城市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会展旅游相关产业发展良好,并且早已开始了“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大连旅游服务资源,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旨在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安全放心、质优价廉的智慧旅游服务,同时带动大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大连的展览会或是会议将参展商、观众和与会者推向旅行社、酒店、商场和航空公司等服务企业时,相关企业往往被动接待,没有体现出会展服务企业应有的行业敏感性和主动性,缺乏对智慧旅游平台的重视,企业与企业、行业与行业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导致会展旅游配套服务跟不上,这直接影响到会展旅游中游客的消费范围和消费水平,从而最终影响到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

3.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大连市政府虽然就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至今未出台关于会展旅游的法律法规,导致有关部门对办展资格审批、展会质量监管、参展商诚信度调查等工作力不从心。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正确引导,出现举报和反馈渠道不畅通,以及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进而出现监管漏洞。拥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现代化监管模式,排除各种不正当干扰和竞争,是会展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4.缺乏会展旅游专业人才

大连拥有25所高校,其中不乏像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的院校。据调查,截至目前,大连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只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一所,会展专业毕业生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会展专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少、培训费用高,使得大连一直未能有效开展会展资格认证培训。会展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大连智慧旅游建设和会展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加快大连会展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发专业会展APP,创新会展旅游信息服务

目前,“互联网+”模式逐渐在各个行业开启,会展品牌同样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进而提升影响力。展会活动参加者有五个基本需求:了解市场信息、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结识业内人士、达成交易和寻求合作机会,这五个需求都要求获取有效的信息。而展会主办方的目标则是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有效信息和建立高效率信息传递渠道。传统的展会模式对信息的传递能力有限,使展会作为信息传递平台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进而使展会质量大打折扣,失去对展会参与者的吸引力,降低展会的影响力。

APP具有便携、使用普遍和多媒体的特点,进行信息交流时可中断或留存,信息传播时空范围大。开发会展APP,利用其信息集散功能和沟通拓展功能,可以实现展会现场线上线下双层沟通,弥补展会现场信息传递有限的缺陷,提高办展质量。另一方面,在展前和展后可以利用APP了解客户具体需求,维持客户关系,推送展会有关信息等,展会活动的效益将不局限于展会期间,展会影响力会持续扩大。大连会展旅游品牌要做大做强,不仅要创新展会主题,还要利用互联网创新成果,开发专业会展APP,在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优势,创新展会服务,提高展会质量及参展满意度,提升大连会展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

2.充分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会展旅游配套服务水平

大连自2011年申请成为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后,就开始启动“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针对会展旅游配套服务落后问题,除加强与有关企业合作之外,更应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并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添加会展旅游模块,通过数据共享,加强会展场馆、旅行社、酒店、景点、票务、文化娱乐和支付等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操作效率。同时,通过智能终端对游客进行精准营销,并重点加强票务、支付和预定等电子商务方面的互动服务。通过智慧平台和智能终端,积极引导游客进行游览观光、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消费,既能够增加相关企业的收益,又有助于提升会展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促进会展旅游业发展。

3.完善会展旅游法律法规,实现监管智慧化

大连会展旅游市场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使其健康发展,首先要将其纳入法制轨道,其次需要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智慧平台的建设,建立基于政府背景的智慧化共享体系,一方面游客通过外网可以共享会展、旅游和酒店等会展旅游相关企业及工商、从业许可等信息,另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网络窗口对参会参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违规现象及时进行举报。政府可利用智慧平台进行审批和备案等工作,既可节省办公成本,又可提高办公效率。

篇2

关键词:智慧旅游 现代服务业 对策

当前,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旅行出游已经慢慢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开始看重其内涵和品质,游客们不再满足以前的走马观花,开始享受旅游所带来的整体感观,开始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到旅行休闲当中,享受这两者相融合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与乐趣。智慧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就是符合了这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也代表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在我国“十二五”规划阶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2009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到了“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2010年,我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鼓励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环保和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重点。[2]国家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试点工作,2012年温州市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从而使智慧旅游建设成为温州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经的发展路径。

一、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现状分析

温州,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国家A级以上旅游区有1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5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2处,另外,市县级景区合计有30余处,风景区陆域总面积达2279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20%,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可以说,温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智慧旅游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智慧旅游。2013年在《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上指出“积极推动智慧旅游试点工作,完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规划,筹建旅游信息管控中心” [3] 。2014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中提到“把旅游休闲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来抓,深化智慧旅游试点,发展新型旅游业态。” [4]目前,温州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共同组建温州旅游信息中心。例如,向游客提供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114查询热线,实现电话订票和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逐步实现景区数字化,对景区道路与车辆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并对景区的游客提供“吃住行”一条龙信息服务;构建“移动一卡通”业务平台,满足温州市民出行和消费的便利需求;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平台,专设智慧旅游频道,实现线上线下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包装销售。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温州市首批35个智慧旅游体验点已基本建成,部分景区的手机导游APP也已正式投入使用。鹿城区、楠溪江、洞头等旅游景区和温州国旅、海外等旅行社全面启动全省首批智慧试点单位建设,例如,楠溪江推出了景区APP、景区无线WIFI覆盖等服务;洞头智慧旅游岛项目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2014年11月27日,全国部分省市旅游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温州举行,国家旅游局在会上充分肯定了温州智慧旅游试点工作。

二、温州市智慧旅游发展瓶颈分析

(一)温州市旅游行业信息化体制不完整

现代旅游是一种强调客户体验的全方位旅游,包括吃、住、行等各个方面,旅游角色包括游客、旅游企业和监督管理部门等。由于行业类别不同、各个部门发展阶段不同,使得这些实体旅游组织已经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信息化体系和服务平台,而这些不同的信息平台承载的服务是相差极大的,导致各种信息相对独立,无法有效汇总。以温州市旅游行业为例,由于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划分不清楚,存在着“多头共管,责任不清”的模糊空间,从而造成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了旅游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分布不均衡,难以形成符合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管理信息体系。如何降低旅游信息化和智能化投入建设成本,如何通过“统一标准、资源共享”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这是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难点之一。

(二)智慧旅游相关人才匮乏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建设,政府的办事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从整体上来看,管理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存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原有的思想和意识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业务处理方式上。如何转变观念,培养信息化管理的意识,丰富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温州,专业人才欠缺一直是阻碍整个旅游行业发展的巨大屏障。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来说,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关人才除了需要熟悉旅游行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化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我们有些地方高校尚未意识到智慧旅游行业的市场前景,还没有开设相应培训机构和课程,也没有相应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而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行业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优化温州市智慧旅游整体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如今,温州智慧旅游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化建设整合相对落后、人才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解决。

(一)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构造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

智慧旅游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围绕旅游各个环节,对不同角色进行服务。这些角色之间又存在着各种联动关系,需要有一个纽带将他们联结起来,建设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就符合了该目标。在这个平台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对旅游行业进行规范性管理,提高应急事件响应速度,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经营者们可以通过共享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游客除了获取旅游信息外,还能明了旅游中的增值服务和后续的服务保障,享受旅游的整体过程。这些都有效地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品质和内涵,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智慧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温州市智慧旅游管理综合平台应该是集信息汇总、资源整合、咨询服务、金融结算、产品包装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应该体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服务、云计算存储、物联网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旅游行业协同发展的综合趋势。依托该平台,可以衍生多种应用,提供各种旅游服务:如酒店预订服务、订票订餐服务、智能导游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天气情况预测等。使我们游客和旅游企业除了能感受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捷,还能体会到真正“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并且促使旅游信息渠道变得通畅,信息分布变得均衡,有利于形成符合温州市旅游行业全局发展的综合管理体系。

(二)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旅游信息化服务队伍,切实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质量

当前,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还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谁先拥有高科技技术人才、现代化管理人才,谁就能在不断发展的智慧旅游建设中占据优势。为此,温州旅游管理部门可以积极探索与温州本地高校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关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探讨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了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旅游企业也可以主动地和高校联手合作,培养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努力做到“培养好人,还要留得住人”。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智慧旅游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和技能,使其尽快适应旅游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温州市智慧旅游建设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应该随着新兴科技高速发展、行业结构持续调整以及用户对于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做出调整和完善,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智能化、现代化的旅游城市。同时,我们要不断对智慧旅游建设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为温州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EB/OL]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EB/OL]

[3]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4]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14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EB/OL]

篇3

关键词:体验经济;智慧旅游;盐城

一、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被称为旅游业的,它是一种融合了通信与信息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服务于游客、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智慧旅游,让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实现以往看来遥不可及的精确、简约、浪漫的旅游。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旅游主题定为“智慧旅游年”,引导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旅游在中国方兴未艾,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智慧旅游这个名词出现不过几年,却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有望成为第三产业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另一方面,旅游者数量不断上升,对旅游体验的质量要求变高,而智慧旅游建设能够改善当前状况。本文以盐城为例,论述了如何在具体的城市中发展智慧旅游,对于类似的城市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二、智慧旅游与体验经济的结合点

构建智慧旅游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从旅游者的角度讲,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

旅游的核心模式,就是以时间和物质的资源换取精神的收获和满足。所谓好的旅行,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将资源的效应最优化,并获取最符合旅游者期望的满足感。借助智慧旅游,自助游游客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安排自己的全部行程,完成从设计旅游行程、获取详细的旅游咨讯、享受线上预定服务、电子地图查询、虚拟现实体验到分享旅游经历的全过程,获取全程的数字旅游新体验。也就是说,借助科技的力量带给游客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游客体验是智慧旅游核心价值的所在,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正开始注重改善其旅游吸引物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体验。在旅游城市中,旅游者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能创造自我体验的互动者,具有双向旅游信息传播特征。游客间互动现象广泛存在于旅游服务接触当中,游客间的交互关系极大影响游客对服务体验的满意度,也会影响到顾客对服务的整体评价。智慧旅游城市不但要注重技术的运用,也应重视整体的旅游氛围的营造,重视旅游城市中用户的现实体验,而网络虚拟社区中其他游客的态度、行为对旅游者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应以旅游中的参与为前提,以消费体验为核心。

三、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一)盐城旅游发展总体现状

盐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生态独特、资源丰富的城市,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拥有全省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沿海滩涂、最广的海域面积,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

旅游经济方面,全市现拥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60多家,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家,AAA级景区8家,AA级景区2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1家;现有星级旅游饭店5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8家;现有旅行社134家,其中具有出境组团资格的旅行社7家。

盐城旅游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2014年曾先后荣获“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2014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等荣誉,2014年盐城实现旅游总收入201.05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列全省第二;接待游客2 018.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境外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61.9%,增幅全省第一。

(二)盐城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1.2011年,“智慧盐城”平台体系搭建

“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为政府、企业乃至个人开展创新的实用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创造优质的创业服务环境。“智慧盐城”门户作为“智慧江苏”门户13个市分站当中的一个重要分站,其本身不是一个网站,而是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搭建的开放应用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平台。“智慧盐城”门户突破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范畴,全网覆盖,持续为盐城政府、市民、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盐城已正式启动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盐城从2012年开始启动智慧旅游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盐城智慧旅游手机游客助手和触摸屏系统。本项目由盐城市旅游局出资,盐城电信承建开发,包含智慧旅游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采用固网和天翼3G网络双重保险传输,有效满足客户端信息快速查询、视频查看、手机购物、宾馆预订等大数据量应用,手机客户端软件、多媒体触摸屏系统及门户网站,市民和游客可免费使用。

项目中的手机游客助手和旅游触摸屏功能十分强大,整合了盐城市优化分散的景点、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资源,设置了盐城印象、旅游资讯、景点荟萃、美食分享、宾馆住宿、交通指南、快乐购物、娱乐休闲以及个等九大一级菜单和影像盐城等等36个二级、三级子栏目,涵盖了“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海量信息,内容全面丰富。同时为方便外地游客实时查询,对交通、旅游百科、天气预报等相关数据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智慧分析。手机游客助手可通过PC、天翼智能手机、PAD等各类终端进行使用,安卓、IOS(苹果)等版本,多屏融合,充分展现了“游客体验至上”服务理念。

3.政府重视,编制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策应“智慧盐城建设”,探索具有盐城特色的智慧旅游建设之路,盐城市旅游部门依托专业机构编制《盐城市智慧旅游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为盐城智慧旅游发展建立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该规划总体结构合理,内容体系完整,符合盐城旅游发展实际,特别是针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两大智慧旅游建设主体,提出了营销、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和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盐城旅游营销节节升高

从2012年开始,作为盐城旅游形象宣传的微电影《盐城之恋》《鹤舞盐城》先后上映,一经推出就获得国内外游客的热情关注和广泛好评,其中《盐城之恋》荣膺“2012中国旅游宣传片TOP10”。

2014年“轻松点击、畅游盐城”智慧旅游项目荣获全国智慧旅游优秀案例、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景区”项目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案例。

2015年,盐城旅游与人民网旅游频道达成年度战略合作,盐城利用人民旅游优势平台全面宣传推广盐城旅游城市形象,让更多国内外人士关注盐城、走进盐城、支持盐城。

2015年1月起,盐城在央视黄金栏目强势推出了《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旅游形象宣传片,该片全面展现以绿色湿地、红色铁军、白色海盐和蓝色海港构建的盐城“四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美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引起了海内外游客对盐城旅游的高度关注。

5.“盐城旅游一卡通”

“盐城旅游一卡通”是由盐城市旅游局与南京银行共同推出的金融银联IC卡。此卡将囊括全市代表旅游景区、酒店等优势资源,惠及市民。不管是自助还是跟团,游客们都可利用本卡享受旅游、金融、信息等多项增值服务,此举让盐城广大市民更加深切感受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附加值、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四、盐城智慧旅游发展思路

智慧旅游城市的总体架构一般由一个平台、若干支撑体系以及相应的基础环境构成。一个平台是指智慧旅游城市平台。支撑体系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游客使用的智慧旅游介质。

智慧旅游依托智能旅游的技术基础,凭借先进的智能化手段,将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科技信息革命的成果注入旅游者服务中去,智慧旅游强调以人的需求为主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技的最先进、最尖端、最智能。智慧旅游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始终,从旅游需求的产生到旅游实践,再到旅游心情的分享。

(一)出发前,满足旅游者对旅游信息需求的服务

智慧旅游在旅游需求方面,站在旅游者的角度,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抓住旅游需求阶段旅游者的心理,做好主动推介。一方面,旅游者对于旅游信息的需求不仅量大、样多,而且对于旅游信息质量要求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得到这些旅游信息,做好旅游购买决策的同时,希望能直接进行线上旅游产品的预定和购买,实现一站式服务。

鉴于此,盐城市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主管部门,除了坚持以满足和服务游客体验为高端目标,形成系统的智慧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并以此加快和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此外,还必须通过政策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和技术力量参与到“盐城智慧旅游”中来,引导和扶持社会企业以市场经营的方式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二)旅途中,满足游客所需要的智慧服务

对于旅游中的游客而言,智慧旅游可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贴心旅游接待服务。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位移的必要条件,对于旅游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盐城已经有了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但在自驾游出行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旅游景区是游客旅游的核心目标。2014年,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优秀项目”称号。作为盐城地区首个数字化景区,大丰荷兰花海智慧旅游运用了时下最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为景区提供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体验,真正实现让游客一站式畅享花海,让景区全程智能化管理。盐城应逐步在其它景区推进智能旅游项目。

(三)旅途中与旅行后,游客所需要的分享

智慧旅游在为旅游者提供“全程式”旅游服务的同时,也为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分享提供了更广阔、更安全、及时的途径。翔实可靠的旅游记录不仅是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和帮助。盐城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网站建设,鼓励广大驴友以博客、微博等形式分享旅游体验,使更多的潜在旅游者变成现实的旅游者。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权益可能会受到威胁和破坏,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旅游监管与投诉处理机制。将旅游者的体验反馈给旅游供应商,以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总之,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依托“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这一模式来支撑。智慧旅游作为行业大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意志,它并不是某一部门或组织的力量所能覆盖的。应平衡好政府、企业、游客三者之间的产业链关系,促使生态、社会等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思思.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篇5

关键词:智慧旅游;县域旅游;五位一体;栾川模式;旅游云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149-03

景区经营权管理实践、县域旅游模式以及智慧旅游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点。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比较多,如阎友兵研究了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制度安排;郭淳凡研究了景区经营权转让下旅游资源开发激励约束契约设计。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2010年以前,与当时经营权管理的实践主要是转让相一致。而针对2010年后出现的景区回购潮,却没有相关正式研究论文出现。对县域旅游模式的研究也比较多,重要的如钟睿研究了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莫艳恺研究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综合评价,但这些研究大多数以总结模式或者对模式进行比较,没有研究县域旅游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模式。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将智慧旅游作为方法和基础来开展其他研究,如刘俊梅研究了基于智慧旅游的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李萌研究了基于智慧旅游的公共服务机制创新,目前尚缺乏将县域旅游模式与智慧旅游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景区经营权管理实践的新发展,对栾川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演变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推出了一种新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即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本文的研究将对我国景区回购的实践、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和县域智慧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县域旅游模式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理论演变

在县域旅游的发展上,河南省栾川县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由此总结出来的县域旅游发展理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05年,栾川模式和宁波经验、焦作现象并称中国发展旅游的“三大模式”。在此基础上,2012年栾川县又正式提出打造“全景栾川”的理念。目前,借势“美丽中国”、“美丽中原”,栾川启动了“全景栾川”升级创新实践,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县域旅游发展理论与“全景栾川”理念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发展、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本文将这种模式称为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该模式将使“栾川模式”继续引领我国第四代旅游、第三代县域经济发展,为我国县域旅游二次创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

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是“全景栾川”理念的深化,是栾川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是景区经营权的回购,基础是智慧旅游体系,核心内容是“五位一体”管理、“全域”发展和“五位一体”融资、全域智慧旅游。“五位一体”管理是指通过“五个统一”实现打造一个品牌的目标。“全域”发展是指“全县域、全部门、全要素、全产业、全过程”的全面统筹、全面发展。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重点围绕“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品牌打造”两大核心任务,通过县域对部门、产业、过程、要素的统筹以及“五位”的一体化运作,使县域旅游实现从县域发展模式到县域生活方式的转变。

基于智慧旅游的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是对栾川模式和“全景栾川”的继承和发扬,与栾川模式和“全景栾川”一脉相承,是适合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县域旅游新模式。

二、模式的基础――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

(一)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

智慧旅游建设体系是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的基础。智慧旅游助力栾川县域旅游的发展,助力栾川“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的实践和成功。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基础是县域旅游云平台,核心建设内容为“一个网络、四个平台、四个旅游云应用和八个智慧旅游业态”。

(二)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基础――县域旅游云平台

县域旅游云平台是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基础。完整和理想的旅游云平台包括各个旅游相关行业、各个相关部门和环节、各个地区旅游业和各时段旅游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是一个多维的云旅游体系。这样一个多维云旅游体系是理想状态下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搭建旅游云平台必须引入产业组织领域中的模块化理论。我们可以先搭建行业旅游云模块,如搭建酒店旅游云模块、旅行社旅游云模块、景区旅游云模块、交通旅游云模块等。这些旅游云模块具有独立性,可以独立设计、独立运行和不断地创新。下级旅游云系统通过重构有机整合到上级旅游云系统中,提供可动态调配和平滑扩展的计算、存储、通信能力来支撑旅游云服务,最终实现分旅游云到旅游云。

县域智慧旅游云平台基础信息包括景区的卫星定位、名称、简介、停车场、附近加油站、旅游内容、门票、交通、附近的金融网点等近百项,涵盖旅游过程的方方面面。建立常态化的信息采集、审核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与公安、国土、交通、气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对游客的信息服务质量。

(三)县域智慧旅游建设体系的核心内容

1.一个网络,即智慧网络建设

通过城市无线宽带网、有线宽带网和物联网的建设,为游客打造一座无缝全覆盖的“网络城”。推进城市公共区域、游客集散场所、交通枢纽等区域的无线WIFI网络建设;3A级以上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主要观赏点无线网络覆盖;星级酒店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旅游商品企业、餐饮企业无线网络覆盖。

2.四个平台

一是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包括智慧旅游资讯、景区导航、景点导览、投诉救助、入境关怀、订购酒店等在内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体系。二是智慧旅游综合监管平台。建立包含基于网络和云数据分析的行业管理、行业统计、质量监控、旅游投诉等系统。建立并在全县旅游行业、旅游管理部门推广使用智慧旅游信息指挥系统、旅游客流动态监测系统、旅游统计预报预测系统、旅游诚信系统、旅游团队监管系统、旅游导游调度系统、旅游从业人员网络培训系统、旅游电子政务系统等子系统,逐步实现全行业智能精准高效管理目标。三是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知名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激烈,触角和攻防重点已经向二、三线城市延伸,最终县域旅游将成为知名旅游电商角逐的主要舞台。县域智慧旅游要以打造区域性旅游电子商务中心为目标,促进信息整合、资源整合,整合县域旅游产品与携程、途牛、驴妈妈、腾讯旅游等旅游电商合作,建立县域旅游网上专区,建立包含面向游客的网络预订、商品交易、金融支付等系统,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服务外包、商务洽谈、项目招标等系统,重点打造土特产品和乡村游品牌。四是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平台。建立包含基于游客查询痕迹分析的目的地智能旅游推荐、基于游客指令分析的目的地智能旅游设计和“一站式”城市旅游综合推介的系统。

3.四个旅游云应用

一是智慧旅游入境关怀系统。通过政府协调,积极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协商,力争实现入境关怀旅游欢迎短信发送常态化,为广大游客提供直观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二是旅游指南手机APP。开发基于旅游云平台的县域旅游指南手机APP,完善提升各项功能,增加景区视频接入、移动支付、客流信息查看、导览、语音讲解等功能,丰富服务信息,为旅游企业形象展示、宣传、销售、电子商务等提供移动平台。三是景区动态客流监测项目。在县域3A级以上景区布设客流监测摄像头,实现对主要景区接待游客的精准流量统计。通过该系统的建设为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客流引导、精准营销和旅游秩序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四是导游助手。导游助手是一种集旅行社办公应用和手机客户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旅行社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实现导游管理,而导游也可以通过系统轻松带团。同时,电子地图、目的地旅游资讯、航班时刻以及实时天气查询等都能帮助导游做好工作。

4.八个智慧旅游业态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餐饮、智慧旅游购物、智慧乡村旅游、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娱乐八个智慧旅游业态觳,在旅游景区重点推进无线WIFI网络覆盖、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停车场、智能门禁、自助导览、电子商务等系统建设;酒店重点推进以客房多媒体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智慧酒店建设;旅行社重点推广团队电子行程单、导游助手、电子商务系统。

三、模式的实现途径――景区回购

旅游景区经营权管理在实践中经过了两个阶段,一是景区经营权流转,二是景区经营权的回购。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景区经营权流转的探索。景区经营权流转的原因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景区的开发。景区经营权流转从根本上解决了旅游开发的资金问题。但景区私营化的弊端很多,而大旅游、一体化经营、统一营销、打造县域大旅游品牌成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于是从2008年开始,许多地方出现了旅游景区政府回购潮。栾川县景区回购步骤如下。

(一)确定景区回购范围

前期开展旅游资源调查、景区发展经营状况调查,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确定资源整合、景区回购范围。经过调研确定先期回购4个景区,分别是鸡冠洞景区、老君山景区、养子沟景区、伏牛山滑雪场。这4个景区可以形成景观类型完整、旅游产品体系健全的“山-洞-沟-休闲度假”的大旅游格局。

(二)成立景区回购机构

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四套班子有关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北伏牛山――大栾川旅游资源整合、景区回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综合协调组、注册登记组、整合洽谈组、接收运营组、督查督办组,具体负责资源整合各项工作任务。

(三)景区资产评估审计

在资源整合、景区回购指挥部的组织和领导下,由旅游、财政、审计、文物、高校、景区所在乡镇等单位组成评估组进驻景区,对旅游资源、景区前期投入、景区品牌价值等开展评估工作。经过对栾川各景区资产评估的适宜性分析,发现折现现金流量法是适合其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

(四)资产重构

由栾川县政府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栾川旅游投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4个景区以景区资产和品牌入股总公司。其资产总额为25亿元,拥有4个景区的完全股权。公司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栾川县政府拥有鸡冠洞景区100%股份,占总公司股份的28%。栾川县政府再投入现金5.75亿元,购买总公司23%的股权,占总公司资产的51%,总资产为12.75亿元。栾川沪七矿业公司、养子沟旅游公司和栾川龙沟钼矿公司将得到5.75亿元的股份出售资金,分别占总公司21.78%,9.53%和17.69%的股权。

栾川县政府占总公司股份的51%,现金投入5.75亿元。对总公司有绝对控股权,融资最少,能发挥相关企业、景区原管理机构的主观能动性和经营积极性。

(五)景区接管

回购完成后,开展景区接管工作。景区交接时,可以暂时保留各景区原来的管理团队及营销团队,有利于市场顺利过渡。景区交接后要招贤纳聘,依托专业化人才,依照市场规律进行管理、运作。

四、模式的核心内容

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五位一体”管理、“全域”和“五位一体”融资模式、全域智慧旅游。

(一)“五位一体”管理

“五位一体”管理是指通过“五个统一”实现打造一个品牌的目标。“五个统一”包括“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营销”。

(二)“全域”发展

“全域”发展是指“全县域、全部门、全要素、全产业、全过程”的全面统筹、全面发展。全县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从栾川发展模式到栾川生活方式,实现栾川旅游的升级换代:从纯旅游发展的“栾川模式”到一种生活方式“乐活栾川”。

(三)“五位一体”融资模式

栾川县政府可以采用“五位一体”模式进行融资。“五位一体”融资模式的内容是旅游局整合各类政策性资金,进行贴息和补助;栾川县政府出台减免税费、补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优惠政策和“一站式”便捷服务,金融机构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资金,担保公司对项目贷款提供担保,业主对项目进行具体开发。栾川县政府先期出资1亿元注册成立“栾川旅游投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4个景区以景区资产和品牌入股总公司。栾川县政府通过“五位一体”模式融资5.75亿元,补偿其他景区股权。栾川县政府占总公司股份的51%,对总公司有绝对控股权。

(四)全域智慧旅游

全域智慧旅游指全县域智慧旅游硬件建设,营造智慧旅游环境;全领域、全业态打造智慧旅游典范,融汇旅游要素,智慧旅游运营;全社会参与智慧旅游发展,形成智慧旅游发展氛围;全民共享智慧旅游成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县域旅游“五位一体”全域发展模式,是对原有县域旅游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从而产生新的模式。本文首次将县域旅游模式与智慧旅游相结合进行研究,指出智慧旅游建设体系是县域旅游新模式的基础,同时对经营权的回购进行了探讨,对我国县域旅游的发展,对县域智慧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篇6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均收入水平飞速猛涨,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得中国居民旅游的热情高涨,用于旅游消费的开支日益增多。而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加,传统的旅游模式、雷同的旅游景区让旅游者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如今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日趋个性化,过去热门的团体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散客游、自助游等模式日益受到追捧,旅游者开始热衷于借助现代信息手段自己规划旅游行程,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标志着智慧旅游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热点。

景德镇作为中外闻名的瓷都,四大古镇之一,有着长达 1700 余年的制瓷历史,是国务院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园林城市、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城市、魅力城市,2015更是入选中国景区国际影响力20强之一。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景德镇旅游业发展迅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2015年景德镇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达311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境外旅游人数42.47万人次,增长14.9%。旅游总收入261.32亿元,增长30.1%;其中,旅游创汇1.64亿美元,增长19.9%。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但是景德镇旅游业在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上还是相对滞后的,这将牵制景德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智慧旅游”是一种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而旅游服务是为了实现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与服务的组合,是旅游者从离家开始到结束旅游回家过程中,为其提供的娱乐、休息、餐饮、行动等各种服务的总和。所以本文将从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出发,对景德镇旅游业智慧化发展现状做出逐一分析。

一、吃

景德镇在“吃”方面颇具特色,尤其是一些小吃,比如冷粉、碱水粑,饺子粑,麻糍等,就算是在江西其他地方也是没有的。但是在饭店布局上却没有统一的规划,特色小吃店分布也较散,缺乏针对游客的特色美食街,许多外地游客找不到正宗的景德镇风味。目前景德镇旅游局已建设完成景德镇旅游网,其资讯版“食在瓷都”这一版块介绍了一些景德镇的特色菜和名点小吃,还推荐了一些代表性的饭店。但是覆盖面不大,一些在本地口碑较好的特色小餐馆没有得到推荐。除此之外,景德镇很多商家也加盟了美团,百度糯米等网站,这些网站也为游客寻找美食提供方便。但是这些网站目标群体较广,没有专门针对旅游者,比如无法帮游客规划在某个旅游线路中的饮食安排,或者是结合不同景区配套推荐一些口碑较好的美食和饭店。而且在智能功能上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饭店预定功能,没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旅游食客评论互动版块等。

另外景德镇的餐饮市场上智慧餐厅的建设也稍显滞后,所谓的“智慧餐厅”是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餐饮店量身打造的智能管理系统,包括客人自主点餐系统、服务呼叫系统、后厨互动系统、前台收银系统、预定排号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目前我市只有几家餐饮企业配备触摸屏点菜、服务呼叫系统、前台收银系统和预定排号系统,这些智能化的功能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也可避免排队时间过长造成旅游食客满意度下降。虽然部分星级酒店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能实现在线预定服务。但大多数的餐饮企业仍是传统模式经营。

二、住

在“住”方面,景德镇的酒店类型多样,囊括各种档次,既有高档的星级酒店,也有经济实惠的快捷连锁酒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农家乐、陶瓷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客栈。而在智慧酒店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以星级酒店为主,智慧酒店是指酒店拥有一套完善的智能化体系,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实现酒店数字信息化服务技术。目前景德镇星级酒店基本已建设完成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取电开关,电脑网络体系,展示体系、互动体系等智能化功能,但在交互视频体系和信息查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仍较为落后。另外,星级酒店和快捷连锁酒店都建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既能起到宣传和导航作用,又能实现在线预定服务,这为游客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中低档次的特色客栈虽然没有专业的微信公众平台,但在如去哪儿、途牛等旅游APP上也能够实现客房预定服务。

三、行

从出入境交通来看,目前我市航空运输方面只有景德镇罗家机场,已有直飞航线六条,以及多个无缝转机航班,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较为便利;陆上运输方面,客车运输主要有3个车站,其中客运中心站班次最多,以省外长途班次为主,景德镇汽车东站和里村短途车站则以省内班线为主,而景德镇开往婺源高铁站的直达班车三个车站都有,班次也较为频密。火车运输方面景德镇较为落后,虽然皖赣线上的列车均经停景德镇站,但车次仍较少,预计2017年底通车的九景衢高铁能给我市旅游带来新机遇。

从境内交通来看,景德镇没有专门的旅游专线公交,智慧交通发展严重滞后。智慧交通是在交通领域中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目前我市公交公司推出“掌上公交”APP,免费提供景德镇公交车的线路查询及实时信息服务,为旅游者出游提供方便,但我市公交电子站牌稀少,景区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极低,城市道路传感终端安装率不高。

从智慧旅行社建设来看,目前景德镇旅游网提到的旅行社有35家,但智慧旅行社系统应用普及率比较低,仅局限于最基础的旅游电子商务,车辆管理调度系统、智能旅游车辆安全信息服务系统和导游通系y等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智慧旅行社平台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大多数中小旅行社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智慧系统的建设。

四、游

“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景德镇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国家级景区14个,其中1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6个3级景区,2个2A级景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要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景区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了,智慧景区是指景区能够通过智能网络对景区地理事物、自然资源、旅游者行为、景区工作人员行迹、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全面、透彻、及时的感知。目前景德镇旅游网已经能实现我市大部分景区的360度全景虚拟游,但主要是图片展示,缺乏文字、视频和声音展现。国家级景区内基本实现免费Wi-Fi覆盖,部分国家级景区建设了专门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比如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等,除了景区简介、景区指南和微博互拥劝婵椋还提供在线预订服务和文化讲堂。但在二维码的虚拟导游系统、基于游客定位的电子语音导游系统、智能门票系统、游客流量监控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仍十分滞后。

五、购

景德镇最主要的旅游产品就是陶瓷,目前我市有数个规模较大的陶瓷市场,比如国贸广场、中国陶瓷城等。也有定期开市的创意集市,比如雕塑瓷厂、陶溪川等。许多陶瓷企业和陶瓷商铺借助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网店,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但是至今我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专门宣传、销售特色旅游产品,实行统一监督和管理。再者,因为陶瓷产品重量大,容易破碎,不易于游客携带,严重影响游客购买陶瓷旅游产品的欲望和选择,使得一些价值较高的、较大型的陶瓷旅游产品难以销售。虽然部分陶瓷商铺有自己固定合作的物流公司,能提供物流服务,承诺保质保量、及时将产品送至游客指定目的地。但因为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物流服务平台,往往时间耗费较长,到目的地要求客户自提,如果有纠纷也找不到投诉途径。

六、娱

篇7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发展 困惑 对策 社会价值

九十年代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已发展成经济热潮,吸引了众多资本。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30余座影视城,还有20多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新建大型影视城正热气腾腾地施工或招商,企业与政府对影视旅游热情不减。但是学术界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却很少。影视旅游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经营管理尚缺少可遵循的模式,不少影视城由于经营不当很快走向衰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的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约有1700多家企业无望收回成本,更有2500亿元巨资被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套牢。国内电影与旅游的合作。在资金运作、经营模式和开发深度等方面尚有潜力可挖,如无锡影视城中欧亚双城已宣告破产,而像“南京影视城”那样“人去楼空”、破烂不堪的拍摄外景在风雨的侵蚀下开始荒废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在这种影视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国影视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今天,对影视旅游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发展影视旅游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的困惑:现状与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两大朝阳产业,特别是传播与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与信息旅游等产业密切关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带动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将传播与文化产业规划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影视业作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迪斯尼、好莱坞、时代华纳、索尼等影视业巨头的年营业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影视业现已成为美、日等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与影视业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上的各大影视巨头都在开发影视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影视旅游,通过影视业来带动其旅游收入。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还有戛纳电影城等,其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收入大大高于其影视制作取得的收入。这不难看出,以影视来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影视,是世界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节目源、观众群体及所占发行放映市场份额来看,影视文化业市场潜力巨大。伴随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影视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影视巨头将纷纷登陆中国。他们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会带动我国影视文化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国影视市场,加快影视市场世界一体化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影视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影视业与旅游、信息、广告策划等相关行业的互动式协作,发挥影视高科技在行业内的应有作用。

然而,当影视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产品单一,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多数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投资巨额的影视城靠的是规模效应,主要的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如一些影视城内,以小池塘代表珠江之水,以模型代替赤壁之战中千万条船只,难以在旅游者心中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游兴。

2、内涵不足,文化缺乏

现代旅游产品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因为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是缺乏生命力的。国内不少影视城在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主题的深化力度存在较大的不足。往往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空间和实践的简单再现,而忽视了对这一历史时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结果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水平。

3、观赏静态,参与不够

影视城主要还是为剧组服务的,较少为旅游者的需求考虑。除了供摄制组拍摄用外,多数时候是闲置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都愿意参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体验型旅游为大众所喜爱。

4、内容平淡,大同小异

影视旅游的发展,让很多的发展商都看到了影视所带来的巨大的旅游收入,各种影视城不断兴建,各地都在抓紧时间吸引剧组的拍摄,但是景区内的旅游设施、旅游景点一般都是为了拍摄而建立的,尤其是各种影视城,大部分都是几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一些建筑小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在同一地域内出现了多家影视城,而且“大同小异”。如很多影视城都有广州街、香港街等。

5、盲目投资,经营不当

由于盲目投资、重复性建设等原因导致我国部分影视城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极差,景观建造粗糙,许多资源大量闲置,使整体环境与文化价值不相符。投资商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影视城30多个。中央电视台就拥有“太湖影视城”、“南海影视城”等。浙江省内与影视拍摄基地相关的就有杭嘉湖古镇系列拍摄基地、宁绍的古迹场所、新昌的山水拍摄基地、舟山的海岛风情基地等。

6、资源受限,服务较差

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六要素的协调发展,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旅游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影视城旅游生活环境容量小,基础设施较差,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业发展。

7、多头管理,盲区并存

影视城的申报事宜归谁管?是国家广电总局,还是国家旅游局。通过调查。影视城的审批不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只有中央电视台筹建的影视基地,才经总局审批。同时,国家旅游局也认为不在他们的职能范围之内。一位负责人说到,如果要附加旅游项目。就找旅游部门:要批土地,就找国土资源部门:要搞文艺演出,就找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总局目前都没有明确管理影视城的职能部门,影视城面临的多头管理局面。反而造成一个管理盲区。”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出路:思考与建设

在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暴露出种种问题,这既要靠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也需要相关经营单位加强市场调研, 主动开发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创新型旅游产品,使我国的影视城旅游走得更快更远。影视城项目的经营管理者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应着重从创新产品、完善服务、深化景区文化内涵等内动力方面下苦功夫,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学术界则应在政策保障、理论支持、决策服务等方面为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外动力。共同构成影视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1、把握时效性,加大宣传

影视旅游经营者应当把握好影视作品热播的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热播影视作品拍摄地,让游客知道有哪些影视作品特别是投资巨大、明星众多的影视作品正在拍摄。可以定期在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信息。让明星和影视作品成为旅游招牌。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要加大宣传。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出版影视旅游地图、宣传图册之类的资料。

2、加强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可以适当地兴建一批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为开展影视旅游提供比较集中的活动空间,增加对影视作品的宽容性。推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对相关工作进行谋划和细化,提升配套能力,为影视旅游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要对影视基地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特色,找准自己位置,实现错位发展。要加强影视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影视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还要做好影视剧的后续宣传工作。提高影视资源的利用率,使影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

3、所在地政府要重视影视作品的拍摄

发展影视旅游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摄制队伍拍摄,这是开发影视旅游的先决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影视作品拍摄对开展影视旅游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对于摄制队伍应该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积极创造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环境宽松的影视拍摄条件。

4、引导控制,经营得当

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影视基地建设的引导控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影视基地的建设数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求报审人提供详尽的开发规划、技术设计、市场论证、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材料,由各地旅游局组成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国家要引寻影视拍摄基地向良性方向发展,影视基地本身要加强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以影视旅游为龙头,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的产业链,如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和制作服务的行业、旅游房地产等。

5、实现影视旅游的软开发

影视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体验经济。是影视走向生活,梦幻与现实逐步结合的产物。旅游者在参观影视基地时,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影视剧的拍摄,甚至还可以有机会充当剧中的角色,这种感受和体验是独到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甘情愿支付更多价钱来换取的。因此。影视拍摄基地应该将文化氛围和旅游体验作为开发重点,否则将无异于其他景区。甚至因为缺少其他景区自然的、文化的天然优势而丧失吸引力。如在影视拍摄基地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

6、全方位扩容影视旅游文化

影视旅游总是具有一定的主题,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开展影视旅游,必须紧随时代潮流。迎合当下的影视剧热播,吃、住、购、娱等紧紧围绕影视主题、剧情展开,安排旅游主题活动和策划项目。并吸纳全球性的娱乐时尚活动,迎合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口味,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以新卖点吸引回头客。如研制与剧情相关的特色食品:营造与剧情相关的住宿环境:开发与剧情相关的旅游商品:策划与剧情有关的娱乐项目等,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7、要定期对游客进行调查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游客的需求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需要不断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游客进行定期的调查。可以了解游客对旅游地整个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从而针对游客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篇8

[关键词]上海会展旅游;旅游者感知;IPA;特征项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46―09

一、引言

当前,中国会展旅游业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并开始逐步直向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积极投身于会展旅游市场建设,对于吸引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展览、奖励旅游的各类节事活动的客人具有极大的潜力。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其发展成果和发展道路对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的举办、2001年APEC会议的召开、2002年国际网球顶级赛事大师杯的开幕、2006年世界特殊奥运会的主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使上海跃入了世界知名的旅游会展城市之列。上海市政府已经将会展旅游业列为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确立了将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会展旅游业依托大都市的资源优势,依靠政府的扶持,将逐渐成为上海新兴的支柱产业。但是,按照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会议协会(ICCA)和国际展览联盟(UFI)的排名,上海与旅游会展强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当今世界各国在会展旅游业方面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除居世界头几位的美、法等.国外,仅在东南亚地区,新家坡、香港等地无论从发展年限,还是技术经验方面都远胜于上海。上海会展业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如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高级会展人才缺乏等等。

本研究在综述有关会展旅游业的中外文献基础上,以中国成熟的会展目的地上海为研究个案,致力于探讨会展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绩效的感知与评价。就理论意义而言,本研究在会展旅游的研究方法上做出有益的尝试,扩展了国内会展旅游研究的深度;从应用价值而言,本研究为会展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依靠会展旅游业吸引旅游者和促进会展旅游业质量提高的公共政策提出了科学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会展旅游研究

1、国外会展旅游研究

国外关于会展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早。从研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1)介绍性研究。此种类型的专著和文章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类型、地位、重要性、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2)会展目的地的选择和规划决策过程研究。(3)会展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感知等研究。(4)会展目的地效应的研究,其中又以会展旅游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数量最多。(5)会展参与者及其行为问题研究。(6)会展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对CVBS(会议观光局)的研究和会展管理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等。其中,对CVBs研究内容主要是对CVBs的综合介绍以及它的角色、作用和战略。(7)会展目的地居民反应和感知问题研究。国外的大型节事旅游的居民感知研究多针对的是诸如奥运会和世界杯等体育事件,对其他类节事涉及较少。通过节事举办前、中和后的不同时间段上的纵贯研究(longitude approach)发现,不同时间段内居民的感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梭塔(soutar)等研究了美洲杯比赛前、比赛期间和结束后居民对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physical congestion)感知的差异。研究发现,比赛举办前1年,居民对环境拥挤的感知较低,而结束后1年,居民则表达了较高的经济影响和环境拥挤的感知。

2、国内会展旅游研究

近年来,随着会展旅游业在我国的飞快发展,涌现了一批有关会展旅游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会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运作管理和市场营销实务。宋艳玲对大型会展活动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张本涌借鉴德国大型博览中心的经验,对其交通配套设施进行研究并得出对中国会展旅游业有益的运作启示;王永刚从探讨会展不动产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会展不动产开发的重要性;郭毓洁探讨了会展企业的战略思考角度,试图构建一个初步的战略框架,以期对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二是中国会展城市发展的评价和建议。赵秀芳对城市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研究;王薇分析了会展的带动效应,提出中国城市发展会展旅游业需要“量体裁衣”的建议;陈爱宣分析了作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中心城市杭州的会展旅游发展条件,深入探讨了杭州会展旅游发展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问题;姜雅莉等通过对博鳌论坛所在地海南省琼海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劣势分析,明确琼海发展会展旅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琼海发展会展旅游的相应对策;余敏通过分析福建会展旅游业的现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福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张徽燕从经济因素、城市因素和行业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成都会展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三是会展产业经济及效应。陈志平等进行了会展经济研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会展需求、会展供给、会展效益等基本内容;李玉新提出了计算节事旅游的经济影响的基本测算公式,并提出了提升节事旅游经济正面效应以及规避负面效应的措施。四是两个大型热点会展的相关研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临近,许多研究者围绕这两个大型热点会展,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如经济效应方面,探讨了奥运会的经济效应及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张世贤等还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做了比较预测。

(二)旅游研究中的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应用

1、国外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

重要性一绩效分析(IP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管理工具,且常被应用在辨识商标、产品、服务、观光、零售业等的优势与劣势。它建立在服务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对比基础上,在1977年由马提拉(Martilla)和詹姆斯(James)提出。马提拉等应用IPA方法检视一个汽车商的服务部门。他们申称IPA是一个低成本、易理解的工具,可探索销售组合中不同方面,并使管理者们能够根据确定的4个区域重新分配资源。伊万斯(Evans)等使用IPA方法建立和评估在美国两个目的地的旅游政策,并发现IPA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奥波曼(Oppermann)运用IPA方法,探讨会展目的地的优势和缺 陷;屈海林等对两大国际会展都市香港和新加坡的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此外,艾曼扎(Almanza)等采用IPA来评估消费者对餐饮业服务的满意度。

2、国内旅游研究中的IPA应用国内旅游研究中有关IPA的研究文献内容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代表性研究主要有:张邱汉琴等采用IPA分析模型考察了大陆旅游者对香港导游服务质量的感知和评价,对管理者营销资源的再分配以促进导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军运用IPA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昆明市导游服务质量的合理化建议。张钦等对上海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作了实证调研,并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重要性一表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徐家汇作为商务旅游目的地的优势与劣势。宋子斌等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分析为例,介绍和运用了当今国外广泛运用的IPA分析法。张文敏等认为参团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预期和感知实绩的研究是改进旅行社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中外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与会展旅游业相关的40项特征。通过对上海政府旅游机构、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世博会主办部门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后,初步确立了34项相关特征。之后,本研究在会展领域的学者和行业员工中进行了对特征项的评估和问卷意见征询,最终确立了26项会展旅游特征。考虑到调研对象中会有外国被访者,部分数量的问卷在翻译上特别强调内容和表达合乎外国文化和习惯。开展主体调研前,本研究于2007年3月在长宁区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世界旅游博览会(WTF)展览上对20名外国展商和前来参观的上海居民进行了初测(pilot study)调研,基于初测结果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动。

2、样本确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调查人群年龄在高于14岁、低于75岁之间,正在或在过去两年内参加过上海各种会展旅游的外来旅游者和上海居民。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展开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3份,其中10份问卷存在较多未填写的关键项目,最后的样本由533个有效问卷组成。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0.5%和90%,较好地符合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条件。

3、研究分析

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测度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各项特征的感知程度,并对其重要性和绩效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以探索其相互关系。最后将26项被考察特征的两组平均得分结果以坐标形式映射到IPA图表中,利用重要性一绩效模型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展示和讨论。

4、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四、研究结果

(一)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

为了反映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业满意感,本研究测量了各项特征的平均数和标准偏差,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1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1可知,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平均得分在2.93到4.39之间,被访的会展旅游者对这些特征的重要性感知度较高,介乎“一般”和“极重要”之间。26个感知特征的标准偏差皆小于1.5,表示被访的会展旅游者意见和态度上的偏差较小。平均得分最高的4个因子为“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平均得分=4.39),“提升社会形象(平均得分=4.24)”,“增加更多商业机会”(平均得分=4.24)以及“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4.21)。会展旅游是一个双赢的机遇,除了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目的地,增强目的地的文化自豪感,还可以促使目的地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获得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上海应该利用好会展这个多文化交流的平台,积极展示城市风采和社会形象,树立世界知名度。此外,实现参会相关机构贸易往来和商业机会的增加是会展旅游参与者尤其看重的收获。会展作为各国产品和服务荟萃一堂的平台,为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商业优势的合作共赢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在以上因素的推动下,基础设施的匹配跟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会展参与者对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同样寄予了较高的期待。总之,经济效益和公众形象是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最重要影响。

相比较而言,“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93)、“不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平均得分=3.05)、“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6)和“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3.08)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特征。会展旅游为目的地带来的社会成本的增加,更多是和目的地原住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未能被在目的地只作短暂停留的会展旅游者所深刻感知。会展的举办对目的地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若对会展旅游加以良好管理并与目的地的其他因素有机配合,可以避免或者说改进消极作用,增加积极作用。由此反映出会展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和考虑的缺位,应引起上海会展旅游业相关部门的注意,采取相应措施,在增加会展旅游积极效应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给上海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

本研究也测量了被访旅游者对26个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同样,按照平均得分的排名先后在表2中显示了测量结果。

由表2可知,26个绩效感知项的平均得分在2.81至4.03之间,相比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而言,绩效感知的得分较低,说明大多数被访旅游者不太同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绩效和表现。较之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而言,被访的会展参与者对26个绩效感知项的意见和态度上偏差较大。

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实际绩效最为突出的几个特征项为“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平均得分=4.03)、“会展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上海”(平均得分=3.83)、“会展为上海的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平均得分=3.83)、“会展促进上海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均得分=3.83)和“会展提升了上海的社会形象”(平均得分=3.82)。其中,“会展让世界更多了解了上海”不仅是平均得分最高的特征项,也是标准偏差最低的特征项,这说明旅游者对该指标评价的认同度非常高。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力、公共经济和社会促动力方面的绩效评价较高。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应该着力于继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和改善会展旅游工作。

与之相对的排名较低的5个特征项是“办会展不增加犯罪率”(平均得分=3.08)、“办会展不增加当地物价水平”(平均得分=3.04)、“办会展不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平均得分=2.97)、“办会展不增加交通拥挤度”(平均得分=2.88)、“办会展不 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平均得分=2.81)。结合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感知结果来看,最不为旅游者所重视的特征成为了他们对上海会展旅游的不满意态度的主要来源。会展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加深了目的地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影响到了旅游者眼中的目的地形象。由此,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匹配应该被上海会展旅游管理者和相关部门特别重视,如事故预防机制的建立、道路交通的扩展、饭店宾馆等食宿设施的完善等等。此外,会展场馆选址对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以及目的地公共安全的加强等,也应得到强调,以尽量避免上海会展旅游业发展的软硬件瓶颈。

(三)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与绩效感知的IPA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进行了均值差异的t检验。就整体差异而言,重要性的均值在所有特征项上均超过了绩效,显示出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实际表现和会展旅游者的期望值之间尚存在一定距离。就差异的显著性而言,绝大多数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示会展旅游者对特征项的预期重要性和实际绩效有较为清晰的区别认识。对于少数可能造成社会负面影响的特征项,如“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被访的会展旅游者认为其重要性和绩效基本达成一致,表明上海会展旅游业在这些方面的控制和约束得到了较为理想的认可。

IPA整合了“重要性”和“绩效”两种评价要素,是一种低成本、容易理解的分析管理技术。该技术在旅游产业内有很大的适用性,可以较好地洞察旅游者的评价。本研究采用IPA模型比较旅游者对上海会展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和绩效感知,并基于此探讨了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26个特征项重要性和绩效感知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偏差结果被映射到IPA表格中(图2)。以重要性为纵轴,以绩效为横轴,以26项感知特征项的重要性和绩效均值为象限划分点绘制了IPA方格图。

象限I为高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P、M、O和Q 4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旅游者认为“会展的办理理念很新颖”,“会展的主题很有特色”,“会展的媒体宣传力度很大”和“会展的餐饮条件很好”4个特征项在上海会展旅游中比较重要,但是实际的绩效却不尽如人意。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应对这几个方面特征引起特别的重视,加强改善工作。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者的品位逐步提高,对会展主题和理念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同质化会展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发掘新颖的题材和产品设计,实质上决定了会展旅游产品的受众接纳程度;而就运作方面而言,会展旅游行业应将资源利用到加强改善餐饮状况和媒体宣传力度上。如在会展接待上应该加强菜色质量的提高,种类的增加。特别针对国际参会者和民族信仰的参会者而言,在饮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下,应尽量安排好中西结合、考虑特殊饮食习惯的餐饮接待,满足来自世界各地参会者的普遍需求;在媒体宣传中,将主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集中在信息获取便利、覆盖面广、传播快、内容丰富和关注率高的那些信息渠道上。例如可以增加对会展筹备过程的专题报道、连载通讯、电视宣传片和公益广告。同时,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旅游网页,是实现会展旅游效益最大化、长久化的重要战略…。

象限Ⅱ为高重要性、高绩效区域,包括A、B、C、D、E、F、G、H、I、J、K、L、N等13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13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均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和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26个感知特征项中,大部分归属于这个象限,包括“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让世界更多了解当地”、“提升社会形象”、“增加更多商业机会”、“促进当地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自豪感”、“会展的地理地位很优越”、“有助于保护当地文化”、“为市政工程带来经济效益”、“使更多的旅游者参观当地”、“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增加就业机会”和“会展的内容很丰富”。整体而言,上海会展旅游在以上方面的绩效较为出色,旅游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除“扩大对机构自身的宣传,促进贸易”一项外,该象限中其余感知特征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均低于重要性感知平均得分,上海会展行业在继续保持优势的同时,应该将资源和工作力度放在进一步提高和改善这些特征上。例如,大部分旅游者对“提供更多的娱乐机会”一项的绩效感知平均得分为3.55,表明被访者对上海会议旅游的娱乐活动安排基本同意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因此,上海会展旅游业应注意会议安排的张弛有度,与会期间贯穿一定的才艺表演、体育活动等项目放松紧张的开会日程,并注意在会后旅游的设计和实施上增加娱乐性和参与性。

象限Ⅲ为低重要性、低绩效区域,包括T、u、V、w、x、Y、z等7个感知特征项,分别为“提高当地生活标准”、“不会增加当地环境的恶化”、“不会增加犯罪率”、“不会打扰当地居民平静的生活”、“不会增加当地物价水平”、“不会增加服务设施压力(如火警和道路等)”和“不会增加交通拥挤度”。如图2显示,7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但是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上海会展旅游业不宜将过多的资源利用到本象限中的特征上,虽然该象限中各因子的绩效并不令旅游者满意,但是改善工作的重点并不应该优先和过多地集中在这个区域的各项特征上,因为相比较其他象限的特征项而言,该象限中的这些特征项并没有得到旅游者较多的重视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上海会展旅游行业就应该对这些特征的改善置之不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要求从事商业活动时企业应该考虑到对各相关利益者造成的影响。举办会展的同时,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为举办会展而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对企业而言是有益于商业运作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整体而言,一方面,这些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都在3.0左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一方面,如果在实际工作中不加重视和改善,很可能会引起这些特征绩效的反向下滑。

象限Ⅳ为高绩效、低重要性区域,包括R、s两个感知特征项。如图2显示,两个感知特征项的评价低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重要性得分值,但是高于整体特征项的平均绩效得分值。本象限的评价结果显示,旅游者普遍肯定了上海会展旅游“有助于增进居民和旅游者的关系”和“对当地具有教育作用”两个特征项的实际绩效,但通过举办会展来达到居民和旅游者关系的紧密和对目的地的教化并不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对上海会展旅游业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而言,继续保持有针对性的完善工作是必要的,但需避免资源在这些方面的过剩使用。

五、研究结论

篇9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主要是以草原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的,这也是一种人文景观与优秀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结合的新兴产业;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镶嵌在其中的人文景观也不胜枚举。本文探讨的重点便是如何在旅游社会学视角下,在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关键词 :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旅游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51—02

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李无言(1993— ),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一、内蒙古地区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发展现状

草原人文景观的存在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和民族研究价值,而这些价值恰恰是草原人文景观的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平原人文景观、丘陵人文景观的关键,这一价值的存在决定了开发过程中“保护第一”的原则;其二就是经济价值,它是以存在价值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存在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存在价值越高,待挖掘的潜在经济价值越大,其产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

在产业转型期,开始逐步加大对草原人文景观的探索与开发,各个盟市纷纷打出“民族旅游”、“草原旅游”的经济牌,将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上,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开发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以对元上都遗址的开发为例,元上都遗址成功地在2012年6月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筑,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掩映在山体间,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遗址核心保护区已安装26公里的高密度围栏,围封面积41平方公里。通过这一例子可以以小见大地窥出地方政府对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的重视。事实上,由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各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到2010年止,共建成有代表性的景观21处。[1]

各个地方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雄心勃勃,但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保护,各地区则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局面,而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首先,基础辅助设施的建设过于庞大,对人文景观本身造成了挤压,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景点的观赏性遭到破坏。在人文景观周围大量建造旅店、酒店、商店等现代建筑物,导致景点过度人工化、商业化,这是片面重视开发的结果。

其次,忽视旅游地区承载能力的超负荷开发造成的伤害。游客过度集中在个别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成了“人”的景观,造成景点超负荷运转及旅游消费环境恶化,过多游客的到来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景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

再次,人文景观的保护缺乏人才支撑。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编制一般遗址或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不同,它需要涉及一整套学术的综合知识结构。其内容包括:考古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地质学、植物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旅游学、文物保护技术、航拍和遥感技术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使人文景观得到更好保护的前提。由于内蒙古地区自身的状况,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不突出,所以,相应的智力支持还是稍显不足。

二、元上都遗址区域情况与开发现状

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这在属于首例,体现出了该文化景观非凡的文化意义。围绕这一重要文化事件而进行的人文景观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现有展陈文物库房等基础设施,完善展陈体系,已经建成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总投资3100万元,早在申遗之前自治区便投入了2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2010年,正蓝旗又争取到了自治区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土建工程。[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也在悄然进行,2010年8月,自治区文物局完成了元上都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为申遗做最后准备。2010年 9月15日,中、英文的文本第一稿排版印刷,并且提交给国家文物局。当月,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各部门对元上都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研究,揭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对元上都外城、皇城、宫城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聘请洛阳考古钻探工作队,对元上都遗址开展了全面考古钻探。[3]

为了对遗产的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一般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元上都遗址来说,全面规划主要是“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评估保护管理现状、规范考古遗址、周边环境和监测、展示等方面的保护管理。参与了元上都申遗工作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翟禹在《论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认为,“健全有关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4]

三、以元上都为例的关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首先,贯彻十报告中的“美丽中国”概念,增强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过程中的人文气息。“美丽中国”作为一种人文发展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新的和谐发展方向,在这一概念之下,发展不是对GDP的狂热,而是对经济、环境、人文的理性。并且,在十报告中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并将其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思路。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其次,吸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地区的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来。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吸引旅游投资者,但同时要吸引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当地居民基本世代生活于此,对自己的居住区有着强烈的情结与归属感,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中吸引他们参与到日常的事务中来,对于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他们的参与热情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和人为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少草原人文景观地区出现了草场退化现象,而这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自治区政府一方面积极调整战略,积极发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对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发挥优势,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使他们意识到草原生态与优秀的草原民族特色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能够带来旅游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这种对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使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此外,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可以提高其对草原自然旅游资源、优秀草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保护的责任意识,建立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保护目标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保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从头至尾都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完成主体浇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EB/OL].http://nmg.xinhuanet.com/xwzx/kjww/2013-03/20/c_115093066.htm.,2013,03,20.

[2]多伦蒙古草原人文景观独特 清代古建筑独树一帜[EB/OL].http://travel.ce.cn/gdtj/201308/29/t20130829_1065304.shtml.,2013,08,19.

[3]正蓝旗争取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奖金1000万元[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2/5225460.html,2010,06,12.

篇10

引言

在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与全民旅游浪潮正袭来的态势下,现有的旅游市场及产品、服务并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而随着“智慧旅游”这一观念的融入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号召,各地掀起了解决当前旅游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打造全新旅游业态的浪潮,但是在目前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研究重点以企业建设视角为前提,从企业通过智慧化建设能给游客带来什么为出发点,再围绕游客需求,以期实现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的优化,实现旅游信息的高度共享及时传播的目的,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以此来带动张掖市旅游发展。结合“旅游+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战略,基于搜集整理已有成果及实地调查,研究希翼对张掖市智慧旅游发展探究和相关发展决策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政府和企业及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及升级旅游服务模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张掖市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张掖市依托境内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旅游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把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和打造,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建精品景区、举办节会赛事、拓展客源市场、强化行业监管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丝路明珠・金张掖”整体形象,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凸显,对促进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市接待游客1505.75万人次,同比增长36.8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47.69%。2010年至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连续跨越了300万、500万、700万、1000万和1500万人次五大台阶,这个核心指标连续5年保持了40%左右的增幅,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3%提高到20.3%。旅游业的产业优势日益显现,对关联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有力的支撑。因此,在张掖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提供给游客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服务。

随着国内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普及,群众的生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2013年,国内90%以上的游客选择自由行,有70%的游客使用手机查询旅游信息,旅游出行的大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应对自由出行旅游发展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新型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为游客提供高效服务的旅游信息化新模式正式市场迫切需要的旅游元素。

二、张掖市旅游企业智慧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行业管理粗放,旅游企业智慧化程度低

张掖市现辖五县一区,各区县优势旅游资源不尽相同。如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张掖大佛寺、我国干旱地区唯一的一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的结合区――七彩丹霞;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一大马场――山丹军马场等。张掖市现有的此类组织及机构有张掖市旅游局及各区县旅游局以及张掖市旅游管理协会。但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工作并未细化到各细分要素的具体经营,因此急需改善或者建立全新的智慧化旅游行业管理机制。

(二)企业联合社区居民参与智慧旅游建设程度不高

近年来,山丹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与双创、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互联网+等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旅游+”的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产业融合;民乐县以同样方式在探索发展“旅游+”发展新模式,努力推动旅游与现代化农业,生态工业,但这些项目都是政府主导,居民仅是参加而非参与,居民对智慧旅游建设也是漠不关心,在旅游建设发展中社区参与程度较低。

(三)优势旅游资源利用形式单一

旅游资源利用形式上的单一也是制约张掖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也就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选择和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无非是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但是张掖现存在的问题是景区经营机制不灵活、各景区之间既缺乏交流与合作,也缺乏与其它旅游要素的创新结合;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待提升、旅游市场开发创新手段不多,而对于在智慧化技术方面的运用更为欠缺,对资源利用还处于传统方式上导致利用程度低,浪费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是张掖旅游发展呈现不科学、散乱无主题性的发展模式。

(四)线下宣传力度大,线上宣传成效小

张掖市现行的旅游线上宣传方式较多:一是以节会赛事为载体进行宣传;如首届金张掖冰雪旅游文化节、高台端午文化旅游艺术节、张掖国际露营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二是凭借媒体广告的进行宣传;如改版制作张掖市旅游交通图、张掖旅游自驾游地图和张掖旅游宣传画册,在中央电视台气象频道和《朝闻天下》栏目、《海峡时报》、等媒体刊播张掖旅游宣传广告等;三是依托与其他城市联合举办的旅游产品推介会进行宣传;张掖市近年积极组团参加中国旅游交易会、国际文化产业大会、中国(广东)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旅游产品推介会,借此着力宣传金张掖特色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但政府、企业、居民皆对线上宣传不够重视。

三、智慧旅游时代张掖旅游新发展

(一)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协会,划区管理

建立细分的行业管理协会能在很大程度上联络张掖市各大旅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游及相关企业。一方面,是设立各细分行业协会,包括由张掖市各区县饭店餐饮企业、导游人员、旅行社、景区等组成的饭店与餐饮协会、导游协会、旅行社协会、景区协会等,它们按照统一的规章条例行事进行行业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及发展对策商定。另一方面,是在系列细分行业协会的基础之上再建立行业管理联合会,这一联合会由各细分行业协会中的经营代表组成,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与政府组织互不干涉,但政府部门在必要时提供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实现旅游企业带动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智慧旅游建设

社区参与旅游是现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张掖市在未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该重新构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机制,让当地社区居民拥有自主参与旅游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凸显当地居民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力量外,而作为旅游营主体的旅游企业更应该顺应智慧旅游的发展,积极探索打造出属于张掖市的智慧化社区,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智慧化参与旅游。

(三)多元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全新智慧旅游门户网站

张掖旅游网站应尽量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设计网站,减少文字性叙述、增加图文的引导性的超链接,增强游客搜索和购买、付款功能。对现实游客应努力塑造张掖市本地的智慧化旅游形象,如可以在景区增开3D环绕实景视角展示、配合语音介绍等体验性强的环节,这样不仅使旅游者能体验到张掖旅游景点的独特与美,还能在信息渠道上有了张掖旅游企业宣传旅游产品的绝佳平台,同时也是对外塑造张掖市智慧旅游形象的一个绝佳机会。

(四)“旅游+互联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

整合资本和市场机制助力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搭建起这样的一个平台。在软件平台的基础上,旅游企业就可以跟据现有的资源进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以西游文化为核心元素,拍摄VR电影再现当年玄奘张掖讲经场景,结合高清数字体验互动等手段,建设西游主题公园项目;在网络渠道开发VR全景旅游网站,这样可以使网民全方位无死角的领略张掖的景点的美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