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中医康复;优势;特点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11-01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国粹,其中中医康复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疗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学。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进展变快,中医康复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也日渐明显,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中医康复学的概述和特点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用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伪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在医学手段中,以应用物理因子为主。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应用评估和康复等手段,达到使病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1.1 康复医学的对象: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康复医学学科,但有中医的康复疗法的理论和丰富实践。“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解:“康,安也”《尔雅释言》解:“复,反也。”是指恢复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非指现代的康复医学。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功法训练、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 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修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属于第四医学(康复医学)。

1.2 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有一个显著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形神兼顾,全面康复的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的观点。第三,康复预防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1.3 中医康复疗法的组成:传统康复疗法有两大部分组成,内治法,即内服药物;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 中医康复疗法特点: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做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也在于功能的康复。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

2 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有其特点也有其特有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一般疾病引发的或者事故引发的身体障碍多是局部障碍,中医康复疗法将局部的功能障碍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从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最后,康复学继承中医的重要的辨证思想,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辨证康复。中医康复学第二个重要的优势是形体康复于情志康复相结合,这是相比于西医较显著的特点。西医通常会根据功能体质也进行修复或者训练,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强调“形神合一“,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强大意志力来支配身体的行动;强调”形神兼养“,是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最后一个优势在于自然康复和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的治疗手法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在中医康复上,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容易。内服药物以外还注重饮食疗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多种措施。

3 中医康复学的现状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有着学术观点(全面康复的整体观念)相同的共同点,治疗理念也较接近(被动和主动),也有着相似的运动疗法。但中医康复指导思想源于中医治疗理念,特色鲜明。中医康复主要适应病证的病机主要是不外虚实两端,虚在脏腑气血津液不足,实在痰饮淤血停滞。这些病证的主要病理是由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导致的。使用中医康复学治疗需要有确定的康复指证,例如疾病或意外损伤后,留有残疾或脏腑组织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慢性病证或疾病缓解期;病人体弱,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者;临床治疗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适症状者,或理化检查仍不稳定者;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并发症或其他不适者。康复应用动静结合、药食结合、内治于外治结合、调神与养形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调摄情志法、娱乐法、传统体育法、自然沐浴法、针灸推拿法、饮食法、药物法等,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来完成,适合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康复学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全国各地中医药类院校都开设了针灸、推拿、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培养中医康复学人才充实各地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康复学,其学科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中医康复学人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关专著杂志也相继出版,如《中医康复学》等。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医康复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中风病人中医康复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早期康复意识仍需要加强,多数中风病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只重视了生命体征的抢救,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给后期肢体功能的回复造成极大困难。现在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对疗效评定标准的统一,国际上公认的疗效评估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学科实践中得到解决。

4 中医康复学的进展

篇2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

篇3

【关键词】 脑性瘫痪;智九针;智力低下;智力水平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65-02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及其合并的智力低下(mental retardation,MR)是病残儿第一位致残疾病,患病率约为2%-3%[2],由于小儿脑瘫的并发症繁多、症状复杂,目前外科手术、中西药、物理治疗等尚难有确切疗效,治疗过程漫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早期发现、治疗,在繁多治疗方法中找出有效的方法是目前医务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近年来本院开展智九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伴智力低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脑瘫患儿均来自于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儿康科住院病人,以华西医科大学出产的PEMS3.1软件包产生的随机数字,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60例脑瘫伴有智力低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2.8岁,平均2.5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2-2.8岁,平均2.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初诊病情分级诊断、肢体瘫痪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3]。智力低下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①发育年龄≤18岁;②经智力测验IQ/DQ﹤70;③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社会适应能力评分﹤8为适应能力缺陷。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瘫诊断标准;②符合智力低下诊断标准;③IQ/DQ在40-69分,SM在6-8分;④年龄在1-3岁,能遵从医嘱坚持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4] ①年龄在1岁以下或3岁以上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造血系统、肝、肾等原发性疾病;合并有严重癫痫及精神病,不适合进行针刺治疗者;③头颅磁共振(MRI)或CT扫描证实有大面积病灶者;④排除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脑白质营养不良症、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以及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克汀病等现代医学通过手术治疗、病因治疗可获显效的患儿;⑤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安全性或疗效判断者。

1.5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都采用常规针刺运动区、语言1区、感觉区及足运感区[5],同时进行教育康复,主要包括:特殊教育、音乐治疗、运动功能康复、药物治疗等作为基础康复疗法,治疗组智九针:神庭、本神(双)、头维(双)、四神针,智九针:四神针(百会前后左右各1.5寸处)加额五针(神庭穴、双头维穴至神庭穴连线中点双侧各一针,共五针)疗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0天,按此方法连续治疗三个疗程纳入本课题观察的对象。对照组传统头针:百会、四神聪。

1.6 疗效判定标准[6] ①主要结局指标:智商(IQ/DQ)测定值(Gesell发育量表/韦氏法);②次要结局指标:大运动、语言理解能力、精细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后IQ/DQ升高>10分;运动、语言功能明显恢复,能讲连贯语言或简单语言。大动作(竖头、抬头、独坐、四爬、独站、行走)恢复,精细动作恢复正常,对指活动灵活,能抓取物体。对外界反应良好。②有效:治疗后IQ/DQ升高6-10分;运动、语言功能明显好转,大动作的翻身、坐、爬、站基本恢复,但仍不能独行,能用手抓取物件。感受性语言好,表达性语言只能讲2-3个字。③无效:治疗后IQ/DQ升高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治愈率的比较行χ2检验方法分析,P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可看出:经秩和检验,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2.2 年龄因素与疗效的关系,见表2。

经秩和检验,两个年龄段疗效比较P

3 讨 论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生儿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而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升高的趋势。到目前为止,没有治疗脑瘫的特效中西药物[7]。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常有情绪、行为等异常,这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临床资料与实验表明,脑边缘系统尤其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的异常。运动功能是神经系统功能的一个侧面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体各种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8],并且运动对于智力有着较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类在肢体活动中学会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智力活动的内化。结合临床可见,智商不高的患儿大都有运动减退,动作多呆板、僵硬、不协调且易于疲乏。

针灸疗法,一种整体康复的医疗手段,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系统,在治疗小儿脑瘫方面,不但能改善患儿整个体质因素,而能抑制许多促进脑瘫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脑瘫并发症智力低下的发生,传统头针对治疗小儿脑瘫有很好的效果,这在古代文献和现代实验研究中都得到充分的证实。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方法很多,有单一使用的,但大多数都是综合应用。综合近些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从治疗方法上看,有点穴、中西药结合、针灸加穴位注射、体针与头针等。从疗效上看,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是确切的[9]。一些临床报道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脑瘫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但不同报道在刺灸方法和疗效上差距较大。应用头针长时间较强的反复刺激突触阈值渐渐被降低、活化,可形成新的神经环路和突触,头针所用的部位均位于头部相应的听觉、记忆、语言中枢、运动中枢,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直接刺激相应的大脑皮层,促进疏通脑络,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的发育成熟,增加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数量,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提高智力,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西医学的局部治疗相结合,通过物理、药理以及穴位开阖与传导作用,以达到疏通经络、调理机体功能的作用[10-11]。

运用智九针治疗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根据儿童生理发育特点筛选出的一套治疗方法。在研究头针与全身各脏腑关联中,我国近代不少医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本研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既与督脉有关(如四神聪、百会等),又与平肝有关(神庭,针刺“伏脏”的中焦部位),也与大脑相应的功能部位有关(承灵,是针刺大脑的记忆和语言功能的投影部位),因此能取得确切的疗效[12-15]。我们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在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上,发现不仅能提高患儿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对于智力的提高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我们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运用智九针的治疗方法,在留针的期间,对孩子实施学习辅导、认知训练和心理训练,治疗了30例患儿,收到了显著效果,并同时可矫正全身关节肌肉的挛缩,最终使脑瘫患儿的坐、爬、站、行走之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智力基本恢复正常或有所提高。

本课题按年龄对患儿疗效进行比较,从表2中可以得知:2岁以下患儿疗效较2岁以上患儿好。这说明年龄,即生长发育因素对疗效作用有较重要影响,也反映了脑瘫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身修复代偿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发现,脑瘫儿童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来愈重;随病程的延长,异常姿势固定化,长期失去运动功能,继发性病损愈来愈重,应用常规治疗已难凑效。因此,患儿的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故而对小儿脑瘫,应当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且针对患儿的实际病情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治疗,在治疗中多加鼓励,嘱咐家长在家庭训练中的配合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法对于小儿脑瘫的智力、吞咽、流涎、运动、姿势、肌张力反射等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本法治疗中,10次治疗就有初步效,30次即有较明显疗效。观察中发现,本法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具有如下特点:在治疗的第一个疗程内疗效进展迅速,两个疗程后相对缓慢,但仍有较好疗效。由于肢体和大脑血液循环的改善,消除了患儿的肢瘫体征,促进了智力发育。

本文研究表明,对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在应用基础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普通头针、应用智九针疗法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语言、智力、运动功能,疗效优于传统单纯头针治疗。因此合理、及早、积极地进行普通头针结合智九针治疗,可促进脑瘫患儿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证实了智九针疗法对于治疗脑瘫伴智力低下患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是脑瘫患儿综合康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但缺少关于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没有排除小儿自身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如何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智九针治疗脑瘫进行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探索出疗效确切,可行性强的规范化并易于推广的方法,解除脑瘫患儿家属的痛苦,是我们针灸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科题。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林庆,李松.小儿脑性瘫痪[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

[3]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 林庆,李松.脑性瘫痪[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64.

[6] 李燕春.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461.

[7] 米曙光.头针滞针法治疗,脑瘫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7):461-463.

[8] 张海婷,杨文卓.针治疗小儿脑瘫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1):63-64.

[9] 秦秀娣.汤氏头针治疗小儿脑瘫34例临床观察[J].宁夏中医杂志,2000,27(9):421-422.

[10] 马泽云.针刺治疗小儿脑瘫146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杂志,2003,38(3):124.

[11] 朱梅.针灸穴位注射治疗脑瘫听力障碍85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3,23(1):55;2000,18(1):53-54.

[12] 庄垂加.水针结合头皮针治疗小儿脑瘫33例[J].四川中医,2001,19(10):69.

[13] 王军英,张惠佳,梅,等.针刺、穴位注射、按摩、运动综合治疗小儿脑瘫20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2,43(7):504-505.

篇4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 脑性瘫痪/按摩疗法; 推拿,脊柱; 医学,中国传统;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的降低,本病呈现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以长期的功能康复训练为主,无特效的药物与方法,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积极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已成为小儿脑瘫康复的重要原则[2]。

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中,针刺、循经推拿、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综合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落后,纠正肢体部的异常姿势,但是针对患儿脊背部张力高、肌力差的问题,上述方法疗效不甚理想,且没有较强的针对性,是患儿临床康复中比较棘手的问题。针对小儿脑瘫脊背部的康复非常重要,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康复实践中,在传统小儿捏脊的手法基础上,独创了一套专门解决此难题的手法,即“脊背六法”。它包括推脊法、捏脊法、点脊法、叩脊法、拍脊法和收脊法6种手法。“脊背六法”主要作用部位在脊背部,操作时主要以这些肌群为重点,利用推、捏、点、按、叩、拍等手法的机械刺激直接施治于脊背部,促进脊背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程度,以缓解肩胛部、背部、腰部肌肉和肌群的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又通过对肌肉的良好刺激,使肌肉更富弹性力量,以达到提高腰背部肌力的目的,从而纠正异常姿势,促进运动发育。

“脊背六法”是一个复合性的手法,它包含了中医传统的小儿捏脊手法,并将捏脊手法系统化、规范化,并加入了点、按、叩、拍等手法,使原有捏脊手法得到进一步的系统、规范、扩充和完备,扩大了原有手法的治疗范围。“脊背六法”将这6种手法顺次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通过推、捏、点、按、叩等手法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作用,促进膀胱经及督脉经气的激发,以调节机体脏腑的功能,长期施用,能够改善患儿的饮食情况,增强患儿的体质,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为患儿进行长期地、系统地康复训练提供了保障。现将“脊背六法”介绍如下。

1 “脊背六法”操作简介

1.1 推脊法 用掌根沿督脉或食、中、无名指三指指腹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从龟尾至大椎穴推行。推进时速度宜缓慢,压力要平稳均匀而适中。

1.2 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二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从龟尾穴双手交替向上捻动,直至大椎,每捻三下重提一下,即“捏三提一”法。初次对患儿施用时一般可捏3~5次,待患儿适应后可增至6~9次。捏拿肌肤的多少及力度应视患儿年龄的大小及承受程度而定。

1.3 点脊法 用双手拇指指面点压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的穴位及夹脊穴,从上到下沿背部经脉穴位顺次点压,力度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突然加力或突然撤力。常结合拇指揉法,使手法刚中带柔。

1.4 叩脊法 多采用三指叩击法。拇指与食、中两指指腹紧贴在一起,连续叩击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穴位。多从上到下顺次叩击,叩击的力度应根据患儿的大小、体质、身体条件灵活掌握。

1.5 拍脊法 五指并拢微屈,掌心呈空虚状以形成虚掌或用拳背有节奏的拍击患儿背部,主要沿着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由上向下进行拍击。操作时要求腕掌、掌指关节放松,应用腕力进行拍打,用力需平稳、轻巧而有弹性。

1.6 收脊法 在患儿背部有顺序的应用掌根擦法、掌根揉法、三指揉法等放松性手法,称为收脊法。主要作用于脊柱及两侧肌肉,一般多先擦后揉,手法衔接要协调,力度应适中。

6种手法顺次施治于脑瘫患儿的脊背部,由龟尾穴沿脊柱至大椎,亦可直至后发际。手法的刺激性遵循先轻后重再放松的原则,由推脊放松脊背部开始,至捏脊、点脊、叩脊进行强刺激,再到拍脊、收脊等放松性手法,几种手法依次作用于背腰部,协同增效,以达到刺激腧穴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机体脏腑功能、降低背部肌张力、提高腰背部肌力的作用。

2 “脊背六法”的中医治病机制

“脊背六法”是在小儿捏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循行于背部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的刺激,以调整脏腑功能,激发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防病抗病治病的目的。“脊背六法”操作部位在背腰部,治病防病理论总不离中医的经络学说,其中尤以督脉及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为主。

督脉起于胞中,与任脉、冲脉“一源三岐”,其走行在内经中已有所论述。《灵枢·经脉》说:“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至《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已明确指出脊柱为督脉循行线路,又循行过头部,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神明出焉”,“脑为髓之府”,故督脉与脑、髓关系密切,具有治疗脑部疾患的作用。脑瘫病位在脑,因此对督脉进行刺激,可改善脑的功能。又督脉为阳脉之海,为手足三阳经之统摄,维系一身之阳气,对其进行刺激调理,可使阳气无处不至而卫御机体,机体阳气充盛,则病邪去或病邪无可侵袭,从而达到抗病防病治病的目的。

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其分布从头至足,在全身经脉中循行最长,腧穴最多,堪称阳经之最,在脊背部循行路线位于督脉两侧,又背部属阳,故足太阳膀胱经又称“巨阳”之脉。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脊背部的穴位称为背俞穴,又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位于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上。脑瘫中医认为其为先天不足,脏腑功能不足所致,故根据“五脏有疾,均可治其俞”原则,可通过调节背俞穴来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皮肉筋骨等病症。因此“脊背六法”通过对膀胱经及其上的背俞穴进行捏、点、按、揉、叩,既能激发膀胱经经气,发挥经络的传导作用,又可通过对背俞穴的的刺激,促进脏腑气血的运行,以平衡阴阳,达到对脏腑功能的调整的目的,泻有余而补不足,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如此则“精神乃治”[3];同时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则所属皮肉筋骨功能正常,患儿身体便强壮健康。

综上所述,“脊背六法”通过各种手法在脊背部的协同作用,共收疏经通络、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培补元气的作用。

3 “脊背六法”的现代医学认识

现代医学将脊髓称为人类的第二内脏,脊髓是仅次于大脑的第二级神经中枢[4],脊背部是主管人体脏腑的植物神经分布的区域,通过刺激这些神经在体表的分布区域,可影响内脏神经体液从而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5]。“脊背六法”通过对脊柱部位的点、按、叩、拍,以达到对神经节、干的刺激,激发脊神经及自主神经系统对全身肌肉及内脏的双向调节,从而调整各脏器的功能活动,使之处于较良好的功能状态中,以达到增进患儿食欲、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患儿的自身免疫力的作用。

此外,“脊背六法”之推、捏、点、按、叩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脊背腰部的肌肉,通过手法的机械刺激,促进脊背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的紧张程度,增加局部血供,改善微循环,可以缓解肌肉的强硬痉挛状态,以降低腰背部肌张力,同时通过手法对肌肉的良好刺激,恢复肌肉的富弹性力量,长期施用,可有效地提高腰背部肌力。

4 典型病例

姜某,女,22个月。以“至今不能独坐”为主诉于20071121来诊。患儿系足月自然产第一胎,生后评分不详,体质量3.6 kg,无窒息、抽搐及黄疸,吮奶可。生长发育落后于正常儿童,6个月抬头,9个月翻身,至今不能独坐。查体:四肢肌力差,约2级,双手抓物差,主动活动少,不能扶站。智力尚可,不会说话,食欲较差,形体消瘦,体质量10 kg。200709于某医大附院检查,排除遗传代谢病,头MR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

诊断:五迟、五软(脾肾两亏)。入脑瘫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后,依据情况给予循经推拿加“脊背六法”每日1次,针刺肢体每日1次,针后加灸疗每日1次,运动疗法每日2次,以提高患儿肌力,促进运动生长发育。

按:来诊时全身肌力差,腰部肌力尤差,坐时呈弓背坐位,主动活动少。食纳差,形体消瘦。针对全身肌力差的特点,给予患儿行循经推拿,并予操作“脊背六法”,初次刺激量较小,但整套手法应以“刚”为主,手法操作需加大力度,侧重“捏脊法”、“点脊法”的操作,做到“以刚制柔”,每次7~8 min。治疗10 d后已能够独坐10~15 s,但侧方平衡稍差。患儿继续康复治疗,适当延长“脊背六法”的操作时间,每次操作约10 min。1个月后已能够独坐,侧方平衡建立,全身肌力有所提高,背部肌力提高尤为明显。1个疗程后,已能够由仰卧位自主转换到坐位,能够四点撑,继续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262.

[3] 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7,489,516517.

篇5

关键词:中风病 康复 中西医结合 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743.3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553-02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三大特点。本研究将传统中医的针灸推拿技术、药浴、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规范化三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相结合,综合运用于脑卒中偏瘫,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通过6个月评测与比较,探讨规范化三期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综合功能、认知能力、抑郁程度、改善生存质量方面的影响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纳入病例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30岁~80岁;符合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符合中医中风病的诊断;发病1周内入院者,有肢体功能障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上。

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偏瘫;有活动性肝病、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肿瘤、呼吸功能衰竭或四肢瘫患者;发病1周后入院者,曾患脑血管疾病且遗留功能障碍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8分以下;既往有精神病、痴呆病史者,聋、哑人;外省市无法随访者。

将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及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1.2康复治疗方法将发病到发病后第一个月月末称为第一期,第二个月月初到第三个月月末称为第二期,第四个月月初至第六个月月末称为第三期。

1.2.1普通康复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诊疗(早期急救、脑梗死或是脑出血常规诊疗),并给予下列康复治疗。良肢位:仰卧位时注意肩关节外展,腕关节背伸位,手指及各关节稍屈曲;膝和髋关节保持伸直位,膝关节下垫以软枕,两足底放置足托,足趾朝上。侧卧时下侧手臂外旋并伸直,上侧手臂置于软枕上,掌心向下,肘、腕关节伸直位;背部垫软枕;上侧膝与髋关节屈曲,用软枕与下侧腿隔开。每日两、三次,每次30 min~45 min。

肢体运动方法:专人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包括正确卧位的保持、定时变换、Bobath握手训练、搭桥方法、床上起坐训练、坐位起立训练等方法,同时教会家属或陪护辅助训练,每日两三次,每次30 min~45 min。出院后随访。整个训练注意循序渐进,鼓励患者做被动运动,辅助利用健肢带动患肢训练,防止异常运动模式产生,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使其更加适应日常生活的动作模式。

1.2.2规范化康复组参考胡永善等[1]方法给予三级综合康复治疗外,配合下列中医治疗、心理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针灸治疗:采用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2],根据病情辨证取穴,电针、头针、舌针、耳针均根据需要采用。

患侧肢体按摩治疗:按压穴位,上肢取内外关、曲池、肩; 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环跳、涌泉等穴,每穴按压5 min。滚法,从肢体上下端依次按摩,压力要均匀,协调有节奏,每次10 min~15 min。揉按法,采用掌根从肢体远端向近端按揉,每次10 min~15min,腕部动作要轻揉缓和的摆动。顺着双侧背部太阳经上下按摩,主要采用一指禅推法直至皮肤发红为度。

患侧肢体中药烫疗:采用本院制剂十一方药渣,每次30 min。

1)为广西科技攻关基金项目(桂科攻0632007-2A);广西科学研究开发项目(桂科攻0632007);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桂200510051);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0810600F01);广西中医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2005018)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训练如击球、拾豆子、拨算珠等,以及训练脱衣服、使用餐具等。第1,2期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第3期开始隔天一次,每次30 min。

语言治疗:以口语表达及听理解训练为主。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编制的300 词300 图及造句训练册进行命名、复述、听辨别、听理解是否题训练。

心理康复:针对存在的心理特征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采用疏导疗法,对患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抑郁情绪得以调整。

治疗均为第1、2期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第3期开始隔天一次,每次30 min。

两组均可根据病情予常规西医内科治疗。予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白蛋白或复方甘油、甘油果糖降颅压;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等营养脑细胞;调控血压;抗生素;抗应激性溃疡等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高热患者可物理降温。

1.3评定指标及方法两组连续治疗半年后结束观察,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 Barthel 指数,残障功能评价。采用牛津残障评分(OHS),汉语失语检查采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精神状态测定采用Hamilton教授编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智力测定采用龚耀光修订的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手册(WAIS RC)。生存质量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编制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q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相应统计处理。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致残率高,预后差,是现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质量[3]。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66%,全国每年新发患者约200 万人,每年死于该病的患者约150 万人,存活患者为600 万~700 万[4]。近年来,随着诊断及抢救水平的提高,中风患者的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则明显上升,存活患者中70%~80%遗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包括认识与知觉功能障碍、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尤其以肢体运动障碍偏瘫所占比例最大。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或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普遍低下,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和沉重的疾病负担,因此,积极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轻疾病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研究经验显示,多种疗法配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是肢体康复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其中包括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针灸、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部分减重的步行运动等现代康复手段,以及中药汤剂、针灸疗法等祖国传统医药治疗措施。古代文献记载与近年临床研究都显示,祖国传统医学对脑卒中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康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风的有关其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中。古人对中风症状的观察有其局限性,往往只认识了偏瘫这一症状,及其两种表观方式弛缓和痉挛,不能像现代康复学那样认识到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祖国传统医学在中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常用方法有针灸、中药汤剂、外洗药浴、推拿、精神调养等,尤其以针灸治疗的研究和应用最多。

本课题将传统中医的针灸推拿技术、言语治疗和心理疏导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综合地运用于脑卒中偏瘫,建立中风病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在中风病康复方面的简,便,廉,验优势,疗效将优于目前的综合康复方法,减轻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另外,通过进一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实现患者的早日社会回归创造价值。

规范化三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综合能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在中风病康复方面的简,便,廉,验优势,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运用。

参考文献:

[1]胡永善,吴毅,朱玉连,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18-421.

[2]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057.

[3]Nissan LW,Bravest JJ,Benelux L,et al.Stroke trends in an aging population[J].Stroke,1993,24:931-939.

[4]冯丽娜,冯振翼,纪爱兵.脑卒中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价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170-171.

篇6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头针;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833-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Speech training on

Cerebral Palsy (CP)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

LI Dong-mei,SHEN Hong-yan,ZHAO Hui-mei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Sheng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and speech training on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Methods:Give speech training to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when they were having the therapy of scalp acupuncture, at the same time,use the “S-S” 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effectiv.Results:After the treatment, remarkable effective were 24,effective was 11, no effective was 1. Conclusion:To have speech training when they were having the therapy of scalp acupuncture is effective for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barrier.

Key words:Speech and Language delay;Scalp Acupuncture;Speech training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sup】[1]【/sup】。CP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CP可同时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听觉、视觉障碍等,语言障碍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并发障碍,其发生率约为脑瘫儿童的70%~75%,这种障碍不仅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患儿的语言交流,而且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甚至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语言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等,其中构音障碍占大部分,现将近年来我康复中心采用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脑性瘫痪儿童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治疗情况加以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为2005年5月-2008年5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康复中心就诊的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纳入标准:按照2006年8月长沙召开的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及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sup】[1]【/sup】,检查确定为脑性瘫痪患者,并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年龄2-8岁;男26例,女10例;痉挛型18例,弛缓型4例,手足徐动型3例,混合型1例。其中合并听力障碍1例。

1.2 方法

1.2.1 针刺 采用华佗牌针灸针,针刺用30号(0.32mm)1寸(25mm)中柄长(30mm)或30号(0.32mm)1.5寸(40mm)中柄长(35mm)的不锈钢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6日,休息1日,连续1个月为1疗程。

主穴:百会、四神聪、智三针、语言二区、廉泉、地仓。配穴:上肢瘫加臂、曲池、合谷等穴;下肢瘫加还跳、足三里、解溪、三阴交等穴。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头皮针,1寸毫针,快速进针,与头皮呈15°角,深达帽状腱膜下,行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补法;廉泉,1.5寸毫针,沿皮直刺,使舌根感到酸、麻、胀的感觉;配穴,1寸毫针,与皮肤呈90°角快速进针,行捻转补法或平补平泻方法。头针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体针不留针。

1.2.2 语言训练 于头针留针期间对患儿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采用治疗师与患儿一对一训练的方式,一起坐于姿势镜前,尽量在患儿构音器官充分放松和灵活的状态下进行,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治疗师首先对其进行口周按摩、唇力度训练、舌操、唇舌灵活度训练等。对于有流涎的患儿,可用刷子快速地(5次/s)刷口周、口唇,同时做吸、吹、摄食等动作训练。听力障碍患儿,若平均听力水平在40dB以上,先配助听器,然后进行声音刺激、视觉刺激、语言构成获得训练、构音训练,并定期检查听力。以上时间约为10min。

语言训练根据患儿的语言发育水平、特点,制定具体的、个体化训练程序、个别训练。采用游戏训练、手势符号训练、文字训练、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训练,应用卡片、图片、画册、生活用品等,外加家庭疗育,指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对各群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要点不同【sup】[2]【/sup】。如:A群(言语符号未掌握)此群的训练是以获得言语符号与建立初步的交流关系为目标。首先导入手势语、幼儿语等象征性较强的符号,逐步过渡到语言符号的理解和初步的交流。B群(言语表达困难)以掌握与理解水平相一致的表达为目标,在进行表达训练时,也要兼顾适当的理解训练。重点是将手势语、言语做为有意义的符号实际应用,从手势符号向言语符号过渡。C群(发育水平低于实际年龄)训练目标是扩大理解与表达的范围,同时也要进行基础性过程的训练,也要导入符合水平的文字学习,数量词学习,问与答的训练。过渡群(言语符号理解但不能讲话)训练目标为获得词句水平的理解,全面扩大表达范围,首先采用手势语训练,逐步过渡到言语表达训练。H群(交流态度不良)除了根据评定的结果进行以上的训练外,此群要以改善其交流态度为训练重点。训练过程中,训练师需要有耐心,调动患儿的积极性,使患儿尽早掌握这一交流工具。此过程持续约20min。

辅助其他常规康复疗法PT、OT、推拿等。

2 疗效观察

语言发育迟缓的疗效观察指标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CRRC)版S―S法语迟检查评价表【sup】[3]【/sup】,主要包括动作性课题、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基础性过程4方面。在接受头针及语言训练前即对36例入组患儿进行语言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训练计划,对患儿进行综合性系统训练,使语言障碍的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改善与提高,待3个疗程结束时再评估一次,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语言能力提高情况。

2.1 疗效评价标准

①显效: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均明显改善,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个阶段或以上;②有效:语言发育迟缓患儿对语言的理解或表达有改善;③无效:语言无改善。

2.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综合治疗,36例患儿按照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结果为24例显效,11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7.2%。其中,1例无效的患儿为听力障碍患儿。

3 结 论

临床实践证明,于头针留针同时配合语言训练,是CP并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且简单、方便,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讨 论

4.1 对CP患儿语言障碍的认识

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语言障碍包括:声音异常、构音异常、言语异常、流畅度异常。脑瘫儿童的口唇、舌、下颌、软腭、鼻咽腔等构音器官的运动障碍,均直接影响言语的流畅度及清晰度。脑瘫患儿口腔中残存一些本应随发育而抑制的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口唇反射、吸吮反射、等,不仅阻碍了摄食机能的发育,也阻碍了语言的发育。临床发现,CP语言障碍类型与患儿CP的临床分型有一定关系:发音困难最常见于四肢瘫;痉挛型脑瘫患儿由于肌张力增高,说话时口、舌、下颌及舌肌等肌群的痉挛往往导致构音障碍;手足徐动者构音动作有时费力、缓慢,有时快而不规则,由于 ATNR的存在,头颈部不随意运动和发音器官的运动与发音所需运动的矛盾,致发音时发音器官互相碰触的部位不完全、不准确,特别是舌尖上提的发音更为困难。

中医认为小儿脑性瘫痪属于祖国医学的“五迟”、“五软”范畴,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运,以致气血亏虚,不能充养髓海,导致元神失养而致大脑机能受损。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针刺头部诸穴可醒神开窍、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4.2 头针疗法在CP并语言障碍患儿中的应用

头针疗法是运用祖国医学针刺治病的方法,在头部的经穴或特定的刺激区内沿皮透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头为诸阳之汇,是气血汇集的重要部位;脑为“元神之府”,掌管精神、意识、思维、运动等功能,肝脾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濡头窍,内灌脏腑,致使心气虚;言为心之声,心络受阻,致流涎言语不清。故以醒脑开窍为治疗原则,选取督脉之经穴百会,刺之以醒脑开窍;语言二区为书写、阅读、符号中枢,主治语言障碍,针刺语言二、三区,能改善运用性及命名性失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而语言一区的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运动性失语,减轻发音障碍,使流涎有所减轻【sup】[4]【/sup】,在临床中我们多选用语言二区。智三针针法针刺任脉穴及阴维脉之交会穴,廉泉有调神、疏通经络的作用。地仓穴为治疗口腔疾病的首选穴。总之,针刺头部穴位具有调节阴阳和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对治疗脑瘫的各种疾病都可取得显著疗效。

现代研究显示针刺头部穴位能扩张椎-基底动脉,迅速建立起脑血管的侧支循环,增加脑组织的血氧供应量,促进丧失或减弱神经功能的恢复,并通过皮质丘脑皮质的调节,使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达到平衡,重新建立起语言、活动之神经环路【sup】[5]【/sup】。通过针刺作用还能够调节发音器官局部肌肉的协调能力。

4.3 语言训练在语言功能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类型有运动性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运动性构音障碍是脑瘫儿童主要的语盲障碍,其发病机理为由于神经病变导致与语言活动有关肌肉的麻痹或运动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影响到语育产生的各种因素,如发声的质量、发音、呼吸、共鸣和语言的韵律。语言发育迟缓也是脑瘫患儿常见语言障碍类型,部分脑瘫患儿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可以引起语言发育迟缓,这些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都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方面也不容忽视。

对于构音障碍的训练,由于脑瘫儿童的构音障碍个体差异很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训练计划时,应考虑全面,并应在抑制异常姿势反射的条件下进行。原则是先易后难,先元音后辅音,然后是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训练。在构音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韵律的控制。本类型语言障碍的治疗存在较大难度。

语言发育迟缓作为最常见的语言障碍类型,通过适当的训练,预后较好。脑瘫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训练必须以其语言发育的阶段为基础,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进行个体化治疗。训练中要遵循横向扩展、纵向提高的原则,如对事物名称可以理解的患儿,可以在单词水平内扩大词汇量,进一步向动词、形容词扩展(横向扩展)。再进一步将单词与单词组合,学习运用二词句(纵向提高)。再如见面时向他人说“你好”,分别时说“再见”(横向扩展),进一步可以说“××你好”、“××再见”(纵向提高)等。另外,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把语言训练的内容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加以巩固,以促进患儿交往行为及生活能力的发展。

另外,除部分智力迟缓的儿童以外,听力有缺陷的聋儿,他们的发音器官是健全的。大多数聋儿,他们的视觉、触觉以及智力也是正常的,因此,应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世界各国几十年来的教育结果证明,听觉语言训练是拯救聋儿的关键措施。同时还指出,5~6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及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建立语言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训练效果将会大受影响。因此要特别提倡尽早开展听力与语言训练,语言训练越早开始效果越好。然而有的家长只重视大运动的恢复,或者过于溺爱患儿,也有的因经济困难等放弃语言训练,使患儿人为地失掉人类这个表达的重要工具。

5 展 望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多为运动性构音障碍和语言发育迟缓,这就使脑瘫患儿在与人交往中语意沟通困难重重,对社会生活难以适应。这种障碍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患儿的语言交流,而且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是脑瘫患儿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对于脑瘫并语言障碍患儿来说,他们语言功能的恢复是完全有希望的。我们康复中心选用头针针刺疗法、并于留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治疗脑瘫伴语言障碍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希望将此种疗法在临床推广应用,为脑瘫儿童的语言功能恢复创造机会。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同行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能够为本疗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统一的操作规范,以方便康复工作者的临床应用。另外,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并需要训练师及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消除家长、患儿的心理障碍、更好的配合治疗。语言是后天模仿学习而得来的,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4岁,家长与患儿朝夕相处,是患儿最早的启蒙老师,应在语言训练师的正确指导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耐心、细心地坚持家庭康复及训练,努力为患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氛围良好的语言环境,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反复进行适当的训练。训练师、家长和患儿共同努力,尽早地使患儿获得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建立回归社会的希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脊背六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临床应用机制浅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 李胜利.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74-76.

[3] 吴海生.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44.

篇7

【关键词】 临床中药师;临床思维;培养;实践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clinical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ists.MethodsPharmacists should gradually release themselves from the thinking mode of dispensing,prepa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learn Chinese Medicine from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patience's condition,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TCD,basic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setting of curriculum,standardized calendar,clinical practice,research of modern pharmacology,and healthy management and clinical thinking.ResultsClinical thinking has powerful advantages to meet the needs of broad patients,which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modern Chinese pharmacology and micro view of modern detection according to TCM differentiation has become a brand new method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result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the training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ill be a brand new method of prescription.

【Key words】Clinical Pharmacists of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Training;Practice

1临床思维的概念

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另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评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1]。

2中药治疗中的临床思维基础

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

2.1掌握病情①中医的理、法、方、药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收集症状,辨别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方剂加减化裁药物,这一过程虽然是中医师的工作,但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医药不分家。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医学理论以解释所取得的用药治病疗效,在古代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古人以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把复杂的人体、变化万千的疾病与复杂莫测的中药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这就是辨证的“四诊八纲”和用药的“四气五味”。②临床中药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医药学“以人为中心”的用药思想,要求中药师在整体用药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要积极、主动、科学、深层次地探讨临床中药学的应用问题,药物的使用是由医师、药师和护士共同合作、参与完成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临床药师起着重要作用。③处方权:无处方权,致使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得不到纠正,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临床药师15 301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占药师总数的25%,他们大多拥有处方权,直接参与或成为医师选择用药的参谋[2]。

2.2掌握中药加强药材品种鉴定,保证用药质量。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使用“地道药材”,如淮四味(地黄、牛膝、山药、)产于河南;浙八味(杭白芍、杭、杭白术、浙贝母、温郁金、润元参、大麦冬、延胡索)产于浙江;黄连首推浙江为佳;枸杞子则以宁夏、甘肃为优。这说明临床中药学首先就该讲究药材的质量优劣,由于全国各地方方言差异,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的种种不同,以致产生药材品种混杂、真伪不分的情况。加上使用一些“代用品”,因而异物同名、异名同物等混乱状况就更为严重,如以厚朴之名入药者就有4个科属20多种植物,这些药物除少数临床作用相似之外,大多由于科属不同成分各异,因而作用差异较大,药物品质如此不规范,纵使名医技高一筹,良方超群,亦难以保证其药疗效。中药鉴定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包括基因组织特征、基因差异表达、化学组成和含义、植物形态、临床疗效等多层面的中药鉴定学科体系,同时通过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为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提供可靠的指导资料。中药鉴定新技术的运用将逐步引导中药鉴定向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发展。

2.3中药合理用药的研究

2.3.1合理配伍中药处方中的合理配伍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手段,临床中药师既要熟悉传统配伍知识,还要根据现代药理毒理知识,深入研究中药配伍的理化变化,给临床中医师提出科学的配伍意见。禁忌在用药配伍时显得十分重要,它起到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作用。用药禁忌除七情中“十八反”、“十九畏”和妊娠用药禁忌外,一般在服药期间,生冷黏滞、腥臭、油炸等不易消化之物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都应慎服。

2.3.2合理炮制临床中药师应及时为临床医生提供药物质量、炮制规格、制剂形式、新药特性等方面的信息,有计划地进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研究,把炮制临床研究纳入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全面实施炮制品的批准文号管理制度,实现炮制品生产的企业化管理,对此制品进行安全有效的小包装,实行商标注册,统一标准,并如西药一样给予标明批准文号、厂名、生产日期、质量指标、功效特点、使用保管方法、注意事项、毒副作用等,在研究方法上要传统与现代并重,力求在饮片这一入药形式有所突破。

2.3.3合理调剂中药的合理调剂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必要保证,通常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等6个程序。中药调剂中对疗效的影响因素:①审方。要领会医生的用药意图,结合疗情实际情况处理处方应付,如开“赤参”,应付丹参,而不是红参。②剂量。中医对方剂中药物的用量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每一味中药的用量多少不仅与疗效有关,甚至还与用药安全有关,如大黄用9~12 g有泻下作用,用1~3 g有健胃止泻作用。③特殊药物处理。注意中医处方中的“脚注”,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④配方用药。临床中药师还需要从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角度深入研究中药的使用方法,以便正确解答医师、病人的咨询,提供正确的服用方法、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指导意见。

另外,中药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谨慎细心,具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以及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3构建中药师临床思维模式的方法

3.1临床思维模式教学课程设置如何吸取国内外临床药师的培养经验,使我国的中药学由单一的化学-药学型模式向综合的化学-医学-药学结合型模式转换,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是关键。临床中药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其培养的临床中药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掌握临床知识以及与医师和患者沟通的技巧[3]。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医疗语言学”这门课,为中药师打下扎实的语言方面的基础。

3.2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和经典医著的教学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观点去诠释古典医籍内容,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学医籍、悟思维、构理论”[4]也就是要花大力气,多学科(中医、西医、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生物、计算机、历史、文学……)、全方位、立体地来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古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科研的发展,逐步形成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①中药复方药效学物质基础研究方向。通过方剂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交叉,在中药方剂配伍原理指导下,以现代药学浓剂、树脂等提取、分离、纯化及检测等手段,建立中药复方多靶性研究实验模型。②中药化学研究方向。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以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及结构研究,以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之一。③中药品种及资源开发。对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④中药质量标准及安全性评价。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中药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药材指纹图谱,中成药中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检测方法的研究,为攻克中药出口的绿色堡垒,控制中成药质量,提供技术保障[5]。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6]。中药药性理论,尤其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源远流长,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是几千年用药经验的总结,并形成一套用药的理论体系。狭义的药性理论仅是中药的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补泻、厚薄、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

3.3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查房中,应遵循“循证药学”原则,书写更具实用性、规范化的药历。中医电子病历的基础研究已经启动[5],并初步提出了XML的结构描述,给构建中药规范化药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中药规范化药历研究应立足于格式规范和内容规范两方面,开展药历的中医用药规范词典、药历的模块设计及药历的软件实现三项工作。

3.4临床实践为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的理论、好的思维方式都要终归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因此临床实践是培养模式的关键,中药师应大胆、细心地去看待每一个病人,多思考,多总结回顾,把临床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再从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3.5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中药[7]现代中医发展,在充分查阅古代医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正确运用临床思维,以每一味中药反复学习,再运用于临床并进行观察研究,这必然是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这样既能拓展中药使用范围,又能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用药,使疗效提高。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好多虽是动物实验,作用在人体不一定合适,但结合古代医籍记载,并运用于临床观察,以强劲的优势服务于广大患者,这将必然形成现代中医特点。

4临床思维在健康管理中的特色和优势

1)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有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其先进性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2)在防治重大疾病上有巨大优势。

3)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健康不只是没有器质和功能性病变,同时也应包括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心情舒畅、饮食睡眠正常、社会适应能力强等。中医学还认为生命活动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心理状态以及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况等异常变化,引起平衡的相对失调,都会出现人体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中医学在保健治疗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六七情等致病因素的系统理论,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方向。

4)世界医学发展的需要:西医以辨病手段来治疗疾病,中医以辨证手段认识疾病;彼此的出发点,认识的观点不同,但治疗的目标是相同的,对世界医学而言,其发展与完善,应该是中西医两者的结合[8]。

5结束语

中医学的思维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思维特点,并自形成以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揭示中医临床思维的特点和内涵,寻找其与现代思维科学的切入点,成为中药学吸收现代科学思维精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逐步现代化的基础,遣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伯章.现代用经方基本临床思维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8):24-27.

[2]童九翠,郑青山.在新的医疗形势下再论临床药师工作的重要性[J].安徽医药,2006,10(10):783-784.

[3]翟华强,张冰.基于“循证药学”的中药规范化药历构建设计[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37-138.

[4]郭勇,阮善明.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7(1):20-21.

[5]胡娟,庞文生.加强中药专业学科建设,促进创新教育的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1):82-84.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刘雄.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思维学习运用天麻[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1):64.

篇8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篇9

关键词:音乐疗法;养生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86-01

音乐疗法是一种通过音乐艺术表达人们情感的方式,它主要是运用一些心理的疗法,将音乐与治疗相结合,在人们听到音乐时就会消除心理障碍,从而调节人们的心情。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事业中,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通过音乐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影响到人们身心的正常发展,是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因此,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已经广泛的被人们所熟知,并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疗法的主要作用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通过温柔平缓的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律动协调一致,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会让人们达到一种最佳学习和工作的状态。音乐可以刺激人们的听觉系统,在大脑的刺激下对神经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当音乐的声波刺激大脑皮层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促使人体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物质,对整个身体机能起到调节的作用。

二、现阶段音乐疗法的发展

音乐疗法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一种科学的养生手段已经广泛的被人们熟知。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转变,音乐疗法已经在心理学与康复学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音乐疗法在心理与生理上对病情进行治疗。在心理学中,通过音乐可以让人们的情绪得以释放,在自我的表达过程中保持心态的平和以及情绪的稳定,而且情绪在是适当的释放过程中可以维持正常的发展。通过不同种类音乐的接触可以让人们体会到兴奋、轻松、悲伤的情绪,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在调节自身情绪的过程中达到一个平和的状态。在另一种方面讲,音乐也是一种特定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人们进入一个想象的世界,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与音乐产生一种共鸣,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与音乐的融合恢复自然,从而达到防治心理疾病的效果。通过音乐达到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大脑皮质下的非特殊反射系统,从而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协调关系,可以让人们的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让一些身体的机能恢复到最佳的状态。

三、音乐治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主动治疗与被动治疗的方法。主动的音乐治疗又可以称之为参与式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人们爱好特点的了解,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音乐类的活动。例如可以参加一些音乐剧的表演,在音乐中激发人们的情感,让人与人之间可以产生一种共鸣,从而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情,让整个身体机能达到最好的状态。所谓的被动音乐治疗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感觉进行治疗,根据人们的职业及文化素养,针对不同的特点选择音乐的种类。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人们的神经系统会随着音乐的旋律、音色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变动,在人们调整身心的同时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中的综合治疗法。在一些医学领域,音乐的治疗方法也广泛的被人们采纳。例如,音乐电疗法以及音乐电针疗法都是利用音乐来舒缓病人的情绪。音乐电疗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让患者听着耳机,音乐的电流就会通过板状的电极放在身体疼痛的部位,让音乐与治疗达到同步的效果。这种治理方式不仅可以舒缓病人的情绪,还可以将物理治疗与音乐治疗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而音乐的电针疗法是今年来新型的综合治疗法,通过音乐疗法与针疗法的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音乐电流可以舒缓人们的情绪,可以达到活血阵痛的作用,这种治疗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肌肉萎缩等症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音乐疗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调节人们的身心健康。音乐是表达心灵的一种语言方式,它可以缓解人们的情绪,让人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倾听自然,清除心中放荡不羁的情感,促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将烦躁不安的情绪转换成平和的心态,从而达到一种调节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人体会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通过音乐可以舒缓心情,预防疾病,促进身心的正常发展。对于音乐治疗而言,它在舒缓人们情绪的同时,可以帮助人们跨越心理的障碍,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得到释放。音乐疗法是一种十分自然的放松方式,通过音乐疗法的一些原理让人们发现更多的养生之道,还可以将这些方法与我国的医疗事业相结合,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篇10

80%的人一生中曾发生过腰痛。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腰痛成为继头痛和关节痛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疼痛。

在全球范围内,腰痛患病率为5%~33%,其平均患病率为22%。

腰痛是种常见病。但是,人们对这种司空见惯的疾病还存在很多错误观念,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病情,从而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本刊对骨科、康复医学科专家的调查发现,有8个关于腰痛的错误观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根据调查结果,我们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腰痛常见误区进行分析点评,帮助老百姓更科学地认识腰痛,克服错误观念,以便在腰痛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少走弯路。

专家简介

董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协会骨质疏松全国副主任委员,上海骨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脊柱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

在临床上,经常能够听到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腰本来好好的,一下子就痛了”“一不小心就闪了腰”“打了一个喷嚏就把腰打坏了”……表面上看,似乎腰痛总是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让人防不胜防。事实真的如此吗?导致腰痛的真正原因有哪些呢?

4大原因可致腰痛

在骨科,常见的腰痛大多由脊柱(如腰椎间盘突出)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疾患(如腰肌劳损)所引起。一些内脏器官疾病(如肾结石等),也能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感觉,精神因素也可导致患者出现腰痛的主诉。

腰痛常见原因一览表

脊柱疾患

脊柱周围软组织疾患

内脏器官疾病

精神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严重的骨质疏松造成的压缩性骨折、脊柱外伤、脊柱感染、风湿免疫疾病以及脊柱肿瘤等

腰肌劳损、肌纤维组织炎,以及由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

肾炎、泌尿系感染或结石、胆囊炎、胆囊结石、胰腺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及盆腔炎等妇科病,以及妊娠状态等

一些癔病患者或者追求完美的偏执型患者

腰痛并非突如其来

一般地说,只有脊柱外伤,以及由于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可能会突然发生,而其他各种原因导致的腰痛都有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病因出现到腰痛发作,再到患者难以忍受而到医院就诊的这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被早期发现,并据此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例如腰肌劳损的患者,大多曾经有过腰部外伤,且没有完全治愈,留下了隐患,使得稍微不慎就诱发腰痛。患者经常在腰痛发作之前就已经出现腰背部的肌肉无力、酸痛、僵硬、难以直立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之前往往有剧烈运动史,或者体重过重,增加了腰部负担,或者身体单薄导致腰部肌肉薄弱,有特殊的职业史造成腰部慢性损害(如司机等)。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患者认为自己是“突然发生腰痛”或“由于打喷嚏”等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腰痛的呢?一种情况是,慢性损伤日积月累,外界轻微刺激就引起原有症状加重,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腰痛达到患者本人疼痛阈值,造成“腰痛突如其来”的印象。还有一部分患者情况也有一点类似,例如脊柱结核、脊柱肿瘤及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患这些病时,由于原有脊柱骨质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稍微受到一点刺激、增加一些外力负荷,比如咳嗽或者打喷嚏时,患处就难以承受压力,突然出现骨折而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乃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防腰痛:把握4条原则

腰痛作为多种疾病均可导致的一种症状,在大多数时候不仅可以通过早期“预警信号”来发现,更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预防,常见预防方法主要包括:

保持正确良好站姿、坐姿及行走姿势。发力搬重物时应采取靠近重物,蹲下身、靠下肢力量搬动的正确姿势。避免长期前倾坐姿、长期维持同一姿势、弯腰搬重物等易损害腰椎的不良习惯。

避免过度负重。进行体育锻炼要适度,力量训练需要量力而行。

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在腰痛的缓解期,应该积极参加游泳等体育活动,还可以通过锻炼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早就诊,特别是有结核、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及腰椎手术后患者,更应定期随访。

TIPS

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早期的诊治,完全可以对腰痛做到有备无患,让腰痛不再“突如其来”。

错误观念:“骨刺”是腰痛的罪魁祸首

一句话解读:很多时候,骨刺只是一种生理改变,并不导致腰痛。

俗话说:“眼中钉,肉中刺。”很多腰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在看到“骨刺”一词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把“骨刺”当作腰痛的罪魁祸首,毕竟,不论是“一根刺扎进骨头里”还是“骨头上面长出刺”的联想,都会让人“感觉到疼痛”。电视里面各种治疗腰痛的药品广告也纷纷宣称可以“拔掉”或者“消融”骨刺,从而消除腰痛。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要了解“骨刺”究竟是不是腰痛的罪魁祸首,应该从“骨刺”是什么,以及腰痛是如何形成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骨刺”有利于腰椎稳定

所谓“骨刺”,在医学上称为骨质增生,又称骨赘。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骨膜受到过分刺激,或者骨骼的生长平衡受到破坏,令骨骼局部过度生长,即骨膜过度增生并经骨化后形成骨赘。这是骨性关节炎病理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增生的骨赘通常在受累节段的周边出现,在平面的X线片或CT片上时,经常表现为粗刺形状,像根鱼刺或鸟嘴。“骨刺”(下文多用其更科学的名称“骨赘”)是一种常见的骨退行性病变。其产生原因与骨的力学环境改变、炎症诱发甚至遗传都有关系。

在脊柱老化退变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由机体进行保护性骨质的修补、硬化与增生,从而形成脊柱部位的骨赘,这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有利于人体骨骼的稳定。比如,患者有腰椎不稳的话,身体就会在椎体四周产生保护性“骨刺”,来维护腰椎稳定。有骨赘就表示此人的脊椎进入老化阶段。但骨赘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在久坐、久站、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年纪轻轻脊椎就发生退化现象,使得骨赘发生。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研究认为,骨赘的本质是一种多成分的混合体,包括退变骨组织、血肿及韧带和退变的纤维环。

“消除骨刺”不科学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所谓“骨刺”只是脊柱的软骨、骨和韧带受损并修复时过度增生而形成的混合物。由于骨赘是人体自我保护性的增生反应,所以一般而言骨赘对身体有好处,而没有害处。“骨刺”可以生长在脊椎的多个不同的位置。如果是长在椎体后方、压迫神经时,就可能会导致腰痛。“骨刺”生长在关节腔内甚至脱落下来,成为关节腔内游离体的时候,则会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关节痛。只有出现症状、疼痛的时候才需要治疗,其他大多数时候,所谓“骨刺”只是脊柱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老化的表现),而不是导致腰痛的原因。

由于构成“骨刺”的几种成分(如骨组织等)都是人体内正常的组织,因此,内服或者外用药物是无法“溶解”或者“拔除”骨刺的,否则人体其他正常部位的骨头也会被药物溶解。如果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的腰痛确实来源于增生骨赘对神经的压迫,或者骨赘干扰小关节的正常活动,轻者可用一些消炎药,以减轻受压神经的炎症反应;严重者(例如由于骨赘造成的腰椎管狭窄)可以通过手术方法对骨赘进行切除或者摘除。但是,即使通过手术方法去掉了骨赘,如果脊柱节段之间稳定性差,小关节之间过度摩擦、关节面互相碰撞等因素仍然存在的话,骨赘仍然有很高的风险会复发。如果去除骨赘过多,有时就需要内固定手术来稳定脊柱。

总之,导致腰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脊柱骨骼、周围软组织到内脏甚至精神因素,都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腰痛”,这些都是与“骨刺”不相干的疾病。试图通过药物进行“消融”或“拔出”骨赘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适当运动及负重,尽量延缓脊柱的退变老化和骨赘的增生;如果发生腰痛,最好尽早到医院就诊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有效治疗。

错误观念:中医正骨、美式整脊治腰痛“快准狠”

一句话解读:要接受专业推拿治疗,事先体检,事后功能锻炼,且不宜长期为之。

专家简介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退行性病变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病变)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曾有过腰痛。当腰痛来袭,一定是希望尽快有效缓解它。如今,各种所谓能治疗腰痛的推拿、手法、理疗、正骨、整脊等治疗手段让人眼花缭乱。事实上,腰痛作为常见的、困扰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其物理治疗逐渐被商业模式所“神化”,以往的“一针见效”现在被包装成了“一整见效”。那么中医的“正骨手法”、美式的“整脊疗法”以及其他相似的按摩理疗手段,是不是真的有宣传的所谓“快、准、狠”的效果呢?

正骨和整脊皆属于推拿手法

各型腰痛并不是单一原因引起,往往需要多种治疗方法同步进行,才可能消除症状。所以,所有的腰痛一率依靠“正骨”来治疗,显然很不科学。那么,对于局部劳损导致的腰痛,“正骨”“整脊”以及“理筋”等,效果到底如何呢?

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中,脊柱往往会因为长期劳损造成关节应力积累、软组织过于紧张、小关节紊乱或脊柱生理曲度变形等。这些原因引起椎间隙变窄、关节压力增大,继而造成椎间盘受压迫,导致其出现膨出、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局部麻木、疼痛(腰痛等)。针对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对症施治。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包括热敷、推拿、贴活血膏药等,目的是缓解肌肉的僵直状态和疼痛,减轻乃至解除神经根的物理性压迫或化学性刺激。

无论是“中医正骨”,还是“美式整脊”,都属于推拿手法的种类,即通过理筋的手法松解脊旁软组织及腰骶部肌肉,从而达到减轻关节压力的作用。然后,在松解软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正骨或整脊手法调整错位紊乱的关节,使关节间隙松解,减轻神经压迫。手法原理可靠、理论可循,但是一个有经验的且技术过硬的治疗师才是决定疗效的根本。随意找无资质的治疗师进行推拿,弄不好会适得其反。

另外,这类疗法虽可短暂缓解疼痛等症状,但难以持久巩固疗效,病情容易反复。所以,过分抬高其疗效显然有夸大之嫌。

了解病情:推拿前体检,推拿后功能锻炼

在脊柱疾病和关节紊乱的诊疗中,必须要有完善的检查和体检。这样根据临床诊断进行正骨手法治疗,就算有一定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也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目前,大部分因正骨或其他推拿手法而出现损伤的患者,都是因为在手法操作之前没有进行具体细致的体格检查,治疗师在尚未对患者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贸然正骨。比如,如果不进行体检,有些老年腰痛患者可能患有骨质疏松等原发性骨病,那样很容易在手法治疗中出现筋骨损伤。同时,非专业的治疗师推拿正骨手法不规范,手法用力过重或角度过大,也会造成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水肿,还可加重或诱发小关节错位。

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正骨手法后,没有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过于依赖手法治疗。事实上,正骨手法产生的椎体的经常性波动,可能会导致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下降等情况。所以,即使在正规治疗中心,也不宜长期进行正骨治疗――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正骨手法。如果目前在接受此类治疗,则需同时配合积极的运动锻炼。

”正骨“的3个注意点

1. 正骨之前应该对相关肌肉进行彻底放松,如直接就进行整脊治疗,会增加风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正骨不应力度过大,无需刻意追求“弹响”。

3. 正骨后需要进行针对性锻炼,恢复肌肉状态,“锁紧”关节。

错误观念:活血补肾、强腰健骨,补酒大显神通

一句话解读:普通药酒并不能治疗腰痛,药酒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秋冬季节,很多人热衷于自制药酒,人参、枸杞、黄芪、海马、乌头……由于现代人普遍遭受腰痛困扰,广告介绍有药酒能治好腰痛,就按图索骥,如法炮制。

药酒,顾名思义就是由药物和酒勾兑在一起制作而成。制作药酒的原料种类繁多,有动物(包括其内脏)、植物的根、叶、基和各种中草药。泡药的酒主要以白酒、米酒、黄酒居多。药酒一般随所用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进补者有补血、滋阴、壮阳、益气的不同,治疗者有理气、补肾、行血、化痰、燥湿、消积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

大部分入药酒的药物以补肾药为主,而酒本身乃活血之物,因“腰为肾之府”,所以一般认为补肾活血的药酒同样可以起到缓解腰痛的作用。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十分复杂,药酒的泡制应有专业中医师指导,而且饮用药酒也要根据人的体质、季节、地域、年龄、性别等不同来辨证饮用。

认清功效:滋补和药用要分清

通常,药酒分为治疗和滋补两类。前者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主要依据医生的处方或经验方来配制,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服用方法严格。而市场上常见的多为滋补酒,多具有养生保健作用,也要根据个人情况酌量服用。而对于腰痛的治疗性药酒,就更加因人而异。临床治疗腰痛的中药经典方剂就有8种之多,针对各种患者多变的发病阶段以及不一的发病程度,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审时度势调整用药,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优化。而较之于煎药,药酒则显得“机动性”不足――千人一方,剂量固定,即使酒作为溶剂可一定程度加强活血效果,却也难以收获理想的效果。

而对于滋补型药酒,由于时下网络信息泛滥,各种补益药酒配方如同快餐搭配,补肾、健脾、强筋骨、健腰等应有尽有,大有一服见效的神奇。许多人道听途说,随意服用。殊不知,选用药酒也应因人而异,大处方未必适合每一个个体。比如,对于血热妄行的人,过度的活血就是一种伤害;而对于气滞血瘀的人,过度补气也会造成更严重的不适。

TIPS

勿在餐时喝药酒

很多人喜欢在聚餐时拿出精心泡制的药酒与亲友分享,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有待商榷。尤其是止痹痛、祛风湿的药酒,在餐时饮用是不正确的,因为其中包含一些生物碱成分,除却口感不佳的因素外,还会随着药酒进入身体,对消化道产生刺激。通常情况下不能在吃饭时服药,药酒的服用同样应遵守这一规则。

适度:多饮、“过陈”都不宜

古代医家曾明确指出:“药酒补虚损,宜少服,取缓效。”所以,服用药酒要结合个人对酒的耐受力,一般每次服用15~30毫升,早晚各饮1次为宜。同时,药酒相较于普通的酒,并不是越陈越好。很多人误以为酒是陈的香,药酒应泡得越久越好。事实并非如此,饮药酒要注意时效,储存得当,一般优质酒以储藏4~5年为最佳。

特别提醒

由于药酒以酒泡制而成,对酒有禁忌的人同样不宜服用药酒,如肝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骨折、皮肤病患者、酒精过敏者和孕妇、乳母等。

错误观点: 患腰痛,就不能离开腰围和硬板床

一句话解读:腰痛急性期可采取卧床休息和“一小时交替”方式佩戴腰围;注意腰部活动锻炼,以防废用减弱。

专家简介

白跃宏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骨康复研究室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软组织疼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专业委员会骨科康复学组主任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骨科颈肩腰腿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尤其是慢性下腰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

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睡硬板床)是腰痛患者康复和治疗中经常用的手段,为广大患者所熟悉,但却存在颇多误区。比如,是否应该长期戴腰围,是不是一有疼痛就要卧床休息,休息时的床垫软硬度如何控制……那么,腰痛是否就离不开腰围和硬板床了呢?

人体必需的脊柱稳定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脊柱的稳定系统,它包括:①椎体、椎间小关节、椎间盘和韧带的被动骨骼肌肉系统;②由肌肉和肌腱组成的主动系统;③位于肌肉、肌腱和韧带中的各种张力传感器。这3个子系统的功能相辅相成,为脊柱完成复杂、准确的运动提供保障。尤其是主动的骨骼肌肉系统,在维持脊柱的稳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三种稳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部分损伤,尤其是主动骨骼肌系统损伤,造成腰椎稳定性减弱、局部形成无菌性炎症,就可进一步加重局部损伤,发生腰痛。

应该警惕的废用减弱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可使腰部肌肉得到休息。腰椎适当制动后,可限制腰部过度活动,减少腰椎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间盘等压迫物对腰神经根的不良刺激,减少椎间关节的创伤性反应,缓解和改善椎间隙的压力状态,减少继续损伤及劳损,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及损伤的修复,还可以起到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但人体是个活体,任何组织或器官过度制动或休息,均可导致该组织或器官发生相应的废用减弱,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而腰肌废用性萎缩可导致腰肌无力,使腰痛症状更重。所以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要适度,更多用于腰痛急性期。

佩戴腰围和卧床休息的科学法则

正确的佩戴腰围方法是在腰痛的急性发作期,采用“一个小时交替”的方式佩戴,即在非休息时戴一小时,取下一小时,然后再戴一小时,周而复始;而在卧硬板床休息时可以不戴。待腰痛大部缓解后,不必继续采用一小时交替的方法佩戴腰围,可在处于一个姿势时间较长时佩戴腰围,如看电视、与客人聊天等时。

卧硬板床休息也应在腰痛急性期时采用。在腰痛非急性期时,可在腰围保护下适当进行必要的日常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最大程度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促进腰痛症状的好转。另外,睡硬板床并不是直接睡在木板上,而是在木板上铺上2~3层褥子或者是睡在较硬的席梦思床垫上。

错误观念: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

一句话解读:青少年腰痛并非都是单纯肌肉损伤,可以是较严重的脊柱疾病。

专家简介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脊髓损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脊髓损伤学会委员。擅长颈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脊柱侧弯、强制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腰椎脊髓拴系综合征、脊柱创伤、结核导致的各种畸形等的诊疗。

当一些青少年向家人说“腰痛”时,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小孩哪会腰痛,睡一夜就没事了。”在习惯思维中,腰痛是大人才有的病。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腰痛只是“生长痛”,不需要关注。的确,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会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因为身体衰老而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另外,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较多,出现腰痛时,都会简单地考虑为腰背部肌肉拉伤。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

其实,很多时候,青少年腰痛并不简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强直性脊柱炎就可发生在青少年,不仅会引起腰痛,严重的还可引起脊柱畸形。腰椎结核也可致青少年腰痛。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引起青少年腰痛的常见原因――腰椎峡部裂。

孩子患腰痛,要排除峡部裂

什么是腰椎峡部裂呢?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腰椎峡部。腰椎的峡部是指同一椎体上、下关节突之间最狭小的部分。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这部分(如图红色箭头所示部位)骨质缺损不连续,便是峡部裂。

医学研究发现,腰椎峡部裂多发生在青少年人群,是引起青少年下腰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峡部大多是完整的,峡部裂只有在儿童开始行走后才会发生。6岁左右的儿童峡部裂的发生率为4%~6%;随着年龄增加,峡部裂的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运动员发生峡部裂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举重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的峡部裂发生率更高。

tips

引起腰椎峡部裂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先天性发育性峡部不融合,较少见。②后天反复损伤或应力不均造成的疲劳性骨折等,有观点认为青少年的课业重、书包重、姿势不正确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峡部裂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而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常表现为腰部疼痛,有时也会伴有两侧小腿内侧、双足背侧和外侧以及双足底部皮肤的放射痛。一些严重的峡部裂患者会发生腰椎滑脱,而腰椎滑脱较重者可能会造成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会阴区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烧灼感或坠胀感,或者下肢乏力或截瘫,严重者可以引起大小便失禁、大小便潴留(即无法排出大小便)或者障碍。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发生了腰痛,有经验的医生一定会注意对此疾病进行排除。诊断峡部裂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疼痛特点(是否与运动有关,休息时是否缓解),另外患需要做体格检查。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可确诊本病。也可以通过腰椎CT或磁共振检查来诊断,腰椎磁共振检查还可以看到脊髓神经根是否有压迫。

延伸阅读

腰椎峡部裂:让内马尔离开巴西世界杯赛场

2014年世界杯赛,在巴西与哥伦比亚队之间进行的1/4决赛中,巴西队的世界明星球员内马尔被对方一球员用膝部顶到腰部导致受伤,遗憾地离开了世界杯的比赛。从国内论坛上传播的内马尔伤后腰椎CT片来看,这个损伤正是腰椎峡部裂。应该属于反复损伤造成的峡部裂,即在平常训练中内马尔早已发生峡部裂,而在被顶撞后其腰痛症状加重,难以支撑下去比赛,所以只能抱憾离场。

锻炼腰背肌的5个方法

腰背肌的锻炼对预防各种类型的腰痛都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飞燕点水法、蹬空增力法、直腿抬高法等。锻炼要量力而行,可根据个人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减运动强度。

五点支撑法:平躺后通过头、双肘、双足的支撑,将腰背部和臀部向上抬起悬空,坚持1分钟,每天练习3~5次,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增加锻炼次数。

三点支撑法:在五点支撑法的基础上将双肘放于胸前,即以头和双脚为支撑点将身体撑起,同时腰背部尽量后伸。

飞燕点水法:俯卧床上,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头和上下肢同时伸直,用力向上挺起,形似飞燕点水。

蹬空增力法:平躺于床上,双腿伸直,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屈髋屈膝的同时踝关节极度背伸,向斜上方进行蹬踏,并尽量将脚伸直,双下肢交替进行,每天坚持100~300次。

直腿抬高法: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轮流抬起至不引起疼痛为止,动作稍快,连续8~10次。

错误观念:穿高跟鞋脚痛,太胖膝关节痛,与腰关系不大

一句话解读:重心前倾体姿可导致腰部劳损,造成腰痛等疾患。

专家简介

陈文鹤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巅峰减肥科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基础,从事运动训练生物学监控和运动减肥工作。

腰痛与身体姿势长期不正确有密切的关系。医学研究已经证明,不良姿势通常是腰椎损伤的潜在因素,而腰椎损伤后又常常导致脊柱错误姿势的出现。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腰痛且迁延不愈。

不良姿势加大腰部负荷

人体的脊柱是由一连串脊椎骨连接而成,根据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脊柱的颈段、胸段、腰段和骶段。其中颈段和腰段是脊柱活动度最大的部分。人体的前俯后仰、左右扭转、左右伸展主要是脊柱的腰段活动的结果。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重心一般都落在脊柱的略前方。当人处于直立位置时,脊柱后方的肌肉处于紧张收缩状态,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和。如果因为各种原因,人体重心前移或上身前倾,脊柱后方的肌肉就必须加大收缩力度,才能维持人体直立位置。长期如此,会导致腰背部肌肉负荷增大,腰椎椎体面受力前缘明显大于后缘,易发生腰肌劳损或者腰椎间盘后突。

特别提醒

引起腰酸背痛的原因不仅仅是腰背肌和脊柱的问题,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和肿瘤、妇科慢性炎症等等都可以产生腰酸背痛的症状,经久不愈的腰酸背痛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治。

长期穿高跟鞋可致腰痛

穿高跟鞋时,人体重心前移,脊柱后侧肌肉群张力必须加大,而且下肢的股四头肌群和小腿后肌肉群同样增加张力,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显示挺胸、收腹、翘臀的人体优美姿势。事实上,长时间穿高跟鞋,无论是站立还是步行,腰背肌和下肢肌肉群的张力明显比穿平跟鞋时增大许多,势必产生腰背肌和下肢部分肌肉的疲劳。长期穿高跟鞋站立或走路,在带来好看姿势、身材优美的同时,也会带来腰臀部和下肢肌肉的酸痛不适。

特别强调的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性,更要注意不适宜的高跟鞋带来身体形态结构的不良变化,如脊柱生理弯曲度的变化,而脊柱生理弯曲度的不良变化也会产生腰酸背痛等症状。

TIPS

脊柱理想姿势,是指在站立时,由侧面观察,颞骨、肩关节肩峰处、股骨大转子、膝关节、踝关节稍前方为一直线。该姿势被认为是理想的正确站姿,骨盆也处于中间位置,不过度向前或向后倾斜。若腰椎不是处于理想姿势,必然会增加腰椎的负担,继而引起腰痛的发生。

“肥胖体姿”给腰背增负

研究发现,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腹部脂肪大量堆积,使脊柱前体积明显增大,人体重心前移――腹部肥胖越严重,重心前移越明显,这极大地增加了脊柱后侧肌群的工作负荷。再加上肥胖症患者缺乏体力活动,脊柱后侧肌群的力量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上身前倾、驼背等现象,甚至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严重病症。重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除了易发生腰肌受损、椎间盘突出等病症,下肢关节受损也经常容易发生。

唯一有效的治疗此类腰痛的方法是及早进行减肥。目前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是我们一直推荐的小强度、长时间、全身性有氧运动结合适当的饮食控制。中度以上肥胖症患者首选的运动项目是游泳,因为人体在水中产生浮力,脊柱和下肢关节几乎不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对脊柱和下肢关节不会产生损伤性影响。当体重和肥胖程度明显下降后,可以进行快走和游泳两个项目的交替运动,即隔天分别进行快走和游泳不同的运动方法。在进行运动减肥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增加腰背肌力量的训练方法(如“俯卧两头起”等)练习。

重度肥胖导致人体重心前移,腰背肌负荷明显增大。(参考,要换图)

特别提醒

无论是穿高跟鞋、肥胖症还是怀孕后期,由于身体重心前移,腰背肌维持人体正常姿势的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容易发生腰酸背痛的症状。也由于脊柱前倾,腰椎椎体面受力不均,前缘受压增大,后缘压力明显降低,椎体间隙呈楔形,容易发生椎间盘髓核后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