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冲击范文

时间:2023-03-27 11:2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冲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冲击

篇1

“作为一个整体,中国目前正专注于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缩小其与繁华大城市的差距。引用总理在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一句话‘我们将把扩大消费与推进城镇化、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与加快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使最终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这些缺少有关消费者和媒体的可靠实用的数据的地区中去。”星传媒体集团大中华区CEO张敬鸾女士表示,“带着星传对Human Experience理解的使命,‘扬子・星传中国志’照亮了一个原本不太显眼的角落,这里容纳了中国87%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凭借这些理解,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在中国广大的低线城市市场驾驭品牌。”

此次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发现如下,更新了我们对于中国消费者的传统认识:

――虽然电视和户外广告消费者触及率最高,但是年轻一代已经表现出更热衷于在线媒体及在线沟通的趋势;

――明星代言可以有效跨越媒介的界限,正如受访者所说,当有明星代言的时候,他们会投入更多注意力;

――金钱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级别的下降而减退;

――虽然低线城市的消费者比起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但是他们对于产品安全及产品信任等问题有着同样的担心和渴望;

――移动(手机)设备对于低线城市消费者越来越重要,消费者特别关注其计算能力和浏览社交网络等功能。

据介绍,项目团队从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出发,逐步抵达底线城市、县、乡、镇。整个项目共计采访13507位消费者,覆盖了27个省份的510个地点。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境内广告公司所进行的最大的、涉及采访者最多的消费者研究项目。在定量分析阶段,团队成员通过面对面访问的形式了解受访者媒介使用和偏好,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定性分析阶段,星传团队启动了一个历时12天的探索之旅,走进广东、河北、安徽的乡镇,访问包括学生、母亲等一系列消费者,并且同他们一起逛街购物、进行休闲活动,彻底走入低线城市消费者的生活。

数字媒体冲击

鉴于户外广告和电视在中国消费者的触及率最高,分别达到77%和76%,广告主很自然地在这两种媒介平台上投入大量资源。然而,“扬子・星传中国志”项目显示,数字互动媒体紧接其后在用户触及率上排名第三。不仅如此,数字互动媒体成为占用大部分消费者时间最多的媒体,用户平均使用时间达到3.25小时,而电视和户外媒体的使用时间则分别为2.21小时和0.51小时。更让人吃惊的是,研究还表明,三线城市消费者有可能成为每日使用数字互动媒体时间最长的群体,使用时间高达3.57小时/天,而一线和二线的消费者每日平均使用时间则为3.08小时和3.07小时。

调研还强调了在线娱乐的盛行,尤其是视频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观看媒介内容的方式。受访者平均每天花费1.76小时在电脑上观看视频。这其中二线城市消费者所花时间最多,达到1.98小时。鉴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网络很有可能有潜力成为1-4线城市居民观看视频内容的最主要方式。

“我们正在见证发生在中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演变。对于日益增长的中国低线城市的网民,他们的家中甚至没有一台电视机,然而他们却选择购买电脑来在线观看电视内容。” 星传媒体中国区媒介调研与消费者洞察总监陈秀明表示,“虽然目前低线城市的互联网使用仍然以即时信息和在线娱乐(如游戏、音乐和视频)为主,但是我们发现风靡全国的社交网络已经开始在低线城市流行起来。”

明星代言很管用

调研发现了一个品牌如何运用代言人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有趣现象。代言明星几乎被低线消费者看成是非常了解的朋友。一些人表示他们自己所熟知的名人代言的品牌更值得信任。而且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共识 ―― 那就是看到明星,他们一定会投入更多关注。

但这并不意味着低线消费者想要成为名人。很难在中国低线城市找到一位Lady Gaga一样的人物,他们与大城市的人们不同,低线城市的生活更强调的是“融入”而不是“与众不同”。研究发现,在低线城市,与传统背道而驰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否定,因为在这里流言扩散得很快,社区比较小且很多人都是互相熟悉的。四、五线城市的年轻人也自认为更加循规蹈矩,而不像大城市同龄人那么叛逆。

篇2

关键词:质粒;综合性实验;医学检验;分子诊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72-02

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检验诊断学的结合,是目前医学检验各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分子生物学是跨越生物、医学、药学的一门学科,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已成为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其今后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基础[1-2]。综合性实验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为此,根据实验改革的趋势,结合实验室条件,笔者在医学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教学中实施了“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设计思路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主要包括重组质粒的转化、重组质粒的提取和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三个部分。先在CaCl2低渗溶液中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将人Bcl-2重组质粒转化DH5α扩增菌,转化后在含氨苄青霉素(Amp)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以获得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再用碱裂解法分离此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质粒DNA,提取质粒DNA,所制备的质粒DNA作为限制性内切酶(RE)EcoRⅠ的酶切底物,最后经过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紫外分析仪观察重组质粒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二、实验组织实施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多、知识面广、实验过程长,并且每一个环节的都关系到实验的成败,任一环节出现错误,都将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为解决这些情况,首先,实验前学生应该查阅相关资料,预习并熟悉整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和试剂、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边听边思考,避免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其次,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实验视频播放、教师现场示范,解决同学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再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指导和试剂盒说明书加入试剂,注意每个步骤的反应时间,注意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应在旁督促和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操作,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最后,教师在实验结束后分析试验结果,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布置一些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实验效果

“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相对于其他分子生物学实验来说,耗时长,使用的试剂盒和仪器设备多,由于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因此,学生们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一环节,在实验中给予学生更多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实验操作积极性,实验效果明显比传统的验证性试验效果好。由于“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涵盖了DNA重组技术、核酸的分离与纯化技术、DNA的酶切及电泳技术,是一个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全方位、多维度进行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同学独立动手的能力、相互协作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了综合性实验训练的目的。

四、教学体会

1.实验意义。“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重组质粒转化技术、质粒提取和纯化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重组质粒DNA的性质、转化的条件、提取过程中各种试剂的作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条件和酶切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相关联的实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侧重于多方面理论知识和多种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存在的问题与策略。(1)实验课前学生不预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上课时等着教师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和器材、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之后按照实验课上的操作照做,而不是带着问题,思考后操作。课前不预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不了解实验原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实验;二是实验步骤不明白,常常出现加错试剂、遗弃需要的产物、浪费时间、结果不理想等现象;三实验过程中遇到与理论现象不符合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常常拿着实验结果问老师对不对,而不善于自己分析结果。长期下来,造成一些学生对实验课持应付了事的态度,实验课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情况,要求学生实验课前预习相关的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实验指导书及查阅资料,弄懂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带着问题去实验,避免机械地照书做。(2)“重组质粒的转化、提取及酶切分析”综合性实验难度大,操作烦琐,包含了大量知识,学生仅靠教师实验课中有限的讲解无法完全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近年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成为趋势。针对实验课内容多、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制作演示与模拟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结合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展示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演示与虚拟操作加深实验印象,减少实验过程中错误的发生,避免不知道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和不明白实验内容情况的发生。与传统实验相比,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实验原理、试剂与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使其更有效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操作要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操作要点和实验现象,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利臣,肖璐,冯涛.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99-102.

[2]武慧敏,郑晓珂,黄睿,等.中医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衔接的探索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56-57.

[3]韩华,王岩.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1,14(4):7-9.

篇3

受这种新型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传统主流媒体,广播受到的冲击更大。如何以开放的姿态从内容到形式上借鉴、吸收、消化自媒体蕴含的正能量,对广播未来发展创新至关重要。

一、节目内容上汲取

要吸纳自媒体信息涉及面广、传播迅速的长处,让自媒体变成自己的节目内容源。遍布街头的智能手机,小到个人的吃住温饱,大到身边千家万户的公众生活,都可能在个人的指间拍摄、编写、上传中成为公众信息。虽然这种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但却反映或折射出了大众生活或民众心态,甚至不少突发新闻事件也就是在网友的手指拨动之间首先被发现。这对于不少因经费、人员等因素使信息触须难以到达基层,信息掌控明显不够的广播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更为迅速获得新闻信息的新渠道。对自媒体传播的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信息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深度挖掘,不仅可以让广播更接地气,也能引导社会舆论,利于公众从自媒体芜杂的传闻中认识事情、事件的真实。让每一个自媒体人都成为自己的信息员,展现的不仅是广播的胸襟,更是广播实现节目内容充实,新闻播报快捷的最佳途径。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微播天下》开播不久,就拥有大批的拥趸,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该档节目立足的就是手机、网络为媒介的自媒体,吸纳网友的语言、观点,用群众的视角点评天下。

二、参与方式上借鉴

要充分发挥自媒体随时随地可参与的便捷,进一步增强广播的互动性。广播诞生至今,互动不足一直是其发展的瓶颈。从最早的书信互动,到后来电话互动,但无论哪一种互动方式都没有像今天以微博、论坛、群为特征的自媒体对广播互动方式的影响这么深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媒体对广播互动的推动是革命性的。广播要寻求突破,就需要将自媒体的即时互动方式引入到广播节目互动参与中来。广播可以在节目采制和直播过程中,通过节目微博或节目论坛以及主持人、记者、编辑个人微博,及时倾听听众的声音并通过节目将其传达出去,以“点到面”传播打破自媒体“点对点”的局限,培植传统广播新的听众群,让自媒体公众成为广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从而达到扩大广播听众群落和拓展广播市场的目的。用打破空间、地域局限的微博、QQ群、BBS等在线互动参与,让广播拥有了不少手机听众,也能让地域广播成为“地球村广播”。

三、采编方式上吸纳

要让主持人、记者、编辑都成为自媒体,以客观专业重塑广播传统媒体权威形象。不断发展的新兴传播技术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主力的自媒体缩短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反馈的延时,使即时的交流互动成为可能。对于记者编辑来说,只要拥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实现与受众互动,无论是主持人、记者、编辑都可以将自己准备播出、采访、制作的议题,通过微博、QQ、论坛等到电子网络上,听取公众意见,让广播“接地气”。从2004年开始,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着手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每一个用户即“自媒体人”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论坛等给主持人、记者、编辑即时报料,记者编辑也可以随时对身在新闻现场的听众进行采访,不仅突破空间的限制,也提升了新闻的时效性和节目的可听性。同时,编辑记者也可以融入自媒体,将自己深入采访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或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和事件本源通过微博、bbs、群等迅速传播到互联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新闻真实,吸引微博用户关注,提升广播节目自身的收听率和影响力。

四、传播方式上学习

篇4

自媒体借助自身在获取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特别优势,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追踪报道,深入讨论,引发人们对政治、社会问题关注,推动社会事件朝着一定方向迅速发展,对事件的处置效果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自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提出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

关键词: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

引言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撰写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其中对“We Media”提出的定义是:“大众经由数字科学技术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能够提供与分享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自身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微博、人人网、开心网、QQ空间等。它有利于人们各种思想相互撞击,促进社会上各种价值体系和思潮相容共生,也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与各种思潮交锋的主阵地,但是,网络上任何一则微不足道的信息或新闻如果处置引导不当,都可能在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这种新型网络媒体借助自身在获取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特别优势,对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追踪报道,深入讨论,引发人们对政治、社会问题关注,推动社会事件朝着一定方向迅速发展,对事件的处置效果可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自媒体在我国显现的传播影响力

(一)传播地位从仅是媒体的补充走向了信息的重要来源

随着媒介的社会属性不断增强,它一方面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为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信息采集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标准,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新闻源。以成都“6・5公交”纵火案为例,上午八时许公交车燃烧后就有见证者在第一时间将文字、视频和图片上传到网络社区和微博上,引发网友大量跟帖和转发。主流媒体得知消息后随后跟进,在现场抢抓新闻的第二落点。中新社在当天下午二时左右才代表主流媒体发出了有关火灾的第一条快讯。

(二)公共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主体由专业媒介走向一般大众

在自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获得史无前例的信息传受释放,个人传播的意识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自媒体平台上,议程设置不再是主流媒体的专利,公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自主地向大众设置议题,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思想,可以同关注的对象通过固定链接隔空对话,可以在信息的互动与反馈中在网上形成舆论声势。2010年上海大火的第一条火情就来自微博。在此后近一个小时中,由于专业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是微博的持续关注为人们事后了解反思火灾提供了信息支持。更值得称道的是,微博在上海火灾报道中的坚持使其成为与传统媒体、网络并列的主要媒体,自媒体用户的专业精神和新闻传播意识日渐凸显。

(三)信息传播思维从传统宣传灌输走向了舆情公开表达

媒体不可逆转的开放性,使固有的“宣传思维”与公众对知情权的诉求正面碰撞。由于政府和传统媒体组织无法再用原有的空间定义对信息进行框架式处理,思维观念的转变成为全社会在自媒体时代必须面对的挑战。尤其是微博渗透到重大事件、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社会救助等各个领域,往往对事态的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采用自媒体正面应对网络热点成为社会共识。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救援,出发5天内,共300多条微博,每条都被广泛关注并转载,截至目前,中国国际救援队的粉丝已多达87万多人。

二、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冲击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冲击

自媒体的交互性和便捷性给人们带来交流便利,但匿名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也容易使自媒体环境中内容泛滥,充斥虚假新闻和负面消极信息,致使公信力遭受质疑。自媒体作为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海量信息中存在的消极负面信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成冲击,引发公众认知偏差、思想偏离和价值观混乱,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难度。

(二)自媒体侵蚀公众独立思考的能力

公众可以通过自媒体更加高效地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单纯依靠自媒体获取信息、过分迷信自媒体的信息而失去理性思考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当社会事件发生时,患有这种“自媒体依赖症”的公众不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研究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懒于研究和思考,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评论、随波逐流、随意传播,这使公众的思维能力减退,思想懒惰,从而导致削弱公众通过冷静观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冲击

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实施,通过两课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思政工作者起主导作用,掌握话语权。但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主体的多元性,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项灌输方式,削弱了思政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和方式形成冲击。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滞后于自媒体的发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掌握着信息传播的决定权,在处理应急事件时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事态的传播方向。自媒体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实现了手机与电脑的结合,如在微博群体范围内,在很大程度上,群体的成员具有意见和行为的趋同性,一旦信息传播出去,就很容易形成公众心理上的共鸣。这种传播主体遍布全球、内容覆盖面极广、舆论传播速度超快。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弱化了监控网络舆情的效果,这对公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难度。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子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一些人会为自己在虚拟社会中突然获得的“能力”和“自由”所陶醉,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毫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教育大学生应该带头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广大学生在充分的比较中逐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警觉能力,培养慎独精神,在这充满诱惑的虚拟世界里,能守住良知、坚定信念、把握方向,自觉地建立一道道德的坚固防线。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里,大学生要避免受垃圾思想、言论以及信息的污染,杜绝传播不良信息。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增强自律能力,努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在守法遵德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自媒体监督,自觉地增加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倡导大学生要文明上网,杜绝任何形式的网络暴力。这除了要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来保持网络的有序运行之外,还必须加强网络法规的建设、加快立法进程,对网络犯罪行为、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应坚决给予打击。因此,要构建道德约束长效机制,利用自媒体使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主动地对不良信息和传播者进行谴责,强化大学生为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的观念。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自媒体技术的能力

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说道:“在这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是在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占领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不断努力学习的是成年人。对于教育者来说,更是这样。”当前,利用自媒体技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从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备的能力与素质。因此,高校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网络技术、网络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要鼓励高校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辅导员开设个人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常用的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灵活驾驭自媒体技术的能力,善于从自媒体中索取有用的信息,才能关注到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帮助他们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因势利导,从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自媒体相关法律规范建设

网络舆论涉及多个专业法律领域,关系公民宪法权利、公私法律界限、国家秘密、个人信息保护等等各种法律规范。自媒体又是网络舆论中的新现象,所以必须对相关规范进行系统的修订和完善。同时,高校要做好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和制度,加强对自媒体舆情监控的日常管理,强化对自媒体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媒体环境,营造一个完备的自媒体监管的他律系统。

(四)建立规范的自媒体监管体系

高校现有的网络应对机制已不适应于自媒体时代。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行为,高校要建立更为有效的应对机制。首先,高校应设立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校园网的开发和维护,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条例和守则。其次,政府可以颁布一部独立的网络法,全面规定网络的法律问题,规定详细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关系。在一些基本法,包括诉讼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中,增加有关网络内容的规定,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对网络法做出实施细则,使其成为一个由网络法为核心的,由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等为补充的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不断地完善信息监管的机制,摆脱自媒体环境不规范所带来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净化自媒体环境,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有序的自媒体环境,保证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五)构建“网上网下”联动的自媒体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要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状况,科学地搜集和分析自媒体舆情是掌握主动权的基础,一旦出现敏感信息或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快速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在快速地整理分析后,向网络信息领导小组汇报,在信息上报的同时,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应该果断地开展以网络言论为主的紧急应对工作,引导舆论,缓和矛盾,掌握网络传播的主动权。其次,要迅速联动反应,由网络信息领导小组负责,迅速组织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再次要及时做出应对,通过官方主平台对于自媒体中出现的舆情信息予以回复,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用公开透明来还击不实信息。同时,要跟进处置后的评价,评价其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有哪些经验和不足等。

结论

自媒体当下多发的正在考验自媒体的舆论表述能力和社会责任,自媒体在运营中依然面临着内容监管的各种风险,自媒体用户的健康培育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和个人应该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度,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石霞香.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与社会,2012,(2):154-155.

[2]张寒梅.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7,(17):93-94.

[3]杨晓.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言、舆情分析与应对[J].新闻爱好者,2012(7).

[4]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43.

篇5

关键词:自媒体 文学 传播 微信

自媒体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03年,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联合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他们是这样定义的:“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1]2009年微博的流行正式开启了自媒体时代,而微信则把自媒体的功能扩大化。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微信以其信息的高速流通、图文结合、碎片化的文化背景为文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口。

一.“节点共享”的即时互动下的全民狂欢

在数字媒介环境下,“节点”(Humannode)即“人”(human)和“节点”(node)的组合[2],界定在互联网媒介环境下以人为传播主体的节点,是通过数字互动媒介接受和发送信息的媒介用户以及与用户捆绑在一起的一体化信息。

微信文学在大众传媒时代产生,不可避免的保有了大众文学的特征。高雅的传统文学在现代商品社会遭受了巨大冲击,人们曾一度怀疑艺术终结或文学已死。但是大众文化也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也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2012年4月,微信4.0版本,用户可以将文字、图片、视频在空间中,好友之间可以即时点赞、回复或者转发。用户结合现实场景进行改编,应用网络热词在其中表达情绪,没有诸如微博之类140字的限制,即时的发送,接收者同时可能是下一个发送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不再有绝对的身份区别,点赞和回复瞬间反馈到作者的个人空间,作者根据回复与之互动,微信文学就是以这样一种网状形式在微信平台上流行起来。

狂欢理论源自于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这种狂欢指的是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等级关系的狂欢。人们语言混杂,方言、俚语、习惯语交织在一起,通过无所顾忌的笑达到一种全民的自由。而在自媒体微信文学中,体现了带有自由性的狂欢性。人们可以通过游戏、娱乐的语言释放压力,通过创造恶搞式形象放松自我。在这样开放式的背景下,人们可以摆脱压抑自由的书写文字,微信文学中常常出现一些新奇词汇表达,这就是微信文学狂欢化的表现。

诚然,文学需要新的文学形态为其注入鲜活力量,但微信文学的局限性可能带给文学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值得思考并努力改善的。微信文学文本的碎片化、内容的平面化凸显了消费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不高的事实,表达了娱乐至死的诉求和狂欢化的生活方式。同时,微信文学的快速生产,削弱了文学原本应该具有的深度,作者在个人化自由写作中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微信文学的良好发展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在自媒体的时代走得更远,否则只是激起人们一时的狂欢兴趣,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并不能长久留存。

二.危机中的数字化选择

随着“快速点击阅读”时代的到来,手机、mp4、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产品受到大众热捧,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报刊杂志在自负盈亏中举步维艰。

许多文学类实体期刊纷纷登陆了微信平台,拓展了数字化之路的新视野。2013年11月《收获》发出了第一条面向微信订户的群发内容,这是继《小说月报》微信公众号上线之后,又一家“老字号”传统文学期刊在微信平台上发起了寻找读者的尝试。目前可以搜索到的文学类公众号有“读者”、“青年文摘”、“读者文摘”、“今天文学”、“青年文学”、“收获”、“小说月报”、“上海文学”等。纯文学的生存空间本来就不大,先天注定了它本身不能像通俗文学大众文学那样受到广泛关注。在市场经济的热潮中,文学类实体期刊注定成为昨日黄花。所幸的是,在自媒体时代,文学类实体期刊搭上了以微信为主要载体的数字化传播快车。

近年来,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迈入作者行列走向实体出版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凸显了实体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未来的方向应该是,积极汲取传统文学媒介的有益特质,提高自身的文学品味,正确的处理好文学的审美与市场化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文学文本具有的高品质有效融合到自媒体平台,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注 释

[1]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探索》,2006年第2期,第135页。

篇6

自媒体PK传统媒体

这两年迅速火爆起来的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在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自媒体定义的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微博、微信、博客、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在许多国人的眼中,自媒体就是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就等同于自媒体。

2011年1月21日出现的微信曾让一度风光的微博悄然暗淡。不论微信与微博,都是实现记录与表达的传播功能,跟踪某个新闻事件,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字符,再发发感慨和评论等。

然而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表达,却悄然改变着新闻的传统观念。谁收集和整理、谁传播和,正在被重新定义成为个人风格。当工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便利,信息的生产者和接受者进入了一个角色可以互换的时代,许多声音都可以自称是“新闻”。

微博反映的“公共DIY”的核心理念,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记者。数据显示,它在过去5年中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显著平台。

微信的强势普及,加速形成了自媒体的新流派。自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的强烈冲击进而也成为一个重点话题。

随着自媒体的风头渐劲,受众对新闻的“有趣性”越来越关注,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然而,过分追求趣味性,有趣得过了头,很可能失掉新闻的本真。毕竟,真实性才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要素。

然而,自媒体强调得更多的是“眼球新闻”、“眼球经济”,传统媒体因其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耗时”而受到冲击和影响。毫无疑问,传统媒体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期。伴随而来的是,传统媒体的广告和出版收入均大幅下降。

自媒体=人物经济

显而易见,自媒体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它的存在,不仅加速了内容市场的洗牌,更为广告提供了更多的盈利风口。但是,自媒体如果缺乏经济常识,必然虑不及远,成不了气候。

打造了让营销圈沸腾案例的“吴晓波频道”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自媒体的本质是人物经济。

“每个人都是生产型的消费者。”这是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2016年4月21日,自媒体营销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策划的一场关于papi酱广告招标会,当最终的竞标价格定格在2200万元时,这个数字刷新了几乎所有人对自媒体和网红商业价值的认知。

由于网红平民化以及“精灌”营销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消费转化率,其商业价值正被慢慢挖掘。如今网红经济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红或大V、网红经纪公司、电商平台以及为网红提品的供应链平台或品牌商。在淘公号网站上,如“咪蒙”这拥耐红自媒体大号,其头条位置发稿报价为25.5万元,付款即可直接下单。

当网红与变现渠道无缝衔接时,就如同一家势不可挡的创业公司。的确如此,网红自媒体除了内容,前期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有了流量和粘性以后,才是“键盘即刻敲出现金”的时候。伴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淘金”热潮中将成必然趋势。

拥有流量、粉丝和粘性将为自媒体加冕,而前提则是自媒体能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内容的前提是有趣。如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聚合并黏住有“价值观”的人群,将是决定自媒体内容生产者在红利井喷中存活继而做大的关键。

内容为王:高品质才能创造商业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给决定价格。

自媒体的鼓吹造势者显然缺乏经济常识,须知清醒与冷静比无知的狂热弄潮更重要。试想有一天,自媒体泛滥,从内容供给上来说,所谓的网红对读者、网友还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另一方面,自媒体数量大增,从商业角度来说就意味着供给增加,那么其广告价值还有那么大吗?答案让人洞若观火。

自媒体若要生龙活虎,必须自始至终信奉一条“内容为王”――有料、有深度,故事性和趣味性强,这些不论对自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来说,都一定是硬头货。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媒体技术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广泛使用,让观众对新闻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追求得到了满足。在如此环境下,传统媒体更应该发展其优势并去影响和规范新媒体,这包括最重要的两点:报道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篇7

《明星伴你游》这档节目,是我们早在2009年便开始酝酿的,当时一直想用一种好玩的状态做媒体,在玩的过程中做事业。去年,当我们做完第一季的《明星伴你游》节目后,真正发现并嗅到了这档节目的娱乐价值和商业气息。从内容上,这样的节目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当今年开始,一批真人秀节目前赴后继地出现,如《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中国版《花样爷爷》等都在国内各大卫视热播,而其拍摄的外景地,明星的装扮也顺理成章地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受节目影响,游客也开始争先前往这些或名不见经传、或久负盛名的外景地,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同时,各类节目中出现的产品也成为明星效应后的又一个品牌增长点。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更是间接地带动了新一轮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综艺内容创新,使传统电视台的收视也获得了新的增长点。

谈到跨界,对时尚行业来说,各种跨界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在媒体领域,如果不是因为各种外部的冲击,“纸”质媒体和传统电视媒体或者还在膨胀的自我优越感下生存,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如何解决根本问题进行思考,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此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我们需要用更多的载体把我们丰富的内容展现给大家,这是媒体价值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够吸引大众和读者的方式,我们无法管控受众的接受途径,也无法控制他们受网络诱惑后与传统媒体和方式渐行渐远,我们惟一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用新的方式和新的内容继续保持和他们的“亲密接触”。

在这个受各种媒体冲击影响的时代,包括专业媒体、渠道类媒体、社交类媒体为主的非自媒体,到如今日益强大的自媒体,媒体的形态越来越丰富。无论形态如何,内容取胜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而新的“媒体融合”也不是简单的“占地为王”的概念,载体的互融互通让内容经营越来越能凸显出来。

篇8

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

近来有媒体提起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现实民意”。这个判断触及了人们常有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放大网络舆情,把网络舆情当成全部民意,从而对中国社会作出有很大误差的判断。

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人,容易把网络声音当成“多数民意”,这是环境所形成的幻觉。人们习惯把自己生活的环境当成整个世界,通过刷微博获取信息,在论坛中与人交流,很容易就把新媒体和社交平台这些虚拟平台想象成中国的舆论场,以为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多数民意”了。因为微博上负面情绪比较集中,就误以为中国的基调就是负面的;网络上坏消息处处可见,就以为社会处处都是坏消息;微博上整天群情激愤、充斥着浓烈的仇富仇官情绪,就以为这个社会已经分裂和混乱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了。这是典型的环境造成的错觉。中国有10多亿人,上网的人毕竟不是多数,而且,多数上网的人其实也并不发言,因此网络舆情的代表性是很有限的。

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极端声音更易得到传播,温和理性的声音反而被淹没;极端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化声音更易得到传播,建设性的声音反而成为沉默的螺旋;对抗性的声音和对立性的观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沟通性的声音反被弱化;负面的声音集中呈现,正面的声音只是虚弱地存在。因为网络舆论场的过于亢奋和强势,非常容易形成主导性的舆论。别在被放大的网络舆情中误读中国,这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非常关键。 (曹林/《中国青年报》)

新闻业投入

移动大潮的五点建议

1、主动拥抱移动潮流――不要坐等实现盈利。

2、通过移动扩大接触。移动让用户更便捷、更频繁地来接触媒体,是给新闻媒体打开了又一扇窗,而不是关上一扇门。媒体公司在艰难地寻找盈利之路,但还是要先积累用户。

3、不妨考虑做APP,特别是手机上的APP。移动上网时,用户在各种APP上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八成,而页面浏览不足两成。消费者对功能具体的APP更感兴趣,而不是品牌门户网站。新闻业应考虑开发多个APP,适应不同需求。

4、必须提供适应不同平台特点的内容。移动设计中普遍采用了“自动调适(responsive)”功能,即相同的内容会根据移动端屏幕尺寸自动进行调整,与之适应。这给新闻机构提了个醒,别把相同的内容一成不变地放在不同设备上。应用与内容都要与用户使用需求相吻合。

5、本地新闻出版部门要帮助本地零售商。本地零售商所面临的挑战给本地新闻出版者带来了机遇。后者熟知本地消费者的习惯,是否可以推出价格比较机制、本地商品打折或其他服务?这样做也可以防止受众弃新闻出版者而去,转投其他非新闻部门。(《人民网研究院》)

传统媒体危机源于自身

近年来,“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再次向传统媒体发起冲击,“纸媒必死”的观点继续强化。

这不是传统媒体第一次遇到挑战,PC时代除了门户网站外,过去曾风光一时的电子杂志、博客已经沉寂,微博、APP、微信等成为新宠。因此,有人认为自媒体时代来临。但是,这只是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改变。事实上,技术和平台的变革,并不能改变“内容为王”的原则。

中国传统媒体遭遇的挑战并不主要是新媒体,首先,传统媒体经营面临的冲击一部分来自宏观经济变化,企业盈利减少影响了广告投入;传统媒体也不是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自身能力与水平较低,放大了新媒体的冲击;而新媒体对一些纸媒的冲击除了受众争夺之外,大量成熟媒体人流失到互联网行业,造成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素质降低,无法积累人才;另外,部分传统记者过度依赖网络提供信息,也让他们所在的传统媒体失去话题设置的权力与能力,影响内容品质。

(张立伟/《21世纪经济报道》)

改进文风改什么

首先,要改“文”。改进文风,顾名思义,必须改进讲话和写文,从开会、讲话、文件和新闻报道的文风抓起。就是要针对“长、空、假”的不良文风,认真落实“短、实、新”的要求。

其次,要改“人”。说话、写文都是人来做的,改进文风离不开人自身的改造。2010年,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推出“改进文风”的调查。在“你认为文风不正主要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腹中无物,只有照搬照抄”和“追求平稳,回避真话实话”的都超过了1/3。而在“改进文风的关键是什么”的调查中,认为应“领导带头,形成良好风气”的占43.8%。这说明,改文风,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尤其是当领导的要带头改变。

篇9

谈到社会化阅读,就不得不提及从社会化媒体出发的社会化阅读客户端——Flipboard。借鉴Flipboard等模式下,国内的社会化和阅读应用也风生水起,ZAKER算是早期最为受宠的APP之一,随后也引起各互联网巨头的加入,腾讯、网易、搜狐、新浪等纷纷推出自有的社会化阅读应用。

ZAKER是华阅数码在2010年12月推出一款社会化阅读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初期,ZAKER创造了辉煌,在短短两年内就迅速笼络到了3000多万用户的“芳心”。然而在自2010年12月18推出至今,iPad、iPhone、Andriod、Andriod Tablet、Windows Phone、Windows 8六大版本加在一起,ZAKER的下载量也仅仅只有4000万而已(钛媒体注:根据Zaker官方数据,4000万的用户数据为2013年年底之前,截至今年6月,Zaker总用户量超过7100万)。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曾经的ZAKER现在到底怎么了?

ZAKER惨遭分拆

华阅数码起初将ZAKER被划其品牌读览天下旗下。后来由于ZAKER和读览天下市场划分不明确,华阅也为了实现差异化竞争,将读览天下和ZAKER进行了分拆。其中,读览天下作为数字化阅读平台,走的是销售平台路线,主打电子杂志的零售和企业内部刊物的打包发售的路线;而ZAKER走的是社会化阅读道路,将资讯、微博、博客、报纸、杂志、图片、RSS、Google Reader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个性化定制。

而这样的分拆也许也是华阅数码的无奈之举。在据ZAKER CEO李森和回忆,“读览天下做的是杂志互联网销售,其模式很简单。是与传统线下杂志社合作,将杂志内容数字化后打包到网上销售,所获利润与杂志社进行分成。”,他回忆,这种模式最大缺点是,用户需要付费,因此扩张十分缓慢,当时他们也有探索免费模式,但却遭到杂志社的强烈反对,因为担心冲击线下杂志发行量。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ZAKER寄生在读览天下身上,走付费的模式,也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样的分拆本来并没有太大的差错,在整体战略和方向上也是正确的。但是分拆后的ZAKER成为了一个创业型的小公司,似乎成为了华阅数码的干儿子,在移动互联网盛行之时这种不受重视的状况让人非常意外。

而在2012年前后的分拆以后,ZAKER的发展似乎也越来越慢。ZAKER自2010年刚刚推出的两年就迅速笼络到了3000多万用户,而在今天,ZAKER的iPad、iPhone、Andriod、Andriod Tablet、Windows Phone、Windows 8六大版本加在一起,下载量也仅仅只有4000万而已(钛媒体注:同上,Zaker官方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总用户量超过7100万)。

社会化阅读巨头的冲击

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新闻,成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一个刚性需求。不仅仅是ZAKER看到了这个巨大的机会,传统的门户网站以及BAT三巨头也看到了这个入口机会,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几乎是在一夜间,都纷纷推出了各自移动新闻客户端,最风光的搜狐新闻客户端,在短短1年多时间内,便席卷了1亿用户的装机量。甚至被看做搜狐踏上移动互联网大船的一张最重要的船票。

相比ZAKER,搜狐、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巨头拥有自己的采编队伍,不仅仅做内容分发、还做内容生产,加上传统的门户基因和专业素养,ZAKER这样一家创业型的小公司在门户网站以及BAT三巨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而同类产品也开始泛滥,网易云阅读、无觅阅读、鲜果阅读等同类产品纷纷涌入,完全打破了ZAKER发展的节奏。

李森和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和巨头们相比,ZAKER的体量、资金、资源各方面都太弱小了。“和2年前比,移动聚合竞争对手一下冒出来很多,腾讯、搜狐、网易这些PC互联网巨头们都进来了,都很强大,ZAKER未来的挑战其实非常大。”

之后,李森又自我安慰式的说到:“ZAKER不做内容,只做分发。和直接生产内容的传统门户相比,ZAKER与平面媒体不存在竞争,在观点上,也能更加保持中立。”而“不做内容,只做分发,保持中立”这样一句欲盖弥彰的话更是暴露了ZAKER的短板,也显示了ZAKER面对市场竞争的无力。

同类阅读平台的冲击都难以应付,而来自微信公众平台的冲击则更是灾难性的。

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传统媒体以及自媒体们纷纷看准机会,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内容的分发。一夜之间,众多媒体似乎又找到了除了微博以后的又一新媒体平台。而用户们也由于微信使用的粘性和惯性纷纷订阅微信公众平台,在上下班等碎片化时间利用微信进行新闻、资讯、博客、报纸、杂志、图片的阅读。

ZAKER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遭到了前后夹击,他们也开始支持全部内容分享至微信与朋友圈。

再加上ZAKER的阅读相对微博等工具来说还是更为深度,虽然同样是碎片化阅读,人们其实还是更乐于接受微博的快速和便捷,所以ZAKER的用户增长量也是越来越少,进入了发展的瓶颈区。

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遭到分拆、面对其他产品的冲击还只能算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的话,缺乏盈利模式这一硬伤就决定了ZAKER没有未来。李森和面对ZAKER缺乏盈利迷模式的状况无法掩饰,只能承认“ZAKER目前仍然处在烧钱阶段”。

盈利模式的探索,李森和的思考是,广告收入为主,用户付费为辅。李森和表示,传统广告商的投入习惯还没有彻底改变,对于移动端领域的投入仍然处在市场培育阶段,ZAKER选择走的是一条品牌广告商的路线。读览天下做的是杂志互联网销售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用户付费不可能成为ZAKER的主要盈利手段,品牌广告商如此单一而且影响用户体验的一条路,ZAKER又能走多远呢?

而且在巨头纷纷杀入的市场格局下,想等付费市场慢慢培育,盈利模式逐渐摸清,干儿子一般的ZAKER耗得起吗?即使是华阅数码亲自上阵也是无法承受这种成本的。

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差钱的网易丁磊打造网易云阅读,并明确表示,“网易云阅读自身不盈利,其开放平台在内容通过审核后,将数字内容的控制权仍然交还给传统媒体。内容是否收费,需要收取多少费用,这一切都有内容提供者决定,并且所获收益全部归其所有。”这种只争入口不想盈利的行为,也只有网易这种财大气粗的主儿才做的出,ZAKER玩不起。

ZAKER面对这种无力的局面也不是没有任何行动,李森和推出了ZAKER橱窗,希望借ZAKER内容平台与电商相结合,做电商导购。而这种动作其实和网易的LOFTER推出的LOFTER ART一样,都是一种苍白无力的玩票行为,只会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里面的交易,即使赚钱了也无法弥补自身运营成本。

总结:

ZAKER确实把握了社会化阅读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先机,但由于华阅数码自身实力不强,加上巨头们开发的同类产品对其造成的巨大冲击,导致现在的ZAKER发展后劲不足。如今越来越多的阅读平台和阅读软件都在进行“社会化”的尝试,社会化阅读的蛋糕也逐步遭BAT们的瓜分,ZAKER要想从中分一杯羹实属不易。

篇10

自媒体是新生代进行信息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应有的文化自觉意识来对待自媒体以及创新地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自媒体;高校;文化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每天都有数以万计来自于微信、微博、QQ等自媒体的信息。与传统媒体不同,自媒体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和的开放性。在自媒体时代,每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这对媒体信息内容的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最大群体,自媒体的使用在丰富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和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创新地把传统教育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利用自媒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使用情况及其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据《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2012》报道,截至2012年11月29日,全国注册的腾讯高校微博有接近1万个(李莹莹,2012)。在这1万个高校微博账号中,其中高校机构的账号仅1千多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内个人注册的用户却接近两亿。为了了解高校学生使用自媒体情况以及自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笔者于2016年3月广西区内几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3份。统计的主要情况如下:1.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的普及情况:电脑普及率为92.5%,手机普及率为96.3%;2.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网情况:电脑上网率为93.4%,手机上网率为98.2%;3.上网的时间情况:每天上网不超1小时38%,1~2小时27%,2~3小时23%,3小时以上12%;4.上网目的情况:浏览校园网23%;浏览非校园网77:%;获取信息21%,浏览奇闻异事及明星娱乐新闻28%,玩网络游戏9%、转发调侃段子12%,发微博微信聊天40%;5.上网对自身影响情况:学到了知识21%,丰富了生活36%,了解到社会的黑暗34%,导致精神的颓废9%;6.通过自媒体与老师沟通情况:经常15%,偶尔38%,从不47%;7.通过自媒体转发正面消息情况:经常18%,偶尔62%,从不20%;8.通过自媒体转发负面消息情况:经常15%,偶尔27%,从不52%;9.对学校在自媒体使用方面引导满意情况:满意36%,不满意26%,从不关注38%。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极为普遍,其用途也多种多样,所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学校管理层虽对学生的自媒体使用有所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通过对以上数据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普遍过长,文化学习受到了影响。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了1小时,上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仅占21%,而浏览奇闻异事和明星娱乐新闻,玩网络游戏,转发调侃段子及发微博微信聊天占了绝大多数,这说明自媒体的并没有发挥到应有知识文化引领作用。第二,学生对校园官方媒体关注不够,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学生上网时浏览校园网仅有23%,而浏览非校园网的却占77:%,这从一角度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关注的程度并不是很高。学校的重大事件都是通过校园网来,这是营造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大部分学生长期不关注校园网,校园的主流文化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对校园的文化建设形成了挑战。第三,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调查发现,虽然学生通过自媒体学到了知识,丰富了生活,但同时也洞悉了社会的黑暗,甚至有学生因自媒体的过度使用而变得精神颓废,这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第四,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方式。虽然自媒体让学生与老师的沟通更加便利,但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从不使用自媒体与老师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到老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与推广。第五,自媒体的使用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调查发现,利用自媒体转发信息已成为一种常态。不管信息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转发。虽然学校对自媒体的使用做过正确的引导,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如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自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的使用自由而缺乏监管,信息海量而良莠不齐,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果娱乐至上的自媒体使用成为潮流,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这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及主旋律的弘扬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自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思考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周挥辉,2014),美国作家舒德森也认为,“媒体就是一种文化”。大学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科学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大学肩负着先进文化的创造及社会文化推动的重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侯丽娟,2011)。从这一角度看,大学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自觉地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文化的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要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在学生人人发微博,班班有Q群,社团发飞信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样化,要想不落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要跟上时代潮流,打造官方自谋体平台,如校方微博、微信、Q群、博客、BBS等。唯有如此,才能多方位,立体化地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第二,要创新地开展科学文化主题教育,多渠道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富强、民主、法治、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高校作为文化的主推者,更应该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虽已成年,但还有很多人思想不够成熟。在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很容易接触到诸多非主流文化,甚至的不恰当言论及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利用自媒体的便利进行多渠道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主流文化的营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确保他们对校园文化的有效吸收。所谓自媒体应用素养是指使用者在自媒体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具有批判性眼光、不人云亦云地传播负面信息的素质体现。大学阶段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正确使用自媒体的教育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大V李开复曾说:“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可以在朋友圈子里享受被尊重、被阅读的乐趣;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当学生们提高了自身自媒体应用素养,学会了辨别自媒体资讯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正确地使用自媒体来参与,宣传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科学文化才能变成主旋律,最终为广大学生形成正面的道德意识提供有利条件。第四,要加大对校园自媒体的监管力度,确保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健康性和纯洁性。在自媒体条件下,学生既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此,高校管理者除了对学生进行自媒体应用素养教育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对校园自媒体信息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学生中传播的自媒体信息具有健康性和纯洁性。总而言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科学文化观的营造和教育,管理者应因势利导,运用先进的自媒体去营造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创造、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都能共享先进的文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侯丽娟.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文化学刊,2011(6):16-20.

[2]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6-31.

[3]李莹莹.自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7):211-212.

[4]潘祥辉,吴振瑜.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受众评价分析———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