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31 05: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发展

篇1

关键词 自媒体;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31-02

当下,媒体环境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网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等移动终端媒体的更新发展,也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传媒受众更迭为媒体信息者,使得社会个体成为了自我的媒体人,人们已经进入了“微生活”时代。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也使得传统媒体人重新思考这个“微时代”。

1自媒体语境的概念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 We ,Media(自媒体)”的研究报告,他们对“We ,Media(自媒体)有一个严谨的定义: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换句话说,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科技载体和互联网相连接后,点对点或者点对面地他们自身经历的消息事实。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个人日志、个人主页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和Weibo。据2013年5月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7.88亿。现在微信的推广,也增加了手机媒体的一个新载体。微博、微信、手机门户网站构成了移动终端信息的三大利器。

雅安地震发出第一个信息的是手机微博用户,而在整个的救灾过程中,参与其中的亲历者同各路传统媒体记者赛跑,他们在第一时间把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到微博、微信,构成了救灾信息的天网。

综合近期发生的诸多新闻的过程,可以看出自媒体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草根化。媒体信息的者从传统媒体的从业者转向了普通大众,人人都是媒体人。这个特点比较典型;第二,自由化。信息不再由传统媒体,而是由大众自主,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向了自主接受;第三,即时化。信息的略去了采访、编辑、印刷(制作)等各环节,实现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第四,不确定性。自媒体时布的信息不再由记者、编辑的审定,而是由大众自主。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名“随心所欲”的空间,这其中包括了许多不确定因素,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2 自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的处境

当传统媒体遭遇“自媒体”后,面临如下境遇:第一,话语权受到挑战。因为科技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媒体的信息及时性不再凸显,反而落后于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先入为主的心理因素也导致自媒体的信息在第一时间进入大众视野,反而致使传统媒体公布的信息受到质疑。第二,传播范围受到挑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编辑,加之自媒体的各种优点,致使社会大众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网络成为信息的来源地。而传统媒体的固定时段、固定传播载体、固定模式等弊端频现,大众的关注度日渐下降。第三,自受到挑战。传统媒体记者、编辑数量有限,信息换取渠道狭窄,导致信息来源较少。有时候就要从网络找线索,找新闻,依赖性日趋严重。

3 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融合发展

在这个由以往的传媒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微时代”,传统媒体要想实现破题发展,就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融合自媒体协调发展。积极采用新的传播手段,开辟网络版面、移动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来应对发展局面。我国的主流媒体也在进行有益的尝试。各大传统媒体在办好以往媒介的同时,开通网络版面,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嫁接互动联系渠道,拓展新闻背后的故事,实现了传统媒体数字化的转变。诸如央视微信评论、短信互动以及二维码的扫描参与,都是“微时代”对传统媒体的贡献。 许多传统媒体记者也注重从网络找寻新闻,从微博、微信当中找到新闻亲历者,事件见证人。

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一段时间里,有关此案的各种传言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然而,经过保定市公安局纪委与保定市纪委联合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反映的许多情况并不属实。这也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融合传播的一个典范之作。

网络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可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实现网络补充,而传统媒体跟进拓展、集合信息。郭美美事件起因就是微博炫富。网络围观导致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在传统媒体的不断跟踪下,微博信息不断发酵,从而达到了全民关注的程度。也就实现了网络微博自媒体点火,传统媒体集合信息,跟进拓展背景,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做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从而引导舆论。

4 传统媒体和自媒体融合发展的注意事项

无论层出不穷的自媒体带来的冲击多大,传统媒体都要坚持自身的报道特点,实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以深度的策划深化新闻报道。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新闻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成为了传统媒体深化发展的金钥匙。第二,要注重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双向互动。传统媒体记者不仅要将采访的内容在自家媒体刊播,还要很好地利用“微媒体”加以跟进,实现与自媒体的交流互动。

这其中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新闻采访要接地气,落实“三贴近”原则,深入采访,找寻真正的事实。第二,语言要与时俱进,要学会新语词,用大众熟悉的语言说新闻,摒弃公文式教条语言。第三,保持客观公正。要在新闻纪律的约束下做新闻,不能被自媒体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做事实的记录者,不做网络新闻的跟随者。

参考文献

[1]张彬.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J].今传媒,2008.

篇2

自媒体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我们传统的信息传播形态进行了全面的颠覆,也在最快的速度内拥有了最庞大的受众群体,对社会的舆论产生了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影响。何为自媒体时代,其主要指的就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具体来说,就是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一个麦克风,每个人都享有消息的权利,再形象一点,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的传播者,这种媒介基础得以持续生存的原因就在于其具有着显著的自主性和交互性特征,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需求。在这样的模式下,新闻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传媒生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当前自媒体的格局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自媒体时代舆论格局的特征

网络热点聚焦现实不公平之处。其实,在微博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得以广泛使用之前,我们国家就发生过很多的网络事件,在网络空间当中出现了很多现实社会当中发生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此类现象,网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体的舆和谴责也就是网络的力量成为了促进此类事件得以公正解决的重要动力,这类事件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非常具有社会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话题。

微博使得网媒成为了舆论的发源地。众所周知,因为受到采访权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所涉及到的新闻信息都是以转发的形式为主,在之前的社会事件当中,其发挥的主要作用可以用“发酵”来形容,但是,伴随着微博的诞生以及广泛的应用,这样的局限性格局被彻底打破,微博凭借其自身快速、短小、开放的传播优势在网络媒体中异军突起,成为了我国舆论当之无愧的发源地,我国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通过微博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自己的思想,成为了舆论的重要导航之一。

新旧媒体互动,大大增强了舆论的影响能力。新媒体虽然有着旧媒体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但是,新媒体还是需要旧媒体的支持,当前社会当中任何一个舆论热点,都需要新旧媒体的互动与配合,舆论热点经过网络的充分发酵之后再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便会进一步深化或者强化此公众议题的性质,其舆论影响力自然也会随之得到有效的提升。

网民的自主性与参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自媒体时代,倡导的是自由的理念,言论的自由,大大提高了广大网民的自主性,他们不仅仅会积极主动地对某一些社会事件进行关注,甚至还会为自己设置议程,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提供报道指南等等。

如何科学地看待自媒体的发展

众所周知,自媒体是一个集自由、平等、开放与一体的发展平台,在自媒体中是不会涉及到太多的制约性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曾经提到过: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这一说法,并把执行这一任务的人称为“把关人”。按照这个理论来分析,在自媒体未来发展过程中,把关人应该是由以下主体来共同构成的:

自媒体的信息者。在上文中,我就已经提过,我们每一个人手中都掌控着一个麦克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自媒体的信息者,都有责任、有义务去保证自己所发出的每一个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当然,这需要依赖的是我们每一位网民自身的高素质,因此,我们必须要强化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责任,强化我们自身的正义感。

广大网民。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主要的传播媒介就是电视、报纸、广播等等,我们作为受众只能是在被动地等待消息,被动地接受消息。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有了筛选和过滤信息的能力,网民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分享和收藏自己有兴趣的信息,随意剔除其他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垃圾信息。但是,受众必须要保持该有的理性,在有些时候,也不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对信息的性质进行判断,也不能肆意判断信息的好与坏、对与错,而是要学会站在大众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平台。现阶段,自媒体的平台是非常丰富和多元化的,诸如腾讯、新浪等等平台都推行了“实名认证”以及“名人认证”,也会有一些手机平台的编辑推送功能等等,都在推动者自媒体朝着一个科学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还会有一些平台上面出现被禁视频和被禁文章等等,平台会根据相关规定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

篇3

2、去年以来很大的一个现象是传统媒体人纷纷下海经营自媒体,专业化的写作能力,可以让他们获得很滋润,据说已经有好多自媒体年收入都已经过了百万,甚至已经有人喊出了颠覆媒体的就是自媒体,但这显然是太高估自媒体的力量了。一个人的思想、内容和采集能力毕竟有限,魅力人格的辐射范围也是有限度的。所以,自媒体的商业化其实并不乐观。​

3、商业化的前提是,有标准化的和可复制的产品,而自媒体的个人化特征,天然决定它的产品是非标的,产量是有限的。最近有不少自媒体获得了投资,但我相信投资者看重的不是自媒体有限的媒体价值,而是希望借助它的媒体价值,进入到行业中去形成产品和服务。​

4、即使是像罗辑思维这样出名的自媒体,它的商业化还处在实验当中。社群商业是一个很好的说法,但之所以要冠上社群商业这个说法,正因为自媒体没有产品,它的产品就是自媒体背后的那个人。罗辑思维已经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标杆了,大部分的社群运营者,最后会把自己运营成凤姐,运营成芙蓉姐。​

5、马佳佳是很火,但她的产品就是她自己,另一个崛起的草根明星而已。​

6、自媒体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就其媒体性而言,可能就是它的高点了,下一步如果不能借助前期的媒体影响力,建立落地的产品和服务,其前景也就这样了。所以,作为自媒体人,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影响力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一呼百应,涕泪交加于粉丝的热情,以为移动互联网真的就可以轻松干翻老家伙,以为自己就可以重新改写商业的规则。要不了多久,你终究会发现,商业还是商业,实力还是实力,移动互联网的窗口期非常短暂,你只有在这个有限的窗口期里迅速建立产品和服务的壁垒,才有下一步续命的机会。​

7、互联网思维只是针对传统行业的人而言才有意义,因为他们大部分人还是把产品等同于功能,把商业模式等同于交易,把传播等同于广告,把管理理解为掌控。但是,互联网思维仍然离不开产品,离不开传播,离不开交易,也离不开管理,只是,这些内涵需要深层次的挖掘,比如要将产品理解为体验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贯穿了功能、服务和平台者三个层面。当别人将功能免费而你还死守着功能的交易价值的时候,就会死的很惨。​

同样的道理,自媒体如果到现在还死守着自己的媒体价值的时候,就好像是和别人在功能上死磕,最后连自己怎么死都不知道。​

当然如果你只想做一个自媒体,只想自得其乐逃离朝九晚五,那是另外一回事。​

8、在我看来,微信公号这波自媒体的机会已经过去了,现在再来做,意义已经不大,除非你是把它当作公司的主页,如果没有独特的内容,那么基本上是很难建立影响了,而如果没有影响,那就不叫自媒体,那是产品主页。​

篇4

从口头相传到文字传播,从大众传媒到分众窄播,传播媒体的更新改变着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进而影响着生活的状态与文化的形成。如果说大众传播以点对多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接受信息的平等、极大地扩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却忽视了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信息源头控制的潜在单一性,那么建立在网络传输特点基础上的数字媒体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作为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至今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与概念解析。综合国内研究专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数字媒体的独特性质总结为以下几点:(1)元素化:数字媒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只有格式的区别。(2)互动性: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流通,数字媒体是以网络或者信息终端为介质的互动传播媒体。(3)智能化:数字媒体是软件化的元素组合,可以按照自动或人的指令操作。(4)文化的简洁化:传统的媒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和经济上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数字媒体更容易被接受。

基于数字媒体的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点,才有了其形式上的不断拓展,不断满足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目前比较常见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

从数字媒体多样的形式不难看出,由于数字化的技术特点,数字媒体更为便捷,可以无地域性地触达,实现无时无地不存在。同时,数字媒体的受众在接受媒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大量的信息中摘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制造信息,从而形成了流动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数字媒体在当下的信息争夺中显出其优势。近一两年大热的“微博”,就是对数字媒体优势的一个很好佐证。“微博”是博客的衍生品,最早出现在网络媒体上,以其短信化的风格方式得到了众多网民的喜爱。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普及,“微博”逐渐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宠儿。从“微博”来看数字媒体,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它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的自媒体性。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不难看出数字媒体在很多方面抢了风头,但却并不能简单地用“取代”来形容。数字媒体同样也具有不及传统媒体之处,虽然数字媒体可以在时间上抢占先机,但是对于信息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对于信息的深度挖掘是不够的。这也正是当下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从媒体发展的外部形态来讲,传统媒体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建立自己的数字媒体平台。如《纽约时报》在报社平面媒体那层楼开办了一个电视台;BBC也开办了自己的电视台网站;中央电视台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使受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而且还实现了信息内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从受众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平台的拓展所带来的也是自身受众范围的扩展,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中。

篇5

新媒体的挑战与传统媒体的创新

自从1998年联合国在一份文件中将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之后(学术界对“第四媒体”的称谓有不同意见姑且不论),人们约定俗成地将媒体分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媒体。随着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还会不断出现,手机的发展,已经有人将其定义为“第五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将来还会有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N媒体吗?

那么我们今天讨论的新媒体应该如何界定呢?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所谓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的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平台。或者可以说,今天我们讨论的新媒体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媒体的区别就在于,从技术上说前者是数字的,后者是模拟的;从形态上说,前者是多媒体的,后者是单一媒体的;从传播方式上说,前者是双向互动的,后者是单向的。①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特别是近代,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化都与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传媒人是对新生事物最敏感的一部分人,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守望者;我们的传播手段本身就是信息传播技术革命的产物,而且在信息技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中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和平版胶印就开始逐步代替400年以来占统治地位的铅排和铅印,从而使报业告别了铅与火,进入光与电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报业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开始全面数字化,报社的新闻采编、资料检索、稿件(图片)传送,卫星传版等都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完成,今天报纸内容的生产已经告别了传统方式。而作为电子媒体的广播电视,与数字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性,目前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节目内容的制作方面,音频、视频都可以在数字状态下采集、记录、复制和加工处理,并进行地面、有线或卫星传输。②虽然今天报纸内容主要还是通过纸张来呈现,广播电视节目主要通过模拟技术发送和接收,但是各个传统媒体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从而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延伸。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也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的新的载体。受众只要具备接收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传统媒体的信息已经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与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信息终端的革命

对于广大受众来说,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媒体”就是信息接收/发送终端,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联网计算机和手机。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平台,如果从“冷战”中用于军事目的的ARPANET算起,有近40年的历史了。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超过10亿。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截至2006年底,互联网用户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7.4%,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更是高达58.6%。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不包括台、港、澳地区)互联网用户总人数达到1.6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12.3%,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0.2%),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网民的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于成千上万的网络用户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终端。只要有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便捷地接收和发送信息。

而手机这一原本主要用于语音通话的人际通信工具,一旦与互联网结合,便具备了大众传播的功能,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收发短信、浏览网页、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而且越来越成为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并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③近10年来,手机的普及甚至超过了互联网。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球手机普及率为41.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90.9%,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2.4%。中国人口众多,也是世界手机用户第一大国。据我国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7年9月,全国手机用户超过了5.23亿。

表一:中国手机用户的增长(1995-2007)

在中国,使用方便、资费较低的短信已经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从新世纪开始的头两年,手机短信在中国迅速发展,出现了“井喷”现象,人们开始关注手机的媒体功能。

表二:中国手机短信的增长(2000-2006)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功能也大大增强,原来互联网主要应用之一的USENET用的人已经不多,原来的BBS已被基于WEB的论坛所替代;年轻一代更热衷于MSN和QQ等即时通信工具;用户通过P2P技术自由交换音频和视频内容而乐此不疲。最早作为商业概念提出的Web2.0已经从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切切实实的网络应用,并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中受益。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是博客。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自2002年以来,博客在中国大陆增长了30多倍,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的博客空间量达到3374.7万个,博客作者(blog g er)达到1748.5万人,其中活跃博客作者769.4万;中国网民中,超过60%的人浏览过博客,博客读者达到7556.5万人,其中,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5470.9万人;对博客行为动机的分析发现:博客正被越来越多的作者用来传播个人观点,博客作为自媒体的属性越来越明显。④目前,传统媒体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都遇到发送问题,就是如何将数字化的内容传递给受众。MP3、MP4和iPod等便携式数字化接收终端虽然在年轻人中流行,但它们主要是娱乐工具,而大多数受众还是通过模拟终端接收信息。比如广播电视的接收机基本上还是模拟的,而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的“机顶盒”模

式仅仅是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过渡方案,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广播电视还有待于数字接收机的普及。对于历史最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来说,因其方便阅读、方便携带,更因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而经受了种种挑战,发展至今。今天的报纸开始与新媒体结合,报纸的网页和手机报成为新的呈现方式,但网页不便阅读、携带,手机报则容量有限,二者都不能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的特长。在这种情况下,“电子纸”

篇6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自媒体;现状;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16-02

2011年,微信这一推出以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信息通讯的网络社交平台由腾讯公司首次推出,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用户,并成为网络媒体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移动通讯工具。2012年8月,微信公平台创立,成为个人、企业、机构等主体传播信息和聚集粉丝的重要手段。其中,以个体户经营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在此番潮流中孕育而生,不断发展壮大。“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晓松奇谈”是众多自媒体微信平台运营较为成功的案例,通过它们的发展状况,解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

一、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概念

微信公众平台是公众号运营者与订阅者之间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融合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网络社交运用工具。它成为个人和企业信息和吸引客户的桥梁和纽带,是受众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实现用户的自媒体联动。

按其推送内容细化,微信公众平台分为新闻资讯类、文化教育类、电子商务类、公共服务类、娱乐休闲类等多个领域,根据受众的信息需求,实现内容的分类精准推送。根据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机构的类型,可化为企业类、团体类和个体类三大块。企业类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以商业企业为主,主要目标是针对客户群体推送产品服务和进行品牌营销,其利润是主要动力。团体类微信公众账号的运营机构为媒体机构、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媒体类微信公众号依托传媒机构丰富的内容资源,活跃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为广大用户带来大量的新闻讯息。政府机构主要政务信息,为人民提供服务,内容较为权威。社会团体微信公众平台专门为社员提供相关信息,实现团体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个体类微信公众号以个体户为主持方,是微博社交媒体平台并驾齐驱的另一网络自媒体平台,内容以自创为主,有着独特的风格,其粉丝群往往因为相同的兴趣和类似的社会背景而结合一起。

自媒体,也称“个人媒体”,是由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人或者小团体创建的媒体传播平台,有着私人化、自主化和平民化的特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公民通过自媒体载体自身相关的最新消息,较为典型的平台有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本文主要分析个体类微信公众平台,结合实践,对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提供合理建议。

二、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

2011年,腾讯启动微信,短短两年内用户达到1.9亿,根据腾讯官方数据表明,截止2016年3月微信月活跃用户达6.5亿。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上线,大量的企业纷纷推出公众账号,实现与用户线上线下互动。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媒体人从传统行业迁移,以微信平台为载体,自创公众号。腾讯公布2016版《“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汇聚的公众账号超出1000万个,而个体微信账号为27.3%。

其中,以罗振宇创办的自媒体公众号“罗辑思维”获得巨大成功,2015年10月份市场价值达到13.2亿。许多自媒体公众账号如雨后村笋般发展起来,运营较好的公众号有“吴晓波频道”、“晓松奇谈”、“云科技”、“熊猫自媒体联盟”等。 “吴晓波频道”是国内首档财经脱口秀节目,自2014年开播以来,就收到大量粉丝的喜爱,其微信号推送的文章阅读量达到10000次。高晓松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网络文化类节目“晓松奇谈”于2016年首次上线,创下10小时播放突破100万的收视纪录,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不难看出,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迎来了春天。这些自媒体公众账号能够在众多纷纭的微信公众号中脱颖而出,成为大家追逐的对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独创内容吸睛,用情感共鸣圈住粉丝。“罗辑思维”主办人罗振宇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采用60秒语音和微信文章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大家解读社会文化议题,内容涵盖人生态度、历史文化、政治理念和经济管理等过个方面,用趣味的理性主义将话题由浅至深,层层剖析。它还以书本推荐的形式,向受众分享知识点和价值观,与罗老师类似的社会知识精英和志同道合之士产生情感交流与共鸣,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知名财经媒体人吴晓波建立的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以专业、独特、理性的观点提升内容的魅力,通过开办书友会栏目增强用户粘性。网络脱口秀“晓松奇谈”在微信公众号走红,有知名人高晓松主讲,引经据典,讲历史谈文化,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二,目标客户细分,用互动开发社群力量。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向小众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依托PGC模式和PUC模式,产生内容的独特性,品牌定位清晰,吸引了一批具有相同背景和认知的高忠诚度粉丝。“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晓松奇谈”作为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脱口秀节目的“三剑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主义,以知识精英分子的身份讲解历史与实事结合的社会议题,分享自身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引发一批80后、90后文化人的共鸣。社交媒体用户通过信息沟通,获取人际资源,搭建强关系链,创建虚拟社群,体现自我价值和提升认知高度。“罗辑思维”招募会员,“吴晓波频道”创办“思想食堂”栏目,都在搭建一个具有高度认同和深度信任的成员社区,一方面满足他们的信息获取需求,另一方面实现他们的精神体验和分享价值观念,建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

其三,多样化传播,开发多渠道平台。在多媒体融合时代,多样化传播方式被众多的媒体平台使用,实现受众信息获取的效率。微信公众平台发挥技术优势,能够及时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信息内容,拓展用户信息接受方式。“罗辑思维”采用60秒语音服务,引发订阅者的兴趣,并推出相关微信文章,满足用户的求知欲和体验感。“晓松奇谈”与爱奇艺联袂,依托这一视频传播载体,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向受众讲解内容。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自媒体公众号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应,并不仅仅依靠微信公众平台这一自媒体传播载体。“罗辑思维”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阵营,并结合手机客户端、媒体网络平台,开办微博,四箭齐发,牢牢锁定目标群体。

其四,配套盈利模式,发挥众筹模式优势。目前,微信公众账号盈利的模式有四种,分别为广告盈利模式、商品交易模式、会员缴费模式和会员服务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是较为传统的收益形式,通过广告消息获得报酬。商品交易模式将粉丝转换为消费者,通过微信公众品台搭建的商城进行产品买卖,获取一定的资金。会员缴费模式是自媒体微信平台的盈利模式创新,通过招募会员,收取相关的费用,从而为客户提供服务,发展社区经济。当自媒体微信账号拥有一定的粉丝量和影响力,就可以为会员提供相P的产品服务,得到收入。大量的自媒体微信平台综合利用这四种盈利模式,实现经济收益。“罗辑思维”开展众筹模式,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与一些企业开办创意项目或公益活动,向社会筹集资金,典型的案例有“卖月饼”活动。

三、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

再近3年时间里,火了一批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不少个体纷纷进军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短时间内出现了大量的个人为主体的公众号。然而,能将微信号做到一定影响力并盈利的公众号却屈指可数。在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现阶段,面临着如下的问题。第一,个体经营的微信公众号蜂拥而至,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罗辑思维”获得成功,一些个体微信公众号纷纷效仿,高度雷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未能给受众带来新的体验,无法赢得用户的关注。第二,个性化的内容产品是自媒体微信号获取粉丝量和提高关注度的重要因素,一些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急功近利,内容缺乏深度和可信度。第三,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时间较短,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缺乏规范性,作者的版权未能得到保障,受众的权益无法得以体现。个体微信公众账号要如何茁长成长并获得持久生命力,要合理实施其运营策略。

1.个性原则,差异化经营。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要找准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这个领域成为佼佼者,将内容深耕细作,采用文字、图片、视频融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博得更多粉丝的关注和追捧。体现个性原则,建立品牌效应,受众在众多的微信公众号发现你,喜欢你,以差异化经营占得一席之位。

2.互动原则,以用户为本位。粉丝量、阅读量、点击率、评论数是衡量微信公众号效果和价值的考量因素,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产生效应,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与体验。无论是“罗辑思维”、“晓松奇谈”,还是其他类别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受众的反应时刻都决定他们的生存状况。充分重视受众的需求,具有用户意识,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紧密联系,发挥他们的力量,才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成长的动力。

3.利益原则,打造盈利模式。经济基础能够为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财力支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找到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既能为个体提供收入,又能满足用户的体验服务需求。

4.法律原则,保障双方的权益。升级微信公众平台,加强内容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操作程序,完善法律制度,积极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绿色网络生态环境,维护微信公众号主体的利益,保障用户的权益。

四、总 结

纵观几年来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状况,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机遇。在芸芸众生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中,开垦新的土地,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作出思考,每一位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主体实施可行的运营策略。

参考文献:

[1] “微信”影响力报告[R].企鹅智库,2016.

[2] 钟新.脱口秀的传播效果及其形成要素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1999.

[3] 朱晓鸣.微信自媒体是个半成品[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

篇7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自动性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时代改变着人们对生活各个方面的看法和认知。在数字媒体的巨大影响下,新的艺术形式、不同的呈现方式层出不穷,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定义被不断模糊和拓展。当代艺术家也正在积极响应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变迁,不断地针对各种数字技术进行探索和实践,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的成果。那么,自动化的概念在数字时代是如何应用的呢?自动化的概念和数字时代的关系是怎样的?自动化的概念还有必要存在吗?本文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超现实主义和“自动化”的发展背景

超现实主义革命的起源是达达运动。在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个突出的群体,即无意识和超现实主义。这两个群体是由于Breton、FreudandJung对无意识理论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而自动化的概念就是艺术家通过对无意识的不断探索而产生的。“自动化”一词通常指的是一种下意识的绘画技巧,画家允许其潜意识来控制,例如威廉阿纳斯塔西(WilliamAnastasi)的口袋画。在他的实践中,他将几张纸折叠成8个方块,使它们小到可以放进口袋,他把手伸进口袋,由此产生的不规则图形就是他的作品。当他认为一个小方格完成的时候,他就会把纸重新折叠,创造一个新的空白表面继续绘制。艺术家将其描述为“无视力”的活动,这种活动可以让艺术家在注视乘客或观察移动的火车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自动化根据语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定义。在心理学中,自动化的意识行为是对意识的抑制,而促进激发潜意识的活动。许多致力于自动性的艺术家宣称,图像不应该被“意义”所累,它应该是直观的,注重分析情感和感觉。自动绘画的视觉体验与抽象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自动主义是一种抽象形式。”安德鲁马松(AndreMasson)的画作经常被用来说明自动性的概念。他对无意识的想法非常有兴趣。为了回应抑制意识的想法,他强迫自己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工作,使用药物或者长时间不吃不睡地工作。他相信这会使他的艺术更接近他的潜意识的机制。艺术家早期的尝试大都基于通过某种活动从而达到生理上的限制而激发潜意识的想法。

二、自动性——一种随意的活动

人们对自动性的总体印象往往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和他们的大型艺术作品有关。这些作品让人们以为应用自动化的概念只有艺术家才能完成。然而,实现自动化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让笔在没有特定意图的情况下流动。就像戴维麦克拉根(DavidMaclaGan)所说的,“自动绘图是一种更戏剧化、更广泛的创作模式,在一种恍惚的状态进行。就像涂鸦一样,那些参与其中的人不一定是受过训练的艺术家,但结果是惊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动性更像一个玩具,它包含了人的无意识、手、纸和笔,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什么东西,而是为了休息,或者是像孩子做游戏一样。”自动化的某些特性也被应用到概念艺术(概念艺术是一种插画形式,用来在电影、视频游戏、动画或漫画书中传达一种想法,可以是关于电影或者游戏中的场景或者角色)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克服面对白纸的恐惧,整个过程就像在运用无意识自发产生的迷宫中寻找出口一样。创作者不断变化笔法,改变作画的材质和方式,试图寻找一种无意义的形体。然后在这些无意义的形体的基础之上寻找有意义的造型,把它们变成武器、人物、动物等。在传奇概念艺术家斯科特罗伯逊(ScottRobertson)的教学中,“快乐的意外”(happyaccident)一词经常被强调,这与自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指使用各种数字技术来发现有趣的意外形状,然后通过观察形状和特定的创作意图进行结合,从而创作作品的形式。这个实践最突出的特征是,它把无意识看作是一种把想象力视觉化的工具,这种工具让艺术家把创作初期的艰难幻化成一种游戏,进而让艺术家放松下来。像自动化主义画家奥斯汀奥斯曼(AustinOsman)所说,一个潦草扭曲复杂的草稿,可以是一个成熟创意的孵化器。人们利用无意识为意识创造一些视觉暗示,就像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一样。这样的想法很像观云或者画天这样类似的游戏。有时,天空中的这些图像确实让人感到惊讶,一会儿形状像大象,一会儿像鸟类或者鱼类,而且,这些形状将被扭曲变形,创造出一些有趣的视觉体验。这些扭曲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形状富有美感,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通过观察分析自然而然产生的形状,人们还可能会发现隐藏在个性中的事实。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精神错乱”(Pareidolia)的心理测试。人们很少听说过它,但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测试的建立者认为人们在看到或听到一个模糊或随机的图像或声音时所作出的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储存着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十分真实,往往可以解释人们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想法。观察云或者观察土壤和Pareidolia测试具有很多类似点。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在部分过程中使用了自动化的概念,更像是一种部分自动行为。无意识思维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也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就像自动化对概念艺术家创作的意义一样,不是绝对的无意识,而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个点。换句话说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切换的活动,这被称为部分无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无意识在整个创作或者行为活动中扮演角色或者在整个体验中充当元素,但是作品中也会有人的意识存在。

三、数字模拟与自动化

在数字时代,链接现实和虚拟的便是编码和算法,现代数字技术将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数字序列,这意味着媒体之间的障碍变得越来越模糊。在虚拟的世界中整个自动化的概念也在悄悄随之改变。卡尔西姆斯(KarlSims)的项目被命名为“基因图像”(geneticimages),在这个项目中,访客可以与装置互动,参观者可以选择更有吸引力的图像,然后选择的图像可以存活下来,生成下一代,这一过程是对自然选择进化过程的模拟。在这次的人机合作中,人们根据自身的审美准则来选择可以留下来的图像,而电脑则提供它们强大的计算能力创建复杂的纹理。卡尔让观众的决定成为在这个互动项目中找到“快乐的意外”或“机会”的不可控制因素,最后作品可以有成千上万不同的结果,场面十分壮观。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在虚拟世界中再造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模拟能力提升的过程。来自现实世界的风、碰撞、冲压,已经成功地从物理数据转化为数字数据,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动态模拟。因此,数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语言,可以被翻译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但是它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科恩(Cohen)的项目中,他设计了一个名为AARON的程序,该程序会帮助他找到意想不到的图形。他反对那些认为数字技术让艺术同质化的观点,“这不是大多数人所描述的创造艺术。”但为什么不是呢?AARON为什么相比人类缺乏创造力?仅仅是因为它是人类制造的吗?按下按钮,在处理软件中改变参数,会得到一个固定的结果。根据数字工具的工作流程,一些人开始怀疑数字媒体的灵活性,他们指出数字软件是同质化的艺术领域。艺术是抽象的、表达的、文化的,它取决于心情、细微差别和情绪——这与人们认为计算机具有的理性、逻辑性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创造力并非只有人类拥有,但它是人类智慧的标志之一。如何定义一台机器是否具有思维能力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争论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诺伯特维纳(NorbertWiener)指出,数字计算机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思考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问题,这值得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探索。在这个领域,许多研究人员发表了不同的文章来定义人工智能的生命特性。在诺贝特(Norbert)的《控制论》一书中,他定义了任何有机体或生命体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沟通、控制和反馈。有生命的机器和普通机器之间有一个相对权威的分界线,那就是机器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这个测试由计算机先驱艾伦图灵命名。他说,如果一台电脑通过了测试,它就可以被理解为在思考。事实上,有一个模拟13岁男孩的电脑程序已经通过了该测试。当机器可以做梦,无意识会发生什么?这会不会是一种绝对的无意识呢?文章称:“这是机器做梦时发生的事情”,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文章讲述了谷歌开发的AI系统Deepmind独立完成制作艺术作品的过程和逻辑。这些艺术作品纯粹是由计算机程序创建的。这个过程是模拟人类大脑的神经系统,程序中存储的信息可以被认为是人类记忆。因此,这个过程更接近于我们自己的创造过程。这项技术的未来潜力不可忽视,想象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不断地创造不同模式的图像,而没有人类的影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活动的目的。如果技术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自动性的概念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的因素会降到零,就会出现一种纯粹的自动性。但是,它能被认为是纯粹的自动性吗?或者还有一些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到那时针对自动性的新争论将会被引发。

篇8

关键词:物资管理;煤炭企业;集中管理

作者简介:秦利娟(1969-),女,河南平顶山人,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物资供应公司副主任, 经济师,研究方向:物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3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69-02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改革与发展问题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多年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煤炭企业一直在进行全面的尝试,推动物资管理各方面的改革,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模式还不成熟,需要全方位地总结经验,只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方法,物资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才能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改革方法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物资供应机制,需要从采购权和储备权等角度实施改革,通常需要按照局矿两级采购模式,采取分别采购、分别储备的方针,推动煤炭企业物资管理全方位改革。我国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物资管理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存在采购不透明、采购批量小、物资积压报废严重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物资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资金占用大、成本高,对企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物资管理传统模式,才能促进煤炭企业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在企业采购权和储备权改革过程中会涉及到权力和利益分配等问题,需要企业与各个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改革的合力,推动企业物资管理利益和权利的分配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职工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领导需要对员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员工统一思想,最终建立起集中储备、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

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需要不断优化组织架构,逐步建立供应链管理理论和规模经济管理理论。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需要从组织结构职能和平台理论角度实施集中管理策略,从而达到物资管理供应集中经营策略,主要是从采购权集中控制和采购资源集中控制角度出发,优化采购信息资源,最终实现采购信息资源共享,对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采取规模经济理论,可以有效减少集中采购、集中配送、集中储备过程中的流通环节,提高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议价能力,从而达到降低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成本的根本目的,通过供应链管理理论在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可以建立有效的内部物流运行机制,对不断拓展煤炭企业外部市场产生积极作用,这样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奠定基础[2]。

我国煤炭企业物资管理需要突出集中管理,主要包括集中采购、集中储备和集中配送。通过集团化物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创新,针对矿厂内的物资管理需要按照集中化思想进行全方位管理,把物资管理过程中的材料成本控制管理、使用管理、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统筹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改革需要从物资计划申请入手,按照物资供应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集中储备、集中采购、集中配送。煤炭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过完善的网络技术推动物资管理信息化,物资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物资管理综合效益,对降低物资管理成本,提升物资管理效率意义重大。我国煤炭企业需要利用网络手段建立物资管理信息流,对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物资管理的各项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与优秀供应商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有效的坚守各种承诺,建立互惠互利、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机制改革问题分析

篇9

【关键词】创意发展数字媒体

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意发展已成为各种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创意发展数字媒体是通过技术开发人员的创造力、技术水平以及个人天赋去使得数字媒体的发展更具有新意。数字媒体现在已成为了语言、文字与信息传递的载体。

一、数字媒体的现状

数字媒体已成为了目前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的穿暖媒介而言,它具有了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首先,数字媒体的信息更加及时、准确、范围广。它是对传统传播媒介的一种补充,它不仅具有节约成本、信息容量大、方面携带等优点,还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娱乐、休闲,阅读更加富有色彩。其次数字媒体的到来,已成为了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上升,就需要数字媒体更加凸显它在生活中的帮助作用,还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美的享受。但现阶段数字媒体仍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开扩创新,从而促使人类能够更舒适的在创意性的数字媒体生活中感受生活的惬意。

二、使得数字媒体更加具有创意性的方式

创意发展的数字媒体本质上就是艺术、创新与技术的结合产物。

1.使得数字媒体更加创意性就需要政策支持。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政策是不可分割的。对数字媒体创意性的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一个国家产业链更加完善,还能够提高这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这也于国、与民都有利的政策。促使数字媒体创意化,国家首先要执行严格的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的压力来促进有关机构能够有进行创意媒体研究的动力。其次,提供资金支持。资金的充足是研究项目得以成功的经济保障。创意数字媒体的研究仅仅具有充足的资金是不够的,还需要高素质的研究人称。因此,就需要国家聚集人才,着手技术方面的创意数字媒体研究。2.需要市场的优化配置。市场是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市场交换是通过买卖双方有特定需求与利润获取而产生的。政府首先要规范市场环境,使市场能够公平、公正的进行买卖。一旦,研究企业发现市场需要创意性数字媒体,那么企业基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就会主动的投入到创意性数字媒体的研究当中,正如现在“苹果”的发展一样,它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是基于市场利润驱使与企业不断研究、创新的结果。3.教育的培育作用。教育是教育机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教育主题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因此,培养数字媒体的创新人才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各种思维、想法,并鼓励孩子的各种奇异想法。好奇心是每个孩子最具突出性的特点,好奇心的驱使能够让孩子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热情与活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孩子仅学到书面上的知识,还应该赋予孩子勇于探索,善于创造的机会,从而唤醒孩子创新意识的起点,为将来的创意思维工作打好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思维是不够的,还应该具有头脑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创新,既是思维在新,行动在造。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的极为重要的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实行以智力多边互动为主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找出方法独特、新颖。最后,培养数字媒体研究的专业人才。基于创意发展的数字媒体不仅仅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也更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在基于具备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媒体更加创新性。

基于创意发展下的数字媒体的研究,是对人类社会更加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它也是未来数字媒体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就应该周全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坚定执行创意性数字媒体的战略,并等待着,期待着它将给我们生活带来更具历史意义的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媒体艺术;全息术;数字化时代;融合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大脑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1.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2.2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3.结语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与全息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全息技术,所以在应用和技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如全息数字3D 电影系统有着过于昂贵的价格,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导致全息技术不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全息术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好地完善媒体艺术与全息术,会使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体验和欣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会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全新的观感和享受。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勤勇 .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J]. 计算机教育,2013(01).

[2] 卢新亮,仲静静 .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溯源[J]. 现代视听,2013(01).

[3] 饶简元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 艺术评论,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