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

篇1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urbanized advancement's quickening, presented more and more “Chengzhong Village”. not only “Chengzhong Village” has restricted the urban function development, also has brought the huge pressure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al order, must therefore carry on “Chengzhong Village” the transformation, realiz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fusion gradually. Right “Chengzhong Village” in the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 position and the solution measure's research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词:城中村 困境 建议 昭潭乡

key words:Chengzhong Village Difficult position Suggestion Illustrious deep pool township

作者简介:唐逢九,女,汉族,1988年出生,本科大三学生,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学生。

一、昭潭乡“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一)拆迁补偿困境。拆迁补偿困境首先来自于土地产权不清,由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土地产权归属难以进行明确划分,对于部分违法建筑的拆迁改造问题,政府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难以区分土地产权的情况地。同时,昭潭乡现今所采用的按农村集体土地政策补偿的方式,给予村民的补偿安置费往往偏低,加上目前房价上涨,大部分村民买不起商品房。

(二)村民安置困境。昭潭乡在1992年对商贸特区进行了开发建设,全乡村民已全部完成建制转户。当时,对年满16周岁的村民每人给予7000元的劳动力安置费用,而现今7000元根本难以解决村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另外当时有上千人未满16周岁而至现在以到该年龄的村民没有进行安置,现在进行征用拆迁,导致这一部分人要求安置。而目前对于村民的这种安置补偿昭潭乡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村民安置问题依然相当严峻。

(三)就业发展困境。由于土地的征用,昭潭乡村民的土地大量减少,而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状态。目前,昭潭乡村民主要依靠出租房屋、小本经营等方式取得收入,较少人员主动在文化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村民这种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不仅使政府安排的一些就业机会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也给昭潭乡长远的发展埋下了不利隐患。

(四)规划实施困境。要改变“城中村”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合理对“城中村”进行规划建设,如果“城中村”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会给城市的长远发展以及今后的城市建设带来不便,造成“城中村”改造混乱无序。而事实上这种规划不仅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且要涉及到众多村民的意愿以及利益,村民的补偿要求、搬迁地点众口难调等问题的出现给规划问题带来了困境。

(五)财力不足困境。昭潭乡在“城中乡”改造的主要瓶颈来自资金缺乏。无论是村民的拆迁、安置补偿、就业保障,还是“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都离不开资金。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不足,仅靠改造后的土地增值所带来的部分建设资金,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资金的匮乏状况。

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由于目前“城中村”改造在我国尚没有形成具体指导制度和体系,城中村改造的很多政策尚无先例可循,为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开展,笔者建议首先对以下几个重大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解释:如旧村居民宅基地转为国有土地的法律依据;违章建筑的界定;房地产开发商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城中村”改造规划指导方案;“城中村”改造资金支持政策等。

(二)坚持针对性原则。要实事求是,针对不同的村落进行具体分析,按照“一村一方案”的方式,对各个村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尽量照顾旧村居民的利益。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做法,对规模较小、区位较好、问题较少的旧村先进行改造,为其他旧村树立榜样,然后根据房地产市场的承受能力,有计划地逐步推进旧村改建项目,最终从总体上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

(三)提高村民就业能力。为了保证“城中村”改造以后的社会稳定,除了让村民安居以外,还应当保障村民的生活来源,这就需要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昭潭乡村民素质普遍不高,因此,让这些失去了土地的村民去从事二、三产业,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政府一方面要保障他们的生活,积极实施养老保险,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组织村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增强村民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四)加强规划管理。规划设计要统一切具有长远眼光,着眼于城市自身的品味和特点,适应城市发展的未来。不能为了一时的方便和眼前利益随意进行开发,要确保实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城中村”改造和谐两者的双向平衡。

(五)拓宽资金支持面。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城中村”改造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优惠招商制度,在对招标的开发商加强管理的同时,对此类企业给予政策支持。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开发商的经营风险,保障其获取一定的经营利润,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城中村”改造中来,使旧村改造得以顺利实施。

总之,在“城中村”改造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实现人民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城市规划符合城市品位,开放建设互利共赢等多重目标,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月红,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初探――以广西西林县为例,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10期

篇2

关键词:临汾;城中村;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建成区形成的一些已经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城中村”地区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许多隐患,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

一、临汾市“城中村”现状

临汾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155平方公里内共有城中村90个。“城中村”空间分布上呈相对集中又相对分散无序状态,其中北城镇及向阳路以北片区,5个村庄;向阳路、五一路、滨河路、迎春街片区,3个村庄;现状北环、同蒲线、东108国道片区,5个村庄;五一路、高速引线、同蒲铁路片区,2个村庄,共计15个村庄位于开发区、建成区及东城区,空间分布上呈相对集中分布。这里村民基本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生活, 不再耕地, 这些村庄已经完全被城市所包围, 然而这里仍然是一派鸡鸣犬吠相闻的农村景象, 村里房屋建筑杂乱, 违法违章用地十分普遍,住宅用地严重超标。道路狭窄,交通不畅,空中则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留下了许多消防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临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素。

二、临汾市城中村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问题、新的挑战,具体实施操作因没有参照和经验,所以各地各行其是,尚无统一、规范的制度要求。到目前为止,住建部已组织五次高级研讨会,召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对城中村改造实施模式、土地开发与投融资实务等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国家没有一部关于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法规文件,除直辖市外也没有省级政府出台的法规。在国家出台的现有法规文件里也很难找出指导城中村改造的条目。

2.缺乏具体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做指导

城中村规划编制没有真正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之中,与城市其他地区没有统筹规划,不能协调发展,缺少《城中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做指导。大都是项目建成之后才有规划,因而城中村村落建设比较凌乱。村民房屋横难成线、横竖成行,朝东朝西、座南座北的都有,有的房屋间距过小,通风采光差。村内道路弯曲狭窄小,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缺少土地产权转变模式的具体办法

按照临汾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的实施意见》确定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意见中将临汾市“列入改造的城中村、城郊村,村民建设用地标准最高不能超过人均133平方米”并规定“城中(郊)村改造土地利用方案核定的土地利用指标,属于集体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转为国有土地;属于国有土地的,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但意见中没有提出具体办法与细则;“改造用地指村民宅基地、道路等公用设施用地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商业及办公用地,不包括耕地等农业用地”。其中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操作难度较大,在政策上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并且按照人均133平方米计算,改造用地很有可能要占用耕地。“城中村”改造既没有改造进度、开发模式、安置地块的规划,也没有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区域性开发规划,因而改造缺少计划性和前瞻性。

三、城中村改造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建议尧都区政府、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辖区城中村、城郊村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统一组织辖区的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工作,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实施细则,并依据《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城郊村,加大督导协调力度,确保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工作和谐、有序、快速推进。

2.严格依据规划,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城中村、城郊村改造不仅是拆旧建新的过程,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对列入改造计划、尚未完成村民转市民、一产转三产、平房转楼房、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村集体企业转股份制企业等“六个转变”的城中村、城郊村,建议市直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密切配合,积极做好相关工作。公安部门要做好村民转市民工作;民政部门要做好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国土部门要做好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工作;经信委要做好集体企业转股份制企业工作;人社、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扎实做好配合工作。

3.强化指导

市城改办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抽调有关单位人员一条龙办公,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为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便利,及时解决在规划、土地、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同时,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要加大城中村、城郊村改造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行为,确保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工作规范、有序、和谐推进。

4.加强管理

凡列入城中村、城郊村名录的城中村、城郊村,村集体建设项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建设,严格控制城中村、城郊村宅基地建房。纳入近期改造的,村民原则上不得在宅基地上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纳入中期改造的,进行控制管理,村民住宅经房屋质量安全鉴定部门鉴定确系危房的,经市规划局批准后可在原址上翻建;纳入远期改造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程序,村民可申请新建、改建、扩建宅基地上的房屋,但层数不得超过2层,每户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200平方米。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风险;风险化解

庆阳市X区,作为甘肃东部重要门户城市的核心区域,根据不同地域类型将全区100个行政村划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塬区村和偏远村四种类型,其中23个行政村被划为“城中村”,并被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中。2014年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规定,X区委决定成立了X区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并强调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随后将城市建设规划中的23个“城中村”并入了棚户区改造范围。目前,X区“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与棚户区改造工作联动发展,共同促进城市化发展。但应指出,作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两项重要改造对象,“城中村”与“棚户区”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是从概念上讲,“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变迁的背景下,城市经济建设急剧扩张蔓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却依然存在所造成的一种特殊村落形态;“棚户区”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平房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二是从土地性质上讲,“城中村”与“棚户区”的土地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是农村中的集体用地,而后者则是城市中的国家建设用地。因此,在“城中村”与“棚户区”联动改造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虽然要统筹规划,但由于“城中村”的特殊地位与特征性质应制定针对性改造措施。

一、社会风险

1.制度风险

(1)户籍制度“城中村”这一特殊形态的存在从本质上而言正是由于长期分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户籍制度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产物,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显示出其严重的滞后性。通过户籍制度,人为地把整个国家分为了城镇和农村,整个国民被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更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供给,而“城中村”改造的制度供给严重滞后,突出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仍未打破,身份分割导致背后衍生出许多社会风险。一是户籍制度隔离所产生的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问题。二是户籍制度区隔所出现的社会歧视与社会融合问题。三是户籍制度限制所引发的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社会风险。(2)土地制度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土地二元所有制,即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使用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区域的扩张不断向周边农村地区蔓延,大量农村土地被征后,由政府高价出售给开发商,给付农民极低的补偿款;在征地以后,村民多半住进了拆迁安置房村民自有的宅基地和生产土地将不复存在,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被切断。

2.征地拆迁风险

目前的“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牢牢掌握着土地征用权,政府征地是获取巨额财富的重要方式,是财政的主要来源。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失地农民对补偿不满意,政府征用农民土地,给农民的补偿既少又不能到位,引起农民和政府对抗,有的被政府强行压制下去,有时在冲突中还出现流血事件甚至命案。这些事件既破坏了社会稳定,又影响了政府形象,无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014年,庆阳市人民政府批复了关于庆阳市X区失地农民安置住房建设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充分发挥市、区政府在失地农民安置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征拆、供地、建设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村组牵头实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各类经济组织和开发企业参与建设”。对于失地农民的拆迁安置,规定“临时性安置采用货币或建设过渡性安置住房的办法安置,过渡性安置住房由政府统一按照建设程序规定,委托具备相应开发建设资质条件的施工企业集中进行建设,永久性安置住房建设实行村组自建、商家代建、村组与商家联建、政策性安置四种安置方式,由村组根据实际自主选择,按照相关规定经申报核准后,组织实施。”其中,村组与商家联建采取以大产权换安置的方式,在将失地农民身份一次性转换为城市居民的基础上,由村组负责公开招引企业联合建设,并负责对项目用地范围内的地上附着物自行拆除、自行补偿。这一方式本身有效弥补了村组自建资金筹措的困境,又使村民直接通过安置“农转非”。在四种安置方式中,后两种方式可以直接制度性地实现“城中村”非农化改造,因此也是实践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失地农民却与政府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见表1。

3.管理失范风险

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村行政、治安、环卫等管理也应统一进行整治改造,但在现实中,基于“城中村”土地资源带来的巨大利益,政府的改造工作集中在土地的征收改造上,对于“城中村”其他管理工作缺乏关注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由此,“城中村”便被公众普遍认为是“脏、乱、差”之地,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管理职责不明确,一部分“城中村”依据政策进行改造建设过程中,土地被征用,农民身份转换为城镇居民,而实际的行政管理事务仍然由依旧存在的村支两委代管,这一“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管理工作;二是管理秩序混乱,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X区“城中村”的发展,由于X区为庆阳市发展中心,其所辖“城中村”基本邻近市中心,近年来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租住在“城中村”内,人口数量不断扩大,人口构成日益复杂,人口聚居虽然带动了“城中村”的发展,但也加重了管理风险。“城中村”内房屋乱搭乱建、垃圾随地乱扔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管理资金短缺,这也是政府在治理“城中村”方面最为突出的短板,“城中村”在纳入城市发展范围之后,政府将直接面临城市公共管理财政成本增加的压力,这也为“城中村”的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二、个体风险

1.失地农民贫困风险

在“城中村”改造之前,村民主要以土地的所有为其安全保障。作为临近庆阳市中心的X区“城中村”,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近年来许多村民都利用自家宅基地扩建招租来获取可观的收入,据调查,X区“城中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都来自租房收入,见表2。

2.失地农民被市民化风险

随着城乡统筹,农民市民化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是,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以牺牲农民为代价强制性地将农民市民化。现实往往是,政府在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时候,把被市民化的农民逼上了艰难的生活之路,其社会风险不断增多。一是被市民化的农民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和技能都较缺乏,他们很难再城里找到工作,面临极大的失业和就业风险;二是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很多方面并不完善,在农民失地又失业的双“失”状态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无法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对于失地农民的补偿不到位或补偿水平不高。

三、风险化解在城市化发展

这一必然趋势下,化解X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个体风险要在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不断探索,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打破体制的藩篱,逐渐消除体制隔离,着力改革原有的体制和社会管理制度,增加制度供给;规范土地征收及拆迁安置政策办法,确保“城中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稳定与和谐;着力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社会整合与服务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平等公平的福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振威,白国浩.城市棚户区改造土地管理问题再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

篇4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四种模式

江北区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是在结合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依据《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逐步转变农民住房建设方式,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已形成四种模式:

项目带动模式。依托线性工程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带动村庄的拆迁改造,并对夹心村、边角村实施整体拆迁改造。对这些实施整体拆迁的村,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先后建成了姚江花园、宁静家园、慈湖人家、枫湾家园等11个农村新社区,共121.71万平方米,安置农户9590户。农户们按照“拆一赔一”的方式,通过拆迁调产安置的形式,置换了原有面积的农村住房。同时,将这些农村新社区纳入城市住房流转范围,发放产权登记证。

城中村改造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城中村改造,并以城市商品房的建设标准改造为城市新社区,使城中村全面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120万平方米,已实施改造19.19万平方米,主要涉及柏树桥、永红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如目前的湾头城中村改造,正在建设32幢高层安置住宅,可安置3152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此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3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3.6万平方米,绿地率31.2%,总投资约18亿元,将于201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模式。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使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逐步与城市接轨,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之目的。全区已有灵山、西卫桥、国庆3个村列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共涉及农民公寓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2411套,总投资8.58亿元。已开工建设17.4万平方米,首批竣工的5万平方米农民公寓将于2011年底前交付使用,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年启动东邵村的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村庄自我改造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以农民为主体,开展宅基地整理,通过整体拆迁、集中改建、联户批建、统一安置的办法,参照城市小区标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村庄集中居住小区。全区已建村庄集中居住小区(30套以上)18个,2753套,面积36.0万平方米。如庄桥街道上邵村,用了二年时间,实施了村庄整体搬迁改造,盘活宅基地建设用地65亩,建起了370套别墅型农民公寓,面积达5.52万平方米。此外,村庄改建面积在30套以下的达26.2万平方米。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实施的四大举措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城乡建设规划的全覆盖。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也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纲领和管理的依据。在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房无规无序的状态,我们确立了村庄局部规划布局与城乡整体规划布局相一体、建设档次与城市品位相融洽、村庄集聚规划与配套设施规划同步设计、防止二次拆迁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这四项基本原则,在《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全区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江北区农村排污规划》、《江北区农村医疗卫生布局规划》等,形成了以城乡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专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总体规划层面上的全覆盖。同时,以修编后的《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为依据,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4个村的集聚发展类的村庄规划,15个村的保留整治类村庄规划,以及有选择性的对24个属于近期保留远期逐步搬迁的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全覆盖。这些规划的编制将指导农村建设拆零并整,集聚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建房现状,启动了农房通用图设计,并就户型、面积、建筑风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五个户型十套通用图纸。提供农村建房选择使用。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政策保障。在遵循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村一级基层组织自主改造旧村的最大能动性,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集中安置小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为主的新村建设,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基本原则、相关政策、工作措施等,并从统筹安排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用地、规范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管理、加大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完善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等11个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为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供了具有纲领性的实施意见。在政策中我们重点体现:一是坚持推进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确立了“推广多层公寓,适当安排高层公寓,控制多户低层联排,禁止单家独院”的建设方针,通过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等途径,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引导农民居住集聚化,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二是坚持传统村庄向新型社区转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联网与共享,实现农村社区环境从区域性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目标转变。三是坚持公司化运作,既成立区、镇(街道)联合建立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也独立组建镇(街道)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村级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以多元化集资的运作方式。解决农村集中住房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坚持建设资金总体平衡。对实施自主改造的农

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村,其村民安置后的多余住宅,实行政策回购,力求建设资金的总体平衡与农村住房稳步推进。

坚持目标明确,细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各项任务。在2009年,江北区明确了到2012年底,完成拆迁农户1万户,安置农户2万户。整理宅基地3400亩,节约土地600亩,建成390万平方米农民新型住房,50%以上村庄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做到四年有规划、当年有计划、实施有方案,细化镇(街道)、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在每年的年初,下达当年的建设计划,在计划中分别明确项目名称、出资主体、建设主体、建设地块、建筑面积、投资总额、开工时间、交付时间、安置对象和安置户数。在此基础上,一是强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监管。由区建设、规划部门要会同镇(街道),加强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管理。尤其是对农村住房质量的安全,加大了质量安全巡检力度,并组建了农民巡查小组,参与质量监督,以确保农村住房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住房分配和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住房的分配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需要严格把关。为此,我们实行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把好事搞砸。同时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严防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三是强化考核。把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工作列为对有关部门和镇(街道)、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考核一级,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篇5

一、改造范围

本着“突出片区、全面改造”的原则,根据市人民政府政发号文件规划要求,结合各街道实际情况,将街道4个片区及马安屯村、寻山街道3个片区、街道3个片区及斜口岛村和城西街道水门口村纳入年开发区旧村重点改造范围。

二、改造方式

坚持“整体布局建设、成片拆迁改造”的原则,各街道要重点对改造的片区及村进行统一规划,制订出整体改造方案,先整体拆除民房及废旧建筑物,建设安置房后,方可开发建设商品房。从整体片区总体规划以及公共配套设施合理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位置相邻、无规划路网隔离的相邻村庄,原则上鼓励整体改造形成片区,位置相对独立的村可单独拆迁改造,最终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三、改造主体

各村(居)委会是改造工作的主体,负责组织实施拆迁改造安置工作。

四、改造要求

按照“健全机构、严格程序”的宗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进一步推动改造工作快速开展,特提出以下四点举措:

(一)各街道办事处要从开工建设的改造村中选取改造动作快、规模大、质量好的典型代表,区党工委、管委会将于2月28日左右举行年旧村改造启动仪式和现场观摩活动。

(二)区党工委、管委会将分别于4月中旬和7月中旬,组织相关领导进行两次重点观摩,全面考查四个街道旧村改造总体情况。各街道要认真落实,提前准备。

篇6

我省检察机关预防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委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目标,把预防调查作为预防工作的基本手段、预防部门的看家本领和实施其他预防措施的基础,在预防职能配置、机制建设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河北实际的检察预防工作规律。全力打造检察机关“新品牌”,推动预防工作科学发展,逐步建立以预防调查为先导并及时转化调查成果,有针对性地深度开展预防教育、预防咨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犯罪分析、检察建议的预防工作新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此次,在专刊这一平台上,与五位检察长一同对创新预防措施,注重预防实效进行了连线探讨。

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蔡春和

近年来,石家庄市检察机关不断提升服务大局水平和预防监督能力,为建设幸福石家庄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预防工作。针对我市“三年大变样、上水平”工作实际,对辖区396个国有投资834亿元的重大项目开展专项预防。与市政府联合组织召开工程建设领域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座谈会,实行预防项目主办责任制、工程驻地检察院进驻制、上级检察院巡视制等三项工作机制,做到了同步参与、同步宣传、同步教育、同步预防、同步查处“五个同步”的全程监督。开展城中村改造中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撰写《关于城中村改造中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分析》,实行城中村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邀请检察官到场监督制度。二是突出抓好民生领域预防工作。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民政优抚、医疗保险等民生领域,深入工商、质监、食监、卫生、农业等行政执法部门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制定一份共同预防工作方案,赠阅一本预防宣传手册,签订一份“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承诺书,上一堂警示教育课,从而有效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的职务行为。今后,我市检察机关也将继续围绕省委部署的“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抓好预防工作规律性研究,扩大预防宣传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打造预防工作的“石家庄品牌”。

承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段丽荣

承德市检察机关把预防调查作为深化预防工作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运用预防调查推进预防工作全面发展新模式,实现了预防工作由“单一预防”向“综合预防”、由“虚防”向“实防”的转变。一是立足保障要求,以预防调查为抓手推进预防工作社会化。紧紧围绕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预防调查工作,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主动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营造有利于预防工作深入开展的社会环境。二是立足监督属性,以预防调查为手段推进侦防一体化。加强预防与侦查的协作配合,确保制度衔接,努力形成“以共享案件信息为主线、以侦防部门密切配合为推动、以执法办案工作规范运行为保障”的“侦防一体化”工作平台,切实达到“侦防一体”的应有效果。三是立足服务职能,以预防调查为平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充分运用预防调查方式灵活、针对性较强的优势,积极服务社会建设,提升依法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三年来,通过系统、行业的调查分析,两级院共提出加强规范行业管理的检察建议115件,帮助相关系统、行业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机制275项,专项报告被地方党委批示146件次,促进了预防调查结果的转化和行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邯郸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贾振之

今年以来,邯郸市检察机关从检察职能出发,以打造邯郸预防工作新品牌为目标,主动履职尽责,创新预防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一是深化重大项目建设预防,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南水北调,是改变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伟大壮举,是今年全省、全市预防工作的重点。我们通过制定专项预防方案、召开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进驻制、巡视制,积极联系、沟通、协调等举措,切实加大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专项预防工作力度。其中多次派员到施工工地临场监督,杜绝职务犯罪隐患,尤其是权、钱、物等关键岗位。经过积极探索,摸索出“实行资金账户双控管理”的办法,最大程度上消除了工程资金拨付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二是创新预防调查方法,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围绕重大项目建设、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涉农问题、职务犯罪多发单位和行业等开展预防调查32次,真正做到了把预防关口前移,把职务犯罪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邯郸市人民检察院在预防调查工作中总结出“三个四”工作法,即争取四个支持、坚持四个围绕、促进四个转化,在全国检察机关预防调查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大会书面交流材料进行了交流。

保定市人民检察院代检察长 李 勤

保定市人民检察院立足反腐倡廉建设前沿,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律监督属性,确定了“围绕大局抓预防,围绕稳定抓预防,围绕检察工作重点抓预防,围绕检察职能抓预防”的工作总思路,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服务京畿强市,善美保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重大项目建设护航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扶贫资金专项预防,扶贫开发攻坚护航工程的实施意见》等五个护航工程,再次提升了专项预防工作的标准。在工作开展中,保定市检察机关始终关注民生、维护民利。为有效防范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中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相关单位、部门签署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实施意见,为确保工程项目的公平、公正、公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始终服务大局,履职尽责。7月21日,保定涞源、涞水、易县等11个县市遭受特大洪涝自然灾害,部分地区灾情十分严重。保定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决定对救灾捐赠款物立项预防。为此与市民政局联合出台并下发了《关于对“7·21”抗洪救灾捐赠款物开展专项预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着力强化细节管理,认真组织专项检查,确保了救灾捐赠款物的安全合理使用。始终立足职能,注重创新。针对民政资金管理、使用、发放等环节出现的漏洞,保定市检察院制发了《关于民政资金专项预防的检察建议》,受到民政系统高度重视;针对农机补贴领域职务犯罪制发的检察建议,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十佳检察建议”。

篇7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撤村建居与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04〕5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征用土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若干意见》(杭政〔2003〕7号)精神,现就杭州市区2003年6月11日(即杭政〔2003〕7号文件公布之日)前经依法批准征用土地的劳动年龄内农转非人员(以下简称“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以下简称“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事项提出如下补充意见(以下简称《补充意见》):“前征地农转非人员”按照“双低”标准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市、区财政按以下办法给予补贴。

一、补贴对象

凡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江干区、西湖区在2003年6月11日前办理征用土地农转非手续,2003年6月11日在劳动年龄内,符合参加“双低”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征地农转非人员。

二、补贴标准

市、区两级财政按照“前征地农转非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双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总额的30%给予一次性补贴。其中,市财政补贴20%,区财政补贴10%.

三、有关事项的处理

1、“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办理“双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时,应当提供经征地农转非人员所在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确认的在籍常住农业户口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办理征地农转非手续的证明。其它有关事项按照《杭州市区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实施办法》(杭劳社险〔2003〕259号)和《杭州市区征用土地农转非人员“双低”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杭劳社险〔2003〕150号)的规定执行。

2、“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双低”基本养老保险,按缴费时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一次性缴纳70%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市财政局在收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前征地农转非人员”缴费名单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财政补贴的30%部分划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户。其中区财政负担的10%部分,由区财政统一缴入市财政局社会保障基金专户。

3、“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在本《补充意见》实施前已参加“双低”基本养老保险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由“前征地农转非人员”所在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凭有关参保缴费凭证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贴返还手续。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抄告市财政局,市财政局在收到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意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20%的市财政补贴部分拨付给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给“前征地农转非人员”所在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区财政10%的补贴经费的返还,由各相关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办法。

4、按照杭劳社险〔2003〕259号文件规定,拨付给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的30%补贴经费应当专项用于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立社会保险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并定期将资金专户的收支情况向本村(社区)或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所在地的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检查、审计。

篇8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推动产业升级

偌大的锁体钻孔车间,只有三四名工人在流水线上装配锁体。浙江浦江梅花锁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郑大干说,以前锁体钻孔要经过八九道工序,但装配了多工位锁体自动钻孔“机器人”后,锁体钻孔工序一次性完成,而且一个工人能同时管理20台“机器人”。

制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长期以来,由于设备落后,企业对人工的依赖度高。身为行业“老大哥”的梅花锁业,这些年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全面研发设备,探索“机器换人”的新路子。

轻工业独大,“低小散”当家,曾经是浙江经济活力之源。当活力之源遭遇“成长的烦恼”后,浙江果断对传统行业提升改造,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腾笼换鸟”, “机器换人”,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

类似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各县市区层出不穷。

永康市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改造低效厂房提高土地集约水平的实施意见》,鼓励将原单层(简易)厂房改建为多层现代化厂房或对老厂区进行全面改造,“就地腾笼换鸟、就地转型升级”。据估算,老旧厂房改造可新增2—4倍的发展空间。

慈溪市加快以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应用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嫁接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全面完成“七小产能”、“五类落后设备”和“七类低效行业”淘汰整治任务。

路桥区建立产业“上新汰劣”用能动态平衡机制,全面开展对高耗能行业的摸底调查,实行“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即淘汰多少落后用能即可新增多少用能,确保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的动态平衡,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空间、能耗指标和环境容量。

…………

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的种种努力,恰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江河,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随着“腾笼换鸟”推进,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与此同时,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

创新驱动 从“浙江制造”到“浙江创造”

电影《云图》展现的一段未来图景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快餐店开始营业后,克隆人服务员从菜单里选中顾客点的食物,只需数秒,黄瓜、蛋糕等食物就被“打印”出来。

科幻电影展现的梦幻未来和现实虽有距离,但3D打印技术则已真实渗进现实生活。走进宁波市江东区和丰快速成型中心,在这里,大到方向盘、风扇、台灯模型,小到游戏手柄、杯子碗筷、各类零件摆满了一个书架,而这些物件都是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

创新驱动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加快推进现代化浙江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浙江正用创新的力量,放飞梦想。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

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浙江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创新,让“浙江制造”升级为“浙江创造”,产业攀向价值链的高端。浙江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生产的“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采用国际电梯曳引技术最先进的驱动方式,效率高、能耗低、绿色环保。

在绍兴,传统的纺织业“变脸”了。多家企业联合成立了纺织研究院实施科研攻关。规模纺织企业纷纷在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全球时尚中心成立设计中心,向设计、营销这条国际产业分工的“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

7月23日,李强省长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中强调:“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关键问题,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启动第二批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积极培育发展重点企业研究院,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攻关‘双十计划’。”

狠抓环境 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杭州市西湖区青芝坞村民,比别的地方居民更能体会到眼下正在全省各地开展的“三改一拆”行动所带来的好处。青芝坞地处杭州植物园北,多年来农居杂乱,污水横流。如今,经过改造的青芝坞溪流潺潺,新式农居点缀在秀山丽水间,宛若一幅山水画卷。

青芝坞的变化是全省各地正在大力推进“三改一拆”成效的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3月以前,全省违法建筑实际存量超过1亿平方米,“三改”涉及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总面积超过1.2亿平方米。大量违法建筑以及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的存在,不仅影响城市面貌和群众生活品质,也浪费土地资源,并带来公共安全隐患。

3月底召开的全省“三改一拆”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和拆除违法建筑,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作出的重要工作部署,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重要举措,是发展所需、民生所求、民心所向。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在全省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疮除疤”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6%和188.8%。

事实上,为顺应群众呼声,省委、省政府接连推出一系列新的民生重点工程:从“三改一拆”到“四边三化”,再到城市治堵、水环境治理……

这些民生重点工程,与所有浙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有专家称其为着眼根本、惠及全民、志在长远的“大民生”,还形象地概括为:重整浙江河山、再塑百姓生活。

大手笔、大魄力,才有大变化。如今,一场面对全省水系、牵系浙江未来发展的治水攻坚战,又已吹响号角,水环境综合治理已进入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我们的母亲河,正在展现新的风采。

在浦江,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无证(照)水晶加工户9383户已经全部取消;在台州,“铁腕治水大会战”后,各县(市、区)及开发区的饮用水合格率达100%;在嘉兴,最新的市界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显示合格,在水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腹地,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成绩……

“以解决影响群众生活质量、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力度,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李强省长表示。

深化改革 为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保障

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多年前,某企业要增添防暑设备,结果被告知要通过11个部门审批。而后,待企业通过各部门审批一一将章盖齐后,夏天却过去了。

看似是笑话,折射出的却是名目繁多的行政审批权之下,经济、社会发展“想快快不了”的现实。如何通过改革,让一切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资源最佳配置、活力充分迸发?一场“政府朝自己动刀子”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浙江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2013年春开始,在浙江省义乌市,企业登记、广告审批、食品流通许可、市场名称登记、外省来浙固定印刷品广告备案、动产抵押登记、拍卖备案、格式合同备案等八类工商审批事项,被一并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或在工商部门设立窗口统一办理。

“这意味着,以前办理企业审批‘八进八出’,今后‘一进一出’就可以了。”当地有多年办企业经验的汽车维修商楼丁新说。

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化零为整”式审批……为了在时间上做足文章,浙江省多个地方探索行政审批的“流程再造”,为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要素配置等领域的改革,确定拟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许可事项321项,非行政许可事项371项,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要素配置最优、投资环境最优的省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强省长作报告时掷地有声。

深化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除了审批制度改革,省政府还认真谋划和落实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推进时序。

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举措正在启动。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区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建设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启动实施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加强中心镇体制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点面结合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改革,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相关链接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优环境,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169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3%,增速与一季度持平,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高0.7个百分点。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浙商回归项目增多。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92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浙商回归新引进项目722个,省外到位资金894亿元,同比增长26.1%。

外贸出口增长较快,利用外资增势较好。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159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其中,出口1171亿美元,增长11%,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8.5%和22.3%。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1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878元,同比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

篇9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大力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工程、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农村产业富民工程、公共服务完善工程、农村综合改革工程“五大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生态文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按照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置,以农村和谐社会创建为基调,以“二路三区”(二路:上松线44省道、高速公路连接线;三区:城中片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建设为内容,以经营村庄为理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创出精品、建出特色,努力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创建以高速公路连接线区块的深塘村、丁前村为重点精品区;上松线44省道上邵村、下邵村、村、金畈村、叶棋村为重点示范带;内白线:为商住、农家乐发展优势群,、为工业经济发展优势群为水果、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群;为花卉产业发展优势群;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心区。

按照精品村建设要求,利用2年时间,把四个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精品村。其它村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要求利用5年时间分步实施。2011年建设重点等村,同时积极启动其它村。

三、建设内容

坚持以村为基础,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建设内容,实施四项提升工程:一是实施环境提升工程。推行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工程计划,实施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实现村庄清洁优美;二是实施产业提升工程。高效农业实现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家庭工业、现代农业、农家乐、旅游休闲产业,突出产业发展是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三是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水平,妥善处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建设规范化的农村新社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农村社会各类服务组织;四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培育有文化、能娱乐,懂技术、能就业,会经营、能发展的新型农民,加强中心村庄建设,完善中心村的服务功能,促进供水、环卫、公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四、方法与步骤

1、建设步骤:根据开发区(街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结合全县创建目标和要求,开发区(街道)创建“美丽乡村”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4+6”一点两线的模式。11年争取完成四个村的创建,12年启动口八个村创建,用两年时间建成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

第二层面:以高速公路入城口“美丽乡村”精品区建设为示范,积极探索其他发展模式,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区建设等,积极寻找各自的创建优势,找准切入点,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开发区(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2、工作方法:“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建设农村、改造农民的系统工程,是开发区(街道)当今和将来一个时期工作总抓手、大平台,开发区(街道)成立“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亲自抓,整合开发区(街道)农业农村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实施创建工作。按照创建的目标内容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规划、工作计划,根据规划制定工作日程,明确责任。创建村的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精力都要集中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当中。年终认真做好“中国美丽乡村”的考核验收,以奖代补,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创建村奖励。

五、政策措施

1、突出项目,明确建设重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环境优势、城市化发展优势,在项目选择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①以经营村庄的理念,开展产业招商,引进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项目,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容,拓展农村发展的视野和优势;②积极与农业、环保、交通、民政、水利、林业等部门对接,争取各类基础性建设项目支持,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后劲;③利用农村水利、林业、交通、电网等几十年基本建设的成果,加强基础设施的治理、整合,寻找服务于农业、惠于农民、美化农村等基础性建设项目,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开展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取得项目的资金支持。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开发区(街道)现有的支农、惠农资金保持不变的基础上,今年对农业农村的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和完善,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农村饮用水改造等政策进行整合,统一到开发区(街道)建设“美丽乡村”扶持政策当中,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扶持政策相配套。开发区(街道)根据县年终考核合格后到村的以奖代补总额给予1:0.5配套奖励。

3、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健全资产运行机制,促进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落实好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的留用地政策,大力推行“征地留用”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村组按股分红,尝试新的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加大家庭工业、“农家乐”、老年养生、观光农业、林业等农村休闲经济产业的开发,对大力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村,开发区(街道)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

篇10

一、加强党性建设,服务工作大局,着力打造责任组工。一是推行“四学”,组织组工干部学政策、学经济、学历史、学党史,夯实组工干部的理论基础,强化党性观念。二是在组工干部中开展“如何提高组工干部党性修养”、“如何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大讨论活动,找准组织工作着力点。三是组织组工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教育和激励他们树正气,积极应对“四个考验”,清醒认识“四个危险”,自觉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打造责任组工。

二、加强能力建设。增强组织工作生机和活力,着力打造创新组工。一是教育引导增活力。组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研讨会,教育引导组工干部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自我加压,增强活力。二是学练结合提能力。全面推行“三学”(集中学、分组学、个人自学)“两会”(座谈会、报告会)学习法,选派组工干部参与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维稳等工作,加强实践锻炼。三是服务发展求创新。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全面实施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号工程、“驻包联”统筹城乡党建、“两新”组织党建等七大党建重点项目;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开展争创“五好”(团结协作好、工作创新好、务实作风好、发展业绩好、廉洁勤政好)班子、争当“五型”(重德型、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效能型)干部活动;以推动人才强区战略为目标,开展“五争”(争当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产发展人才、招商引资人才、服务基层专家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活动。

三、加强作风建设,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着力打造务实组工。一是采取深刻反思自己查、谈心谈话互相查、领导指点针对查、征求意见帮助查“四查法”,严格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二是在全区组工干部中开展“四联一帮”活动,即每名组工干部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区)、一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一名农村实用人才,帮扶一名党员。组织组工干部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定规划、解难题、促发展、建机制,引导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切实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努力打造务实组工。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打造质量组工。一是出台《部机关党建工作联系点、政策理论学习、信息、外宣、调研、卫生工作600分管理考评办法》,健全组工干部的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科学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二是实行组织工作项目化管理。围绕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出台实施意见,下发年度目标,加强督导检查,构建上下联动、规范有序、高质高效的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优秀组工精神。着力打造文化组工。一是在组工干部中开展学林森等先进典型活动,培育公道正派的价值文化。二是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组工信息、外宣、调研、卫生等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培育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三是在部机关开展“学习标兵”、“信息、外宣、调研先进个人”评选和“争创红旗组室”、“争做党务先锋”活动,培育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四是建设“组工文化长廊”,凝聚思想、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育团结和谐的环境文化,提升组工干部的精气神,努力打造文化组工。

六、加强形象建设,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着力打造效能组工。一是以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开展“五个一”教育活动,即组织开展上一次党课、听一次报告、开展一次奉献活动、参观一次廉政教育基地、进行一次拓展训练,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素质。二是结合节日举办演讲、征文、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环境。三是坚持开门评部。聘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部风监督员,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听取民意,及时改进工作。四是坚持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努力把组织工作打造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2012年以来,按照省委组织部“三讲三提升”活动的要求,漯河市郾城区委组织部开展了“六大建设”活动,即党性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形象建设,着力打造责任组工、创新组工、务实组工、质量组工、文化组工、效能组工,为郾城“三个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加强党性建设,服务工作大局,着力打造责任组工。一是推行“四学”,组织组工干部学政策、学经济、学历史、学党史,夯实组工干部的理论基础,强化党性观念。二是在组工干部中开展“如何提高组工干部党性修养”、“如何使组织工作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大讨论活动,找准组织工作着力点。三是组织组工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教育和激励他们树正气,积极应对“四个考验”,清醒认识“四个危险”,自觉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打造责任组工。

二、加强能力建设。增强组织工作生机和活力,着力打造创新组工。一是教育引导增活力。组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研讨会,教育引导组工干部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自我加压,增强活力。二是学练结合提能力。全面推行“三学”(集中学、分组学、个人自学)“两会”(座谈会、报告会)学习法,选派组工干部参与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维稳等工作,加强实践锻炼。三是服务发展求创新。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全面实施创先争优党员先锋号工程、“驻包联”统筹城乡党建、“两新”组织党建等七大党建重点项目;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开展争创“五好”(团结协作好、工作创新好、务实作风好、发展业绩好、廉洁勤政好)班子、争当“五型”(重德型、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效能型)干部活动;以推动人才强区战略为目标,开展“五争”(争当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产发展人才、招商引资人才、服务基层专家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活动。

三、加强作风建设,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着力打造务实组工。一是采取深刻反思自己查、谈心谈话互相查、领导指点针对查、征求意见帮助查“四查法”,严格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二是在全区组工干部中开展“四联一帮”活动,即每名组工干部联系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区)、一名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一名农村实用人才,帮扶一名党员。组织组工干部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开展调查研究,定规划、解难题、促发展、建机制,引导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切实改进思想和工作作风,努力打造务实组工。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打造质量组工。一是出台《部机关党建工作联系点、政策理论学习、信息、外宣、调研、卫生工作600分管理考评办法》,健全组工干部的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科学管理、考核激励等机制。二是实行组织工作项目化管理。围绕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出台实施意见,下发年度目标,加强督导检查,构建上下联动、规范有序、高质高效的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优秀组工精神。着力打造文化组工。一是在组工干部中开展学林森等先进典型活动,培育公道正派的价值文化。二是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组工信息、外宣、调研、卫生等各项管理和工作制度,培育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三是在部机关开展“学习标兵”、“信息、外宣、调研先进个人”评选和“争创红旗组室”、“争做党务先锋”活动,培育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四是建设“组工文化长廊”,凝聚思想、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育团结和谐的环境文化,提升组工干部的精气神,努力打造文化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