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医学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精确的早期死亡时间推断在法医学领域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迄今仍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较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法医学研究现状。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变成可供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精确量化的标准与指标,还有待于今后国内外法医学者进一步的努力研究。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死亡时间;死亡时间推断
【Abstract】 Exact estimating of early postmortem interval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in forensic medicine, but so far it has not been solved. The author reviews some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hich are adopted by the internal and overseas scholars nowadays and discusses the status about the problem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How to change these achievements into standards and targets to quantify the time since death still needs great efforts for the scholars who work in the forensic area.
【Key words】 forensic pathology;postmortem interval(PMI);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
死亡时间(time of death)法医学上是指死后经历时间(the time since death,TSD)或称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死亡时间推断(estimation of time since death)是指推测死亡至尸体解剖时经历或间隔时间。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鉴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历了数个世纪,为此人们不断探求新方法、新技术,历求从不同角度寻找最优出路。死亡时间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死亡时间是指尸体未出现明显腐败现象的时期,对于法医鉴定来说更常用也更重要。本文就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重点介绍。
1 红细胞钾离子含量
死后血清钾离子含量变化国内外已见诸报道,而对死后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变化的研究较少。据Laiho和Querido报道[1,2],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线性下降。1999年谷建平等报道[3]家兔死后随死亡时间延长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逐渐减少;钠离子含量在死后l2h变化不大,以后逐渐增加。红细胞内钾含量与死亡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829,P
2 骨骼肌pH值
Philip C等[4] 对大鼠死后骨骼肌的研究表明,糖原磷
酸化酶在大鼠死后很快被激活,导致肌糖原开始磷酸解,由于死后血液停止生理循环,组织得不到氧供,糖原分解所得的葡萄糖进行酵解,产生乳酸(1actic acid,lacate,LA),最终使肌肉中乳酸堆积,pH值下降;随着这一过程进行,细胞内溶酶体破裂,释放出大量水解酶,在低于生活细胞的pH环境下,各种水解酶亦被激活,参与到糖原分解中,这就是死后组织的自溶。上述过程持续进行直到肌肉中糖原储备耗竭为止。党永辉等[5]利用KNIpHE电极[6]对大鼠死后不同时间骨骼肌pH值进行测定,同时测定骨骼肌内乳酸和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来比照pH值,探讨死后骨骼肌pH值与早期死亡时间(PMI)之间的关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死后一定时间内,pH值下降与LA浓度有较高负相关性(
r=-0.892,P
环境温度、死前状态对死后肌肉pH值有影响,探索这种影响的大小、作用方式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并最终在案发现场应用是该课题研究的未来方向。
3 心肌骨骼肌肌动蛋白
以往对死亡时间的推断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尸体现象、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超生反应、离子浓度、昆虫学,在组织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也有研究,但在机体损伤性死亡后,其心肌骨骼肌肌动蛋白的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吕江明等[7]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大鼠死后心肌及骨骼肌抗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HHF35)染色变化,探讨心肌及骨骼肌肌动蛋白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在大鼠死后54h内,心肌、骨骼肌呈不同程度的HHF35缺染,其面积随死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经对IBSA图像分析数据进行方差分析(F心肌=588.27,F骨骼肌=351.25,P
4 玻璃体液酶活性变化
死亡时间的推断早有学者认为眼球玻璃体液生化检测较为合适[8],但检测方法和手段受限。2005年,王伟平等[9]应用光度法检测在25%~30%和10%~15%下死后即刻至54h之间玻璃体液胆碱酯酶(choline esterase,CHE)和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活性。结果死后即刻至54h之间,CHE、GOT活性分别由约850U/L、220U/L逐步降解趋于零。死后6h内,两种酶活性降解存在平台期。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单元和多元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均在0.896以上,P
5 DNA水平
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随PMI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已被众多学者所证实[10]。2000年刘良等[11]首次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Technique,IAT),对大鼠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PMI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机体细胞核DNA平均含量对于同一物种来说是恒定不变的,而随着死后经过时间的延长DNA含量有规律的下降,据此确立了建立多参数、多脏器、多元回归方程的可行性,给法医学早期PMI的推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富有前景的方法。但在实验技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各实验结果的可比性、重复性差,难以在法医学实践中推广。2004年何方刚等[12]提出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及判断标准。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细胞DNA降解速度及先后顺序不同,因此推断死亡时间的器官选择至关重要,肝、脑、脾可以作为推断早期PMI的合适器官,而以脾为最合适[13]。取材方法以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方法,可以减少操作上的人为干扰,并且穿刺吸取部位可选择器官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细胞核DNA含量应以单个完整细胞核为计量基础,涂片较切片能更好地保持细胞本身的形态,而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取材涂片后应在10s内立即固定,甲醛氧化产生的乙酸在组织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棕素颗粒影响染色后观测,选择冷Carnoy液固定能较好的克服这一缺陷,它对细胞核和染色体固定效果好,且固定速度快。样本含量确定方面,一般将每张涂片分成9个视野,随机取6个视野,每个视野随机采一幅图像,每幅图像取随机10个细胞,通过适当增加第一层样本含量即可满足对总体推论的需要。
由于死后DNA含量的变化受环境温度、淤血程度、细菌繁殖、损伤程度及所在部位的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今后的动物或人体实验中,是否严格控制或部分控制有关因素,以及控制后的校正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6 RNA水平
死后组织细胞DNA含量变化与PMI关系的研究较多[14],但组织RNA含量变化与PMI的关系却少有报道。肖俊辉等[15]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ef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了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和膈肌组织B肌动蛋白mRNA(B-actin mRNA)的变化,为早期PMI的推断提供了新的指标和实验依据。肌动蛋白(actin)是细胞结构蛋白,是细胞微丝的基本成分。根据其亚单位构造的不同可以分为αβγ三种异构体。在大鼠等动物中发现,mRNA的表达几乎不随年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16]。因为β-actin在细胞内稳定,常被作为衡量比较细胞内其他因子变化的参数指标。该实验结果提示,β-actin mRNA在死后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扩增产物减少并最终消失,其死后变化可能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利用RT—PCR方法检测死后组织mRNA,可望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但其具体变化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7 尸温
尸温的下降具有一定规律,并且尸温的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因此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实际工作中多以尸体温度下降规律为基础,结合尸斑、尸僵和其他死后变化综合推断。1994年浦兆明等[17]提出二次幂的S型尸冷曲线,其准确度高但较复杂,在实际中较难运用。2004年王琼等[18]通过测量动物死后不同时间段肛温、肝温和耳温三个部位的温度,探讨尸温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从而将尸冷曲线分段推导出直线回归方程,使其更便于运用。尸体温度在最初的4h内下降的快以后缓慢下降直至与环境温度相等。肛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6.58-2.88X,4~24 h为Y=22.81-0.29X;肝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5.37-3.12X,4~24h为Y=21.59-0.25X;耳温与死亡时间的回归方程:0~4h为Y=31.34-3.25X,4~24h为Y=19.23-0.16X。对以上方程进行失拟检验,肛温(0~4h)和肝温(4~24h)与死亡时时间的回归方程拟和较好。由此得出结论,推断死亡时间在4h内测尸体的肛温较为准确;4~24h之间测尸体的肝温较可靠。
8 角膜厚度
长期以来,法医根据角膜的混浊度(Tinbidily of cornea,TC)大致推断死亡时间。误差在12h左右,且在较大程度上带有主观倾向,易产生较大误差。人和动物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导致角膜内皮细胞死亡,大量水分进入到角膜基质,基质内粘多糖含量不变而水分增加,因此随时间变化角膜透明度下降,混浊度提高,厚度增加。孟祥志等[19]利用人体死后角膜增厚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理应依据,用光学显微镜测量死后不同时间的角膜厚度(Corneal Thickness CT),发现死后48h以内的角膜厚度增加与死后时间呈线性关系:Y=516+10.7X,Y为角膜厚度,X为死亡时间。为法医推断死亡时间提供了又一依据。
参考文献
1 Laiho K, Penttila A.Autolytic changes in blood cells andother cells of humancadavers:1.Viability and ion studies.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1,1981,17:109-l20..
2 Querldo D,Pillay B.Linear rate changein the product oferythrocyte water content and postssuim period in the rat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1988,38:101-112.
3 谷建平,陈革新,袁慧丽,等.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分析.刑事技术,2000,4:18-19.
4 Philip C,Calder,Robert Geddes.Postmortem glycogenolysisis a combination of ohosohorolysis and hydrolysis.InL J.Biochem,1990,22:847-856.
5 党永辉,王振原,张联合,等.测量大鼠死后骨骼肌pH值推断早期死亡时间实验研究.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202-205.
6 The thermo Orion KNIpHE electrode instruction sheet.ThermoOrion.USA,2001.
7 吕江明,余家树,陈民敬,等.大鼠死后心肌骨骼肌细胞肌动蛋白变化及与死亡时间的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4):213-216.
8 James RA,Hoadley PA,Sampson BG.Determination ofpostmortem interval by sampling vitreous humour.Am JForensic Med Pathol,1997,18(2):158-162.
9 王伟平,龙仁,刘承泉,等.家兔玻璃体液2种酶活性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199-201.
10 Bar W,Kratzer A,Carber A,et a1.Postmortem stabiljtv of DNA.Forsenic sci int,1989,39:59-70.
11 刘良,张力,刘亚玲,等.大鼠脑细胞DAN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15(1):1-3.
12 何方刚,任亮,刘良,等.测定DNA含量推断死亡时间—图像分析技术的标准化探讨.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19(5):312-313.
13 刘良,林乐泉,刘艳,等.大鼠脾细胞DAN含量与早期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研究 .法医学杂志,2000,16(1):8-10.
14 Johnson LA,Ferris JA.Analysis of postmortem DNA degradation by single-cell ge1 electrophoresis.Forensic SciInt,2002,126(1):43-47.
15 肖俊辉,陈玉川.死后不同时间大鼠心肌膈肌p肌动蛋白mRNA的检测.中国法医学杂志,2005,20(4):196-198.
16 Raft T,van der Giet M,Endemann D,et al.Design andtesting of beta-actin primers for RT-PCR that do not co-amplify processedpseudogengs.Biotechniques,1997,23(3):456-460.
17 浦兆明,王惠娟.尸体早期直肠温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14(3):319-321.
篇2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243-02
中医学目前仍是大多数西医院校的必修考试科目,其教学目的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这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医学的需要,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病种变迁,中医学优秀的医学观点和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医学、养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而且大多安排在第3学年,既无前导课的预备知识,又无后续课的联系巩固,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因此学生感到难懂、难学、难记、易忘,对中医也就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 中医学教学目前现状
1.1对中医学课程开设不够重视在中医学课程开设中,部分管理人员、教师重视不够,中医毕业实习取消,必修课转为选修课,影响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造成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学生今后临床从事的专业是西医,在工作中不会或极少涉及中医的诊疗。但有文献显示:西医各科各级医师80%以上临床使用中医药,75%以上的医师使用中医药的原因出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西医院校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药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有调查显示,78.9%的学生认为,中医是有前途的;87.2%有兴趣学习中医;79.3%有兴趣或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上述数字是令人欣慰的,但同时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中医学应设为考查科目,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68.8%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中医学教材内容繁多与学时减少的矛盾突出
现在通用的第6版《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700学时;但中医学教学时数减少,授课学时由1985年100多个学时递减到现在的40~50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4教学方法滞后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2 中医学教学方法探讨
2.1合理设置中医学课程提高中医学教学地位从中医药学本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党的中医政策以及国情看,西医院校同样有对学生进行祖国医药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西医院校就应该将中医学课程统一为必修课,以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建议中医学课程的安排应在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外、儿科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后再开设为宜,这样有益于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另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又要保证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使学生深入中医临床第一线,亲身验证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使他们对中医药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2.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中医学教学目的在主修西医的同时,让西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西医对中医的需要程度考虑,目标应定位在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阔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因此,要求学生通过中医学的学习,能够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自学中医的能力。
2.3充分理解教材精髓讲编结合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使用的第6版《中医学》教材,其“两大模块,两个结合,一条主线”的思路较前5版有了明显的创新,既结合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的特点,又较好地展示和反映了中医学科特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本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1)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2)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3)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篇3
要缓解矛盾,增加法律援助资源是根本,确切的说就是要增加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的人数。目前《法律援助条例》主要是依靠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公证员等职业法律人提供法律援助,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法律预备役”—法学专业大学生。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有500余所,在校法学生人数达到了80余万人。这些法学专业大学生通过学校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法律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同时又由于长期处于理论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造成了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学毕业生能力在法律应用方面的弱势。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不论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是法学专业大学生,为了弥补自身不足,都会产生参与实践的迫切需求。这正好能够缓解目前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现状。
二、大学生法律援助的现状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模糊
截至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法律援助制定的实体法只有《法律援助条例》,而该条例自2003年9月1日实施后,至今未修订或颁布司法解释及实施细则,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的规定仍是非常原则性的。这就造成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和认可度无法明确。在实践中,大学生自发组成的法律援助机构往往得不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认可,学生只能以个人名义参与案件。而根据《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与刑事或行政诉讼案件的,其享有的诉讼权利受到了较大限制,尤其是在阅卷和会见当事人方面的限制,直接损害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事人利益,使得法律援助的宗旨和意义得不到实现。
2、组织建立与管理不健全
目前高校内的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大多是由学生自发建立的学生社团,其基本成员(包括社团领导和骨干分子)主要是在校学生,指导教师多是受学生邀请而自发参与的。学校对社团工作基本不参与,对其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校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与社会接触不够,对如何管理和运营一个团队缺乏经验。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要依靠个体兴趣和新鲜感维持,缺乏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管控或有制度却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这就导致了社团呈现出组织管理松散、成员流动性大,社团稳定性差等特点。
3、成员分布不均,能力有待提高
从在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学生年级分布来看,各高校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人数的80%都来源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所占比例很少,大四学生几乎不参加。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进入高校时间不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对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激情高,而大三、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多数学生都忙于备战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在校外找工作,空余时间大大压缩,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法律援助中来。但是由于成员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完成全部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专业知识不完整,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不能够很好的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待其专业技能和经验提高后,又因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参与法律援助,造成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力始终停滞在较低水平。据统计,在上海接受过高校法律援助咨询的当事人对大学生所提供的援助服务的满意率仅为50%。①
4、指导老师人数不足
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活动,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不足以支撑其独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因此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离不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办案经验以及较强的办案能力的指导老师。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老师除教授课程外,其主要工作是做学术研究,能够兼顾并做好法律实践的双能型老师数量不多。此外,作为法律援助指导老师,目前主要是以无偿帮助为主要形式,指导工作也不是像日常教学工作那样有固定的场所和工作时间,往往需要老师随着援助案件的处理进程不定时往返于司法机关、当事人和学生之间,需要老师牺牲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参与指导工作。
5、法律援助经费筹集难
大学生一般是以校园法律援助中心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参加法律援助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但这类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治组织,而非盈利机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高校社团经费拨付和学生自筹,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固定的资金来源。与此相对,法律援助作为一种法律应用类实践活动,大学生参与援助必然要求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办公场所、办公用品、差旅费等,而这些目前都是由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自行承担。因此,高校法律援助学生社团常常出现资金短缺的困境。援助资金的匮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正常开展。援助活动质量的高低受到资金情况波动的影响,造成援助活动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降低了当事人对大学生法律援助的认可程度。
6、与其他力量缺乏沟通
在大学生法律援助面临种种困境,难以独自前行时,更多时候选择的是暂停活动甚至放弃,极少与法律援助的其他力量进行沟通,寻求支持。《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律师法》、《法律援助条例》第6条规定律师应当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依照上述法律,政府机关和执业律师有参与法律援助的法定义务,而且由于其所具有的特定身份,使得他们在参与法律援助的不同阶段或方面具有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所不具备但又急需的资源优势。如果不能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大学生法律援助将是举步维艰的。
三、大学生法律援助的意义
1、社会层面
(1)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法律援助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现有参与法律援助的主体主要是职业法律人,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执业律师。但是目前我国在册的执业律师尚不足30万,仅仅是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的1/3。此外,职业法律人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覆盖面有限,但大学生因其来源的广泛性,造成其能够有效辐射的覆盖面要远远大于职业法律人。
(2)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减少政府负担。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自《法律援助条例》颁布以来,鲜有其他法律法规提及或完善,加上当事人寻求救助途径不畅通、政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造成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缓慢。依照《法律援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不仅具有法律制度上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更是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模式单一的缺点进行了完善。同时大量愿意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大学生的加入,还能够减轻政府经济负担,促进法律援助经济资源的优势配置。
(3)大学生法律援助是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补充。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总体而言是一种以教为本的应试教育。②这种教育模式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让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鲜活的案例来源,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印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4)大学生法律援助能够切实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通过与当事人交谈、收集整理案件材料、分析案情、拟定法律文书等方式将自己所学所会应用于当事人的实际案件。一方面,当事人通过法律援助能够平等的面对法律及司法审判,确保当事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成司法案件的个案公正;另一方面,当事人在接受法律援助过程中不断接收、理解案件相关法律知识,既能提高普通当事人的法律认识,帮助其树立法治意识,还能促进当事人对司法审判的理解,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2、个体层面
(1)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能够锻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参与法律援助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法律知识的咨询,还要求大学生在接触案件后从纷繁驳杂的现象中抽离问题的实质,这中间可能涉及多个法律部门或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可能还需要与不同阶层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这些就要求学生具备多种法律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社交知识。而这些能力单单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是远不能满足的,需要大学生在处理问题中不断去探索、充实、提高。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0―02
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及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听、说、读是语言基础,写和译是语言应用能力的核心,可见翻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势在必行。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 翻译教学地位薄弱。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学生从未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知识,其后果是翻译实践中问题频出,也造成了很多的语言障碍。从指导思想上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为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翻译的地位被忽视,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从课程设置上说,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并不是主体,只是一种补充。
2 翻译教材质量欠缺。当前大学英语所选用的教材都没有专门的详细介绍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的独立板块,只是在每个单元后面的练习中设计一些英汉互译的练习,而这些翻译练习充其量只是些造句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该单元所学的词汇、短语及句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翻译。学生也并没有通过这样的翻译练习真正掌握翻译理论及技巧。与此同时,学生会产生一种误解:每个句子只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译文,其他的翻译均是错误的。这样,学生在翻译中很容易形成死译或硬译,这也就犯了翻译的大忌:翻译水平不仅没有提高,还走人了一个翻译误区。目前,可供选择的翻译教材很多,不断有新的翻译教材面市,但对于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习惯于采用多年来一直使用的翻译教材,只是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 各类考试缺乏针对性。各级各类考试翻译测试所占比重不大,测试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近几年来,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中的主观题比重均有所增加,无论是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还是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均是如此。尽管英汉翻译试题在主观题中占了一定的比重,但从整体上看,所占比重并不大,而且试题题型缺乏变化,试题测试点主要还是局限在某些词汇、短语、句型的运用上,起不到考查学生翻译能力的作用,难以有效地与相应的教学接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风气,使一些学校的教师把重点放在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就像有的学生所说,学了那么多单词和语法,但不会用,听不懂,说不出。
二、应用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翻译为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强的影响力,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在谈判桌上或国际产品推介会上,任何一点翻译上的瑕疵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关注中国,来到中国亲身感受并了解中国。然而因翻译却闹出一些啼笑皆非的笑话:一位美国游客在一个地方看到把“三姐妹山”译为“Mount Three Sisters”觉得好笑,因为mount可作动词,在美国俚语中有to have sexual intercourse的意思,恰好宾语又是three sisters。因此,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的翻译人才对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翻译教学的两点建议
1 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翻译理论、翻译技巧和方法,遵循翻译原则。为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应用文体的翻译能力,如信函、合同、产品说明书或指南等。此外,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不仅自己能看懂资料,而且还能翻译自己所需的资料,而这正是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尽管当前大学英语四级、六级通过率越来越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大有提高,但科技翻译能力却令人担忧。因此,培养学生对科技文体的翻译能力迫在眉睫。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的能力。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行为致使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的表面反映,是一种单纯的由心理机制支配的行为,而人的语言行为是通过他的内在认识和情感力量而发生的行为,言语不是简单空洞的符号,而是在特定场景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因此要使翻译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交际环境并提供交际场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语际转换。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策略
1 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的比重。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各个高校都应该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上下工夫,使翻译教学与听力、口语、阅读及写作教学同样受重视,提升翻译教学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比重。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有其重要位置,要保证固定的翻译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应在教材中专门设立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板块,增加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比重,教师也应该自觉地将一些翻译知识和翻译练习引入课堂。
2 适当将翻译教学及交际法教学相结合。目前,英语交际教学主要强调的是“口语教学”,这是非常正确的,但并不是说传统的翻译教学毫无意义可言。有些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学生的母语基础在其英语学习中可以起到推动作用,也可起到阻碍作用,如果能将阻碍作用化做推动作用,那么,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就会少之又少,英语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一些长句、难句时,可以将翻译理论技巧与阅读理解相结合,在讲授这些长句、难句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翻译理论与技巧,如词的褒贬、词类转换、增词译法、省词译法、重复译法等,将这些翻译理论与技巧融人长句、难句的讲解中,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翻译技巧。
3 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翻译理论的讲授,还是应该注重翻译技巧的讲授?笔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将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作为重点,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能够对所读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的翻译。一方面,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英汉互译只是自身掌握的一项辅助工作的技能,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地要求其具备高深的翻译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的一定的翻译能力还只停留在感性上,并未上升到理性,因此还是更为注重对他们翻译技巧的培养比较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翻译水平是英语技能的全面展现,翻译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大翻译教学的比重,使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形成自己的板块,努力培养学生在翻译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受益。
参考文献:
[1]杜亚芳,试论大学英语背景下的英语翻译教学[J],科教文汇,2009。(21):139
[2]朱 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537-541
篇5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办单位:中国法医学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5728
国内刊号:11-1721/R
邮发代号:1986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法医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法医学会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的法医学术性期刊,率先报道国内法医学科各领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刊载具有国内选进水平、有相当学术价值或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论文(包括阶段性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新进展等。所刊载信息反映了我国法医学科领域的科研、检案技术水平和现状,反映国际法医学科领域成果和新动向。
主要栏目
篇6
【关键词】中亚;孔子学院;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002-01
中亚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亚洲中部民族政权的历史、类同文化的地域和民族渊源关系发展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中亚狭义来讲即指中亚五国,是“丝绸之路”的中枢。中国和中亚国家建交20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和谐地区的建设。中亚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增进中亚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可,同时也有助于我国“复兴丝绸之路”伟大战略构想的实施。
一、中亚孔子学院发展概况
截止2014年,我国在中亚已经挂牌成立了9所孔子学院,其分别是:塔什干孔子学院、哈萨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阿克纠宾师范学院孔子学院、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及吉尔吉斯奥什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目前,这些孔子学院主要致力于汉语教学、文化推广、汉语水平考试、派遣留学生等工作。
中亚孔子学院自建立至今,其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塔什干孔子学院和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都被授予了“先进孔子学院”的荣誉称号。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中亚地处各种文化力量竞相角逐的战略要地,复杂的国际推广环境、财力的缺乏、师资力量的层次不齐、分布的不均匀及授课方式的单一等问题阻碍着孔子学院的发展。
二、中亚孔子学院发展建议
解决中亚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一)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树立孔子学院的品牌形象
对于盛行于中亚的“中国”,中国政府要努力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宣传,适当开放孔子学院,使孔子学院所在国民众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孔子学院,让中亚国家切身感受到中国所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起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形象。其次,要以传统文化精髓为依托,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积极借鉴大国在传播自己本民族文化中所采取的适合于我们的策略,不断完善自己,让孔子学院在中亚遍地开花。
(二)适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筹资渠道
国家汉办对孔子学院的财政投入相比于其它大国在文化推广方面的投入,相差甚远,同时硬件设施的落后,是需要财力来改善的。因此,国家汉办应适当的加大对中亚孔子学院的财政支持力度。此外,中亚孔子学院应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中亚孔子学院的建设。
(三)实现汉语教学的本土化、专业化和多样化
中亚孔子学院可定期举办“本土汉语教师教材培训”和汉语教学研讨会,通过汉办教材展、组织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同时,在巩固现有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攻方向的孔子学院时,适当加大诸如中医等专业性孔子学院的建设力度,覆盖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孔子学院的课程类型和发展内涵。
此外,可通过开设远程教育、夜大和函授教育来弥补汉语教学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性。
(四)使推广方式和渠道多样化
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是占据文化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中亚孔子学院可借助网络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用双语来建立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官方网站,在网站上面可添加国家汉办、中方合作院校等友情链接,以此来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可和当地的出版社、电视台等机构合作,通过出版汉语报纸、开办魅力汉语角等方式让中亚人民深度接触中国文化。
(五)举办国家年、旅游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
同为俄语国家地区,中国同俄罗斯已成功举办了国家年和旅游年活动,并已开始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其在中、俄语言和文化推广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语言和文化的举措。中国也应尝试着将这种策略付诸于中亚国家,积极寻找同中亚国家举办国家年、旅游年和青年友好交流年的利益共同点,通过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来带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为中亚孔子学院的发展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中亚孔子学院的发展处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政府应积极为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中亚孔子学院也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努力在中亚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软实力,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在中亚的外交政策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程,安然.孔子学院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
[2]郭宇路.孔子学院的发展问题与管理创新[J].学术论坛,2009(06):180-181.
[3]梁焱,焦健.中亚孔子学院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97-100.
篇7
关键词:乡镇全科医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25-01
乡镇全科医学在当今社区卫生服务中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模式,我们应该对这种模式进行深入的探析和思考,以便使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为社区进行卫生服务,这种模式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扬长补短,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优势为社区卫生更好地去服务。这个概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传入我国,这种医学在世界医疗事业当中都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全科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扬长补短。
1全科医学的定义和目的
1.1全科医学的定义。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拥有不同的解释,众多的学者专家到现在也没有达成共识。但不论哪种学说都多少受点儿西方全科医学定义的影响。这种医学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专业学科,它涵盖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人文学科的众多知识。这种医学不分年龄和性别,不分疾病种类和器官系统,它以人和家庭为中心,促使个人和家庭健康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医学模式周期长、负责面广。
1.2全科医学的目的。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全科医学并非是全能医学,并非这种医学模式能够包治所有的疾病。这种医学对医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他要求乡镇医生不但要懂内科、外科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对医药和药理知识有充足的了解。要求全科医生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治疗,同时在不能满足患者要求的情况下要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这种服务是全面的、连续的、全程的和人文的,这样就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
2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
2.1转行为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部分地区的乡镇全科医学的卫生院开始向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转型,一些地方开始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撤并,然后合并后的卫生室变成社区卫生服务站,这些服务站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同时在个别乡村还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所,这些服务所负责乡镇地区群众的疾病预防工作,同时还负责乡镇群众的基本医疗工作,这种转型加强了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水平,为我国农村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骨干。
2.2保持原有模式不变。有的全科医学想要进行改制,可是由于政府职能不到位再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好多乡镇的医生不想进行转型,好多乡镇的村卫生室仍然保持过去个体诊所的模式没有进行改变。有的诊所是夫妻共同经营,有的是个人经营,这些个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基本上不存在什么管理与被管理的从属关系,关系相当松散。有的乡镇的卫生院转变成为了医院,但经营和管理模式和以前的体制差不多,科室虽然有些标牌差别,但是医生各个几乎仍然是原来的全科。
2.3对原有模式进行改制。有的全科医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制,可是这些改制并没有朝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发展,相反由于个别地方乡镇政府没有给予地方卫生院以正确的定位,政府把职能进行了扭曲转变,一些领导把主导职能没履行好,让部分乡镇公共卫生院转变成了一些企业性质的单位,有的改制后变成股份制的医院,有的变成私营的医院,这样就削弱了医院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性质,变成了纯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机构,影响了乡镇医院为群众服务的功能。
3我国全科医学存在的问题
3.1全科医生人才不足资源匮乏。就目前来说乡镇全科医生大都存在素质不高的现象,这些人员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过去的县级卫生学校,整体学历水平不高,本科毕业医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这些医生在理念上、服务态度上、综合素质上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乡镇医院工作人员年龄出现一些老化现象,后备军严重不足,缺少必要的候补资源,同时医院的各种资源不足,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卫生条件比较艰苦,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3.2全科医生水平有限培训不足。在所有的全科医生中,好多都是毕业于过去的卫校或者一些专科学生,有的全科医生是由过去业务水平较差的医生转变而来,多以他们没有对全科医生形成一个必要的理念,不知道全科医生的真正含义,误认为全科医生就是什么病都看的医生,其实不然,这里的全科指的是能够预防、诊疗、全程和人文的基础医疗服务。同时这些人员的培训也比较落后,毕竟我国的大学还没有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对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3.3政府投资力度不够,大众认识存在偏差。在对乡镇全科医学和卫生服务系统投入的过程中,政府的投资力度不大,使得这些医院和在转型过程中出现急促现象,有的地方政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执行或理解不到位,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对提高全科医疗服务水平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上组织力度不够。同时人民群众也对社区医院认识存在偏差,绝大多数人都人为这些医生只能开些药方,治疗一些小病,对与全科医生他们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这和政府宣传力度较小也有关系。
4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建议
4.1立足现实引进人才。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生存状况绝大部分依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状况,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建立机制和体系为乡镇卫生事业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同时要提高现有人员的全科水平,对新引进的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全科医学在职培训或岗前培训。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立足现实解决培养周期长和当前急需人员之间的矛盾,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全科医生,对全科医生采取新的激励政策和激励方式。
4.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能力。乡镇医院应该建立全科医生培训方案,努力促使这些方案朝着科学化和完善化的方向发展,为扭转乡镇全科医生素质和水平做出相应的努力。同时对全科医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医保体系方面也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先进模式进行改革。对一些村、乡镇的卫生院服务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采取方法,让这些受培训人员前去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去大医院进行实习,尽可能增加全科医生实习的项目和实习的内容。
4.3政府职能转变全民参与。政府应该树立自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责任,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具体情况,为其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和定位,同时要确保这些机构的公益性质和服务性质,同时要在政策上确保这些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和全程医疗服务的过程上来。同时要尽可能实现从卫生部门到全体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毕竟这种类型的机构是为绝大多数民众进行服务的公益性质的机构,居民也应该想尽办法为本社区的卫生服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束语
总之,我们在对全科医生和乡村诊所或医院进行改革和改进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一些措施,一方面我们要能够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另一方面对已经进入岗位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还要想尽多种方法建立完善的机制把一些优秀的人员能够留下来。政府也应该转变职能,加大对乡镇医院的投资力度,这样才能够让全科医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才能够让全科医学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推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凤英.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2,7:27-28
[2]谭文学.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现状的探析与思考[J].中外医疗.2011,3:318
[3]杨秉辉.医学中心与全科医学[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9,9:47-48
篇8
以上研究可知,非穆斯林学生在宗教凝聚力这一动机类型明显低于穆斯林学生,宗教凝聚力对于穆斯林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有利因素,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无论是泰国本土教师还是中国的汉语教师,在泰南学校的汉语课堂上,都应该提前对穆斯林的有一定的认知,且不局限与泰南地区的穆斯林,更多的可以延伸到中国的穆斯林的习俗、基本情况、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将这部分有关宗教对比的知识穿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例如:中国穆斯林学生的学习情况、中国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理解,他们的生活日常和习惯等等这些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然而,教师也应该注意在涉及宗教等敏感话题时,教师一定要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符合客观事实,不持个人情感色彩,以免造成方面的误会,适得其反。
二、更重视融入型学习动机
融入型学习动机是所有学习动机中,动机表现最为显著的一个动机类型,这说明泰南地区的学生以融入目的语环境为学习目标的动机越来越明显,这或是由于泰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泰国南部海边旅游或是长期居住,产生这种融入型学习动机,或是因为中泰交流更加紧密频繁,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很多人希望来中国学习、工作和定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融入型学习动机最为一个持久的学习动机,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为从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融入型学习动机,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参与度更高的作业,例如,让学生拍一个与中国游客的短情境对话视频,或是同学之间两两互相拍情境视频,想象自己在中国,在天安门、在长城、在故宫等等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目的语国家的习俗和文化。教师在汉语活动课时,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编排节目、演出时,尽最大限度利用最贴合当下中国人状况的一些真实素材,例如,中国人的电子消费习惯大背景、中国学校日常运作的常态、中国时下最流行的音乐、电影等等为背景和依托,来展示真实的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面,以往我们的传统观念认为会认为,传统文化更优于当下文化,更值得传播,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就激发融入型动机而言,当下的文化的传播更有利于融入型动机的激发。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在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十分在意,教师的评价有时候会以最大的强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营造课堂气氛时,应多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简而言之,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而不是批评学生,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呈现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教师应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课堂之上不应随意打击学生,一些教师的无心之说,很有可能会对学生造成非常不好的心理影响,例如“你怎么这门笨?”“为什么连这么简单的都错?”这些教师看似随口而出的反馈,对于学生来说都影响深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慎言”。除此之外,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让你的教学顺利推进,也才能让你有可以激发学习动机的机会,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尚不能完全自控,同学之间又相互影响,从而扰乱课堂秩序,学生交头接耳、调皮学生故意捣蛋等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出现时,教师就该明令禁止,该严厉时严厉,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在兼顾前两者的情况下,更好的课堂氛围还应该是活跃而热烈的,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心情愉悦,学习效率提高。在此,建议教师在课堂上饱含热情和幽默,人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死气沉沉,无精打采,试问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可能调动得起来,教师应当不断调适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和状态,多培养自身幽默感,多用微笑面对学生,主动培养幽默感,没有学生是喜欢冷若冰霜的教师,学习本来就是件枯燥的事情,教师应当理解学生,在课堂上以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学生压力。
在汉语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法,增加更多的游戏环节,有些教师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一直占领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变得乏味枯燥,学生自然不喜欢,从而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加之泰国学生的特征,天性活波好动、个性不易被束缚,利用自己的权威建立强势的课堂秩序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暂时行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法相互穿插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的生动有趣。经访谈结果显示,针对综合课的教学,学习更加喜欢情境法、全身反应法、游戏法等学生参与度更多的方法,学生表示,这些教学方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到该学的知识。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应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开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认知法、自觉对此法等等教学方法。将一种或几种的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为汉语课堂增添色彩。注重重视游戏法的运用。在众多教学法中,学生对于游戏法的呼声是最高的,学生们更倾向于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学习。例如在W习一些简单的名词时,就可以采用较为经典的“萝卜蹲”游戏。在学习“把”字句时,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必须用这种方法来完成整个对话。更多的语言点等待我们去开发更有趣适用的游戏法来配合。
篇9
【关键词】校园犯罪;法律意识;现状;特点
近日,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该校在读研究生黄洋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关系不和,遭到心存不满的室友投毒,致不幸身亡。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事件,再到“江苏高校刺伤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等等,接连发生的同窗相残事件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人们的法律意识的状况也随之变化并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且各方面都较为突出的社会群体, 其法律意识在社会其它成员中所起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究竟如何? 应如何客观地去评价它们?本文拟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从内容上看, 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根本理论的看法, 对法的要求和态度, 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 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从表现形态上看, 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 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观点, 既可是内在的, 也可是外在的; 法律意识作为人们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 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现实的行为, 对人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 意识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内化的结晶,要想精确地概括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并非易事,这里只作大致的描绘。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特点
(一) 从对法制现状的认识和态度上看: 有完美的政治理想,但对现实的法治社会的建成信心不足。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大学生的思想能随时代的潮流而变化,他们能够直观敏捷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大学生凭借他们敏锐的思维及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知道想在中国建成民主政治的国家,一定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同学对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法制表示怀疑和不信任,有21.09 % 的同学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法制原则在我国不可能实现; 16.92 % 的同学认为目前民主与法制建设没有进展并且状况很糟。这种认识和态度容易在大学生中引起对法制疏远、甚至恐惧心态的产生。大学生又是治理国家的“边缘人”,没有依法治理国家的经验,缺乏对治理国家过程复杂性的了解,以为“依法治国”只要一提出,就能顺理成章地执行, 对建成法治国家的困难与长期性预设不足, 因此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指责过多,或过分夸大,或一下子走向悲观主义,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 “中国的法制漏洞太多”。因此, 有大部分同学同意“ 只有私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大学生这一群体富于幻想, 对法治国家的美好前景憧憬向往, 描绘的是依法治国的美丽彩图, 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 对建设中的困难预设不够, 现实的状况又容易使他们走向另一极端, 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不足。
(二) 从部门法律意识来看: 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不平稳性。
调查表明, 大学生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宪法意识在整个法律意识中自然居核心地位, 并成为衡量公民法律意识的尺度。然而, 大学生对宪法的作用认识普遍低于部门法律,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对宪法不感兴趣, 就不易掌握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 更不可能具有宪法意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与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 大部分学生只对此较关注, 但也有10.62 %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说明这些同学掌握的法律知识并没有付诸实践, 存在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状况。在具体部门法律中布大学生的民法意识、经济法意识、婚姻法、继承法意识较为强烈, 普遍高于刑法意识和行政法意识、传统的“重刑轻民”的思想在大多数同学头脑中已不复存在, 大学生已更多地关注与市场经济和自身实际密切相关的法律。对部门法感兴趣的顺序依次为: 经济法占46.7 % ,民法占37.3 % , 婚姻法继承法占37.88% , 但在接触和交谈中也发现, 有少数同学在观念中把法律与“ 判刑” “抓人” 等同起来, 对法律全面调整社会生活和全面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未能充分认识。大学生的诉讼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 只有23.24 %的同学对诉讼法感兴趣。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 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间题的法律, 二者相辅相成。但大学生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 对诉讼法律和参与诉讼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 部分同学在现实中就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 而是以消极胆怯、软弱的方式放弃自身权益法理是宪法、各部门法的指导和理论基石, 是大学生全面掌握法律知识不可缺少的内容, 然而大学生极不重视法学理论的学习, 只有1 0 .4 % 的同学愿意学这部分内容, 这必然对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 学生法律书本知识在提高, 但法律观念仍很模糊。
通过长期的法律知识普及, 加上法律读物、书籍的丰富,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也越加准确, 然而, 其法律观念却并没有随之正比例发展, 尤其对情与法、德与法以及法中的权责关系上认识不清, 受传统法律观念影响很重, 没有体现出青年一代应具备的法律素养。通过此次调查发现, 有70 % 的人认为“自己若有亲人发生违法犯罪问题时”, 他们会选择“牺牲法律而保护亲人” 的道路。另外, 在问及“权利与义务关系”时, 有几乎85 % 的学生认为“权利应为第一位” , 这体现出大学生有很强的权利意识, 其本身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表现,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近20 % 的学生不愿承担与之相当的义务和责任。从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对现行法制的认识和态度上看,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态度, 如对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 甚至对法制表示怀疑和不信任, 对正当的司法程序表示冷漠等等。
三、结语
总之,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 是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驱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法律制度的建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点, 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并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维护社会的安定, 促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 伯尔曼著, 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第二卷) 【M】.转引自民商法论丛【M】.
篇10
一、学习初中生物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主要是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乃至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和人的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环保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了解食品的保存方法、移植树木以及环境问题等等,都需要生物学的指导。生物学在一些与人类发展相关的一些技术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福音,对生物方面的进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习生物还可以促进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满足他们喜欢探索、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大量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不仅对他们的思维开发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还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影响,让学生在完善了生物知识结构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到了怎样科学地去看待生命、看待世界。总之,初中生物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不到位。由于生物在学校里被称为“副科”,其主要原因是在考试成绩当中生物的分数不是很高,所以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想过其他学科提高成绩,放弃了对生物的学习和现状改进。或者是认为只要临时复习就能应对过去考试,完全忽略了对生物的正确学习,摒弃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2)缺乏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的一个阶段,学生是带着好奇心去学习的,但是等到新鲜感一过,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难理解,很多学生就对生物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主要是由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很难开动脑筋去想象生物学中存在的概念,例如DNA、染色体等等。
(3)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很传统,在上课时不懂得借助一些道具,只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把本节需要讲解的内容从头到尾讲一遍,很少和学生互动,也基本上不懂得课堂小结,没有指导、提示和具体要求。还有就是有的教师只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会变换方法,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初中生物教学改进方法
(1)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面对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的一个现象,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把重视生物教育这个话题早日提到议程内,重视其教学工作。要对课程的安排、学生学业水平考察、评价制度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而教师和领导也要高度重视对生物学科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进而改变以往应付的心态。
(2)培养学习兴趣。只有对生物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去主动地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工作。首先,可以利用生物实验,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再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要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的同时再去有目的、具体性地思考所学的知识,这样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再次,认可学生,给予他们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的时候,教师要给予欣赏的目光,让他们在鼓舞中拥有学习生物的信心,进而提高对生物学习的情绪。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做好标记,带着问题去听课,解决难点和疑点;在课堂上要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讨论解决问题,还要在课堂上边听边记录,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课下要经常复习,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知识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便于自己的复习。
(4)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具,让学生有最真实的感受,例如对水的节约,教师可以去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鼓励学生自己平时要懂得怎么样去节约水,展示缺水地区的艰难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水源的重要性。这种充满感情的教育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健全自己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所谓的参与式教学法是指依据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发展规律,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唤起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采用这种参与式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