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学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康复学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康复学重点

篇1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 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 现代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 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 中医康复学 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 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 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 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随枝. 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 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 60-61.

2 陈耀华. 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 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 18(2): 30-32.

3 岳旭东. 略论中医康复学[J]. 国医论坛, 2003, 18(2): 14-15.

4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 146-148.

5 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 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 11(5): 412.

6 卓大宏.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 关骅. 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 25(6): 48-49.

9 袁嘉丽,李庆生. 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 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10 张东坡. 心脏康复中运动计划配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探微[J]. 现代康复,2001,5(8): 121.

篇2

1骨科康复学的内涵阐述

1.1骨科康复的定义骨科康复学,从内容上来说,指的是主要对开展综合性康复治疗的骨科伤病患者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不仅属于骨科学的分支,同时还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骨科康复学,其基本干预手段主要由手术、功能训练、假肢与矫形器辅助三者构成,以康复为目标,构成内容主要为手术性治疗与非手术性治疗两个内容。因此,在综合性骨科康复治疗时,手术主要指的是康复性手术或者预防继发残疾手术,并且手术治疗离不开功能训练以及假肢或矫形器辅助两者提供的帮助,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可保证康复效果。因此,骨科康复的三大治疗手段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从广义方面来说,骨科康复非手术治疗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但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既指心理治疗、药物、物理因子治疗、康复咨询及护理等内容。同时还指功能训练与假肢矫形器辅助治疗。

1.2骨科康复学的分类根据治疗对象存在的差异对骨科康复学进行分类,可分为7大类,分别为:儿科骨科康复学、老年骨科康复学、成年修复重建外科康复学、脊柱脊髓损伤康复学、运动创伤康复学、工伤康复学以及手创伤外科康复学。

2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势

本文通过对“骨关节十年”中各大国际医学团体及WHO获取的共识行动纲领所设置的任务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参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骨科康复学中研究的成果,得出新世纪初骨科康复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如下:(1)工伤康复得到快速的发展。当前我国在工伤康复方面已经成功构建了一个新模式,也就是与社会劳动保障相互结合构建一个工伤康复中心。比如最近几年在我国东南部广州市构建的广州工伤康复医院就是新模式的首次尝试。因此可以预计,在该基础上,未来我国可成功且全面的有机结合工伤的后期康复及早期康复,进而能够供给工伤康复一套系统性与完美性更高的服务,与此同时,还能推动我国工伤康复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速度。(2)骨科康复治疗与服务组织形式均实现后,多门学科相互合作的机制与工作方法需要深入的研究及完善。站在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多学科性团队是不可缺乏的,并且效果明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团队的工作方式并没有一一明确,所以其工作方式是不是主要为会诊、联合查房、病例讨论方式,还有待研究;同时,该团队的工作方式也可能是临时性的团队会议方式,并且没有结合实际病例的临时合作与长期且系统的合作应该如何与研究讨论相互结合,均需进一步的研究及摸索,从而可以有效地将手术、功能训练和假肢或矫形器辅助治疗有机集合。(3)骨关节病病因的临床生物学研究更加细化与深入,专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将骨关节的力学环境改变与组织适应、破坏、修复三者的关系一一被说明,进而在确定运动疗法,保证治疗效果方面提供了确切的帮助。(4)研究与开发出更多新型的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研究出既有效、又可节约费用的低廉、方便功能训练方法。(5)研究与开发适合骨科康复患者的评估工具。未开骨科康复学中所开发的评估工具具有极高的针对性、敏感性,尽管骨科康复学更加注重功能评估的作用,FIM、SF-36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并且儿童骨科康复内容中也设计了新内容,但是依然无法将残疾患者参与社会功能充分反映出来。因此,新型评估工具以残疾为取向,将残疾障碍与康复指标如实反映,还能够预测社会康复,并且新型的评估工作还以患者为取向,结受各种干预手段患者在评估项目需要存在差异,举例来说,就是进行植入手术、组织修复等患者与实施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患者的评估项目是存在差异的[2]。(6)研究与开发出更多新型辅助器具。未来的骨科康复理念会大力提倡倡导医工相互结合,从另外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指骨科、康复以及康复三个方面的医生相互结合,达到一方面不断扩大新型高科技假肢与矫形器应用在临床康复中的领域,另一方面还以适用技术为原则,给患者提供更多又实用、又有效,并且非常简单及价格低的假肢与矫形器,减轻残疾人的经济负担。(7)骨科康复从医院转变为社区与家庭。当前世界各国中,骨科康复学均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家庭给骨科患者提供的有效护理集康复。由于大部分骨科患者康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因此想要在康复医疗机构内长期住院完成存在极大的难度。大多数专家们通过以部分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与家庭康复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并且将两组的功能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结果发现两者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由此他们认为,通过类似的研究说明,当指导与监测两者被适当扩大后,家庭康复与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产生的作用是大致相同的,并且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推拿学 回顾 现状 展望

1 简要回顾

上世纪80年代,我省推拿人才稀缺,福建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的推拿专业1985年才开始招收第一届大专班学生。当时,我省第一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杨希贤老先生带领全省同道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杨老先生为原福建省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推拿主任医师,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杨主任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还亲自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推拿医史文献研究,在全国推拿界颇有影响。他还参加了《推拿大成》一书的编写,可惜还没等到书正式出版,他老人家于90年代初过世,他的离去对福建省的推拿事业是个重大损失,我省推拿界在全国沉寂了十多年。

进入21世纪,福建省推拿事业在第五届推拿学会主任委员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王主任充分利用学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为省内同道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学习牵线搭桥,凝聚了我省推拿界的人心、力量。推拿学会的委员从2003年的3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7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学会委员从1~2个发展到目前的10多个,学历结构从原来的本科学历都很少发展到现在博士学历有2个、硕士近20人,本科学历占半数以上。人才队伍的成长是推拿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推拿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扩大了我省推拿学科在全国的影响,为推拿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发展现状

2.1 临床

众所周知,推拿科在很多综合性大医院中多半是辅助小科室,甚至一些西医医院中根本就不开设推拿科,即使在中医院,推拿科的地位也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开始真正重视中医的发展,福建省的推拿界同道抓住机遇,努力拼搏,已经让我省的推拿事业上了一个台阶。首先,十一五期间,我省推拿界有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于2007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病“颈椎病”建设单位,参加的主攻病种颈椎病诊疗方案的梳理在2008年国家中管局组织的专家审核中被评优,同期全国推拿协作组有16家单位,评优的只有三家。这也标志着我省推拿临床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还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如泉州正骨医院推拿科、武平县中医院推拿科、沙县中医院推拿科,而在十一五期间,我省更有邵武市人民医院推拿科等24家国家级、省级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这些建设单位多分布在县级中医院,大多以推拿科人员为主要骨干,以颈、腰椎病为主要优势病种。这种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优势病种研究,符合临床需求,将促进推拿学科快速发展。目前福建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已指定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作为牵头指导单位,负责指导24家特色专科进行推拿为主中医药技术防治颈腰椎病的建设,相信这24家特色专科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推拿专业在社会百姓中的影响,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推拿事业向前发展。

2.2 教学

福建中医学院《推拿学》主干课程创建于1985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目前涉及中医系、护理系、中西医结合专业、骨伤专业、康复、美容专业、五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近10个专业的《推拿学》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对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国家教育部门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从1993年9月开始将原有的针灸专业(本科五年)和康复推拿专业(专科三年)重组整合为现在的针灸推拿专业(本科五年)。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成熟,1998年开始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为适应教学需要,将推拿教研室分成两个部分,即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和附属医院临床推拿教研室,共同承担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推拿学科基础教研室包含推拿基础学、推拿手法学、功法学、推拿学、小儿推拿学、整脊推拿学六门课程,其中推拿手法学是院优秀课程,推拿学是院精品课程。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中医高等教育也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社会评价和市场选择。推拿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本专业依托福建中医学院面向台港澳,东南亚及其它地区和国家,每年均有许多来自境外的接受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来我院、系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和短期学习进修中医推拿技术。

2.3 科研

我省推拿学会的挂靠单位为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该院推拿科为福建中医学院临床推拿学教研室,兼具临床、教学、科研的功能。在学科带头人王诗忠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通过对中医体质的调查(参与国家973科研课题)了解颈椎病体质特点,通过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从一定程度上了解颈椎病的病因。为研究颈椎病的相关病理,我们进行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福建省科技厅课题)、“颈肌疲劳与颈椎病的表面肌电图相关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更年期女性椎动脉型颈椎病与中医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等科研。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基于表面肌电分析等量化评价中医干预项背疼痛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保守疗法优化组合方案的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和“基于sEMG信号特征分析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针刺效应研究”(福建省自然基金课题)。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才,更有助于提升我省推拿学科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和地位。

3 展望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疾病谱与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脊柱及关节的退变性疾病大大增多,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的理念已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再次得到重视,中医推拿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推拿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3.1 人才培养方面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与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目的增加,目前中医院校针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日趋困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在推拿方面表现突出。同时,社会用人单位岗位空缺的现象却也不时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推拿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现就此现状对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办学单位的相应不足加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革对策。

3.1.1 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经过对2005-2007年福建中医学院本科针推专业毕业生推拿人才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的需求结构如下:

(1) 推拿临床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等级医院中设有的推拿科、相关专病专科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此类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主要是要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运用推拿为主要手段,治疗以颈肩腰腿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的疾病。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能运用推拿疗法为主,结合针灸、理疗、中药内服外用等方法治疗疾病;特别对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知识和以推拿为主的保守治疗手段能重点掌握。

(2) 推拿康复医师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综合医院康复中心/康复科,社区康复服务站等。此类人才需求较前者略多,主要开展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良好的推拿手法,对单个病种并不要求深入了解其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3) 预防保健推拿人才需求:主要需求单位为社区及亚健康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养生保健服务行业等。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已经受到了政府及医疗界的广泛重视,预防保健推拿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加大,市场前景广阔,其服务对象为庞大的亚健康人群。此类人才需求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专业的手法操作能力,掌握预防保健相关医学知识。

3.1.2 推拿办学单位存在的不足

目前对就业情况分析以及对招聘单位的调查发现,推拿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手法操作能力差,对针推常见病认识不够深入,实战能力差的情况。我们认为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学生体能锻炼及功法训练较少,使得毕业生基础素质薄弱。第二,推拿手法实训未受到重视,操作实训课时少。推拿手法是推拿学的基础与灵魂,注重实践,只有多练手法与四诊检查,才能“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法从手出,手随心转”。第三,推拿课程中,推拿临床常见病的课程比重小,而现在临床上很少见或者已经少用推拿治疗的疾病仍然占有一定篇幅,使得需要重点讲解的病种课时被压缩,无法讲透彻。总之,推拿课程的设置不当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3.1.3 调整推拿专业课程设置

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因此,笔者认为,针推专业本科办学须根据社会需求,把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在具备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基础上,掌握娴熟的针推手法,具备一定的手法操作功力,能够胜任预防保健推拿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定的康复知识,掌握以推拿为主的辅助康复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理疗等方法,对内科、神经科、骨科相关疾病进行康复治疗,以适应康复推拿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对推拿治疗效果最好的常见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骨伤科疾病,要重点掌握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鉴别诊断、综合治疗等知识,能处理临床常见的急重症,能胜任推拿临床治疗工作。

五年制针推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推拿人才最基本的能力是掌握娴熟的推拿操作及具备一定的手法功力;在临床治疗岗位上,还需对推拿治疗最为有效的疾病在基础理论、综合治疗方面都要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般性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推拿办学思路进行改革,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目前的推拿学课程作一调整。第一,增加实训课时的比例,通过加强推拿功法训练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重视训练学生的手法技巧及手法功力、深透力以提高推拿手法的效果。第二,压缩一些《推拿治疗学》中非临床常见病的课时(或考虑将其归到附录作为选读材料),增加推拿临床常见病(颈椎病、腰椎病等)的课程比例,重点讲解这些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生理、病理、医技检查等),为诊断、鉴别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基础,从而支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基础。

另外,针对目前社会对推拿人才三个层面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基础性的预防保健推拿人才,应通过功法练习而增强手法体能,从而使手法更娴熟,且具备一定的功力,增强实践动手的能力。其次,对于推拿康复医师人才,在实训课程中增加SET(悬吊运动疗法)、MCU(颈椎功能检测系统)等新内容的介绍,使学生增加对主动功能锻炼的新动向、新设施及主动/被动康复的概念。最后,对于较高要求的推拿临床医师人才,应在课程中增加MCU、sEMG(表面肌电)等新技术检测分析的内容,增强学生对疾病疗效评价的最新认识,提高学生对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兴趣。

综上所述,目前社会对推拿本科毕业生有临床治疗、康复推拿、预防保健推拿三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其中临床治疗方面的人才需求相对最少,临床康复推拿次之,预防保健推拿最大。针对这种现状与趋势,本科针推专业的教学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方面作一调整,以加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推拿常见病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与再学习能力,力争达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3.2 临床方面

推拿专业临床常见的多为脊柱病,针对以往对脊椎病只注重临床治疗(病中),忽视未病先防、瘥后防复(针对病前、病后)二个环节的问题,以中医“治未病”的宝贵思想为指导,引进系统工程学理论,提出“脊椎系统健康单元” 管理方案的概念。人的一生,脊椎的退变在所难免,目前脊椎病的发病更是提前到青少年,贯穿到中老年。因此,应当把人的脊椎健康作为人生健康中一个重要单元进行系统管理。

“脊椎健康单元”包含三部分:预防、临床治疗、瘥后防复。

首先,预防(针对病前) 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健康体检中心每年体检人群中有大量长期办公室伏案的脊椎病易发人群,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心设立专门的脊椎健康咨询窗口。二是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报纸发表科普文章,不断研究整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人群提出脊椎健康管理方案。三是联系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与各级科协部门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共同努力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宣传。

第二,临床(病中)临床诊疗方案的梳理,不断修订、完善以提高临床疗效。

第三,病后(瘥后防复)脊椎病是慢性退行性疾病,容易复发,导致前期的治疗前功尽弃,患者丧失信心,因此要高度重视“瘥后防复”。首先对出院和门诊已治愈患者建立规范的随访制度,不间断地进行健康宣教;其次要重视脊椎功能的恢复,挖掘中医导引动作并引进现代康复技术,研究总结有助于脊椎功能重建的颈椎导引操。

通过以上环节,可大大提高普通人群对脊柱病的知晓率,扩大推拿学科的社会影响,推动推拿学科的发展。

3.3 重视科研投入

随着推拿学科人才队伍的成长,开展推拿学科的科研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省推拿学会挂靠单位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和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推拿基础教研室已经有从基础到临床、从校级到国家级的课题二十多项。建议各县级中医院或区医院推拿科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促进临床发展。

课题组成员:

1. 王诗忠,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背分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 陈水金,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颈椎病重点专病项目负责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康复推拿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治医师。

篇4

关键词 中医全科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2-0018-0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development

LIU Huijun

(Baiy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200063, China)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1]。中医全科医师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与诊疗知识,熟练掌握中西医实用诊疗技术,具有预防、诊疗、养生、康复等全面的医疗技能,是提供连续、综合、可及的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中医的整体观、中医治疗简、便、效、廉、验的特点,更加符合低耗高效的卫生经济策略,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1 我国社区中医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近几年开展的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受居民的欢迎。然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瓶颈和难点。

1.1 财政和政策未完全落实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2011年5月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初步建立了标准化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为留住全科人才,按照政策,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工作满一定年份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但是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医药倾斜的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偏低。中医药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工作积极性下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2 中医药人才不足

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普遍偏低[2],中医药人才数量萎缩,中医传承出现断层。截止至2011年底,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以及助理执业医师,约为1.03名/万人,郊区少于中心城区[3]。本中心目前拥有中医医师10人,平均1.78名/万人;中医全科医师3名,平均0.53名/万人。10名中医医师中,在职5名、派遣1名、退休返聘4名;在职在编中医师中、高级职称医师缺乏;近2年来跳槽到二、三级医院的中医执业医师多达5名。中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

1.3 中医药科研政策扶持不够

没有专门的中医药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特色中医药自制制剂申请批号困难,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 社区中医科发展重点未把握

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医科的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特色疗法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不够,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有待提高,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难以形成气候。

2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如果按照每2 000~3 000人拥有1名全科医生(最低标准)计算,我国需要16万名合格的全科医生[4]。当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执业(助理)全科医师仅占总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0%~5.0%,远低于国际上30.0%~60.0%的水平[5]。目前上海的全科医生只占医生总数的6.9%,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四部门共同制定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0%以上”。面对群众迫切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探索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 我国中医全科医生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独立中医学和西医学两个医学培养体系的国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应当在中医和西医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契合点。中医学特有的预防保健思想是其理论的精华所在,它所倡导的“治未病”思想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果能够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融入到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中,无疑将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

4 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4.1 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内容侧重点

4.1.1 社区基本疾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①中医全科医学应该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色。②中医全科医生应该明确中医的优势病种。所谓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③中医适宜技术有自己优势的疾病谱,掌握这些适宜技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疾病选用特色的治疗手段,才能发挥中医药“简、便、效、廉、验”的优势。

4.1.2 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社区中医康复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药康复手段,组织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和社区共同参加,帮助病、伤、残者逐步改善或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方法大多数是便于学习掌握的非药物疗法或自然疗法,容易得到应用和推广,适合社区康复的开展。所以中医全科医学教育应该适应社区工作的特点,在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坚持中医康复的特色和优势,使中西医康复医学有机结合。

4.1.3 慢病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是一系列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疾病。慢病干预的中医措施,就是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中医养生保健、诊断治疗、康复等干预方法,降低慢病的发病率、致死和致残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中医慢病管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预后调摄,防其复发[7]。

4.2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设置与时间侧重

目前中医类别的全科医生主要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转岗培训、中医全科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途经进行培养。全科规范化培养是目前及今后培养高质量中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笔者是毕业后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到社区工作的,结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亲身经历,对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4.2.1 掌握常见病的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课程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两部分,离不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参与。相对于在中医类综合性医院的轮转培训,笔者认为3个月的理论学习及内、外临床科室1年轮转应该放在西医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因其病种相对多,见识面广,对提高常见病诊疗有很大提高。

4.2.2 突出中医特色诊疗

中医全科培养的第2年可安排在中医综合性医院,加强中医内、外、妇、儿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轮转;熟悉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掌握中医针灸、推拿、养生拳操等适宜技术;可以增加名老中医带徒教育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学实践性较强,这就需要医学生或全科医师跟随一些名老中医进行学习。

4.2.3 深入社区服务群众

中医全科培养的社区实践可安排在全国或上海市中医药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深入社区体会中医全科医师职责,注重把中医药融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去,发挥中医药“简、便、捷”优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医全科培养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因此,中医全科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秉辉. 全科医学概论[M].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7.

[2] 白剑峰. 下代中医在哪里[N]. 人民日报, 2009-04-02(15).

[3] 顾怡勤, 顾竞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4] 谢庆文, 唐红梅. 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1): 10-12.

[5] 冀涛. 中美全科医师培养方式的对比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31): 3642-3644.

[6] 赵臻, 杨海丰, 李金芳, 等. 我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6): 526-529.

篇5

1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现状

1.1康复医学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使医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增广了,人们对于医学的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康复医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康复医学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样,一个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可以反映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1]。因此来说,一个合格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的优劣也和该院校康复医学科的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医疗条件水平的进步和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之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病者的生存状态,如何尽可能地恢复其健康,正是康复医学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方。因此中医药院校在学科设置,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上更应该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给予康复医学更大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和改进传统的康复医学教学和实践观念与模式。

1.2康复医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大都开设有中医学(康复方向)专业,培养着所谓的康复专业人才,就笔者单位的该专业而言,在其学科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康复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系统、教学实践条件匮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实践操作技能及动手能力差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例如,康复医学课程仅限于上述极少数专业,就该课程而言,所涉及到的概论,残疾医学,康复理论基础,康复治疗方法、康复评定、临床康复学等等如此专业而复杂的知识仅用一门课程的时间上完,不论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理解和吸收,都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无论是专业教师队伍数量,还是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亦或是教师队伍本身的业务素质上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上仍主要以口授的传统方式,即使配上“多媒体”,也只是形式上的幻灯片,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最严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专业的教学实验室,其后果势必导致理论和实际的脱节,一方面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和要求;另一方面则时无法满足实际专业人才的用人需求。另外,康复医学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康复理念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就综合性中医药大学今后专业学科发展的必要性而言,康复医学领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医药院校目前仍未将康复医学作为中医药大学发展的一个支点,专业设置避“轻”就“重”,康复医学仍处于中医药大学整体医学中的“边缘学科”,其后果是医学生普遍缺乏康复意识,医学生的头脑无法建立和形成全面医学的意识和康复理念。

2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2.1广泛开展康复医学教育既然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和对临床实践的要求和范围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一个医学专业工作者,尤其是中医类的人才,更应当从思想上、从实际应用上注重康复意识的培养,注重康复临床实践的掌握,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康复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加以实施,当然可以针对专业方向区别授课内容及学时多少,通过课程的学习,首先应当在医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牢固树立康复理念,正确认识到全面医学的真正含义。笔者在现有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机会以及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随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达康复意识和理念,灌输全面医学的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学生课后的反馈和交流,确实从一定程度认识到了康复医学的重要性。当然仅靠这样个别零星的教育方式还远不能达到全面覆盖和牢固树立的目的,只能靠真正意义上的改进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2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康复医学的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针对一门高年级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专业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积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构建和培养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康复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由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转变,由知识的单向灌输向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转变[2]。笔者研究发现,通过一定程度地改变教学方法(视频、案例教学)和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真正把学生融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说明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地改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应目前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争取最大程度地培养出合格的医学人才。

2.3积极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康复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力学、社会学、环境改造学、残疾学、人体发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由于学科内容涉及广泛,专有名词和特定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造成学生在学习中记忆、理解困难,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学生普遍反映课时少、内容多、概念和方法太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要求[3]。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讨和研究康复医学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技术以及实践教学结合康复医学课程进行了摸索和尝试,通过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课程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根据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氛围等以及课后的调查反馈意见来看,两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出勤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反馈认为多媒体及实践的教学模式能使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够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说明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能够使课堂形式生动、增加学生趣味性和积极性等[4]。其实就康复医学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进行研究和探索,譬如运用引导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向传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仅依赖于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和现有条件下康复医学教育和合格中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6

【关键词】疗养院;康复病种;效益

疗养院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和医疗设备收治康复病人,符合疗养院的业务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为了分析我院收治康复病人的病种情况,探讨疗养院康复科的收治对象,进一步促进疗养院康复技术持续发展,我们对2007年1~12月期间收治的康复病人的病种类别进行了系统回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2月,我院康复科共收治康复病人362名,医疗收入5722 306.69元。从病种分布上看,骨科创伤术后20例,截瘫11例,脑外伤22例,脑卒中70例,高血压病80例,冠心病40例,各类恶性肿瘤病人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颈椎病13例,其他为分散病种共54例。各病种医疗费用与其所占总费用的比例(表1),各病种病例数占同期总病例数的比例(表2),各病种治疗费与该病种总费用比例(表3)。

2 讨论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我科住院病人主要为高血压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外伤、骨科创伤术后、颈椎病、截瘫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种,其余为散小病种。上述病种中,医疗收入排序依次为脑卒中、高血压病、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各病种的治疗费比例排序依次为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脑外伤、截瘫、脑卒中、颈椎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上述病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脑卒中、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导致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和退行性骨关节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第二类为老年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第三类为恶性肿瘤。

1)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科为患者提供的治疗主要有3个方面:临床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康复治疗(包括理疗、体疗、作业、心理、语言、中医等)。根据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最近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报道最多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创伤性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脑瘫等,占60.6%左右,骨科康复占20%左右,其他只有18.7%。我科住院的康复病人也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主,脑卒中、脑外伤和脊髓损伤病人占总病人数的28.46%,骨科康复病人,包括骨科创伤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等占12.15%,神经系统损伤和骨科康复病人占总病人数的40.61%,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52.84%。在临床康复治疗中,我们观察到脑卒中、脑外伤所致的偏瘫经我科综合康复治疗后,90%以上的偏瘫病人恢复了步行功能,基本上能达到生活自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最根本原因是脑卒中和脑外伤所致的偏瘫其本质是运动模式发生质的改变,一般经历弛缓、痉挛、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分离运动、正常运动6个阶段,及时早期康复治疗可打破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有效避免发生误用综合征和废用综合征,促进患者向下一个阶段恢复,尽早回归社会。骨科创伤术后关节活动障碍病人,经关节松解术、理疗等综合治疗后,关节活动功能也得到显著改善。上述数据表明脑卒中、脑外伤、截瘫、骨科创伤术后和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等几类疾病康复治疗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最好,应该是疗养院康复科主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2)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亿,并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亿5千万以上;有关材料表明,老年病患者中约有50%需要康复医学服务。我科收治的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等老年病病人占总病人数的33.15%,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26.92%。疗养院一直从事老年病的康复疗养工作,在老年病的康复治疗方面,疗养院康复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抢占老年病康复治疗的医疗市场,走在老年病康复治疗的前列。

篇7

老年; 2型糖尿病; 中医;家庭护理

糖尿病是多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1],其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反复,并发症多, 致残、致死率高。近几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约1.71亿,预计2030年将达到3.66亿,糖尿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疾病之一[2-3]。人口老龄化加速促使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进一步增加,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11.34%[4],成为重要死因之一[5]。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没有根治方案,限于疾病特点和我国国情,家庭治疗及护理成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中医方法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引起了医学界广泛关注,并在临床护理中取得良好疗效[6]。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家庭护理治疗和护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方法。

1 情志调节 

1.1 《灵枢?五变》 “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长期精神刺激使得内火自燃、消灼肺胃阴津从而促发此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常年疾病伴随、并发症多发且严重、自身社会功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自感加重家庭负担,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正常生活,易导致忧郁[7]、焦虑、自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与病情稳定。《千金方?养性论》:“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8]”,说明情志调节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家庭护理中占重要地位。 

1.2 具体护理措施 首先,加强对糖尿病家庭健康教育。通过知识宣讲、发放印刷资料[9]等方式,使糖尿病家庭了解糖尿病病因、危害、治疗及注意事项,帮助其正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糖尿病的各项治疗护理,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对糖尿病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加强与糖尿病家庭沟通交流,了解其困扰并给予相应的安慰和鼓励。让全部家庭成员参与中医家庭护理计划的制定,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休养环境。其三,对老年患者情志疏导。指导其“节喜怒”、“减思虑”,促使其气机调畅、气血和平。通过移情、节制、疏泄等中医情志调节方法[10],帮助患者发泄负性情绪,克服自卑感[11],培养其正性情绪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运动养生 

2.1 养生又称摄生,即通过各种方法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凭借独特风格和优势,更利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和实施。《黄帝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避寒暑”,四时养生对维持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12]。在家庭护理中,应指导患者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选择合适养生方法来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改善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2 适宜运动是糖尿病治疗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肌肉活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血糖、预防和延缓并发症效果明显,应结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运动设计,监督完成情况,并详细介绍运动的注意事项,如轻微运动开始,逐步发展;忌空腹运动,随身携带糖块以免发生意外;注意运动后清洁。

3 针灸按摩 

3.1 针灸具有舒经通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能。糖尿病主要病机为燥热伤阴,病变涉及肺、脾、肾[13]。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及其功能下降明显,可通过对相应背俞、足少阴、足太阴经穴,如背俞、脾俞、三阴交等穴位针灸,起到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清热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和降低血糖、维护肺、脾、肾功能、防治并发症的目的。

3.2 按摩具有舒经通络,调节脏腑的功能。根据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烦渴多饮者重点点按左梁门、左章门;多饮多食者,重点点按中脘、建里穴,并自中脘向上推按至咽部;多尿为主者重点点按水分、关元、中极[14]。此外,还可按摩患者腹部,加速消化与吸收,进而改善胰腺营养,纠正胰腺供血,恢复胰岛功能。

4 食疗调理 

4.1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的治疗基础,是糖尿病发展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必不可少的措施[15]。部分中草药(如天花粉、知母、麦冬)具备降血糖作用,可促进脂肪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肝糖原储存。依据糖尿病病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可通过中医食疗护理起到清热、养阴、生津的作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4.2 具体护理措施 ①食物选择:根据老年患者生理特点,饮食宜食粥(如米仁、莲子),并在粥中加入降血糖的食用药物(如天花粉、枸杞);食含糖低又可解渴充饥的蔬菜(如黄瓜、苦瓜),既可补充多种维生素,又能降血糖;多食用高纤维饮食(如南瓜)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延缓葡萄糖的肠道吸收。②按症型选用恰当食疗方:上消(多饮)者,宜食用苦瓜降糖汤、萝卜粥;中消(多食)者,宜食用山药黄连花粉汤、杞花南瓜;下消(多尿)者,宜食用山药炖羊肚、高粱枸杞粥[16]。③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三餐分配合理,按3餐1/5、2/5、2/5或各按1/3分配;食物搭配均衡,碳水化合物占摄入总量50%~60%、脂肪少于15%、蛋白质占30%。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疾病,病程迁延反复且无法根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居家接受治疗,将传统中医治疗与家庭护理有机结合,通过情志调节、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食疗调理四个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2] 刘玉萍,刘晓丽,周付华,等.医院-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的影响.重庆医学,2010,39(14):1901-1902.

[3] 戴新荣.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延伸服务与血糖控制.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38.

[4] 李兵晖.老年糖尿病治疗与护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

[5] Wild S, Sieree R,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DiabetesCare,2004,27:1047-1053.

[6] 刘婷.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护理.护理研究,2010,6(17):96-97.

[7] 林田, 林细吟, 万丽红.2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09,1:22-24.

[8] 王红芳,邱文文,于清鹏.中医情志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96.

[9] 李继坪.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03. 

[10] 马烈光,李英华.养生康复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42.

[11] 樊红荣.糖尿病足患者的中医护理.当代医学,2008,14(24):149-150.

[12] 陈杰彬,吴栓.论糖尿病患者的四季调养之道,2004,19(4):17-20.

[13] 梁繁荣.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27.

[14] 孙平国,宋丰军,郑士力,等.中医按摩学.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6.

篇8

摘要:文章对中医、健康体检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中医体检的内容和在健康体检中运用中医学的优势和意义。

关键词:健康;体检;中医体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1]。

1. 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综合症状,在人群中较为多见,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却是导致各项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健康体检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因此做好健康体检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身体保健需求,成为健康体检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健康体检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发挥中医的优势,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体检之中,我院体检中心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中医体检,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如何做好中医体检进行初步探讨。

2.中医体检

中医体检是指在易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的时间生命信息,运用“天人合一”,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先天病理体质状况及身体健康状态,针对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养生调理的指导。

2.1体检对象

中医体检具有普遍适用性,男、女、老、少皆宜;但又有重点适用对象:一为亚健康人群。主要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烦意乱、胸闷憋气、食欲不佳、容易疲劳等,但通过现代医学仪器检测后,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从中医角度看,七情六欲皆可致气血阴阳失调,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二是欲进补人群。中药进补因人因症而异,不能随意进补。一般来说,需要进补的人皆有阴阳失调,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几种类型,因此,进补前最好先通过中医体检,全面了解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进补方案,对症进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三是有健康意识的人群,重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希望远离化学药物侵扰,愿意接受中医养生。希望了解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中医体检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四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因为长期接受某种治疗或服用某种药物,必然会对体质平衡产生影响。通过中医体检了解这种影响,及时进行中药调理并配合平时饮食调理,对人体功能的一些变化进行主动性干预,就能达到既不影响治疗,又能减少副作用伤害的目的。

2.2体检方法及内容

中医体检以中医体质学理论、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对人体作全面的、整体的检查及分析。为此设计了专用的中医体检表,基本内容:①四诊:神、色、形态;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肌肤、手足、胸腹;舌质、舌苔;脉相检查。闻诊:声音、气味。问诊: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史、现在症状。切诊:肌肤、手足、胸腹、脉象。②四诊合参辨别体质类型。③保健指导: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

3.中医体检的优势和特色

3.1疾病预防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唐代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开创了天人相应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三级分层预防观、防治互寓预防观、综合应用预防观、辨证施防预防观等预防学观点[3]。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积极预防的保健策略,这些都是未来健康保健模式框架的主要内容[4]。

3.2辨证论治重视体质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患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5]。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中医体质学,也是“治未病”理论的重要内容。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根据人体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等的不同,人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6] 。人们通过体质辨识,可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自知现阶段身心健康状态正常与否,自知易患哪些疾病和这些疾病的规律、病变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可了解现阶段干预、治疗、康复后的方法和措施[7]。

3.3中医诊断的整体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六腑、四肢百骸,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8]。中医理论以人体功能状态为特征,重视整体观,强调各脏腑功能之间的关联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统一。中医认为,人的生存与自然相依为命,息息相通。《素问 病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居自然界,禀天地之气生。四时阴阳消长转化,地理环境都影响着人的生理病理变。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变化的自动稳态系统,人的生命运动随着天地自然的调整变化而调整变化,并由此维持自身的平衡[9]。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人体每一病证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10]。中医体检在“整体观”原则指导下的“四诊-辨证”过程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状态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是中医独有的特色。 转贴于

4.其他疗法

中医调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中药调治法外还有多种调治法。①心理调理法:中医倡导以“恬淡虚无的境界面对欲望和诱惑;“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即调养心神当以“戒怒”、“慎思”为要的理念,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②起居活动调理法:每天起居有一定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③食疗调理法:中医在食疗、药膳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非常值得利用和开发。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尝新食养”、“节转食养”等,又有纠正体质偏颇的个性化食疗药膳等。④其他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的有效手段。

5.开展中医体检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圣人治未病”,其中的“未病”不是无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中医对未病的诊断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近年来中医健康体检在各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悄然兴起,并针对不同体检人群提出调理建议,且费用低廉,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尝试。大多数人对西医体检耳熟能详,但对中医体检却知之甚少,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中医健康体检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中医师的望闻问切,让西医不易发现的亚健康状态显形,然后进行辨证施治[11]。

随着对生活质量及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保健养生,希望能让自己的生存质量更好,中医体检所提倡并应用的保健方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疗效显著的大量方药,显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12]。同时,中医学弥补了西医的不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的优越性在健康的防治上十分明显。我们应深入发展中医的优势,逐步建立有现代特色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6(4): 81.

[2] 周战,李俊孚.健康体检浅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2,2(23):203.

[3] 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3(2): 92-94.

[4] 洪净.中医药解决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前景展望[ J ] .中国医药学报,2000,15 ( 6 ) :4-6.

[5] 陈孔斌,金灿道.《内经》“治未病”理论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250.

[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6-41.

[7] 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5-49.

[8]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0-70.

[9] 张登本.百花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18-19.

[10] 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5.

篇9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

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或膝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的并发症之一。骨折或损伤发生后若固定时间过长, 康复治疗未及时介入, 或早期康复措施未能有效实施, 则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强直, 患者行走、上下楼梯或下蹲困难, 并有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以及中频电疗、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此外还有关节内、外松解术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等, 康复训练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大进展[1], 也有体外冲击波应用于膝关节疾病治疗的报道[2, 3]。本院康复科3年来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 取得了令人M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54例下肢骨折术后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 例, 女16例;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5.2±6.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 压砸伤7例, 交通意外伤13例, 运动损伤6例, 其他3例;其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间骨折18例, 髌骨骨折7例, 胫骨平台、胫腓骨骨折15例, 髌骨、股骨远端或股骨髁间、胫骨平台复合骨折14例;右膝关节损伤30例, 左膝关节损伤24例;病程6周~1.3年, 平均病程4.5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 外固定已拆除。临床表现为继发性膝关节功能障碍伴关节局部疼痛,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 部分患者有关节局部肿胀。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 有牢固内固定;或骨折线模糊, 有大量的骨痂形成, 骨折基本临床愈合。将5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体外冲击波治疗。

1. 2. 1 常规康复治疗

1. 2. 1. 1 电蜡疗 电蜡疗的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及炎症吸收。在康复训练前使用, 可以软化瘢痕, 改善挛缩组织的伸展性, 减轻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疼痛。1次/d, 30 min/次。

1. 2. 1. 2 肌力训练 ①卧位下股四头肌、N绳肌、胫前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持续5~10 s, 20~30次/组, 10组/d。②O’donoghue 直腿抬高法:仰卧位直腿抬高、健侧卧位患肢直腿外展、俯卧位患肢直腿后伸。伸直腿后抬高至足跟离床15 cm处, 保持5~10 s, 然后复原。反复进行,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重复10~20遍,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③坐位主动伸屈膝练习: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通过重力缓慢将膝关节自然下垂, 当屈曲到最大限度后, 尽最大力量主动向上伸直膝关节, 并保持5~10 s, 然后再尽最大力量主动屈曲膝关节, 同样保持5~10 s。反复进行多次,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 10组/次, 每组间休息2 min。④肌力达到4级, 进行坐位主动屈伸膝抗阻肌力训练。抗阻重量置于小腿前方或后方, 初始重量为0.5~1.0 kg, 逐渐增加到2 kg。10次/组, 10组/d。

1. 2. 1. 3 关节松动术 ①纵向牵引股胫关节, 做前后、侧方滑动、伸屈膝摆动动作。②髌骨松动:双手推住髌骨两侧边缘, 缓慢用力向上下左右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使髌骨上下滑动、侧方滑动。每个方向20次。对于屈曲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髌骨下滑;对于伸展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其髌骨上滑。③手法牵伸:治疗师一手扶住股骨远端, 另一手扶住胫骨远端, 渐进用力屈(伸)膝, 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为度。保持60 s后再放松, 重复2~3次, 每次屈膝的范围应稍稍增加。以当天治疗结束时患膝疼痛肿胀程度无明显增加, 而次日治疗前无明显不适为宜。关节松动术1次/d。

1. 2. 1. 4 平衡、负重与步态训练 根据骨折愈合程度和内固定情况进行选择。给予平衡功能训练;对患肢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调整步态。

1. 2. 1. 5 冰疗 康复训练结束时冰敷, 2次/d, 15~20 min/次, 防止关节肿痛加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1. 2. 2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使用国产HK.ESWO-AJⅡ型冲击波骨科治疗仪。该仪器为气压弹道式, 产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原理为:压缩气体进入枪膛, 撞针在冲击头产生压力波, 然后冲击头把压力波传播到组织中。治疗部位:膝关节屈伸活动时的痛点和韧带被动牵拉时的痛点, 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周围紧张的软组织。冲击波强度为2.0 bar(1 bar=105 Pa), 频率选择8 Hz, 总冲击次数1800~2000脉冲, 每次治疗约需5~10 min。2次/周, 连续治疗4周。

1. 3 ^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膝ROM、VAS评分、HSS评分。

1. 3. 1 ROM 在每次治疗前后使用普通量角器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 采用中立位零度法。优:ROM增加≥50°, 或膝关节屈曲≥110°, 膝关节伸展0°;良:ROM增加30~49°, 或膝关节屈曲90~109°, 膝关节伸展-5~0°;可:ROM增加10~29°, 或膝关节屈曲60~89°;无效:ROM增加≤5°, 或膝关节屈曲

1. 3. 2 VAS评分 疼痛采用VAS评分法[4]。10 cm长的直线划分为10等份, 一端标记为0, 代表完全无痛, 另一端标记为10, 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 由医生为患者评分。重复2次, 取平均值。

1. 3. 3 HSS评分 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HSS量表[5]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总得分将康复效果评定为优(≥85分)、良(60~84分)和差(≤59分)3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ROM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患者患膝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及其周围骨折常见于工伤或发生交通意外的患者。损伤术后继发的功能障碍、疼痛和肿胀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 也妨碍患者尽快回归工作岗位。康复治疗力求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 减轻疼痛和肿胀, 改善行走能力。以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常常是有效的, 但也常常进展缓慢, 需要数月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严重的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疗效差, 还需要接受关节内或关节外松解术。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 经过4周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都得到了改善, 但应用了体外冲击波组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后, 部分患者反映治疗局部有轻松感, 绷紧感缓解, 部分患者的局部肿胀在治疗后也较快消退。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设备产生的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波, 它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直接的松解粘连作用。膝关节僵硬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膝关节内外粘连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关节固定后关节腔内出现肉眼可见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增殖, 造成关节内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在炎症与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造成肌肉与筋膜间、滑囊及其周围组织间的粘连;成纤维细胞的收缩与以胶原为主体的关节囊和韧带在炎症与制动后增殖与缩短参与关节挛缩的形成[6、7]。体外冲击波的冲击与振动作用于粘连组织, 产生机械压力效应[8], 即对组织细胞产生扭应力和压应力, 扭应力引起组织间的松解。②体外冲击波作用于挛缩的肌肉组织, 改善了肌肉组织的延展性, 从而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这种改变可能与压应力使细胞弹性变形、增加细胞摄氧, 以及体外冲击波促进微循环的改善有关。③冲击波治疗能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 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组织再生, 毛细血管及上皮细胞新生, 诱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人转化生长因-(TGF-)等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起到组织创伤修复作用[9]。机械负荷使患处钙质沉着得到松解, 改善微循环, 减少组织代谢产物局部积聚, 减轻水肿, 使局部由于慢性炎症而硬化的组织变软。④止痛效应。体外冲击波可能通过提高痛阈以及微循环改善, 清除炎症介质, 减轻炎症反应使疼痛得到缓解。Haist[10]认为疼痛减轻与如下因素有关:体外冲击波对人体组织较强的作用力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胞, 从而缓解疼痛;改变伤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 缓解疼痛;通过改变伤害感受器周围化学介质的组成, 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引起局部充血, 从而加强炎症的消退。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 未观察到体外冲击波疗法有明显副作用。

综上所述, 建议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邢更彦, 江明, 井茹芳.骨肌系统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64.

[2] 杨杰华, 张盘德, 冼晓琪, 等. 体外冲击波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26):5179-5182.

[3] 杨金红, 邢更彦.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 6(6):12-14.

[4] 朱镛连, 张皓, 何静杰.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79-280.

[5] Lee MS, Ikenoue T, TrindadeMC, et a1.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ly drostatic pressure on osteoarthritis chondrocytes activated by bacterial end toxin invitro. J Orthop Res, 2003, 21(1): 121-122.

[6]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2000:174-176.

[7] Kramer S, Wenk M, Fischer G.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versu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elective total knee replacement.Minerva Anestesiol, 2011, 77(4):394-400.

[8] Huissede BM, Gebremariam L, van der Sande R, et al.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 to treat calcific and non-calcificrotator cuff tendinosis-A systematicreview. Man Ther, 2011, 16(5):1-15.

[9] Ogder JA, Toth KA, Schultheiss R. Principles of shock’wave therapy. Clin Orthop, 2001, 38(7):8-17.

篇10

[关键词]医养结合;医养方向;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44-02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快速老龄化进程与劳动力总量减少并行,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总量大,家庭养老支持功能明显弱化等特征。老年人绝大多数罹患慢病,对医疗服务需求加大,从事老年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瓶颈[1]。为培养医养人才,满足医养事业发展需求,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并利用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是部省共建养老康复中心的优势,合作开办了“医养订单班”,共同培养“医、养、护”三位一体的专业医养人才[2]。

一、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的现实意义

(一)医养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

医养行业从业人员大体可分为两类:(1)本科以上学历的专科医生,这部分医生已经过“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科医师其培养周期长,综合性医院需求大,且因医养机构相对而言福利待遇较低、劳动强度大、服务时间长、职称晋升难等原因,很多医师不愿就职于养老机构,尤其是民营养老机构,养老专门人才更是匮乏[3]。(2)全科医生。目前就职于医养机构的医务人员大多为全科医师,但相对而言护理、康复知识欠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及医养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健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在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开展多元化的医养护的“三位一体”的医学人才培养有现实意义,这部分人原就业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有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较好地适应医养需求,而且就业渠道可不局限于乡镇卫生院、社医服务中心,极有可能是一些医养工作发展较快的大中城市,学生也愿意留下来,因而真正能够“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4]。

(二)开展医养人才培养的政策背景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医养人才培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养结合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卫办家庭函〔2016〕353号)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明确:“鼓励各类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在普通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相关专业。”《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各地要将养老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湘潭市是全国养老综合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在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方面,一直先行先试、改革创新。2015年7月出台《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潭政发〔2015〕10号)规定:“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学校通过在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门人才。”2017年3月,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驻潭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与地方深度融合发展全新理念,支持高校与地方建立“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新型关系。在此基础上,湘潭市岳塘区出台《关于推进岳塘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办法》,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组建湘潭医卫职业教育集团,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

(三)校院合作培养医养人才的优势与基础条件

湘潭医卫职院是一所有104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全日制医卫类高职院校,办学成果斐然。连续5年被湖南省卫健委授予“基层卫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优秀学校”。湘潭市六医院是公立二级甲等医院,系“部省共建”养老示范项目,打造了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湘潭市六医院·六颐苑康养”品牌,多次获国家民政部、卫健委以及湖南省、湘潭市的推介。在“2018中国医养结合机构100强”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公办医养结合机构第三位。双方正是凭着各自的優势,在2017年开始医养人才培养的合作。

二、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的建设路径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养方向,校院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既为养老产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医养人才,又拓宽高职临床医生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5]。

成建制组建“医养订单班”,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方向;实施“1+1+1”教学改革,第二年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进医院,既实现医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又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人文精神养成;量身打制人才培养方案,置入养老服务课程,重组课程体系。

(二)建设内容

2017年12月,湘潭医卫职院在开设临床医学医养方向的同时,与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设了“医养订单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在2017级临床医学学生中遴选了31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建制组班。

为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湘潭医卫职院与湘潭市六医院共同制定了医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医养班学生除掌握临床三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护理、康复技术,具备“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医养班学生除开设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及内外妇儿等专业核心课程外,有针对性地植入了老年人心理学、安宁疗护、老年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技术、老年病学、老年营养与膳食指导等核心课程。就业面向为各大医养机构、社区日照中心、居家养老签约家庭医生等。

精准实施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下半年,31名“医养订单班”学生全部到湘潭市六医院,实现把“课堂搬到医院”,学生在六医院边理论学习边床旁实践;今年下半年已进入临床实习,医养学子在综合医院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后,增设3个月在湘潭市六医院各科室的实习。

(三)降低医养机构从业人员就业门槛

为解决人员匮乏的燃眉之急,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老龄事业,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为医养订单班学生开通“小处方权”。参照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目前为乡村医生本土化人才培养专设的乡村医生资格证考试模式,为高职院校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毕业生打通“小处方权”医师资格考试渠道,降低执业资质的门槛,使其更好、更快服务于地方养老事业。

2.对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专学生,毕业后除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外,还可考取具备“小处方权”的医师资格证(拥有针对诊断已明确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治疗需定期开药或需开具相关医学检验单或一般检查的处方权),执业范围注明在医养机构。

3.对高职高专三年制护理专业或康复技术的三年制大专学生,通过系统培养,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亦可获得“小处方权”,便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中健康评估与慢病管理。

4.建议建立独立的医养人才支撑评聘体系。在职称评聘上对在医养机构从业的执业医师予以倾斜。可根据《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人社发〔2016〕75号)文件,参照现行卫生健康委系列统一职称体系,结合医养机构实际,建立相对独立的医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评聘体系,鼓励医卫技术人才服务养老事业,为建设老百姓急需的养老事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初期选择小范围试点评审,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开展。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一)解决专业性医养人才培养问题

校院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共建“养老学院”和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打造医养护理人才的培训输出联合体。既破解了医养机构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也提高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养。

(二)拓展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卫人才,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人才培养,学生可以到一些大城市的养老机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