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科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科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儿科心鉴; 工具书; 教科书

学习中医典籍,是继承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继承,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不能很好的创新。中医典籍,浩如烟海,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著名中医儿科学家朱锦善教授主编的《儿科心鉴》[1]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它是儿科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一部优秀的教科书。

古代中医对人才的要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现在对中医人才的要求大抵有以下几条:熟练掌握中医核心理论的基本观点、方法,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够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熟悉历代及当代医家的独到见解和成功经验;对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敏感性和运用中医理、法、方、药的能力。要成名副其实的中医,离不开扎扎实实多读中医药书籍,特别是中医经典著作。而中医儿科学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在精通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多读儿科经典[2]。从《内经》到《伤寒论》,从《金匮要略》到《温病学》,从《颅囟经》到《小儿药证直诀》,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到《婴童百问》,从《幼幼新书》到《幼幼集成》,从《活幼新书》到《保婴撮要》,从《幼科发挥》到《小儿杂病诸候》等多部中医专著,在“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前提下,结合时代的特点,创造高于先人的中医儿科理论体系,用原汁原味的中医中药理论,去发掘中医儿科中的宝藏。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资源也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学好中医儿科,《儿科心鉴》的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挖掘整理,取其精华,梳其脉络,将中医儿科学术、理论学说、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儿科心鉴》引用的每条原文、每个方剂、每味中药,都力争无错漏,并且详尽,如方剂甚至有用法、用量、加减、古今应用,让读者可直接应用而节省翻阅原文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理论教学中既利于博学又利于精研

在中医儿科教学中尤其是研究生教学中,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广度和深度,广泛涉猎古代儿科专著。目前各中医院校的师资紧张,大多数教师同时兼顾教学、科研、临床三方面工作,不能长时间在图书馆阅读文献,需要一个捷径,《儿科心鉴》将儿科学整个理论体系加以整理研究,给教师提供便利。同时《儿科心鉴》又是一个高品质的作品,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史、一部完整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体系、一部全面体现历代儿科名家风貌与经验精髓的研究成果,忠实于原作者的学术思想,不会误人子弟。《儿科心鉴》作为研究生教材,涵盖内容更广更深,硕博士研究生也可以通过本书的学习,不断提高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

在中医儿科学发展中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儿科学家,并随之而形成的中医儿科理论学说与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根本,是中医儿科学继承的要点、创新的源泉、发展的基础。《儿科心鉴》第1卷以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为脉络、以历代中医儿科学领域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全面深入反映中医儿科学术理论与临床医疗的演进与发展。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翔实、全面地梳理中医儿科学术源流,是一卷完整的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史,内容涵盖了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奠基、形成和发展。《儿科心鉴》第2卷,中医儿科学术理论部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支撑中医儿科学术体系的中医儿科重要的理论学说,包括禀赋学说、体质学说、变蒸学说、小儿生长发育与养护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说、治法学说、惊风学说、疳证学说、寒温流派等。整个研究,站在历史的高度,详尽地探索这些理论学说的源流、内涵、历代不同的演绎与争鸣、临证运用的精髓等,既说理又注重临证实用,更重要的是让读者高层次地看到中医儿科学术的丰富内涵。《儿科心鉴》第3卷,历代儿科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按历史发展的轴线为序,选取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小儿医扁鹊至今共28位有代表性的中医儿科大家,对其生平、师承、主要著作、儿科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方药创见、古今评鉴等进行系统研究,全面、如实地反映历代儿科名医的历史风貌和影响,全面领略这些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临证思维和用药经验,突出反映名医名术,以利于继承、创新与发展。《儿科心鉴》脉络清晰、理论精准,实用性强,师生们都可以通过它来找到所需儿科内容。

2 《儿科心鉴》在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儿科自古以来就有“哑科”“走马看小儿”之说,小儿稚阴稚阳,患病易虚易实,瞬息万变,病难看。不少中医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如何重塑中医的自信心,必须加强传统教育,让他们掌握与经典心灵相通的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的乐趣。《儿科心鉴》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辨证论治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 辨证方法的学习是中医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儿科心鉴》将这些理论加以总结研究,更加简洁、方便,更利于临床实践。

《儿科心鉴》除了详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辨证理论体系,如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还对钱乙儿科五脏辨证、张景岳首倡的八纲辨证等进行了阐述,使中医理论一目了然,更加系统而更具有实用价值。

如《儿科心鉴》详述钱乙在《内经》五脏五行的理论及前人关于脏腑辨证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论治纲领。用“风、惊、困、喘、虚”来归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如心主惊:惊属心,主热证,“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风属肝,主人体生发之气,“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指出一旦外邪深入肝经,既可见颈项强急、目直视,甚至木气冲逆而昏闷不省等实证,或见咬牙、气郁不伸而多叹息的虚;脾主困:脾主运化,“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肺为华盖,属娇脏,常不足,以宣发肃降而主身之气,如“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肾主虚: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为元阴元阳之所,但小儿体属稚阴稚阳,肾精尚不足,阳气未充,故常虚。钱氏说:“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肾主虚,无实也。唯疮疹,肾实则变黑陷。”并用寒热虚实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继以制定五脏补泻治疗法则,指导临床遣方用药。钱乙概括五脏寒热虚实的辨证创立五脏补泻方剂,不仅用于儿科还广泛应用于成人。如心热创立导赤散,肝热创立泻青丸,脾热创立泻黄散,肾虚创立六味地黄丸,脾虚创立益黄散等等。钱乙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临床证候归属五脏进行辨证,如将小儿面部各部位分属五脏;将疳分为五脏疳证;将疮疹分列出五脏所主等。钱氏的五脏辨证,不孤立地看待每一脏腑的证候,而是非常重视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此外,钱氏还极为重视四季气候对脏腑的影响。钱氏创立的儿科五脏辨证,既重视五脏所主诸证,又重视各脏腑之间的整体联系。

要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中医辨证的方法,仅通过学习《中医诊断学》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一般方法,属于“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而《儿科心鉴》介绍小儿指纹诊法,将各朝代的成就加以总结,如明代薛铠及薛己父子在《保婴撮要》中将小儿指纹概括为流球形、透关射指形、透关射甲形等13种,并绘图说明,分别论述各种指纹的主证及其治疗。清代陈复正则将繁杂的小儿指纹望诊,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地提出了望小儿指纹的纲领:“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陈氏指纹诊法的观点延续至今,成为后世医家指纹诊疗规范。这些很有临床指导价值。

2.2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中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是以课程的形式传授的,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等,每一门课程讲授了理、法、方、药和临床知识等方面知识定的一部分内容,各门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缺少指导学生将所学各部分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而这却正是《儿科心鉴》之所长。《儿科心鉴》将经典医著原文理、法、证、方、药、医案辑录出来,将临床症状和体征加以分析,明确了病因病机,提出了治法和方药,融合了辨证施治的全过程。《儿科心鉴》对许多常见病、急疑难杂症等,从内治到外治都有论述。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学习和研究原文,不仅可巩固以前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儿科学》等临床课程知识,而且可领悟和模仿前贤辨治的思路,对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儿科心鉴》举各医家治疗喘证,各具所长,综合起来全面而精深。《备急千金要方·卷5下·咳嗽第六》之“五味子汤”方“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证属风寒犯肺,肺气上逆。其咳喘日夜不息,食则呕吐,乃知非但有风寒外束,而且有饮邪内伏。比照《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病机基本相符,故仿小青龙汤义而立五味子汤。方中五味子、麻黄、桂心、干姜、细辛、甘草,皆小青龙汤解表化饮要药。《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姜细味,一齐烹,长沙法,细而精”,即指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同用,是仲景治疗咳嗽的配伍要妙。五味子汤治小儿咳嗽就体现了这一要点,而且突出了五味子温敛肺气,且加当归、款冬等温润止咳之品,入人参以培补肺脾之气,大黄之荡涤肠腑以更适应小儿肺脏娇嫩、阳气偏盛的生理特点。杨士瀛认为病位在肺,又因“小儿受病,多生于热,热则生痰,痰者诸病之根也”,故以宣肺、止咳、化痰为法。久患咳嗽者,用杏仁膏。方用:杏仁1.5两,去皮,焙,茯苓1两,紫菀,茸皂角,去皮、核,蜜炙黄,各0.5两,上末,每0.5钱,生蜜调入薄荷汤泡开服。万全所论喘证是包括了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痰喘、气促、鼻煽、或喉中有哮鸣音为主的一类病症,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惊风诸证》云:“小儿肺胀,喘溺,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俗谓之马脾风者,宜雄黄夺命散主之。”又如《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白牵牛、黑牵牛、大黄、槟榔)主之。”胸高气逆、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嗽喝声嗄、痰涎潮塞的症状是肺炎喘嗽、支气管哮喘病变过程中的危急症候。对于发生喘的病因病机,万全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云:“《内经》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喘者,肺气之膹郁,逆而上行也。有因感寒而得之者,必恶寒发热,面赤唇红,鼻息不利,清便自调。邪在表也,宜发散之,用五虎汤主之。内有寒痰者,用芎蝎散。有因热而得之者,必口燥咽干,大小便不利,宜葶苈丸下之。有因宿痰而得者,必痰涎壅上,喘息有声,以千缗汤主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哮喘之症有二,不离痰火。有卒感风寒而得者,有曾伤盐水而得者,有伤醋汤而得者,至天阴则发,连绵不已”“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脾肺。”万全对于喘的治疗同样是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则,并从肺脾肾着手,《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哮喘门》云:“轻则用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茶)一帖,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若要断根,常服五圣丹,外用灸法。”《幼科发挥·肺脏兼症》云:“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兼见肝症,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症尤虚是也。……兼见心症,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兼见脾症,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苈丸、小陷胸汤加大黄主之。”陈复正治小儿痰嗽,上气喘急,有升无降,喉中牵锯之声,须引而下行。用生白矾1两研末,少入面粉,米粉亦可(盖生矾见醋即化成水,入面粉取其胶粘故也),好醋和作二小饼,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其痰自下。对于咳嗽,熊应雄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初起多为感受风寒,“皮毛先受邪气,邪气得从其合,则伤于肺,是令嗽也”“至令伤风咳嗽”;治疗可推三关、六腑、肺经、二扇门、二人上马五总(六转六掐),多揉肺俞穴、掐五指节、合谷,运八卦、多揉大指根,掐精宁穴、涌泉。若痰壅气喘者,掐精灵穴,再掐板门。痰结壅塞者,多运八卦。若久咳之后,肺经虚矣,而成“虚咳”,治疗当补脾而益肺,藉土气以生金,则自愈矣。

2.3 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能力 《儿科心鉴》第三卷中医儿科各家学说与医疗经验,选录了自秦越人至近代已故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教授,共28位对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其中包括临证经验、方药创见部分。学习《儿科心鉴》不仅可以扩大掌握临床使用方剂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组方用药的规律,加深对经方主治功效的理解,拓宽用药的思路,捉高运用经方的灵活性。如介绍钱乙“地黄丸”有原方与主治及古今发挥部分,体现钱乙创制该方的原意,并阐述了历代医家运用该方的经验。钱乙在《金匮要略》肾气丸方的基础上,去桂附改为地黄丸,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应用于小儿临床,治疗小儿生长发育不良,如龟背鸡胸、行迟解颅等。他既遵古训,又有创新,制方遣药处处注意到五脏的虚实寒热等特点,在祛邪务尽的原则下,处方力求攻不伤正,补不滞邪,或消补兼施,或寒热并投,并从柔润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以扭转当时医界滥用香燥药物的偏向。钱氏立地黄丸,注重补益肾阴,其应用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儿科,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减变化,适用于临床各科,以致成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专剂。如刘完素以此方治疗痨热骨蒸等阴虚证。张元素宗守钱氏“肾主虚,无实”的观点,大力倡言“肾本无实,不可泻……无泻肾之药”的主张。李东垣在此方基础上所拟益阴肾气丸(即地黄丸加五味子、柴胡、当归)。朱丹溪取钱氏“养阴”之意,创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版、猪脊髓)。薛己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赞此方为水泛为痰之圣药,血虚发热之神剂(《医贯·六味地黄丸说》)。不少至今常用的方剂,如《医宗己任编》将此方加五味子,名都气丸,以治阴虚气喘;《医级》将本方加枸杞、名杞菊地黄丸,治阴虚眼花目眩;加麦冬、五味子,名八仙长寿丸,主治阴虚喘咳带血;《医宗金鉴》将此方加知母、黄柏,名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景岳全书》将本方减丹皮、茯苓、泽泻,加杞子、牛膝、菟丝子、龟版、鹿胶,治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荣卫,渐至衰弱。可见该方为后世许多医家所注重,从而开创了补肾之一大法门,成为滋阴学派的先声。当今名医董廷瑶对小儿肾亏之遗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及恢复期,血尿和小儿先天不足引起的五软、五迟症,多以本方为基本方。在辨证时兼有脾虚的,与四君子汤同用;有肾阳虚的加肉桂、附子;有相火上浮的加黄柏、知母;尿血较甚的加茅根、藕节、地榆等止血药;遗尿的加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桑螵蛸等止涩药。名医王伯岳在慢性肾炎后期,对尿量增多、尿蛋白不减者,以本方与异功散合用,去地黄改黄精,认为黄精的功用类似熟地,但补而不腻,又可固护脾胃。有报道以本方加人参、鹿茸、枸杞、川断、砂仁、莲子治疗小儿脑机能障碍3例,收到一定疗效。

《儿科心鉴》还述及医家用药心得,具有很好指导、借鉴作用。如陈复正对药物的运用颇有心得,有很多应用实可谓是独具匠心,在其《幼幼集成》中熟地一味使用时,应“用砂仁三两、老姜三两,同地黄入砂锅内,先以净水煮两昼夜,俟地黄将烂,始入好酒煮之,总发地黄糜烂为度,将酒煮干,取起,拣去砂仁、老姜不用,将地黄捣膏听用”。熟地为砂仁、老姜所制,既留了其补益肝肾之性,又防止了其滋腻碍脾之弊,使得熟地能守可走,入肾兼脾。麻黄为辛温之品,入肺、膀胱经,功专发汗、平喘、利水。陈氏在临证运用时,以返魂汤(麻黄、杏仁、炙甘草、葱白)治中恶卒死,方中麻黄开通肺窍,以应毒气闭塞肺窍之病机;以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汤等治伤寒,方中麻黄发汗、平喘,以解散风寒。陈氏用麻黄还重点用于哮喘之证。“凡哮喘为顽疾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肺窍,放胆用之百发百中。”

3 《儿科心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医德医风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序文中有句至理名言:“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医术精,修养深,医得名,医风必正,医德必厚重。“大医精诚”,历代名医无不是医德高尚的典范。《儿科心鉴》从孙思邈“杏林春满”,到钱乙的谦虚有德、不畏权贵、鼓励新秀,再到曾世荣“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让历代医家的人、术、德等全面而又鲜活地让读者尽收眼底。对提高学生高尚医德,起到表率及警示作用。

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儿科学家张奇文教授评价“《儿科心鉴》就是推陈出新的典范”,并向投身于祖国医药学怀抱的有志之士推荐此书。中国中医儿科学国医大师、中医儿科学教育家刘弼臣教授总结该书“既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继承,又是对中医儿科学学术的发展;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是对后人运用的启迪;既是对前代文献的整理,又是对前人文献的提高;既可丰富基础理论,又可指导临床实践;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它是振兴中医药学的重要工作,是研究中医药学学术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不可等闲视之,是划时代的巨著。”著名中医儿科学家、长春中医学院王烈教授赞赏该书是“当代的儿科医宗金鉴”。随着时间的推进,《儿科心鉴》的学术价值更将进一步体现出来,成为中医儿科教学园地的奇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病例引导;教学法;儿科学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a)-173-02

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法进行教学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儿科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儿科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我们采用了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8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名,以实验组为研究对象,学生均是以高中为起点的统招生。

1.2 方法

对照组用《儿科学》教材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上述教材的基础上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组织教学,并贯穿儿科学教学全过程。实验组具体实施如下:

1.2.1 准备阶段编写和研究制订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病例以及技能考核标准。

1.2.2 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儿科学教学总体设计见图1。

现就《儿科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节为例,阐明该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情况。首先引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病例:李×,男,8月。脸色渐苍白4月,于2004年7月12日就诊。患儿4月前开始脸色渐苍白,无发热及出血现象。35周早产,单纯母乳喂养至今。查体:脸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颌下淋巴结0.8 cm×0.8 cm大小2个,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00次/分,心前区2/6级收缩期杂音,肝右肋下4 cm,脾左肋下3 cm。

血常规:WBC:4.0×109/L,LYM:39.5%,MID:3.7%,GRAN:56.8%, RBC:2.18×1012/L,Hb:47 g/L,HCT:15.3%,MCV:70.4 fl,MCH:12.4 pg,MCHC:176 g/L,RDW:23.7%,PLT:194×109/L,RC:0.046。

问题及答案:

有无贫血?参照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分度标准进行判断,为重度贫血。

贫血属于何种类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引起贫血的病因是什么?缺铁此病例的缺铁病因是早产和单纯母乳喂养。

引起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①先天储铁不足;②铁摄入量不足;③生长发育快;④铁的吸收障碍;⑤铁的丢失过多。

为明确诊断,进一步应做哪些检查?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学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有无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显示血象的图片。

骨髓检查:讲述检查结果及显示缺铁性贫血的骨髓像形态(骨髓检查目的:观察有无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现象,排除其它相关血液系统疾病)。

铁代谢检查:讲述铁代谢检查的意义。

铁缺乏为什么会产生缺铁性贫血,有哪些临床表现?见图2。

1.2.3 总结初步诊断:①有贫血的临床表现;②血常规及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有引起铁缺乏的病因。

确诊:①血象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白细胞和血小板无特殊改变;②骨髓象示幼红细胞胞浆发育落后于胞核;③铁代谢检查示机体缺铁;④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

1.3 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一学期后,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考试。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统一试卷、同一时间进行考试。评分标准包括两部分,即病例分析的项目评分和技能操作评分。考试结果经U检验。

2 结果

2.1 两班病例分析考试成绩比较

结果发现,实验组成绩比对照组高,有显著性差异(表1)。

2.2 两班技能测试成绩比较

除“处理实际病人能力”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项目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2)。

3 讨论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引入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展开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改变单纯知识传授模式,将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1]。教师重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激励思考,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能力。老师安排复习质疑时间,讲习结合,使所学知识立即巩固,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以强化知识,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实际思考,帮助他们学会根据学科的内容思考;帮助学生评价他们自己和他人的逻辑和证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利用从阅读和听课之中获得的信息来了解和提出问题;利用小组成员的资源,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获得有关课程目标实现情况的及时反馈[2]。

本教学法,课堂病例举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枯燥理论生动化,加强学科内容的理解。病案讨论一开始便强烈地吸引学生并一直围绕中心问题质疑释疑,最后再回到病例中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讨论结束,则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该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病例分析的项目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技能操作方面除“处理实际病人能力”项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项目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引入《儿科学》教学之中是临床教学改革的需要。这种改革,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因此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并且临床教师大部分是临床医生,所以也给工作增加了难度。教学中需要重组教材,到临床收集资料,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体会,搞好此教学法以下方面是关键:①教师是主导,充分备课是前提;②学生是主体,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③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是要素;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定志,张祖辉,周同甫,等.以病例为引导教学的近期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6:35-37.

[2]威尔伯特.J.麦基奇.李环,王英杰,译.高等院校教学指南[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24-25.

篇3

[关键词] 医患关系;实践教学;儿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a)-104-02

How to deal with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pediatrics teaching

TIAN Lang,YANG Zuo-che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the 3rd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China)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to handl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voiding the medical disputes in clinical practice teaching during the current serious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our department was summed up in the paper.

[Key word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Practice teaching; Pediatrics

在当今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医患关系早已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医院从不同层面抓医疗安全、抓服务,改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质量,最终提高医院信誉,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而目前由于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所引发的医疗纠纷的报道日益多见,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医疗工作,也不利于临床教学的顺利进行。临床见习与实习是任何医学生成才的必经之途,如何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不但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实施,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1]调查发现70%左右的患者或其家属不愿接受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在儿科学的临床教学中,面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语言交流的对象主要是患者父母及家属,需要家长配合教学,而行体格检查时又需取得患儿的合作。因此,医患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另一方面影响学生以后行医的言行举止。根据本科教师多年从事临床与教学的经验,总结归纳如下:

1 争取患儿及家属的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我们在从事临床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以及享受医疗服务的权利。在儿科学临床教学活动中,医患关系的矛盾往往不仅是患者的隐私权,主要是家属担心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加重患儿病情,家属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成为教学“道具”、“实验品”。因此我们在教学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病例,临床特点典型,病情平稳,年龄适中,患儿会配合教学工作;同时必须尊重家长意见,详细告知临床教学的内容、过程、意义及可能的影响,对个别参与临床实践教学者(譬如配合完全病例的书写)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2 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医患关系成立的前提与基础,是医患关系发展的重要保证。诚信缺失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最根本原因[2]。有学者对目前医患诚信现状调查发现[3],仅5.2%的医务人员、19.5%的患者认为诚信现状很好;医患双方均有超过一半的人数认为医患诚信的现状只是一般;患方为19.5%,医务人员为19.9%的认为医患诚信现状较差。然而,95.5%的医务人员,92.6%的患者均认为诚信在医患沟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尽管医患双方目前的诚信现状不尽人意,但大家均认为诚信非常重要,它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根基。就医院而言,可以通过诚信接诊、合理检查、真情用药、亲情回访等举措来增加医院的诚信。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向学生传授诚信意识,然后要求学生与患者的交流中体现诚信。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应该面带微笑,取得家长及儿童的合作;诚恳认真地听取患者家属的病情表述等方面,为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做充分准备。

3 加强学生医患关系教育

3.1 重视岗前培训

目前,医学生的医患关系意识淡薄,医患关系处理能力欠缺,一旦进入实习和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不同方式显示出来,服务言行就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甚至觉得有些患者行为不可理喻、嫌弃,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等,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从而也将影响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在实习与见习前,我们通过岗前培训,让见习学生和实习医生明确,对于患者他们是医生,而不是学生,在思想、行为、举止、仪态等方面都要按医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熟悉课本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赢得患者思想上的信任。传授医疗法规知识,医务人员承担“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重大使命,应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我们要在医学生入学之初就注重提高他们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曾有学者对某校临床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4],发现学生明白医疗法律法规知识甚少,40%的同学认为只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辈子都不会违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博极医源,精于医术更为重要。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其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风险。加强学生医患关系教育,可直接有利于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其实,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5]。它强调医生必须掌握与患者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对于即将从医的医学生,我们必须加强如何进行医患关系沟通的教育。

3.2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医院工作以患者为中心,教学亦不例外。学生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提出“如果我是个患者,我会有何想法”的问题,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责任心同情心就会由然而生,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容易建立。如果医生受到患者的欢迎,相对而言,对医生的依从性就会提高,对教学的支持也会加大。

3.3加强沟通技巧训练

统计资料表明,医患沟通不良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6]。医患之间的交谈不仅仅是病史的采集,也是患者对医生产生信任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我们在进行岗前培训后还通过一系列兴趣讲座,譬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好医生”强调医生不但需精于医术,沟通技巧也相当重要,同时对临床医患沟通样板举例,告知个别因医患沟通不良所致医疗纠纷的事例,引以为戒。另外,学生自己模拟患者,进行“医患沟通”实战训练,不但主动可以学习医学知识,同时对医患沟通也有更深切的体会。

4 教师医德医风及精湛医技的影响

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技术,同时,要做一个有社会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患者多一份关爱、理解、策略和技巧,是自己素质完善的展示,也是建立协调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石。提高医生自身素质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并对实习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的重要条件,带教老师利用自身精湛的医学知识结合良好的医德医风教育学生,定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以致影响学生今后的从医生涯。

[参考文献]

[1]王建.对临床实践教学中医患关系问题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105-107.

[2]刘激扬,余智萍.我国当前医患关系现状探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7):988-989.

[3]陈化.医患诚信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6(3):53-55.

[4]代远斌,都庆国.关于加强医学实习生医患关系教育的看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62-163.

[5]许峰,卢仲毅,王兴勇,等.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患沟通在医学教育中的必要性[J].西部医学,2004,16(1):91-92.

篇4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外治疗法等,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良好的效果。

从以上中医儿科特色优势病种来看,涵盖了儿科临床常见的多数疾病。中医儿科不仅在许多儿科慢性病中具有整体调节、扶正祛邪的特色,而且在急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有很大优势。中医儿科临床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C)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呈下降趋势,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我国近年小儿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 %以上为病毒感染,急性支气管炎75 %为病毒感染,肺炎中约50 %为病毒感染。近几年造成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流感H1N1等,都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许多的临床研究资料证实,中医药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较西药治疗更加有效、安全。例如:我们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经过四中心、360例、随机、盲法、对照临床研究,清肺口服液试验组痊愈显效率89.62 %,利巴韦林对照组痊愈显效率73.92 %,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二是脾系疾病。脾系疾病是儿科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肺系疾病的常见疾病。脾系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如泄泻、积滞、厌食、功能性腹痛等,在调整消化道功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矿物元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缺乏所致疾病,如锌缺乏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疳证等,不仅不少中药中含有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增加了摄入量,更重要的是中药的调脾助运等作用,促进了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降低了不良反应。一批行之有效的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在不断扩大应用,如推拿治疗小儿泄泻、便秘、腹痛,董氏指压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技术等,这些简便有效诊疗技术的临床推广,扩大了中医特色疗法在中国城市社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世界各国的普遍应用。

其他如中医药调补先后天治疗新生儿疾病,调整阴阳治疗小儿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脏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观点在慢性复发性疾病中的应用等等,都是发扬儿科中医药治疗优势的例证。

中医儿科优势病种及特色疗法的临床应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于儿童预防保健的需求,适应了现代临床疾病谱的变化,顺应了现代人对于医疗安全性的重视,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在各国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 加速学科学术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主要任务

在历史跨入21世纪之时,我们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中医儿科学的现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与西医儿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速度相比,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必须加快学科学术发展速度,这才是面向未来、能够获得本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需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发展也必需依靠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开展。中医儿科学科研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科研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建立规范是学科学术发展的基础。所谓规范,库恩《科学革命结构》说:“她包括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以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定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儿科学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工作还很不够。中医儿科学科需要建立的规范,必须是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例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诊断辨证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这些规范的产生,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在临床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形成规范,是最佳的研究方法。但是,临床研究成本高、耗时费力。近年来,在儿科规范化工作中已普遍采用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能集中本学科权威专家的意见,是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在《儿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研究中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在中医儿科学规范化、标准化工作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我们儿科专业委员会今后在这方面将承担起与儿科有关的任务。

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整体观点是中医学优势之一,要将儿童的孕育成长、保健预防、病因病机等,放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的天时、地理、环境的大自然整体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内环境整体中加以认识。对中医儿科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不要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争,要重视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以及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

临床研究的范围目前仍将侧重那些中医药有优势、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种。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腹泻、营养素缺乏症、肥胖症等脾胃病,多发性抽动症、癫痫、脑性瘫痪等神经精神疾病,高热、惊风、血症等急症,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等新生儿疾病等。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要面向世界需求,开展中医药治疗儿科现代重点疾病的研究,如儿童艾滋病、各种新型流感等,争取在其中一些疾病取得突破。临床研究的重点在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治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临床研究的内容将深化,如从笼统的一方治一病发展为辨证立方、异病同治;对难治性疾病或其中某一证型、某一严重合并症等研制有针对性的方药;研究有效方药的剂型改革;研究有效方药的主要有效成分、有效单体并形成体现辨证论治特色的“创新中药”等。

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提升中医儿科诊疗水平服务。要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理,为创新疗法、创新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

总之,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目的在于围绕临床疗效的提高,目标是学科创新性理论的产生,为中医儿科学事业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积累条件。

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20世纪下半叶,中医儿科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格局已经形成。今后,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业人才。首先是为数众多的临床人才拓展中医儿科服务范围,直接为各国儿童的健康事业服务。同时,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强的智能结构型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能力,经过规范、先进、严谨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起推进中医儿科学科发展的重任。

在学科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和地区,要组织起一批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团结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有优势的疾病、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渐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研究、脾系疾病研究、心肝疾病研究、肾系疾病研究、传染病研究、新生儿疾病研究等研究团队,扩大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产生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认识尝试

时代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而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幼儿抓起。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教育幼儿。从小启迪幼儿科学意识,激发其探索欲望和主动求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热爱科学、理解科学,并运用科学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将谈一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

扩大幼儿的视眼,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因此: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有趣的叶子”、“天上的彩虹”、“各种各样的钮扣”、“吃草的羊”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游戏却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游戏中,幼儿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效果更加。我非常注重让幼儿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与浮”活动中,我们和幼儿寻找许多尝试沉浮的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亲自动手试一试,那么效果就明显不同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三、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成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动手操作中得到发展。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四、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其中,我们还发现有两名幼儿合作的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一名幼儿做俯卧撑动作,另一名幼儿在他后面帮他抬起双腿,做成人推小车的姿势,他们大声嚷者:“瞧,这样的影子最最长!”。幼儿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幼儿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参考文献:

[1]彭国平.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与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0

篇6

[关键词]幼儿;探究学习;幼儿园科学教育;科学概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5-0019-05

上世纪90年代起。以探究为导向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我国幼儿园轰轰烈烈地展开。出于种种目的,许多幼儿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但由于幼儿园教师对于强调探究过程的科学教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幼儿园在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例如。许多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学习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也有教师认为在科学探究学习中不能教给幼儿科学知识,等等。这些认识、理解及由此导致的行为上的偏差,正是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在此,笔者拟通过阐述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来对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作一粗略的分析。

一、科学探究与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

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所下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因此,科学探究既包括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在学校中运用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手段和途径而进行的科学学习。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幼儿在学习科学时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忽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就无法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幼儿自出生之日起就对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们会摸摸这、动动那,还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小脑袋里充满了对世界的疑惑与惊奇,难怪人们说“幼儿像科学家”。的确,“幼儿在每一方面、每一个领域都像科学家一样……与科学家相关联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为幼儿所具备”。然而,幼儿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是不同的。我国学者刘占兰曾指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的关联与区别:(1)幼儿探究的热情与科学家一样强烈。(2)幼儿自由探究的程度低于科学家的探究。(3)幼儿探究的每个环节在程度上都异于科学家的探究,幼儿只是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

除了程度上的区别之外,笔者认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还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即幼儿的探究有着幼儿自身的影子,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渺并存。“儿童的科学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科学。儿童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科学教育并不是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表白:“我劝告低年级的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因此,幼儿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是我们把握与分析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并不是单纯地向幼儿灌输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而是将幼儿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的建构有机结合。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引导幼儿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典型或复杂的科学问题人手,鼓励幼儿主动探究,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生活性和游戏性的活动以及提供结构化的材料,让幼儿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有所获得(丰富科学知识和经验)、有所体验(体验科学的神奇和伟大,激发好奇心、探索欲及热爱科学之情)、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理解形成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科学、热爱科学。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超越了传统学科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体现了对幼儿主体的尊重。把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本质。其根本在于承认与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独特性。这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的前提。

(一)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幼儿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幼儿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由必须依靠成人的帮助而生存逐渐发展到更加独立和自主,变得更有能力主导自己的行动、对自己更有信心,并逐渐将自己看作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因此,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教师应从幼儿已有的科学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直接参与观察、操作、实验、测量、记录、交流等探究过程的机会,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比幼儿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和灌输更为有效。幼儿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希望教师能发现他们的成就并鼓励他们,更希望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并有所发现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为幼儿提供充分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幼儿直接操作和探索物质材料,使幼儿“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此要明确的是。科学学习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意味着我们更为关注幼儿通过探究而获得的感受、体验与发现。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强调的,科学教育应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在探究学习中,幼儿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建构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形成了对一些科学现象与科学问题的不同理解。正是这些体验与认识的差异将科学探究与静态的科学知识习得区别开来。也正是因为如此,幼儿在探究中了解了

科学,理解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到了科学的真正涵义。在科学发现中体验到的成功的喜悦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这样强调:“从低年级开始就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构建儿童的经验基础,这一点很重要。”这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须在方式上实现重大转变。

(三)关注幼儿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形成

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只是关注幼儿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中获得广泛的经验,更为关注幼儿的一些科学概念和观念的形成。例如,在幼儿获得了生命世界关于人和动物、植物的一些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幼儿了解生命体有一定的基本需求,人和动物的存在需要空气、水和食物,而植物则需要空气、水、养分和阳光;只有当环境具备这种条件,生命体才能生存下来,这时生命体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适应的关系。又如,在幼儿探究了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不仅仅要求幼儿知道不同种类的力,如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还要让幼儿了解到可以通过推或拉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其变化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相关。总之,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在具备丰富的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的科学概念作深入探究,以深化理解。形成与之相关的概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幼儿由于受发育水平的制约,其探究发现具有明显的幼儿特色,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幼儿由于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常常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相混淆。例如,问一个5岁的小女孩“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她解释说:“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

2、幼儿的“泛灵化”心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期的“泛灵化”心理使幼儿把客观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识的东西,他们无法区分主体与客体。将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为一体,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将客观世界人格化。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有意识。因此,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物我不分,缺乏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种“泛灵化”心理使得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他们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赋予万物以灵性。例如,当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鸡与小鸭的脚爪,让他们尝试分析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泳时,很多幼儿这样解释道:“小鸭子能游泳是因为它勇敢,小鸡不会游泳是因为它胆小。”

3、幼儿思维的直觉性与非逻辑性。幼儿的思维带有直觉性,他们在分析客观事物和科学现象时往往不能抓住本质,仅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或想象来认识与解释事物及其关系,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往往缺乏逻辑。例如,当教师与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时,幼儿解释道:“有了白天小朋友才能玩;没有黑夜的话人就不能睡觉了。”也有幼儿回答说:“因为只有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它们不能只照一个地方。”

认知和思维的特点导致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解释具有“非科学性”,是一种“天真理论”(或“朴素理论”)。因此尽管有时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一些客观的依据,但他们似乎很难打破自己原有的“理论”,其探究、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带有浓厚的幼儿特色,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有所不同。假如硬要让幼儿理解真正的科学概念,必然是强迫幼儿被动接受。这样又会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再次回到学科取向的巢穴。

(四)强调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

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开放的活动。其中最根本的是幼儿探究的开放性,它使幼儿的科学学习不再被禁锢在单纯的直接灌输型教学之中,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假设、存疑、归纳、整理、表达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与发现。

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还指活动内容、途径、组织形式应有较大的选择机会与创新空间。内容可以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等领域内精心选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知识,也可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实、典型而又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科学问题。活动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结构性较高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结构性较低的区域自主探索活动,还可以是游戏形式的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进行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还可以是个别辅导。这样就可以使科学教育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幼儿的科学学习需要。

强调开放性还要求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广泛的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然、家庭、社会等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周围世界中科学现象的理解与体验。丰富幼儿的科学学习经历。

(五)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科学问题

与传统的学科取向的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以幼儿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是按照系统的学科体系,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去揭示每一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而是更为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真实问题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例如,“为什么门一开。风铃就会叮咚作响?”(探究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不一样的纸,它的吸水速度一样吗?”(观察水的渗透现象及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蚂蚁最爱吃什么?又是如何搬运食物的?”(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运动方式)“为什么种子不发芽?”(探究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为什么喷泉能喷出水来?”(探索发现在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水喷得越高)“镜子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镜子的折射现象)……这样就使看似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知识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使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游戏中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学现象,学习到一些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然,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并不是说要把幼儿的科学教育带入茫茫无边的凌乱生活之中,而是强调从一些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人手设计活动。把科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六)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由于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局限,幼儿的探究与学龄儿童相比更具艰难性与反复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

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有所反复。正如《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一书所言:“对许多学生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它们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因此。指导幼儿的探究发现需要教师具有更多的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反复尝试、多次试误、寻求答案,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七)强调“互动―建构”:在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

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日常生活概念)为中介的,幼儿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科学概念体系,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儿的烙印。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将幼儿的自发概念作为探究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积极协助幼儿理解并发展科学概念。幼儿的自发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因而教师要提供“鹰架”,在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和他动中,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手动:即实践,是指教师应为幼儿设计需要亲手操作并探索物质材料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制作、实验、饲养、种植、采集、记录等手段揭示科学现象,验证科学结论,理解科学问题的实质。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并逐渐扩展到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鼻嗅察、用口试尝、用手碰触操作,让幼儿在真实与自然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以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心动:即思考,是指教师应在幼儿动手操作的探索中促使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物质材料,将活动扩展到全身感官,由此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尝试对问题作出假设或解答。例如,在“有趣的喷泉”活动中,教师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注满水的塑料瓶、针筒以及分别打有1-4个孔的瓶盖。教师问幼儿“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两个孔的和三个孔的比,哪个喷得高”,引导幼儿不断进行猜测、操作、验证,使幼儿直观地观察到“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喷得越低,孔越少,水喷得越高”这一现象,初步理解压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同时获得一系列科学探究技能。

口动:即交流讨论,是指教师应引导幼儿把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动脑思考作出的假设及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个人发言、小组交流及全班讨论的方式促进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交流。幼儿之间的协商、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以促进概念的理解。

篇7

推荐证书: 教师资格证

推荐理由: 非师范专业类学子想叱咤三尺讲台,圆教师梦?那就必须先手持此证哦。

师范大类的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可作为非师范专业的我,如果想多一种人生选择,就要先做准备。

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都可以报考教师资格证。笔试主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此外还要经历试讲、体检等程序。等到考出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才能最终申领教师资格证。

推荐人: 浙江师范大学翻译专业 赵燕波

推荐证书: 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推荐理由: 如果你是学法学专业的,那么参加司法考试一定在所难免。因为它是你以后去当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的必备,是你进入法律圈工作的资格认证。

司法考试被我们戏称为史上最难的考试之一,经历过它,我才真正懂得考试的凶残。准备司法考试的过程既辛苦又枯燥,我整整一个暑假都在家里闭关修炼,从开始备考到考试结束,瘦了十多斤!

我从网上下载课程音频在家听课,同时在讲义上做好笔记,然后再做真题来巩固知识点,最后复习讲义。这种循环往复的复习方式,让我的学习非常高效,很少出现遗忘的情况。当然,每天挤出时间仔细阅读法条,把法条读透并弄清各法条之间的联系是学好的关键。

对了,本科在校生只有到了大四才有资格报名参加司法考试哦。

推荐人: 浙江大学法学专业

鲁思

推荐证书: 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

推荐理由: 外语类“黄金证书”,外资企业的“敲门砖”。10%的极低通过率,也体现了它的高含金量。

我在大二暑假找实习单位时,曾进入到一家外企的面试阶段。虽然我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最终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事后我电话询问,才得知失败的原因是HR觉得我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英语水平的证书。这让我意识到,不考个英语证书,以后很难进外企。

选择考高级口译证书,就是看中它的含金量。它和高考英语考试不太一样,综合笔试包括听力、阅读、笔译三大部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口试包括口语和口译两部分。复习过程当然也很艰难,考试内容涉猎非常广,狂刷题的同时,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是很重要的!

推荐人: 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戚小真

推荐证书: 导游资格证

推荐理由: 报考条件宽松,竞争力度较小。手持导游证,还可以免费游览国内各大景点,爱旅游的你,心动吗?

我是十足的驴友,可旅游费用最令人头痛。导游证对我这样的旅游狂热爱好者来说,可谓是一大法宝。

这考试门槛很低,高中学历就能报考。但说它简单也不简单,因为有大量的法规案例和景点的导游词要背。除了笔试,口试也是很重要的一块,毕竟导游是个与人交际的行业。

当然,这个考试只发导游资格证,所以还要在当地旅行社挂靠,再申请换取导游证(IC卡),这样才能免去门票费用哦。

推荐人: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 黄佩珊

推荐证书: 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推荐理由: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却极其缺乏。因此,有人说心理咨询师将成为我国十大热门职业之一。

心理咨询师听起来是个很牛掰的身份,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有焦虑和压力,了解怎么去梳理和缓解压力,对自我心态的调节和个人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咨询师考试分为笔试、面试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报考一级、二级需要有相关工作经历,大学生是不能考的。考三级证书则只有笔试部分,60题单选,40题多选,一共100题。

复习期间,身边有个性格非常孤僻的同学,我就把一些案例运用到这位同学身上,开导帮助他,现在他终于从自闭中走出来了,我觉得自己考这个证还蛮有用处的。

推荐人: 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叶柳剑

推荐证书: 机动车驾驶证

推荐理由: 驾驶是现今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总有一天用得上。

高考一结束我就报了驾校,那个暑假应该是人生中最后一个闲得没事儿干的时间段了,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在学车。现在我非常庆幸早早地把驾照考掉,这样平时放假回家可以帮爸妈开开车,同时也是练练手。

篇8

关键词:学科课程 幼儿园 应用

一、幼儿园学科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幼儿教育的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科本质的幼儿园课程即以学科为中心设计课程,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课程领域,以学科或领域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的课程。该课程模式一般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习、音乐、美术六个学科科目。

学科课程是课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 既是课程理论和实践诸多问题的生发点, 也是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但在当前课程实践中, 一些教育工作者逐渐对学科课程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科课程的深化研究。幼儿园学科课程也不例外。

我国大约是在1950年开始从苏联引起幼儿园学科课程一一分科教学的,并且一直是我国幼儿园主要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强;内容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可操作性强等。但是,幼儿园分科教学也存在着明显的间题,如:把上课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小学化的倾向;忽视幼儿动手操作及通过游戏和活动学习;以教师为中心;不重视个别差异,不能因材施教。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 我国新一轮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一时间, 幼儿园开发出各种模式的幼儿园课程, 其最显著的特点即“整合”和“方案”。由于许多幼儿园对于’整合”和”方案”课程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往往是全盘否定原有的分科教学模式, 把孩子的活动搞的热热闹闹, 其实无实质性的内容; 在环境创设上则每处空白处都布满图画, 仔细一看却是班班雷同, 甚至没有任何年龄特征或发展需求的体现。教师上课犹如导演几场大戏, 精心构设努力演示, 精疲力竭,幼儿的家长却并不很满意, 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没有学到东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纲要”所倡导的观念和行为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再加上急近功利思想的干扰,还有就是家长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陷入尴尬境地。

二、幼儿园学科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一)学科课程是人类认识的特殊需要

人类发展的历史彰显了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学科课程用它独有的方式将人类文明传承下来,使得后人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知道,知识的作用对于人类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社会伊始,祖先们将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先是口耳相传,最后以有形的知识为载体传给子孙,使得人类长河能够源远流长。对于个体而言,思维的发展、经验的获得、情感的体验同样有赖于知识。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所习得的知识是初级的、具体化的,其课程是前学科性质的,学科课程以启蒙性、浅显性的特点来设置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启蒙知识的巩固和生活经验的增长,更好的促进幼儿身体、智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的国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多,自然幼儿也多。目前我国的幼儿园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小班教学的水平。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实施要求之一便是小规模教学,否则就会给幼儿教师很大的压力甚至流于形式。此外,这两种课程模式也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作为保障。另一方面,从施教者方面来说,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素质偏低是我国学前教育的国情。而学科课程计划性强、便于操作理解,容易把握等特点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

(三)幼儿园学科课程的优势

首先,学科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对儿童而言,学习的内容如果内部存在逻辑结构,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的学习,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的获得知识,缩短学习时间。其次,学科课程自成体系、具有内部逻辑性的特点,能使儿童按照学科的逻辑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系统完整;再次,学科课程能够为幼儿提供各学科的关键概念。每一个学科都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关键概念,对这些关键概念的把握,有益于幼儿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学科课程将本学科的关键概念作为学科中心,由此展开课程,能让幼儿把握人类文化和知识的精华,获得与此学科相关的特殊能力。

三、学科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

(一)全面理解学科课程

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价值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被人们片面的理解和运用,以至于无形之中学科课程被漠视,其缺点也被无限放大,人们似乎只看到了学科课程的弊端,进而去排斥和打击。我们在看到它的弊端时也应该注意到它的长处,扬长避短,以便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计划学科教育活动

当前在我国,幼儿园学科课程一般先有幼儿专家和课程专家设计制定,由于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开始就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而后再放入幼儿园中,教师根据课程主题与幼儿共同策划活动,活动过程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这种设计取向一方面关注幼儿,以幼儿的发展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这种形式的学科课程既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活动的素材和经验,又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三)从以往的静止、封闭走向开放、生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课程价值观是“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学科课程的价值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起点和最终归宿, 关注幼儿的个体发展。因此,幼儿园学科课程的设计开发必须立足于幼儿的发展,从以往的静止、封闭走向开放、生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内化于幼儿的生活,形成于师幼间的对话与交流,促成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在目标上,学科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在评价上,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足额出版社,2005.

[2] 黄黎明,靳玉乐.学科课程的合理性理解与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谢利民,张爱琴.学科课程: 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3).

[4] 孙瑞权.我们究竟要“做”给谁---对目前幼儿园课程开发的反思[J].赤峰学院学报,2007(01).

篇9

【关键词】  婴儿护理; 中医; 拭口; 浴儿; 断脐; 乳儿; 将护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摘要】  新生的婴儿娇弱不禁,需要细心的护理,祖国医学的文献中,记载着许多婴儿的护理方法,有些护理方法沿用至今。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仍具有合理性、科学性。该文选取拭口、浴儿、断脐、乳儿、将护等几个方面,略加阐述。

【关键词】  婴儿护理; 中医; 拭口; 浴儿; 断脐; 乳儿; 将护

新生的婴儿脏腑娇嫩,气血柔弱,肌体不密,《育婴家秘》谓之如“草之芽”“蚕之苗”,需要小心的呵护。我国浩如烟海的医书中,不乏护理婴幼儿的专著,如《幼幼新书》专设“形初保者”篇、《幼科切要》中的初生门、《保婴撮要》中的初诞法及护养法等,对婴幼儿初生拭口、断脐、哺乳、将护等护理方法的记载细致入微,尽管是数百年前古人所作,现在看来,许多护理方法颇具科学性。略陈如下。

1 拭口

《千金方》云:“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谓之玉衡。若不急拭,啼声一发,即入腹成百病矣。”中医认为,婴儿诞生之时,口中有恶血秽露,此乃胎中秽浊之物,不可令其下咽,当在婴儿啼声未出之时,擦拭干净。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娩出后,必须尽快清理婴儿呼吸道异物,若羊水、胎粪等吸入气管,可能造成婴儿肺炎或肺不张,较大的异物或极稠的粘液甚至可能造成婴儿窒息,因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是关键的一步,并强调未清除呼吸道异物之前不可刺激婴儿啼哭。

古人的文献中,还载有用药物拭口以去胎毒的方法,如《肘后方》所载甘草法:“取甘草如中指节,炙碎,以水一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便吐胸中恶汁,儿智惠无病”。中医认为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现代研究发现,甘草[1]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另外,甘草甜素还可提高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集验方》、《证治准绳》等还载有黄连法、韭汁法、朱蜜法、牛黄法、汞粉法、猪乳法等等,并认为除了甘草法之外,其他药物的选用应视婴儿情况而定,充分体现了临床用药的个体性和科学性。

2 浴儿

婴儿出生后,随即洗去身上的羊水及血液。《产家要诀》云:“儿初出胎浴洗,汤内宜入食盐少许,洗毕拭干,以腻粉一钱许研细,摩其遍身及两胁,然后绷裹,既不畏风,又散诸气。”盐水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在古代,食盐水洗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洗毕,给婴儿全身抹上腻粉,可防止皮肤褶皱之处的摩擦,腻粉可吸湿,防止湿疹的产生,作用类似如今的痱子粉。

《保生要方》曰:“小儿初生,候浴水不得,且以绵絮包裹,大人怀中暖之,浴后仍当如此,虽暑月绵絮亦宜渐渐去之,乍离母腹,未可冒寒气也”,寥寥几句,反映了古人对婴儿体质的了解,言语中透露着对婴儿的关爱。由于婴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过大,体温容易下降,低温环境容易引起新生儿感冒、肺炎、硬肿症等疾病。故古人要求,在等浴水及洗毕的这些时段里,即使是夏季,也不可将婴儿晾在一边,而要以衣被包裹,或大人将其抱入怀中以维持体温。

3 断脐

古人将脐带称为“命蒂”,足见其重视程度。《产家要诀》云:“儿出胎洗后,方断脐带,则不伤水生病”。先断脐后洗浴,脐部难免被水浸湿,容易导致伤口炎症,甚至有破伤风的危险,故要求先洗浴后断脐。

断脐的方法,《千金方》曰:“凡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须令人隔单衣物咬断,兼以暖气呵七遍,然后缠结所留脐带,令至儿足趺上,短则中寒,令儿腹中不调常下痢。”婴儿出生之时,脐带尚温暖,而剪刀冰凉,若使之,寒气循脐带入腹,留有腹痛之患,故断脐不用剪刀一类的器械;在现代医学看来,直接咬断是极不卫生的,故古人用干净的衣物包裹脐带之后才咬断,在消毒意识淡薄的古代,考虑的十分周到;断脐时脐带所留的长度为婴儿足底的长度,即“令至儿足趺上”,与现代医学要求的10cm近似,过长脐带不易干透,过短则易感染。

4 乳儿

《育婴家秘》云:“乳为血化甘如饴”,母乳喂养是哺育婴儿的传统方法,现代研究[2]认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新生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母乳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最适合新生儿的机体需要,且母乳喂养可增进母子间的感情融洽,因此,WHO在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倡议“新生儿在最初六个月里采用纯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是婴儿唯一的营养来源,故对乳母的条件要求较高。《千金方》对乳母的选择是:“但取不胡臭、瘿 、气嗽、疥、痴癃、白秃、疡、沈唇、耳聋、 鼻、癫痫无此等疾者,便可饮儿也”,即乳母必须身体健康无疾病,其乳汁才营养、健康;此外,乳母要保持心平气和,气血匀调的时候才可哺乳,不可在醉酒、过劳、情志过激、等时候哺乳。朱丹溪认为:“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认为:“乳母乃血气化为乳汁,则吾性善恶,悉由血气所生。应喜怒饮食,一切禁忌并宜戒慎,若纵性恣意,因而乳儿,则令儿感生疾病也”。

哺乳的方法,《千金方》云:“凡乳儿不欲太饱,饱则呕吐,每候儿吐者,乳太饱也……,视儿饥饱节度,知一日中几乳而足以为常,又常捉去宿乳。儿若卧,乳母当以臂枕之,令乳与儿头平乃乳之,令儿不噎。母欲寐则夺其乳,恐填口鼻,又不知饥饱也”;《小儿精要》云:“夜间乳儿,须乳母起坐,抱儿乳之”;时至今日,这些哺乳的方法依然有指导作用。由于乳腺管前端部分的乳汁可能有不清洁的物质,故哺乳前要“去宿乳”;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弱,最初一个月,切不可硬性规定哺乳时间,只要婴儿表现出饥饿感,即可哺乳,而母亲通过数日哺乳,逐渐掌握哺乳的时间和量,不可喂得太饱;哺乳时,保证婴儿的头部与乳房相齐平,若夜间哺乳,乳母需起身,抱儿喂之,防止婴儿呛奶。

5 哺儿

《肘后方》云:“乳者奶也,哺者食也”,哺儿即指婴儿的饮食中适当添加米面等辅食。婴儿初生六个月后,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时的母乳已经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必须添加辅食,否则容易造成婴儿营养不良,瘦小单薄,即是钱乙所云:“小儿多因爱惜过当,往三两岁犹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因此,钱乙认为:“自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面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稠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辅食的添加要逐渐增量,不可突然断奶,防止婴儿一时不能适应,而哭闹不休、拒绝进食,以致消化不良,故《千金方》云:“始哺如枣核,二十日倍之,五十日如弹丸,百日如枣”。

6 将护

将护之法涉及婴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古人对婴儿细致入微的观察。《圣惠方》云:“凡小儿一期之内,造儿衣裳,皆须用故绵及故帛为之”,由于婴儿肌肤娇嫩,汗腺分泌旺盛,宜选用柔软、吸湿性强、保暖性好的衣料,为防止新衣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皮肤的刺激,一般采用旧衣物改制。《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许多父母生怕婴儿着凉,给婴儿穿得过多、过厚,殊不知,婴儿的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常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过度保温的情况下,体温可升至40℃以上;另外,婴儿以腹式呼吸为主,过厚重的衣物不利于婴儿的呼吸运动。故《婴童类萃》认为婴儿穿衣的最佳状态是:“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

若婴儿生病,则当早治。《巢氏病源》曰:“小儿始生,生气尚盛,无有虚劳,微恶则须下之……若不时下则成大疾,疾成则难治矣”,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差、组织的自我康复能力也较差,因此当趁病情轻浅、婴儿体质尚强的时候进行治疗。张涣云:“半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当教儿地上匍匐。三百日膑骨成,乳母当教儿独立。周年膝骨已成,乳母当教儿行步。”运动可增强骨骼对钙质的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因此母亲应在适当的时候教其坐、卧、站立、行走,不可娇惯,以免缺乏锻炼造成婴儿骨骼软弱。

《圣济经》曰:“婴儿初举,污秽欲其荡涤,不足欲其辅翼,冲和欲其保全”,出生之婴儿幼小、娇弱,中医认为当去秽浊、补不足、调阴阳才能保全生命,历代医家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护理之法无疑为当时的优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在医疗水平发达的今天,这些护理之法依然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对国际医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医学精英人才。在开放和竞争的社会中,双语教学能够使医学生较早地了解国外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与教材,加强国际竞争力。儿科学双语教学的瓶颈主要为师资缺乏、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模式选择和英语大环境的营造等方面。笔者总结近几年儿科学教学经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了儿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努力探索创新适合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学习儿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医学英语的学习。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3]。在高校中采用双语教学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的意见》精神,促进双语教学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结合皖南医学院儿科教研室教学实践,笔者对儿科学双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儿科学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与学互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于双语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双语教学的定义,可把双语教学分为3种模式:(1)浸入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就对所有的专业课完全采取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国内大多数院校无法达到。(2)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入学后部分专业课采取外语教学,而另一部分课还是采取中文教学,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部课程用外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也很高,但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过渡时间的快慢进行调节。(3)保留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只是在部分选择的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其余课程还是采用中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和师资的要求稍低。而具体采用双语教学方法也有多种方式:如讲解和文字材料(教案和板述)全用英文;讲解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文字材料全部用英文;讲解和文字材料都是部分用中文,部分用英文等等。结合本院儿科教研室实际,笔者选择了第3种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47]。

2.1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 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差,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基本达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但他们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有限。对专业英语的听说能力,特别是理解和反应能力远不如母语快,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现象,更无法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对话。

2.2 师资力量较弱 师资短缺是影响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外语能力的教师十分缺乏。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虽然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外语水平较低,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外语功底,却又缺乏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因此,真正符合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十分有限。

2.3 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渗透式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中文、英文专业教材,课堂板书采用英文,学生的作业采用英文,但教师上课采用汉语讲解。学生和教师无法真正置身于英语学习的环境,没有学习动力,学生和教师进步均不大,这种模式并不属于真正要推广的双语教学的范畴,只是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2.4 缺乏医学双语教学的氛围 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在一个被母语包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双语学习。如果不是考试、作业、病案分析等硬性规定要尽量多用英文,他们很难接触到英语。因此,双语教学氛围的缺乏使学生很难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更不用说提高学习兴趣了。

双语教学不是在教学中随便加入点英文“作料”那么简单,但也不是要着力培养英语人才,关键还是要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传授英文理念,营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握紧英语这根重要的“拐杖”。在实际教学中应明确,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专业知识,以便为将来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重提升英语水平以应付今后日常工作之需。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临床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很难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医学生临床英语水平的目的。

3 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效果的策略与建议

3.1 加强自身英语水平,以努力实现全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医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准确、流利地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平时在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更要在医学专业的原版英语教材的消化吸收中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在进行双语教学时, 用英语授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接受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理念。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中使用英语,如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和答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英语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全英语教学方式接触专业知识,很容易形成英语思维。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实际的教学案例是保证全英语教学方式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在双语课程开设初期,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使用较为简单的英语词汇,讲授专业概念时采用通俗的例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接受全英语教学方式。

3.2 采用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 简单的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用英语授课还不能称之为理想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应有其独特的、与原版教材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使双语教学做到原汁原味。

(1)借鉴先进的西方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学到原版教学内容的同时,体验到原版的教学方法[1,8]。双语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许多外国学者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值得借鉴。英国学者James Dean Brown指出教师要注意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①非教学因素:如教师的授课热情,与学生的恰当的眼神交流,生动的肢体语言,适当地在教室内走动等;②教学设计:如复习以前的课程,目的清晰,课程内容连贯,例子含义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活动,总结课程要点等;③课堂管理:如授课简单清楚, 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温馨的课堂气氛,高度地激励学生,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纠正错误等; ④教学手段完备:如多媒体视听觉课件可用可及,有趣实用,有效地使用黑板,教案整洁而且含义清晰等。美国学者Robert E.Slavin对如何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做了精彩的评述。他认为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一种接纳和欣赏全体学生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的机会。

(2)采用灵活多样并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型。双语教学的目的是用英语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以下是几种美国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①学生团队成就区分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当教师讲解完课程内容之后,各小组成员分别讨论,直至确信每个成员都掌握课程内容。然后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测试,并将其成绩汇总形成小组成绩与其他小组的成绩进行比较。②切块拼接模式:美国大学课堂上的切块拼接是通过伙伴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将课文切块,由学生分组阅读,然后各组对其他组进行教学。之后,教师将分别根据各组设计的试题,对全班进行测试,并由出题组评阅答卷,向全班公布结果。③小组调研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各小组在课程章节中选择子论题,然后将子论题分成若干个人任务。在每个小组成员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形成小组报告,最后由各小组在全班讲述其报告内容。④ 合作预习模式:采取合作预习方式时, 两个学生一组,分别归纳课程章节内容,直至覆盖即将学习的全部内容。这种方法使每名学生都能去“教”对方,而不仅仅是“听”对方讲述。

笔者在《儿科学》课程教学中,组织应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首先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演讲方式,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从查找资料,构思、设计方案,资料综合分析,形成文字,多媒体制作和准备演讲,每个人各负其责。笔者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各小组的演讲人。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因为演讲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到全组成员的成绩。但这种做法使每一名学生都会尽其所能,并在适当的压力下,挖掘出各自的潜能。问卷调查表明,近70%的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资料,50%的学生用6 h以上的时间进行准备,70%的学生希望做演讲的主讲人。 60%的学生认为主题演讲对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90%的学生认为对他们的英语表达有很大的帮助,80%的学生希望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100%学生表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3.3 对原版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选择能够全面反映课程的体系,对知识的讲述准确并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权威性原版教材是保证教学正常运行的前提。在确定原版教材之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处理教学的难度和广度。为使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不断以最新的信息充实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其发展的前沿动态。可参考国外原版英文期刊杂志以及互联网英文信息等不断将最新信息列入课程内容。采用精讲和泛讲相结合的方式,保证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课程体系的完整。

原版教材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双语教学面临的课题。一般教师只在课堂上将重要的“框架性”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获取具体内容[911]。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治学能力的培养。在《儿科学》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精讲与泛讲方式。精讲指对重点章节及章节中的重点概念进行精讲。泛讲则指在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之后,把课程中辅说明的部分作为学生课后阅读的内容,教师只用较短的时间在课上讲授中心点,辅助于课上提问和课后作业。这样可以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体系,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1)如何在开设双语课程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和进度。尽管他们深知双语教学会给他们带来益处并不断努力,但仍感压力很大。(2)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内讲解更多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够接受。(3)从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双语教师,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4)改善教学手段,购置与教学配套的英文原版资料,如相关教学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等。

双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相当一部分高校刚刚起步,还需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广大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深入研究、相互借鉴、增强交流、深入探索,在双语教学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实现预期目标,为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1214]。

参考文献

[1] 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urrent Developments[J]. 中国外语,2007,3(6):1725.

[2] 司道文,孙金莲,张宇新.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482650.

[3] 刘芳,李何.利用BB教学管理平台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30732.

[4] 李爱萍,邹原,吴琼,等.七年制医学生生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5354.

[5] 李霞.医学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5):618620.

[6] 李秀娟.双语教学形式与师资配置问题研究[J].药学教育,2007,23(6):3638.

[7] 谢波,包品红.医学院校研究生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1543155.

[8] 余菁,李东培,欧阳丽斯,等.中山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解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比较[J].解剖学研究,2008,30(4):310311.

[9] 王跃嗣,刘凤,魏冠英.高校双语教学的层次性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1061108.

[10] 滕诚毅.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485.

[11] 吴宜艳,杨志,崔红.结合实际开展双语教学[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5):8788.

[12] 徐燕,李启华,陈学洪.TTS技术在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5):7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