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概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地理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地理概况

篇1

人文地理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传达人地协调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观念。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期末地理的命题特点通过对近年海淀期末地理部分的试题剖析,不难看出其试题命制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围绕人文地理核心主干内容选择“中心问题”,突出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

2、创设问题情境,凸显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3、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或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进行反思,从中渗透着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期末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准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构建人文地理知识结构),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从总体来看,自然地理较难,但规律性强,容易抓住重点;人文地理容易,但内容分散,很难抓住重点。因此,要运用知识结构法来复习,通过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文地理以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为主线,其考查的主干知识(内容结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包括农业发展、工业布局、聚落(城市)形成、交通线(点)建设、商贸活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2)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资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能源)利用问题与环境保护;主要环境问题现状、分布、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模式、案例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4)采用多种方法,多角度掌握中国和世界地理概况。对中国和世界热点区域,要掌握其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探讨区域发展措施。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

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

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变化规律、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转变、城市化规律与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原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原理、农业生产活动的合理布局原理、交通点线的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选择(布局)原理、资源开发与交通建设原理、旅游欣赏与旅游资源开发原理、旅游景观欣赏要求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环境问题成因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3、要运用专题复习法,系统掌握人文地理知识。

人文地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习应以专题复习为宜,而且专题的确立宜大不宜小。如果专题过小,不仅综合性会大大削弱,而且会显得很琐碎,导致死记硬背现象。

根据人文地理特点可确立的专题有:

(1)区域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的生产活动与区域开发、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方式及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等。

(2)人口与城市。包括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等。

(3)旅游地理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开发、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环境问题及保护等。

(4)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等。

三、几点注意事项1、人文地理问题的分析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紧密结合。

2、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率除了要加强解题指导外,还要拓宽人文地理的知识范围,增加人文修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3、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和热点,这些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

篇2

【关键词】自然地理要素;高考;重要性

地理这门课程是云南省高中文科必修课程,在高考中以文科综合的形式测试,占有100分的分值。地理这门课程主要包含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其中自然地理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由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掌握好各个地区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高考地理就成功了一大半,本文将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题型和所占分值以及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如何复习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等方面分析其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的重要性。

一、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通过对云南省近五年文科综合测试真题的分析发现:2011年云南省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关考题,2012年云南的高考文综中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相关考题,2013年至2015年云南省的高考文综中均出现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关考题,由此可见,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为100%。

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

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型均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2011年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012年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2013年至2015年均考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由此可见,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均为云南省高考必考考点。

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所占分值

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在2011年云南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所占分值为50分,其中选择题为16分,非选择题为34分,在2012年所占分值为48分,其中选择题为12分,非选择题为34分,在2013年所占分值为62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42分,在2014年所占分值为52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32分,在2015年所占分值为48分,其中选择题为20分,非选择题为28分,由此可见,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中所占分值均为50分左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高考备考过程中如何复习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

地理这个学科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科目,在每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考点纷繁复杂,如果不对高考考点进行仔细的分析提炼,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就会抓不住重点,变得很被动。所以如何复习好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十分关键。

(一)在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有三本教材,选修有三本教材。其中必修一主要是地球概论和自然地理概况方面的内容,必修二主要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必修三主要是区域地理方面的内容。选修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及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重点从必修一和必修三以及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日常教学中逐步渗透五大自然地理要素考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逐步让学生意识到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重要性。

(二)以大洲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世界共由亚洲、欧洲、北美洲等七个大洲组成,每个大洲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学生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可以大洲为单位,先掌握每个大洲的地形、气候等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以亚洲为例,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有11种气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每一种气候对应相应的典型植被和土壤,河流呈放射状向四方分流。

(三)以地形单元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每个大洲都由高原、山地、平原等众多地形单元组成,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非选择题都会考某个具体的地形单元,分析每个地形单元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概况,有助于考生更好的掌握每个地形单元,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以云南省2015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第37题第(1)题为例,要求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知道宁夏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四)以国家为单位分析五大自然地理要素

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逐个复习掌握肯定不现实,所以考生必须首先分析近几年高考考题,找出常考国家,再以国家为单位,分析每个常考国家的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以2012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第43题为例,要求判断美国甲、乙两地自然灾害的种类,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掌握美国的地形、气候等要素。

综上所述,无论从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出现的题型还是所占分值来看,五大自然地理要素在云南省近五年的高考地理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复习备考策略,因此,每个文科考生都应熟练掌握五大自然地理要素的复习备考策略,以便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教材研究发展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一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7

篇3

关键词: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构建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影响深远,课程体系特色的积累可形成学生在求职和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优势。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地理系的设立比较早,课程设置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选择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的地理系,对其专业/方向划分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特点,并与国内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吸收、借鉴美国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1 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前者更具独立性,各院校系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千秋,而后者统一性却比较突出。但是,通过调查美国地理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较高知名度的近十所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爱荷华大学、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课程设置情况,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划分、应修专业课程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总门数、主要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见微知著,了解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将有所启迪。

1.1 学位授予和专业(方向)类型

美国大学地理系学生可以申请理学和文学两种不同学位,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地理的学生,根据所修课程的不同,毕业时可以拿到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BS)和文学士(Bachelor of Art,BA)两种学位证书。学院为申请两种学位证书的学生分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地理专业学习方案,相同之处在于均可以学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运用地理技术(如绘图和空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在于文学士偏重学习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地理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学分要求相对较少;理学士强调地理学的环境视角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性更强和学分要求较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地理系也都有BA和BS的区分,其余很多学校则没有该区分。

由于美国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或方向,名称也可不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但是,从总体来说,美国大学地理系与我国基本类似,即多数院校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majiors)/方向(options)/领域(areas)/组群(clusters)(见表1)的课程。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分设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majors),地理学专业又分出自然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三个方向(option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专业设立于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其地理学理学士分设综合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向(options)。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专业均设立四个主要领域(primary ar eas)。多数高校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样,不分专业,只划分不同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达到不同方向的学分要求。

1.2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的门数和种类很多,不仅涵盖了地理学主干理论,还涉及到各个细小分支学科以及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专业课和我国类似,也分为必修课(core or required)和选修课(selectives)。所有专业课分为不同的课程组,学生只需在每个课程组中选择满足学分要求的课程即可达到毕业要求。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将开设的专业课分为五个课程组(five groups),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区域与全球系统研究、制图与地理信息科学。每个组均包括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课程。一些交叉性的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的课程组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之一即可。一般来说,课程编号的首位数字越大代表所开设课程越难,一些较简单的课程(一般为学科基础课)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较难的课程(多为研究和应用型课程)仅向高年级的学生(本科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开放。对主修、辅修或双学位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其选择不同数量的不同课程组课程。

2 美国大学地理系课程设置总体特点

2.1 方向划分相对自由.突出学校优势并注重学科交叉

由于美国大学在专业或方向划分上相对自由,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适合自己的专业或方向,并且,在设置专业或方向时充分彰显研究优势。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四位,在环境与全球化研究方面有专长,该校就设立了“环境与社会”、“大气与气候研究”、“城市区域与全球研究”、“GIS与空间分析”四个方向。克拉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一,根据自己学校的特长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方向;明尼苏达大学设立了“人地系统整合研究”方向。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地理系已经形成了“空间分析”、“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地球科学”4个传统优势,因此设立了“城市与区域分析”、“地球系统科学”、“国际企业与全球贸易”等方向。

此外,在设置方向时,注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与社会变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华盛顿大学的“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健康和发展”等方向体现了地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医学、地质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和毕业后就业。

2.2 紧密结合全球变化.突出人文关怀

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全球变化,对与全球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方向特别关注,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及人口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交互发展等均非常重视。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全球化”、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我们正在全球化的世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不平等的发展与全球化”等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能源政策发展”、“发展中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的人类影响机制”、“财产与全球环境”、“全球经济中的劳动力”、“国际事务中的地理环境”、“权利与公平”等课程。华盛顿大学开设“数字地球”、“俄罗斯景观变迁”、“女性与城市”、“城市社会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经济迁移”、“潮湿热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全球变化和当代政治与经济的关注与思考,使其养成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分析能力。

2.3 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家对地理系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官方的基本标准,但是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是选修课,可以充分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开设的选修课涉及到细小分支学科、世界区域地理、美国乡土地理等,比如“妇女地理”、“法律地理”、“更新世冰川地质”、“全球气候变暖争论”、“森林地理”、“东亚政治经济发展”、“非洲地理”、“美国西部”、“西欧历史地理”、“北美历史文化经济”、“美国种族阶层和贫穷地理”等。

2.4 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培养

地理技术类课程在美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占比例较大,极受重视,各校地理系普遍开设有诸如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原理、GIS和空间分析、GIS应用、野外调查、制图设计、遥感等课程。该类课程可作专业方向课程,而且一般为专业必修课程(见表1)。并且,该类课程一般会占到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的1/3~1/2和应修课程数的1/4左右。

美国大学实践和研究性课程种类较多,有“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研讨(Seminar)”、“专题(Topics)”、“论文(Thesis)”、“实习(Internship)”等各种类型,并且所占学分较多。在明尼苏达大学,“绘图实习(Cartography Internship)”占2-7个学分,“专题(Topics)”占3学分,“新生研讨”(Freshman Seminar)占3学分,“高年级项目研讨”(Senior Project Seminar)占4学分。学生在各种实践和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做到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共同讨论以及撰写作业或论文,真正锻炼了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和各项工作。

2.5 选修课门类众多.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地理选修课程“广而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宽。不过,要完成毕业目标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如表1所示,六所大学学生应修的专业课程数从十几门至二十几门不等,但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总门数则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门,这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可以选修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其次,各门选修课程开设的频率不同。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些主干课程(如全球自然环境、环境自然系统、人文地理学导论、城市导论、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每学期都开设,部分课程(如气候学、自然环境分析、全球变暖争论、美国西部、欧洲地理、土壤地理学等课程)是一学年或隔年开设一次,而有的课程(如地貌学、高级景观地理、历史环境变迁、人类活动空间组织、人口迁移与分散、西方社会健康与财富等课程)仅偶尔开设。

第三,美国教师在授课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上课大多没有固定教材,学校给出的课程大纲也只是导向性的,因此,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因不同的授课教师而强调不同的方面。每个学生所选修的课程都不尽相同,常常是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

3 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3.1 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地理专业已在我国近百所大学开设,这些大学绝大多数是高师院校,少量是综合性大学。部属高师院校,往往既有地理科学专业,也有地理教学专业(师范类);综合型大学,只有地理科学专业;省属高校,往往仅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见表2)。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就明确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优秀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和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地理科学(师范生)旨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学教学、热爱教学事业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简言之,非师范类以培养从事地理科研的人才为主,师范类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学骨干为主。

3.2 课程设置整体状况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师范类学生要修满教师教育课程。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高师院校,不论是部属还是省属高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基本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技术4个主题组建专业课程群,减少相互重复和过度交叉,使课程之间关系清晰。这一点类似于美国将课程分为不同的课程组,既着意培养学生坚实而广阔的学术基础,又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想要深入研究的某个领域,从而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在传统课程和优势科研领域的基础上,各高校确认和新设了一些主干和特色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中国水问题”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河口与海岸”、“流域过程”、“城市环境过程”等课程。

由于地理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不必学习地理教育课程,所以,为他们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远远多于非师范类。由表2可以看出,为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基本一致,课程总数大致在40-55门;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非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总数分别为73门和84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3 课程设置的不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美国基本相同,均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人文地理、GIS、地理科学导论等。不足之处在于专业选修课程总数偏少,特别是国内高师院校为地理科学(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明显不足;涉及世界区域地理、全球视野的课程偏少,国内高校很少开设非洲地理、俄罗斯地理、美国地理、加拿大地理、全球化等相关课程;国内课程整体上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应用类、综合类、交叉性的课程偏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虽然国内也有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沿讲座”类似于美国的“专题(Topics)”,但是缺少类似于美国“研讨课”(seminar)和“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的课程,并且国内受实习经费紧张所致,实践课程越来越形式化。

4 对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4.1 发挥学科传统优势.重视实践应用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特点,所设立的方向(或课程组)不必求全,而在于将各自的学科传统与区域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立一些应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方向,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培养,也更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发展其研究方向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比如,山东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增设“山东区域地理”、“山东海洋地理”等课程。

4.2 及时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尽量灵活和多样化

国内高校应该更加广泛地开设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专业学习空间。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随时调整,不要一味拘泥于不变的“刚性“计划。不论是对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学生,都应注意增加实践应用课程、分支及相邻学科课程,增加“全球转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学术研究的全球视野。

4.3 强化实践类课程和课程实践性教学.着力动手能力

首先,增加地理技术训练和野外实习的学时数,加大野外实习经费投入和建立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证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需要。

其次,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增加课程实践性。比如部分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学生自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自学及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形成类似于美国“seminar”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第三,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鼓励本科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教师科学研究。虽然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又能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素养;学习兴趣

对于大多数的省份来说,地理课程的学习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以及选修的旅游、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接下来我向大家介绍几种学习的方法,以便于学生了解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一、坚持图文并茂的原则,地理的学习是离不开地图的

现我校地理教学用的是哈三中的完全版地理地图册。教学中有很多个地方都要用得上这个地图,包括地球的自转公转,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以及经线与纬线之间的计算等。所以说地图是正确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

二、要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很多知识其内部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首先要明白知识的规律性,其次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部分至关重要。有些知识并非仅仅靠简单的背诵就可以过关的,例如,经纬线、大气环流以及气压梯度力、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等,这些知识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联系相关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还有在学习区域地理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自然灾害的一些答法,这说明了知识之间有很大的联系,是相通的。

三、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把自己融入地理文化中去,找到学习的乐趣

我觉得这方面最有意思的就是区域地理以及世界地理了。因为在这方面的学习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很多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很多不同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人文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关于国家的概况、地形地势等有趣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认识中国的行政区域,包括一些南方及其少数民族地区的以及旅游文化。

总之,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

篇5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它要求从地理活动的准备到结束,地理教师应该给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设计活动计划、方案时给予一定指导,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分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观察的机会。坚持地理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例如,在海水侵蚀-堆积地貌观测活动前交代注意事项;在活动过程中,定期检查各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控制各小组活动的进度,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指导。

篇6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教学;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一、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地位

1 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的描述为: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教材课程。

2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中的地位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中指出:高二年级安排选修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模块外,要加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它是文科教学的基础内容,课时由各学校自己决定。

3 在文综能力测试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新课程文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的第六部分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二、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

根据上述对区域地理重要的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变化,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化。

1 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和载体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中没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按照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版本,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学习的区域数量也有所不同的现象。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和“国家”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2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程理念给区域地理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途径

1 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

区域地理诸多要素中,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比如,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1)太阳辐射;(2)大气环流;(3)地面状况;(4)人类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2 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3 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究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路。我认为,明确区域地理的地位和区域地理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的前提,有效关键是区域地理教学要有模式,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简化结构。

我的实践过程是从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建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模仿和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创新着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区域地理学习效果。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即可节省时间,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维品质。例如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的构建过程:第一步学习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第二步从位置探讨气候(气压带风带);第三步从海陆位置探讨地形(板块学说);第四步从气候和地形探讨河湖(水文和水系特征)。其实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出发思考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这既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也是教学的基本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框架是教师必须的事。

篇7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四节“欧洲西部”,是指除原苏联以外的欧洲西部。本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稠密,国家众多。鉴于教材篇幅的限制,也为了避免教材内容前后重复,本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较多地舍去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内容,重点选取“位置与范围”、“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这三方面内容,突出欧洲西部的人文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分析这三方面内容,必然要涉及一些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如“乘船游览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时,就有必要补充:什么是峡湾、峡湾的成因、极昼与极夜的知识等。对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掌握知识的衔接与补充知识的尺度。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欧洲西部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及其经济状况;运用图表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等。让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掌握该地区工业中心多且分布密集、地区差异明显的高水平农业、发达的对外贸易、繁荣的旅游业等概况,了解形成原因,扩展眼界,增加地理知识,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和资料或课下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欧洲西部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工业特征。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与方法

重点:欧洲西部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工农业特点;发达的乳畜业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欧洲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欧洲西部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方法:读图分析法、发现法、小组活动辩论。

五、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一组欧洲西部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哪一个地区优美风景或著名人文景观?

(学生)欧洲西部。

板书:第四节 欧洲西部

板书:一、位置与范围

(教师)观察课本P59图8.15欧洲西部国家图,在图中找出欧洲西部著名的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挪威、丹麦、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并在学案空白处填写。

(学生活动)读图填写。

(练习巩固)展示欧洲西部空白图,教师指国家,学生齐说国家名称及首都。

(教师)同学们,刚才填写了欧洲西部的一些国家,对欧洲西部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是怎样的呢?阅读课本,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欧洲西部面积仅500万平方千米,但国家数量怎样?人口怎样?②从填写的国家来看,经济上大多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众多,稠密,发达国家)。

(教师归纳)欧洲西部地区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这里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教师承接)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洲联盟(简称欧盟)。阅读课本P55“欧洲联盟”,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①欧盟宗旨是什么?②总部设在什么地方?③欧盟使用的统一货币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②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③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其中17 个国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EUR,惯用符号为■)。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联盟――欧盟。欧盟的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相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欧洲西部经济发展又是怎样的?

板书: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教师)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完成以后同位交流。欧洲西部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主要工业大国有哪些?工业特点是什么?

板书:1.发达的工业

(学生活动)完成问题并同位交流。

(教师)欧洲西部工农业非常发达,但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其特色产业。阅读课本P56阅读,你能否用最快的速度将欧洲国家与特色产业连接起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连得最快。

瑞士 造船业、汽车和机械制造

瑞典 钟表和精密仪器,闻名世界首位“钟表王国”

丹麦 海洋渔业,人均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挪威 畜牧业发达,素有“欧洲的牧场和食品库”

荷兰 花卉种植业,郁金香驰誉世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并抢“连”。

(教师)欧洲西部工业发达,农业在欧洲西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欧洲西部农业有哪些特点?主要农牧业国家有哪些?

板书:2.农业特点及主要国家

(教师承接)人们的生产生活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欧洲西部餐桌上常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牛奶、黄油和乳酪等奶制品是乳畜业的主要产品,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你能否从自然或社会因素分析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原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完成后推举代表回答。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代表回答:①欧洲西部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较少,有利于牧草的生长。②人们有广泛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市场广阔。

板书:3. 乳畜业发达

(教师过渡)欧洲西部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异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板书:三、繁荣的旅游业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主要有哪些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列举说出。

板书:1. 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总结)欧洲西部有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千年古都” 罗马、“音乐之都” 维也纳、“艺术之都” 巴黎;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意大利的狂欢日、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法国戛纳电影节等,每年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均居世界前列。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引导阅读“阿尔卑斯山区风光”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教师)欧洲西部旅游资源丰富,假若你要到欧洲西部旅游下列景点,应到哪一个国家去?看谁说得最多!

? 乘船游览雄伟的峡湾,观看午夜的太阳

? 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音乐

? 游“水城” 威尼斯,参观庞贝古城

? 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世界表都” 伯尔尼

? 在罗浮宫欣赏名画“蒙娜丽莎”

? 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墓前献花

(学生活动)结合景观图回答。

(教师)欧洲西部还有许多“袖珍国”,它们面积很小,但都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结合课本P59表格,你能否在欧洲西部国家图中找出它们?试一试,并分析它们的位置特点。

(学生活动)查找“袖珍国”、分析位置特点。

板书:2.主要旅游大国

篇8

    (一)六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简介

    英国

    英国教育注重个性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地理课程没有统一标准和学大纲,其弊端是全国地理教育 质量参差不齐,评估也因缺乏统一标准而难以进行。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从19 89年开始,公立中小学实行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共有10门,分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两大类,地理属于基 础课程。

    1991年3月,英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家地理课程》(geoyraphy in the national curriculum)。地 理课时占所有课程的10%。《国家地理课程》规定的英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五大部分(即五个要 求达到的目标):地理技能、区域知识与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地理。这五大部分内容是紧密相联 的,所有学生都同时学习这五大部分的内容,每部分内容又具体分为10个层次,以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 学生的基本要求(如图)。根据规定,学生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时,要分 别参加统一考试,以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地理教学质量。

    (附图 {图})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结构示意图

    中学阶段(12——16岁),大多数学校都将地理单独设课,也有部分学校把地理与其他科目结合(通 常是历史)一起教授,但只有一年级较普遍。中学最后两年,地理通常为选修科,大约有半数学生选修,是相 当热门的选修科目之一。

    教学目标的五个部分,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划分。如地理技能可分为地图的使用与野外技能两项;区域知识 与理解要求学生学习关于区域地理主要特征的系列知识和一些重要地区的地理情况,包括学生所在家乡(乡土 地理)的区域知识,其他地区以至国外的区域知识。水平1——3着重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英国一些具有特色 地区的区域知识,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4——7主要学习当地、欧洲共同体国家、美国、前苏 联和日本,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知识。水平7——10主要学习当地区域知识,欧共体国家专题、发展 中国家,以及国际贸易等区域地理知识。从中可以发现,学习乡土地理自始至终是区域知识与理解的重要内容 。因为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当地的有关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 然、人文和环境地理的原理。对于其他地区与国家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注意选取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地区,并 鼓励学生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加以对比,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自然地理主要介 绍地球表面性质及其它特征,内容包括天气与气候(大气圈),河流、流域、海洋(水圈),地形(岩石圈) ,动植物和土壤(生物圈)四个方面。人文地理主要学习土地利用、人类居住、就业模式与经济,包括人口、 聚落、交通运输、经济活动(初级、第二和第三产业)四个方面的内容。环境地理通过学习自然环境和自然资 源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学习的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滥用;各种环境的质量与弱点;保护与管理环境的可能性。

    德国

    德国宪法规定了各联邦的“文化主权”。各州也很注意该州的文化不受侵犯。教学大纲由文化部制定,大 纲对地理课程有约束力,由于德国有16个州,就产生了16个文化主权。德国的中学(第5至10年级)有 3种不同类型,加上小学,每州至少有4个地理教学大纲,全德国就有64个大纲,各州大纲之间有所不同。

    1970年前联邦德国各个州的大纲是统一的,大纲规定地理课讲授的重点是景观与国家。普通中学地理 课的教材偏重于专题结构。高级中学地理教材则以各个景观作为划分章节的基础。1970年以后的大纲,各 类不同学校区别不大。由于社会发生变革,地理学与教育学产生根本的变化,社会地理学得到地理科学的承认 。在教育学中,人们在挑选、确定、考虑教材结构时都联系到学习目的,一般知识则退到次要的地位。标准是 培养能够适应当今被科学所主宰生活的学生。有关空间的内容——不管是国家还是景观——都让步于普通地理 结构。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学习目的:农业企业体系知识。选择的例子(可以自由选择):德国——农业家庭企业;(前)苏联集体 农庄;中国——人民公社;以色列移民区的集体农庄;美国西部放牧区。

    学习目的:工业布局分析与工业经济结构。可选择的例子:(前)苏联重工业中心;美国海湾沿岸工业; 日本——工业大国;上海——中国的工业中心。

    1994年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两个倾向并包涵许多重点。

    一部分州的大纲以普通地理学习内容为主。例如萨尔州大纲中文理中学7年级的讲授内容:地球上的气候 与植物区(太阳对地球的辐射,风与海流,气候区与植物区);地球面貌的改变(地球的产生与构造,内源力 量,外源力量);人们对大自然的侵犯(亚马孙地区开发,阿斯旺堤坝:成绩还是失误?对森林的掠夺性开发 以及其给地中海地区带来的后果,严寒地区的空间开发,贝卡——阿穆尔——玛吉斯特拉尔的环境受到威胁, 可以无限制地污染空气吗?水的利用与整治,每人都产生垃圾但无人要垃圾,土地的利用与整治)。从这里可 看出,普通地理专题的内容是主要的,空间只是或多或少地起了例子的作用,它并没有很大的独立价值。

    部分州的大纲则偏重于区域地理内容。例如柏林市大纲中,第9年级的讲授内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远 东文化区;印度次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与它的利用;黄河—中国的忧虑;10亿多人口;单有成就 的农业;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矿藏与工业;与计划经济告别?中国向世界开放);拉丁美洲文化区。很明显 ,在上述每一大文化区域里均包涵有地理课的内容。但几乎没有普通地理学(这里指自然地理学)内容,或者 将普通地理学内容放进每一区域里讲授。

    也有的大纲把普通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例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大纲;5年级的讲授 内容为巴伐利亚州(城市与郊区;交通;德国南部疗养区;农业;自然地表形式;熟悉德国南部)。6年级的 讲授内容为德国(海岸;工业、德国:统一的国家)。7年级的讲授内容为欧洲(欧洲的气候区与植物区;欧 洲的政治区域;欧洲的经济区域)。8年级讲授世界概况(世界概况;人与受到威胁的自然界的关系;非洲: 地球上变化着的一洲;亚洲南部与东部的不同发展)。9年级的讲授内容为世界大国美国、俄罗斯;北与南的 差距:比较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国家;附近地区影响空间的因素以及该因素对人产生的意义。显然,5年级与6 年级大纲中的标题是区域地理的,而实际上讲授普通地理学概况。与此相反,7年级完全以区域地理为主。但 是不象以前那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讲欧洲,而是把内容分成大的(一般的)专题。8年级和9年级则部分以 普通地理、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

    全部大纲都有以下的专题重点,但范围程度不同:

篇9

一、2014年真题简析与启示

例1.(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4题)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

解析: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不是简述地理位置,而是简述地理位置的特点。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中西地区结合部,因而强调其过渡性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图上给出的信息在答案中要充分体现:经纬度表明绝对位置;三大地形单元表明相对位置;等温线表明热量带的过渡;年等降水量线表明干湿带的过渡。

答案:甘肃省大致位于32°N~43°N,92°E~109°E,地处亚热带到中温带的过渡带;深居内陆,地处湿润区到干旱区的过渡带;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部,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交汇处;地处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经济走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桥”要道),毗邻新疆、青海、四川、陕西、宁夏、内蒙古等省份,并与蒙古国接壤;地处蒙、维、藏、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部。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

解析:分析农业区位优势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入手。自然方面,可联系第(1)题甘肃省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特点和题干提供的中药材生长条件的信息,分析得出甘肃省地形多样、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中药材的多样化种植。社会经济方面,可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和历史经验等方面入手,逐一分析,确保答案的完整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多样性特点,适合多种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产品质量好,中药材用途广泛,市场需求大;地处西北交通要道;中药材加工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

解析:借工业区位的分析考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这三项内容与具体的中药材加工业建立联系。生态方面:促进中药材种植,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经济方面:延长产业链,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方面: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促进中药材专业化种植,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中药材附加值,带动贸易、物流、科技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例2.(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解析:通过分析图中西非的位置、时令河、沙漠等信息可知,该地大部分地区降水少。从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富塔贾隆高原是图示区域降水最多的地区,且地势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

答案: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解析:通过分析河流流经地区可知,河流含沙量大,西侧有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动,泥沙淤积阻塞航道,长长的沙洲像是该港与大西洋之间的一道屏障。

答案: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解决水资源短缺一般都涉及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耐旱作物、节水灌溉、修建水利设施等措施。

答案: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例3.(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解析:此问较简单,答出工业区位的优势条件即可。

答案: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解析:可从气候、劳动力、工业基础、交通等方面作答。

答案: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说出合适的理由即可。

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荒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二、区域地理综合题解题的步骤与方法

区域地理综合题的解答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进行综合运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内容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以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必须纵观全题,审清题意,确定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

首先要认真审背景材料。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注记、图形等。区域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材料,所以只有先读懂地图,才能联系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去组织答案。审题要注重层次性:先根据背景材料确定地理位置,再根据试题设问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

其次要认真审试题设问。区域地理综合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审题时要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设问角度、限制性条件等,准确领悟试题考查的意图,思考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材料与设问的内在联系中找寻突破口。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细节,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认真分析,获取有效信息。

2.理清思路。

在认真审题并获取了解题的有效信息后,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理清解题思路。理清思路就是将自己储备的知识与试题设问进行“对接”,从而解答试题。解答问题时要把握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

3.注意层次。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时要根据提取的有效信息,结合知识储备,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答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切合题意。

4.组织答案。

答案首先要有明确的方向性,确保与试题设问准确“对接”,体现出试题所涉及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其次要有逻辑性,能够与已知条件和试题设问组成一条“知识链”,“知识链”的起点是背景材料中的已知条件,“知识链”中涉及的知识点前后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最后要有全面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阐述。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策略

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的区域地理内容相当多,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复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规律变化等都是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解释和说明;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原理、现象、规律等又要在区域地理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如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可在区域地理综合题的复习中进行。

1.从生活经验和熟悉的地理事物出发,进行区域定位。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如经纬网定位、地理事物轮廓定位、地理特征定位等。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综合题的关键,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其中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最难的,因为每一条经纬线附近的地理事物都很复杂,难以全面掌握。所以在复习中,我们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知识出发,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印象。例如,在对北回归线附近地理事物进行定位时,可利用“世界地形图”找出北回归线经过的重要地形区,并将其总结为“一湾两岛三半岛”,这样就把复杂难记的地理事物用数字概括了出来,简单易记。

2.学会读图、画图、析图。

读图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区域地理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时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读图的基础上还要画图,从而进一步熟悉地理事物。画图的方法有多种,可摹图、临图,也可在白纸上默画。析图是对从图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巩固与能力提高。

3.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

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是受多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的。在复习中,加强地图中多种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有利于我们理解各地理要素的联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我国农业的相关知识时,由于我国作物的分布与我国的热量状况、降水分布、地形变化密切相关,我们可结合我国热量、降水、地形的差异来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

4.及时整理,归纳概括。

地理知识繁杂,缺乏系统性,不利于我们全面透彻地认识地理事物。因此,在加强多种知识间联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对具有相同或相似点的地理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找出规律,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例如,对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我们可先从某一气候的分布入手,然后概括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5.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

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差异,我们可将地球划分为若干个地理分区,每一分区的地理概况可由地形和矿产图、气候类型图、物产图等表现出来,利用各区域概况理解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的过程。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时,要先分析区域自然特征,然后分析区域人文特征,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各种地理因素时,要分析出其中的主要因素、优势及限制性因素。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和综合应尽量采用文字形式,这样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强化对区域特征的理解,培养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区域地理综合题的类型与解答技巧

(一)读图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读图分析型综合题是以图形的形式将试题的背景材料呈现出来,设问与地图联系紧密,地图在试题中起到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代文、以图补文的作用。从考查图形来看,主要有区域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从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填充题、简答题、绘图题、探究题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读图分析型综合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像、审清题意、明确目的、把握关键。首先,要认真观察图像的名称、图例、注记等要素,把握图像的核心和关键信息,根据问题明确分析的目的和对象;其次,要以综合性为基础,形成对地理事物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仔细观察图像中地理事物及地理要素的特点,掌握其基本特征;最后,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及其与要素的联系,对整体性的地理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组织语言进行描述。

(二)材料分析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该类试题是以文字形式展示有关地理信息,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且把所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推断得出地理结论。该类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引入式材料,一般只作为试题的背景,只提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试题解答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另一类是涵盖式材料,即试题的答案隐含在材料中,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出答案。

2.解题技巧。

认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特别要注意涵盖式材料,其问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中。对材料要进行详细的综合分析,抓住材料的中心问题,理清材料与相关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的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出主导性的、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考生要联系所掌握的知识,拓展思维,将材料内容、所学知识与问题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另外,有一些材料中隐含着试题答案的提示,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炼时,要做到有层次、有条理,使之符合试题的要求。

(三)数据信息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数据信息型综合题的材料主要是各种统计图表,大致可以分为地理资料表格、坐标统计图和结构统计图三类。地理资料表格是以分类列表的形式来呈现地理信息并表示地理事物形成与变化状态的;坐标统计图是以数字坐标的形式来呈现地理要素的数字信息,常见的有平面直角坐标图和三角形坐标统计图两大类;结构统计图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扇状结构图、饼状结构图、柱状结构图、矩形结构图等。

2.解题技巧。

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要素,因为主要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的意图。其次要对统计资料中各种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掌握地理事物的共性,深刻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发展状态等。最后要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解答问题。另外,如果试题要求进行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

(四)联系结构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通常借助线段,特别是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事物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地理要素组合成图。这类图能简明、概括地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表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2.解题技巧。

要根据图名和背景材料弄清图的类型,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联系的基础。联系结构型综合题重在因果关系,所以必须分清“因”和“果”,尤其是“因”中的主要因素,理清关系,寻找突破口。

(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

1.题型特点。

特征原理型综合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是高考试题中最基本的题型。解答该类试题时,要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并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2.解题技巧。

解答特征原理型综合题的关键是抓住试题中的核心信息,发现隐含在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而以地理原理和规律为依据,深入分析试题情境材料,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解题的具体步骤有:感知情境,抓住核心,通过归纳概括,明确解答试题的关键所在;根据核心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拓展,发现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引导下,综合分析试题情境,将复杂的情境分解,还原到基本模式;针对问题,选择、优化解题方法,组织材料,完成答题。

五、能力提升训练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描述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日期分布总体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读图乙,指出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并简述防御霜冻的主要措施。

2.根据下图和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1)指出图示区域积温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2)简述歌谣反映的该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西宁是一座具有2 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

(3)简要分析西宁的城市区位因素及其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材料三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

省区年份山东省青海省1990年8 439万446万2000年9 079万518万 (4)青海省与同纬度的山东省相比,1990年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__________(较大、较小)。根据两省的现状,可以推断出青海省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列举其主要影响因素。

(5)依据图文信息和所学地理知识,评价青海省经济发展条件。

3.读我国部分湿地类型面积变化图,回答问题。

(1)简述1975―2007年我国上述湿地面积和湿地总面积的变化特点。

(2)我国青藏高原新增湿地1.3万多平方千米,分析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自然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06年,国务院批复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国务院在批复中将天津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希望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的发展为重点,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1)海洋化工是环渤海地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下页图反映了海洋化工与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请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工业部门及所需要的资源产区补充完整。

E:_____ _____;F:_____ _____;G:_____ _____。

(2)简要评价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3)分析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天津市的意义。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岷山山脉贯穿全境,与四川省南坪县接壤,处在汶川地震活跃带上。2010年8月7日22时左右,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长约5000米,宽约500米。泥石流涌入县城,所经区域被夷为平地。

材料二 舟曲县城泥石流流域图

(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2)简述该地在防灾减灾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参考答案

1.(1)总体特征:北早南晚;海拔高的地区早,海拔低的地区晚(西早东晚)。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拔、海陆位置。

(2)关系:初霜冻日期越早,产量越低。主要措施:地膜覆盖;培育抗霜冻能力强的作物品种;营造防护林;人工施放烟幕。

2.(1)特点: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原因:地势自东向西逐渐抬升。

(2)特征: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天气多变),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区位因素:位于河谷,地形平坦;河流供水;政治中心;历史悠久;交通要道;军事重镇。发展变化: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周边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4)较大 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5)有利条件:光照充足、水能丰富、矿产种类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不利条件: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落后、人口压力较大。

3.(1)变化特点: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均持续减少;河流湿地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在减少;人工湿地增长迅速;湿地总面积在减少。

(2)自然原因: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冰川、冻土和常年积雪消融量增加;气候异常,局部地区大气环流增强,降水增多。

4.(1)电力 钢铁 长芦

篇10

  

最新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三·教材内容及分析分析:

  1·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

  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

  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2·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

  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

  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

  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

  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

  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

  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

  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5·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总体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五·提高具体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最新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所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