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养生学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花岗岩;氧逸度;锆石U-Pb年龄;钨锡矿;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南岭地区
中图分类号:P588.12+1 文献标志码:A
0 引 言
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广泛发育岩浆活动和相关的成矿活动。就目前资料统计,华南地区是已知矿产地矿产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其金属矿产产出概率为每平方千米0001[1]。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相关学者就对华南整个中生代地质框架和花岗岩火山岩的成因进行了长期探讨。华南地区岩浆岩出露分布复杂,成矿种类繁多,构造、盆地发育,存在许多不同观点:岩石圈伸展与软流圈地幔上涌说[2]、东亚巨型裂谷体系与大规模岩石圈拆沉减薄说[3]、“中生代时开始了整个中国东海岸裂谷”说[4]、板内洋盆闭合俯冲消减说[5]、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消减说[6-8]以及华南中生代地幔柱上升说[9]。对于这些模型,其实都是建立在华南地区出现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华南岩浆活动背景被解释为岛弧或者弧后背景,或者俯冲板片拆沉后形成的拉张背景。近年来,随着大量高精度岩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积累,太平洋板块俯冲模型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最有名的2个模型分别为低角度俯冲模型[7-8]和平板俯冲模型[6]。Zhou等通过对华南地区出露的花岗岩的详细研究,认为华南地区中生代经历过2次构造域的转换,即从印支期特提斯构造域的陆陆碰撞活动到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NW―WNW向俯冲形成的大规模拉张背景[8]。这种低角度俯冲模型可以解释中、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由NW向SE逐渐年轻的迁移模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解释侏罗系侵入岩时空分布。平板俯冲模型则认为,自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开始,太平洋板块就对华南地区发生俯冲作用,由直径约1 000 km海底高原俯冲造成的平板俯冲,延伸至华南内陆近1 300 km,并且在华南岩石圈下停留了数十百万年,在160 Ma左右发生俯冲板片的断离、下沉,形成了南岭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该模型也认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为NW―WNW[6]。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印支期沿海发生的部分岩浆活动和侏罗纪华南南岭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以及中、晚白垩世华南地区的岩浆分带,但是对于华南地区侏罗纪的岩浆时空分布还存在一些矛盾。由于华南地区侏罗纪侵入岩在时空分布上显示为NNE―NE向逐渐年轻的趋势,所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应该重新考虑。
俯冲方向的变化一般与大规模的成矿有着很好的相关性[10],而且俯冲深度与成矿的相关关系似乎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12],但是却很少有文献涉及[13-14]。华南地区中生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以及相关成矿作用被广泛认为与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14-16],是研究俯冲过程的理想场所。因此,研究华南地区岩浆与成矿的时空分布可以更好地理解俯冲的过程。
前人对华南地区的研究主要关注于与铜(钼)矿相关的岩浆岩氧逸度特征,并提出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对华南陆块进行SW向斜俯冲[13-14], 但是对于与钨锡矿有关或者普通花岗岩的氧逸度特征研究较少。笔者在华南南岭地区横向剖面上自西向东分别选取清湖岩体、姑婆山花岗岩(锡矿)、雪花顶岩体、骑田岭岩体(锡矿)和九峰岩体进行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微区分析工作,通过计算锆石的Ce、Eu异常来反演其形成时的氧逸度特征,并与区内大宝山岩体(钼铜矿)、德兴岩体(铜矿)进行对比,进而研究华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背景。
1 地质背景
南岭地区位于华南腹地,中生代岩浆岩活动极为强烈,伴随着大规模钨锡多金属成矿活动。南岭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钨锡矿集中分布区。
南岭地区作为华南地块的一部分,中生代以来受到特提斯和印支造山的影响,断裂和褶皱以EW向为主,早侏罗世以来则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撤影响,使得陆壳发生熔融形成大规模花岗岩[17-18]。近年来,大量高精度锆石定年研究表明,南岭地区花岗岩主要形成于150~180 Ma[19-21]。
1.1 清湖岩体
清湖二长岩出露在广西陆川清湖乡及广东化州平定乡一带,岩于云开隆起六靖背斜的西南端,受NE―SW向区域性构造控制。岩体呈NW―SE向椭圆形,长轴16.3 km,短轴5~8.5 km,地表出露面积约105 km2。岩体的造岩矿物主要有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石英和黑云母, 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榍石、锆石、褐帘石及少量石榴石、黄铁矿、锐钛矿、黄铜矿、辉钼矿、钍石等[22]。徐磊明等报道了清湖岩体的锆石U-Pb下交点年龄为(156±2)Ma[22],Li等通过LAM-ICPMS 单颗粒锆石定年获得清湖岩体年龄为(156±6)Ma[23];ID-TIMS 方法获得年龄为(159.38±0.12)Ma[24]。清湖岩体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于受地壳污染的亏损地幔[25]。
1.2 姑婆山岩体(锡矿)
姑婆山花岗岩体(2432°N~24.45°N,11130°E~111.40°E)主要分布在广西贺州西北部,部分在钟山东北角和湖南江华境内,出露面积约678 km2 。姑婆山花岗岩体呈浑圆形,西南到西北缘侵入中―上泥盆统,东南部和东北部侵入寒武系与下泥盆统,东部与大宁岩体接触。整个岩体分成东、西2个部分,分别称为姑婆山东岩体和姑婆山西岩体,大致以晚期呈SN向展布的红花源―新路断裂为分界。在东岩体的中心,分布着含大量暗色闪长质包体的近等轴状的里松岩体,面积超过70 km2。姑婆山各岩体的岩性有较明显差异:里松岩体为中粒似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姑婆山东岩体以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西岩体主要为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和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26]。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姑婆山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与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为壳幔混合。
1.3 雪花顶岩体
雪花顶岩体又称“雪花皮”岩体,从属于九嶷山花岗杂岩体。在大地构造上,九嶷山处于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的接合带附近、南岭EW向构造岩浆带西段北缘的花江复背斜的轴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尤其以NE向最为重要。出露地层有以边缘海槽盆相砂泥质岩石为主的震旦系―志留系和以浅海台地相碳酸岩为主的泥盆系―中三叠统,在一些断陷盆地中发育上三叠统―侏罗系和白垩系的陆相沉积岩。本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雪花顶岩体为壳源,Nd模式年龄显示其为元古代古老地壳熔融的产物[27]。其与金鸡岭复式岩体形成年代、地球化学特征较相似,表明其为同一期岩浆产物,形成于拉张环境。
1.4 骑田岭岩体(锡矿)
骑田岭花岗岩体是南岭花岗岩的代表性岩体之一。它位于南岭中段湖南郴州西南约20 km 处,属郴县、宜章和桂阳境内。整个岩体呈等轴状,边界近于圆形,总出露面积约520 km2。在骑田岭岩体周围不远的范围内,早就发现了很多大型至超大型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包括柿竹园钨锡钼铋矿、瑶岗仙钨钼矿、宝山铅锌矿、黄沙坪铅锌钨钼矿、香花岭锡钨铅锌铌钽矿等,骑田岭岩体东北缘产有新田岭钨矿,南缘产有安源、淘锡窝等锡矿,十余年前又在岩体内部发现了大型芙蓉锡矿。由此可见,骑田岭岩体与钨锡矿有很大关系。朱金初等对骑田岭岩体做过详细的年代学研究,表明骑田岭岩体是一个燕山早期多阶段形成的复式岩基,形成年龄为:160~163、153~157、146~150 Ma[21]。
1.5 九峰岩体
九峰岩于南岭北部,介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东边为印支期诸广山岩体。九峰―诸广山侵入期次十分复杂,以其规模巨大、侵入期次多、铀矿资源丰富而著称,吸引了众多地质工作者开展基础地质和找矿勘探工作[28-29]。陈鸣认为西部的九峰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43~166 Ma[30]。本文采集的样品源自九峰岩体西段,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2 样品与分析方法
笔者采集了南岭地区自西向东出露的5处花岗岩岩体样品,进行锆石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这5处样品分别为广西清湖正长岩、姑婆山中粗黑云母花岗岩(24°37.07′N,111°40.14′E)、雪花顶二长花岗岩、骑田岭A型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5°25.34′N,112°52.87′E)和九峰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5°22.38′N,113°31.87′E)。
将采集样品送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选矿公共实验室,经过破碎、淘洗等步骤分离出锆石等重矿物;后在双目镜下挑选晶形完好、具有代表性的锆石颗粒若干粒;锆石选出后,制作锆石样品靶;将挑好的锆石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标准锆石TEMORA(年龄约417 Ma)[31]一起在环氧树脂上制锆石靶。锆石测试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在JEOL JXA-8100型电子探针仪(EPMA)上完成。锆石U-Pb原位定年分析所使用的ICP-MS为Agilent 7500a,激光剥蚀系统为美国Resonetics公司深紫外(DUV)193 nm ArF准分子(Excimer)激光剥蚀系统[32]。分析所采用的激光能量为80 mJ,束斑直径为31 μm,频率为10 Hz。载气为He-Ar混合气。所剥蚀样品通过本系统所特有的信号平滑系统后进入ICP-MS进行测试[32]。每进行5个样品分析就分析年龄标准TEMORA和含量标准NIST 610。U-Th-Pb含量计算以Si为内标、NIST610为外标。同位素比值、微量元素数据处理采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勇胜编写的ICPMSDataCal 8.1进行[33];年龄计算采用ISOPLOT(3.23版)[34]进行,普通铅矫正用ComPbCorr#3_17 软件;锆石Ce=4+/Ce=3+值和EuN/Eu*N值的计算参考文献[35]。
4.2 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对南岭地区的影响
洋壳俯冲过程中,流体释放程度与氧逸度之间显示为正相关,即在靠近俯冲带,流体释放较多,因此氧逸度较高,而远离俯冲带时,显示较低氧逸度[11-12,14]。Wang 等通过系统分析华南地区中生代成岩与成矿分带认为,当时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SW向,南岭地区距离俯冲带大于800 km[14]。Li等对比德兴铜矿、大宝山铜钼矿氧逸度特征,发现前者具有更高的氧逸度特征,显示其相对于大宝山地区离俯冲带较近,同时前者磷灰石具有更高的Cl含量,进一步证明华南地区中生代受到古太平洋板块SW向的斜向俯冲[13]。
对南岭地区几个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锆石氧逸度的研究也支持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模型。在横向剖面上,研究区含矿与不含矿花岗岩均显示相似的低氧逸度特征,相比南岭东边的大宝山岩体氧逸度低,可能指示南岭地区受到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较小,或者俯冲流体影响较少。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岭地区距离东部沿海距离大于1 000 km,离南部沿海约700 km。如果当时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NW向,那么南岭地区无论是不含矿花岗岩还是含矿花岗岩应该都与大宝山岩体相似,因为其距离海岸线近,同时德兴地区花岗岩也应该具有较低的氧逸度特征,这与笔者观察的事实不符。而如果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SW向,德兴地区距离俯冲带最近,受到俯冲流体影响最强,具有最高的氧逸度特征;其次,大宝山岩体距离俯冲带较远,俯冲释放的流体随俯冲板片的深入而流体量减少,显示大宝山岩体氧逸度相对较低;到达南岭地区时,俯冲板片可能脱水殆尽,对上覆岩石圈影响较小,因此,对南岭地区无论是含矿还是不含矿花岗岩的氧逸度影响微乎其微,南岭地区花岗岩均表现为还原特征。综上所述,华南地区中生代受古太平洋板块SW向俯冲可以很好地解释南岭地区的地质事实。
5 结 语
篇2
关键词:传统中医学;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人类的寿命逐步延长,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传统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保健,提倡未病先防。土家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经验的自然科学”,对以土家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的生存繁衍、文明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探讨饮食起居,精神调养,形体锻炼等在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
1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当中,中国人的养生学与其他民族相比,具有独到之处。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1],是对养生的精辟总结。养生,又称为摄生、保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与方法的系统理论。
1.1 适应自然规律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时刻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只有能动地适应外环境变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才能延缓衰老和避免疾病的发生[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灵枢邪客》曰:“人如天地相应”指出人的生命活动是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进行的,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这是四时养生之道[4]。
1.2 重视精神调养
1.2.1 避免不良刺激 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防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要尽量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对人体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等。其二,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患,防止其内源性因素的不良刺激。
1.2.2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灵枢本脏》言:“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因而要求人们善于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通过经验认识及思想活动过程转移情绪感情反应,消除其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心境。
1.3 谨和五味 前人十分重视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食养,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1.3.1 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而机体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则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种丰富营养素的食物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推迟衰老的发生,减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种疾病。《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记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兽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食养中膳食的调配要尽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补。
1.3.2 辨饮食之宜忌 强脾胃,节饮食乃第一要务。包括忌过饥过饱和饮食偏嗜[5]。《金贵要略》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之为害。……若得益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1.4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于养生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虚风贼邪避之有时。”(《素问上古天真论》)。其二是注意“避其毒气”,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实施药物预防等。《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
2 传统中医学中养生之道的措施
2.1 调神养生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灵枢天年》)故养生尤重调神,除四季调神外,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
2.1.1 养静藏神 《素问痹论》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老老恒言》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养静的关键在乎节欲。如果过分的贪求声名物欲,可导致损正折寿。因而,提出了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嫉妒等要求。
2.1.2 动形怡神 动形可促进气血流畅,舒筋活络和协调脏腑功能活动,使人精神焕发,心旷神怡。尤其是人到老年后,通过适当的动形来怡神,静神,就显得更为重要。
2.1.3 移情移性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或读书吟诗,交友揽胜,种花垂钓,琴棋书画等情趣高雅,动静相宜的活动,可以起到培养情趣,热爱生活,陶冶情操,怡养心神的作用。人生际遇遭逢违乐之事再所难免,如能根据自身的素质,爱好,环境与条件,参加上述活动,常可自我解脱,移情易性,从而起到抗衰防老的作用。
2.2 惜精养生 包括节欲惜精、节及注意卫生等措施。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性生活是必须的,是顺应自然的。由于性生活要消耗肾精,因此必须节制。《素问厥论》中更明确提出是损伤体质的重要因素,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故手足为之寒也”。由于过度,使之从“质壮”的体质转变为阳气衰于下的体质,充分说明节欲保精对养生的重要性[6]。
2.3 饮食养生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关于食医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7]。《周礼》中有食医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内经》有“药已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8]。2.3.1 注意饮食卫生 其一是防止饮食不洁。其二是不要摄食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类,以免“饮食中毒”。(《诸病源候论》)
2.3.2 提倡饮食有节 食养中主张饮食有节制,提倡定时定量,防止饥饱失常。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9]。认为“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食量则因人而异。
2.3.3 克服饮食偏嗜 克服饮食偏嗜是谨和五味以养生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营养的食养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服偏寒偏热。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养脏,各有其亲和性。如果长期偏嗜某种食物,易致脏气偏胜而功能失调,或形成“膏粱”之变;同时,会导致其它营养物质的匾乏而使机体失养,继发产生种种疾患。《保生要录论饮食门》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则伤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2.4 传统健身术养生 传统健身术养生,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等拳术及各种气功和武术运动等,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10]。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要求运动适度,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收到运动以养生的功效。
2.5 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它是通过服用或外用天然中药并借助其补养或通泻作用,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畅经络,达到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目的[11]。补益扶正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肾脾是药物养生的中心环节。从保健防衰的益寿方剂来看,如《世补斋医书》中的首乌延寿丹,《外台秘要》的延年茯苓饮等诸方,其重点亦多在补益肾、脾两脏。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上品药物120种,注明久服“耐老”、“增年”、“长年”、“不老”、“不夭”等即达85种,其中包括人参、地黄、枸杞、女贞子等著名补养药[12]。
2.6 推拿、针灸养生 推拿养生是通过各种手法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和保健强身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信息的调整和纠正解剖部位的异常等方面。《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预先针刺五脏六腑的原穴,可预防邪气侵犯脏腑,并认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预先针刺使“补神固振,神气不散,神守不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13]。
3 土家族医学中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土家族聚居在武陵山区,总面积约10万km2,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土家族正好分布在这条文化沉积带的中部,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14]。”土家族医学以“三元学说”及气血精为理论基础框架,以毒气学说为病因学基础,以气血失调与冷热失衡为病理学基础,以“五诊法”为诊断学基础,以“七法”、“八则”为临床基本治则,具有别于传统中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的独特的医学学术特点[15]。其中包括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养生保健内容与土家人民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饮食,生活起居等密切相关,是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的结合,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卫生保健体系[16]。 具体体现如下。
3.1 歌舞怡情
3.1.1 民族舞蹈 土家族人能歌善舞,土家山寨也多为歌舞之乡。在土家民间流传的舞蹈种类颇多,这些舞蹈多是在生产劳动中慢慢形成,其舞蹈形式及表达内容与农事活动、日常生活、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如摆手舞,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17]。
3.1.2 民族歌曲 歌也是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其内容十分丰富。如劳动山歌、情歌、哭嫁歌等。哭嫁作为一种传统的婚俗文化,素有“中国式咏叹调”之称。以哭诉为主要形式,“哭”中有“歌”,“歌”中有“语”,形成了哭嫁歌中“哭、歌、语”三种元素相结合的独特音乐风格[18]。
3.2 运动健形 土家人的健身运动,是土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创造的一种身心锻炼的养生方法。在劳动中讲究有度有节,反对蛮干闲散,以免伤神损形。其传统体育活动如武术、气功、踩高脚马、爬树等。这些方法能促进气血运行,经脉强健,三元协调,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3.3 药食调补 土家民间食物种类繁多,土家人民也素有食疗的习惯。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山中盛产野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尤其是人体必须的稀有元素,如猕猴桃、板栗、核桃、交藤等。土家医常根据不同的时节,合理调配膳食,选用既有营养价值又有预防保健作用的食物进食,促进人体气、血、精生机旺盛,三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土家族聚居地区是茶叶盛产之地,喝茶养生也是土家人的习惯,常在茶中加入一些药物,对多种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如七叶参茶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油茶香味独特,极具营养价值,多用来招待贵宾。
3.4 起居有常 主要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家人在起居上注重早睡早起,以日出日落为期,与昼夜相伴,与四时相应,以保证睡眠,怡养心神。心神得养,则形体亦健,抗病之力亦强。
4 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学养生保健的异同
传统中医养生学深受道教、《周易》哲学及《内经》的影响,从而创造了中医养生学的独特体系,为中华各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9]。而土家族医学的养生学形成深受山地文化、土家族以“良心”为基本特点的道德观、精神文化及泛神崇拜与梯玛文化的影响[20],同时又结合了土家先民与大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而形成。但是作为一门经验学科,土家族医学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传统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土家族医学是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该地区的特点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与传统中医学理论大体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强调运动、饮食、情志养生,但有其独特之处,强调以古朴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医药一家;医护一体;药食同源;口耳传承;疗效可靠,尤擅蛇伤、骨伤科等。通过文体娱乐及生活起居等方面,把民俗文化,民族气质,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传统中医学养生强调“未病先防”[21],如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等均可成为“治未病”的妙计良策。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总之,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类寿命的逐步延长,我国老年化越来越严重,健康问题层出不穷,如何通过养生保健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本文探讨了传统中医学和土家族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异同,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效果。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养生保健,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玲.抗衰老与中医养生防病[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56.
[2]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3.
[3]吴忠祥,尹抗抗,谭达全.《浅谈黄帝内经》养生观[J].新中医,2009,41(1):112.
[4]李敏.老年养生应顺乎自然[J].老年健康,2008,(3):22.
[5]钟木生.《内经》论养生长寿之道浅述[J].新中医,2009,41(8):121.
[6]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2):1317.
[7]张海波.中医食疗之源流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15.
[8]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
[9]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1.
[10]闫润芹,王娜.浅谈中医养生保健[N].科技健康导报,2008:30.
[11]张学梓,钱秋海,郑翠娥.中医养生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0.
[12]白永波,孙光荣.中医养生大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73.
[13]宋昳星,鲍毅海.浅谈针灸“治未病”及应用[J].新疆中医药,2009,27(3):24.
[14]田咏华.试论土家族医药学术特点[J].中医药通报,2003,2(2):110~112.
[15]正明.土家族研究丛书总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4.
[16]赵敬华.土家族医学概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7~38.
[17]罗岚.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J].群文天地,2009,(11):22~23.
[18]危静.浅析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J].科技信息,2008,(29):183.
[19]施观芬.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50.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养生节目;传播现象;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6-0026-02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传统医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支点为养生。随着人们养生意识的提升,社会范围内形成了养生热,各个媒体中纷纷出现了健康栏目,例如《养生堂》《百科全说》等,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在中医药养生节目传播养生观念的背后,乱养生的现象越来越多,并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类型节目的监管。下面以山东省级电视台频道医药养生栏目为例,对养生栏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1 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现象解读
1.1 文化背景
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社会对养生文化的需求促使电视中医药养生类节目兴起。在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中,中医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提升,并越来越认同传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同样受到广泛的认同,由此促使养生节目的兴趣与传播。文化知识并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之后获得的,而在众多的文化传递载体中,电视媒体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由此,电视成为中医文化传播的载体,并促使人们逐渐的了解中医文化,并产生喜爱之情,最终实现中医药养生节目的传播。
1.2 媒介背景
媒体在传播时,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就承担着传播的责任,而中医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媒介同样承担着传播的责任[1]。媒体发展中,除了公益性的特征外,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经营性,目前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众的影响,当前社会中,对养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电视正是看中这一商机,依据观众需求制作养生节目,并得到良好的传播。
1.3 受众背景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致使人们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多,再加上生活的无规律性,使得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中。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同时,看病贵、看病难是当前社会医疗领域中突出的问题,这也促使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基于这2个方面的因素,促进了养生节目的兴起。
2 电视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的问题
2.1 媒介审查效果差、监管时效低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媒体自身的利益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如果媒体过分追求利益,必然会无法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媒介内容对其传播与发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媒介内容的受众关注度比较小,那么媒介的利益及发展将无法得到有效地保证。由此一来,媒介在审查传播内容时,会存在主观纵容或捏造事实的问题,从而导致养生节目传播时存在问题。针对媒介播出的养生栏目的监管,山东省有专门的广告监管部门,监管渠道的信息来源大致分为2部分:一部分来自电话投诉,一部分来自广告监测人员的后期节目数据监测,其中以广告监测人员的监测数据为主要来源,这2种监管形式都是先播出后监管,这就出现了节目监管的滞后性。
2.2 过度追求商业利益
媒介传播的目的在于获得高度视听率,并吸引广告商的注意,以此保证媒介正常的运转,并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电视台之所以会制作中医药养生节目,主要是看中了养生节目的商机,然而在制作节目内容的过程中存在过分注重媒介自身的商业利益、夸大宣传、嘉宾不具备执业资质等问题;有的采取植入产品功能介绍、宣传产品或现场观众作证等方式,直接间接为药品、保健食品、等做广告。这些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形象。
2.3 养生资源过度娱乐化
娱乐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养生节目利用养生资源时,也应该适当的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节目的娱乐化,然而,养生节目在实际传播的过程,过度娱乐化的想象比较严重[2]。实际上,养生知识属于一种“冷”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实施“热”传播的方法,热传播中要求媒体责任与娱乐化之间保持平衡,但实际操作中,并未良好的保持这种平衡,从而出现过度与娱乐化,传播中医知识时,随意性过大,从而出现误导的问题。
2.4 受众将中医过度神秘化
传统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并无法了解,而对于中医的基本常识,受众也并未掌握,从而导致盲目得听信养生节目中的言论,当言论存在一定的漏洞时,就会导致养生存在问题,甚至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每个中医使用的药材在种类及剂量上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如此,人们过分的将中医神秘化。
3 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的监管对策
3.1 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各个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需要应对竞争对手,由此一来,媒体充分的践行社会责任具有非常大的难度。但环境并非是媒体摆脱社会责任的借口,媒体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媒体在经营的过程中,要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在节目中宣传正确的言论,从而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风气[3]。《养生堂》为北京卫视的知名养生节目,伍立为该节目的制片人,2009年,张悟本的经纪人曾请求让张悟本上该节目,但经过了解之后,伍立拒绝其请求,伍立的行为恰是证明了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同等重要的结论。电视媒体在审核养生节目的内容时,应加大审核的力度,不为利益所诱惑,坚持正确的引导养生,帮助受众养成正确的养生观念及方法。
3.2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时,仅仅依靠媒体自身是不足够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养生节目的制作及传播。首先,建立完善的相关法规,在当前的中医养生市场上,养生书籍也是非常畅销,新闻出版总署为了保证书籍中内容的质量,下发了相关的书籍管理通知,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以此来保证书籍中养生内容的正确性,而这给国家广播电视总结以借鉴,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规范电视养生节目的发展,从法规的角度加强监管,对正在媒体上播出的养生栏目要定期进行节目监听监看,对违规栏目及时停播整改,以确保受众能观看到合格受用的养生栏目。
在监管中医药养生节目时,还应加强对受众的引导,提高受众对中医常识的辨别能力,避免受众出现盲目跟风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所如此重视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提高了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希望通过食疗来改善。中医药养生节目在传播养生观念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促使受众掌握更多的正确的医学常识,真正的实现养生。
4 结论
在电视中医药养生节目广受追捧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媒体及受众都应该加强对节目的监管,从而保证节目传播正确的养生观念,发挥节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1.1研究对象2007-05在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然后按一定标准进行筛选。筛选研究对象要求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及用眼卫生习惯、学习时间、使用电脑时间等变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无其他眼病,无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结果选取有效样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视疲劳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使用电脑时间、学习时间、用眼卫生习惯及近视屈光度、身体状况、经济状况、有无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编视疲劳评定问卷: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1]的有关内容,共观察9项指标,即视力模糊、畏光、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眼痛、头晕头痛、流泪、眼睑痉挛和充血,采用5级评分,依症状的严重程度从0分到4分递增:0分,无症状。1分,偶尔(1周内3次以下)出现症状,休息后缓解,与用眼多少有关。2分,有时(1周内3次以上)出现症状,轻重在1分和3分之间。3分,症状经常出现,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必须用药缓解,与用眼多少无明显关系。4分,症状持续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用药后不缓解,与用眼情况无关。计算总积分。
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PQ):龚耀先1982年编制[5],88题,包括E,N,P,L四个分量表。E代表内外向,N代表神经质,P代表精神质,L测定掩饰。该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1.5处理,两组间t检验。
2结果
2.1视疲劳结果视疲劳组101人,取视疲劳总分最高的27%作为高分组,27人,最低的27%作为低分组,28人,0分为正常组,28人,剩余19人不列入研究。
2.2EPQ测试结果结果低分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E、N有显著性差异(前者P<0.05,后者P<0.01),E值偏低,N值偏高。结果见表1。
表1视疲劳EPQ各分量表的比较(略)
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
3讨论
目前国内报道的大多数心身疾病多与人格特征中的E分和N分值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视疲劳的发病与轻重也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N分值的影响,但与其它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低分组与正常组相比,人格特征无显著性差异,而高分组与正常组相比,与低分组的结论不同,E分低,N分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视疲劳症状较重时,其人格结构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具有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焦虑、紧张、急躁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担忧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认为,心理因素也是视疲劳重要的致病因素,会加重视疲劳症状,尤其是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样的条件下,更易出现视疲劳症状。
中医心身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心身疾病发病的内因,七情内伤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而易感性格是七情致病的中介因素。不同性格的人对同样的负性刺激表现出不同强度的情绪反应,若不良性格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激引起情志失调,则使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并影响病情的轻重、病程、转归及预后。中医早就重视人格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独特的人格结构,其建构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不同,将人的性格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又基于五行学说将人的性格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型,各型又续分为五类,共二十五小型。同时总结了各种人格分型的发病特点,针对不同的人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从整体观理论出发,主张形神合一,心身并治,所以我们针对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从中医心理治疗及养生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心理治疗作为中医重要的治病手段,主要包括言语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疗法、情志相胜法,其他还包括各种松弛疗法、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在实际运用中可灵活应用。值得强调的是,在视疲劳患者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心身同治,考虑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针对眼部局部原因积极治疗,同时积极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应利用上述心理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排泄不良情绪,改变消极思维方式,加强社会支持和有效人际沟通,修身养性,培养健康人格。而中医养生学对于健康人或病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视疲劳患者尤其是顽固性视疲劳患者,其养生主要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理论:一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包括顺应四时、调整五脏、协调阴阳,二是防病传变、以内因正气为主的预防观,三是形神合一、心身并养的养生观等。具体体现在顺时摄养、养神调志、节欲节食、慎起居、勤锻炼等基本养生措施,结合闭目养神、运目、按摩、饮食与药物健目等养生方法,综合调养。正如《银海精微》所说“有能静坐澄清,爱护目力,放坏息虑,心逸目体,调和饮食以养之,斟酌药饵以平之。”
本研究的结果基于症状学的诊断,而且视疲劳是一多因素疾病,病因较为复杂,我们控制了干扰变量后,样本量较小,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以后的研究还有待改进。此外本文仅探讨了大学生视疲劳患者的人格特征。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等与视疲劳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视疲劳这一心身疾病的心理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52.
[2]陈丽萍,赵堪兴.视疲劳病因研究及防治[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29(6):367.
[3]渠鸿颖,谢学军,曾庆华,等.视疲劳病因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59.
篇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与养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推崇。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1]。其限定人群为亚健康人群,但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疾病患者将其作为其它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我国有着悠久的食养食疗历史和传统,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养生保健理论是中医药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医药与保健养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以下几个方面议一下二者的关系。
中医药的最大潜力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
中医药理论体系重视整体功能的调节,维持体内外平衡,也就是说机体的内稳态以及机体和外界的协调平衡,如中医的阴阳平衡和中医治疗学中强调的因时、因地就是上述整体观和平衡观的体现。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和外环境平衡和谐的养生理论,提出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观点,主张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提出夏宜养心,秋养肺气等四时养生保健的观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和体内外的平衡,从而维持机体和各个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并防止和战胜疾病,从而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
食疗在中医药学和健康养生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食疗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和抗衰益寿等方面具有其独到之处,中医药学历来重视食养和食疗,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提出了食养的概念。《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记载的动植物中药材中,许多补益中药都是药食兼用,它们既可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原料,也可以用于养生健体的保健食品的原料,这为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的研发及其产业提供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2]。
中药是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俗话说:“药食同源”,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据统计,含中药原料的保健食品占所有已批准注册保健食品的60%以上,由此可见,中药在保健食品原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并非所有中药都适宜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为规范中药原料在保健食品中的使用和管理,卫生部于2002年2月了《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法[2002]51号)并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列为3个附件同时。其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山药、山楂、甘草、阿胶等87种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人参、女贞子、丹参、天麻等114物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中包括草乌、马钱子、巴豆等59种物品。近年来,出于安全性考虑,除了上述禁用物品外,生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中药也不允许用做保健食品的原料。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也属于保健食品的禁用范畴。由此可见,保健养生离不开中医药但也不能盲目乱用中医药。
“治未病”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是指疾病出现之前,积极采取措施,以防止其发生。也就是说,在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通过积极干预,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在亚健康状态,采用养生保健的方法进行调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根据中医药理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必须从两方面着手:①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防止病邪的侵犯[3]。保健养生的适应对象也正是亚健康人群,其作用主要是保持和保养人体各种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正常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药治末病的基本观点与保健养生的理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系列创意产业特征
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保健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它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1次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创意,这也体现了中医药的独具特色。
篇6
关键词:养生 学校体育
我国的中医学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传统养生理论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一、中医健身养生观的种类
1、天人合一的融合观
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皇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应也。”就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人体和整个生物界。同时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类不仅可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能动的适应自然,而且还能逐渐地掌握和利用某些规律,主动地改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免患疾病.
2、神形兼养的整体观
中国养生观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神形兼养的整体观,主张神形兼养,心身同育.范缜在《神灭论》中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阴阳对立的统一观
古代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看作是天地万物生息繁衍的根本所在.我国古代把阴阳矛盾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作为基本规律广泛应用到防病、医疗和养生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动静谐和的平衡观
在漫长的实践经历中,养生思想的发展,从动以养形和静以养神各自分离的状况,逐渐发展到动静结合以养生,而且与推拿按摩和日常有规律的饮食、作息、睡眠、日光和空气等环境条件结合,以及对症施术的导引和行气、“八段锦”、“太极拳”等整套术式,互相吸收补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养生保健的思想体系。
二、中医养生理论对学校体育的启示
1、以和养生
综观古代养生观,发现他们对传统养生学中的“和”都有阐发,他们把养生学上的动静合宜、劳逸适度、阴阳平衡、形神统一所形成的最佳状态称之为“和”,都主张“以和养生”,我们认为“以和养生”就是我国传统养生的基本理论。孔子讲过::“过犹不及”,《内经》提出“不妄做劳”。因此我们在学校体育领域内选择教学内容时,大多应当选择低能运动项目。在有氧运动项目锻炼中,重点要考虑强度和时间的组合问题。如“有效价值阈”理论指出:只要当运动时的平均心率在最佳负荷价值阈内(120――140次/分之间),并达到锻炼时间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还有学者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中的强度,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轻、中、强3种强度:对于大学生来讲,以最大吸氧量的40%进行60分钟的运动,心率大约110次/分左右(适合于不经常运动的人);心率在110/分以下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60)170/分之间时,虽无不良的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选择有氧锻炼项目为主对大多数学生健身来说是适宜的,当然“唯主”不等于“唯一”,适当选择一些无氧锻炼的项目也是必要的。
2、动静结合
“动”与“静”是相对的,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实: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加入传统保健内容,力求做到用偏于练静!练柔的传统法来“练内”,用体育运动项目“练外”,使学校体育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动静结合;使学生掌握祖国传统保健养生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终身受益.
3、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养生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视天人为一体。自然界和人类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和圆满。这一思想给我们以启迪:(1)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永远是相关相连的,它们二者水融,浑然一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保护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探讨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营养结构、卫生条件、保健方式等。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达到免患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三、养生理论对指导学生了解运动意义的作用
1、养生理论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从本质上看最终目的将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对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特别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并通过健康教育从深层次上对人体有所了解,为终身体育和个体社会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既要保持身体外部经常运动的习惯,还应注意了解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达到身心并炼,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
2、养生理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从中医学角度看,人体脏腑之间五行匹配、阴阳协调是健康长寿的关键。身体锻炼也同样存在阴与阳的协调问题。高氧运动和低氧运动体现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阳互补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身体锻炼的形与神也是一种阴阳关系。人的生理功能主宰人的精神活动。同时,“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又说明健康的标准必须是形神俱健!身心都得到发展。此外,身体锻炼的开与阖(阳主开,阴主阖)影响着人体与外界环境气机升降出入之交换,是学校体育运动方式上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也必然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中医医学中的“气者惊之、忧者恐之”等和六神各有其主的说法,对现代人调节情绪非常重要。为此,传统中医养生的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学校体育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张恩勤.中医养生康复学[M].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092115.
[2]肖国强.浅谈运动处方的实施[J].体育学刊,2001(6):32235.
[3]蒋力生.章德林.孙思邈精神养生思想论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3):25
[4]蒋力生.5鬼谷子6养生智慧阐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3):20
[5]蒋力生.药王千金方#千金方道教医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
篇7
老友好久没见了,相见时最常见的问候语就是身体怎么样?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一般人认为,体检指标都正常的,就是健康。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汉语中“健”与“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体壮、心怡才构成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两方面的含义。
我经常在临床见到一些这样的患者,他们身体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总是感觉浑身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还有的人社会适应能力不好。比如有的女性在家庭中总是表现得比较急躁,多疑多虑,情绪像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唠唠叨叨,搞得家里人都不舒心,自己还觉得很委屈。这与情商无关,而是身体出了问题。
14项健康指标常自检
每个人不可能一个月做一次体检,但可以根据以下14项生理特征来自测自己的身体现状。
14项健康测试:眼睛有神、呼吸从容、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情绪稳定、记忆良好。
如果说你40岁,有一两项异常还说得过去,如果有三四项健康状态处于黄灯,就需调整。若超过4项,健康就要亮“红灯”了。这14项生理特征归纳起来有着3个基本支撑条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精气神”,健康人的外部表现:精充、气足、神爽。
疾病、“欲病”皆可调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人被分成了三种状态,也就是三类人。一种状态是“已病”,已有了明显的身体问题,一些检查指标也是阳性的。第二种状态就是“欲病”,在体检当中没有明显的阳性指标,但自己感觉到不适。至于“未病”也就是处于健康状态。
中国先贤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就是说等着疾病生成再去治疗,医生是非常无奈和遗憾的,医生更愿意做“上医”,维护健康养生医学。未雨绸缪,防病于先。“中医”是相当于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下医”则是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篇8
【关 键 词】 情境式教学;体质养生;中医美容专业
情境式教学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目的地选定一种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使教师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教养和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尽可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体质养生是中医美容专业一门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有极其丰富的养生知识和技术方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门课程较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情境式”教学模式,经反复应用后,发现情境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体质养生课程教学。
一、情境式教学的含义
情境式教学是针对某一知识点,通过一定的情境设计把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实际结合起来,运用角色分工、协作探讨的方式和直观的现场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其对知识的领悟。教师使学生按照情境讨论和思考相关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则通过情境体验对知识进行回顾、自我评价,最后将新旧知识整合运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情境式教学能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之中,引发自主情感进行体验,激发其主动思维活动,使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体验过程中感悟、内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
二、情境式教学的特征
情境式教学有3大特征:(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许多经典的中医养生知识只有亲历才能完全理解,在传授体质养生知识中,采取情境式教学法,使学生便于理解、记忆,又方便岗位需求。(2)个体性: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其体质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这种个体性,又恰恰是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所以同样是学生,但由于体质的不同,就决定了性格、健康状况等的多样性。(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即身临其境,在体验中主体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对其他的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而有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正是该特点符合中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中医的很多知识要靠自己的感悟,情境式教学法能让学生领会到更多的知识。情境式教学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环环相扣,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体质养生情境式教学过程
(一)课程设计
1. 授课班型:参与人数20人。
2. 授课时间:3学时。
3. 课前预习内容:八种体质的特点及起居、饮食、情绪调养等注意事项。
4. 教学目的:通过自己观察和他人叙述判断体质类型,选择适当的养生方法,并嘱咐注意事项,达到认识体质分类的目的。
5. 教学目标:①正确判断体质类型;②掌握不同体质的养生要点。
6. 讲授内容:八种体质的特点(多媒体课件)。
7. 情境式教学:不同类型体质的养生过程。
(二)情景设计
1. 虚拟场景:中医美容实训室。
2. 人物:由8名学生分别扮演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湿、湿热、气郁、血虚的顾客。
美容师:其余学生扮演美容师。
3. 事件:“顾客”由于亚健康状态问题来到美容院寻求帮助,“美容师”详细询问并进行专业养生指导,最后告知其体质类型,提出养生方案。
4. 经过:“顾客”要详细说明身体状况的问题,并以提问的方式寻求“美容师”的帮助。“美容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取顾客信息。在专业护理阶段,“美容师”要为“顾客”详细讲解养生要点,告知每个顾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养生。
(三)课堂互动
1. 介绍课程流程。
2. 复习阶段: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对“体质的类型及特征”进行回顾。
3. 讲授阶段:不同体质的养生要点进行讲解。
4. 情境式教学过程:详细讲解情境设计和表演要求,选定“顾客”与“美容师”,在实训室中进行情境式教学。由于“顾客”确实有身体状况问题,因此能够深入角色;“美容师”已经掌握体质类型特征的知识,因此能判断“顾客”体质类型,并按照养生要点将不同体质养生过程套入其中,对顾客进行专业讲解。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帮助“顾客”和“美容师”顺利完成表演任务。
5. 小结:归纳总结知识点,将不同类型体质养生过程分别叙述,提炼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技巧。同时,对情境表演进行总结与归纳,鼓励学生拓展思路,锻炼个体基本素质与职业素质,全方位提高综合素质。
6. 课后作业:复习本课内容,每位学生课后为3人提供咨询服务,并制订详细的养生计划,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实践。
(四)情境式教学的优势
1. 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景式教学,改变了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途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主动表演、发言,提高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改变授课模式,使教学反馈、矫正、补救措施得到落实,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
2. 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工作热情。在情境式教学中,情境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教材是理论教学依据,不适合直接应用于情境。因此,教师应收集大量生活实例以应用于不同教学中。对于情境的设计要有创新意识,情境展开后既能够再现课程知识点,又贴近生活;既让教学保持其应有的逻辑性,又使技能应用前后衔接。
3.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式教学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刺激学生眼、耳、口、肢体等多重感官,使学生在最少时间内获得最大体验。学生为了在课堂上尽全力“表演”,不得不主动整合知识,同时“表演”更能让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记忆长久。另外。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缓解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倦怠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五)为教师达到教学目的提供捷径
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通过情境的设计来突出重点和难点,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启发并协助学生进行“表演”。情境展开流畅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好;情境展开不十分流畅,则需要教师引导,辅助学生突破难点。这样不但节约了课时,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课程设计要考虑到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知识起点的角色来演绎知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既有的知识水平。
(七)是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教学模式
了解学生个体情感差异也是情景设计中需要准备的内容之一,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其情感体验也不同。在情境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体验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感恩心和诚信等优良品质。
在《体质养生》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以把理论问题实践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途径。同时情境设计应富有创新意识 ,不断更新情境素材,恰当使用教学道具烘托场景气氛,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黄晓林. 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探究研[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75~77.
[3] 压悦. 对高职英语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法的思棚[J]. 辽宁高职学报,2008(12):40~41.
篇9
摘要:文章对中医、健康体检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详细阐述了中医体检的内容和在健康体检中运用中医学的优势和意义。
关键词:健康;体检;中医体检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为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是中医学用阴阳学说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概括,是对人体健康态的表征。人体的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1]。
1. 健康体检的重要性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伴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综合症状,在人群中较为多见,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却是导致各项疾病的高危因素。而健康体检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因此做好健康体检工作,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身体保健需求,成为健康体检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近年来健康体检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发挥中医的优势,将中医理论运用到体检之中,我院体检中心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中医体检,深受群众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如何做好中医体检进行初步探讨。
2.中医体检
中医体检是指在易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的时间生命信息,运用“天人合一”,人体阴阳平衡,五脏相生相克的原理,用传统的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确定被检者的先天病理体质状况及身体健康状态,针对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给出中医治疗的对策和日常养生调理的指导。
2.1体检对象
中医体检具有普遍适用性,男、女、老、少皆宜;但又有重点适用对象:一为亚健康人群。主要表现为情绪紧张、心烦意乱、胸闷憋气、食欲不佳、容易疲劳等,但通过现代医学仪器检测后,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异常。从中医角度看,七情六欲皆可致气血阴阳失调,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二是欲进补人群。中药进补因人因症而异,不能随意进补。一般来说,需要进补的人皆有阴阳失调,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几种类型,因此,进补前最好先通过中医体检,全面了解个人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进补方案,对症进补才能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效果。三是有健康意识的人群,重视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希望远离化学药物侵扰,愿意接受中医养生。希望了解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中医体检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四是对于慢性病患者。因为长期接受某种治疗或服用某种药物,必然会对体质平衡产生影响。通过中医体检了解这种影响,及时进行中药调理并配合平时饮食调理,对人体功能的一些变化进行主动性干预,就能达到既不影响治疗,又能减少副作用伤害的目的。
2.2体检方法及内容
中医体检以中医体质学理论、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对人体作全面的、整体的检查及分析。为此设计了专用的中医体检表,基本内容:①四诊:神、色、形态;面色、头颅五官九窍、络脉、肌肤、手足、胸腹;舌质、舌苔;脉相检查。闻诊:声音、气味。问诊: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史、现在症状。切诊:肌肤、手足、胸腹、脉象。②四诊合参辨别体质类型。③保健指导: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
3.中医体检的优势和特色
3.1疾病预防
中医非常重视未病先防的原则,“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该书《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唐代名医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 (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开创了天人相应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三级分层预防观、防治互寓预防观、综合应用预防观、辨证施防预防观等预防学观点[3]。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积极预防的保健策略,这些都是未来健康保健模式框架的主要内容[4]。
3.2辨证论治重视体质
中医辨证认为人体患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5]。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中医体质学,也是“治未病”理论的重要内容。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根据人体形态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等的不同,人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九种[6] 。人们通过体质辨识,可知道自己的体质类型,自知现阶段身心健康状态正常与否,自知易患哪些疾病和这些疾病的规律、病变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可了解现阶段干预、治疗、康复后的方法和措施[7]。
3.3中医诊断的整体观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六腑、四肢百骸,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8]。中医理论以人体功能状态为特征,重视整体观,强调各脏腑功能之间的关联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统一。中医认为,人的生存与自然相依为命,息息相通。《素问 病痛论》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居自然界,禀天地之气生。四时阴阳消长转化,地理环境都影响着人的生理病理变。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自身调整变化的自动稳态系统,人的生命运动随着天地自然的调整变化而调整变化,并由此维持自身的平衡[9]。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自然规律的统一。人体每一病证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10]。中医体检在“整体观”原则指导下的“四诊-辨证”过程是建立在生理、病理状态综合判断的基础上,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是中医独有的特色。 转贴于
4.其他疗法
中医调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中药调治法外还有多种调治法。①心理调理法:中医倡导以“恬淡虚无的境界面对欲望和诱惑;“莫嗔怒养肝气,少思虑养心气”,即调养心神当以“戒怒”、“慎思”为要的理念,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②起居活动调理法:每天起居有一定规律,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每天要有一定量的身体活动,使人体活动能顺应四时而颐养其气。③食疗调理法:中医在食疗、药膳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非常值得利用和开发。有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尝新食养”、“节转食养”等,又有纠正体质偏颇的个性化食疗药膳等。④其他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中医特色的传统技术,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中医运动养生方法,都是中医调理的有效手段。
5.开展中医体检的必要性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圣人治未病”,其中的“未病”不是无病,而是一种亚健康状态,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中医对未病的诊断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而且近年来中医健康体检在各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悄然兴起,并针对不同体检人群提出调理建议,且费用低廉,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健康尝试。大多数人对西医体检耳熟能详,但对中医体检却知之甚少,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了解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中医健康体检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中医师的望闻问切,让西医不易发现的亚健康状态显形,然后进行辨证施治[11]。
随着对生活质量及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保健养生,希望能让自己的生存质量更好,中医体检所提倡并应用的保健方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非药物疗法等丰富的调治经验,疗效显著的大量方药,显示其在调整不良状态,改善体质,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优势[12]。同时,中医学弥补了西医的不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它的优越性在健康的防治上十分明显。我们应深入发展中医的优势,逐步建立有现代特色的中医健康理论体系,为保障人类的健康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蓝毓营,唐振宇.浅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
[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6(4): 81.
[2] 周战,李俊孚.健康体检浅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2,2(23):203.
[3] 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13(2): 92-94.
[4] 洪净.中医药解决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前景展望[ J ] .中国医药学报,2000,15 ( 6 ) :4-6.
[5] 陈孔斌,金灿道.《内经》“治未病”理论在亚健康防治中的应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3):250.
[6]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36-41.
[7] 王旭东.中医养生康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45-49.
[8]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0-70.
[9] 张登本.百花通解黄帝内经[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18-19.
[10] 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5.
篇10
一、明确的养生旨向
中国人自古就有贵生的思想,涉及饮食、医药、运动等多种方法。以体育运动来讲,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肢体与气息的调节对于改善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功效,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即记载了人们运用导引之法祛除疾患的行为,在以后各朝各代的养生专著中,基本都包含以导引吐纳为主的气功内容。气功一词并非古已有之,其定名于现代,人们基于其健身养生的价值定位,将传统导引、吐纳等方法一并纳入“气功”的范畴,无论是古代的导引法还是现代所谓气功,其价值定位都有着明确的养生旨向,它是一种专门针对改善人体身心健康的个体身心炼养形式。正如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气功学术,从萌芽起就与人类跟疾病所做的斗争紧密联系着。在医学领域,气功经过长期的养生与防治疾病的实践,吸取诸家之长,不断发展和积累经验,到隋代堪称为中医的一门分支科学”。与其他助益于人体健康的运动形式相比较,气功的养生旨向更加明确并且清晰。可以说,气功的产生与存在是以养生为其功能价值基础的,而“气功”一词的流行,也是基于其养生价值而实现。即便到了现代社会,健身夤Φ募壑刀ㄎ挥氪统气功的养生理念同样一脉相传,并且更加强调其促进健康的价值功能。
二、专门的理论体系
基于一种明确的养生旨向,气功有着专门的体育养生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以中国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以及中医学理论为其功理基础,同时,儒释道三家的身心炼养理论,则为气功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方法上的补充与功能上的升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对导引吐纳等方法的认可与运用,为气功的养生机制作出了生理学意义上的解释;儒释道三家的身心修炼理论与方法则丰富了气功的内容,特别是强调了气功在完善人体身心和谐状态上的作用,完善了中国人用气功的形式实现“性命双修”的价值目标。在延续生命存在、完善生命状态的问题上,中国自古就有“性命双修”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而中国气功文化则是这种“性命双修”理念的最直接的载体与实践形式。尽管不同气功流派在“修性”与“修命”上各有侧重,但是随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中国传统气功炼养行为的最高境界与归向统一于“性命双修”。无论是医家的气功理论,还是儒释道各家的生命哲学与身心炼养方法,都构成了气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气功成为一种更接近于人体生命哲学的身心炼养方法体系。
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用运动的形式治疗疾病的医疗行为古已有之,在现代医学中,它被称为运动疗法。“运动疗法又称为‘体育疗法’、‘医疗体育’、‘医疗体操’等,早在上古时期,中医已把按摩和导引吐纳作为养生和医治疾病的方法。……按摩和导引吐纳术,具有形意结合、运动与呼吸结合等特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运动疗法。”气功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医书中记载了很多导引吐纳方法,特别是在隋朝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全书不载医方,而载养生方导引术,是古代运动疗法与导引处方之代表。此书“两百多种功法,分别用于一百一十种病候,范围遍及内、外、妇产、五官、口腔、皮肤等科,而且不同病候用不同功法治疗。多数病候,一候有多种导引法,最多的达十几种方法,重复的很少。”这是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不用方药,单载导引术,反映出导引养生方在隋朝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反观西方,尽管“古希腊人开展运动疗法的历史与我国同样悠久”,但是“西方运动疗法在16世纪开始进入较为系统的阶段,17世纪开始强调锻炼对长寿的作用。”20世纪中期,“运动处方”这一术语伴随着运动疗法的应用而产生,运动以医疗处方的形式被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健身与医疗之中。较之西方运动医疗方法在16世纪才开始系统化发展,中国运动医疗的临床实践与系统化经验总结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除了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方法,基于一种整体的观念,古代气功练习者还自觉将个体动作编成套路,发展出许多风格不一,功效各有侧重的气功套路,包括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十二段锦、婆罗门导引法、易筋经等。与单纯针对具体症候的导引法不同,这些功法套路更多地立足于日常保健与养生、侧重于从整体的角度对身体各个部分进行锻炼与保养。新编健身气功正是在原有的导引养生套路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突出气功的健身养生价值,按照现代人的健身需求,对原有套路中的动作进行筛选改编,增加套路中单个动作之间的连贯性,编排成新的健身气功套路。这些套路的创编与推广,使得传统的气功养生方法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同时也指引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习练这一传统养生术。较之专门针对具体病症的导引处方,气功套路更符合大众的健身养生需求,它既是一种修养身心的体育运动,同时也可以作为人们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手段。因此,当今社会,健身气功成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辅助方法,助益于人类健康。
四、全面的养生功能
现今,人类对于健康的理解,一般包含三种状态:健康、亚健康、疾病。以促进健康为首要价值目标的气功,适用于处于不同身体状态的人群,与其他基于健康促进而进行的体育运动相比,健身气功具有相对全面的养生祛病功能。
1、健康人群的养生之法
作为以养生为首要价值功能的传统体育运动,健身气功有助于从身心两个方面对人体的各项机能与心理状态进行改善。与一般体育运动相比,“气功养生以独特的气功锻炼方法,从精神和肉体两方面来提高人类在进化中的适应能力、防御能力和调节控制能力。从而使身心获得高度的统一,保持健康长寿状态”,它关注人体生命状态的完善,注重内与外的双重修练。它对精神的修练以及其本身蕴含的形态之美,也给与习练者一种精神的锻炼与审美的愉悦,是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因此,从健康的角度上看,气功可以作为人类进行身心修练的一种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生理机能,同时,它在帮助人们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有着价值引导和方法指导上的作用。
2、亚健康人群的“治未病”之选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现今,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来改善这一状况,以避免向疾病转化,这与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是中医预防理论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内容是未病先防。所谓未病先防,除健康人群基本的养生保健之外,还包括对亚健康人群的疾病隐患的控制与消除。气功是传统中医治未病的方式之一,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气功在改善人体生理机能方面的功效。现今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开始选择习练气功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帮助机体消除亚健康症状的困扰,恢复正常的健康状态。
3、疾病人群的辅助治疗之方
对于一些身患疾病的人,为了防止病情的加重、转移与反复,一些医生会建议病人做适当的辅助运动,帮助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健身气功动作柔和缓慢,运动量m中,对于需要适量运动的病患较为合适,同时它可以从整体上改善人体机能,调和周身气血,对于病情的稳定与防复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与价值。健身气功不仅可以作为辅助的医疗手段,帮助疾病的治疗,同时,在一些临床治疗中,健身气功还可以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与康复手段。尽管在现代医学环境中,这一方法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古代医书中所总结的各种导引处方已经证明了气功在临床医疗中的价值功效。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