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保护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保护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森林;植物;现状;特点;保护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不无关系。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维持生态平衡上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面对人类落后的森林资源认识以及无节制的森林植被砍伐,森林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由此引发严重的森林资源匮乏、土壤沙化、生态植被破坏现象。其实森林中有着宝贵的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资源中,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来自于森林,因此做好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迫在眉睫,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特点

植物资源具有很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是自然资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但大多珍稀植物资源都位于条件恶劣的山区,这就给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构成难题。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乱砍滥伐现象的增加,大多植物资源都面临灭种的生存危机,如何才能充分有效的保护这些植物资源已成为业界研究重点,也需要我们正确、科学的认识森林植物资源的特点。

1 植物资源的地域特点。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广阔、各地气候差异大、地质条件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植物资源的地域特征十分突出。就这种特征产生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位置变化引起的热量、光照不均衡而造成的。同时,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也构成植物分布的地域性特点,换而言之每一个不同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植物种类。

2 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就我国植物资源的功能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植物资源普遍都是有多种不同物质组成的,这些不同物质的功能和用途也不尽相同。例如红松籽,它的果仁与果壳的功能也不尽相同,果仁有着减肥、抗衰老的突出作用,果壳则是提取活性抗氧化成分的主要材料。其次,即使同一物质构成的植物,植物开采方法不同功能也不同。例如淀粉植物,淀粉不仅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以当做酿酒、制糖的原材料。最后,不同物质构成的植物资源的功能不相同。综上这些特点分析,植物本身是一个功能多样的内容,因此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我们要从多个不同角度入手研究。

3 植物资源的时间特点。就同一地区的植物资源而言,它由于生长季节、生长时间的不同,其各阶段的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处于长期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现象在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植物的品种、成分不同,这是一个随季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内容;其次,植物在生长中不同季节、不同时期所包含的成分不尽相同,这就决定植物利用、开发必须要按照植物时间特点开展。

二、我国植物资源开发现状

植物是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它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保护和发展植物资源可谓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就目前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中还存在众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方面。

1 育种技术滞后。建国至今,我国植物育种技术一直表现出明显不足的特点,时至今日都未曾形成带有独特色彩的培育技术,大多情况都沿用国外培育技术。虽然在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仍然不存在可比性,劣势十分突出。

2 开发利用理念差。当前,我国的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处于传统掠夺式开发,这种开发方式是以开发为主的而很少在开发的同时注重维护和种植。在这种开发方式下,人们的工作目标对准林木的经济价值,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森林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这也是造成环境问题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

3 资源开发缺乏全局观。森林作为不可或缺的陆地自然资源,它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过去的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普遍以树木砍伐为主,这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威胁人们生存环境不说,还给后代子孙生存造成威胁,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三、森林植物资源的保护策略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利用光能、水分间接的为人、动物提供物质资料和所需能量的中转环节,是自然界能量循环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植物不仅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粮食、生产等物质,而且对维护生态平衡、维持社会发展秩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在目前工作中研究植物资源保护策略。就目前工作中常见的植物资源保护方法而言,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加强技术交流。由于我国植物开发保护技术的研发起步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植物开发保护技术不存在可比性,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将其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做到为我所用。

2 建立健全资源管理系统。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是我国森林系统的突出特点,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理念。目前,把森林资源保护纳入目标管理,乡镇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指派专门执法人员对采伐地点、木材市场、木材经营加工点等处加强监管,整顿流通秩序。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强化植物检疫。加强对珍贵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对在监管中涉嫌、、的执法人员,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加大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理顺林业管理体制。结合大力查办涉林案件中发生的渎职犯罪案件,或结合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有关人员执法水平,促使其依法行政,文明行政;或指出其队伍建设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达到更有效地管理森林资源、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目的。

结语

总之,今后我国林业植物资源经营方向是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为重点,加大森林培育力度,加快商品林建设步伐,多业并举、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 植物保护; 常用措施;

1 设施农业植物保护概述

1.1 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很大, 所以对农民来讲农作物的种植意义重大, 因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作物。国家在农作物的保护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但依然在相关的建设设施上出现很多问题。因为环境的影响导致农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长, 农作物不能得到良好发展。

1.2 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 传统观念的影响

目前在保护农作植物方面因为受到传统理念影响, 只是对农作物进行种植, 并没有重视其管理, 任其自生自灭, 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1.2.2 农业植物保护措施不完善

目前时代变化非常快, 虽然我国的农业起步比较早, 但是目前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 导致很多植物遭到破坏, 没有相关的制度及相应的参考保障。对此当植物减产后, 也没有有效的措施实施, 对人们的生产有极大的影响。

2 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常用措施

2.1 重视农业植物保护手段的提升

2.1.1 防虫网覆盖技术

可以在蔬菜的作物区域, 建立防虫网, 将害虫进行隔离, 保护蔬菜。对大棚而言, 防雨膜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 可以使用银灰色防虫网, 22目左右。

2.1.2 植物防治昆虫

为了消灭蚜虫以及螨虫, 可以混合农药、大蒜以及洋葱提取物, 有效的轮作 (蔬菜以及大葱之间进行轮作) 也可以避免病原菌的大肆传播, 将其在土壤中的隐藏病原菌进行杀灭。

2.1.3 色胶板诱杀技术

因为使用了光谱反应以及光色生态规律的原理, 形成了色胶板诱杀技术, 主要使用在作物定植以及苗期等, 不断诱杀害虫, 将害虫进行合理的控制。目前此技术在使用中主要包括2种:蓝色粘胶板以及黄色粘胶板, 具体的步骤就是在植株高出30cm的地方放置已经涂了机油的矩形黄板, 之所以没有使用方形的, 主要是因为方形黄板诱杀效果不明显。

2.1.4 轮作

为了增加农作物抗逆能力, 可以通过轮作的方式, 主要是在轮作的过程中将其非寄主作物以及寄主作物作为重点, 在土壤中减少其出现病虫的频率, 防治虫害。因为线虫经常出现在作物的根部, 所以轮种就可以减少其虫卵的数量, 在此过程中加强对病原物存活时间的考虑, 注意其间隙时间的控制。

2.2 政府保护措施

农作植物在保护的过程中并不是由单独的部门完成, 而需要很多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合作实施, 应该对制度进行完善, 形成保护体系;在保护的过程中结合先进的技术, 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 要加以应用。

2.3 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

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农业植物的保护, 重视相关制度的制定, 而且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该完善, 将责任落实到部门, 这样才能形成更加完善的设施农业植物保护规范。当进行操作时, 管理人员应该对自己的权利进行合理的使用, 一定要发挥带头羊的作用, 并且定期深入到基层的农业工作中, 做好植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根据具体的情况将制度制定得更具特点。在农业植物保护中应加强执行力度, 落实责任, 建立相关的惩罚制度, 顺利实施农业植物保护。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可以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农业工作者更应该重视设施农业植物保护工作, 实现产品质量的提升, 将优化结构作为目标, 使作物的正常生长, 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提升生产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15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宣传力度

领导对园林植物保护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旦领导没有对园林植物保护给与足够的重视,就会出现植保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对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大,广大市民没有主人翁意识,无法形成社会来共同解决园林植物的保护问题。

1.2 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的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各承包公司独立进行绿地的维护管养工作,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在防治方法、防治适期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

1.3 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普遍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植物检疫意识淡薄。一些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了病虫害的传播。

1.4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我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在日常管养中,不知道如何通过养护、栽培等方法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止,同时也未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进行记录、分析,而只是在看到病虫害时盲目的进行用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违背了进行环境绿化的初衷。此外,园林植保工作人员大都是聘用的临时工,流动性大,造成了管理和培训的困难。因此,许多植保人员仅仅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植保工作,造成了园林植保工作成效较低。

1.5 设计园林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植物品种单一,群落结构简单,过于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主要原因。一些园林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将不宜栽植在一起的植物放在一起,人为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够、植保工具落后、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农药选择不当等都是目前园林植物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2 应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2.1 强化政府职能,改变“重载轻管”的落后观念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管养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统一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外来物种管理、检疫标准等内容,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保护机制和突发应急机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降低经济损失。此外,应定期组织植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病虫害检测信息和防治方法。

2.2 改进更新基础设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就必须提高植保机械的装备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残留污染。园林植保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防治对象选择合理的施药方案,并大力推广静电喷雾、农药回收等先进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

2.3 从整体着眼,合理配置植物

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从整体着眼,从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植物原生态群落的模拟实验,合理配置花、乔、灌、草,避免转主寄生植物近地设计,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区系分布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重点,选择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

2.4 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应始终以“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相关检疫法规为防治保障,不断提高园林植保水平。①改进栽培技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温度、湿度、水、肥等关系,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②采用物理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如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等的应用;③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认真研究当地园林病虫害及其天敌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该方法不但科学有效,也不污染环境,应进行大力推广;④化学防治:当园林植物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化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应积极研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和科学的施药方式,逐步解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

3 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1]考扬忠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

[2]王方斌.园林职务保护新理念和技术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1(3).

[3]周仁.小议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9).

[4]赵越,朱冠华.浅谈植物保护在园林设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Nan Zhongyi

篇4

关键词:园林植物保护;必要性;问题;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保证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1 园林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园林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植物在园林中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园林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2 园林植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①没有与园林植物保护相配套的检疫机构。目前,相应的检疫机构还没有在园林系统中进行配套,在植物检疫意识方面还有待加强,存在严重的苗木调运盲目性,导致例如悬铃木方翅网蝽、双条杉天牛、竹斑蛾、红瑞木溃疡等病虫害随着园林苗木的调运而进行传播,并且随着调运的频繁,病虫害的情况和范围有可能更加严重。②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在园林设计和建设时没有建立起来。单一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化的品种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通病,同样也是导致病虫害泛滥的根本性原因。有的植物,例如梨树和柏树、松树与芍药、红杉与云杉、果树与泡桐、贴梗海棠与桧柏等放在一起会增加引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的几率,而有的设计师恰恰缺乏这种知识,人为的导致或者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除此之外,有的设计人员为了追求景观效果,而没有对植物的栽植条件和抗病虫害的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增大了病虫害风险发生的概率。③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整体认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在园林植物物种引进或者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散播,从而导致当地经济和生态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究其原因大多数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而导致的。④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我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

3 应对园林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篇5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植物;养护管理

1城市园林植物保护的现状

城市园林植物生活环境恶劣使植物长势不好,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综合症。现代园林绿化设计中往往以景观效果来确定植物的配置方式,忽略了植保,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地方转变为不夜城,特殊的环境诱使许多害虫聚集到园林绿地上,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强度。研究表明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管理宣传力度不够,相对缺乏专业的植物检疫和保护管理机构及人才;对外来物种认识不够,采用速绿方式盲目的引进外来植物,忽略植物的生态习性;没有建立整体的园林植物保护意识,园林植物养护管理不合理;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缺乏全面的调查和研究,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单一;单纯追求植物景观效果,植物配置和规划设计不合理等。

2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

2.1乔木类和灌木类植物的养护

城市园林植物造景中,乔木和灌木是城市林缘线和植物立体层次构建的主体,合理的搭配,可以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和动态的立体层次感。在实际的养护中要处理乔灌木的肥水管理、树形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的做法是:乔木种植三年内,每一年的春夏秋各施肥一次,小树结合松土施液肥且少量;大树在冠幅内地面开挖地穴干施且多,肥料主要以复合肥为主。灌木以浅穴种植为主,丛生根系浅视土壤和树势施用适量的复合肥,干液结合,观花观果灌木增加施用磷、钾肥,观叶灌木增施N肥。水分管理方面主要重在幼树,保湿不渍,表土干而不白。此外对于园林施工中的大树移栽等情况,应该做到合理安排,考虑天气、苗的质量、土球、浇水是否透等综合因素,以保证移栽后的成活率,如国光的松尔树干保温保湿带、撒施型生根剂、根盼生根剂、抑制蒸腾剂等在大树移栽养护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植物保护有重要意义。

2.2花卉类植物的养护

花卉类植物是城市园林绿化美化香化的重要材料,是丰富城市人群精神生活、陶冶情操的活材料,一般以模纹花坛、盛花花坛、组合花坛、立体花坛及时令花卉等形式出现在一些城市景观的节点处或者大型场所。在实际养护管理中,要认真把控好浇水、施肥、中耕除草、修剪、补植、更换花苗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一些细节要重视,如:球根花卉不能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否则会烂根,施肥时不要污染花和叶,浇水的时间、次数、灌水量应根据气候条件及季节变化而变化,中耕深度要适当,不要损坏花根,补植花苗的品种和规格都要与早期苗一致。

2.3地被植物的养护

城市地被类植物已由常绿型转向多样化,由草皮转向观花型植物,由于大面积栽培的特点,养护方面以粗放式为主。城市造景中运用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景观地被植物、多种开花地被植物与草坪配置形成高山草甸、与假山岩石搭配组成小景、疏 林草地下多种地被配置形成林下花带。在实际养护过程中要做到防止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肥力、防止平秃、修剪平整等,尤其要注意地被的更新复苏,地被植物绿叶期与观花期的交替及花色的协调,以达到最美观赏期最长的城市地被景观效果。

2.4草坪类植物的养护

城市草坪主要由绿色的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这种植被的覆盖度大,形成郁闭的像绿毯一样致密的地面覆盖层。在城市中的运用表现为:游憩草坪、观赏草坪、运动草坪、花坛性质草坪、林下草坪和护坡护岸草坪等。在草坪的使用过程中,在掌握各草坪草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根据气候、土壤、用途和草坪的质量要求,对草坪进行适宜的水肥管理和合理的修剪养护,尤其是对杂草生长的控制,通常使用抑制杂草和防治杂草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在实际的养护过程中,草坪保水剂、湿润剂和生长调节剂的运用技术逐渐成熟,大大的提高草坪草的景观效果。

2.5古树名木类植物的保护

古树名木可以成为城市园林景观的绿色瑰宝,可以增加城市的古老气氛和映衬着城市的变迁,其管理主要以古树复壮和养护为主。地上部分的外伤,一般用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而后涂上天然桐油或者聚氨酯涂料等保护剂,大风折断的枝条,根据树形和树势来修剪原来的冠径。在地上部分修剪的同时,要松土促进根部的有氧呼吸,同时对于结果的古树和风景区中古树应做支撑保护和设避雷针处理。地下部分复壮的时候,一方面促进古树根系生长,一方面要做好土壤管理和嫁接新根。研究表明,以疏松土壤为目的达到古树名木复壮的措施有:深耕松土、开挖土壤通气孔、在土中埋树枝或者聚苯乙烯发泡和更换污染土壤等。

3城市园林植物的保护

3.1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是创造城市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设计者要充分结合不同植物间的特点,从植物配置的多样化入手,采取乔-灌-地被的复合立体模式,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对病虫害的抗性。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适地适树以乡土抗性强的树种为重点’设置合理的栽培密度和配置形式,抓住植物材料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体现植物多样性的原则。

3.2人工保护及外科手术

城市园林植物的人工保护,是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所采取的直接杀死害虫或消除病菌。破坏病虫栖息场所,并及时为对损害的树体进行治疗修复以挽救其寿命的人为防控措施,提高其抗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主要采取的手段有:病斑的刮治并用杀菌剂涂抹、用毛刷刷枝干或给树干刷白防治越冬的害虫、人工捕挖虫、桥接、吊枝和顶枝、皮伤的治疗和修复、树洞的填补和修复并做好伤口消毒和防腐剂加涂。

3.3物理和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机械阻隔、热处理、趋性诱杀、高频电波、激光及电离辐射治虫、红外线灭病等方法防治植物病虫害;化学防治作用迅速、效果显著且适用范围广,但是会杀害害虫的天敌和其它有益昆虫,并且使害虫产生抗药,绿化植物保护和养护实践中,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治结合的办法,结合各种病虫害的生长周期、趋向性和习性,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捕杀诱杀。实施过程中,选用低毒或无毒环保的化学药物并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改进施药技术(改喷雾为涂抹、根施和注射)提高各种化学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各种化学农药的残留,减少对天敌的杀伤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卫生允许的范围内。此外要加强病虫害的测报,选择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3.4生物防治

城市园林植物的生物防治指的是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的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已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包括利用昆虫天敌以鸟治虫和以虫治虫、利用病原微生物以菌治虫、利用有益微生物治虫、利用昆虫激素以激素治虫、以病毒治虫和以菌治病等。该防治方法的优点在于对人和牲畜无危害、对周边环境无污染,并且对病虫害具有长久抑制的功能,而且该方法的成本低,便于操作且效果非常好,可实践性强。

篇6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植物保护 ;病虫害

1、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1设计者对园林品种特性了解不够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有些城市为了加快绿化建设的速度,选择种植外来树种,忽略了适地适树、乡土树种这一基本原则。短时间内可能处于比较良好的生长状态,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感染病虫害、生长不良等问题。还有一些城市不惜重金种植大型成年树种,以最快达到景观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浪费了财力、物力、人力,还会导致病虫害发生态平衡。

1.2设计配置不合理,病虫害常年流行

在园林树种配置中,如果设计人员不能完全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种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就会出现树种配置不合理现象。如果与能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一起种植、喜光植物栽种背荫处、怕水植物栽种地势较低积水处等等,这样都会导致植物出现根腐病、蚜虫、黄化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频繁发生。

1.3盲目引种新品种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会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也有的城市花费大量资金,盲目地从野生环境移植特大乔木(老树),不仅成活率低,难以恢复原貌,且大部分由于生长不良导致严重的病虫害发生。以上问题已给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4园林设计模式单一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的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如大面积栽植冷季型禾本类草坪,会使一些农田迁飞性害虫如蝗虫、蛴螬等,大量进入城市草坪并连年发生灾害。

2、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2.1种植设计要科学化和合理化

园林设计中,要合理利用树种间的关系,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避免相克树种搭配,不合理的种植设计,会导致植物之间争夺阳光、水分和肥料。树种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奇妙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以在种植中,可以根据树种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加树种间的互利互惠与合作共存,使病虫害得以控制。

2.2设置合理的植物栽植密度

导致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栽植密度,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种植密度的合理性,不能随意调整栽植株距,否则会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所以,在设计时必须满足植物密度适当性,确保其有效的生长空间,增强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达到良好、理想的景观效果。

2.3充分展现植物多样性

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提高植物免疫力。通过将多样化的植物进行有机组合,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形成一个稳定、有序、抵抗力强的植物群落。因此,在具体的植物配置过程中,根据不同环境和树种的生物特性及其生态学特性,尽可能地选用多种类型的树种,注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地被植物之间的多层次配置,形成丰富的多层次植物空间,保证了植物在结构、功能、自我恢复能力上的层次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抵御病虫害,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2.4坚持品种多样化,稳定生态系统

在保证物种本地化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品种多样化。品种多样化是指选择植物时应尽量多选用一些物种,同时要兼顾各种植物类型的景观效果。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尽量减少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片面种植单一植物的现象。只有品种多样化才有生态稳定性,只有植物生态系统稳定,才能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抗力。像北方有些城市大量单一种植杨树、国槐,蛾类食叶害虫和天牛类蛀干害虫危害就比较严重;而南方沿海城市片面大量种植桉树、椰子树,也发生了较棘手的枯枝病、椰心叶甲等病虫害问题。

2.5设计要做到适地适树

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设计树种的选择配置,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环境条件、园林的整体性、植物的生长特点等,一定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绿地的功能、性质、阳光强弱以及地下水位的情况,来决定种植阳性植物还是阴性植物、速生植物还是慢生植物、抗旱植物还是耐湿植物。对于外来树种的选择,也要考虑其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特别要注意气候变化,否则就会遭受严重伤害导致死亡。如果因地制宜选择适地的适树,就会稳定生态系统,有效控制病虫害。

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

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一定要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所体现。而有些设计者误认为: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元素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的地域性,寻求适合当时的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尊重它的历史,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

要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就要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是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景观设计,将不再单纯停留在表面的美观上,而是将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

3.2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多元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多,园林景观设计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必须不断的追求个性化和精细化,才能满足人们日益繁多的需求。随着现代化城市结构的日益复杂,园林景观设计做为一个综合的题目也会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拓宽园林设计的思路,寻求创新设计的灵感,是未来园林景观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物保护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要尽力将各种园林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建成稳定、有序、安全的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玲.浅谈城市公园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篇7

1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处理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目标,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因素,考虑到相关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用性,运用专家咨询法对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选与调整,最后构建能够集中体现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4个大类指标、9个亚类指标和27个单项指标。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组织全国多家项目监理单位形成的2006-2010年的项目验收数据为基础,针对目标内容、决策过程、资金合规性、管理制度、项目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项目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等6个定性指标,将之划分为优(90~100)、良(70~90)、中(60~70)、低(40~60)和差(0~40)5个档次,通过对转化资金管理部门、财政部门、科技成果研发与推广专家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利益相关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综合判断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并获得其标准分值。本文采用极值法对定量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3综合评价值计算方法

将每个指标的标准分值与其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的综合值。

1.4结果分析

从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总量来看,“十一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84820万元,重点支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植物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与产品等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计1390项。

从不同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评价来看,种植业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国家对于种植业技术领域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技术领域。“十一五”期间,种植业技术领域在各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绩效综合指数平均值达到90.50,高出各技术领域平均水平20.56%;其次是农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平均值也达到80.02。畜牧业、林业、农业装备等技术领域虽然也排名靠前,但仍低于各技术领域平均水平。

从不同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变化速度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水土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迫切需要大力促进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幅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尽管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相对靠后,但与2006年相比,2010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植物保护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分别增长3.40%和3.73%,而其他8个技术领域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均有相对不同程度下降。从不同技术领域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绩效综合指数来看(表3),植物保护的单位资金绩效指数最高,约为0.0400,其次是农业信息技术,尽管种植业技术领域在各技术领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综合指数排名中一直名列第一,但其单位转化资金的绩效综合指数最低,仅为0.0030。

2政策建议

篇8

关键词:公园改造;植物;保留;优化

1 对原有植物保留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的意义

1.1 传承历史文化

公园内包含的原有植物是城市长时间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意义,是对历史的见证,公园内的植物空间更是市民生活记忆的载体,保留它们就是保护和孕育园内文化景观。

1.2 快速营造优质植物景观

公园建设中原有的植物资源本身就具有很好的自然景观效果,看上去恰是一副具有自然气息的画面。保留下的植物在公园整体植物配置中起到了引导和控制的作用。保留下的植物相对于新移植的植物有很大的优势,一是美观性好,二是场地环境的适应性强。

1.3 节约建设成本

任何工程在建设或改造过程中都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城市资金压力增大,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也是如此。但是如果合理保留原有的植物不仅能够节省很大的人力资源,同时也节约了购买新植物的成本,随之也减少了肥料、农药、水资源的浪费,具有很好的成本节约效果。此外,保留下的植物成活率比较高,有效降低了植物成活率的投资风险。

2 公园改造设计中影响植物保留与优化的主要原因

2.1 没有充分了解植物特征,不具备专业指导

想要有效保护好城市公园的植物,前提是公园建设和设计人员必须对植物的成长习性、自身特点、保护方法以及栽植技术充分了解。可是当前城市公园改造过程中设计施工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改造设计初期经常出现对公园种植植物了解不透彻、方法较单一、分析不透彻等问题,致使设计考虑不全面、未能高效合理地保留利用原有植物。

2.2 公园改造设计中功能改变,影响原有植物的保留效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人们在做任何事情上都追求多元化,城市公园景观也逐渐向着这一方向发展,由先期的收费封闭式转变为免费开放式,增加了市民的参与性以及公园游客数量。因此必须保证公园内道路数量的充足,路面的宽广,从而满足广大市民的个性化要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导致植物资源被开发利用,部分绿地被商业或游乐设施占用,林下草地被踩踏破损严重,公园绿化率、原有植物生长环境等方面令人担忧。

3 保留和优化植物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公共保护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增强人们对植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度,加强对植物保护的资金投资,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和考察,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确保植物的存活率和景观效果。

3.2 全面调查分析原有植物资源

在公园改造设计前期,设计者要进行实地考察,对现有植物品种和位置进行核实补充。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可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测量时可使用先进技术。

3.3 因地制宜地保留利用原有植物

首先,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实施相应的保留设计,对公园内存在的古树名木尽量加大保护力度,予以全面保留,其他植物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皆要建立在不消耗过多保护成本的情况下;其次,植物保留的方法。原有植物在公园改造中,主要为原地保留,运用空间划分或对比、韵律等艺术手段将其合理利用;最后,确保道路整改与原有植物的协调性。

3.4 优化植物景观品质

(1)首先要对公园中的植物进行合理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记录每样个体植物,并通过设置标牌展示给人们;此外,还要优化植物自身的观赏性和生长力,对植物进行合理的养护,部分大树安置避雷针,受损植物可以加设支架或围栏等保护设施;三要优化植株根部生长环境,可采用在根部埋树条,埋树条与铺草皮、梯形砖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土壤透水性。

(2)有效合理优化植物群落,对公园中的植物群落进行优化时主要是通过对密度、植物种类、景观性等几方面着手进行。对群落植物的生长空间合理安排,按照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抽稀、疏枝。

(3)改造时对建筑周围保留下的植物适当的进行修剪,确保不会遮挡中视线即可;新建构筑物的风格要与该园植物配置方式协调,选址量避让现有植物位置。

篇9

关键词: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 珍贵树种; 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4103

1引言

根据《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城市森林绿地担负着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森林绿地是城市中植物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载体,森林绿地系统中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的多寡及出现频率的大小等,均是城市森林绿化水平高低及森林绿地综合效益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1]。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系统中迁地应用了种类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笔者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广西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植物、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IUCN红色名录》植物等四类植物进行调查与统计[2],以期为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植物资源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2调查地概况

2.1调查地气候环境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处祖国南疆,位于桂北地区,地理坐标位于108°23′~108°35′E与22°11′~22°24′之间。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冬短夏长,年均气温22.4 ℃,年日照时数1600 h以上,年均降雨达2800 mm,是中国著名的多雨地区。

2.2调查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系统森林植物。笔者根据在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管理处工作所掌握的情况,结合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分布格局,抽取若干具有代表的典型森林样地进行珍贵植物调查,以了解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珍贵物种的主要特点[3]。

3结果分析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绿地系统中应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隶属于10科15属。其中属Ⅰ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隶属于3科3属,它们是苏铁、石山苏铁、篦齿苏铁、石山苏铁、水杉、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属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隶属于7科12属,如鹅掌楸、桫椤、樟、闽楠、格木、任豆、红豆树、降香黄檀、花榈木等。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统计,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14种,隶属于6科10属,如观光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紫荆木、肥牛树、桂南木莲、广南木莲、小叶罗汉松、竹柏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根据野生物种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不定期公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物种被分类入绝灭 Extinct(EX)、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极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濒危 Endangered(EN)、易危 Vulnerable(VU)、近危 Near Threatened(NT)、无危 Least Concern(LC)、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DD)、未予评估 Not Evaluated(NE)等9个级别,以反映全球生物多样性健康状况。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被了;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有16种隶属7科11属,其中包括极危物种有6种,分别为油杉、竹柏、闽楠、任豆、白桂木、罗汉松、牛心番荔枝;濒危物种1种,即格木;近危种1种,即苏铁;易危种7种,即紫荆木、降香黄檀、水松、金毛狗、水杉、蚬木、观光木等;数据缺乏物种2种,即竹柏、长叶竹柏。

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已经开展了二次,调查对象不仅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所列的野生植物,而且包括分布范围狭窄、野外种群数量少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敏感物种、生态指示物种和社会关注度高的野生植物,开发利用过度、资源匮乏的野生植物物种,及新发现的野生植物种等[4]。根据调查对象的濒危程度及分布状况的不同,分为重点调查和一般调查。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对象”15种,隶属7科12属,其中属重点调查对象的有9种,隶属5科5属,它们是小叶罗汉松、米仔兰、降香黄檀、紫荆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蚬木;属一般调查对象的6种,隶属6科6属,它们是闽楠、任豆、花榈木、广南木莲、桫椤、红豆杉。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中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14种,占植物总数的5.16 %,隶属于6科10属,如观光木、水松、金花茶、金毛狗、水杉、紫荆木、肥牛树、桂南木莲、广南木莲、小叶罗汉松、竹柏等(表1)。

而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5]为参考依据,属中国红色物种有24种,隶属于7科15属。其中极危物种有3种,它们是苏铁、金毛狗、降香黄檀,濒危物种有8种,即闽楠、水松、水杉、金花茶、蚬木等;近危物种4种,即长叶罗汉松、竹柏等;易危物种有3种,即大叶竹柏、红豆杉、观光木。

4结语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植物蕴藏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调查与统计结果,森林植物还有34种,23科31属,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Ⅱ级重点保护的有14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植物有16种,占植物总种数的5.90 %;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二次调查15种,属于广西重点保护植物(第一批)14种。

参考文献:

[1]

黄泰康, 陈建伟. 中国珍贵植物药生态分布研究[J]. 生态学报, 1996(4):427~439.

[2]张华海. 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1, 13(4):1~3(S4).

[4]覃德文, 周料, 唐恒孟,等. 基于广西资源(梅溪)至兴安高速公路的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J]. 南方农业学报, 2014, 45(8):1327~1332.

篇10

关键词: 植物生产类 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考核形式

植物生产类是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总称,专业技能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岗位能力设置的一门实践课程。在我院,植物生产类专业是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大平台招生的合班名称,旨在让学生对专业有一定了解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专业。3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跨越一年合班,半年分流后的学期,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如何安排,分流后1个学期的专业技能训练如何进行,如何把分流前和分流后课程进行衔接,这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专业特点和开课经验,探讨如何开展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课程。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

专业技能训练是一种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而且是连接知识与实践、实践与创新,并使理论知识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桥梁。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以往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少必要的积极主动态度,没有压力和责任感,综合素质和能力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近年来,有些学校借鉴“导向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实验,坚持以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学指导,彻底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向为学生为主体的导。有的学校采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实践教学的内容限制和课时限制,为学生全过程参加实践提供了可能,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种开放可以通过开放的实验教学过程、开放的实验室和开放的课题参与等多种形式实现。

本校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一年合班课程时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分流后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教学效果较好。分流后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确定前后衔接且实用、丰富的教学内容

1.抓住共性,搞好基础技能训练。

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和植物保护三个专业虽然主要研究对象不同,植物科学与技术和农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作物,植物保护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有害生物,但均属于广义农学的范畴,均是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研究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因此有很多共同点。抓住共同点开展合班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如无论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植物保护专业均需要识别作物和有害生物的类型,并了解作物和有害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发育规律。抓住这个共同点,可以设置识别技能方面的内容和基本的发育规律研究技能。

2.渗透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

基础技能是所有植物生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学好基本技能,能够初步掌握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并能够在生产中实际操作,顺利指导农业生产;专业技能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学生在搞好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渗透不同专业的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增强运用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性。如作物生产的苗期管理和杂草防除技术,学生在了解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苗期的栽培管理措施及技术,并根据幼苗特点和杂草发生规律进行杂草防除。这不仅使农学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掌握了杂草防除技术,植物保护的学生掌握了作物基本栽培管理措施,还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增强岗位能力。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对于农科类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农科类院校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只有深入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生产和职业技能。因此,在一年合班的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分流后,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性、实用性、挑战性的综合性试验,深入强化专业技能;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专业素质。

4.多角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不仅要掌握对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并学习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和经营模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虽然学校具备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试验站、实验室等,但校内的训练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现代农业对技术型和研究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校内进行大部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现代农业企业的参观、实习性内容,也可播放一些大型现代农业企业的视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确定相应的分次考核与综合考核的考核形式

课程成绩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考核形式,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差距,自动调节学习方向,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成绩评价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植物生产类专业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部分,每次根据学生对技术掌握的熟练度和操作效果给出分数,在学期末计算平均分数作为期末成绩。在深入的专业技能训练部分,期末成绩由设计成绩、操作成绩、试验效果综合构成;两部分的平时成绩均由出勤率和学习态度构成,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

四、结语

植物生产类大平台授课在我院刚刚起步,通过实践和讨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形成了以上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更加重视,不断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应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文平,胡喜巧.浅谈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0(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