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养生学基本概念

篇1

精气神 辨养治 中和仁

文/张胜忠

对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之凝练,个人以为虽有“文化核心价值”之定位、定性和定量,但以社会、行业、地域、流派、理论、实践各视角思路之差异,依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然而,就总体而言,其表述内容大约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准确地反映中医学基本理论,能涵盖中医药文化之核心精髓;二是具有传承弘扬、超越发展、不可磨损的精神价值属性特征;三是文字精练、贴切,通俗易懂,为社会大众所认可、认同和接受。由此而展开的“见仁见智”“百家争鸣”,将为中医药发展提供思维创新和智慧能量。

笔者以为,中医药文化之核心价值体现可以用“精气神、辨养治、中和仁”九字作简要概括归纳。

精、气、神——人体基本概念,中医理论基础重要元素。

可涵盖代表阴阳五行、藏象经络、五运六气之中医基础内容,也是社会大众易于理解、避免歧义、朗朗上口、寓意鲜明之词语。

辨、养、治——医学属性概念,贯穿中医诊疗体系全过程。

辨:辨证、辨误、诊断,亦含思辨、禅悟之哲学寓意;养:养生、养性、食养、保健;治:个体化治疗、平治于权衡、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可包含疾病治疗过程、调整人体生理平衡之双重寓意。

中、和、仁——社会关联概念,亦是中医医理之哲学内核和要素。

中:中庸、中正、平衡、阴平阳秘、“常得中医”之关联概念;和:总体上有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人体和谐、医道和谐;细分又有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调和、药物调和之义理。仁:医德仁术、社会仁爱、心境仁慈,道德、伦理、修为蕴意其间。

以上简要列举相关文辞,可见“精气神、辨养治、中和仁”九字寓意宽广,个人犹恐曲解、难明其义,仅粗述一二,未臻之释,权作孤陋俚俗之言矣。

黄帝的养生秘诀

文/杨华贵

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花甲重开的寿星。他的寿命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活了120多岁。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皆善养生之道而寿高百岁。据史料记载,黄帝之子少昊活了100多岁,少昊之子帝喾活了105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享年118岁的寿星。黄帝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

据说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善于养生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黄帝打败了炎帝、蚩尤,统一华夏后,国泰民安,于是他就去四方寻访高人名士以期长生。

他曾去崆峒山向一位已经得道的“仙人”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黄帝受教之后大受启发,奉行一生。

篇2

一、中医的概念基础

(一)摄食平衡养生观中医异于西医的治疗观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独特与系统的养生观。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在于恢复身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养身观的核心则在于使得身体保持阴阳平衡的未病状态。养生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一方面是身体和精神通过主动的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调摄精神和顺情志、和于术数勤于锻炼等方式来保持阴阳平衡[9],另一方面是通过特定规律的外在食物摄取以达到体内的阴阳平衡。身体的五脏六腑有阴阳五行状态之分,身体摄入的食物也有五气和五味之分。中国的食物按照“五行”———土、金、火、木、水,分为“五气”———酸、苦、甘、辛、咸和“五味”———膻、腥、香、臊、臭[8]184-186。此外,中医还把食物分成凉性、中性和热性三种大类别。这种分法同食物自身的温度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侧重于食物对人体阴阳平衡带来的影响。凉性的食物如白菜、水芹、胡萝卜可以缓解和治疗人体发热所带来的不适,热性温补的食物如猪肉、内脏可用于治疗低热、虚弱或者发冷的病症[8]184-186。除了凉热区分外,中医还会通过食物的外形和颜色来判断该食物对人体某个器官或部位产生何种作用。尤金(E.N.Anderson)认为这是交感巫术在中国人的认识中的体现:核桃的形状像人脑,所以有健脑的功效;红枣和葡萄酒的颜色是红色,所以有补血的作用。稀少的、昂贵的和不易得到的食物如野生禽类、燕窝和人参等被认为有滋补和治疗的功效。雄鹿在季节能与70头母鹿,因此雄鹿的生殖器能特别滋补人的生殖器。人们把从经验观察到的事物关系推理应用到了人自身的生活当中[8]187-188。

(二)身体、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时间对应性现代科学发现,生物节律调节着生物体的一切生命进程和功能。相应地,现代时间医学认为,疾病的诊断、发病与恶化均受近日节律影响。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身体观念与医疗方式都建构于时间观念的基础之上。不过,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现代时间医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以近日节律为研究核心,而中医的时间观念则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与阴阳五行和数术思想密不可分[10]。在中医看来,人的身体状态和疾病与四季、月份、早晚等时间变化具有关联,进行诊断与治疗时也要考虑所处的时间段。在中医中,身体和疾病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有四季与“四时五脏”的对应,也有月份划分与“十二月—十二脉”的对应,还有“九宫”模式与“气”的顺行规律的对应[11]。正是由于身体与时间的这种密切关联,身体疾病的发生也与时间紧密相关,如人体的脏腑功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有强弱,五脏疾病的发生有季节变化。而疾病的发生则大多数是因为人没有按照时间的规律生活或者人体受到了季节反常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刺激。时间性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在切脉中的“脉从四时”。按照中医理论,人体的脉象在四季有不同的体现:“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12]如果脉象不符合相应季节的特征,那么就表明人体已经患病。治疗中的时间性则主要体现在服药和针灸这两种治疗手段上。病人在服药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如清晨到上午,人体的阳气上升,此时可以服用发散性的药物、催吐的药物,因为药物借助阳气把病痛从身体中驱散出去,依靠“气”的上升帮助病人呕吐。这个时间也适宜服用补阳治气虚的药物,药物顺应阳气在身体中的上升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针灸的使用同样要考虑时间的因素。医生施针时要顺应“气”在人体中的运行,而“气”的运行有时间规律,如子午流注是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因此针灸的应用要根据一天12个小时人体气血从盛到衰,从开到合的时间特性和时间节奏来选择恰当的时机。中西医概念基础差异巨大,要求人们在进行现代中医研究和实践时需要首先分析中西医进行结合的可能性及可能方式。

二、中医现代化途径及其可能性

中西医的概念基础差异使得中医面临:一方面要进行现代化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环境,另一方面又要现代化的同时不能完全丢弃自己的概念基础、自我否定而逐渐消亡。为此,一部分学者尝试按照西方科学和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式改造中医理论或者进行中医现代化,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学理上讨论了进行中医现代化的可能性及维度。

(一)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一种路径是使用西方科学和现代西医的理论、方法和规范对传统中医进行阐释和改造,以使中医成为类似于现代西方科学或西医的科学。这一现代化进路具有大量的支持者。以针灸为例,20世纪60年代,朝鲜学者金凤汉通过对皮肤组织进行染色后使用电子显微镜观测、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医经络,并声称发现了经络和腧穴的解剖学对应———“凤汉小体”和“凤汉管”[13],不过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的承认。张香桐[14]、韩济生[15]等人尝试从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的机制解释针刺镇痛机理,但这些工作与论证经络的存在无关。不仅如此,对针灸治疗效果的随机受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Tails)评估也显示,尽管针灸治疗有时候是有效的,但同样存在大量反例[16-17]。中医现代化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只是使中医适应于现代科学环境,而不是要使中医变成一种现代的科学技术或者现代西医。持此类观点的人从中医的理论模型出发,认为中医所采用的阴阳模型、五行模型、干支模型、河洛卜象数理模型等“象数符号模型”是思维模型,而西方科学和医学则采用的是对原型进行模拟的物质模型。中医的思维模型虽然也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但不能提供严格的量的依据,而只能提供定性和推论性的依据[18]。因而,中医现代化不应以西方科学和西医改造中医,而应是借助现代科学阐释、补充和发展中医[19]。中医现代化中的以上两种不同观点涉及中医知识与西方科学和医学知识之间的通约性问题。若中医可以转化为一种与西方科学和医学类似的知识体系,则对中医的西方科学和医学改造是可能的。但如果两种知识系统之间完全不可通约,则使用一者对另一者进行改造必然是徒劳无功的。

(二)中西医之间的可通约性目前,学界对于中西医之间是否有可通约性存在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医之间存在通约的可能性。使用现代西方科学和医学方法对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中医治疗手段(如针灸、中药)也逐渐为欧美医学界接受,并作为补充与替代医学融入欧美医疗体系。因此,持这类观点的学者乐观地认为中医迟早都会被现代医学所吸收[20]。第二种观点认为,中西医之间是一种不可通约的关系。持这类观点的学者通常是基于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视角。他们认为,全面理解一种科学需要弄清楚它产生的各种地域和背景,但是我们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地域的文化背景中从事科学活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的科学无法相互通约。中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基础都极为不同,认为两者最终会结合并成为“普遍”医学的观点是乌托邦主义的[21]。第三种观点认为,中西医之间是一种弱的不可通约性关系。弱不可通约性是相对于第二种观点中完全否定通约性可能性的强的不可通约性观点而言的。弱不可通约指的是虽然两种理论中的基本术语无法相互精确翻译,但是不同理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持这类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中医中的基本理论术语如“阴阳”、“五行”、“气”等词汇,很难被翻译成西医的术语,也难以对西医所采用的因果解释模式与中医所采用的将可视的现象与不可视的世界的对应解释模式进行比较,但这并不表明中西医之间不能完全沟通。因为,由于中西医在检查人体时都用相似的知觉系统,中西医之间存在的大部分差异能够通过认真、有意的学习替代语言、不同概念机制和解释模型等来克服[22]。有学者认为,中医中的常山对西医疟疾药开发的启发,就是中西医之间不能互相翻译但可相互理解例证[23]。不论对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通约性持何种观点,都无法回避中医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性、社会性和文化相关性等特征。正因此,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从这些特征来研究中医的新进路。

三、中医研究新进路

对中医文化理解得越多,对中医理论本质的认识往往也会越深刻[24]。中西医的研究对象虽然均是身体,但中医中的身体既有着气、神等非肉体性内容,也在历史演变中获得了社会和文化意义。近年出现了一些从比较科学哲学、大众文化、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视角研究中医的新进路。

(一)比较科学哲学进路中西医对于身体的理解分别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以针灸为例,不同的哲学基础使得人们对针灸的理解不同。同样是针灸师把针轻轻地捻入身体的穴位,在身体的另一个部位产生治疗效果。中医用经络理论解释针灸的治疗机制。由于穴位与通过穴位产生效果的部位离得很远,中医认为它们之间由“气”这种中国自然哲学中的基本对象连接。针灸通过施针影响“气”的运行而起作用。西医则从细胞结构、神经路径和化学信息等西方科学基本概念看待针灸的机制,用解剖学方法探究针灸中的相关结构和生理变化。当针灸传到美国的时候,一些内科医生认为穴位是有高灵敏度的“触发点”[25],而完全不能理解穴位与“气”的关系。中西方关于穴位、经络以及针灸的治疗机制的解释是基于各自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基础。对于中医的理解离不开中医所基于的自然哲学基础,比较哲学视角为现代中医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

(二)大众文化、社会学及人类学进路有些咒语或仪式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古时产妇在生产的时候会让丈夫念咒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大众医学的研究也表明,古代中国人认为疾病、疼痛大多是着魔,是因不道德被鬼神入侵的结果,需要法师做法式驱鬼神治疗。人们对这种仪式的信念使病人在经过“仪式治疗”后慢慢恢复健康。这种治疗手段到现代仍有很多人相信。信念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以治疗疾病,身体会对这种信念做出响应[4]31-32。这些咒语或仪式既不能单纯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受控实验来证明和理解,也很难进行哲学基础角度的分析,而只能通过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来进行理解。白馥兰(FrancescaBray)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女性扮演的是母亲和妻子的角色,关于中国妇女月经不调的治疗以及女性的生育问题大多是基于这些角色而定的,更多的妇女会因家族的利益和自身的社会地位而借助能够控制生育的技术[26]。古代中国妇女的疾病治疗程度取决于她们的社会地位,显然处于社会上层的妇女可以得到更多优秀医生的治疗和更优越的治疗条件。从社会学这一新的思路有助于理解一些疾病的产生和治疗方式的内在社会因素。正因此,马伯英认为“人类学家已经获得的成果,例如巫术原理、原始思维、神话分析、部落文化考查、文献资料研究等等”[24]有助重新认识中医。席文(NathanSivin)也认为用大众文化、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医不失为一种新的进路[4]23-53。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态医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五脏

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0938-04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Medicine in HuangDi NeiJing

LIU Suining,YAN Jian hua,GUO hua,ZHANG Junl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HuangDi NeiJing investigated vital movement of people in natural and sod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etted ecological medicine and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s one,bulidedfive internal organs as the core,"SanCai medical model" within the Heaven,Earth,The human being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atural,social and regulat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at the same time those theories penetrated the basic concepts,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so this is not only in their academic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valu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ecological medicine;natural ecosystem;social ecosystem;five solid organs

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历程中,经历了神灵医学自然哲学医学生物医学模式。东西方医学都于公元前后相继建立了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西方医学约在17世纪向生物医学的轨迹发展,而东方的中医学,依然沿着自然哲学医学继续前进,表现了其极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医学中自然哲学思想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及当时的先进性所赋予的。正是由于中医学中自然哲学的多学科内涵,所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在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发明了从自然和社会生存环境认识生命体及其生命活动的方法,综合多因素考察人体健康与疾病,提出了天然药物、食物和精神心理疗法调节人与其生存环境关系防病治病的生态医学模式。故《素问•著至教论》要求为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常久”,形成了“三才医学”。

本文即从人和自然、社会耦合为一体形成的生态系统探讨人之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模式,论证疾病防治原理、原

则,以期提高中医工作者的文化与科学自觉,也为人类医学的发展提示新的视角。

1 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类是由自然界演化而生成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中,气交之分,是人类生存的大气圈,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因此,人与万物一样“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据于天,下根于地,无时无地不受天地影响。而天地对人的影响,如《灵枢•本神》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里的“德”是指天赋予人的生机和条件,如一年之四季,顺序递迁,循环往复,万古不变以及阳光、空气、雨露等;“气”是指给人类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如饮食、水分、各种矿物质等,从而将人与天地耦合为一个生态整体。在这个生态大系统中,主要是天地对人的影响,而人的活动对于天地也有影响,但反过来又作用于人,此事今已知之。其中天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四季周期的变化,地对人的影响则有不同地域水土、地势的差异。

四季递迁,其主气风寒暑湿燥火的周期性变化,内容包括温度、湿度、气压以及光照、辐射、空气成分等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有序“涨落”。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必须适应这种周期变化,因而成为人类生存条件之一,是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正常的气象条件与气候变化,即所谓的“风调雨顺”,是健康的基本保障;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气象条件恶劣,成为“六”乃至疫邪,《内经》称为“虚邪贼风”,就会致病。故《灵枢•百病始生》曰:“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正气不足),参以虚实,大病乃成。”中医所说的外感病,春有风温、春温,夏有暑温、暑湿,秋有秋燥,冬有伤寒,四季有应时感冒,便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即使非单纯六之邪引起的温疫病,也与气候因素有关。其中涉及众多生物学环节,如多种致病的病原体,其产生、繁殖、传播以及必要的中间宿主的作用,也都与季节有关。

中国古代的地理区划有五方和九州二说,都将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典型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五方地理与气候、水土、物产各有特点:“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大致符合我国东南纬度低,气候温暖多湿;西北纬度高,气候寒冷干燥的地理气候特点。地理环境不同,物产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体质与生理特点,因而好发疾病不同,发病特点也不同,故上篇又提出,东方“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余三方不赘。又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故于治疗“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西北寒冷,腠理常闭,内气不得泄,又多食牛羊之肉,故其体外寒内热;东南温热,腠理常开,内气常泄,故其体外热内虚。故同感外邪,西北之人宜“散而寒之”,东南之人宜“收而温之”。此外,《内经》还认识到同经纬度垂直高度之差,阴阳盛衰异,生化先后不同,对于寿命影响有别。由于古代社会、经济、交通欠发达,交往较少,形成封闭的生态环境,造成体质差异,因而有地区多发病,乃至特有的地方病。

“人与天地相应”(《灵枢•岁露》),天地以时空内涵与人和万物构成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天地给予人和万物以生存、繁衍条件,人和万物顺应天地变化规律而生息,反过来又对天地产生一定影响;人与万物相互依存,万物以无机、有机、生物为人类所用,诸凡饮食、药物等何不取自于万物,而人类也要为自己破坏性掠夺万物付出惨痛代价,就其医学意义而言,人与自然万物失于和谐所致灾难贯穿于病因、病证、疾病诊断防治等各方面。

2 人与社会环境的生态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曰:“圣人之道也,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人事”即人际关系相关的社会领域,“合于人事”说明《内经》也主张人必须与社会和谐,并贯穿于医学理论和实践之中,视之为医学法规。

人高于自然万物之处在于有复杂的精神活动而进入社会领域。人的精神活动,一是有意识,能思维,产生认知,具有智慧,在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中占据生物链的最高端;二是组成社会,人类个体参与其中,构成一个人文生态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教育等社会因素,总会影响人及其人际关系,而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活动上,影响人的气质形成、认知过程、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气质和心理素质,是生存的基础;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刺激及个体的痛苦经历,如社会地位变迁、战争、经济、生活经历等因素都能使人产生劣性情绪、心理障碍,而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素问•疏五过论》曰:“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这里所说的“脱营”“失精”就是在社会地位、经济情况剧烈变化后,丧魂落魄,情绪抑郁、低落,精气耗损的结果。在现今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社会问题引发的情绪失控,不仅造成严重的社会事故,而且威胁人们的健康。有人统计,影响国人健康因素的构成比显示,心理-社会因素占72.2%,纯生物因素占27.8%。以下列现象为例:(1)由于工作及学习过于紧张而出现自杀,记忆力下降,成绩下降,虐待及自虐,车祸,酗酒,狂食,过度减肥,精神恍惚,头晕等现象及行为,形成激动,焦虑、抑郁,烦燥,竭斯底里,情绪低落,紧张不安等心理及情绪状态,诱发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病,胃肠病,失眠,糖尿病,内分泌失调,肝硬变,湿疹,慢性疲劳性疾病,厌食症,肥胖,肿瘤等疾病。(2)由于人际关系差而出现家庭或婚姻问题,脾气暴躁,自杀,凶杀,车祸、虐待,酗酒,打斗,精神不振等现象及行为,形成激动,抑郁,焦虑,愤怒,情绪低落,狂妄,紧张,烦躁,自卑感等心理及情绪状态,诱发或导致心脑血管病,精神心理病,失眠,糖尿病,胃肠病,内分泌失调,肝硬变,湿疹,肿瘤等疾病。(3)由于贫富悬殊而出现暴力,破坏,酗酒,抢劫,凶杀,行乞,营养不良,不良等现象及行为,形成激动,抑郁,愤怒,失落感,沮丧,情绪不稳,自卑等心理及情绪状态,诱发或导致传染感染性疾病,性病,肠胃道疾病,营养不良,呼吸道疾病,精神心理等疾病。(4)由于信念或信仰失落而出现酗酒,暴力,自理自制能力下降,精神萎靡,搞破坏,无心工作,自残,虐待,自隐,流泪等现象及行为,形成抑郁,焦虑,愤怒,失落感,沮丧,消极情绪不稳,空虚感等心理及情绪状态,诱发或导致失眠,精神心理病,肝硬变,肿瘤等疾病。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分别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各有其内涵,《内经》正是通过对人与这两个生境之间关系的考察,确立疾病的形成原因,疾病的诊断、防治原理和思路、方法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从两个生态环境失调论疾病形成的原因;《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从受天地之邪与人事情绪之变将病证按部位分为阴阳、上下三类,即后世所说的外感、内伤与杂病。在诊断上,《素问•疏五过论》曰:“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为挛。”显见的是诊法中强调社会心理因素;而治疗中更是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作为基本治疗思想,特别突出病人心理障碍的疏导,并有专门的精神疗法。特别具有学术价值的是,《内经》将这两种生态环境合而为一,运用自然哲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成功建构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医学生态系统,并熔入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中,成为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学术支柱。

3 五脏是人内外环境沟通的机枢主体

在天地人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内经》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并以人的五脏作为这个系统的核心。这里的五脏概念已从实体取义演化到功能主体的内涵[2],以便对天地人生态系统进行宏观整体把握,从而有四时五脏、神志五脏之论。

3.1 四时五脏 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受自然选择而生存、发展,体内形成相适应的机制。大自然对于天地万物的影响,最主要是四时,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故圣人……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宝命全形论》也谓:“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内经》以五脏作为人体适应四时变化规律的主体,即四时五脏。

四时五脏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肝心肺肾各应春夏秋冬,而“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素问•太阴阳明论》)。这与五行形式之一,“中央土以灌四傍”以脾为孤脏相呼应。二是五脏应五时,除了肝心肺肾各应春夏秋冬外,在夏秋之间又增一长夏属土以为脾应,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另《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认为脾以“至阴之气,通于土气”。“主”与“通于”即应时而旺之意,标志着五脏精气随时序(段)而递相盛衰,亦即《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春“藏真散于肝”,夏“藏真通于心”,长夏“藏真濡于脾”,秋“藏真高于肺”,冬“藏真下于肾”。

四时五脏的意义就是将人适应季节变化的生命活动机制化、模型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里适应季节变化的生命活动机制模型就是生长收藏,而以五脏命其名,即四时法则的代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发陈”,夏三月“蕃莠”,秋三月“容平”,冬三月“闭藏”,依取象类比原则即五脏功能特性,二者一致是人顺应四时的生理基础,也是四季调神养五脏的理论依据,反之则伤相应之脏:“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在具体病证的病因、病机上,《内经》也以四时五脏说理,如《素问•咳论》“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咳为肺病,肺于秋当令,秋咳为肺本病,春咳则是肝病传与肺,依此类推。

3.2 神志五脏 在人与社会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诸种社会因素对及其人际关系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活动上,通过人的气质形成、认知过程、心理状态,形成各种情绪。《内经》将精神活动总称为神志,包括五神、五志,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主要包括意识、认知、思维;五志指怒、喜、思、忧、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情绪,统由五脏所主。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从而赋予五脏以精神变化功能主体的地位,称为神志五脏。

《内经》神志五脏理论,意在把握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心理变化对人生命活动影响的规律。如《素问•疏五过论》曰:“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将情志过激所伤与五脏具体对应起来,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灵枢•本神》更进一步论述了劣性心理情绪致病及其演化规律,说:“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说明社会活动中的过度悲哀、喜乐、暴怒等情绪会伤及五脏及其所藏魂魄等,影响认知、思维、行为,甚至引发躯体症状。

3.3 四时五脏 神志五脏统归于五脏气化之机 四时五脏、神志五脏,是《内经》关于人与其生存环境和谐统一、取得生存优势的生命机理之理论化表述,其方法是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即今所说系统整体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以五行沟通天人,同时又赋予五脏以五行功能化的概念,以便运用五行纵横相关、生克制化联系,掌握其机理与规律。

阴阳五行是具体演绎精气运动规律的机理模式,因而《内经》五脏的基本概念归于气化模式。按人“以四时之法成”原则,即肝生、心长、肺收、肾藏,脾或主化(五时)或“中央土以灌四旁”(四时),从而演化出《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肺者气之本”、“肝者罢极之本”、“肾者……封藏之本”“脾…者,仓禀之本”的大气化概念,《素问•剌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小气概念,而总归于精气的宣泄、扩张、收敛、闭藏及4种运动间的调节。《内经》便是运用精气的这4种(5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在天地人之间“搭建”了一座理论“桥梁”,使它们的关系状态之“和”与“不和”可以被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加以调节。

五脏主身之气化的理论不仅赋予中医五脏概念具有功能化的特点,而且能使之与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变化的学科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在今天看来处处含有“边缘学科”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它完整、系统地论证了中国古代生态医学理论,在医疗实践的操作性上又非常成熟、有效,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它不断地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出、输入和反馈互动。中医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精气•阴阳•五行关系模式,将自然、社会和人体及其生命活动构成为以五脏为核心,外应四时(五时)、五方、五气、五味(谷肉果菜)、五音、五色,内系五腑(六腑)、十二经脉、五官七窍、藏五神、出五志等一个大生态系统,表述人之生命体是一个处于非平衡状态的自组织系

统,通过涨落,自组织系统可以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实现稳态和有序。

4 中医学生态观的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学生态医学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悠久的历史,无论在气候地理环境、社会医学、生物环境、体质研究、临床治疗、养生防病等方面中医药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4.1 气候地域环境

四季气候变化、地理环境水土等特点,对人病证形成及其病位有一定的联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中央为土,病在脾。”

现代研究表明,疾病发病率与季节相关。邱彩兰等对1981-1993年广西地区消化道疾病的住院病例的调查发现4月-9月高温、高湿度的季节,肠胃炎发病率最高,这与夏病于脾胃之说吻合[3];王玲等分析发现冠心病除冬天高发外,夏天高温、低压时高龄患者病猝发率也会增加,多因心血管粥样硬化而管内压突然增加所导致 [4]。四季中,当春季少阳之气升发不能应时而旺,肝气应升不升,会导致气机郁滞,表现为抑郁;若少阳升发太过,会表现为精神燥狂,如张晓云等分析调查5000例精神病患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春季发病最多[5];刘淑徵等调查儿科住院泌尿系统疾病238例,发现冬季急性肾炎和泌尿系感染发病率高,主要是小儿器官脏腑稚嫩,防御功能薄弱易受病毒或细菌感染而致病[6]。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传统习俗人的体质,文化和水土(地壳表面元素)等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发病规律。如西北方人高大,腠理致密,病多寒燥;东南方人体形较短小,腠理粗疏,病多湿热。东南沿海一带,气候湿热及当地的饮食习惯,多皮肤病、湿热病;而地方性甲状腺肿多分布在远离海洋的内陆和山区,地方性氟病,多在贵州、甘肃、山东等地。又如广东潮汕一带,人们嗜食品,鼻咽癌病多发等。中医诊治往往会根据地域不同而作相应处理,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说:“西北地寒,当用温热之药;东南地温,当用清凉之品……若中州之卑湿,山峡之高燥,皆当随地制宜。”

4.2 精神心理治疗 《内经》对于社会生态失调形成的情志紊乱进而所致病证,运用神志五脏与气化五脏理论,或用针、或用药、或用精神疗法,已形成系统、完善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并强调精神心理疗法,如清•吴尚先《理瀹骈文》谓:“七情治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药者也。”在《内经》,则据五脏五行相克关系,提出“以情胜情”之法,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金元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释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张氏正是治疗因情志过激而致疑难病证的高手,如“一富家妇,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诊之,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方而去。其妇大怒,汗出,是日困眠。如是八九日不寤,自是食进,脉得其平。”(清•俞震《古今医案按•七情》)此是运用情志相胜法治疗的典型案例。

4.3 养生治未病 养生治未病是预防医学的基本任务。中医学正可发挥其生态学医学之优势,通过调节人们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避免邪害;和谐于社会人际之间,避免情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四季寒暑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越来越小,大城市夜生活使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度的工作压力和紧张的精神情绪,使人们长久处于过度心理应激状态;工业化遍及全球,空气、水质、噪声、放射性污染无所不在。如此等等,使人类虽然摆脱了烈性传染病的危害,但很快觉察到环境污染和恶劣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致命威胁。人们呼喊“回归自然”“返于质朴”的口号。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时代,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天地人的和谐,是人类预防疾病的基本选择;在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个体必须善为处之,调适观念与心态,以维持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这也正是联合国卫生组织健康新标准要求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陈利和.以现代医学引领中医“绿色人才”素质培养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3):4-15.

[2] 烟建华.《内经》五脏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3(1):395-399.

[3] 丘彩兰,李耀武.消化道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6,12(6) :28-30.

[4] 王玲.冠心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J].临床荟萃,2007,22(3):178-179.

篇4

关键词:中医食疗;老年人养生;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30-03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更加关注疾病防治与祛病养生。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食疗对于老年人的疾病防治疾病和养生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食疗即饮食疗法的简称,是利用食物的适当搭配调整来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1 食疗的历史发展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食疗的真正发展是在周代。《周礼》中把医生分类,其中就有“食医”,居诸医之首,掌管周天子的饮食,“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视齐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棕,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膈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周礼》的记载,说明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专职饮食调养的人员,其地位和“医师”(掌医之政令),“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是一样的,《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食医”的记载,说明我国古时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秦汉以降,医学著作浩如烟海,《黄帝内经》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食治篇”,这是现存关于食疗最早的专篇著述。孟冼所著《补养方》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成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编著的《食性本草》,则是专门的食疗论著,食疗从此成为一专门学问。可惜此两本书已亡佚。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食疗也多有完善和发展。北宋《太平圣惠方》中的“食治论”,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卢和等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朱槽的《救荒本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许多食疗方至今仍然被应用。

2 食疗的基本原则

食疗之所以得名,乃是为了与药物疗法区别。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食物的治病原则,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食疗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在食疗的运用中也遵循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疗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食疗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基础原则。

3 食疗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人进人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丧失。此时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对外邪入侵的抵抗力降低,遇到外邪入侵,容易发生疾病。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正常的生活保健之外,还需要注意饮食的健康。因为老年人的疾病和健康都和饮食密切相关。简单说,怎么吃,吃什么,都有讲究。因此食疗对于老年人越发重要。而老年人饮食的情况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的决定食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老年人食疗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具体到各种饮食,就是体现膳食平衡,营养均衡的观念,人的饮食结构是一个整体,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老年人尤其不可偏食,过量摄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而不注意饮食搭配。《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指出了老年人饮食应该多样化的问题。事实证明,人类的饮食结果和营养摄人是一个整体,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各种营养的搭配,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3.2 辨证饮食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老年人的体质临床辨证,加以相应的治疗,饮食和中医辨证治疗一样,也需要进行辨证,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于身体有害无益。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故所进饮食也要与寒热虚实相适应。老年人尤甚。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临证当辨证论之。

3.3 五味调和 药有四气五味,是为酸、苦、甘、辛、咸。“药

食同源”,故食物也应该与药物一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讲究“五味调和”,饮食“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因此老年人食疗也应该调和五味,五味调和。便可“壮筋骨,益气血,健身却病,延年益寿”,五味失和,则变生疾病。五味分人五经,酸味入肝经,苦味人心经,甘味人脾经,辛味人肺经,咸味入肾经。《内经》有云:“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肉痛而发落,”五味调和,搭配饮食,不可因偏嗜而废。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饮食结构的逐渐西方化和简易化,西方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在影响中国人。老年人大量摄人肥甘厚味,放弃了国人传统的以纤维和维生素为主的健康饮食,使得身体内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过量堆积,势必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症。也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所以,老年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饮食方面必须五味调和,均衡搭配。健康饮食有助于老年人调节身体的饮食搭配,做到营养均衡,《内经》所谓:“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是此意。

3.4 饮食有节 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脾胃乃先天之本,受后天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濡养全身,饮食不节,脾胃最先受伤,脾胃伤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不得化生,五脏虚弱,正气衰微,发生疾病。所以饮食要有节制。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吃的过多,营养过剩,堆积体内,脾胃不及运化,阻塞经络气血,引发眩晕,胸痹诸病。过度节食,营养不足,脾胃不得吸收足量的水谷精微,气血微弱,无法濡养全身,正气不足,卫气不得固护于外,营气不得内守于内,易于感受外邪,发生疾病。《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老年人需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才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反对暴饮暴食。

3.5 三因制宜

3.5.1 因地制宜 中医食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一样,强调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黄帝内经》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盐……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中心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老年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当结合实际情况,不可拘泥。饮食疗法也应遵循一样的原则。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并不一样。当然我们不可能真的拘泥于内经的经文意义,但是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各地的水土不同,人民体质也有差异,治病需参详,食疗也是一样,同一个人来到不同的地区,摄人不同的饮食往往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饮食习惯的差异体现出来,就是俗话说的“水土不服”。如南人嗜辣椒,因南方地卑土湿,瘴气之所,食辣椒以克瘴气,故湖广四川一带饮食偏辣,北方天寒地冻,游牧民族所居,游猎牲畜,烧烤肉食,饮牛奶,烟火味重。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类久居其地,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因地制宜不仅适用与一般人,老年人更加应该注重饮食的地域性差异,以避免发生疾病。

3.5.2 因时制宜 时令饮食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不同,老年人的时令饮食也不尽相同。《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奉长者少。”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春季阳气发越,清阳上升,应适当多吃些葱、姜、蒜、韭菜等具有祛散阴寒助阳气升发的食物,少吃性寒食品,以防有碍阳气发越。“夏三月,此谓蕃秀。……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所以夏季不可过于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夏夜乘凉,不可贪食冷饮,以免寒湿留滞,发生疾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饮食,注重养肺阴,润肺燥,避免辛散、刺激、香燥物,同时也要避免寒凉伤阳的食物;进食一些当令的蔬菜瓜果等食物。“冬三月,此为闭藏,……春为痿厥,春生者少。”调理饮食,不可多吃烧烤炙博肉面馄饨之类的食物。平时食味方面,适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造成心脏生病,所以适宜养心,因时制宜是老年人时令养生的重要原则。

3.5.3 因人制宜 老年人的体质随年龄、性别、地域、饮食习惯有所差异,需要的营养结构也有所不同,所以饮食的调制也应因人而异。老人的体质差异决定了饮食的差异。瘦人火多,胃火亢盛,不可多食辛辣,以免助火伤津;可多食瓜果蔬菜等食物;肥人痰多,痰湿为主,内阻经络可发为中风,故不可多食膏粱厚味,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阴虚者饮食当补阴,不可贪恋热食;阳虚者食当温阳,不能多食冷饮;气血俱虚者当补益气血,血瘀者食当活血化瘀,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气郁之体质者,舒畅情绪,平素应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避免肝气抑郁。人的体质差异是先天的,而自然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法自然,人也应该法道,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4 食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饮食疗法作为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调理方法,是不依附于药物治疗而独立存在但又对药物治疗起辅助作用的一种方法。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虽未生疾病,但是年老体弱,自身正气不足,对外邪和内伤的抵抗力较差,此时尚不需药物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理身体,休养精神,扶助正气,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有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称为食养,食养就是将食物应用于健康人群达到养生目的。一旦老人发生疾病,视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法。孙思邈对此也有言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对于一些轻浅病症,慢性病和疾病的初期以及恢复期都可以直接使用饮食疗法。如果病情较重,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适当服用食物,以辅助药力,并可直达药力不到之所,除残去秽,以收全功,所以在老年人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为主,饮食疗法则应该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以收全效。

篇5

1内容多,学时少

中医学概论教学内容多,医学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零碎、抽象,如望诊、问诊、切诊的相关内容。中医本科生300多学时的内容要在非医学专业80学时讲授完毕,并且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在一年级、二年级接触这门课程,没有经过西医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组织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成为一个难题。

2学习认识不足,方法欠缺

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及问卷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甚至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时产生疑问,如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计算机编程就可以,体育健康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自己的体育专项就行,学习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对其专业并不重要,对今后的就业也无帮助,因此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虽然对中医学概论感兴趣,但认为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从何学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掌握中医的思想精华,并在本专业中得以应用。

3实践性强,操作难度大

中医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临床实践性很强。但由于中医学概论学时非常有限,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有所不同,没有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与临床病人相脱节,因此缺乏客观性、具体性和操作性。如脉诊中脉象的学习,问诊的内容及技巧,用药的规律及疗效。

二、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

1结合文化背景,诠释中医理论

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讲授时,要时时结合古代文化知识,如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病因学说中“风邪”与自然界中“风”的联系;兵法在治法中的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尽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多元文化背景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医学中阴阳、气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中医临床疗效的特色优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换位思考,认真分析部分学生因内容多、学时少、医学知识面广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将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化,尽可能“博览”,而不宜“精深”,以适应非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层次深浅恰当,如详讲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内容,而略讲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容;并将相关重复的内容合并,如病机学中“气血失常”与辨证中“气血津液辨证”,病因与发病中“邪正与发病”与病机学中“邪正盛衰”、辨证中“八纲辨证-虚实辨证”。这样不仅节约学时,还可使内容有机整合。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如体育健康专业由于大强度的训练容易引起损伤及疲劳,因此对祛风湿、活血化瘀、补益方药等重点讲授;医学英语专业由于需要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英语翻译,因此对中医药文化背景、医理的疏通、名医名药介绍及现代研究进展有所侧重。计算机专业由于长期接触电脑,颈椎病及视力下降较普遍,因此对经络学说、按摩手法及养肝明目中药进行重点介绍。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并购置了成套的VCD光盘,在课堂上运用了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学生的理解力。整个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临床常见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学以致用,并向学生灌输中医对老龄化社会“治未病”、养生保健、药膳、凉茶等所作的贡献。在讲授中医望诊、问诊、脉诊教学过程中,通过经过优化的情景演练,激发学习热情。通过临床模拟、病例分析学习辨证论治。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医学英语专业还留出1~2学时让学生自行制作PPT,并上台试讲;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计算机专业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网页制作小竞赛,并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校中医药文化节,撰写中医药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构想等相关论文。

4以导为教,发挥学习的自觉性

虽然中医学概论课时缩减,但内容仍然博大精深,运用“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而且忽略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给学生上课的第一节课时就给出具体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医学,要求每周做两次读书笔记,并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在讲授“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时引导学生学习《内经讲义》;讲授“气血”功能时引导学生理解当归补血汤、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方义;讲授“脏腑辨证”时不仅引导学生翻阅临床医案、医话,而且将医案提前拷贝给他们,以便节约课堂时间,加强辨证思维能力;讲授中药学时带领他们到我校药王山辨识中药性状、功能。始终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去“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给他们“灌输”知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中医学宏观、思辩的内容向直观、形象化方向转变。

5加强沟通,服务就业

针对部分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中医学概论的学习与本专业的相关性不大,通过与学院领导、辅导员沟通,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就业思想指导。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为:“从事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应用,医院计算机网络设计和维护,医学数据库开发以及生物医学计算机应用领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从事医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贯彻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服务于所学专业,丰富和优化知识结构,紧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打破传统医学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注重医学与非医学间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学专业,在讲授五志相胜、七情致病的教学过程,寻求心理学与中医学的学科交叉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讲授疫疠致病时,对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经济价值加以论述;体育健康专业,强调武术等体育技能与中医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响;对药学、制药工程专业,将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颗粒”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联系及中医药制剂的前景等加以发挥,适时介绍本专业的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将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

篇6

简介了现代生态医学及其三层次即宏观、微观、分子生态医学,并就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与现代医学微生态理论进行了比较。对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平衡理论,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物系统的功能,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进行了论述,指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不是伪科学。

【关键词】 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 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 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 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 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 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 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 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 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 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 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 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 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 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 der 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 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 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 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态学,第1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篇7

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国际化、低碳化的深化发展以及各国消费者保健意识的加强,国际市场中不断涌现出纯天然制品、绿色食品、生态产品等贸易商品,这使得国际植物药市场和健康营养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其贸易量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约有40亿人曾经或正通过中医药治疗的方式预防和治疗疾病,约占世界总人数的八成以上,中医药在世界中享有极高的影响力。据此推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中必将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这将预示着中医药这块尚待划分的市场蛋糕即将进入各国参与世界竞争的视野。我国中医药贸易近几年也持续较快增长,尤其2010年以来,国际医药市场需求稳定,我国2010年中医药进出口总额高达60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57%。其中,出口397.33亿美元,增长24.87%;进口204.64亿美元,增长23.98%,中国中医药贸易已经呈现出巨大的潜在竞争能力。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出口主要面向华裔居多的亚洲市场、日本和韩国市场、欧美市场、非洲和阿拉伯市场,其中,亚洲市场约占我国中药出口总值的2/3,产品销售以东南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为主,中医药销售总量在全球草药市场中高居1/3的占比。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在我国与东盟各国间涉及中药类商品的关税大幅降低,推动了中药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中国对东盟中药进出口额同比增加了28.05%,为4.22亿美元,高于我国中药进出口年平均增幅6个百分点。基于有着相似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日本和韩国既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我国中医药对其出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通过“兼蓄并用,自成体系”的出口策略,我国对两国中医药出口总量约占全球中医药市场21%的比重。另外,西方市场主要包括西欧和北美各国及澳大利亚的草药市场,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医药的人口比率以德国为最高,超过58%德国人使用过中医药。其次,法国是欧共体第二大草药市场,而且早在1952年法国医学科学院就已经对针灸疗法作了充分的肯定,承认它医疗行为的地位,而且,在1999年法国已经将中草药列入国家医疗保险,当前,在法国国内,均有来自印度、中国、非洲、德国和法国本国的草药被销售。虽然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卫生条件较差、人们卫生意识还有待提高,但由于这些国家医疗事业发展起点低、来自发达国家同类竞争品少,是正在崛起的中草药国际市场。我国自1960年以来,常年持续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输出援助医疗队,包括:索马里、坦桑尼亚、赞比亚、莫桑比克、扎伊尔等国,通过这些医疗队的宣传及援助,当地不少人已经对中医和中医药、针灸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我国中医药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取得未来中医药贸易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主要由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四大类别构成,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看,其中前两大类在我国中医药出口产品中占较大的比重,而中成药和保健品出口的量比较少。依据我国商务局2010年数据显示,提取物出口额为8.15亿美元,占中药商品出口总额的41.92%,依然是中药商品出口的主力;提取物进口额为1.3亿美元,占中药商品进口总额的18.95%。中药材饮片出口额为7.76亿美元,占中药类产品出口总额的39.89%。中成药出口额为1.93亿美元,进口额为2.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

根据上述数据及其图示可以看出,中药材及饮片、提取物两项产品在我国中药出口中占高达90%的比例,但生产这两项产品所需的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的附加值也不高。相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在我国中药出口中的比重仅占约10%,这样一种产品的结构导致我国出口的中医药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及提取物,而附加值较高的保健品和中成药则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是比前两项差很多。

二、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困境分析

(一)我国的中医药出口产品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中药出口的基本情况是:以传统市场为主;植物提取物的增长明显;初级和原料产品出口占主体;中成药的出口增长缓慢;价格呈上升趋势。这样一种产品的单线出口结构导致我国出口的中医药产品大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及提取物,而附加值较高的保健品和中成药出口偏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更是比前两项差很多。当前,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在加剧,而我国许多中药产品出口厂家存在严重的同类产品出口竞争的情况,甚至有些出口厂家迫于生产能力低下的限制,连中药的加工业务都由其他厂商做。企业由于缺乏“独有”的高附加值产品,导致出现出口企业利润偏低、产品竞争力差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况不改变,中国中医药出口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另外,知识产权的维护问题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凸显尖锐,在国内,相当一部分的珍贵中药材被来自日本、韩国的客商低价收购买走,然后通过研发和加工,大量产出高附加值的“洋中药”,以走捷径的方式迅速抢占国际市场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例如,在世界享誉盛名的日本今村制药企业所用的川贝母、长白山人参等都是我国最好的药材。日本近年世界中药销售总量每年不低于300亿美元,而日本的汉方药就占了七成以上的比重,韩国的韩药出口占一成左右,而我国的中药出口仅占5%的低比例,而且其中70%的中药出口主要是以价格低廉的中药材为主。更令人堪忧的是,我国价格低廉的药材出口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我国的生态和环境作为代价的。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中成药出口的最大障碍

由于中医重宏观,治疗上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重微观、侧重于单纯病种和局部定位治疗,中西医理论的差异是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之一。西方国家评审药物的法规是针对合成药制成的,仅适用于单一成分的药物。而中成药以复方药为主,药物多达十几味,很难解释是哪一种成分起了作用,缺乏标准化。我国有关中医中药的理论博大精深,但从另一个角度上去理解也可以看出这些理论大多数都极为笼统和抽象,其中很多药物的功效是无法用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解释清楚的。例如,美国对药物明确规定其化学成分必须明确,即使是复方制剂也要求厂商明确其每种化学成分的药效、作用,甚至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药效及毒性的影响,这样的条件下,国内的中成药很难通过美国FDA的认证。另外,中药包括中成药、汤药、饮片和药材,在使用上讲究讲究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依据中药学中“君臣佐使”、“相生相克”、“辨证沦治”的理论,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否者容易产生过量用药、药物错误服用导致休克、中毒等严重后果,在缺乏对中药的基本知识和了解的国家和地区,中药的出口就难以得到推广和使用了。

(三)中药知识产权流失

纵观现今的世界中药市场,日韩占全球中药市场90%营业额,而中国仅占2%。在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中,日本占到百分之八十,韩国占到百分之十,而中国仅占百分之二。更令人担心的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若干新规则,极有可能在不久后还会出现吃自己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却要向外国人支付专利使用费的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中药”出现的在国际市场,纷纷在各国抢占申请专利,单看在我国境内获批的中药专利就高达1万多项,占中国同类专利的八成以上。尤其近两年来,日本的一些中药厂商正式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把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皇汉医学”、“汉方医学”改称为“东洋医学”,设法通过改头换面的方法把东道国的医药文化粉饰成为了自己的文化,在暴露出他们的经济野心的同时也显现出我国中医药出口的危机。以日本生产的“救心丸”为例,此产品本就是在我国传统中药六神丸”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出来的;另外,韩国的“牛黄清心液”本也源自我国的“牛黄清心丸”,而且其年产值近1亿美元,已经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超我国的“牛黄清心丸”。日韩两国生产中药的原材料和辅料绝大部分均由我国提供,但我国高附加值的中药成品市场占有率却远低于日韩,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中药正面临着沦陷为“日药”、“韩药”的危机。而且,对于正处于朝阳产业阶段的保健品生产来说,国外许多生产厂商从我国进口原材料,经过加工后成品的价格却是我国原材料出口的价格好几十倍,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不改变,对中国中医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景难以持乐观态度。

(四)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中医药出口

近几年来贸易壁垒的问题广受关注,在中医药出口方面就更加的突出了。中医药想要堂堂正正进入其市场的难度非常大。自2011年4月,欧盟的《传统药品法案》中已经规定对中药在欧盟区内部的销售实施严格的管理,对所有进口到欧盟申请正式注册的中药必须有相关的应用证明,证明此中药已经在欧盟成员国应用年限不低于15年以及在其他第三方国的应用年限不低于30年。基于各种现实原因,我国出口的种药品很难提供这一手续证明。另外,在欧盟的《传统药品法案》中还规定:仅包含植物和限定的几种矿物成分的中药才能获批注册使用,事实上,目前我国出口的中药不仅包括植物和矿物成分,有些还包括动物等其它多种成分,因此,我国中药出口企业难以上交符合欧盟所规定的药品检验报告。再者,国外高额的中医药注册费用也使得我国出口企业望而生畏,目前在欧盟注册一个药品的费用在10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国的医药企业很难为药品支付如此高额的注册费用。所以我国的中医药一直以来被绝大部分欧美国家排斥于正规医学之外,难以被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只能以替代医疗方式存在,由于中药长期以来难以迎合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各项药物甚至是非药物的标准,从而造成我国中药难以登陆他国市场的窘况。

三、我国中医药出口的建议及对策

(一)政府发挥“灯塔效应” 促进中医药产品出口

政府主动发挥引导性职能,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有:

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国家标准,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提高中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一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

二要尽快建立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帮助加快中药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促进各国官方对中药产品的认可,使中药尽早进入国际医药产品产流市场。

三要扶助科技先导型中药企业成长,促进现代先进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结合。未来国际中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会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要使得我国中医药产品出口向科技型方向发展,必须改变当前我国中医药生产与科研脱节的现状,鼓励生产出口型企业建立良好的技术转化体制,注重提高科研投入效率、培育优良的技术创新力,促进逐步形成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具有良好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集团。

四要推动中医药走集群化生产的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当前我国国内中医药生产行业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多数出口国际市场的中医药产品由一些小规模、生产集中度较低的企业提供,从国际市场竞争的参与和抗风险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是极为被动的。而国际中医药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中医药作为向国际市场进军的一支骑兵,抓紧机遇、加快发展是不二的选择。对于具备一定出口规模的中医药企业,可以尝试走联合、兼并的道路,实现中医药产业集中度的迅速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总体信贷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五要重视培养和储备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资源。人才是实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行动的关键,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中医药领域的人才流失,以鼓励中医药的技术创新。

(二)建立中药现代评价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中药”的出口品牌

对中药产业链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是中药现代化最迫切的一项工作之一,中药的质量控制应该从源头上抓起,完善从药品种植(GAP)、中药材提取、饮片炮制的质量标准,到非临床及临床质量规范(GLP,GCP)、生产过程规范(GEP,GMP)以至销售规范(GSP)的标准化链条,同时要开展对国际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替代性作物。目前我国商务部已经颁布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而且世界上部分国家和行业团体已经认同此行业标准,尤其像英国草药供应商协会、新加坡等国对此标准就已经作了充分的肯定。依据相关的行业标准严格把生产和出口关,积极申请“绿色达标”认证标志,树立“绿色中药”的出口名牌,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我国中医药出口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三)加强我国中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维护,鼓励境外专利的申请

我国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宝藏,同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已经成为了中国目前最蕴含中华文化特色、最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加强对中医药知识产业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及时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世界各国中医药专利体系的法律状态和技术状态的变化分析报告,帮助企业掌握国外中医药专利的第一手资料,鼓励中医药企业走国际化道路的同时积极在境外申请专利,维护我国中医药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另外,我国中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组建一支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立专门知识产权机构,对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宜进行专门管理,提高相关事宜应对的效率。

(四)弘扬中医文化,通过中医中药捆绑出口方式,走“以医带药”道路

区别于西医以药为依赖对象的特点,中医更讲究医药不分家的原则,因此,中医不仅在医学理论体系方面体现明显的整体性,而且在临床诊治和保健方面同样体现防治一体的特点。我国中药欲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在加强中医的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上,必须通过“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长足的发展。首先,可尝试性在一些文化交流基础较好的国家兴办示范性中医院和诊所或中医诊疗咨询中心,以期加强中医药疗效的宣传推广,改变当前中医药劳务出口较为分散的局面;其次,大力兴办境外中医药学校,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为重点,推行正规的中医教学,培养国外的“亲中医药派”,改善国外严重缺乏专业且有经验的中医药人才的状况,为中医药在海外实现本土化打下基础;最后,鼓励中药企业走“以医带药”道路,借鉴三九、同仁堂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的海外营销经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名医”、“名药”相结合的经营模式。

(五)开拓新型中医服务贸易方式带动中医药出口

中医药不应该是只是一种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服务。中医服务乃是中药市场拓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对两者的同时推进,中医药才能在世界医学领域中真正发出璀璨的光芒。中医服务的滞后状态,必定制约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贸易壁垒协定》(TBT)是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的跨境传播的原则性规定,但其中不包括医疗技术,世界贸易组织的任何规定都没有对医疗技术的流动做出限制,从服务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产品是十分丰富的。我国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基于丰富的中医学理论,经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已经发展形成了疾病预防、医疗养生保健等服务人类健康的种类繁多的系列产品,象针灸、中药旅游、中医美容以及药膳更是多种多样等待着我们的深入挖掘,这些中医药服务方式的开拓将会为我国的中医药在世界上带来光辉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8

文武双全话“尚扬”

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范召林

养元公司在近4年的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惑,作为决策层,始终坚持“‘专业的事由专家来解决’的理念,审慎地选择优秀的顾问”是养元领导层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尚扬作为养元的长期营销战略顾问,为养元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首五年的合作,尚扬之于养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文武双全,助力养元!”

文:开创健脑饮料品类,给品牌一个独有的重要价值

“做不了唯一,就做第一。”植物蛋白饮料多年来被消费者认知为风味饮料,一直面临做不大的尴尬局面。2009年,尚扬帮助养元六个核桃实施战略分化,打开了益智健脑全新品类这扇阿里巴巴大门,在植物蛋白这个大品类里独创健脑品类区隔所有的竞争对手,为六个核桃品牌找到了自己独有的重要价值。“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其根本价值是为品牌直接在消费场景中找到典型化人群,将核桃乳消费由弱势需求促成刚性需求。这个品类价值是六个核桃业绩跨越式增长的核心密码!

武:提出“高考季”营销战略,创造了一个旺季市场

2012年,尚扬帮助养元从六个核桃产品特性出发,精准锚定源点目标消费群,确立并实施“高考季”营销战略,将“高考季”打造成为新的销售节点。这是养元六个核桃的独角戏,在这个节点,其他竞品基本上都是充当了看客。这一“特定时期”的市场贡献为全年销售增幅贡献巨大,而且改变了六个核桃做为非解渴类饮料夏天淡季不旺销的局面,从而为养元六个核桃开创了春节、中秋等传统销售旺季之外的又一个旺季市场。

综上所述,两次重要的推动达到了战略指导战术、战术支持战略的全面融合对接。使企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同注入了两次核动力。尚扬为六个核桃量身制作的两重核动力,是构建养元六个核桃营销竞争战略的重要基因,目前,市场反馈出的惊人效果仅仅是开始,随着企业资源的继续整合优化,其后续威力不可估量,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从2008年到2013年,养元携手尚扬一起走过了高速发展的关键5年,这本专刊是双方对五年合作的阶段性的总结与回顾。我除了对王超老师、范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更希望在未来的岁月我们共同进步。愿尚扬“文武双全,更上层楼”!

2013年7月26日 前言:

2009年,尚扬(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与养元达成营销战略合作,此前,六个核桃销量3个亿。在导入尚扬为六个核桃制定的营销竞争战略后,2010年,六个核桃销量15个亿,2011年,销量近30个亿,2012年,销量已近60个亿。六个核桃连续4年销量翻番的增长态势,使之成为中国饮料史上,继红罐凉茶后的另一个蓝罐饮料的传奇。其远超植物蛋白饮料传统品牌露露和椰树的销量与发展速度,不仅改写了植物蛋白饮料的市场格局,形成了“南椰树,北露露,一统南北六个核桃”的新局面,更推动了植物蛋白饮料这一“老而小”的品类朝主流饮料品类发展,成为具有超百亿市场的大品类。

在快消行业新品存活率只有5%的中国市场,为什么养元六个核桃在“北有露露、南有椰树”的植物蛋白饮料市场的夹缝中,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后来居上,成为了推动整个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发展的领军品牌?是什么令其保持着连续4年销量翻番的高速发展态势,打破植物蛋白饮料区域饮品的局限,在全国化进程中卖得这么好?作为深入六个核桃营销战略咨询服务及六个核桃长期的战略咨询顾问,尚扬将六个核桃的营销战略历程进行了梳理,首度解码六个核桃成功的关键所在,并就六个核桃的案例,提出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需求洞察论及卡位论等营销战略观点,以飨关注六个核桃案例的企业家及营销战略研究者。

尚扬希望六个核桃营销竞争战略案例,对中国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具有现实的标本意义对其如何度过生存期、如何建立及保持竞争优势有所启益。

尚扬(中国)营销战略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

第一部分 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

一、蝉之歌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对蝉的描述中写到: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 “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里引用法布尔对蝉的一生的精彩描述,是因为商业社会中企业的发展规律,和自然界物种的生命规律一致,都必须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生存到辉煌的过程。中国所有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都有着如蝉一般“在黑暗中掘土”到“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的历程。不同在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不同,企业家的格局及魄力各异,导致各企业“在黑暗中掘土”的时间或长于四年或短于四年,市场竞争的残酷,甚至使有些企业可能还看不到冲破黑暗的时刻。因此,关乎企业发展的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营销竞争战略阶段论的定义

企业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是指因循内外部环境及自身资源状况的不断变化,企业采取与环境和资源匹配的最佳战略及行动组合。一般来说,根据年度销售总量、利润额、市场份额及行业销量占比等指标进行阶段定位,企业的营销竞争战略可分为生存期战略、发展期战略、领先期战略。各阶段战略目标不一样,所采取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尚扬认为,企业营销竞争的过程是“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的四轮驱动过程,营销竞争战略的制定是对四轮驱动的全局性及方向性考量,由此,企业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涵盖了两个核心内容:一是营销竞争处于何种阶段由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资源决定,二是整个过程充满着变化,并形成阶段间的相序性。因此,营销竞争战略阶段论的本质是企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以保证四轮驱动的协调性。

企业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其实是常识,但常识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视。人们看到的是蝉在阳光下歌唱,探究它为什么唱得这么大声响亮,却看不到蝉用了四年时间在黑暗中掘土才有今天的欢歌。今天,人们看到的是六个核桃销量年年迅猛地往上涨,对六个核桃成功的今天进行着种种解读,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尚扬认为,任何不站在企业发展史的角度,带着营销竞争阶段论的全局性思考去研究一个企业成功的营销战略轨迹,都将是片面的、局部的。如此得出来的结论容易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1.“怕上火”定位前的王老吉摸索阶段

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初创造单罐销量奇迹的红罐凉茶王老吉被定位理论解读后,使人认为定位即战略的全部和唯一,王老吉的成功就是靠预防上火的定位。因此,误解为只要有了定位,企业的营销就不是问题了,就等着销量上涨了。毋庸置疑,定位是王老吉重要的营销战略组成,但绝非全部和唯一。如果没有从饮料经销商转为生产商的掌门人陈鸿道先生依靠冰红茶等多个产品对渠道网络的多年耕耘,没有温州餐饮三红消费氛围的推动等先决条件,单靠一个“怕上火”的宣导和传播,王老吉的定位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并发挥作用的。也即是说,从1995年成立到2003年引入凉茶定位,这几年时间,加多宝企业的营销同样重要,同样值得研究,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民营企业重要的生存期,可以说,没有这9年加多宝的渠道资源积累、团队打造、饮料运营的经验积累,就不可能有后面定位的精准落地,因此,定位之前企业犹如在黑暗中掘地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能被一个定位的光环所掩盖掉。

2.养元六个核桃的初创期

同样,养元六个核桃在2009年与尚扬进行战略合作前,也经历了从0到3个亿的企业生存期。2002年范召林总经理正式操盘养元市场营销,养元才真正开始饮料的系统化运营。用范召林总经理的话来说,此时的养元除了有个核桃乳的产品配方外,是个“无资金、无团队、无市场”的小微企业,几乎是一穷二白,2008年养元总销售额3个亿,度过企业艰难的生存期,养元用了7年时间。在这7年求生存的时间里,养元的营销策略可以概括为“跟名牌、多产品、建渠道”。养元六个核桃作为植物蛋白饮料,一开始就跟随着露露,借着露露在北方餐饮市场和礼品市场的风行,进入市场。六个核桃的苗条罐,包装的蓝色调以及同样的包装箱式样都体现了“跟”的策略。当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餐时消费者要喝露露,服务员递上来六个核桃,顾客一看也是蓝色易拉罐的,再经服务员一介绍,就喝喝呗,一喝,口感还可以,顾客不再拒绝。当初,六个核桃就是通过这样的“跟”,缩短与潜在顾客的距离,在露露的市场夹缝中寻找机会。同时,养元除了核桃乳产品外,还有核桃八宝粥、核桃杏仁露、苹果醋等产品,形成多产品组合,降低了新生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任何营销理论工具都具有阶段性特征

尚扬认为,处于生存期的民营企业, “活下来”是第一目标,这一时期可看做是企业的草莽时代,以如何养活团队、养活渠道为第一要务。因此,在企业资源极度有限,产品非必需品的前提下,跟随市场热销产品进行多产品组合是生存期企业的合理化策略。其目的是实现快入市、快周转,让企业各个环节转动起来,养住团队和渠道。同时,从中发现可成为战略产品的黑马及市场机会。在7年的生存期,养元从0到3个亿,从资源到团队,企业有了一定抗风险能力,并在诸多产品中锁定市场表现最好、销量贡献最大的核桃乳为战略性产品,为进入快速发展期奠定了基础。同样,生存期的加多宝在绿茶、红茶、八宝粥和凉茶等众多产品中,将在温州餐饮市场表现最好的凉茶作为了战略性产品。

美国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蕴藏在战术中,由战术发展而来。 “至关重要的战略元素并非该公司的创立者们预先想好,而是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摸索而来的”。(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因此,在消费氛围、市场条件、企业资源能力等不具足的情况下,养元不可能一开始就将六个核桃设定为其战略产品,进行资源聚焦,开创出健脑的类功能饮料,加多宝也不可能一开始只售卖王老吉一种产品,通过定位将其作为战略产品。这些战略机会,都是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发现和发展而来的。波特战略源于战术的思想正是尚扬所倡导的营销战略阶段论的原点。

强调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在当下“定位”、“聚焦”等营销理论风行的情况下,是必要的。在尚扬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陷入了对定位及聚焦理论的盲从。认为企业有了定位,就可赢市场,而不去看自身是否到了定位的阶段,有无能力将定位进行传播及落地,或者死守聚焦理论,对聚焦理论进行狭隘理解,而放弃了做大市场、做强市场的机会。就六个核桃而言,在生存期所面临的新企业、新品牌、新产品、新团队、新渠道的“五新”情况下,“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价值是无法建立起来的,此时,进行定位或者聚焦毫无意义。在企业极度缺少资源的前提下,首先,没有足够的传播费用进行价值传播,对潜在消费群进行宣导;其次,市场对全新产品、全新品牌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如果企业只聚焦卖一个核桃乳,短时间难以广泛动销,企业如何养团队和渠道?因此,生存期的企业战略重点在于解决如何尽快活下来的问题,这个阶段,“定位”、“聚焦”等并非首要问题。所以,尚扬非常尊重六个核桃的这段历史,正是养元这7年时间做到的3个亿,为六个核桃后来成功开创出健脑类功能饮料的大市场打下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团队基础及渠道基础。

尚扬认为,任何方法和理论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否则就是一无用处的教条主义。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即关注企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完备性和相序性。对于定位和聚焦理论的运用,一定要因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竞争态势、品类属性而定。定位不是万能药,更不是被自我吹嘘成的“人类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企业资源、渠道、体量等充分条件不具足的情况下,光有一个定位是释放不出能量的,同时,定位再好,不能产生作用,也解决不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样,加多宝单品打天下的聚焦模式也不是所有企业、所有行业成功的唯一路径。企业切不可忽略自身阶段性的资源能力及行业竞争特性,将定位理论和聚焦理论进行机械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及运用。

这里有几个案例值得警醒。

1.警惕定位空心化陷阱

一是定位空心化。波特认为,“一个独特的价值取向(即定位),如果没有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最佳实践来落实,就不会转化为有意义的战略。”战略的精髓存在于落实战略的具体实践之中。定位是战略,但如果定位无法在企业的运营活动中落地,陷入空心化境地,定位就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战略。

某福建烘焙企业的品牌被定位为“派的专家”,此品牌在竞争中处于三线阵营,派的高端价值和专业价值已被好丽友占据,而其市场规模远不及达利,因此仅靠一个“专家”的概念性定位在竞争相对成熟、强势品牌林立的烘焙市场胜出,几无可能。原因在于,在价格、渠道、沟通、生产等实践中无法将“专家”的概念落地。因此,此定位看起来很美,却无法指导企业产生最佳实践,也驱动不了市场,成为企业的战略。从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看,该企业此时需要的不是“专家”定位,而是如何利用产品力和渠道,增大自身的销售规模,做大企业的体量。因此,不从营销竞争的阶段性进行战略设定,很容易产生这种定位无法落地及发挥作用的空心化现象。换句话说,如果将定位看作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当企业具备一定资源、渠道、团队、体量等充分条件时,推动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才会成立,并产生作用。

2.警惕聚焦的机械化理解及教条化运用

二是对聚焦的机械化理解及教条化运用。聚焦理论建立在心智认知的简单化特点及集中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尚扬认同其战略的指导意义。但在加多宝单罐产品卖全国的光环下,一些企业不看自身的营销阶段、行业竞争环境及品类特点,一味地追求聚焦,陷入了对聚焦的机械化理解和教条化运用。

某生产即食型金针菇食品的企业通过几年的市场运作,在东北地区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年销量近3个亿,但面临东北地区遭遇了销售瓶颈,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此时,企业只有一种单一产品:袋装的香辣金针菇,主要在流通渠道进行售卖。这个阶段企业应该开发多口味的瓶装即食金针菇进入佐餐领域,在袋装品项上,增加流行的畅销口味,通过大单品加卫星产品的产品组合策略增加渠道盈利面,稳固渠道,开发市场,做大规模,并进一步夯实即食金针菇开创者的定位。但企业认为要像王老吉一样单罐打天下,聚焦在一个袋装香辣口味上。现在,该企业的营销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并且,据悉销量在不断下滑。

为什么该企业不能采用聚焦单一品项的战略呢?首先,这是由品类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金针菇本身没有味道,作为食材,可调和出各种味道来,成为休闲佐餐食品。而王老吉作为凉茶,其味道本身就由配方决定了。也即是说金针菇可以有很多味道,但凉茶就是凉茶自身的味道。同时,品类属性不一样,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一个是吃味道,一个是喝功能。大中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各味,而功能指向是唯一的,这就是金针菇为什么不能聚焦单一口味的原因之一。当然,香辣味道作为广谱的大味道,可成为大单品。但只聚焦一味就违背了休闲佐餐食品的味道本质。

其次,自身发展阶段及行业特点决定该企业采用聚焦单一品项不妥。该企业是即食金针菇的开创者,3个亿的体量,算初步活了下来,在竞争对手还没跟上时,应通过产品组合快速实行市场圈地,做大规模。从行业特点看,休闲佐餐食品的消费频次远不及饮料及方便面,品类小,更应通过产品群求规模。同时,快消品中的低门槛行业以渠道力、终端掌控力为重要的竞争要素。该企业在休闲佐餐领域属后来者,渠道力、终端掌控力在竞争中是短板。拥有渠道、终端及品牌的有友等休闲食品企业很容易实现反超。在有友的散货区,已有了多种口味的小包装即食金针菇。在品牌、品质、味道、便利性方面,有足够的信任状驱动消费者进行终端购买选择。这对该企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对快消品而言,有了规模,才有品牌。该企业只有打破单一口味的聚焦,多品项组合挖渠建道,扩大消费者广度,快速做到一定规模,其即食金针菇开创者的定位及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建立。该企业罔顾行业本质及竞争的阶段性,依葫芦画瓢,盲目聚焦单一品项,不得不说,这是严重的教条主义。

另一盲目聚焦的案例是某奶茶企业。在其杯装奶茶风头正健,在建立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营销竞争发展阶段,应考虑推出瓶装PET奶茶,以弥补杯装奶茶的季节性限制,同时,在竞争对手开始推出袋装奶茶时,快速推出袋装奶茶进行狙击。但该企业机械理解聚焦,认为多品项发展,有翘翘板效应,对其杯装奶茶有负面影响。至今,该企业只有杯装奶茶一个包装形态,而其竞争对手靠袋装奶茶及杯装奶茶的组合抢夺了不少市场份额。同时,在瓶装奶茶日益风行的今天,该企业已失去了瓶装即饮奶茶的机会。

而杯装奶茶由于季节限制、饮用方式的限制、奶茶杯的不安全性等因素,已到了品类发展的天花板,销量已很难大幅增长。该企业作为工业化奶茶产品的开创者,其品牌有机会成为奶茶这一品类的代名词,而非杯装奶茶的代名词。在消费者看来,不管杯装、瓶装、袋装,都是奶茶,只是包装形态不一样,饮用方式、饮用场合不一样而已,产品并无质的差别,在消费者心智中硬要通过包材建立区隔,毫无意义,过度细分过度聚焦,反倒束缚企业失去了更大市场的战略机会。

四、阶段论是解读市场的必经之路

每个企业,其人、其时、其境、其势皆不一样,规律性及理论性的东西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特别在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生态、商业业态比欧美、日韩等先进的商业社会复杂得多,来自国外的理论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商业土壤和环境。比如欧美商业渠道以商超为主,批发流通夫妻小店几乎看不见。但在中国做快消品,流通是个重要的渠道形态。又如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走亲访友串门造就了庞大的礼品馈赠市场,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成为重要的销售节点,脑白金就此成功,而在欧美、日本等崇尚个体独立及私隐的国家,人情世故的社会生态相对简单,这种土壤决然产生不了“脑白金”、“金六福”。因此,正是渠道的丰富性、市场的多层性、消费的复杂性给中国中小企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如果对国外的营销理论不进行批判性运用,邯郸学步,在残酷的竞争中,机会将稍纵即逝。养元在营销竞争的存活阶段,以其竞争环境及资源状况,选择了“跟”、“混”(混合产品)的营销策略建渠道养团队,并从中发现战略机会,而非一开始就实行定位和聚焦。

尚扬提出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在生存期求存活,在发展期求做大,在领先期求保持,各阶段策略、路径依企业自身状况、行业竞争态势等内外因素而定。可能一开始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展开定位和聚焦,如养元、加多宝,也有可能一开始先减法后加法,如黄飞红香辣花生米,定位和聚焦单一产品及单一线上渠道,企业存活下来后,向线下多渠道拓展,产品由香辣花生米向多口味多形态的休闲花生食品延展。营销竞争战略的阶段论就是企业依循自身的资源能力及竞争环境,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犹如中医的辩证思想,因人而异,一症一方,而非西医的标准化、通用化思想,所有的头痛脑热不分寒热症都用消炎药来解决。企业切忌为求快速发展,忽略常识,对理论及方法产生片面化及绝对化的误解。

第二部分 营销竞争战略的需求论

营销竞争战略的需求论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需求,二是竞争。现代营销之父、美国营销大师科特勒将营销的基本概念定义为“营销是通过交换满足顾客需求的活动”。市场基于需求,需求是产生一切市场行为的基础,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西奥多莱维特所说“顾客需要的是孔,而不是钻头”,形象地表达了商品的本质:所有商品都是需求的物质化呈现。尚扬认为任何时代,企业研究营销、展开营销都离不开对消费需求的洞察。因此,科特勒的营销需求论是具有奠基石意义的经典营销理论,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然而,在物质大发展、产品同质化、选择障碍化的今天,企业只单一考虑需求的满足,存在着巨大风险,需要导入竞争的思考模式,考虑企业产品所满足的需求是否已被别的品牌充分满足?如红烧牛肉面,无论在市场还是大众认知层面,康师傅已成为“就是这个味儿”的代表,吃正宗红烧牛肉面的需求已被康师傅充分满足,满足此需求的跟随者已经没有市场机会。因此,从竞争的角度,满足差异化需求,建立差异化的价值认知,是企业营销战略制定时要充分考虑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在养元度过生存期,进入发展期的战略阶段,尚扬为其导入的基于需求洞察、建立差异化价值的竞争战略发挥了巨大作用,差异化的需求价值成为推动六个核桃在四年时间内销量连年稳步翻番的核心推动力。

其时,在养元多产品组成的3个多亿的销量中,核桃乳占了90%以上的份额,在冀、鲁、豫礼品馈赠市场有很好的增长趋势,企业的资源也向此产品倾斜。在企业发展的转折点上,核桃乳无疑可以成为肩负企业打造品牌的黑马。在此背景下,尚扬基于创建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从需求、竞争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一、对需求的洞察

对潜在顾客消费核桃乳的需求洞察,设定的一个基础性研究命题是为什么要喝核桃乳?核桃乳可满足潜在顾客的何种需求?需求洞察需要从产品自身属性及潜在顾客的需求可能性两个维度进行研究。

1.从产品角度解读需求

从产品自身角度进行研究。六个核桃核桃乳是工业化的核桃深加工产品。核桃在中国南北地区都有种植。核桃果实作为一种坚果,被称为“营养之王”,其营养价值具有广泛的认知,享有“万岁子”、“益智果”、“长寿果”、“养生宝”的美称。其中,核桃所含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甘油酯,可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此外,这些油脂还可供给大脑基质的需要。核桃中所含的微量元素锌和锰是脑垂体的重要成分,常吃核桃有益于脑的营养补充。因此,明代名医李时珍说核桃能“补肾通脑,有益智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核桃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每天早晚吃5~6枚核桃,能增强记忆力,补血养气。特别在中国“以形补形”的传统养生文化熏陶下,核桃健脑的特性更是被大江南北的人广泛接受,形成了高度的价值认知。

一直以来核桃作为食品,主要以休闲性的炒制带壳核桃为主要形态,其次有琥珀桃仁,由于需敲壳取仁的食用方式及价格偏高等因素限制,在休闲食品领域核桃制品的份额较小,属于有高价值、高认知的小众食品。

六个核桃率先通过工业化技术,生产出以核桃为原料的饮料,丰富了核桃深加工食品的形态。其独有的“5.3.28”工艺,最大化地保留了核桃的天然营养,而褪掉了核桃的天然涩味,使产品具有香、浓等大众喜爱的饮料口感及口味。因此,在食用的便利性、口感、口味及大众饮料价格带的合力下,加之核桃固有的价值推动,六个核桃作为饮料化的核桃深加工产品,更具有成为广谱性大众产品的潜质。方便摄取核桃营养、好喝、大众价格是六个核桃产品自身具有的价值属性。

2.解读潜在顾客的需求

另一个维度,即是潜在顾客的需求可能性研究。好喝、大众价格是饮料的共性,这也是潜在顾客对饮料的共性需求,不具备专属研究的意义。因此,对潜在顾客需求可能性的研究落在核桃营养的需求性上。

在核桃诸多的营养功能中,健脑益智是认知最为广谱的,但有高认知,不代表有大需求。如枇杷润肺有一定认知,但通常一个健康人对润肺的需求并不强烈,因此,枇杷润肺就属于有高认知但无大需求的情况。因此,某枇杷饮料要成为大品类,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培育。

人是社会性物种,因此,对潜在顾客的需求分析,首先要从社会大环境的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只有社会推动形成的需求,才具有强烈性、稳定性及广泛性。百年前的可口可乐,诞生的社会环境是19世纪晚期美国开启工业化的时代。其时,由于社会变革的步伐非常快,引发了很多新的疾病,患者大多出现神经质和严重的心理不健康。乔治比尔德在他1881年出版的《美国人的神经质及其原因与后果》一书中,将这个疾病命名为“神经衰弱”,而患神经衰弱的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并且有较高社会地位的精英人士。在比尔德看来,过度劳作、经济兴衰的压力、喜怒无常的情绪体验、情感的压抑以及太多的思想自由导致了人的神经高度紧张。正是在这样动荡、神经质的美国,最初打出“神经滋补品”概念的可口可乐诞生了。从神经滋补品到提神醒脑,可口可乐迎合了社会的需求,成为美国最热门的饮料。

信息时代,脑力竞争成为社会的显著标志。在中国,从婴幼儿开发智力的启蒙教育开始,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及各种职业技术考试,再到职场竞争,脑力劳动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当今社会,人们普遍的观念是智慧代表竞争力,在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下,蕴含着对启智益智产品的巨大需求,因而,开发脑力及智慧的价值诉求成为千亿婴幼儿奶粉市场的一大推力。而附着在核桃健脑价值上的六个核桃正吻合了人们对益智的普遍需求。正是这种社会化需求,一旦被发掘及强化,极易推动产品开发出一个稳定而持久的市场。上文提及的某枇杷饮料,利用了当今空气污染严重的社会因素,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端及机会,但此问题尚未引发普遍的社会关注并形成广泛而持久的认知观念,因此,益肺广谱化需求的形成,仅靠企业一家之力,还“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也制约着枇杷饮料的市场发展,该企业想把枇杷汁饮料打造成大众日常快消饮料,需要精准战略,抓住社会公共事件的契机,并且需要时间“养”市场。

同时,人们对益智健脑的需求没有地域差异,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年龄限制,是一种广泛化的共性需求,具有成为大需求的可能。尚扬认为,市场体量由需求体量决定,需求越强烈,市场越易形成,需求越广谱,市场容量也将越大。

可以预判,基于大众对益智健脑鲜明、强烈、普遍的需求,以及大众对核桃健脑的普遍认知,六个核桃核桃乳有可能开创出一个健脑的类功能饮料大市场,以满足人们通过日常饮料进行健脑的需求。

本文为《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3年9月特刊。

作者:

王超

尚扬(中国)营销战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州和于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营销竞争战略专家

中国食品行业十大营销专家

养元六个核桃首席品牌战略顾问

中国食品行业顶级专家团成员

中山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

湖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逾20年营销、品牌创建、战略咨询工作经验。

对营销战略的顶层设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营销战略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成功案例。

范萍

尚扬(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 首席研究员

广州和于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营销竞争战略专家

养元六个核桃品牌战略顾问

具有15年营销、品牌创建、实效传播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