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动物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蚌埠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安徽 蚌埠 233000)
摘 要: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中教育、科研、临床等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医学院校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管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要为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提供优良服务,必须实行科学管理,抓好条件设施的改善,重视人员培养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法制观念,结合实际工作开展学科研究和教学,寻求一条切实有效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实验动物学;科技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Q9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76-02
基金项目: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计划(Byky1445)
实验动物学作为现代科学发展中新崛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医学教学与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校是一所“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工作也必须要有飞跃式的发展.为此,作者针对我校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方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1 编制设置促进学科建立
我院实验动物中心成立早期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相似,设施、设备简易落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能水平低,实验动物部门称之为“动物房”,只从事简单的饲养、繁殖工作,根本无“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之谈.198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此学科发展和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才使实验动物学得到了持续发展.
1.1 科室设编 学校设编实验动物科,与其他科室起点一致,从而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2 科室发展定位和定名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生产供应为中心,以“保障教学及科研动物实验为主体,实验动物生产使用标准化”的定位而定名为实验动物中心,将实验动物的供应和动物实验有机结合.
1.3 学科管理 将实验动物中心归属科研部门统一协调和管理,坚持学科建设与保障服务协调发展,医学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改变了某些学校、单位将该学科归为教务、后勤等非专业部门管理,甚至用一些经济指标进行管理,从而出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实验动物体系质量和标准化等关键问题,或只关心实验结果,对实验动物福利和生命伦理关注较少,影响了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公众的认可程度[1-5].
1.4 日常工作管理 坚持严格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1)完善动物实验室使用登记表,督促外来实验人员认真详细地填写;(2)与外来实验人员签订实验室使用协议书,严格执行实验室管理SOP;(3)为保障屏障环境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对外来实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4)专人负责清扫实验室,加强卫生防疫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清洁;(5)严格实行消毒制度,彻底清除传染源,防止传染病流行,等等.用制度管理人员,使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每个步骤都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严格执行,保障动物实验室的环境质量.采用轮岗监督责任制度,使每个人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对外来科研人员的管理上,坚持按章办事,进行严格管理和热情周到的服务.
2 设施建设推动学科发展
2.1 设施建设 本中心早期建设了普通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后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科研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动物使用设施的国家标准[6,7],不断的改进与增设,目前普通环境占地达2000多平方米.
随着科研水平带动下的设施需求的不断提高,我校在省科技厅及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和鼎力支持下,建立起了近900平方米的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具体包括:饲养区、实验区、实验观察区、繁育区、特殊实验区、工作区,配备了空调、换气、纯水机、高压锅、太阳能等大型设备.设施的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已正式投入使用.此设施的运行,使动物实验环境与实验动物质量和微生物等级相匹配,进而保障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2.2 设备使用 在坚持标准化的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定期维护设备,淘汰陈旧、损坏的设备,根据需要及时更新、增加新设备,确保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保证科研中动物实验的供用.
2.3 实验室使用 确保标准化,提高使用率.普通级和SPF级动物实验室对全校各教研室及临床各科室的科研人员开放,由课题单位制定使用计划表,本中心根据计划表的要求安排使用时间,提前做好消毒、防护服等实验准备.对于使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必须严格按照SOP进行管理和培训,确保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科研项目的如期顺利完成.
3 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发展
实验动物科技人员是保证动物质量、保障实验环境的骨干力量,必须在工作中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业务专长,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他们的责任心.标准化实验动物作为“活的标准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它的生产与管理绝不同于一般经济动物饲育方法,它要求高、技术性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发生疏漏,否则就可能引起种群的污染、传染病的流行、实验的失败,甚至导致实验动物的全军覆没,造成重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的损失[8].因此,必须定期的、有计划的对实验动物科技人员进行系统的业务培训及严格的考核,考核采用分层次、分岗位,实行人员资格认可制度,鼓励不同层次的人才立足岗位做贡献.
同时,必须为科技人员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实验动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除了饲养动物的工作以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发展也越发的细化和完善了.将学科建设融入国际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潮流中,科技人员必须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方法、设备使用、实验室管理等等,来适应和推动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4 伦理教育开辟发展新途径
近年来,我院实验动物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加强实验动物学福利伦理的普及教育.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并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使科研与实验动物福利协调发展,使学科建设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院在2011年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委员会,同时制订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实施细则,对此后所有涉及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进行福利伦理审查.在2012年4月到2015年4月,我中心先后多次组织了全院范围内的实验动物知识培训和福利伦理讲座,约200多名医学科技人员参加.与此同时,还开放实验动物知识和福利伦理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科研人员前来参观,开辟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新途径.
5 法制观念加强学科管理
近年来,国家逐步从立法上保障实验动物的质量和提高动物实验的科研水平,使我国实验动物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立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各实验动物工作机构也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确保实验动物相关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科研成果的公正评价.
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块基石,而管理工作则是这块基石的组成部分[8].若要提高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水平,科学管理是其发展关键因素之一,要通过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及标准操作规程(SOP),使生产、监测、供应、实验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通过加强法制观念,科学的进行实验动物工作的设施管理、人员管理、生产管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服务,推动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使本学科最基本的功能“保障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医学科研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持续、高效、全面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9,10].
然而,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服务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中心必须在动物实验室的改进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学科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展,尤其在动物疾病模型与转基因动物研究方面努力探索,积极拓展与外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皖北地区的积极作用,继续推进实验动物学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禄增,王捷,于海英.动物暨实验动物福利学法规进展[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1-182.
〔2〕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5):81-88.
〔3〕贺争鸣,尚昌连,王禄增,等.关注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06):381-383.
〔4〕张建红,刘田福,武冬梅,等.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福利问题[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1(01):62-64.
〔5〕Cullen PT.Farm animal health[M].Oxford:Pergramon Press,1991:1-20.
〔6〕GB 14925-2001,1-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7〕GB 14922-200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2001.
〔8〕胡岩松,王立.试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方向[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6(Z1):200-202.
篇2
关键词:尿液保存;防腐剂;有形成分;24小时尿;低温保存
1.前言
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部分代谢产物、肾脏分泌物等都会进入尿液。因此,尿液的成分非常复杂,人体处于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和环境应激条件下时,尿液的成分或浓度会有所不同。尿液保存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检验医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打下了基础。
2.尿液常规保存方法探讨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份,是一种良好的增菌液。目前的共识是,尿液保存的首要任务是抑制细菌。尿液保存的重点是抑制细菌的繁殖,同时也是尿液保存中的难点。常规尿液保存法中,包括防腐剂法、低温保存法和物理处理方法等。总的说来,常规的尿液保存方法的目的是在尿液的防腐上。
2.1防腐剂法
防腐剂法有时又称化学防腐法。人们常使用防腐剂达到不同成分防腐的目的。防腐剂的种类很多,因其本身对尿成分有影响,故应按不同的测定项目选择不同的防腐剂。一般尿液常规筛查应及时检查新鲜标本,尽量不要使用防腐剂,但在标本收集后2h之内无法进行尿液分析、尿液中所要分析的成分不稳定或作某些特殊试验需留取大量标本时可加入特定的化学防腐剂[2]。目前常用的一些化学防腐剂如下所示:
2.1.1甲苯、二甲苯等
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甲苯与二甲苯在尿液标本的防腐中应用非常广泛。李云霞[1]认为24h尿添加量一般为2~3ml,因其比重小,覆盖在尿液表面可防止细菌与尿液直接接触。用于尿糖、蛋白、肌酐等的测定。牟云青等[2]每100ml尿加甲苯0.5ml,因其比重小,覆盖在尿液表面,防止细菌与尿液直接接触,如尿中已有细菌存在,则不能抑制细菌生长。
2.1.1甲醛
单玉增[3]认为每100ml尿加入400g/l甲醛0.5ml可抑制细菌生长,并可固定尿中的细胞和管型,用于细胞和管型检查。由于甲醛具有还原性醛基,不适于尿糖、17-羟皮质类固醇、17-酮类固醇等化学成分检查。牟云青等[2]认为甲醛为细胞固定液,用于管型细胞防腐,用量为每100ml尿加甲醛0.3~0.5ml。甲醛具有还原性,对糖、激素等成份还适用。高佩增[4]认为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可抑制细菌生长,并可固定尿中的细胞、管型等有形成份,因醛剂具有还原性,此种防腐尿不适于氧化还原法实验(如尿糖班氏定性假阳性),使用同时要防止蛋白质凝固,应先留足样本再加入适量的甲醛。
2.1.3酸类
盐酸在24h加入量为6N盐酸10~20ml,使pH保持在1~3。除盐酸除外,硼酸、冰醋酸也可。其机制是降低尿液pH,抑制细菌增长,防止香草扁酸(VMA)分解。用于VMA及代谢物侧定。单玉增[3]每升尿中约加10g硼酸,24h内可抑制细菌生长,但干扰常规筛查的pH可保护蛋白质和有形成分,有尿酸盐沉淀。用于蛋白质(白蛋白、氨基酸等)、尿酸、5-羟吲哚乙酸、羟脯氮酸、皮质醇、雌激素、类固醇等检查。浓盐酸可用于一些特殊化学方法分析并且能保存尿液中的细胞成份,有效剂量:1ml/dl尿[4]。
2.1.4其他方法
目前,许多化学防腐法用于特定的尿液标本的保存。麝香草酚(C10H14O)有百里香油似的辛香和草香香气的片状结晶。麝香草酚的杀菌作用比苯酚强,每100ml尿加入量<0.1g,有防腐作用,保护有形成分。常用于尿浓缩结核菌检查,干扰蛋白沉淀试验,抑制细菌和霉菌。碳酸钠在24h尿加入量为5g具有稳定剂作用主要用于尿胆原、尿卟啉的定量测定。
2.2物理保存法
物理保存法利用尿液中物质的物理性质使其长时间保存的方法。对于某些尿液标本,可以选用棕色的试剂瓶,放在避光和低温处等。低温保存法是短时间尿液标本保存的首选方法。低温中许多化学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使得在测试前的理化性质变化对检测结果无影响或影响不大,这是低温保存法的基本原理。
3.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方法探讨
尿液有形成分(包括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的保存对于各种科学研究、检验医学和教学实验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1尿液有形成分的分类及保存存在的问题
尿液有形成分大致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常见结晶、其他病理结晶、药物结晶、其它物质(黏液丝、细菌、寄生虫、、花粉、淀粉颗粒等)[5]。尿中有成分多达45种以上,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尿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断、治疗监测及健康普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要使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尿液有形成分的正确保存是一个前提条件。目前很多的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方法效果都不是很好。ESPOSTI固定液保存尿沉渣细胞良好,但红细胞时间常有溶血或出现原因不明的纤维样物质。管型保存一般以甲醛原液或1%戊二醛冷藏,保存时间长可稍收缩或变形,其它成分如粘液丝、、微生物等保存法与管型法相同[7]。
3.2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方法
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常采用1%戊二醛、15%甲醛缓冲液、甲醛原液及ESPOSTI固定液[8]。赵捷等[7]留取镜检有管型、上皮细胞及血细胞的尿液标本,以2000rpm/min离心3min,弃去上清液,加5~10倍的0.25%戊二醛固定,轻轻摇匀,静置1h,镜检。再以2000rpm/min离心3min,弃去上清液,加5~10倍60%甘油生理盐水保存,镜检,记录结果。表明以0.25%的戊二醛来固定尿液有形成分,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不仅能固定细胞成分,也能固定管型。蔡晓钟[9]认为一种长期的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方法是先尽可能多的收集其新鲜尿液,然后用大容量离心机离心,500转/分,离心10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生理盐水洗涤沉淀,再离心,重复洗涤三次,去掉上清液,再把各管沉淀收集拢来,再加入10ml生理盐水(盐水量视沉淀多少而定)混匀,再加入0.1ml甲醛溶液,再混匀,盖上盖子保存于5℃的冰箱即可。
小结
尿液标本常规保存方法有防腐剂法,如酸类、甲醛、甲苯和二甲苯以及一些针对特殊物质的防腐剂等。物理保存法则有低温保存法以及选用棕色的试剂瓶避光等。尿液有形成分的保存常采用1%戊二醛、15%甲醛缓冲液、甲醛原液及ESPOSTI固定液,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云霞.尿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体会[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8,(3):584.
[2]牟云青,薛万华.尿液标本的留取和保存[J].实用医技,1999,6(2):95.
[3]单玉增.尿液标本的收集、保存和处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21-222.
[4]高佩增.正确尿液样本的采集和保存方法[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2,2(1):138-139.
[5]张云虎.尿液沉渣(实录)彩色图谱[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涉及很多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就必须要进行物理实验,把知识通过实验更加直观、生动地体现出来,经过验证、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现阶段许多初中物理实验课程只停留在课堂上,不能将其很好地融入实践活动中,也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结合起来的可行性,并且研究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物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理解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的课堂中,老师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后,许多初中学校纷纷进行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将物理实验教学引入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通过实践,其不足之处还是表现出来了。
2.物理实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虽然物理实验教学引入了初中物理课堂中,但是其形式单一,无法完全满足课堂和学生的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物理实验中去,可以打破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利用实践活动的多种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等来丰富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可以使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的拓展,也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实验教学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物理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形式,学生探究实验、验证试验,老师演示实验。但是,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进行试验的机会很少,只能够选取课本中重要的实验进行,甚至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察,这使实验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
二、如何将物理实验教学融入综合实践活动
1.合理设置物理实验活动目标
老师在进行实践活动课程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认知程度、学习情况、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物理实验活动目标,其不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也要有一定的难度。
2.把握物理实验教学核心,重视实践活动过程
实验教学对老师有很高的要求:(1)在学生进行试验之前,老师一定要提前进行一遍实验,将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仔细的检查,并且要反复将注意事项强调给学生,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效果。(2)学生在试验前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课本知识的预习,以做到完全理解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原理等。(3)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是小组进行的实验,一定要做到所有人都参与,都动手进行实验操作。(4)虽然实验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老师还是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对操作不当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5)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同样重要,老师一定要做好总结工作,并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初中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以及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能力而开设的课程,这些能力最后都体现到实验报告中,所以,老师一定要监督学生做好填写工作,对于有错误、不规范的实验报告,老师要打回,指出错误,并且让学生进行改正。
3.合理布置活动任务
在实践活动中,任务的设置是一门艺术,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难,是一个很考验老师能力的环节。如果任务太简单,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进行实验的兴趣就会减小,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而如果过于困难,学生通过努力还是无法解决,就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活动就达不到其目。因此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地进行任务的设置,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且老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做出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综合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也在无形中将物理这门学科的自然魅力展现无疑。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理解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也不断地提升。因此,老师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这一方法,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实验动物学在本校是该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通过实验动物学的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动物学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状况及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习惯。要求学生能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伦理观念,熟悉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对实验动物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地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实验。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4结语
篇5
关键词: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性教学,第二课堂教学
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医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学生对相关医学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适应医学科学研究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仅仅通过医学实验动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是有限的。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与创新性医学实验动物第二课堂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人才培养
创新性课堂教学离不开具备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1、通过采取邀请国内外实验动物学教学名师、名家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授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技能的培养。
2、选送优秀教员到国外著名医科大学研修学习,对比国内外的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观念。
3、组织试讲、集体备课,开展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敢于思辨、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批评,指引整个课堂教学。
4、创新性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一定科研课题的的申报,使教师综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讲座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不能赶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本科室积极实行模块化整合性课程教学,采用讲座式课程设计理念,把实验动物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分别以讲授式、启发式、文献导读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和双语教学,形成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知识和传承性知识学习,引导学员的理解性学习记忆,还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讲解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幻灯、图片让学生了解无菌动物与其他微生物分类标准动物的区分,再通过实验室隔离器的观察和学生实际的通过隔离器手套对无菌鼠的喂食及解剖,进一步理解无菌鼠的特点。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多样化
我们除了以本科室编著的《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编)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同时制定数本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动物学网站。根据每章节的重难点,又侧重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和网站,例如“实验用小型猪”章节时,我们推荐的参考书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网站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课后知识的扩充
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最初由老师指定,引导学生对于本章节相关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和查询,慢慢过渡到由学员自主阅读3-5篇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所发表的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在“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授课中,我们结合2000年一期《科学》(《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类宏基因的概念,结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讲解微生态与无菌动物的关系,真正把学员带到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了解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概念和最新进展。
3、创新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还仅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进展的内容上,教材建设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从传统的实验动物到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发、动物福利的更加关注,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更加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去解决临床、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医学实验动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几年对于医学实验动物创新教育和创新性第二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我们的探索还仅仅处于初步起步的阶段,通过什么途径、方式、策略,进一步推动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医学实验动物学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何明忠,谭 毅,赖国旗等. 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篇6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74-02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不能用人做实验,必须借助实验动物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秘,寻求解决人类疾病的办法,因此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能够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在相关高校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医学、实验动物专业的专业课程,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不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供同行学习和参考。
一、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任课教师需不断扩大自身知识面,提升专业水平,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以此来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授课技巧以及实验技术。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加强教师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共享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材料;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外出参观、学术交流甚至出国进修,来切磋教学体会,学习先进技术,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进实验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提高实验教学地位。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这与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不相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课程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调整为1∶1,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又有实验的辅助,能够加深对有关学习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小鼠从出生到断奶这一阶段的生长变化、怀孕期、阴道栓的观察、雌雄的鉴别等生理特性的学习,仅凭理论课老师的讲解和幻灯片的演示,学生印象不深刻;只有通过实验操作,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记忆深刻,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质量。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上实验课时老师借助课件回顾理论知识,讲解实验内容和方法,将每一个操作过程详细分解,列出操作的要领及观察的内容,以督促学生全面地掌握实验操作技术,细致地观察实验结果。同时还讲授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然后再通过实物进行示教。接下来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循环播放课件和录像,便于同学实时对照进行训练,同时增补技能娴熟的研究生配合老师进行分组指导。针对个别同学能力差的问题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办法,规范学生的操作。在实验结束前对上课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老师耐心的讲解和操作指导,再加上多媒体的示教,使操作过程简单明了。这种上课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操作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结合实验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三、增强学生的实验动物伦理观念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将实验动物伦理观念贯穿其中。实验动物是现代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四个基本要素AEIR之一(即动物、设备、信息、试剂),被称为活的试剂和活的精密仪器,作为人类的替难者[1],在各项科学研究中,它们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做出了牺牲,善待动物也是动物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保证。实验前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动物纪念碑――怀敬畏之心探科学之秘,向献身科学的实验动物致敬!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不仅要考虑到减少替代和优化的原则;还要考虑动物的福利,禁止在实验中,玩耍和戏弄实验动物。实验结束一律采用安乐死的方法处死动物,减轻动物的痛苦。
四、强化基本操作,优化实验内容,搭建开放实验室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强化基本操作,强调动手能力。抓取保定是实验动物所有操作技能中最最基本的操作,其他的及后续课程中开设的实验使用动物时都以此为基础。如小鼠的抓取保定,实验中发现学生表面上抓住动物,但是并没有固定头部,再做其他操作时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同时实验过程中为避免少数同学只看不做的现象,对操作实行一对一的现场考核,人人过关,此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2.优化实验内容。在保留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性研究型实验,如不同品系及模型小鼠生长变化的比较,对乙烷亚硝基脲诱变的突变系小鼠生长变化的观察,使得教学和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地给予鼓励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实验结束时还设计思考题,内容涉及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的空间,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3.搭建开放实验室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求重返实验室复习实验动物的相关知识;参与科研和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使用相关的仪器需要专职教师提供技术指导;非常有必要合理开放实验室。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实验主体,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五、改变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积极性
1.考核采用多种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结束时往往以提交实验报告为主,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然后照着教科书和实验指导抄写,不能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改革后根据实验内容的不同采用实验报告、当场操作考核并及时给予指导、回答问题、课后做题或者以邮件形式提交等多种考核形式。如观察小鼠从出生到断奶的生长变化,采用让学生拍摄图片,进行标注,然后以邮件的形式提交彩图便于同学加深记忆。
2.改变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考核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效果的检验,通过考核,科学检验学生掌握实验动物学知识的水平,恰当衡量学生动物实验的动手能力[4]。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实验课常被当作理论课的附属课,考核时,实验课只占实验动物学成绩的30%甚至10%。改革后把实验课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核,其中,实验课的理论考试占50分,操作考试占50分。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同学上实验课的时候马马虎虎,到考试的时候临时突击的情况,极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六、结语
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5]。本次改革,通过研究与探索实验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采用多种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汤宏斌,孔利佳.实验动物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殷俊,陈兵.动物组织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
[3]刘燕,李晓波.开放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1-214.
篇7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7856
国内刊号:11-4822/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8
【关键词】 动物实验动手能力结构功能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概念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
让高中生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
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
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三、利用动物实验让学生增强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 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在动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欠缺。动物实验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完成,学生在分组共同完成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高中生开展动物实验教学有很多好处,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赵英.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J ] .科学教育,2011: ( 17 ).
[2] 秦声东.生物课外实验的意义[ J ] .科技博览,2009: ( 36 ).
[3] 李俊仙.浅议高中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 J ] .商品与质量,2011: ( 6 ).
篇9
【关键词】实验动物;安全管理
1实验动物的来源与共患病的防护
实验动物的来源是至关重要的。一些单位没有合格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使用的实验动物只能外购。由于实验动物的条件要求严格,具备生产合格证的单位少,成本高,且使用条件有限,使实验动物在购买上也有一定困难,致使市场会出现一些无证的动物被销售。这样的动物不仅不能够保证质量,其提内携带的传染源也无法估量,可能带有一些共患病,随时危害实验动物工作者的人身安全。如兔、犬等可能会带有人假结核、狂犬病,大小鼠的流行性出血热,即使正规渠道的动物,我们也不能确定其是否完全健康。所以对外引入的动物,应进行隔离检疫。一般的隔离时间:大小鼠和兔一周,犬21天,在未知是否患有共患病之前,要按传染性动物进行操作和个人防护。
2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化与动物的健康管理
实验动物环境的标准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清洁级或SPF级别的实验动物只能在相应的实验动物环境内生活,我们外购合格的实验动物,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将其防如普通的环境中进行临时的饲养观察与检疫,这样就降低了实验动物自身的级别,自身免疫弱的动物可能会不能适应很快死亡,免疫强的动物即使生存下来体内也会带有一些其他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这样对工作者构成的一定的威胁,更影响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检疫期如发现病情,不能控制则坚决处死、彻底灭菌,消灭传染源。感染性动物使用过的笼具等设备要严格消毒,消毒水浸泡30 min,紫外灯照射约30min,放入储藏室备用。保证良好的合格的生活环境,营养条件,保证实验动物的健康。
3 进入实验动物设施内要高度重视消毒防护处理
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工作中,主要切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病毒因子、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器官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要高度重视,提高警惕,自觉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隔离等各项规程制度,尽力阻断细菌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为此,当工作人员进人控制区时,一定要戴口罩、帽子、穿一次性隔离衣。对动物的排泄物、血液、引流物及污水要及时进行清理并彻底消毒处理,严禁将非经消毒处理的废水直接倒人下水道。对污染垃圾、动物尸体要装黄色塑料袋,送专门处理机构焚烧。每个实验间每天应开紫外线灯消毒2次,每次约30 min,对地面要用消毒剂擦拭,用过的地板擦要浸泡在消毒液内。实验人员实验完毕后,定要按照制度要求自污染走廊出去,并将口罩、帽子、一次性消毒衣、鞋套脱掉放进指定的污桶内,然后换穿自己的衣服离开洁净区,重新洗手后离开。
4 动物实验时要警惕刺伤引起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是导致血源性疾病传播、病毒扩散的主要途径。首先要预防锐器伤的发生,操作中需做到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术中不允许将刀、缝针、剪刀直接递交到术者手里,需放在盘中传递,严防刺破皮肤。当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使锐器面对着人,以免刺伤他人。在实验狗的手术过程中,使用锐器的操作人员受伤时有发生,我院在上半学期手术学实验中,被器械伤到的学生不在少数。手术过程中传递刀、针、剪等锋利器械和清洗器械时,均可能被锐器损伤,使病毒直接进入人体血液而被细菌感染。
5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害,使动物细菌、病毒不被扩散,从事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及研究者,必须进行自我保护教育,掌握常规的传播疾病知识,使每位动物实验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安全的管理制度提高防御意识,推广有效防止动物性传播疾病的隔离方式,尽量减少操作人员致病的危险,积极推行既具科学依据,又有切实可行的标准预防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华、王禄增、史小萍、张景云、肖玉平、王太一.实验动物学。2006
[2]方喜业.医学实验动物学,1995
篇10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
- 下一篇: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