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浪费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8 17:4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浪费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食品包装;环保;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一、什么是可持续设计
可持续设计源于对当今人类严重破坏生态资源的一种反思。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着眼于人与自然地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决策都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设计既能实现社会价值,又能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地共同繁荣,不仅要尽量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地分类回收并再生使用,并且还应提到的是传统设计是可持续设计的基础。可持续设计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又一伟大变革,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重大影响,这种设计理念使得现代设计带有很强烈的人文关怀的色彩。
二、可持续设计理念在中国的现状
由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潮的兴起,一些秉着这样的设计思想的商品开始陆续出现在世人的眼中,譬如“无电源的唱机”、“自产能源式住宅”、“弹性上班”等,都是为了最低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循环利用所制作出来的变革形态,是社会消费价值观体现。可持续设计理念可理解为就是注重设计人与自然地和谐平衡关系,注重产品与保护环境维持平衡。商品在改善的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在成长的状态下不断发生转变,设计的产品都向循环利用,再生相接近。如果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反观中国现状,可看出不管是中国产品还是人们生活观,都与可持续设计理念格格不入。中国社会消费价值观还停留在对物质永无止境的追求中,那么与设计、商品联系最紧密的要属“包装设计了”,在这商品=设计,在包装领域对资源浪费最严重的莫过于“食品包装”,因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众多的食品包装中最受瞩目的就是儿童食品包装,在现今超市中随处可见儿童食品包装外表过于华丽,在超大外壳包装里其实有一半是空的,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蒙骗了消费者的眼睛,运输上也占据过大的空间;在色彩的设计上太过于华丽繁缛,增加了商品成本;材料的运用上大多不能在循环利用和再生,有些开口的设计和宽度完全不满足孩子的习惯,与人体工程学不符。这也是设计师一味追求功利的响应,从这看出整个包装市场的资源浪费现象的严重性。
三、可持续性食品包装设计
(一)可持续性食品包装设计的表现手法
可持续设计思潮的兴起,使得各国政府制定了包装法。要求制造商、进口商及零售商负起回收再利用的责任,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可持续性食品包装就形成了保护环境和再生二种含义。各个国家都在努力研制新的包装材料,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只能用最快捷的方式――可持续设计理念来达到其目的,这就促使大家谁能在可持续上占据优势,谁就能在今后世界食品包装市场处于不败之位。可持续设计思潮的兴起,使得环境与食品包装有了很明确的发展方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1、材料解体化。食品包装设计时考了解整个废弃物的回收程序,一般这个程序大都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进行拆解,有的包装由于不注意连接方式,使产品回收很费劲。所以了解这个工序,设计师在设计时才会想到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在结合处要易于辨别,用极简单的工具就能进行分解,这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最行之有效的方法。2、食品包装与产品结合化。对食品包装来讲,和产品相结合,使包装和产品合二为一,不存在废弃物的问题,是设计师所要考虑的包装形式之一。3、容器再利用化。食品装在玻璃容器里,那么玻璃在回收再生就可再利用,一些食品用主包装与补充包装也是容器再利用表现,这就降低了包装废弃物的产生。4、食品包装材料选优化。食品包装材料在选择时要注意它的环保特性,宜选用低消耗、低成本、污染少特性材料,应符合可持续设计理念。现今许多国家开始研究新的包装材料,如以植物(玉米、蜀葵)为原料的美国,采用生物分解制成塑胶进行包装,这种材料在回收时不会对环境、生态平衡、资源造成危害。另外可再生材料的使用也逐渐增多,以废纸回收在制成纸箱、模制纸浆等,这些循环再生的材料一般用于商品的内部包装。现今大部分的设计师开始构想用一些纯天然的材料制成包装材料,对包装设计进行可持续性改革,像利用玉米皮原材料设计出的包装即环保又对产品起保护作用,废弃物回收时也是对土地的一种滋养肥料。随着我国包装技术的发展,环保包装材料将更有多样选择。5、食品包装的透明化设计。食品包装在市场上过于强烈的追求外观设计美感,虽然这样为商家获得了高额利润,可涉及各种各样的欺骗行为,消费者被欺骗的行为越演越烈,包装进行透明化的外观流行变得有意义的顺理成章。现今透明玻璃的室内飘窗设计和建筑外观的装饰都是我们的感觉透明化,不在有距离感,使我们真正卸下防备,真正用穿透方式进行亲自交流,更具有现实意义,使人们身心都得到了自由解放,使商品变得更有生命力。6、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在食品包装的外观,很多图案设计代表一定的意思,如代表无公害、无污染、回收利用等,这些信息使消费者一目了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就看出可持续设计思路往往起决定性作用。7、对纸食品包装的深入研究。纸包装在包装设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环境的污染也最少,所以对纸制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应投入更多设计思考。从环保角度考虑,纸制包装运用最广泛,如纸糖、纸盒、纸罐等。
(二)建立可持续设计食品包装体系
中国环境污染严重,对于过度使用纸包装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资源浪费,都是对可持续设计的挑战。我国也应该对包装体系进行管理和限制,这就有利于建立人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体系,作为设计师我们要有可持续设计思想,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为包装市场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使环保意识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面。
参考文献:
[1]梁盯 曼梓尼,持续之道:中国可持续生活模式的设计与探讨.广州岭南美术
出版社,2006.
[2]谭国民.纸包装材料与制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状况;应对策略
鹤峰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差异1901mm,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鹤峰县绿色食品的创建及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以烟、茶、林、果蔬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20000hm2。其中万亩基地8个、千亩基地176个、产量14万t、产值6.5亿元,产品销售到34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品质量参次不齐,发展较慢的问题。
1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
目前,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工作正在积极展开,农资监管实行农民实用制购买,绿色食品基地实行农事记载制度,专业化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色食品的稳健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
1.1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绿色食品发展中,边远山区更为合适,但基础建设落后是一个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道路不够畅通,特别是基地的道路设施差,既影响了外销时间,又增加了运输成本。二是农业灌溉和加工设施落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利于产品规模化生产,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1.2经营水平偏低
绿色食品发展产业化水平低,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扩大生产,使产品出现过剩现象,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品种单一,不能全方位满足人们要求,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订单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由于受气候影响大,加之假冒产品多和供求矛盾影响,使农民与业主(专业合作社),业主与供应商经常出现违约、毁约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四是缺乏统一的标准。生产过程中,施肥、施药工作大多农民全凭感觉,没有严格标准。
1.3缺乏品牌意识
鹤峰县绿色食品的优势在于富硒及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味地进行价格战,势必使其产业走向死胡同。政府应注重基地和轻包装管理,重视品牌的建立和维护,杜绝假冒产品的趁机而入。
2解决措施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鹤峰县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地路网的建设,确保鹤峰县绿色产品快速、顺利地销售出去。其次,加强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后,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及更多的收入。
2.2加大科技推广,健全服务组织
首先,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绿色产品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其次,鼓励有识之士投入于绿色农业发展中,提高绿色产品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尤其是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避免因产品过剩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了解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绿色产品生产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利用土壤普查成果,根据不同土壤和同作物实行配方施肥。做好病虫预测工作,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健全信息服务系统,促进鹤峰县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2.3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安监管
各级部门及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以充分利用鹤峰县富硒资源及生态旅游农业,为鹤峰县绿色食品申请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产品,重视生产及加工包装全过程的管理,对所销售产品实行产品登记质量追溯制度,推动品牌的快速发展。在监管过程中:做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途径,提高鹤峰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
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现状 对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定义为“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分三个层次,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地沟油、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剂、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数不胜数。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有许多。
1、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
许多农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我国对于使用何种农药作了明文规定,但有些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违规使用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最早使用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它们的稳定性好,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也会在动植物和人体中不断积累,不利于人类的健康。随后改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对于害虫也能有效的消灭,但它们的毒性太大,对动物与人类的危害很大。
2、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又可以提高其产量。其实不然,过量的施用化肥,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多,反而因为买了过多的肥料而浪费了成本,同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增加的不是产量,而是有害物质的排放,许多氮肥挥发到空气,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污染。过量的化肥还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同时造成硝酸盐的污染,在人体转化成亚硝酸盐,导致致癌。
3、滥用植物激素
许多人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改进农作物的外观,滥用植物激素,如生长激素、增甜剂、催熟剂等,使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儿童的早熟,影响人类的健康。
4、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为了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母畜的同期,许多兽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如抗生素、激素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动物性食品污染,使动物出现中毒,也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得大量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掺假、制劣来欺骗消费者,从而赚取黑心钱。有些企业无证生产或经营,卫生条件差,没有进行一定的检验而直接使产品流入市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转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都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完善和补充有关的法规条例,使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并依法严格进行认证,杜绝虚假认证。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认识。利用一切途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并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使全民素质提高,从根本上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4、为了遏制不法厂商的恶,应加大惩罚力度。国家应制定严厉的法律进行打假。
5、增加媒体的透明度。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合格和优质的食品进行表彰,使其受益,对不合格的进行曝光,防止消费者被欺骗。
6、加大对食品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设置检测仪器,随时对有关食品进行检测是否合格,从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难以上市。
7、开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馈热线,使全民进行监督,从而杜绝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参考文献:
[1] 马长路.赵晨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6(04).
[2] 刘涛,林洁.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质量论坛.
[3] 唐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G].粮食加工,2009(02).
[4]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
[5]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C].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01).
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特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2-02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应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1]。
1 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1.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欧盟专门制定了更加严格的食品标识与可追溯法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也要求在美国国内和外国从事生产、加工、包装或掌握人群或动物消费的食品部门,于2003年12月12日前向该局进行登记,以便进行食品质量安全跟踪与追溯。日本有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包括对食品的生产、经营记录,保证了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追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及时追溯到根源,从2001年开始,日本开始试行并推广农产品与食品的追踪系统。
1.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现状
我国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很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溯源控制工作提供了保障。此外,农业部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实施的“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等,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的部分省市区都已经在开发与实施农产品的可追溯系统,如北京、上海、宁夏、山东、江苏等地[1-2]。
2 主要特点
追溯系统的数据主要来自4个部分,一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信息,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本情况等介绍;二是农产品生产环境(空气、土壤、水质)等化验信息;三是农产品生长过程中的管理信息,包括所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信息;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对农产品上市前的检测信息。采用严格的身份验证技术手段,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权威、有效。追溯系统的数据采集必须由具有数据采集资格的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所采集的数据进入追溯系统数据库则由质量安全部门进行统一审核。其特点:一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农产品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和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能够唯一准确标志农产品的信息,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标记。二是市、镇、生产基地三级追溯系统应达到实时连接与监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的随时监督与管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时准确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可以省去人工处理检测结果,避免人为将数据修改,保证检测结果和追溯结果的准确、公正和有效;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实施动态监控和直接获取检测、追溯数据。三是追溯系统可以满足当前农产品安全发展的急迫需要,为农产品上市前、流通和消费期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满足消费者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的信息的要求。从技术上保证所购买的农产品是经过产品质量部门检测的产品,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能够根据追溯系统追溯事故根源及相关责任人员,从而可以做到明白消费、安全消费的社会要求。四是可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管理和控制,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食品安全的有关标准和法规进行安全生产,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功能。五是满足农产品合格上市的要求,具有追溯功能的农产品不仅可以在进入国内市场上增加安全保障体系,而且满足当前国际形势对食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拓市场,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
3 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追溯难度较大
目前,农产品的信息追溯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人们在对农产品进行销售时并不提供其相关的产品信息,使得处于供应链中下游的销售者和消费者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向上追溯。
3.2 信息真实性缺乏监控
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农产品信息录入的真实有效性。目前,我国尚无有效的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效监管,信息的录入真实性仅靠工作人员的诚信和自律,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追溯造成一定的影响。
3.3 系统不兼容,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各个地区都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建立了不同的追溯系统,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建立的追溯系统不能够互相兼容,不利于信息的追溯与政府部门的监管,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3]。
4 建议
4.1 加强指导,提高信息传递意识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宣传力度,提高其质量安全意识和信息传递意识,使其能够自觉地在进行农产品销售时附上该产品真实有效的生产信息,为日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提供信息源。
4.2 整合资源,实现数据互通共享
虽然目前各个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同,但是其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因此,可对这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建立1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分拨中心,将各地、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信息均录入,使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都能在网上查询到农产品的信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
4.3 强化质量,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通过科技立项、拨付专项资金等方式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开发、研制和整合,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要加强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既要培养一批能准确把握体系建设要点、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人才队伍,又要形成一批能掌握追溯信息技术要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专业人才队伍[4-6]。
4.4 完善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提供法律依据
尽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明确追溯管理职责,界定参与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追溯信息的核查,针对提供虚假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严厉打击失信行为,以保障追溯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合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生产档案记录、包装标识、市场准入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3]。
4.5 推行编码,推广农产品产地编码溯源制度
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溯源制度,实现产品安全信息的可溯源管理,实现快速定位、快速跟踪、快速反应,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安全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2,7-9]。
5 参考文献
[1] 高云峰,任萃文.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研究现状[J].饲料博览,2011(4):19.
[2] 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3] 阮桂丽,赵爱鸿,王黎,等.青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73-75.
[4] 刘俊华,金海水.国外农产品质量快速溯源的现状和启示[J].物流技术,2009(11):251-253.
[5] 周琼,曾玉荣,翁伯琦,等.台湾畜禽产品履历制度及其对福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09(4):42-46.
[6] 方海.国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 张利国.食用农产品生产者质量信息传递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0,23(5):53-56.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 食品机械行业 制造 装配
中图分类号:TS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78-02
1 我国食品机械设计现状简析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好的食品机械产品要求在满足外观以及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需有效减少产品制造与装配的时间以及成本。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食品机械的开发设计阶段,设计费用占有80%左右的比重。优秀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零件成本、装配成本以及设计变更成本等,这就要求在食品机械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以及装配等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同时,随着产品需求个性化的发展,要求食品机械设计制造,要在追求质优价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并能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而使食品机械产品能够迅速投产,并方便快速维修,降低因产品故障引起的损失。但就我国目前的食品机械设计现状而言,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机械上述的要求。这是由于我国在食品机械设计过程中,过分重视基于原理的设计,追求食品机械产品功能的实现,而未对制造过程、装配调式、加工工艺以及维修检验等后续设计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食品机械产品可维护性相对较差,且零部件的制造以及装配性较差,不得不对其进行反复的改进,从而延长了食品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质量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针对这一现状,加强对面向制造与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的研究,从设计思路与方法上加强对我国食品机械的改造,对于我国食品机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
2.1 设计思路方法分析
DFMA,即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它是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并行工程设计思想的具体体现,要求在机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并行工程思想。基于此,在面向制造与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中,就要求在食品机械产品设计之初,就要综合考虑产品后续工程中将面临的情况(如食品机械产品零部件的可制造性,以及提高装配效率等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设计成本。通常而言,DFMA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面向制造的设计(DFM)以及面向装配的设计(DFA)。在食品机械设计的初始阶段或者概念设计阶段,主要考虑食品机械产品的可制造性,也即是运用面向制造的设计促进食品机械产品的功能得以实现;而在食品机械产品零部件的具体设计阶段,产品零部件结构的可装配性则是主要考虑的问题,也即是运用面向装配的设计,进行食品机械各零部件的优化,使其便于装配,从而提高零部件的装配效率,并确保在满足食品机械产品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确保装配所用的零部件的数量与种类最少,避免在零部件装配过程中加工等,从而降低食品机械产品的设计成本。
相较于传统的经验设计而言,采用面向制造与面向对象的食品机械设计,能够极大地减少零部件使用的数量(仅需原来的30%~70%),而且能够有效地缩减装配时间(最大可缩减至原来装配时间的一半),从而全面降低食品机械产品的开发周期,使其能够迅速地投产使用,全面提高了设计综合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与劳动强度。在面向制造与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中,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采用模块化设计。
(2)尽量采用简单的、标准的且易于装配的零部件。
(3)尽量减少零件的种类以及零件的数量。
(4)便于产品的工作状态的检验以及故障的快速修复。
(5)在考虑实际加工成本的基础上,对各零部件精度分配适合采用的工艺。
(6)在考虑普通装配人员的装配技能的前提下,注重装配过程的简化,尽量运用经常运用的结构。
(7)将设计过程中可有可无的附加设计取消,实施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使产品无故障工作的平均时间得以延长。
2.2 实例分析
(1)传统设计实例分析。通常而言,普通的小型食品机械在其设计过程中,所包含的电子元器件以及机械零部件至少都有上百个,若按照传统的食品机械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就可能造成产品的设计中非标件的大量使用、零件过渡设计,装配时间过长、维修不便以及设计成本过高等不足。就如该案例中运用传统食品机械设计方法设计的一小型的液体自动包装机,在其设计过程中,主要运用活塞运动控制机构(如图1所示)实现对该装置进行定量间歇中的精确供料。图1中,1~17则分别为该活塞运动控制机构的各零部件:拨叉、轴套、支承座、轴、螺母(5、6、12)、偏心滑块、平垫圈(8、9、13)、螺栓、挡板、销轴、开口销、连杆以及偏心倒槽等。
2.3 应用DFMA的分析与改造
根据面向制造与装配设计原则,对图1中的活塞运动控制机构进行分析与改进如下:
(1)根据该液体自动包装机拨叉件的功能,在装置中仅需在一个维度上开口,因此,在本设计中,右侧视图中的开口设计属于冗余结构,应将其取消。同时,在活塞运动控制机构中,拨叉件需要通过连杆的带动而实现在轴上进行摆动,因此,该装置中的拨叉与轴在装配中,具有精度要求。而该设计中,将装配面设计得过大,导致拨叉的孔内表面与轴的外表面都具有相当高的加工精度成本,鉴于此,可适当缩短该装置中的轴向配合长度。
(2)装置中,支承座的结构属于不规则的结构,加工较为困难,因此,可使两侧与中间的固定部分与支撑部分稍微向内缩进一些,使其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减少螺孔端面的磨削加工量。
(3)该设计在对轴的尺寸与结构确定之后,未结合面向制造与装配设计原则,选用标准件,因此,在进行改进中,在初步设计中的尺寸与结构之后,优选符合要求的轴套标准件,并对此处轴的具体尺寸与结构进行确定。
3 分析与讨论
结合面向制造与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原则对该案例中的传统设计进行改进,可发现,消除冗余结构利于生产进度的加快,对装配过程中的连接设计进行改进,利于缩短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标准件,可实现产品开发成本的降低,并降低产品制造与装配时的劳动强度。在食品机械设计过程中,运用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进行设计,考虑了食品机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所需考虑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产品后续工程中制造、装配以及维修阶段中产品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以及可维护性,利于提高设计的综合效率。
综上所述,在食品机械设计过程中,面向制造与装配的设计思想与方法的运用,须在各设计阶段,综合考虑零部件、材料、工艺选择,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须考虑的问题,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食品机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故障修复时间,增强食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以及性能。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张向萍.面向制造和装配的设计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1(6):11-13.
[2] 王芳,丁涛.面向食品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制造研究[J].轻工机械,2011(3):113-116.
[3] 白晓丽,伍毅.面向制造和装配的食品机械设计[J].食品与机械,2012(1):146-147.
篇6
本期栏目我们请贵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冯文品、贵州商报记者盖俊辉和天天与厨房为伴的赵秀竹女士一同说说这个让人揪心的话题。
疑问:问题食品为何屡禁不止
主持人:近年来,老百姓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各级监管部门对此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问题食品依然层出不穷。
冯文品:我认为这和生产者、经营主体不讲信誉、不顾职业道德、急功近利有很大的关系。我统计了一下,那些被曝光的问题食品,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小企业、小作坊,甚至无证企业生产的,其只要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利益,就会置国家法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怎么来钱就怎么干,怎么来钱快就怎么干,根本不考虑产品质量。
盖俊辉:有一次我外出采访,被检疫、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检验的猪肉恰恰出了问题。看着猪身上密密麻麻的印章,让我意识到有时多头执法也会带来职责上的不清,会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推诿中消耗掉,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落不到实处, “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个杀猪的”这种怪现象就屡见不鲜。
赵秀竹:那些制售问题食品的不法分子也抓住了部分消费者贪便宜的心理。如果我们提高警惕,对那些比同类商品便宜很多的食品多留个心眼,也可以减少受骗的机率。
惩治:让制假售假者
血本无归 名誉扫地
主持人:我想请教一下冯律师,对这些制售问题食品的人,我们是怎么处理的?
冯文品:目前在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上,一般最多处罚3万元。对违法者来说,所失远远低于所得。即使是让违法者承担刑事责任,一般也就关个两三年。但与之相对应的,消费者维权可能需要一审、二审,用八九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打完官司,还不一定胜诉;即使获得赔偿,最多也就是双倍价格以及医药费,但是律师费、诉讼费全得自己掏,到最后结果真的成了“只争一口气”。两下一对比,结果很明显:造假食品肆无忌惮,受害百姓忍气吞声。
盖俊辉:我也同意冯律师的观点,对于生产制造劣质食品的不法厂家来说,牟取不正当的、超出正常收入的高额利润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当他们通过违法生产而获取的利润远远高于可能因此而受到的处罚力度时,选择铤而走险也就顺理成章了。对这些人来说,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是,从事劣质食品生产逮不着就算赚了,万一被逮着罚点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要想改变现状,必须加大“违法成本”。 同时还要降低百姓维权成本。我认为可以建立相关公益组织,代表一定数量的受害者,对整个违法行为进行,使受害者“利益最大化”。
赵秀竹:对,就应该罚得那些卖“问题食品”的人血本无归。我们能不能设立惩罚性赔偿,甚至吊销执照,永远逐出市场,同时加重刑事处罚力度?这样才会有威慑作用。
心声:食品监管 要从源头抓起
主持人:虽然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工商、质监、卫生、农业、药监、商务等将近10个部门,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的工作人员已经达到百万之众,但食品安全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对这个现象几位是如何看的?
赵秀竹: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红心蛋”,据说已经生产了好几年,愣是没人管。原来,包括食品药品管理、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行政管理和商务等部门都对“鸭蛋问题”具有管理权力和责任!都负责的结果,就是平时都不负责,而出了问题谁都负不了责,问责也就没了头绪。
篇7
关键词 高校食堂 安全性 效益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点在高校食堂中显得尤其重要。食品安全是每一所高校食堂对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需作出的最低保障,这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稳定性。然而近年来关于高校食堂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新闻与报道频发。因使用非食物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卫生不达标等问题突出,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潜在安全隐患。与此同时,高校食堂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也讲求效益性上的收益,否则高校食堂以负效益无法持久运营下去。如何增强高校食堂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效益性成为高校食堂长久良好运营下去中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
一、高校食堂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现状
(一)高校食堂的安全性现状
近些年,类似于“毒豆芽”“染色馒头”和“地沟油”等食堂餐饮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如果餐饮出现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事端,也会影响高校的形象。然而,我国很多高校食堂都存在不符合标准的地方,亟待改进和完善,增强高校食堂安全性至关重要。高校食堂的安全性现状大体为以下几点:
1.食堂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匮乏,流动大。高校食堂的从业人员多为临时聘用人员,没有健康证明,也没有卫生知识专业培训,缺乏安全卫生知识。而且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从当地聘请的文化素质较低、 年纪较大的临时工,当学期结束的时候,部分食堂工作人员的用工关系也会随之解除,导致高校食堂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增大。
2.食堂原材料采购及加工存放上存在的安全隐患。食堂原材料采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实为过期变质商品,因为采购和保管把关不严,容易使得过期变质的原材料进入食堂给师生带来健康危害;二是商家提供的原材料本身便是有毒有害的,因高校食堂的特殊性,食堂不可能对原材料进行逐一检测,也会使得此类原材料进入食堂的餐桌之上。
3.食堂经营模式的多样化。高校食堂随着改革已经从单一的自主经营转变为包含租赁、承包以及托管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随着经营模式的多样,很多经营方为减少成本,大力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
(二)高校食堂的效益性现状
当前高校食堂大多采用的是甲乙契约运行模式,这样高校既可以摆脱负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中,高校食堂也会因社会力量的参与,于服务种类和服务质量上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高校食堂具备两种属性,经济效益属性和社会效益属性。
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是高校食堂工作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社会化的经济实体在市场竞争中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因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通常是企业的生存目标。 食堂是以经济实体存在,其经营者必然也会把企业的利润实现作为目标。但是高校后勤是培养人的地方,讲求社会效益的重要性。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其实也是要求高校后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机制,要有经济核算,讲求经济效益,否则就难以调动食堂承包者的积极性,其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必然减少,甚至停止投入或转移投资方向,饭菜的质量、数量难以得到保证,服务水平也将随之降低,学生生活质量无保障。因此,尽管学生食堂要讲经济核算和经济效益,但却不能因单向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二、改善高校食堂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措施
(一)增强高校食堂安全性的措施
高校食堂的安全性问题至关重要,但是原有的餐饮卫生安全理念、餐饮卫生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正视当前高校食堂卫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加强高校食堂安全性,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餐饮卫生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增强高校食堂安全性的措施有如下几点:
1.建立并健全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加强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将其安全责任分解到各个相关的部门和负责人,明确到具体工作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
2.制定相关制度并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高校后勤部门的规范化管理, 餐饮经营企业必须按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并按期年检,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餐饮卫生管理制度,如 《食品采购制度》《食品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与卫生责任人制度》《仓库保管责任制》《餐具消毒制度》等。[1]增强食堂从业人员遵守规章制度、法纪法规和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的自觉性, 使每位食堂从业人员自觉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经营者。
3.完善食堂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高校食堂监管体系需要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和权利挂钩,建立权责明确、监督有力和保障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高校餐饮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高校食堂效益性的措施
高校食堂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食堂也必须通过自己科学、规范、高效的经营管理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措施有以下几种:
1.对外开拓,对内挖替。组织懂管理,会经营的精干队伍走出校门,参与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企业实力,以外养内;对内经营服务保本微利,加强成本核算以减少浪费,节约挖替。
2.以师生为本,提高就餐率。实施规范化管理,流程化作业,亲情化服务,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以不断更新饭菜种类和提高饭菜质量,增强学生满意度,提高就餐率,实现薄利多销。
3.合理控制运营成本。控制运营成本首先在于材料的采购。该集中购的就实施招投标集中采购,临时分散采购更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就采用分散采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择优采购,减少中间环节,节约采购成本。同时食堂方可加强对就餐人数、食品供应数量的合理预算,注重计划性,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引入适度竞争,注重产品创新。所谓有竞争才有活力,高校可以在自主经营食堂的基础上,多引入饮食服务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校内部的饮食业竞争,控制餐饮价格,为学校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服务,还可以促增强各食品供应方之间的相互监督力度增强,在竞争中形成一种比服务、比价格、比卫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现在的高校规模都不小,学生人数多,食堂的数量也多,食品安全管理难度大,一旦监管不严出现安全性问题就极大可能是群体性问题。高校食堂安全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在管理过程中,高校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断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寻找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措施,努力把高校的餐饮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更好。高校食堂作为学校里的经营实体,承载的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责任。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需提高食堂的效益性,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安全性和效益性齐头并进。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孙荣芳(1972―),男,湖北武汉人,本科,职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篇8
1食品企业危机概述
企业食品安全危机更强调事先防范的预警管理,通过避免、减轻食品安全的危险,而进行的联合社会第三方的危机管理过程,它是一个集日常信息收集 分析、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控制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危机管理系统过程。
根据存在的形态,食品危机可以分为显性食品危机和隐性食品危机;根据产生危机的原因,食品危机可以分为不可预知食品危机和人为食品危机;根据损失性质,可以分为有形损失食品危机和无形损失食品危机。
2食品企业危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扶持下,我国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产品种类丰富,获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方面,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营养丰富,在食品进口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国民在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全世界的美食。然而,在社会的发展下和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形态层出不穷,切实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和利益,威胁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食品企业安全监管力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体制不健全,我??的食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并且相对多数的食品从业人员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与此同时,市场的技术检测能力不足,设备和人手短缺,监管部门责任分布不明确,相互脱离,惩罚力度不足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责任不明,使得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22食品企业危机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食品企业也不例外。近期,在上海市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其中 469%的企业不认为企业应该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报告表明,现在的食品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食品企业的发展中,大多数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企业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对于危机管理的概念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认为危机管理并不是现在管理的中心,可以暂时搁置。其实要处理好企业突如其来的危机,需要的是全体员工的重视和责任,而不是简单的放任和搁置。
223食品企业危机预警机制不健全
食品企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同时食品危机的发生也有自身的特点,食品危机发生具有爆发性、传递性和不可预见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企业危机管理经验不足,并缺乏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危机即将出现的时的状况不能察觉,不能阻止危机的蔓延,面对突然大幅度出现的危机影响无所适从,缺乏应对的危机预案。事后处理成本比预防成本要高得多,不仅浪费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使企业丧失处置危机事件的主动权,增加解决危机的难度,并且先入为主的负面新闻有可能将企业“置于死地”。
224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缺乏沟通
食品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大多数的食品企业选择明哲保身,选择回避,采取鸵鸟政策,面对消费者、政府监管人员、媒体,并没有主动的承认错误,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而是在事态发展严重时,面对媒体才会被动的回应和道歉。危机应对成功的80%在与有效的沟通,缺乏与媒体、消费者等第三方的沟通,只会被动地处理危机,最终的结果是会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225食品企业缺乏危机过后的信誉恢复
食品企业危机的发生及发展使企业度过一段紧张、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而且危机的处理也会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危机过后的重建和信誉恢复也变得尤为重要。好多的企业在应对危机过后,并未进行深刻的整改,只是口头上表述出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也没有找到深层次的原因。面对本次危机的受损失群体只是简单物质回馈,没有进行回访和反馈工作,没有及时完善危机管理体系。这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食品企业危机的管理策略
3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首先,强化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和能力,并加强数据分析运用,推进监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隐患排查,切实解决“检不出、监不准”的问题。其次,针对标准缺失、过时、交叉等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标准体系,让社会大众共享食品信息,提高公众的食品防范意识,减少食品问题事件的发生。最后,要加大食品安全的惩治力度,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对其违法企业必须依法严惩,同时也要清查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究责任,双管齐下,杜绝滋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
32完善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危机管理体系,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从而使减少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在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时,要注重时机的运用,在“危机缩减”和“危机预警”阶段要注重当下同类型企业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做好数据分析和报告,比如,会议、问卷、走访等形式,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拟订危机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危机反应”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发生并有扩大的趋势,此时的企业要及时运用技巧处理危机,增强企业员工的危机处理能力,将危及事件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危机恢复”阶段,危机事件以后,企业要重视危机的总结和评估,吸取此次危机事件的教训,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形象的恢复,化危机为机遇。
33增强企业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食品企业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食品的质量要求,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负责更是对自身的道德良心负责。食品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实行制度化的管理,同时食品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食品加工的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德育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34掌握良好的危机沟通技巧
危机事件的解决需要有效的沟通,针对食品企业的消费者、企业员工,以及相关的媒体,管理部门等第三方,需要做好沟通,要以诚恳的态度及时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行道歉,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灵活地运用沟通的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沟通,平息事态发展。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检测 问题 对策
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健康、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如果基本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必然会造成人民群众较大的心里波动,增添群众的不安全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么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呢?无疑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而食品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政府有效监督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侧能协助食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擦能得以解决。
一、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目前仍有政府所监管,基本分布在技术监督、商检、卫生、农业四大部门中。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国内食品监管方面,建立一批具有资质的食品检验监测机构,形成了“国家级检验机构为龙头,省级和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为主题,市、县级食品检验机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至2011年我国共有接近4000家食品类检验实验室通过了实验资质认定,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较先进水平。尽管我国目前的食品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都已达到一定高度,但如果按照食品检测的方向分类和地域分布来看,则会体现出很多不足。食品检测在疾病控制、卫生检验等关键检测方面技术不够完善,药检、核检的机构则更少,安全不能满足我国食品检测需求。在地域上,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监测机构多且检测水平高,而欠发达地区的监测机构则很少,也远远达不到要求。
食品检验作为监督食品安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技术是其支撑,那么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又如何呢?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仪器与方法: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检测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分的仪器;样品前处理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设备。我国农产品、食品生产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分散,且法治和自律意识很弱,因而构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多发,除了环保因素和生产条件的库管因素外,大多数源于对农药、兽药、添加剂等违用、滥用。所以单靠上述一系列实验室检测方法和仪器是难于及时、快速而全面地从源头监控食品安全状况的。
二、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1、检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大家所熟悉的“三聚氰胺”事故的发生就暴露出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使用手段上存在的问题。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用到的甲醛、双氧水、吊白块等虽然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但目前仍无统一的标准检测法,而现行的检测法大都为定性法,而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抗干扰和定量准确度方面存在不足。像残留检测方法不足,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不成熟,超痕量分析方法缺乏等。我国对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及相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缺乏,对像二英及其类似物、“瘦肉精”、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亟待研发。面对这样的现状,监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打破传统的检测技术,积极研发新方法、新检验仪器,是检测手段日臻完善,提高分析和检测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检验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投入十分有限,监管工作难以做到日常化,全程化。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普遍实行突击抽查,导致难以杜绝有害食品与生产和销售领域流通。加上现行的检测费用一般由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承担,增加企业成本,一方面阻碍了政府监督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控制环节不到位
当前,我国将食品监管的重点卡在成品出厂环节,而忽略了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监管对象也主要是大型企业,对小型企业、家庭式食品监督不到位。加上食品检测实验室在分布上很不均衡,相对于全国的其他地区,中西部地区检测体系相对落后,基层检测机构相对较少,都极大阻碍了我国食品检验体系健康发展。并且,对食物中药物残留方面的检测很不到位,甚至一些地方就忽视农药残留这一项,导致检测环节发生脱节。
4、检测设备落后
某些食品检测机构在资金上的匮乏,而直接导致检测设备落后,档次不高。尽管现在普遍采用了hplv、aas、gc等设备,但是在国际上公认的设备想hplc-ms、gc-ms还没有得到普及。并且,像超痕量分析这样高等的检测手段十分缺乏。在实验技术上,食品检测机构采用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技术含量低,提取净化效果更是不尽人意。
5、检验机构设置重复
检验机构在只能上交叉重叠,而各部门又都倾其财力、物力投资各检测机构的建设,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无法促进创新交流和提升,致使低水平检测技术致使简单重复的被复制,机构重设不仅导致了对检测资源严重的浪费,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6、缺乏食品安全检测所需的专业人才
在我国,知道2002年,高校才首次开设“食品安全监测专业”,但由于该专业“资力短”,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是的高校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一直以来,为食品充当安全监测的人员主要是来自各个医疗单位和检疫卫生中心等部门。而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从业人员较少。
三、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的对策
1、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检测手段
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高端设备和新技术,根据我国国情,紧密围绕国际食品检测技术发展导向,加强我国在食品检验检测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技术。
2、加强源头控制
加强食品出厂的源头控制,努力做到对食品生产和销售整体环节进行监控。利用地方政府采取合理措施对属地进行监管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偏远地方食品检测机构技术方面的支持。
3、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
强化检测机构网络建设,完善食品质检体系及体系的机构配置。在政府的号召下,建立竞争有序、透明公开的检验、检测市场,促使民间资本的融入,卸掉行业壁垒,进而形成规范合理的竞争机制。
4、成立食品检验专业学会、提高学术水平
对于食品安全监测工作来说,建立一个拥有先进设备、雄厚技术力量、专业检测人员的食品检验专业学会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学会不仅可以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做多种食品安全检测,同时还可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的起草制定提供建议咨询。
5、吸纳专业人才,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检验技术创新性
我国食品检测机构要多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为检测团队增添活力,提高人员素质,同时也可增加检测技术的创新性。
综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食物的安全性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认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促进我们为解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难题找到了明确的突破口,并对于保障全民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明亮;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现状的研究[R].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2008(1):107.
篇10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监管; 现状; 对策
1引言
农药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品,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毒化学品,农药施用于农田或作物之后,一部分作用于靶标生物,起到防治作用,另一部分则残留于食物链,即农药残留,影响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与人类身体健康。所以,蔬菜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甚至有可能还关系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农作物中农药的残留问题,相应的农药残留监管的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本文拟通过对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与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药残留监管的发展与完善提出思路,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提供支持。
2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现状
2.1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不健全
蔬菜生产主要是广大的基层农村,所以农药残留监管的重点也应该是在生产一线,但就目前我国农药残留监管机构机构体系来看,市县专门监管机构大多尚未建立,或者即使建立了,受限于仪器、试验监测水平等条件制约,监管能力也不强。而广大的乡镇基层监管能力更弱,致使质量安全准入的第一道关口把关不严。另外的问题是检测机构基本上都隶属与各行政机构,大部分隶属于农业、质检、食品监管、环保等部门,虽然有少部分已经开始脱离政府机构独立经营,但速度很慢,与财政上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真正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或者中间机构从事蔬菜农残检测的很少,而且受限于资金与技术力量的因素,普遍发展的很慢,权威性较差。
2.2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检测人员整体水平较低
农药残留检测,一般都涉及较为专业的技术知识,甚至有一些还需要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与教育,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相当高。比如对于生物芯片、试剂盒、各种生化药品的药理特性的把握;酶联免疫,PCR,荧光印记,DNA的提取制备等技术的了解[2]。而目前我国的农药残留监管检测机构,大部分都是隶属于行政机构,行政色彩大过了学术色彩,导致检测机构的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行政意识大于专业技术的意识,工作经验较少,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也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队伍的工作效率。
2.3蔬菜农药残留监管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蔬菜农药残留监管工作,属于质监、卫生、农业、环保等多各部门的联合监管之下,众多管理部门却并没有发挥出多部门的联动优势,相反最大的症结就出现在了多头监管,互相推诿上;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部门的检测标准存在“内外有别”的尴尬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出口蔬菜品要求高,内销则要求低。
2.4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信息缺乏有效利用
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检测机构,国家、省、市县各级虽然均设有检验机构,但检测项目少而且检测技术落后。并且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都有下属的检验机构,单位之间硬件设备基本相同。各检验机构任务来源单一,检测经费来源不足,在完成条块任务后,设备闲置,利用率低下。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产品重复检验,但检验来检验去结果仍然不可信,甚至互不承认检验结果。既浪费检验资源,又增加蔬菜生产与加工企业的成本。
3我国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改进措施
3.1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推进检测市场化
推进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脱离政府控制,建立第三方检测机构,维护检测结果的公平是推进食品安全检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只有依靠市场调节的,不受外来各种因素干扰的食品安全检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检测”。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也可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相关数据汇总和分析,把食品安全检测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可以承接政府部门或企业委托的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课题,为政府重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推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3.2进一步完善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建设
首先是建立健全各地基层蔬菜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与,明确职能和人员,保障经费,发挥监管和行政执法作用,确保从源头开始监管;另一个问题就是强化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并建设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国家中心或区域中心,建立健全省、市和县级检测中心,承担各种执法检测任务。
3.3蔬菜农药残留监管机构信息要加强整合
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进行整合和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多部门在政府的协调下达成联动协议。我们认为可以借鉴药品检验的模式,将工商、技监、卫生、农业部门下属的检验机构整合到一起,成立专门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机构,专门负责蔬菜安全的检测,同时强化蔬菜生产企业或个人在农残方面的责任,检测机构加强对市场上的蔬菜食品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的免收检测费,不合 格的收取检测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重复购置检测仪器,重复招聘技术人员,造成资源的分散[3,4]。
4结语
蔬菜是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对居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隐藏着潜在的生态安全,所以进一步加强蔬菜农药农药残留的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下一阶段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当然,农药残留监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不是短时期能马上解决的,这需要从行政管理、技术检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多管齐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 食用蔬菜安全监管的有力手段—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上海蔬菜,2005(2).
[2] 李英,周艳明.蔬菜、水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现代科学仪器,2005(6).
- 上一篇:浪费粮食的报告
-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